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劳动保障

社区劳动保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5 16:49: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劳动保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劳动保障

篇1

我们敦化市也相距在市内四个街道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及37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通过笔试、面试的竞争上来的下岗职工,这些下岗职工在经厉了一次下岗后,深知自己再次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

劳动保障机构健全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岗位开发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基本能做到底数清楚,政策明确,工作细致周到。他们已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普遍欢迎。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都反映说:“过去,厂子管我们的一切,我们把厂子当成家;现在,社区对我们关怀备至,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就是我们最亲的人。”

通过这些话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格局中,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的工作居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落实“三个代表”、践行“执政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劳动保障事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由“企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社会化依托的代表,承担着劳动保障“港口”的职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点问题。街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广大老百姓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就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社区平台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距离、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区工作平台的地方,就能准确掌握每位下岗失业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就业需求,就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就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

第三,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新的标准,增添了新的动力。过去,我们在办公室进行管理工作,在市区一级的职介中心和社保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大部分同志是努力工作且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地方,虽然有制度要求,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敷衍推诿的现象。但在街道社平台,面对天天与你见面、时时需要直接帮助的工作对象,容不得半点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对那些困难对象,你更要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跟踪服务,按时完成服务承诺。我们工作对象最紧迫的需求,与我们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并成为我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动力源泉。当前,各地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建设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平台运作还不够规范,最终都影响到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挥平台的作用,使其在劳动保障工作的主战场大显身手,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平台建设。

在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择业观念陈旧,影响着就业与再就业。当前,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脏活、累活不想干,赚钱少的工作不愿做,宁可在家等、靠、要,也不去干没“面子”的活,总是觉得只有进机关或进大企业才算是有了工作;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好高鹜远(如市里今年给街道安排的“4050”人员)。

2、劳动技能单一,开发就业岗位难。下岗失业人员多是缺乏工作经验、技能的毕业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培训重视不够,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但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稀少,如:机械加工行业,想找一些水平高一点的车、钳、电、焊等技工非常困难。

在今后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参加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邀请有关方面对事务所进行业务指导,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民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不断改进;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做到政策运用到位,办事程序规范,业务操作准确。

2、规范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服务标准,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在开展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将实行了“一次告知,两次办结、三次上门”的服务承诺,即对第一次前来办事的人,告知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在第二次办完,第三次如还没办完,则主动上门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规范的语言,热情、细心、耐心的服务态度,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好街道再就业服务工作。

篇2

二、就业再就业政策有效落实。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今年新办理《失业证》1086本,完成小额担保贷款上报审批手续17名。对12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进行就业登记,加大“4050”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力度,今年为786位灵活就业的“4050”下岗失业人员办理社保补贴,并且进行了人力资源库管理。在完善文本档案和网络化管理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的对本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对所掌握的材料逐一排查,做到有错误信息时能够及时的改正,为广大居民的失业就业、医疗保险、退休管理等切身利益提供一个有效平台

三、开展创建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和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等专项行动,积极推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篇3

二是网络设备到位。首先为5个街道(乡镇)、15个社区配置了电脑、电视、触摸屏等信息网络设备,采用宽带方式与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实现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在社区同步。经过两个月的运行,在社区设立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此,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出资100万元,为100家社区配置了电脑、彩电等信息设备,社区配备了信息查询触摸屏,使我市基本搭建起了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化平台。

二、开发应用软件,为四级网络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二)通过城域网实现互联。由我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提供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一台VPN(虚拟专网)服务器,数据库作为全市的数据中心存储全市的社区就业信息,VPN服务器通过光纤连接到互联网,乡镇、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通过ADSL宽带或拨号上网的方式连接到互联网,然后通过市中心的VPN服务器认证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内部网。

(三)开发社区信息平台专用软件。我市开发了社区平台专用信息管理软件。各级劳动部门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网进入社区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社区每一个人的相关信息。各社区可通过市劳动力市场的VPN服务器进入劳动力市场内部网,运行软件,将相关信息录入存储到市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库中。同时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网站下载最新的就业信息和政策法规,通过彩电或触摸屏向社区居民公布,或者由社区信息员将劳动保障信息送到居民家中,以实现全市信息的共享。同时,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的应用整合了分散的信息资源,促进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加强。三、“五项服务”进社区,使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功能

