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3 15:50: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现代物流的涵义和特征

现代物流是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它主要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逐步呈现出八个特征:反应灵敏化;服务外延化;流程规范化;系统最优化;手段先进化;网络体系化;运营市场化和信息电子化.

二、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政府和一些企业开始逐步推行一些优惠政策,开始注重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在传统物流基础上进行整合资源和服务延伸,不断跟进电子商务发展,快速向现代物流企业更变转型,逐步形成规模企业,现我国已有一批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得到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群体。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二)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体制各自为政。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依然是分散的或者是多元式的管理方式,涉及到多个部门,这种方式导致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最终导致物流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偏高,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合理统筹。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分布不均,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设施建设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进度,比如物流配送运输周转站建设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使集装箱“门到门”的多式联运未得到充分发展。

3.物流企业规模制约现代技术有效发挥。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和市场占有率低,规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信息化的精确管理,致使现代物流技术在这些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企业大多选择以增加库存的方式来支撑市场需求,造成仓储费用及管理费用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4.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提供服务的仅占19%,为成品销售物流提供服务的仅占18%。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不足、服务质量差、物流能力优势不足、信息系统竞争力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我国物流现存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1.找准立法出发点。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我国物流立法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物流主体法;二是物流行为法;三是宏观调控法;四是社会保障法;五是物流标准法。

2.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物流现存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调研分析,并逐步完善,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及时清除;对不完善的,进行修订完善;对不健全的,进行制定,真正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大环境的、推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和谐法律氛围下有序发展。

3.统一物流执行标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如何适应国际物流发展要求形势更为严峻,制定和完善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体系成为必须,需要我们在大力推行和普及相关国际技术和服务标准的同时,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标准,比如需要加强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贸易标准、电子认证标准等等标准的建设。

(二)规范竞争秩序,完善物流管理体制

协调的综合物流管理、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政企分明的主体结构、统一的国内市场是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发展现代物流,更需要政府完善物流管理体制,规范竞争秩序。一是明确政府定位,充分发挥职能;二是推行流通领域政企分开。

(三)重视研究教育,完善物流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的竞争终归结于人才的竞争,物流人才包括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技能从业人员。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研究教育是保证我国物流人才产出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二是优化物流类专业教育体系;三是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四是重视继续教育。

(四)统筹规划,构筑全国范围内有效协作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

现代物流系统包含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七大要素,需要将七大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构筑全国范围内高效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一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制定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和推进信息化进程;三是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五)发挥政府与企业积极性,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推动,为现代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强政府引导支持,营造良好第三方物流发展环境;二是发挥企业作用,从理念到实践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篇2

这次物流推进会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次会议建立起紧密的政企联系,把发展物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从而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项目的加快实施。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充分运用先进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运输技术对社会化分工形成的各个独立环节进行系统化、集成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满足集约、畅达、高效要求的综合性流通管理系统,它在内容上涵盖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业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地处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圈”腹地,位于“*—*—*”经济轴线的中点,是连接珠三角东、西两翼的结合部,特别是与广东未来的物流中心——南沙开发区一衣带水,显著的区位优势加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广阔前景正吸引着国内外业界涉足。如日本本田捆包公司决定在*火炬区建设大型现代化仓储设施,英国百安居公司、德国物流业巨子林德公司都正围绕着物流业在与我市进行洽谈当中,以消费品配送为特征的万佳、普尔斯马特、吉之岛等多家连锁企业亦纷纷在*开设商店。本土方面,超市连锁企业壹加壹公司成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中国外运集团*公司准备在*港建立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邮政物流*分公司配送服务亦已具备相当实力。

在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在深入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生产服务业的龙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市三产办对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配套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今年3月中旬举办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以现代交通、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以现代物流企业为载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装备现代化为手段,构造多层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体系,形成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以火炬商贸中转物流园区、西北部工业组团产业物流园区和城市配送物流园区为重要结点,沿中江高速公路向粤西地区辐射,并向*东西两翼扩散的现代物流集聚带,努力把*建设成为珠三角西翼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篇3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22-02

