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工业化的基础

建筑工业化的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1 10:2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工业化的基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工业化的基础

篇1

2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

本文基于对建筑工业化内涵和意义的阐述,通过文献检索法、专家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综合集成的理论分析方法,将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因素归结为:政策环境(P)、施工技术(T)、经济成本(C)、组织管理(M)四个方面,并按照分层组织、层级统一原则,将这4个因素划分为13个影响因子,我国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及各因素所包含的制约因子。政策因素是影响其他制约因素首要环节,也是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关键所在,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施工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行业向建筑工业化革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驱动力。成本无论是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命脉所在,建筑工业化推进困难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参与方考虑到成本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影响。对涉及建筑工业化的各参与方、各道施工工序以及各预制构件的组织管理,是提高建筑工业化效率的关键,也是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支撑。因此,本文构建了由政策环境、施工技术、经济成本、组织管理构成的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四维体系,形成了P-T-C-M一级制约因素层级,并包含了13个二级制约因子。基于上述理论阐述和分析研究,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Dynamics,SD)[4],将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及各制约因子构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并对各因子的相互影响趋势及逻辑关系绘制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图中,如图2所示。

3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对策建议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过程中受到政策、技术、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并由各制约因子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建筑工业化在进一步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进步缓慢、难以发展的尴尬局面。由此,本节针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和制约因子出发,基于制约因素和制约因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对策建议。(1)政策环境方面。完善建筑行业的政策法规,实现政府对建筑工业化的统筹;政府应大力提倡全行业积极推行建筑工业化施工,使建筑工业化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风向标。(2)施工技术方面。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实现建筑施工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其次施工企业应当抓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契机,提升企业的施工能力;最后,生产单位应确保预制构件生产的科学规范、预制构件施工的确实可行、预制构件使用的安全有效。(3)经济成本方面。施工企业应当通过技术革新、工序改进等手段,形成施工流水作业线,以质量高、速度快、产量大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整体施工成本。生产企业在注重预制构件的质量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新型技术降低构件成本。(4)组织管理方面。工程管理方应当注重各参与方的协调指挥,提高工程整体施工的集约化程度;施工的组织安排应当根据施工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实施,避免因工序组织衔接造成施工进度的减缓,甚至是工序质量的降低。最后,应当设置专门的预制构件管理机构,负责预制构件的调度使用,确保预制构件调度的合理有序。

篇2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29-03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实行的都是高消耗、用资源去换取效益的方式,原有的分散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与目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很不适应,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就是指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使建筑业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建筑工业化以技术为先导,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技术经验应用于建筑业,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和统一的结构形式,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同时按照专业分工,先在工厂集中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再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和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现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一)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

国外(以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开放的建筑体系,进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即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建设进程。随着建筑数量的增加,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由量向质进行转变,行业重点逐渐转移到建筑的性能和质量上,从而进入了建筑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21世纪,国外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开始向大规模通用体系转变,建筑工业化更加强调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建筑构配件和产品更加注重通用性,住宅模式采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方式,更加强调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从而进入建筑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阶段。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文件是在1956年。1966年以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筑工业化主要采用标准设计,也就是采用标准的配件和构件设计,这对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建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部门,但由于设计与施工脱节,单纯采用标准化设计已经不能与发展需要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不断地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三、关键技术研究

(一)PC墙体

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很高,工业化生产的住宅不但品质好、施工速度快,甚至比传统的现场施工造价更低,其成熟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住宅生产的主流方式,其中用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mponents,简称PC)建设的PC住宅以优良的性能在不同国家受到普遍欢迎。

建筑的预制构件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构件,是半成品,如板、梁、板墙、楼梯、住宅单元等。预制混凝土外墙(PC外墙)板模板主要采用钢模,钢筋加工后整体绑扎,然后调到模板内安装,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整体养护。生产过程中的模具清洁、钢筋加工成新、面砖粘贴、窗框安装、预埋件固定、混凝土施工即蒸汽养护、拆模搬运等工序均采用工厂式流水施工,每个工种都由相对少数固定的娴熟工人实施操作。

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预制混凝土结构整体现浇的外板,保证了结构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连续性,不会因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砖墙与混凝土接缝处开裂,导致渗水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众多板块拼接,势必会产生预制板墙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等纵横交错的板块拼缝,从而有可能产生渗漏现象。

(二)PC外墙防水技术

常见的外墙拼接防水技术有三种,一般采用构造与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方式:(1)水平拼缝排水;(2)垂直拼缝排水;(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

1.水平拼缝防水:在水平拼缝防水技术中常见的防水措施有三种:(1)材料密封防水做法;(2)采用物理防水的方式――空腔构造防水排水;(3)为空心密封条防水。水平拼缝最外侧可采用材料密封防水的做法,将最外层作为材料密封防水层,可选用耐候硅胶等高分子密封胶将拼缝最外侧密封,直接阻止水气进入接缝。拼缝中部是构造形成的空腔,采用的防水方式是分别在上下两块预制混凝土墙板相应的部位设置凹槽,这样在两块板墙拼接时就会形成一个内高外低的空腔。同时可以在空腔的下部也就是在下块板的顶部设置一个排水槽,并将排水管设置在排水槽的近端垂直拼缝底部。在预制墙板的拼接内侧采用的防水措施是在内侧设置空心橡胶止水条。图1为水平拼缝防水技术的示意图:

2.垂直拼缝防水:垂直拼缝防水措施就是设置竖向空腔。节点竖向空腔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向内侧,同时也可以通过下部设置的排水管排出流入水平空腔的水。为了使防水更加的安全有效、阻挡渗入的水汽,可以在空心橡胶止水条后部设置现浇混凝土结构。图2为垂直拼缝防水措施的示意图:

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采用铝合金窗框与预制混凝土板浇灌的方法,将PC外墙的外门窗框直接预埋于预制混凝土板中,铝合金窗框与混凝土墙体被一次性制作成一个整体,从工艺上解决了外门窗的渗透问题,大大提高防水性能并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现场工程量,同时也提升了房屋的性能,改善了客户的居住质量。

(三)PC外墙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虽然目前PC墙体得到广泛的认可,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1.就PC墙而言国内技术的整个系统并未能达到工业化的标准。建筑工业化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后期维护的产业系统。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及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但国内在这些方面还只是初期阶段。就开发研究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就这一项目而言,国内现在不管从政府还是企业都还在探讨和博弈中。

2.成本方面的较量。国内廉价的“人口福利”虽然在快速消失,但在建筑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毕竟有着强大的劳动力基础。比起花大价钱建造PC墙体的生产场地、从国外进口生产线、高标准的技术人才、运输费用及吊装所需设备及安装限制等,砌块墙体所需要的运输、安装、养护及技术方面所需的投入就倍显其现阶段的优势――所以还是市场限制其

发展。

3.防火及防水配件不成熟。现在国内使用的防火材料不太能满足PC墙体与楼板之间的防火要求及墙体变形要求。还有就是PC墙体四周都需防水胶条,但国内产品一般太易老化,大大降低了PC墙体系统的防水能力,并且胶条的使用周期和PC墙体的使用周期还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4.设计及施工技术的转型未完成。由于国内近30年粗糙的设计要求及粗矿型的施工方法使得国人对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建筑环境暂时还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自己身处环境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无止追求,建筑的“产品”性将慢慢体现出来。

四、对建筑工业化的再认识

(一)结合我国国情,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

国外目前已有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建筑工业化体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欧美大量采用的木结构显然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要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找准切入点。

(二)标准化和多样化

标准化和多样化是工业化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矛盾。工业化建筑与一般建筑一样,需要满足各种规范和标准,同时还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在个体和规划等方面多种多样的要求。但是多样化的设计,只有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才能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加以实施。同样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多样性换取标准化。因此工业化住宅应当适应多样性的需求,通过大量标准构配件组合的方式,找到多样性和标准化最佳结合点。

(三)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节能材料

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的节能材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筑体系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我们不难发现,国外之所以工业化水平很高是因为他们有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并且有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而我国的建筑技术则仍以单项技术的发展为主,对标准化概念和实际技术不够重视,缺乏标准化和配套化的技术,并未形成成套的建筑体系。因此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重点的解决建筑体系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例如可以采用混合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来逐渐的取代原来的内部围护体系。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实施节能建筑,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

五、结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温可.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今日科苑,2010,(8).

[2] 钱志峰,陆惠民.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江苏建筑[J].2008,(23).

[3]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预制构配件生产能力、建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生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但是,在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效率还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

就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建筑产品产生持续的和大量的需求。而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建筑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一拥有巨大的、持续的需求、日益成熟开放的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业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要途径。

1、对建筑工业化的理解

建筑工业化,是改变原来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利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过程。就是指要把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利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就是要做到建筑工程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在建筑行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商品混凝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低下;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资源浪费严重;部件标准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也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筑工业化还要面对重重阻力,要实现建筑工业化我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3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高瞻远瞩,相较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坯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二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三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四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且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五是现场安全文明得不到保证。大部分施工都需在现场完成,交叉施工时有发生,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条件简陋。

其次,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化分工对专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越来越高;建筑机械得到长足进步,为建筑构件场外加工、场内运输拼装提供了便利条件;生产的材料向轻质、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更适合于现代化的作业方式;BIM等新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行业的变革;新材料迅猛发展,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等等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和资源的浪费。