篇4

2、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实行劳动合同制,由各行政村(社区)负责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试用期六个月)。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的行政管理由所在村(社区)负责。各村(社区)对招聘录用的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需调整的,应报镇有关部门同意后重新招考录用。

3、镇劳动保障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日常业务管理,并指定专人管理。

二、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工作职责

1、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

2、负责本村(社区)内劳动力资源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

3、负责采集、传递就业岗位信息,并对辖区内的求职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4、组织协调开展辖区内的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

5、协助做好辖区内各类企业、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及相应数据的采集工作;

6、协助做好劳动保障部门、镇人民政府布置的其他劳动保障工作。

7、积极完成所在村(社区)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重点工作

村(社区)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应按照工作职责,重点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资源调查。对辖区内劳动力资源逐人进行调查登记,掌握就业、失业、社会保险等动态数据,及时输入信息库,并建立台帐。

2、职业介绍。多渠道、多形式开发采集就业岗位尤其是解决重点困难人员就业。帮助被征地农民、纯农户、“4045”大龄人员就业。

3、就业培训。重点抓好青壮年农民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培训就业率。

4、社会保险。调查掌握辖区内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情况,督促企业参加社会保险,鼓励引导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保。掌握辖区内居民享受各类保障情况,及时申报新增、减少情况。

5、劳动争议调解。及时调解企业各类劳动争议,依法维护职工、企业合法权益,耐心细致做好接待工作。

6、政策宣传。认真学习并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和促进就业等政策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发掘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的特色和亮点,相关信息及时上报。

四、制度管理

1、落实业务培训制度。自觉加强政治、政策业务和工作技能的学习,积极参加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2、落实台帐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失业人员登记、岗位采集、就业推荐、培训登记、参保登记、来信来访等工作台帐,台帐记录必须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并与计算机数据库信息保持一致。

3、落实数据统计制度。及时、正确做好就业与失业情况的统计与报表工作,并按时上报镇劳动保障所。数据统计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及时维护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确保录入信息的项目完整、信息真实、数据准确,实时反映辖区内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情况。

篇5

社区位于广场东南侧,东临沈大高速公路,南至雅威服装厂,西临青龙山大街,北靠长江路,社区总建筑面积约94888平方米,总户数1561户,人口总数5168人,劳动力总数1904人。其中稳定就业人数为756人,灵活就业人数为1117人。社区所辖单位10家,商业服务网点46家,素质教育基地1所(营口市鲅鱼圈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社区劳动保障站自成立以来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等各项制度并实现上墙,为社劳动保障平台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1、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电子台帐,2月份我们把社区人力资源入户调查作为上半年的工作重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居民走访调查,掌握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为劳动保障工作打好基础,每月根据台帐的变动情况,及时上报社会保障信息表和就业失业人员统计等月报表。

2、截止6月份下岗失业人员总数为32人,失业人员41人实现了再就业。

3、领取失业金人员审核。每月15日之前对领取失业金人员进行审核和认定,截止6月份领取失业金人员6人本月新增1人共计7人。

4为我辖区各企业和社区居民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共786人,领证人比的新增223人。

5、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人,5月份新增人员1人,共计我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总数3人。

6、积极采集用工信息128条,提供岗位个数241个,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发放宣传单形式宣传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率。

7、对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落实,认真审核资料,严格把关,今年我社区共有1人办理了小额贷款为他们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8、对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台帐,6月分社区共退休人员为706人。上半年新办理退休人员7人。异地认定领取退休金人员为36人。

二、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

1、4月15日,社区在宣传落实“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将通知张贴到社区各个门幢及各个宣传栏,在5月16日截止前共办理人员为96人,让“五七工”、“家属工”老有所养,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

篇6

2001年,社区建设伊始,市委市政府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保定市成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建设及社区就业工作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仅对当时147个居委会的硬件建设资金通过各方面帮扶就达4628万元,使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今年,又在此基础上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以抓精品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精品社区其标准是硬件达到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300-1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以上,具备四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三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场(室外健身场)、一校(市民学校)。同时全市实现市、区、街、居微机互联网宽带联接。此项工作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支持、帮扶单位援助、企业和开发商无偿提供、社会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2390万元,单独为社区网络建设资金投入560余万元,六十多个社区成为精品社区,使社区硬件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奠定了硬件条件。为了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市直部门、驻保单位和县处级领导找1-2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社区办1-2件实事,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社区建设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观。

