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1:37: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在城市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改善城市小环境,给人以大自然的清新感觉。但是由于各种病虫害的原因,城市的植物被病害所伤,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及绿化效果。为此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管理中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应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作为当今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植物的存在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美化人居环境,但是由于这些花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会造成树木、花草的坏死、凋零、腐烂等,只是植株形态残缺不全、落叶以及根腐败现象,失去了绿化效果。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逐渐提升,对于花卉植物的需求量剧增,尤其是在森林资源日渐萎缩的背景下,森林资源及花卉资源更为宝贵。为此要深入的贯彻实施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升园林植物的经济价值以及观赏价值。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1.防治手段单一
当下我国的主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依赖于化学农药,具有效果好、见效快以及方法简单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爆发的病虫害更是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但是化学防治具有许多隐藏的弊端,例如污染环境、引发中毒、杀伤天敌以及药物残留等问题。长期使用一种化学药剂可能引起害虫、病菌的抗药性,从而引发难以杀灭或者通过加大药量杀灭这样的恶性循环。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施药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弊端已经被广大的市民所认识,并逐渐引起了普遍关注。
2.引进的植物品种单一,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我国在90年代引进的草坪植物主要为禾草类,道路的行道树木为白蜡,缺乏本地原产的植物。这种通过人工建立起来的生态环境难以建立起来健全的生物链关系,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如果此时发生病虫害入侵就会由于没有天敌且环境适宜而爆发大面积虫害。
三、防治策略
1.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由于植物发生病虫害与植物的长势密切相关,为此可以通过生长长势差的植物浇水、施肥等操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抗击病虫害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秋冬季进行修剪,对患病枝条进行剪除,这样不仅保存了植物的养分,同时还阻断越冬病虫的来源,减少病虫繁殖的环境。
2.栽培管理预防。栽培管理预防作为综合防治中的一项基础措施,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以及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抓住影响病虫数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养护管理、栽培管理、选择抗病品种、清洁苗圃、适地适树、增加园林的植物种类、加强园林植株的抚育管理、合理的浇水施肥等措施切实的改造生长环境,为园林植物打造优势成长环境,从而有效的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合理选择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不同是可以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保护天敌,对环境污染小,同时具有持久性。而化学农药由于作用效果明显,只能在必要时作为应急手段使用,尽可能的选用低毒、选择性强、污染小的药剂。可以选择在天敌的安全期,例如天敌昆虫的卵期或者蛹期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降低对天敌的危害。此外还要注意选择病虫害的最薄弱环节以及最有利于猎杀的时机施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4.推广天敌防治技术。天敌防治技术作为无公害防治的一种,具有不伤害天敌、污染小、不破坏生态平衡的优势,是今后实施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中要发展以鸟制鸟、以虫制虫、以菌制虫、性外激素、黑光灯等技术消灭害虫,从而提升防治病害的效果与水平。
5.物理机械防治法。这种方法通过研究害虫的习性而使用相关的设备、仪器,例如光、热、辐射等实施害虫防治,具有无污染、简便易行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城市。
6.改进施药技术。常规的施药技术主要为喷雾法,这种方法喷洒的药剂只有不超过一半的药量沉积到了植物的叶面,而今又不足1%的药量作用于害虫,为此这种方法具有效率低下、农药浪费严重,同时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副作用。我们应该考虑改进喷雾技术,提升农药利用率的方法,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7.最后还要检疫部门严把检疫关,防止危险性的病害流入我国。
结束语
城市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及人民生活具有密切关系。为此进行病虫害防治中要从长远考虑,综合使用各种技术,既达到消灭病害,又确保了环境的健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丹,张黎.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医院管理创新和实现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plvas的配置室洁净度高达万级,每个配置操作台的洁净度达百级,护士从进仓加药到工作台消毒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效防止了空气微粒对药物造成的污染,提高了药物配置的质量[1],保证了用药安全。但是,护士每日在配置大量抗癌药物的过程中掰开安瓿及抽吸瓶装药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形成,随着操作人员手出入安全柜在柜窗周围形成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毒性药物笼罩范围,操作人员暴露在这种药物环境中,通过皮肤、呼吸、眼睛进入人体长期药物蓄积则有可能引起脏器损害和致癌[2],除了化疗药物这种职业暴露外还有物理、化学等暴露都会给配置人员带来伤害。笔者结合我院pivas就配置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职业暴露种类及危害
1.1 物理因素
1.1.1 锐器损伤:锐器损伤是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配置间由于护士缺乏对生物安全柜及其他器具的专业知识在清洁及整理时造成的损伤、配药时针头刺伤、掰安瓿时划伤等。锐器伤后化疗药物可直接进入身体造成危害。
1.1.2 噪音危害: 长期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 配置间噪音的主要来源包括风机、震荡仪等。资料表明声噪音超过50db(a)可影响人体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 db(a)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3]。严重超标的噪音会引起护士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工作效率,特别是准确性及应对意外的能力。同时产生厌倦、焦虑的感觉,出现躯体化症状[4]。
1.2 化学类
1.2.1 细胞毒类药物:日益增多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大都具有细胞度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每天集中配置抗肿瘤药300~400袋,大多数是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顺铂、卡铂、替加氟、紫杉醇等,在配置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逸出,形成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直接通过口、皮肤、眼睛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配置人员身体健康并污染局部环境。
1.2.2 化学消毒剂: pivas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酒精和洗涤酶等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挥发性,配置间是一个相对密封环境,药物和这些消毒剂的挥发性气体在室内存留时间长,引起工作人员头痛、鼻炎、皮肤过敏、注意力不集中等。
1.3 社会心理因素 pivas是一个新型科室,送药工、药师、护士来自不同领域彼此之间要相互适应加之工作中存在的上述诸多负性因素难免产生一些心理不适甚至产生心理压力严重者导致身心疲惫引起失眠、焦虑、忧郁、生物钟紊乱等,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2 对策与措施
2.1 提倡安全操作,预防各类伤害 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护理人员在校和终身教育的内容。据毛秀英等[2]调查的26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使得上岗后的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防护技术和方法。因此,营造一种氛围,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不仅仅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同时还应包括在工作中免受损伤、保持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2 规范操作行为,防止锐器损伤 严格遵守配置室的各项操作规章,提倡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改变操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如在处理锐利器械及废弃物时戴防护手套,妥善处理使用过的针头,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5],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手法,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锐器损伤的常见原因,应予禁止,提倡使用保护性措施如无菌纱布包绕等。
