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4 16:28: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管理体制

篇1

2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

在职业院校事业飞速发展及职业教育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的影响下,完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但可对学校各种关系进行协调统一,而且还可对学校工作的程序化及规范化进行衡量与矫正。以国家有关政策及法规为依据,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并完善职业院校各制度,并通过贯彻落实及严格监督,将学校干部队伍及规章管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策略

3.1重新定位政府机构的各项职能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力度,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但就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无法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政府为做好各大职业院校的宏观调控工作,就必须对传统落后的观念进行转变,对自己管理者的身份进行重新界定,通过对以往及当前行政管理方式及权限进行调整,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在促进职业院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办学主体及法人代表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制度。

3.2改革职业院校的招生制度,将人才供求关系进行调整

将指令性计划转变为调节性计划,作为改变招生计划的有效办法。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招生总体规划、当地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充分利用计划宏观调控及市场调节的作用,从而为职业院校及相关专业提供指导。

3.3赋予职业院校充分的教育活动自,促进其办学活力的提高

为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需要将政府同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对办学权及举办权进行科学划分。因此,需要把学校当成社会中独立存在的实体,使其眼光从政府部分转向社会及市场中,确保办学目标符合社会及市场的各项需求,进而将学校的办学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为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提供,还应加强办学的开放性,加大联合办学力度。教育走向社会市场的前提条件便是打破以往教育中自我束缚与封闭,制定出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专业及课程时,不但要确保体系性与稳定性,同时还应以实际经济发展为依据,及时调整人才需求的变化。

3.4完善人才市场的培育,加快用人约束机制的建立

为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拓宽人才的流通渠道,发展劳务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建立科学的信息咨询体系是活跃人才市场、促进人才交流的基础。因此,教育、人事部门及劳务市场应共同建立起有关人才预测及咨询的组织机构,对人才市场的状况进行实时,各职业院校的办学评估结果应与实际就业需求结构保持整体性。

篇2

2.校本管理(去规章)

校本管理是教育分权化的一种形式,把学校当做教育改进的首要单元,重新配置决策权以推动和维持改进。校本管理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已出现,1986年美国全国州长协会承诺州政府将放弃大量常规教育管制权,校本管理实践真正开始。美国校本管理初期实践有三种代表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主导)、专业人员控制模式(教师主导)和社区控制模式(家长或社区人士主导),改革重点皆在于校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实践使教育界认识到校本管理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校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民主式自我管理;(2)学校被授予自的同时也承担对等责任,并加强对其问责;(3)校本管理的成功通过学生学习结果的改进来反映。这促使新版校本管理模式——特许学校问世。受绩效合同制约又受家长投票评价的特许学校办学失败率很低,政府推动特许学区,为特许学校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特许学区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格局,标志着美国校本管理新里程。特许学区的学区中心是把门者,负责审核特许学校开办;是中介者,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商;是供应者,为学校有偿提供服务;是半个评估者(另半个是家长),代表学区对学校办学状况做阶段性评估。特许学区下的特许学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具备更多市场化特征,其改革焦点更集中于学生学习成就的改善,学区与学校更趋于伙伴关系。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6.38.118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高校作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其在管理方式、管理观念和在管理体制上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对存在的阻碍瓶颈问题有个很好的认识,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教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一定要认清其存在的弊端,并探索或研究出一条或几条出路对策,才会适应并符合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文章首先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来看,深入地并从多角度剖析、研究了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给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对策。希望,此文章的深入研究分析,能够有利于今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请看以下研究分析。

首先我们来研究分析一下,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解。

所谓的教育管理体制指的是:教育管理机构中对教育事业各项组织的管理的一个总和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整个教育体制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促进并构成教育体制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随着现今科教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良好、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家都知道,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许多方面。

1 制约并阻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分析

1.1 责权划分不明确,主要因为行政干预

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本身来看,要建立一个符合当下我国社会趋势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必须把自还给高校。政府要转变职能,把属于学校的权限还给学校。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行政干预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很多领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来说也不例外。因此高校教育很多不合理的问题极多,而管理阶层的工作形式及思想观念由于受到行政干预所制定的一些体制准则难免会体现出一些和形式主义。可以说,由于政府行政的干预,高校一直都是受到政府的影响,促使很多高层领导所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体制围着政府转,很多重要事项都需要政府来决定和审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得到政府的同意,高校才能开始实施。由于受到行政干预,导致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出现很多问题。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需要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来参与完成。但是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研究者,在有效的工作时间之内,除了要做好教书工作,还要利用其他时间来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一些与行政人员处好关系的事情。可见,这样的琐事和小事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教学工作者。