1 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发展的相关关系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产业集群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言而喻。理顺产业集群区与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分析两者相互作用机制对于探索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的科学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1.1 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相互作用

(1)产业集群区的物流系统分析

①产业集群区是物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产业集群的空间发展形态。其中蕴含着一个大的物流系统,使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物流系统中产品的原材料(配件)采购、运输、装卸、仓储、流通加工、包装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所有过程。通过协调运作,就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区为依托的物流系统。

②产业集群区物流系统特点。由于产业集群区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决定了其与非产业集群区的差异,大致体现出以下较为独特的表征:

a.物流的整体外包性。产业集群区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所以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通常趋向将物流外包出去。

b.一体化性。产业集群区发展升级,避免了一般企业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跨地域、频繁中转和多次间断的弊端,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区内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

c.产业相关性。对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来说,必须对本集群的主导产业非常熟悉且介入颇深,才能对相关信息形成敏感的、快速的响应。因此,产业集群区的物流系统以及物流企业多与本集群的主导产业相关。

(2)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群区的作用研究

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群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物流对产业集群区的作用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促进产业集群区向更高阶段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区的竞争力。

(3)依托产业集群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依托产业集群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区保障物流业规模化发展,二是产业集群区促进物流业专业化发展。

(4)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相互作用机制

现代物流业在产业集群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随着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水平的越高,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高,进而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大;物流供给的增加,带来物流设施的投资和改善,达到增加现代物流的供给能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提高,从而对产业集群区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1.2 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核心架构

(1)产业集群区发展类型及其物流活动特点分析

①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规模较小,物流活动特点为:物流品种多样化,物流活动较为分散,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

②中卫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主要是由大量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物流活动特点为: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并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准时化特征。

③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是基地或总部在外部的多企业的分厂设施集合。物流活动特点为:体现出货代和船代、国际中转配送、保税等“外向型”物流特征及相关服务性增值服务。

(2)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具体架构

①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内涵

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区根据自身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选择区域物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与该战略配套的相关运作方式,它是对整个区域物流发展思路的一种高度概括”。

②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分析架构

a.核心架构之一:物流组织整合分析。产业集群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为此,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区当务之急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整合方式,创新与提升物流服务的组织系统,实现产业集群区复杂性物流活动的高效率组织和产业化协同。

b.核心架构之二:物流企业经营分析。物流经营方式是企业赢利的基础,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要赢利发展,必须具备一个成功的经营方式。因此,如何结合各产业集群区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出开展现代物流服务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对于物流企业和产业集群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核心架构之三:物流合作治理分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均依赖于进行有效的物流合作。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不同,治理模式分为四种:市场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其中市场治理是交易通过纯粹的市场竞争实现,使用于非专用易;三方治理指的是交易活动由双方和第三方仲裁人共同协调;双边治理是在混合型专用性投资且双方长期合作情况下,采取的关系治理机制;一体化治理,是将交易活动通过一体化到企业内部,运用科层机制进行控制。其中三边治理和双边治理属于中间治理结构。

2 典型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针对三类产业集群区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及物流活动特点的归纳分析,笔者提出三种主要物流发展模式,即与中小企业群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与中卫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发展模式,与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2.1 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针对该类产业集群区中小企业为主,物流活动分散的特点,主要整合的重点是采购物流和分销物流。

①物流整合采购物流型。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材料采购量小、批次多,而该类产业集群区内创业者间具有较强地缘性和亲缘性的特点以及集群在原料或配件的采购、运输等物流环节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为产业集群区联盟采购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②交易市场组织整合分销物流型。在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一方面,流通供应链中零售商直接与厂商进行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多,形成了以大型交易市场、大型零售配送中心为核心,统筹流通供应链物流业务的零售主导型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在厂商和零售商的双重挤压下,越来越多的批发商开始将业务重心逐步由分销转向物流,由分销中心向物流中心转变,积极构筑批发主导型物流整合模式。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的物流活动主要以仓储与配送为主,故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延伸经营方式具有较为普遍的现实借鉴意义。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工商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以及物流活动相对的单一标准化,故集群内工商企业考虑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最初的着眼点主要还是放在减少物流直接作业成本上。同时,该类产业集群区的物流市场规范也至关重要。

