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3 08:12: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篇1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平均速度递增;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并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概念范围不统一等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范围的界定仍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范围界定上也存在差异。这导致政府无法掌握各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制订针对性的政策,影响其长期发展。本文在对创意产业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创意产业概念来源、衡量标准和分类方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通过的创意产业界定方法。最后,本文还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二、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1. 文化产业的提出。文化产业起源于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并于20世纪早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由Adorno和Horkheimer于1947年提出,目的是引起社会对艺术商品化的批判性关注。

在20世纪的后50年,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包括:(1)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技术进步使个体休闲时间增加;(3)消费者文化水平提高,对文化产品需求增加;(4)电视等新媒介、新媒体的出现,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Hesmondhalgh, 2002)。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文化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讲,忽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变得不可能”(Hesmondhalgh 和 Pratt,2005)。

虽然文化产业在20世纪后期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始终存在争议。Horkheimer和Adorno(2002)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涉及生产娱乐性产品的行业,包括广播、电影、出版、音乐等,但不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美术等与艺术相关行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4)认为,文化产业指利用创意、文化知识和知识产权生产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2.创意产业的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最早由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门于1998年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提出的原因包括:(1)政治原因。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英国政府为扭转在世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收效甚微;1997年英国大选后,布莱尔政府为树立新的政治形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2)经济原因。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强调文化产品、休闲、娱乐等创意活动对经济的贡献,有利于推动以知识产权开发为基础的新兴行业发展(Hesmondhalgh 和 Pratt,2005;Galloway 和 Dunlop,2007;Foord,2008)。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门的定义,创意产业指依靠个人创意、技术和天赋,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并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潜力的行业(DCMS,1998)。此后,该定义被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但在具体产业范围上又存在差异。

3.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关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学术界仍存在争议。Cunningham(2004)认为两者兴起的时间存在差异:文化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是早期技术进步的产物;创意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是技术变革的产物。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认为文两者的范围存在差异:文化产业是从当时场景中产生创意内容的行业,而创意产业则是从版权和创意内容分销中产生价值的行业。

虽然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仍存在上述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采用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原因在于:(1)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2)从实践角度看,把文化产业归入创意产业的范围是多数国家的惯例(Galloway 和 Dunlop, 2007;Foord,2008)。

三、创意产业衡量标准

尽管在过去20年,创意产业引起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的衡量标准仍不清楚(O’Connor,1999)。Galloway和Dunlop(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的五个衡量标准:(1)创意性,指创意产业常被描述为以创意为基础的行业,创意是其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创意产业的标准之一;(2)知识产权,这是创意产业的组织原则,也是定义创意产业的基础,允许产权拥有人对产品行使经济权和道德权;(3)象征意义,指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象征意义的产生与传播,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4)象征价值,指创意产业具有传播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特点,是创意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5)生产方式,指创意产品具有独特性特征,定制化程度较高且无法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四、创意产业分类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对于创意产业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传统行业分类法和社会网络分类法。行业分类法出现得比较早,目前为许多国家所采用;社会网络分类法由Potts等人(2008)提出,以复杂社会网络市场为基础定义创意产业,目前在实践中应用还比较少。

1. 传统行业分类法。传统产业分类是以国际行业分类体系为标准,以生产方式和产出为基础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主要关注该行业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生产等问题(Potts、Cunningham、Hartley、和 Ormerod,2008;Foord,2008),如英国DCMS在国际行业分类体系指导下,以创意输入和知识产权产出两个方面为标准对创意产业进行分类。

传统产业分类法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认为该种分类方法存在分类过宽、过窄和分类标准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Roodhouse,2001;Florida,2002;Garnham,2005;Hartley,2005)。尽管如此,该种分类法仍然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上海等。

Throsby(2008)在总结现有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产业同心圆模型。该模型认为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而文化价值是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最大区别。评估一个行业是否属于创意产业,主要是通过评估该产业中文化创意所占的比重。因此,处于创意产业核心地位的是那些产出中文化创意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在从核心向扩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在产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根据这一标准,Throsby(2008)将创意产业分为四个层次,从核心到依次为核心创意产业(如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等)、次核心创意产业(如电影创作、摄影艺术)、广义创意产业(电视广播、电脑游戏等)和相关产业(如广告、建筑、设计等)。

2. 社会网络分类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创意产业定义已经不能与目前经济环境相适应,原因包括:(1)标准的行业分类体系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当时以生产制造为导向,而当前则以服务为导向;(2)从组织形式看,传统行业分类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而当前经济形态主要由经纪人、价格、商品、公司等微观经济结构构成;(3)消费者选择行为不再由传统需求理论中所描述的动机决定,而是由复杂社会网络体系中其他人的选择行为决定(Potts等人,2008)。

在此基础上,Potts等人(2008)提出,创意产业是由一系列采用新观点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生产和消费的组织所构成的产业。该定义不再从个人创意出发,而是关注复杂社会市场网络体系背景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创意产业是由生产具有新颖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构成的集合,在这些货物和服务中,消费者的选择原则并没有建立起来。从该角度看,创意产业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由新原则支配的产业。

在此定义下,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该产业经济活动是否涉及社会网络的创建和维护;(2)该产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是否产生于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网络规制的选择、生产和消费产生。根据此种分类标准,农业、采矿、选矿等价格和市场已经稳定的制造业,及并非由社会网络决定的职业技能行业(如教师、护士、博物馆、古典艺术、演出等)均不属于创意产业。

