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能训练前景

体能训练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1 11:2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能训练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能训练前景

篇1

体能是技战术训练的基础,是公安民警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否做到“跑得过、擒得住、打得准”的重要保障。同时体能也是衡量人体体质强弱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能训练是警察训练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公安民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自我训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及体能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我国,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的训练方法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科学,体能训练的持续性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和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较为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警察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关的概念

1、健康的概念

1946年国际卫生会议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健康能够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即“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伤残或不虚弱”。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又一次将健康的概念深化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1]

2、体能的概念

董国珍等人为:“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2]柳伯力等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 [3]杨世勇、李遵等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4]综上所述,体能是运动员从事各项训练和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同时对防止运动损伤及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警察体能

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身体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而有机体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即由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智力、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状况等部分组成的复杂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日常生活、工作、训练和执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能动力。从警察职业的社会属性上讲,警察体能是警察在工作、训练及执法中有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短间歇的大负荷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抵抗疲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身体能力。[5]

二、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健康体能与警察在日常的生活和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体能的提高,能够预防和抵御疾病。特别是对于警察来说,如果丧失这些能力,警察就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正常生活而处于疾病状态,更难以做到克敌制胜,从而导致打不赢、跑不过、擒不住等尴尬局面。

1、心血管适应能力

心血管适应能力是指人的心脏、血管、血液和呼吸系统向肌肉供应养料(特别是氧气)的能力以及肌肉利用养料持续工作的能力。[6]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可以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解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警察长期进行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机体持续工作的能力,长时间的机体持续工作并且不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心血管适应能力是衡量警察体能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长期的体能训练,能够使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在体能训练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快速运动及大强度体能训练的需求。

训练方法:(1)持续性的慢跑或快跑;(2)越野跑;(3)快走;(4)长距离骑自行车或固定脚踏车;(5)游泳;(6)快速长时间跳绳训练;(7)有氧舞蹈训练;(8)连续性体操,如提高心肺功能的体操有原地快速踏步、原地慢跑等;(9)爬山训练等等。

2、柔韧性

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和范围,即人体关节在适宜范围内最大限度活动的能力。[7]柔韧性的优劣受人体各关节结构的影响较大,柔韧性对于警察体能训练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柔韧性的好坏主要与关节面、关节周围的组织、韧带和肌肉本身的伸展性有关,其次还受到体温、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柔韧性在运动项目和警察体能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有效改进技术的必要基础,是警务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提高警务技能水平的基本因素之一。

训练方法:(1)压肩;(2)拉肩;(3)吊肩;(4)转肩;(5)仰卧背屈伸;(6)虎伸腰;(7)面对墙站立,两臂扶墙压胸训练;(8)甩腰训练;(9)仰卧成桥;(10)体前屈;(11)压腿;(12)开腿;(13)踢腿等等。

3、肌肉力量

力量是人体运动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8]而肌肉力量则是指人体对抗外力或举起重物的能力。[9]警察体能训练中,肌肉力量的训练尤为重要,它是衡量警察体能好坏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是警察在执行特殊任务中能够对抗外力和持续运动的重要标志。

训练方法:(1)颈后臂屈伸;(2)负重弯举;(3)负重腕屈伸;(4)负重胸前推举;(5)负重快推;(6)负重高翻;(7)负重侧拉;(8)俯卧撑;(9)仰卧起坐;(10)仰卧举腿;(11)负重深蹲或负重半蹲等等。

4、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非最大用力情况下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肌肉耐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肌力而定,因为肌力较差的人能持续的时间较短,反复的次数也较少。[10]而对于一个体能较好且强健的警察来说,可以长时间的运动或高强度的训练而不产生疲劳,从而使警察在制服犯罪分子中做到“追得上,擒得住,跑得过”。

训练方法:(1)俯卧撑;(2)直臂悬垂;(3)负重高抬腿走;(4)曲臂悬垂;(5)引体向上;(6)1分钟仰卧起坐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焦点聚集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上,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探索的切入点。但笔者认为,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还有待于不断创新,应积极引导广大民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广大民警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行动,树立“我运动、我健康”的思想。

【参考文献】

[1][5][6][7][9]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8] 杨世勇,李遵,唐照华,唐照明著.体能训练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篇2

1.新录用警察体能训练的生理学维度

理论指导实践,对新录用警察的训练必须遵循人体训练学规律。人体的结构决定其功能,人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机能状况是提高人的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质实际上是人体组织结构的外在表现。警察体能训练并非像竞技体育那样追求身体运动极限,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其是为执行任务的需要和实现警务技战术而设计的针对性训练,开展各种人体生理适应性训练,通过针对性、多元化的训练,为不断增加负荷的刺激强度奠定基础,从而强化体能训练效果,适应警察岗位的需要。

2.体能训练服务于实战

2.1警察体能训练内容要多元化

突出职业特点和实战的需要,训练方法要创新、训练手段要多样。公安机关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根据警察执法和现实斗争的需要为基础,结合警察的职业特点,及时调整和完善新警体能训练大纲,创新和改进训练方法,突出针对警察体能训练的实战化。

2.2警察体能和警察技战术一体化

体能训练要突出实战化,就必须推进体能和技战术训练一体化的发展。只有将警察体能训练和警察技战术训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利用警察体能和技战术训练之间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并且通过身体练习等体能训练形式,帮助和促进警察掌握各种技战术动作,适应技战术训练的难度,使警察技战术的训练更科学、合理和高效,为警察技战术的掌握和运用提供更坚实的体能基础。

3.制订学的训练计划

3.1训练内容应系统全面

按照2015年颁布的《新警训练大纲》和新警的特点完善新警体能训练大纲及内容,从而确保新警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有总计划,而且要有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调配使各项训练内容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我国警察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较传统,军事体能训练是主要内容,越野跑、越障跑是常用的方法,随着现代警察事业的发展,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警务实战的需要。国外警察体能训练都有较成熟的训练模式,且与实际场景十分相似,学员通过训练,可以掌握实用的警务技战术,以及所需要的体能内容。我国警察体能训练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根据不同警务执法情景,设置一定的体能训练项目,将训练过程中的所有因素置于一个情景当中,以达到良好的体能训练效果。

3.2体能训练标准应同中有异。

因招录职位的要求不同,所以新录用的警察身体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别也存在差异。制订训练计划时既要照顾到年龄偏大、身材较弱、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的学员,又要考虑到素质好、训练量不够、吃不饱的学员,不要让他们有收获小、进度慢而产生练和不练一个样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要考虑到特警的高标准严要求,考虑到普警的实际工作环境。