4、对我国建筑推行工业化的建议

首先,从结构设计入手,改变传统设计方式,构建建筑设计模块体系。不仅减少设计单位大量的反复计算、重复设计的工作量,还可以建筑构配件、成品工业化的制作为主,实现对大多数产品进行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对于施工技术也应实施相应的技术更新,主要针对模板、支撑等机械方面的建筑创新,改变传统施工中现场作业手工操作的模式,既能保证工程实体质量,又能加快施工进度。此外,对于新技术、新工艺要加大推广力度,利用现代工业化来替代传统的施工现场的手工作业。同时注重科技应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目前,建筑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较低,这几乎成了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国际化的“瓶颈”。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科技成果是推动建筑业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其次,施工工艺的转变。鉴于施工现场狭小,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施工周期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大部分工作在现场完成的作业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场外加工、场内拼装的作业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体系。反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体系,主体结构的柱、梁、板均可完全在工厂预制,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大生产,只要在现场将其拼装起来即可。工厂化的加工,不但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提升施工进度,还能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拼装,因此需要工人数量也较少。由于工序简单,监督管理相对容易,拼装质量易得到保证。同时,工程的工期可以大大缩短,使项目可以及早发挥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由于大规模生产且受外界条件制约少,也相对易于控制。另外,长期困扰市民的工地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迎刃而解,工地更易实现文明施工。

再次,在管理方面,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业化目标可以向“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即把项目管理分解为实施、管理、保障等几个模块,在企业内部有意识地培养、组建一些管理班子和作业班组,在组建新项目部时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员间沟通的障碍,减少工作磨合的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有效组织生产。

加快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是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而充分应用当今IT技术的新成果,改进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将是推进建筑企业新型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5、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难题,笔者坚信,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2008(2).

篇4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行业是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实现建筑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不仅关系着建筑业的兴衰,也是关乎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课题。伴随着建筑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建筑行业也已经朝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国家也在1963年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建筑工业化解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紧缺问题,缓解了市场压力,但同时由于机械化的生产,很多人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这些都是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摆在建筑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瓶颈。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什么?建筑工业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也就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

建筑工业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因为建筑工业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首先,建筑物的建造变得简单。以前的建造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和建设,而实现建筑工业化后,房子的建造像制造汽车一样,把房屋的各种配件(如结构、装修、水电等设备)都预先在工厂内生产制造好,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力。其次,劳动环境的改变,提高了施工效率。因为建筑所需的各种配件已经预先在工厂中制造好,就避免了工人在严寒酷暑环境中的作业负担,大大的消除了笨体力劳动。最后,机械化的操作,加快了生产进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每天一层楼”的盖楼神话。

建筑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业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实现建筑工业化其实就是要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这其中就涉及了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现代建筑工业化标准生产之间的巨大矛盾。再者,我们的建筑行业还未能实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发展,在施工中总是会发现很多施工过程与设计图纸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减慢了施工进度。最后,工地的组织管理部门也没能形成统一的效能反馈系统,很多部门都是管理自己部门的业务,未能形成有效共识,很难做到有效沟通,大大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对策

上面提到了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与传统建筑行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巨大矛盾,我们就从建筑行业的独特性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加以一一剖析。

首先,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与建筑结构配件的独特性之间的巨大矛盾。

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生产仅仅局限于商品混凝土标准化生产、土石方施工以及机械化施工等低层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意大利等拼装式、整体式建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建筑设计与建筑构件生产的脱离,也是制约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在我们国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及建筑物构件生产是相互脱离、彼此独立的。这就造成了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中,每个设计者对施工生产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生产者按图索骥,只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稿子进行按图施工,这就有可能造成每个生产出来的建筑物构件不符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而造成重大的成本浪费,甚至造成返工,进行重新浇筑,重新施工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建筑行业应当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从工程的图纸设计和建筑施工都进行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避免施工与设计者设计意图的背离,从而形成了连续性的建筑施工过程,为标准化的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针对目前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加以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困境。就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相互脱离的现象来说。这无疑是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要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而设计与施工的相互脱离,无疑造成了施工过程的不连续性。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设计与施工、以及产品加工之间的不连续性,才造成了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结构的断结。因此,实现工艺设计与施工组织一体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前提。这里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并不是剥夺了设计人员的权利,而是施工方基于设计人员的设计,实现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从产品的研发和加工生产,再到施工现场的拼装,竣工都实现了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模式,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工业化。

而建筑行业建筑构件的特殊性与工业化标准生产的主要矛盾,则需要生产技艺的改进和先进技术的渗入来加以改变。无论西欧发达国家,还是北美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建筑工业化无疑是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为依托的。为此,进行建筑加工的产品工艺升级已经是发展的必然。我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科技,对建筑物其他构配件的生产工艺加以升级,和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才是保证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论:

虽然建筑工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建筑工业化依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实现的建筑工业化不仅仅是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而已,而是要实现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模式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为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晓燕,王欣,仝小芳《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M].山西建筑,2011年35期.

[2]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2008,37( 2) .