社会网络分类法虽然提出比较晚,但是对于创意产业分类体系建立和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1)社会网络分类法从网络结构入手,以社会网络分类为基础,能够更好地跟踪和分析一般经济体系中所包含的创意产业,为进一步制定发展创意产业分类方法提供原则和理论依据;(2)社会网络分类法将网络、复杂性和进化三个概念相结合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单一分析方法存在本质区别;(3)在传统定义下,政府政策以支持补偿为主,而在社会网络定义下,政府通过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4)社会网络定义法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来评估其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5)该定义有利于通过对创意产业中市场、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详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创意产业对出口、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Potts等人,2008;Foord,2008)。

五、研究结论及其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创意产业概念来源、衡量标准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适用时间和范围不同;(2)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可以通过创意性、知识产权、象征意义、象征价值和生产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3)创意产业的分类包括行业分类法和社会网络分类法两种,前者简易于操作但分类标准不统一,后者分类准确,但不易于操作。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政府应该从宏观上为创意产业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国家对创意产业进行管理扶持的基础。传统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和分类混乱,造成各个地区在创意产业的统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使政府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其实际发展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针。同时,分类标准的混乱,还容易造成政府无法从整体上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以至于出现不同地区重复发展和资源浪费的局面。

2. 企业应该把握创意产品的本质特征,着力提高其创意性、象征性和象征价值,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目前国内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创意产品的附件值较低,缺乏创意性和象征性,而仅仅是与创意相关的产品。为了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品价值的提高,企业必须着力提高创意产品的创意性和象征性,打造其核心竞争力。

3. 在对创意产业概念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对整体创意产业进行划分,统筹规划,确定发展的优先顺序。政府首先应全力支持具有高创意性和高象征性的创意产业,其次是对其周边相关产业的支持,并逐步构建形成多层次、有梯度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Hearn, G., S. Cunningham and D. Ordo?ez, Commercialism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metheus, 2004. 22(2): p. 189-200.

篇2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创意能力;对策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应用型产业开发人才培养为专业定位与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批准文号:湘教通【2016】400号)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人类经济发展产业下游化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因而众多国家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意识的支柱性产业。我国也于2012年颁布了《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标志着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类专业是直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美的感性呈现形式的专业,直接面向的是工业产品、服装服饰、园林景观、动漫等生产生活行业,本身就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类别。此外,向人类的文化成果寻求文化产业的创意灵感,以丰富文化产业的哲理深度与审美温度,本身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表现能力,就成为文化产业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本文拟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何加强创意表现能力提出对策与措施。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文化类课程建设

文化作为人类“狭义动物性提升”而创造的心智成果,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自身生产结果,从而使人类在类本质特征上区别于动物,所以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即“文化的动物”。但人类的文化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性甚至族群性,各民族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反映自身生存世界的一种观念性表达,具有民族本身认识与反映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奉行统一的标准与原则,所以博厄斯等人坚持“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即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理性评价标准,也不存在“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造就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感受与体验,也为文化产业的丰富性感性呈现形式提供了灵感源泉。比如,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都有其作为构成性原理的能指音响形式,这种能指形式所呈现的视觉化纹样、图式、图像与图案等,就是文化产业审美化表现的创意元素。只有从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体系中,提取出取之不尽的文化元素,才能为文化产业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来源与资源,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审美化表现元素。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加强创意表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文化类课程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文化类课程。文化类课程不仅包括“大传统文化”,即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概论,还应包括“小传统文化”,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外国民族民间文化等,才能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视野。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创意表现的课程建设

尽管中外创意产业理论界对“创意”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还没有产生一个能为大家所接受的科学定义,但中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界已经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诸如韦伯•杨的“旧元素的新组合”,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的“对业已存在的东西的再造”,以及我国赖声川先生的“元素的组合与拼贴”等,都已经触及到了创意概念的本质,即创意体现了人类对一定文化模式所形成的符号世界的反抗与超越,从而以丰富多彩的符号感性呈现形式来实现对概念化、机械化符号世界的审美化表现。当然,从严格的学理规范来说,韦伯•杨、霍金斯与赖声川等人的阐述,还只是观念性的描述与现象性的解释,而不具有研究对象的规律性抽象以及方法性指导,因而还不是科学严谨的创意定义。相信随着越来越热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学界对于创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意学这门学科一定会产生并成熟。从以上这些创意理论研究的先驱对创意的阐述来看,创意表现与艺术表现是有区别的:创意表现体现在以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元素来反抗与超越概念化、单一化、机械化的民族符号世界,从而实现本民族符号世界的丰富性感性呈现形式;而艺术表现体现在心灵化与观念化的意象图式来升华与超越符号能指形式的工具性、功能性、实用性,从而赋予生产生活世界的审美化愉悦;前者重在丰富性,后者重在审美性。由此可见,创意表现与艺术表现具有本质属性与方法实现上的差异性,比如,概括、抽象、简约、异质同构的方法是审美表现的方法,而不是丰富性感性呈现形式的方法即创意方法,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创意表现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增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意表现能力。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市场营销类的课程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0002