2.3 遵守出、入配置间流程,保护自身环境 根据配置区面积和新风机组的功率设置送风口数量,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新风注入。配置人员严格按操作流程出、入配置工作间,进入配置间时做好自身准备,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目镜、一次性帽子、口罩等。着装要求:防护服为无絮状物、防静电、不易渗透一体式制服(袖口具有松紧性,能紧密地套住手腕部,帽子系带后完全包裹发迹);帽子为2层(内层为一次性帽子);手套为2层(内层为防渗透的聚氯乙烯手套外层为无粉乳胶手套),手套每30 min更换一次或有损伤等及时更换,口罩应有滤去粉尘和雾化液滴的作用。操作台铺涂有塑料背膜的吸收衬垫以吸附偶然逸出液,衬垫污染时及时更换。配置前备好所需物品,防止操作过程中双手频繁出入安全柜,减少人员走动,保证柜内气流稳定,减少气溶胶逸出。
2.4 重视操作细节,减少气溶胶形成 配置时,尽量选用容积比所吸药液体积稍大的注射器, 每次抽吸药液后注射器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3/4。打开安瓿前,轻拍瓶颈和瓶身上部,必要时静置1~2 min,保证没有药液或粉末留于该处,开启时用无菌纱布包住瓶颈,折力方向要避开前窗;配置西林瓶药物时要避免强正压或强负压操作,选择合适的压力和角度进行抽吸,对难溶药物须反复溶解时可借助增加注射器数量来减少对胶塞的穿刺次数;须要通过震荡器溶解的药物,震荡前用酒精棉签清洁瓶塞表面逸出物。通过这些点滴细节防能护有效减少气溶胶形成和逸出。
2.5 预防并正确处理药物逸出和锐器损伤 护士的各项操作都应严格遵首配置间规程,避免减少药物逸出及身体损伤。当生物安全柜内有药物逸出时,用配备的逸出包彻底清除巨部可视药物,之后对整个安全柜内表面进行清洁消毒,操作者应着保护性衣帽等,清洁次序为先无腐蚀性ph值与肥皂相近的洗涤剂,从上之下,从污染小到污染大的区蜮擦洗并随时更换擦布,清洁完毕风机须正常运行30 min后再继续使用。若药物污染衣服、皮肤时,及时更换衣服;局部皮肤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3~4次;黏膜被污染时要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至感觉正常。最后将废弃物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5]。操作完毕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净双手并淋浴。
2.6 作好各种仪器保养 降低噪音污染 定期对工作台进行风速测定,每年更换高效过滤网,检测送风系统防止因尘菌累积确保机器运行正常;集中使用震荡仪最大限度减少开机时间;加强自身防护如戴耳塞等,使噪音危害降到最抵。
【参考文献】
1 许燕玲,朱瑞雯.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12613.
2 毛秀英,郭娜,于荔梅,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现状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09812.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86-02
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市新会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古遗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古迹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性的发掘,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修缮,部分石质文物得到了科学的加固和防风化处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详细的数据档案。新会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达5000多件,其中一级品4件,近年来每年的免费参观人数在15-20万左右,博物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会区录入不可移动文物468处,取得较大成果。新会区有40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可以说,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一能离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本文将从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角色要求、职责以及开展文物保护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文物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是文物保护的主体
广东新会崖门海战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海战的遗址、水下遗物等都属于新会,甚至国家、民族的公共财产,它的保护责无旁贷地成为新会政府的责任。我们知道,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国家古代文化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不可再生的共同财富,是历史的、艺术的或科学价值的物质载体,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将起到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文物的本质和作用都意味着它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突出体现在对其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当然我们说文物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并非是要否认一切私人对文物的拥有权利。文物的公共属性,客观上要求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来担负起文物保护的职能,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者私人组织来承担这份责任。
二、文物保护中的隐忧亟需政府去改善
就新会而言。文物保护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物破坏事件屡禁不止、盗掘、盗抢、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依然猖獗;文博单位防火任务还十分艰巨;馆藏文物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文物保护的观念还比较淡薄等。
三、文物保护中政府应履行的职能
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既是文物公共属性的内在求要,也是体现政府职能,形成良好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
(一)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能
所谓职能,分为职责和功能两部分,所谓政府职能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所谓的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而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履行提供保障的职能
就目前阶段而言,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是纯投入的管理性工作,尚没有市场运营机制,实质上,针对文物的特性,也不允许采取市场运营的办法去实施文物保护。那么,文物保护所需要的资金,包括保护人员的薪酬补贴、保护机构的运转费用、实施保护措施所产生的修缮、打捞、鉴定、馆藏、展示、防火防盗防变、研究、出版等费用只能由公共财政解决。换句话来说,政府是文物保护经费来源的保障。
2010年,新会区博物馆的人员经费、事业支出(含开展各类保护工作所支出的费用)均由财政拨付,社会筹集的资金为零。在政府提供的经费中,专项经费占了85%,可以由博物馆自主支配的资金很少,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日常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不用说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了。由此可见,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要想充分保护好文物,利用文物实行社会教化,打造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社会建设虽然说不上是空谈,但至少是无米之炊。
(三)履行整合资源的职能
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国家的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十二五规划中,无论是国家还是省都作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部署,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良好的。文化产业的范畴很广,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产业开发探索中,充分整合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历史传承构筑深厚价值底蕴,进一步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目前较为扎实而可行的发展模式。要整合文化资源,必须依靠政府,因为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受限于权力和法律的制约,无权、无力和无法调动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探索中,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的实际,大力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大经济总量,推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政府参与文物保护的路径和方式
毋容置疑,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从目前我国仅有的两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前后来看,文物在文化遗产中地位的重要性。
(一)抓住普查契机,规划长远保护
政府要通过统一部署,规范要求,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摸清现有文物存量,清晰各类文物分布和文物构成。
(二)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多元保护格局形成
文物保护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五纳入》落到实处,要在现有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通过捐赠,经营权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形成文物保护多元投入格局,有效缓解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压力,提升文物保护的水平和质量。政府要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有机联系,加强其沟通,形成其相互保护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般挂靠在文化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由文化馆实施具体的保护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将“有型”的文物和“无型”的“文物”割裂开来,使到文物保护的大局观和完整性受到一定的破坏。其实,很多文物的价值体现在“无型”的内涵上,并不是文物的物质本身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内涵,这些文物或许就是一堆烂铜废铁。因而,很有必要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规划,实施相得益彰的保护措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共同发展。
