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5:31: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5-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G642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逐渐由过去的单一技能型逐渐转变为多元C合型,所以,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声乐知识与技巧,陶冶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审美视角与水平,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对近几年来高校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经验性总结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应用“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教学效果良好,且在学生间的反应也不错。
一、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具体而言,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自身所在的职业岗位群为分析背景,找出自己必备的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中的各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设计出难度由浅至深,不断递进式的教学项目,将这些问题或任务列成表格,以订单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在拿到这些问题或任务“订单”时,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中实际岗位的完整操作流程,完成信息收集、制订项目计划、完成项目、展示项目成果以及最终的评估总结等一系列工作。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意义极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由于教学项目是教师在基于职业岗位群对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与现实生活高度贴合,对于学生而言,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项目时,遵循的是由浅至深,由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由简单基础性到创新设计性的递进式原则,这种方式的项目教学法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由好奇向好学转变,学习能力也由一开始的生疏逐渐变得娴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
(三)学生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知识与认知领域,促进了自身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二、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有效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部分高校开始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引入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当前声乐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环节步骤如下: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订教学计划。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充分尊重尊重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效避免了脱离教学实际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自我意识一般都较为强烈,教师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心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开展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将问题与任务强加给学生,很容易就引起学生们的逆反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反而会让学生对声乐课程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前提下再结合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合理制订教学项目,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课堂中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 进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有节奏地拓展教学内容,逐步开阔学生视野思维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循序渐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突破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递进的逻辑关系计划地拓展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切忌“填鸭式”教学。由于学生们自身原有的声乐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声乐知识存在着承受与消化的问题,即如果教师在设置教学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有节奏地安排问题与任务,每次拓展拓展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而不是短时间内全部发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思考。
(三)实施学期分段教学
高校声乐教师在编排好教学项目之后,并不一定要集中在某一个学期完成,可以实施学期分段教学,每个学期里只需完成几个项目而已,这样既灵活地延伸了教师实施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时间,不会影响到学生们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活动,同时也拓宽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空间,也留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课后时间去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充分保证学生们参与教学项目计划的完整度,有利于学生在后期实训环境中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实施学习分段教学使得声乐课程的学习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此期间,让学生不断循环地学习教学项目的有关内容,从而达到递进式的实践训练效果,有效提升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注重通过实践,实现内化领悟
该环节对于声乐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实际声乐课程的操作流程来对教师布置的教学项目进行实践探索,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得出新的理论,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又设计出新的实践方法,如此循环递进,每一次的实践和新的理论提出都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领悟的体现,学生大多很享受这种彻悟的感觉,能够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会对声乐课程的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校声乐课程中引入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能够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重组,并且按照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等递进式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并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体会到自身能力不断递进增长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声乐课程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符合当今社会对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在教育改革得到全面实施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当代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如今更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而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均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成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教学方式单一是我国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教师依然处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另外,由于我国校园建设方面的资金不足,很多学校依然没有全面实施新媒体教学。除此之外,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当代学生共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尤其高中地理知识较之初中地理知识而言,更具深度更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若教师无法及时改善教学方式,极容易影响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信心,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
