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与新媒体的定义

网络与新媒体的定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5 14:37: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与新媒体的定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的定义

篇1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发展是基于传统电视新闻和网络视频新闻的特点而进行的,两者具有融合性及发展的共同性,正如冯新章在《视频新闻怎样与电视新闻融合中》指出的,“传统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各具特色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实现共赢。”但包含了众多类型的网络视频新闻与电视新闻仍存在较大的不同。我们将从“新闻定义”、“传播过程”入手筛选,探究网络视频新闻中哪些不属于“电视新闻”的范畴。

(一)从新闻定义来看早在1943年,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曾提到,“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李良荣编著的《新闻学概论》也如此定义,肯定了事实作为新闻本源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前文也提到,“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理论层面肯定了电视新闻讲究事实的重要性。而网络视频新闻中所包括的网友原创视频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揭示了社会现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因缺少必要的新闻属性,有的甚至含有虚假内容,遂不能将其定义为新闻,将其排除。

(二)从传播过程来看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即信源、讯息和宿,这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经典的、认可度较高的理论。因此,我们将借助这一理论,运用排除法。因为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接收者无明显差别,故我们将重点放在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信源”和“讯息”比较上。1.信源传统电视新闻发展历史久远,电视台作为专业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加工机构,有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分工明确,流程严谨,环环相扣。网络视频新闻在发展之初,新闻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通过传统电视新闻。蔡李章在《网络视频新闻的生产及其规范》表示,网络视频作为电视新闻的网络版在最初时进行的是简单的复制工作,即把各地电视新闻节目下载进行简单、转码处理后上传到互联网。这只是网络视频新闻发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第一步,只改变了视频载体形式,主要内容却没有变化。网络媒体发展后,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有了自己的采编团队及采编规则流程,制播相对独立,视频内容的新闻性以及多样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对比可知,网站与网民自行采集制作的网络视频新闻因与电视机构、电视组织或电视台委托的外包机构制作的电视新闻在信源上存在明显不同,故排除此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网站有时也会播出电视没有播出过的最新时事新闻,因为此类网络视频新闻的信源同属电视机构,所以即便只是作为网络视频新闻在网络上播出,没有电视制播环节,但仍属于电视新闻范畴。2.从信息来看通过电视新闻专业人员的长期努力,以及电视媒体严谨的编辑过程和健全的把关审查,电视媒体的权威已经受到受众的认可。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把关制度宽松,信息传播过度开放、没有节制,导致新闻信息真假难辨,公信力、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同其他网络视频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其传播信息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而部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新闻由于缺乏权威性,传播中的信息无法在受众中形成较高的可信度,故我们将此类网络视频新闻排除。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发展特性:通过上述对电视新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所表现出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或是报道形态,更多的是一种生产、流通、传播新闻信息的“电视新闻模式”,同时具有数字化时代的基本特性。1.从技术特征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突破了单方面线形传播、有限交流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海量性、易保存、易检索、超链接的优势,通过电视以及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了电视新闻个人化、随时随地接收的特点,方便快捷的可点播性也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选择。”同时,传统电视新闻严谨的制作基础也增强了电视新闻整体的权威性,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无论通过何种渠道传播都具有可信度,大大提高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普及程度。2.从受众特征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发展呈现分众化趋势随着传播过程中双向性的增强,媒介占据主导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主动性减弱。正如马博雅在《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使受众正在逐渐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向主动选择者转变,参与意识增强,选择范围更广。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电视新闻可以通过电视机、互联网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的渠道以及渠道内部本身多样性的发展,例如数字电视的频道多样性以及网站的分流趋势,都使受众群出现了分众化、小众化的特点。3.从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为满足小众化的受众需求,定位则更为细致准确,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有特定的选择加工标准。同时与互联网结合,让信息接收更为个人化,因此所呈现的传播网络逐渐向“一对一”发展。4.从互动特征来看传统电视新闻反馈机制较弱,而网络视频新闻依托新技术手段,增强了新闻内容反馈的时效性。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充分发挥了网络及时评论的功能,提升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但即使是在评论速度加快的情况下,新闻在本质上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传统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在内容上依然相同。

二、结语

篇2

“网络文学”这个先进技术与人类文化结晶的出现,虽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其发展进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表现出的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等都受到很多作家与读者的热捧。网络文学一出现就意味着要颠覆传统文学,改变旧的文学形式与观念,带动人们以新的形式、新的思想观念创作出一种新型的文学。新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新问题、新思想的出现,同时还会成为文学界的一种新商品。“网络文学”一个正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的新事物、新概念,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悄悄地生长,并且不断的形成与完善。也就是说,平时的讨论既是“网络文学”概念形成的根本,又是文学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文学”这个新词的身边出现了各种网络文学发言权的争夺现象,也正是这种现象才“网络文学”有了今天的意义,才有了与“传统文学”理论上的呼应与对比的能力。

(二)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起源于那些海外的留学生,最初他们把自己的留学生涯和思念家乡的心情通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了互联网上。也许第一个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并且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人,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举动,或者是通过想象以网络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心情。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在无意中对大众的心灵发出了召唤,使很多人开始模仿他的这种方式,分别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各大网站或者网页进行发表,这种书写活动很快得到了传播。大家把最初网络上出现的这些“作品”同称为网络文学。与此对应我们把网络文学定义为:“通过网络创作并且进行广泛传播的文学作品”。于网络文学的最初定义“网络上出现的所有作品”相比较,这种概述更注重网络文学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网络文学的原创性。但是我们发现,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其独特的性质并没有在这种环境里得到完全的施展与充分的体现。有的学者为网络文学制定了定义:“Web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创作出来的,并且以互联网为传播形式传播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学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型的网络创作手法,新型的作品传播形式,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物质载体,以及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等新的特点,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前提就是多媒体和网络,如果没有了多媒体和网络做平台,所有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这个定义充分的体现了网络文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关系。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大众的眼、手、耳等多个器官,都受到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技术途径的刺激,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所有感官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人们记忆、探讨、思想、创作等活动的发挥,从而使网络文学的展现,由原来单调的文字印刷形式转变成了各种生动直观的形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网络文学得到了更好的拓展与延伸,传统文学的线性结构被非线性的排列所代替。而网络的自由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各种特性,促使网络文学以独特的性质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虚拟结构的融合,使文学内容的直观展现更加逼真生动。它既可以让大众感受分子、细菌、基因及原子结构等微观世界的奇妙,又可以看到海洋、宇宙、原子弹爆炸、卫星发射以及星球相撞等宏观的过程。这些技术既可以完成普通常规实验,又可以完成常人都不能接触的实验,还可以构建出各种不同的特殊环境。例如,网络上曾进行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虚拟青蛙解剖”教育课题,当时这堂轰动世界的解剖课是通过万雄网给全世界学生上的。实验者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探讨,发表各自的意见,还可以亲自动手在屏幕上进行解剖实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给学生们创造出真实的模拟环境,使学习方式脱离了单调的平面叙述,学生的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扩展和提高,冲出了书本文字的局限。不只是学生以及大众的思维都有所改变。

(四)多媒体技术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在传统文学的审美理念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那就是理性。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学作品,其中都有不可缺少的理性概念。比如,康德的观点,美感产生的必备条件就是对判断力的一种“反思”。在康德的观点里,感性的审美中必须要把握住理性,这就是美感。传统文学就是在美学的天地里不允许有人间的焰火气息和乌烟瘴气,其创作来源在于传统文学创作者都是社会各界的专家和权威性人物,他们把文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精神方面、超越方面、教育方面和道德方面,因此他们忽略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至于社会大众对专家、权威们定义的审美,长期以来不能理解。而大众追求的美学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体现,网络文学无限制的自由发表与互动,快速的网络传播,各种欲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风格,都成为战胜传统文学的法宝,也正是多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感性化美学。只有各种感性的正确、完善发展,才能带动人的本性健康发展,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性。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人能够更快、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价值以及个人的审美需求。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追求被压制,那么他人性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文学没有了感性做基础,那么文学就成了利器反过来伤害人性的发展。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的双面性,我要把握住有利的一面,使其另一面失效,这对网络文学来说很重要。就当代人来说,感性的欲望追求和它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事实,主要是怎么去满足大众的感官欲望,在满足感官欲望的同时又要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进一步的“升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心中的欲望。这个历史转变的重任压在了网络文学的肩上,他是否能以“感望”为中心,然后带领大众跳出以“欲望需求”为主的文学圈,这就是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多媒体技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视界

