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西医学概念

西医学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2 11:2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西医学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西医学概念

篇1

二、医学机能实验学的学科概念

一个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严谨准确的定义,以明确该学科的内涵、任务、目标和定位。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机能实验学是在传统的生理学实验课、病理生理学实验课和药理学实验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不同程度增添了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设计等内容,但依然保留着传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三合一”的痕迹。这三门课程分别观察正常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药物的治疗作用、特点和规律。三门课同属机能学科,有许多共性,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实验方法、观察指标和实验设备等有诸多相似或相同,但它们毕竟是三门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医学机能实验学不应是这三门实验课的简单合并和相加,而应是一门通过实验研究揭示正常和异常生命过程中机体机能变化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学科。通过医学机能实验学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对前期基础医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医学机能实验学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过程中不可缺的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医学机能实验学的学科内容和任务

篇2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5-0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ol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OISH)是引起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Ⅲ。美国高血压监测和随访(HDFP)研究多元回归分析表明,60~69岁组除外其他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mmHg(0.133Kpa),年死亡率增加1%。加强对OISH的防治则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中、西医学都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病对应症治疗的有效方法。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西医学认识

1.1 概念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OISH)是指:年龄≥60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每次取>2个读数的平均值)。除外一些引起心排出量增高的疾病所致的收缩压增高。

1.2 发病机制 过去观点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血压也增加,血压增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是老年生理过程,现在认为代表着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最终表现为增加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性改变,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大动脉顺应性减退,管壁增厚、僵硬,管腔缩小甚至闭塞,血管平滑肌β受体的反应性降低,而a受体的反应性无明显变化,导致血管收缩占优势,外周血管阻力升高;颈动脉窦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对血压波动的缓冲调节功能下降。其次老年人血流速度减缓,血小板释放功能增强,血栓素B2(TXB2),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F4(PF4)和五羟色胺(5-HT)等缩血管物质浓度升高可增强血管收缩反应,使动脉顺应性减退,呈现“浓、粘、凝、聚”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此外胰岛素抵抗使水钠潴留,使血管壁对缩血管物质敏感性增加且促进血管壁蛋白质、胶原合成、细胞增生,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阻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输出量增多,心率加快,收缩压增高。尚有认为血清瘦素、抵抗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神经肽Y与OISH的发病有关。

1.3 OISH特点 ①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舒张压可正常或降低。②不同程度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率高。③血压波动大,易再成性低血压。④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多并存其他慢性病。⑤对治疗反映的个体差异大。

2 中医学认识

中医无高血压的病名,历代医家多归结在“眩晕”、“肝风”、“头痛”、“风眩”等病证中,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病证有一定关系。

2.1 病因病机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老年高血压的病因在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高肾虚、内伤虚损、瘀血阻络、先天禀赋等。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就形成了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病。病机分析为:①肝阳上亢:随增龄渐损或因老年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久郁化火伤阴,肝阴暗耗而阴亏于下,阳亢于上;②阴虚阳亢:老年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或阴虚火旺,风火旋升而上盛下虚。③阴阳两虚:老年久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④痰浊壅盛:老年人脾胃多有损伤,水谷精微不化,聚成痰浊。⑤瘀血内阻:气机不利或脏腑阴阳失调皆可引起血瘀。

2.2 辨证分型 目前对高血压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卫明等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虚者居多,气虚阳衰为最多,主张分为中气不足、肝肾阴虚、命门火衰、肝阳上亢、心脾两虚、痰湿中阻、气滞血瘀等7型。《中医实用内科学》分为风邪上扰、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6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实用中医老年医学》则分为:①肝阳上亢;②阴虚阳亢;③阴阳两虚;④痰浊壅盛;⑤瘀血内阻。

3 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降压目标 强调降压与靶器官保护并举,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两者必须兼顾。《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调整了OISH的降压目标值,确定为150/90mmHg以下。因舒张压<65mmHg时可能是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的不良因素,应维持≥65mmHg。

3.1.2 治疗原则 ①首先非药物治疗,其次药物治疗。②联合用药。③降低总外周阻力,增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预防和逆转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心、肾靶器官的重塑。④用药个体化,采取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少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⑤选择药物种类尽量少而精。

