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2 11:27: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外辐射的防护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

篇1

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能源、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可是,核与辐射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直接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是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受其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排放的放射性碘和铯接近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水平,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核辐射事故等级为最高级7级,这次事故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以至于如今人们谈核色变。如何正确理解辐射造成的损害及怎样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1 辐射产生的危害

1.1 辐射的生物效应

α射线、β射线等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主要是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γ射线等不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首先产生一个或几个能量较高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再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因此,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电离,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

核辐射有足够的能量引起物质电离,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

1.2 电离辐射对人体细胞的作用

1.2.1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方式

1)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直接同生物大分子,例如DNA、RNA等发生电离作用,使这些大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导致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而电离和激发的分子是不稳定的,为了形成稳定的分子,分子中的电子结构在分子内或通过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而重新排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是分子发生分解,改变结构以致导致生物功能的丧失。

2)间接作用

人体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大约70%),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离辐射同人体中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使水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各种产物。在这些产物中,包括了一些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它们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例如DNA,会导致这些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造成功能障碍和系统的病变。

1.2.2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结果都会使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细胞发生死亡或丧失了正常的活性,发生了突变。因此,电离辐射损伤细胞有两种情况:杀死和诱变。在辐射生物学中,杀死细胞理解为细胞丧失了分裂生产子细胞的能力;而诱变细胞主要指癌变、基因突变和先天畸变。DNA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它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保存于下一代,DNA分子结构的破坏和代谢功能的障碍都将导致细胞丧失增殖能力以致死亡。

1.2.3 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有可能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按照生物效应发生的个体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发生在被照射个体本身的生物效应叫躯体效应,包括放射病、白内障、生育障碍、造血障碍、皮肤良性损伤、辐射诱发的癌症等;由于生殖细胞受到损伤而体现在其后代活体上的生物效应叫遗传效应,包括畸形等疾病。

2 辐射防护

2.1 辐射防护目的及基本任务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虽然射线对人体会造成损伤,但人体有很强的修复功能。因此,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保护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成员,以及他们后代的安全和健康,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产生辐射照射的必要活动,提高辐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以促进核科学技术、核能和其他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

辐射防护的标准及剂量限制

2.2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Χ射线的射程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的关注对象;γ射线的内照射危害相对较小。

2.2.1 内照射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弥散(包括包容、隔离、净化、稀释)、减少放射性核素通过口(饮食、饮水)、鼻(吸入)、皮肤(特别是伤口)进入人体和加快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

2.2 .2 外照射的防护

在大多数实际情况,放射源可看作点状源。其照射量与放射源的活度成正比,与照射时间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时间防护

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减少接受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接收剂量。

2)距离防护

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实际上,只要不是在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著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3)物质屏蔽

在实际工作中,单靠时间和距离防护往往是达不到安全防护的要求。因此,根据射线通过任何物质强度都会被减弱的原理,在辐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放上屏蔽物,以减少或消除射线的照射。由于防护要求不同,屏蔽物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移动式的。属于固定式的屏蔽物是指墙壁、地板、天棚、防护门和观测窗等;属于移动式的屏蔽物是指各种包装容器、屏风等。

根据射线的种类不同,可选择不同性质的材料作屏蔽物。常用的材料有:防γ射线的铅、铁、水泥、砖、石、铅玻璃等;防β射线的铝、玻璃、有机玻璃等;防中子的石蜡、聚乙烯、硼酸、水溶液和水等。

除了以上三项措施以外,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辐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4 结束语

辐射防护就是要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篇2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基础物理量,辐射所致生物效应,外照射剂量与防护,内照射剂量与防护等几大部分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单凭简单的书本教学,内容空洞,结构单一,学生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开展。此外,该课程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数值计算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感觉抽象,繁琐,无趣味,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该文旨在结合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可视化编程语言VB6.0的教学软件,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对该门课程的繁琐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和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培养和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方面打下基础。

2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

考虑到软件的兼容性,实用性和运行的可靠性,该软件采用VB6.0编写。它采用Basic语言,是一种拥有丰富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简单易学,方便用户二次开发[4-5]。根据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该教学软件分为两大主体模块:外照射相关模块和内照射相关模块。为了克服VB中Label控件格式单一的缺点,我们采用picturebox控件和PPT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了灵活多变,界面美观,并能够清晰展示复杂公式的软件界面。

