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不动产资产管理的意义

不动产资产管理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5 15:31: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不动产资产管理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不动产资产管理的意义

篇1

二、保险资金运用发展

保险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3年我国保费收入已达到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保费规模已跃居全球第四位,并且与第三位十分接近。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10家,保险公司14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8家,其他公司3家。与保险业快速发展相伴的是保险资金积累量的不断增长,2007年到2013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以及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连续快速增长,从27000亿增长到76900亿,增长2.85倍,这部分资源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将是个巨大的浪费。相比保险资产和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快速稳步增长,投资收益差强人意。保险资金运用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01年到2003年受限于投资渠道狭窄并且又受到降息的影响,保险资金的收益率持续走低。2003年以后,为了缓解这种局面,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逐步被放宽,政策也不断完善,在这之后收益率随之走高。2004-2007年投资收益率持续上升了一段,并且由于股票市场的繁荣2007年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12.17%的历史高位。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股市大幅下跌,保险资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收益率下跌至1.91%。2009年在保险公司投资结构的调整下,投资收益率又有所提升,恢复至6.41%。但在这之后到2012年,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收益率一直下降,2012年只有3.39%,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2014年中国股市走牛给保险投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资金运用收益率率达到6.3%,是2010到2014五年来最高收益。保险业务利润和保险资产投资管理收益是保险业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并且提高保险资金管理利用效率对提高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是意义重大的。然而相对国外发达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而言我国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偏低,发达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我国仅为30%-40%。发达保险市场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涉及股票、债券、房地产、抵押或担保贷款等;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限制多,法定投资渠道窄,这些都限制了保险资金运用发展。

三、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

目前大多保险集团仍然依靠保险业务收入产生的利润,而投资收益较低。保险资金涉入不动产领域为我国保险行业完善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分析国外发达的保险市场,发现经济波动、法律监管、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等多种因素对保险资金在房地产的配置受有较大影响,并且各国差异较大。在美国保险资金可用于不动产投资的比例较低仅为1%到4%,英国的比例较高,在4%至8%的范围;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的投资比例限制在3%至9%之间。比例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其制度监管要求有关,美国对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不动产有严格的监管并且在投资方式和投资方面也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投资占总资产比例不高于10%。英国则较为宽松,并没有明确规定投资的范围和比例。此外,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比例还会受到行业景气度和经济波动影响。一般来说,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期,各国保险资金都会加大不动产的配置;而在萧条期,则主动降低房地产投资比例。例如美国房地产行业在经历过快发展后、特别受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目前仍处于低迷期。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促使美国主要的保险公司降低房地产的资产配置。而亚洲作为新兴的经济体,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带动更多的机构资金涌入,保险公司不动产配置比例的加大正是上述因素驱动的结果。我国保险资金用于不动产投资,起步晚增长快。2010年放开不动产投资政策后,投资规模增长迅速,2011年保险资金用于不动产投资的资金为33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为0.59%;2013年增长为689亿元,占比为0.90%。

四、我国四大险企投资房地产情况

我国四大上市保险企业2014年投资性房地产金额为269亿元,较2013年微降3%。虽然投资额有所下降,但是涉房子公司数量却翻了一倍,由16家增至32家。四大上市保险公司有三家略微缩减了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但涉房子公司数大幅增加,可见在战略上仍是计划在不动产投资领域加大力度的。并且从报表中看尽管压缩了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但在地产股权投资上却增加了投资。还需注意到的一点是,2014四大上市险企在投资性房地产金额的减少与保监会的在2014年出台的监管政策有很大关系。2014年6月保监会下发《关于清理规范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已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以2014年3月31日账面余额为基准,不得再确认新的评估增值。并且采用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改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房地产投资的金额确认,使得账面上用于房地产投资的金额减少。

篇2

保险类具有理财功能的产品跟别的产品区别是什么呢?最大的区别,第一就是它具有保障功能;第二,总的来说期限可能比同类产品都会要长一些,也就是说负债是比较长的。这就决定了保险基金的长期性特点,它对于资产负债匹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保监会专门设立一个资产负债匹配监管的委员会,来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监管,另外还要求有比较稳定的回报,甚至是要求有绝对的收益,这一点跟其他理财方式有不同。我们看十年保险资金运用,可能有时候亏,有时候挣,但总的来说,收益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可能也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波动性大起大落,这可能对保险资金做一定的匹配是可以的,但如果量非常大,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我们在业务方式和重点领域上,更多的可能偏好于固定收益的债券或者类似于债券这样一些投资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在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等这些方面,包括类似的债券计划,类似于长期的信贷产品,甚至不动产投资,可能都是比较好的大的战略配置,这是保险资金的特点无法改变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还要更多地考虑差别化,差异化的金融优势。债券虽然很稳定,但是收益率总的来说比较低,不动产投资可能收益率不错,但是流动性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债券计划,我们是鼓励它大力发展,但是它也有跟银行平台竞争的问题,可能更多的只能起到对银行拾遗补缺的作用,想成为主流肯定也有一些问题。

篇3

在四周环绕的压力下,麦当劳不得已也改变宣传策略,不仅改变了食品配方,还在广告中传播安全绿色的主题以淡化外界关于“快餐食品有害健康”的责难。

这件事情通常简单地归入危机管理的范畴,而从企业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这个有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健康,甚至会对企业造成巨大伤害。而这些部分,并未被传统的资产概念所接受,也未被纳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我们要问,一个企业家的价值有多大?他应该不应该纳入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却没有反映。

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定义企业的资产体系?

被遗忘的隐性资产

假设你想建立一个新的信息公司,提供企业管理软件方面的服务。你的目标购买者是大公司的首席信息官(CIO)。但是,如果你打电话给100个首席信息官,他们中有多少人会在当天给你回复呢?

如果你是IBM公司,可能100个首席信息官都会给你答复:

但如果你是一家刚成立的公司,可能没人会搭理你。你赢得客户、开展业务的时间当然被拖延了,从而影响收入,导致利润锐减。

你必须考虑,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使顾客接受你。

事实上,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企业在收益方面的差距,他们也为投资创造了条件。这就是隐性资产。

你可能正想问:到底什么是隐性资产?它和无形资产相同吗?是不是新瓶装旧酒?

