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创新的成就

科技创新的成就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1 10:2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创新的成就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创新的成就

篇1

当今国内形势变化多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变化,创业已经是一种常见的事情。在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以素质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帮助社会及学生培养符合当前形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社会复杂的就业形势中形成自主创业的精神。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较晚,专业性的教育课程并没有一个基础模式,所以笔者在研究当前创业教育的基础形式下,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创业教育因长时间受传统和现行教育体制的约束而一直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陈旧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陈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两方面。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班的授课方法,以副科授课方式进行教育,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偶尔开设名人演讲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无法促进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而且课程体系比较简单,其中仅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几项,创新创业教育课时安排较少,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提供等[1]。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停留在创业实务层面,未系统、全面地学习创业教育知识。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创业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实际上,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课堂上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渠道、心理承受能力、就业方向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述,在课外组织学生参与名人讲堂、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争赛等,课程内容十分受限。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属于副科,对其不够重视,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较少,相应课程的完整性无法满足。当前,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合理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是在一些高校中仅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如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等,通过设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选修[2]。此种创新创业教育课堂设置与创业教育理念相违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其二是一些高校利用晚课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学生经过整天的学习,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创业教育相关知识。利用晚课时间进行创业教育本事就是与学校整个教学体系脱轨的表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专业发展形势脱离,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发挥作用[3]。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重点,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4]。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的创新能力,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

2.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使其步入社会并合理地运用创业能力和意识,积极地投身自主创业行业中,为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3]。之所以我国现在进行自主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较少,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途径不够明确,方法不够恰当、合理,促使学生掌握基础创业教育一知半解,创业教育活动实践性不强,创业意识培养不够详细和具体,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限[4]。高校应加强创业活动宣传,多渠道、多手段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3.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创业教育无法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较低,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老师是由担任企业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担任,绝大多数教师缺少创业相关的经验或体验[5]。因此,组建一支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取决于高素质的老师。坚持教授上讲台,成立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和与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三、创业课程设计所需要的条件

1.涉及性广

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管理学、法学、会计学、广告学、心理学、经济学都有所涉猎。企业在创办之初,管理学可以产生平衡企业内部环境、增加企业创造性、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效应。而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例如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遵法守法才能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了解经济学与心理学,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是如何快速增长企业规模的问题里寻找解决方案。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层面、不同学科门类分别进行的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真实的社会经验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多的社会经验,在高校尝试创业活动实践,可以更早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创业作为一种事业,不能单一靠想法与创意,必须让它在社会的滚滚洪流中进行大浪淘沙的选择以证明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这就需要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创业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同时,增强课程教育的实践性,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真实的经验,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4]。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创业实践教学就可以通过模拟性的创业方法使大学生经理创业的全过程,这对未来大学生自主创业时需要做到寻找商机、制订计划、组建团队等方面形成优秀的理念。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整体企业运营环境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模拟,大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创业实践基地或者孵化企业实习,通过新形势的创业模拟软件进行相应的模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条理清晰的模式

教师对于创业结构的建构与剖析对于学生起到由内到外的改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一种有效率的创业模式[5]。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对原有知识的结构进行新的添加与更改,在课堂模拟中,学生可以增长经验、加强信念,并养成主动求知探索、积极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创业是一种思维、过程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它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变化,所以对创业课程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创业课程增强复杂性、创新性、创造性,这种课程将教会学生建立自己的创业模式,在学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将大大增强[6]。

四、教学实践方案案例研究

下面我们以杭州某高校建立的教学模式为例进行研究。

1.学生与学校相互扶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杭州高校在创业实践课程的开展上下了很大苦心,学院为了帮助大学生搭建更好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整合各项社会资源,在杭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建立杭州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学院积极鼓励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真实的经验相结合,从2008年至今,杭州大学生创业中心已经成功建立70多家大学生创业实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也达到20家。截至2013年12月,已经帮助26780位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实习与自主创业实践的岗位,目前杭州大学生创业中心已经形成了以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网站创建、手机系统编程等项目为主的产品格局[7]。

2.将创业实践与工学实践良好的结合

工学结合的根本含义是通过教育的形势,为企业与社会的相互需求进行优势的融合,工学结合作为学院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非常优异的实践环境。杭州大学已经在工学结合与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融合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学院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三方面为例,第一种是积极引进学校外的企业,在校内建立电子商务项目中心,引进企业运作的真实项目,在企业与学院提高的指导下,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运营,目前已经与很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8]。第二种就是将学生外放到企业当中,进行直接上岗的实习过程。第三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团队创建,并且找到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开发及运营。

五、对今后的新形态教学方法的实验

现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了我们很大便利,而未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网络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下面提出几种具体方案。

1.体验法

互联网能带给学生复杂多样的经营环境,而体验法是用真实的网络环境为教育背景,在适合的网络资源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与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体验和熟悉互联网创业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到互联网创业的模式时,可以让学生登录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交易网站,体验互联网商务的特点与模式。

2.演练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方法提炼出的场景,在场景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各方面问题,通过实际的演练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如何分析互联网盈利的模式,并以某交易网站为情景,提出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网站是如何运营的,分析交易网站的收入来源及面对的竞争[9]。

3.模拟法

模拟法主要运用了互联网的连通性,通过互联网为平台,在学生模拟的交易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网络创业经验,使学生在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可以与学生所面对的环境相结合,例如,在免费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店,进行免费的宣传营销活动。这种模拟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模拟的过程更接近真实的环境,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

六、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保护创业教育长期稳定,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是:首先,高校要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学校创业政策制定、创业平台搭建等,具体包括:①负责制定学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创业,并鼓励学生参与,将大学生科研纳入学分制;②负责搭建创业平台,为师生创业提供服务;③加强教师创业技能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学术经营意识和创业能力;④负责学校科技创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其次,高校和政府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并尽可能地加大创业经费的投入[10]。

七、结语

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就业模式,创业课程作为在校园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而这种课程不要求创业成功的数量,而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才能为未来学生在社会上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素质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创业所需的信息,开设专题讲座、课堂上的角色扮演、真实的案例分析、学校组织创业比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素质与经验。将创业教育与各个学科知识结构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促使大学生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独立思维、独立判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果断地进行实践,有效地施展自己各方面能力,实现创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传燧,吕达.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大学生创业基础(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5]陈霞.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8).