4.思想工作到位

新警自身都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认识到练体能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就是为了提高公安队伍的执法战斗力。我们要以警察现实斗争为需要,树立警察体能训练为职业、为实战服务的新理念,真正认识到体能本身就是警察战斗力构成的直接因素。体能训练不仅能有效保障警察体质健康,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工作,提高效率,而且是警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警务技战术的基础,是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警察体能训练由一般性体育锻炼向警察职业需求训练观的转变。同时在训练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体能达标赛、实战演练,提高警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在日常训练、监督、管理和演练中逐步使全体警察树立重视体能训练的观念与意识。

5.高素质的教官队伍

新警体能状况能否得到改善,与教官组训能力素质高低息息相关。新警虽来自于高校,但很少进行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对警察体能训练认知甚少。体能训练既包含新警的练,又包含教官的训。教官对训练内容的安排、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运用、训练疲劳的恢复、训练损伤预防及处理等方面进行布置和实施,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教官的组训素质。因此,教官要完成某一阶段的体能训练任务,必须根据训练方针、任务准备好训练计划;而训练的效果,需要教官具备较好的综合素养,即教官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文化水平,教官把自己的综合素养体现在训练中,使新警全身心投入训练,是教官组训能力的体现。

6.实行多样化的体能考核评价方式

我国体能考核是由公安部统一制定的体能考核标准,内容主要包括4×10m折返跑、1000m跑(男)、800m(女)、立定跳远,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学员体能并未充分体现出来,与警务实战有很大差距。在国外警察体能考核中,往往会采用多样化的体能评价方式,并设置具体的执法条件来考察警察体能训练的效果。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需要考虑体能运用的综合因素,包括任务导向、体能发挥、结果表现等诸多方面,只有多种体能考核评价才可以真正反映出警察的实际体能训练需要。

对新录用警察有针对性、多元化地训练,紧紧围绕警务实战开展,体能训练是为了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警察体能及其训练的科学性、重要性,加强警察体能训练,明确新警体能的要求不同于一般的体能。对新警体能的训练效果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警察职业产生影响,要使训练的手段尽可能接近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要进一步协调好影响警察体能的诸多因素,使警察体能训练更趋于科学,更加符合实战要求,真正提升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运动员 体能 科学化 实效性

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田径运动是历史上最悠久、最普及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是一项包括跑步、跨栏、行走、跳高、撑杆跳和投掷的比赛,可分为径赛和田赛两种类型。无论是田赛还是径赛,都需要运动员有超高的速度、体能和技巧,可见体能训练在田径赛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只有认识到体能训练是径赛项目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在训练实践中抓好体能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取胜。在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中,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虽有所突破,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为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参考。

一、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田径运动项目的出现其实是从人类长久的劳动生活中的走、跑、跳、投等自然动作演变发展而来的,它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它对改善人民健康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还体现到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对国家取得荣誉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体能”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它是运动成绩的重要保障,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运动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有体能的支持,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也离不开体能训练这一基础。假如没有高效率的体能训练,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都无法得到保证,体能是运动员自身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的一种具体表现。田径中跑类项目是以运动员体能为主导的一种高难度项目之一,要求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的高度结合,培养高速度持续跑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所以,田径径赛项目应该不断总结出合理、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能,最终促进成绩的提高。

运动员的自身体能发展水平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自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心理能力等,这各方面因素之间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联系、彼此制约,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着运动员体能的整体水平,只有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组织这4方面因素,运动员的训练才能提高有效性。决定运动员体能的4方面因素中的素质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对其训练过程中,应该重视运动素质的训练,运动素质的训练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等多种方法的结合来完成,培养运动员更加符合专项训练要求的体能发展。

二、当前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

长久以来,很多田径径赛项目的教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来讲是不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教练在对运动员步频和步长训练时,往往是根据实际状况和需求随时改变训练方案,缺乏一个固定的训练模式,训练模式都没有更无法说对训练做出合适的指导了。另外,很多田径径赛项目教练多数没有以运动员自身发展状况和技术现状为主要依据,而是多以有着先进技术的国外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得到的数据为主,忽略了运动员的自身体能、竞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二)缺乏系统化的衡量标准

无论是田径径赛这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还是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都不能仅仅靠一次比赛的成绩为标准来衡量,也不能只看重短时间内的训练效果,而是要根据观察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表现出来的状态,从其本质上挖掘其体育方面存在的潜力。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训练观念就是过于重视短暂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对运动员正规的、系统的、全面的训练,以此来衡量运动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缺乏体育综合能力的培训

在田径径赛项目的训练上,过于重视运动员的跑类项目技巧训练,这样可能会培养出一大批田径径赛项目“工具”型人才。在当今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更应响应以人为本的理念,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应重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此外,教育部也规定必须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常规科目的教学。因此,田径中跑类项目的训练既应该培训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调节自身素质等,还要重视对其文化课以及心理素质的培训。的训练观念中缺乏对运动员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得运动员把运动项目看作是一个任务,而不是从内心喜爱这一事业,这种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缺乏综合能力培养的体育训练观念,将会限制着田径中跑类项目的发展水平。

三、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体制训练策略

(一)使训练更加科学化

由于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的训练基础,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项目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只有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做好,才能保证竞技项目技术更强。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必须要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引领着实践训练活动,这样才能保证体能训练的效果达到最佳。体能训练的科学化首先要求田径径赛项目教练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深入学习专项体能训练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效果。此外,在对运动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训练

在对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选取上,应该按照科学标准选取,身村高大、下肢较长、踝围维度较大的运动员身体形态以及身体机能的提高比较容易,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这可以为田径径赛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身体形态指的是运动员身体外部以及内部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长度、高度、围度、心脏纵横径以及肌肉形状等,田径径赛项目中的任何一种专项训练手段都可以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朝着专项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身体机能则是指运动员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在运动中表现的能力。身体机能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训练适应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体能训练使得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或提高,从而实现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

(三)重视体能训练的实效性

田径径赛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在平常体能训练中付出艰苦的努力,在体能训练中,要适量地增加时间,但是也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运动疲劳等伤害,还要重视将速度训练放在体能训练的全过程,为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做储备。教练还需要不断完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体育事业的改革,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应该吸取以往经验中的精华、弃其糟粕,完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此外,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比赛上的发挥和其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对其体能训练中要重视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适应能力、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等。

