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5 10:34: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篇1

名词解释・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有识之士认为,在新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现代生物学导论、生理学、定量生理学、生物学专题、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磁测量、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等。

毕业生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3.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

4.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6.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7.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名校盘点・国内外排名靠前的学校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排名靠前的学校是: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其中东南大学在多次评估中蝉联第一。

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排名前十位的学校是: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莱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重点推荐・天津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环境、能源、市政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学院定位和建设目标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按照“高起点、新机制、办特色、创一流、持续发展”的建院方针,不断招揽国内外高级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协调发展,快速实现重点突破。

学院下设环境科学与生态系、环境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三个教学单位和中澳能源合作中心、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座舱空气革新性环境研究中心、建造环境研究室、中心实验室、环评中心、遗传工程研究所及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热能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5个二级学科。拥有覆盖全部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并与建筑学院联合培养建筑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先后承担或参加“863”

“973”、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攻关和基层研究项目。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际上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互访交流。通过国外企业资助,为学生建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奖,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高学习积极性。学院4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考核合格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一部分学生还能进入硕博连读学习。学院还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选择攻读院内或校内其他专业第二学位,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50多年来,学院已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市政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问必答・关于报考

问题1:生物医学工程有哪些著名企业?

通用公司、飞利浦、东芝、西门子、强生、日立、 中国迈瑞。

问题2: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非常迅速,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以医疗器械为例:

2005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

2006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进出口总值为10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

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总产值达1000亿美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达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

问题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是谁?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是韦钰院士。她1940年出生,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学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博歇尔奖章的中国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问题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何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理工科为基础,学习各种相关技术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运用。如影像技术,CT、B超的原理与应用;各种医用传感器;典型仪器的原理等。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交叉复合、知识融合。比如它融合了工程科学(信息、电子、材料)、医学(生理、解剖)、生命科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理学(数学、化学、物理)、人文社科(文史哲)等学科知识。

篇2

1.2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根据教学环节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要求,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个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包括若干模块,模块下包括若干课程。课程按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两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于20%。另外还加大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超过了总学分的25%。

1.2.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取消了原培养方案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了部分通识必修课的开课学期,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实验学时。

1.2.2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学院经过多次研讨,在原有2009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落实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基础必修课的课程名称、涉及的课程内容、开课学期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并将原基础选修课中的医用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与检测分析合并为一门课程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

1.2.3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该平台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经过多次论证,将原2009版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改为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专业选修平台的电子线路设计(电赛课程)由原2009版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调整为第3学期开设。

1.2.4实践教育平台该平台由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社会实践、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实践活动等模块组成。

2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

2.1改革专业选修课的自由选学方式教师根据其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要求,指导学生选修课程系列,辅导学生自学,并带领其在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实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充分自主地设计将来的学习工作方向,又可以发挥教师在某领域的特长,同时也给教师的思维和研究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2.2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在每个学期的第7-11周,组织听课小组集中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听课检查,发现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很好的指导;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观摩或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在比赛中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2.3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3.1科学管理,稳定教师队伍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独特的管理机制,对有效促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采取一些倾斜政策,如特殊岗位和基础科研等级别、待遇岗位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拔尖的学术人才与技术人才。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

2.3.2加强多方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是以理、工、医为基础的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学科,只有在理、工、医三者结合的前提下才能解决,其间涉及的学科广人员多,必须密切合作。另外,学校组织应生医专业骨干力量,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研讨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加强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必须在实践中操作才能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找到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方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原有的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3.1实验课改革改革原来的实验教学方法,增加实验时数,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钥匙,也是后续实习及工作的基础。为此需要把实验从原来是理论课的附属地位,提高到和理论课一样重要的地位。

3.2形成较成熟的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课题指导小组吸收青年教师到培训队伍中来,增加指导教师数量,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学生中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竞赛学员的数量与质量,争取为学院增加荣誉。

3.3创新实习与就业结合模式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利用实习基地资源,提高实习质量与效果,为选人用人和实习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针对想毕业直接工作的学生,学校利用建立的企业实习基地,提前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目前,学院已与蓝韵网络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实习合作基地,部分优秀的学生可被实习基地单位留用就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篇3