[6]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7]秦殿军.高职院校隐性创业教育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8]张玉利,李政.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38-06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Hospital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An Example of in Jiangsu Province

SHEN Jun-long, TANG Shao-liang, YANG Li, XIAO Zeng-min, BIAN Qi-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hen build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knowledge bar of hospital,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puts forward hypotheses and tests all of those using data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in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 central and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To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actionabl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empirical study

1 引言

2006年国务院16个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并确立了“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1]。2011年江苏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决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并提出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因此无论是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还是江苏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中医药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中医药持续、快速发展的源动力。由于中医药蕴含大量隐性知识及其特有师承教育模式,使得中医药继承与科技创新的基地主要集中在中医医院,因此研究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少量几篇文献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作了一些定性研究, 为促进医院科技创新提出了对策,但是,结合中医药蕴含大量隐性知识特点,基于隐性知识管理视角,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定量实证研究文献几乎未见。从已查到的文献来看,傅一军等结合中医特色优势角度,给出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一些措施[3];刘志国等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医院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4];周典等对医院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5];郝芹华研究了加强科研管理与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关系[6];何含兵等对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7];吉建伟等对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定性研究[8]。

总结上述文献可知,现有文献大多是对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实证分析,对于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本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理论,通过对江苏省内有代表性的中医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分析,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提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申俊龙,等:基于中医传承的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Vol.31, No.2预 测2012年第2期

2 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模型

根据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分析[9,10],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是在中医医院特定情境中,通过中医知识传承实现的。中医医院情境的不同,决定其中医知识的差异,从而影响中医知识传承。中医知识的情境嵌入性意味着中医知识传承必须充分考虑中医医院情境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医医院的特点,将中医医院知识场境分为医院学习文化SC、领导行为LB、激励措施IM、医院知识管理模式KM和组织结构OS五个维度指标。中医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延伸至管理角度,实际上是以中医知识传承即中医知识如何获得并使用为前提的。中医知识传承是对中医知识及其创造、汇集、组织、传播、利用和发展的系统管理,它需要在注重且提升中医传承意愿的情况下,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可以为中医医院内广泛分享和合理应用的中医知识。本文将中医知识传承分为中医知识获取CMKO、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CMKS、中医知识传承意愿CMKW三个维度指标。根据文献[1],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包括中医科学理论创新CMTC与中医技术与应用创新CMSC两个维度指标。

本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将中医知识传承作为自变量,中医医院知识场境作为影响变量,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作为因变量,研究促使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1a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1b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1c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2a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2c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3a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3c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4a 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4b 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5a 组织结构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5b 组织结构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6a 中医知识获取与中医科学理论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6b 中医知识获取与中医科学技术与应用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7a 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与中医科学理论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7b 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与中医技术与应用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8a 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8b 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参考文献研究成果[10~12]、省内各中医院老中医专家座谈、学术专家座谈、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管理领导访谈、团队多次集中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基本信息部分,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称等信息,中医知识场境子量表由16道题组成,中医知识传承子量表由11道题组成,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子量表由13道题组成,量表采用利克特表(Likert Scale)5分制法。

研究样本从江苏省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名录中选取, 最终从苏南、苏中、苏北各片区选取有代表性的8家中医医院,每家中医院选取30至40名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医生及少量科技管理干部,共270位中医医生及科技管理干部组成问卷调查的样本。问卷回收后,剔除问卷的准则是:剔除问卷填写缺漏多于5个选项者; 剔除问卷从头到尾选择同一分值者。剔除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6.7%。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中医知识场境子量表的16道问题项Item-Total相关系数都大于0.6,五个维度指标的

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83;中医知识传承子量表的11道问题项的Item-Total相关系数都大于0.68,三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87;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子量表的13道问题项的Item-Total相关系数大于0.7,两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值都大于0.87,符合Item-Total相关系数应大于0.35,Cronbach’α系数值应大于0.7的判断标准[13]。检验结果表明各子量表的信度较高,各维度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

收敛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子量表中各维度指标CFA模型的χ2值在测度模型有自由度时的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χ2/df值符合小于3的标准;GFI、NFI、CFI和IFI等都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9;AGFI都大于推荐的0.8;TLI都大于0.9;RMR都小于0.05;RMSEA都小于0.06。各项测度指标都比较接近理想值,说明各维度指标测度模型的拟合效果符合要求。在各量表中,维度指标对各题项回归系数的临界比(C.R.)都大于1.96,各题项对维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因为某些显变量的因子载荷固定为1,所以会出现显变量的因子载荷大于1的情况。标准差都大于零,说明各题项对维度指标的解释能力符合要求,不需要删除任何题项。上述结果表明,各子量表中的题项可以表征维度指标的内涵,子量表中变量收敛效度符合要求。

4 研究结果

4.1 结构方程回归路径检验

结构方程(SEM)中各潜变量均以多个测量项加以测量,而若均以具有多重指标的潜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有可能因为结构方程的数理运算过于复杂,估计参数过多,导致模型的拟合度降低。为避免此问题,本文在进行假设检验时,首先以“嵌套模型方法”进行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而后再以个别路径系数的t值验证个别假设是否成立[13]。结果显示上述关系所表示的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拟合状态。为深入研究变量间路径关系并验证假设,需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和比较,分析潜变量的直接路径系数(见表1)。路径系数中标准化系数值越大表示在路径关系中的重要性越高。

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验证直接作用假设。本研究验证通过条件为:临界比C.R.的绝对值大于1.96,且显著性概率值控制在0.05以下。在此基础上,标准化系数值越大表示在路径关系中的重要性越高。因此各直接作用假设的验证结果是:假设H2c、H4a及H4b不成立,其余假设均验证通过。