四、结语

总之,体能训练是顺利完成各项运动训练的基础,对田径径赛运动员来说,高水平的体能训练是其专项训练的基础,也是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因此说,田径径赛项目中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就需要运动员必须加大体能训练的重视力度,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灵活性,以及提高自身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训练。

参考文献:

篇4

“寓教于乐”的提出者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表达出来的,起初只针对诗的作用而言,后来成为现代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即“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寄予,将教育、学习寄予在乐趣里,就是以艺术及美的形式来进行教育的形式。而游戏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可应用到对小学生的体能训练中,颠覆传统训练中的呆板、反复、蛮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体能训练的任务,将学生寄予到愉快的玩耍中。当然,游戏教学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教师要确定一个最佳的游戏教学方案。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挖掘体能训练中可冠以游戏形式的趣味部分;其次,要有细致的构思,令所有小学生都热情澎湃,参与到冠以游戏方式的体能训练中:最后,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及时将玩性大发的学生唤回到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上。

一、挖掘体能训练中可冠以游戏形式的趣味部分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面镜子,我们想在镜子中看到什么,就将镜子对准什么。我们想从体能训练中挖掘到可以冠以游戏形式的趣味部分,就必然要用趣味的眼光审视它,以敏锐的洞察力挖掘被遮掩的趣味元素。可以说,在体育学科中,这种趣味元素俯仰皆是,教师要懂得加以利用,将其以游戏的方式编排出来。使体能训练充满乐趣和魅力,让小学生在玩的体验中获得体能的进步。

以体能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大多具有竞技性质,教师便可以利用天然具备趣味性的“竞技”方式进行游戏教学的编排。例如“运球”和“仰卧起坐”这两项活动,教师便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小组,每组成员为一个小分队,小分队之间互相进行计时、计数,并将结果上报教师,由教师合计出每组的平均值,进行名次排列。最差的一组可为其他组成员表演节目。每组成员在比赛中获得乐趣和刺激,又能自我督促进行体能训练。即便最差的一组,也能充分的展现自己,获得鼓励。教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能向“因材施教”的教学趋势努力,小学生自然会愉悦、欣然向往。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热情,实现“没有一人落队”

每一门学科都存在不感兴趣的学生,体育更是如此。但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不感兴趣,而ζ浼右匝党饣蚨云涫焓游薅谩R从这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源头找起,即教学方式。单纯的体能训练,枯燥乏味,甚至损耗体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可以激发学生热情,使其愉悦、自主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实现“没有一人掉队”的体能训练教学前景。其中“体育游戏”便是一种。当然,体育游戏并不是几个人的游戏,教师要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其亲近体育,敢于动起来,完成体能训练任务。

尤其是一些文静的女同学,很抗拒各种体能训练,这很让体育教师头疼。为了使其参与到体能训练中,加强对体能的训练,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以游戏点缀枯燥的体育训练课堂,使学生觉得体育并非那么可怕。然后逐一的引导其接近体育,做一些简单的计时、计数、报数、集合、整饬队形的任务。待到时机成熟,教师觉得这些同学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再引导他们投入到体能训练活动中,由于是游戏方式的,这些学生仍会持续对体育课堂的好感。

三、做好体育游戏教学的收尾工作,回到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上

游戏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不可本末倒置,将游戏作为主内容,丧失体育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而是要做好体育游戏教学的收尾工作,将学生唤回到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上。这需要教师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力挽狂澜,将玩性大发的学生引导对体能训练项目的思考上来,将肢体上的交流、合作上升到思维、语言、智力的碰撞环节中。当然,小学生的思考方式是幼稚的,教师要加以明确的总结,使实践进行理论性回归,为学生准确投身于体育实践中打好基础。

篇5

近几年,全国消防部队为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要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总要求,深入落实孟建柱部长、刘金国副部长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大力提升公安消防部队灭火与应急救援战斗力,全面打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的公安消防铁军,都充分认识到了消防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把体能训练摆在了部队训练的重要位置,以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为标准,积极开展铁军训练。但是,从总体上讲,各地的体能训练还只是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没有把体能训练作为专项训练开展起来,形成制度化,缺乏严格的检查、考核机制。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地谈一下在打造消防铁军过程中如何搞好体能训练。

1、打造消防铁军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国际消防发展前景来看,我国消防工作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已经由承担单一灭火任务向灭火抢险救援多功能方向发展。因此,把消防部队建设成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作风过硬,有综合作战能力的灭火抢险救援队伍已是刻不容缓,这就对消防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消防部队开展体能训练,是担负灭火抢险救援任务的需要

《消防法》赋予了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的任务,这既是消防部队向多功能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规律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担负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越来越繁重,火灾形势日趋严峻,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火灾变得复杂了,扑救难度增大了,而目前消防部队的人员素质和装备质量、数量与担负的任务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们的消防员,很难适应动辄10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灭火救援工作,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消防员体能训练,增强消防员体质,提高险恶环境下的灭火救援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1.2 消防部队开展体能训练,是当前打造消防铁军的需要

灭火抢险救援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扑救火灾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策略,不能意气用事、盲目蛮干。新的士兵服役制度规定义务兵的服役期为两年,服役时间缩短了,士官实行分期服役,数量增多了,部队的兵员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部队的整体体能下降了。因此,提高消防员的体能,增强他们打硬仗、打恶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当前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训练重点不明、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多数执勤中队所进行的体能训练只是局限于简单的跑跳和负重,时间也大多集中在一两个小时,这样的体能训练,没有重点,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带有一定盲目性,与实战脱节。比如说在力量训练中要以爆发力训练为主,以适应消防技能训练有素的速度要求,在耐力训练中应注重延长官兵的体能极限,适应长时间作战的需要。

2.2 训练不规范、不系统

体能训练项目多,内容多,应全面施训,训练中要以挖掘人的身体潜能为主要目的。而大多数的消防中队都没有制定适合全队的体能训练计划,随意性很大,今天训东,明天练西,好高骛远,不讲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讲究长期性,致使体能训练缺乏整体性,不规范,不系统。

2.3 训练设施不全

训练设施不全,是制约消防部队体能训练开展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配套的器材、器械,开展好体能训练难度是很大的。很多执勤中队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开展百米、负重、器械等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有些中队甚至连一块标准的百米场地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体能训练,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4 检查督导不完善

这个环节的问题主要出在各级业务指导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就是“指挥棒”,你指到哪里,基层单位就会打到哪里。多年来,各级业务指导部门把检查、考核重点放在了技能、战术训练和装备建设上,着力提高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却忽视了最基础的体能训练,没有形成健康的检查督导机制。殊不知,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保障,技战术就无从谈起,再好的装备也是摆设。

