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2 10:09: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27-02

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领域,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发展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就好像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一样,新的教学内容的传播逐步受制于原有的教学法,那么产生新的教学方法的要求就被提上日程。这种变化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科学到科学、由低效到高效的渐变过程。从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来看,每一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教育的提升。

一、每一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提升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古代“学在官府”,民间没有学校。生产技术的传授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大工业的发展,掌握简单的自然科学的工人培养要求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原有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也就被提上日程。也就有了“新东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小班化、个性化的辅导,再到目前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它总是伴随着人类追求更高效率的教育而日趋进步的,每一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提升。

提到职业教育和培训,“新东方”是绕不过去的,因为它是整个行业的一面旗帜,从俞敏洪拎着糨糊满大街刷小广告,到美国上市,新东方是神秘的。诚然,“新东方”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从教学方法而言,在当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整班制的教学方法)具有巨大统治力的时候,一个老师面对至少40-50名学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俞敏洪却带领着“新东方”首创了一对一、一对多的小班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想象这在当时是多么的轰动,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全新的,吸引力、新鲜度都很强,授课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而“新东方”正是依靠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学生的口碑,取得了成功。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在商业社会中的新颖商业模式,有人曾说过,谁掌握了新的商业模式谁就能在同行中取得领先、取得成功。同样的,在教育界,谁掌握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谁就会取得领先、取得成功的。

二、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应运而生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日益普及,人们日益把互联网当做了日常生活中最便捷的工具。今天的人们,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是了解天气情况、物价变化、交通航班甚至万年黄历,无论是老师备课学生学习,民众办事、政府办公,还是个人团体公司企业信息交流业务往来,都会很自然地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人们甚至很难想象得出有什么知识信息不能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据互联网白皮书的统计,2009年,中国约有2.3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约2.4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4,600万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3,5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1,500万人通过互联网求职,约1,400万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

由于职业教育隶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时效性是它最独特的特征,是最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职业教育的课程肯定是一段时期内比较热门的、具有时效的,如果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就有可能变成传统教育领域内的课程了。基于职业教育的这个特征,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必须突破原有传统教育的框架。要追求时效性,就目前的教学方法而言,远程网络教学肯定是最快的、最有时效的,但由于目前许多远程网络教学还停留在“网上课件+面授”的教学方法,还局限于师生互动环节以面授为主的形式。这就要求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陈旧教学方法,由此,“在线教育”平台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国外“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证明了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光明日报报道,美国行业组织“北美在线教育理事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线教育”正成为美国现代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也称为“虚拟学校”,正在美国各州迅速发展。

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24个州的职业培训学校提供“网上课程”,大约有lOO多万学生参加虚拟学校学习,在7年内,注册人次增长了2O倍。预测,今后每年将以3O%的速度增长。北美在线教育理事会副主席弗兰德认为,“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学生喜欢以非传统方式来学习,不必总是拘泥于面对面的上课形式。其次,“在线教育”能够提供普通学校不能提供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第三,网络教学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得到不少州教育部门和教师的支持,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据“在线教育资讯”报道,英国开放大学是国际闻名的大型远程教育大学,学生有20万人,虽然采用远程教学,但它的教学质量却高居英国最好的l0所大学之一。

1988年,英国开放大学开始进行网上教学实验,到2000年时,已累积有160门课程,10万学生上线。目前英国开放大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都使用因特网辅助学习。该校使用FirstClass异步教学平台,提供E-mail和在线讨论功能,开放给全校师生使用。在同步教学的工具上,英国开放大学采用Lyceum同步会议系统,包括校内的语音会议系统和实时会谈系统。

由此可见,“在线教育”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在我国职业教育市场中的发展前景。

四、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平台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其通行概念约在10年前提出来,美国是e-Learning的发源地,有60%的企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1998年以后,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北美、欧洲迅速扩展到亚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e-Learning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实施e-Learning解决方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Learning(在线教育)不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重要的是本身以及通过学习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e-Learning(在线教育)主要意义。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资源,学员还可以实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平台即在线培训系统是实施在线培训,在线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运用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可以定制和扩展的远程网上教育学院。它通过简单易用的课件、试题导入和制作功能帮助政府、行业或企业快速组建自己专有的知识库体系,并提供实时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过程监控及考核评估等功能帮助客户高效地实施员工培训和考核任务。