4.2 结果分析

验证结果表明,有3条原假设不成立,反映出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中医传承意愿并未引起高度重视。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领导行为对中医知识传承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在中医知识传承过程中,传与承的强烈意愿对中医的顺利传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这方面,虽然有专家意识到了中医知识传承意愿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中医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行为并未真正将加强中医信念作为重要考虑,使得在重视进修学习过程中并未将其纳入,使之成为被忽略的方面。

(2)知识库建设对中医知识传承的潜作用力还有待挖掘。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到中医知识获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获取的作用不明显;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到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的作用不明显。从结果来看,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的作用均不明显,究其原因,目前中医医院里知识库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知识库的建设还很少,在企业里很重视的知识库在中医医院还比较陌生。但是中医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共享的过程在中医医院以一种其他的方式进行着,因此二者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工具,知识库的作用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中医知识传承除了采用自身的途径进行之外,还必须重视信息化工具的高效利用。

从成立的假设及影响重要度来看,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均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又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影响度上要大于中医知识获取的影响度。这说明我国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仅重视中医知识的获取积累还远远不够,还需更加重视现有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传播与共享中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而我国在中医传播与共享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5 对策与建议

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表明中医医院知识与中医知识传承成正相关关系,中医知识传承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因此营造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承的中医医院知识场境,加强中医知识传承对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还发现,中医知识传承意愿虽然不能直接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但是却对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注重加强中医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要提高中医知识传承意愿。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5.1 营造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承的中医医院知识场境

(1)提倡学习、继承与创新的中医院文化氛围。由于中医知识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过程性等特点,而且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源泉,中医院文化需要强调学习精神、继承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医院文化建设首先就是创造一种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继承和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内外部交流、培训,如选派人员参加公共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或聘请一些名中医、专家到中医院内部进行授课与培训,为全体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平台,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减少因知识差异导致的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障碍。中医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最终由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去实践,因而必须动员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到组织学习中来。医务人员对组织的认同和承诺将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全员参与组织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医务人员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共识和理解程度,增强组织的中医科技创新能力。

(2)建立“按知分配、按才分配”的中医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措施。中医知识存在于中医院医务人员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中,存在于个人脑海中的中医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且这些中医知识与其在中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联结在一起。通常中医院医务人员用自己所掌握而别人尚未掌握的中医知识来衡量自身价值,不愿意与其他人共享中医知识,害怕把中医知识传播给他人后,会影响自己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因此,建立中医知识开发、传播和应用的激励措施非常关键。虽然中医院为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提供了平台,但是中医院仍然需要对每个医务人员不断进行激励,持续激发他们共享和创新中医知识,从而有效地把医务人员个体中医知识转化为中医院共有中医知识,扩大中医院的中医知识存量。中医院应把医务人员视为“有知识的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医务人员感到公平,必须建立与医务人员的中医知识运用与创造性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合理的知识报酬体系能够让医务人员感到公平,并能留住医术好的核心骨干医生,有发展潜力的医生,不断淘汰表现较差的医务人员。精神方面,可以授予中医隐性知识拥有者和贡献者相应的荣誉称号,在中医院内进行表彰等来满足医务人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构建扁平化的中医院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管理与学习效率。中医院组织结构决定了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效率。中医院知识分布的变化及其创新过程往往要求中医院在组织设计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整体上看,与中医知识创新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必须是具备环境适应性,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动力,能够有效激励知识员工的开放式组织结构,其突出特征就是能够有效地将组织内外分散化的中医知识加以有效整合,并持续地实现中医院组织知识的积累、创造和更新。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都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从最上面决策层到最下面操作层之间隔着许多管理层,管理手段主要依靠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得组织中的每个人与上级很难进行平等的沟通,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损害。同时,由于机构臃肿、层次过多、协调不畅,往往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中医院必须改变传统组织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以便于在中医院内部实现终身而高效的组织学习。

(4)建立与中医院发展相适应的中医知识库,并充分有效利用中医知识库。虽然研究结果表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传承的正相关关系不成立。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中医院都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中医知识库管理的概念,从而导致中医知识库管理水平极其低下,以至于没有对中医知识传承发挥任何作用。但大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表明,组织知识管理模式对组织知识的创新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医院要想促进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未来必须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中医知识库。

5.2 重视中医知识传承,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

(1)提高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知识传承的意愿。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国内也不断出现反对中医的声音,甚至一些中医医生都对中医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明显阻碍了中医的传承。这种情况下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尤其需要加强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利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制定适合当地的中医政策和措施。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对民众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从政策层面为中医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地中医医院必须加强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的信念,尤其加强师承过程里中青年中医医生的信念,并且采取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促使名老中医积极地传授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

(2)正视中医知识特点,重视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由于中医药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其多在名医诊疗过程和思辨过程中动态体现。因此,若要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整理挖掘其隐性知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名医的诊疗过程和思辨过程。隐性知识只有在流动和共享中才能显出价值。而且如果不及时梳理和更新,很可能会衰减和弱化。因此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刻不容缓。中医知识获取主要包括了中医知识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大量医学数据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促进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而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包括了横向与纵向的交流,包括加强中医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医医院间学术交流以及中医医院与中医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交流,同时不可忽视中医医院内部不同科室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加强优势互补的中医医治团队建设。由于中医知识相比较西医知识的隐性特点更明显,因此,宽松的知识交流与经验共享,构建集思广益、自由讨论的氛围,对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作用更加明显。

(3)顺应中医知识特点,重视师承制在中医临床教育上的作用。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养,这对高等中医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临床中医知识的隐性特点,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真正中医人才的培养要求,致使真正能够精通中医药整个知识体系、具有创新精神的名医、名家欠缺。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学术需要多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实践性强、学术流派多及独具特色学科本身决定了师承制教育在中医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学术界也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师承教育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中医临床教育的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矛盾,中医显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学校教育,而中医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中医临床学术思想和经验却必须靠师承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医师承工作颇有成绩,对于中医重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挖掘程度大大加深,中医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也说明了师承制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国务院16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 2011-01-28.

[3]傅一军,茅扬.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推进医院科技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8):28-29.

[4]刘志国,崔健.医院科技创新与隐性知识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22-224.

[5]周典,刘心报.医院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3):193-195.

[6]郝芹华.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医院科技创新[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1):88-89.