(一)文化产品里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网络文学带来了媒体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等特征,正因为网络与多媒体具有这些特征才使得网络文学变得多彩多姿。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文学作品里包含一定的技术,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已经接受审美与技术并存。在网络文学里表现出了技术审美,机械复制的模仿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他把很多符号通过数字化技术叠加在屏幕上供人们消费。波德里亚认为:“在这个现代化消费空间,人工和机械的关系,将取代艺术与自然原初的关系,因此模仿的机械复制将代替艺术创作的个性风格表达”。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仿佛就像是一种视觉消费品。通过数字化技术把一些不相干的代码组合起来,形成了看似真实的虚拟物象,然后把它作为代码,用来替代真实物象,使组合而成的审美符号代替了本身的艺术审美。这就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成果。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社会生活被现代化技术所带动,现代技术以一种决定性力量的形式,掌控了人类的历史命运。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文学界开拓出新的局面,虽然先进科学所创造的这种数字化符号世界色彩缤纷,但是也不能代表它到处都是温暖多彩的春天,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寒冬酷暑,依然需要处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文学不断的自我提高、完善自身、丰富其所应有的内容。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文学的价值问题不得不重新探索思考。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信息化社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信息的同时,也把自由和创作的机会带给了人们,不再单单是专家和权威性人物的创作。网络文学的非线性、自由性和多结局的特点在多媒体网络体现出来,这些特点产生了文学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构、一种描述及一种解释,打破了传统文学原有的权威性和确定性。通过新型的网络文学,提高读者的整体素质。创作者也应该赋予新的思想含义,他应该是具有善于获取信息、改造信息能力的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合作意识、平等观念、和崇尚现代科学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创作能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的人。从这种具有广阔的时代前沿性角度出发,创造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网络文学开拓正确的前进方向。

篇3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传播与媒体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与趋势、发展与创新,整个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探索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然而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关新媒体的很多基本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比如“新媒体”的权威定义的提出、适用范围的确定、具体研究对象的划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个准确权威的定义的提出不仅可以建立理论研究领域中系统性、全面性的基础,也可以为该理论领域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解除最基本的定义分歧。笔者认为,新媒体研究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悬而未决的新媒体定义纷争,分众楼宇电视称自己“新媒体”;手机短信称自己“新媒体”;早已出现的都市类、财经类、时尚类、IT类等纸质媒体也纷纷改头换面,把自己扮成所谓的“新媒体”……鉴于这种混乱的持续和加剧,及时准确地定义出当今的新媒体,为新媒体的涵盖范围作以界定便成了当务之急,以为它直接影响着学术界今后对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探索。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W.Schramm)曾经预言:“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经知道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③诸多新兴媒体的产生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步显露出来。新媒体在占据大众心智资源上自成一派,在政府管理监督与宣传、社会经济参与、企业公关营销与品牌宣传等方面都表现出无可复制的优势,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无孔不入,用户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飙升。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介绍,近几年来中国读者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调查数据表明,国民图书阅读率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然而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从1999年到2005年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④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调查(CNNIC)显示,我国已经有2.1亿网民,成为世界上的互联网使用大国;⑤手机用户也已达5.75亿之众(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的我国电话用户发展情况统计)占全国人口的约44.2%。⑥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新媒体正在被大众普遍认可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新媒体”定义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对新兴事物的好奇,也不仅是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对于规范形势模糊、规则紊乱的传媒市场具有很必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新媒体定义的分析

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但有一定影响而被普遍传播的主要是以下观点。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⑦这一观点一语道破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见解独到深刻,但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概念的定义,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句口号。首先,该“定义”的核心概念“传播”并不是“新媒体”的所属类而更像是一个动词,应解为“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动过程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形式逻辑学对定义的要求首先必须满足被定义项与定义项之间的所指对等,本质定义提出的前提是被定义项的所属类的确定,因此“传播”一词不具备定义“新媒体”这个名词的资格;其次,“所有人对所有人”概念不够清晰,过于笼统泛泛,不能准确界定新媒体本质特征,这只是其众多特质中比较显著的一面,不足以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彻底分离出来。

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Crosbie定义的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⑧他指明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包括人际媒体的“一对一”和大众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特质层面上的“多对多”的模式。这与《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表述异曲同工,但显然要具体明确得多。可以说,在此之前,没有人对新媒体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定义。但仔细分析VinCrosbie的说法,在有关“个性化传播”方面表述稍显冗余,定义尚需提炼。而且对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信息表现形式、传播范围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质还是没有明确的涉及与界定。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是各执己见、百家争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⑨他的发言侧重于为新媒体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希望该定义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被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淘汰,所以提出“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的说辞。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尝试没有实际意义,正如很多学者讨论过的那样,“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任何人都无力掌控它今后的定义走向和效力范围。况且,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其中不应出现带有模糊时间概念的限定词,诸如“当代”、“今天”、“未来”等。另外,“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更像是“媒体”的定义,并没有界定出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而且,“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说法过于笼统模糊,所有传播活动都期望对受众产生预期的效应。显然仅用“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这一特征无法准确描述新媒体的概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⑩熊教授的定义基本上已经概括了“新媒体”概念的内容,观点清晰明确,但不符合形式逻辑学思想里本质定义的呈现形式。定义中“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范围过大,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使传统媒体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从而不能被定义为新媒体,例如电子杂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它只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纸质杂志上的信息的存储形式,传播内容、模式和目标受众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用词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外延太广,这将各种户外音视频播放设备(如LED广告牌)也囊括在“新媒体”的范围内,笔者认为此观点尚需完善。

三、新媒体概念的定义方法与新媒体的定义

概念清楚明确是思想正确的先决条件,概念模糊浮泛则是探求真理的阻碍。现在,对新媒体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说法稍显混乱,但也不能仅因标准不同、观点不一等问题,把传统的类别和属差轻易忽略,形式逻辑学中定义本身需要这种层层剥离的过程。换句话说,对新媒体定义的研究离不开缜密的思辨性,“以偏概全”只能让我们在新媒体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迷远。康德的“批判哲学”将世界分割为“感性界”、“知性界”和“理性界”,并提出了“感性——>知性——>理性”的事物认知过程。在已有的针对新媒体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我们要使“新媒体”的概念明确全面,应该从大众普遍的感性认知出发,培养自身在学术研究中理应具备的知性认识,进而将这种认识升华为对理性的深入探索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近些年新媒体的定义常是以推理论证的方式给出,在给出关于新媒体定义一般性要素以后,接着证明推断出有关新媒体分类的种种假设,最后被分离出来的若干似是而非的类别成了新媒体确定性的划分。这样的定义方式在新媒体研究领域俯拾皆是。由于普遍的新媒体论是由从具体形态的根据中推论出来的一套并不完善的系统,根据的本身又是来源于假设,因而其总是处于不断的争论与分歧中失去了根基,这种利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建立的体系在聚集了极端的可能性(不同的角度)后,已远离了新媒体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而事实上新媒体本身的问题却又是这些理论的进步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新媒体理论应该回到新媒体本身,只有确定了新媒体的本质定义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扩建,新媒体今后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本文对新媒体的定义正是回归本体的体现。

在纷乱的现代思维中,存在四种这样的基本形态:形而上,逻辑实证,结构主义,存在历史。而后三者都是对形而上的反判,三者又存在争执,逻辑实证否定本质和原则,结构主义在否定本质时却又坚持原则,存在历史肯定本质反对技术逻辑,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坚持某些必要的定义原则基础上运用形式逻辑学原理探求“新媒体”的本质定义。“本质定义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释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质要素,也就是说,严格的本质定义必须是类加上种差两个要素合成的。”所以在为“新媒体”下定义之前,本文主要从类和种差两个要素对新媒体进行界定。

