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4:37: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地开发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高原山地地形,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高原山区省份,高原波状起伏,高原山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左右,平坝仅占全省总面积的6%。随着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急速扩张,坝区建设用地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云南省开始进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建设。但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多加考虑在低丘缓坡区域建设可能引发的地灾等问题,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安全隐患。同时,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应注意集约利用土地,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区域概况
富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的西北部,东经102。12′至102。47′,北纬25。08′至25。36′之间。富民县属于昆明市半小时经济圈和云南省经济较发达的滇中经济圈,为昆明主城最近的近郊县,东与嵩明县、寻甸县相邻,南靠五华、西山区,西与楚雄州的禄丰县、武定县接壤,北与禄劝县山水相连;108国道穿境而过,自古为川藏、滇北入昆明之要津。
富民县低丘缓坡工业园区位于富民县县城北部及东部坝区边沿的低丘缓坡区域,整个工业园区由四个区块组成,位于东经102°27′至102°32′,北纬25°13′至25°19′之间,由北向南分别为:武昆高速罗免立交片区、哨箐机械加工片区、三山至麦箐片区、豹子沟片区,四个区块总面积1045.02公顷。
三、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一)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目标及原则
(1)评价目的
实施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建设性质,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筛选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以地块为单元开展适宜性评价,划分出项目区范围内一等适宜、二等适宜、三等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的区域,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试点的安排及工业园区项目落地提供依据。
(2)评价原则
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遵循客观性、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工程条件、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应在遵循“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用地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切合当地实际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二)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1)评价方法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建设性质,以及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筛选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采取多因素加权法计算分值高低,结合定性分析确定适宜性等级。
①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采用极限条件法,即以所有因子中最低的单项因子评价等级作为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通过对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起决定性影响的特殊因子的定性分析,采取一票否决制,初步剔除不适宜的地域,其余地域则暂时确定为适宜建设用地。
特殊因子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震断裂带、压覆矿产区、水源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出现这些区域,一般应确定为不适宜区域。
②定量分析法
定量计算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选择对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在选择的因素中确定参加评价的因子,并给出各参评因子的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分级、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值,然后在整个评价区内划分评价单元,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最后将所有因素的得分相加,获得评价单元上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单元分值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项目区建设适宜性分类等级。
③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低丘缓坡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起决定性影响因素的特殊因子的定性分析,采用一票否决法,初步剔除不适宜的区域,其余区域则暂定为适宜建设用地。
特殊评价因素影响区域:特殊因子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震断裂带、压覆重要矿产区、水源林保护区、自然灾害高易发区、自然保护区等,出现这些区域即直接确定为不适宜区域。
基本因素因子及权重的确定:排除特殊因子对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影响,适宜区可通过选取对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因子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量化计算。
通过广泛收集评价区域内对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适宜性有影响的资料和图件,结合富民县的特殊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选取5个因素、12个因子建立富民县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具体见表1。
(三)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
项目区规划面积1045.02公顷。适宜性高的可建设区域面积为188.10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18.00%;适宜性中的可建设区域面积为475.07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45.46%;适宜性低的可建设区域面积为316.12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30.25%;不适宜建设面积65.73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6.29%。
(四)适宜性评价结果应用
适宜性评价结果用于指导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优化。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开发建设向适宜性高及适宜性中等区域集中,重点进行工业园区建设,此类型区域坡度相对较小,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为成熟,适合进行连片、整体开发;适宜性低的区域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仅适宜开展低强度、低密度开发建设。评价结果中界定为不适宜建设的区域以保留现状土地用途为主,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梁艳平,等.基于GIS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J].地质与勘探, 2001,37(3):64-68.
[2]MCHARG IL. 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15-40.
[3]Malczewski J. GIS-based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 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2004,20(7):623-651.
[4]赵文武,张银辉,等.MapGIS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管理, 2000,17(6):8-12.
[5]李蓉蓉,等.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2):238-240.
[6]王桂芝.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5): 40-44.
[7]姚华荣,等.GIS支持下的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4,20(2):31-35.
[8]胡小画,陆诗雷,骆昌鑫,等.GIS支持的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1995,9(5):33-37.
[9]张丽君,曹红.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05(5):49-52.