2.1 外照射剂量学模块

外照射剂量模块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辐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原理示例部分,主要列举了常见射线,X()射线以及中子引起的外照射剂量和防护屏蔽计算。如图1所示,基本物理量界面中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三大类物理量,即辐射计量学量、辐射剂量学量及辐射防护中的量。同时,还给出了相关辐射量之间的关系式,如果将鼠标放置在某一物理量上,将会显示该物理量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此外,软件还给出了各个量之间的转换因子,针对不同的射线和粒子,通过下拉菜单就可以直接选择,非常方便。可以自由输入某一辐射量的数值,进而可以计算任意相关的各个量。通过这样的界面设计,使学生可以对基本辐射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从而避免概念的混淆。

通过点击主界面的示例按钮,进入例题解析界面。如图2所示,软件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实际问题,对常见射线及粒子如、X()、中子等所引起的外照射剂量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随时调用前面的基本物理量界面,同时给出标准答案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计算时可以自主选择隐藏和显示答案,既可以对课本理论进行补充,便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内照射剂量学模块

随着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内照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6]。内照射剂量估算比外照射剂量计算所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例如放射性核素所处的环境状态、物理化学性质、进入人体内途径、个人代谢特点、所采用的计算模式等,都与内照射剂量估算有关,因此,很难进行精确计算。该文参照IAEA-TECDOC-1162文件[7],针对辐射应急情况下,按照其提供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内照射教学软件,对内照射辐射情况下经由吸入和食入两种途径产生的内照射待积剂量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将损伤降低到最小。

篇3

辐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声,即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的,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无形物质。如果不对辐射的知识有所了解,对辐射的污染加以防护,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波技术、射频电子设备应用日益广泛,加强辐射防护研究,提高辐射污染防治水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辐射的概念及其分类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两种。

电离辐射是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它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按照辐射的来源将它们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是指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核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如3H、7Be、14C和22Na)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上生来就有的核素,如232Th系、238U系、235U系、40K、87Rb、138La等)。人工辐射源来自矿物开采、核动力生产、核武器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射线装置和医疗照射等。

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它的传播速度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强。电磁辐射源可分为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源。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宇宙射线等都产生电磁辐射,这是自然电磁辐射源;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广播电视和雷达等无线电设备也产生电磁辐射,这类辐射源通常称为人为电磁辐射源。

二、辐射的危害

辐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健康危害和其他危害两大类。

电离辐射的客观健康危害指的是对受照者本人及其后代健康的有害影响。对受照者本人的影响称为躯体效应,对后代的影响称为遗传效应。辐射对健康的危害既有现时的损伤,也有潜在的危险。当受照者接受某特定水平的辐射照射时,就会遭受某种形式的辐射损伤,如皮肤烧伤、眼晶体白内障、造血障碍、由于性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的生育能力低下等。这些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是辐射的非随机效应。对于这种效应,存在一个剂量阈值,当所接受的剂量低于这个阈值时,就不会发生这种效应,或者效应极为轻微,根本无法察觉。电离辐射的另一种效应,如辐射诱发的癌症和辐射的遗传效应等,是辐射产生的随机效应,这种效应发生的概率(而非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除了客观健康危害之外,电离辐射还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核电站及其他生产、使用、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排放的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液体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放射性物质的海洋倾倒可能污染海洋环境,放射废物的地下埋藏可能污染地下水,核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时释放放射性物质可能造成较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污染不仅可能对污染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给人们带来不便。

超过一定限度的电磁辐射也有危害,首先表现为工业干扰方面,造成对有用信号的破坏,特别是广播电视的干扰;其次是超过安全限值的高频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紧张失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最为严重;还有较突出的是头痛、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等等症状,部分女工还会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

三、辐射的防护

辐射危害随辐射物剂量或电场强度、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对伴随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保护,即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效应(非随机性效应),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是低的水平。辐射防护要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从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上,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一)、电离辐射防护

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辐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要从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着手。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要充分减少受照时间;在辐射为点源(对任何形态的源,当考察点与源距离比辐射源本身的最大尺寸大于5倍以上时,可将该放射源视为点源)的情况下,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要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用手操作。屏蔽防护中,根据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相应的厚度进行屏蔽。