“类是一个普遍概念,存在于多个不同种的对象上,表现出主体的和其他同类物体所共同具有的部分本质。”美国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分析师VinCrosbie在他的文章《whatis“newmedia”?》提到,大众媒体的特征为:完全相同的内容到达所有接受者;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权。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因此新媒体显然不属于大众媒体。但从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出发,新媒体的传播无疑是一种大众传播,由此,在类概念上只能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视为两个平等的研究对象,它们共属“传播介质类”。

对于本质定义中的另一要素——种差,它是一普遍概念,表现出主体的部分本质,此部分本质为主体和其他同类异种之差异者。‘种差’加上‘类’就结合构成齐全本质的‘种’,这里的“种”也就是本质定义的定义产物。

首先,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而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人为管理因素的限制,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所的每个内容理论上都是面对全球所有的使用者的。就传播者而言,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这使得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传统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博弈场,无论如何受众在其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纸媒体的交互性还停留在读者热线、读编往来阶段,虽然以借助电子版本,但始终属于辅助手段,电视媒体交互性只表现在专题节目中,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载体。新媒体提供的一种可能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这种“全民DIY”式的信息与思想的传播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彻底颠覆,使新媒体内容传播模式呈现多根网状,原创性日益增强。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与传播精英对传播主体的把控。由于实现了个人成为传播主体的大众梦想,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所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广度、对各类问题所讨论的深度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都是空前的。实际上,新媒体已经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并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这种个性化的范围完全可以缩小到单个个体,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分众时代新媒体的代名词。另外,传播技术发展到今天,由于传播载体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依托于数字技术作为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成为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更合适的区分词,“数字化”的字眼在新媒体定义中不可或缺。最后,新的传播技术在传播形态上产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在新的媒体平台上把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在已有的大众媒体中,按照传播形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而网络和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主要的传播载体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为受众提供闲暇时的信息消费。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大众媒体界限分明的媒体类型区分在新媒体阶段将不再具有意义,“复合信息”将在新媒体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综合以上特质,笔者将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

事实上,由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更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发展。它是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的产物,又是全球化浪潮强大的造势引擎。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状传播整体。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精准传播等特点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全民DIY”既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颠覆,同时也是新媒体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自新媒体引起人们瞩目至今,国内外对于“新媒体”定义的研究百花竞放、争奇斗妍,本文对其的定义也只是一家之言,笔者期待各位学术同道的评论和高见,并希望这篇文字能为学术界对新媒体的探讨有所裨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服务大众的层面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因为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与传统媒体的互利共赢而愈发丰富多彩。

注释

邬昆如:《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后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事业》,/13171620/2054279/articledetail.htm

《中国人网上阅读率年均增长107%》,/2007-04/12/content_9772578.htm

《我国网民人数达2.1亿》,/news/2008-01-17/000003192711.html

《2008年1-3月我国电话用户发展情况》,/showdt.asp?sid=336158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广告人》,2007(12)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s/blog_591eeecd0100085r.html

《岳颂东:新媒体产业的8个特点》./hy/20080519/17024884944.shtml

篇4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媒体事件时首先明确新媒体事件以网络、手机为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事件的外延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蒋谢尔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为民众广泛关注能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 蒋建国指出,新媒体事件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最近在社会上发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 韩敏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中性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周葆华指出,“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的概念必须追溯至“媒体事件”(Media Event)。如果说“新媒体事件”主要指向突发事件,则“媒体事件”更多的是非突发事件——即预先计划好的事件。

    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许鑫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指出,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主要指以为传播媒介,由网民传播、推动事件进程并挑战意识形态和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权威,带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体现于两点:一是事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权力阶层来定义,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是维护现存统治秩序,更多的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

    以上有关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从外延上递进缩小,即从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挑战主流社会的突发事件。这三种定义,各有特点。广义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优点是普适性强,但本文认为,这个定义太宽泛了,除了媒体形式有所区别外,新媒体事件和媒体事件很难有所区分。媒体传播的形式区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差别所在。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由于中国处于过渡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冲突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各个阶层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在中国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公共领域,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社会的共鸣。这也与中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类新媒体事件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概括太单一,以至于把现代社会大量存在的新媒体事件的其他类型排除在外。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新媒体事件的比例会逐步降低。本文赞成中性的定义,认为这一定义既说明了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区别,又为新媒体事件有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新媒体事件”之“新”

    第一,新的把关人。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媒介=把关人。他说:“我们将媒体称为‘把关人’,而不是过滤器,这个词是库尔特·勒温启用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 新媒体事件的平台载体从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变为新闻网站、博客、论坛、手机、视频、搜索引擎、SNS社区等,这种媒介形式的转化,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风光不再。新媒介技术门槛降低、互动性强,普通民众甚至是社会底层可以和权力精英或者明星一样成为新媒体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或者赋权人。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经新媒体披露和传播后,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孤事件发展为可持续的运动,在营造群体氛围的基础上影响主流社会,其传播效果得到放大。这不仅是媒体形态的变化,或是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展,也是媒体内容、话语权、主体性的变迁,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笔者以为,这是公民新闻以及“群众书写”的要点所在,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信下阶层加入创造历史事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媒体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

    第二,承担新功能。在媒体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传统媒体监督和批评权力精英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媒体事件的这一功能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娱乐社会的功能——这本是媒体的原本功能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或者传统思想的影响,媒体的监督或者制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精英主导与策划的,其程序单一,很容易被控制。但新媒体事件的出现使得政治精英对传统媒体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迅速走向失灵,其底层赋权与大众书写特征使得其发展方向充满着不确定性,它打破了事件传播与舆论进展的单向性而呈现出复杂状态,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往往很难由事件中的单一力量所能完全决向失控,这种状况下,预警失灵也就成为事件中的常态。 如果新媒体事件没有承载新的功能而仅仅是发生了传播形式和方式的变化,这种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就会丧失其现实意义。

篇5

1.流媒体概述

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它是指厂家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后,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

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相关的包称为“流”。流媒体实际指的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而非一种新的媒体。流媒体技术全面应用后,人们在网上聊天可直接语音输入;如果想彼此看见对方的表情,只要双方各有一个摄像头就可以了;在网上看到感兴趣的商品,点击以后,讲解员和商品的影像就会出现;更有真实感的影像新闻就会出现。

2.流媒体的传输

流式传输方式则是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采用下载方式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解压设备(硬件或软件)对压缩的A/V、3D等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此时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

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

流式传输定义很广泛,现在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如视频、音频)的技术总称。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和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一般说来,如视频为实时广播,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

3.流式传输的实现条件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避免因网络暂时拥塞而使播放出现停顿现象。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所以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由于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声音数据。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4.网上数据的交换

针对软件、设备和数据传输速度上的差别,用户以不同浏览音视频内容。为满足客户要求,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编码、记录不同速率下媒体数据,并保存在单一文件中,此文件称为智能流文件,即创建可扩展流式文件。当客户端发出请求,它将其带宽容量传给服务器,媒体服务器根据客户带宽将智能流文件相应部分传送给用户。以此方式,用户可看到最可能的优质传输,制作人员只需要压缩一次,管理员也只需要维护单一文件,而媒体服务器根据所得带宽自动切换。

流媒体实现方式如下:智能流在RealSystem G2中是对所谓自适应流管理(ASM)API的实现,ASM描述流式数据的类型,辅助智能决策,确定发送哪种类型数据包。文件格式和广播插件定义了ASM 规则。用最简单的形式分配预定义属性和平均带宽给数据包组。对高级形式,ASM规则允许插件根据网络条件变化改变数据包发送。每个ASM规则可有一定义条件的演示式,如演示式定义客户带宽是5,000到15,000Kbps,包损失小于2.5%。如此条件描述了客户当前网络连接,客户就订阅此规则。定义在规则中的属性有助于RealServer有效传送数据包,如网络条件变化,客户就订阅一个不同规则。

在客户端与媒体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通道,从一台服务器送出的每个数据包只能传送给一个客户机,这种传送方式称为单播。每个用户必须分别对媒体服务器发送单独的查询,而媒体服务器必须向每个用户发送所申请的数据包拷贝。这种巨大冗余首先会造成服务器沉重的负担,响应时间过长,甚至停止播放,管理人员也被迫购买硬件和带宽来保证。

