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知识

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0 10:41: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知识

篇1

笔者查阅 “中国期刊网”,通过搜索主题、关键词、篇名等,在诸如 “婴幼儿早期教养”“早期教养现状”等语境引擎下,经过搜索整理,对3000多篇相关论文(1990年以后)进行编目,在泛读、统计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再从20余种核心期刊中精选出与“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密切关联的论文60多篇详细阅读,对直接研究“0岁~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方面的论文(12篇)精读并分析。同时,笔者还注意收集和分析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专著,阅读一些研究人员在其他期刊或网络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0岁~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研究的论述

所查阅文献中直接阐释“家庭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的论述并不多,经过分析发现,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辛宏伟在《西北地区农村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中从家庭结构、环境资源、教育观念、营养与健康、家庭抚养者等方面展开了调查与结果分析。

李洪增在《上海市城区孕至3岁乳婴儿家长科学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上)》中着重从带养方式、家庭成员参与带养、家庭内照看具体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家长的早期教养现状[2]。

廖贻、周亚君在《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报告》中,首先从家长对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注重点与导向方式论述家长的教养方式,如健康(疾病、安全、卫生),关于玩、探索、认知、技能学习,关于良好的个性和社会行为、关于语言发展等方面;其次,从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方式方面论述家长的教养现状[3]。

大多数研究以某一地区或某一些固定群体为对象,采用调查、访谈、个案、观察等方法,对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有的还从教育层面进行了理性分析。

关于教养人:研究者们发现家庭成员中承担0岁~3岁婴幼儿早期带养职责的分为祖辈、父辈,两代人不同的教养观念、生活方式、健康状况、文化水平、经济与地位产生了不同的早期教养行为。包括这些教养人的年龄、受教养情况、性格、身体状况、儿童期依恋史、对孩子的依恋、敏感性、期望和对孩子的控制程度等与婴幼儿的成长均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父母亲的依恋历史与当前教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母亲的性格特征与情境变量对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母婴对话与婴儿理解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母亲的情感反应与3个月婴儿社会期盼的关系、父母亲的敏感性与婴儿情绪情感的调节,等等。研究表明:主要抚养人对父/母亲角色行为的表征作为一种作用机制,通过对儿时依恋的记忆影响他/她与自己孩子的依恋状况;同时,主要抚养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诸如经济地位低下、单亲抚养孩子、存在家庭暴力等)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她/他对教养行为的表征,危险因素越严重,对教养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关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婴幼儿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辛宏伟在《西北地区农村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中分析得出:核心家庭(两代人所构成的家庭)和复合家庭(三代及其以上的家庭)对0岁~3岁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同的意义[4]。

关于环境资源:少部分研究者涉及到该方面的论述,他们充分肯定了家长创设和有机利用环境资源的做法,并鼓励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nner)认为,人的行为的发展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对0岁~3岁婴幼儿来说,他们的生态环境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念对婴幼儿生存的环境做一个系统的分析(见图1.1),发现婴幼儿生存环境网络系统由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等若干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家庭与父母是微系统,是婴幼儿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组成中间系统;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则是更广的外部系统;历史文化背景是宏系统。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行为不是孤立的,它由家庭内外相互依赖的方面所构成。”[5]因此,必须要从特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和阐释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有关的现象。

篇2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90-05

家庭访问(home visiting,简称家访)是一种结构化的父母育儿支持计划。通常家庭访问员(简称家访员)会定期到婴幼儿家中了解父母关注的问题,观察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帮助父母理解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向父母传授婴幼儿保教知识与技能,借此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伴随访问的深入,家访员可以成为父母育儿的有效资源,而父母则成为孩子成长的强大后盾。近年来,家访计划作为提高父母育儿技能以及加强高危家庭与社区联系的核心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空前重视。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Reinvestment Act)为提前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早期提前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拨款10亿美元,用于扩展对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庭的服务。每周的家访和每月的小组活动是其最主要的服务形式。2010年美国《病患保护和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规定,联邦政府将在五年内投入15亿美元联邦基金,为高危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访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低收入婴幼儿家庭、未满21岁的孕妇、有暴力虐待史的家庭、忽视和虐待儿童家庭、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及军人家庭。美国已有32个州贯彻落实了本州的婴幼儿家访计划。全美每年大约有40万0~5岁婴幼儿接受家访服务,约占婴幼儿总数的2%。虽然婴幼儿家访计划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均对婴幼儿及其家庭有显著支持作用,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婴幼儿家访计划

除了到婴幼儿家里提供服务这一形式上的共同点外,不同早教项目家访计划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一是家访员的背景不同,有的是聘请专业人士(通常是公共健康护士或者社会工作者)作家访员,有的则是请社区内经过培训的婴幼儿父母或主要照看者等非专业人士作家访员。二是家访计划的内容、频次、服务持续时间以及与社区内其他家庭服务资源的联系等不尽相同。三是家访计划的发起者不同,公共卫生、教育、人类服务、儿童福利或其他部门都有相应的家访计划。全美约4600个婴幼儿家访计划服务点基本可以归为下表的六个项目。

二、家访计划的特点

1.聚焦高危家庭

无论是从最初的设计还是从最终的结果考察,美国大部分婴幼儿家访计划的重点都落在高危家庭上。这些家庭通常有初为人母的低龄母亲或低体重新生儿,还包括非英语母语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等。大部分家访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些家庭婴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避免婴幼儿遭受潜在的虐待或被忽视。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政府在财政支持和相关政策制定上对弱势群体家庭婴幼儿的倾斜。

长期的纵向研究表明,接受过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深入的家访服务后,高危家庭子女的高中毕业率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了,对公共福利资源的依赖减少了。这些社会收益远远超过为这些高危家庭提供家访服务的费用。

2.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

除了鼓励父母的积极育儿行为外,家访员常常会鼓励父母履行自身的成人责任。比如作为工人、学生和公民的责任等。家访员也会向父母介绍职业培训项目,鼓励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让他们了解获得公共支援或者家庭所需的其他服务的途径。