Markus Rudin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核磁共振成像和荧光成像技术,致力于开发非侵入式成像技术来研究生物组织的结构、生理活性和代谢情况。

篇4

武陵山片区是国家第一批启动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该区与周边地区相比,具有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师资与医卫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该片区的经济发展。近10年来,虽然该片区地方医学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客观上依然受到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地理位置影响,医学教学方式和水平更新发展普遍滞缓。

一、核心概念

(一)武陵山片区

本研究中的“武陵山片区”是根据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对它的界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的71个县(市、区),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二)医学检验

2012年9月,教育部将医学检验(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本科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学位由医学学士改为理学学士,这一调整结束了从1984年开始的医学检验五年制的办学格局,标志着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由既往“检验医师”培养转向“检验技师”培养,进一步明确了其技术性人才属性。

二、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武陵山区目前开办的含有医学检验专业的高等院校仅有5所,包括1所独立医学本科院校(湖南医药学院)、2所综合本科院校(吉首大学、邵阳学院)、2所高职院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并且这些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起步晚、师资力量薄,缺乏政策支持,竞争力不强。2012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各大专业难以认证和评估。因此,武陵山片区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要认清自身特点,它能对教学起推进作用,对人才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学校公认的经验或做法。在此基础上研究武陵山区地方高校和同类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明确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定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定位应先做好市场调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专业发展、行业的需要与对接。检验技能的培养是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定位。

2.改革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通过对目前的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发现,无论中专、大专还是本科,多数只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实际岗位的市场需求,以致两者发生脱节。应用型人才是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

篇5

由于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先天性缺损等原因所致骨缺损在临床十分常见,传统修复骨缺损的方法:如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取骨量有限,同时取自体骨痛苦大、后遗症多、异体骨又有排异反应。论文百事通而人工合成的骨移植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自体骨和异体骨修复的效果,又可以避免疾病感染和骨源有限等弊端[1]。纳米羟基磷灰石与人体骨骼主要无机成分相似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又能够在植入人体后同骨表面形成很强的化学键结合,有利于骨的长入[2]。然而它的脆性大、韧性较差、容易发生断裂破坏,二氧化锆陶瓷是一种生物惰性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较低的弹性模量。正是由于二氧化锆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有效的改善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力学性能[3]。因此,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40%二氧化锆陶瓷材料,兼具材料生物活性、骨诱导性以及材料力学特性,成为用于承载部位骨缺损修复具有广泛前景的新兴材料。

一、实验方法

(一)致敏试验

取豚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500g,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各10只。实验样品的生理盐水浸提液,5%甲醛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4]。

(二)刺激试验

选用新西兰白兔,每组3只,雌雄各半随机分3组,体重2.5kg-3.0kg。HA/40%ZrO2浸提液,阴性对照: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为3%甲醛溶液。在脊柱左侧取一去毛区,标记5个点,常规麻醉消毒用1ml注射器试验组于5个点每点注射0.1ml的浸提液,阴性对照组每点注射0.1ml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点注射01.ml的甲醛溶液。

(三)溶血实验

穿刺抽取人静脉血10ml加入到含有抗凝肝素钠的试管中,混合抗凝。取抗凝人血8ml,加入10ml生理盐水,稀释备用。取24支干净玻璃试管每组8支。实验组每只试管加入材料浸提液10ml,阴性对照组每只试管加入10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只试管加入10ml蒸馏水,将全部试管在37℃恒温箱中恒温30分钟后,每只试管分别加入0.2ml稀释抗凝人血,轻轻混匀,继续保温60分钟后,离心5分钟,吸取上清液至比色皿中,用分光光度计在54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溶血率=实验材料的吸光度—阴性对照的吸光度/阳性对照的吸光度—阴性对照的吸光度