完全不是。

确实在这几年,更多的人谈论着无形资产,几乎完全集中在品牌、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它们是重要的,但是隐性资产的真正含义更广阔、更深入、更有内涵。

传统的观点是这样狭隘地定义公司资产的:工厂、设备、不动产、银行里的现金等。如果你的定义再先进一些,你也许会承认公司的品牌价值或者人力资本也属于公司资产。然而,我们并不认为传统的定义是准确的。我们必须从一个企业家的视角来考虑这些问题:除财务报表之外,我的公司还有哪些要素可以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

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所有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多客户价值的要素都是隐性资产的范畴,它们包括:客户接触途径、专业技能、已有的设备规模、深厚的市场渠道、广泛的关系网络、丰富的相关产品信息、忠实的用户群。这些要素在追求新增长途径方面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要素,就能够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就意味着公司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财富增长的钥匙

为什么隐性资产如此的重要,因为它们也为投资创造了条件。一旦我们利用了一项隐性资产,便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进行扩张或重复使用。这意味着,这些隐性资产――比如一个著名的商标名称、供应链中的位置、独有的软件方案等――的边际收益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这些并非想象,比如IBH通过重新定义客户需求,将制造与服务进行了剥离,既改善了客户方面的经济效益,也同时获得了利润,把挑战变成了一个可持续性增长的机遇。他们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充分挖掘了自己的隐性资产,把握住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

对于稳步经营的公司来讲,他们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主营业务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隐性资产,其中蕴含着数十亿美元的潜在价值。遗憾的是,他们都被人忽略了。

但是,企业在扩展和开发新业务的时候,隐性资产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公司能巧妙地利用这些隐性资产,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创造利润率高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隐性资产是打开需求创新之门、创造利润价值的钥匙。

隐性资产与有形资产截然不同,那就是隐性资产具有杠杆作用,你利用它们越多,就能获得咸倍的收益;同时,信息不断丰富和加深,客户网络也会变得越广阔。诸如此类的收益不胜枚举。

隐性资产也能帮你建立强有力的竞争壁垒,因为它们很难被复制。在当今商业社会,一个公司可以将自己的工程、生产、分销、甚至销售外包出去。但是,IBM的顾客关系、可口可乐的品牌、嘉信公司的市场地位这样的隐性资产都是花费了几十年的努力和数十亿美元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一种强有力的、独一无二的差异化资源;而刚成立的公司因为没有花费与之相匹配的时间和金钱,也就不可能拥有这些隐性资产。

隐性资产的类型

隐性资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我们整理出6大类,每一种隐性资产都可能成为可持续性增长的潜在资源。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这6大类隐性资产。

1.传统的无形资产

这是大多数管理者都已熟悉的。它们包括:知识产权和相关内容(像电影、图像、迪斯尼人物或英特尔公司的专利权)、方法与核心竞争力(比如丰田汽车公司独特的生产能力)和品牌(例如维真、麦当劳、可口可乐等)。

2.客户关系

公司的客户关系对于发现新的顾客需求非常重要。拥有良好客户关系的公司,就好比是城镇中历史最悠久、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一样。它们能够帮助公司极大地节约时间,以更低的成本精确地开发产品和服务。沃尔玛和可口可乐拥有很广的顾客接触面,因此他们的营销活动会有广泛的市场支持。

还有一些公司能与客户进行独特的互动。例如,汉诺威压缩机公司――一个气体压缩机生产行业的领导者,能有机会频繁地观察客户的需求和细节。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汉诺威能够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新业务的扩展机会。

3.战略不动产

战略不动产是根据公司所处行业位置来定义的,拥有一个有价值的战略性不动产就相当于在纽约第五大道占有一个绝好的地理位置。相对其他竞争者来说,这个定位能够使公司进入新市场时获得成本优势。比如狄沃丈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屋经纪业务的公司,长期从事经纪人的角色给了它一个进入相关房产抵押贷款和保险经纪市场的理想定位,因为狄沃夫从事的业务是整个购房过程的第一步,方便它进一步涉足其他的相关服务领域。

另一种形式的战略不动产是拥有信息门户网络或服务的接入。它可以是线下的,像嘉信公司的共同基金超市;也可以是在线的,像光缆公司的数字电视机顶盒。由于拥有大量的受众群体,这非常方便地提供了进入某一细分市场的能力。

4.公司网络

企业网络资产是建立在公司长期的商业机会和关键要素基础之上的,拥有一系列强大的网络资产,就像好莱坞经纪人拥有的关系资源一样――它不仅列出了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办公和家庭地址,而且还有他的私人手机号码。

5.信息

信息资产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和低估的隐性资产。尽管公司付出了巨大的投资,希望利用这些资源来维护过去十年间业务的相关信息,但是,很少有公司把他们作为满足顾客新需求和创造下一阶段增长的跳板。相反,美国航空公司为旅游业建立的Sabre预订系统,就是利用了原本在公司内部使用的行程安排和跟踪软件,为新业务的开发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信息资产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信息的副产品,比如沃尔玛可以将零售方面的数据库与制造商进行共享,发挥信息在产品改进方面的作用,然后将改进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纳入自己的销售渠道,这样为双方都节约了大量的金钱。

6.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也是有价值的隐性资产,利乐公司利用其在液体包装领域积累的知识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非常容易地将自己的产品设备植入客户的采购清单中,这样的专业知识为他们的客户维持和市场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隐性负债

有隐性资产,相对应的就会存在隐性负债。多数情况下,一个因素既可以是你的资产,也可能阻碍你的增长。

如果你在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公司工作,而这些文化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产品驱动的增长中形成的。但是,当增长停滞的时候,优秀的文化往往成为创新的阻力,导致组织没有自觉的能力尝试新的方法,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另一个增长的问题是,公司只给出了新增长点的定义,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实现它。在许多公司,实施新的措施要经过很多层层关卡和繁琐的程序,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中;与此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比公司决策的速度更要快,实际上等同于扼杀了创新。