3.深入婴幼儿家庭

因为家访场所是在婴幼儿家中而不是在公共场所,所以家访员能够直接观察到父母和婴幼儿在家中的自然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家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与其处境相适应的指导策略。

4.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家访员会根据婴幼儿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所在社区、家庭的整体需要及其他直接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

三、家访计划对婴幼儿及其家庭的影响

1.提高婴幼儿入学准备水平

婴幼儿从出生到3岁,大脑迅速发育,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许多家访计划都制定了与提高婴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相关的目标,为父母提供促进婴幼儿学习的方法,要求父母参与促进婴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鼓励积极的亲子互动。一些家访计划还与早期教养机构合作,为婴幼儿未来的学业成功作准备。随机实验发现,相比对照组,参加了高质量家访计划的儿童在小学中年级的认知发展和行为表现、语言发展、数学成绩等都相对较好。此外,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家访计划可以促进父母的积极育儿行为,如鼓励孩子在家阅读,愿意送孩子进入早期教养机构接受教育等,从而为孩子日后的入学做好准备。

2.有效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家访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为婴幼儿创设能支持他们身体、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些从产前开始的家访计划非常注重向怀孕妇女宣传关于胎儿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知识。孩子出生后,家访计划要确保婴幼儿能获得适当的身体保健、免疫注射、疾病医疗服务,还要向婴幼儿父母传授有关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养膳食和体育锻炼的知识。随机实验发现,高质量的家访计划可以有效支持婴幼儿的健康发展。相比对照组,参加产前家访计划的父母,孩子出生时的健康状况更好,母乳喂养和婴幼儿接种疫苗的比率更高,婴幼儿语言发展滞后问题的发生率更低,问题行为更少,心理发育更健康。

3.减少婴幼儿被忽视和被虐待事件的发生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安全舒适的环境。由于年龄弱小,他们比年长儿童更可能受到虐待。家访计划通过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减少婴幼儿被忽视和被虐待事件的发生。家访员会向父母普及预防婴幼儿被虐待的知识、技巧和行为。例如,家访员会教育父母如何以更负责的态度与孩子互动,管教孩子。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些家访计划还会尝试通过向父母介绍社区的相关资源(如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药物滥用服务等),以减少家庭的压力,从而避免父母不良的管教行为。一些随机实验表明,参加家访计划一年后,婴幼儿身心虐待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参加家访计划两年后,首次生育母亲和有抑郁倾向母亲的心理状态明显更加积极了。此外,参加家访计划的少女妈妈也很少发生忽视或虐待子女的问题了。

4.提高父母支持子女整体发展的育儿能力

为了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和为学业做好准备,家访计划会为婴幼儿父母提供一些资源和工具,以帮助他们支持婴幼儿充分发展。家访计划鼓励父母的正面育儿行为,一些家访计划会通过结构化的课程对父母进行教育,另一些则会在家访时根据父母的特定需要给予具体的指导。随机实验表明,相比对照组,参加了家访计划的低收入父母更有可能与孩子一起阅读、游戏,更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有助于他们发展的家庭环境,他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儿童发展知识,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一些关于家访计划的效果评估研究表明,父母参加家访计划后,正面的育儿行为增加了,与孩子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会更频繁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

四、提高家访计划质量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家访的品质

高品质的家访应满足三项基本要求。首先,家访员应深入家庭,保证家访的高频次,延长单次访问时间。相关研究表明,每周1次的家访要持续3~6个月才能显现效果,持续2年更理想。其次,家访计划应针对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对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从而保证计划的设计和执行一致。一些家访计划会通过收集质量控制数据来监测和改进项目的实施状况。例如,如果数据显示家访计划的参与者流失率较高。那么程序管理者可以通过输入服务提供者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参与者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改变某些项目因素,从而提高家访质量。再次,家访计划应聘用合适的家访员,以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考虑安排非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家访,从而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关键是要保证家访员具有合适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所服务家庭的需要。

2.为亲子两代人提供组合式服务

篇3

文中所指的教养人,是指家长、抚养人或是看护人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教养人应该成为0~3岁婴幼儿生活的照顾者、情感的交流者、智力的开发者、行为的引导者和活动的指导者。家庭、学前教育机构是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养人负有首要的“教”和“养”责任。教养人的指导策略决定了教养人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又直接影响着被教养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着被教养人一生的生活质量。

从走访当前的早教机构以及社区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

第一,0~3岁婴幼儿的家长逐步开始重视早教,但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教知识多数是从早教机构、电视或书籍获得,因此,大部分家长都缺乏系统的早教知识,更谈不上科学的、具体的早教指导策略;第二,社区的部分婴幼儿是由隔代亲人即爷爷奶奶或是保姆等抚养人或是看护人教养,他们对早教的认识大多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或根本不懂早教知识,还是采用一些传统教养方式,对早教基本不重视或只重养不重教;第三,在早教工作中,学前教育工作者大部分也还处在摸索研究的初级阶段,对早教的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早教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0~3岁婴幼儿主要时间都是与教养人接触,教养人系统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早教理念,确立科学的指导策略,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紧迫而又必须及时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牢固树立教养人的早教理念

实践是在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教养人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早教理念包括早教指导策略,才能有效地指导早教实践。《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以下称《指南》)指出:“0~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大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0~3岁婴幼儿的可塑性在早期最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教养人在教养过程中应持续关注婴幼儿的动作的训练、语言的培养、认知能力的培养、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婴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养人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也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婴幼儿需要情感上的温暖和安全感。因此,教养人的早教理念、教养态度、教养策略、教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

三、尊重规律,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

在早教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养人上的背景下,研究早教指导策略,帮助和指导教养人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对普及早教理念,提升早教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早教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尊重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早教工作。在早教工作实践及相关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和总结出以下几条早教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策略一: 寓教于养