(三)增强执法力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按照目前的体制,博物馆是落实文物保护措施的事业单位,博物馆没有行政执法权,执法权归属于文化执法队和公检法执法部门,这导致博物馆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因没有执法权而显得软弱无力,特别是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需要当即纠正或处理,但博物馆无能为力。因而,要求政府要协调好文化执法、公检法等执法部门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要与信息产业部门和科学馆、展览馆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借助政府展示平台,达到丰富博物馆文化传播手段,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提升博物馆展示和社会服务水平。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就政府方面而言,如何客观地审视和评估本土的文物保护局面,厘清职责,制订保护规划,履行职能,整合资源,建立合作而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并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是开创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发展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
老干部患者受到工作的影响,对于自身体质的下降以及各个功能器官能力的减弱,十分抵触。在生活中,儿女皆有工作,缺乏对老人的关心问候,导致患者的心理情绪并不稳定,影响了患者住院康复的依从性[1]。因此,有效的护理工作对于干部病房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5年7月至2016年6收治的82例干部患者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58.3±1.6)岁。纳入标准:(1)神志清晰,自理能力健全;(2)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无精神病史;(4)无重大疾病并发以及恶心肿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措施,为患者全面检测生命体征,同时对患者给予营养补给。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药物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对患者进行体征检测观察,以及用药和生活护理[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陌生感,鼓励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患者由于对相关治疗设备和药品不了解,可能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平复患者的情绪,有助于治疗措施的顺利开展。(2)患者因其病情和个体差异不同,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不出不良反应情况,应该准确控制滴注速度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受到温度和滴速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3)调整护理人员的巡查排班模式,责任护士应对病房24小时的情况充分掌握,积极巡查,保持病房整洁干净,为病人解决合理的需求,如病人需阅读报刊等要求,应当积极满足。(4)与医院的营养食堂进行沟通,在符合患者饮食特点的情况下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患者进食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同时忌辛辣刺激类的食物。了解患者的大小便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5)干部病房的患者普遍年龄较大,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中对健康知识进行宣传,针对患者的疾病给予相应的知识指导,并向患者发放意见调查问卷,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并及时完善。
1.3 观察及评判标准
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病情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满意问卷调查,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经过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饮食功能恢复正常,CT等相关检查结果无
并发症发生;一般: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饮食功能恢复;不满意:经过治疗后,患者出?F严重的并发症,病情未明显好转或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设定p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问卷的回收,将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治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510-01
【基金顶目】 本文系“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论文之一。
景德镇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二十四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沧海桑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保护方式的不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探究适当且有效的保护方式成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只有适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保护方式才是我们应当采用的保护方式。
(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且形式多样,数量繁多。探究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有利于全面把握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口语遗产。景德镇市有着丰富的口语遗产。浮梁县地方方言极多,可谓村村皆不同。这些方言是研究浮梁县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非常珍贵。景德镇市还保留有大量的民间谚语、歌谣、传说等。这些民间谚语、歌谣、传说等多与吴越文明、陶瓷文化相关,是研究吴越文明对景德镇地区影响力和研究景德镇陶瓷我们的重要资料。
2、传统表演艺术。景德镇市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及节庆。景德镇地区的民俗因为历史、地理的原因,具有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的特点。
4、传统手工业技艺和民间美术。景德镇市是千年瓷都,陶瓷手工技艺享誉世界。
(二)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1、非物质性特征。非物质文化主要通过口语和形体语言来表现,它既然不需要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来体现和传承,非物质性就是其最重要的属性。景德镇市是以陶瓷文明著称于世的千年古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特征有助于采取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2、环境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依附于特定的环境,具有历史文化属性和区域性。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耕文化环境(农村)和发达的手工业经济(城镇)环境下产生的。如在世界上都极具代表性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与景德镇古达的陶瓷手工业和陶瓷商业密切相关。
3、人身依赖性特征。非物质文化既然是通过口语和形体语言来体现,那就不开人这个主体,具有极强的人身依赖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有效传承与传承人的个人技能水平和兴趣密切相关。如景德镇陶瓷制作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消失就与其学习难度高,民众不愿学习有关。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人身依赖性特征,许多独特的工艺技能,如再无人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三)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陶瓷文化特色
景德镇市作为千年瓷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陶瓷文化特色。陶瓷文学、陶瓷技艺、陶瓷风俗遗留极其丰富。如景德镇传统珐琅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玲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雕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特殊工艺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具制作技艺;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景德镇瓷业祭拜习俗;景德镇中秋烧太平窑节俗;竟成镇风火仙师祭祀等。
二、适应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保护方式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应当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勇于探索适合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保护方式。既要全面保护,又要突出重点。以传承式保护方式为核心,并辅以开发式保护方式;以文字和影像为载体的存档方式;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存储、展示的方式等保护方式。
