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气象灾害的原因

气象灾害的原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3 15:50: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气象灾害的原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气象灾害普查是编制《防御规划》前提。只有摸清本区域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御规划》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切实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涉及各行各业,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气象部门要牵头抓总,统计、民政、农牧、林业、水务、国土、地震等部门和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1普查时间:

2普查种类:一是气象灾害资料普查主要包括:暴雨洪涝、大风、冰雹、雷电、干旱、雪灾、低温冻害、高温、地质灾害、林业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二是社会经济资料普查主要包括:全县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行政区面积、耕地面积、水利设施、河网分布、作物布局、植被覆盖、城防设施、交通路网等。

3普查方式:普查以乡镇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社为调查小单元。各乡镇要根据历史记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出现时间、灾害损失等,向县气象部门上报气象灾害详细资料。统计、民政、水务、国土、林业、农牧、地震等有关部门要立足部门实际,向县气象部门提供全县有关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的详细资料气象部门在查阅有关气象灾害记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乡镇和部门的普查资料必须于20日前报县气象局。

三、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和风险性评估

要在做好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气象部门要按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各类气象灾害影响区域、影响行业、损失情况、原因等,通过解剖典型个例,具体分析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的影响。同时,要对城乡规划和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农牧业产业布局、市政设施建设等气象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

四、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工作

篇2

Abstract:this paper documents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urrent main crop yield and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tricken area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l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ma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he area,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surface: the current agricultu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drought, flood and drought, freezing disaster in three, and the three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 growing trend. Drought is the most serious one in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isaster area and the other two were larger than.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on crop yields.

keyword: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rop yield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气象灾害一般都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利的天气或者异常的气候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是由气候异常和农业对象以及气象危害发生的地区、季节等多方面决定的。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这对与防范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要想十分正确的掌握和预报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强度是很难的,在农业生产上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年的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年农作物的产量。不同区域作物产量的变化基本上是和历年来该区域的受灾情况是相一致的,主要农作物减产的年份和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是相符合的。由于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企业气象灾害是干旱、旱涝、冻害三种,本文就从这三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一、 农村气象灾害简单描述

1.1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和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有着很大的不同。气象干旱是由降水和蒸发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的现象。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的环境因素导致农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水分缺乏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绝收。农业干旱一般都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关联。我国大部分地区旱灾普遍的比较的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作物的产量所带来的影响和旱涝、冻害相比更加的严重,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稳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并且对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旱灾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抗旱能力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比较的大,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等各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干旱成为了制约农作物产量产量的主要那也气象灾害,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2农业洪涝

农业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比较明显,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另一重要气象灾害。

1.3农业冷冻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两种,而冻害又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冻害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气温偏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殖的,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都是在农作物越冬期间,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下,农作物的原生质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直接导致农作物的植株受损或者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一般都是发生在秋、冬、春三季,冷害一般都发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都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某个发育期间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冷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有着不同的灾害名称,如在春季华南地区的低温冷害可以称之为到春寒;秋季华南晚稻抽穂扬花期间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

二、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除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到天气影响较大。气象灾害能够直接影响到产业的产生。比如在冬天容易出现冻害,这对寒带地区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影响就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那些热带和亚热地的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就比较严重了,所以,当在季节性灾害天气出现的时候,农作物的发育期不同其收到的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农作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受到了天气灾害的影响,在后期如果农作物靠自身的调节能力会有所恢复,天气灾害最终对这方面的农作物产量会比较的小;如果在作物升殖期间遇到了气象灾害,即使后期的条件再好也不能挽回造成的损失,严重的话会出现绝收。由此可以看出气象灾害如果发生在关键性农时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多少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不同区域内的主要气象灾害入手来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2.1东北地区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就是夏季的气温不稳定,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以干旱为主,冷害随着现在大气温度的逐渐变暖对农业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渐的降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农作物生长季气温有着明显的升高趋势,基本上没有大范围的严重的冷害现象出现。干旱程度却反之增加,这是东北地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东北地区水稻和有效灌溉的面积占80%以上,因此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作物的测量起到关键性的因素。

2.2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的季风季候比较的异常,时常会出现降水和气温变化较大,洪涝和早春期间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及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天气出现频率较高,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灾害。由于华南地区的水资源比较的丰富,以水田为主,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轻。

