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5:19: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园林专业研究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401908)伴随着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起了广泛重视。如何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目标,而园林专业则可以在二者之间起到良好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建设中。因此,高校园林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首要任务。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将园林知识和实际应用熟练结合[1]。毕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园林相关知识,就职于园林绿化、景观类设计、房产类开发、旅游规划、园林苗圃等领域。针对此培养目标, 众多院校针对园林学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泛开展生产实习、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于实践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优质、更理性、更环保的服务。
1现阶段高校园林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园林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培养模式单一在多数院校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常见,培养模式较封闭,多采取教师讲授的模式。形成教师课堂教授知识点为主,而实践为辅的现状,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在本科教育中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未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都与单一的培养模式有关联。并且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与园林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园林专业人才的供需难以达到平衡。
12专业课开设时间滞后
在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呈现出一、二年级的专业课安排较少、基础课程量较大,而将大量的专业课放于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开设的时间滞后,这与学生的考研、就业有一定的冲突。目前园林公司招聘毕业生要求需要有实习经历或工作经历,但是较晚、较密集的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实践。
13高校园林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及实践结合的有机物[2],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完善。高等院校提出的科学方法及前言的研究成果,都利于校企的生产情况和未来发展;校企的良性发展也会提高教学条件和完善教学方法。可是在产学研的实际合作中大部分并没有较好的达到预期目的,除规模较大或一些历史悠久的院校外,园林产业依附于院校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园林专业涉及到的校企中,多数是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综合实习的场所。部分校企在生产运营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上都有些许不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与教学结合的效果。主要表现为2方面: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合作内容过于单一,校企对院系缺乏足够的调研和充足的了解,未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融合到一起,盲目追求成果转化;企业生产存在局限性。高校为教学、科研服务,虽然科研成果较好,但是成果造价过高,批量生产较难。
2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树立“产学研”为基础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行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强,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这促使园林专业可与产学研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园林专业可与苗圃、房地产、公园、婚庆礼仪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花卉树木育种、小区绿化、公园养护、插花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用人问题,也为学校提供了生产实习、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场所,为学生就业打下牢固基础。伴随着园林“产学研”的提出、应用与回馈,部分院校对实践应用环节更加重视,对于现阶段企业的需求人才的情况,将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将应用性较强课程的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的分配比例调整。目前众多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纷纷提出要把培养综合型园林人才为主要目标,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此模式促进、推动、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出综合高素质园林人才。
22建立“产学研”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模式
园林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园林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侧重于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模式,为院校培养、创建新型园林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1建立多元化、多模式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教学结合,而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了场所[3]。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重要组分,建立、发展多元化、多模式的实践、实训基地也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模式,侧重于教学手段、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实践应用中有机结合,成立园林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则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和发展,与园林专业相关的领域也随之广泛,对于园林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有变化。园林专业较前几年的“冷门”转变为现在的“热门”。培养人才的方向由“知识型、专业型”逐渐向“能力型、素质型”过渡[1]。实践、实训基地为教师、学生、企业提供公共平台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了解。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在实践、实训中升华理论知识,充分锻炼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创新思想,增强团体协作意识,为输出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222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园林相关企业一般顾虑到生产维护、管理的不便,施工安全与实习成本考虑,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去生产、实践环节。这与园林专业相关公司招聘时,往往要求拥有工作经验产生了矛盾。出现这种学生缺少实习实践的地方,而企业则缺少有工作经验、高素质的人才的现象,这对园林应届毕业生及企业造成很大困扰。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可以提高教学品质,也可以培养、吸收创新型、应用型学生进入企业。所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共同完成。
创新型园林人才需重视2方面,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拓展训练,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和锻炼;实践教学中,以教育创新为新导向,提高动手能力、工作能力的同时, 进而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并提升提创新力。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培养应扩大实践基地的建设, 提高高校与园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
223形成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传统的“产学研”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合作模式过于程式化,与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部分学校园林专业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课堂教学积极采取CAI教学方式[4],更直观、更生动的让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综合技能;学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其创新能力,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将创新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园林创新人才;园林专业学生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中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其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遇到的案例作为课题经行研究,使“产学研”有利结合。这些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之间的关联呈现与时俱进的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能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大环境,这是产学研发展的导向,产、学、研3者缺一不可。合作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以产养研[5],再将科研资源重返企业,增加其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人才的引进可激发企业的能动性。高校应培养在校生的协作及管理能力,为企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3结语
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模式越发受到关注和肯定。伴随“产学研”模式推广,园林专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被输送到社会中。有效解决了原有园林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科研成果未能很好转化成生产力,学校、企业毕业生供需关系矛盾等方面,使学校、学生、企业3者呈现良性合作的关系。目前,“产学研”模式是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将带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则是高校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园林专业在“产学研”模式为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5.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5-174.