2.教师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领域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改变,而此种改变使得教育界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不难发现,我国一直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不仅是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大的原因,同时也是由于高质量、强能力的教师越来越少。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难以适应新式教学方式,而能够适应当代教学方式的新教师却通常存在教学能力不佳的现象,以上情况均导致高中地理教学问题频出,因此,今后在开展地理教学时,不仅要注重促进学生成长,同时也要为相关教师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学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关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应充分实现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摒弃“填鸭式”教学,并积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新型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教学、增加实践课程等。另外,高中地理知识较为抽象,若教师单单依靠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只能使学生迅速记下相关结论,却难以了解其中的奥妙,教学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太阳每天的变化等,如此不仅能够增加地理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等。
2.丰富教学方法
如今新媒体教学得到了教师以及学生的喜爱,其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高中地理知识独有的特性使得教师往往难以用文字将其表述清楚,同时学生也难以理解相关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视频、音频或3D技术等将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学校尚未全面普及新媒体教学,因此,今后应加强此方面的建设。
3.营造学习氛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拉近距离,并利用地理小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不再感受到学习压力以及教师给的压力。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心情、所处的环境等均会影响学习效果,并且创造出“没有距离的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便于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丰富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于片面,只关注学习成绩,此种评价方式对于当代教育以及当代社会而言并不十分适合,既不具备全面性、合理性,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伤害,尤其高中生正处于情感敏感期,教师的评价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丰富评价体系,在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添加其他评价指标,并在评价过程中多多使用带有激励性作用的话语。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渐渐由单纯的学历、经验转化为全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而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因此,今后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此重视起来,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索、自行分析知识难点等,并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课程,为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堂作业,促使学生将理论寓于实践。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或项目,使其能够在实践中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存在难教、难懂的现象,此现象的出现不仅与学科自身特点相关,同样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当代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新课程背景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教育局面,虽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对于各个地理教师而言,若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大范围提升,不仅要改变教育理念,也要不断丰富自身,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方式、步骤以及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及举例
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另一面也必须清楚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情等方面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应依据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二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如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处于青年初期,他们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大大增强。因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可更多地采用讲解法、探索发现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观察和思考。
二、地理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问题
1.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如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就必须借助地球仪、地图册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3)巧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加强课堂参与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上课前,老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老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
(1)学案导学法的巧妙应用
学案导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高中地理课堂知识容量大,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可以是文字、生活常识、资料搜集、课外调查,通过任务了解所要进行教学的一部分知识,再通过课堂知识梳理、同学间讨论、教师介绍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课题内容,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活动,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活动: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问题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我国西北地区可以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验”。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可提出建议:假如在西北给你一块地,你准备去开发哪些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言,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
3.鼓励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动员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名山大川和社区街道等地,进行考察、访问,直接同大自然接触和对话,从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索与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不能被认为是最佳的,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注意各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从教学目的、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出发,统筹安排、优化组合。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字:教学误区高中地理地理教学高中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也在各个学校逐渐推广起来,这种理念被很多老师融入到教学当中,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沉闷的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差异性理解,课改中的高中地理教学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些误区,以致带来了一些不利于课改的影响,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一、课改中高中地理教学误区
(一)多媒体教学成主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也开始被地理教师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但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还能通过影视录像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能有更直观清晰的感受。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还能节省教师上课板书的时间,让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因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节省时间、所展示的内容也更多更广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许多教师对其情有独钟,结果教师成了放映员,每次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向学生展示课件,板书或版图版画只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在此过程中,教师忽略了主体性活动的重要性,以致学生因为缺少观察和实验,令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普遍不高,也阻碍了其良好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缺少对课堂的科学评价
目前,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会对该学生作出高度评价,并予以赞美和鼓励,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鼓掌表示对该生的认同和支持。从表面上看,教师希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加强学生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希望能藉此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适当的激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态度,对其成长和发展都很有帮助。而单一的课堂评价则不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过多的赞美和鼓励不但会让其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更会让学生变得盲目自信骄傲自大。