结果评定:若材料的溶血率<5%,说明该材料符合国家标准;若>5%,则不符合生物医用材料溶血试验要求。

(四)肌肉内植入试验

选用Wister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220±25g,随机分为术后第7、15、30、90天4组,每组10只。对照组8只。常规麻醉消毒,分离竖脊肌,于肌肉内植入消毒的HA/40%ZrO2材料块,缝合肌膜和皮肤。术后每日予以青霉素20万U肌注,连续3d,于术后第7、15、30、90天取材,对照组手术操作如上,但不放材料板。大体观察并制作标本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二、结果

(一)致敏试验

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皮肤均无红斑、水肿或疹块发生,致敏率为0。

但甲醛对照组动物出现显著的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100%,致敏作用强

(二)刺激试验

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未见任何刺激反应,试验组3号兔的第2点24h时可见淡红色边界清晰的红斑和边缘明显高于周围皮面的轻度水肿,48h时可见淡红色边界清晰的红斑刚可查出的极轻微的水肿,72h时可见此点极轻微的红斑无水肿。所以24h的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267,48h的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2,而72h的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067,均小于0.4,则说明材料对皮肤无刺激作用,而甲醛对照组各时间点可见严重的红斑和水肿,为强刺激。

(三)溶血试验:

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各管离心后,上层均为清亮无色液体,下层为红细胞沉淀物,该材料的溶血率为3.17%,小于国家标准5%,说明该材料符合组织工程支架溶血试验要求。

经SPSS10.0统计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光吸收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光吸收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四)肌肉植入试验

将各组实验动物包绕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材料的组织切开,植入后7天,试样周围可见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反应,可见吞噬细胞,无囊壁形成。

植入15天后试样周围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巨细胞反应;试样周围可见小血管与纤维母细胞增生,开始形成疏松囊壁。

植入30天后,试样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试样周围可见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并已形成纤维囊腔结构。

植入90天后试样周围未见或仅见极少量淋巴细胞,纤维化囊壁致密,壁的厚度比形成初期要薄。

三、讨论

目前,生物医学材料安全性评价主要是采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体系,即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10993系列标准,国内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6886系列标准。参照以上标准,选择了(致敏试验、刺激试验、溶血试验、、肌肉植入试验),由于该生物医学材料在体内是不降解的,作为异物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作用,同时生物体也会对植入材料产生排斥反应,如果该材料最终被生物体接受,就认为该生物材料与组织之间相容,被称为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反之,被称为生物不相容。

致敏反应属Ⅳ型变态反应,试验用完全弗氏佐剂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石蜡液起到加强致敏作用的效果,又采取了最大剂量法,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况且豚鼠为T淋巴细胞敏感型动物,而结果显示试验组各注射点均无红斑和水肿,证明此材料无致敏反应。

刺激是不涉及免疫学机制的一次、多次或持续与试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接触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本文使用的是皮肤刺激试验。采用5点注射法,各时间点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均小于0.4,则说明材料对皮肤无刺激作用,而甲醛对照组各时间点可见严重的红斑和水肿,为强刺激。新晨

溶血试验是检测生物医用材料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血作用,测定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游离的程度。本实验采用直接接触法,该材料的溶血率为3.17%,小于国家标准表明该材料不引起溶血反应。此试验对吸光度数值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p〈0.05,说明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多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为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p〉0.05,说明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无差别,而与阳性对照组之间p〈0.05,说明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别。

体内植入实验是为了评价活体组织与试验样品材料的相互反应。所有医疗器械和材料植入体内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组织反应。目前,常采用肌肉局部组织生物学反应评价是根据炎性细胞反应和纤维囊形成进行组织反应分级,然后在根据组织反应分级情况进行结果评定。本试验植入各个时期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囊形成分级符合国家标准。

本实验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40%二氧化锆陶瓷材料是一种无致敏、无刺激、无溶血,具有良好的血液和组织相容性的材料,又因其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力学特性,有望成为修复骨缺损十分重要的生物材料。

参考文献

[1]MuruganR,pos.Sci.Technol.,2005,65(15-16):2385-2406.