五、在线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一)资源利用最大化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

(二)学习行为自主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形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三)学习形式交互化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四)教学形式修改化

在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

(五)教学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而融合电话会议系统答疑,可以实时解决学员问题;考试系统库管理,立即考量培训效果;培训权限管理,实现精准培训;录制回放系统,效果立即提升;总之,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省钱、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线教育的劣势和不足。

但也有学者对“在线教育”提出了质疑,在讨论类的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分享和孤独的;讨论参与者很少有社会情感感知;没有或很少情感交流;学习者的参与感严重不足;社会交互缺失,学生难以处理累积的海量信息,也难以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提取出合适的信息;参与者常常同时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发言,甚至针对不同的主题同时发言,一些学习者觉得难以从中找到讨论的演进脉络。

诚然,如同各种事物发展的社会规律一样,每一种新生事物必然会经历一种认知、完善、认可、重新认知的过程。因此,“在线教育”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也必将从被人们认知、完善并被最终认可的过程。

“在线教育”平台,旨在通过开放整合的商务模式,为教育的三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供应商——提供简单、实用的创新性智能式教育软件产品。“在线教育”平台围绕学习诊断、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培优补差、设问答疑、学习社交等学习生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线上面对面的教学方法。目前,许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纷纷采用“在线教育”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比如:环球职业网校,游学网,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新华网校、华图网校、新东方网校、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是针对在校学生,上网人员进行技术学习,而一些会计网则是代替课堂教育。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技能培养 服务社会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经过职业学校的培养使其具有了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也得以实现,价值得以体现。所以,初中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关乎职业学校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图表反映初中毕业生流向,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功能在哪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发展一般过程

初中学生毕业后,有三个流向,第一是进入普通高中学校学习,之后考进普通高等院校,或者考进高等职业学校,考进高职学校之后进入社会高技能群体为社会服务。第二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作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进入社会为社会提供实用的技能服务。第三是进入社会,成为没有明显技能的“社会无技能群体”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数量不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优势,经过教育作用使其变成具有社会技能的群体是对社会贡献的显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应该得到强化。

2.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教育职能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任务。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的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学校实施“送教”功能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域扩大,承担社会功能得到加强,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3.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人群进行培养方面上,当然,主要方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般教育功能。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宽,是学校发展战略调整的要求。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办学经验、师资等许多方面有大量的积累,内涵储备丰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碰到了发展中的困难,需要有新的突破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有一定技能要求的技术型人才,企业的自身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造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参与企业的发展,参与社会服务,并且提供服务水平,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职业学校发展战略浅议

1.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方面

从农业职业学校总体情况看,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优势方面,农业职业学校开设较早,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较强,专业开设和储备较多,办学自主性强,办学模式多元灵活,从以往的办学经历看,社会声誉较好,社会影响大。第二,劣势方面,随着普通高校扩招、高职扩招,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尤其是农业职业学校数量锐减,导致学校数量减少,由原来的每地(市)有一个甚至几个,缩减到目前仅存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性的农业专业类学校,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淘汰选择的作用,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稳定,在校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类型日益复杂,管理体制不规范,运行机制不调配等。第三,方面外延条件。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政策落实的好;社会服务能力重新得到认可,社会贡献率有所提高;专业重复建设,办学经费少,保障性差等弊端。

2.内涵建设的重点

第一,办学理念的转变。相对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更显弱势,传统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业劳动者,造成农业职业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都存在着困难;社会上不正确的认识和宣传,加剧了困难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固然需要综合措施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首先从自身出发转变理念,在正确的办学纲领制度下,摆脱困境。

第二,体制建设。农业职业学校从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层次多、针对性差、责权不明,效率低下等弊端,思想上“等靠要”,行动上“机关模式办职校”明显不适用社会要求,构建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在新的框架下,建立管理体制二级管理全面铺开,在教学上,形成了“学校—教研部”管理模式,转变职能,突出服务功能。