[3]井明伦,蒋洪华.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69-72.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编号0201207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2-02
在进入21 世纪的今天,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地方本科院校。各个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虽发展迅速,但也多存在教学体系制定不合理,加之专业办学历程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诸多不足, 由此产生了特色不鲜明、学生就业能力弱等问题,亟需解决。
1.地方本科风景园林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科及课程体系存缺陷,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活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所具有的方向指导和理念统领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遗憾的是,很多院校过于急切的想要提高办学层次,照搬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 特色不鲜明。
风景园林学科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的一门学科。学科的核心是室外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其标志性二级学科是人居环境理论( 含哲学、美学、历史、社会等) 、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施工与管理[1]。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的专业有园林、建筑、城乡规划、环境艺术等。而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相关学科体系并不健全,专业布局也存缺陷,导致目前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化, 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难以适应实际工作。
许多地方院校简单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制定教学计划, 公共基础课程门数多, 而且课时量大, 占据了主体地位。而真正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偏少, 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加之课程开设的顺序不科学, 逻辑性、衔接性存在问题, 学生拥有的自主选择性少,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专业能力不强, 市场适应性差, 不利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
1.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较落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属工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理应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理应是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但现状却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实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实践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于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缺乏“真正”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实践训练多呈现为片段式。如测量学不能与园林工程施工实践相结合, 使得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有针对性、系统而连贯地结合起来;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虽然从内容上来说确实具有专业综合的意义, 但因其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 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 结果是到毕业的时候学生都搞不清楚一个风景园林项目工作全程或基本轮廓是什么样的[2]。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
1.3师资队伍整体相对较弱, 影响教学效果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看, 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多有两个类型。由于此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一般开设较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长处是教学经验较丰富,短处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把握较为欠缺;另一类是新进的教师,一般较为年轻, 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其长处是专业理论知识强, 短处是教学及实践经验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把控能力、教学水平、实践技术相对较弱,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议(见图1)
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1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 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 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造作品的能力”[3]。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培养目标不应求大求全,而应突出自身特色,面向地方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2.2探索培养模式
考虑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采用“1+2+3”人才培养模式[4],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3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2个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这2个专业模块,主要考虑地方院校办学实力、就业渠道等因素所限;“3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可设置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景观建筑3个专业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可设置风景园林施工、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造价3个专业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如有条件,可增设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3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4种明确可界定的相关的业务类型: 一是景观评估和规划, 二是基地规划, 三是细部设计, 四是都市设计[5]。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当得到推广。尤其“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这两个以往不受重视的部分需要增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因为这两部分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
2.4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6],对应风景园林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各院校可以设计和工程课程为专业教学基本点,并设园林植物及应用、园林建筑、园林历史文化、园林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课程量。在校内,建立画室、制图室、实验室等,并举行手绘大赛、设计大赛等,每年不定期举行讲座;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合作,使学生尽早了解到行业实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的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5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用观察认知法,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通过实地观察园林植物,对其整体特征、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进行直观的了解;部分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如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会操作”;部分课程采用“练习+评议”法,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练习,并由老师及同学共同评议,达到自己动脑,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标。
2.6加强师资建设
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风景园林行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深造。对于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风景园林专业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人数的不足。
3.结语
对于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完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仍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必将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受社会普遍欢迎,也将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 2006 (5):9-11.