三、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1)、通过对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气象灾害能够直接的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其中干旱是气象灾害中影响最大的、危害面积最大、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旱灾对农业生产产量所造成的损失比水灾带来的损失更加的严重,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2)、农业工作研究者要积极的对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农业干旱、旱涝等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和防御的办法做出具体的实质性的研究,从而提高预警的能力。以此来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90

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中,健全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一些气象灾害防御部门却缺乏一定的机制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给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例如,由于一些操作方法较为落后、应急准备不足、反应不快等原因,从而使相关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气象灾情与情报,加之在工作过程中,人们没有有效明确与之相配套的分灾种、分事件类别的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等问题,进而更是严重影响到气象灾害的防范效果。

1.2 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薄弱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气象灾害的防御效果。对于部分地区来说,其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对气象灾害防御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从而也没有对此给予一定的建设与规划,而这一举措对防御气象灾害则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由于相关政府没有对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从而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防御设施,加之该地区的避灾、减灾的措施不力,因此一旦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问题,则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此问题相关部门政府应亟需提高防灾救灾的综合体系功能。

1.3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不足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的开展。对于一些地区来说,其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对于一些学校、农村、社区等地方的人员来说,其并不能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于这些地方来说,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传播技术来预警信息的能力并不强,因此信息的时效和覆盖面的范围仍存在一定的弊端。

2 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质量的有效建议

2.1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通过对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在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质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应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如明确应急方案、规划工作流程、对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进行一定的安排等制定,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气象防灾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机制,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开展作业,从而实现相关作业的有序开展,这对有效防御气象灾害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2 加强建设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设施

在一个地方的发展中,相关政府应将当地的气象灾害防御列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方案编制工作的研究,以通过建设完善的综合防御和救助体系,从而完善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这对有效实现避灾、救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实际生活中,相关政府部门还需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以使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这同时也为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3 改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过程中,人们也需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领域中,如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使人们及时掌握气象灾害信息,且还有利于人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御,从而达到救灾、减灾的效果。此外,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的力度上,相关政府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如及时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使人们了解气象灾害应急避险措施,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篇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然而,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无法有效抵御气象灾害,多依赖气象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它仍然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境内属于季风气候类型,地区降水和温度、湿度呈现年际变化,极端天气灾害,冰雹,干旱和洪涝灾害较为频繁地,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不利农业稳定生产和粮食收入的安全稳定。为了保证农业和粮食安全的稳定,通过尖端技术,对复杂多变的气象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精细的预警。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

(一)基于小麦产量,评估冬小麦

干旱是北方地区一个主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成长[1]。文章下面以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小麦为探讨对象,对干旱的气象灾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冬小麦减产的原因。干旱是北部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不利。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出现了大量的减产,主要是因为干旱引起的。相比光温波动,虽然局部大气环境和华北地区降水量波动较大,然而,中国北方的实际状况是:北方冬小麦通常需要进行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为在温度发生了较大波动,不利于生产,这主要体现在冬季低温出现弱苗,越冬会对苗带来伤害,春季霜冻和灌浆期高温伤害等。

(二)评估冰雹给农业造成的影响

冰雹是河南省在春末到夏季过渡期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气象灾害,常常对夏粮收获、秋季生长和拔节期带来严重损害,经过非常剧烈和极强的冰雹后,对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将带来极大损失。特别是在作物将成熟或进入收获的季节,冰雹将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这对当地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2005年,河南省的某些地区受到冰雹袭击。在此期间,受伤人数为35人,死亡人数为2例。最严重的是导致方圆0.28万hm2出现了绝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数值为1.3亿元人民币。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生产。

(三)评估农业干旱和洪涝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气象灾害分布广泛,面积大,时间长,同时,由于防御能力有限,降低了防御功能,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是世界上洪涝和干旱多发的地区之一。因为不同的时空分布,降水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出现了南北降水量分布不均的格局,南涝北旱、北涝南旱。这也体现了先捞后焊和先旱后涝的特征。干旱和洪涝灾害是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高频率,宽分布,大面积,连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表现为,干旱占62%,居第一位,洪水占24%,排第二位。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可靠的信息平台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灾害到来之前,需要事先做好预测工作,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基于灾害时空分布的预警和评估,有条不紊都开展多元化的、全面的、主要的气象灾害。种植烟叶时,一般要对极端气象灾害如冰雹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这就需要结合大气环流趋势和单站气象数据,向冰雹移动、方向、速度和对流程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探讨,每一个烟叶种植区域都能熟悉冰雹损害范围和运动方向,开展多元化和系统性化的预防冰雹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冰雹这一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引入农作物低温灾害防御技术