篇5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范畴

建筑工业化通过对现代的制造、安装、运输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而来取代传统建筑业中水平低下的、效率不高的、分散的手工业等方式。是建筑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具体范畴如下:

第一,建筑工业化是手工业趋于现代化的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是对传统建筑业中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替代表现,也是建筑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工业化以先进的设备、高科技以及技术为其先驱,同时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到制品、设备以及配件的生产与运用,使得建筑业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经营方面都逐渐趋于社会化、科学化、专业化。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其机械化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减少了其步骤的繁琐以及重复,摒弃了传统手工业程序的复杂;此外,建筑工业化还扩展其建筑的应用范畴,逐渐构建成为一种以配件、设备等生产运用的市场经营模式,从而使得系列化的建筑市场成规模的设立起来,并且对其建筑设备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凸显出建筑工业化的多样化,标准化,科学化等方面的特点,遵循企业管理制度,工商相关制度,提高并且完善建筑产品的标准,其管理模式采取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科学的管理,进而培养和发展建筑市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社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在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为显著增强,建筑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从整体角度看,质量问题还很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也不大,整体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其最终产品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功能与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建设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要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业地区间的差距、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尽快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汲取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重点针对房屋建筑,特别是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实施建筑工业化。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第一步从结构设计入手,构建建筑新型结构规模体系,改变传统的砖混结构模式,取而代之实施预制框架模式,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要让多数建筑构件包括半成品、成品实行工厂化,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并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高层、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用新技术施工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支撑、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在悬挑脚手架、新型模板支撑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方面,大力应用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其次,新型结构体系方面,对钢结构体系也因更尽快加大推广的步伐,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如今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在世界钢产量上荣获第一,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标准已出台,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与此同时,钢结构以其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业中应用的优势与日俱增;钢结构工期大大缩短,其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

再次,应积极提倡预制装配式结构。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制造噪声、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程质量很难保证。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筑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构件截面、施工速度快、便于工厂化作业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

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方法和新型材料将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而我国建筑的工业化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可概括为“四化”:一是设计标准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要求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二是构件部品化。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在建筑材料方面,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三是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四是管理信息化。这指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施工现场安装,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组织管理,这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与其他行业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低,施工效率差,劳动强度大,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在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程建设的今天,建筑业企业必须从提高施工工效、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的角度出发,在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尽快接近和赶上国外先进施工技术水平。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用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来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1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一直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二是建造效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建筑,国内以毛坏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的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三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四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五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六是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

建筑工业化,使混凝土现场的湿作业降低了90%,混凝土的预制构件装配率达到70%以上,混凝土是近现代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我国混凝土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截至2009年底,我国混凝土产量已达到82900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达3363亿元,但目前我国建筑构件仍主要采取现浇模式,预制构件的应用主要在桥梁、铁路等领域,建筑领域预制构件虽有应用却没有完全推广。

图12001-2009年我国混凝土产量

图2未来我国建设规模趋势图

近几年,新疆房屋建筑面积不断增长,2005年竣工面积1429.36平方米,2006年竣工面积1645.02平方米,2007年竣工面积1849.64平方米,2008年竣工面积2155.98平方米,2009年竣工面积2364.4平方米。近几年房屋竣工面积增长趋势见图3-3。

图32005-2009年新疆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图

由上图可知,新疆近年来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不断增长,以2009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基准,按照每平方米房屋建筑耗用混凝土0.3-0.5立方米计算,则全年需耗用混凝土709.32-1182.2万立方米。按照乌鲁木齐市2009年房屋竣工面积488.85万平方米为基准,按照每平方米房屋建筑耗用混凝土0.3-0.5立方米计算,则全年需耗用混凝土146.65-244.43万立方米,从全疆及乌鲁木齐的房屋建筑发展情况,市场对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建筑工业化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统计,通过建筑工业化的途径,可以使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与现浇技术相比,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建筑的性能更优,质量品质更佳。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75%,大大缩短了建筑的建造周期。

中国的建筑产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上升阶段。如何摆脱现有的土地本位和规模型的单一开发模式,使建筑产业更加理性和有序发展,更加注重效率、品质和质量,这是关系到中国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根本的出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使建筑产业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工业生产系统。

2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2.1是提高建筑工业生产水平、推进建筑工业现代化的需要

建筑工业现代化的实质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加速对传统建筑产业的改造,实现建筑的集约化生产,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高建筑建设的质量。其根本途径就就是以模数化、标准化为基础,推动建筑建设工业化、社会化、规范化发展,引导建筑技术进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化的建筑建筑体系、部品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建造技术体系。推进建筑工业现代化是建筑建设的必然趋势,代表了建筑建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2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新时期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筑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在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发展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和各种原材料的先进实用技术。然而目前的建筑建设由于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墙体、门窗和供热方式的改革,节水器具的推广、生活污水的再回用和新能源的利用工作滞后,其根本原因是替代项目和技术跟不上,制约了建筑产业的良性发展。我国建筑建设量巨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本项目采用优质新型预制构件和墙体材料建造房屋,不但可以使建筑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舒适度显著上升,还可以提高建筑的质量、节约能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需要。

2.3是促进建筑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业化是提高建筑综合性能的重要举措,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的生产模式,有效提高建筑项目的生产力,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生产关系,继而促成行业行政管理思维、模式和标准的相应改变。同时在建筑项目的生产、使用、维修和改造诸环节中,节约使用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等各类资源。本项目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新疆建筑业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功能优、成本低、效率高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应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建筑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3建筑工业化对新疆区域经济的推动