3、消防铁军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是推进消防事业发展进步的创新之举,是全面提升消防部队战斗力水平的强警之策,是体现消防工作核心价值和使命宗旨的客观要求,是灭火救援攻坚的拳头军,也是新时期各级领导对消防部队的新要求、消防官兵的新期待。因此,消防铁军就是消防部队的一种品牌,一种形象,如何让这种品牌质更优,形象更好,关键在基础,而搞好体能训练则是铁军训练的重中之重。

3.1 突出从难从严训练

从灭火救援角度来看,主要是解决灭火救援内攻问题,目标就是实现攻得进、守得住、打得赢,具体要求是在高温浓烟下,纵深一百米、坚持一小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紧抓住铁军体能训练这个基础、这个着力点,这就要求攻坚组的各类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体能素质,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体能训练,突出长跑、负重、等高强度训练。

3.2 突出实战化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坚持训练高标准与提高战斗力的关系。铁军训练要进一步强化训练标准意识,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抓好训练落实,尽可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御严寒、抗酷暑、耐高温的适应性训练。

3.3 突出科学化训练

要严格按照大纲规定要求,狠抓各阶段、各层次和各类人员的基础训练,分布推进、严抠细训,切实打牢部队训练的基础。在普训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训练内容,要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探索攻坚组开展体能训练的新路子,提高组织指导训练的科学性。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考核评估体系,注重训练实效,做到训练一次就有一次新的提高。

篇6

关键词 体能训练 跆拳道 注重 学生

跆拳道作为一项深受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跆拳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将跆拳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克服心理缺陷,锻炼磨练性格、意志。就目前形式来看,跆拳道在我国起步较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能的训练。

一、注重力量素质方面的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些部分用力的能力或指肌肉在人体活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阻力的能力,而在力量素质中有助于提高跆拳道专项运动成绩的力量就是专项力量。跆拳道项目的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完成技术动作需要的击打力量,步伐移动需要的下肢力量、组合技术动作衔接转换需要的综合力量、抗击打力量等四个方面。而在跆拳道比赛中,首先需要做到抢点得分,因为这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这一点就取决于跆拳道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所以在跆拳道项目中速度力量最为重要,而在运动员抢点的同时需要相对力量的支持形成打击效果才能有效得分,最后在一场完整的比赛中,力量耐力贯穿始终,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力量耐力,才能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将比赛进行到最后。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需要各种力量素质的综合表现,而不是过分单一的发展其中某个力量素质,否则会影响和制约其他力量素质的发展。为此,跆拳道在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上,要求以快速力量为主,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协调发展,以达到跆拳道竞技的需要。

二、注重速度素质方面的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反应时间的总称。速度素质是跆拳道运动员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之一。现在竞技跆拳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迫使运动员素质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训练顺应体育运动向快速发展需要。因此,速度素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速度素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移动速度三个主要部分。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可采用视觉和听觉信号作各种练习,快速的启动、移动及改变动作方式和方向的练习。多采用重复法,运动员应尽可能快的对突然出现的信号或突然改变环境做出反应;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也可采用反复进行某一动作速度或组合练习,并且用计时、计数等手段来提高动作的速度。例如30s快速横踢空击计数;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可采用体育游戏进行追逐跑、快速反应跑等。

三、注重加强对柔韧素质方面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大,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十分重要。在一定范围内,柔韧性越好,动作就越舒展、优美和协调,打击的距离和范围就越大,并且有助于减少运动时产生运动损伤。为此,在跆拳道教学中要灵活地安排素质训练,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同时还能提高柔韧练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练兴趣。一般情况下,在学期刚开始时,柔韧训练在课中所占时间可以多些。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热身活动之后进行柔韧性练习,也可以把柔韧性练习本身作为准备活动,但要注意气温和动作幅度、强度的循序渐进。柔韧性训练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时间、目的、练习部位的不同把静力拉伸、动力拉伸、PNF拉伸结合起来或以某种方法为主。一般在教学开始宜先采用静力拉伸法和PNF拉伸法,再采用动力拉伸法。如果只重视静力练习,而忽视动力性练习,尽管增强了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但实践证明不利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腿部动作速率慢,绵软无力。

四、注重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

跆拳道训练中的耐力素质主要包括有氧耐力无氧耐力,耐力提高能够提升运动员身体的摄氧、输氧以及用氧能力。众所周知,跆拳道比赛属于身体直接对抗的近身格斗项目,每场比赛分为三局,每局三分钟。运动员在比赛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会消耗很大的体能,并且在进攻或防守运用的技、战术都有很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转换速度快并且频繁使用各种攻防技术于实战中,就要求运动员不但具备良好的快速力量和爆发力,还得具备快速、持续作战的能力。由此分析,我们可以把中长跑作为跆拳道运动员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手段,建议每周进行一至二次速度耐力素质训练,400米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可以进行三至五组。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的训练中,一般提升耐力主要是通过采用持续、匀速负荷和变速负荷等方法来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心率控制在150-170次/分左右。另外,也可以采取10-30秒力度快踢腿练习或1-3分钟的变速快踢等方法进行训练。

五、结语

跆拳道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对缓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健体悦心,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体能主要是指运动员的运动基础,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非常关键,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注重加强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历练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运动技能 体能 发展

一、引言

新课标中对初中体育教学要求为增强初中生体育学习主体性、激发初中生运动兴趣、加强初中生运动技能学习。在强化锻炼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增加身体协调性的同时,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及正确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全面培养学生身心向健康和谐方向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运动兴趣紧密相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以技能为载体,有效提高初中生体能。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使得现实情况与新课标所要求相差甚远。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严重制式化,完全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不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及年龄特点,一味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化与完整性,以竞技化模式、按照成人技能掌握要求来规范初中生技能学习。如此枯燥且强度过大的技能教学得不到初中生的喜爱,学生无法从运动中获得快乐及成就感,则必然导致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厌烦,以及对运动的疏远与抵触[1]。这对学生运动技能及积极健康心态培养十分不利。另一部分则是将初中体育教学当作休闲课,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行学习与体会。这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文关怀,但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无法体验到掌握运动技能后的成就感以及技能提高时的。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与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健康成长。没有体能的提高,体育教学课堂就变成了时间较长的课间休息,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不懂得变通的照本宣科教学,不考虑初中生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特点,高强度又无趣的体育教学或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和运动都产生抵触心理。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某些地区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及升学率,而忽略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时间强行修改为文化课时间。这不仅加大学生文化课课业负担,还强制占用初中生休息与锻炼时间,由此将导致学生身体体能素质下降,将德智体全面发展变为重智育、轻体育。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到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1-2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较为熟练地掌握1-2套有难度的武术套路和对练,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制定了教学目标,运动技能教学是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主要要求。与此同时初中生体育教学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生活挑战中拥有坚实的身体基础。初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体能,技能学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四、以技能为载体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