为了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把解决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列入工作重点。经过与市委社区办、市财政局、民政局的多次协调,参照保定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及河北省工商个体户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出台了《保定市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暂行办法》草案。同时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补贴由原来的500元/月提高到650元/月,目前该暂行办法已报市政府,待批准后明年即可实行。

二、锻炼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关键。

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作开展的水平。2004年,我局依据省、市就业再就业文件精神,出台了保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工作职能的意见(保劳社[2004]23号),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责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依据职责,我们将与之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文件汇集成册,编印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必读》一书,发给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和使用。2005年,我市又转发了《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通知(保劳社办[2005]59号),并依据此文件制定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评估验收标准》(保劳社办[2005]140号),从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工作、经费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了对照和改进,使我市的基层平台工作更加规范。

为加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管理,市局每年都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一次,从德、能、勤、绩等四方面由居委会逐级打分上报,合格者继续签订聘任合同,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进行表彰宣传事迹,树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的榜样。为提高素质,市本级组织业务示范培训班3次,培训2000余人次。各区均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劳动保障协理员汇报会,沟通情况。今年部里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制定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就业准入范围,对此,我们按照省厅要求,认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鉴定,共鉴定644人次,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

三、统筹谋划,创新方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市局领导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由就业服务局组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另一方面组织市局及三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学习,领会省厅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印发了《保定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1、认真研究,全面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协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认真研究,制定创建活动实施规划,指导社区制定本辖区内创建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我们要求试点社区结合开展的信用社区试点工作统筹组织安排,一并推进实施,使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联合效用,真正达到构建一个和谐社区,促成整个保定的和谐。

2、明确创建标准,加强目标考核。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劳动保障机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分值表,每年进行一次认定考核,其中,90分以上者为实现充分就业社区,90分(含90分)以下者为非充分就业社区。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于每年12月底做好当年创建达标申报工作,经逐级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局评估认定。市劳动保障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去年充分就业社区名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3、加强督导检查,搞好信息反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不定期对基层创建活动进行督察,对活动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建立了创建活动报告制度,各县(市、区)按季上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市劳动保障局对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和交流,先进典型在全市加以推广。

(二)充分发挥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平台作用,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

按照市局的安排,三区及高新区人事和劳动保障局立即行动,利用二周的时间针对本区实际,制定了适应本区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具体规划,并针对每区制定的10个试点社区进行了指导,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标准,诸如帮助他们建立新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对有劳动能力与就业愿望人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等,四级平台网络系统达到了协调联动。

1、创新宣传形式,家喻户晓,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各试点利用省、市印制的再就业优惠小册子,采用发放,入户走访、定点咨询、明白纸、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开展宣传。新市区先锋办事处2005年就创办了《劳动保障工作简报》,以此为媒体进行推广经验、解决问题、招工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在此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中,成为传达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目前,共出了23期,增刊5期,所辖18个社区上报再就业工作信息1000余篇,被采用300多篇,《保定日报》对此报道4次,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公仆与公民》栏目对办事处再就业工作做了专题报道。

政策宣传渠道的畅通,促成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使社区内有就业愿望的人有望就业,失业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就业准备中,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截止到10月底,共发展社区就业实体60个,认定和发展劳服企业、商贸型(服务型)企业3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400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1626本;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4924人,发放社保补贴352.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90笔,金额697.8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4152人;开办创业培训68期,培训失业人员2033人;开展职业指导42796次,职业介绍成功56618人,提供岗位信息189802条,有18529人通过此实现了再就业。

2、通过社区网络,达到社区就业岗位信息共享。社区岗位的开发,是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对4050人员及其它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的长效途径,是市委市政府确立"八个一批"安置失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渠道,北市区东方家园社区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优势,运用自己社区家庭普遍使用微机的优势,创办了自身局域网络系统,以此为平台,不定期的向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信息,他们及时将各种途径搜集的信息在网上,失业人员足不出户便能找到自己满意工作,目前,社区的网站被浏览2万余次,用工信息500多条,使21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为创造充分就业社区尽显数字化便民之利。