预算是扼杀新增长的另一种方式。在许多大公司,预算程序会事先认定任何新的增长创意都要比传统的投资更有风险,而不管公司在传统的投资方面也曾出现过问题,比如在海外建立了一个不赚钱的工厂,花费了上千万研发资金推出了一个新产品,却取得很少的投资回报等。

不只是组织结构、旧的思维、会计、评估和管理系统可能阻碍企业的增长,公司还要面对许多来自外部的负债――与外部组织的关系也可能阻碍公司的成长,这同样需要我们加以识别、研究和克服,使它们转化成为可以促进增长的因素。

渠道冲突是另一种外部负债的形式。这种冲突将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在无谓的调节过程中,根本没有创造价值。

最后,公司的投资者可能会是企业成长的重大负债。投资者可能会抵制存在风险的新想法或是战略方向的转移,他们期望的结果会成为一种限制公司活动的负担。

定义新的资产系统

隐性资产和隐性负债在将需求创新转化成利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不是唯一发挥作用的元素,仅仅属于复杂的资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资产系统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还包括了组织学习的能力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它资产。

要激活隐性资产来促进增长,需要在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调整,重新思考曾经的惯性思维:

改变以往仅仅从产品角度看待你的业务,而必须从经济的角度研究你的客户。

从基于传统工具(产品、工厂、人员)的增长到基于隐性资产(关系、市场地位、信息)的增长。

建立可以加强和改进基础业务的增长的新模式。

开发基于结构创造性和运营规则、以顾客为中心的新模式。

开拓一个比传统的市场空间大五到十倍的新领域。

从产品的供应商到紧密的商务合作伙伴。

篇4

《物权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六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第二十九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第三十二条:“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第三十九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五十七条:“违反国有财产管理规定,在企业改制、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过程中,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第六十一条:“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本集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档案的物权特性

《档案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某一件具体档案从形成到消失,始终体现为一种动产物的基本属性,并可能经历形成者、保存者和利用者三个环节,其档案物权体现形式又各不相同。

1. 档案对于形成者的物权。档案对于形成者来说拥有完整的物权,即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此时,档案的物权所有人是明确而单一的,即形成者就是物权拥有者。从法律上讲,各个档案形成者不论其属于何种所有制形式,对于自己形成的档案享有的物权都受到《物权法》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

2. 档案对于保存者的物权。档案形成后,由于各形成主体所有制及其所形成档案对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不同,就出现了档案流向问题,即某些档案形成者形成的档案在其自行保存一段时间后需向国家综合档案馆或部门、行业档案馆移交,而有些则仍由形成者长期保存。档案流向的变化,有时会引起档案所有权的变化。如向国家档案馆移交的同时,档案的所有权即从档案形成者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所有转变(因为此时的档案面向的是整个社会,而在机关档案室保存时面向的只是本机关),并由国家设立的档案馆代为行使国家所有权。此时档案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也随之转移。

3. 档案对于利用者的物权。档案的作用在于为利用者提供原始凭证、法律依据等服务,从而帮助利用者解决问题。由此看出,档案利用者对档案并不拥有所有权和担保物权,他只是通过利用而享受用益物权。

《档案法》应当增设有关档案物权方面的规定

1. 应当设置专门条文界定我国档案所有权形式和种类。目前《档案法》中还没有具体规定档案所有权的条文。只在第十六条和第十七、十八条中提到了“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及“国家所有的”这三种类型。虽然涉及档案所有权的三种类型,但在本法中均无先前设定作为基础。所以,从文字中只能看出三种所有制形式,却无法确定不同所有制档案的所有者及其内容范围。

现行的《上海市档案条例》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所有的其他组织的档案归国家所有,列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非国家所有的组织的档案归该组织所有,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个人在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或者以继承、受赠等合法方式获得的档案归个人所有。”从规定中可以看出这三种不同所有权的档案的主体,似可供参考。

篇5

《物权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六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第二十九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第三十二条:“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第三十九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五十七条:“违反国有财产管理规定,在企业改制、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过程中,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第六十一条:“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本集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档案的物权特性

《档案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某一件具体档案从形成到消失,始终体现为一种动产物的基本属性,并可能经历形成者、保存者和利用者三个环节,其档案物权体现形式又各不相同。

1.档案对于形成者的物权。档案对于形成者来说拥有完整的物权,即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此时,档案的物权所有人是明确而单一的,即形成者就是物权拥有者。从法律上讲,各个档案形成者不论其属于何种所有制形式,对于自己形成的档案享有的物权都受到《物权法》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

2.档案对于保存者的物权。档案形成后,由于各形成主体所有制及其所形成档案对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不同,就出现了档案流向问题,即某些档案形成者形成的档案在其自行保存一段时间后需向国家综合档案馆或部门、行业档案馆移交,而有些则仍由形成者长期保存。档案流向的变化,有时会引起档案所有权的变化。如向国家档案馆移交的同时,档案的所有权即从档案形成者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所有转变(因为此时的档案面向的是整个社会,而在机关档案室保存时面向的只是本机关),并由国家设立的档案馆代为行使国家所有权。此时档案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也随之转移。

3.档案对于利用者的物权。档案的作用在于为利用者提供原始凭证、法律依据等服务,从而帮助利用者解决问题。由此看出,档案利用者对档案并不拥有所有权和担保物权,他只是通过利用而享受用益物权。

《档案法》应当增设有关档案物权方面的规定

1.应当设置专门条文界定我国档案所有权形式和种类。目前《档案法》中还没有具体规定档案所有权的条文。只在第十六条和第十七、十八条中提到了“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及“国家所有的”这三种类型。虽然涉及档案所有权的三种类型,但在本法中均无先前设定作为基础。所以,从文字中只能看出三种所有制形式,却无法确定不同所有制档案的所有者及其内容范围。