IP组播技术构建一种具有组播能力的网络,允许路由器一次将数据包复制到多个通道上。采用组播方式,单台服务器能够对几十万台客户机同时发送连续数据流而无延时。媒体服务器只需要发送一个信息包,而不是多个;所有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共享同一信息包。信息可以发送到任意地址的客户机,减少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包的总量。网络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为下降。

点播连接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主动的连接。在点播连接中,用户通过选择内容项目来初始化客户端连接。用户可以开始、停止、后退、快进或暂停流。点播连接提供了对流的最大控制,但这种方式由于每个客户端各自连接服务器,却会迅速用完网络带宽。

5.流媒体业务发展

篇6

一、前言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公共教学设施,在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创建了一条通道,威胁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递归地复制自己或其演化体,新病毒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及时升级病毒库才能有效查杀最新病毒。屡次来犯的计算机病毒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使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计算机病毒防控的重要性,并在进一步健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病毒防控管理体系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依赖人工更新升级病毒库的传统方法,因其时效性差、网络带宽占用大而不能及时升级病毒库造成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和流行的风险时刻存在。多位研究者研究表明,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威胁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病毒、恶意软件、间谍软件以及黑客攻击等各种安全威胁事件不断发生,计算机系统面临着各种病毒的威胁和安全隐患(邵清,2011、那勇,2015)。因此,在设法通过常规的培训、检查、监测等手段来提高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使用者病毒防范意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如何提高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抵御病毒攻击的能力,制定合理的病毒库升级策略。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出了大量的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方案,例如:在架设硬件防火墙、用VLAN技术划分局域网、绑定IP-MAC地址、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等(黄艳煌,2007),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开启计算机后再进行病毒库升级,一是耗费宝贵的上课时间,二是不能及时查杀到教师U盘中最新病毒,三是升级过程会占用带宽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性能。所以,在非上课时间段对无人值守的、分布在各个教室的计算机如何实现病毒库的自动升级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此,下文介绍一种通过在多媒体课室计算机局域网内部署冰点还原企业版和360企业版,来实现各个教室计算机病毒库的自动升级。部署冰点企业版的目的是用于唤醒处于关闭状态下的计算机,解除计算机的冻结模式。部署360企业版网络杀毒软件的架设,实现由局域网内的中心服务器端对网内客户端自动分发最新病毒,即使客户端不能访问外网,也可以保持最新的病毒库。

二、部署冰点还原企业版

(一)部署冰点还原服务器端与客户端

基于本文中所提及的病毒库升级的客户端计算机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选择无人使用的凌晨进行病毒库升级,所以需要将计算机从关闭状态唤醒。DeepFreeze企业版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由冰点还原企业控制台远程执行选择性地冻结、解冻或解冻并锁定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启动配备有远程唤醒网卡的计算机。部署冰点还原企业版,首先要安装DeepFreeze配置管理程序。配置管理程序应仅安装在用于管理DeepFreeze的计算机上。该管理程序用于创建自定义DeepFreeze安装文件和工作站种子。在管理配置程序中创建工作站安装文件可为工作站上面的安装创建一个定制的安装程序。创建Worksta-tionSeed文件可创建一个Seed,允许DeepFreeze通过网络与工作站进行通信。一旦Seed安装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上面,即可远程部署DeepFreeze工作站安装文件。工作站可以从DeepFreeze企业控制台管理,DeepFreeze企业控制台可显示网络中所有冻结、解冻和目标计算机的状态,使管理员能够在这些计算机上执行具体的任务,多媒体设备人员的日常工作得到了重大改善。

(二)创建工作站任务

通过冰点企业版控制台的“计划任务向导”设置计划任务来定时唤醒有远程唤醒网卡的计算机、然后再解冻计算机,创造一个杀毒软件进行病毒库升级的时间段,再冻结计算机并关闭计算机,这一系列的计划任务需要计算机重启数次,对设备来说无疑会巨大的损害。而且“计划任务向导”计划的任务存在于企业控制台上,而不是目标计算机上。因此,要执行这些计划任务,企业控制台与目标计算机之间必须保持连接状态。为保证任务执行的稳定性,本文建议创建定制的DeepFreeze安装程序是通过设置“工作站任务”选项卡中的Thawed时期,来获取同样的效果。Thawed时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重新启动Thawed,以手动安装软件或通过第三方工具自动安装软件或者实施其他的永久性配置更改。因为Thawed时期属于工作站任务,它一直位于工作站上,即使工作站的网络连接丢失或者不能与DeepFreeze控制台进行通信,这些任务也能够运行,稳定性较强。计划Thawed期间任务的目的是重新启动处于Thawed状态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对于一些如病毒库升级等定期自动更新的应用程序来说,Thawed期间是非常有用的。Thawed期间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选项。为了能够保护系统,防病毒程序要求定期更新病毒定义,病毒定义可以在Thawed期间更新。在任务启动之前,用户不能取消该任务。在执行维护后,计算机不会关闭。维护期间,键盘和鼠标会被禁用,该任务配置为在任务启动之前5分钟,向用户显示一条消息。例如:创建了一个Thawed期间任务:每天凌晨01:00到01:30期间执行。上午00:55在计算机上将显示以下消息:此计算机将于5分钟后,重启并进入Thawed期间。为确保病毒定义得到永久应用,应将杀毒软件的病毒定义更新设置为在DeepFreeze成功启动Thawed期间任务之后开始,至DeepFreeze结束Thawed期间任务之前终止。这样可以确保由防病毒程序下载和更新的病毒定义在系统上永久存留,从而使得杀毒软件和DeepFreeze能为系统提供全面保护。

三、部署360企业版网络杀毒软件

(一)部署360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越来越猖獗,能否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成为能否有效的进行病毒防治的关键。如果众多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同时去访问互联网病毒库服务器,不但速度缓慢,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未保护的情况下上网升级感染新病毒风险将极大增加。因此,建立局域网病毒库镜像非常有必要。360企业版是面向企业级用户推出的专业安全解决方案,通过简单高效的管理控制中心,为终端提供病毒木马库和程序文件等的升级更新。360控制中心连接互联网后,控制中心则作为服务器,实时缓存客户端需要升级的文件数据,为终端客户提供最及时的升级服务。360企业版杀毒软件具备网络版杀毒软件一般特点:软件分为服务器部分和客户端部分,本文中的客户端特指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部署了360网管版的客户端程序。360网管版客户端程序包括360安全卫士、360杀毒(可选)等360安全模块和能与360控制中心进行通讯的通讯管理模块。首先完成360企业版服务器端的安装,确保360控制中心连接互联网进行最新病毒库数据的缓存,然后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上的360安全卫士切换到360企业版,实现360客户端与360控制中心的连接。若服务器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处于同一网段时切换企业版就能自动扫描到控制中心的IP。由于组播及端口屏蔽等因素影响,跨网段有可能搜索不到控制中心的IP,这时可以通过验证码的方式进行切换,即“我需要的控制中心不在列表中,我要手动输入验证码”。

(二)创建病毒库升级策略

在360企业版控制中心中,在“设置中心”栏目中,启动预先自动在某一时间段范围内启动下载供内网终端统一升级病毒库与木马库,然后将升级下载的文件类型设置为仅终端的漏洞补丁、卫士木马库、杀毒病毒库的下载请求。下载为确保病毒定义得到永久应用,应将杀毒软件的病毒定义更新设置为在DeepFreeze成功启动Thawed期间任务之后开始,至DeepFreeze结束Thawed期间任务之前终止。若Thawed期间任务设置为每天凌晨01:00到01:30期间执行,则病毒库升级时间段,应当设置在01:00之后启动,然后到01:30之前终止。此项操作需要在升级服务器下载时间范围中设置,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组或IP段指定不同的升级时间。指定升级局域网内的中心服务器端对网内杀毒软件客户端进行统一管理,对各个教室内的计算机自动分发最新病毒库或防毒安全策略,即便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不能访问外网,也可以保持最新的病毒码定义和防毒策略。

四、结语

本文利用冰点还原企业版和360企业版两者各自独具一格的功能,将两者结合使用,探索出了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库自动升级方法。一方面,该方法实现了终端批量升级病毒库,提高了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拥有最新病毒库的计算机,遭遇病毒侵扰的风险极大降低,使得教师将更多的宝贵时间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每日一更新的最新病毒库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通道上铸造了一道坚实防线,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静波.360企业版安全管理功能的实践[J].炼油与化工,2015,(1):54-55.