在所有教学方式中,兴趣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才能更加有效发展初初中生体能。

在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便应设计体能游戏,趣味球类及绕圈追逐跑等趣味性较强的体能训练方式。采取这样学生感兴趣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技能,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生体能[2]。例如篮球运动作为初中生普遍喜爱的运动,可以用学生间竞技、游戏等参与度更高且能充分提起学生兴趣方式代替专项体能及动作训练,在竞技、游戏中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动作,游戏结束后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指出失败学生的不足,给获胜学生提出精进的建议,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学生安排技能教学及运动符合训练,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更加投入的情况下传授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亦能更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二)实现德育和体育教育并举,促进技能和体能教学

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初中生付出长久和艰苦的努力,只有通过反复持久的练习,学生才能够实现对一项运动技能的真正掌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畏难情绪产生厌恶心理,难以坚持下去,直接影响技能和体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学生会迅速参与到新的一项有趣运动技能学习中,但长久且艰苦的技能训练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且抵触的心理,因而不能坚持学习此项运动技能。在这样的情况发生前,初中体育教师便应该注意到,并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是向学生传授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面对各种困难与问题,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发展的眼光进行看待,从而克服对短暂困难的畏惧等心理障碍,投入到技能训练及体能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时机,针对学生不同心理状态对学生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在学生产生气馁时进行鼓励、在坚持训练及取得进步时进行表扬。例如较为枯燥的耐久跑训练中,意志品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举行小组间耐久跑团体比赛,团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鼓励学生为团体荣誉而努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进行表扬,在此比赛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长跑锻炼积极性,也加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初中体育教学技能深系过程中,采取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强化运动技能学习,更加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升身体机能的关键手段,为了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持久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教授学生快速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快速跑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科学分组。对反应性较差大动作迅速的学生多安排他们进行灵敏性项目练习,如蛇形跑、折返跑、快速站立跑、抢绳子等多样化的项目;对于起跑反应时间长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起动练习、突发信号反应性练习以及各种预备姿势练习等项目。这样,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练习项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运动乐趣,实现提升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能的双重目标,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新运动技能的教学时,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解该项运动技能的分解技术要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出现错误的环节,教师要及时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解决。只有学生理解了正确的运动技能,他们才能够正确运用体能,通过不断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实现锻炼和提升体能的目的。

(四)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融合性

学生体能是初中生学好和掌握必要运动技能的基础条件,而学好运动技能后,又能够形成对自身体能拓展和延伸。正是由于运动技能和体能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中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良好融合,让他们既能够获得体能上的提升,又能够享受运动技能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体能练习的方法性和手段性,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授“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环节时,很容易出现学生由于运动技能理解不透彻导致体能难以有效利用的现象。因此,在开展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积极融入体能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提升投掷实心球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发展体能。1.很多学生持球手型不突出。凡是犯有这种错误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能差的问题,他们手指和手臂难以提供足够的力量,因此拿球不稳,教师在纠正他们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也要培训相应身体部位的体能,加强学生上肢和手腕手指的力量练习,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手指斜体俯卧撑练习、握力器练习等。2.很多学生在做投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时,背弓不标准,说明这些学生背部肌肉力量不足,也是体能差的表现,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俯卧垫上两头起、背拉肋木练习满弓等技巧性体能训练游戏。3.投掷实心球时,后腿弯曲不够,说明这些学生下肢难以提供足够力量,教师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加强下肢力量练习,比如引导他们做单腿跳、起蹲跳以及跪姿投球等练习,重点提升他们下肢体能,同时感受下肢发力要领。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协调性的体能训练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投掷实心球过程中对身体协调技能的要求。在追求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一定要完成相应体能的培训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机融合。

(五)加强“课课练”,保障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课时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采取“课课练”模式,通过课堂上的强化练习,在巩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提高体能培训效果的目标。进行“课课练”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该严格把握主教材的相关要求和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授“投掷实心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引体向上、俯卧撑、柔力球等“课课练”练习内容,帮助学生缓解在柔韧性和上肢力量方面的欠缺问题,从而巩固实心球教学效果。

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一定的技能基础后,教师也可以渗透“课课练”内容。例如,同样是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上肢发力动作要领后,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学生下肢力量和柔韧性的“课课练”练习,如安排学生进行收腹跳、蹲马步、原地跳起反转等练习。此外,开展“课课练”练习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统筹性的设计,确保“课课练”的系统落实。例如,进行排球垫球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课课练”内容,如在首堂课教学过程中安排原地纵跳、助跑摸高等练习,提升学生下肢力量,接下来的课时中安排折返跑、蹲姿往返跑等提升灵敏性的练习内容。这样,通过加强“课课练”,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实现对体能的有效利用。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应该顺应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能中的关键作用,以培养学生体能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逐渐摆脱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以技能为载体实现体能培养目标,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教学任务。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技能教学和体能培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58-03

2006年7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主办、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承办了国家队教练员体能专项赴美国培训班,先后赴美国体育高水平大学、职业俱乐部、一些项目的美国国家队、美国国家体能协会、国家级科研及教学部门进行学习和观摩,具体地学习了美国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通过对其竞技体育系统化操作的切身体会,在感叹美国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之高的同时,也发现了我们过去习惯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差距;提高了对专项体能训练规律、方法及其价值的认知水平;提高了训练创新的动机、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体能训练发展和突破方向。通过培训启示我们,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对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有着重要意义。