篇6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以提供服务和保障为目的的,本来属于非经营性资产的范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的扩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逐步转为经营性资产。当然,由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单位性质和职能的不同,一部分单位为了发展社会事业,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积极开展创收活动,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资产管理滞后,一些单位在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缺乏公开公正的营运机制;有的单位除将部分“非转经”收入用作弥补办公经费外,相当一部分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及吃喝接待;有的单位还将经营收入不入帐而作为“小金库”的来源。“非转经”收入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强化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的漏洞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将导致分配不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发生。

二、积极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开展

这次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的目的明确,政策性强,意义重大。总体思路是: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坚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使用”的原则。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经营。对行政事业单位采取自营、委托经营、受托经营、出租、投资、参股、合作等形式管理的各类出租门面、出租房产,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分期分批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管理。二要对培训中心、酒店、宾馆、招待所、经租房等经营性资产,由市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履行出资人职责,注入市投融资平台;三要对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动态管理;四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经营收益和处置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从今年开始,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初步达到明确产权主体,理顺产权关系,资产分类管理,收支纳入预算,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当前改革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做好资产清理核实工作,进一步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家底。一是要查清资产总量及明细情况。对有实物没有建帐的,要及时入帐;对有帐目,而资产已经不存在的,要及时报财政部门办理核销手续,做到帐实相符。二是要查清权属证明情况。这主要是针对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而言的。各单位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产权证要与实际情况相一致,不一致的要视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调整为一致。在这项工作上,土地、房产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有纠纷、有争议的要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对个人拥有完全产权的房改房,各单位要及时报财政部门核销,不能视为国有资产;对没有房改的公用房,要作为国有资产登记入册,决不能搞隐瞒不报。三是对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动产,要尽快建立台账。对大额或批量的办公设备或交通工具,要一一对照实物盘点,决不允许帐外资产存在。这既是一条工作要求,又是一项工作纪律。四是对门面等经营性资产,要弄清租赁情况,包括合同的年限、租金的多少以及上年度的租赁收入等等。属于单位承办的经济实体,要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及时向财政部门上报有关资料和数据。

(二)分步实施、划转产权、授权经营。一是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第一批单位为市级行政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第二批为其它事业单位。二是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屋、店面、商铺等经营性资产产权,实行集中划转,由市政府授权市财政局分期分批接收。三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经营。这里前面已经提过。同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原来已经出租的经营性资产,要更换合同上的出租人,由市财政部门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出租人资格;第二,今后凡是涉及到拍卖或拍租行为,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价、阳光操作。

(三)统一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处置和经营收益,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营性资产实现的各项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处置之后的所得收益,都是政府非税收入,在扣除相关税费之后,必须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的房产和商业门面,取得的经营收入全额上缴金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按部门预算要求安排。

借此机会,我强调一下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非税收入不仅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更是构成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重要支撑主体。加强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仅关系到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更是关系到地方政府可用财力规模。希望各参会部门在思想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行动上要积极配合市财政部门开展工作,决不允许再有擅自保留账户、设立“小金库”等行为。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收支两条线的监督和管理,对一些属于非税收入范畴但尚未纳入专户管理的非税性财政资金,要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坚决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加强领导,严肃纪律,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军书记、袁周市长、李跃南主任、陈石主席任组长,市纪委、财政、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研究、决定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部署,并负责指导、协调、督办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

第二,要严肃工作纪律。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从2009年4月起(按照筑委〔2009〕25号文件要求),冻结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处置,严禁各单位突击分配资产收益,严禁重签或延长经营合同。对在改革过程中,工作不配合,我行我素,故意设置障碍干扰工作的,务必严肃查处。

篇7

    事实上,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了不同的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制度,使各国保险资金的投资分布不完全一样。从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呈多元化与国际化态势。多种投资渠道有利于超大规模的保险资金进行组合投资,从而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逐步呈证券化趋势,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同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在保险投资实践中出现较大差异并形成不同保险投资模式。英美两国保险公司主要投资于有价证券,因为这两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是市场主导型,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结构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证券市场以债券为主,而英国证券市场以股票为主,表现在保险投资结构上就是美国保险投资结构以债券为主,而英国保险投资结构以股票为主。在美国,不管是寿险公司还是产险公司,投资债券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而英国的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债券投资只占20%左右。日本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因此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和信贷领域的比重较英美相对要高,日本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重一直在20%上下,债券投资比重也是20%.

    如果要找一个和我们当前情况非常类似的案例,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也许最有参考价值。台湾保险公司的投资分布既不同于英美,也不同于日本,其最大的特点是银行存款占的比重非常大,一直在50%左右,股票投资只占10%左右。另外,台湾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1990年前后,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占保险资金的比重达到30%,这和当时的台湾的房地产发展有很大关系。1992年以后,不动产的投资比重迅速降到10%左右。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保险资金投资的制度设计时,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必须将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国际化道路。

    经验二:保险资金人市的管理体制选择

    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人股市,从而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为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绩效捉供了可能。但保险资金入市的效果还有赖于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的选择和创新。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管理体制:

    内设投资机构:投资部运作模式。投资部一般管理保险公司的一般账户资产,因为一般账户资产与其他产品的资产不同,必须准确分析其负债特性,计算退保率和到期偿付的数量和定期预测现金流量,同时,一般账户的投资主要在固定收益品种上,而这是保险公司投资的长处。按部门进行运作,有利于公司对其资产直接管理和运作。大都会人寿就是采用这种资金运作模式。

    委托专业化投资机构运作:第三方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除自行管理其资产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将全部或部分资产委托给其他专业化投资机构管理。实行委托管理较多的是再保险公司、财险公司和一些小型寿险公司。部分大型保险公司也将个别自己管理能力较弱的投资品种(如投资连结产品)交由基金公司运作。提供委托管理的机构主要是一些独立的基金公司和部分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为保险资金、基金、捐赠基金、养老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其中有的机构专门管理特定保险产品的资金,如养老金、年金、投资连结产品,有的兼营管理保险公司的一般账户资金,如安联昂斯资本管理公司、威灵顿资产管理公司。一般而言,保险公司与专业投资公司必须根据州立法签订一个详尽的投资管理协议,其中包括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资产分配和风险控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和操作的权利,信息披露、收费以及托管机构等条款。