1、传承式保护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陶瓷生产技艺为代表,这些陶瓷生产技艺很难用现代科技加以固化,而是以师传徒方式代代相袭。这种具有极强人身依赖性的传承方式极易因传承人死亡或传承人学艺不精而消亡。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传承式保护。一是对积极授徒的传承人予以奖励;二是提高传承人的待遇,鼓励民众学习技艺。目前,景德镇市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给予少数著名艺人政府特殊津贴。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来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可建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与陶瓷文化相关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到保护区内保护。
2、开发式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有开发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开发式保护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时代生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在开发式保护的实践中,有些地方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活动,如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民间歌舞比赛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景德镇市政府应积极探索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在发展旅游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存档式保护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变迁,失去了生命力,成为化石般的存在,继续传承困难很大。为了不使其消亡,就需要进行存档式保护。所谓存档式保护,就是指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将频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成资料,然后整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永久保存。景德镇市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频临消亡,急需进行存档式保护。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当组织人力物力,深入调查、深入挖掘,及时完成对频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档式保护工作。
4、博物馆存储、展示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博物馆是存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展示给民众欣赏、利用的最适当的场所。景德镇市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尽快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存储、展示场所。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留给瓷都人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景德镇市政府和景德镇人的历史责任。只有寻求到做好的保护方式,才能承担起保护责任。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观念问题,一些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环境不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能任其自然消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不同和价值大小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还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传承式保护;对有生命力又有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开发式保护;对已没有了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采取存档式保护,并通过博物馆存储与展示。
参考文献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1 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特别对于非护理技术人员,要结合个案事例,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的方式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把标准预防知识学习作为职业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了解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自我防护措施的贯彻执行。
2 强化工作人员的屏障保护
2.1 手:经常洗手是自身防护的重要措施。工作人员在操作结束时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并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进行正确的洗手。每次洗手后用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应用自动烘干机烘干。同时强调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的必要性。
2.2 手套:手套能有效防止皮肤、黏膜与感染因子的直接接触。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必须带双层手套。手套如有破损要立即更换。接触HBV、HCV 、HIV等感染器械后必须及时更换手套后才能接触其他物品。
2.3 口罩、面罩、护目镜、防水隔离衣: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必须穿防水隔离衣、戴口罩,用具有过滤作用的合成材料制成的口罩是防止微生物的有效屏障,如有潮湿要及时更换。手工刷洗或应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时要佩戴面罩、护目镜。
2.4 胶鞋、一次性鞋套:加强工作人员的足部保护,防止器械落地刺伤。
2.5 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每年进行体检,定期预防接种,提高工作人员的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锐器伤的防护
3.1 锐器伤的预防:制定切实可行的锐器放置、回收清点等规范管理程序,杜绝各环节中锐器伤害的发生。如不直接用手清点尖锐器械,用钳子挟取针头或刀片,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锐利器械必须放在特制的锐器盒内保存和运输。同时倡导使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等机器清洗器械,尽量减少手工刷洗带来的危害。
3.2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意外刺伤,应迅速脱去手套,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出血液,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2%碘伏消毒。做好锐器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
4 制定感染器械消毒清洗的标准流程
认真组织学习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熟悉其病原学特征,掌握有效的物理、化学消毒方法,坚持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如被HBV、HCV 、HIV等感染的耐高温手术器械,必须先行洗消灭菌器清洗灭菌后方可等同常规器械清洗。须低温灭菌的手术器械先行1000~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60分钟,然后清洗。特殊菌种感染的手术器械按规定特殊处理。
5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污染区的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区内必须放置带盖的污物桶,防止液体废弃物蒸发弥散污染环境。所有医疗垃圾须有专职运送员填写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统一处理。
6 改善工作环境
每日保持湿式清扫地面,采用清水擦地,保证适宜的温湿度。用0.5%碘伏擦拭消毒工作台。启用30万级空气净化,并定期清洗空气层流网,保证工作区域通风换气。为了减少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及烘干机的噪声影响,应尽量集中清洗,清洗时工作人员尽可能离开工作区。对于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器械时,一定随时盖好盖子,防止消毒剂挥发刺激性气体,刺激呼吸道。
“两湖一库”均为***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着手建设的三座大中型水库。其主要的功能定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由过去的蓄水发电和农业灌溉向今天的保障周边城乡建设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流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两湖一库”及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日益加深,水体水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不良趋势。***湖除泵房和出水口两个监测点外,其余均为五类或劣五类水质。百花湖也是这个情况,水质基本停留在五类或五类以下。阿哈水库因受污染相对较少并与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连通,水体循环和自身净化能力较强,目前水质基本为三类,但也同样面临逐年下降的现实威胁。
水污染与缺水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太湖、巢湖和阳宗海等相继爆发的大规模污染事件,以及中国今年北方遭受的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大旱,都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水问题的日趋严峻,中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各国人均量的25%,节约用水和保护洁净水源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就总的情况看,“两湖一库”污染加重、水质恶化的严峻形势与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已属中度污染的整体状况基本上是一致的,从遭受污染的原因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湖一库”周边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2、“两湖一库”流域农业生产常年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形成的面源污染。