(三)对“合作、探究”的认识不足
新课改中倡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明确了“合作、探究”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让课程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将“合作、探究”设计到教学过程中,以致总是在不适合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个人探究”或“合作探究”。在外人看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也较以传统模式教学时更为活跃。事实上,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特性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胡乱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和性格不能互补,导致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其指导作用,以致学生讨论的形式单一、主题不明、时间不足,甚至会出现因为争论过激而导致气氛不和谐的状况。
二、走出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一)多媒体教学与“三板”教学相结合”
地理教学中最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将“三板”教学和语言直观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三板即板书、板画、板图。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将详尽难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列表,让其更加简明扼要,同时教师可把重点突出,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和理解。通过板图,教师可绘制形象生动的示意图,让学生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复杂的地图简单化,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空间观念,从而让教学效果加倍。通过板画,教师需要快、易、好地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在黑板上描述出来,同时配合口头讲授,好让学生把地理事物熟悉一遍。“三板”教学具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此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避免知识形象化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限制。
俗语有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固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但它并非万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老一辈的地理教师,仅用一支粉笔和一本书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境界的美妙。因此,现阶段的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数字技术的便利所迷惑,不可只注重形式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两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交替进行,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二)巧用激励性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适当地对学生采用激励性评语,可以有效发挥评价的正面作用,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切忌对学生进行盲目的赞美和表扬。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各人的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教师对学生作出表扬,不一定要因为学生成绩获得进步或在课堂上表现良好。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发掘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例如,对于作业做得认真整洁的学生,教师可赞扬其细心认真并让学生继续保持,同时可适当地暗示希望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更出色的表现。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注意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原因及地方,这样在避免学生重复犯错的同时也可让其思维和情感得到发展。例如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起立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接着再对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除可采用激励性语言外,还可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如设立学习奖励项目、举行演讲辩论比赛等。
(三)将“探究、合作”用到点上
新课改要求由学生主导课堂,但并不表示地理教师就可以此为依据让学生自主看教科书、然后进行漫无目的的讨论。将“探究、合作”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在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归类分组,例如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将其分类,将个性及能力互补的学生归为一组,并选出能力较强、性格外向的学生为组长,让组长调动全组的气氛,确保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明确课堂讨论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讨论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要学会表达,也要学会倾听,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对结论的记忆。
四、结束语
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引入到课堂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每一种新的尝试都会带来未知的结果。但只要清楚新课改的根本实质,领会到其所表达的内涵,通过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一定能走出课改中高中地理教学的误区,并探索出一套高于传统、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永珍.浅析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中的误区[J].地理教育,2009,(1).
[2]叶文冰.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误区与教法探究[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6).
高中地理教学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开设的课时进度安排,步入高三年级,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转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复习效率?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法、对比法、案例法、问题法等。每一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按这个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更多人都批判“演绎法”教学,即一堂课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忠实听众,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知识内容或结论。学生自己没有参与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理解不彻底,印象也不深刻。但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受复习内容和知识容量的限制,在建构学生主干知识体系的同时,不仅要顾及知识的基础性还要拓宽知识面,顾及全面性。容量大,课时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的确大。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又被动陷入“演绎法”教学经验中。如何突破这一怪圈?我们可在备课时注重“课标―教材―学生―课型”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可多采用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与问题总结式教学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与任务,并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归纳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教师全面归纳所有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思路与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常用的归纳方法有:①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内容。例如:学完高中必修1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这册书内容主要探究哪些具体方面的地理知识?简单地说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涵“四大圈层”(a大气圈运动原理及规律、b水圈运动原理及规律、c岩石圈运动原理及规律、d生物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e天体与地球运动运动原理及规律的相关知识);而必修2主要归纳为“人文地理―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人地关系问题发展及协调”,具体知识点为“a人口时间和空间变化与城市化、b农业区位及类型、c工业区位及类型、d交通区位及交通运输方式、e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原因及途径”等相关知识。必修3内容以某一(或不同)区域为探究对象,围绕“a区域发展―历史上、农业、工业及城市等发展、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b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中心,探究解决各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问题、措施”等构建知识。这样总结,学生学完后,就能建立一个清晰简明的高中地理知识感知体系,有利于地理基本知识综合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有效提升。②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行星地球》知识体系主线可归纳为:
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③列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相关项目,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如不同气候类型对比、水循环类型、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类型、地理环境差异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格、农业地域类型、传统与新兴工业区、五种运输方式对比表格等。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总结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或提出问题,并把精心预设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描述、表达地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规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理解与记忆知识,实现“问题总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善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如气候类型的教学复习,可让学生按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归纳。具体问题是“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小组依次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什么?前面三种气候为必答题,后两种气候为选做题,让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及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简单三角形示意图,并结合上述两幅图合作探究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归纳它们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分钟后教师可能让5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总结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同学的描述做适当的修正与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知识的描述内容。又如对选修教材《环境保护》这一模块的教学,若按教材程序讲授教师费力,学生费解,但若设置适当问题,按问题式教学,或说“目标导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可预设问题(目标)“某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表现(或说影响)、预防(防治或保护)措施各是什么?”教师同样可分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对一个或两个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陈述结论,教师加以修正,鼓励评价,最后加以规范的总结。这些环境问题设置看似简单,与气候问题相近,但涵盖内容更丰富,几个小项目就概括《环境问题》选修课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学生能自主讨论解决,又有较统一的探究思路,学生感觉也不错,学起来有思路,有热情能投入。进行讨论探究时,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设置好问题及准备好规范地理术语,是教师备课中必须整理清楚的内容,这能让学生弄懂问题,学有所获。教师最后要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描述或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高三地理知识第一轮复习中,若能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归纳式”与“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探究方法,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将归纳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简单再现、重复叙述,避免了学生听课困顿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复习课中必须重视,并付诸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徐喆(1977-),女,吉林桦甸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地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吉林四平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强化实践与应用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1178)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4-03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学实施后,社会对地理教育师资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养,从高师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上进行突破,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与主干课,它肩负着传授地理科学理论及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加强我国国情宣传与教育、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意识的使命,在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笔者在从事多年高师“中国地理”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探索,重新审视“中国地理”教学中的不足,积极进行多方面改革,这对于提高未来中学地理教师整体素养及创造性地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以构建学生完备的“中国地理”知识结构为基准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其所确定的课程内容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模块,它涵盖了现代地理学核心内容与前沿领域,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人与环境”为主线的完备知识结构体系,充分考虑了地理科学发展、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构建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程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其内容丰富而广泛,涵盖众多的地理学科领域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及国民经济紧密相关,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实用性,既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为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理念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地理素养来构建课程内容,除重视学生掌握地理学基础知识外,更强调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在学习与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以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形成学习兴趣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自我意识,摒弃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勤于动手、乐于动脑,及时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并能进行分析与处理,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新课程标准摒弃了原来“以学科为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地理科学知识内容本身的构建与传授,而是从地理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地理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地理素养来构建课程内容,致力于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及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增强了地理科学的实用性。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特点的认识及多年“中国地理”教学实践,从转变师生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探讨“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师生观念,重新定位“中国地理”教与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地理”往往被视为一门简单的传授中国地理知识的课程,其教育目标被逐步淡化。学生对学习“中国地理”重要性的认识只局限于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服务这种需要为目的,其所具有的国情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地认识与挖掘,这显然与地理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也与当前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中国地理”教学的意义是改革的关键。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重新认识“中国地理”教学的意义。大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摒弃“以学科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根据“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其中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的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注重知识全面、系统的讲授,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及培养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该课程素质教育与国情教育的社会价值。
