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族技艺的价值

民族技艺的价值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0 10:41: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族技艺的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族技艺的价值

篇1

(一)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交流

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多数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的内部语言与风俗习惯。语言的民族性与风俗的地域性在客观上阻碍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音乐作为一种通俗的情感表达方式,音符的律动中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等情感特征,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与流通性,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97”和“雅典奥运”中均响起该民歌的旋律。尽管外国听众不了解该歌曲的具体内涵,但透过细腻优雅的曲风,传递出了新颖悦耳的美感,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图景仿若近在眼前,音乐的独特力量由此可见非比寻常。少数民族音乐同样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发挥了桥梁作用,通过其音乐艺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认知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情,开始去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艰辛的发展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音乐在发挥着文化交流桥梁作用的同时,也是识别某一民族群体的标志。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朝鲜族的《阿里郎》均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由此也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它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概括了全民族的情感体验,促进了本民族的文化流传,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流传过程中,音乐艺术更像是一种传递民族文明与民族历史的承载者。某一民族的起源、迁徙、历法、祭祀、斗争等活动,在民族音乐艺术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它同时也融合了该民族的伦理道德标准、社会组织结构、民族理想目标、日常生活场景等内容,折射出了少数民族对于情感与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共有观念。每当同族兄弟姐妹手拉手纵情歌唱时,全民族的理想与向往也得到了抒发与讴歌,音乐凝聚情感的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经济价值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传承使者,在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与投资者,从而拉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历史与地理位置原因,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西部地区,其经济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为滞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实与实施,西部地区围绕着自身优势资源,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使得自身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其优势资源颇为广泛,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人文资源之中,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由于具有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市场化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少数民族的贫困落后地区谋一条有效地长远发展之路。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艺术不仅可以得到更为完善的传承与发展,保证少数民族的独立性与民族地位,也能为本民族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

篇2

1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7-0011-06

摘要:文章提出一个将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融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关键词:审计需求 理论 信息含量理论 保险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

一、引言

16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会计专业知识且专门从事查账和公正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民间审计的起源。1720年,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查证,由于牵涉到许多会计问题,特别委员会特邀了精通会计的查尔斯・斯内尔(Charles Snell)参与调查,他于1721年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这标志着民间审计师的正式诞生(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时至今日,民间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审计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或者说,是什么力量驱动了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上述问题一般归结为民间审计需求。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然而,民间审计需求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例如,不同的委托关系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不同的需求者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不同的审计主题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现有的审计需求理论对这些问题未能系统的回答。本文拟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是财务信息审计,现有文献主要从财务信息审计视角来研究民间审计需求,并形成了四种主流观点: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刘明辉,薛清梅,2000;陈汉文,2012)。

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以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为基础,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认为审计是委托人抑制人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成本的一种制度设计(Watts,1977;Chow,1982;Watts &Zimmerman,1983;Watts & Zimmerman,1986;DeFond,1992;Abdel-Khalik,1993;Barefield,Gaver & O’keefe,1993;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2006;高雷、张杰,2011)。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了某种目的,会通过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审计发挥的是信号传递功能,是否审计、何种审计师审计都有信号作用,如果选择了审计,与未选择审计相比,向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如果选择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选择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也向市场传递了信号。很显然,通过审计传递的这些信号,能给企业实际控制人带来某种利益(Datar , Felthman & Hughes,1991;胡晓,2007;肖小凤、唐红,2010;潘克勤,2010)。

信息含量理论认为,企业可能会操纵财务信息,而审计可以抑制企业对财务信息的操纵,可以增进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进而增加其决策有用性(Titman&Truman,1986;陈梅花,2001;宋常、恽碧琰,2005;郭志勇,2008)。

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在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审计,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审计师(Wallace,1987;Dye,1993;Menon&Williams,1994;薛祖云、陈靖、陈汉文,2004;章雁、黄美玉,2014)。

此外,一些文献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陈毓圭,2012;吴秋生,2010;杨瑞平,2010;胡继荣、徐飞、管小敏,2011;黄秋菊,2014);一些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Park&Brorson,2005;Simnett,Vanstraelen&Chua,2009;沈洪涛、王立彦、万拓,2011);还有一些研究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文献,涉及民间审计需求(赵亚娟、林涛,2002;徐向真,2014;贾云洁,2014;郑石桥,2015)。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有了较深刻的认知。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第一,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是否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第二,各种需求理论中出现的审计需求,哪些要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第三,各种审计需求理论能否统一于一个框架?本文拟致力于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企业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的组织,有多种委托关系,从外部来说,有股东、债权人这些资金提供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有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来说,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形成委托关系。多种类型的委托关系,派生了多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对审计的需求多样化,有些审计需求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有些审计需求由其他审计机构来供给,由于产生民间审计需求理论的多样化,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正是委托关系多样化,导致了审计需求多样化,正是审计需求多样化,导致了民间审计需求多样化,从而导致了多样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但是,不同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中,有共性因素,这就形成了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1)。

(一)企业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多样化

委托关系是信息不对称的利益相关双方的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的是人,具有信息劣势的是委托人,一般来说,委托人和人之间具有某种相关利益,围绕这些相关利益还有相关信息。企业具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很多情形下存在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进而形成了许多的委托关系,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主要包括:企业股东及债权人等供资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经营伙伴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税务机关等政府机关之间的委托关系,还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有各管理层级之间的委托关系,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非独资企业来说,还有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股权分散的企业来说,还有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势必带来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主要的委托关系的类型及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如此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势必产生多样化的审计需求。

(二)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有两个层级,一是潜在需求,二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潜在需求中能得到满足的部分,这种审计需求很有可能转化为审计行动。我们先来分析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表1所示的10种委托关系中,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从而需要不同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其需求。

1.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政府设置了许多行业监管部门,企业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什么行业,就会受到负责该行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之监管。一般来说,对于所监管的活动,企业最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处于信息优势,而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究竟干了什么,当然不如企业自己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政府监管部门会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银行业不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制造业不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各类企业不遵守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审计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了这些信息对监管部门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非财务信息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发现审计师对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给企业造成的损害,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具有信息优势,但是,其提供的各类信息(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及财务、业务相关的量化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可能持有怀疑态度,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审计类似于一个信息可信的信号,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