[7]何含兵,罗长坤,孙兆林同,等.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3):112-118.

[8]吉建伟,郑孔林,葛焕青,等.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34-35.

[9]谭可欣,郭东强.隐性知识管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7,19(12):49-54.

[10]Nonaka L,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34.

篇3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成果十分显著,但是由于课本内容的不断更改,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很难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怎样才能够在满足教材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方式更改原有教学方式,是处于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

1.树立现代教育观

在目前所使用的新课程课本中,已然将学生放在教学环节最主要的位置上,整个教学环节主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简而言之,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接收情况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学会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

2.树立新型师生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育中的主导者了,尤其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放下姿态,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将教学当作教师与学生互相合作的一个过程。只有教师能够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二、教师备课时的创新

新课程数学教学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转变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行为上的认知,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然无法培养出在未来能够全方面应对社会事物的人才。不仅要在思想上改变教育,而且在教育手段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在方法上,可以用提问法、发现法等较为适合高中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在教师准备资料时,要合理地利用教材而并非一味地依靠教材,一般来说,延续几年的教材很难真正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快速地解决问题。例如,新课本中的例题解法,通过例题坐标系,求圆的方程:x2+(y+1015)2

=14.52。实践题为:中国著名桥梁赵州桥因拱形原理屹立1400余年而不倒,其跨度为3714米,桥梁圆拱最高点为712米,求其圆拱方程。由于是例题,所以该问题在课本中已有参考答案:x2+(y+27.88)2

=27.882(-7.2≤y≤0)。首先需要强调两个问题:(1)该答案在正常计算结果中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课本中所出示的坐标系,其圆拱应为x2+(y+20.68)2=27.882。在参考答案中只出示一种方程,并未与前者相联系或作出相关说明,此举明显欠妥。(2)该问题过于直白,并且参考其他因素,若将赵州桥的圆拱以圆的方程解决问题,应设置相关的条件限制,如果该题中仅是要求学生计算圆拱,就应该加上附加限制-7.2≤y≤0。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探索

1.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人类具有思维,所以才能够不断地改变世界。思维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学生只有拥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不断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

2.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并非注定是枯燥乏味的,只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集中地灌输知识,才让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沉闷。由于高中生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思维模式,同时不同的基础也决定着高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需要深刻地了解学生,为其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这才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式。

四、评价体系创新

评价对于教育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同的评价决定着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目前所实行的评价方式是以新课程课本为基础而建立的,传统评价并未在课本上对此进行相应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应对棘手问题时总会手足无措。而新课程中所包含的评价方式对于目前而言已经较为全面,使教师的评价不再仅仅依靠课下作业而进行。

教师的评价手段种类较多,如课堂问题的探讨、探索研究等。高中教学时常使用的方式便是激励评价,在学生获得一定成果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豪感,从而使其踏入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这也是教师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方式。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上也有了很多内容的增加,如传统评价关注于学生考试成绩到目前的课程创新性设置等,在一定程度上公正了教师的评价标准。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要在大浪潮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位置,提高思想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为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学习气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93-02

1980年“颐和园经济计量学讲习班”的成功举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正式进入我国。三十余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1998年7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规定为经济学门类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使之成为国内各高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核心课程,极大促进了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在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计量经济学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和发展,是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客观要求。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在总结计量经济学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效果常常表现出典型的差异性。现阶段,在经管类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源自文科背景,其数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有较高数学要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常常感到吃力;因此,对具有文科背景学生的充分关注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水平。那么,现阶段具有文科背景的经管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主要的困难与问题何在?如何针对文科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拟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剖析,以期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其中,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而数学与统计学则为计量经济学的运用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特别的,计量经济学对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课程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具有文科背景的学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阶段,文科学生在学习计量学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

认识不到位。对于广大文科学生而言,由于受到长期的文科知识体系的熏陶与训练,形成了相对更加偏爱于定性的思维模式,故对于以“量化”取胜的计量经济学,显得学习兴趣不是特别高。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多数学生的选课态度更加倾向于课程设置的需要,而不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另外,因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过于困难也成为部分文科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同样的,由于思维模式的冲突,导致许多文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颇,课程教学中就常常有学生提出“计量经济学是在玩数字游戏,对现实问题没有多少助益”之类的说法,表明其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数学基础差,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与理解困难

系统深入地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等。由于受到文科知识背景的制约,文科生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加上现阶段我国高校对经管类本科生的数学课程开设相对简单,因此在涉及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方面,文科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劣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有关运用矩阵分析处理计量模型时,文科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严重阻碍了对于理论模型背后经济含义的理解。事实上,这正是众多文科学生感到计量经济学“太难”的根本性原因,使得文科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显得格外吃力,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实验教学中主动的探索性能力较弱

整体上看,文科学生更加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一般地说,在现行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框架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完理论模型之后,随即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有完整的书本操作实例,或者教师操作记录,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后,甚至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由于有教材或教师的“操作范本”,学生总是能“漂亮”地完成实验报告,也很容易获得高分。但很显然,学生的实验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的探索性能力较弱,使得实验教学的自我发现功能严重不足。

二、针对文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文科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文科学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

1.加强科学引导,提升学习兴趣

针对文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优势,端正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众所周知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颁给了计量经济学的两位创始人弗里希和丁伯根;而从1969年到2012年共计7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直接因为计量经济学贡献的有11位,这一比重远远高于经济学科中的任何其他一个分支学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曾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更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通过对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以及在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的领会,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研究热情。

2.加深对理论模型的理解

3.重视深化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其方法性和工具性,即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文科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相对为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切实加强改革创新:一是要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教学中,需要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精选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观摩学习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二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完成项目研究的全部过程。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对计量模型的理解,并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具有文科背景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大群体,充分关注并积极改进针对文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经验基础上,归纳提炼了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数学基础差、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与理解比较困难,同时实验教学中主动的探索性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为此,文章从加强科学引导、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模型的理解和重视深化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为提升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35-36.