3.1.3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作为基本的保健措施能够协助疗效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以及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等。

3.1.4 药物治疗 JNCⅦ介绍的6大类降压药均可用于治疗。利尿剂尤其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因其影响血糖,血脂,血尿酸的代谢,应慎用。目前主张低剂量或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新一类利尿剂吲哒帕胺(寿比山)对代谢影响相对较小。现有资料不能确定钙通道阻滞剂(CCBs)对冠心病、肿瘤及出血的影响。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而不是心肌梗死,故仍作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一线药,尤其适合于OISH患者。β受体阻滞剂(β-B)降低交感活性,降低周围阻力,对合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可能特别有益。应注意其潜在的负性肌力作用。醛固酮拮抗剂可有效减弱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此外,硝酸酯在体内巯基的作用下可形成外源性NO,直接舒张大动脉血管平滑肌,改善大动脉弹性起到降压作用。他汀类药物上调eNOS表达,增加NO合成和释放,起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甚至逆转靶器官损害。还可通过抑制或拮抗血管组织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促使血管内皮合成或释放NO,短期内可使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反应性与紧张度降低,扩张动脉腔径,增强动脉弹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作用与ACEI相类似。主要用于有ACEI适应证又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Y干扰素具有抗细胞增殖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血管狭窄。列酮类药物可通过增加NO的释放和生物利用度、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的功能和改善脂质代谢来降低血压。

3.2 中医治疗

3.2.1 治则治法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针对病机特点,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标重在风、痰、瘀,治本重在肝、脾、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一般论治以滋养肝肾,熄风潜阳为主。风、火、痰、虚、瘀证候明显则镇潜、清降、平肝、化瘀等法。

3.2.2 辨证论治 临床通常按以下分型论治:①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阴虚阳亢: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③阴阳两虚:治以滋阴助阳,平肝熄风,方用金匮肾气丸或二仙汤加减;④痰浊壅盛:治以健脾和胃,通阳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⑤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清经通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2.3 经验治法 徐贵成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法(丹参、丹皮、赤芍、怀牛膝等)较单纯的辨证论治在降压、改善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等指标方面更具优势(P<0.05)。黎鸿斌报报道对OISH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者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方用七味肾气丸加减,桃仁、川芎合用,活血行瘀,祛风止痛,疗效显著。

3.2.4 中成药 吴玉平等用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对照组用波依定治疗40天后比较疗效,对照组部分患者头晕、胸闷症状依然存在,治疗组大多数患者上述症状消失,未见副作用。辛文华用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老年高血压性眩晕,治疗组67例采用天麻钩藤颗粒治疗。对照组56例用心脑舒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2.5 单味中药 罗伟等观察葛根素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la(6-K-FGFIa)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运用葛根素治疗后ET含量很快下降,TXB2含量降低,6-K-PGFla显著提高。降压总有效率为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王晓君等使用当归注射液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发现当归可以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前列环素,推测当归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改善内皮功能,起协助降压的作用。

3.2.6 外治法 彭丽辉等报道以艾灸百会穴治疗48例高血压病病人,病人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自觉症状好转,总有效率达70.83%。骆传江等们将100例高血压患者随即分成推拿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结果推拿组降压作用比西药组慢,但疗效巩固好,血压无大幅度波动,尤对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的老年体弱病人更为适宜。此外埋线、贴敷、鼻针、耳穴贴压等外治法皆有运用。

篇3

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生从中学起就开始学习函数,进大学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有关知识是高等数学中的核心内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一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函数概念的学习。

一、高一函数概念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学生的函数概念水平仍比较低。笔者对高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整理后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普遍感到函数概念比初中的抽象很多,初中函数概念学习的经验在高中作用甚微

2.初高中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学生很难适应

根据访谈结果,笔者对初高中教师的函数概念课堂教学进行

了对比。

二、初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课堂对比

1.听课内容

初中使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初中笔者听了新授课《反比例函数》。高中所使用的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笔者听了新授课《函数的概念》。