2、内照射防护

进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时,除了考虑缩短操作时间、增大与源距离和设置防护屏障外,防止射线对人体过量外照外,还应考虑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所造成的内照射危害。一般采取如下措施:

(1)包容: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

(2)隔离:将工作场所进行分隔、分区管理。

(3)净化: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质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4)稀释: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篇4

结果:此次屏蔽铅块松动事故的发生,所导致泄露辐射值满足法规GB9706.5的限值要求。

结论:医科达Compact加速器9号防护铅块一侧松动后,患者平面外的泄露X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没有导致辐射安全事故。

【关键词】加速器;泄露辐射;防护铅块;测试

【Abstract】Objective:verify if the NO. 9 lead dropping problem will impact the machine leakage protection requirement or not.Methods:According “GB 9706.5-2008 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Part2-1: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he safety of electron accelerators in the range 1MeV to 50 MeV” standard to test and analyze this case.Results: In this case, the absorbed dose due to leakage radiation don’t exceed requirement which fitted by GB 9706.5 standard.Conclusion: The lead moving would be not affect the radiation leakage standard requirement, and this case isn’t a radiation safety accident.

【Key words】Linear accelerator; Leakage radiation; Lead block;Test

1 目的

t科达Compact加速器机架旋转过程中发现有异响,联系医科达厂家维修工程师到达现场,发现加速管附件9号防护铅块一侧螺丝丢失,此铅块靠一颗螺钉悬挂于原位置,松动导致异响。经讨论,可能会产生泄露辐射,翻看GB9706.5-2008标准,决定对条款“29.3.1.1 X辐射、29.3.2 M区域外的泄露辐射(中子辐射除外)、29.4.1 患者平面外的泄露X辐射”进行测试分析。

2 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

2.1 检测所用仪器:iba公司的DOSE1静电计,PTW公司的30CC电离室及相应的电缆,柯达EDR2胶片,以上剂量仪器每年送计量部门标定。

2.2 检测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9706.5-2008规定的方法和限值要求检测。

(1)设置Compact加速器机架和机头都为0度,设置辐射野为10cm x 10cm(±3mm)

(2)在等中心处放置30cc电离室并与DOSE1连接,给电离室套上1.5cm厚的水等效建成材料帽

(3)设置好DOSE1相应测量参数

(4)启动Compact以200MU/Min剂量率出束100MU

(5)记录此读数,无需修正。此作为参考剂量值

(6)Compact 操作界面选择“All Closed-Patient Plane Leakage shape”,即关闭所有的光澜和MLC叶片

(7)将一张适当大小的柯达EDR2胶片放置在9号铅挡块附件

(8)启动Compact以200MU/Min剂量率出束1000MU

(9)处理此胶片,用相应软件找出泄露最大点

(10)将30cc电离室放置在此泄露最大点处,参考“GB9706.5-2008第2部分 图103”

(11)启动Compact以200MU/Min剂量率出束100MU

(12)记录此读数,无需修正。此作为泄露辐射测量值

(13)用如下公式计算泄露辐射

泄露辐射=泄露辐射测量值/参考剂量值*100%

(14)以200MU/Min剂量率出束100MU,在等中心平面测量如图1所示四个位置的泄露辐射,并记录

(15)机架角度转到90°±1°

(16)以200MU/Min剂量率出束100MU,测量如图二所示两个位置的泄露辐射并记录

(17)机架角度转到180°±1°

(18)以200MU/Min剂量率出束100MU,测量如图三所示两个位置的泄露辐射并记录

3 检测结果

4 讨论分析

查看医科达Compact加速器的技术文件,得知Compact加速器的加速管采用的是驻波形式的加速,9号铅块位于电子枪处的波导窗附近,此铅块的设计初衷是考虑到此处是个漏辐射热点,加上9号铅块,降低漏辐射值达到法规GB9706.5要求。9号铅块的松动事故的发生,导致极大可能漏辐射值超出法规要求,模拟事故现场进行测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未超出法规GB9706.5限值要求,仔细查看松动的9号铅块,空间位置的关系,铅块的主体还是挡住了射线的传播,理论和实测都符合预期。

5 结论

通过以上测试结果可知,9号铅块的松动导致的泄露辐射值未超出法规GB9706.5限值要求,对于发现此次事故的辐射安全调查可以给出结论,此次事故的发生,没有辐射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GBZ 126-2011,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S].2011.