气象灾害发生后,需要利用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库,开发和推广相应的制备技术,制备技术正在逐步形成和控制,以提高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气象灾害预防技术的实际效果,构建抗低温和抗霜冻的全面防御系统,以减少低温和霜冻伤害,同时也可使用抗低温成熟制剂 我们必须作出巨大努力,使用有机化学剂,结合其他防霜技术,逐步建立起一个实用的综合防灾技术体系,另外,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抗冻和抗低温技术、抗寒冬小麦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冷破坏,要给予充分的恢复,提高了区域灾害低温防治技术。

(三)森林防火技术

我国许多地方开始使用防火林营造技术,利用发防火灭火的装备,为森林火灾防御提供了完善的技术体系,降低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另外,我国一些地方使用的封闭和持久的消防手枪,完全解决因割灌机对地形的要求和可以折叠技术难题,作为一种新技术,只需要通过手动控制,就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防森林火灾。

结束语:

改革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收入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此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的稳定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大,研究气象灾害,对推进农作物的发展非常有利。文章针对北方地区的气象特征,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干旱、洪涝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防御措施,以期为北方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气象灾害的预防并将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促使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篇5

2014年,我市继续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成立由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政府办分管领导、气象局长任副组长,水利、农业、民政、国土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处均有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均设立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每个行政村(社区)安排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相关工作,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了部门协作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有效地规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强化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保证了各类预警信息快速、方便、及时、准确传递到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增强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一)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今年,投资800万元新建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中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5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450万元。项目占地18.37亩,建设内容包括预警中心会商大厅,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地面气象观测场等,总建筑面积1594㎡。项目于2014年底建成,并已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建成,全面提高我市气象装备软硬件水平,全面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我市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对气象监测网络的维护管理,明确专人负责自动气象站点的维护、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气象信息员队伍作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一是优化气象信息员队伍,更新气象信息员信息。对因换届、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信息员岗位的进行重新登记、聘任,定期更新气象信息员基础数据库;二是加强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在汛前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员的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科学指导群众避险自救能力;三是建立灾害信息互通渠道。为气象信息员提供畅通渠道,便于及时向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气象灾情调查工作。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做好作业装备的年检工作,作业装备年检合格率100%;加强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作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继续推进人影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作业站点标准化,作业记录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

三、全面完成气象灾害防御各项工作任务

(一)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台建设,更新完善预警信息接收人员名单,结合电子政务平台、政府门户网站等载体,及时、准确专题气象服务信息,力求建立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预警信息系统。市气象局与网格管理中心开展气象信息进网格工作,指导气象信息员和网格员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工作,形成直通到户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全年,市气象部门共灾害性天气预警及雨情信息78次共计17万余条。今年,我市还开通了气象官方微信、微博,提供智能、互动的气象服务,进一步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途径、手段和影响。

(二)加快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建设,市政府出台了“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增强了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今年,市气象局开展了防雷设施安全大检查和校园防雷专项检查工作,对全市高层建筑、人口密集、易燃易爆和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的场所等及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防雷设施安全性能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覆盖面达100%。

篇6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51011

1 我国近期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现状

作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气象灾害不仅对农作物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是影响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迅速的进行发展、包括城乡一体化、工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不断上升,再者就是我国走的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疯狂式发展路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环境的污染也造成极大的危害,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粮食的安全问题也大幅度的下降。据统计,我国在近几年农作物每年平均受到气象灾害的面积达到近3330万公顷,因气象灾害粮食损失超过55亿公斤,这是一组十分庞大的数据,伴随着社会进度的不断发展,如果未来这种情况不断的发生,那么气象所造成的灾害在以后带来的将会是一场噩梦,会造成非常大的危机,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摇,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高效,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2 及时有应对性的防御措施

2.1 充分分析不同的农作物对自然的抵抗力,以便更好的来确定农作物的适应条件,生产方式等

尽早做出针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工作,当面临危险农业气象到来之时才能临危不乱,充分的措施和防御会将农业气象造成的灾难降到最小。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也是应对气象灾难的对策,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一定要加强气象灾难防御措施,使灾难发生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的保护了农业的生产,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农业气象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御