(4)物流空间布局

生产企业、交易市场、配送和仓储中心以该种物流空间布局在产业集群区完成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组织。如下图所示。

2.2 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根据核心企业承担物流业务职能的具体组织形式,该方式进一步划分为物流事业部型整合方式和契约联盟整合型方式。

①事业部型。事业部型是指在核心企业内部设立一个独立核算的物流业务利润中心,由其来统筹安排核心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物流业务。该方式一般适合内部具有较为完善物流体系的核心企业。

②契约联盟型。契约联盟型是指核心企业以长期契约的方式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双方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业务购买关系。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①行业物流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是指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

②定制式物流服务。定制式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方式。

③物流咨询服务。物流咨询服务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方式。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中卫型产业集群区内的工商企业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而进行比市场治理方式更加深入的物流合作,双方需要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因此市场治理并不是理想的选择,进而转为双边治理方式。

(4)物流空间布局

由于该物流发展模式对准时化要求极高,因此要求物流组织要建立具有覆盖整个区域的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体系,以准时化的物流服务实现顾客的物流服务需求。如图2所示。

图2 中卫型产业集群区物流空间布局示意

2.3 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物流活动更多的体现出货代和船代、国际中转配送、保税等“外向型”物流特征及相关服务性增值服务。在区内物流活动还不是很显著的时候,该产业区当前宜采用外向型物流为主的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该产业集群区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经济特点明显,需通过功能型物流设施组织整合区内外向型物流,这是该类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也是提升该类产业区竞争力的支点。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针对该产业区的经济外向型特点,物流企业应利用国际物流需求旺盛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货代和保税物流业务,并稳步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介于市场治理和双边治理两者之间的三边治理方式应成为该产业集群区最理想的选择。在三边治理中,物流合作中的第三方的作用非常重用,可以利用双方对自己的信任,为双方的合作充当中介和桥梁,促使合作顺利实现。

(4)物流空间布局

该物流发展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应以产业集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条件为依托,大力申请功能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图3所示。

图3 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物流空间布局示意

参考文献:

[1]陈通.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J].现代物流,2004.

[2]戴发山,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模式选择[J].企业活力,2006.

篇4

一、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重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交接地区,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庆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在加快西部建设,实现将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大,这也给重庆的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特别是在“渝新欧”铁路、沪渝高铁等一系列交通设施的建设,给现代物流打下了基础。(2)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重庆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重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但水平普遍偏低,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企业管理运作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甚至很多企业还采用原始的人工作业;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软件投资比例也很低,大多数的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迫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理念,该经营理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粗放,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同时,现在的物流行业还未走向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不良的竞争,也缺乏专业、高效的物流企业。同时物流企业所需的交通设施、仓储等相关条件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物流所需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物流系统投资的重复,物流系统资源的浪费。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现代物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代物流观念缺乏,直接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缓慢,现代物流的规划与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也并不高。

二、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明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物流规划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将物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并以此为导向,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出与重庆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是提高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在重庆,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商企业要释放物流业务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收益。(3)扩大开放,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政府应大力完善制度建设。可以成立全市性物流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由其协调物流业的服务标准,维系行业间、行业内外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快现代物流企业间的整合,发挥规模优势,改进管理机制,实现依靠现代物流企业取代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物流产业的应该属于是开放性产业。一个地区的越是开放,那么其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必然很快。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与西部各省区、长三角、珠三角省市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重庆打造成西部现代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地区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志,其水平已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全市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发展战略之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完善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经济重要增长点。

篇5

中图分类号:F2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08-05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现代物流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成品配送发展为贯穿生产和流通的综合物流过程,到90年代更进一步发展为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互为影响的供应链过程。

与传统物流业相比,现代物流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创造的价值领域不断丰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的振兴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状况

1、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升。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至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27309亿元,年均增长15.8%,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903亿元,年均增长18.5%,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09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8.27亿吨,年均增长16.1%,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22亿吨公里增加到2808.46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7.5%。2009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7%,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此外,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重要行业。2010年,我国物流就业人数已达2000万。据有关资料表明,欧洲物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如果物流业就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能为我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数千万。