[2]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09-216.
[3] [6]高翅(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 2008 (1):29.
[4]杜书廷.新建院校风景园林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
[5]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 2001(4): 15-17.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91-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办学理念。广西教育厅下发的《广西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通过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彰显职业教育集团在地方产业发展及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功能,让职业院校与龙头优势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层开展教学、科研及项目合作,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目标及方向。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南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完善“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为重点,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立交桥”,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
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紧紧抓住了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但要发挥集团内各方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形成利益共享链,让企业放心与院校开展合作,学校积极投入企业,确保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高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一核心两轴两线”的技术研究框架。
“一核心”,就是以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研究核心平台,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融于集团化办学之中,来综合探索研究专业建设、课程优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教师团队培养、人才质量考评等,通过这一核心研究,摸索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
“两轴”,即校企深度合作和中高职衔接,形成两个主研究轴。对于前者重点在合作机制、运行模式、资源共享、生产性基地共建、合作育人等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侧重集团内校际间通过集团平台探讨中高职教育链接问题,这一研究轴要解决中高职衔接中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课程开发与优化、人才层次与质量、师资扶持与互动、评价方式改革与互认等。
“两线”,就是林业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两条专业线。专业线不是相互单独进行研究的,而是两个专业融于林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中,根据各自的特色推进项目研究。既是相对的专业线,又是综合的专业线。这样的研究组织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领域和技术范围,发掘集团的资源侧重面,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岗位差异性。
二、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树立“主动适应社会,全方位服务社会”的服务观,完善了“校行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实施了“品牌办学、开放办学、合作办学、质量立校、人才校、创新交校”的战略构想,建立了产学一体、政校企社联合、社会服务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运行方式,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创新集团工作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的原动力。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在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下,于2010年牵头组建了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学院又牵头组建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由南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8所涉林院校、88家行业企业、14家科研院所、8家行业协会学会联合组成。集团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通过搭建集团内林业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习设施、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教科研成果、教育信息、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林业职业教育新模式,增强林业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服务现代林业发展的能力。
至2016年5月,我们从林业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方向针对性地选择了集团内典型企业合作。校内,选择沙塘林场、广西艺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森态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君武森林公园作为核心企业。校外,首先筛选大型企业,其次是行业内优秀企业。据此,我们重点形成了园林、林业两个专业面的合作企业群体。其中园林类核心企业6家,林业类企业10家。如园林企业中,多年来一直有深度合作的柳州园林科研所、柳钢集团钢星园林公司、柳州园博园、柳州中华园、广西润泽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林业类如国有三门江林场、乐业雅长林场、鹿寨林业局、融水林业局、防城港金花茶培育基地等。
通过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有益探索,形成了集团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共生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培训与服务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共赢发展效果。
(二)建立中高职学校合作办学人才共育模式,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具有鲜明的林业行业特色和南方区域特征,它的成立对深化林业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搭建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中高职顺畅对接,形成中高职系统培养技术人才的“立交桥”。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与15所中职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尝试了多种模式:一是“2+3”模式,前2年在原中职学校就读,后3年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这种模式比较理想,兼顾了中高职两校利益,学生在环境熟悉方面也比较有利。二是全程指导模式,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中职学校开展培训提升工作。我们共计有35人次的老师到中职学校开展技术支撑工作,不仅如此,我们还到柳州市5所高中、4所初中开展相关咨询工作。在柳州市一职校建立了园林类等多专业校际合作,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民族职高联合办学、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定向培养民族类学生(年定向60名)等。三是学校间资源共享,园林专业充分利用温室大棚、设计室、插花室及模型实训室吸收中职师生到校参观学习,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林业专业利用中草药室、土壤室、组织培养室、病虫害防治室等与中职学校共享,为它们提供培训平台。