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空间、潜力和方向,土地的开发利用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安图县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州西南部,长白山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长吉图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吉图的大力发展给安图县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安图县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轨时期,实行行政划拨与有偿出让的双重土地分配制度,土地、房产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大量建设项目用地基本采用无偿的行政划拨,城市土地利用在新旧体制过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安图县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统观安图县土地开发利用的情况,总体上是规范有序,成效明显,较好地解决了有限土地与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规划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图县的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导致发展开发利用空间的限制。
二、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
土地规划与开发利用如何能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将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经营城市,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
加大土地基础性开发力度,抓住一切发展机遇,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接轨。特别要加大规划框架内城市道路和区域道路的建设力度,通过城市内道路的建设带动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土地价值,增加政府收益。
(二)政策扶持,降低开发成本促进土地有效开发和高效利用
1. 实行地价与投资强度挂钩。规定不同行业应达到的投资强度(企业投资总额与所需土地面积之比)标准。如果企业投资强度比该行业投资密度标准高几个百分点,地价就按基准地价同比下降几个百分比;相反,地价就按基准地价上升若干个百分比。
2. 对关键性企业实行特殊优惠。对于国际国内知名公司,拥有尖端技术以及带动性、联动性强的大公司或在形成产业链中的关键性企业,则可以在优惠基础上再度优惠,甚至收取象征性地价。
(三)精心策划,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益
安图县位于山区,四面环山。导致安图县城区土地的发展空间有一定限制,如何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益就成为至关安图县经济能否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问题之一。
1. 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拟引进项目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建议政府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以量化的标准招商评商,规范土地供应。
2. 建立公告制度。拟引进项目的有关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公告,以利于监督,建议对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开发期限和投资强度,以合同形式予以约定,并严格执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要根据总体规划,分期供地,限期建成。供地价格随项目建设进程逐步调整,以防“圈地”行为。
(四)谨慎试点,形成土地收购储备、开发、供应的良性机制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是加强上一级政府对土地市场调控,规范土地市场开发和供应,有序实施城市规划,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延续“土地收购储备”的功能,扩大“土地收购储备”的效应。
根据政府赋予土地收购储备的基本职能指导思想,确保政府土地收益,改进土地供应方式、调控土地一级市场。
2. 探索结合“土地收购储备”的“新老联动”城镇建设新路子。
城镇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布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土地收购储备”运作手段,实施“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利用”,参与城镇基础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和建设。
3. 建设土地收购储备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通过完善土地市场化运作机制,改变旧城区改造滞后、零星建设、资金短缺等现状,推进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建设,形成合理有序、规模开发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模式。
(五)集思广益,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水平
建立土地利用听证制度。首先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控制土地出让价格和批租节奏。其次,建立土地利用听证制度专家库,对于每一个土地利用和出让方案的评估,专家提出专业评估意见最后报主管部门决策。以这个评估为基础,决定土地批准或进入公开招标挂牌程序。确定土地招标拍卖的基价,以发展的眼光、平衡的观点、互动的思路确定价格,调控开发。
(六)争取政策支持,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用地规模,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奠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模编制,以人口来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而实际情况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建设速度也快,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大。各级政府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七)正视现实,规划建设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
传统产业经过升级换代,特别是木材加工产业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例如安图县的亚鑫木材厂,将安图的产业资源与其他大城市的市场资源,甚至是国际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动力源和利润源。建立劳动密集产业区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解决了安图县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是城市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批租土地的时候可以考虑把安置多少当地劳动力作为确定土地出让价格的依据之一。
(八)切实保护耕地和草场,合理利用土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留足够的土地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一切土地的利用都要遵循土地管理法有关法律法规条款,遵循土地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程序,切实保护耕地和草场,有序、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
1. 对于规划控制的耕地、草场保护区域,设立开发建设的警戒线,并在相关规划图上予以表明,予以公告。
2. 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必须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依法办理土地登记,不得擅自改变流转土地的建设用途,流转土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
3. 土地批租要纳入法律程序,政府要加强对土地上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土地批租要着重看项目、看实力、看吸劳、看前景,价格要有合理的取值,不要一味的看出让价格,防止“圈地”行为。
4. 控制增量,盘活有量,即在继续控制好总量的同时,重在优化供地结构,对闲置土地根据《土地管理法》采取限期开发、调整供地价格、回收等措施,督促其分期分批尽快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加强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以构建农业资源安全位基础的支“三农”建“三农”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土地整理,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理清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确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1.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 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口众多, 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 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高、投入少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节地挖潜,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因此, 新农村建设要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它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1.2有利于建设规划的实施
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促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之中, 逐步完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点, 村庄建设等各项规划,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 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项目区山水路林统一规划整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1.3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
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科学设计,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出发点,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 提高土地产出,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 推进对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调整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农业、大面积经济作物方向发展, 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从自然条件出发, 从群众的意愿出发, 因地制宜, 按照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式, 把项目做实、做大。集中连片, 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 从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向综合开发转变。通过土地整理, 引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 把土地开发整理与扶贫相结合, 起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多种资源的整合, 多种资金的配合和多个部门配合, 实现农业最大综合效益。
2.以土地整理助推新农村建设
由于过去土地整理项目在目标定位上过多地强调“新增耕地”,将其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与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景观优化等相协调,全面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近 10 年来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为耕地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改善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效果还不十分显著。
现在,“城乡统筹”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应当把土地整理放在 “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中,将土地整理的合理价值追求定位为“改善土地权利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尽可能地增加耕地”上,并最终实现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土地整理项目要想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充分发挥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找到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2.1 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发展现代农业、村镇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和丰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让土地整理不再以各种工程的堆砌为目标和主要内容,而是将工程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规划相集合,打造出一片片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高度吻合、农民生产生活方便快捷的土地。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以土地整理为平台,将同一土地整理项目区内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统一纳入土地整理项目中,让土地整理项目对各类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统筹,实现项目区内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切实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做成新农村建设的夯基工程。
2.2 以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导向作用为突破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土地整理资金的投入使用能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极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应按照“多与、少取、放活、增收”的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统筹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 20%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增益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收缴标准,严格收缴程序,符合国家减免政策的建设项目,必须实行“收返”两条线。完善新增耕地指标收购办法,增强新增耕地指标全市统筹管理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进城落户的资金补贴渠道。鼓励采用 BT 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3 以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续管理和利用为突破口,促进农村土地流传,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
以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续管理和利用为导向,科学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设计,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用地适度集中经营创造条件。鼓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通过租赁、入股、联营、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向种养殖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管理用房及配套设施建筑,在不突破所在乡镇集体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可以按规划使用一定比例的农村集体土地。
3.积极探索新型土地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健全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土地和复垦后的闲置宅基地进入城镇就业安居的,可以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给于适当补贴。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换社保、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社区廉租住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约集约的要求,积极开展“新居工程”,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加快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不断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及指标有偿、合理流转与转让。
4.结语
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新阶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已经和正在产生的影响严重威胁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安全。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城市首当其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同样也遭遇了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也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城市发展就必须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协调发展的问题,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这种发展的模式在“2009年国际会议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上提出的,是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主要目的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随着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得更加严重,为了减少碳的排放,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有城市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样才能带动国家,社会走上可持续展的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须要经过的选择是建立一个低碳生态城市,也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让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民心工程
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范围包括长春市城区及所属九台市、德惠市、农安县,吉林市城区及所属永吉县、蛟河市,延边州全境。区域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1090万人。2009年8月,吉林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第一个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城市。2010年,吉林市已根据社科院牵头完成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初步制定《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吉林市低碳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实践基础。2009年, 第五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在长春市举行,会议以“加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为主题,与兄弟城市共同签署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联合宣言》,全面开展生态恢复与保护合作,打造东北地区生态功能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拳出击开展节能减排综治行动,加强净月潭国家森林保护,启动石头口门水库上游湿地保护工程,蓝天惠民工程、保护母亲河工程等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全力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饮用水安全、江河污染、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等问题,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碳生态城市理念尚未被市民广泛认知;城市过境河流污染较重,大部分湖库呈富营养化状态;城乡结合部自然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标,特别是固体废弃物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
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提高公众低碳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只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无序扩张、碳排放超标、空气质量恶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更应引人深思。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低碳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态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气氛,使市民深知低碳生态带来的好处以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2)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长吉图地区应以绿色建筑为契机,规划并引导绿色产业技术的转化,加大对绿色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可再生性能源建筑一体化的大规模应用,如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广泛应用。
(3)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是指采用低污染、低能耗且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以此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模式。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用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行,减少城市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以建立全方位可持续交通系统为途径,合理引导合理的居民出行方式和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现行的鼓励城市政府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方式以及考核制度,它的作用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在建设长吉图区域低碳生态城市中,相关部门必须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是适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的。同时,要尽快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节约能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指标,从而为各级地方政府执政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并逐步形成一种长效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冒冉,宋凡.长春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10(6):9-10.