篇6

    (二)重新构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针对当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预防保健、群体健康知识与技能欠缺的实际,从必修课、选修课层面进行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开设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卫生毒理学、少儿卫生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重新构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创建了9个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教学环节增加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着重培养医学生的预防战略意识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设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多门科研训练课程,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积极构建“4个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一个科技社团,申报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投身一次科技服务活动,参与一次科技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科技讲座、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形式,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8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国家和山西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48项,60余篇,先后有4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

    (四)设置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开设临床医学导论和早期接触临床必修实践教学环节。从第三学期开始组织学生进入医院,让医学生感知未来工作环境。通过接触患者、参与病史采集、问卷调查等促进沟通交流,通过参加病区查房、病例讨论、手术观摩等感受医疗诊治过程,体验医生角色,并了解病区护理工作实践和相关医疗法规,感受将来成为医生所必须的职业素养,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

篇7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面向各大专院校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动力工程,航空工程等领域。学生应采取主动的方式获取本课程所讲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可利用其分析、解释和计算信号、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约束关系的问题。但多年来,我们的课程教学中仍然普遍采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满堂灌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看似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容量大,实质上学生接受质量和效率并不高。鉴于此,本课题组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入手[1],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1.学生缺乏对本学科整个课程体系的全貌了解,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联系。这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前续知识准备不够,对后续知识认识不足。

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学习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感到内容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3.实验内容中设计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内容偏多,缺乏综合性课程设计内容。致使很多学生没有兴趣在课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内容,还是依赖教师课堂讲授,被动等待教师解惑。

4.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学生整体平均水平相对下降,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

三、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指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改变,是教与学的相互沟通[2]。对于教师来说,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变灌输式、单向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针对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中教师过分主动、学生过分被动,理论学习相对过多、实践动手机会相对太少的特点,应该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不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由创新,努力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课程现状,提出以下具体改革措施。

1.针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问题,学院即将在各专业新生中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在这门课中,会粗略讲解本专业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想透彻理解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尤其要先深入理解前续课程信号与系统的精髓内容,即信号的三大变换以及线性时不变系统常用的各种表征方式之间相互联系。由于信号与系统的内容较之数字信号处理更加抽象难懂,数学公式较多,使很多同学产生畏难情绪,学得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这导致了相对容易的数字信号处理学起来也有些晦涩难懂了。因此在讲述信号与系统课程时就要告知学生课程的重要性及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之间的联系,而在讲解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则要讲述清楚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

2.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意义的讲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教师应时刻关注本学科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将和本门课程有关的先进技术知识引入课堂,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堂,比如数字信号处理在短波通信、数字图像处理、仪器仪表、汽车系统等领域的最新应用介绍给学生,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以后可能的就业方向。另外,教师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让学生掌握核心理论、初步信号仿真能力及工程应用,适当减少复杂公式的计算和推导,避免学生陷入到复杂的计算中去。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的问题,教师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学生,善于培养学生提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还可适当给予学分奖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及演讲能力。本人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课堂互动、讨论、学生讲授、分组论文写作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3.针对缺乏设计性及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问题,由于课时较少,本课程只有4次8个小时的实验,这种现状下,课内设置50%的设计性实验,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只能作为学生的课后大作业来完成。将学生分为3―5人一组,每组选一个课题完成,课题内容尽可能接近实际项目。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点领取相应任务和资源,这样既可锻炼自身能力,又可培养团队意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班型较大问题,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小班授课,以保证授课质量。若师资力量薄弱,则采取理论课大班授课,而实验课小班教学的方式,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学生能及时得到指?А2捎?MOOC教学也是不错的解决办法,MOOC教学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课程人数限制,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和学生互动。我们已经着手录制教学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四、?n程考核