1 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是指,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基本上受知识产权保障,形式可以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这个文化产业也可以视为创意产业,或是在经济领域称之为朝阳或未来性产业,或是在科技领域称之为内容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包括:音乐、出版、视听技术、电子、电子游戏和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包括出版和多媒体、视听、录音和电影生产、工艺、设计和印刷。在某些国家,也接受视觉和表演艺术、建筑、体育、乐器制造业、广告业和文化旅游业。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我国定义文化产业的概念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认为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并不矛盾,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二者的核心内容是相近的,只是创意产业的说法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创意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2 创意产业的特点

2.1 创意产业以符号和象征性产品和服务为主

创意产品具有文化的主要特征即是符号和象征意义。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源自它们的文化价值。因文化价值不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观念价值,而观念价值(如品牌等)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性,因而创意产品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衡量的,这就使得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

创意产业多是由有突出创意的人、艺术家和有技能的人创办的,因而其企业组织形式多是中小企业。创意产业要求有完整的产业链,具有从研发、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其发展并不是个人或者单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企业之间的群体互动和地理聚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分工细化、灵活配合互补来弥补企业规模经济的不足,用多样的网络性市场交易合约取代通常性的企业组织合约,并通过知识的累积增长和信息的节约而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因此,创意企业多呈现小型化、个体化、扁平化、灵活化的特点。

2.3 创意产业具有交叉性、辐射性

作为一种多文化、多学科和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创意产业及其产品,不仅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服务型产业

创意产业与生产服务业有许多共同的部门,如创新、开发、设计、广告等部门,其共同属性是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现代服务业中,并占据其高端创新部分,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这一性质也证明了服务经济的到来。

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

3.1 中小企业更易进行产品创新

创新型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大企业往往不轻易进入,中小企业可以把握这个契机进行投资。而且,中小企业以其灵活性,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中小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市场动向的把握较强,一旦发现开发的新产品不适合市场,也可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3.2 中小企业有着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企业联系

通过多年的磨练,中小企业锻炼出职业的工作团队,形成了特有的工作方式,构建了通畅的工作渠道,其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决不容小觑。创意产业的本质是现代服务型行业,而中小企业最能积极投身于服务,希望通过服务成长,通过服务创造价值。

3.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创意产业符合创意产业的积累发展过程

创意产业是个容易进入的产业,中小企业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创意、科技而进行生产。创意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具有自发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有利于中小企业在雇佣工人、交换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等方面都非常便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创意产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3.4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

中小企业具有经济活力高、经营灵活、资金循环周期短的特点,对于扩大城乡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需要以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时刻,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好选择。

4 如何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

4.1 政府对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应提供支持

(1)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作为解决就业、产品创新的主力军,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企业就无法进行研发和生产。银行作为营利机构很难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放松融资底线。政府作为链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桥梁”,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对从事创意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如果其产品和企业具有美好的前景,政府为其进行融资担保。

(2)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政府应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并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使其充分了解创意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3)鼓励研究机构的的创新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大学、科技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有时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其创新成果顺利转移到生产部门,实现商业化。中小企业作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中介,在创新、创意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达到了经济目的,也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4)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为扶持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如政府资助、设立技术开发基金、减税、出口退税等。

(5)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提供一个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意经济的良好生存空间和政策环境,培养创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成长壮大。

(6)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一旦被盗,中小企业必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严重打击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中小企业选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这通常是个耗时耗财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小企业要承受经济损失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损失。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创意产业,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加强。

4.2 中小企业自身应做出努力

(1)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企业中不仅仅是研发人员而是全体职工都应充分开发“人脑”中的“活性”资源,实现“无中生有”创意开发和“有中生优”的创意转化,用人脑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条件约束,产生一系列原创性的产品和服务。

(2)完善产业链条。创意产业价值的体现,需要完善产业链条来实现。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就要贯通“创意-设计-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开发能创造价值的创意产品,拉长创意产业链条,使创意的“价值扩散”效应充分发挥。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产业区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和投入,转而依赖文化、技术等无形资源,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对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的消耗。对于创意产业来说,个人创造和生产的空间相对于工业、制造业的生产空间是较少的,尤其是由于不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为国家的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捷径。

(4)从各个方面创造新领域。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研发过程中,中小企业应集中必须的创新力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领域进行创新。中小企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创新域,而且要在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产品设计、需求和顾客方面创新域。产品功能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产品功能的增加或减少都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产品质量领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必须途径;产品设计领域,造型新颖、设计奇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需求领域,由于需求是顾客最直接的反应,针对顾客需求选取创意点,能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发展领域。

(5)吸取先进创意文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所采用的企业进步战略大多是模仿创新。在模仿创新中,选取的模仿对象应针对市场和企业的情况,选取合适的先进文化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

(6)采取多种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较弱,应当选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可通过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积蓄创新实力,从而进行独立创新;也可与同行业的企业合作进行创新,通过协作关系,中小企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创意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Manuel Castells,2003),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

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王慧敏,2007),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1986)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Howkins,2001;Michael Keane,2006)、创意产业的作用(Richard Caves,2002;Nicholas,2005)、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Angela,2005)、创意产业创新机制(Handke,200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 Caves(2002)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2000)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