Abstract: with the land resource of the increasingly scarce and farmers to improve land income expected, city government expropriated rural collective land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to move into cities also in collective land on the era of city construction. But, planning workers at all levels of the urban planning of more or less ignored the appeals of the farmers, the state-owned land area as a pure to planning, leading to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To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ity planning can't continue to the city for collective land to avoid, and should be active and stakeholders to communicate negotiations, form parties can accept all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through the guangdong hi-tech development region D financial cases of specification.
Keywords: collective land state-owned land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与城市发展
1.1集体用地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直到1966年,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的关系最终得以确立,其框架基本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到1966年,无论国有企业还是国有经济均在全国城市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也完全通过行政划拨来供给,禁止进行任何市场化的土地交接。这样,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需求都只能沿着征用农村土地这一条道路来解决(汪利娜,2006)。虽然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市场运作的方式,分离了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引入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城市建设需要征用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后进行建设这一框架没有改变。
1.2土地紧缺使土地征用日益难以为继
在农村土地资源富余、农地产出不高的情况下,原有大中城市的征地扩展还比较容易。袁奇峰等学者总结其原因有三:一是农村可以将获得征地补偿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二是农村集体可以通过留地合法地获得一定比例的“经济发展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工商业;三是政府征地搞工业园区还可以改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并带来餐饮、仓储运输、商业、房屋出租等有关服务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和留用地增值的机会(袁奇峰,杨廉等,2009)。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紧缺,同时国家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少,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征用日渐变得困难。笔者总结原因有三方面:首先,近年来,城市政府通过所谓“经营城市”的理念,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而又高价出让转让,此种做法让农民大感不满,对征地的合法性和正义性产生了怀疑因而抵制征地。其次,集体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普遍较低,农民拿着农业用地的征地款过着城市的生活,又缺乏稳定的就业收入保障,自然会抵制征地。再次,一些城市周边地区通过违法农地转用,摄取了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获得了租金、分红等巨大的经济收益。农民担心国家征地会对他们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因此抵制征地或漫天要价。
1.3城市进入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共建城市的时期
为弥补征地补偿的不足,并顺利征到土地,地方政府一般会在征地总面积中留给村集体15%~20%的“经济发展用地”,成为目前合法“集体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该用地由农村集体组织经营,收益用于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和通过分红在经济上保障进入城市的村民的生活。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三角等地,村集体一直是为农村提供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主体,而集体经济依附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成为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袁奇峰,杨廉等,2009)。从这点上说,城市政府今后要征得土地将越加困难,即使成功征地,也会出现与城市国有土地相邻着合法“集体建设用地”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城市已进入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共同构建城市的时期(魏立华,袁奇峰,2008)。
2、城市规划对农村问题及农民诉求的忽视
根据《土地管理法(1998年)》,“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土地。”亦即城市政府必需在国有土地上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正因为如此,中国城市规划是基于国有土地而进行编制与实施的。无论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多都是对国有用地进行安排。《城乡规划法》出台后,规划工作者加强了对村镇规划的研究探讨,但乡村毕竟是与城镇不同的两个运营管理体系。可以说,我国的规划工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在不征地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集体土地利用的思考和研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都采取对城市中的集体用地进行回避的办法,没有实质上解决问题,做出来的规划也很难得到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农民的认同,导致规划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政府与农民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3、广东金融高新区D区开发建设的尝试
中国城市已进入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共同构建城市的时期,城市规划不能继续对城市中的集体用地进行回避,而应该主动与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沟通谈判,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协调方案。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D区开发建设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3.1地区开发背景
规划区农村分布图
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面积16.5平方公里,包括A、B、C、D四个区。本次规划区金融D区是核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用地范围南起佛山水道,北至广茂铁路,东临桂澜路,西至桂和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3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84.55公顷,用地类型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为主。规划区内的自然村有5个,分别是:勒边村、仇边村、邝边村、洛溪村、岳利沙村。岳利沙和洛溪村位于北岛(首期启动区),共计农户359户,户籍人口1169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出租,总租金年收入约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5000元。
3.2农民利益诉求
因本区的开发建设涉及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农民对本次规划(主要针对规划区中的启动区――北岛)提出一些要求:
(1)打破村庄行政边界,村民住宅、集体物业捆绑,实行整体改造。
(2)复建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村民住宅复建,需要10万平方米,另一部分为返还村民的经营性集体物业,面积为25万平方米。