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实施“寓教于养”的策略。教和养既有区别一面,又有相通的一面。我们认为,教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在保证“养”的前提下突出“教”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养融合,寓教于养。“养”对应于身体发育,“教”对应于心理发展。养的行为主要包括对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照料;“教”是对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教的行为主要是知识常识、常理等方面的引导。生命最初的三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也是婴幼儿最大程度面临生存挑战的阶段,因此,养的任务是首要的,年龄越小,养的比重越大,反之,教的比重越大。但是婴幼儿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教养人都要重视“寓教于养”。养与教是一种相对独立、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关系。“教育”从母亲准备怀孕时、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只是对婴幼儿的教是附着于养的过程中。

当然,养育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有影响的。现在年轻一代的养育方式,大多数是从年长一代承传的,年长者言传身教,这种养育方式多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而定格。在提倡科学育儿的今天,我们应当思考追问这些习俗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怎样的影响,努力变自发的教养为自觉的教养,从而有效地实施寓教于养策略,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策略二:顺应发展

教养人应了解、尊重、关注并顺应婴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营造良好的养育环境。所谓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成熟时间表,顺应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比如,婴幼儿的成长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婴幼儿的生长环境又有很大的人为性,早期关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符合婴幼儿成长的环境条件,配合婴幼儿的成长顺序、成长规律,引导婴幼儿健康的发展。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婴幼儿的成熟时机相吻合,就会诱导出相应的行为,反复出现的同一行为就是一种自发性练习。当婴幼儿对环境中的某些刺激毫无反应,由教养人强制作出反应,这种目标性的训练就是过度刺激。因此,教养人无论在哪个方面进行教与养,都要顺应婴幼儿的发展,不可过度刺激,反之,教养效果会适得其反。

策略三:情感关怀

0~3岁婴幼儿年龄小,对教养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养人要了解并尊重婴幼儿的意愿,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心、关怀、呵护、爱护婴幼儿,全力满足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让婴幼儿在心灵深处就深深地烙下“爱”的种子,为将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前提。教养人在家庭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照料婴幼儿,让其在身心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上参与大量的自由游戏活动等,教养人全心付出爱心,让婴幼儿在活动中享受非正式学习的快乐和幸福童年,为终身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策略四:社交培养

婴幼儿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面临各种适应问题,其中由于家庭个别教养与幼儿园集体教养模式导致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交往能力的缺乏。通过各种活动增加交往经验,通过分享交流经验增强交往意识,通过丰富的词汇提高交往能力,通过体验情境掌握交往技能。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培养婴幼儿的交往能力不宜急于求成,要让婴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学会交往,以免幼儿产生排斥心理。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交往行为也贯穿于一天的活动中,教养人要抓住日常活动的契机,慢慢积累婴幼儿的交往经验,提升婴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婴幼儿从小感受到在集体和个体面前要学会尊重同伴,学会与同伴协商。比如,在个体游戏时,教养人是指导婴幼儿的主体,教养人的指导意识与指导行为直接影响婴幼儿的游戏情绪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然而许多教养人在陪伴婴幼儿游戏时由于缺乏经验或方法不当,导致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早教中要加强对教养人的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养人的指导能力,并运用在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中。

策略五:差异教养

每个婴幼儿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性较大。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早教。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重点不在于研究人类的智能究竟有多少种,而在于用发展的视角、宏观的视野、多元的角度看待智慧。这就需要教养人注重各种环境的综合影响,避免训练的片面性和刺激的单一性,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婴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智力的关系中实现的。就个体来说,完整的发展不等于多元智能平均发展、匀速发展。就群体来说,发展的差异性就更大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养人对婴幼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激发、挖掘和培养其天生的特殊禀赋,为培养和造就更多个性丰富,智力多元的人才提供保障。

策略六: 适度开发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和起点。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养,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迫切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早期教养观,坚持“以养为主,教养融合”的理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从而引导父母及看护人员更新教养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要积极构建较为科学完善的早期教养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努力为0—3岁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提供有效优质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父母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水平,让每一个0—3岁婴幼儿都享有良好的早期教养服务。

二、明确做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遵循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以父母及看护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家庭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断规范托儿所及其它早期教养机构的服务行为,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早期教养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2.基本原则。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以家庭承担为主,服务对象以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为主,托儿所及其它早期教养机构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提供普惠性体验式教养服务。坚持多种形式扩大和优化社会资源,多种渠道加大早期教养投入,多种途径加强早期教养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多种措施规范早期教养行为,发展以社会化、社区化为主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事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满足社会多层次、多元化早期教养需求,不断提高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率和父母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指导率。

3.主要目标。建立科学的早期教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体制、标准和管理规范,努力建成理念先进、设施安全、队伍优良、管理规范、水平领先的现代早期教养服务体系。努力提高0—3岁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的普及率。到2015年,全市0—3岁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达98%以上,0—12个月的婴幼儿接受上门服务与指导率达95%以上,13—36个月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机构服务率达80%以上。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

4.重视监护人教养辅导。做好0—3岁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的教养辅导是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内容,镇(街道)要做好0—3岁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养指导的组织发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婴幼儿家长及其看护人员都能接受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5.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主要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人口学校、家长学校等,采取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等形式,免费传授科学育儿知识。同时,要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早期教养宣传,努力实现科学育儿指导的全覆盖。

6.落实入户指导服务。由妇保人员和计生专干结合产后访视和随访服务,对0—12个月的婴幼儿和父母以及看护人员开展一年两次以上的上门入户科学育儿服务与指导,并开展科学育儿“袋袋传”行动,免费发放各类早期教养宣传资料。

7.提供普惠性体验式教养服务。优先利用市、镇(街道)和村(社区)世代服务阵地和指定机构开展普惠性体验式教养服务,为辖区内13—36个月的婴幼儿,提供一年6次以上、有质量的免费体验性计时制教养服务。鼓励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发挥人才、资源、管理、课程等方面的优势,对社区家长开展免费的教育咨询、科普宣传、家教讲座等多种形式早期教养服务。