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1997)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2000)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2000)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2002)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的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金元浦,2006;沈山,2004;胡晓鹏,2006;姚东旭,2007;荣耀明,2005;等)、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丁俊杰,2006;奚建华,2007;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厉无畏、王慧敏,2006)、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厉无畏,2006;周蜀秦、徐琴,2007;熊凌,2004;佟贺丰,2005;魏鹏举,2005;王缉慈,2005;莫建伟,2005;齐勇峰,2005;周振华,2003;等)、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王缉慈,2006;丁俊杰,2006)、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厉无畏,2005;花建,2006、2007;刘丽、张焕波,2006;陈楚,2007;李玉敏,2007;张秋平,2006;邓达,2007;吴俐萍,2006;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海江、谭翔浔,2005;李庭新、李书,2005;秦霖、邱菀华,2004;等)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厉无畏、王慧敏、孙洁,2007)、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冯学钢、于秋阳,2006)、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冯学钢,2008)、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王慧

敏,2007)、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杨劲松,2006)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可称为旅游资源。新兴的视觉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旅游业在资源外延上具有无限性,存在于各类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活动内容之中,只要旅游者有需求,就可以看作旅游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意挖掘而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之中。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为重塑旅游地的产业品牌打造良好的基础。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其仍然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的前提,也是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各种资源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决定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强调旅游文化性体验的今天,丰厚的文化品味――文化品类的丰富、文化风格的独立、文化形神的精美等,构成了旅游品牌的内涵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则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因此,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厉无畏,2006)。

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产品的“原材料”,以创意转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的产业资本,是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产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新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价值要素。“旅游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品创新的多维性,既可以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的物态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创意,而后者无疑更具意义”(崔凤军,2002)。“创意”通过对旅游产品层次化、系列化和高品位化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个性化沟通性的服务,促进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品牌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产品的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创意营销是围绕着旅游者的体验诉求来进行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体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摆脱思维定势,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次是人性化,旅游体验营销要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满足顾客内心被关爱的需要,建立情感联系与顾客的忠诚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旅游体验活动就是在营销理念的引导之下顾客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又是体验营销的产品,使顾客的体验附加值大大提升,实现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四)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业吸引力

影响旅游产品需求的因素繁杂多样且多处于变动状态,导致旅游需求的弹性大。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其强大的辐射力不仅有利于扩大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还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用消费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

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与消费欲望,来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3、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

6、Goeldner,Charles R.Ritchie,J.R.Brent,Mclntosh,Robert Woodrow.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Wiley,2000.

7、解永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8、曾蓓,崔焕金.旅游营销的新理念――旅游体验营销[J].社会科学家,2005(2).

篇5

1、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领域。由于发展战略、地域特征、文化政策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除“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外,还有“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和“文化产业”概念。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不做区分,统一采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1、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1998年,英国政府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选取了“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和“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标准,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及文物、手工艺品、工业设计、时尚生活设计、电影音像、电子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脑服务、广播电视13项产业。

1.2、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主要从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三个角度来分析。

在中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成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据此定义,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出版、广告、设计、数字休闲娱乐、电影、广播电视、文化展演设施、视觉与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工艺、建筑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创意生活等产业。

在中国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创意工业,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和知识产权以生产和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11个行业。

中国内地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称谓。北京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九个类别。上海将其称为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重点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五大类。

2、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尽管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已经有一些相关的著作(包括译著)、蓝皮书、发展报告、学术文章出版和发表,但系统综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未展开。

2.1、概念与分类的研究

广泛认为,创意理论的产业浪潮出现的标志是熊彼特于1912年指出,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的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于1998年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并给出了详细分类。该定义强调个人的创造力,认为创造价值的主要是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偏重于文化产业。

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大类。他认为,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设计、研发、软件、视频游戏等15个产业,自然科学中各部门的专利研发活动也可以被纳入创意产业。霍金斯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将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的科学与文化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中国金元浦教授从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角度,指出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全球化消费社会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在现代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姜奇平提出了新创意经济理论,认为创意产业应把网络包括在内,这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内涵。刘汉太从全球的视角指出了创意的本质、创意经济的范畴、创意阶层的诞生、如何开发创意潜力等,强调“创意创造财富、创意成就未来”。另外,蒋三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贺寿昌的《创意学概论》和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等也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做了相关研究和论述。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概括,大多集中于对本国或某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对两国或两个地区的比较研究较少。它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开发个体的创造理念、技能和天赋的智能资源进行知识产权的界定,进而生产、传播、运用,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行业。

2.2、对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研究

凯夫斯从创意产品的角度概括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如下特点:①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②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③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④创意产品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并非单一要素的产品;⑤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⑥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⑦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金元浦教授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厉无畏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等特征。任、解小娟等人则认为创意产业强调人的创造性,强调产业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强调与高科技的结合,强调知识产权的核心作用。卢娟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性、强融合性、渗透性以及持久赢利性五大特点。

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总结大部分是从经济特点、产业分析以及实证的角度分析的,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融合性、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性等特点。

2.3、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

国内外理论界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模式的分析。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其与传统产业集群比较的角度进行的。比如,佛罗里达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要有不同的环境和政策;而美国学者阿伦・斯科特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且具有城市集聚化趋势;Evan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普通的产业集群不同,要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中国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文献较少,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对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的个案分析,主要来说明国内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先进经验等。例如,徐娜通过阐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总结了产业集群在结构、要素和能力三种不同角度的内涵。王丽君总结了创意产业集群研究现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制度、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消亡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盈利从创意产业形成集群的条件入手,提出创意产业集群具有网络特性、个人创造力的贡献性、风险投资难度性等特点。张振鹏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4、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

英国1998年出版的《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的《地区的规模》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了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其发展现状。