我国《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应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行业数据显示,人工费用占建筑建安成本的比重已从10年前的16%-17%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建筑企业必须降低对简单劳动力的依赖。PC建筑的优势很明显。由于装配作业取代了现浇施工,现场施工人数比一般工地少得多,而效率却得到明显提升。一些项目工期要比常规项目缩短20%以上。由于将大量产生高噪音、高污染的“湿作业”都搬到工厂内进行,PC建筑可减少建筑垃圾90%以上,节省施工模板和脚手架分别达到85%和50%以上。PC建筑可以明显降低外墙窗渗漏隐患,使混凝土构件垂直精度由传统施工方法的“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此外,预制混凝土主体结构可以提升建筑的耐久性,外窗与墙板整浇工艺则可提高外墙整体隔声性能10分贝以上。

每年春节过后的“用工荒”总是愁煞众多大小企业。而在经济回暖、结构转型、产业转移等大趋势下,今年的“用工荒”背后似乎蕴含了更多内涵。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长期保持了数亿劳动力的需求,受劳资成本因素影响十分显著,而建筑产业链上的诸多领域,皆是如此。春节后的农民工“争夺战”似乎比往年更激烈,不管是涉及到的行业,还是地域范围,都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供需决定价格,未来劳动力用工成本一定是继续上涨的。

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显而易见。在过去几年间,不管是建筑工地,还是产业链相关行业,农民工工资上涨十分惊人。许多企业农民工月工资都达到了4000~5000元,经验丰富、有特别技能的工人工资甚至在万元以上。即便如此,现在建筑工地35岁以下的工人也已经越来越少了。建筑施工现场工人总体还是比较紧缺,尤其是专业技术工种缺口更大。现在一个没什么特别技能的普通小工每小时工资可达到10元至14元,而有经验的脚手架工人、钢筋工1个月至少能挣7000元以上,一个专业技术较好的电焊工月工资甚至可以突破万元,超过了许多“白领”的收入。而在沿海地区,即便万元高薪也不一定能请得到好工人,如一名技术较好的室内精装修技工,即便每月1.2万元也未必找得到。

具体而言,一是,我国传统建筑工地多为露天作业,现场脏乱差、冬天冷夏天热,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再加上建筑工人长期社会地位不高,就使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尤其是80、90后的“农民工二代”,大多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宁愿去富士康等各类工厂,也不愿意去建筑工地。二是,与此同时,瓦工、木工、油漆工等传统建设行业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自然水涨船高。三是,尽管近几年工人工资得到了提高,但劳动力成本仍然过于低廉,工人的真实收入并不高,加之建筑行业的长期管理不力,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克扣工程款等现象十分普遍,也影响了行业信誉度。透过“用工荒”和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是劳动力的价值得到了尊重与体现,这种现状将最终导致建筑建筑方式的重大变革。

而现在的趋势表明,劳动力的价格只会不断上涨,在整体建设成本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如果将传统建筑建设方式与工业化建设方式比作两条直线,二者将呈现“剪刀”状。在目前建筑工业化被认为因偏高的造价而导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传统建设方式依靠劳动力优势获得了成本优势。但是,当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开始弱化,甚至劳动力成本超过机械化、工业化成本时,现场作业与工业化制造之间的“剪刀差”将越来越大,我们可以预见,传统建筑建设方式必定向工业化方式转变。

劳动力的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是必然趋势,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转向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必然趋势。依靠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劳动力供需的缺口将导致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这将是2013年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重大推动力,新疆地处西北严寒地区,一年365天中有120天是寒冷的冬季,无法开展建筑施工,带来是劳动力成本的居高不下,加速了西北地区对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日程,而建筑工业化PC构件具备了一年四季全天候的施工条件,使候鸟式的用工方式改变为产业化工人,大幅度的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同时产业化工人的技术水平也能大幅度的提升,继而保证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新疆的区域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4建筑工业化在节能减排及技术经济、社会效益贡献

建筑工业化具有建造速度快、质量易于控制、节省材料、工程造价低、构件外观质量好、耐久性好以及减少现场湿作业、有利于环保、节能减排等诸多优点。

4.1应用预应力技术,减小了构件截面,含钢量降低20%以上,工程造价低于现浇框架结构。而世构体系产品采用先张法长台座生产,是目前造价最经济的预应力技术应用。

4.2构件事先在工厂内生产,不受气候影响;施工现场只需搭设支撑脚手架,支撑减少50%以上,模板的安拆工作量大为减少,文明施工且方便快捷;主体结构工期可节约50%,优势明显。

4.3工厂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更易得到控制,构件外观质量好、耐久性好。总体上讲,我国现浇混凝土的质量堪忧,从生产、施工包括混凝土的养护中存在很多问题,主体混凝土达不到设计强度的质量问题非常多,现浇混凝土拆摸后质量通病随处可见,而世构体系构件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合格的构件不允许出场。