四、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建设

8.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托儿所。遵循就近就便原则,按照每2.5万人口区域建有1个托儿所的目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托儿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托儿所重点对13—36个月的婴幼儿提供教养服务,实行家园共育,形成科学育儿的合力,共同促进婴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对符合规定质量标准,提供普惠的托儿所,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在建设用地、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在水、电、气等方面按中小学、幼儿园标准收缴。对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9.规范监管营利性早教服务机构。营利性早期教养服务机构在卫生、消防等方面要参照托儿所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早期教养理念和收费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管理。

五、明确相关部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职责

10.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牵头研究和协调解决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制订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推动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口计生委,实行相关部门联络员工作制度,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11.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协调委员会牵头协调相关部门,促进本地区早期教养工作健康发展;镇(街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推进普惠性早期教养服务,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托儿所。村(社区)配合做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的宣传发动、阵地建设等工作,努力实现早期教养服务社区化。

12.人口计生部门认真履行主管职责。组织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指导推动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事业发展;拟订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目标和政策;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做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的有关工作;负责早期教养工作的业务指导;负责组织对托儿所从业人员的资格核查和在职培训;负责建立考核督导评估制度,加强行业监督管理;负责0—3岁婴幼儿和父母及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养服务和指导的信息整合管理工作。

13.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职能。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能,按照上级设置要求,合理确定相关机构具体承担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指导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把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托儿所的建设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并负责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行政许可工作。民政部门负责非营利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行政许可工作。工商部门负责营利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咨询)机构的审核登记管理工作。妇联负责发挥各级妇女组织作用,积极参与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宣传以及婴幼儿父母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指导等工作。卫生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托儿所卫生保健、饮食卫生工作,督促做好产后访视和新生儿访视工作,负责卫生保健人员和保育员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对其它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的卫生监管参照托儿所执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加强对早期教养机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设、规划部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范要求,负责将托儿所纳入具备配置条件的新建小区公建配套设施中。综治、公安、城管部门负责加强早期教养机构周边的安全保卫和环境工作。物价部门负责托儿所及其它早期教养机构的收费管理工作。人社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育婴师、保育员定点培训机构,抓好有关师资的资格考试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安排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经费和政府引导性、奖励性资金保障等工作。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早期教养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六、全面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14.托儿所要按标准配备专业人员。参照《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办法》和《市0—3岁早期教养机构登记注册办法》(试行),托儿所应配置园长、保教人员和后勤人员。托儿所教职工与婴幼儿人数保持合理比例。

15.实行托儿所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和备案管理制度。市人口计生部门要对早期教养从业人员实行每学年备案管理。早期教养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托儿所园长或负责人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学历,原则上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和《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托儿所从教人员要具有幼儿师范(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并取得国家认可的《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卫生保健人员以医师、护士和保健员为主,应当定期接受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组织的儿童卫生保健专业培训,能做好婴幼儿日常卫生保健工作和全所(园)卫生保健的指导、督促工作。保育员应经过保育职业培训和卫生保健专业培训。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必须健康检查,持有健康证方可上岗,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16.加强婴幼儿早期教养从业人员的培训。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早期教养队伍建设情况,科学制订早期教养专业人员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岗前入职培训,有计划地搞好专业人员培训,并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管,切实保证培训质量。实行每三年一周期的园长和早期教养从业人员全员培训,促进早期教养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水平。从业人员参加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的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等级考评工作,其中具有教师资格的从业人员参加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定,育婴师、保育员等从业人员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评。

七、严格规范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行为

17.落实机构审核。凡拟在我市范围内举办的招收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或其它早期教养机构,由举办单位或个人向市人口计生委提出书面申请,在取得建设、消防、公安、卫生等部门发放的合格证书后,由市人口计生委组织相关部门,参照《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办法》的标准,组织验收合格后由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试办一年。非营利性早期教养机构到市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营利性早期教养服务机构到工商部门登记。涉及残疾婴幼儿康复教养的,须经残疾人管理机构同意。中外合作或华侨或港、澳、台人士合作举办早期教养机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8.坚持科学教养。参照省、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结合我市实际,编写《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和《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手册》,各类托儿所均要遵循0—3岁婴幼儿成长规律,坚持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

19.规范收费行为。社会力量举办的托儿所必须参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觉规范收费行为,依据办园成本,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报市人口计生部门和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

20.严格安全管理。加强风险预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加强人防、技防、物防设施建设,注重食品安全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婴幼儿人身安全。加大对无证托儿所及其它早期教养机构的清理整顿力度,凡未获得举办许可和登记注册,或设施条件差、管理混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符合安全规定,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取缔。

21.强化监督管理。认真执行年检制度,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承担监管责任。每年3—5月,市人口计生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类托儿所集中进行年审。全面取缔未获得举办许可和法人登记的托儿所。加快建立托儿所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工商部门组织对营利性早期教养机构进行审验,对超范围经营的,会同人口计生等部门依法进行清理整顿。

篇5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篇6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3-0036-05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立性质的早教机构,如社区或医疗保健部门开办的亲子园、附设在公办幼儿园内的亲子班等;另一类是私立性质的早教机构,这里有种种全国连锁性质的早教机构,也有自办的早教机构。本文调查的早教机构都是私立性质的,以0~3岁婴幼儿及其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为服务对象,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亲子教育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将“指导”解释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早教机构不同于全日制托幼机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家长来提高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最终促进孩子发展。华爱华认为,早期教养指导人员应具有解读婴幼儿行为的能力、互动交流的能力、理解早期教养指导内涵的能力等。然而,有关早教机构教师家长指导能力的内涵,幼教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笔者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表述提出,早教机构教师家长指导能力可以从确定指导理念的能力、把握指导内容的能力、选择指导方式的能力和反思指导效果的能力等四个维度加以考察。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某省会主城区的28所早教机构中的162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的《早教机构教师家长指导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本问卷共35个题目,内容涵盖前述的四个维度。所有题目采用随机排列方式,运用李克特自评5点量表法评分,“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时符合”“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指导能力越强。本研究还随机抽取4位教师进行深入访谈。