中国张京成等人从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创意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城市发展的引擎。他们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汇集了国内外有关创意产业的理论观点、产业发展政策等。王俊等人结合中国发展创意产业的背景,提出了中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吸引创意阶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蔡荣生、王勇总结了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基础、开发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陈汉青等人提出,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理论研究、创意人才培养、数字化创新与融合三方面的有效结合。孙坚等人从政府宏观调控、投融资渠道、保护知识产权、培养创意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

另外,胡黎明、赵瑞霞从产业发展目标、政府作用、产业发展路径等对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郑洪涛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造了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理论:碰撞与交融》、《见证:使命与方向》、《现场:文化的质感》等系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对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小结

综合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显著,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中国在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创意产业理论的实证性研究。从总体上说,文化创业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其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与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Annual Business Inquiry,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Ganrham Nicholas,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edited by Fred Inglis,London:Sage,1990.

篇6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功能使其备受青睐。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及特征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开发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一定义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于这一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对构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范畴不尽相同。各国基于自身优势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在通用的文化产业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例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推出创意产业概念,美国主要以版权产业作为总体理念,日本等国则更重视“内容产业”的提法。

在我国,各地区推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对该产业定义与范畴也并未统一。①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创作、创新形成以知识产权为主要价值形式的文化产品、内容或服务。通过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实现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包括创造、生产知识产权的上游产业,以及传播、分销知识产权产品的中下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征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创意、创新为根本要素和动力,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先进技术为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高度融合,附加价值高且资源消耗度低。

二、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要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Richard Florid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提出了在文化创意产业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他将人才和知识置于突出的位置,强调了人才因素对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英国城市规划权威、传通媒体总裁Charles Landry则认为构建创意城市的基础需要七大要素:人员质量,意志力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种人才的发展通道,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与组织架构。[1]这一指标体系除了将人才、知识作为核心因素,还把外部环境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重视产业集群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Nick Clifton对英国与北美地区创意、人才资本与高科技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多的创意产业影响指数:同性恋指数(gay index)、波西米亚人指数 ( bohemian index)、文化机会指数( Cultural Opportunity)、人才指数( Talent index)、多元化指数( Diversity index)、高科技指数、公共供应指数( Public Provision Index)、地理层级( Level of geography)。[2]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模型指出决定一国某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无法控制,也不可漠视政府政策的影响。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认为对文化创意产业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来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文化”角度

1.历史与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核心部分,更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高利润区域。文化内容来源于历史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从供给角度看,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价值将部分直接转移到新产品,或通过影响力等间接形式增加新产品的附加值。从需求角度看,良好的历史资源和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出忠实的文化消费群体。

2.经济基础。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主要是满足精神性的直接消费需求或提升附加值的生产需求,属于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刚性需求。因此经济基础是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满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一区域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市场就越大。

(二)“创意”角度

1.人才素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创新为根本要素和动力,而创意来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意的竞争首先在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文化创意活动的产业化运营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很高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又要能熟练应用现代科技,还要懂得迎合市场需求。一个区域的人口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不仅能带来丰富的创意素材,也有利于人们在知识与观念的碰撞交流中产生新的火花,并有利于形成鼓励创新、包容个性的社会环境。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当前大多数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中心集中在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原因。

2.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企业为主要的竞争主体,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充分挖掘人才的创新潜力,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分散的文化和创意资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并有利于推动整个文化创意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

3.知识产权制度。创意本身易被复制,现今创意又往往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比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易于被复制。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更加依赖于知识产权来实现其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创意研发阶段,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将严重损害原创者的利益,挫伤原创性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将严重影响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度。美国是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极为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加强版权保护,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详尽的知识产权法律系统。

4.先进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高度融合的特征。网络技术、3D技术、数字化、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对电视广播、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更推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潮流。不仅如此,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能够扩大创新主体,使消费者和产品使用者都参与到新兴业态的创新活动当中,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能力。

(三)“产业”角度

1.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模式。文化创意类企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属于轻资产型公司,往往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有形资产。而国内银行一般只接受房地产和流动性强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这大大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能力。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将使文化创意企业难以突破规模小、分散化的状态,难以做强做大。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模式,无疑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政府作用。欧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自组织过程,而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新加坡等),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政府行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会影响到产业的要素供给,政府作为文化创意行业标准制定者和产品消费者会影响到产业的需求条件,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会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结构及企业战略。

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典型特征,基于该产业本质特征,本文认为以上八个方面是构建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分工日益增强,我国及各地区政府应基于自身的资源和基础,合理规划实现差异化竞争。

注释:①《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andry.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7-197.

[2] 林颖.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前沿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87期,2014(4):157.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Richard Florid.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 魏鹏举.内生增长理论视野中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J].投资北京,2008(7):88-89.