(3)改造成本靠出让商住用地筹集。弥补改造成本后的剩余土地(成为共同开发用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共同经营,开发运营形式可由村集体及政府共同商议。
3.3各方协调的规划方案
为体现本区作为金融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同时兼顾农民利益,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协调方案。本次规划按以下步骤推进:
(1)对需要拆迁及需要复建的农民住宅及集体经营性物业面积进行统计,计算村庄改造及新区建设成本,其中包括拆除及复建费用、新建道路、绿地、景观水体费用等。
(2)根据近期同等条件地区土地出让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本区的居住用地出让价格。
(3)扣除规划居住用地的土地出让成本(包括征地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其它税费)后,计算达到财政收支平衡所需出让的居住用地面积。
(4)根据以上条件制定比较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复建村民住宅 10.69万m² 10.69万m² 10.69万m²
复建集体物业 19.91万m² 20.21万m² 20.73万m²
出让商住用地 98.6亩
(建筑面积26.32万m²) 151.5亩
(建筑面积35.35万m²) 184亩
(建筑面积50万m²)
得土地出让金 17.52亿元
(改造成本16.77亿元) 23.52亿元
(改造成本22.11亿元) 33.28亿元(改造成本33.54亿元,村民分5成居住用地出让金)
道路、绿化的用地 34.87公顷(523亩) 34.87公顷(523亩) 34.87公顷(523亩)
可供政府、村集体共同开发的用地 13.74公顷(206.1亩) 10.03公顷(150.45亩) 6.89公顷(103.35亩)
政府储备公建用地 21亩 21亩 21亩
规划方案比较分析
4、结语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及农民对土地收益预期的提高,城市进入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共建城市的时期,这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适应这种趋势,改变过去追求完美形态和功能的美好蓝图式规划方法。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是重要的,而且将是反复的过程。规划工作者要学会周旋于相关利益者当中,以“戴着镣铐跳舞”的心态来展现自己对规划事业和理想方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汪利娜,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袁奇峰,杨廉,邱加盛,魏立华,王欢,城乡统筹中的集体建设用地问题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规划师,2009(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51-01
油田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对土地进行更加合理的运用,但是土地的运用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在管理上有很多困难,在相关管理人员的努力下,需要对油田企业进行更广方面的土地认识和管理,得到整个上层领导的满意,也使用更加规范性的基层用地方案,减少土地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进而对后期的土地使用产生良性的影响。以下对油田企业的土地管理人士进行分析。
一、油田企I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水平非常低,存在重征管问题
油田企业需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性需要进行大量土地的使用,例如,在建设方面还有布井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以及管理上,很多油田企业在土地管理上的意识还十分的淡薄,没有对后期的管理工作进行关注,特别是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管理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管理的制度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让土地的资料处于分散的状态下,档案的归集也不及时,让土地档案管理存在多种不规范性的问题,造成了重要土地资料的遗失。还有一些因为不能及时的找到有关的资料,在办理新的手续时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多的损失性问题。
(二)土地存在闲置的情况
油田企业生产的资源是支撑我国顺利发展的能源,在上个世纪,国家为了支持油田企业的发展,为了油田的开采获得更多的便利性条件,使用土地补偿的标准就非常低,由此也导致了一些管理人员在土地管理方面的意识非常落后,存在非常严重的闲置以及浪费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油田企业没有经过多方面认真的论证,因此在项目上非常容易进行搞工程,做项目的现象,造成了诸多工程项目在圈地之后并没有进行多方面的开工,因此土地的征缴也一直处于闲置性的状态下[1]。
(三)法制观念淡薄,土地用途随意
按照国家相关的土地管理规定,土地的使用主要分为农用类型的土地还有建设用地以及没有开发使用的土地,企业用地之前需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每一个单位和个人都需要在国家的批准之下使用土地,没有经过批准不能擅自使用。但是有些油田企业为了自己的效益,对于国家的相关规定没有关注,随意性的对土地的用途进行改变,这样就造成了非常大的违法用地情况,给整个企业的整体效益带去了增长性的阻碍[2]。
二、强化石油企业土地管理的策略
(一)提升土地管理的意识,强化石油企业土地管理制度建设
土地管理人员在石油企业工作,需要心系是有企业的发展,关注到土地管理的重要性,也充分的关注到石油土地企业在资产管理中的组成,关注到土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还有意义,认识到土地管理的作用,强化土地的管理工作,并且在不断的总结在现实工作下土地管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有效的解决,并且提升管理的力度,进而保障土地的综合性有效性的使用,努力的推动油田企业的土地管理措施的实施。让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更好的开展。一项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形式和背景之下,需要油田企业能够按照自己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进行土地的有效性管理,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对土地的机构进行完善,提升人员的基本素养。管理人员一定是专业性突出,沟通能力非常强并且有极大奉献性精神的优秀员工。单位需要对这些员工进行业务理论方面的培训,做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准备,不断的对土地管理有新的认识,另外还需要做好相关办法的落实制度,让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情况还有新的问题,让多种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3]。
(二)强化土地的基础管理工作
土地资料需要进行统计和申报,并且登记也是土地管理日常工作的基础性部分,在日常性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有专业人士对土地的征用以及原始资料的保存进行管理,土地的管理过程中有关资料需要被查阅还有移交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程序等级,以免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更不能发生档案资料个人私自存储的情况。土地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土地的确权等级等等进行全面的认识,在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落实检查工作,确定其中的一些利害关系,并且运用维护油田的方式做到油田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性保护。土地管理人员需要对土地的确权进行高度的关注,为油田企业在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性条件,另外,土地管理人员还需要经常到基层进行工作的检查,做到彻底摸清,尤其是在土地占用面积以及土地来源方面的检查,使用相关的历史资料解决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4]。
(三)提升节约用地的意识
油田企业占用比较大的土地需要做好节约性用地的规划,只要生产能够保障就尽量秉承着国家的尽量选用劣质地以及荒地的原则,减少农田还有耕地的使用。多个部门一起共同筹划土地的使用规划,在选择油井以及布置油井的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充分的有效的论证,并且减少浪费的现象,尽量让闲置的土地都能够得到更好的使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土地管理在油田开发建设中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土地的有效使用以及油田企业的土地占有情况进行分析,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尽量在管理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让油田企业的管理走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土地使用也走向合理化和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对土地的有更多方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诚.石油企业用地及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探讨[J].化工管理,2014,14(2):21-36..