2、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依托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十堰等城市布局,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物流圈一物流节点城市一物流基地(园区)一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共有141个。其中全省已营运的物流园区33个,占23%:在建物流园区58个,占4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50个,占36%。武汉阳逻物流园区、武汉舵落口物流园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营运并取得初步成效。

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改造国企、发展民企、引进外企以及推进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我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类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运作,形成特色物流和专业物流快速发展态势。

(二)主要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不够、优势不优”是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湖北省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综合运输枢纽和交通物流工程的投资偏少,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投资只有22亿元。在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方面,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村物流运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多式联运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无缝连接实现难度大。在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总体水平不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类信息平台尚无法对接,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2、物流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一是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目前,我省从事物流服务的多数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二是物流企业经营范围比较传统和单一。目前,我省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三是物流服务水平低,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在服务理念、营销、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四是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粗放、高能耗。如目前我省物流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8%,行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高达25%,物流业在我省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扮演着高碳排放者的角色。

3、物流业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推进物流发展的协调性要求高,而现行的分行业管理体制与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既影响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又影响物流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发改委、商务厅、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及信息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

门,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现行物流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对物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引导。四是物流标准化制定和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及物流运行效率的提升。

4、物流业与科技融合度不够,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湖北是科教大省,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我省物流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丰富的科教资源未能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2009年,我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集团超过五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研发机构不健全。目前,我省的物流研究机构基本上设立在高校,企业设立物流科研机构的比较少。近四成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超过三成企业没有研发人员:人才流失严重。我省大部分物流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东南沿海或者京津唐等发达城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湖北在鄂高校应届毕业生中,仅有20%的本科生和4%的硕士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而在博士毕业生中这个比例要更低。

三、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一)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优秀成果,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和步骤,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跨过先进国家或地区已走过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或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通过速度和效益的并进,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越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科技、管理和体制的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以达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单纯地加速。

从理论上说,跨越式的发展是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概括,是一种反梯度推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也可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和后发优势,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世界最新的文明成果,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成本低得多;即使在同样资金、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只要能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赶上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点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范围广、资源需求量巨大。但我省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不能依靠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我省应抓住当前产业转移与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产业及资源优势,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方向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的发展中应当予以优先支持。

2、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现代制造业无论是原材料的需求,还是产成品的配送,从区域、时间、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而且可以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要支柱。在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省制造业的现状与特征,制定有效措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省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3、注重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中部崛起是我国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北省在中部崛起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城市自身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省市和区域共同发展。而金融危机后,我省经济提前整体回暖,物流业逐渐复苏,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加快了进驻的步伐,这些大型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或收购本地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网点的布局。

4、加快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行业能够持续稳定成长的必要条件。我省现代物流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主要包括网络化创新、服务性创新、集成化创新、信息化创新及装备技术创新等。

四、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及评价标准

(一)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定位

1、量的跨越――实现总量跨越。根据我省“两圈一带”及“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围绕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物流企业经营现状,通过创新驱动、产业互动、高端带动、区域联动、低碳推动,保持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年均降低0.2个百分点,建成1-2家国家级物流示范基地(区),发展5-10个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15-20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实现总量跨越目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及整体竞争力位居中部六省前列。

2、质的跨越――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省物流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我省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8%,而美国、日本少于1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约为16%。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低碳物流这一目标,这其中主要包括大力发展铁路货物运输、倡导实现低碳公路运输、推行共同配送、推广绿色包装及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二)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评价标准

1、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的内涵。根据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省现代物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以我省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全省现代物流产业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省市、地区的物流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物流政策环境和物流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具有高度的难以模仿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也反映出

了我省对物流市场的争夺能力和对外界物流资源的吸引能力。

2、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而这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物流需求规模、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及物流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物流需求规模。物流需求规模主要指物流服务的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数量和规模。它综合反映了我省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程度和规模、物流需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物流市场容量的大小,是湖北省物流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2)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供给状况指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各种物流技术装备、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及相应的从业人员等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地区的交通能力状况。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物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是指我省物流主体提供物流服务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大小,主要包括我省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服务绩效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4)信息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主要是指我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及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由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已把建立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息的发展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水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5)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主要指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影响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体现了外界环境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持。