2.税务机关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对于特定企业的纳税事项,该企业存在信息优势,税务机关存在信息劣势。一般来说,纳税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的,所以,税务机关希望企业以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来纳税,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税务机关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的纳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税务法律法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其财务信息、纳税信息的可信度,进而增加这些信息对税务机关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审计主题。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纳税相关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企业少纳税带来的税收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纳税行为(经济行为)主题或纳税信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纳税人,也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如果企业告诉税务机关,自己的纳税行为是合规合法的、纳税相关信息是真实的,但是,税务机关未必相信企业的上述陈述。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这些陈述的可信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审计给企业的陈述或信息贴上了可信任的标签,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既可以是针对纳税行为的,也可以是针对纳税信息的,前者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后者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3.社会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不但要增加其价值,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就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来说,企业自己当然最清楚,处于信息优势,社会没有企业自己那么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之承担存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可以解释社会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可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检查,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不适宜行为,这种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信息可能是财务的,也可能是非财务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审计师就企业社会责任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相关机构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适当行为带来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人,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类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以发表陈述,表明其社会责任行为是恰当的,也可以发表信息,表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这种陈述或信息,并不一定为社会相关机构或个人所相信,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审计对陈述或信息可信性发出了信号。

4.债权人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担心企业实际控制人违背债务合约,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主观上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债权人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债务合约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将负债获得的资金用于风险更高的项目、超过约定的负债水平而增加新的债务等,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对债务相关信息的审计,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债权人监视债务合约履行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关行动,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审计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债权人可以要求审计师赔偿自己的损失,支付给审计师的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从审计主题来说,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债务人也存在审计需求,希望债权人相信其提供了真实信息并遵守了债务合约,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因为企业自己告诉债权人,说没有违约、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债权人可能持怀疑态度,通过外部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就传达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表明,企业的信息是真实的、行为是遵守合约的,从审计主题来说,包括财务信息主题和经济行为主题。

5.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顾客从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处于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顾客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顾客的决策有用性,这些信息主要是关于该商品或服务品质及生产销售方面的,属于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审计师对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发表了意见,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顾客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顾客的损失。

企业作为人,也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企业给顾客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但是,顾客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相当于由第三者告诉顾客,这些信息是可信的,审计发挥了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

6.供应商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来说,处于信息优势,这属于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但是,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是要付款的,对于企业的支付能力,供应商则处于信息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

供应商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财务信息对供应商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的信息经过审计后,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企业又未能如约支付货款,供应商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货款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也可能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给供应商提供了证明其支付货款能力的相关信息,但是,供应商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告诉供应商,企业提供的相关财务信息是可信的,这类似于给企业财务信息贴上了可信的标签,审计发挥了传递财务信息可依赖信号的作用,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7.员工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员工的收入来源于企业,个人事业前途也与企业休戚相关。但是,对于相关信息来说,企业处于优势,员工处于劣势。员工作为信息劣势方,有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能解释员工的这种潜在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损害员工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是否存在违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这类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能增加与员工利益相关的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员工决策的有用性,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这类潜在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在委托关系中处于人的地位,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能为员工提供了一些与其利益相关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员工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用第三方告诉员工,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信的,这种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功能,这种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员工相关管理行为的,属于经济信息主题,也可能是针对员工相关量化信息的,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8.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非最高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来说,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劣势,非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遵守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高管理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这种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这种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能增加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经管责任履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有用性,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于非最高管理层的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进行检查,审计师如果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最高管理层可以追究审计师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错误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非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优势方,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审计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非最高管理层可能给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些关于其经管责任履行的陈述或信息,但是,最高管理层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最高管理层,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依赖的信号作用。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9.小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股权分散、不存在大股东时,管理层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小股东(也就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是企业的主要经济关系。很显然,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小股东存在信息劣势,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这种情形下,小股东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还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陈述或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可能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言,可以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作为处于信息优势的管理层,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管理层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管理层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其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能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个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真实性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10.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存在大股东时,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相关情况具有信息优势,小股东难以影响企业,有信息劣势。大股东对企业的掌控直接影响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小股东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大股东是否存在损害小企业利益谋取大股东利益的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通过审计,还能检查大股东是否精心经营企业,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是否存在制衡,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提供的信息中所包括的舞弊或错误,从而增加信息的可信度,进而提高这些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信息主题,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经过审计的陈述或信息,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审计师发表意见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大股东作为人,也可以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大股东的这种审计需求。作为掌控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也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一些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第三方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以依赖的,这种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是真实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大股东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以上所述的10种委托关系下的审计需求及解释理论,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委托人和人都可能有四个类型的审计主题需求,但是,解释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需求理论却不同。

(三)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向有效审计需求的转换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委托关系下,不同需求者的审计需求存在差异,这些需求都是潜在的需求,这些潜在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呢?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些潜在需求才能转换为有效需求呢?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条件有三个,一是需求者的成本效益比,二是需求者的行动能力,三是政府关注程度。

首先,审计肯定会带来某种收益,但是,需求者也可能要为此付出某种成本或代价,需求者会比较审计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需求者才有可能将潜在需求推向有效需求。也许在一些情形下,需求者可以转嫁审计成本,但是,转嫁审计成本可能带来需求者以其他的方式付出代价。由于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比,所以,这些需求未能转换为有效需求。

其次,需求者的潜在需求要得到实现,必须要有能力建立审计机构或聘任外部审计师,这都需要潜在的需求者具有行动能力,如果没有行动能力,审计需求只能处于难以实现的状态。例如,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小股东本身没有能力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只能是潜在的需求;又如,员工可能关注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潜在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员工无法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这种需求只能是潜在需求;再如,社会公众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潜在需求,但是,单个的社会公众没有能力推动这种潜在需求得到实现。