第三,课程改造。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因素,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影响到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办学的优劣最终从社会的反映而映射到课程上来。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脱胎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下的办学理念,不管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人群素质等都使用同样的教材,使用同样的方法,另外,课程的技能性不突出,学生到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要求。对于一些侧重技能培训的课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改造,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篇3

目前,中国的职业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时代,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综合、全面,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现阶段,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找到教学的重点,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1.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

1.1教学制度不完善

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不重视,英语教学效果不佳。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职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而且,就近几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职校学生的就业率并不高。职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社会和企业的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而许多职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有待提升,再加之社会对于职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偏见,这势必会因影响职业院校的发展。

1.2师资力量有限

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许多职校的英语教师自身素质有限,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实践能力更是十分缺乏,招聘时没有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就会造成职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专业性不足。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时,这些教师由于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足,而大大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一些教师不注重进行自我充电,使自身知识结构逐渐落后于这个时代,故步自封,导致教学水平越来越低。再者,由于职业院校不重视英语专业的发展,所以英语教师队伍缺乏新鲜的血液和新的力量,这样也无法满足对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目前,职校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足。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上很迷茫,不了解学习英语的意义,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给学生留下如此印象,是因为英语教学制度不完善,教师自身水平能力有限,缺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1.4教学体制严重落后

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体制十分落后,是因为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许多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缺乏更新,这样就会阻碍英语教学的发展。时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英语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将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就必须要创新教学体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1.5教学设备落后

许多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不足,不重视这一方面的投入,导致英语教学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许多职业院校重视专业课,轻视英语课,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英语教学面临着更加尴尬的现状。

2.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发展前景

2.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的“一锅端”,使英语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多多鼓励学生,肯定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要抓好英语学习基础,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充满信心,放下思想包袱。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意义,结合未来就业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有信心。

2.2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一,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方法,按照职业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将英语技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能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第三,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2.3加大英语教学投入力度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标志。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有先进的设备做支撑,如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语音室,这些能够确保英语教学全面开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和教师可以有效沟通,学生有疑问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大英语教学的投入,实现英语教学的灵活性。

2.4创新体制

创新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体制,才能够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升,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保障。针对目前的英语教学机制大胆改革,改变存在的问题。改革要有方向,针对目前影响体制发展得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综合思考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将不利的一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彻底消除。体制的创新需要从根本做起,比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结束语

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而符合各大企业越发严格的要求。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职业院校中,其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必须要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要摒弃专业课重要,英语课不重要的错误观念,要对时下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一一解决,这样才能提升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萍,王春爱.浅谈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科技信息,2011,27:624+835.

[2]何晓瑜.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278+329.

篇4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国务院早在2005年10月28日就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目标,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明确了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今,就读中职的学生不仅免去了学费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能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成绩突出的学生还能获得一些奖学金,这无疑是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给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次上学的机会而不至于辍学在家,或者早早的走上打工这条路,成为既无学历又无技术的劳工。相反就读职中适应了区域或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中职会计技术工人。这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说都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所以我们作为职中的老师更要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看到中职教育发展的未来。作为我们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水平、努力培养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一般财务收支业务的优秀会计人才。据消息统计,中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共1200所左右,将有50%的普通高等院校要转型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院校,而这些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院校主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其实也只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才具备考上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高等院校的优势,这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良好机遇,也为我们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以“市场”为指挥棒,建立和完善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机制,为会计市场培育急需的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迎来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春天。市场如同一把玄幻的宝剑,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挥着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及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而对于我们中职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上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作为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所必须,受会计市场所青睐的那一种,哪里有会计市场我们就奔向哪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实施会计教育之前不妨先做下市场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的社会中去,到各个工厂、企业乃至车间中去,了解到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最欠缺的又是哪些方面。目前,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者不到20%,其余的多数是超市的收银员、营业员,宾馆饭店的文员、服务员,房地产物业管理员、售房员,铁路火车乘务员、企业的推销员等等。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小型企业、民企、私企,而且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而中职会计课程却偏重于大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很少有面向中小型、民企、私企的会计课程。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要要求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当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并聘请理论与实践能力都较强的业界人士参与,科学地设置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