3、“两湖一库”周边区域较大规模的水产、畜禽养殖所投放的饲料和养殖物排泄的粪便。
4、“两湖一库”观光旅游和环湖“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度假所产生的生活垃圾。
5、“两湖一库”常年水量补给严重不足,水体置换缓慢,自身净化能力减退。
6、“两湖一库”水体固有的相对静止性,其水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退化的过程。
上述原因中,危害最大的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所析出的氮、磷、氨、汞、镉等多种化合物,它对“两湖一库”水质所造成的污染和影响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治理起来也相当困难。“两湖一库”水体污染从物理表相上看,主要表现为水质不清、水色渐绿、粘稠度增大、有害蓝藻繁殖较快。就化学分析而言,主要体现为水体中氮、磷、氨、汞、镉等多种化合物含量不断增高,水质富营养化,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净化措施和手段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言,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复杂领域和巨额的资金投入。
***市“两湖一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省市领导和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以尽快扭转“两湖一库”水质恶化的不良趋势,争取水体水质逐年有所好转。***市委、市政府从政治的高度极端重视“两湖一库”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一是迅速组建成立了***市两湖一库管理局,严格实行政企分开,依法履行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的管理、监督、执法职能;二是大幅度提高排污成本,让排污者排不起污,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三是筹备成立环境保护法庭,负责统一审理和执行涉及“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的民事、行政案件,解决长期以来“两湖一库”污染因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同而难以治理的根本问题;四是建立“两湖一库”治理和保护基金会,在全社会广泛筹集治理“两湖一库”所需的庞大资金;五是拟定“两湖一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规划,拟投资17亿元用于治污;六是制定了《***市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调动了水源保护地、森林资源保护地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七是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唤起全社会“依法治污”的自觉性,把“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纳入广大群众的监督。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两湖一库”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前,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出发,应该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一、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源常清是我们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迅速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当前我们在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两湖一库”乃至整个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尤其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湖是百花湖的上游,阿哈水库与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又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进而言之,我们周围的水系构成的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如果“两湖一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范围就会很快扩展到整个水系,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仅仅单纯依靠湖区、库区范围内的治理就能收到实际效果的。它涉及整个流域、尤其是上游广大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相当权威性、类似“长江流域规划和管理办公室”这样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以彻底理顺“两湖一库”饮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行政关系,真正落实“两湖一库”污染防治所需巨额资金的来源和筹措,建立健全流域行政区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流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科学谋划黔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流域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传统方式极易导致相互掣肘、相互扯皮,最终的结果是谁都难以负责、谁也负不起这个责。
三、要把“两湖一库”上游地区和补给水系的污染防治和生态重建作为重点,从源头上遏制住“两湖一库”水质不断恶化的不良趋势。要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和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健全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和收集的系统工程,认真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组织实施。要把“两湖一库”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实质污染物的有效控制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对实质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对现有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详细的排查和监控,坚决杜绝新的排污口和污染源的出现。要按照新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确立的精神和原则,依法加重对水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随意排污不再成为一种不受重罚和有利可图的无良行为。要加快“两湖一库”周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要扎实抓好节能减排的各项具体工作。
四、妥善处理好“两湖一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旅游风景区在功能定位上的相互重叠。从根本意义上说,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旅游风景区二者之间是难于统一在一个空间尺度内的,但现阶段又只能设法寻求二者之间的科学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力保持区域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严格禁止“两湖一库”水面旅游,科学控制周边“农家乐”和“乡村游”的经营规模,并对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的集中处理。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更多意义上是可以通过“看”来赏心悦目的,不一定非要身临其中零距离的去“玩”。管理科学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兼顾饮用水源区的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R192.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29-03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n chemotherapy drug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the oncology nurse
LIU Ruizhi1, XIE Liqiong2, CHEN Jianfang3
1.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2.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3.Obstetrical Department, Huiyang Care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oncology nurse on chemotherapy drugs occupational exposur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in order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injury,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nurses. Methods: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45 nurses who contacted chemotherapy drugs. Results: 90% of nurses could tell the harmfulness of chemotherapy drugs, 80% of nurses could tell the harm pathway of chemotherapy drugs, 51% of nurses had carried out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Oncology nurses have the less knowledge of chemotherapy drugs, their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 is weak who have no perfect chemotherapy preventive measures. We should carry out som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education, strict operation procedures, perfect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rest,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arm from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safety of nurses.