2.改变学生学习观念,重新认识“中国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中国地理》教材以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的直接描述为主,学生看看教材,大都觉得能看懂,没啥学头,产生不了兴趣②,学习态度消极,加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的描述式讲授,更使学生感到“中国地理”课程学习索然无味。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要从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重新定位“中国地理”学习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赋予对自然山川与祖国疆域的热爱、保护、珍惜的情感,树立崇尚自然、博物爱国的地理情怀,从而热爱中国地理。其次,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于认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进而喜欢“中国地理”。再次,“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与中学地理教材相衔接,突出中学地理教学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学好“中国地理”可以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地理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中国地理”主要研究中国区域范围内的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方方面面,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特点的课程③。现行《中国地理》教材经过几次修订,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整,内容相当丰富,但又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重复。出于尊重教材的原则,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科的完整性,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按教材知识平面推移,仅限于知识的罗列与讲述,面面俱到但不透彻,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多而复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另外,中国地理教材虽经过多次修订,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但这些教材仍然是20世纪编著和出版的,与中国实际地理事项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的现实相比,“新”的特点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某些内容还具有滞后性。由于教材内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教材是教学资源,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理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的科学性又不受制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筛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中国地理”教学内容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既要强化总论部分的综合分析,又要重视分论部分的区域研究。总论部分将我国全部国土作为一个整体,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探讨地理环境整体结构、分异规律及其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区域分论部分可以通过一两个典型区域为范例,详细分析区域内的资源、环境、产业布局特征与经济发展方向及内在联系性,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然后组织学生按此模式分析探讨其他区域,其间要重点突出区域特征与差异,使学生掌握各区域鲜明的个性特征,探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这样有区别地取舍,既可以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出现面面俱到却又不深刻的弊端。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除尊重现有教材知识理论外,要进行适当更新,及时补充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新问题,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代的气息。如教师在讲授东南沿海区域时,通过对比介绍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认识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取得的发展成就,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转型的意义,探讨在比较优势及国家优惠政策已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以保持竞争优势,确保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认识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了解了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高师“中国地理”课堂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和描述体系进行教学,形成照本宣科的描述式讲授和枯燥无味的现象罗列,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教学时间,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只注重知识数量的传递与堆砌,学生自始至终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满堂灌”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知识引导过程和兴趣激发过程,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改变空洞说教的陈旧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运用地理比较法,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中国地理区域要素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要素之间关联性强且复杂多变,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特点又不尽相同,建议教学中广泛运用地理比较法。如我国农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在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农业生产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又如新、旧中国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差异明显、特点鲜明。通过运用比较法,学生能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中国地理”教学中,不仅单项的地理要素可以运用对比分析,一些综合地理要素、甚至大的地理区也可以用地理比较法进行讲授,如环渤海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尤其是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在资源结构方面形成了以“重”为特点的产业结构;同为沿海区位的东南沿海区域其能源、矿产资源却相当匮乏,产业结构以“轻”为特色。通过运用比较法对不同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结构与布局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使某些特征相似或差别较大的地理区域特点更加突出,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学生在比较中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使地理思维得到较好发展。
2.加强启发式教学,活跃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是将教师所授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中国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一些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及生产力布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其原因,然后分析产生的结果,从而突出地理科学的“理”。如在学习中国人口结构时,先引导学生从我国人口结构现状中总结出人口结构的特点,再分析人口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启发学生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人口结构合理化的途径。通过经历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既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又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注释]
以地理学科为例,《课程标准》指出: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学习需要。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装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认识和理解。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走向社会、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可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必将成为指导当前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它将会影响地理课程改革及地理教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 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是所使用教材中生活化教学案例不足、指向性不明显,必修一人教版设置案例24个、中图版31个、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只有17个,必修二中人教版48个、湘教版60个、鲁教版44个,其中许多案例与农村学生生活差距甚远。
其次目前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的关注还很薄弱。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却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相当多的学生靠“死记硬背”,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重视习题类型归纳,却忽视问题生活情景的创设。