2.1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双证制”及竞赛要求,确立主干课程,在校期间,让学生学有所成。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会电算化》、《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

2.2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可能的就业方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辅助课程。如《收银员》、《市场营销》、《物流基础》等。以满足学生非对口就业的需求。

2.3 树立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文化基础课不是普高教材的简化,而应该根据会计专业需求,进行模块化教学。比如数学就可与《计算技术》、《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结合,提炼出若干教学模块,如计算器的使用、权数的计算等;再如《语文》,可分为几个《人际沟通技巧》、《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从教师到教材全方位为会计专业服务,学生的专业素养就能快速提升。 转贴

3.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努力开设校办工厂

就目前而言,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在搞校企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要向搞得好的学校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做到取其精华,除去瑕疵,作为一个高效的校企合作应该要创造出一个很好的双赢局面,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而学校教育之目的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本领过硬的人才,既然双方能达成这样的共识,要想合作出成效双方就要做到紧密配合,共同出谋划策,互相交流,学校经常派老师、学生到工厂进行现场教学,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减少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工厂的技术工人可以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并且享受双方良好待遇,使他们勇于挑起重任。除此之外,双方还要建立起长久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在短时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开创更好的局面。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它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经济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专业性。会计人员为政府机关、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不同的主体提供服务,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首先,把学生放到不同的机关、企事业中去顶岗实习,不同性质的单位,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是不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千差万别,为了适应各行各业对会计的需求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仅凭课堂所学知识是往往不够的,只有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老会计虚心学习、汲取经验,才能迅速的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其次,要注重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性,很多学校往往把顶岗实习与就业混为一谈,比如把会计专业的学生去做电子产品加工,美其名曰:顶岗实习,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对所学的会计专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产生出一种会计无用论思想,可想而知,这种实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必然对以后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应该安排学生到工业企业各车间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供应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的流程和会计工作的程序,让学生参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并能亲自与会计人员交流,将疑惑及时解决。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校办工厂,开设几条主要流水生产线,把自己的学生放在那里、心里放心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我们的各种会计资料,复制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实务,通过应对平常所发生的一些会计业务和处理方法,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的中职会计教育也才可以说是初步达到了预定目标。学校要办工厂,一定得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切从教育出发,采取与其他盈利企业不一样的优惠政策,单独划为学校的“经济特区”,资金来源于学校和政府的支持,经营所得用于学生的实习费用,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锻造人才的“工厂”。

篇5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对于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徐州与外省的教育竞争实力,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1是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的需要

2008年11月1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苏发[2008]19号),《意见》明确指出,徐州要建成“三大基地”,加快发展“四大产业”。“三大基地”是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四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意见》要求徐州要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特色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发挥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的龙头作用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和规格,培养一大批农业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建设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2]。目前,徐州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乏。据统计,目前徐州市共有镇农技站114个,全市农技推广在岗人员2400人,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占21.4%,中专学历占46.8%,高中学历以下的占32%。乡级技术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7%。农业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也偏低,分管农业的书记、乡(镇)长中,专科只占44.5%,与苏南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牧业生产受地域性因素影响明显,江苏省地域呈南北走向,跨越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南北差异突出,除大宗的粮食作物外,淮北与沿江、江南的农作物、畜产品生产种类迥异。农业类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教学内容、生产实习项目也不相同,势必会出现南方所学,到北方难用、无用的现象。此外,苏南、苏中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苏北工作,高级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当地农业高校和中职校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且适销对路的人才。

2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的需要

省委领导多次指出:“实现苏北大发展,徐州要走在前列;加快全省发展,徐州要做出更大贡献;推进富民强省,徐州要尽快赶上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规划到2012年,徐州市在切实达到省定4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要求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但是徐州是一个拥有940万人口的大市,其中农业人口达614万,占65.3%,各项经济指标的人均占有量离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标准差距很大。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还必须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主要瓶颈。此外,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整体素质继续提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增强农民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协调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3是增强徐州教育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需要