[2]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篇6

技术拓展是创意的基石

新技术给梦想插上翅膀,会让创意自由飞翔。

“科学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把自己的所想良好地表达出来,这需要工具;把自己的独特创新展示出来,需要技术的辅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让我们的创意更容易表达,更容易创新和实现。这是让技术教学感到惬意的原因之一。

我在《图像处理》一章中,围绕技术问题做了很多设计,但似乎缺少些许剂。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图像处理中去呢?无疑需要有吸引力的技术。如何让学生在做图像处理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路和创意呢?让学生对技术的了解更全面是不可或缺的。不懂构图艺术而单纯去学习“裁切”操作,就像纸上谈兵,不懂得欣赏图片去进行图像处理,肯定是盲目而无标准的。因此,我想到了要提高学生的创意就需要寻找更多的技术作为基石。摄影技术,无疑能够为图像处理的学习打开一扇敞亮的窗。于是,我在图像处理课之前让学生先上摄影课,试试自己拍摄的视角、构图与光线等技术。之所以将图像处理技术拓展到摄影领域,是因为摄影的很多基本技巧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构图与光线。学习一些必要的摄影技术,就能更加懂得欣赏图片,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图像处理,就能运用软件里的工具实现自己的创意。

例如,我在备课过程中曾经遇到一幅图片,内容毫无主题和新意,但是图像中人物手里正在坠落的水滴璀璨夺目,让我不舍得丢弃。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角度,通过裁剪让其成为一张很好的人物局部特写照片。我把这种视角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技术对创意的实现,会让创意展翅飞翔。

丰富的资源兑现着灵感

用心寻找和整合资源,让灵感在更开阔的平台兑现。

我们常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似乎学生只能从教师手中得到一小部分资源。在信息社会,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学生完全有可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资源,抓住学生在资源中闪现的灵感,这样的才是不可复制的资源,才能让技术自由地在课堂挥洒。

资源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和整合。在摄影课之前,我从学生的班级校友录挑选照片,分类整理。第一类是典型分析图,主要是有明显技术不足的照片,如构图的时候头上“长”树,或者水平线“分割”了头部。第二类是美图欣赏,主要是构图和用光都很符合专业要求,图片赏心悦目,美丽耐看。第三类就是用于课堂讨论的照片,这些照片经过技术处理,进行重新构图或者调整,可以变为第二类,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领略到技术的魅力。

资源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在上图像处理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照片,只要是原创都可以拿来研究。讨论中,学生的艺术眼光能不断给我惊喜,他们轻松驾驭了构图、透视、光线等要素,自己就能甄别出自己作品的优劣。课堂上,他们会秀一下自己的得意之作,也会为一点缺憾孜孜不倦去调整,然后对处理后的效果自赏赞叹。

有时候有灵感突然出现,却苦于没有可以表达的素材。通过摄影的拓展学习,给师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灵感在更开阔的平台上得到激发,体现技术真正的内涵。

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技术的艺术提升

教师精于业务学习与钻研,艺术地设计项目实践,让课堂成为艺术品。

单纯的任务不适合创作型的课堂,教师应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一些项目,如在平面设计,在专业设计中找项目。这里的项目或许不是框架严格、步骤完善的,但是它的需求、技术、成果却无不显示出技术对工艺的效益,体现出艺术的提升。

高中毕业的一位学生要向某高校提供自己的作品,请教师帮忙筹划。我建议他为上交的光盘创作CD封面,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细节,其实可以体现他对技术的运用和理解。

我首先要求他提供照片,他拿来一张看上去很不成功的照片,海平面是倾斜的,并且“分隔”着面部,人物背对大海,伸展双臂,但手部不完整。我建议他重新构图,使得主体“大海”和“背影”突出,然后利用“滤镜扭曲玻璃”的效果,解决了原本像素不够高的缺陷,这样处理过的图片立刻变得有立体的艺术气息。我们进一步请教专业平面设计师,在封面上设计效果文字,采用“滤镜动感模糊”功能,配合照片的意境,深远且耐人寻味,那一条“蓝色”的渐变线,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这样实践性很强的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从选题、选材、加工、包装都用心去采集,通过向专业人士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容易地实现了像设计艺术品一样设计我们的课堂。

总之,最美的课堂必定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课堂需要我们用心的设计。用自己的心去慢慢雕琢,用自己的技术去点点储备,因为有用心的设计所以有了创意课堂的基石,让灵感在艺术的技术课堂熠熠生辉吧。

苍山点题

这期的案例其实并不新奇,但是却方向感十足。即,涉及到底怎样教育的问题。开学之初,有几位老师就多次向我咨询问题,现在没有主题无法教学,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作品。可是,规定了主题,学生就成了模仿练习,一点也不积极。回答这问题比较困难,因为不同的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具体情况。单就主题教学来说,也许设计的主题不开放,本身就成了作品练习。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法,你都要想清楚必要性。即目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

篇7

1造成此不利局面的相关因素

1.1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的制约

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1)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为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片面强调和追求考试升学率、考证合格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2)“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考证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在现今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非但没有被先进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反而延缓了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

1:2教学权威部门管理不严

当前教学权威部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如今教学权威部门似乎在管理上出现了偏差,困难多、压力大、机构繁、管理杂,从某些方面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弱化了学校办学的特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例,当前职业证书市场存在4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1)缺乏规范,证出多门。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10余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2)报考资格随意降低。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

(3)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

(4)认证考试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出现了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实质上是花钱买证。其根源在于职业资格管理权分散,各部门自行设立职业资格,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

13工学结合成效差,校企合作力度小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表明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进人了更深层次、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领域。在此探索中,一部分学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收到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相当部分学校固步徘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模式单一。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着传统的观念,不主动与企业合作,与市场接轨。在认识上不到位,只是单一被动地与企业接触,结果往往是成效极差或是不了了之。

(2)顾此失彼,急功近利。这种状况在当前较为突出,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学校为争取高就业率,索性与任何企业快速合作,抹杀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压缩了本该牢固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时间。同时企业为得到廉价劳动力:也希望学校尽快提供相关资源支持。这样就促成了拔苗助长,导致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缺失,进而限制了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和自身的竞争力。