篇5

一、受照方式

1.分次照射 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照射部位 由于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因妇女腹部盆腔、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做好妇女儿童的放射防护更值得重视。

3.照射方式 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损伤效应比单向照射严重。

以前体检中让中小学生做胸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还没普及婴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检查孩子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结核,而随着我国新生儿普及接种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过去说的“不治之症”,所以孩子常规体检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4.照射面积 辐射损伤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射面积的大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越大,损伤越显著。

二、受检者的防护

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X射线检查给公众及其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贯彻X射线应用正当化的原则,合理应用X射线。

1.X射线工作者对所有X射线检查申请,均应认真复核,对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有权退回。

2.掌握适应症 有关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适应症,不得盲目申请X射线检查。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提出价值不大的重复性X线检查申请。

3.有关临床医师必须在X射线检查申请单中写明受检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检查结果,指出X射线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部位等,以便X射线工作者复核并正确实施检查。

三、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1.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1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辐射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妇女拍摄腹部X光片时应用铅橡遮皮遮挡子宫及卵巢,儿童拍片时应用铅橡皮遮挡下腹部。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应做好不在检查范围部位防护。由于目前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医疗单位趋利行为导致重复检查,增加X线的检查率和量。这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主要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杜绝重复检查和过检的现象发生,提倡影像资源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三种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数字化的应用给予放射防护带来美好前景。

1.2时间防护 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时间愈长,所受累积剂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

影像医师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缩短曝光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

1.3距离防护 增加人体到辐射源的距离,可减少其受照剂量,即为距离防护。尽量延长病人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减少到原来的1/4。

2.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的防护

2.1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对婴幼儿摄影时,一般不应使用滤线器。

2.2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5周时,非急需不得实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

2.3严格限制对带环妇女进行X射线透环检查的频率,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2.4严格掌握乳腺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对20岁以下妇女更应慎重。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承担。应使用钼靶X射线机,并配合先进技术和稀土增感屏进行检查,使一次检查最大剂量当量不高于10m4、除临床必须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特别是新生儿。

2.5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有好多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对调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够好,往往将大的照射野对准病人,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对影像医师的要求

1.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2.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3.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5.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6.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8.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9.进行X射线摄影检查时,X射线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目前数字化X线检查可大大减少X线量。

篇6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必备条件之一,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对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效果,发现事故隐患,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现将2009~2010年上海市某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辖区内从事放射诊疗、工矿企业接触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

1.2 仪器 仪器测读仪为北京防化研究院生产的RGD—3B热释光剂量仪。热释光探测器为LiF(Mg,Cu,P)玻管探测器。

1.3 方法 监测严格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执行。每年监测6次,佩戴周期为2个月,累积剂量为年辐射剂量。

1.4 数据处理 用SPSS 11.5软件包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见表1) 2009~2010年,共监测放射相关单位229家次,放射工作人员1412人次;2009年、201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81 mSv·a—1、0.553 mSv·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类别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监测结果(见表2) 2009~2010年,工业相关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医疗相关放射工作人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2009—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来看,我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水平与国家个人剂量限值(20 mSv·a—1)[1]比较,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这与我区放射防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各单位充分重视,防护设备不断完善密不可分。201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较2009年高0.17 mSv·a—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放射防护工作决不能松懈。

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城乡各地医疗机构,随着医疗技术及放射诊疗技术飞跃发展,人们遭受电离辐射的机会明显增多,所受放射剂量亦相应增多[1]。放射诊断过程可以产生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在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对患者的防护普遍存在[2],而且还有自然发生的潜在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所以电离辐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研究是在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框架下,在社区医疗中采用实际数字化监测和计量、遵从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下,旨在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保障社区群众、就诊患者及职业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医用放射情况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对象:我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的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各类医用射线机6台,工作场所4处,职业人群人数48人,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我中心就诊患者150例及社区公众150例。

1.2 方法

1.2.1 放射安全干预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护干预[4]。主要具体干预措施包括:①增设防护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②调整机房面积及改造机房的不合理设置;③安装通风设施;④设警示灯和防护标志;⑤实践的正当化;⑥防护的最优化;⑦个人剂量限值化。

1.2.2 利用实时监测技术,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大功率采样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进行输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受过放射辐射的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的情况。所有设备都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 监测方法