五、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选择交通便利。具备大规模物流组织条件,设施布局空间大,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布局若干个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将武汉建成具有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功能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已形成的水陆交通体系基础上,以黄石港及黄石开发区为依托,以采矿、建材、冶金及制造业为支撑,以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要服务对象。将黄石建成覆盖鄂东并辐射皖赣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充分依托三峡库区水位提高的优势,以港站枢纽为依托,以水电能源、载电体产业、机械化工、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将宜昌建成服务于鄂西南、湘西并向三峡库区以及重庆、四川地区辐射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现有的水陆交通体系,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以轻纺、化工、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产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将荆州建成服务于鄂中南地区,辐射湘北、川东地区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已形成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汽车产业和火力发电厂建设为依托,将襄阳建成服务于鄂西北及鄂、豫、陕、渝四省边区的货物转运及相关物流服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以襄渝铁路及在建的汉十和武汉至银川高速公路为依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将十堰建成辐射川、陕、甘、宁等西北省区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二)整合重组社会物流资源,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

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等各种资本进入我省物流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省建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构建企业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提高企业统一配送率,降低物流成本。

鼓励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引导本省物流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扶持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支持省内大型物流企业“走出去”,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

(三)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创新投资回报机制,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交通、水电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强企业自用物流设施建设。

引进国际先进投融资机制。利用资本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资金可以从资本市场中取得。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资本运营方式有很多,如BOT方式、ABS方式等。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为物流设施建设聚集更多的资本。

(四)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保障物流产业发展规范有序

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充分发挥湖北省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和湖北省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物流企业、物流基地在用地、用水、用电、交通、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督促落实物流发展的相关规划。

加强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协调、咨询、服务与沟通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

继续深化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促进仓储设施从原有行业和企业分离出来,统一向社会租赁或出让,推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仓储设施的利用效率。尽快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明确物流产业统计口径,建立健全省现代物流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规范物流企业注册审批,为物流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参加各类高等级评级评信活动。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全面推广。解决仓储、配送、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

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对省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的,可以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年度农转用指标可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统筹安排;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交通实际状况制定便于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时,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夜间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进行配送货物,以减少白天货运车辆进城对交通的影响。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简化通关程序。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积极推动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

加快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数字证书认证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积极推动湖北省电子商务认证的技术标准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延伸,为企业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和企业信用提升。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现代物流业推行标准化。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已颁布实施的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形码标准,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同时,积极支持省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物流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加快提高我省物流业标准化水平。

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

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主要包括:做好物流园区的统筹与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土地、人力、财力和相关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人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建立物流园区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园区建设。如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加大对企业更换车辆的补贴力度,限期淘汰老旧汽车,优化运输组织,减少空驶浪费,制定桥式集装箱行业标准,积极推广甩挂运输等;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物流园区的合作与协调。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依托我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粮食、棉花、果蔬、水产品及畜禽等五类农产品物流的建设与发展;突破性发展汽车、钢铁、煤炭、化工及建材等工业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大力支持中百、武商、中商、汉商等四大商业集团加快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开展社会化配送服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和委托专业配送。大力发展农资、种子和农村主要生活消费品等直接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重要商品的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服务。

(八)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物流人才梯队

做好全省物流人才需求、分类、结构等调查和预测工作,制定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步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明确物流各类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知识结构,建立各类物流人才评价考核的标准。

充分利用省内大专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的合作,鼓励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全方位培养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建立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大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并加强对于物流师等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快在物流业从业人员中开展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的国内外物流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梯队。

(九)建立物流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促进物流业健康成长

篇6

   现代物流产生的标志,就是把过去运输、仓储、搬运、流通加工、装卸等一些分散的活动,归纳成一个系统,由所需位移的物资、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仓储设施、包装加工设备、人员和通信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并用系统的观念、系统工程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各种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整合,满足物流空间和时间的需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由此不难看出,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也就是说,这些物流环节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为因果的子系统。要追求物流运作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从系统的观念上思考。只有把系统的观念引入物流领域以后,才是现代意义上规范的物流。作为我们研究物流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把握物流科学的灵魂--系统性。只有运用了系统理念,把各个物流环节统一纳入到大系统中去,才能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解决当前物流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物流在其产生发展之时,就已向人们昭示:系统科学在物流领域中必将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化既是这一应用的结果,又是现代物流的一大显著特征。