篇7

社区位于广场东南侧,东临沈大高速公路,南至雅威服装厂,西临青龙山大街,北靠长江路,社区总建筑面积约94888平方米,总户数1561户,人口总数5168人,劳动力总数1904人。其中稳定就业人数为756人,灵活就业人数为1117人。社区所辖单位10家,商业服务网点46家,素质教育基地1所(营口市鲅鱼圈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社区劳动保障站自成立以来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等各项制度并实现上墙,为社劳动保障平台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电子台帐,2月份我们把社区人力资源入户调查作为上半年的工作重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居民走访调查,掌握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为劳动保障工作打好基础,每月根据台帐的变动情况,及时上报社会保障信息表和就业失业人员统计等月报表。

2、截止6月份下岗失业人员总数为32人,失业人员41人实现了再就业。

3、领取失业金人员审核。每月15日之前对领取失业金人员进行审核和认定,截止6月份领取失业金人员6人本月新增1人共计7人。

4为我辖区各企业和社区居民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共786人,领证人比的新增223人。

5、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人,5月份新增人员1人,共计我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总数3人。

6、积极采集用工信息128条,提供岗位个数241个,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发放宣传单形式宣传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率。

7、对小额担保贷的款政策积极落实,认真审核资料,严格把关,今年我社区共有1人办理了小额贷的款为他们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8、对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台帐,6月分社区共退休人员为706人。上半年新办理退休人员7人。异地认定领取退休金人员为36人。

二、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

4月15日,社区在宣传落实“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将通知张贴到社区各个门幢及各个宣传栏,在5月16日截止前共办理人员为96人,让“五七工”、“家属工”老有所养,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

篇8

按照省厅相关文件要求,河北省全面启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机构建设日臻完善。截至2008年6月底,全省312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1,993个乡镇中,有1,939个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所率97%;2,837个社区中,有2,630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站率92.7%,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网络。

(二)管理服务逐步规范。2003年以来,河北省相继印发了冀劳社[2005]30号等一系列文件,对平台主要职能、人员工作职责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和管理制度,基本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基础台账、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报表制度。

(三)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08年6月底,全省街道(乡镇)、社区共有专(兼)职劳动保障员11,653人,其中专职人员7,848人,占67.3%。全省已组织培训、鉴定保障协理员10,680人/次。

(四)为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2007年全省基层服务机构共扶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2,810个,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3,098人;二是通过平台开展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医疗保险工作。截至2008年3月底,全省纳入平台管理的退休人员达132.06万人,有130.94万居民通过平台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是依托平台,实施基层就业援助。在2007年开展的关爱零就业家庭活动中,实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累计介绍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14,015人,消除零就业家庭11,075户,并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平台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

(一)编制需进一步落实。尽管省厅对机构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个别市县人员编制不落实、机关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全省街道在编人员为729人,占总数的69.3%;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编人员3,010人,占总数的61.3%。

(二)经费缺乏保障。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中,经费基本满足需要的119个,占38.1%;有部分经费的57个,占18.3%;基本没有经费的136个,占43.6%。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中,经费基本满足需要的489个,占25.2%;有部分经费的318个,占16.4%;基本没有经费的1,132个,占58.4%。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中,经费基本满足需要的607个,占23.1%;有部分经费的457个,占17.4%;基本没有经费的1,566个,占59.5%。

(三)机构建制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和社区机构建设不完善,全省尚有80个乡镇、207个社区没有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有些乡镇虽然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但并没有列为专门机构,人员配备也并没有随着劳动保障业务不断向社区延伸而增加。乡镇所虽然配备了1~3名协理员,但由于各村没有设立协理员,工作职能很难履行到位。

(四)劳动保障协理员待遇低。目前街道(乡镇)所非在编人员及社区协理员的工资水平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全省11,653名基层协理员中,尚有2,140人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占总数的18.4%,参加养老保险的7,791人,占总数的66.58%;参加失业保险的5,685人,占总数的48.78%;参加医疗保险的7,654人,占总数的65.68%。