参照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监测[5]。对工作场所及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测量时随机布点,重要部位(门、观测窗)多布点,每个点测量5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测量条件为正常工作条件和最大工作条件两种情况;依据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6]。

1.4 观察指标

对防护干预前后X射线机及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辐射水平剂量监测,监测周期3个月,监测两个周期(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平监测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候诊室位(P = 0.035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对放射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及相关职业工种的48位工作人员、随机分别选取干预前后来我单位就诊患者群体150例及我单位附近社区公众群体150例,进行辐射水平剂量监测。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6

表2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个人剂量干预前后

检测对比(mSv/a,x±s)

3 讨论

伴随放射学、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源,照射量大约为0.6 mR/d,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危害剂量的界限量值(2 mR/d),实践证明不产生危害[7],然而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放射安全防护的却普遍存在[2],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8]。2002年国家原卫生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然而现在的医疗现状是医疗机构很少遵照原卫生部规定要求,且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危害知识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化及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的防护基本原则[10],给予我中心所辖医疗放射实施防护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接受照射的适应证、禁忌证严格把关,实施诊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辩证论证;技术人员、诊疗操作人员及接受诊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严禁大剂量、不适当的部位接受广泛照射,做到个人剂量个体化,部位准确、局限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给予隔离,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对孕妇和幼儿的医疗照射时,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妇本人及小儿家长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对放射操作场地严格按国家原卫生部严格规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剂量水平;加强医护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预后,我中心医疗照射水平、医务人员及社会公共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目标:公众场合辐射水平小于0.5 mSv/h,治疗室外经常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小于5 mSv/h,偶尔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高于25 mSv/h,职业照射达到20 mSv/h的控制目标;干预前后个人剂量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 < 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 < 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 < 0.01),效果明显,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通过防辐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总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一线地位,对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们要做让社区公众放心、信得过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区。辐射防护与放射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辐射安全。因此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防护管理要求与防护技术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的放射剂量,减少辐射对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Leroy DH,Ryan MT,Wiley JR.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activity radioactive wastes [J]. Health Phys,2006,91(5):439-448.

[2] 刘保昌,向彩良,曾婷.医用辐射预防性监督及质量控制[J].预防医学杂志,2002,20(3):232-234.

[3] Walla A,Domotor S,Vazquez G. 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ies,directives,and guidance for radiological control and release of property [J].Health Phys,2006,91(5):526-528.

[4]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30-2002,医用X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 陈福忠,刘海燕,刘莺.对放射治疗与安全防护的认识与思考[J].医学信息杂志,2010,23(10):3835-3836.

[8] 陈光远,刘军.基层医院影响X线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68-2870.

[9] 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81.

篇8

放射防护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容易被忽视,育龄妇女、儿童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胸透、X光、CT等放射性检查会造成部分机体细胞受损,有辐射作用。如果育龄妇女、儿童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数的X光照射,危害就会慢慢累积,造成身体细胞不可弥补的损害,而且将来诱发癌症、疾病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

1 受照方式

1.1分次照射 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1.2照射部位 由于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因妇女腹部盆腔、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做好妇女儿童的放射防护更值得重视。

1.3照射面积 辐射损伤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射面积的大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越大,损伤越显著。

1.4照射方式 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损伤效应比单向照射严重。

以前体检中让中小学生做胸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还没普及婴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检查孩子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结核,而随着我国新生儿普及接种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过去说的“不治之症”,所以孩子常规体检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同时,孕妇也是重点保护的对象。《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受孕后8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首先要问明是否已怀孕。

2 受检者的防护

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X射线检查给公众及其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贯彻X射线应用正当化的原则,合理应用X射线。

2.1掌握适应症 有关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适应症,不得盲目申请X射线检查。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提出价值不大的重复性X线检查申请。

2.2有关临床医师必须在X射线检查申请单中写明受检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检查结果,指出X射线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部位等,以便X射线工作者复核并正确实施检查。

2.3X射线工作者对所有X射线检查申请,均应认真复核,对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有权退回。

2.4对育龄妇女、孕妇和婴幼儿申请X射线检查,必须符合《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5用于科学研究的X射线检查,必须坚持受检查自愿的原则。

3 放射防护三原则

放射防护三原则是指: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3.1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为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引入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之前,都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对健康损害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那么该实践为正当化实践。若引进的某种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的净利益,则不应采取此种实践。