第三,无论需求者是否有行动能力,也无论需求者自身认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政府对于某种潜在的审计需求很关注,则政府可以作为推动者,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潜在的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当然,政府对审计需求的立法,也会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这种考虑通常会从宏观角度,而不是从单个需求者的角度,只有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才有可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某种审计。

现实世界中,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由于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没有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然而,就某种特定的潜在审计需求来说,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可能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的条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变为有效审计需求,例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审计,多数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主要处于潜在需求阶段,但也有少数国家实行强制审计,潜在需求已经转为有效需求。

(四)需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

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之后,哪些需求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呢?一般来说,审计师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二是成本效益(郑石桥,2015)。然而,根据表1的归纳,审计需求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委托人,二是人,不同的需求者,上述两个原则的内涵不同。

对于委托人来说,关于独立性,审计师生产的审计产品由自己使用,并不需要他人来使用,所以,委托人并不需要考虑审计师是否要独立于自己,而要考虑的是审计师能否独立于人,所以,一般不能依赖内设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依赖外部审计机构。委托人虽然要选择外部审计机构,但是,委托人仍然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建立一个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形式,委托人会权衡成本,何种审计主体的成本低,就会选择何种审计主体。一般来说,如果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数量具有一定规模且较稳定,则可能选择自己建立审计机构,政府、企业集团母公司作为委托人,就是这种情形;而审计需求数量不多或不稳定时,则可能选择聘任民间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就是这种情形。

对于人来说,关于独立性,由于人是将审计信号作为传递手段,其审计产品由委托人来使用,必须让委托人相信审计产品,所以,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人,只能选择与人无利益关联的外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审计,只有这样,审计才能真正发挥信号功能。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企业,外部审计机构有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机构,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无法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只能选择民间审计机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则选择政府审计机关是可行的,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非政府组织,则选择民间审计机构是可行的。至于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基于独立性的要求,人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只能是对于民间审计不同事务所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收费政策,人会基于其性价比从不同事务所中做出选择。

(五)企业组织对民间审计需求的一般理论框架――整合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以上分析了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潜在审计需求,并且将匹配到不同的审计需求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的要求以及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根据上述分析,下面提出一个整合各种审计需求理论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不同委托关系实质上都是实际控制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前者是人,后者是委托人。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和人都存在审计需求(郑石桥,2016)。

从委托人来说,会担心人是否最大善意履行经管责任,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的审计对人进行检查,一方面,检查人会有损害人利益的各种行为,这就产生了经济行为主题的审计需求;另一方面,检查人是否建立了适宜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就产生了制度主题的审计需求。解释上述两方面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另外,委托人还会担心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存在舞弊或错误,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人的审计对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检查,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就产生了信息主题的审计需求,区分为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这种信息审计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

从人来说,即使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委托人并不一定相信委托人的陈述或信息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信号来告诉委托人,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独立于人的审计可以充当这种信号,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视人的陈述或信息而言,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解释人审计需求的是信号传递理论。

虽然委托人和人的审计需求并不一定都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实行,但是,由于民间审计同时独立于委托人和人,如果还具备成本效益优势,则民间审计机构就成为有效审计需求的供给者。

四、结论和启示

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现有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本文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企业审计需求是复杂的,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的审计主题不同,需求者希望通过审计来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审计,要从审计师的聘任者来分析这种审计的需求者,进而能够判断这种审计的价值何在。这种认知,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使用审计产品及监管部门如何监管民间审计,都具有意义。X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明辉,薛清梅.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动因的观点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9):11-13.

[3]陈汉文.实证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Watts R L.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a product of the market and political processes[J].Australian Joural of Management,1977,(3):53-75.

[5]Chow C 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272-291.

[6]Watts R L,Zimmerman J L.Agency Problems,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4.

[7]Watts R L,Zimmerman J 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 Inc,1986.

[8]DeFond M 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switch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2,11(1):16-31.

[9]Abdel-Khalik A.Why Do Private Companies Demand Auditing? The Case for Loss Control[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1993,(8):31-52.

[10]Barefield R,Gaver J,O'Keefe T.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s of Attest: Extending Results from the Audit Market to the Market for Compilations and Review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3,(12):74-87.

[11]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科学,2006,(2):72-82.

[12]高雷,张杰.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J].财经研究,2011,(1):48-58.

[13]Datar S M,G A Felthman,J S Hughes.The Role of Audits and Audit Quality in Valuing New Issues[J].Jour 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1):3-49.

[14]胡晓.公司业绩与审计需求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73-86.

[15]肖小凤,唐红.新股发行市场的审计师选择――来自2006年―2008年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37-43.

[16]潘克勤.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自律型治理与审计需求――基于IPO前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4):57-65.

[17]Titman S,B Truman.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J].Jour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6,8(2):159-172.

[18]陈梅花.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9]宋常,恽碧琰.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32-40.

[20]郭志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7):68-72.

[21]Wallace W A.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A Review[J].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1987,(1):7-34.

[22]Menon K,Williams D.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327-342.

[23]薛祖云,陈靖,陈汉文.审计需求:传统解释与保险假说[J].审计研究,2004,(5):20-25.

[24]章雁,黄美玉.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成立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商业研究,2014,(1):117-125.

[25]陈毓圭.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重要意义 将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做好做实做到位――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2-15.

[26]吴秋生.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4):60-64.

[27]杨瑞平.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索[J].商业研究,2010,(4):63-67.

[28]胡继荣,徐飞,管小敏.风险导向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216-220.

[29]黄秋菊.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3):66-72.

[30]Park J,Brorson T.Experiences of and views on third party assura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10-11):1095-1106.

[31]Simnett R,Vanstraelen A,Chua W F.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32]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33]徐向真.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14,(7):15-16.

[34]贾云洁.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外包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4,(6):63-71.