从运行机制方面,双方本着共同进步、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与思路,从比较容易的合作点开始,如双方先互访,建立合作意向,构建协议平台,初步合作(如生源开发、校园绿化、老师互派、学生参观、教材开发、课题研究),到合作评估,再深度合作,建立序列化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中高职合作文化,打造示范。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通过集团化办学研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方面有突出成果。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紧密企业岗位工位,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知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与企业一同开发,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全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学校完善的“校中有场,场中有校,校场一体”的特色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林业行业企事业单位,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又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导向、真实情境、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园林工作的内涵特点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以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贴近生产、体现工艺、实现技术为基本出发点,依托“一站式”实训基地和园林行业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仿真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园林工程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如通过立项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着重在课程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入探索和改革,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融入当代科学技术、工艺、材料的新成果,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加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2014―2016年共立项区级教改课题20多项,结题区级教改课题30多项,组织开展了40多场次的院系公开课、汇报课。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参与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教育部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同时参加“生态文化馆”和“数字标本馆”的建设,现已完成2016年建设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实训基地共建教材开发研究。研究集团化办学中实践教学与实用教材的研发编写,利用集团内高效丰富的资源形成资源平台,利用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到集团资源共享。如以各获得1000万元建设资金的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这两个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平台,根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重点营造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在厂中、厂在校内的现代职业教育氛围,打造功能更完善、服务水平更高的两个专业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专业教材开发突出企业生产岗位性,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出发点,融入行业企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成果,密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成就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特色实用指导性强的专业教程。至2016年,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编写林业类、园林类国家规划高职高专教材和其他各类教材有10多部。其中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部,副主编4部。
(五)教师团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在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施行有效的培养流程。集团内校企之间互派互学,学校选聘企业优秀专家、技术能人参与专业办学指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历练,提高生产技能。同时,校企间通过教师参与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形成技术、服务、成果双向互动,确保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国培、区培、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及各级各类行业培训计划等项目外派教师300多人次参加培训。同时,也积极开展对流活动,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2页)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进行学习考察,加强专业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在校内学院组织举办了师德师风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等系列讲座;组织观看了职教优秀成果大讲堂;组织示范课、赛教课;开展“以老带新”活动,并评选出多队优秀师徒等,提高了教师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为依托,以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发展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经过几年的大胆实践,在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探索与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深化了教学改革,激发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校企协同共建平台: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
[2]谭柳青.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9)
[3]邱金林.新时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4(26)
[4]侯晓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治理污染,尊重自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风景园林这一行业的重大意义,便是通过对空间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来创造优良的生存空间。如今,风景园林行业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这与当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每个设计师和社会实际之间有极其重要的纽带,那就是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它完成了普通学生和专业设计员2个角色之间的过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整个生涯的研究方向的选择,也对未来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众多设计理念一样,值得人们成系统地探讨。