三、早教机构教师家长指导能力现状分析

(一)早教机构教师的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特点

如表1所示,教师的年龄都在31岁以下,67.9%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1~25岁,可以说,接受调查的早教机构教师年龄呈非常明显的年轻化特点。

2.教龄情况

72.2%的教师教龄集中在2~5年,19.1%的教师教龄不到2年,8.7%的教师教龄5~10年。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没有一位教龄在10年以上的。

3.学历情况

30.2%的教师学历为专科,60.5%的教师学历为本科。这两种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7%。中师/中专/高中学历的教师仅占4.9%,硕士学历的教师占4.4%。可见,早教机构教师的学历相对较高。

4.师婴比例

调查显示,有11位教师所在班的婴幼儿人数为5人以下,有110位教师所在班的婴幼儿人数为5~10人,所在班婴幼儿人数为10~15人的教师有33位,班里有15~20个婴幼儿的教师仅有8位。总体来看,早教机构的师婴比例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早教机构教师确定指导理念的能力

早教机构教师确定指导理念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家长指导工作的理解和有关婴幼儿的教养观两方面,调查问卷共有8道题涉及此维度内容。各题得分情况详见表2。

1.家长指导观较为科学

从表2可见,早教机构教师在家长指导观方面得分均在4分以上,这说明他们的家长指导观较为科学。教师大多能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注意纠正家长错误的教养行为。一位教师在访谈时说,早教机构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家长进行指导,因为婴幼儿一周在早教机构只参加1~2次活动,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家里的。所以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有的家长认为只有依靠早教机构才能教育好孩子,其实是片面的。只有早教机构和家长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的。

2.婴幼儿教养观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0~3岁婴幼儿具有鲜明的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早期教养要努力淡化教育的痕迹。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关注自己设计的游戏活动目标是否实现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与关注婴幼儿、促进其自由发展相比,早教机构教师更多关注预设目标能否顺利完成。这与开展0~3岁婴幼儿教养“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因人而异,开启潜能”不完全吻合。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早教机构为迎合家长需求,要求教师为婴幼儿设计和组织五花八门的早教活动,这些活动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三)早教机构教师把握指导内容的能力

本研究主要从指导家长和婴幼儿发展两方面来考察教师把握指导内容的能力,调查问卷共有10道题涉及此维度内容,各题得分详见表3。

1.有关婴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但对婴幼儿保育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

教师对家长进行早期教养指导有一个前提,即教师要掌握婴幼儿教养特点。专业的早教机构指导教师应该熟知婴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特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依据地判断不同婴幼儿的发展状况,并为家长提供适宜的教养建议。

调查表明,早教机构教师对婴幼儿发展特点的了解不够全面系统,大多数教师有关婴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及技能掌握较好,但对婴幼儿保育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有的教师在访谈中坦言,当家长询问有关保育方面的问题时,往往难以作出应答。

2.有关家长指导内容的把握不够完整

早教机构教师能否将自己掌握的婴幼儿教养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家长呢?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也能把握科学的指导内容,但是,他们对家长指导内容的体系把握不够全面。当笔者问及“您认为家长指导的具体内容应涉及哪些方面”时,很多教师的回答只涉及家庭教育的指导和亲子关系建立的指导两方面,很少有教师能对家长指导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四)早教机构教师选择指导方式的能力

笔者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将教师常用的指导方式分为三类:集体指导、个别指导和延伸指导。集体指导是指将婴幼儿和家长集中起来,借助集体游戏,由一名教师同时指导两位或两位以上家长;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单独指导一对亲子;延伸指导是指预先确定教养专题,由教师入户指导或者邀请婴幼儿护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或教育学专家对家长进行教养指导。

本调查关于选择指导方式的能力共有12道题。教师的平均得分为38.17分(总分为60分),教师选择指导方式的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题得分详见表4。

1.集体指导――以指导婴幼儿为主,以指导

家长为辅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集体活动对家长进行指导,但指导能力参差不齐。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在开展集体活动之前一般会向家长简要介绍游戏活动的意义,或者说明活动的重点难点。由于活动时间有限,教师一般会把指导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家长只是在旁边看教师怎么做。

2.个别指导――指导时间较适合,指导效果较好

在早教机构的自由活动时间,当发现孩子游戏有困难或者家长指导不得法时,教师一般会介入,开展一对一的指导。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个别指导效果最好,而且这种即时性、情景性的指导更容易被家长理解和接受。由于个别指导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部分教师虽能较好地指导婴幼儿活动,却难以很好地应对家长在教养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准确把握好指导的契机。

3.延伸指导――方式多样,能力不强

调查表明,早教机构中的大部分教师很少开展入户指导工作,而较擅长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教养指导。近1/3的教师会采用家长沙龙的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还有些教师经常通过电话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总体而言,延伸指导与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比,教师的能力还不强。

(五)早教机构教师反思指导效果的能力

有关反思指导效果的能力共有5道题,各题得分详见表5。总体而言,教师反思指导效果的能力不甚理想。

1.解决工作难题的能力

当被问及“您是如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难题”的问题时,有的教师说,要依赖有关专家的帮助或通过实践摸索积累相关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则会积极主动应对问题,例如,在第一时间里借助专业书籍、专家或同事的帮忙来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有的善于积极应对,有的习惯于依赖外界帮助。

2.总结与评价指导效果的能力

总体来看,早教机构教师能够及时做好有关家长指导工作的总结,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注意到从婴幼儿角度总结评价指导效果,这也许与婴幼儿的成长变化能较直观反映教师指导的成效有关。但是,评价指导效果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家长对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接受指导后家长的责任感、教育观、教养态度的变化等。

3.反思影响指导效果因素的能力

关于影响指导效果的因素,大部分教师认为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家长的早教意识及其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指导效果。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教师有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意识,但现实中对家长的指导少于对婴幼儿的指导