篇7

中图分类号:U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81-02

一、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风靡全球,如今已成为一种主流经济模式,被各国家广为讨论、接受并实施。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驱当属英国,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阐述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即“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商品化、社会化由此凸显。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使创意产业成为一项国家政策,从而代替传统经济进行经济的转型。这一政策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现代经济的人文化,使产业从以往的制造变为创造,从工业化变为艺术化,形成了“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未来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创意产业都将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创意产业将赋予文化一种力量,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可被视为一种“软力量”,它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持续不断的。

二、创意产业与汽车造型设计

汽车作为一种商品,首先向人们展示的就是它的外形,外形是否得到人们的认可将直接关系到这款车型甚至其品牌的命运。但近年来,在技术、效用等方面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汽车在质量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所以要在技术上取得明显优势日益困难。设计是能将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区分开的有效方法。设计的创造性能力是获得有效结果的要素,为获得先机就要设计先行,使汽车造型个性十足、与众不同,让消费者明显感到差异所在,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精神需求。

创意产业将引导汽车造型设计的潮流。因为,设计作为创意产业的核心,具有创造性,独特性,时尚性。在设计阶段,由设计所创造出的“概念产品”将引领消费趋势,引导企业发展。这些概念产品一旦被认可,便会成为独特的,超前的产品而走俏市场。设计将虚拟的创意、想象有形化,使其成为商品,满足、引导、创造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如概念汽车,展现了新颖、超前的构思及独特的魅力,反映出人们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是各大汽车品牌借以展示其科技实力和设计观念的最重要的方式。创意产业实现了汽车产品的多样化,使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品牌的符号。

创意产业确保了汽车造型设计的价值量。S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缺乏时代的结束,人们已不满足于对物质价值的需求,而是对精神价值的需求越来越高,产品的实用性已不是首要目标,产品的造型和包装的差异性、多样性成为决定价值量的主导因素,设计领域高级阶段中的汽车造型设计更是如此。其中,人类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体力劳动强度和熟练度趋于一致的情况下,设计作为复杂的人类脑力劳动,蕴含了更大的劳动量。在汽车的研发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为汽车产品投入了更多的劳动量,其价值量也就增高。独特的设计理念赋予了汽车产品的不可复制性,使其成为“特殊产品”,供不应求,其市场价格与市场潜力自然不可估量。

创意产业是增加汽车产品附加值的有力手段。功能是造型的先决条件,不能脱离功能来进行造型设计。因此在不改变汽车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外观造型进行艺术加工,便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来源于文化价值含量,二是来源于艺术价值含量,三是来源于品牌价值含量。无论哪一种价值含量都需要通过设计手段来实现。创意产业针对汽车产品的造型、色彩进行“再创造”,将会吸引消费者的“额外”目光,因为产品的形式会引发人们意识到或自己没意识到的情绪反应,而正是这个反应反映出对形式的直接评价,以视觉为切入点,来提升感性认知。

创意产业完善、延伸汽车造型设计的产业价值链。由于对设计的投入不足,缺乏设计人才且设计能力有限,使得许多自主品牌还是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没有摆脱引进―模仿的模式。生产制造只是产业流程中的一小部分,品牌的研发和销售才是重中之重,要将产业链拓展延伸到“文化服务”。通过创意产业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利用设计手段去营销,将产品文化商品化,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盘活,推广到汽车产业。

三、创意产业的创造性

(一)创意思维

在汽车产业中,创意是核心要求,文化是设计的内涵和本质。对于车身造型,人们常常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模式来看待设计美学问题,只凭借直观感受去理解而忽视了对本质的认识,思维被束缚以致落入俗套而毫无新意。汽车造型设计发展速度之快,要想在动态的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不仅要在质量、成本、加工工艺上下工夫,更要在设计思维、设计理念上进行创新。小到车身的一个倒角,大到腰线走势,每一次的改动创新,都是对车身造型的突破,并在视觉上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感受。借助自然的力量,将仿生学引入汽车造型设计中,以设计来带动技术的发展,通过对物体表象的再创造,将车身造型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汽车造型设计的核心已不再是技术和方法,而是整合了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创意产业的创造性给汽车造型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创意产品

汽车产业已从制造业向创意产业和服务业延伸,呈现出哑铃型趋势,研究开发和销售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推动着汽车产业的纵向发展。创意产业是智能化、人文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对汽车产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将这些附加值渗透到汽车制造业之中,将推动汽车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汽车原本的造型和功能,为凸显个性及体验极限,掀起了改装车的风潮。改装车作为一种潮流,得到越来越多车主的认可。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与日俱增,汽车改造需求也随之而生,影片《速度与激情》系列就是典型案例。在改装车展览会上,原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现已成檎故境抵鞔丛炝Φ钠教ā8骺畛敌头追鬃鞍缫圆煌的时尚元素,风格迥异,不禁让人感叹创作者的想象力,也让人感受到汽车文化的魅力。个性十足的改装车得到人们的青睐,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改装车已成为一种汽车文化。汽车改装不仅增添了汽车文化的魅力,还成为汽车产业经济的另一个增长点,是汽车相关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创意产业积极迎合人们对汽车的改装需求,将创意设计融入汽车造型设计和改装中。

汽车产业将文化商品化,通过艺术性的加工走上了荧幕,其价值被多形式地开发与利用。以汽车为题材的电影、动漫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变形金刚》。创意赋予汽车生命,使影片中出现的经典车型成为永恒。如此深度地发展汽车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部《变形金刚》影片累积票房近30亿美元。创造高端产业链,利用产品附加值来创造价值已在汽车产业中显现出重要性。除了汽车影视,汽车体育、汽车节目、汽车书刊甚至汽车服饰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宣传和强化汽车文化,将技术与文化融合为一体。

通过对衍生产品的开发,实现了产业的延伸,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了产业规模。这显然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创意产品的高效性和持久性将有效地融合到下一创造周期,实现更大的价值互动。

四、结语

创意产业使汽车产业走向规模化,使汽车文化商品化。注重设计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规模化的生产与服务方式,将带动汽车产业链整体的发展。现代经济是人文化的经济,经济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慢慢走向文化的竞争、创意设计的竞争。人文精神已经充斥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国已认识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传播文化为导向,不断更新深层文化观念,从而一步步实现经济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喻仲文.中国艺术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特征[J].设计艺术研究,2012(5).