1美国竞技体育机制的构成

1.1美国的奥运机制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不同,美国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选拔工作一般是通过美国各运动协会的选拔赛来完成,选拔赛一般在奥运会开幕的前半年开始进行。除极个别运动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不设常年集训队。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比赛经费需要自筹,只有正式组建国家队后,国家才提供专项训练比赛经费。以科罗拉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例,该中心每年运转经费高达2亿多美元,国家不投入一分钱,其运转经费主要依靠商家赞助和个人捐助加上平时举办各种训练营、培训班和接受个人付费训练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单项协会点名的运动员到此训练,所有食宿训练费用全部是免费的。并且该中心所属的医学康复中心,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免费服务,主要服务项目有医疗、康复和科研测试,其中科研测试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来进行,教练员的测试要求也能得到满足。各项目国家队很少有频繁的、系统的生化测试,比如游泳队就很少进行乳酸测试,基本不进行CK、BUN、T、HB等测试。总得感受是美国各层次教练员更看重训练的“艺术性和个人创造性”。国家队的教练班子组成也很简单,一般设有一名主教练和2~3名助理教练,另外,国家队训练基地都有专职体能教练和医学康复机构。教练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能教练负责体能训练,教练负责专项技术训练,伤病和科研测试由有关医学康复机构负责。教练组不定期也就运动员的培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分头实施,其主要原则还是以主教练为主,发挥教练员的个人独创性是其基本出发点。

1.2美国的运动员培养选拔机制在美国,无论是大学生队、俱乐部队还是国家队,都十分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在处理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时,其根本的原则是训练需要必须服从于受教育需要,这一点是绝对的“硬道理”。在大学生队,如果运动员的学习成绩不合格,就没有资格参加训练和比赛,教练员甚至主动与文化科教师沟通以监督运动员的学习,而且大学校队的运动员的平均成绩还要优于其它学生。教育程度高保障了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和专项智能。在观摩中我们的普遍感受是美国各层次运动员的训练自觉性和计划理解与执行能力都很高,不需要教练员或强制性的管理制度来约束。训练后的管理是运动员的个体行为,教练员基本无权干涉,崇尚个体自由和尊重个人权利是美国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精髓,但“只有规律才能给你自由”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美国教练员、运动员的骨髓。与个人自我发展和利益紧密挂钩的明确的训练动机与目标决定了运动员的训练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使他们在处理训练和训练外的生活关系时能有效把握自己。所以,在拥有充分自由空间的同时,运动员更看重规律对个人自由的保障价值,在训练和生活行为上更加自觉地遵循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美国大学生队和职业俱乐部队的运动员选拔没有固定的选拔模式和统一的选拔标准,基本上是校队或俱乐部队的教练到下一级别运动队自行物色需要的运动员(如大学到高中队,俱乐部到大学或高中队)。由于美国大学、高中和社区体育运动比较普及,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材比较多,所以选拔途径多、选拔面广阔。为吸引杰出运动人材,大学或俱乐部都以优厚的条件来吸引运动员,如大学以提供助学金来吸引运动员,职业俱乐部则以高额薪水来吸引运动员。选拔过程中,主要以教练员的个人观察结合试训为主要选拔依据,一般不进行所谓的选材测试,也没有固定的选材测试标准,到队后一般都是进行形态和基本素质测试,标准由教练员或俱乐部自定。国家队的选拔主要采取选拔赛的方式进行,每届奥运会后不久,各单项运动协会就公布选拔标准(以选拔赛成绩为依据)和选拔赛日程。

1.3美国的教练员培养机制从大学生队、俱乐部队到国家队,美国各运动队教练班子的组成一般包括主教练1名,助理教练2~4名,体能主教练1名,体能助理教练1~4名。美国运动队一般没有专职科研教练,但是,其主教练包括体能主教练基本都是生理学或心理学方面的、硕士,其自身具有很高的科研能力和项目规律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掌握和利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能力,而且随时可以寻求国内外有关高水平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帮助。各队主教练的任用主要采用合同制的方式,对主教练的选拔没有固定模式,主要是由各协会根据教练员的执教经历来选拔。美国体能教练的培养系统非常完善,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美国体能协会拥有3万多名会员,仅大学队就拥有专业训练水准的体能教练2000多名(具有国家体能协会颁发的体能教练证书)。体能教练的资格认定也比较严格,一般要考察教练员的受教育背景,执教经历和参加国家体能协会的培训并考试合格者才颁发体能教练证书。

2体育科研与科学训练的关系

2.1美国体育科研系统的组成美国没有政府办的专业体育科研机构,很少有某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竞技体育科研。但有关大学体育系或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和各种性质的运动医学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具有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其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教育部和卫生总署,主要科研方向集中于大众健康和行为表现方面。美国的竞技体育的运作主要是市场化的自主运作机制,由于美国人十分关注健康,喜欢运动,所以其自发的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职业体育运动十分普及,而且水平较高,这些为组建高水平的国家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尽管其体育科研方向很少指向竞技体育,但由于其研究出发点主要针对人的体育行为与健康关系,科研成果对竞技训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加上其教练队伍的高素质,有关科研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的效果很高,很多看似很基础的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在指导竞技训练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而直接的作用。各层次运动队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比较先进,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科研成果和高效率的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美国体育科研的研究方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从社会实践需要来确定研究方向,如健康需要、行为表现需要等,很少搞空洞、抽象的泛哲学化的研究,很多看似很前沿、很基础的理论研究都对直接或间接指导社会实践具有较高指导价值;2) 在既定的研究方向上实施长期的系统化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理论应用研究到成果推广转化过程的研究,往往一个研究者终生“从一而终”;3) 研究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程度较高,生态学效度较高,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设计合理、多学科多手段联合研究、研究环境模拟和实验对象行为贴近社会实践;⑷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较好,很多研究成果已经直接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科技先导”作用,如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已经在指导力量训练、技能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科研成果的应用已经导致其在训练理念和方法方面的领先。

2.2科研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大学生队、俱乐部队还是国家队的训练,教练员对科研监控方面的认识和操作与我们有着巨大反差,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很少进行系统、长期和高密度的科研监控,各层次运动队没有专职科研教练,表面上看似乎美国教练对科研监控和营养恢复方面的依赖程度不高,但其对伤病的预防意识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各运动队很少进行常规科研监控,导致此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1) 体制因素,由于没有相关经费和机制保障,所以其难以系统开展有关工作;2) 认识因素, 教练认为没有必要,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美国国家游泳队教练的话最有代表性,即“不要嫁给血乳酸”。其更看重训练操作的艺术性和独创性;3) 训练因素,各层次运动队的教练都十分重视恢复对竞技能力形成的价值,在训练负荷的设计上一般不追求持续性大负荷量的训练而更重视负荷节奏的科学把握,各层次运动队的训练负荷不大,从大学生队、到国家队其周训练总时间一般在15~20 h,训练节奏把握较合理,训练性疲劳不明显同时自然恢复比较充分,所以其对科研监控和营养补剂的依赖程度不高。