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概况
1.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中,有一些是有传统学科基础和较强师资力量的专业院校;还有一些硬件软件都未完全配备的院校。因此,不论是在技术设施方面还是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1.1 学科教育水平低于学科实际发展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广泛推动“园林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区域建设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导向。然而,相对快速的风景园林发展而言,学科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在社会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的同时,风景园林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顶尖级人才的缺失和高级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众多分支性学科各自为政,内部难以协调等因素,对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大幅减弱。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学科现实的发展水平。
1.1.2 教学课程体系仍有待完善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种多类知识复合运用的专业,对技术和理论的要求都很高。实践工程技术是为了将纸上的设计很好地付诸实际,落成实体。而理论创新是为了抽象研究空间等要素,从而得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体验效果。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并未能很好的兼顾2者,多有顾此失彼。不同性质的学校,也缺少一定的整合。艺术类院校多重绘画表现,对于实际可行性和理论逻辑方面涉及较少;而建筑类院校过分看重规划管理和建筑,较少涉及植物造景,而农林院校正好相反。
1.2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人口急剧膨胀,户外休闲空间非常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环境绿化方面的后期维护;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民族特色在环境建设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有了新的态势。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交流,为园林建设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风景园林专业将为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提供了专业人才,也确定了未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
2 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2.1 针对城市现状,开创专业新的领域
结合目前中国城市设计的分工情况,风景园林专业弥补了建筑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空缺,能良好地协调2者的关系。对于实际问题,不能对西方案例照搬照抄,而既定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也并不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环境的实际状况。针对我国环境现状的特殊性,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专心新领域进行研究,对症下药,能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成为这一方向研究的带头人。
2.2 挖掘民族特色,保留传统文化
面对洋文化入侵和千城一面的现状,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不仅因为民族特色是我们独有的标志,也因为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智慧来支持我们现代的建设。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让莘莘学子在最初接触景观行业时就有这样的意识,代代传承,便能逐渐找回当初缺失的文化特色,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象征。这一点,除了在专业本身得到长足的运用和发展,还能对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规划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从细节处解决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的运用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除了要培养规划设计类的人才,还要鼓励以专业技术来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生物科学技术能扩大植物季相搭配的选择范围,材料与工程技术能解决水池渗漏等问题,激光技术能丰富夜晚景观。不同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参与,能极大地丰富景观内容,能从一些细节提升观赏价值。在学校中,不同专业的沟通交流,某一个技术方向的景观研究,都对景观本身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在过去多年的摸索中颇有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该专业自我完善的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看待中国园林专业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1998(1).
[2] 欧百钢,郑国生,贾黎明.对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2).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 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 “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 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 .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 “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 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 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 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达,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8-02
所谓素养,是指对人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1]。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园林素养是从事园林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包括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2]。
一、园林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园林专业属于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建筑、工程、生物、生态、文学、艺术等多个专业领域。而园林规划设计则是以园林艺术原理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园林植物、园林工程、测量学、园林制图学等课程有直接联系,与艺术、历史、文学有密切联系。本专业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既要求学生有与时俱进的理念、科学设计的精神,又要有艺术创新的想象力,还要有精湛的实施技能。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因而,培养具有高素养的园林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校目前考虑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园林专业教育的特点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特点是:①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②实践教学环节较多,重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并举;③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双重思维的能力;④课程体系复杂且更新迅速。