4.4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减少了污水排放及建筑垃圾,降低粉尘、噪音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现场施工更加文明。

4.5 经测算,每100平方米预制叠合楼板与现浇楼板相比:钢材节约437千克,木材节约0.35立方米,水泥节约600千克,用水节约1420千克。这些材料的节约能使每百平米建筑生产过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200千克,相当于一辆小轿车行驶一季度(一年排放8.64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行驶一季度

采用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的资源消耗对比如下:

总结近几年研究和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的实践,有两点深刻的感悟: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材工业自动化发展速度较快,除了计算机的应用外,分析检测仪器和装备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工业自动化是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自动化技术就是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动化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涉及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1 建筑工业化含义

建筑工业化主要指“新型建筑工业化”或“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劳动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

2 建筑工业自动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是做住宅的产业化,而选择住宅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同时通过工业化生产缩短建筑建造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率。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的优势,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内容。房地产企业在上游供应环节进行部品、材料研发,并应用于自身住宅开发,寻找构配件、部品工业化生产企业,建立畅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将成为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企业多是由施工企业或预制构件生产发展而立,从最初的施工安装或预制构配件生产为优势,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向上游标准设计、现场装配安装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方面延身,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涌现一批领先的具有先进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的钢结构企业。钢结构企业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可再生得复利用,是建筑工业化的理想结构材料。建筑工业化成为钢结构企业的得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依然以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的使用比重相对要小,而且使用钢结构的工业化建筑成本会更高。

3 我国建筑工业自动化发展

3.1 结构构件装配化

在建筑工业产业化中,结构构件装配化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件装配化主要是用于高层、中层结构的施工,初始时并不需要对所有构件都实行装配化,可以优先进行外墙保温墙板的预制问题,将外墙装饰层、保温层、结构层合三为一,这样制成的预制板不但能够明显加快工程施工,而且又避免了墙体外脚手架的搭设、外墙保温层的铺设,既消除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又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结构的内承重墙仍可考虑现场浇注,楼板采用预制楼板或者叠合楼板,取消楼板支模的施工;对于隔墙、楼梯、阳台等,可以使用工厂预制构件,以避免抹灰作业。采用以上措施后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工程量仍很多,但由于商品混凝土站的增多以及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混凝土浇注机械化作业。对于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可以结合标准住宅设计而采用全装配结构;对于钢结构及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永久性模板和叠合楼板充当建筑物的楼板。

3.2 加快标准体系与法制建设

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革势必带来安全检验的困扰,如工厂预制件的合格标准,构配件搭接节点或截面的检验,以及整体建筑的稳定性。右图是魏尔曼提出的标准化空间的三维示意图,他提出一个专业的标准化内容包括术语符号,规格,采样与检验等,尽管我国已对构配件的生产尺寸及组件设计提供了统一标准,但是对于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以及相关图集的专业术语等没有明确清晰的划分。部件的生产缺乏模数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部品与主体,部品与部品之间的节点粗糙误差大,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容易导致搭接错位或留存交界缝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在宣传推广工业化建筑理念的同时,加快完善我国模数统一协调标准,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依靠过硬的指标和可信的监管机制,为工业化进程推广良好市场,逐渐形成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制度。

3.3 运用BIM技术实行信息管理

建筑业拥有庞大的生产链,不仅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其生产模式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如受到当地地形气候影响等等。概括地说,建筑业具有“零星化”和“分离化”的特点,涉及方面多而广,市场结构复杂,协调管理困难,普通的管理模式将无法满足工业化需要。引入信息化模式,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是促进我国建筑业升级的捷径,BIM作为新兴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及可视化模拟等多项功能,在工业化装配化搭接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搭接位置、可视化模拟施工工序和及时反馈构配件生产误差信息,此外利用BIM的4D动态管理系统,对施工进度,资源动态,质量安全和场地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优化组织流程,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从而达到增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力和困难。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让工业化不只停留于纸上谈兵,不仅需要更多的实践基础来支持理论,而且需要业内业外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应当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吸取国内外经验并源于现实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建筑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张春光.住宅的产业化趋势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07):121-122

[2]王正华,刘时海,佘小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未来建筑工程业发展以及应用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72.

篇8

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篇9

引言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流程

1、拿到建设方所提供的传统图纸后,我方进行适当的工业化设计修改,以使其符合本企业的标准与要求,并提交工艺设计所需的建筑结构设备条件图。

2、工艺设计专业会根据修改后的条件图,绘制出每一块构件(墙、板、梁、梯等)的分拆图,并在图纸上预留出所有的门窗或其余孔洞的定位、尺寸、走向等相关信息,形成最终的工业化施工图。

3、工厂依据分拆图,以流水线的方式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出每一块墙板、楼板、梁、阳台等构件,养护完成之后并编号备位。由于是工厂化生产出来的标准构件,其配筋、尺寸、留洞、平整度等数据都是非常精确而一致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手工作业时,产品质量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现象。