2.3当前美国体育科研的前沿性研究马里兰大学健康与行为表现学院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位居全美前列,突出表现在运动技能的神经-生理-心理机制研究和基因研究方面。在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研究方向上,其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神经生理的理论与方法、生物力学技术、光电视频技术等与动作行为进行整合性研究,探索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整合性研究设计方法的先进性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学习、启发和借鉴价值。在基因研究方面,马里兰大学基因实验室的有关研究也处于前沿性地位,其对基因与有氧和无氧耐力关系、与红白肌关系、与肌肉力量关系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示,在不远的将来,基因选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对训练中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认识

3.1训练负荷的设计与控制美国教练在训练负荷设计与控制方面的认识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其基本的认识基础是:训练负荷施加过程是一种身心应激过程,该过程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一种对组织结构、机能的消耗破坏过程,竞技能力的增长是在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训练过程本身并不能产生能力的增长,它只是能力增长的刺激因素,而科学的恢复过程才是实现竞技能力增长的关键。因此,训练负荷的合理设计,特别是负荷节奏的合理把握是实现竞技能力增长的根本性前提。相比较而言,美国教练在狠抓训练质量的同时,更重视恢复的训练学意义。美国各运动队并不过多关注训练量的大小,一般不搞大起大落式的负荷强度设计。美国运动员过度训练性疲劳发生率很低,每堂训练课后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恢复,这样的设计有两个明显好处,即保障每堂课的训练质量和充分实现超量补偿性的能力增长。在训练设计过程中,美国教练特别重视伤病的预防,从大小肌群平衡性力量、柔韧、协调、灵敏性的均衡设计到负荷节奏的把握,其主要出发点之一都立足于预防伤病的发生,而不愿意因训练和负荷设计不当导致伤病发生后再想办法治疗伤病。

3.2心理学理论在训练中的应用美国的教练普遍关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训练设计、队员培养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如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动机培养、对训练目标的合理设定、对心理定向的合理把握、专项智能的培养、意志力的培养、团队凝聚力培养等等。美国教练对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及心理疲劳也非常重视,其基本理念是要让运动员目标明确、头脑清晰、心态平和而愉快的从事运动训练,自觉而主动地严格执行训练计划,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训练主体作用,实现训练质量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激励性自主性训练气氛的营造、训练课结构的多元化设计、宽松的自主管理措施的应用、训练负荷节奏的合理设计等都渗透了如此理念。在严格规范地执行训练计划的前提下,训练课气氛活跃,运动员表现得心态稳定、精神饱满。

4启示与思考

4.1我国运动员培养方面尽管我们的运动员的训练十分刻苦,有些项目的运动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但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大部分运动员在受教育程度、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专项的理解和自主训练执行能力、综合性智能方面(不是智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方面、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种不足经常会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如很多运动员只会机械执行训练,比赛表现能力低于训练表现能力等。训练过程是以教练员为主导、运动员为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操作过程,它是需要在认识、计划、过程、管理、评价、系统等方面高度科学化的过程。训练结构和谐、机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内部环境和谐、训练单元与训练外环境的和谐是科学化训练过程的保障。因此,运动员的认知能力,专项智能,完善人格是科学化训练的基本保证,要懂训练、会训练、会比赛(训练能力与比赛能力具有本质性差异),善于用心训练,尽管训练的外显行为体现于肢体运动表现,但训练的效果是头脑,体能、技能、心理智能的综合反映,这是我国运动员需要整体提高的地方。

4.2我国教练员培养方面必须承认,我们大部分项目的教练员与美国各层次运动队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1) 受教育程度的差距,美国各项目主教练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且都经过严格的系统教育;2) 认知能力和方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狭隘性与开放性、近视性与超前性、片面性与系统性思维的差距等;3) 知识学习与驾驭能力的差距;4) 科研能力的差距;5) 问题应对与解决能力的差距;6) 专项训练规律认知和把握能力的差距;7) 训练设计与操作能力的差距;8) 训练教学组织方式和队员管理能力的差距,包括填鸭式教学与启发互动式教学的差距,强制封闭式管理与引导开放式管理的差距等。作为教练员,首先要学会学习,提高认知能力,要有训练是多学科共同参与完成的意识。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固然重要,应在此基础上,遵循项目内在规律,依据运动员个体特征,科学设计,科学控制,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实现运动潜能最大化,从而达到训练质量、效果最大化。所以今后不断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是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4.3我国体育科研方面尽管我们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了十分不菲的科研成果,但总体来看,我们的科研工作主要体现在科研服务与保障层面,而在“科技先导”方面的成效还不是十分显著,我们的总体科研水平和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与美国同行相比具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1) 选题方向脱离实践;2) 研究思维相对滞后,超前性研究不多;3) 研究方法单调、科学化程度不高;4) 科学研究的系统化程度不高;5) 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不高;6) 多学科联合研究能力不足、机制不畅;7) 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益不高。尽管在有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但我们不能丧失信心。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大赛上的杰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令所有对手恐惧,这正说明我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正视差距并不是否定一切,真正能够认识到差距所在,理清思路,才能明确日后突破和发展方向。

5小结

对美国竞技体育训练的设计与控制以及体育科研的动向与发展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于训练理念、科研动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更新。取长补短、把握方向、辨别正误、减少错误,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创新,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将会使我们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道路更加宽广,步伐更加稳健。

参考文献:

[1] 杨桦,等著.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卫星,蔡有志,编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拓展运动,又称外展训练,它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意思是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让团队或个人通过训练,增进其战胜自我的精神。将拓展训练纳入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已有很长一段时间。

高中体育拓展训练一般分为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和心理训练几大类,其目的是通过训练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一、拓展训练应用于高中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中体育拓展训练是典型的户外体验训练,它融合了多层次的元素,强调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户外进行体验式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全面补充和完善。人们一向都将知识和技能视为衡量个人智能的重要标准,但是今天,我们把强调锻炼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拓展训练纳入教学,这对传统教学来说,无疑是对一次重大变革。

拓展训练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它让人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自身的坚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感受到实践带给他们的乐趣,通过激动、犹豫、喜悦等各种活动感受,强化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挖掘自身潜能。高中课程紧,学习压力大,拓展训练对于高中生显得尤其重要。

二、拓展训练的作用

拓展训练除了包含体能和生存训练外,还包括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划分类别的不同,拓展训练还可分为个人训练和团队训练两种。毫无疑问,高中体育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心理、身体和品质。