1.目前的本科教育基本是四年制,在这很短暂的时间内,学生要学习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既保证有广泛的专业基础,又要求有良好的专业训练,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而理想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差距较大。
2.经过多年的实践专业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专业缺乏行业背景等。
三、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1.不同的阶段的专业素养培养。①新生入学阶段。新生入学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之甚少,这个阶段主要是以专业认知、教学大纲的了解和就业方向介绍为主。学生详细了解园林专业特征、今后需要学习的课程及就业方向等,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逐步热爱园林专业,这也是培养专业素养的第一步[3]。②一、二年级学习阶段。进入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学量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素描、色彩、制图、设计初步、植物学等,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觉得这些课程与以后的园林规划设计没有联系。就制图课的授课授课而言,很多学生就会询问,以后还要学习CAD为何还要学习手工绘图。学生不知道在不了解制图规则的情况下无论是用手工绘图还是计算机绘图,都无法准确的表达其设计内容。此阶段的专业素养的培养最注重的应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细心、耐心的做事态度,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展开以及拓宽专业口径奠定良好的基础。③专业学习阶段。进入三年级专业课程学习,可以从专业主干课《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课程中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在低年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例如《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植物保护》等一系列与园林专业相近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同时也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多选择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以后的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选定之后,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该专业方向内更深层次的学习,掌握的相关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再结合市场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另外,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分层培养、层层递进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4]。有利于学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在科研单位的实践实习,能培养他们认真的科研态度,在以后工作中更具竞争力。④毕业实习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对“全才”的需要慢慢转变为对“专才”的偏好[5]。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使学生成为“专才”的训练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在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植物造景、苗木管理、园林绿地管理养护、园林施工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学生由以前的“纸上谈兵”逐步进入到的实战训练阶段,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将专业能力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6]。
2.不同类型课程的专业素养培养。不同类型的课程也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技能和基础专业素养的课程。如《素描》和《色彩》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空间、体积、明暗、色彩的感觉[6]。而《制图》课程则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投影知识和制图规则的学习可以保证设计的准确表达。《设计初步》课程让学生了解美学原则,从最基本的构图元素点、线、面开始设计出最和谐、最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图形和图案[7]。专业课则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主要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以系统的规划设计原理、规则和方法进行导入,让学生的作品达到适宜观赏、居住、游憩的优美的环境要求。《园林史》和《建筑史》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同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等。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既可以纯熟的表现出古典园林的风韵,也可以达到标新立异的设计[8]。《园林艺术》不仅学习到美学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也通过大量中外古今优秀园林作品的赏析,将设计理念与功能需求相结合,合理运用美学原理创造景观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抽象化、图案化。以加深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树木学》和《花卉学》在学习园林植物的习性和识别之后,培养学生发现植物观赏价值的能力、通过日常的积累记录植物观察日志,了解当地植物的习性特征,为植物的配置设计准备好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3.班主任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早、也是接触机会最多的教师。他们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中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在入学阶段,班主任可以解答学生在专业介绍中不理解内容。在低年级学习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优良学风的建立,可以使很多刚进入大学就放松学习的学生,调整好心态认真学习。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班主任可以组织一系列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班级活动,如摄影、插花、水仙花雕刻、班徽设计等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也可以在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时提出积极的建议,帮助学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班主任还应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参与符合该阶段学习特点的实践活动。
总之,结合园林专业实际特点和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是当今园林专业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凝练成专业素养,是成为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人才的关键,也是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以及学校良性发展需求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旭东.土建类相关本科专业中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61-62.