[2]那勇.浅谈我校网络安全与管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108-109.

篇7

央视首届网络春晚今年强劲挺出,此次网络春晚的播出是以互联网、手机电视、公交电视等新媒体为平台,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和搜狐网协办,定位为央视除夕春晚品牌的延续和拓展,是央视新媒体发展战略的实践。从后期受众给央视首届网络春晚的打分可以看出:62.30%为感觉良好以上,其中超乎想象的13.32%,非常完美的4.47%,表现优秀的34.76%,感觉良好的9.48%,这足以让备受争议的传统春晚自省。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传统主流媒体(主要指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势在必行的大环境下,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此次央视网络春晚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一、新媒体及大众传播中新媒体的特点

根据DCCI200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73.2%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互联网是其接触的第一媒介,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手机(9.5%)和排名第三的中央台(6.3%),可见新媒体的强势地位呈现出的优越性。当然,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作过这样的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笔者认为辛摘的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更为科学,他认为“新媒体(New Media)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定义显示出了新媒体的技术性,略去技术性,在大众传播中,新媒体呈现如下特点:

1、复合性。新媒体提供了具有优越性的公共话语空间,它具有多个终端:电脑、手机、数字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受众可以在不同时间利用不同的终端自由地参与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央视网络春晚采用了网络实时连线、腾讯微博现场更新等方式让受众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涉及人数多,公开性高,参与自由,互动性强;晚会的播出渠道包括IP电视、手机电视、电视直播、视频点播等多终端收看,波及面广,影响力大。

2、门槛低。只要拥有能上网的电脑,会一些基本操作,任何个人都能够信息,个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当然,接受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更为简便,在家里、单位、路上,个体都可以在条件允许下接受信息。现在,国家推进三网融合、家电下乡政策,使得新媒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这样使得传播更加大众化,信息更畅通、迅捷。央视网络春晚微博的实时更新,使更多的受众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全时性。在网络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于网页,而且由于存储于网站数据库中,因此它一直存在于网络空间。这些信息亦可以通过相关链接,受众查询等多种方式得到长期的利用,这样避免了传统媒体信息的“转瞬即逝”。央视网络春晚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受众可以随时点播观看,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

4、连通性。即传播者与受传者两极的互动性,它是新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本质特点。从角色分工来看,大众传播者与受传者渐渐融为一体,两者间的沟通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协作,也体现了新媒体的平等性。央视网络春晚播出前在全球召集节目,节目都是受众推荐的;播出中受众可以连线点评,共同完成节目的播出,例如开场时的歌曲《大中国》就是由网友接力式和现场演唱结合的节目形式。另外,在网络新媒体中受众可以看到个人意见的表达,可以凭借“公共话语空间”聚集起一种集体的表达。例如利用跟帖等方式将公众所知的原本分散的、弱小的个人声音汇聚成强大的声音,这也是未来传播必然发展之路。

5、个性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不再是单线的传播,而是点对点、多对多的传播。网络信息作品中的互动使受众通过博客、个人网页、社区、论坛等方式表达个人观点,拥有共同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引起专业媒体机构的重视,专业媒体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的脉搏,并以此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创造符合受众的个性化节目。另外,新媒体播放地点的灵活性使受众可以自由选择接收地点,自主性更强。新媒体冲破了传统媒体高高再上的压迫感,拥有一个比传统媒体开放的环境,“高公开性、高参与性、高选择性”使新媒体环境具有个性化。

二、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的特点

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省略/thread-

14630196-1-1.html

②周建克,《奥运会新媒体传播探析》,《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31卷

③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潘新红,《三网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下

篇8

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正式称为“第四媒体”,但是目前学界对于网络媒体的定义各有说法,例如学者匡文波在《网络媒体概论》中指出:网络媒体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文化载体,其主要指计算机互联网[1];而学者钱伟刚对于其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网络媒体从广义上分析是互联网,而从狭义分析其是指互联网传播平台中进行新闻信息传递的网站。学者雷跃捷等人表示:网络媒体是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电脑、电视以及智能手机为终端,将新闻信息以文字、声音以及图像等形式进行数字化、媒体化传播的媒介[2]。文章所研究的网络媒体为互联网。

我国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日常工作应用中的拓展;此外,互联网自身的功能促进了网络媒体的形成。互联网主要有三方面功能:第一是通信功能;第二是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收集与);第三是商务功能,也就是现代电子商务,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贸易平台,实现了构建无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商务平台。此外,网络还具有远程教育、医疗咨询、网络民意调查以及市场查询等功能。

二、网络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

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操作简单、智能化、自动化、搜索快捷、图文并茂、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特点,能够节省存储、印刷所需的经费,提高了积极效益,并且更新速度快,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传播,信息资源丰富并且获取方面,成为现代最具生命力以及活性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体[3]。网络媒体能够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网络互动、意见反馈,转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

(一)传播以及更新速度快:网络媒体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以及实时更新。网络媒体的反应速度快、时效性高,其不受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信息一旦上传到网络中在瞬间即可实现所有网络用户的阅读与浏览。电视节目、广播是以周或天为期限进行更新,而网络媒体的更新时间是以分、秒为期限。在网络中,上一分钟还是头条的新闻,可能在下一分钟便被其他新闻给挤下去,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体中不是罕见的现象。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媒体所上传的信息,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一个文字转变为两个“字节(byte)”[4]。报纸若想刊载10000字节的文章,大致需要一个版面进行阐述,这为报纸的印刷、排班、发行以及成本等方面到来了诸多问题;而广播、电视的内容更是需要精确控制到秒。而网络媒体储存数字信息则非常方便且价格低廉,一个30G硬盘就能够存储153亿汉字的信息量。

(三)范围广:在全球范围内,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互联网,网络媒体能够实现真正的全球性、开放性。在互联网中,能够对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进行实时了解,而传统媒体则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四)搜索、复制便捷: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搜索都需要依靠相关的资料室或至图书馆进行人工查询。而网络媒体则仅需通过搜索引擎,对网络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查找、复制以及拷贝。

(五)交互性:这是网络媒体最具特色的特征,传统媒介无论形式如何多样、内容多门丰富,但其与读者之间是一种单向关系。网络媒体具有自下而上的交互性,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与网络媒体相关编辑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交流过程能够成为网络媒体新闻实时的一部分,例如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5]。网络媒体是信息传播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学理论中将任何传播行为定义为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取读者反馈意见才能够实现有效对额传播。传统媒体由于受到时间、技术以及渠道等方面的英雄,其基本上属于单向传播,而阅读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传递信息。网络媒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的互动性,将其形成一个循环,能够及时反馈群众的意见,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现阶段的网络媒体中,许多门户网站都建立了能够反馈用户意见的频道或模版,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用户对网站的使用意见。

三、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与认知是每一个人每天在接触到新的对象与现象之间所得到的。视觉是一种对构造的描述,其从真实存在的图像中获取外部环境的结构、地点。认知则是信息处理的结果,是对知觉、感觉、触觉、听觉、记忆、思维、表象、概念等有机结合的信息处理过程。网页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视觉画面的形式呈现于用户的显示屏中。因此,一方面用户能够通过视觉画面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另一方面,网页设计者想要根据用户的理解能力,通过设计简单易懂的图像或画面,帮助用户获取信息。相关文献指出,人类视觉仅有10%属于物理层面,而余下90%属于精神层面,虽然在获取视觉认知的过程中,感觉刺激以光的形式从眼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形成有意义的图像[5],在此过程中,用户需要以个人经验、知识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信息对图像进行诠释。换句换来说,人们一睁眼便能看见图像,而学习过程中想要看到的图像需要通过学习进行选择,人们无法将所有精力放在能够看见的任何事物中,而是通过学习的方式选择想要看见的东西,从看到到看见是一个具有推理性质以及决策意义的过程。

篇9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29-03

媒体融合在新闻传播领域是个热门话题,参与者大多注重在此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广阔前景,极少有人去关注它将带来的巨大挑战。最先感受到这一挑战的莫过于网络媒体的编辑们。他们发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网络编辑必须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呢?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上述定义是从信息的接受者角度给出的,现在是大众传播时代,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视频等产品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已经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更何况专门从事媒介传播的媒体工作者呢?所以,这个定义在目前的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片面了。