4、施工部门将养护完成的预制构件按序运至施工现场,依编号对号入座,吊装,对位,再将构件上预留出的拉结钢筋相互之间焊接固定,并埋置于叠合楼板或叠合梁上的现浇层或是剪力墙之内。

最后,浇筑板与梁的叠合现浇层和剪力墙,将横向构件和竖向构件联结为一个整体,完成一个标准层装配作业。如此层层装配,由于是以干法作业为主,在上部层数的土建正在吊装的时候,下部层数内的门窗、栏杆、管线等配件安装也同时进行,甚至户内装修,整体厨房卫浴的安装也逐层开始,其装配施工的进度仅需传统建造模式的30~40%。待工程完毕时,工业化住宅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是基本可以直接入住的“家”的概念,为住户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性,也极大的体现了工业化住宅的综合优势。

三、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2、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3、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

1、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

2、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3、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多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

五、建筑工业化对现有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的影响

砖混结构的实现方法是由配筋砌体构成。通常在混凝土空心砌块局部空心处浇筑配筋混凝土芯柱和水平灰缝中配置一定数量钢筋。砖混结构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严格来说不属于工业化的住宅体系。

木结构适用于矮层的结构,多是装配式的是施工方法,工业化的程度相对其他体系较高,但是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国住宅等多向着空中发展,而木结构用于矮层;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篇10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新晨

篇11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100-04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消费者不光关注建筑产品的质量、价格,更加关注建筑产品的建造过程和社会效益[1],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湿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一种新的建筑模式――建筑工业化所代替。建筑工业化是普通的制造工业化思想在建筑行业的延伸与发展,国外先进国家经验表明,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造工期、节约成本[2],因此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筑工业化大环境下,如何节约建筑工业化企业的建造成本成为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结合精益建造思想来研究如何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工业化涉及到的企业有很多,本文所指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局限于建筑产品及构配件的生产企业。

一、精益成本管理的意义

新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企业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通过大规模构配件的生产销售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新目标应该为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是以为项目创造、提高价值为前提,在工作中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运用少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施工的要求,以向项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和构配件或服务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企业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行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情况下,哪个企业能真正地进行精益成本管理,能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这样的企业必能抢占市场的最高点。有鉴于此,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实行精益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是以低成本、高质量为根本目标,以项目需求为价值导向,从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交付、维护等环节全面地控制价值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链成本最优,价值最大,最终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益成本管理价值链[3]。如图1所示[4],在此精益成本价值链中以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循环,最终促进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一)精益采购成本管理

企业的采购费用往往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采购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费用占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比重可能更大,所以采购成本就成为降低价值链成本的突破口。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企业首先建立自己的采购部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采购系统,使企业采购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采购的决策工作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并且能够得到企业员工的监督[5]。其次,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做到准时采购以及按需采购,精益的思想强调库存是一切浪费的根源,因此企业在采购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的堆积、设备窝工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负面影响;在精益采购中,采购的依据是建筑产品的实际需要,因此企业应该以原材料的质量、价格、技术为依据,以最终产品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真正做到按需采购。按需采购不光能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速度以及材料设备的周转效率,从另一角度带来企业的成本节约。最后,企业要想成功地做到精益采购成本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合格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快速高效和成本最优。

(二)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的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建筑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研发设计阶段是整个价值链成本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资料表明,大约有80%的产品的成本动因都来源于产品设计阶段,因此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要从设计阶段就进行周密的规划。设计阶段不但要考虑本阶段的费用,更要考虑延伸到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成本,从而能够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对建筑产品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建筑工业化企业首先要通过对建筑市场的大量调查,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成本,这个目标成本是按照市场预测的大部分项目都能接受的购买价格,其计算公式可表达为:成本=售价-利润;其次企业要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就像项目管理中的工作结构分解一样(WBS),按照建筑产品的特点和结构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原材料上,便于从细节上控制设计成本;同时,企业要结合目标成本法以及价值工程等现代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每个阶段的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可能超出设计成本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并采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三)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构配件等建筑产品生产环节是降低整个价值链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方法的应用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但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周期比较长,所以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成为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首先应该注重建筑产品的均衡化生产,均衡化生产就是指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能够达到均衡化,这也符合建筑工业化中标准化与多样化的要求[6]。均衡化生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量均衡,是指某些相同的时段内产品的数量能够基本一致,避免出现生产低谷和高峰,能够让生产“流动”起来;其二是产品种类的均衡,即生产出来的建筑产品能够满足项目的多种需求,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同时在某段时期内不同建筑产品的数量也大致相等。其次,建筑产品的生产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持续流”,所谓“持续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都能够连续化,这种“持续流”的形成可以减小企业资源的投入以节约成本,同时可以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又能及时发现和暴露一些问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均衡化生产是“持续流”的前提,均衡化生产的理想状态就是“持续流”,“持续流”的形成达到了生产的均衡化,均衡化生产和“持续流”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共同为生产成本的节约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精益交付成本管理