2.初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用时比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两位教师均没有“批评”这种课堂行为,他们在板书、指导方面用时比例相差并不大。其中“讲授”在13个行为项目中花费的时间比例都是最大的,但是这两位教师之间仍然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一教师C比初中教师A在“讲授”上所花的比例高出19.38个百分点,约有74.51%的时间用于“讲授+板书”,课上没有学生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几乎没有,而学生活动的时间也是零。

在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初中教师的课上师生用时比例分

别为68.52%和31.48%,比值约为2.18;而高一教师的课上师生用时比例分别为79.87%和20.13%,比值约为3.97,他们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比例上,初中教师是高中教师的1.56倍。由此可见,初中教师课堂在体现学生主体性方面做得比高中教师到位,尽管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要求,但出于种种原因,要真正贯彻于高中数学课堂,似乎还不是那么容易。

3.关于初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中教师的提问次数明显少于初中教师,叫答学生人数也比初中教师少,而从课堂实录来看,初中教师提问

后,会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或交流时间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而高中课堂教师的提问等待的时间比较短,问题难度大,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相对比较少,有一些学生用记笔记的勤奋遮掩了思维的懒惰,上

完课,除了收获一本漂亮的笔记外,可能脑海中对课堂内容只留下支离破碎,似是而非的印象了。

4.关于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在技能训练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首先,从技能训练的量来看,初中教师在本节新授课上大约用了31.2%的时间在技能训练上,而高中教师在本节新授课上大约

用了12.5%的时间在技能训练上。其次,从技能训练的难度来看,初中多数习题是判断函数类别,习题类型单一,目标明确,学生经过反复操练,很容易掌握新授课内容,所以课后不太需要再思考。而高一“函数的概念”一课在概念建构上学生已感到吃力,而设置的习题中,通过图象判断某一图象是否为函数这一类型题还算比

较形象直观,学生做下来的情况还好,但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让学生判断某一对应是否为函数时,学生的完成情况非常不好。由此可以看出,高一学生在面对直观形象的问题时较为适应,而抽象能力的发展尚不能适应高一数学学习的需要。

三、对高一函数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1.变教为引,注重概念生成的过程而非结论

传统教学观念是如何把知识向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听”懂,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和倡导“教师权威”的。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中着眼于如何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凡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跳一跳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少讲;难度较大的内容也不能只由老师讲,而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2.深入浅出地讲解函数概念的本质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

育形态。在高中函数的教学中,形式化的特点是很明显的(例如集合与映射,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的研究),这也恰恰是学生刚进入高中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因此,如何强调本质,如何表现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怎样讲道理,怎样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也就成为能否把课程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

中的关键。

3.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及时归纳总结

从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函数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对于“对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能找到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能够形成一个过程来反映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既要分别掌握,又要能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来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在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中思维必须达到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分散与整体的统一。而这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辩证思维才能做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形式逻辑思维的,高中生在继续完善形式逻辑思维的前提下,辩证思维开始慢慢占据主流。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来说,他们的辩证思维还

篇4

凡是可以测量、计数、计算的东西,都叫量。例如:一张桌子好看不好看,实用不实用,是不能量,不能数,也不能算出来的。但是桌子的长短和高低,是可以测量的。这是我们就说:美观、实用不是量而长短和高底是量。同一类的量是可以比较的。为了准确的比较,我们就从同类的量中,取定一个度量单位,来度量其他的量的大小,度量的结果就得到数。量和数的区别还在于对于同一个量,用不同的度量单位来度量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数。例如一张长90cm的桌子,用米两度量是0.9m,用毫米来度量则是900mm.所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注明单位才算完整。

0和没有

无在数量上可以用0来表示,这源于数物体个数的的过程,自然数是“有”的符号,它是对数量的肯定;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个物体也没有的情况,这是就用“0”来表示“没有”,是对数量的否定。长久以来,人们经常用0来表示“没有”,于是就误以为0只能用来表示没有。其实这只是0的意义的一个方面,0还有丰富的内容:

1、0是一个独立的数字,它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它是唯一一个非负、非正的中性数。它小于一

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在数轴上原点“0”比任何正负数的点都更为重要,它对应于数轴上的一点,便决定了其他各点的位置。