相比之下,美国学者巴兰给出的定义更符合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他从媒介的角度,把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分成三个层面:一是语言、语义、美学和价值观层面,即获取、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二是技术和应用层面,即能从事媒介部门工作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三是结构层面,即了解媒介部门的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理解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对讯息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制约”等知识[2]。任何媒体工作者都可以按照这个定义来检视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下文将按照这三个层面逐一探讨网络编辑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以往的网络编辑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信息搬运工,日常的工作就是从合作媒体的网站上拷贝新闻,然后粘贴在系统中,唯一做的有点儿创造性的工作就是根据字数要求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就行了。这样的工作还谈不上具备媒介素养,因为合作网站上的重要新闻都会放在突出位置,只要粘贴过来就变成了自己网站的“要闻”,其他的新闻也大多可以“对号入座”,合作网站都会放在固定的栏目中,网络编辑只要把它们搬运到自己网站上的对应栏目中即可。后来网络专题出现了,编辑们的工作的技术含量开始增加,要求懂基本的html代码,能够按照专题的策划思路把汇总加工出来的信息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时就要求网络编辑具备选择新闻的能力,即根据专题的要求选择符合专题立意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论坛、视频、音频、博客、微博等新产品不断涌现,网络编辑获得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也变得不再确定。因为,有些消息的出处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一些普通公众,他们很难承担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这时,网络编辑就要具有获取、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即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获取信息方面,以往的做法是大型网站都依靠互联网技术抓取新闻,网站编辑只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按照自己网站的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归入相应的栏目即可。网络编辑还可利用一般的检索工具寻找新闻。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信息的数量,但是却不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一些假消息或者无价值的消息会大量混入其中。

因此,网络编辑一定还要具备分析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析系统和工具的研发会慢慢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大多数从事信息服务的网站来说,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还是主要依靠网络编辑人工完成。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具备必须的职业素质。在专业知识方面,要真正做到学无止境,紧随技术的发展时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特别是针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不仅要学习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各项传播技术,并不断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此外,还需要时刻学习与新闻传播有关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互联网新闻管理的有关规定,思想上不能放松,这样在遴选新闻时,才会做到遵循新闻规律,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点击率而丧失新闻原则。

对于传播能力的定义,业内还没有达成共识。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见西方学者的一些定义。传播学者拉森(Larson):“传播能力是指,在给定的际遇里,交际性地适当地表现传播行为的知识的能力[4]”。

传播学者斯皮伯格(Spitzberg)和库帕克(Cupach)则认为,“传播能力”是指:“个人有效地适应不受时间影响的周围环境的能力 [5]。传播学者萨斯运用社会哲学家米德和布鲁默(Blumer)的观点,建立了理解“传播能力”的“符号互动模式”,以增强人们对传播能力的理解。萨斯认为,“传播能力”为 “‘关系的参与者’对于使用互动来满足他们的关系和个人需求程度的理解,以保持他们关系的可靠性 [6]”。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交互性以及满足个人需求。所以,网络编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产品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并提供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加强传播者和受众的交互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无论是早期的论坛、留言板,还是后来的博客、微博,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网络编辑不仅能利用这些渠道吸引大量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去,而且也能够及时地从这些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网站内容的建设。

网络编辑只有较好地运用这些互联网新产品才能做到与受众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新闻(信息)传播者的义务。与此同时,网络编辑作为“把关人”也要更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谨防虚假信息、不健康内容流入网站,从而造成恶劣影响。此外,网络编辑还要加强职业修养,做到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同步发展。否则,就会造成恶劣影响。

2011年11月12日,搜狐视频一则“曝赵子琪陪睡换角色”的新闻,赵子琪得知后连发几篇微博表示抗议,搜狐随后删除了那条视频新闻,可是第二天却重新剪辑再次。这一行径彻底激怒了赵子琪。11月15日,她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发表的《一个女演员致张朝阳先生的信》里表示:“‘隔着电脑,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互联网诞生时期的一句名言―但我想请问所有的网站编辑和CEO们,电脑后面真的可能是狗吗?难道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着网络―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人们就可以暴力、、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数小时后公开向赵子琪道歉,他在微博中说:“刚刚看到,对昨天到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向您深表歉意。”并诚恳地表示,“昨天删除了搜狐娱乐上的那段视频,暴露出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我们的编辑没有意识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以及任何报道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巨大的伤害。”

这样的假新闻屡见不鲜,屡屡出现在网站的首页、首屏和推荐位置。那么,为什么网站对一些一经核实就能认定是假新闻的“新闻”却依然登载呢?为什么网站会将论坛、社区等未经求证的内容作为新闻呢?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点击率和访问量在作祟。在以点击率和访问量作为考核编辑业绩的现实情况下,一些网络编辑就丧失了新闻立场、违背了新闻原则,这是绝不能允许的。

针对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强烈需求,网络编辑迫切需要加强新闻整合能力及信息的二次加工创作能力。单纯的转载造成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抵制,因此,网络编辑必须加强新闻策划及整合能力,把纷繁复杂的信息以专题或深度报道等方式呈现给受众。网络编辑还需要向传统编辑记者学习,加强新闻采访、写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会利用工具进行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的编辑,以及制作专题。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有新闻采访权,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在线聊天、专栏、专题等方式汇聚业内的专家的言论,从而提升网站的专业水平,满足用户对高端信息的需求。

网络编辑还要具备经营能力吗?是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单从现在各网站对每个频道的考核标准就能看得出来。现在,通常的两大考核办法是以频道的pageviews(一定时间内用户浏览的页面数量)和广告上版额来作为衡量频道业绩的标准。前者是看频道内容的受众“粘度”,即给网站带来多少“人气”,后者看这些“人气”能转换成多大的广告效益。虽然这种考核方法有失偏颇,无法衡量真正的新闻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频道内容的价值。虽然具体到每个编辑身上,可能你创造的价值无法全部量化(单篇文章的浏览量可以量化),但是做为一个频道/栏目建设的参与者,你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频道/栏目的发展。所以,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能力。

网络编辑的经营能力具体体现在做好频道/栏目内容,加强与网友的互动、推介公司产品及与媒体、专业机构等外部资源的合作等。如何做好频道/栏目内容?我认为应当朝“多、快、好、省”的方向发展。“多“是指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快”是指信息速度快,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强;“好”是指内容能够吸引受众,有独到的地方,能在差异化竞争中领先;“省”是指为用户节省时间,网站结构合理、界面友好、浏览速度快。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是网站的生命和发展的动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连传统媒体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与读者互动,更何况是互联网媒体呢?网络编辑应当在页面设计和栏目规划、专题制作时为网友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平台,无论是调查、论坛、博客、微博、留言板,都要尽可能地配合内容提供入口,这样受众在浏览信息后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此外,网络编辑还可以策划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增强频道的“粘性”。

作为网络编辑,应当主动推介公司产品及自己所在的频道。这一方面可以为公司树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为受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许多网络编辑在公司新产品推出后都会想方设法地把它应用到自己的频道中去。比如博客、微博等产品为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负责此项产品推广的网络编辑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大力推广的结果。一些网站会规定每个网络编辑每月需要发展的普通博客用户以及“核心用户”的数量。一个“核心用户”可以抵扣大量的普通用户。随着网络媒体竞争日益加剧,发展“核心用户”已经成为网站考核网络编辑的重要指标。

此外,网络编辑还可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对自己的网站或频道进行网络营销, SEO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了解各类搜索引擎如何抓取互联网页面、如何进行索引以及如何确定其对某一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等技术,来对网页进行相关的优化,使其提高搜索引擎排名,从而提高网站访问量,最终提升网站的销售能力或宣传能力的技术。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增加网站的浏览量,那就是与访问量高的网站交换友情链接。凡此种种方式都可以增加网站或频道的知名度,从而提升访问量,吸引广告客户,从而创造经济价值。

目前,除了新浪、搜狐等少许商业网站获得了采访权以外,大多数网站还停留在从合作媒体上转载新闻,然后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再创作”以专栏、专题等形式信息,因而网站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不能全面放开网站采访权的情况下,网站要想做好内容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此外,还要加强与行业内的机构、专业人士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来加强内容建设。网络编辑要注意拓展人脉资源,学会谈判技巧,利用网站自身的优势去吸引外部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合作时一定要本着双赢的态度去打动对方,并以谋求长远合作为目标,千万不能过河拆桥,或损人利己,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发展。

四、结 语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7]。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桢宁建议,一个优秀的新媒体人才首先要培养强烈的服务意识,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其次要培养高超的编辑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甄别、选择和组织,为受众提供最优质的信息资讯。

此外,还要训练对新媒体的操作技能,如3G技术,对其不仅要了解,还要会操作[8]。因此,无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网络编辑必须同时具备选择能力、传播能力与经营能力,这已经不是一种奢望,而是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每一个网络编辑都应当抱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学习态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成为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否则,终究会被社会和媒体行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 (美)斯坦利·巴兰.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缪晨霞,孔悦.人才公社特别报道:编辑/技术/服务全要掌握[N].新京报,2011-07-04.