1.拓展训练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展训练的课程一般有陆、海、空三种,课程种类丰富,包含游泳、跳水、划船、远足、野外生存等,这些项目不但锻炼性强,而且极具趣味性。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可以发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还可以强健体魄,拓宽知识面,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2.拓展训练具有积极的心理拓展功能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都有心理脆弱、自以为是、抵抗力差的缺点,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更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将思维难度和心理锻炼相结合,在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对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拓展训练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设计要求

高中体育拓展训练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练”为主。因此,在设计拓展训练时,要做到外部条件与教学目标完美统一,相互结合。要想做到这一点,训练的所有内容、信息、练习都要围绕“有益学生身心发展”这个目标进行。

2.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中体育拓展训练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拓展训练的很多运动项目都具有很大难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学校在开展拓展训练时,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上课前给同学们讲清运动应该注意的事项、规则、要求、细节等,一个都不能少。例如,在“盲人过河”和“信任背摔”等合作性项目中,对纪律的要求极高,老师事前一定要多做工作,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坚定的互助意识。

3.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拓展训练对组织者的要求极高,它要求组织者不但要具有较好的教育学、社会学和体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也是必不可少的。究其原因,是拓展训练的很多活动内容挑战性极大,对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的要求很高。因此,很多时候,教学方式是否灵活,如何做到组织活动多样化,是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严峻考验。

4.对学生的要求

趣味十足的拓展训练,对课程紧张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件乐事,不少人将拓展训练当做放松身心、游山玩水的好机会。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拓展训练着重训练,参与者在参加前要端正态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了解活动的目的和规则,高度集中精力,保持严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样才能保证在体能和心理受到磨炼时,舒心快乐,满意而归。

篇10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及其教学的工作任务在于“三能”目标,即努力打造学生的体能、技能和智能,这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全部内涵和真正意义所在。然而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许多学校及其体育教师是“新瓶装陈酒”,在高举“改革与发展”的鲜艳大旗下,依然实行传统教学的陈腐落后模式,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注重体能与技能的教学,而严重忽视心理智能的教育”,直接导致在学生之中普遍产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程教学”的现象。笔者从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角度,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简要的抛砖引玉式之论。

一、要渗透情感因素教育,努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的情感因素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发力和驱动力,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主观能动性,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高中学生已接近社会成熟的身心发展期,对外来因素的多元化反应表现得相当敏感。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因素,并把之作为营造和谐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的亲师信道效应。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备课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要从根本上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把自己规范地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首席合作者”之上。要客观面对无可避免的学生个性差异,努力实施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要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二是要珍视学生的价值反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作为体育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虚心听取他们提出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心声,并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提法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不仅能突破性地改善师生关系,而且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三是要激励学生的成功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特别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强、性格相对脆弱、学习品质较差的学生和“问题学生”,更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促进他们在激情之中不断增强内在信心和成功体验,以有效保持他们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勇于实践精神。

二、要凸显现代科技优势,努力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篇11

关键词 健身娱乐业 健身会所 都匀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定位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而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国民体质等全面协调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服务。健身娱乐业是改革开发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群众健身需求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健身娱乐业依然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健身娱乐业已经初具规模,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健身娱乐业发展缓慢,不论是从业人员资质、还是总体经营规模,还存在需要努力之处。基于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都匀市健身娱乐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以促进健身娱乐业在都匀市的健康发展,让市民拥有一个现代健康观,为都匀市的经济发展与全民健身服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都匀市众毅健身房、锐力飞尚健身房、益尚健身会所、冠豪健身会所为调查对象,主要对上述健身会所的经营规模、营销手段、经营项目以及健身人群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以问答的方式分析情况。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方法对黔南州都匀市的几个健身会所进行调查,以健身会所会员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0份,问卷收回100份,效回收率100%,以健身会所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0份,问卷收回98份,有效回收率98%。

3.数理统计法

4.综合分析与归纳演绎

二、都匀市健身娱乐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品结构

表1表明,当前都匀市健身会所主要健身产品涉及抗阻力器械健身,瑜伽,动感单车,跆拳道,健美操等产品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但从不同健身会所提供的产品类型来看,都匀市健身会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形成会所特有的发展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在产品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哪家健身会所的地理位置、场地器材、占地面积占优势,哪家的会员数量与经营效益必然相对较好。这就不利于形成市场竞争。尤其是众毅与锐力飞尚两家健身会所健身产品数量明显低于其他两家,更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销方式

调查显示(表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与微商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业务员对面洽谈的营销方式逐渐没落,网络销售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目前通过网络营销获得健身会所信息的会员占有较高比例达28%。而个人推销依然占41%。受让利因素吸引,目前各健身会所利用不同的节庆活动所进行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会员,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占21%。

(三)从业人员结构

1.职业类型

表3表明,目前都匀市健身娱乐业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退役士兵、健身爱好者和其他人员。但受职业特征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与体育教师一般在健身会所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为兼职,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为健身会所的发展服务。退役士兵一般在部队都从事过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军事体能训练与健身会所会员健身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其训练方法、训练手段都是为战争服务的。而作为健身爱好者来说,其自身只是对健身具有较高的热情,并不具备系统的健身知识与原理。这就说明都匀市健身会所从业人员结构尚不合理,有待改善。

2.学历层次

作为健身娱乐业来看,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但调查显示(表4),当前都匀市健身会所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达到49.39%。虽然有44.61%的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为本科,但事实上这一部分人绝大多数为在校体育专业学生,并未毕业。

(四)消费人群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受生活习惯与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一般都是在校学生,目前都匀市健身会员主要以20岁以上人员为主。但健身娱乐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一般都处于经济比较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所需费用相对较高,尤其是健身会所的动感单车、健美操等活动相对比较喧闹,老年人一般很难以热衷于类似活动,因此目前都匀市健身会所会员老年人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与中老年。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都匀市健身娱乐业总体发展规模偏小、健身项目雷同,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健身娱乐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兼职现象严重、经验不足。

3.消费人群以中青年为主,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4.健身娱乐业消费群体不稳定是制约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建议

1.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都匀市体育局、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应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来都匀投资健身娱乐业。

2.打造强有力的从业队伍

都匀市健身会所应聘请具有一定数量具有较高学历与丰富从业经验的专职教练,切实做到能为健身会员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树立健身会所的品牌。

3.采用各种手段平衡消费群体结构

都匀市各健身会所应适当增加适合女性与老年人参与的健身产品,如交际舞、太极拳等,以吸引女性与老年人来参与健身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1] 孙雷鸣,单宇q运动休闲会所运营管理[M]q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q

[2] 刘胜,张先松,贾鹏q健身原理与方法[M]q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