2、温度是0℃表示一个特定的温度,不能说没有温度。它表示了水的冰点这样一个确定的量,就是在

一个大气压下,水在这个温度开始结冰。

3、在近似计算中,0的作用也很重要。比如1.8和1.80的含义就不同:1.8表示精确到0.1位,而

1.80则是精确到0.01位,因而不能把1.80后面的0理解为可有可无,随意化去。

4、0的了不起还在于:它在参与计算时,任何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任何数减0,它的值不变;任

何数与0相乘,积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等于0;此外,0是一个偶数,是任意自然数的倍数,0不能做除数,因为它作除数是无意义的或者说得不到确定的商;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等随着我们知识的扩充,对“0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顺便说明一点:在足球比赛时记分牌上出现的3:0等等,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后项是零的比,分母是零的分数,除数是零的算式都是无意义的,其实它们只是借用数学符号的写法,并列起来加以比较的意思,与数学无关。记分牌上出现的3:0是表示一方得3分,另一方没得分,两者之间相差3分。再如记分牌上8:2则表示一方得8分,另一方得2分.两者之间相差6分。记分牌上的“几比几”不是数学中“比的含义,两者不是倍数关系。”如果把记分牌上的8:2按数学中“比” 的含义化简为“4:1”,比赛双方原来比分相差6分,现在相差3分,赢的一方能同意吗? 正负号与加减号

符号是中学和小学数学的区别之所在,学生计算时最容易出错。“+”和“-”在表示数的性质时叫做正号与负号,而在表示数的运算时则叫做加号与减号。举个例子来说明:(-11)-(-7)+(-9)-(-6)在这个式子中在11,7,9,6前面的(+)和(-),是表示数的性质的,叫性质符号,又叫正负号。在括号之间的“+”和“-”号,是表示数的运算方法的,叫运算符号,分别叫加号和减号。根据减法法则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11)+(+7)+(-9)+(+6).这时省略所有的加号可得:-11+7-9+6,此时除第一个数是性质符号外,都转化为运算符号,这种写法叫代数和,读作“负11,加7,减9,加6,或读作负11、+7、-9、+6的和。这个例子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性质符号和运算符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实际应用时,一定注意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乘方和幂

在数学课上,老师有时把an读作“a的n次方”;有时读作“a的n次幂”。学生就会搞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符号an会有两种不同的读法?

篇5

如何看待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呢?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这种前概念也屡见不鲜。前概念的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物理含义可被转换的认知结构接受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指导思想。

一、前物理概念的特征

1.广泛性。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性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如学生对力学、热学和几何光学均有着较多的前概念,而对电学则很少有前概念。

2.自发性。

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学生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概念。学生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因此,前概念是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顽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大脑中业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加之学生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如有位教师在讲清惯性概念之后,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轮船上,如果面向前竖直跳起,是落回轮船原处,还是落到原处的后面?全班学生皆回答落到原处后面。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 “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前概念,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多么顽固。

4.隐蔽性。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前物理概念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前物理概念的特征,尽量发挥它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其不利影响。

5.反复性。

前概念是在学生的头脑中长时间形成的,即使又重新学习了科学概念之后,表面上看来是掌握了,但随着环境变化,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又会很快弹出,一旦形成的前概念,根深蒂固,它会多次反复,影响正确概念的应用。

二、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意义

对于那些正确的前物理概念,虽然尚未形成科学概念,但它犹如概念的半成品,只需要经过正确的思维加工,便可形成概念。因而,学生头脑中的那些正确的前物理概念,是学生物理学习中形成物理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设想一个学生,在他的头脑中对周围的物理世界没有形成一点点的表象,对物质及其运动毫无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或者说这个学生根本不具有任何前物理概念,那么他就根本无法与正常学生一样接受物理学教育。

1.前物理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些己知的物理现象的了解和好奇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有兴趣的讨论。如讲“浮力”一节时,运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一块铁放入水面会沉入水中,而木块会漂浮呢?而把这块铁做成铁盒它却能浮在水面。这样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2.由表面现象的观察所得的经验与物理知识不一致。

篇6

西南大学全日制的学术型研究生或专硕,学费是8000元每年,艺术类10000元每年;