篇4

【中图分类号】TV62

1问题的提出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决定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在提高后期扶持标准帮助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同时,重点加强基本口粮田及配套水利设施、交通、供电、通信、社会事业、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等项目建设,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行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即“中央统一制定政策,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管理体制,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机构,由其负责区域内的移民管理工作。一个适合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的机构组织对移民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积极探讨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机构组织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机构组织建设方面,本文运用“VE”的理论方法,优化后扶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为后扶政策实施的相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组织优化的价值工程

2.1价值工程和组织优化

价值工程(VE)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s)。“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专业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用户所需功能的思想和方法”。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一个比值,表示单位成本支出所获得的功能量,即V=F/C。价值越高,则实现同等功能所需要的成本越低,或在同等成本付出的前提下实现的功能水平越高。

组织优化是通过各领域的相互协作,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改进和整理,降低成本,并进一步创新,提出新的方案,起到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其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功能和成本之间的转换,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因此组织优化和价值功能内在的原理是一致的。

2.2组织优化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1)组织优化时机的认定

一般组织优化时机的认定需要考察诸多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目标、内部沟通、权责界限和工作效率等。一旦组织外部和内部之间出现以上因素的变化,就需要对组织做价值分析,进而优化,使组织的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现有组织的功能定义和整理

功能定义是利用对研究对象自身所含有的信息,用“动词+名词”的组合,简明准确地把对象的功能表示出来,其目的在于弄清组织的现有功能。功能整理就是从所定义的功能中找出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功能结构,并把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3)功能评价

(4)组织设计

首先选择改进的对象,主要是以价值系数大小作为判断的标准。即:当V≈1时,说明其功能重要性与成本的比重相适应,价值比较合理,无需进行改进和优化;当V1时,说明功能重要性较高而相应成本较小,不足以满足功能需求,应考虑增加人员,提高效率。

其次,要符合管理跨度与分层、分工与协作、集权与分权、程序与效率、相对固定性与变化适应性相互统一的原则。根据价值系数判断标准,选择出重要性较高需要强化的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分解,从中分离出新的职能部门以减轻现有部门的职责压力;选择重要性较弱且职能目标具有统一性的部门进行合并。

3.实证分析

Y县2006年初步核定大中型移民后期扶持人口68192人,分布于19个乡镇和1个管理处,374个村(含5个街道),为全面落实后扶政策,成立了Y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机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管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小组成员。办公室设1名主任和2名副主任,采用领导分管科室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全面展开相关职能工作。该组织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横向沟通不足,有些部门职能模糊,权责不够明确,影响了组织管理效率,不利于进行决策。

3.1功能定义与功能整理

首先用“动词+名词”的结构扼要地表达各部门的主要功能,并添加需要补充的功能,如表1所示。

其次对功能进行整理,按照功能“上下位关系”和“并列关系”表示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Y县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机构组织功能主要包括管理日常事务、管理财务、管理后扶直补、管理后扶项目、监察审计和处理移民问题等,功能逻辑关系如表2所示。

3.2功能评价(计算价值系数)

功能评价值采用功能重要性程度评价法。首先确定各功能的功能重要性系数,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各部门对后扶管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2.2有关组织优化的相关分析,结合表5中各部门的价值系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室的价值系数接近于1,说明部门目前的成本与功能比重合理,部门运作良好,无需进行优化。

(2)财务科和建管科的价值系数大于1,说明这两个部门的目前成本偏低,不足以满足该部门的功能需求。

(3)综合科和服务中心的价值系数小于1,说明这两个部门目前的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组织成本的浪费。

3.3组织设计

通过上述对Y县后扶管理机构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其现有的组织机构存在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模糊等问题,根据价值工程和组织优化的相关理论,结合表2,在充分发挥后扶管理一系列功能的前提下,提出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的建议:

(1)成立直补科,将编制后扶规划、管理动态直补人口和发放直补资金的功能从综合科中抽离出来。

(2)成立监察审计科,完善监察审计功能,并将审计移民资金的功能从财务科中分离出来。

(3)将服务中心拆分合并到直补科和建管科下,来完成大量的基层工作,以适应Y县移民人数多,分布面广的特点。

4结语

本文将价值工程理论应用到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机构组织优化,在全面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背景下,价值工程理论评价体系可作为组织优化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组织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从选择组织结构形式、调整工作流程及组织定员定岗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为后扶政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

[2] 陈晓楠,施国庆,余庆年.水库移民的历史变迁及实施后期扶持政策研究[J].人民黄河,2009,31(4):9-13.

[3] 熊华平,代凤玲.价值工程在组织改进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5, (6):57-60.

篇5

一、引言

由于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的作用,我国农民的弱势现状较为复杂,经济实力、社会力量、资源占有、话语权等关系着生产、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全面落后或弱势使得农民的现实生存状况较为悲观。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给农民的合作道路带来了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证,从此,中国农民的合作社第一次有了合法身份,能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开展经济活动(张晓山,2009)。然而,该法施行四年多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部分地区的农民在组建合作组织和合作生产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和困难;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农民由于自身的经济力量弱小和社会地位不高,担心合作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对本来就较为薄弱的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因此,在越来越提倡合作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对于农民组建或者加入合作组织的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根本上去寻找推进农民合作的途径,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组合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多生存及生活。

二、样本选择、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

江苏泰州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使得当地的各种农民合作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我们选择了地处泰州的润天蔬菜专业合作社、润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兴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情况有明显差异的三家农民合作社进行调研分析并于2011年7月前往泰州的三家农民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

其中村庄选点和样本抽取严格遵循抽样调查方法的基本要求,保证了随机抽样后样本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最终,调研小组共调查样本627份,剔除不合格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587份。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1、受访农民家庭基本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家庭中拥有“2亩~3亩”的耕地面积较多,占比40%,而其中56.3%的农民家庭表示不愿意参加合作组织;而“4亩以上”的农民家庭中有75%愿意参与合作组织,这也证明了耕地面积的大小事决定一个家庭是否参加合作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

2、受访农民个人基本特征

(1)年龄

调查显示,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占绝大多数,占到了60.14%。其中,57岁以上的调查者都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而27岁以下均愿意加入合作组织。这表明年龄仍是限制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一项重要间接因素。

(2)受教育水平

据调查显示,文化处于“初中”中不的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占比100%,不愿意情节最严重,而处于 “文盲”中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仅次之,占比83.52%。相反,处于“高中文化”水平村民中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比率最小仅为17.05%,这表示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对于合作组织的接纳意向。