[Key words] Chemotherapy drugs; Oncology nurse; Occupational exposures; Protection
动物试验表明大多数化疗药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突变、致畸、致癌的作用,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1]。肿瘤科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经常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化疗药物,何海丽等[2]的调查显示,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的细胞染色体有较多异常现象,长期接触可出现白细胞减少、月经不调、脱发等发生。Hirst的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的尿液中可以检测出环磷酰胺,且药物持续5 d以上才消失[3]。因此为了解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认知情况及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接触化疗药物年限在1年以上的肿瘤科护士45名,均为女性;年龄(26.44±5.35)岁,护龄(6.16±4.21)年,接触化疗药物年限为(7.24±4.25)年;学历:中专56%,大专33%,本科11%,本组以初级职称为主(67%)。
1.2 药物接触情况
配置的化疗药物主要有比柔比星、多柔比星、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鬼臼类(VP-16、VM26)、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喜树碱、甲氨蝶呤等。
1.3 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接触化疗药物年限、对化疗药物毒性的认知、对危害途径的认知、有无采取保护性措施、有无参加专业性培训、是否按正规操作配置药物、是否正确处理废弃物品(如注射器、药瓶等)。由调查者向被调查护士讲解填写要求,由护士长协调发放及收回,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试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护士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危害途径及正确操作的认知情况
见表1。
2.2 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防护行为的自评结果
见表2。
3 讨论
3.1 体制不健全
在校学习时缺乏相关职业暴露的知识教育,导致在校学习与临床在岗的专业知识培训脱节,思想模糊不清,增加了化疗药物侵入人体的机会。
3.2 医院的防护设备不健全
据调查广东省仅有少数大医院成立了静脉液体配置中心科室,绝大部分医院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原因,仍采用各个科室加化疗药的模式,甚至有的科室连生物安全柜都没有,造成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3.3 防护意识薄弱
由于大多数年轻护士未参加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致使她们在工作中思想麻痹大意,另外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少而工作繁重,认为一些细节防护措施麻烦,浪费时间,放弃了穿防护衣、戴手套、戴护目镜等措施,这就增加了化疗药物的暴露率。
3.4 防护措施
3.4.1 提高护士对肿瘤药物的防护意识
护士接触化疗药物频繁,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损害作用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不像患者用药一样产生直接效果,使许多护理人员不能从意识上加以注意和落实好防护措施。加强抗肿瘤化疗职业危害认识,强化防护措施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的信度和意念,将学到的防护知识正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4.2 规范抗肿瘤化疗药物防护操作,提高防护措施执行力
护理人员在实施化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选择僻静处配药,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配药前后要洗手,佩戴一次性的无纤维防护口罩、帽子、护眼镜或面罩,有条件者穿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操作时戴双层手套聚氯乙烯手套外面再佩戴乳胶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渗透护垫,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冷冻粉剂安瓿打开时,有溅出的危险,需用无菌纱布包裹打开。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若为安瓿制剂,打开安瓿时应垫以无菌纱布以防划破手套。如为小瓶药物在注入溶媒时,要防止瓶内压力过高造成药液外溢,如注入溶媒量过少,要抽出适量空气后再注入溶媒。使用大针头和大管腔注射器,抽吸不超过3/4满,在药瓶内完成排气或使用密封袋进行排气。盛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通过无菌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的形成。静脉给药时,输液管要先用配置化疗药同溶剂预充,以减低药液外溢和药液雾化的危险。使用软包装输液袋输液,针头连接紧密防止脱出,有条件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药液溅到桌面或地上时,先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的表面。化疗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均含有抗癌药,处理被浸湿的床单、衣服、纱布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污染皮肤。同时要将安全防护知识及方法告诉家属或照护者。化疗患者使用水池、马桶后反复用水冲洗2次。化疗用过的所有物品均放入专用的污染带中并扎口,最终焚烧处理。操作完毕后用清洁剂擦拭工作台,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洗手。孕期禁止接触化疗药物,一旦接触化疗药物,应立即采用肥皂水反复清洗等补救措施。
3.4.3 肿瘤科护士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我国对放射性接触的人员休息有足够重视,放射性接触的人员有放射假期及营养补助,而对肿瘤科化疗护士的休息重视不够,化疗护士没有化疗假期及营养补助[4]。肿瘤科护理护士身体健康状况不宜过劳,应有化疗假期及营养补助,同时重视化疗护士孕期保护,孕期应调离化疗岗位。
3.4.4加强安全管理
3.4.4.1 加强对护理人员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培训凡工作中能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必须参加化疗药物职业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轮岗制度。
3.4.4.2 建立化疗药物防护管理体系由于存在抗癌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的影响,应尽快建立有利于化疗药物防护的管理体系。郭秀泉等[5]认为有条件的医院尽量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集中配置化疗药物,以减少在无防护设备下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人数。配药室应有良好通风条件,在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配置。配药前启动紫外线灯进行柜内操作区空气消毒40 min,保持洁净的配药环境。在配药操作室内禁止进餐、吸烟、化妆,减少药物对人体危害。操作完毕后至少30 min,待药物气雾吸除干净,才能清洁安全柜,用后紫外线消毒处理。配置完毕后产生的废弃物,密封后放在标有“化疗药物废弃物”且牢固防刺透、防漏的垃圾桶中,防止废物蒸发污染空气,最后将垃圾袋封口,放感染性废物袋内,由专人按化疗污染物品的相关规定处理。
3.4.4.3 制订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法规我国应尽快出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法规,各医院必须尽快制订化疗药物的防护制度,将职业防护制度与常规护理工作制度视为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工作中按要求落实,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各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随着化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推广,特别近几年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很多新的化疗药物、新的疗法、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广大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而至今我国尚无“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卫生与安全作业规范”或“医疗卫生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指南”之类与《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法规。这点需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也需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卫生标准、作业规范和防护制度,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积极创造健康促进的工作场所,辅以一定的管理办法和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强化防护行为和防护措施的执行力,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护理人员对肿瘤药物职业防护认知现代调查[J].护理研究,2005,8(19):1521-1523.
[2]何海丽,吕菊红,鲁娟,等.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影响及防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护理杂志,2004,21(2):33-34.
[3]杨方英,刘丽华,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5.
[4]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抗癌药物对护士职业性危害及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07-308.
[5]郭秀泉,苏仲玲,许德芬,等.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0):1739-1740.