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3大都市圈之一。目前徐州的教育实力与大城市、大都市的要求还有距离,和苏南苏中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全省81.5%的高校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高校明显不足,而农业类高校(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100%都在苏南、苏中。在全省的80所职业技术学院中,苏北12所,徐州仅3所。徐州地处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是周围20个城市、17万km2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所覆盖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目前只有1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如果徐州能利用现有的城市地位、办学条件等优势加大对农牧业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力度,必将使徐州市在这个区域参与教育竞争增强相当的实力,赢得主动。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措施

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引导

(1)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构建层次分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要统筹研究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招生办法、毕业生安排原则、经费筹措渠道等重大问题,特别要定期对企业、乡镇、村庄和农户的文化科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类齐全、稳定与急需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2)政府搭台,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教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徐州市的农业产业已经有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与农业教育相结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益。其基本路子是大搞联合办学,即由农业部门提供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教学,既能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又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自身吸引力

篇6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教育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出口”通畅。

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整合资源,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坚持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实际,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1创新办学思路,办特色职业技术教育

1.1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我国现有的职业学校(院)规模普遍偏小,规模效益不高,因此,要通过原地扩建,撤并、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把职业技术教育做大做强。

1.2创新思路,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此,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职业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使职教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对近年来增长较快,趋于成熟,市场需求逐步上升的专业,如汽车、电子等,要加快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同时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形成集中优势或辐射中心,带动相关学校的发展。对于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如通讯、生物、新材料等,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这些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同时,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广辟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率高。

1.3积极探索,改革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应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灵活办学,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改变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状况,在学校设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对善动手的学生,让他们多学些技能,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就给他们提供创业教育;对准备升学的学生,就提供相关条件;有的学生愿意先工作或创业,积累实践经验或取得一定收入后再继续学习,学校可允许暂停学习,这样不仅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选择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1.4因材施教,实行开放式办学。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教育相结合;面授课程与远程教育相结合。还要实行产、学、研结合,校、点合作,产教一体化,将课堂延伸到市场。如发挥农科教示范基地作用,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民致富。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让学生参与项目试验、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便于教学和实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7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一个一直工作在职教第一线的职教人,笔者结合所供职的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工作实践,围绕生源问题、职业学校自身问题两个方面,对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瓶颈一:生源问题是职业教育永恒的痛

面对这样的困境,无锡机电高职的前身(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于1997年加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由原来的三年制中职升格为五年制高职,并逐渐取消了三年制中职的招生,学生在校学习五年后毕业拿大专文凭,学校的招生批次也由原来的之尾提升到第二批次,学历层次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学校的生源质量一年比一年优化。2012年学校被列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试点学校,今年又增加试点项目为三年制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校又和其他高校合作,对在校学生开展专接本,专升本等学历层次提升的培训项目;另外学校还有对日本岐阜短大输送留学生、与印度NIIT公司合作双语教学培养软件人才,并和日本、澳大利亚相关政府机构进行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劳务输出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再加上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中职生免学费,技能大赛省级二等奖以上可免试读本科等政策,近来国内外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紧缺、中高级技工用工荒,学校就业形势喜人。所有这些,都使学校的招生形势越来越喜人,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好。

缺乏科学的职业教育体制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生源瓶颈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有“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大专、本科―工程技术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博士”所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单独组织,进行独立的、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减少基础课程考试内容,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拿出一部分高等院校,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综合高校的一些系和专业及所有的高职大专,不再招收高中学生,而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参加统考的学生中录取,使中职毕业生有升入大学本科学习的机会,高职本科毕业后还能考工程硕士,进而读工程博士。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又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瓶颈二:职校自身的原因造成人才培养的困难重重: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训基地不到位、教学模式落后、双师型师资短缺、学生综合素质差