    二、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

    现代物流是一个集筹措、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系统行业,要实现其一体化的运作与经营,关键在于管理。就是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把各种物流资源有效地配置和整合在一起,这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而传统的物流业都是从行业自身利益的角度去分散管理、研究和发展物流。没有把物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施管理,也缺乏权威的主管部门,没有设立相应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这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制约很大。主要表现在:由于各种物流环节的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呈现分立发展的局面,不同的物流运作环节在组织方式、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益不高;三是由于受部门、地方、行业利益的牵制,存在着部门、地方和行业保护现象,相互之间不能协调一致,不利于社会化、跨行业、跨区域的现代物流网络的形成。因此,现代物流的关键就在于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把物流各功能、涉及的各个行业统一规范、管理,以使现代物流发挥出整体最大优势和效益。

    三、物流的成败在于体制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新兴行业,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新生事物,要有效地对现代物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宏观监控,体制至关重要。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逐步打破条块、行业、部门分割管理的传统体制,首要的是建立统一的物流运营体制,要减政放权,避免政出多门。为此,建立统一管理监控体制,由经贸委、计委、交通、铁路、民航、外经贸、信息产业、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参与组建综合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对现代物流进行系统研究,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大现代物流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2) 调配整合全社会的物流资源;(3)制定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选择培育条件较好的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作为典型,带动全社会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4)协调生产企业、商品销售企业、运输企业以及电子信息企业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消除不利于物流链畅通的因素;(5)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服务质量。由此,统一的物流管理监控机构可以对现代物流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统一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物流的水平在于技术

    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恰当的成本、最有效的物流运作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现代物流又是管理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吸纳和使用着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其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如何采用更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不仅是支持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物流水平的集中体现。因为物流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发展,而物流在实践中的成果与水平则更直接地来源于技术的进步。从基础应用层面的技术上讲,有互联网(Internet)、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条码(Bar/Code)、射频技术(RF);对于环境体系技术层面,有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作业管理技术层面,有准时制技术(JIT)、分类管理技术(ABC);在销售时点管理技术层面,有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有效客户信息反馈(ECR)、自动连续补货技术(ACEP)、快速响应(QR)等等。 这些各个层面上的物流技术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也使我国物流业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上述各层面技术中Internet、Bar/Code、ABC 、EDI、POS系统这几项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而像RF、BIS、ACEP等技术则只有在几家大型企业里才有应用。可以说,我国物流业离技术先进还有较大差距,技术环境的标准化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

    五、物流的效率在于信息

    信息网络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基础保障,没有现代信息网络作依托,现代物流就难以实现,物流效率就无从谈起。物流信息的价值就在于用信息网络和手段整合传统物流产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使现代物流业经营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物流效率。具体地讲,就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物流经营网点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同时也要加快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一方面,现代物流要为电子商务服务;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也要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物流,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的广泛普及,大大降低了现代物流的运营成本,使现代物流业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现代物流运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程度。物流信息日益成为物流企业发展和竞争需要抢占的“制高点”,物流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也成为考察物流企业的重要因素。

篇7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肇庆市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发展旅游业和房地产为重,严格上可以说是一个除旅游业和房地产是在发展而其他行业正处于滞停状态的城市,所以能跟肇庆市端州区物流扯上一些关系的也就是一些简单小型公路运输业和快递行业,可是物流业是流通性非常灵活的行业,没有便利快捷的运输工具相辅是不可能快速发展起来的,肇庆市端州区物流业发展缓慢且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以下从3个方面说明肇庆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人才缺乏

广东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分为三类:一是专门为了获取物流师资格证的培训机构;二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本科、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三是省属或国家属的本科类院校设置的本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肇庆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不高,多由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类院校负责物流人才的输出,且管理类的偏多,缺乏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而肇庆高校针对物流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很少,物流人才确实缺乏。