1.2 缺乏自主性

现今由于政府的参与决策,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少自主性,未能体现自己的东西与实际想法。包括在扩大规模和收费标准上,都严重地冲击了教育管理的发展。我们试着回想北大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在校长的带领下,其教育教学管理方式都是以教育学者的思想和教育教学的态度来治理学校,让教育不被权力裹胁。现今,虽然很多学校在办学道路上一直喊着自主办学的口号,但由于集中权力已然在教育管理部门手中,所以没能彻底执行。但是,也有很多学校自主性比较强,在办学道路上自己独立创办,实行自主招生,对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给予了一些特殊照顾,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仍有很多学校缺少自主性能。

1.3 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需加强

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因此说人是教育管理工作参与的最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在教育管理体制工作中,同样也不例外。人是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核心。但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中,有些教育管理人员因为自身整体素质的影响,对于高校赋予他们的职能与角色却很难完成。

2 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对策

2.1 转变观念是先导

制度与机构的变革有赖于观念的变革。高校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飞跃式的发展,要靠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求每个人在各自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搞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的良好运行体制,达到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所以,要以学术为本,弘扬学术价值,树立学术本位的校园核心价值;以学院为本,强化学院的权力,建立“校―院”分权的管理模式。

2.2 理顺模式是关键

要充分发挥院、系一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要建立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办学、民主管理,从而形成高校运作的有效制约体制;另一方面还要建立与完善人事分配、教学科研、住房、离退休保险、医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各项管理有章可循。使得管理工作程序化运作、科学化运行。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考核、考评和监督体制。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内的每个党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督察,各个阶段进行考核、考评。督察和考核、考评结果与奖惩和个人晋级挂钩,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2.3 提高科研质量为目的

高校管理人员应发扬求实务实的精神,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为此,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多学科研究中心、教学中心、实验中心、训练中心等,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说明了管理人员的思想敏锐,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文化知识。高校内部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学术管理属性的行政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树立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3 结 论

一直以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教育的鼎力相助。虽然我们国家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在正常的运行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理清头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笔者深信,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胡建华.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高校又是培养高等人才最主要的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于是,这就对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制定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束缚,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1.具有的优势[1]

1.1多元化的教育管理理论.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理论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校本位管理论,这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理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特点,将教育行政体制与办学体制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其次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流程管理理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网络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跟着这个步伐不断迈进。学校已经逐步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了整个办公体系当中,不管是排课考试,还是管理档案,都利用计算机一并完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1.3 人文化的教育管理环境

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环境也在不断改善,非常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师生在感受文化氛围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同时也更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管理内容仍有些陈旧,管理效率还很低

在我国,高校多按照国家政府部门的指示进行教学,因此,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常常会与行政管理相一致,没有考虑到学生及所学课程的特点,也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与实际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相脱节,造成了管理效率的低下[2]。

2.2教学的考核方式比较落后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考核方式显得过于死板、落后[3]。许多高校在评审教育管理的工作业绩时,只是片面地追求科研成果,而忽视了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这种现象

将不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2.3 教育管理理念不是很清晰

我国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不是很清晰,开设专业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就业率,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或不足;盲目地追求办学规模,而忽视了教学的质量。这样的管理理念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二、重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不能止步不前,重视改革的创新性是十分必要的[4]。

1.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在实行高校教育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暴露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并且越来越难适应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的招生计划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与之匹配的教育管理模式却没有跟上步伐,这就对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依靠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

2.要想解决当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摆脱我国陈旧教育管理内容,才能充分结合学生及相关专业,制定出符合要求的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只有创新,才能打破落后的教学考核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只有创新,才能使教育理念更加清晰……总之,要想解决当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创新。

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具体做法

1.改革教育管理内容,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

对教学管理内容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学生自主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5]。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自己解决,减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学校、家庭的依赖。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样的教育管理内容才是我们需要的。

2教学和科研要相协调[6]

高校应该改变以前只重视科研的做法,因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教学,所以高校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协调。在重视科研成果的同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只有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健康、长久的发展。

3.教学管理理念要创新

高校要想有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必须有清晰、完善的教学理念。首先,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来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其次,学校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开设一些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营造出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总之,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与尝试。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更加完善,培养出的人才也一定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仝梦珠.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充分促进大学生发展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3).