(3)瞻前顾后,态度平淡。这种情形也广泛存在。因为合作就必须有风险,而国家也无相关法律条文规范,双方都有后顾之优。企业的不积极、学校的无奈正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期间是否能达到学校的要求.企业在学生到来期间利润的赢亏,在实质上都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

1.4课程设置分配的不合理

各学校都在积极尝试、不断探索,以寻求课程的改革方法,但要真正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却十分困难。

(1)培养目标不明确。过去办学的培养目标不甚明了,基本上是把高职教育作为比本科低一层次的理论学术型人才来培养的,在教学中偏理论、轻实际。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事实上理论课程仍唱主角。培养目标大都还停留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2)前瞻把握不深刻。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未做充分调查,对市场产业结构变化认识不清,有些则是闭门造车,决策盲目,对未来的预测性把握不足,甚至出现了人才培养的偏离。

(3)专业特色不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交叉综合趋势比较突出,一项生产技术问题并不是某个单一技术就能解决的。但现今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按原有学科体系来安排的,专业特色不突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的用不上,能够用的知识又学不到或学不透。最后导致的局面是:经济和社会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只知理论而不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数量上看高职毕业生是多了,但适合企业生产一线的人才却没有增加。

1.5教学质最存在明显不足

(1)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身体健康、内心平衡与环境和谐3个方面。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考核压力大,是造成教师精神压力大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学校仍然以“合格率”、“就业率”、“考核达标率”为主要指挥棒,教师在此高压之下,很容易出现强迫症以及焦虑症。一旦教师在人际沟通、心理疏导、自我调节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机制,就会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负荷沉重、教学质量低的恶性循环。

(2)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流高等职业院校首先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但近年来的扩招使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给师资队伍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①优秀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工作任务过重;②新进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一些学校为了弥补师资的不足,大量吸收应届毕业大学生,并不断加重教师工作量。由此产生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我国高职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当然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而忽略其它智能开发有很大的关系,致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上明显不足。

2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新探索

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打破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每一个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工作者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历史意义,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1)变传统教育为开放教育。当前形式下,在改革公立教育传统模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立教育,改善资源环境,促进国际交流。提供相应政策扶持,鼓励优秀企业家投资办学,缓解国家教育成本压力。积极加强义务教育投人,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杜绝“教育产业化”。扩大国际教育交流,坚持自由开放教育,刺激教育制度创新。 (2)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最终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学生专业、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目前社会存在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倾向愈发严重。当然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求考试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不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

(3)变淘汰教育为合格教育。合格教育,是一种成功式教育,在现今教育却被异化为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东方早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王楠子,8年前,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这一事件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特定环境里的差生,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国的部分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方向。

(4)变单一教育为多元教育。“因材施教”本是个常识性的教育方式,但早已在单一化、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今日普遍已无“因材施教”,只有“万材一教”。教育不能在单一的模式下长期运行,学校教育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社会认知环境、市场结构变化,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地持续发展。

2.2加大管理,规范制度

要彻底改变中国教育管理的模式,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教育权威部门的各项制度标准和法律规范。标准和规范制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只有树立“以标为导”、“以法为准”的观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有效保障中国教育的良性、持续、有序发展。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对教育督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育督导的任务和职责,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督导的地位。另一方面教育权威部门要抓紧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参加督导活动,深人调研,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协调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系统内外有关部门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

2.3灵活机动,重视实践

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实践智慧的凝结。虽然众多高职院校已着手改进,但如何真正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仍需要寻求进一步的探索。

(1)要正确处理“工”和“学”的关系。正确区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的概念。要明确“工”是“学”的延伸,是“读”的深化,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技能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素质、实践教育贯穿到教学和实训的环节中去,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项目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z>要正确处理“校”和“企”的关系。要妥善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其次学校要积极和企业协商,不断完善学生实习补贴发放制度,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学生生产安全处理方面的协议。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学校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共谋发展、寻求双赢。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培养输送人才,企业的目的是吸纳优秀人才获取经济效益、不断发展。在与学校教学计划发生冲突时,双方应灵活机动,相互协调。

(3)要正确处理“供”和“求”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大学生择业仅限于自己所学和所喜爱的专业,而对于其它专业则是不闻不问,宁愿无所事事也不去干别的。大学毕业,表明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能适应一定的工作岗位。

2.4突出特色,合理调配

职业教育要持续快速稳固地发展,就必须积极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合理调配、强化质量应做为其基木办学方向。学校不是一定要规模大,而在于特色和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实力和内涵。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它所拥有的一流学科也是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居世界一流水平,也不是一味追求学科的“大而全”。此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同类型和类属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是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的,各个民族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不应是一个模式,而应是各具特色、多样化、因校而异的发展模式。鉴于此,中国职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应当选择具有自身特色与学科优势、规模适度与内涵发展的道路。也只有办出特色,高校办学才有前途。否则,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2.5统筹规划,优化资源

各高校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列人重要议程。

(1)大力加强政策扶持。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围绕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力度,确保预算内高等教育经常性事业经费拨款逐步增长,同时着力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坚持和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继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办高等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B81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热能动力工程主要是对热能和动力之间进行转化,在使用过程中,热电厂和锅炉能够将产生的热能转化为动能或者是电能,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节能。在热能动力工程中主要对热能和动力之间的转化进行研究,这也是热电厂自动化的主要过程,在进行热能动力转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对出现的能源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提高热能动力通常的利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供应。热能动力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学科是非常多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是以热能相互转化和利用为主的,同时也实现了电能、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目的,同时也要讲这门技术在其他领域进行应用,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一、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

1、热电厂中的应用

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在很多项目环节中都会涉及到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下面从几方面来简单阐述:

(1)喷管调节

喷管调节是热电厂的主要应用装置,在使用喷管调节时,调节阀的使用是有一定差别的,根据调节阀数目的变化会出现一定的改变,同时,负荷适应的前提下,平衡了各种汽轮机的变化,若要提高利用效率,需要使用分负荷的方式。在控制各类调节的数值中,多种运行方式是有着明显差距的,以单机运行和多机运行为例,在启动时单机运行可以保证增加机组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而多机运行则需要保证电网频率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使负载荷度重组和分配,从而实现新一轮的调频。