表1 2013年各县(市、区)城镇单位各行业在岗职工年末人数(单位:人)

数据来源:肇庆市年鉴网

根据肇庆年鉴网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运输仓储业从业人员为12224人,仅占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15%。

(二)物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取决于该企业所运用的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肇庆市在运用物流技术的进程相对缓慢,EOS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条形码技术、ASS(自动分拣系统)、EDI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射频识别)、ERP技术是近年来较为先进的物流技术,但肇庆的物流企业大多只运用了前三项技术,大多还处于需要人工的半自动运行状态。

肇庆很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肇庆物流企业中95%为中小型企业,利润低、收入不稳定,投资方面重硬件、轻软件,多数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信息化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障碍。

(三)物流成本偏高

近几年,肇庆仓储运输业投资额基本上逐年增加, 2010年以来,国内物流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涨使得物流业发展趋缓、经营面临困难:一是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二是综合用工成本大幅上涨 30%-40%;三是保管费用上升,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物流企业负担加重。

图1  2005—2013年物流运输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5年—2013年以来,肇庆物流运输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图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虽然产值基本上每年增加,但是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率却下降,说明在各种限制因素比如物流成本增加、物流人才缺失等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

二、对肇庆市端州区现代物流业提出的战略建议

肇庆作为珠三角边缘城市中最具发展潜质的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助于肇庆市经济总值的上升,提高肇庆市的经济地位。为此,本文提出为发展肇庆市端州区现代物流业的战略建议。

(一)加快物流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重要因素取决于是否具有物流人才,需要对国际经贸流程、对流通体系、市场分布、企业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综合能力的高层人才。当前,高校物流教育是现代物流企业最主要的人才“供应商”。还有物流企业应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无论是新进员工还是在职员工,都需要了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当前物流企业的市场分布以及标准化信息化的物流技术。而且高校还可以对就业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企业整体运营水平的提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二)推进物流系统标准化与信息化

针对当前物流系统标准化与信息化的问题,和国际物流与之相关的方向,应该加快现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主要是在于跟踪有关的国际标准,同时要贯彻国家已有标准,建设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系统,以确保物流信息平台在高效有序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对于落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该淘汰,对于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应修订完善;对于尚未制定的标准,要赶快制订,从而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

(三)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

降低运营成本是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政府要加强对本地物流企业的管理,监督以及规范物流市场,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物流成本,要为物流企业提供平等和公平的发展空间。创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网络道路,以各个市乡镇为物流结点,依其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遵循优化区域原则、低于分工和专业分工相结合等原则,将结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

(四)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防止垄断和过度竞争,但又同时确保市场的竞争活力,在尊重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律的前提下,制定企业准入及过度竞争的管制政策。因此现代物流企业要准确定位,立足于本市,打造企业特色文化。根据各市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高物流综合水平,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搞好现代物流业。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有利于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商业网点配送率,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

三、结论

近几年,随着肇庆东站和黄金水道的开通而声名远扬。在肇庆市政府政策的支撑下,肇庆市端州区的现代物流业逐渐起步。然而,在对肇庆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企业间的自律性不强导致部分企业营业额出现只减不增甚至负增长的现象。此外,快递行业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其发展前景同样不容乐观。不难看出,肇庆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道路上将在曲折中上升。因此,发展肇庆市的现代物流业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篇8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篇9

一、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长三角、京津翼、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河南省居中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和集中功能,十分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河南省位于西部原材料产地和东部消费地的结合点,这也十分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河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在获取高效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也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2、交通区位优势

河南省位于全国心脏部位,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体系。(1)铁路运输。目前,京广、京九、太焦、焦柳、陇海、侯月、新月、新菏、宁西等9条铁路干线经过河南,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2014年,晋豫鲁铁路煤运通道开通使河南省又有了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运输通道。截止2014年底,河南省铁路运营里程为5017公里,其中高铁915公里。(2)公路运输。河南省公路交通发达,全国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河南交汇。截止2014年底,河南省公路通车总里程为24.9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5859公里。(3)航空运输。河南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现有飞行航线69条,航线里程223578公里,其中国际航程里程为12326公里,国内航程里程为203960公里。新郑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4)水路运输,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643公里,形成淮河、沙颍河、涡河、沱浍河4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