    通过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运作: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这是目前国际上大型寿险公司比较普遍采用的模式,如纽约人寿、美国国际金融集团、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集团等。这种模式又细分成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两种。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除重点管理其母公司的资产外,还经营管理第三方资产。许多规模庞大的保险公司不仅拥有一家全资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收购或控股了其他的基金管理公司,以满足其不同的投资需求。

    内设投资部模式是保险公司传统上通行的做法,但因其不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现在渐由保险公司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模式取代,特别是绝大多数股份化的保险公司都通过收购兼并或整合重组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

    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保险资金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保险业经历一次结构变革,开始向资产管理业务渗透,这是金融机构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吸收资本市场的优秀人才,保险人才和资产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同,市场价格不同,在保险公司内部一味地提高投资人才的薪酬容易引起矛盾,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则与资本市场贴近,投资人才队伍可以快速形成,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投资管理的责任和权力,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从而为公司争取更多的管理费收入,还可以通过其他机构理财及时掌握市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产品创新方向:同时也为控股公司适应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向国际金融保险集团发展积累有益的经验。

    当然,新成立的中小公司可以将保险资金委托专业化机构运作,拥有自己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公司也可以将自己不具有优势的投资品种委托给专业化机构运作,这样有利于减少资产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支出,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和成熟的经验。独立的投资机构由于只进行单一的资产管理业务,与保险公司没有利益冲突,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

    国际经验比较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我国现在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但投资股票无疑是投资风险最大的投资渠道之一。因此,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在操作上要非常慎重。在入市初期,有必要严格限制投资比例,随着股市的价值进一步回归和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逐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限制。我们认为,要既能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绩效,又能为股市提供长期资金,有效改变股市的资金结构,必须警惕目前对保险资金入市的几个实施误区。

    第一,一些人简单地把国外保险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比例想当然地理解为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从而大大高估国外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事实上,在外国(或地区)保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中占最大比重的大都是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而不是股票。例如,1998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占比80.34%,其中,公司债券为40.32%,政府债券为13.42%,股票为26.82%(为1917年以来比例最高的,1997年以前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中,股票都没有超过20%)。1994年美国产险公司资产分布中,债券占比高达77.98%,而普通股票为17.7%.在意大利,1996年保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比例高达86%,其中债券为70.7%,股票仅为15.3%.在德国,1996年,除土地及不动资产以及联营企业外的有价证券投资比例高达88.4%,而其中股票仅占3%左右。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寿险资金运用中,有价证券占比35.32%,其中股票为8.16%.

    保险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主要是大量持有各种债券,股票在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这种普遍规律背后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

    第二,将寿险独立账户资金投资于股票比例与一般帐户资金混为一谈。我们有的文献居然说美国寿险公司1997年投资资产中,股票占比为70.6%!事情的本来面目是,70.6%仅仅是美国寿险公司独立账户投资于股票的比例。美国变额万能寿险等投资类保险的投资属性非常强,很大程度上是开放式基金的替代品,其独立账户中的资金大部分投资于股票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决不能代表美国寿险公司资产投资于股票的整体状况。就在同一年,美国寿险公司通用账户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仅占4.3%,独立账户与通用账户合并后投资于股票的比重为23.2%.可见,仅仅以独立账户投资于股票的情况来代替整个寿险资金的状况无疑是混淆视听。例如,2000年和2001年一般账户的股票投资额分别为943.39亿美元和848.37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一般账户资产总额的5%和4%.而2000年和2001年独立账户的股票投资额分别为9029.90亿美元和8241.88亿美元,分别占当年独立账户资产总额的79.10%和76.99%.

篇8

一、 财务管理在当今企业应用的现状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企业的财务关系,让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虽然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第一手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国当今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资产管理相对混乱。

企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企业内部资金处于闲置或不足的状态,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还有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现金越多越好,现金闲置在企业中,闲置在不动产上,缺少科学的安排,使得企业内的现金得不到有效的流动,更不用说利用闲置资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了。

2.大多数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资本不足的难题。

目前为止我国融资的渠道相对较少,大部分的融资机构对企业的贷款采用一定的存贷比例,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还要采用一定的不动产作为抵压,层层下来,实际能到企业手上就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言,这一种压力尤为明显。融资困难、行政审批程序复杂、资产管理混乱等等严重制约着当今企业的长远发展。

3.财务管理观念薄弱,随意性大

部分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不重要,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了很多的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或处理各种经济关系中,仅凭借企业个别的经营管理者的个人意愿来操作,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与随意性,严重影响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顺利开展。

4.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及信息传递制度

从当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来看,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尚算完善,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残缺不全,大多采用不健全的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这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上的不健全,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欺诈或偷盗行为发生的机会,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与此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及时与准确性,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5.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财务工作,这就给财务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能力要求。而纵观当今企业的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来言,大部分的企业都会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他们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没有取得专业的资格证就上岗,严重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 加强财务管理在当今天企业应用的对策

1.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资金是企业有效运转的保证,资金充足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坚实的保证,而资金缺乏就会给企业带来种种的难题,影响企业的高效运行。所以,资金的使用与周转率关系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积极转是变观念,认识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同时也企业各个部门应该重视的环节,各个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的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加强企业资金的预测工作,对资金的收回与支付时间准确掌握,合理分配企业资金,防止资金的过分闲置,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2.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确保企业高效运行

企业的融资能力,除了能保证企业开展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创新、技术改革与扩大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针对我国目前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来看,是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的。作为各级的政府机关,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完善企业的法律制度,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为企业有效融资创造一定的条件。同时,各级的财政治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促使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创建一个和谐有序的会计环境,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建立健康的企业形象,保证企业高效运行。

3.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推动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财务管理意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动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要把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从上而下贯彻落实,不仅仅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同时包括各个职能部门的员工,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全员一致管好、用好、控制好企业的资金,积极推动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4.优化企业财务结构,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