(2)节流调节

节流调节的方式在工况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同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在温度变化不大时,负载荷度的适应性会相对较高。所以,节流调节系统的应用对于整个系统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应用时,往往在小容量机组中使用,在大机组中的应用就体现不出明显的效果。

(3)调压调节

调压调节的经济性仅仅用于机组在某些负载荷度的情况下,随着负荷程度的提高,调压调节不再具有经济性的特征。在工作时,对于机械能的转换可能存在一部分的机械能损失,因为在这部分中机械能不具备转换成动能的条件,会带来一定的机组剩余速度上的损失。

2、锅炉中的应用

锅炉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除了外壳还有燃气锅炉电器控制部分,锅炉的底壳的主要功能是固定锅炉用于燃烧的部分,在底壳上还要安装一些控制锅炉的控制器部件,可以对锅炉进行一个良好的保护功能。这个部分是锅炉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保护锅炉的关键,是控制燃料燃烧等一系列运行方式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热能控制中已经逐渐向电脑全自动控制转换,用电脑来对锅炉进行智能控制,可以提高锅炉的运行精密度,保持燃烧的均衡。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科技创新

热电厂的创新主要表现重热现象、调频和减少湿气损失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充分体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科技创新。热电厂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重热现象,但是在利用重热现象时,要考虑重热的重热系数,要将重热系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实现重热现象的作用。错误的重热系数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热电厂的经济效益。当生产的过程中出现重热现象不能盲目的使用,首先要对重热现象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正式使用重热现象时要将重热系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工作指导与实际的生产需要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行重热现象的应用。

调频手段在热电厂的生产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调频一般分为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一次调频主要是指当电网的外力作用发生变化时,会给相关的数值带来很大的波动,影响整个生产的稳定性,这个时候设备自动的会进行调频,以此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这种调节方式比较被动,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调节,不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实现灵活的调节。二次调节是在一次调节基础上的再次调节,它相比较一次调节来说更加精准和科学。它可以将电网的工作频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智能技术设置相应的数值,提前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还能很好地管理控制数据,为下阶段的生产工作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降低湿气损失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因为湿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的同时还会生成多余的水滴,多余的水滴会影响到水蒸气的正常流速,造成能源的不必要浪费,降低了能源的使用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相关的生产设备进行创新,增加去湿装置和热循环装置,将多余的水分蒸发,提高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效率。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应用中的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实际生产的需要,锅炉的类型也较先前有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燃料的填充方面由过去的人工操作变成了智能填充操作,可以说增加了合理性,可以使锅炉内部的燃烧更为均衡和合理,达到对内部燃烧有效控制的效用。

在锅炉的燃烧系统中一般存在两种两种类型,其一是通过空气和燃料的燃烧调节来控制和调节锅炉的温度,此种方式是和锅炉本身的设定绝对值相比较的,采取这种方式较为复杂,不但操作麻烦并且其无法达到精确的目的,因为通过此种方法需要对锅炉的确定值进行反复的确认,核准无误后才能开始进一步的操作;另外一种方法则是通过空气和燃料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的,利用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相对准确,因为其实通过生产曲线来最终确定结果的,而能够造成最后结果准确的原因则可以归于生产曲线的准确性,它是在长期工作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得出的较为稳定的数值曲线,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锅炉的燃烧系统控制,是一个较为方便和先进的方法。

除此以外,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也可作为其创新项目之一。锅炉内部的零配件之一风机的造型和结构都较为复杂,属于运行机密,测量却很困难的类型,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专业的、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来推动与完善锅炉叶轮的制造和运作及其发展。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用仿真或模仿操作的手段来进行,首先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对机械内部的气体流动做一个较为准确的预算或评估,而后再通过不同方位的空气吹入乃至风机的流动来进行模拟实验,最后将实验得出的数据通过电脑来进行分析与验证,需要通过多次试验得到的多重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以求在最后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科学的进步,而社会发展与资源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矛盾。当前,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也有了提高,更好的缓解了资源紧张的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19-02

教育显著特点是学以致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复杂性、动态性。当前《经济法》课程教学没有从学情基础和学习需求出发,没有体现课程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学科定位和社会需求上存在缺陷,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独特的课程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1《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1经济法规的动态性

经济法律规范有两个特点:经济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较频繁;很多法律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完善,有的法律制度还未出台,有的法律制度仍处于暂行或试行阶段。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经济法是不断变化的。

12学生主体意识转变性

随着大量选秀节目的诞生,大学生的表现意识及表演欲望不断增强。潮流是大学生的代名词,不喜欢墨守陈规。传统“填鸭式”教学很难适应他们的需求,需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表演及潮流元素,促使教学目标的完成。故研究《经济法》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经济法教学模式的现状

21学习情况基础薄弱

《经济法》是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要有前期法学基础知识。对于财会类专业学生,《经济法》是学习税法的基础,是在校期间开设的唯一法学类课程,没有与经济法相关基础知识做铺垫,加之经济法本身的专业性、规范性、严谨性和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感觉经济法抽象晦涩、枯燥乏味。有些法律术语他们可能第一次遇到,比较陌生;有些法律术语专业性太强,比较深奥。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困难,甚至丧失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22内容广泛且教学目标笼统

我国经济法学形成时间较短,面临许多经济社会新问题,没有现成理论能解释。现存的教材偏向理论性、通识性、广泛性,很难适应财会类专业的需求。课程效果难以量化使目标过于笼统。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知识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确立课程预备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只有目标确定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才会有明确的依据,正确制定目标是课程发挥最佳功能的必要前提。当前课程评价忽视了对《经济法》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未进行层次性的细化。理论知识达到何种深度和广度,实践能力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欠研究。

23教学条件与教学方式的滞后

当今世界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动态性、时代性很强的经济法来说,先进的教学条件、科学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大多数非财经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教学平台,经济法教学仍以讲授为主,上演“教案剧”,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思路思考、回答,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抑制师生交流。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讲授的深浅度不易把握,若只采取讲授的方法,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缺乏对经济法的实践。