家长在早教机构活动中常常被教师忽视,婴幼儿是早教机构教师的主要指导对象。

2.教师指导家长的内容偏重教育,较少涉及保育

早教机构教师指导家长的内容主要在教育方面,几乎不涉及保育方面,如辅食添加、三浴锻炼、健康饮食、入厕能力训练等。接受调查的早教机构中也没有安排专门对家长进行保育方面指导的专业人员。

3.教师能根据家长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方式,但使用的频率有差异

集体指导、个别指导和延伸指导是早教机构教师开展家长指导工作常用的三种方式,它们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但是,教师使用这三种指导方式的频率有差异,能力也不均衡。

4.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较低,且反思的内容不够全面

大部分教师能及时反思自己的家长指导工作,但反思的面不够广。很多教师只从婴幼儿发展的角度来反思,而没有从家长的变化来反思。

(二)建议

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家长主体的关系

在指导家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指导过程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给予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换句话说,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家长的主体意识。

2.拓宽家长指导的渠道和途径

早教指导工作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较为稀缺。在信息化时代,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家长进行指导。例如,借助网站、博客和微博等开展交流或评价工作,通过教师博客群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互相间的交流,等等。

3.提高反思能力

篇7

一、 幼儿园开展0-3岁亲子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研究表明,人类的性格基本在3岁之前就已经成型。毫无疑问,遗传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间就已定型,而环境则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唯一可以调控的是环境因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早期教育环境。在孩子早期发展的关键期里,如果有合适的方法加以干预,那么,个体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包括性格等等各方面都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如果孩子早期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即使孩子有着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存在重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隔代抚养或保姆抚养导致亲子关系生疏……这一切因素使亲子教育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相对家庭教育而言,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则亲切、温和,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近几年,各种各样的亲子教育机构如亲子俱乐部、早教中心、亲子园等也在各大中城市兴起,而幼儿园凭借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和教育资源,无疑应该成为0-3岁散居婴幼儿亲子教育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二、幼儿园开展0-3岁亲子活动的实践

教育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第13条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作为一所省级十佳幼儿园,我园利用现有的自然物质资源,包括活动场所、各种教具、设备等以及老师等人力资源,成立了早教中心。下面交流一些本人在亲身参与实践过程中的粗浅体会。

(一)明确目标,走专业化的早教发展道路。我们挑选经验丰富,具有耐心和爱心,有一定早教理论基础,并且对早教有强烈兴趣的老师成立了早教中心课题组。从早教中心成立开始,就把走专业化的早教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目标,充分认识并利用家长与孩子之间独有的亲情,引导家长了解并支持早教工作,调动家长主动参与早教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双休日创办亲子活动班,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还多次奔赴北京亲子园取经,在同行们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本地本园实际,精心策划,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方案。为了取得周边社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邀请社区管理人员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并共同制订早教活动计划,这样使我们早教中心在社区中扩大影响,充分展示我们有着较高质量的早教专业队伍,让更多的婴幼儿能有机会加入我们的亲子活动。

(二)精心准备,确保亲子活动顺利开展。在早教中心,所有的亲子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安排的。在孩子每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需要进行哪方面的训练和发展,都经过精心挑选而设计出来。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一边指导孩子游戏,一边简单扼要地向家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根据教师的要求,尝试着教师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游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已掌握操作要点的家长,同时对一些方法上有误的家长进行及时的纠偏。在活动结束时要向家长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操作的材料和方法及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家里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做替代来进行活动,有利于父母直接体验、直接调整,并得到直接反馈。现场操作演示中,父母与教师可以在活生生的师生互动、亲子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针对家长的困难情景,教师作全面深入的回应演示,巩固和加深了家长对教师演示活动的理解和掌握。

三、对幼儿园开展0-3岁亲子活动的思考

幼儿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教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依托社区和幼儿园现有的自然物质和人力资源成立早教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早教机构,如何正确定位、组织和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完善活动场所设施,为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提供坚实的土壤。

幼儿园成立早教中心,创设双休日亲子活动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利益或仅仅为了生源,而应在现有场所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投入经费,对一些环境设施进行改造,满足0-3岁婴幼儿和家长共同活动的需要。如对活动室进行软包装修,添置柔性玩具,设立亲子阅览室等。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为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提供丰富的养料。针对不同年龄、月龄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关键期,制定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做到有计划的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关注活动的时效性,并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活动应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标准,使家长了解到3岁以下宝宝注意力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理解孩子为什么“没长性”的原因。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根据孩子和家长在园时间短的特点,将教材内容精选,让家长可以举一反三,回到家里也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

(四)延伸亲子活动环境,为0-3岁婴幼儿成长提供广阔的背景。我们除了在园所举办各种早教活动,还可以把亲子活动班的活动地点搬到室外,山坡上捉小虫、草地上放风筝都可以是亲子活动的方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共享阳光、共享欢笑,为0-3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背景。

参考文献:

篇8

可见,贫血的原因并不复杂,解决办法亦不难。但是,农村婴幼儿贫血率为何如此之高?在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的齐鲁大地,给婴幼儿每天补一个鸡蛋,或一包“营养包”,对每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几乎都能办到,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科学喂养。

我国卫生工作一贯坚持“预防为主”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方针,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均等化”和“社会公平”的重要理念。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应尽快转变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变以往“等人有病后给吃药打针”的工作模式为预防保健为主。如预防婴幼儿贫血,可具体采取入户上门的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或以村庄为单位对有婴幼儿的家庭进行集中授课、发放宣传册等。当然,诸多问题还得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不要让孩子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篇9

二、支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依据

1、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

(1)婴幼儿身心发展速度较快。在身体发育方面,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新生儿脑重约350克,一岁时约950克,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幼儿在认知发展速度方面毫不逊色于身体方面的发展。0-3岁婴幼儿认知的发展和他们动作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就是其认知发展的表现。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从极度柔弱的状态,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能够活动自如,从一个完全被动的状态进入到主动的状态,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动作。