(五)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是文化程度低。全省平台工作人员共11,65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5,467人,占总人数的46.9%;高中、中专学历的5,250人,占总数的4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936人,占总数的8.1%。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基层人员队伍中50岁以上年龄的554人,占总数的4.8%;30~50岁的7,780人,占总数的66.8%;30岁以下的3,319人,仅占总数的28.4%。

(六)设备设施缺乏,办公条件差。一是基础条件简陋。部分基层所(站)办公场所狭小,办公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有的所(站)甚至建立不起各种台账。二是信息化程度较低。部分基层所(站)还未实现信息联网,不能与上级经办机构实行信息有效对接。这些问题已阻碍了基层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建议

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是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统筹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依托。搞好基层平台建设不仅是完成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实现劳动保障部门转换职能的必然举措,是事关劳动保障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

(一)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议以政府名义或由劳动保障、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发文,解决好编制、人员及工作经费等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基层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全省城乡所有街道、乡镇,都要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所属工作人员纳入编制,下属的社区(村),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公益性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网络。二是要将基层服务机构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对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评范围,明确标准,量化考评,落实市、县(区)级人民政府在建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三是明确劳动保障、人事、财务等部门的责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资金支持力度。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合理的工作和人员经费标准,将其机构人员工资和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县(市、区)级政府财政预算,经费不足的,可从县(市、区)级再就业资金中进行补贴。同时,要完善工作经费管理拨付的工作制度,建立工作成果与经费挂钩的拨付机制。可按照“花钱买服务”的原则、“钱随事走”的办法,采取定额拨付制;也可定期根据工作任务完成量,核定工作经费。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对工作经费补贴与其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工作实绩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待遇。一是落实社会保险待遇。按照政策的规定,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应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县(市、区)级财政统一缴纳;二是建立工资调整机制。加强工资价位的指导,以不低于最低工资为底线,设立高、中、低三条工资指导线,由主管部门根据工作年限、工作技能、工作量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完善培训政策和培训工作制度,使基层人员能够定期接受培训。建议按照“统一实施、分级培训”的原则,即由省就业服务机构牵头,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组织全省培训工作,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承担劳动保障协理员师资培训,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负担。

篇9

城市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是以社区为基础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服务的社会服务性机构,这一机构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例如:为劳动者提供求职信息咨询、处理劳动纠纷、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等。提高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是促进民生建设的有效举措,然而,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资金经费以及机制人员配置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服务平台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这一社会服务性机构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积极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究对应的解决策略。

1.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中的问题

1.1资金紧张,无力建设

各地社区资金紧张、资金无法有效运转等问题非常严重,缺少经费无法建立或无力操作服务平台,无法健全服务平台,无正规办公场所、无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各项服务无法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形同虚设。

1.2平台人员职权分配不当

一些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由社区主任全权负责,这种职权分配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作用,然而实际上仍未摆脱权事一体的弊端,而且平台内部机构缺乏规范性,平台建设模式也形形,内部工作人员能力也有待提升。

1.3相关优惠政策无法实施

由于经费的短缺、机制运行不健全等弊端问题,特别是当实施公共财政制度以来,一些原本由法律规定的劳动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却无法有效实施、运行,社区劳动者依然无法享受到优惠服务。

2.提高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水平的策略

2.1增强意识,重视加强地位建设

支持并促进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无论对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行政机构要积极认识到这一点,明确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积极意义,将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纳入民生工作范围,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水平。

第一,建章立制。创设科学的量化标准,制定严格的工作要求,将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纳入行政机构主要工作范围,加大重视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加强评价考核,严格监督政府工作。各个行政机构在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方面的工作效果、成绩要形成一个定期检查、考核的机制,并要使政府工作业绩同评优工作以及奖励晋级等工作联系起来,支持不同地方政府参照本地方实际情况来创造出一个具有先进意义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

2.2建立健全机构与机制

健全、完善的劳动保障机构与机制是实现其正常、有效运转的基础和条件。首先,以社区为单位,要确保创建全面且必要的劳动服务部门,各部门内部要配置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全日制工作人员,打造一支优秀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为了充分保障社区劳动者权利,可以招聘比较有威信的社区居民深入劳动保障机构内部,担当重要职位,以便全面代表人民利益。其次,加强制度考核,奖惩作用双重发挥。科学的奖励制度能够调动工作动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公平的惩罚制度则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防止不作为或违背法律道德问题发生。