3、受访农民合作组织基本特征

根据我们走访的情况,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基本上维持在20~40人的水平上,超过80人的农民合作组织只有一家,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数量也是极少的。这说明在中国农村现有的经济状态下,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数处于中小规模,发展的也过于分散,我们认为把这些小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合并重组,对于其发展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元Logistic模型是分析意愿行为的一个重要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两分类

变量的回归分析。将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表示为以下几类因素的函数,即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f(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随机干扰项。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法进行Logistic 回归,其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1n(p/1-p)=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β12X12+β13X13+u

其中,p 为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概率,(p/1—p)为事件的发生比,用发生比测量自变量的变化对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当发生比率大于1时,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提高,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概率有正的作用;当发生比率小于1 时,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概率有负的作用。ln(p/1—p)为事件的对数发生比,β0为常数项,β1,β2…βk为回归系数,X1,X2…Xk为自变量,u为随机扰动项。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合作社的盈利效果和盈利能力对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非常强的正向影响。

农民合作组织的盈利情况对于农民们来说代表的是一种影响力,一种知名度。因此,农户所在社区的合作社的盈利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高,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这两者呈现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2、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扶持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较强的正向影响。

我国农村的变迁和农户的生产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还较薄弱,也需要政府政策上或者经济上的支持,因而只有当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合作社的兴办和发展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时,合作社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农户才会产生较强的加入意愿。

3、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正影响。

受教育程度的情况一方面表现为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上面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农民的学历越高,他们对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强。

4、地区合作组织规模对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正向影响。

地区合作组织规模这一因素同合作社的盈利情况同为外部因素,主要影响的是农民的心理预期,同样,合作社的规模对于农民来说也反映了合作社的盈利情况。因此,合作组织的规模越大,农民加入的意愿越强,即使是在现阶段大多数合作组织的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农民们还是更加倾向于加入相对规模大的组织。

5、农民的年龄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负向影响。

年龄越大的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也越低,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和理解力也就相对较弱,这给合作社的普及和推广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农民们的年龄越大,他们加入合作组织的意愿越不强烈。

6、合作社的合作门槛高低对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负向影响。

合作门槛在实际的操作中由入社条件表现出来,而入社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的经济情况,我国的实际国情是农民们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合作门槛的高低也直接表现为农民经济水平的高低。门槛越高,对农户的经济条件、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质量等生产要素等方面的要求越高,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或意愿越低;而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较低的合作社就相对容易吸引到农户加入。

7、农民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和主要收入来源对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较为复杂。

涉及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这一因素。如果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不论其收入水平高低,则该农户有着较强的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而对于主要收入来源是非农业的调查对象来说,收入水平与加入合作社的关系不大,促使他们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是是否接受土地撂荒的现实或者、是否仍然将农业收入作为家庭收入中占比小但作用大的部分、是否会有重新回到农村谋求生计的打算。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5.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21.

[3]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2002,3.

[4]卢志强,洪远朋,陈波.中国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经济经纬,2004,1.

[5]冉明权.重建农村合作组织: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改革,1988,4.

[6]胡敏华.农民理性及其合作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兼论农民“善分不善合”.财贸研究,2007,6.

[7]赵永刚,何爱平.农村合作组织、集体行动和公共水资源的供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渭河流域农民用水者协会绩效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

[8]孔祥智,史冰清.农民参加用水者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西横县的农户数据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9]韩洪云,赵连阁.灌区农户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4.

作者简介:

张晓阳(1991.12—),男,甘肃张掖人,汉族,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篇6

一、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步推进“四化”,本质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四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两者相互促进。

2、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和困难群众。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四化”不够同步的问题还在凸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局面尚未扭转,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尚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工业化本身也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应牢牢把握“四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切实找准制约“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阶段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3、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载体所必需。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核心主题和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工业化以资源节约为基础、环境保护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城镇化占地面积少、立体空间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带动承载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业质量为目标,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按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等形式发展农业。同步推进“四化”将为县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战略载体,从而实现以工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城镇化推动社会事业进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就省扶贫困县新晃县而言,“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三农”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完善新型信息化为引领,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和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是在一定时期内“四化”不够同步、发展不够科学的集中表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三农”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河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贫困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2、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应以推动现代要素更多更快地投入改造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更多更稳地转移落户城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城乡社会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应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的差距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篇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80-01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 “双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汉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很好健全的完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重考试而轻应用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汉语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以考促学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育水平和效果,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建立汉语教学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

严格的考核评价本身就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汉语教学水平、提高青少年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绝不亚于课堂教学过程本身。考核评价本身对教育教学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发挥着教学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取向。因此,健全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汉语教学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点工作;构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评价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汉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通过调查表明,传统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在考核评价上存在着评估手段单一、评估指标不够细化等方面的缺陷,教学考核评价不全面、不准确、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考核评价的导向上,注重卷面笔试,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考核不够。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大都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主要弊端就是卷面成绩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他会作弊或者监考不严的话,那么这种重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就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真正肯学会学的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考核评价的方法上,注意阶段性考核评价,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实际能力的考核。汉语水平高低、学习效果好坏,往往用期中考试、期未考试来认定,通过一考定成绩。三是考核评价制度本身实行“教考合一”,汉语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教学成效的评价者,使汉语教育工作者既成为教学的运动员,又成为考核评价的裁判员。四是在考核评价的重点上,存在着重理论、重笔试而轻应用、轻实践的倾向。

三、探索既注重基础更突出应用的考核评价体系

汉语教学考核评估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功能。当前,要从战略角度整体把握考核的功能和效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绩效考核系统,明晰了考核主体和评价主体,简化了考核的流程和手续。重点建立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改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通过严把评价考核关,以考促学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一是树立“强基重技”的考核评价导向。将考核评价重点放在对学生对汉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估,主要考核应试者基础教育水平和技能训练成效。考核指标设置多方面兼顾,明确细分考核标准,并通过权重分配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准确。将考核评价的重点转移到能力上,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逐步迁移到注重能力的提高并使之成为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是考核评价内容进一步突出能力评估。在原来重视基础、语法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可包括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课堂内与课堂外、论文与答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考核。要重点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讲演、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都当堂评分,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通过考核内容的转变,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本事,走到社会上能够用得上。