3.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就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任何辐射照射应当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但并不是说剂量越低越好,而是在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条件下使照射低到合理的可以做到的程度(合适的曝光条件)。

3.3医院影像医师有义务控制受检者的剂量限值。

4 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4.1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4.1.1时间防护 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时间愈长,所受累积剂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

影像医师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缩短曝光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

4.1.2距离防护 增加人体到辐射源的距离,可减少其受照剂量,即为距离防护。尽量延长病人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减少到原来的1/4。

4.1.3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辐射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妇女拍摄腹部X光片时应用铅橡遮皮遮挡子宫及卵巢,儿童拍片时应用铅橡皮遮挡下腹部。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应做好不在检查范围部位防护。

由于目前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医疗单位趋利行为导致重复检查,增加X线的检查率和量。这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主要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杜绝重复检查和过检的现象发生,提倡影像资源共享。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三种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数字化的应用给予放射防护带来美好前景。

4.2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的防护

4.2.1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5周时,非急需不得实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

4.2.2严格限制对带环妇女进行X射线透环检查的频率,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4.2.3严格掌握乳腺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对20岁以下妇女更应慎重。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承担。应使用钼靶X射线机,并配合先进技术和稀土增感屏进行检查,使一次检查最大剂量当量不高于10m4、除临床必须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特别是新生儿。 4.2.4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有好多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对调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够好,往往将大的照射野对准病人,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4.2.5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对婴幼儿摄影时,一般不应使用滤线器。

4.2.6学校体检不一定X线检查。

5 对影像医师的要求

5.1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5.2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5.3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5.4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5.5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

5.6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7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5.8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5.9进行X射线摄影检查时,X射线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目前数字化X线检查可大大减少X线量。

5.10进行X射线检查时,对受检者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射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5.11在X射线检查中,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在固定好投照部位后离开检查机房。

5.12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6 加大全社会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正确使用X线检查的重要性。

总之,我们应从上述措施中,掌握可查可不查的不查,应查的要注意防护,切实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我们的后代,合理用好X线。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99-01

131I射线是目前广泛运用于核医学诊疗中的一种同位素射线,在核医学诊疗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1]。在131I核医学治疗中对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规范防护措施意义重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到4月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2人。对照组年龄29-51岁,平均年龄在41.3岁,试验组年龄在27-49,平均年龄为42.5,两组患者患不同的疾病在手术后都需要进行射线治疗。两组患者分别由两组医生和护士治疗和护理,每组由一个医生和三个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和身体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满足条件的84名准备接受辐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由两组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每组一个医生和两个护士。对照组患者和医护人员采用常规防护,试验组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采用综合防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剂量和全身表面辐射剂量和医护人员护理期间所受的表面辐射剂量。

表面辐射量采用先进的射线场监测仪器进行测量,用直接读数法获得辐射值,比较两组患者接受辐射的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期间所受辐射总剂量。

1.3防护措施

1.3.1常规防护措施对照组采用是的常规辐射防护措施: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穿戴特定的衣服和帽子和手套,进行操作前和操作结束进行表面辐射测量并做相应的记录。

1.3.2综合防护措施[2]试验组采用综合防护措施。防护步骤有:①内照射防护;②外照射防护;③个人防护加强;④适当食用有防护功能的食品;⑤定期检查。

1.4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是α=0.05,两组差异性比较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和医生护士全身表面辐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我院辐射治疗防护工作常见问题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药物发放时没有进行相关的讲解;②护理人员和病人间缺乏有效的沟通;③查房间隔时间过短;护理人员穿戴随意不规范,病人病房内通风不好和清洁情况也比较差。所以,医院应该关注如何提高辐射治疗的防护效果。护理人员要做好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加大查房时间的频率,尽可能做到减少在病房内接受辐射照射的机会。保持病人病房内的通风效率,患者的排泄物及时处理,做到患者和其他人员不在病房内进食食物。并且,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及时给患者传递正能量,使得病人能够以一个好心情进行治疗。

针对试验结果显示得出的问题提出建议:①对表辐射强度最大的通风设备在制度上做出规定,对操作台和放射源储存室等部位制定严格和按时清洗的监督方案。②对于橱操作台放等重点部位在日常操作时,加强时间和空间密度监测。医院有条件的话推荐使用直读式的个人剂量计,以随时观察和掌握受照水平,进而保护操作者。