[2]汪明强,沈山.创意产业与国际艺术授权[J].文艺研究,2004(6).

[3]熊微.创意文化性――设计的概念和本质再探[J].中国陶瓷,2006(11).

[4]张革,李世忠.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22):53.

[5]刘学文,王铁军,鲍枫.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2(10):145-147.

篇8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兴行业之一,推动着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孕育了无数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新的发展思路来迎合形势发展,从而更好的融入到创意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拿大是文化产业大国,2017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部长乔美兰(Mélanie・Joly)访问中国时,特意提出要与中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创意产业的由来

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地点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那个时候的英国虽然涉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方面,但在当时还没有那种意识,也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产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提出一种理念,即创意是推动国家经济的原动力。从此创意产业才被引起重视,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二、创意产业的特征

作为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创意产业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与其它产业相互融合

所谓的创意,就是将信息、文化以及技术这些因素融合到一起,将创意与制造业等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产品。由于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所以很难与其他产业完全分离出来。

(二)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由于创意产业对于个人创造力的要求非常高,许多时候一个好的创意,往往来自于个人灵感的迸发,而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支撑,也使得他们的工作存在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产品特点比较鲜明

对于创意产品来说,由于基本都是基于某种创意的灵感,结合其他技术,最终所产生出来的物化形式。这种产品一般都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大多都会兼具艺术化的特性,相比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产品,创意产品的附加值一般较高,可以产生较大的利润。

(四)产业发展趋向高端

近年来,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创意产业方面,并且可以说给创意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向数字化、可视化等高趋势发展。

(五)组织日益集群化

近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进步,以往那种依靠设计师或艺术家个人的灵感突发,来推动进步已经不适合产业的发展了,必须依靠社会运作方式来进行创新,将许多从事创意产业的小型企业聚集到一起,形成聚集效应。虽然可能单个企业规模较小,但由于基本都是创意设计的人员,依然会起到一个主导或者是带动作用。

(六)管理手段现代化

由于创意产业比较推崇设计者本身的创造能力,比较依靠的是个人的灵光一现,而这种往往是不稳定、不系统的,因此,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往往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对这些灵感加以整合和集成,才能更好地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还具备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创意产业比较倚重设计者的个人创造力;第二,创意如果无法被产业化则不能称为创意产业;第三,创意产业的本质要体现文化内涵;第四,创意产业离不开科技和创新,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三、中加之间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一)两国的共同推动

除了今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部长访华提出的与中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对于加拿大政府来说,他们自身也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鼓励本国的企业家和设计者,积极参与文化创意领域内的国际化竞争。而中国作为目前加拿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对于这项工作也是大力支持。从两国文化方面交流内容来看,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创意产业都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前景普遍受人看好。

(二)巨大的市场需求

最近几年,随着许多创意产业项目的成功落地,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这一产业所能带来的丰硕成果。虽然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放眼全球,创意产业正推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成为这些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引擎之一。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孕育了无数的就业机会,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创意产业拥有超过13万的工作机会,美国纽约则拥有超过30万的直接就业机会,如此众多的就业良机说明当前市场需求巨大。

(三)良好的示范效应

随着中加两国对于文化创意领域的共同推动,以及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目前社会对于创意产业的专业类人才需求及其巨大,当然相应的要求也非常高。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一商机,比如罗斯德公学推出的文创艺术类全球高中项目,就是通过多维度综合教育体系,让学生除了在中国学习基础的高中课程之外,还有机会能够提前学到加拿大知名高校的数字设计、影视制作等专业类艺术课程。项目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毕业文凭,并且有机会直接升入加拿大、美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从而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这种模式今后将会对于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中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

任何产业在培育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我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产业扶持政策。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民间资本对于中加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开发,加快其发展步伐。

(二)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品牌经营

文化创意产业,从本质来说还是属于经济产业,我们都知道,市场是一切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加文化创意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已有产业品牌的发展,要发挥罗斯德公学等品牌在打造中加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创意产业在中加两国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创意教育

对于任何一种产业来说,人才都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创意产业作为新近崛起的产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育的及时跟进。因此,在推进中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各类院校中设立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人才,形成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刘伟,伍进.基于体验经济的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9-11.

篇9

弗里德曼又进一步引入社会、政治因素,按他的观点,中心之所以能对区施加影响,除了它的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源头之外,它还具有使区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权利。基于不断进行的富有成果的创新,中心区域的权威施加到地区。弗里德曼也认为,随着区域经济与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心对的优势并非长期保持不变,会缩小不均衡,最终达到空间经济一体化。

由上述模型及其理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与高科技产业园一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较强的创新聚集效应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而且通过企业聚集,形成较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可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可以推动产品热销,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

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虽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中首先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商务成本的提高,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贴合时展需求的一种新型的内生发展模式。

区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竞争力的支撑,而区域创新又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因素和源泉。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能够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引擎,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

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创意的本质是创新,具有裂变效应,而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篇10