三是在考核评价方法上加大经常性考评力度。除在期中、期未、年度等阶段性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既体现考试成绩、又体现平时表现,既体现能力,又体现学风的经常性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汉语课堂表现、汉语学习态度、汉语应用热情、课堂测评成绩一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规范的经常性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增强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四是在考核评价的制度上严格实行教考分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汉语教学考核评价专门机构,建立考核评价中心或专业委员会,对汉语教学成效进行专门考核,实现教学者不考核、考核者不教学,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考核评价逐步实现教考分离。同时,充分利用国家HSK、普通汉语等级考试这一平台,通过社会化的评价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实际能力。

四、加强考核评价结果应用,不断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考核评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目标。强化考核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汉语能力。加强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对于提高汉语教育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8

这种名为FTO的等位基因最早发现于2007年,它定位在人体第16号染色体上,有分别来自父母的各一个副本。调查显示,多达14%的英国人两个FTO基因副本均出现变异。跟没有变异副本的人相比,他们的肥胖风险增加了70%,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0%。有49%的英国人携带一个FTO基因变异副本,他们患肥胖的可能性跟正常人相比要多30%,而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则多了25%。科研人员认为,FTO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最普遍的基因。

据英国医学会研究理事罗杰・考克斯介绍,这一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仅仅锻炼或节食来对付肥胖并不奏效。科研人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药物或者其它方法“关闭”这种基因,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减肥反弹问题。

手机影响心理健康

“喂,喂,你说什么?信号不好,听不见!”类似的场景无论在电视上还是生活中都很常见。研究发现,手机对现代人的影响超过钱包,手机丢了,大多数人不到一小时就会发现,而钱包丢了,可能一两天才会发现。日前,某杂志撰文指出,手机不仅拿在手里,也可能“长”在心里,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少人老是听到手机在响,掏出手机看,却并没有来电或短信。这是一种“手机幻听症”,在高级白领、媒体人员以及销售业务人员中很常见。长时间的幻听,会使人过度紧张,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因此,症状较轻者,不妨养成睡觉前关机的习惯,用健康的方式使用手机,更好地缓解压力。情况严重者,则应该考虑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早睡早起 有助成功戒烟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夜猫子”(喜欢熬夜的人)比“百灵鸟”(喜欢早起的人)更容易吸烟上瘾,而且戒烟难度更大。

研究人员对23000多对双胞胎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夜猫子”成为瘾君子的可能性比“百灵鸟”更大,吸烟上瘾后戒烟成功率更低,而且更容易产生尼古丁依赖症。

研究人员表示,一种可能是,由于尼古丁会让吸烟者在夜晚保持清醒状态,因此“夜猫子”更可能用吸烟来提神。另一种可能是,“夜猫子”更可能去酒吧和餐馆等吸烟环境,这也增加了他们吸烟上瘾和戒烟难的可能性。另外,“夜猫子”寻求上瘾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理由是其大脑中的多巴胺和类鸦片物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夜猫子”要想彻底戒烟,最好改变“睡眠模式”,严格早睡早起,这必然会大大提高戒烟成功率。

电脑族常吃黄花菜可预防电脑脸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由于长时间面对没有生命的电脑屏幕,而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张表情淡漠、冷峻的“电脑脸”。

国外儿科医生新近发现,人的笑容与铁质有关联。研究资料显示,凡是面带微笑、眼球灵活、目光炯炯有神的婴儿,其体内的铁贮存多数正常;相反,面孔严肃、呆板,或1小时内仅发笑1~2次的宝宝,血中铁含量可能不足。因此,要把缺少笑容作为体内缺铁的一个早期警报。

人们都知道菠菜富含铁,其实,黄花菜中所含的铁是菠菜的几十倍。古人曾给黄花菜(金针菜)起名叫忘忧、疗愁,这足以说明黄花菜的功效。在我国的徐州,有道传统名菜“软炸黄花菜”,用黄花菜做主料,因外以鸡蛋糊裹炸,食之软嫩而得名,最适合“电脑族”们吃。

秋天出生的孩子更易食物过敏

英国《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秋天出生的孩子发生食物过敏危险更大。

芬兰奥卢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2001年4月至2006年3月出生于芬兰东南部的近6000名儿童。研究发现,在母亲子宫内11周时正值4~5月份的孩子中,食物过敏几率为11%。而母亲怀孕11周时候正好是12月或1月的孩子中,食物过敏发病率只有6%。

研究人员对研究期间花粉水平进行分析发现,4~5月份正是桦树和赤杨花粉的高峰期。早期研究已发现,孕期接触花粉会增加孩子食物过敏危险。研究人员发现, 4~5月份母亲妊娠11周的时候接触花粉最多,孩子发生牛奶和鸡蛋过敏的危险,比母亲妊娠11周时为12月到1月的孩子高3倍。

减慢呼吸有助缓解疼痛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减慢呼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缓解疼痛感。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两组年龄在45岁至6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研究,其中一组为受到慢性疼痛困扰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另一组为健康女性作为对照。

实验过程中,这些女性在呼吸正常和呼吸速度减半状态下,其手掌分别受到适度的热脉冲的冲击。每一次热脉冲之后,研究人员都会记录下她们报告的掌部疼痛感程度以及情绪的变化等参数。结果发现,对于健康女性来说,当减慢呼吸时,她们感觉到的疼痛程度也随之降低。而对于患病一组的女性来说,整体上的作用不很明显,但那些情绪相对乐观的患者,也能借助减慢呼吸缓解其疼痛感。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解释为何瑜珈等一些活动通过调整呼吸来放松身心,提升情绪。