2.3开发潜能、丰富职能

要不断丰富和健全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潜能与职能,确保其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例如:集中劳动者信息、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劳动者的岗前技能指导与培训、保障劳动者享受保险服务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服务范围,打造更多的业务服务。

2.4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内部拥有一支强大、健全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加大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树立他们的工作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与业务水平,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劳动保障服务。

第一,创建科学的人力资源去留体制,尽量培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乐于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贡献毕生精力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

第二,积极培养人才,全面培训人才。要对机构人才从制度政策、工作业务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加以培养和培训,使他们更加熟悉服务工作业务范围,能够准确处理各种问题,确保他们的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专业,同时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其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能够时刻满足社区居民的劳动保障服务需要。

3.总结

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是民生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与运行为劳动者提供了有效的劳动就业保障服务,保证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不断提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水平,发挥其劳动保障服务的重要作用,确保其有效功能与作用的积极发挥。

篇10

2001年,社区建设伊始,市委市政府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保定市成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建设及社区就业工作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仅对当时147个居委会的硬件建设资金通过各方面帮扶就达4628万元,使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今年,又在此基础上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以抓精品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精品社区其标准是硬件达到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300-1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以上,具备四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三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场(室外健身场)、一校(市民学校)。同时全市实现市、区、街、居微机互联网宽带联接。此项工作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支持、帮扶单位援助、企业和开发商无偿提供、社会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2390万元,单独为社区网络建设资金投入560余万元,六十多个社区成为精品社区,使社区硬件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奠定了硬件条件。为了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市直部门、驻保单位和县处级领导找1-2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社区办1-2件实事,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社区建设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观。

为了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把解决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列入工作重点。经过与市委社区办、市财政局、民政局的多次协调,参照保定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及河北省工商个体户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出台了《保定市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暂行办法》草案。同时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补贴由原来的500元/月提高到650元/月,目前该暂行办法已报市政府,待批准后明年即可实行。

二、锻炼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关键。

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作开展的水平。2004年,我局依据省、市就业再就业文件精神,出台了保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工作职能的意见(保劳社[2004]23号),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责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依据职责,我们将与之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文件汇集成册,编印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必读》一书,发给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和使用。2005年,我市又转发了《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通知(保劳社办[2005]59号),并依据此文件制定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评估验收标准》(保劳社办[2005]140号),从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工作、经费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了对照和改进,使我市的基层平台工作更加规范。

为加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管理,市局每年都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一次,从德、能、勤、绩等四方面由居委会逐级打分上报,合格者继续签订聘任合同,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进行表彰宣传事迹,树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的榜样。为提高素质,市本级组织业务示范培训班3次,培训2000余人次。各区均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劳动保障协理员汇报会,沟通情况。今年部里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制定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就业准入范围,对此,我们按照省厅要求,认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鉴定,共鉴定644人次,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

三、统筹谋划,创新方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市局领导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由就业服务局组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另一方面组织市局及三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学习,领会省厅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印发了《保定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1、认真研究,全面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协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认真研究,制定创建活动实施规划,指导社区制定本辖区内创建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我们要求试点社区结合开展的信用社区试点工作统筹组织安排,一并推进实施,使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联合效用,真正达到构建一个和谐社区,促成整个保定的和谐。

2、明确创建标准,加强目标考核。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劳动保障机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分值表,每年进行一次认定考核,其中,90分以上者为实现充分就业社区,90分(含90分)以下者为非充分就业社区。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于每年12月底做好当年创建达标申报工作,经逐级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局评估认定。市劳动保障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去年充分就业社区名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3、加强督导检查,搞好信息反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不定期对基层创建活动进行督察,对活动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建立了创建活动报告制度,各县(市、区)按季上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市劳动保障局对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和交流,先进典型在全市加以推广。

(二)充分发挥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平台作用,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

按照市局的安排,三区及高新区人事和劳动保障局立即行动,利用二周的时间针对本区实际,制定了适应本区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具体规划,并针对每区制定的10个试点社区进行了指导,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标准,诸如帮助他们建立新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对有劳动能力与就业愿望人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等,四级平台网络系统达到了协调联动。