[2] 陈礼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构建[J].科技资讯.2013(16).

[3] 孙平.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问题探究[J].时代教育.2013(03).

篇5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是联系企业和学校的关键纽带。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体制方面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解决策略,强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用。

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指职业教育中的管理系统组成和领导机构的构建。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助于调动教育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是学校与政府部门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因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发展之初采用“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构成为职业教育学院统一办学、管理和收益,管理与办学相结合,各院校、各专业间独立发展、运营,彼此间缺少相关的交流沟通,导致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标准与教学方法难统一等问题出现。虽然在早期发展时期,该管理体制和模式对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角度出发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条块式管理模式更加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对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2.1职业教育管理不规范,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规范性问题日益突显,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化、系统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势在必行。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分属不同管辖范围,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差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规范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难以统一,使得职业教育系统性差,中、高职业教育间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在职业技能和教学内容上难以衔接。

2.2管理部门协调性差,教育管理效果弱化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熟,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使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统筹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果。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管理效果弱化问题。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在职权上定义模糊,存在双方职权重叠,共同监管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管理职权分配不清,削弱了职业教育管理效果。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组织形式分散,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效力弱化;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执行主体,难以保障制度切实有效的执行。

2.3管理缺乏社会积极性,群众参与面较窄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但在社会公众的认可度方面仍存在巨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公众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见,与传统中高等教育相比,群众的参与面较窄。社会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管理缺乏来自社会、企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的社会力量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芥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应当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考虑进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3.1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规范化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也逐渐加大。而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要分析当前教育形势,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政府机构职能的定位要求政府对各职业学校进行宏观调控,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从管理者角度调整自身管理方式和权限设定,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组织,建立起统一的组织体系,以此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通过统一的管理体系,集中行使管理权力,确保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强化管理的规范性,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和规划方面发挥管理效力,引导职业教育院校的良好发展。

3.2强化职业教育主动性,促进其办学效果提高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努力提升其办学效果。教育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企业和家庭中认可度相对较低,对职业教育管理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管理方面缺少根基。因此创新职业教育体制应当加强职业院校办学的开放性,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合作,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办学的透明度,提升办学活力,以此来提升社会参与度,强化其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置方面充分研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实际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着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3完善招生管理和人才市场培育,建立人才供求关系机制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关注学员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招生管理的革新、人才市场的培育和人才供求关系机制的建立,确保招收学员素质高、学校人才培育质量高、毕业学院就业率高。政府及相关部门首先应对职业教育招生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毕业流向等,以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学员招收。院校在人才培育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注重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合作,建立起长期的人才供求机制,促进人才交流,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参与,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作后盾,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规范性差、管理部门协调难、社会参与度低等都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来解决当前问题。只有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提升其主动性和办学效果,拉近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62-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133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职业教育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就要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是在2014年的河南考察之行之后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的,他提出,我国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里,要把握当前的经济发展特征,适应新常态,始终保持战略平常心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之下,创新就成为了发展的一种新动力,在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因为知识是经济发展和创新得以实现的原始动力,作为获取和加强相应职业知识与就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自然就应该受到重视,这也是我国顺应新常态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

二、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的管理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企业办学这四个主要的管理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规划,为了方便管理,他们将职业教育分割成了多个部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样的划分却造成了职能交叉的不良现象,很多教育资源都没能得到有效利用,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办学效益也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职业院校的学术、日常管理及教育评价等。受政府部门行政的影响非常大,学校办学自主性不强。

2.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问题

首先,由于没有要处理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其次,具体办学和顶层设计上还存在些许矛盾,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设定并没有紧紧围绕教育功能而进行;然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与职业和岗位的衔接性不强,理论和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最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三、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监管部门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院校适应当前这一新常态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断深化改革,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创新力,进而从源头上将科学研究和决策需求的脱节问题解决;其次,要释放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作为政府与教育监管机构,应引导和支持学校发挥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形成办学特色;最后,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学校自我评价、国家教育督导、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切实保证教育评价质量。