生活化教学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如何开发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程度尚浅,没有专题的研究,生活化教学基本处于一个自发的、无序的状态,缺乏规范性、系统性要求与监控,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模式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作为临沂市“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研究我市基础教育中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发展、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作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索我市学科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研究中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对实施模式与方法进行分类,建立相应框架,进行课程评价方案的探究,构建评价体系。
2. 实践意义
首先,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借鉴。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以点带面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
其次,为学科课程中相应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通过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分析,指导相应资源开发、整合与使用。
最后,为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和素养的形成和完善的培训提供借鉴。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目前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状况和教师认同的培训方式,构建教师培训框架。
三、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实践效果
本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力求构建生活化教学理论和操作基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追求如下目标:
1. 实效生活教育
在构建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的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完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激活课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善学,乐学,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有地位,使课堂更加活跃。
3. 丰富课程资源,建立相应案例库,开发校本教学资源
通过对生活资料的收集,完善课本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充分融合,课程资源更趋丰富。将成熟案例分类并建成案例库。
4. 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成长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下,课题组核心成员庞中聪在临沂市学科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长为临港区首届教学能手。研究与实践让教师对教材、对课标的要求更加明确,推动了我市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5. 形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的探究,最终形成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四、项目特色与创新
1. 特色
(1)跨学科研究:在以地理学科为研究主阵地的前期阶段,就专业性质而言,是地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三者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就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而言,是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研究。
(2)框架性研究:项目是一种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科生活化教学”这一较大命题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涉及这一课题的各个关键性环节,都提出了框架性、纲领性的观点和方案。如基于生活化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是“五步”(目标设计、情景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三化”(生活化、系统化、科学化)、“一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3)贴近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不是生活化的单边分析,而是与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的多边分析,不是空对空议论,而是致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打实的研究与实践。
2. 创新点
(1)系统地整合课标要求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将精选的生活案例与地理原理有机融合。以生活化的案例为理解原理的载体和知识衍生点、能力形成点。
(2)构建了生活化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流程和三位一体生活化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先辈告诫我们,教师不能死板教条,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记得十多年前在祁东二中教育实习中,听了王老师的地理示范课,他在讲授“七大洲四大洋”的内容课时,通过黑板徒手画、幻灯放图片比较说明、录像总结等多种手段运用,再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导,课堂活跃,老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多。老师启发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学生通过多方面对比和练习把握住了各大洲和各大洋的特点,他们大脑中形成并嵌入了一幅地图。尽管工作中还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但总觉得王老师的地理课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多种手段和方法的融合、读图和用图、通过对比抓住特征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从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王老师那“阔绰”的设备,但我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教具(如挂图、地球仪等)和徒手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中国的行政区划中“省会和各省分布与轮廓”知识点的时候,我在按分区、旅游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完挂图后,通过徒手画中国轮廓和主要交通干线等信息让学生练习性回答问题,达到向学生大脑“植图”的目的,最后用填图册练习检测,发现学生达到了教学目的。
“活”字,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能从学生比较关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出发,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谆谆诱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新
地理信息是海量的,我们生活中的信息80%是地理信息,身边区域内外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地理事物或地理想象。而地理教材是5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审订的,尽管是经典内容,但教师不应囿于教材,应不断地自我吸收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新的地理材料中发现地理规律和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从结合时政用最新的数据或现象进行,如:仅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05.2,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从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入讨论,得到深层次的令人惊讶的结论,可谓从知识、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育;8月份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巢湖市撤销,原所辖区、县、市进行区域调整,并入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构建大合肥市。利用这种区划变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组织一堂好的探究式教学课堂。
现在是信息经济社会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缩短,技术日新月异,从传统教学,到幻灯、多媒体教学等。地理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以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地理课堂情景构建和知识扩容的需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讲授地震灾害,中国唐山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与美国等国家地震灾害比较,也可将震前、震后与建后对比,这样横比、纵比就能把“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自然无情人有情”“本届政府突出人本关怀”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观点跃然纸上。
“新”字,需要地理教师善于捕捉区域内外发生的新地理事物和新地理信息,并不断地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补充新内容,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课堂形式单一、单调,用“心”想着学生,用“新”吸引学生。
三、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这充分地说明了“练”字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地理教学中,孤立、零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区域(空间)联系起来的,其中交通线、河流、政策等多因素可能成为其联系纽带。这感性的“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要逐步的向高级发展为“抽象的经验”,教师应利用多样教学素材,多方创设情境,科学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在做和观察中获得经验,并逐步与已有知识体系融合。如讲高中地理知识点“黄赤交角变大或缩小,地球上温度带是如何变化”时,可以用多媒体或幻灯片动态演示,也可以黑板示意图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发现温度带的变化。可是,此处知识点较难,学生巩固还应适当练习。