1、创新宣传形式,家喻户晓,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各试点利用省、市印制的再就业优惠小册子,采用发放,入户走访、定点咨询、明白纸、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开展宣传。新市区先锋办事处2005年就创办了《劳动保障工作简报》,以此为媒体进行推广经验、解决问题、招工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在此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中,成为传达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目前,共出了23期,增刊5期,所辖18个社区上报再就业工作信息1000余篇,被采用300多篇,《保定日报》对此报道4次,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公仆与公民》栏目对办事处再就业工作做了专题报道。

政策宣传渠道的畅通,促成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使社区内有就业愿望的人有望就业,失业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就业准备中,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截止到10月底,共发展社区就业实体60个,认定和发展劳服企业、商贸型(服务型)企业3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400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1626本;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4924人,发放社保补贴352.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90笔,金额697.8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4152人;开办创业培训68期,培训失业人员2033人;开展职业指导42796次,职业介绍成功56618人,提供岗位信息189802条,有18529人通过此实现了再就业。

2、通过社区网络,达到社区就业岗位信息共享。社区岗位的开发,是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对4050人员及其它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的长效途径,是市委市政府确立"八个一批"安置失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渠道,北市区东方家园社区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优势,运用自己社区家庭普遍使用微机的优势,创办了自身局域网络系统,以此为平台,不定期的向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信息,他们及时将各种途径搜集的信息在网上,失业人员足不出户便能找到自己满意工作,目前,社区的网站被浏览2万余次,用工信息500多条,使21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为创造充分就业社区尽显数字化便民之利。

篇11

主要做法和成效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加大再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失业人员素质作为工作着力点,根据市场需求,配合区劳动局,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多层次、多门类的职业技能和再就业创业培训,突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培训中,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注重把实用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相结合,对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妇女开展创业能力培训,系统培训企业营销及管理知识,并进行工商登记等各方面服务,大大激发了她们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潜能,探索出一条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

二是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和岗位援助服务。重点宣读并讲解了市、区关于劳动保障方面的有关政策文件,并利用板报、宣传拦及时将这些政策文件张贴出去,使失业女工及时了解政府有关再就业政策。就女性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心理、技能、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极大地缓解了这些下岗失业妇女的压力。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的宣传栏里,我们每周张贴一次招工再就业服务信息,并专门开辟了针对女同胞的招工专栏,至今已张贴了各类就业信息90余条,并通过金保工程系统就业信息,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个窗口。为了使的失业人员得到再就业的机会,我们千方百计与社区周边的单位取得联系,只要得到招工信息,立即就把招工名额揽到社区,让招工单位亲自到社区来招工面试、考核,同时还坚持了女工和低保户优先的原则。

三是培养树立创业和再就业典型。通过广泛宣传、典型激励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并宣传了一批自强不息、自主择业、积极创业的妇女再就业先进典型。在增强了下岗姐妹创业和再就业的信心,并为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注重鼓励下岗失业女工多学习、多参加实践,掌握一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有一定能力的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帮助他们搞好再就业经营,扩大规模,成为创业带头人,激励和带动周围的下岗失业女工。我社区有一名下岗失业人员xx,女,xx岁,2006年9月下岗。她曾经卖过大碴粥、蔬菜等小买卖,2008年在社区后面开了一家饭店,因经营不善将饭店出兑,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2009年2月在社区的大力扶持下,帮其贷款2万元,开办了铁艺加工厂,在社区的积极引导下,失业后不忘发挥自己的才智,把爱送向社区,送给其它下岗失业的姐妹,共聘员工x名,其中x名都是下岗、失业人员,今年扩大了规模,在还清2万元贷款的情况下又帮其贷款5万元,使其铁艺加工厂生意红火。

四是让下岗失业人员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尤其是灵活就业补贴工作,今年,市劳动局开发了一个新的软件,为灵活就业人员办理补贴,在办理过程中因失业人员都已灵活就业,需要他们提供申报材料时,打电话通知他们,有的电话号已换号或空号,我只好去他们家中通知,有的人已将房子卖出或租出,找不到人,就想方设法去通知他们,以免耽误他们办理就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