2.职业学校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要处理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在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可以紧紧围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社会办学,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产学研、创新和创业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要处理好具体办学和顶层设计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功能,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标准与执业资格标准对接。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坚持对接企业,在建立岗位群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目标岗位,把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依据,同时确立专业的初次就业岗位和拓展岗位,以培养各专业的基础能力和拓展能力;第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模拟实训室、实验室,按照“生产性、示范性、真实性、开放性”及“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引进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第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学理论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历层次能力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把学历提升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机制,运用激励、约束手段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同时引进专家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并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围绕新常态的各种要求,创新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以有效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72-01

教育管理作为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起源于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其他国家的教育管理理论都是在美国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美国在教育管理这一学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三次浪潮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迟于教育改革,是在教育改革中发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之后才推动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经历教育改革第一次浪潮,认为学生学习成就低下的原因是教师素质低下,问题在于教师本身。政府自上而下为教师制订各种标准与规章,提高对教师的要求。然而,学区、学校和教师机械被动式的回应使有关法规未能带来显著效果。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州政府、学区和学校达成“交易”:州政府放弃某些教育权力,以换取教师、学校领导、学校和学区更多地承担教育成败的责任。这意味着教师不再被看成“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政府意识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放权问责”成为改革的基本思想,促使“学校选择”成为政府采取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的第三次改革浪潮中,“放权问责”思想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去规章”:只有当权力落到恰当层面,学校才能得以改进。第三次改革浪潮通过“高利害考试”核定学校效能与改进情况,并将之与奖惩制度联系起来;“高利害考试”即是“去规章”的评价。

二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焦点领域

综上所述,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焦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分权化、校本管理(去规章)、学校选择。

1.教育分权化

教育分权化是后两者的基础,把教育财政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社区或家长,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和资源使用的效能,促进民众对教育的认可和接受并赢得更多的地方对中央政府的支持,赋予教师与校长有关权力以激励他们改进教育质量,增强各地各校的竞争性以增加教育创新的动力。美国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州的教育管理权逐步向地方学区下移,学区部分教育管理权逐渐向基层学校下移。

2.校本管理(去规章)

校本管理是教育分权化的一种形式,把学校当做教育改进的首要单元,重新配置决策权以推动和维持改进。校本管理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已出现,1986年美国全国州长协会承诺州政府将放弃大量常规教育管制权,校本管理实践真正开始。美国校本管理初期实践有三种代表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主导)、专业人员控制模式(教师主导)和社区控制模式(家长或社区人士主导),改革重点皆在于校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实践使教育界认识到校本管理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校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民主式自我管理;(2)学校被授予自的同时也承担对等责任,并加强对其问责;(3)校本管理的成功通过学生学习结果的改进来反映。这促使新版校本管理模式——特许学校问世。受绩效合同制约又受家长投票评价的特许学校办学失败率很低,政府推动特许学区,为特许学校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特许学区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格局,标志着美国校本管理新里程。特许学区的学区中心是把门者,负责审核特许学校开办;是中介者,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商;是供应者,为学校有偿提供服务;是半个评估者(另半个是家长),代表学区对学校办学状况做阶段性评估。特许学区下的特许学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具备更多市场化特征,其改革焦点更集中于学生学习成就的改善,学区与学校更趋于伙伴关系。

3.学校选择

学校选择是教育分权化之下政府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丹·戈尔德哈伯和埃里克·艾德的观点,学校选择泛指任何用于打破学生居住地与就读学校所在地之间关联、旨在降低传统公立学校地理位置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学校选择是一场基于市场的教育改革。弗里德曼把市场经济可能性观点扩展到教育领域,为学校选择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教育券的思想。家长与学生的选择权是教育券的核心和基础,指政府把原本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生均单位成本折算后,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不受学区限制;教育券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学校凭券到政府兑换教育经费。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教育券计划,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选择运动受到广泛支持并形成气候。基于市场的学校选择意味着部分公共教育经费流向私立学校,这是美国教育经费体制的大突破,促使学校领导者行为方式的改进。

篇8

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

一、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高校在加强其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的对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近年来各校虽有很大的体制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依附上级管理,处于被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自身发展,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现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适应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不但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协作品质。只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综合性多样化的高端型人才。从而使高校的发展能够同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满足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学校,加强国际合作