2.2 加强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能够准确有效的减少农业灾害,在加强气象预测与防御措施的同时,农业的栽培技术也同等重。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之时在栽培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的话,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了解生活习惯后可以适当的进行人工的措施,从而使产量大大提高,所以加强农业的栽培技术也是应对与避免农业灾害的防御措施。

2.3 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期性防御措施

为了长期性的防御气象灾害。在加强气象灾害的时候 ,更要加强长期性的避免,可以实施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就像对温室蔬菜所进行的栽培,可以确保农产品作物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但这样也只是一种做法并不能长期使用,总的来说,顺应天气的变化是最好的。

2.4 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为了跟好的避免自然灾难,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环境,这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中最重要环节,不仅加强了农田的基本建设,坡地梯田化、洼地台田化、兴修水利、打井防旱以及营造防护林用来调节和改善农业土壤条件,努力实现生态的自然平衡,从而更好的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减少农业灾害的建设频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 防御气象灾害事后对策

发生自然气象灾害是避免不掉的,那么我们不仅要有应对的防御措施,还要有防御的应继续和长效性等的对策外。还要承担后果,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到来。能够及时有效的是气象灾难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弥补是损失量降到最低,竟可能的尽早恢复生机、下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应对:

3.1 灾难发生后的处理对策

当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有效及时的作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使得农业灾害造成的后果降到最小,让受灾的农作物能够恢复生长,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

3.2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大范围的减少由气象造成的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气象灾害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找到一个从经济的制度上预防灾害的办法,这个方法是对与那些已经做好了很好的防护措施,但是没有得到效果,还是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失起到很好作用的办法,这样也可以鼓动农作物的工作者加入农业保险,这样就会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3.3 大力保护环境

我们现今居住的地球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时期,才渐渐形成今天能够适应生命生长的环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美轮美奂、缤纷多彩。在很多年年前地球孕育出了人类,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对地球有着生存繁衍的依赖性,我们需要地球不断的提供食物和植物才能够生存下去。

4 结论

气象灾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加重危害,这种趋势与人们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森林的减少加重滑坡与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湖泊中的淤泥导致洪水能力的减少及旱灾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导致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有些城市的防洪措施没到位等,内涝加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一、全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

渔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非常大的产业,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渔业生产、渔村发展、渔民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利于渔业增效和渔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县发改、科技、民政、财政、国土、住建、农水、海渔、文广新、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和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推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气象为农服务的整体合力。

(三)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宣传教育力度

要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和乡镇气象协管员、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群众气象信息运用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基层干部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力。要建立气象服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制度,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各村发放给全体村民。

(四)提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能力

完善气象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村、中小学校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逐步建立以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为主体,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手段为补充的气象信息渠道,确保气象预警信息覆盖所有村,力争到户。要充分发挥渔业技术人员作用,组建气象服务专家体系,与渔业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开展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快捷性。

二、积极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感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明确责任目标,周密安排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新局面。为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应急办、民政局、国土局、住建局、农林水务局、海洋与渔业局、安监局、气象局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应急办,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搞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四个”能力建设

1.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要认真贯彻上级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大风、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预警和局部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要加快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优化升级现有气象站网,增加灾害易发区观测站密度,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水平,力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以上。

2.完善风险管理能力。要全面普查我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按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编制渔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候资源区划。要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重点加强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渔村迁建选址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渔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按照《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本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4.增强防御灾害能力。要加强渔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防灾减灾和防雷设施建设,引导渔民按防雷标准规范建房,提高防灾减灾和防御雷击能力。全县要至少建成1个农村防灾减灾和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四个”机制

1.建立事故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向气象部门传递相关气象灾害信息,气象部门接到信息经核实无误后,应按照预定流程,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及时进行。

2.建立安全隐患联合排查机制。要加强部门联合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重大责任性事故发生。

3.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以电话、传真、短信、政府公文网等方式,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预警信息,包括气象灾情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要根据《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职责分工,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动,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全力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直至警报解除。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县政府应急办)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气象部门要为事故抢险救援提供及时可靠的气象应急保障。

4.建立气象灾害调查分析及灾情评估制度。气象灾害出现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开展调查分析、灾情评估等工作,仔细查找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能力。

三、强化“两个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篇8

(一)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二)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第三条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4、《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6、《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

第二章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四条 应急指挥机构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组员由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部经理组成。指挥机构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