合理的企业财务结构,要求企业要在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企业的负债水平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并且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企业的负债结构。因为,对于企业来言,企业的长远发展,既需要外来资金,又需要自来资金,并将此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在企业应收账款的账龄管理上,加强账龄分析,降低坏账率,不断抵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应收账款如期收回。

5.加强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企业要加强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力度,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创新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提高全体企业成员应对风险的意识与素质,从思想层面上做好预防措施。同时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与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 结语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着企业最大利润的获得。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适当转变观念,加强财务管理意识,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不断优化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姚鸟儿.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D] .浙江工业大学.2011

篇9

Abstract:InsuranceindustryofChinahasdevelopedrapidlyinrecentyears.However,therearemanyissuesabouttheinsurancefunds,suchasoperatinginlowproportion,irrationalstructuresandsoon.ThearticleanalyzesthestatusquoandproblemsoflifeinsuranceinvestmentinChina,andmakesacomparisonwiththeinvestmentofinternationallifeinsurancecompanies.

KeyWords:LifeInsuranceInvestment;Risk;UseforReference

在国际保险市场创新化、多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下,寿险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经营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近年来,世界上已有多家寿险公司破产或倒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寿险业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寿险业的经营影响到千家万户,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最近几年寿险业的超常规发展,加上连续的银行利率下调和投资渠道的限制,使寿险业的偿付能力风险日益凸显。

目前,国内寿险资金已获准进入证券市场,投资的多元化使寿险业面临的投资风险急剧增加。因此,从宏观监管和微观管理的层面加强寿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建立和完善寿险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寿险业提高投资效益、增强偿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寿险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自1984年我国保险公司获得运用保险资金的自主经营权开始保险投资业务以来,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国保险总资产已经达到13400.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23%左右。但由于目前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保险投资的可运用空间和获利空间均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投资渠道仍以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和国债为主。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03年6月20日成立,并于2003年末分别在美国纽约和香港上市)。

l07isTdgeLbGfGAr

通过对该公司资产负债表2002年至200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投资增长迅速,资金运用率较高。人寿股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资金运用率,伴随着总资产的增长,投资总额也迅速增加,尤其是2004年,较上年增长了34%。但也应该看到,如此高的资金运用率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于巨额的定期存款的支持,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并未起到关键作用。

2.投资结构不合理。现金和定期存款的数额稳定增长,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0%以上,只是在2005年有所变化,这近似于其他所有投资方式的总和,远远高于美、英、德等国家的相应比例。

3.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保险资金主要投向的是股票、债券市场。资金运用的证券化程度较低,但增长速度比较快,债权性投资和股权型投资合计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02年的33%提高到2004年的45%,2005年债权型投资显著增长,第一次超过现金及定期存款的比例,债权投资的增长得益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债券市场以及年内保监会放松对债券投资的管制。股权型投资在这三年间增长较为缓慢,与债权投资相比比重过小,主要原因在于对股票投资的诸多限制,而目前寿险资金己获准直接入市,因此2005年股权投资的比例显著上升。保单质押贷款的数额和比重都有所增加,但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1]

4.资产类别比较单一。现金和定期存款、债权性投资和股权型投资是人寿股份的主要投资资产,保单贷款及其他投资所占比重不足2%,抵押贷款、不动产都没有出现在人寿股份的资产负债表中。较少的资产类别无法构建合理的资产组合控制投资风险,投资过于集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

5.我国保险投资的渠道过于狭窄,过于注重稳健性,对盈利性的重视不够。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投资工具多是以银行基本利率为支点的利率敏感型产品,利率的变化将会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率一般在85%以上,我国远远低于这个数据。

综上所述,我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寿险公司投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保险公司内部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落后的管理水平严重影响了投资收益。同时,专业投资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保险投资的外部环境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国家对保险投资的管制政策和法规等限制了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削弱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积极性。

二、寿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

1.寿险投资的监管。从国际上来看,保险投资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严格型与宽松性。严格型的监管对投资范围、每种投资方式的比例给出较严格的限定,采取较为保守的计算基础(如认可资产),并且投资政策缺乏灵活性;宽松型监管允许的投资范围比较宽泛,对每种投资方式给与较高的比例限定或是没有限定,采取较大基数的计算基础(如总资产),并且投资政策的灵活性较大。

相比较而言,美、德、日都采取严格型的监管政策,而英国采取宽松型的监管政策。可见,即使是保险业发展成熟、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严格的投资监管仍是目前保险监管当局的主要选择。英国的宽松型监管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在保险业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严格而有效的同业自我监管体系。[2]不过,目前对保险投资的监管有从严到宽的趋势。2002年,德国颁布了对保险公司的新的投资法令,放宽了对原有投资方式的比例限制,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新的金融产品,肯定了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中的创新行为。在当今全球金融市场创新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监管约束的放松是引导保险业投资实践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寿险投资的组织模式。纵观各国保险投资实践,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内设投资部、外部委托投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三种。

内设投资部投资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整个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如美国大都会人寿公司(MetLife)就是采用了内设投资部的运作模式。外部委托投资模式是指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是将全部或部分资产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化投资机构管理。使用这种模式较多是再保险公司、产险公司和一些小型寿险公司等。如安联资本管理公司(美国)是受托管理保险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它是目前大型保险公司普遍使用的模式。英国的保险公司大多设有专门的子公司负责保险资金的投资与管理,投资公司与保险公司在业务上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内设投资部模式是保险公司传统上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和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内设投资部门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现在逐渐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取代。绝大多数股份化的保险公司都采取设立全资和控股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进行资产管理。多数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部分小型寿险公司采用外部委托投资模式。相对于内设投资部模式和外部委托投资模式,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属于比较高级的投资模式,对市场条件、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的经营实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已成为国际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主要潮流。