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和高校的分布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各自的办学方向,创建特色名校。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建立有效的办学监督、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访问学习,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和国外著名高校、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经常的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2.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

因为我国的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和干涉而进行管理的,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基本是国家主办,政府直接参与,学校协助的,依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导致学校的自主管理的被动。但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不能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其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在高校管理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检验。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不断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水平,使高校掌握自主管理的权利,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对其进行管理,而是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和办学权利。政府要对高校管理中的如教育经费的管控、教育监督与评价等工作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设计。

3.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机制,这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在政府的干预下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对一些市场环境中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与指导,从而促使我国的高校能够成为可以自我发展、自我支配的权益实体,而不是受某一方支配的机构组织。政府可以针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约束政策与法律。近年来,我国已经渐渐形成的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会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并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两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管理体制称之为“宏观管理体质”。自建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质虽然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发展和进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这种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也中遇到各种问题,产生更多的不足,难以跟进社会的发展[1]。因此,为了确保宏观管理体质的有效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做出相关的努力,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方向,同时需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权,将升级作为主要改革方向,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应该适当地下放权利给高校,促使高职专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招生,为宏观管理体质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然而,高职教育在实施改革宏观管理体质的过程中力度不足,无法直观地反应高职教育的现状。在办学主体方面,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级办学,以省为单位开展分级管理机制,相关政府在不违背国家规定的情况下,自主地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定与制度。在投资体质方面,除了民办院校以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资,主办高职院校,并允许相关企业投资,合理实施专家管理体制,适应时代的创新与改革。促使高职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展的变化,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2],避免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推进办学主体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单一的管理方式,提升高职管理体制的效率。

(二)微观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内部开展的管理称之为“微观管理体制”。相对其他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新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较为迅速。根据实际调查可知,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办学主体有较大的差异。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同,主要决定权在于校长以及领导层人员。学校在实际实施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建设规模较小,通常会开展两级管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部分高校得到社会的投资,并扩大校园的建设规模,进而适当地开展三级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直线职能制,而且内部管理正在向目标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会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微观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时没有明确目标,一味地模仿其他院校,同时会有攀比的心理。由于自身起步较晚,相关资金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够充足,导致无法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与此同时,虽然部分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进行改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治管理、学术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但是这3种管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与高等院校组织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限制微观管理模式的发展。

二、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伴随高职院校迅速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出现相应的弊端,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滞后

据实际调查,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行政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虽然已经颁布相关的教育法规,明确了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也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3]。

(二)教学软件与硬件条件较差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属于民办院校,没有充足的资金,师资建设与软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实训基地,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原因,不能够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升,同时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4]。

(三)无法明确理论重要性与现实重要性

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不仅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也认可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给予相应的支持。然而,部分学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上学,并一致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不足,影响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常常受到限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不足,而且待遇相对较低。

(四)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不当

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由高等教育部门监管,而中职教育则由职业教育部门监管,两个部门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实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没有商讨制定管理规划与开展相应的制度[5]。进而导致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学内容与规范出现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高职教育各部门之间不够协调

高职教育的管理部门通常由行政部门主管,而经费使用以及花销则由财政部门主管。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两者并没有协调发展,缺少相应的沟通。无论是在校内教育,还是校外融资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影响因素,限制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已经下达相关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规划,但是在研究解决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仍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缺少相应的执行主体。伴随社会发展的进步,这种机制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六)社会参与度不高

高职教育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需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否则将会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足够认识,同时没有参与其中,限制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更加高效地实现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只有跟进时展的脚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与此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

(二)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

虽然高等教育能够培养众多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并不高,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存在质疑。首先,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较低,无论是技术还是素质无法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媲美,进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重要性。其次,虽然相关教育部门重视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培养了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但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的现象。

(三)让教育与管理同时发挥作用

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教育与管理相区分,教师只需要做好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学生的管理工作基本上由一位或多位教师监管,出现严重的教育与管理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同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因此,只有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才能够将教育与管理有效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6]。

四、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管理

(一)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想高效地完成创新与改革,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想。首先,需要正确教学理念与方式,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质量,同时需要提高校园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将先进元素与理念融入进来,严禁一致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其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创新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创新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相关的教学,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制定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出发,全方面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教育的发展[7]。