篇10

主要职业危害是,作业人员受到大剂量X剂线的外照射后,可能引起外照射放射病。特别是当机器发生故障,自动控制失灵,作业人员必须用手制动安全轮,使辐射源复位;操作室防护屏蔽厚度不够或有裂缝;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定未能有效利用防护设备;在上述情况下极易使作业人员患放射病。

(2)卫生防护措施

①在工作中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使用量,降低辐射剂量。

②要求准备充分,操作熟练,动作迅速,减少辐射剂量。

③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放射源。使用机械手、遥控装置或自动化操作设备等,均有益于X射线的防护。

④人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以达到减弱射线的目的。X射线穿透物体时,其强度会因物体的相互作用而减弱,并遵循下列规律:A=AOeλτ这就是用屏蔽设施防护X射线的依据。

⑤主要防护措施:

探伤室应设在孤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底层一角,内设工作间、操纵间、射线探伤机间及显影间等。

工作间的防护墙应有足够的厚度,防护层应根据最大的辐射量进行计算。工作间一般不设窗,如果需要设窗,要离地面2-2.5m,工作间的门应设自动联销装置,以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其中而受到辐射,并有机械通风以排放臭氧。

操纵间与工作间的墙壁和观察窗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以降低对作业人员的辐射剂量。

室外探伤作业,要遵守卫生防护的原则,划出警戒范围,设立安全信号和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照射区域。

严格上岗前的体验制度,凡有不适症者,一律不允许进入探伤作业岗位。

严格岗位培训,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探伤作业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透照期间作业者应远离辐射源,在操纵间内操作。透照射时,当辐射源未复位到主防护壳内时,作业人员不得接近辐射源。当自动控制失灵需用手制动时,应尽量采用移动防护屏障进行防护。

作业人员要配用剂量仪,辐射场应定期进行监测,射线探伤机应定期检查维修。定期对探伤作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如有不适症者立即调离,对已有损伤者要进行必要的治疗。

2、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及防护

(1)常规透视及摄片。

医用X射线检查的常规形式是透视及摄片,患者的胸透或腹透一般应在3-5min内完成。其射剂量约为0.0258×10C-4/kg允许量的1/10。特殊造影检查,射剂量约为0.0156×10C-4/kg。如能正确地操作使用,检查者及受检查者的安全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2)工作人员防护。

从事专职X射线工作的人员,虽然防护条件非常完善,但因长期接触,仍应按照人体可接受的容许剂量范围内进行工作,以免发生职业性损伤。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各种防护设备的设置和防护制度的制订、实施和检查。国际及国内对X射线量早已有具体规定。我国电离辐射的最大容许剂量每天不得超过0.129×10C-4/kg,在特殊情况下每周剂量不得超过0.774×10C-4/kg。如果仅局部受到照射者,如手、足等处,每周的容许剂量可以增至5倍。即3.87×10C-4/kg。但对眼、生殖腺、造血系统等敏感器官,决不宜超过每周0.774×10C-4/kg剂量。

(3)被检查者的防护。

被检查患者的防护问题,是防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X线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故越近X线管窗口其剂量率越高。因此,透视时应使被检者与X线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至少3.5cm)。另外,管球窗须加滤片以减少穿透力不强,易被人吸收软线;同时对产生X线管球四壁用铅套严密封闭。对于敏感部位检查,要缩小视野,严格掌握检查的指症及次数。

(4)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中的要求。

①医务人员在开机工作时,一定要示牌告知,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在机房周围停留。

②患者接受X线各项检查,一周内最好不要超过1次。

③医师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力争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

④工作室四周墙要设铅皮夹层墙,高度从地面起2.5m高。X线管球必须用铅皮包裹封闭。 转贴于

3、X射线辐射可能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1)以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诉有乏力、头昏、头痛、耳鸣、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多汗、心悸等;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少数人牙痛、牙龈易出血,但无明显皮肤出血点及淤斑;部分人易感冒、腰痛、关节酸痛等。

(2)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手部最不宜暴露于直接辐射下,长期低剂量辐射又不注意防护可引起皮肤损害。主要为皮肤、指甲的营养障碍,放射性皮肤损害亦为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器官损伤。因此,在对射线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中,也应注意皮肤检查,发现可疑征象及时处理。