(2)人脑发育的重要性。人类大脑天生就具备了千亿的神经细胞数量,但随着婴幼儿的发育,这些神经细胞出现用进废退现象,基于对大脑的不同刺激,一些细胞选择性消失或留存。例如,很多没有视觉的人,为了生存而更多使用触觉,因而在触觉方面表现优秀。

(3)婴幼儿较强的模仿能力。婴儿出生没多久就表现出模仿学习,例如,新生儿在一定距离内,面对多次重复伸出舌头的成人脸时,也会做出伸舌头的动作。随着婴儿的成长,与周围人物和环境更多的接触中,显示出婴幼儿的模仿学习行为。

(4)语言的获得是先天机制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语言发展即有先天机制的作用,又有后天的环境的影响,这是被许多语言学家早已多次证明的。和其他声音比较,刚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人类语言的兴趣,

(5)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认知活动开展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予幼儿安全、信任感,在这种情感背景下,能够鼓励婴幼儿认知活动发展。0-3岁这个阶段是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重要阶段。

2、环境因素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1)对婴儿生长的环境进行早期干预能促进智力发展。在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对贫困家庭的婴儿进行早期环境干预能明显地促进其智力发展,从而证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在贫困家庭挑选了心理和身体技巧相似的100多名婴儿进行了长期研究。这些婴儿分为两组,一半组成实验组,接受高质量的婴儿日托护理中心的照顾,提供教育、健康、社会等训练项目。从几周大到5岁。另一组位对照组,不参加训练项目,正常参与各自的生活。通过追踪研究分三次进行测验,分别在这些孩子18个月大时, 12岁和15岁时,智力测验实验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 在21岁时,对学生思维、受教育性、就业程度、养育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测验,实验组在阅读和数学测验中依然得分较高,上大学就读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两倍。

(2)母亲的敏感性影响婴儿的智力发展。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亲能强烈的影响婴儿日后的社会发展和语言技巧。如果母亲天性乐观,对孩子的需要敏感,则婴儿的智力发展更好。

(3)谈话方式影响婴儿智力。伦敦语言和听力中心的莎莉?渥德博士认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与婴儿的谈话方式对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她是根据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她把140名婴儿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干预组婴儿的父母以谈话指导,对照组的父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婴儿交流。7年后的智力测验表明,实验组有9名儿童的智商超过130,另一组没有一个儿童超过130。实验组的语言技巧及总体智力都比对照组的明显为高。

除了以上实验依据外,教育的作用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被人们所熟知,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教育决定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促使婴幼儿向前发展。而皮亚杰提出的关于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婴儿发展,在此处不再详细论述。

三、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成为一个强者,一个社会佼佼者,很早就开始计划孩子的人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很多家长在学前期给孩子报各种特长培训班,更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各种所谓的早教。教育宜早,这是社会上一个普遍的观点了,但是,现实中人们对早期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很多家长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

1、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对象存在不完全认识

真正意义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起步点,送孩子参加形形的早教班,觉得只要进入了早教班,参加各种早教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就是好的。而自己只是接送陪伴的角色,甚至连接送陪伴的任务都交由其他人完成。殊不知,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还在于对家长的指导,指导家长如何对婴幼儿进行科学教养。

2、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目的存在狭隘认识

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而多数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和数学,甚至是某种特长的训练和学习。早期教育是促进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开发婴幼儿特长还不是它的目标。

3、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存在错误认识

对早期教育目的误解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的失误。有些家长或者不专业的早教机构,让孩子很早就开始学识字,读外语,学绘画、钢琴、舞蹈等内容,而严重忽略幼儿的情感教育,如亲子间依恋关系,师幼间的师生情感、小伙伴间的同伴情感等等。

4、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方式存在误解

灌输式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长期习惯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如在孩子不理解的基础上,教孩子死记硬背诗句等。而真正理解和尊重幼儿的教育方式应该有对话的,有互动的,带有情感的,这才是早教的本质,绝对不能全盘灌输。

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

1、懂得关心教育

关心是一个人对他人、事件或物品的关注和关爱。在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应当给予孩子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做到用心呵护孩子,悉心照料孩子、关注和重视孩子。首先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更好地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其次关心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正确合理地认识这些差异,帮助每一个幼儿得到进步;最后关心情感需要,早期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而应当给予幼儿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呵护。

2、教会幼儿感知生活

0-3岁婴幼儿的成长是对周围生活的认识过程,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幼儿的学习,更多是与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是直接体验、感知和经历生活事件的过程。因此,学习生活是早期教育的重点,在生活中,幼儿学会感知,学会发现,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同时,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也要求幼儿首先需要学习适应真实的生活。

3、教育形式侧重于个别教育

篇10

一、早期干预的定义

美国学者McConnell(1944)给早期干预作出了定义,即早期干预是家庭和学校为残障儿童(0-3岁)尽量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1)为有可能在日后生活中存在学习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的预防措施或补偿服务,一般在小学阶段开始提供这种服务;(2)为已出现的缺陷或症状提供的医疗服务(转引自韩同美,2007)。该定义认为早期干预的对象是残障儿童,而且很注重家庭的支持。

二、早期干预的对象

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接受早期干预的特殊儿童有:听力障碍婴幼儿、视力障碍婴幼儿、智力障碍婴幼儿、自闭症婴幼儿、运动障碍婴幼儿、脑性瘫痪婴幼儿、感统失调婴幼儿、多动症婴幼儿、颜面损伤婴幼儿、多重障碍婴幼儿。以上这些专有名词,在内涵上可能有彼此重叠的地方。例如,“感统失调”婴幼儿中,可能就包括了“多动症”婴幼儿。另外,医学研究者特别关注低体重儿、早产儿和高危儿的早期干预,这三个专有名词在内涵上也可能有彼此重叠的地方(杨希洁,2003)。