3.寿险投资的方式及比例。美国的寿险投资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债券和股票投资是寿险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具有非常明显的证券化特征,其次是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投资也占有一定比重。英国的宽松型监管对保险公司投资于普通股限制较少,普通股是长期保险公司最主要的投资品种。日本寿险公司投资资产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有价证券(不包括国外证券),其中又以政府债券为主,股票和公司债券次之。总的来看,有价证券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投资比重也不断上升,反映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的需求。有价证券是台湾寿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资产,其中公债及国库券、短期投资、股票较为重要,公债及国库券已成为寿险公司的第一大投资资产。从美、英、日、台的寿险投资业务可以看出,证券投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3]

此外,各国对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限制有明确的规定,保险法律不仅根据各种投资方式的风险状况确定了最高比例限制,对同一种投资方式的内部构成也有比例限制。如此限定可以避免保险公司的资产集中于某一公司以至风险过于集中,也可避免保险公司卷入其他生产经营而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专业性。对投资比例的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许多国家不分别规定每种资产的比例限制,而是规定几种资产的综合百分比,例如德国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与国内投资公司管理的证券资产及特别资产之和不超过保证金的20%及认可资产的25%,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超过最高比例限制,但监管部门会采取征税之类的措施抑制这种行为。

三、国际寿险投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寿险公司应重新认识和理解寿险投资风险管理,真正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寿险投资风险管理关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度量与管理水平,完善寿险投资风险控制制度。纵观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寿险投资监管与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

1.寿险监管和投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国际上来看,寿险投资的监管法规对寿险公司投资资产的选择和投资风险的控制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寿险公司投资实践的创新也引发了该国监管的变革。美国和德国都通过对寿险投资的严格监管来确保本国寿险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两国的监管都有放松的趋势。各国都逐步从对投资方式和比例的限制向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和偿付能力的监管发展,关注投资中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和资本充足率,将偿付能力作为监管核心。我国寿险业虽然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也以严格的方式、比例限制为主,但是应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靠拢,实现与国际接轨。

2.提高寿险投资的多元化。从国际上来看,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普通股、贷款、信托等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现金和银行存款则是由于考虑到流动性的原因而以很小的比例存在;同时,各国寿险公司还不断提高对海外投资的重视程度。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投资不仅帮助寿险公司分散了投资风险,还为其带来了较好的投资收益,保证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领域相对较窄,海外投资少之又少。这样投资的风险较集中、收益相对较低,不利于满足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公司的发展。因此,应逐步拓展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并积极开展海外投资。[4]

3.提高证券投资的比重。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寿险投资的证券化特征十分明显。从前面对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的投资比例是较少的,作为中国第一大寿险公司即是如此,其他寿险公司在这方面更是相对薄弱。债券具有高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应作为寿险公司债证券投资的重点。

4.完善寿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寿险公司风险控制存在于两个层面:政府的监管和公司内部的投资管理。从国际上来看,大型寿险公司一般建立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配备专门的投资管理人员,对资产与负债匹配、寿险产品的设计等问题作专业化的分析。我国寿险投资的资产负债失配现象比较突出,风险管理较为滞后,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建立专业投资管理体系的重要探索,也是我国寿险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5.寿险投资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日本来说,经济迅速增长时期,资金需求旺盛,寿险公司贷款投资的比例也较高;经济缓慢增长时期,寿险公司对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就会相应增加。而且寿险公司也与各大企业相互持股,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两者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但是在泡沫经济之后,两者就会产生“企业为降低成本取消保险计划——不购买保险,寿险公司因业务萎缩不得不减低对企业的持股”这样的恶性循环。总结日本的经验,寿险公司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时,必须注意融资方式,谨慎的作出是否直接投资或者参股的决策,并充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应该赋予寿险公司充分的经营自,调整经营思路、鼓励业务创新,不要依赖政府的扶持。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最终依赖于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促进经济发展,寿险投资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虽然寿险投资面临诸多风险,但寿险资金仍应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并与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茜.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及风险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篇10

第一阶段从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

第二阶段从1987~1995年,为无序投资阶段,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10月,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

2.存在问题。(1)资金运用渠道偏于狭窄。西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法定渠道则较为广泛,比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放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有4个方面的法定渠道: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了新规定,如认购定向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等,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存在。(2)资金运用回报率过低,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国内保险业的投资基本上都依法转入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性投资工具上,因此银行存款、债券的利率以及国债的发行量决定着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近年来,伴随着多次银行利率下调,保险公司投资回报率每况愈下,规模收益持续递减。如果不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我国保险将会出现未来支付缺口较大的潜在风险。(3)投资环境不成熟,资产负债不匹配。保险公司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不成熟、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选择各种投资工具,参与投资市场的运作。另外,保险资金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行为严重。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4)专业投资管理人才匮乏。保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也加剧了监管部门对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担忧。(5)不公平竞争问题。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保险资金运用现有渠道分析

根据我国《保险法》及有关规定,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存款具有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特点,但其收益较差。特别是我国在经历了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已低于保单预定利率,距离寿险公司的实际平均资金成本则有较大差距。

2.国债。国债作为安全性最好的债券,具有流通性强,收益稳定的特点,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渠道。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更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发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我国国债的发行品种也逐渐丰富,期限设计日趋合理。

3.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是指银行或其他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机构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信用度较高,其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发行后可上市转让。目前金融债券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借债凭证。2003年6月,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保险业投资范围,由原来只允许投资铁路、电力、三峡、电信、广东核电、中信等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扩大到自主选择购买经监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比例也由原来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

4.证券投资基金。1999年10月,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15%,具体比例由保监会核定。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保险公司购买单只封闭式基金的比例可以占到该基金总规模的10%。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股票投资、公司债券、不动产投资、抵押贷款、资金拆出、境外投资等,对这部分项目的投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目前,除国务院批准个别保险公司个别不动产项目投资外,尚未批准保险公司向这些方面投资。

三、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1.完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即保险资金运用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总称。证券、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构成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环境。一些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其保险资金的运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具有适宜的保险投资环境。因此,首先,我国急需完善涉及保险投资的法规。投资法规的完善,在于建立保证投资市场公平、有效交易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例如不动产交易法、证券交易法等,保证市场交易有据可依;其次,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应努力发展中长期国债或向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发行特种国债,扩大和增加中央企业债券品种、数量,要使债券成为保险资金的最主要的投资工具;再次,规范股票市场,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培养机构投资者;最后,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模式、投资渠道的创新。