[2] 王霁英.浅谈如何做好石油企业土地档案的管理[J].兰台世界,2013,14(z5):96-96,97.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 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国家的作用只能是引导,真正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9 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制度创新, 尤其是土地开发整理制度创新至关重要。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能有效地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因此,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影晌到农民的根本利益。
一、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1) 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 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口众多, 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 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高、投入少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节地挖潜,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因此, 新农村建设要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它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 2) 有利于建设规划的实施
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整理有明确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促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之中, 逐步完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点, 村庄建设等各项规划,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 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
治,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项目区山水路林统一规划整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据悉, 2006 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以集体土地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而不久前, 国土资源部的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要求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建立。这一决定对于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可见,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与产权经济理论指引的路径是一致的。现代产权经济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完整的产权包括使用权私有、受益权私有和流转权私有。一直以来,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拥有前两项产权,而没有真正的流转权。这意味着农民并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 实质上就是没有土地的财产权, 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土地出让后的大部分增值收益。因此, 如果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 交易的大部分收益都归农民所有, 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 土地经营权可以直接入市, 其价格就会上升, 有利于农民对其拥有的产权形成良好的预期, 全力经营使之增值;
其次, 可以抵押贷款, 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的问题;
再次, 使农民的生存保障的物质基础增加了,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 使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
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 农民就能够合法地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交易谈判,按自己的意愿出让土地, 并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 表明农民对土地拥有了真正的处置权, 拥有了完整有意义的产权, 实际上也就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民通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活动, 以及保护与土地增值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资源等使土地增值, 从而使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一致化。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 对重构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应采取的措施
( 1) 在政策制定上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必要的顷斜
制定乡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有关政策、标准, 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上的指导。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进程,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研究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和使用办法, 逐步提高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所得的比例, 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 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 2) 建立土地整理资金保障体系, 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充足资金
资金来源有:( 1) 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新《土地管理法》中提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 1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这些资金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外, 土地出让金也应按比例作为中央和地方土地管理专项基金。( 2) 按《土地管理法》规定, 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用地单位没有条件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 应缴纳开垦费, 这笔收入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 3) 利用金融部门贷款, 作为土地整理的启动资金。( 4) 投资多元化, 积极引进国际性投资。( 5) 以政府投资为主, 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农民参与, 政府投入与农户相结合, 实现多渠道投入。
( 3) 周密规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 首先依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 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 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和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在编制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要向粮食生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工程顷斜, 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中低产田,通过移动建设用地上好的耕作层, 对其进行改善, 使瘦田变良田, 低产变高产, 实现农田高规模经营集中。其次推进旧村整治, 结合撤乡并镇, 撤村并点, 使人口适当集中, 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进行建设用地整理, 彻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通过土地转换、土地权属重拨等形式, 挖掘闲置土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
( 4)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科学组织
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也是政府部门赋予土地管理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土地管理工作抓得好, 对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建设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含义。首先要设立专门机构, 专门管理。专人负责, 明确目标责任, 规范动作程序。其次是把土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使干部从主观意识上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第三抓好示范区, 由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向综合开发转变,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项目, 对农村多种资源整合,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通过示范区建设和实施重大工程带动面上的土地整理工作,抓典型, 逐步推开。第四由国土资源部门配合多个部门, 从制定政策, 编制规划, 筹集资金到实施都要科学组织。多种资金融合, 多项技术结合, 求得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宏翔.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学术探讨, 2010, ( 5) .
关键词 开发资质 建设用地使用权 合作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资质对合作开发合同效力的影响
2005 年《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 15 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当事人双方均不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但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或者已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司法解释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我国房地产开发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房地产的开发规模与企业资质相一致。不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是禁止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合作开发合同不要求合作双方或多方都必须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但至少有一方当事人应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对合作开发合同效力的影响
2005年《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 16 条规定:“土地使用权人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与他人订立合同合作开发房地产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但前已经办理批准手续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司法解释如此规定的原因在于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让方式取得,另一种是以划拨方式取得。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一般都是无偿或低偿取得,如果允许以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投资合作开发房地产,不仅损害国家的土地收益权,使国家土地大量流失,而且还会对土地一级供应市场和二、三级市场产生冲击。因此,在合作开发合同中,合作一方以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以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投资在纠纷发生后,在前未补办批准手续的,合作开发合同无效。笔者认为以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投资合作开发房地产的,应分不同情况来确认合作开发合同的效力。第一种情况为:在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时,合作一方明知合作另一方以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投资,而且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其真实意思就是在划拨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此时的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应该是无效的。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合作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时,双方对将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转化为出让方式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分工进行了约定,同时约定了违约责任,当在将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转化为出让方式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合同约定的义务方不履行出资义务或不办理手续的义务,如果此时的合作开发合同被认定为无效,那么守约方将无法依据有效合同得到违约赔偿救济,对守约方显然不公平,此时的合作开发合同至少应被认定为部分无效而不是全部无效。
三、土地使用权证的取得对合作开发合同效力的影响
2005年《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 14 条规定:“本解释所称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提供出让土地使用权、资金等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合作开发房地产为基本内容的协议。”从该司法解释的规定上可知,该解释所称的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是已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因为,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当事人不是该土地的使用权人,对该土地不具有支配权利。但在实践中,许多合作开发合同在签订时都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那么,此时合作开发合同的效力该怎样认定呢?