3、产业优势

河南的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涉及多个行业。原煤、铝、黄金、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省拥有宇通客车、三全食品、莲花味精、金星啤酒、思念食品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河南省的食品加工业、物流业,汽车制造业、信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优势,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制成品等物流资源。

4、以郑州为中心的现代物流格局正在形成

郑州已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截至2013年底,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15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59公里。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之一,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另外,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区具有四通八达、十分便捷的交通优势,郑州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公路、航空高效衔接的客货运中心,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5、企业自营配送中心发展迅速

在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以企业自营配送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物流的也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大型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建立了自营性配送中心,能更快速、更灵活的满足企业要求。既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又节省了成本。例如双汇集团、新飞电器、思念食品集团、思达商业、丹尼斯百货集团等。

二、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劣势

1、人才劣势

人才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哪个企业拥有懂专业、会外语的高水平人才,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获取优势。目前,河南省物流企业人才缺乏,尤其是善于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手段进行仓储、配送、采购等物流活动并熟悉物流运作的人才较少。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还是传统业务,在增值的提供上缺乏人才。人才短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会成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2、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

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流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但河南省企业信息化水平滞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物流信息系统,不会使用GPS、制造资源计划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跟真正的物流信息化距离尚远导致物流效能低且成本高。

3、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

现代物流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还是新鲜事物。一些物流企业的物流意识淡薄,物流观念落后,对第三方物流了解更少,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产业存在着极大的利润空间。很多企业把现代物流等同于传统的运输和储存,不思创新,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物流观念落后已经成为河南省现代物流的发展主要阻力之一。

三、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

1、政策环境给河南现代物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河南省把物流业定位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提出“一个中心、十个行业”的发展思路。“一个中心”,就是建设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十个行业”,包括食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钢铁物流、汽车物流等河南省有优势的产业。另外,河南省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纲要、规划以及配套的扶持政策,将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以积极的引导及适当的优惠,并为物流发展提供软件、硬件支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0年11月17日印发了《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1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郑州航空港的发展必然会加快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

2、经济发展给河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几年,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快。2005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为10587.42亿元,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32155.86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3.04倍。2014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34939.38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160.8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902.67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875.90亿元,增长9.4%。河南省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原材料供应量和产品销售量的激增,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同时也为物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中原经济区规划》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指出:“提升郑州全国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多式联运;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为河南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会产生大量物流需求,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使河南物流业的发展受益匪浅。

四、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威胁

1、市场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成本不再是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物流业发展模式,主要提供运输、装卸和仓储等简单物流功能的服务。这种单一功能、靠拼价格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利润越来越少,且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上日益增多的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物流企业要想求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改进的速度,提高综合营运能力和管理能力,提供多种类型的增值物流服务,承运人型增值服务、仓储型增值服务、信息型增值服务等,增强竞争力,实现物流服务所承诺的高效、便捷、及时、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长远发展。

2、低碳经济的推进带来的挑战

目前,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能为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趋势。物流业的低碳排放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河南省物流业处于粗放式、低效式发展模式,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且物流成本高。另外,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是河南省的重要产业,为了防止农产品及其制品腐烂变质,冷链物流成为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重点。比如双汇、思念、众品、大用等食品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冷链物流公司。河南省的《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要重点打造十大物流行业,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食品冷链物流业。河南冷链物流市场庞大,但冷链物流的发展,必须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3、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竞争激烈

据郑州市企调队公布,仅2012年上半年郑州市就新增物流公司近两百家,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左右。到目前,郑州市有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6000多家,全省物流企业约10万家,物流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此外,在经历了优胜劣汰后,一批跨地区的大型物流公司涌现出来。如郑州的豫鑫物流公司,该公司是集运输、仓储、产品配送、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郑州交运集团、新飞专运、郑州中外运公司等物流企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业务辐射能力突破省际。受“物流热”的影响,社会上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河南中邮物流、长通物流等。由于河南省物流企业多,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142400411145)。)

【参考文献】

篇10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篇11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