篇8

2微课平台

国外主要的两家平台是2009年兴起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及2011年进入教育行业的TED-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Education),他们将微课视频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始,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SaplingFoundation),并营运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后整合资源推出大学在线教程网(TED-Ed),是TED在教育领域的发展。TED-Ed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学习组织形式,是一个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视频网站,TED-ED是一个展示教学视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者和出色的动画师强强联手,打造精致的动画教学视频,拓展“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TED理念到“打造有价值的课程”。TED-ED教学视频分三个模块:Series、Subject和YouTube.Series,且每一个视频都会有相应的视频播放区、视频介绍、作者、课程标题、拓展知识、练习题目、分享、重新编辑等。近几年,国内先后出现了中国微课网、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第九课堂等微课教学展示网站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可见国内以微课教学为主的网站正在兴起。上传作品类型主要有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其次还有合作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说课类等,从目前国内微课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3普通生物学的性质、内容及教材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称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决定了这门课覆盖面较广,涉及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等多方面知识,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5]。普通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普通生物学结构较为松散,不易分清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有些内容知识点高中已学过,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这些已然成为提高普通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在版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主要有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顾德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周永红、丁春邦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张维杰的《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吴庆余的《基础生命科学》、宋思扬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高崇明的《生命科学导论》、樊正忠编的《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理科方向)》等几个版本。各版本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有所不同。各个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选用了不同的教材。

4微课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的必要性

4.1普通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微课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逐渐增多,有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科学教育、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有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趋势,但相比与国外的发展进程显然慢了许多,迫切需要针对非生物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既然它是通论性质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通识性的人才。当下,国内普通生物学教学的学时数一般是64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课程要求的庞杂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普通生物学,现有的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条件很难匹配这样的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共享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全部课程放至网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即点即看、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64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的疑点、重点、难点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解决了普通生物学有限的讲授时间与无限的课程内容间的矛盾。同时,微课的开放共享,也满足了越来越多其它专业学习者的需求,随着微课在移动通讯端、社交媒体端的开放,学习者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便捷。另外,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易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微课的这些特征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也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条件与无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

4.2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微课进入普通生物学教学

在开放式学习型、网络资源共享型社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外的高校课程相比于国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比较注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网络资源开放,注重实施课程国际化,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人才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一课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程度代表的是学校、学科或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也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微课是网络化普及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普通生物学教学也需要主动适应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一个制作精良的普通生物学优质微课资源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牌,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普通生物学微课制作案例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相继出现,人类已逐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移动通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微课教学作为网络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其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即点即用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备受瞩目,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为此,我们就微课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探讨其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简述如下。

5.1微课制作方法

一般微课平台对微课的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时间在5~15分钟左右。微课的制作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多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主要以PPT作为讲解载体,所以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今后微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本案例,我们选择了camtasiastudio8.0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好处是它集录制、后期编辑、字幕制作于一体,方便易学。

5.2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拍摄/录制——后期制作选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点,这样微课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解惑,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两个教学内容:动物多样性进化和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动物多样性进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难言内容之一。微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功能,应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微课时综合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形成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要录制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必不可少。脚本设计要详细,针对知识点、画面要求、解说词等都要做好设计。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5.3微课教学案例

我们制作的微课课件多是长约15min的短小视频,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精确掌握学习目标,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点的理解。案例1:动物多样性进化动物界包含的科、属、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要记住各科动物的特征并从中找出其进化的方向与动力,须尽量多的借助图片、动画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教科书中对动物描述多为文字,内容繁杂,静态性动物图片,学生理解片面、不直观、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授课内容直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动物多样性进化”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分别做成言简意赅的课件:①两侧对称动物;②辐射对称动物;③原口、后口动物;④器官进化(课件中包括器官位置变异的个例);⑤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微课,循序渐进讲授。并且,每个课件中的素材采用静态高清图、解剖图及三维动画模型展示,部分动物形态展示通过专业摄影师录制而成,通过不同角度、器官展示动物模型,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微课课件,我们不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对动物的分类及特征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单独讲解。此外,我们还将微课通过QQ、手机APP端或微课平台发给学生,使其能够通过QQ或平台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围绕某个复杂的问题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沟通关系,形成“互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案例2: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在“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科书多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能明确直观地表现出女性卵巢与子宫特有的周期性变化,学生经常无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进行理解和记忆,导致无法对卵巢、月经、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不利于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为此,我们将该知识点分解为以下几点并制作成微课:①女性生殖系统与卵巢、子宫的结构(利用3dMAX重构三维立体模型);②卵子的发生与运动(利用Flash重现卵子的产生及运动过程),③子宫的周期性变化(从多角度慢动作动画讲解);④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调控(利用Flash制作的曲线动态重现FSH、LH等各种生理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对应关系)。在视频中,尽可能避免文字的简单描述,力求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的整个过程。最终,我们通过将视频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9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指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3]。EVANS等[4]认为,对GDM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是治疗GDM的重要环节,包括饮食、锻炼、血糖自我监测以及胰岛素自我治疗等,并指出对GDM病人提供成功的健康教育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能产生明显的效益。李正敏等[5]研究证实,健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孕妇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明显改善妊娠结局,血糖控制较前明显改变,尤其是晚餐后血糖。廖新彬等[6]调查认为,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GDM病人相关健康知识及保健能力,病人自觉调整孕期生活习惯,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血糖,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血糖检测,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