交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精益价值链能否有效运作,精益交付就是企业结合精益的思想,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交付体系,通过精简企业在交付前后阶段中多余的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来提高交付效率,加快整条价值链的运转,最终能够做到符合建筑市场的要求,为项目准时、准确、快速、高效和低耗地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产品。降低交付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将交付信息公开化,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由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交付风险(常见的交付风险有交付时间的延迟、交付地点的错误、交付数量准确性、交付质量不合格、交付信息不对称等)。在众多的风险中,任何一个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交付成本的增加。

(五)精益维护成本管理

随着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项目的维护得到越来越多业主的重视。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通过适当的维护服务来增加项目的价值,所谓的维护服务就是在构配件应用到项目以后要对其进行跟踪监测,观察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是否有安全隐患,在项目报废后构配件的回收利用价值还有多少等。企业要以整条价值链成本最低为目标来进行维护服务工作,并设计适合企业自身的维护服务方案,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维护服务技术对建筑产品进行多方位的统一维护管理[7]。虽然维护服务会产生一定的费用,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良好的维护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项目的价值,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树立自己的品牌,进一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拉动整个价值链不断向前发展。

三、精益成本管理模型

当然建筑工业化企业要想精益成本管理,光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精益化操作是远远不够的,精益成本管理之所以能优于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因为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范围、全面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成本管理。建筑工业化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不仅是作业层次的管理,更应该在战略层次进行管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首先应该有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培养精益企业文化,只有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每个员工的心里,这样每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做到不断改善,精益求精,企业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安排到企业的价值链结构中,让他们有相应的成本决策权力,给他们自己持续改进成本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该建立一套与之对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于企业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在技术方面: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部门认真研发,采取新工艺新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方法方面:将一些比较成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管理相结合,比如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等[8],成本管理与精益管理两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将两者进行耦合,其效果远大于两者的简单堆积。目标成本法是一种根据市场的导向,对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与精益管理的结合,可以从价值链的源头消除浪费,在对目标利润保护的同时专注于成本的改进和节约;作业成本法利用独特的动因分析和计算方法来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找出原因并进行改进;价值工程利用公式V=F/C对满足项目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进行预测和估算,并指导后续工作。最后,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精益成本评价机制,对每项工作的结果以及整条价值链的成熟度进行评价比较[9],并分析原因,做到精益改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四、精益成本价值链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

在对建筑业企业精益价值链目标成本进行设计时,本文主要以价值链各参与节点部门承担任务所耗费的工作量为基数进行分解,确认各自应承担的目标成本和预期目标利润。如设计部门应以工程图纸设计量为基本指导依据,生产部门应以价值链中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等各项活动为基本指导依据,最终体现以工作量指标为基础、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指导思想进行价值链目标成本设定。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项目的成本,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建筑工业化企业需要对企业获得的成本数量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的安排,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Technology),建立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10]。设:

i表示价值链中拥有节点部门的个数;

j表示价值链每一节点部门下属参与车间的个数;

Cpi表示价值链的目标总成本(i=1,2,3,…,n);

L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利润分配总额;

X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较低成本比重;

C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成本,rij表示成本降低率;

L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利润,Pij表示成本利润率,Lij=Cij×Pij;

S表示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设备、机械、时间和技术等条件下能承接的最大工作量。

建立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步骤为:

(1)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目标总预算造价-目标利润。

(2)精益价值链各节点部门目标成本。某节点部门成本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即某节点部门成本=上游部门作业资源消耗+该节点剩下的利润。

(3)企业成员部门的成本和利润。利用部门前一期实际准确的平均单位成本Cij'和成本的计划降低率rij,可求出当期该部门的单位成本。Cij=Cij'(1-rij),i=1,2,3,…,n。

某节点部门利润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

某部门的利润=下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已经给上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作业资源消耗的成本。价值链总成本由各部门的作业成本以及他们之间的利润组成。具体来说包括构配件设计成本、采购标成本、培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成本、交付成本、维护成本、各节点间的留存利润等。

(4)企业内部成员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设项目的工作量为S,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人力、材料、机械、技术水平等情况下能承接的最重工作任务。

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便可以方便地求解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

五、结语

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在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以增加项目的价值为目标,来实现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成本=售价-利润,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售价=成本+利润,虽然两者只是简单的数学变换,但从精益成本管理角度来说却差别很大:精益成本管理突破了以利润为目标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售价来决定利润的新的成本管理思维,产品的售价一般由市场来决定,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从降低成本这一关键点出发。本文分析了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精益成本管理模型,采取精益价值链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建立一个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以期为未来的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SALEM O, SOLOMON J, GENAIDY A. Lean Construction: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6,22(4):168-175.

[2] 陈晶晶.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建造能力评价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姚茜.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分析――基于精益生产方式[J].会计之友,2012(34):56-58.

[4] 陈礼靖,佘健俊,李梅.基于精益价值链理论的建筑业企业精益建造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4):116-120.

[5] 张晓佳. 精益成本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杨青. 精益价值管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7] 朱宾梅,陈静,鲁天蝉.基于精益思想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新脉络[J].建筑经济,2007(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