一、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英国是最早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的国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根据这个定义,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文物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以及电视、广播等行业中的诸多部门。在2002年,创意产业就超过了制造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那么,创意产业究竟是怎样一种产业呢?创意产业,其最核心的是创造力,它是创意产业的生命,这最核心的创造力又是原创和创新的组合;创意产业源于文化产业有高于文化产业,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创意产业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技术创新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创意产业于2005年开始萌芽,随后的2006年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元年,同时也是创意产业广泛普及并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的第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首次将“创意产业”写入其中,以此为指导,各地也纷纷制定扶持创意产业的各种政策,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逐渐孕育,发展实践不断推进。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有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文化创意等产业,表明创意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具有一定中国色彩的,因为在很多西方学者那里,往往更多被表述为创意产业。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我国台湾。在2002年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来,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的具体方案。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创意产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叫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北京为代表,包括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归纳起来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依靠创意人的智慧,对文化等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创造财富,提高就业潜力的产业。按照我国现行行业分类可分为四类:一是文化艺术类;二是创意设计类;三是传媒产业类;四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类。第二种是称为“创意产业”,主要以上海为代表,包括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这有所区别于英国初始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所囊括的行业比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少得多。截至目前,在世界上由政府出面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仅有我国。

二、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物质以外的精神需求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到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这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在此背景下,作为能够创造巨额利润的创意产业链条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意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开始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虽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发展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一)融资难

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源泉,它的发展不依赖于资本但却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普遍都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如:创意者、创意团队由于其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创意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加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风险;大多数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有限、有形资产偏小、缺乏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经营缺乏稳定性、企业管理不规范从而导致其综合实力较小、信用水平偏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仍然是依靠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的投资机制,政府以外的投资依然不是很旺盛,而这仅有的政策性资金也是更多的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忽视中小创意公司。再加上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的限制,大大增加了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难度。

(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篇11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37-02

我国文化产业产业化已经走了20年的路,但现在我们除了国家垄断的产业之外,没有一项产业具有高附加值[1];文化产业作为多个产业的集合性总称,汇聚了多个产业的特点,本质的经济与内涵的文化相互连结交融,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产业系统。我国文化产业正走在由大到强的振兴之路,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笔者试图从发展性、竞争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讨,试图提出系统内具有实用性的评价体系,正确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为各类文化企业、咨询公司和政府部门提供一定参考。文中所提模型主要适用对象为以文学作品、动漫、游戏、影视为核心概念产品的企业,或者依靠上述四类产品开发相关衍生品及服务的企业。本文核心理论基础为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所提炼的观点。

一、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厘清

文化创意产业应当在我们全球化条件下,在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出来,高科技是它的支撑,网络创造方式为指导的文化技术全面结合的特征,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重组的新兴产业集群[2]。目前世界各地针对文化产业的命名分类均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知识产业甚至智慧产业,其本质都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而衍生出不同分类的各种创意产品或服务,上述几种分类主干内容均有较多交叉,区别主要在于外延的范围以及语境侧重点的不同,研究内容和方向绝大部分基本重合,而本文对于文化产业的讨论亦借鉴其他相关分类有关研究资料,本文中视文化产业概念大致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的统一分类标准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目前虽然因其分类的时效性、合理性而受到众多文化产业研究人员的质疑[3],但其仍然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标准。其定义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相信随着文化相关产业的不断成熟以及分工地加深,相应产业细分的诉求也将得到有关部门的响应,文化产业也将能获得更准确的定义,部分过渡性的分类也会随时间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文化产业环状模型与创意评价体系

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主要包含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消费者[4]。笔者在钻石模型、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试提出文化产业层次发展模型理论(如下图)。该理论主要适用于游戏、动漫、文学、影视为核心产品的文化企业以及主打文化核心概念的文化旅游、玩具、工艺品等的厂商或服务提供商。模型重点是推动力的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性总结,以及相关操作性评价体系研究。

(一)核心创意概念及创意评价体系

什么样的创意是好的创意?什么样的创意是值得进行经济开发的?什么样的创意关注于社会效益而不注重经济效益?又是什么样的创意在目前的环境下暂时不宜发展或难以发展,反而在未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如何评价一个创意的可行性,如何确定文化创意的社会定位与经济定位?笔者试图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在此限于篇幅,仅列出相关核心概念以供商榷,且做抛砖引玉;由于体系的复杂性,具体分析笔者将另行撰文详述。

文化产业环的核心是文化概念,通过文化概念的分解、提炼、重组可有效提高文化产品价值,而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包括商品价值与精神价值,一个能够作为创意初筛的标准必须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价值。故提出:创意评价体系应至少包含三大主干部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创新性(潜力)。其中社会效益评价应涵盖概念可能产生的道德认知影响指数、情绪影响指数、行为影响指数、文化影响指数等,作为其精神价值的评定体系。经济效益评价应包括核心产品(模型中的中层产品)受众覆盖人数及收益指数,衍生品种类及成本-收益指数,产品可持续经营时间及核心产品续作、核心产品转化的成本-收益指数、可能盗版的影响指数等。创新性水平评价应包括差异指数、观众接受指数、新技术应用指数、核心概念再创作的可能性指数、未来流行的可能性指数等。

(二)中层核心产品及最外层衍生品

第二层(中层)为文学作品(literature)、动漫(animation and comics)、影视(movie and television)、游戏(Single game and Network game)四大(类)核心产品。核心产品选取主要为目前受众较广,并且实践证明为商品流通中关系比较紧密并且依托核心概念较易相互转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