西南大学全日制的学术型研究生或专硕都可以获得奖学金,覆盖率百分之百综合考评排名前百分之五十的研究生拟获一等学业奖学,后百分之五十的研究生拟获得二等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奖励金额为该生当年应交学费额度的百分之百,二等奖奖励金额为该生当年应交学费额度的百分之五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53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概念教学的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新旧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层次分析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2. 对概念的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3. 巩固概念,利用概念解决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4. 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过程简明,使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学习概念,节省时间,被称为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就数学概念教学而言,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为理解而教。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1. 活动阶段。2. 探究阶段。3. 对象阶段。4. 图式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其中的“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探究“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进行新的活动:”图式“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起初的图式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它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概念与法则的教学案例

1. 代数式概念

代数式(字母表示数)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代数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能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不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代数式的本质在于将求知数和数字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认识这一点,需要有以下四个层次:

(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具体的代数式

问题一:让学生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正方形,并请填写好下表:

问题二:有一些矩形,长是宽的3倍,请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同类意义”的数表示的各种关系。

(2)探究阶段,体验代数式中过程

针对活动阶段的情况,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

①问题一中3n+1,与具体的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把各具体字母表示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意义?(需经反复体验、反思、抽象代数式特征:一种运算关系;字母表示一类数等)。

这一阶段还包括列代数式和对代数式求值,可设计下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代数式的特征: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温度由t℃下降2℃后是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那么它的面积是 ;如果买x平方米的地毯(每平方米a元),又付y立方米自来水费(每立方米b元),共花去 元钱?

(3)对象阶段,对代数式的形式化表述

这一阶段包括建立代数式形式定义、对代数式的化简、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及解方程等运算。学生在进行运算中就意识到运算的对象是形式化的代数式而不是数,代数式本身体现了一种运算结构关系,而不只是运算过程。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理解字母的意义,识别代数式。

(4)图式阶段,建立综合的心理图式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在头脑中应该建立起如下的代数式的心理表征:具体的实例、运算过程、字母表示一类数的数学思想、代数式的定义,并能加以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运算操作:计算一个足球队在一场足球比赛时的胜负可能结果的各种不同情形:

(+3)+(+2)――+5 (-2)+(-1)――-3

(+3)+(-2)――+1 (-3)+(+2)――-1

(+3)+0――+3 ……

(其中每个和式中的两个有理数是上、下半场中的得分数)。

②探究规律:把以上算式作为整体综合进行特征分析: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等的过程和结果对照总结规律,理解运算意义。

③形成对象:把各种规律综合在一起成为一完整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并产生有理数和的模式:有理数+有理数=①符号②数值这一阶段还包括按照有理数和的模式及具体的运算律进行任意的有理数和的运算和代数式求值的运算等。

④形成图式:有理数加法法则以一种综合的心理图式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其中有具体的足球比赛的实例、有抽象的操作过程、有完整的运算律和形成的模式。而且通过以后的学习获得和其他概念、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三、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对比分析

与新课改理念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少“活动”阶段,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充分体验,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靠教师代替快体验、快抽象。反映出的情况有:

1. 过快的抽象过程使得只能有一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数学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例如学生学习有理数运算很长时间,还经常出现符号运算错误,这就是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没有理解而造成的。

2. 由教师代替学生快体验、快抽象出数学概念,即使是能跟随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活动也是不连贯的,建构的概念缺乏完整性。例如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经常出现a+a+a×2=3a×2,25x-4=21x,5yz-5z=y等错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活动”,使“探究”的体验不完整需用造成的。又如在求解方程中出现(x+2)2=1=x2+4x+4=1=……等错误,说明学生还停留于运算过程层面,对方程对象的结构特征不理解。

3. 学生建构概念的图式层面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在现有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难以达到这一层面。例如,为什么要学习解方程?解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四、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概念教学采取以下策略:

1. 教师要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中

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首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2)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习活动能顺利展开;(3)适当数量的问题,使学生有充足活动体验;(4)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引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体现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怎样做?”……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活动”到“探究”,“探究”到“对象”的过渡。

3. 数学对象的建立需经多次反复

篇8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学概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下列两方面的教学。