作为一个老牌的职业学校,无锡机电高职自身也存在这些问题。学校迎难而上,借国示范建设之机,大刀阔斧地实施办学模式改革: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积极试行“2+2+1模式,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理论课、文化课,三四年级进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工读交替、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与企业多方位合作进行专业课实践技能教学与考工、考级;五年级则在企业实习”等办学模式,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对现代技术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篇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篇9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要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评价因素就是师资配备情况。在师资配备中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重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改善学院教学水平、发挥学院的优势和潜力、提高学院整体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包括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扩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在工作中通过反思、总结和积累的过程。在现实环境中,青年教师处于工作能力的提升阶段,他们面临的困难正制约着他们的专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技能人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这就表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更强调实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青年教师的来源看主要是高校毕业的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两类。前者虽然学习过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教学的各种理论及方法进行过研究,也参加过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就职后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接受完整系统的职前培训以及岗位实习;后者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教育,也没有完整的教学实践经历。虽然在入职前参加了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了相关资格证书,他们在教学情境中表现不佳。青年教师在入职工作后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岗位培训以确保他们在岗位上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岗位培训结束后,青年教师将走上讲台开始在工作中体验和学习。经过实践锻炼,他们的业务素质会不断提升。但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还面临着职称评定、薪资报酬等压力,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以及学历提升并不积极。近年来,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没有明显增长的迹象。大部分青年教师的职称因工作年限及科研项目等问题仍处于初中级阶段。多数青年教师在工作了5-10年之后,仍处于教育工作的成长阶段。即使在高职院校学历情况良好的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和工作竞争等压力仍有迫切提升学历的需要。

2.虽然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但是大多数教师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仍然感到很吃力。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是:理实一体化。对于偏向理论研究的青年教师而言,他们要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难度很大。在实践教学中,青年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专业研究思路。部分青年教师因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与目前的教学工作不符感到压力重重。在科研方面,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年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每周超过11个小时,课后还要进行作业批改、课后总结、备课以及参加教研活动。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兼顾科研任务。所以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强、科研成果较少。科研工作的被动使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3.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接触的环境单一,缺乏校外培训和对外交流的机会。青年教师通过岗位培训和老教师的传帮带等学习过程,已经适应教师这一角色的任务,也有提高业务素质的积极性,但是仅仅只局限于校内指导是不能让青年教师扩展知识,开阔眼界的。不了解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情况以及目前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趋势是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大部分青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学工作感到倦怠,对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产生怀疑。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入职工作后,没有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而且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心理未能调整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各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心理还是学生的姿态。在职前岗位培训中,虽然对青年教师进行了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但对青年教师的提高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时间从实践教学中找到新角色的意义。在教学工作中,老教师的指导对青年教师以后的发展也很重要。高职院校在实习教学阶段不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这会对青年教师自身行为和外界环境认知产生消极的影响,妨碍他们的专业发展。

2.学院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过重,这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有硬性指标。要求教师在一学期内完成规定的任务量。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备课、批改作业、课后反馈及答疑,还要参加教研活动。这些工作都是隐形的,也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必须完成的。沉重的教学工作使青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我,开展科研工作。对一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而言,教学理论薄弱,再加上现实环境的局限妨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但是职称评定的压力迫使青年教师必须开展科研工作。从科研工作上看,青年教师还处于探索阶段,科研的方向还未确定、经验不足、没有掌握具体科研方法。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及职称评定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3.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教学要求相冲突,并且青年教师缺乏师资培训的机会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学历,但是这些具有良好学历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强调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实训工厂教授学生相关仪器的操作,教学场地是学院的实训工厂。青年教师对实训教学的准备不足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访学进修的机制不全。青年教师工作任务重、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生活压力大。他们即使内心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愿望,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长此以往,青年教师会丧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信心,只是把这个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景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障碍,但也不能说其前景不乐观。目前国家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体系还不完整,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但这是可以改变的。主要从当前出现的问题着手:

1.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思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青年教师施加积极的影响,鼓励他们教学和科研的热情。根据实际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及时了解青年教师内心诉求,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及学术研究资源,促进青年教师内心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并且从科学民主的角度出发,征集意见适当调整教学工作量,减轻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让他们能抽身开展科研工作。对初次开展科研工作的教师进行指导,使青年教师理清专业研究方向、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来开展科研工作。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关注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在职称评定上,学校能根据教师的岗位类型作相应调整,对不同教学类型的青年教师进行不同标准的评审。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给青年教师提供访学和进修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提升学历。通过优化外部工作环境,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加强他们开展科研工作的自信。

2.青年教师要从内心调整自己,尽快适应教学环境。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实践能力上寻求发展和突破。并且,青年教师还应该加强自我修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确认识教师的社会价值。在课余时间,青年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扩大知识接收来源、勇于创新,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在科研工作方面,青年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开展科研项目,将最终成果服务于教学。

高职院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办学质量的优劣。但是青年教师不能只单一靠学校和社会的努力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其个体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青年教师应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来实现专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完善农村职教体系,推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终身学习要求各种教育类型和模式间建立紧密的衔接与沟通,取长补短,这种关系不仅是教育体系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培养对象在全面素质上的相互衔接。按照这一思想,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上的互相衔接,而且要充分发挥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平台和载体的功能,构建互融互通的农村职教体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加大与城市职业院校、农林院校、职教集团的深度合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完整的农村职教体系。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功能还未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乡(镇)级的职业培训学校或办学点及县(市)级的职教中心无法完全满足农村职业教育的需要。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生活,这部分农民将会逐步被“市民化”,他们原先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与城市职业教育增加沟通衔接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城市职业院校、农林院校和县(市)的农村职业学校“结对子”,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等,实现城乡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县(市)职教中心发展,打造集学历教育、技术推广、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综合培训教育平台,并逐步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和企业。二是打造乡级农村职业教育中心或办学点,由乡镇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统筹全乡所有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三是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的沟通机制,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打通农村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在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教学设施和师资培养等各环节密切合作,促使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平台的共同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二、加强内涵发展,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教育不仅仅在体系构建上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培训中重视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的提升,其中包括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创办更多小企业、自主经营等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失业率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于普通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的对象、功能、模式、内容不同,具有学习主体的广泛性,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空间、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是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实现“三农”目标等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途径之一。尤其在目前我国对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巨大需求下,要从多个方面改革,办出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培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一)扩大培训对象

 

终身学习的理念还包括使每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有平等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机会。目前,在我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更应如此。农村劳动者作为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性群体,更应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途径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加强大中专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更应该把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着眼点,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全员性、终身性,以培训的形式来面向广大农民。拓宽培训对象,保证农村妇女、农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农民组织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等都能有同样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失业者、家庭贫困人员、残疾人等都能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

 

(二)科学设置课程

 

以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升级的需要为目标,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当地产业相衔接。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淘汰落后专业,支持新兴专业,扩大紧缺专业,建设一批品牌示范涉农专业和特色涉农专业。根据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尤其是涉农专业建设,可开设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急需的农业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地区的特色来设置课程和培训项目。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结构正发生变化,而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也正逐渐形成,农村职业教育要与本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三是各级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要相互衔接,打通农村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打通人才上升渠道。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以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为目标,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转型,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使“无业者有业”,也要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为人的发展服务,使“有业者乐业”。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改变农村环境以及发展为本,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最需要的知识,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例如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绿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需求息息相关的知识,注重培养农民的各项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帮助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注重通过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资本运作能力的提升,使资本呈现放大效应。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向。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面向更广泛的受教育群体,而且还必须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发展及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变封闭的学习体系为开放的、具有灵活性的学习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的考试模式,构建学习内容与实践互相联动的课程结构,创新仿真、虚拟化的信息远程教学方式,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县、乡、村三级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的作用。

 

三、适应终身学习发展趋势,建立农村职教教师发展机制

 

新兴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农产品的更高要求等,都对农民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质量、教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采取的集中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强调的是自我导向学习,个人要真正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善于进行研究型学习。所以,对于教师的培养没有一种教学策略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场景。教师不能坐等专家学者研究制订一套教学改革方案或方法而一劳永逸地享用,而要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反思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农村职教教师发展机制。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认同