尽管地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人们长期的认识是地理是“副”科,地理教师应向45分钟要效率。练在课内,贯穿在教师教授的问答过程,在构建情景练习和回顾后,要发挥地理教材体系的填充图和练习册,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字,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把握住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抓住其本质,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学生没有掌握地理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培养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没有达到“路过留痕”的效果,很难与已有知识融为一体。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即学生每人一台移动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借助无线网络接入教学平台进行课堂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和反馈。“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将建立学教并重的“主体―主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程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以支持学生的“泛在学习”和“异质化学习”,创新教与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上海市三林中学以“信息化教学试点与实验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传统教室进行了改造,使普通教室配置成为信息化教室,并具备了“未来教室”的部分功能,达到了40台电脑通过WiFi无线并发上网的要求,使学生终端带宽达到了108 M,讲台教师机采用了无线加有线配置,信息化教室上联校园带宽也达到了100 M。根据民意调查,采用家庭采购和学校统一配置软件的方式,实验班学生自配笔记本电脑,学校保证稳定的上网环境。学校在教研组层面开展了基于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制作和整理;其次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是网络课程设计,逐步形成各学科结构化、知识化、生态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技术层面,主要利用课程资源平台(http://)和未来课堂教学平台(http://)来构建课程资源系统,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教室的物理环境、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为“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实施的数字化环境提供保障。
图1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
图2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教学现场
在构建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归宿点,在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撑下,构筑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在信息化实验班尝试开展基于“未来课堂”教学平台的高中语文协作知识建构模式、Geogebra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互动引领式教学、高中物理与化学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高中政治合作学习、高中历史和信息科技学科在线作业与测试、高中地理基于主题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探索。
项目实施以来,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和学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信息化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学校对2012级高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心理特点调查结果,信息化实验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平均水平相对年级总体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信息化实验班入学分班成绩为年级第三名,在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中,信息化实验班的总成绩均名列年级第一。
二、小组一台移动终端,支持合作学习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的互动性,从教学效果来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师生面对面教学,包括课堂内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小组同用一台移动终端,可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构建“多重交互、同步互动”的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新的融合模式,带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小学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小组移动终端互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教研组梳理出教材中适合电子白板整合的内容形成电子文本,基于电子白板和移动终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实践。学生借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生疑―发问―探究―互动―反思―再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结果的创造性。
孙桥小学对原录播教室进行了改造,在同一间教室里前后配备两块短焦电子白板,其中一块白板可以随时把学生演示的过程呈现出来,另加5套触摸液晶(既可以实现无线网络,也考虑到强弱电,教室四周都留有网络、电源插口),便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较好地开展交互式教学活动,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学生的课桌椅选用组合式的,既可以按照传统教室布置,也可以按照小组形式摆放,这样方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图3 “小组一台移动终端”的课堂
图4 合作学习进行中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基于小组移动终端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教师开展测验及游戏比赛活动,提出问答题或者选择题,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回答或者选择,服务平台及时汇总学生的回答情况,快速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分析结果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上课内容也实时呈现在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教师端的电子白板进行交互操作,而教师手持平板电脑,通过网络终端连接前后两块电子白板及学生的触摸显示器,较好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学校在“快乐学习”的理念下,提出了“深度交互”的评价指标,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和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资源交互等。
三、基于项目开展远程协作学习
远程协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探究,开展共同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把学习内容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研究思考,并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将处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联系起来,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此时,信息技术真正被用来帮助学生为了共同解决问题而在一起工作,通过网络构建了一个可视化的共享思维空间,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南校研究“基于项目/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与澳门培正中学建立了协作关系,确立远程协作学习的项目专题―沪澳两地初中生消费与理财研究。学校成立学生活动团队,制订行动方案,形成相关的评价量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走上街头对主题开展调查、访谈等活动。两校通过互动交流平台交流探讨选题、实施方案、评价表格、数据分析等问题,开展基于项目主题的远程协作学习。
图5 学生进行街头走访 图6 远程协作交流
该校还积累了部分学科设计和学生基于项目或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案例,并对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与反思、总结、归纳,提炼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远程协作学习的有效做法,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通过远程协作学习的研究,教师们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在辅助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新模式下教师对学习的向导作用更为灵活,不局限于传统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灵活地采用辅导策略和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结束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上海市浦东新区各中小学校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重点落在教学上,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着力创新传统教与学模式,助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挖掘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 http://.