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应分不同分阶段来分析其对合作开发合同效力的影响。第一种情况为:在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时,供地方未取得土地使用证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不知,此时合作开发合同的效力状态。笔者认为,此时在合作双方未发生纠纷即合作另一方未提讼前,合作开发合同的效力处在效力未定状态。因为,合作另一方在合作双方发生纠纷提讼前,还是有办理下来土地使用证的可能的;但是,在合作开发合同发生纠纷时即合作另一方提讼时,供地方仍未将用以合作的土地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此时合作开发合同应是无效的。
第二种情况:在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时,供地方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情况已在合作开发合同中列明,合同中同时约定了供地方应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的时间,即将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作为供地方应履行的合同义务,并约定在此期间未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的相应的违约责任等,这时将怎样认定合作开发合同的效力?笔者认为,此时的合作开发合同中包含有两方面的合同内容,一方面的合同内容为合作开发的合同内容,一方面的合同内容为合作开发合同预约合同内容。在供地方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时,在合作另一方未提讼前,合同的合作开发内容的条款的效力处在效力未定状态,因为在另一方提讼前,供地方是有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的可能的;此时除合作开发内容条款外的合作开发预约合同内容是有效的。但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供地方未办理下来土地使用权证,另一方提讼的,此时,合同的合作开发内容的条款应是无效的。因为,在提讼时,供地方的土地使用权证仍未取得也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供地方对用以合作的土地使用权是没有支配权的,合作开发条款失去了履行的基础,必然将导致合作开发条款无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9-1
1 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全力保障全县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近年来,柳河县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提前介入,超前谋划,主动参与项目的前期运作,引导项目按照规划用地,科学地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优先保障投资,拉动项目需求。2010年~2011年,共上报省厅审批建设用地27个批次,总面积为343.2公顷,确保了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为改变过去柳河土地征收价格不统一、漫天要价的状况,通过多方考察论证,联合6个部门下发文件,确定“柳河县耕地平均年产值标准”,与社保部门共同研究出台并实施了《柳河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最终确定柳河县城区公益事业征地补偿标准为每亩6.16万元,经营性用地补偿标准为每亩8万元,合理确定了征地补偿价格,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中,严格征地程序,合理确定征地补偿价格,坚持注重民生、依法办事原则,强化服务理念。
2 搭建融资平台,破解用地难题,全面推进低丘缓坡地综合利用
2.1 规范土地市场,拓展用地空间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土地的有形市场作用,规范国土资源交易行为,工作中严格按照各类建设用地标准,出让底价由有资质的机构评估、集体决策后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使整个出让工作公平、公正、透明,实现了阳光操作,确保土地资产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全县共出让土地90宗,面积112.58公顷,完成土地出让收入3.5亿元,为财政增收作出突出贡献。2011年,利用土地收储融资平台,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运作,成功向省农业发展银行申请贷款4亿元,自筹资金1.1亿元,总投资达5.1亿元,顺利实施了河北新区2.026平方千米土地收储项目,该项目的贷款期限为7年,预计可实现收益为14亿元,偿还贷款后,可实现净收益9亿元。河北新区土地平整正在实施中,土地平整总投资6229万元。河北新区土地收储整理项目的实施将为柳河县城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空间,也为柳河县的财政收入拓宽了后续财源。
2.2 破解供需矛盾,加大低丘缓坡地土地利用
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建设用地指标紧张,项目用地量大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为缓解这一矛盾,柳河县国土资源局根据本地山丘坡地多的情况,增加了对低丘缓坡地的利用,从而腾出好地加以保护利用。2012年7月份,按照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首先实施了河北新区低丘缓坡地利用项目。柳河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河北新区计划用地2.026平方千米,由不连片的东西两块土地组成,中间被一座43米高的山丘分隔。一个项目区,两块土地,布局分散,既形成不了规模上的优势,又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证河北新区开发建设用地需求,柳河县国土资源局积极探索破解项目用地供需矛盾,稳步推进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结合河北新区实际情况,经反复论证,决定对此座山丘进行爆破平整,实施王船口西山土地收储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555.38万元,于2011年7月开工。目前施工单位正在对山体进行爆破平整,已完成全部工程量80%。山体爆破后产生的294.9万立方米成品料,能基本满足新区2410亩土地的平整回填需求,同时新增建设用地157亩,为推进柳河县河北新区建设进程、拓展用地空间奠定了基础。
3 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3.1 编制专项规划
先行做好调查摸底,准确摸清全县低丘缓坡地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现状、开发利用条件等情况,统筹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林业保护规划,选定综合开发利用区块,组织资质单位编制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上报省国土厅报批。通过编制专项规划,统筹安排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规模、用途和布局,合理确定建设开发的项目区范围和建设时序,确保专项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2 加快启动试点
选择符合成熟的区块迅速开展试点工作,所选试点区块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区块区位交通条件较好,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开展试点并探索总结经验。
3.3 制定激励政策
对占用25度以上劣质坡耕地的,可以不计入补充耕地范围。对山地建设项目,可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准地价,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对低丘缓坡地的开发利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GIS技术就业地理信息系统,也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空间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某个局部区域或是整个地球的空间实现地理分布信息的采集、储存、管理和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在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上运用GIS技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实现总体的平衡,促进农村土地开发的合理性。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利用GIS技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高效运行,提高其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实现空间的合理管理,详实的地理数据为相关管理者作出某些行为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同时,GIS技术还能实现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为管理者带来更多有用信息。因此,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以GIS技术为基础,分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 GIS系统应用的主要目的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它对农村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和复垦,实现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而基于GIS技术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农村土地开发复垦的信息化管理,构建信息管理平台,以GIS技术获取的各种地理信息图为基础,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将某地区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所涉及到的数据输入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立项、行政审批、技术审查、评估、实施进度监控、验收以及成效分析等的信息化管理,有效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理,通过这样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将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完美结合起来,利用GIS技术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进而实现整理项目的动态监控,保证其正常实施。
3 系统结构设计
3.1 逻辑结构系统功能
本系统的逻辑结构是以年度耕地补充任务为约束条件对整年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进行约束。如图1所示为逻辑结构设计图,年度耕地补充任务约束着一整年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当整理项目验收后,其进入到整理项目库中,并获取相应的项目管理编号。该整理项目获得的耕地资源有效补充因某些建设用地项目减少的耕地资源,从而实现“占补平衡”,最终保证该地区耕地资源的总量不会减少。