 

笔者认为,只有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把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变为内在需求,自觉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使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价值显现出来,防止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教学行为的任意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扩大教师参与农村职教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师生的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及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的热情,使农村职教教师的事业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以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传统的教师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忽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终身学习视角下应转变这种观念,在进行评价时应关注教师未来的发展需要,实行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的工作表现 ,还应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合理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发展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教师的热情,实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目标与评价目标结合起来,促进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系统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培养培训应当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把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融会贯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应当一体化。在课程设置中避免比例失调或者单调重复,在资源配置中形成培养与培训、校本与校外的结合,逐步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分享资源、技术、经验等沟通交流,形成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促进职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与我国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与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学习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一定差距。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条件落后与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之间的矛盾,而目前消除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信息化的运用,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可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少,并且对教育的效率要求高,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使农村劳动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快速地学习任何内容,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切实加强信息化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各行政部门及学校共同组成协调机构,负责本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各地要统一规划,制订本地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二是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地方、学校自筹,企业、民间机构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三是突出重点,重在应用。重点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技术、设备难以实现的教学问题,及时运用新技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比如运用手机微信、QQ等便捷方式及时、全面地向学员新的学习内容等。

 

篇11

在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中,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教育素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传统教师教育可以培养出‘纸上谈兵’的教师,他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新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不知所措。”“长期以来,不管师资的职前培养采用何种模式,是定向式还是非定向式,毕业生都很难避免带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而使工作适应期延长。”

舒尔曼教授认为:“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允许职前教师参加从观察到有限的参与直至最后全权负责管理的全过程,能促使职前教师学会实际的、有判断力的、智力性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职前幼儿教师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教育素养的发展,我们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教法课中,对模拟幼儿园教学(以下简称“模拟教学”)这一职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模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模拟教学是指职前幼儿教师模拟幼儿园教师教和幼儿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主要在职前幼儿教师的五门教法课中进行,每个班模拟教学的时间约为so课时。

模拟教学借鉴了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教学反馈、反思和合作,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一般说来,微格教学强调导人、讲解和提问等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对教学时间、设备和场地等要求较高。而模拟教学则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是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的综合训练。与微格教学相比,模拟教学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进职前幼儿教师多种教育素养的发展,更符合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目标

模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职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得到初步发展。

(二)教学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涵盖学前儿童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职前幼儿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领域的内容,也可以选择两个以上领域的整合内容。

(三)教学过程

经过教育理论阶段的学习,职前幼儿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模拟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观摩

观摩是职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教和幼儿学的观察或学习。通过观摩,职前幼儿教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能够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和认识。观摩包括在幼儿园教学现场观摩、借助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观摩两种方式。观摩之后,我们一起对这些课进行了评议。教学观摩开阔了职前幼儿教师的视野,为她们扮演好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2、备课

职前幼儿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教案和制作教具,主要目的是锻炼教学设计和教具制作技能。备课时,职前幼儿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完整、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根据教学需要,职前幼儿教师往往要准备一些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法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职前幼儿教师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并制作出合适的教具。

3上课

上课是模拟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个职前幼儿教师扮演教师角色,登上讲台授课,其他职前幼儿教师则扮演幼儿角色。上课期间,“教师”要扮演好教师角色,努力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则要扮演幼儿角色,要思想幼儿的思想,体验幼儿的体验,按幼)L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幼儿”也是教学活动的观摩者,要注意观察、分析和借鉴“教师”的教学经验。一般说来,每个职前幼儿教师有1-3次上课机会,每次上课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教法课老师要注意观察“教师”和“幼儿”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教学评议做好准备。

4评议

评议的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其中,“教师”的教是评议重点。评议时,一方面要肯定“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以培养其教学自信心和积极态度;另一方面,要针对其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指明改进教学的策略。

5反思

反思是职前幼儿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二经验十反思。的确,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确认、坚持和推广正确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可以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非常重视职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每一位“教师”上课后要及时回顾、分析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并写出教学后记。我们把每一位“教师”上课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通过看录像,职前幼儿教师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