[中图分类号] R19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b)-0137-04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otective measure of medical staff in county-level hospital
QIU Hu-hai1 YANG Chun-hong2 WEN Yu-xia1 WEI Biao-song1 ZHOU Rui-fen2
1.Hospital Infection-Control Department,Shicheng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Shicheng 342700,China;2.Hospital Infection-Control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otective measure of medical staff in county-level hospital.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expert consultation,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by our own.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424 medical staff in Shicheng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in July 2014. Results 83.02% medical staff have received training in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knowledge,43.16% medical workers were correct in cogni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knowledge.The incidence rat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medical staff was 59.91%.Acceptance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knowledge training and correct cogni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on reducing medical workers′ occupational exposure.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rate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was 86.32%.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medical staff in county-level hospital is higher.It is necessary to standardize operation specification,perform security operation standard,strengthen vocational protection knowledge training,and intensify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Key words] Occupational exposure;Protective measure;Medical staff;County-level hospital
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感染性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的医疗器械,受医疗锐器损伤机会较多。职业暴露感染已成为医务人员严重的职业卫生问题[1]。县级医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2],承担了该区域大部分疾病诊治的任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为了解县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现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本研究对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2014年7月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424人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1人,占30.90%,女性293人,占69.10%;平均年龄(34.72±4.61)岁,其中≤30岁 207人,占48.82%,31~45岁92人,占21.70%,≥46岁 125人,占29.48%;平均工作年限(10.47±3.28)年,其中工作年限1~5年228人,占53.77%,6~10年54人,占12.77%,≥11年142人,占33.49%;医生131人,占30.90%,护士213人,占50.24%,医技人员61人,占14.39%,其他职业19人,占4.48%;高级职称31人,占7.31%,中级职称108人,占25.47%,初级职称244人,占57.55%,其他职称41人,占9.67%;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189人,占44.58%,大专127人,占29.95%,中专及以下108人,占25.47%。
1.2 调查方法
通过了解相关法律文件及广泛查阅资料,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现场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填写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现状、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情况、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情况、近期职业暴露现状、职业防护措施实施现状、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需求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个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以P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情况
有352名医务人员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占83.02%,其余72人未接受过培训,占16.98%。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对医务人员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职业、职称对医务人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认知现状
有183名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正确,占43.16%,其余241人认知错误,占56.84%。不同性别、工作年限、职业、职称、受教育程度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认知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年龄、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对医务人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未接受过培训的人员(表2)。
2.3 职业暴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有254名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一年内发生过职业暴露,占59.91%,其余170人未发生过职业暴露,占40.09%。医院职业暴露伤害中最常见的为针刺伤和锐器伤[3-4]。有219名医务人员遭受过针刺伤、刀割伤或其他锐器损伤,占51.65%,其次是皮肤直接接触过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占48.82%,曾经被漏电的医疗设备电击或灼伤的比例最低,为6.60%(表3)。
表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职业、职称、受教育程度对医务人员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是否正确对医务人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医务人员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确定α=0.05,β=0.1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年限对医务人员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是否正确对医务人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职业防护措施实施现状
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实施职业防护措施情况较好,整体实施率达86.32%。其中工作服定期换洗实施率最高,达97.17%,接种乙肝等疫苗实施率最低,为73.82%,还有62.26%的医务人员实施了其他防护措施(表6)。
3 讨论
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时刻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危险性显著高于其他人群[5]。数据分析显示,有254名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过职业暴露,占59.91%,其中51.65%的医务人员遭受过针刺伤、刀割伤或其他锐器损伤,略低于同类研究水平[6-7]。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是否正确是县级医务人员是否发生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未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职业暴露知识认知错误促进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这与他们相关知识缺乏、技术不熟练、自身防护意识淡薄及缺乏防护设施和器材有关,与同类研究[8-10]一致。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促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减少的能力是未接受过培训的9.90倍;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正确促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减少的能力是认知错误的2.34倍。
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实施职业防护措施情况较好,整体实施率达86.32%。但也有部分措施实施较差,如接种乙肝等疫苗实施率最低,仅为73.82%。加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主动防护,有效避免获得性职业感染,特别是在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相对不完善的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的主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如加强手卫生、使用专用工具、戴口罩、防护面罩等,可显著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11]。规范操作规程,执行安全操作标准是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根本方法[12]。医院应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如侵袭性操作流程、手术器械处置流程、医疗废物分类流程等,并严格遵照执行[13-14],并建立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和追踪系统,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15]。
加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水平,强化自我防护意识是避免职业暴露的重要途径[16-17]。应根据不同类别、年龄、职称医务人员的需求,制订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计划[18-19],针对性拟定培训内容,促进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知识和职业防护技能的掌握[20],树立起综合性的职业防护理念,尽量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芳.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4):456.
[2] 梁玉春,许素华,泽仁娜姆,等.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与对策[J].求医问药,2012,10(10):448-449.
[3] 杨西宁,胡美春.154名实习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83-85.
[4] 闵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皮肤针刺伤现状与对策[J].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2007,2(3):77-79.
[5] 胡泰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37-3338.
[6] 王煜,龙燕,苑晓微.医务人员医院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3013-3014.
[7] 王仙明,金炬.2006~2008年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629-630.
[8] 王金贤,杨利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63-765.
[9] 孔令茹,孔令俊,李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93-1395.
[10] 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987.
[11] 陈超男.6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85-86.
[1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隔离技术规范[Z].2009:6-32.
[13] 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14] 陈秋霞,白亚华.某院2006~2007年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146-147.
[15] 高淑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来源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1,35(13):349.
[16] 车晓红.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4(11):2606-2607.
[17] 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4-1125.