图1 系统逻辑结构
3.2 系统主要功能研究
前文已提到过,本系统能实现立项、行政审批、技术审查、评估、实施进度监控、验收以及成效分析等的一体化管理。该系统可以分成系统配置管理、系统公示公告、项目业务处理、档案文本管理、项目库管理、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库管理等模块。从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工作流程来看,可以将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成几下几点:
审核功能。在窗口接收申报的整理项目资料,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行政职能实现项目的立项、规划、开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各种上报资料的审核,将符合要求的送入备选的管理项目库中,将不满足要求的退回。
图形处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中涉及到大量的图像资料,利用GIS技术实现对这些图像的输入、分析、统计、打印等处理。
项目数据管理。在一个整理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基本信息、任务、工程量、投资额、地质情况、验收信息等,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入库、浏览、修改以及生成报表的数据管理,满足管理者的某些需求。
查询。在系统中利用检索系统迅速查找到想要的项目信息,既可以进行简单的项目名称、编号、时间等的检索,也可以利用图形进行定位检索或是属性检索。既可以查询到在建项目,也可以查询到以往的所有项目的各方面信息。
数据处理。系统将上报的各种资料进行处理,实现图表、图形、图像等的转换处理,实现整理项目的空间处理,避免重复立项或是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
项目施工动态监管。系统能实现项目进度、质量、资金拨付情况的数据监管与实地检查,对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是质量严重不达标的项目在信息系统上给予警告。
图片生成。该系统能将GIS技术获取的各种专题地图、统计地图以及相关信息实现现场打印输出,提供项目的各种布局图、规划图、潜力分析图、竣工图等的生成。
数据更新。随着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的进行,本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状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信息系统能及时实现信息的更新和修改处理,给相关管理者提供最新信息。
系统接口。根据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可以将系统简单分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报备系统接口、项目审核接口、业务数据接口、下级数据库接口等,通过这些接口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信息与接收。该系统可以在因特网和无线通信网上实现信息的,具有简单的用户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及时接收社会监督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上报。
4 土地开发复垦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本系统的核心,该系统的数据库可以分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以及相关数据字典的设置。而需要管理的数据就非常多了,如:行政地理数据信息、土地资源利用信息、建设占地信息、耕地资源保护信息、占补是否达到平衡信息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中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子数据库,如:空间数据库中包含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标记、耕地保护标记、建设占地标记等子数据库。属性属性库包含耕地占补平衡表、开发潜力属性表、整理项目指标分解表、村庄信息表、整理项目台账等子数据库。相关数据字典的设置包含土地质量、权属性质、土地登记、界限类型、整理项目类型、土地使用权类型等。在数据库设计中,先整理资料,将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明确其从属于哪一个数据库中,然后加工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然后对数字化的资料进行检查校验,确定无误后就建立拓扑结构,连接属性,然后再次检查一次数据,最后就建成数据库了。
结束语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作为增加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协调农村耕地资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那么就必须实现高效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整理项目的高效、高质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功能和数据库设计,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供有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张桌子、三把椅子”组成的滦平县农开办,经过领导的呕心沥血的筹谋,经过全体员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艰苦卓绝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绩。在2005获得河北省坝上土地治理项目“先进县”称号,在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河北省土地治理项目“创业杯”称号,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曾多次获县委县政府 “实绩突出单位”“特殊贡献奖”等奖励,并且在档案内业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事实证明,滦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我县的服务“三农”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工作业绩
农开办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滦平大地上的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农业开发业绩。尽十三年来我们完成了诸如金沟屯、张百湾、小营、红旗和虎什哈等五个强乡重镇镇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滦、潮河干流区完成26个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滦平县长山峪维祥香瓜基地、王家沟农场日光温室园区、张百湾河北徐国友蔬菜示范园区、偏桥日光温室采摘园区、两间房和偏桥食用菌示范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各类建设项目2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个,生态治理项目10个,科技推广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990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333.0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33.02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14万亩,人工造林16.38万亩,科技推广3.5万亩。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旧井81眼,配套336台套,修防渗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29.85km,架设农电线路39.94km,修农田路61.3km。
经调查测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亩年增产粮食200kg,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70万kg,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440万kg。森林覆盖率提高3.66个百分点。年节省水资源780万m3。治理后的项目区达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连,地下管道纵横交错,桥涵井电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成绩显著。
三、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治理模式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农业功能区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确定不同的建设内容,先后实施坝上生态农业项目、土地沙化治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几类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全县农业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滦潮河干流区和滦潮河川沟区。
1.滦潮河干流区
包括金沟屯、大屯、张百湾、虎什哈、红旗、小营等六个镇,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干流区,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经济比较发达。在治理过程中,以大力发展防渗渠系配套为主线,以新打浅井、维修旧井、地下输水管道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树造林,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瓜、果、蔬等高效经济作物。在农业措施上加大农田路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亮点工程,使其成为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示范窗口。
2.滦潮河川沟区
包括安纯沟门、巴克什营、平坊、滦平镇、长山峪等的5个乡镇。该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力条件差,在治理过程中兴建一批蓄、引、提、节水工程,大力发展地下输水管道、扬水管道,推广先进的微灌、滴灌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井灌沟排。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四、农开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项目实施与管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农业综合开发强调集中开发,连片治理,使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耕地紧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县人均耕地仅1.03亩。在项目区框架建设中,由于修建田间道路有时会占用耕地,若遇到顺茬地则可能占用同一农户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这种“一家受损,全村得利”的情况尤其不好处理,个别行动过激的农民甚至阻挠工程施工。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重新调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项目村也没有机动耕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又不允许支付占地补偿,给项目建设带来难度,往往也影响到干群关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农政策在少数农民心中打了折扣。