一、强化核心概念的复习

所谓核心概念是指位于生物学知识领域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即是与生物科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模型及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核心概念等同于课标所述的“核心的基础内容”,它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高中生物课程强调核心概念的教学,这就要求进行模块备课、单元备课及课时备课时,必须学会准确地把握模块、单元及课时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及联系性等特征,即核心概念具有内涵丰富,可以发展其他概念、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以一定的关系组成了同类事物的整体、核心概念引领整个系统知识块的发生、发展和深化等。一般来说,每个模块的核心概念数目控制在10―15个。如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的核心概念有:染色体、基因、中心法则、减数分裂、性状、突变、重组、遗传规律、基因频率、物种、种群、自然选择、隔离等。此处直接用生物学名词术语代替了概念的表述,是鉴于读者知道这些生物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用适当的陈述句、科学地表达这些概念,才能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掌握与应用。

强调核心概念教学的目的是避免传统的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教学,转变为追求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学习和深度学习,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倡导的“少而精”(less is more)的教学原则。

开展核心概念复习教学时,除了关注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例证、前科学概念等科学概念的要素以及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核心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外;应注意下列问题。

1.概念与术语不同

名词术语仅是标记概念的符号,学生能说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生物学名词术语,但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答相关的问题,这意味着他只是知道了这些“字眼”,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生物学概念。

2.概念与定义不同

通常人们将概念的含义直接与定义相对应,这观点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受到质疑:有一些概念如等边三角形有明确的定义,但更多的概念特别是更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它们所包含的意义无法用一句定义确切表达。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地发生变化。如现代遗传学尚没有给基因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分子遗传学著作阐述现代基因的概念时,主要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与染色体的关系、与DNA分子的关系、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的结构特征以及基因的分类等六个方面上进行界定。此外,对学生而言,随着学习的深入,“定义”的描述会不断变化、加深。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初中阶段的定义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高中阶段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可见,高中阶段对光合作用要求提高了。

明确概念与名词术语及定义的区别,就要求概念复习教学过程中,杜绝将概念以孤立的名词解释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可能知道或记得某个生物学名词术语或定义,但不理解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无法构建良好的生物知识结构,就谈不上在新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定义”的描述会不断变化、加深。所以“定义”可能会让学生在后续学习时产生困惑。

概念复习教学还应通过生物图、生物表、概念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知识网。

二、注意区分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基本事实包括动物、植物等生物的名称;大小、形状、颜色等生物的外部特征以及生物、生命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概念是人脑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和改造的产物。总之,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器材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概念往往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即是由众多的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

请分析下列陈述句哪些表述的是生物学事实?哪些表述的是生物学概念?“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根据上述对事实和概念的认识,我们不难作出判断:“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陈述句表述的是生物学事实,它是可以通过显微镜、细心观察得到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这两个陈述句表述的是生物学概念,它们是通过众多的生物学基本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

区分生物学基本事实与生物学概念的目的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将生物学核心概念作为每节课的知识目标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生物学事实构建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及合理的概念体系,并以此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概念复习教学。如通过设置问题串:“为什么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可以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分离定律相比较,这个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吗?和性别有关吗?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A表示,你能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知识。应避免出现类似:“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在哪?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几次,在哪个时期复制?细胞分裂几次?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形态有何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形态有何变化?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等仅仅是识记生物学事实的设问,这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违背了生物科学教学的“做中学”原则,学生不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生物学,那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就会落空。

同理,区分生物学基本事实与生物学概念也有利于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考查。

试题1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爱,其中大籽(B)对小籽(b)为显性,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的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注:甲为黄瓤小籽,乙为红瓤大籽,且甲乙都能稳定遗传)

(1)二倍体西瓜子房发育成果实,与种子产生的 有关,该化学物质发挥生理作用的特点是 。

(2)②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 ,③过程得到的无子西瓜B果实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 , 。

(3)若甲乙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相互授粉得到F2,在F2中两对性状均为显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⑥过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杂种体细胞,该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 ,⑦过程的原理是 。

(4)过程⑧是花药在MS培养基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下脱分化,发生多次细胞分裂,形成 ,然后,最后长成单倍体植株。

该试题围绕核心概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育种方法等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试题2已知西瓜红色瓤(R)对黄色瓤(r)为显性。第一年将二倍体黄瓤西瓜种子种下,发芽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以该四倍体西瓜植株为母本,以二倍体纯合红瓤西瓜为父本进行杂交,所结西瓜中有种子,第二年种下该种子得到三倍体植株,开花后授以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即可结出无籽西瓜。请回答以下问题:

(1)秋水仙素作用于 ,可诱导四倍体的产生,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2)四倍体母本的基因型是 ,三倍体的种子位于

(3)三倍体西瓜的基因型是 ,第二年对三倍体植株的花要授以二倍体西瓜成熟花粉,目的是 。

(4)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 无子形状能否遗传 (能或不能)。

篇9

“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内容之后,继续对可遗传变异类型的学习。本节教材包括2个课时的内容,课标中的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及其应用,以及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和二倍体及多倍体等概念及其应用的教学;第二课时为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概念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密切。如果教师课堂上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零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内容还与前面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相联系,也是学生学习“人类遗传病”一节的基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概念分析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以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减。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都以染色体组为基础,因此,“染色体组”是“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本概念的地位十分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并能够有效地组织起相关的事实和其他概念。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抽象和复杂,与减数分裂的知识密切联系,所以,“染色体组”概念的教学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理解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3.2 能力目标

培养运用图形说明或阐释抽象知识能力;培养运用生物学相关概念建构概念图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探究生命现象的兴趣;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应用了多轮认知教学策略展开教学,采用概念教学设计。教师以学生原有的概念为教学的起点,以概念转变过程为模型,以概念图为工具,通过利用实例,使用事实,对事实的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等概念,再通过相关概念的比较、归纳获得“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使得学生认知结构的多轮次的持续改造,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过程得以不断优化。基本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5 教学过程

5.1 初识新课知识结构

教师按照表1所示,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分类整理新课中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单元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研读和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5.2 检视原有认知结构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和对新教材的初步学习,尝试画出概念图。教师查看学生建构的概念图。

设计意图:原有认知是获取新认知的基础,教学的起点自然是要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和还不知道什么。学生通过概念图形式将已有认知结构表征出来,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弄清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认知结构,学生需要习得哪些必需的前期知识,从而找准教学起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5.3 打破原有认知结构

教师投影展示图2和图3,引导学生观察,展开讨论:

(1) 图2和图3中两条染色体都是同源染色体吗?(2) 这两幅图发生什么变化?(3) 是否都发生基因重组?

设计意图: 通过上节内容“基因重组”学习,学生认识了基因重组的实质,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态,呈现“染色体易位”图解,让学生展开讨论和辨别,发现两者的区别,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现“认知失衡”状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不满足感和急于获取新知的积极心向。

5.4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5.4.1 染色体结构变异

通过上例,让学生了解可遗传变异有前面学习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外,还有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变异――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教师播放PPT显示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动态变化,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染色体结构发生的变异。教师再归纳出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特点,用PPT显示染色体异常的代表例子和变异导致的影响,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重复”与基因突变中的“增添”;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与基因重组的“交叉互换”,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间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构建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形象直观地说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同时也获得新概念: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有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这四种类型。学生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对染色体变异有初步的认识,并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概念的理解。

5.4.2 染色体组概念

活动一:用PPT展示教科书P86图5-8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观察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雌、雄果蝇体细胞中各有几条染色体?②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哪些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③雌雄个体所含的性染色体有何不同?

活动二:播放“减数分裂过程”动画,以雌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请学生画出雌果蝇的配子染色体图解。观察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果蝇卵细胞中有哪几条染色体?②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活动三:用PPT展示雌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基因(图4),请学生根据所学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在雌果蝇配子染色体上标注基因。讨论: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经过3个讨论活动,师生共同探讨,由学生总结出染色体组的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设计意图: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教师提供生物学事实以支撑,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分析、运用和辨析,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建构新的概念。

5.4.3 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教师用PPT展示单倍体雄蜂、二倍体葡萄和多倍体葡萄的实例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预习教材内容,讨论和归纳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表2)。

设计意图:在掌握“染色体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回归到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过程中,完成对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学习,通过概念间横向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5.5 巩固新的认知结构