篇10

PES系统的终端

NGN中的PES系统就是针对传统PSTN,ISDN终端而设计的。应能够支持现有的各种有线接入方法和接入网技术,也就是说它应能够支持任何使用现有PSTN/ISDN网络接口的终端。对于网络的变化(即由PSTN/ISDN网络变为NGNPES网络),PSTN/ISDN用户网络接口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图1列举了PES应支持的传统接入类型及其信令配置。从图1可以看出,接入类型主要包括:经Z参考点接入的模拟电话终端、经S/T参考点接入的ISDN用户终端、使用V5信令接入的传统接入网、经中继连接的PSTN/ISDN网络等。

图1PES接入类型及信令配置

一般情况下,NGN网络中会通过使用接入网关或驻地网关来对传统的接入类型进行支持,这里的网关主要是完成传统接口(例如,PSTNZ参考点和ISDNS/T参考点等)到NGN接口的转换功能,即将各种传统的接入信令协议接口转换为IP网络接口。从目前的技术情况来看,IP网络接口侧通常会考虑使用H.248接口,这并不是所能使用的惟一接口,依据需求的不同,也可以使用MGCP,SIP或其它可能的接口,关键要考虑的是,所使用的接口应能够携带所提供PSTN/ISDN网络业务中所需要的全部业务信息。

PES系统体系架构

PES系统的体系架构一直是NGN网络PES研究中的重点问题,依据PES的业务和网络需求,目前提出的实现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TISPAN提出的基于IMS的PES方案(简称IMS-basedPES),即采用IMS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核心网络来提供业务。另一种是FGNGN提出的基于呼叫控制的PES方案(简称CS-basedPES),即使用呼叫服务器(软交换)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呈现软交换网络与IMS网络并存的状态。由于目前的PES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两种实现方案也各有利弊,因而业界一直没有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大家基本上都是在采取并行研究的方式。

TISPAN对PES体系架构的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PSTN/ISDN仿真子系统是NGN网络中业务控制层的一部分,它作为NGN多个业务控制子系统之一,与IMS子系统和其它业务控制子系统共存并与之互通,为传统的PSTN/ISDN用户提供仿真业务。同时,它还会与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和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相配合,提供用户的接入鉴权和资源分配等服务。

图2TISPAN定义的NGN网络总体架构

对于PSTN/ISDN仿真子系统,TISPAN采用的研究方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定义一个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总体需求,也称为“黑盒”(BlackBox)研究方式,即不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定义,只定义PES的相关功能、外部接口,以及与RACS,NASS等子系统的互通。另一部分则是提出了PES的具体内部实现方案,即IMS-basedPES方案,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定义。

(1)黑盒研究

图3所示即为TISPANPES黑盒研究定义的功能架构,它反映了PES系统与NGN网络中的其它系统,以及PES系统与其它网络间的关系。图中的阴影部分即是PSTN/ISDN仿真子系统部分,该图只是从网络需求和业务实现等角度上列举了PES系统可能需要的逻辑功能模块。并不涉及具体的网络实现,也就是说阴影中的这些功能可以以任何方式自由组合实现。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尽管在TISPAN的黑盒研究中表明的是,不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规定,可以理解为多种可能的实现架构,但是从它的网络总体架构图,特别是它对所规定的PES区域中包含的逻辑功能实体,包括子系统内存有PSTN/ISDN补充业务逻辑、子系统内存有本地用户数据及路由数据等不难看出,该文件主要还是针对基于呼叫服务器控制的PES进行研究的。因此,黑盒研究应该是TISPAN在目前软交换技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状况下,对CS-basedPES所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

(2)IMS-basedPES

IMS-basedPES体系架构的提出是TISPAN对于PSTN/ISDN仿真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采用IMS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在IMS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在核心控制域增加一个接入控制功能实体(AGCF),使传统用户终端能够接入到IMS网络中(见图4)。

在TISPANNGNR1阶段的IMS-basedPES研究中,没有考虑对于ISDN接入类型的支持,传统PSTN终端和/或传统接入节点是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在驻地网关或接入网关上的,网关与PES之间的接口协议依据网关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H.248(P1参考点)或SIP(Gm参考点)。例如,若是媒体网关(MG),则接口协议为H.248;若是基于SIP呼叫控制的VoIP网关(VGW),则接口协议即为SIP。PSTN/ISDN域可通过中继媒体网关,在Mn参考点的控制下与PES连接。

在IMS-basedPES方案中,AGCF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实体,传统终端的接入控制工作主要由它来完成,它是驻地媒体网关和接入媒体网关的第一个网络接触点,其作用就相当于一个P-CSCF。在网络中,它能够作为MGC对驻地和接入媒体网关功能(R-MGF和A-MGF)进行控制,提供适当的拨号音模式,处理中间呼叫事件,同时还可作为IMSSIP功能实体中的SIP用户,并完成SIP与P1参考点上模拟信令之间的信令互通。AGCF能够为连接在媒体网关下的传统终端执行正常情况下P-CSCF完成的功能,如管理SIP注册程序、产生AssertedID、生成计费标识等。此外,AGCF还应能与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以及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进行交互,以获得相关信息。

为完成以上功能,在AGCF的内部主要由三个逻辑部件组成,即媒体网关控制器、特征管理器和IMS。其中:

媒体网关控制器部件

媒体网关控制器部件主要完成的功能有:

了解媒体网关状态(如注册/注销)。

了解用户线状态(如空闲、摘机、不在服务中等)。

控制媒体网关中的连接配置。

控制媒体网关中信号音和录音通知的连接。

接收媒体网关发送的用户线事件和DTMF数字。

请求媒体网关监视用户线事件和DTMF数字。

执行基本数字分析,对拨号结束的分析应能足够检测到是否为紧急呼叫(对于正常呼叫路由所需要的完整的数字分析程序由S-CSCF和应用服务器完成)。

提供到媒体网关的线信号。

下载“拨号表”给媒体网关。

控制媒体映射和编码转换。

控制信号处理特征,例如媒体网关中的回声抑制。

特征管理器

特征管理器是AGCF中的另一个功能模块,它主要完成IMS核心网和媒体网关之间的协调功能。为此,它存有一个能够关联用户线和呼叫状态以及IMS对话的呼叫连接模型。特征管理器部件完成的功能主要有:

依据AGCF的连接模型,完成媒体网关和S-CSCF之间信令事件的转换。

向IMS核心网请求进行用户线注册,该注册可以支持单点的注册或注销或线群的注册或注销两种机制。

与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以便从用户数据中获得当前呼叫的拨号音属性。

依据呼叫状态和连接配置,调用基本特征逻辑,以处理中间呼叫事件。

完成SIP信令中Alert信息和振铃模式间的映射。

预定媒体网关下的用户线状态,如用户线注销。

处理来自AS的事件报告请求。并将事件通知发送至相应的AS。

IMS部件

AGCF中的IMS部件包含了IMSUE和P-CSCF的功能,它利用ES283003中描述的SIPprofile与其它IMS实体进行通信。IMS被认为是一个可信任的网络元素,因此其安全性与其它IMS网络元素相同。IMS部件主要执行以下功能:

与其它IMS实体进行消息交互,并将接收到的消息发送至特征管理器,由特征管理器依据实际的线连接模型对其进行处理。

与I-CSCF进行通信,以寻址正确的S-CSCF。I-CSCF标识可通过DNS查询获得。

与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进行交互。

当媒体网关为驻地媒体网关时与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进行交互,以获得IP可连接的接入会话相关信息(例如,用户设备的物理位置)。

IMS-basedPES网络中的其他功能实体,如S/I-CSCF,P-CSCF,MGCF,MRFC,BGCF等所完成的功能均与在IMS中相同,只是对于MGCF,可能在与ISUP信令互通的信令程序上略有不同,这是由于PES系统中存在的是封装了ISUP的消息。在需要由AGCF控制驻地或接入媒体网关时,P-CSCF不使用,这种情况下,所有正常由P-CSCF提供的功能均由AGCF提供。

IMS-basedPES的业务架构与IMS子系统的相同,应用服务器在其中的相关功能与在IMS中是一样的。但是,依据仿真业务类型的不同,可能需要某些应用服务器能够理解并处理封装于SIP中的ISUP协议。在IMS-basedPES架构中,用户的业务数据存在UPSF中,仿真业务逻辑存在应用服务器中,AGCF或网关中并没有业务逻辑。此外,PES架构也并没有限制PES用户可接入的应用类型,也就是说除了仿真业务逻辑,PES用户也可以接入具有其他业务逻辑的应用服务器。

应该说,IMS-basedPES方案是与未来的NGN网络架构结合的最好的一种实现方案。但就目前的研究状态,从业务应用、网络管理上以及功能实体的业务逻辑划分以及信令方式等方面来看,这种方案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例如AGCF和AS间业务逻辑的划分问题、AGCF和AS间的交互问题(包括AS对于封装ISUP信息的理解,Ut参考点的使用等)、重叠发信令方式问题、AS如何区分Emulation和Simulation的业务逻辑问题、AGCF中与UPSF中存储注册标识的匹配问题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FGNGN对PES体系架构的研究

在FGNGN的NGN研究中,各业务控制子系统称之为业务部件,因此TISPAN中定义的PSTN/ISDN仿真子系统,在这里称为PSTN/ISDN仿真部件。PSTN/ISDN仿真部件在FGNGN定义的NGN架构中的位置与TISPAN的定义相类似,也是与IMS部件、流媒体业务部件以及其他多媒体业务部件共同组成NGN业务层面中的业务控制功能部分。

FGNGN对于PSTN/ISDN仿真部件的研究主要采用的也是并行研究的方式,但是它所作的工作主要侧重于CS-basedPES(即基于呼叫控制的PES)方案的实现。该方案的提出最初也是考虑到了中国目前已较具规模的软交换网络发展状况,并且它的研究也是以中国电信提交的文稿作为基线文稿来进行的。由于这个方案主要基于软交换的架构,技术比较成熟,因此这里就不再详述。对于IMS-basedPES方案FGNGN基本上是直接采用TISPAN提出的体系架构研究成果。

PES体系架构实现方案的分析比较

通过上面对于CS-basedPES和IMS-basedPES两种实现方案的介绍和分析不难看到,它们是各有利弊的。对于IMS-basedPES方案,主要是采用IMS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核心网络来提供业务。它将所有的业务逻辑都集中在应用服务器中,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完全分离,有利于业务的扩展,在架构上更符合网络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方案需要将PSTN/ISDN的仿真业务完全分离到统一的应用平台当中,这不仅会涉及大量的协议扩展、业务重新开发,而且也会致使部分PSTN/ISDN业务难以继承。并且,在IMS架构下实现PES其实并不是IMS技术产生的初衷,对于PSTN/ISDN业务的仿真质量有可能会不升反降,或者说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CS-basedPES方案主要使用呼叫服务器(即软交换)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呈现软交换网络与IMS网络并存的状态。它虽然能完全继承现有的PSTN/ISDN业务,但却使得PSTN/ISDN仿真域与IMS域难以融合,无法实现网络控制层的真正统一。

相对于现有的PSTN/ISDN网络来讲,未来的NGN网络状况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应用层到承载层都不再与以前相同,因此要想对其进行完全的替代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说,现阶段CS-BasedPES要比IMS-BasedPES相对更加成熟,但IMS-BasedPES却比CS-BasedPES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3TISPANPES黑盒研究的功能架构

篇11

根据新媒体大数据平台2015年统计,湖北经视官方微信连续多月排在省级电视频道微信公众号全国第一,包括阅读指数和点赞指数在内的综合影响力指数WPI高居榜首。本文就以湖北经视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粉丝文化对于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深远影响。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文本现状

1.延伸次生文本,立足二次传播。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创建初衷,就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重合产物。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作用,也是将传统媒体生产的产品向互联网延伸的渠道和窗口。所以大部分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文本内容,都是以自己生产的内容为主。传统媒体受到篇幅、时长、规则等各方面的约束,其文本都是有限度的。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可以突破常规的技术性限制,在无限的时空中对于原始文本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同时,这种加工和创作绝不是简单的篇幅加长,而是在新的维度上的二次创作,并且更多的将大众文化中参与性、解构性、颠覆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新的此生文本,建立二次传播。

2.先定义再解读,传者即受众。

舆论学、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貌,而更多感受的是媒体通过选择、加工、重构的世界。传播学家李普曼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3]任何媒体的文本书写都离不开拟态环境的“制约”,也无法脱离媒体本身所属的阶级、集团、功用等属性,更无法摆脱新闻制度和法规制定的规则。于是它们的文本定义一定是从媒体自身的属性出发。在很多时候,传统媒体传递的是官方文化。而微信作为一种人人适用的社交平台,天生具备的亲民特性,从起诞生之初就已经成为与官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大文化的一份子。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作为兼具传统媒体和微信平台的双重属性,其传者往往较容易淡化传统媒体的官方色彩,转而以受众的心态,以大众文化的逻辑,对原始文本进行重新定义。在很多时候,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作者或传者已经把自己定位为这家媒体的忠实粉丝,对于原始文本的重新定义更多参照的是大众文化和本地习俗,再加工、再解读的思维和语言方式也是解构传统文本的官方、严谨,而变得亲民、活泼。在某种程度上说,“你”(手机用户)是什么样的,“我”(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就说什么样的话、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当“你”(手机用户)对于“我”(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信息认同和接受时候,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就已经达到了媒体融合、吸引用户的初衷。

3.有限度的语言狂欢,重组价值观。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语言,不同于原始文本的严谨规范,而是呈现出一种与网络用语相似的“狂欢”。这种“狂欢”,首先表现文本中大量运用了网络用语。例如“惊呆”、“你懂得”、“也是醉了”等等。有时候为了争取更多的关注度和点击量,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文本会对原始本文进行“网络狂欢”化的再创作和再加工。语言的夸张、戏谑等等,是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最常见的手法。当然,因为缘于传统媒体的“官方”血统,其微信公众号的语言“狂欢”又不同于一般网络用语的天马行空,一定是有限度、有约束的。一些格调不高、带有攻击性和污蔑性的网络用词,不可能在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出现。在这种有限度的语言狂欢中,传统媒体生产的严肃原始文本的官方文化和价值被重新整合,有的甚至被颠覆重写。因为,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特征之一是缘于传统媒体,但却进行了有限度的重新编码;用网络狂欢的方式,生产、改编、传递着官方文化。

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文本的粉丝文化特征

上文分析的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现状,其背后暗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寻求更多市场和关注度的初衷,但在其文化研究方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粉丝文化特征。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粉丝文化具有“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其中,“符号生产力是整个大众文化的特征,而非粉丝文化的特征。”声明生产力主要是指“通过建立个人社会认同的方式,表达个人属于某个特定粉丝社群的身份”[4]。而包括讨论、解读、改写、延伸等文本生产力则是粉丝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通过生产新的文本,粉丝文化生产出既不同于官方文化而又与其息息相关的某些价值和特征。而这,正好与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不谋而合。美国著名的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从10个方面列举了电视发烧友改写他们喜爱节目的方法。[5]按照詹金斯的思路,下面就着重从粉丝文化的文本生产力角度,以湖北经视官方微信为例,来阐述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文本的粉丝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