(二)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

在传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院校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并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然而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宽松,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充足的认识。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转变管理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力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督导评估职能,根据高职院校实际的发展状况,定期对其开展监督工作,并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应该保障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性,避免出现注重形式化的现象。

(三)借鉴他人的经验

我国高职教育在进行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借鉴其他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需要分析社会需求人才的类型,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确保学生除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外还应该取得相关职业证书,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改革招生制度

高职院校虽然教学条件没有本科院校好,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办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招生标准,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具有一定的主动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教学,尽可能调整办学的规模与方向。其中,需要合理规划的就是招生机制,这也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适当地调整招生制度,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单方面能力或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发挥高职教育创新管理体制的作用。

(五)教育模式的创新

由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只有合理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的改进,首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专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量。与此同时,还应该适当改善教学设备以及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人才的方式。

五、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时应该合理地调动办学的积极性

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根据高职院校的规模建设就业部门、工业部门以及经济部门,使教育事业能够高效稳定地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创新高职院校管理的体制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办学的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社会各界进行相应的联系,进而展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避免失去创新的意义。

(二)与地方企业协调互动

为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开展校企合作,根据相关企业的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介意企业的融入,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呈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态势,而且地区发展不够协调,要想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需要针对院校发展的现状,适应全新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对学生就业率的保障,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自身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说,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地方企业的沟通协作。

(三)重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两大难题,其一是相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能力与学历不符合管理的工作,甚至还会有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的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管理体制的稳定发展。其二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严重受管理水平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发展的现状,开展针对性策略,提高管理的水平与效率,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10

高职院校的建立晚于本科高校,所以其管理体制一般都是沿用或者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管理体制。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本科高校存在很大区别,所以本科高校的管理体制运用在高职院校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对人才培养和高校自身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一)领导管理体制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领导管理体制主要是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校长下设立二级学院,由院长分管高职院校各学院的相关事务。不断完善和改进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各学院的院长负责制是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重点。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的行政事务进行科学管理。

(二)校园管理的结构框架

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结构框架上与本科高校统一,都是分成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三部分[1],在部门划分中将高校的教学和行政划分开来:教学部主要负责各院系的教学工作,主要以教学为中心;行政部负责学校的人事、行政、教务等工作。在这种结构框架中,教学、科研以及生产都是分开进行的: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由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教员分别进行;科研主要是为了教师的职称评定。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体系结构中,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存在一定的联系,却缺少融合性,这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全面培养存在很大弊端。

(三)教学管理体制

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具有权威性,对学生进行“管制”,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学理念,服务性教学管理落实不到位[2]。这种管理体制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影响了师生关系。高职院校对自身特点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学管理照搬本科高校,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失去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本科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是沿用本科高校的课程,只是做少许改动,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四)教学质量控制管理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高职院校领导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理论课程体系过于陈旧,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差距,而且很多课程的设置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符。实践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而且课程课时少。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实践型人才,开不足实践课程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有很大影响。从多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上看,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教学质量的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在学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弹性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标较为明确,是想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在毕业后能够找到相关的对口工作。针对这个目标,学校应该在课程、学制上给予一定的弹性,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有好的工作实习机会,应为学生提供方便,实行弹性教学制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取得相应的教育证书。这不仅能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掌握实践技能,也能为学校教学减轻负担,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最后,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也存在缺失。虽然在教学改革热潮下,学校认识到了特色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对学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特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者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导致在特色教学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障碍。

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人员结构臃肿、人事制度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院校和普通职高合并组成,所以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原来学校的弊端。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沿用之前的理念,导致高职院校管理落后。教师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事业编制,学校人员流动性较弱,教师职务实行终身制,整个教学人员结构臃肿。由于事业编制缺乏竞争机制,使得许多教职员工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缺乏工作动力与激情。中层管理人员在岗位升调过程中,实行任命制,并不是通过公正的选举和竞争,缺乏民主性,而且监督力度不够,使中层管理者容易形成官本位思想[3]。在人事薪酬管理上仍是注重学历、职称等硬件指标,而忽略了能力、业绩等软实力。后勤管理中缺乏社会化管理意识,使后勤部只能为学校提供保姆式服务,缺少经营的观念与规划。