[18] 王佩琼,陈弘星,贺腊慧,等.76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现状调查[J].吉林医学,2014,35(5):977-979.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 -0217-01
引言
对于城市的发展规划来说,旧城区的改造以及文化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牵涉到的方面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对于老旧房屋保护和改造要进行详细策划。尤其是在新时期下,全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惯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老旧房屋则传承着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老旧房屋作为传统文化建筑的代表,对于地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旧城区改造的时候要注重老旧房屋保护和改造质量。
一、老旧房屋保护和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老旧城区改造问题越来越突出。再加上近些年城市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向了城市,这就使得老旧城区改造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改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产生
由于旧城区改造带有较强的强制性,在整个城区改造中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在进行博弈。但是三方中,居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按照政府的规定进行搬迁。我国目前对于老旧房屋拆迁采取的是财政补贴以及房屋产权调换,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拆迁户的利益往往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政府财政补贴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次性到位,改造后的房屋价格都较高,原住民就失去了回迁的能力。再加上政府一般情况下都是将原住民安置到郊区,这就使得拆迁户的生存成本大增,交通、购物、子女入学等问题都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钉子户”的出现。
(二)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
城市的老旧房屋传承着城市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的老旧房屋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信息,是历史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如意大利的罗巴古城、英国的伦敦都较好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录下来,并且成为人类发展的文化圣地。但是反观我国的旧城改造,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建筑消失在拆迁重建浪潮中。如浙江定海古城中成片的老街区被拆除,济南一条浓缩了数百年年历史的古街区被拆除。据文化界统计,由于旧城区的改造重建,中国的文化建筑消失了60%。
二、促进老旧房屋改造的策略
老旧房屋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流传与发展。因此对于老旧建筑改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出完善的改造计划,严格执行国家以及地方制定的旧城区改造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改造运行机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改造措施,促进老旧房屋改造。
(一)坚持旧城改造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破旧立新是进行旧城改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新区开发只需要在已经审批下来的空地上建设各类设施,而旧片区改造则需要对于原有的建筑进行拆迁,对于拆迁户要进行妥善安置,对于那些不愿意拆迁的住户要进行劝导。在改造过程中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妥善解决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资金以及人员安置等问题。需要整改的老旧房屋面积较大,单纯地进行旧片区改造,那么所花费的人力以及物力是巨大的,应该紧密依托周边的新区开发,提升旧城区改造质量。如成都耿家巷片区片区改造过程中,考虑到耿家巷片区距离成都市商业中心较近,且这些地区的房屋租金也不高,依托商业中心的经济优势来带动耿家巷片区的改造。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预招标的方式鼓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改造项目中,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旧城区改造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旧城区经济发展。
(二)重视改善公共设施,合理解决旧城改造的资金问题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紧密相连,因此在旧城区老旧改造过程中要加大公共基础建设。当前旧城区内部老旧房屋年久失修建筑质量较差,房屋建筑密度比较高,再加上生活设施不够便利这就使得旧城区内部建设有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政府在进行旧城区改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绿地、体育、道路交通以及商业用地的比重,优化土地分配制度,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如绿地、健身器材)的时候要该类用地的设施分布和指标水平做统筹分析,在满足改造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共设施配套建设。例如根据改造的旧城区周边发展情况,灵活调整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如果旧城区周边上也比较发达,那么对于商业方面的公共基础投入就要加大;而如果旧城区周边多为住宅区,那么就需要加大绿地以及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进行公共设施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们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
(三)合理规划旧城区道路建设
对于旧城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中,很难一次性将整体道路的建设完成,这就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合理规划。而旧城区的未来发展情况是很难预知的,所以必须要为旧城区道路规划准备一定的预留发展空间。在进行道路规划的建设的时候,集约化建设模式是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进行旧城区整改一般是因为现有的城市土地资源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用地的需求,而需要使用土地的建筑也较多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运用,除此之外,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城市设计规划人员也要注意将多种功能设施置于同一空间内,就形成了一个高效、有序运行的系统在进行道路规划中要根据车流量、客流量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合理安排商业出口、机动车通道以及行人通道,从而提高整体道路建设的高效性。
(四)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特色文化
在旧城区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建筑,这些文化建筑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建筑中的瑰宝。因此在进行旧片区改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建筑的保护以及整改质量,尤其是对于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特点的一大批文化建筑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这也是保证建筑文脉地方性和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对着近些年城市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的地方文化建筑都被现代高楼取代了,如皖南地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徽派建筑逐渐消失了,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文化的一大损失。在旧城区老旧房屋改造的时候,如果将所有的老旧房屋进行全盘改造的话,那么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老旧房屋保护和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保护,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加以改良,将其作为历史文化景点或者是公共设施使用。
结语
通过将国内外先进的旧城区改造经验以及成熟的研究理论,并将运用到旧城区改造实践中。加大对于旧片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投入改造资金加快旧片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文化传统,将代表地方文化的老旧房屋保护和改造联系起来,进而推动旧城区改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遍布各地的高等院校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生力军,地方院校图书馆该如何确定和把握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位置,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作用?本文试就此略作讨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如下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包含了人类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濒危文化采取的“一种记录、保存、评估、拯救、起死回生、继续自续、人类共享的一项文化工程”。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以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续公布,其数量和类别均非常丰富。2006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18个项目,2008年第二批又公布了5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47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仅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文化异常丰富,目前国家和地方所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远远不能涵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化一体化使得主流媒体和流行艺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占居了公众视野,同时也挤占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在这种主流媒体的强势权威下,我们的整个民族,现在都在“自觉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去追求现代化的文化。
二、地方院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能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集合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通过全社会各团体和个人的努力,才能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却有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文化场所和对其过程记录的文字、声音、影像等等资料。这些物质载体与图书馆馆藏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国际遗产学界公认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而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图书馆馆藏就好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物质遗产有其非物质性,非物质遗产也有物质性。总理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的图书馆四项社会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在其《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所赋予的公共图书馆若干主要使命中,即有: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对艺术鉴赏、科学成就和创新的了解;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途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头传统文化等,上述表述都确认了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和地位。事实上,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文献资料作为自己搜集、整理、开发乃至服务读者的对象。
三、地方院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