[2] 金志峰.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学科教学的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8):53,55.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地理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探究价值,渗透有关的探究思想和理念,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
如: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推理、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成因。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课本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1.同一季节,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分布有什么规律?2.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3.通过对比分析三幅图中任意两条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和纬度差,你们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这一规律你们能推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吗?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我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相互讨论,大胆发言,敢于创新,力争提出独到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很多独特、新颖的见解,总结出许多课本上没有但又很实用的规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发现“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多少纬度就差多少;直射点移动了多少纬度,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变化多少度”。这一探究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相关原理和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地图、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
课外以地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可从地理实验或观测、社会调查等方面入手:
(一)地理实验或观测模式
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设计实验观测方案――开展实验或观测――结果汇总撰写论文。例如,在上完宇宙环境这一单元后,我引导学生设计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活动,过程如下:
1.了解当地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 (也可由老师提供),在不影响正常作息的前提下,逐日制订观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每日观察次数、时间及观察项目和必备用具等。
2.选择住所附近便于观察的场地。
3.逐日逐次观察并记录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和亮面凸出方向,绘出观察时的月相草图,并记下每次观察的农历日期、时间及其他情况。
4.将你的观察记录整理成表格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表格应包括以下项目:①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②一天中所观察到的月相、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亮面凸出方向以及观察时间。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并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5.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在活动中你感到最容易和最困难的地方,以及你的惊奇发现。如果要在另外一个月里观察月相,你的观察方法将做哪些改进?为什么?
运用此类模式,主要是通过地理实验或地理观测来获得数据进行探究式学习。它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其关键要控制好内外有关条件,真实及时地记录变量,以及确保有一定数量的数据,使探究式学习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二)地理社会调查研究模式
为了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教师可以引入背景介绍、时事资料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高中地理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来进行研究性学习。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制定调查、研究的方案――活动准备――开展调查――资料的统计、得出调研结论――撰写论文。例如,我市举办了“笋竹节”,我组织学生去参观了笋竹节展馆,回来后,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针对以上疑问,同学们决定对永安的笋竹业做一个全面的调查,过程如下:
1.定调查、研究的方案(包括确定调研内容、调研方法、活动分工)。
2.活动准备(设计采访的问题)。
3.开始调研(用相机记录活动过程)。
(1)到图书馆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查阅有关笋竹的生长习性、分类、用途、竹开发的新领域及各地的加工情况。
(2)采访林业局副局长,了解永安种植笋竹的有利条件(从气候、土壤、地形几方面了解)和竹子种植情况(包括种植面积、分布、种类、市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
(3)采访中国竹子研究中心永安分中心负责人,了解永安的竹制品加工企业种类、分布、加工水平、竹产业发展的方向。
(4)采访永安市竹子推广中心负责人,了解竹子种植、经营发展的方向。
(5)到洪田、小陶、贡川、西洋走访竹子种植大户,了解种植面积、收益情况、面临的问题。
(6)走访兴国人造板厂、吉通竹业有限公司等市主要竹子加工企业,了解市场的竹制品种类、销售情况、存在问题。
每个活动过程做好记录。老师及时了解到同学碰到的问题,适时进行指导。
4.资料统计,得出调研结论:各位同学根据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得出调研结论(永安笋竹业在种植、加工、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由同学制作成演示文稿,在校内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做好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