(二)人事改革落实不彻底

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主要的工作要求就是落实聘任制。聘任制能够增加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存在的人事管理弊端,对其进行聘任制改革成为必然。但由于改革政策不完善,方式不得力等原因,使得人事改革落实不彻底。在高职院校中传统的任命制思想根深蒂固,在人员结构上也存在很多裙带关系,所以即使聘任制度落实,往往也会流于形式。所以只有从人员的思想上进行革新,调整人事关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落实人事改革。

(三)管理体制、权力结构分布不均

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力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权力,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效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问题。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应该既能相互制衡又能相互促进。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只重视强化政治权力,学术权力被弱化。这导致在学校的发展和决策中过分重视行政意志,忽略了学术建设,学术专家和各学科专门委员会在学校中的管理作用被淡化。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所以整个学校管理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其他部门要为教学服务。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更重视行政职能部门的作用,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普遍不强,导致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硬件不齐备

高职院校的办校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由于拨款有限,不能充分满足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这就导致学校在投资大的专业建设中步伐缓慢,而投资小的专业却速度较快。然而,这些小的专业往往是社会需求量少,学费高的专业,久而久之,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日趋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目标不明确,改革方向随意,没有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由于设备不齐全使得一些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课程资源还影响了教学质量。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课程的结构、内容、方式都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另外,学校实训课程质量差,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落后,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学生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在人事管理中形成竞争机制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高职院校中各个环节都将与市场经济相对接,从求学者的需要到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再到科技服务市场的建立,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教学要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在办学方式上采取校企合作、合作办学方式,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4]。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对学校人事管理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地激发教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危机意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彻底落实人事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

教师聘任制是学校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它通过签订合同来确定劳务关系。教师聘任制的建立能够将竞争机制引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使教师队伍能够自由流动,为教师资源增添新鲜血液。同时,应根据不同职责进行分类管理,对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设计目标,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工人执行任务合同制[5],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督促教职人员能够各守其岗,各尽其责。在薪酬制度上要注重岗位、淡化职位、注重绩效、淡化工龄,做到公平统筹,科学考核。

(三)平衡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高职院校往往偏重于行政权力而淡化学术权力,这种管理方式使学术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断下降。高校作为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教育基地,这种权力管理方式有失偏颇。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进行平衡,提高学术方面的决策权。在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听取行政方面的意见,也要广泛参考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方面的建议,充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科学办学,形成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上都比较落后,对学校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形成一定的高职院校特色。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开发研制出一批特色的专业和课程。综上所述,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人事管理、组织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欠缺,不但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术学习和就业。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分析当前形势,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采取科学的办学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逻辑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18):35-35,63.

[2]胡声晓.基于政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探究[J].赤子,2014,(7):178-178.

[3]李桂华,赵鹏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11):8-9.

篇11

2.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分析

2.1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政出多门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一般分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的主管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企业办学四个主管部门。各个主管部门都在掌握着办学单位的人事、财产和权力。主要负责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问题,把职业教育的各个部门都进行了额分割管理,出现了职能交叉的现象,这样的话就使得职业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很难发挥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虽然有的省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逐渐的减少了分割的部门,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部门让人进行着分割管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不断,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职业教育中的学生。

2.2各业务部门之间管理不协调

政府的各业务部门职教管理职能出现了交叉的现象,在统筹上显得比较乏力,我们知道职业高中和高等的职业院校都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而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都是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我们从财政方面入手,教育事业的费用是属于财政部门支出的,但是教育的建设方面的费用确实由发改委进行投资的,这样看来,职业教育的管理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的,一但出现问题,那所有部门都是有责任的。

2.3职业教育部门的内部管理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内部,职业教育分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职业教育分别属于职成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部门来管理,也就是说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是在管辖上却是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上升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很难衔接上,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来带了体制性的障碍。

2.4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法律不完善

教育想要进行,一定要有与之相关的法律跟随,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及时的颁布出来,因为法律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还需要立法起草者的参与,如果没有相关案例的参与,职业教育法律的出现是很难的,而且很多的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当中解决。所以说职业教育的法律所涉及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在实施的细则上还不够清晰,再加上政府的主管部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经验不足,有很多的管理问题都需要自己去不断的摸索才能够找到相应的的解决办法。

2.5社会企业的参与热情很低

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为了企业而培养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似乎对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很关心,如果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