烤肉酱汁能减少致癌物质

肉类在烤、煎、炸等高温烹调时,会产生一种叫做杂环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在体内蓄积,可能诱发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鲜牛肉和用调料腌过的牛肉烧烤后,对比二者的杂环胺含量。发现腌过的肉高温烧烤后,所含杂环胺比未经腌制的低40%以上。经过对多种调料的测试发现,用孜然、咖喱、迷迭香腌过的肉,高温烹调后产生的致癌物最少。这是因为,烤肉酱中所含的淀粉、糖分等成分在受热的时候首先吸收热量,可以保护中间的肉块不会骤然受到高温,从而减少了致癌物质产生的机会。另外,烤肉酱中含有的一些有益成分,也是阻碍致癌物质产生的原因。这些食品配料本身均有一定的抗癌防癌作用,也有益于预防高温加热食物对人体的危害。

因此,建议在烧烤、煎炸肉类前,放些调料腌半小时,不仅味道好,还可减少致癌物产生。

篇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关注的热点。传统的保护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非遗保护。寻求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成为政府部门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

一.靖西县概况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县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该县总人口60多万人中壮族人口占99.4%,是中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是南壮文化的腹地。南路壮剧、壮族南派山歌“诗”、古老宗教史诗说唱艺术“末伦”以及壮族歌墟均流行于此。靖西壮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佳丽厚重的壮锦、制作精巧的绣球、朴素的蓝靛土布扎染和绚丽的绣花鞋成了这里有名的壮族民间工艺品。这一切形成了韵味浓郁的壮乡文化腹地。

二.壮锦概述

作为全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它工艺风格独特,种类齐全,图案丰富。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艺术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样,传承面临危机。对壮锦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保护性旅游开发无疑是当前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的一条重要出路。

三.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靖西壮族织锦技艺面临的现状:历经千年发展的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与其他传统工艺门类一样出现了传承危机。笔者在深入了解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后,发现目前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不少难题:1.生存环境受到时代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2.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日益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青少年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发淡漠,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致使织锦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3.营销市场被动。整个壮锦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即坐在家里等消费者,没有主动冲向市场,缺乏活跃的产业经纪人。(二)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价值分析:壮锦在壮族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幅壮锦,绝不是单纯的纺织工艺品,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价值。笔者认为,对靖西壮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这些价值的一项重要手段,壮族织锦技艺自身特有的这些价值正使其具有了旅游价值,这也是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1)审美价值。作为传统艺术珍品,它精美高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不错的旅游纪念品。从旅游需求角度看,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愉悦身心的旅游体验,也可以满足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的旅游心理。(2)文化价值。壮锦技艺作为壮族优秀文化遗产,渗透着壮族的文化乐观精神。对壮锦保护开发,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在遗产旅游中,文化价值是核心,也是游客观赏和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正能符合旅游者求知求新、体验异域文化的旅游追求。(3)经济价值。随着靖西壮锦文化品牌的打响,很多生意自动找上门,壮锦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更多人慕名来到靖西,促进了地方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壮锦旅游产品的开发,这一切都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经济价值显而易见。

(三)旅游开发对壮族织锦技艺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

1.旅游带来大量的观赏者和参与者,使传统的壮族织锦技艺有了经常得以展示的机会。这种展示给传承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精神鼓励,进而会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通过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进而喜爱壮锦技艺,这也是拓宽传承空间的一种体现。

2.旅游开发可以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主要依靠国家专项拨款,而国家拨款有限,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将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仅利于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谓一举多得。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门票等旅游收入利用到壮族织锦技艺保护当中,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篇10

引言

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这项技艺是以述而不著的形式来进行传承。目前,大木结构建筑在钢筋混泥土结构建材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的木匠匠作系统已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文化调适[1-3]。另外,传统木构建筑营造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木构建筑匠作系统已经失去了昔日辉煌的营造市场。随之,其营造技艺也失去了传承的文化空间,进而导致侗族建筑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4-7]。

1 侗族鼓楼介绍

侗族鼓楼为木质结构,是一种密檐式的塔形鼓楼,可分为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等类型,以密檐式居多。鼓楼是象征族姓群体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举行各种活动和存放芦笙的场所,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鼓楼作为侗族人民集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包含着侗族地区十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鼓楼文化”也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影响因素

2.1 外界环境的影响

2.1.1 外界作用力

侗族鼓楼属于大木结构建筑,其各构件之间的牢固性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要差的多,这也是木构建筑的力学知识不发达的重要因素。所以,风荷载、雪荷载等外界作用力的对鼓楼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影响。

2.1.2 地理气候条件

人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刺激的反应。建筑能够反映所处的环境的某些特征,同时,建筑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构筑

行为和居住行为与环境相适应。其中,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是最基本的条件。

2.1.3 人为因素

鼓楼建筑营造的关键在于掌墨师,他们拥有过人的思维、艺术观、记忆力、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是侗族文化的精英,并且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主流或流行文化的涵化,还受亲朋好友、村里乡外的影响。

2.2 使用者的需求

建筑是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产生于人类,又服务于人类。 另一方面,掌墨师与使用者的营造意识对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带有“指令”的意义。侗族人民在营造鼓楼等各类建筑时,都融入了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求。

2.3 营造技术条件

我们在鼓楼营造技艺的进行探讨过程中,不能忽视在鼓楼这一文化符号多元化的建筑物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与利用技术的情况。

2.4 经济条件

鼓楼是村寨或者家族财富的象征,在侗寨诸多建筑中,鼓楼的造价是最高的。所以,经济条件也是影响鼓楼建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文化阐释

3.1 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源流

3.1.1族源文化的积淀

侗族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稻作农耕、干栏建筑是百越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干栏建筑及其营造技艺是生活于相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族群,为满足相同的实际生活需求而相对独立地完成了相同的发明创造。纵观侗族民族文化的特征可知,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继承了古越人的干栏营造技术。

3.1.2 民族文化之间的涵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间的交往融合,侗族建筑及其营造技艺也融合了汉族和周围其他民族的营造理念和营造技艺。

3.1.3 本土木匠的营造经验

侗族人民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观念,缔造了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比较而言,同样生活在都柳江流域的苗族、水族、瑶族同胞,就没有创造出鼓楼这类特别的建筑。这和侗族木匠的营造经验具有密切的关系。