篇11

主要职业危害是,作业人员受到大剂量X剂线的外照射后,可能引起外照射放射病。特别是当机器发生故障,自动控制失灵,作业人员必须用手制动安全轮,使辐射源复位;操作室防护屏蔽厚度不够或有裂缝;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定未能有效利用防护设备;在上述情况下极易使作业人员患放射病。

(2)卫生防护措施

①在工作中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使用量,降低辐射剂量。

②要求准备充分,操作熟练,动作迅速,减少辐射剂量。

③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放射源。使用机械手、遥控装置或自动化操作设备等,均有益于X射线的防护。

④人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以达到减弱射线的目的。X射线穿透物体时,其强度会因物体的相互作用而减弱,并遵循下列规律:A=AOeλτ这就是用屏蔽设施防护X射线的依据。

⑤主要防护措施:

探伤室应设在孤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底层一角,内设工作间、操纵间、射线探伤机间及显影间等。

工作间的防护墙应有足够的厚度,防护层应根据最大的辐射量进行计算。工作间一般不设窗,如果需要设窗,要离地面2-2.5m,工作间的门应设自动联销装置,以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其中而受到辐射,并有机械通风以排放臭氧。

操纵间与工作间的墙壁和观察窗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以降低对作业人员的辐射剂量。

室外探伤作业,要遵守卫生防护的原则,划出警戒范围,设立安全信号和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照射区域。

严格上岗前的体验制度,凡有不适症者,一律不允许进入探伤作业岗位。

严格岗位培训,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探伤作业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透照期间作业者应远离辐射源,在操纵间内操作。透照射时,当辐射源未复位到主防护壳内时,作业人员不得接近辐射源。当自动控制失灵需用手制动时,应尽量采用移动防护屏障进行防护。

作业人员要配用剂量仪,辐射场应定期进行监测,射线探伤机应定期检查维修。定期对探伤作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如有不适症者立即调离,对已有损伤者要进行必要的治疗。

2、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及防护

(1)常规透视及摄片。

医用X射线检查的常规形式是透视及摄片,患者的胸透或腹透一般应在3-5min内完成。其射剂量约为0.0258×10C-4/kg允许量的1/10。特殊造影检查,射剂量约为0.0156×10C-4/kg。如能正确地操作使用,检查者及受检查者的安全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2)工作人员防护。

从事专职X射线工作的人员,虽然防护条件非常完善,但因长期接触,仍应按照人体可接受的容许剂量范围内进行工作,以免发生职业性损伤。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各种防护设备的设置和防护制度的制订、实施和检查。国际及国内对X射线量早已有具体规定。我国电离辐射的最大容许剂量每天不得超过0.129×10C-4/kg,在特殊情况下每周剂量不得超过0.774×10C-4/kg。如果仅局部受到照射者,如手、足等处,每周的容许剂量可以增至5倍。即3.87×10C-4/kg。但对眼、生殖腺、造血系统等敏感器官,决不宜超过每周0.774×10C-4/kg剂量。

(3)被检查者的防护。

被检查患者的防护问题,是防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X线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故越近X线管窗口其剂量率越高。因此,透视时应使被检者与X线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至少3.5cm)。另外,管球窗须加滤片以减少穿透力不强,易被人吸收软线;同时对产生X线管球四壁用铅套严密封闭。对于敏感部位检查,要缩小视野,严格掌握检查的指症及次数。

(4)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中的要求。

①医务人员在开机工作时,一定要示牌告知,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在机房周围停留。

②患者接受X线各项检查,一周内最好不要超过1次。

③医师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力争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

④工作室四周墙要设铅皮夹层墙,高度从地面起2.5m高。X线管球必须用铅皮包裹封闭。3、X射线辐射可能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1)以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诉有乏力、头昏、头痛、耳鸣、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多汗、心悸等;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少数人牙痛、牙龈易出血,但无明显皮肤出血点及淤斑;部分人易感冒、腰痛、关节酸痛等。

(2)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手部最不宜暴露于直接辐射下,长期低剂量辐射又不注意防护可引起皮肤损害。主要为皮肤、指甲的营养障碍,放射性皮肤损害亦为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器官损伤。因此,在对射线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中,也应注意皮肤检查,发现可疑征象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