三、早期干预的主要研究内容

(1)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可概括为三早,即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早期验配助听器和早期进行听觉、言语训练。0-3岁聋儿的早期干预,是最关键的时期,越早干预越好。婴儿期聋儿干预方法包括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交往训练、动作发展训练、认知能力的训练以及个人―社会行为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以半年为单位进行的(万选蓉,2004)。另外,也有研究者对儿童进行唇、齿、舌、气息的训练。例如,口唇运动练习包括张口、闭唇、示齿、圆唇等,父母将各种运动按一定顺序编排成唇操让儿童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徐雪娇,江琴娣,2009)。如果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干预,效果是很好的。康复机构培训家长,家长学会对聋儿特殊教育的方法,回家后再对聋儿进行训练,儿童就有可能聋而不哑,也会更早回归社会。

(2)视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视残幼儿入学后,对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及日常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干预。对视力障碍儿童的训练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是进行行为干预,主要采用游戏活动法、认知行为塑造法、忽视和增强法、奖励和惩罚疗法、身体放松法来对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进行干预(谭间心,2006)。但是,行为干预的效果在短期内不明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教育过程,所以需要老师的爱心和耐心,并且需要老师把训练、康复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方可达到显著的效果。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主要从五大领域着手,即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适应性(或认知能力)和个人-社会行为(包括生活自理),这五个领域几乎包括了儿童早期的所有行为。和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一样,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也需要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同步。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理解能力比较差,在家强化的训练,比单纯在校训练要好得多,这样也有助于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力。

(4)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陆汝文等(2000)采用“早期训练纲要”(FFK)对自闭症儿童早期社会能力评估和家庭训练指导。“早期训练纲要”是将儿童早期的260项社会技能,以生活自理、精细动作、粗大动作、语言能力、思维感知五个方面内容系统排列而成的。使用“早期训练纲要”持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家庭训练,可以使患儿达到五岁正常儿童的基本技能,且内容系统、规范、易于操作。

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药物干预和教育干预来控制。关威(2006)认为药物能帮助改善其症状,若是结合行为治疗和教育康复训练,可以有很大的发挥潜能,并能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药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某些症状,但是要注意个别化,因为不同儿童的症状不同,且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虽然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后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给他们良好的干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症状有所改善。

总结

特殊儿童家长需要参与到子女的早期教育中,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尽最大努力挖掘儿童自身潜力。教师应对特殊儿童充满热心,且具有关于儿童生理、心理、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并与医生、家长、社区服务者等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早期干预亟需各方人士加强关注,贡献各自所长,我们要认识到早期干预对儿童发展,尤其是对残障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医院、家庭都要积极的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干预、参与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关威.谈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2.

[2]韩同美.法律保障下的美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9):5-6.

[3]胡岢.听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2004,(1):49-50.

[4]李琳.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探析[J].教师,2009,(4):55.

[5]陆汝文,邹冰,陈玉珍.儿童孤独症早期家庭训练方法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2):30.

[6]谭间心.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分析[J].教育导刊,2006,(3):55-56.

[7]万选蓉.简述聋儿早期干预理论及实施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3):46.

篇11

1月9日,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1月8日收到浙江省商务厅转发的《商务部关于原则同意恒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战略投资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商务部同意恒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战略投资贝因美,要约收购贝因美公开发行的A股普通股,收购数量不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0%。

2014年8月27日,贝因美曾公告,公告披露公司与恒天然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恒天然有限公司及恒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其一也是最为核心的即股权合作,恒天然香港将通过向贝因美所有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进行股权投资以购买至多204504000股贝因美的普通股,占贝因美所有已发行股票的20%。恒天然集团承诺其自身及其关联方不谋求贝因美的控制权。

其二,在股权合作达成之后,双方将通过其各自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在澳大利亚共同组建一个合资实体,该合资实体将购买恒天然集团的关联方在澳大利亚所拥有的达润(Darnum)婴幼儿配方奶粉厂,为恒天然集团和贝因美制造婴幼儿配方奶粉、基粉等营养粉,预计总投资为2亿澳元(贝因美持股51%、恒天然集团持股49%)。

其三,恒天然及贝因美将探讨在中国共同投资建设牧场。恒天然正在对其在中国的牧场进行规划;贝因美正在黑龙江扩展其牧场基地,并考虑在中国其他省份的牧场投资机会;双方都将进一步审查对方各自的牧场资产和发展规划以确定是否可以在牧场经营方面进行联合投资或者合作,包括前述提及的牧场。

第四,双方将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合作,主要包括产品的总协议、未来的合作扩展、优先合作权、新西兰/澳大利亚供应链的发展、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

随着商务部的批复下发,恒天然入股贝因美的事也尘埃落定了。据悉,本次收购完成后,贝因美的控股股东仍为贝因美集团,恒天然承诺“自身及关联方不谋求公司控制权”。双方将通过其各自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在澳大利亚共同组建一个合资实体,该合资实体将购买澳大利亚婴幼儿配方奶粉厂达润,预计总投资为2亿澳元,其中,合资公司持股51%,恒天然集团持49%。

恒天然瞄准中国低温奶市场

相关研报显示,高端白奶和婴幼儿奶粉将成市场增长集中点。大众消费水平、健康观念的提升以及奶企的不断市场教育,令高端牛奶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二胎政策的落地、新生儿数量的激增,使得婴幼儿奶粉成为必要的刚需。“预计未来几年,75%或是85%,甚至是90%的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将被外资控制,国内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将呈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北京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预判。

面对如此大的中国市场,国外的乳企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以求占领一席之地,此次恒天然抢先一步与贝因美联合,目标也正是中国的广阔市场。

资料显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出口商,而贝因美是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排位最高的国产品牌之一。对于恒天然入股贝因美,北京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在现阶段乳业格局下,对于贝因美来说,需要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对于恒天然来说,与熟悉中国奶粉市场的企业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乳业专家宋亮也分析道,“恒天然和贝因美合作在业界算是一件大事,可以说,此次合作是恒天然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的一步棋,不排除恒天然未来与其他国内乳企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