第五条 职责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参加抢险救灾,并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组织对被破坏的给排水、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工程生产;负责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第三章 预警和预防机制

第六条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一)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

天气气候预测机构预测12、24、48小时内有暴雨、大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办公室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将预报信息传递到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负责及时通知到各项目部、各班组。

(二)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并报送主管领导。

(三)预警预防行动

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警报信息后,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和气象灾害情况。

第四章 应急预案响应

第七条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办公室主持召开灾害性天气会商,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

第八条 信息处理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第九条 紧急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岗位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三)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四)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 应急保障

第十条 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第十一条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员工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

第十二条 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分公司,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分公司或项目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对本预案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

篇9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6-01

前言: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可抗因素,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日益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也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作物的需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1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害主要是指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主要是发生在除夏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而冷害则主要是由作物发育期温度条件不足引发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发生在除冬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因其显著地地域性,也使冷害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东北地区,6~8月份时,由于强降温所引发的冷害通常会被称之为“夏季低温”,而在华南地区春季出现的冷害则被称之为“低温烂秧天气”。

1.2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主要是在热带海洋的低气压接近地面风速超过17.2km・s-1时被引发,台风的破坏力极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受到台风影响的一般是浙江以南沿海地区的作物,且影响其的台风主要是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1.3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

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1]。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与一般的干旱灾害不同,主要是作物内部水分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逐渐流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一灾害,作物水分将会大量流失,且流失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导致作物内部水分的严重失衡,阻碍作物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

1.4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三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包括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等,降水是其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夏季降水。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是这种形势无法得到控制,还极有可能出现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破坏农田等情况,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使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不可抗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2]。我国地域宽广,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域的作物影响也有所不同。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对于温度相对较高地域的作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温度较低的作物影响则十分严重,例如东北地区。我国平均每年遭受冻害影响的作物高达364万hm2,据调查表明,东三省在冻害影响的年份中,作物产量损失均在100亿kg左右。

台风灾害也是影响我国作物产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可达到7个,因台风灾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处于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台风灾害影响的作物超出了300万hm2,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都出现了异常变化,干旱、洪涝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出现频繁,仅2003年的淮河洪水便造成了35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当地作物绝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目前很多农业从事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较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从事人员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同时,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的重要作用,树立灾害防范便是提升作物产量的观念,尽快实现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

3.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掌控各种气象灾害情况,并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以为接下来的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要求农业从事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特征、灾害对作物的损害机理等,以保证所选制定的防御措施科学有效。

例如针对冷冻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可以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增温助长制剂,依据气象信息数据,选择适当的时期予以应用,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综合防霜技术体系。针对干旱、洪涝灾害等,农业从事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特征,发展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等。

3.3 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应加强对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例如通过整修病险水库、江河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以改善水利灌溉等,提升本区域农田的防洪能力,并积极鼓励农民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避免干旱灾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保障作物产量。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人类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提升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业从事人员发展林草,通过种植多种植被为农田建设保护屏障,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论

农业气象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农业从事人员应提升自身灾害防范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9年颁布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给出了明晰的指引。为了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服务,针对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高温热浪、雷电灾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 ”、“狭管效应”等气象灾害。

1.1城市内涝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证实,城市及其下风方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而高层建筑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剧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积硬化直接导致城市降雨时渗透性不好,阻碍了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增大了地面径流,也加重了出现城市内涝的机会。城市区域性内涝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车熄火。交通堵塞,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大的暴雨对城市安全产生威胁,会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暴雨导致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

1.2雷电灾害

城市在长高,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电子器件也在不断增多,电脑网络、程控交换机系统及家用电器一天天增多。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应用。致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逐年上升。而这些电子产品抗干扰能力弱,特别经不起感应雷击。据气象专家介绍,造成雷电灾害的原因有多种,而城市新建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加是导致雷电活动不断加剧的原因。

雷电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发生在城市。建筑物内的现代化通信、计算机等抗扰能力较弱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普及是雷电灾害频繁的客观原因。还有不少高层建筑物的防护设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大量通信网络等设备未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雷电灾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电子设备被损毁。

1.3雾灾

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干岛效应”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城市的高楼又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发风向、风速的变化或风的生、消。形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加剧了雾灾。雾天能见度极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还影响微波及卫星通讯,使其信号锐减,噪音增大。同时雾天空气污染加重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