2.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执行“一事一议”政策,但议事容易,落实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基层班子软弱的村更显突出。从2011年起,虽然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降为占中央财政资金的20%,但大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自筹资金中的筹资和以物折资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出义务工也很难得到响应。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标准的提高,项目工程大部分由专业队伍施工,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不多,即使参与了,效果也不佳。农民投工投劳不但工程质量难以统一,而且效率较低。而用专业的机械施工,不但标准质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不仅执行难度大,还容易在农民自筹上产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3.工程运行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虽然也制定了管护制度,并层层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但管护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项目区,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农田道路、防渗管道出水口、水闸等工程的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村级经济薄弱使受损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呈多样性,难以统一管理。有的产权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体或法人,由于产权归属不同,造成管护主体各异,管护意识差。例如,有些机井、农田道路、农电线路、防渗管道等工程为农民集体财产,由村集体进行管护,管理拖拉;群众对与己无关的工程不加爱护,常使部分工程受损;二是公安机关对损坏行为缺少惩治力度。由于对工程损坏现象的调查取证困难,对损坏行为不能实行有力的惩治,因而难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变压器、农电线路、启闭机、闸板、泵房门窗等野外工程丢失;四是管护队伍和管护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项目区缺少稳定的管护队伍,管护人员的误工补贴或报酬难以落实,工程的日常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冻融损坏严重,致使部分工程报废。
4.单位投资标准、质量标准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质量层次不齐
1999年平均亩投资100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的不断提高,发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资标准偏低,当时国家只对工程材料费进行补助,且由村级组织出农建工施工,施工标准低,致使工程质量不高。虽然现在提高了标准,但材料费和人工费的迅猛增长,项目自筹又困难,项目建设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许多地块所需工程建设内容不能一次性解决。
四、今后我县农业开发工作发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项目建设布局如何?项目发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即应该回顾以往总结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开拓更新思路,使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需要。
按照国家农开办的要求大力实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完善提高滦潮河流干流区骨干粮区工程建设以外,注重县周边小乡小镇建设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扬水蓄水工程、风能提水等形式满足偏远山区耕地用水需求,大力发展板栗山楂等林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加大经济欠发达周边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镇之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
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1)金沟屯镇梁后村——张百湾五道岭村的滦河干流区和虎什哈镇大河北村——虎什哈镇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区,实施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高产高效。
(2)巴克什营镇、长山峪镇、付营子乡发展以果品、瓜果为主的御路旅游观光农业和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实施喷灌、微灌技术。
(3)付家店乡、马营子乡、邓厂乡、虎什哈金台子川、五道营乡、西沟乡、平房乡、安纯沟门乡等地段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山地林果产业,推广集雨蓄水、截潜流蓄水等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实施节打蓄引工程。
(4)大屯乡、滦平镇主要发展蔬菜科技园区建设,推广新品种、提高蔬菜品质以发展微灌为主,提高品牌战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做好下工作:
1.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化解工程建设中各种矛盾,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促进项目健康发展
项目耕地一经流转后,首先解决工程规划散乱局面,统一种了植结构,打破组户界限,使工程规划布局趋于合理。其次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让流转经营大户出工、出资,补充了项目自筹资金短缺问题;第三,工程占地问题易解决,因为农民将延包期内耕地流转出去,本身已获利,自己又打工挣钱,对工程占地问题意见相对减少,为项目区高标准设计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区耕地流转后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五,有利于项目管护,土地流转后,落实了管护主体,工程由经营大户看管,有人维修,并能落实管护资金。我县2011年项目区规模5000亩,共流转耕地4400亩,占建设规模的88%,建设占地1000余亩高标准温室园区一处,占地400亩科技含量高的喷灌园区一个,占地600亩高标准园林园区一处,占地500亩的乳牛、肉牛青储饲料基地一个。且项目区统一平整后经营户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农用机械耕作与运输,使机械覆膜、机械播种、机械施肥得以普遍应用。使2011年项目区结构调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2.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区上档升级
把项目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整合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各记其功”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监管、统一考评”等原则,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相关政策,与其他行业项目接轨,资金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是:各部门相互协调项目申报时间,由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项目申报内容重复,工程重复建设,有的无法实施,还容易产生借用工程现象。只有统一申报时间,各方项目管理单位共同商议区域项目整体规划,按计划分工设计自己项目,才可能达到资金合理整合。整合资金有利于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等分散的资金统一聚集,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推进互补,推进项目区档次的提升。
3.降低农民自筹比例或取消农民自筹,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问题,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制定占地补偿政策,提出具体和适宜的补偿标准,解决部分农民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各乡镇对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尽管目前自筹资金比例已降为占中央投资的20%,但随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的提高,自筹资金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换言之,亩均自筹资金额度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一样重。因此,建议取消农民筹资投劳的硬性规定,可根据具体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乡村自筹或农民筹资投劳,自筹资金多少可作为项目竞争立项的条件之一,积极性高的可优先立项。
4.搞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自身结合,发挥农业开发自身“综合”优势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应逐步提高,使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使工程建设——基地——产业三者结合,优势互补,形成链条效应,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到哪里,结构调整就跟进到哪里,以开发带动产业,以产业放大效益。重点围绕高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产业特色,发挥农业开发自身合力效应,促进项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