5.5.1 构建新概念图

新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来后,需要及时巩固,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概念的核心词,完成概念图,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构建概念图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建构出来的概念图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巡看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及时地反馈。最后,组织学生将建构出来的概念图进行分享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习得新概念后,及时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用概念图表征出来。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小的知识结构合并为大的知识结构,并增进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以建立更为牢固的概念系统。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进行相互的学习和借鉴,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5.5.2 实践中巩固概念

习题略。

篇10

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材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大责任。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不重视实践课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在进入大学前,很多学生根本没有上过实践课,动手能力都比较弱,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可见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视。目前各学校已经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同时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高等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课就是金属工艺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学生可通过参加生产过程,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是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最好的教学平台。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开设的比较晚,并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课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没做到对学生观念培养、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模式参照实验课教学,严重束缚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学生在实践课中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一、实验课与实习课的区别

实验课是由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过程中,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进行的实验课程。实验是授课教师理论课的一部分,一般不要求工艺水平只要求验证结果。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是通过对正规产品的安装及调试从而了解电工电子产品的装配全过程,训练动手能力,掌握电气电器件性能、调试方法、使用及装配工艺水平,是综合性实践环节。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组成,实验课是针对理论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并能过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方式是由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在实验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艺实习课是以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工艺实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验证,而是对自身综合能力的验证。

整个实习过程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限制,在掌握基础工艺知识后,学生可自主完成实习产品,给学生足够的操作与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转变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手段的改变,其关键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较变。虽然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这些都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旧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步伐。

我们改变教学手段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的生硬讲解与演示,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使配音讲解与动画同步,利用高清晰图像通过媒体设备进行动画播放,学生可随时观看,脱离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这样就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基础训练方面赢得了时间,余下的时间里可进行提高训练。基础训练主要完成中波收音机焊装调试,以及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提高训练是新增设的内容,有难度稍高的中、短波/调频收音机的焊装调试;黑白电视机的焊装调试;单片机的焊装、编制程及控制程序的调试;工业控制原理的基础训练。根据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并完成电路的组装、调试等。以上训练内容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习产品训练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整各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不但负责全校本科生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的教学,同时也接受社会企业的人员培训以及工人等级测评。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习场地面积不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很多专业的学生无法参加实习;实习对象的基础参差不齐,,致使实习内容的安排达不到规范统一的标准,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教学设备陈旧,电子工艺教学远远落后于电子工业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了解电子工艺的最高水平。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实践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知识、新工艺,却仍被置于教学大门之外;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很多教学环节仍然以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缺乏首先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无论是教学管理决策者也好,专职教师也罢,还未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

四、结语

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它占有知识量的多寡,而更重要的是创新素质的强弱。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由原来的“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可朔性大,个性独特,具有创新的巨大潜能,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源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一些专业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讨论、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做自己感兴趣的试验等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兴趣、想象力、观察力、个性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会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仅增强了解决问题自信心,而且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和挑战心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篇11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我深知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定义是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上课前引入概念,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对定义进行认真的剖析,体味其中的内涵,参悟定义的真意所在。剖析定义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对定义中关键字及句子进行剖析

数学定义语言简练,用词准确。把定义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关系分析透彻,辨别清楚,对理解定义的内涵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在集合运算中,并集的定义是“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首先我们知道这个定义描述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而联系这两个集合的关键字、词、句是什么?显然,是“或者”这个词。“或者”一词在此定义中包含三种含义:1.属于A但不属于B;2.属于B但不属于A;3.属于A且属于B。通过这样的分析,再加上文氏图形更加形象地加以说明:

二、对定义的参差要点的剖析

三、运用模式剖析定义

四、通过类比剖析定义

定义一些名称、形式类似的概念,在理解掌握旧概念本质的基础上,用类比法剖析理解新定义,效果也是很好的。

五、通过正反对比剖析定义

一般地说,教材是从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而要理解和掌握定义的本质,在从正面认识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再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定义,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透彻、记得牢固、用的灵活的主要方法。

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定义首先结合图形从正面讲解,再从反面做这样的对比:

1.异面直线的定义能否这样叙述:分别在某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2.异面直线的定义能否这样叙述: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分析上面的两种叙述方式与定义的不同点。进而得出结论:上面的两种叙述方式都不能作为异面直线的定义。由此进一步认识到异面直线的定义的实质是:“异面直线是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