2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离

受到学生法学基础和授课学时限制,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基本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有的教师认为学时有限,重点是完成理论教学;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理论知识的讲精讲透,将实践教学视为可有可无;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法学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实践教学推行困难;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优势,但只停留在案例教学、观摩庭审等形式,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和配合。导致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尝试不够。

3对教学模式的未来创新

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标实现。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经济法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及有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国际环境下财务人才培养的需要。

3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推进

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单纯设计、解决问题,而是一种更多从学生发展设立。包括五个要素:明确课堂教学任务—情境案例引入—相关法条研读—立法精神探析—学理迁移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掌握法律规范,理解蕴含于法条背后的法律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了解面广,对新闻关注度高。对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适当安排辩论赛,如把生活中的案例或经济法律问题带入课堂,对比讨论。或结合相关法制频道,把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理带入社会矛盾冲突中,以视频形式拍摄出来。

32“以例”的教学模式

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一般由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对相关法学概念、法学用词以及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学生对所授内容能理解熟记,根据所授知识分析简单案例。“以例”主张以实例、案例教学为主,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在查阅、分析与探讨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惯性思维,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使用的案例经整理加工,形成案例实训库,方便学生效仿与学习。

33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参与式教学是在师生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教育理念。经济法课程体系庞大、内容复杂,要在有限的学时里讲授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十几种法律,教学任务非常重,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四点优势:转变观念、改变老师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结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辩论)、参与活动的整体性。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就整个教学计划而言,要大胆、成功的实施,以多种形式相结合:启发引导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场式教学。

3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不同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上述教学方法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有很大改善。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克服当代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经济法仿真模拟实验,让学生对经济法实务操作更好地了解。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与地方政府、企业、律师事务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经济法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寒暑假有关法学方面的实习机会。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例在教学“计算不规则图形周长”这一课时,通过flash使图中不规则图形的每条边都能进行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求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边的平移把它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转为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教师单一的运用粉笔和直尺来进行讲解,效果好得多。

二、与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许多学校都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改变“生源”上。实际上,从全社会看生源是改变不了的,学生的水平不整齐是绝对的,有成绩好些的,必然有成绩差些的。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你要照顾差的,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反之只有牺牲大多数培养尖子。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有的在小学掉队,有的在初中,有的说不上在什么环节掉下队来再也没跟上来,所以数学课有时很难补。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需照顾整体,而教学的“一刀切”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要因才施教必需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教学软件从理论上讲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学生可以用这类数学教学软件自学和复习,他们想学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想看几遍就看几遍。过去教师“一对全体”的教学现在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此外,学生可以通过与自己选择的学习伙伴相互讨论,通过与教师的及时交流,在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且极有针对性。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考虑到教学网络的发展前景,教师可对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面对每一个学生。

三、与新课程教学方法形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7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成为新常态经济下的必然选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高校基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所在,必然要为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增速提供必要智力支持。在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高等工程教育[2],积极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契机下,黄淮学院一直走在同类高校的前列,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先行者。[3]黄淮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始创新创意课程的高校之一,课程的开设提升了学生对创新创意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技巧,在初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逐渐显现了一些教学问题,使得创新创意教育不能持续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CDIO理念

CDIO工程理念[4]即工程实现所必需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过程,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主要是以项目产品从设计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突出“项目驱动教育”、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在实验室开展授课,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部分来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CDIO模式彻底改变了上课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以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理念依托项目为载体,全面强化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并培养其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二、创新创意教学现状

黄淮学院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际,就已经筹备自编教材《创新创意基础教程》[5],并在学校各个本科专业开展创新创意课程通识教学,主要通过对创新能力、创新过程、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成果管理与应用五个方面的讲述,向学生介绍创新的作用和意义,提升学生对创新创意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技巧。这在初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教学问题。比如创新创意课程注重理论认识,实践偏少,结课后学生无法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意义;由于课程内容c各个专业的相互融合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再者,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反复[6],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等领域,学生的创意也千变万化,若没有专业教师指导,遇到问题后很容易不了了之,阻断了学生的创新过程。

三、CDIO模式应用

基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精神,针对目前的创新创意教学现状,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培养,各院系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每学期采用“16+2”模式,即16周教学加2周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在创新创意课程结束之后,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在每个学期初启发学生构思(如图2所示)。对于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学生可通过教师指导,认真研究设计方案,分析项目实现的可行性,在最后的创新实践周内完成自己的创新作品,从而强化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教学项目的选取与组织

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以项目为载体,是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因此项目的相应教学环节需要按照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来安排,能力和素质目标需要依靠业界专家和专业课教师在充分提炼教学内容、就业社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共同确定,做到理论知识和项目的实践统一。

(二)CDIO模式教学过程

下面,笔者以PLC控制搬货机器人的设计、安装和调试为例,结合表1阐述CDIO模式下的机械电子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

1.项目构思

机器人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学生对机器人等自动化产品的研究、设计的兴趣比较高,实现功能后的成就感也就越大。在构思过程中,教师要抛砖引玉,让学生自行思考机器人功能,并提出适合学生难度的功能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构思,考虑项目所需器件及其原理,以及程序设计思路。搬货机器人能够模仿人手和臂膀的部分功能动作,按照人为设定的程序实现抓取、搬运工件的功能,能够减轻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2.项目设计

在工业项目设计阶段,明确系统的控制要求和工作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确定工作计划和初步设计方案,以便做好统筹安排。学生需要对相关的软件、硬件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善设计方案。

3.项目实施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讨论、评估项目实现的可行性,为学生讲解设计的一般方法。学生则需要思考搬货机器人机械部分设计、硬件电路的安装,端口分配及参数设置,软件的编写和调试。由组长分配任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4.项目运作

项目实现后,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通电调试,观察运行效果。学生按照小组进行项目答辩,现场进行项目演示,对比与其他小组设计实现过程的异同,并对自己的设计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

四、结论

通过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创新创意课程与专业实践平台相结合的创新创意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创新创意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调动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也被专业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为我校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良军.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5):25-29.

[2] 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20.

[3] 唐福永.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黄淮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13(10):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