3.2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价值

3.2.1 历史价值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是侗乡匠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口传身授,不断总结营造经验积淀下来的历史财富,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文明史、人类学、文献学、社会学和建筑学等多个方面。

3.2.2文化价值

侗族鼓楼建筑的营造技艺蕴含着侗族人民对鼓楼的总体和单体的形制、空间组合和适应环境等内容;也蕴含着侗族的传统文化,如伦理、信仰、审美情趣以及驱邪避凶的社会心理;还能够反映侗族地区的自然气候、物产、生产力、生计方式等。正是这些做法规则及其中的尺度与比例关系,决定了侗寨鼓楼的体与形。因为,掌墨师清楚对不同的鼓楼类型,运用不同的尺度,注意其中的大小、高矮、繁简,这些就是侗族掌墨师在营造场域内,当时当地使用的建筑营造尺度。依规矩才能成方圆,正是依照一定的营造规矩,才能营建出丰富多彩的侗族建筑文化来。

3.2.3 科学价值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学、艺术学、材料学、聚落规划学、建筑学等方面。从艺术这一面看,建筑学是技术的艺术;从技术这一面看,是具艺术性的技

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便产生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有品味的建筑。侗族鼓楼正是艺术性与功能性、技术性、工艺性相融合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民族文化、物质生产力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

3.3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变迁

3.3.1 文化变迁理论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者不同族群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族群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具有密切的关系,它包括物质文化的变迁和包括非物质文化的变迁,也包括文化内容的变迁及文化结构的变迁。

3.3.2 尺度单位的变迁

侗族鼓楼的结构方式、构件尺度,都掌墨师长期营造经验的总结,而并不是力学计算的结果。但是,近年来侗族匠师所承包的工程主要是通过投标方式来获取。“标书”中的尺度单位都是采用现代建筑招投标公制尺度单位来撰写的。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侗族鼓楼构件的尺度单位正由传统的市制单位逐渐转化为公制单位。

3.3.3传承主体的变迁

目前,由于年青一代则纷纷外出务工,侗族鼓楼的匠艺传承人正趋于老龄化,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这给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3.4 侗族鼓楼营造体制的重构

随着木结构建筑营造活动的骤减,营造技艺传播和使用的文化空间也逐渐减少,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营造市场发生的变迁,让掌墨师们无法从这个营造市场获取谋生的资本。因此,侗族鼓楼的重构已成为必然。

4 结论

本文首先对侗族鼓楼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影响因素和价值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诫 撰 邹其昌 点校.营造法式[M].人民出版社,2006.

[2].项隆元.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陈耀东.鲁班经匠家镜研究――叩开鲁班的大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王贵祥,刘畅,段智钧.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11

与传统技艺异曲同工,“老字号”作为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智慧,衍化成各地风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成为一个区域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技艺,大多存在于各行业的“中华老字号”之中,一个或数个自主开发的传统技艺,成为支撑百年老店长盛不衰的关键。传统技艺以老字号为平台,老字号以传统技艺为支柱,共同发挥着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彰显着中华文明独特精神品格和民族气质,凝聚了中华造物技术思想和实践经验。老字号不仅掌握了行业内手工技艺的最高水平,还网罗了最具成就的手工技艺传承人,形成了世代相沿的产品、技艺和服务体系,为传统技艺营造了繁荣发展、因袭传承的家园,创造、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严重冲击,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掠夺性开发,一些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老字号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建国初期,老字号大约有八千家,现在仅存一千多家,山东仅存的三十六家“中华老字号”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如何从传统技艺和老字号入手,找到两者互相促进和推动的契合点,创新传统技艺保护和老字号振兴的有效举措,成为许多人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山东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值得肯定的工作模式探索。

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是先民们博大智慧的结晶,尽管它主要产生于民间,但与其它物质或精神文化遗产一样,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便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传统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中,即便春秋以前的非物质文化也与传统文化同质。因此,任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

从文化交流层面看,任何一种文化在与自身之外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呈现为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并行的状态。换言之,世界上所有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共同构成世界文化,同时均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独立性,有着自身鲜明的文化个性与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亦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近几年“国学”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以活跃的姿态挺进全球。民族复兴的脚步,也响彻在话语权的“抢夺战”中。事实证明,我们要推进的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儒释道,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通常需要具体的文化形态作为载体。我们来列举两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如功夫和中医。功夫和中医在西方的传播盛行,背后彰显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从传承创新层面看,中国非物质文化博大精深,活力充沛。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保护也是为了传承。我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必须与本土化现代艺术设计、本土文化产业等结合起来。在对非物质文化的吸收、扬弃与变革中加以继承。那种把非物质文化放到“静态保护”状态,使其充当所谓文明进程活化石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就是:现代化已经无孔不入。非物质文化区域内的个体(主要指非物质文化传承者)也有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愿望和权利。在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中,我们应当在立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根据时代特征,将本土非物质文化放到动态创新层面,置于活态发展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老字号”作为特指的经济文化现象,成为历代经济文化繁荣的标志,它以斋、坊、铺、堂的形式成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但也以特有的经营理念、手工技艺和服务策略成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品牌是其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物质化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老字号”所属的传统手工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功能结构以及品质形态紧密相连,与人类日常生活欲求心理及社会文明教化密切相关,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甚至可以说,它既是中华文化理念的表现形式,又是中华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播媒介。传统手工技艺总是与地域文化紧密联系,显示出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特色物产、乡土风气、人情习性、行为劳作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态,其所包含的饮食思想、制作工艺、传播习俗暗合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所传递和继承的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纯厚的乡土风俗,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创精神,展示出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民俗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同志“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拥有我们民族的世界品牌”的要求,在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应倍加珍惜“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努力寻求传统特色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点,创新老字号品牌,在保护传承原有独特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应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方式,在开拓创新中展示浓郁地方特色,传承独具匠心的传统技艺和服务,将凝聚世代先辈的心血和智慧、体现诚信经营的商业文化精髓发扬广大,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