2 饮食治疗

75%~80%的GDM病人以饮食治疗为主,饮食治疗是GDM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有利于控制孕妇的体质量,改善高血糖状态,且能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其与胰岛素的结合力。孕期控制过剩热量的摄入对GDM病人及其胎儿有较好的预后[7]。理想的饮食应该是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量和营养,不引起饥饿性酮体产生,保持正常的体质量增加,不致于影响胎儿发育,又能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致引起餐后高血糖。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使用根据孕妇身高和体质量制定的个性化营养治疗,饮食应定量、定时,以达到正常血糖水平而孕妇又无饥饿感为最佳。

2.1 少量多餐,摄入热量适宜,保持最佳的体质量增长速度

多数人提倡GDM病人少量多餐,早餐量不宜过多,应占全天总热量的10%。血脂高或肥胖者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孕中期及孕晚期孕妇体质量每周以增长350~400 g为宜,整个孕期体质量增加以8.0~12.5 kg为宜[8]。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每周≥500 g),一方面加重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进食过多而刺激胰岛素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得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最后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使血糖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9]。

2.2 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12

饮食中要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如镁、锌、铬等,这些微量元素在胰岛素的生物合成、体内能量代谢及改善糖耐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妊娠妇女尤其是GDM病人还应补充硒元素和维生素B12[10]。

2.3 调整膳食结构

ADA建议GDM病人饮食中脂肪热量减至总热量的30%,碳水化合物热量限制在35%~40%,注意多摄入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提高膳食可溶性纤维含量,减少单糖及食盐摄入[11]。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以提高机体对糖的耐受量,预防GDM病人产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2]。GDM病人忌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苦瓜、柚子肉,因为苦瓜中存在植物胰岛素[13],而柚子肉提取物是活性多糖,有类似胰岛素的生理活性[14]。

3 运动治疗

GDM的运动治疗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治疗GDM的机制在于: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减轻或控制体质量。适用于饮食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且无心血管疾病、无先兆流产、无早产及产前出血迹象,体温及心率均在正常范围的孕妇。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安全有效为前提,运动的方式、强度及时间因人而异。

3.1 运动方式

JOVANOVICPETERSON等[15]研究表明,最安全的运动方式应该是不引起胎儿痛苦或子宫收缩的方式,GDM病人采用的5种不同运动方式(功率自行车、跑台、划船器、躺卧着的功率自行车、上肢功率计)中,上肢功率计是最安全、最有效、最易被接受的运动方式,可以为GDM病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取代某些病人的胰岛素治疗。屠霞芬等[16]的上肢运动方法是让孕妇坐在椅子上,手持适重哑铃或饮料瓶内装适重水或沙,交替上举,左右各举10次,然后双手同时上举10次,如此重复渐增至20 min,1周3次,总有效率达80%。这与JOVANOVICPETERSON等[15]的家庭运动方案类同。其他舒缓、有节奏的运动方式只要安全、有效都可以推广,如散步、太极拳等。

3.2 运动强度及时间

GDM病人不宜剧烈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心率一般控制在120 min-1以内。运动强度的计算可概括为两种方法,即最大耗氧量减半法和靶心率法。靶心率=(220-年龄)×70%[15]。