[2]崔钰雪.专业英语教学与本科生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1,(4):145-146.
[3]马军.加强机械类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2):58.
[4]倪岩.浅议风景写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专业素养的培养[J]美术大观,2009,(6):152.
[5]潘丽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摇培养学生专业素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139-140.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风景园林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13-02
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要素,掌握植物鉴赏和植物配置的知识是风景园林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植物学也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因与农林类专业不同,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应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应更强调植物的观赏性和应用性[1],而这一特点在传统的植物学教学中通常被忽视。因此,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入手,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力求使植物学课程符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
一、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现状
植物学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两大模块。教学内容十分地全面、具体。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植物学的授课内容。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手段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极积性高[2]。例如,利用植物检索表、植物志、图鉴、网络鉴定植物,野外识别植物等。在野外实习中,大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备手提电脑和数码相机,现场利用摄影摄像,在实习基地利用电脑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等。
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继承了传统植物学教学中的优点,值得发扬光大。但是,在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存在下列些许不足之处:
1.课时缩短以及学生专业体验缺乏。一般的现行高校植物学分类和系统课程总学时约为30或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30学时,实践学时10―20学时[3]。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与理论课程不能相适应,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脱离实际。
2.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虽然全面,但主要偏重于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系y分类这两大块知识体系,与风景园林相关行业严重脱节。为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学习园林植物学后,掌握风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园林植物材料的主要美学特性和生物学习性,以便在设计中能够自如和正确地运用这些植物材料。
二、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植物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如《园林树木与花卉》、《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为对象的岗位,所以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重点研究对象应是种子植物。此外,通过植物学课程学习,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明确植物学课程的实际需求,一是应满足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二是应满足对未来职业的岗位需求。
1.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改革。根据调研,结合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在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建设中将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减少植物细胞、组织、植物根茎叶等内容,增加实用性实验内容;(2)将显微镜结构与原理内容并入相关微观观察的实验中;(3)增加植物形态教学内容;(4)增加植物结构与环境适应性内容;(5)在植物分类学知识讲解中,重点讲述高等植物,尤其增加被子植物的教学学时;(6)相应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1)。
2.加大教学中实际感受环节。传统植物学教学中PPT图片形象演示环节虽然不缺,但如果完全依赖PPT,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需增大植物学实践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能非常近距离的感受实物,教学效果也会培增。这就要求开辟合适的实践教学场地,来增强学生对植物的感性认识。此外,在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增加植物应用性实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体验。
3.教学理念改进。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应并重,即在传授植物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坚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引导、实用技能指导、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此外,还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许昌学院的一员,应牢记“崇德砺志,博学敬业”八个大字,笔者正是将其作为自己植物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坚持把事物的制约、适应、联系、变化、发展等辩证方法作为思维训练、思想教育的关键,以使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内涵更加丰富[4]。
三、结语
课程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而后者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5]。许昌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倡课程建设和转型发展。植物学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不断改革创新,植物学课程才能适应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在经历了三轮教学改革实践后,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与创新,以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应君,张一奇,黄滢.基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5):26-28.
[2]李Z琦.《植物学》课程特色及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47-1249.
[3]宋东杰,李朝晖,陈全战,等.《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微农业科学,2009,37(30):14635-14636.