1.4“狭管效应”带来的灾害

“狭管效应”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谓“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狭管效应”在城市特殊环境下会“放大”气象灾害。如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产生的“狭管效应”,会使局地六七级风速时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以上。“狭管效应”其威力大小,和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由于高层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气流动产生城市建筑间的“狭管效应”,会加重城市某些地区的大风危害,吹毁设施、火灾增多、致人伤亡、汽车被砸等事件。

1.5“热岛效应”带来的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物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温度57℃时,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达到63℃),且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随着城市绿地的减少,水泥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温现象越来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2.1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贡献率 气象科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尖兵”,在防灾、减灾中起着先导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应围绕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组织精干力量对乐清市暴雨、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总结,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关键物理量特征指标,对上级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加快未布点乡镇的自动站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不仅要力求报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还要延长预报时效。 2.2加强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气象服务能力继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积极推进水文、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防灾知识普及能力,充分发挥部门协同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根据气象灾害轻重程度的预测结果,及时完成影像、图标警示信号的制作,迅速气象灾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区设立电子显示屏,争取最大的信息覆盖面,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站、因特网、咨询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气象预警信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县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联防系统。 2.3完善预案编制,提高社会防灾综合能力 应高度重视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增大、频次增多的客观事实,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统的防御标准,加强城区排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一级的各种预案,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气象及衍生灾害,并纳入预案,使得救灾人员和物资第一时间投入应急处置,并有效发挥作用。

预防和减轻城市气象灾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公共防灾、救灾体系,体系建设应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以人为本为原则。

2.4改善城市生态气候,重视气候资源保护 改善城市生态气候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气污染都与大气中的空气流动、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有关。日照在城市总体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要考虑日照的年、季、日变化规律。城市绿化对净化大气、改善市区生态气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温、增湿、降低风速和减少噪音的作用。 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气象灾害,还可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气象局应抽调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气候模型,将气候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和建筑物与城市气候相适应,作出最优化的建筑设计,创造出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态环境。

3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脆弱,城市环境、资源和灾害问题突出。面对快速持续的城市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严重问题,需要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义无反顾地履行着它的职能,诊断城市气象灾害病症,排查城市气象风险,力求让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精。

参考文献:

篇11

高效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备考的重点,以较少的复习量换取较好的复习效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排查、梳理高频考查内容,并据此推测今后可能的考查内容。具体梳理时,可参见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题,除2012年的考题涉及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中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各年考题涉及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气象灾害这一种类型上,对灾害类型的考查较为单一。这种命题选择极为罕见,个中缘由我们难以猜测,却足以说明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年来对气象灾害的考查一直都在进行,但对具体灾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灾―涝渍―火灾―台风―寒潮―洪灾,依次进行,逐年变换。除2009年的“火灾”变相考查“旱灾”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复。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高考试题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其中,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频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为重点考查。而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直接危害等内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预测考查方向,追求精准备考

针对上述的知识考查特征,在备考时可进行合理预测,适当删减、整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力求精准备考,提高复习质量。

1. 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复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类型中,气象灾害无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类型,备考时应把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对待。复习时,可根据其具体的灾害形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等若干小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尽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该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普遍

且巨大,《考试说明》重点强调了这部分内容,全国新课标卷也对其常有考查。因此对该种灾害,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体灾害类型要格外关注,不抱侥幸心理,谨防万一。对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则可以

做一般性复习。

2. 合理推测可能再考查的具体气象灾害形式。对具体气象灾害的选择上,命题老师

有着一个综合的考虑――尽量避免对某一单一知识的重复考查,所以在具体灾害的考查上体现出依次进行、逐年变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命题老师继续考查气象灾害

知识,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选择“沙尘暴”“暴雨”等尚未考查过的气象灾害进行命题,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新一轮的考查。因此,“沙尘暴”“暴雨”等气象灾害应作为下一步备考的重点,而对已考过的各种气象灾害,则应关注其尚未考查过的角度。

3. 突出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等高频考查内容的复习。针对考题的具体设问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备考时,我们对每一种灾害类型的复习都要突出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时,尤其要注重对每一种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成因总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归纳和缜密推理

的思维能力。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则要重视对此类题目答题方法的指导,适当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一问时,应先了解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读图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时,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从大范围区域上宏观地了解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状况(我国东部),而后再进一步观察涝渍最严重的小范围“极值区(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则要注意从影响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两大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与灾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答题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题的一般思路,具体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具体区域的特征和图示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