BUNG 等[17]主张开始参加运动的时间为孕期27.86~32.86周,不得超过33周。一般于餐后运动,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采用躺卧着的功率自行车方式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45 min,分3个15 min进行,期间休息5 min(做胎心监护),每周3次[18]。采用上肢功率计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时间为20 min,并同时监护运动中的胎心、孕妇心率和子宫活动情况,每周3次[15]。

4 药物治疗

当GDM病人的空腹血糖>5.8 mmol/L,或经饮食治疗餐后1 h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及持续出现尿酮或联合运动疗法不能控制时需加用药物控制血糖。

4.1 胰岛素治疗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药物控制GDM糖代谢紊乱的最佳选择。胰岛素可使血糖水平得到很好控制,并能显著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减少剖宫产和产伤的发生。胰岛素用量应个体化,常用的胰岛素为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孕期应用不易产生抗体,对胎儿安全,一般选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超短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因具有作用快、控制餐后血糖效果佳及能上调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特点,可能成为治疗GDM的一种新手段[19]。长效胰岛素和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不主张使用。

正常体型者胰岛素用量为妊娠早期0.3~0.5 U/(kg·d),妊娠中晚期0.5~0.7 U/(kg·d)。大多数GDM病人所需胰岛素的剂量≥0.6 U/(kg·d),一般按0.4 U/(kg·d)作为起始用量,早上2/3,晚上1/3,预混胰岛素可采用诺和灵30R、诺和锐30R、诺和灵50R。如果GDM病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仍持续高血糖且波动较大,建议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它安全有效且方便GDM病人不规律进餐的需要。应用胰岛素泵时胰岛素的总量是原注射剂量的75%~80%,其中50%为基础量,50%为追加量。胰岛素的剂量要随孕妇体质量、孕期的增加和胎儿的成长而调整,妊娠的最后4周因胎儿生长快速,其从母体摄取更多的葡萄糖,孕妇的胰岛素需要量开始减少,要及时减少基础量和追加量,特别是过夜的基础量。

4.2 不推荐口服降糖药治疗

因不能确定未经治疗的孕妇高血糖所带来的胎儿畸形或巨大儿的风险是否大于口服降糖药所致胎儿畸形的风险[20],妊娠期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类似物(增敏剂)。虽有研究发现磺脲类降糖药——优降糖的胎盘通透性低,开始将该药用于GDM病人的治疗中[21],然而多数学者认为口服降糖药的致畸机制和潜在危害不清楚,优降糖广泛用于治疗G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证实。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二三代磺脲类及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等都缺乏无致畸作用的循证医学证据。

4.3 开拓中药治疗

胰岛素抵抗是GDM发病的重要原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如大黄、知母的水提取液、黄连素、中药复方加味桃仁承气汤、金芪降糖片等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中药治疗GDM提供了可能。

5 心理治疗

有研究显示,GDM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25.6%,尤其焦虑症和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22]。焦虑会使GDM病人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产生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加重焦虑抑郁情绪,使血糖升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还易情绪紧张,致血糖水平波动大增加控制血糖的难度。马金秀等[23]对58例胰岛素治疗的GDM病人行心理干预,使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升高2.33倍。心理调节有助于改善孕妇情绪,使其积极配合饮食控制及其他治疗,有利于血糖的调节,从而达到减少临床用药的目的。但目前心理治疗的作用尚需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6 基因治疗

GDM病人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的异常表达,这可能是导致GDM发生的重要因素。GDM的HLA易感基因确定有助于GDM的保护性或治疗性疫苗的研制。NEWELL[24]阐述了基因治疗GDM的广阔前景:①预测GDM患病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②识别和干预GDM基因而阻止或延缓GDM发生发展;③早期发现GDM,早期干预而阻止近期并发症的发生;④个体化治疗GDM病人改善妊娠结局。

7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GDM病人有效控制血糖并防止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治疗手段。胰岛素治疗期间应以毛细血管法监测血糖变化,可采用五点法监测,即三餐前0.5 h和早餐后2 h及睡前各测1次。较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为空腹血糖3.3~5.8 mmol/L,餐后1 h血糖4.4~7.8 mmol/L,餐后2 h血糖4.4~6.7 mmol/L。