[4]王兵.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广东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27(2):27-33,3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9-02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在剖析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的雏形。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双证化模式的设置。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模块化模式的设置。(1)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2)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3)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4)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园林制图室一间,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2)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压缩基础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3)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实训考核50%。其中,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4)工学交替,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砭时事,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燕.园高职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9-30.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铺装在城市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铺装要满足各种交通,还要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活动,如交往、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另外还要承担继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等非物质性需求的重任。而寺观园林铺装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寺观园林铺装的艺术表现要素
1.1 色彩
寺观园林铺装的色彩从整体上考虑,多采用灰暗的色调,以使铺装色彩之间、铺装色彩与自然环境色彩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使整个铺装的基本色彩统一于整个园林景观中。但在统一的基础上,又有颜色深浅及光影变化,以突出节点在视觉中的位置,使铺装在整个园林景观中达到一个和谐、美观的效果。
1.2 质感
寺庙园林的铺装由于色彩上较为单一,常利用不同质感的铺装材料相搭配,来形成丰富的铺装形式。例如同一质感的组合肌理的横直、纹理的走向,凹凸变化来实现组合构成关系。由于寺观园林来往的游人、香客众多,为满足使用要求,同时注意安全,防止特殊天气路面易滑,多选用表面粗糙的铺装材料。
1.3 构形
构形的基本形式有重复、对称、渐变、放射、整体5种。而寺观园林中常用的主要有重复和对称2种。
1.3.1 重复。以某种规则式布置形式,大面积布置,以形成整体感强烈的寺观空间,突出寺观庄严肃穆的氛围。
1.3.2 对称。寺观园林多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氛围。而寺观园林铺装则根据整体布局进行对称式布置,在中轴线上多布置体量相对较大的石块,周围辅以砖块以重复的形式布置,在完整空间的同时,形成对称之势,以突出寺观园林的环境氛围,同时还能起到引导、暗示的作用。
1.4 尺度
寺观园林铺装多采用大面积铺设大尺度的铺装材料以表现整体的大效果,同时辅以稠密的小尺度铺装材料,显出紧凑的图案,使人心生敬意的同时,体现肌理细腻的质感,使空间更加亲切。
1.5 边界
寺观园林铺装的边界处理较为多样,例如利用规则的缘石收边,通过铺装构形、色彩、质感、高差的变化进行心理暗示等,强化边缘效果。
2 寺观园林铺装的特色分析
2.1 利用铺装强化寺观园林氛围
寺观园林,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寺观园林铺装主要是通过运用不同的铺装材料组合、色彩组合,铺设不同的铺装图形,来暗示和深化主题,强化园林氛围。
2.2 用材简单,色彩统一
寺观园林铺装常用石材、砖、卵石3种铺装材料,以不同形状变化组合,形成丰富的地面铺装。所用铺装材料多为灰色调,色彩协调,更能突出寺观庄严、肃穆的氛围。
2.3 纹样多变,做工精细
在寺观园林铺装中,图案纹样多姿多彩,富于变化,常采用条砖仄砌,组成席纹、间方、人字、斗纹等图案。又做工精细,常以重复的韵律获得整体美感,能创造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以卵石作为铺装材料,能表达别的材质难以表达的图案纹样,使铺装整体富于变化。
2.4 自然生态
寺观园林铺装常用乱石、鹅卵石、石板、碎瓦片、碎陶片等自然素材,充分体现自然风采。另外,寺观园林多注重景观空间的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铺装材料之间的细小缝隙里掺杂着土壤,常苔藓横生,使得铺装场地生态系统得以循环,人、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处。
2.5 防滑性能好,反光柔和
寺观园林来往的游人、香客众多,因此寺观园林铺装的设置上尤其注意防滑,而多采用表面粗糙的铺装材料。而寺观园林铺装的色彩从整体上考虑多采用灰暗的色调,这就使得铺装的反光比较柔和。
2.6 排水性能好,多采用排水明沟
寺观园林铺装多以同种材料利用材料形体、大小变化来铺设排水明沟。以同种铺装材料铺设可形成铺装整体的完整性,同时形体上的变化还可以局部强调出排水明沟,使其显而易见。
3 寺观园林铺装与其它几种造园要素的关系
寺观园林铺装与其它造园元素密切相关,以这些元素为依托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装饰性的特点,为寺观园林增添审美的情趣和意味。
3.1 铺装与庭院
铺装是庭院里最实用的元素之一,可以通过铺装的材料、图形、肌理质感来引导人的感官,使人在感到渐入佳境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空间的暗示。寺观园林中也有一些铺装,主要作用就是硬化和装饰地面,寓意并不明确,而没有明确的所指性。
3.2 铺装与建筑
寺观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大宗,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寺观园林铺装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将游人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并起到景观佳境的过渡。
3.3 铺装与园路
园路是寺观园林绿地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寺观园林的骨骼和联系各景点、景区以及活动中心的纽带,是构成寺观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根据布局要求,寺观园林的园路上运用最多是一些几何形的图形,这些图形的象征意义虽然不象那些具象图形那么明显,但是它们的装饰性效果更能起到丰富视觉感受的作用。
3.4 铺装与假山
假山寄寓着传统的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和纳祥祈福的美好愿望,而这往往通过假山的题字和铺装图形表现出来。假山作为山,具有其自身的作用和寓意,但为了方便登临,道路的铺筑、铺装的设置也是很有必要的。
3.5 铺装与绿化
寺观园林铺装与其周围的植物相互辉映,形成一种协调的互相衬托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园林意境。而只有保证这种意境和园林的整体氛围的协调性,才能确保铺装和植物的文化性格相协调。在寺观园林中,处于植物脚下的铺装也常用其变化的图形和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以补充植物的宗教涵义,并突出寺观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4 结语
铺装是寺观园林造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寺观园林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初步探析寺观园林的艺术表现要素,从铺装的质感、色彩、构形、尺度以及边界等几方面,系统分析寺观园林铺装的特色,深入研究寺观园林铺装与其它几种造园要素的关系,丰富对寺观园林的研究,为合理运用各种铺装材料进行色彩、构形、尺度以及边界上的组合,创造铺装景观,突出寺观园林的氛围奠定理论基础。(收稿:2012-10-16)
参考文献:
[1]陈国斌,马金锁.浅析园林景观铺地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