8 产科处理及产后追踪

孕38周左右的GDM病人如血糖水平控制不好,出现产科巨大儿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应随时终止妊娠。因此,产科应加强孕妇体质量增长、胎盘功能、胎儿生长、胎动及胎儿成熟度的监测。孕后期体质量以每周增加0.3~0.5 kg为宜,宫高增长和B超所测胎儿双顶径增长范围,以第50th%为宜[25]。胎动计数是孕妇对胎儿宫内安危情况进行自我监测的重要手段,计数方法为每天早、中、晚各数胎动1 h, 3次计数之和乘以4为12 h胎动数,全天胎动数不应<30次,并与前1天胎动数对比,若胎动计数下降1/3提示胎儿宫内低氧,在给氧同时,做好胎心监护,密切监测血糖、酮体和B超。 转贴于  GDM不是剖宫产的手术指征。若孕妇血糖控制满意,胎儿大小适中,无其他并发症,可待其阴道分娩;若胎儿过大,为避免肩难产的发生,应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指征。无论是剖宫产或阴道分娩,分娩时或手术时均应严密监测血糖。产后6周,多数GDM病人血糖可恢复正常,不需要再用胰岛素,但有60%~70%的GDM病人于产后或产后数年(大多为5年)后会发生2型糖尿病,因此产后随访很有必要。需在产后6~8周再次复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正常,则应每1~3年复查1次。

综上所述,应重视GDM的治疗,加强对GDM病人的血糖监测和控制,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尽可能使其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减少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es Care, 2004,27(Suppl 1):S8890.

[2]BEN H A, YOGEV Y, HOD M. Epidemiology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 Med, 2004,21(2):103113.

[3]李小妹. 护理学导论[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2.

[4]EVANS E, PARTY R. Management of ges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pharmacists’role in patient education[J].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4,61(14):14601465.

[5]李正敏,白静,孙静清. 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04,19(6):527529.

[6]廖新彬,王光娅,廖新美. 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医学卷), 2007,4(1):8990.

[7]HO L F, BENZIE I F, LAO T T.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oric intake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diettreate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Nurs Health Sci, 2005,7(1):1520.

[8]REECE A.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Diabetes in pregnancy[M]. Philaclelphia: WB Sounders Company, 1996:140142.

[9]KOPP W. Role of highinsulinogenic nutrition in the etiology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Med Hypotheses, 2005,64(1):101103.

[10]TAN M, SHENG L, QIAN Y, et al. Changes of serum selenium in pregnant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Biol Trace Elem Res, 2001,83(3):231237.

[11]FRANZ M J, BANTLE J P, BEEBE C A, et al. Nutrition principles and recommandations in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4,27(Suppl 1):S3646.

[12]GILLEN L J, TAPSELL L C. Advice that includes food sources of unsaturated fat supports future risk 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J Am Diet Assoc, 2004,104(12): 18631867.

[13]KHANNA P, JAIN S C, PANAGARIYA A, et 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polypeptidep from a plant source [J]. J Nat Prod, 1981,44(6):648655.

[14]辛娟,王远亮,郭莉霞,等. 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4,23(10):179182.

[15]JOVANOVICPETERSON L, PETERSON C M. Exercise and the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diabetes during pregnancy[J]. 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 1996,23(1):7586.

[16]屠霞芬,陈文华,郁嫣嫣. 运动疗法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7(1):72.

[17]BUNG P, ARTAL R, KHODIGUIAN N, et al. Exercise in gestational diabetes:an optional therapeutic approach[J]? Diabetes, 1991,40(Suppl 2):182185.

[18]BUNG P, ARTAL R.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exercise: a survey[J]. Semin Perinatol, 1996,20(4):328333.

[19]齐卫红. 妊娠期糖耐量受损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40(3):259260.

[20]CUNDY T, GAMBLE G, TOWNEND K,et al.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 Med, 2000,17(1):3339.

[21]TRAN N D, HUNTER S K, YANKOWITZ J.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in pregnancy[J]. Obstet Gynecol Surv, 2004,59(6): 456463.

[22]王蔚军,崔咏怡. 妊娠糖尿病孕妇情绪状态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4,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