2.控制投资比例。保险投资必须绝对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这不仅关系到保险企业经营成果,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政治稳定。所以,既要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又要防范各种外部市场风险,世界各国在保险法中根据本国实际,在规定投资方式的同时,严格规定投资比例。针对我国保险投资结构的现状,建议今后应重点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投资比例由目前的不到30%,增加到50%左右;证券投资基金控制在10%以内(目前为5%左右);基础设施等不动产投资比例在10%左右;保持20%~30%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备赔款或给付。

3.对产险、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区别对待。产险公司通常都是短期的保险业务,保险基金在运用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基于这一特点,产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应主要坚持回避风险型的风险选择,主要选择那些短期性的投资项目,以保证其对流动性的要求。同时,产险公司应坚持投资分散的原则,投资分散的重点在投资项目时间的分散上。需要强调,在保持投资项目整体流动性基础上,也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流动性相对较弱,即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寿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期限一般都比较长,这部分资金对流动性的要求就较低,而对盈利性要求则比较高。同时,由于风险与投资收益、时间与风险一般呈正相关关系,要获取较高的收益,就必须冒较大的风险或选择期限较长的投资项目。同时,寿险公司在投资风险管理中也应坚持投资的分散性原则。另外,在保持投资项目整体具有一定盈利性的时提下,也应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期限短,风险小、收益低的投资项目,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4.建立内部风险投资监控体系。建立科学投资决策制度,一方面是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和规范化,投资决策一般应由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按程序进行;另一方面是投资决策的工作范围,投资决策应当建立在专家和专业机构确定的投资风险评估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资金调度、投资策略、资产分配、资产管理采取专业化管理。比如,对投保保单,可分为一般帐户和特别帐户分类管理。根据保险给付情况决定的投资期限长短、公司偿付能力和风险的承受力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并根据市场状况适时调整资本结构。

5.加强保险投资行为监管。外部风险管理主要是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保险投资行为的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监会最重要的监管目标。从国外情况来看,保险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的监管也主要从定期检查其偿付能力来间接控制,通常不具体规定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因此,根据险种偿付风险大小的不同,科学规定不同的偿付能力标准,增强监管标准的可操作性,是风险控制最基础的工作。

除实施保监会定期和临时性检查制度外,英国保险业实施的指定精算师监管方式,发挥精算师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作用,对风险控制也很有意义。另外还可通过独立的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给出评价。这一方面能够使信息更加公开化,便于监管层精简职能,更公正地监管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也方便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进行选择,客观上对保险公司形成方面的第三方约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发中心.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02-08-07.

篇11

近年来,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与资金运用收益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运用资金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投资回报,又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也关系到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日产生命、美国通用人寿等公司的破产倒闭就是因为巨额利差损失和资金运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因此,在深刻把握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工作,不断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不仅是我国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 历史沿革。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

第二阶段从1987~1995年,为无序投资阶段,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10月,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

2. 存在问题。(1)资金运用渠道偏于狭窄。西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法定渠道则较为广泛,比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放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有4个方面的法定渠道: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了新规定,如认购定向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等,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存在。(2)资金运用回报率过低,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国内保险业的投资基本上都依法转入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性投资工具上,因此银行存款、债券的利率以及国债的发行量决定着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近年来,伴随着多次银行利率下调,保险公司投资回报率每况愈下,规模收益持续递减。如果不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我国保险将会出现未来支付缺口较大的潜在风险。(3)投资环境不成熟,资产负债不匹配。保险公司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不成熟、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选择各种投资工具,参与投资市场的运作。另外,保险资金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行为严重。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4)专业投资管理人才匮乏。保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也加剧了监管部门对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担忧。(5)不公平竞争问题。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保险资金运用现有渠道分析

根据我国《保险法》及有关规定,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存款具有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特点,但其收益较差。特别是我国在经历了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已低于保单预定利率,距离寿险公司的实际平均资金成本则有较大差距。

2. 国债。国债作为安全性最好的债券,具有流通性强,收益稳定的特点,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渠道。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更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发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我国国债的发行品种也逐渐丰富,期限设计日趋合理。

3. 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是指银行或其他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机构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信用度较高,其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发行后可上市转让。目前金融债券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借债凭证。2003年6月,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保险业投资范围,由原来只允许投资铁路、电力、三峡、电信、广东核电、中信等aa 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扩大到自主选择购买经监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比例也由原来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 。

4. 证券投资基金。1999年10月,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15%,具体比例由保监会核定。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保险公司购买单只封闭式基金的比例可以占到该基金总规模的10%。

5.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股票投资、公司债券、不动产投资、抵押贷款、资金拆出、境外投资等,对这部分项目的投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目前,除国务院批准个别保险公司个别不动产项目投资外,尚未批准保险公司向这些方面投资。

三、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1. 完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即保险资金运用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总称。证券、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构成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环境。一些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其保险资金的运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具有适宜的保险投资环境。因此,首先,我国急需完善涉及保险投资的法规。投资法规的完善,在于建立保证投资市场公平、有效交易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例如不动产交易法、证券交易法等,保证市场交易有据可依;其次,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应努力发展中长期国债或向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发行特种国债,扩大和增加中央企业债券品种、数量,要使债券成为保险资金的最主要的投资工具;再次,规范股票市场,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培养机构投资者;最后,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模式、投资渠道的创新。

 

2. 控制投资比例。保险投资必须绝对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这不仅关系到保险企业经营成果,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政治稳定。所以,既要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又要防范各种外部市场风险,世界各国在保险法中根据本国实际,在规定投资方式的同时,严格规定投资比例。针对我国保险投资结构的现状,建议今后应重点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投资比例由目前的不到30%,增加到50%左右;证券投资基金控制在10%以内(目前为5%左右);基础设施等不动产投资比例在10%左右;保持20%~30%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备赔款或给付。

3. 对产险、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区别对待。产险公司通常都是短期的保险业务,保险基金在运用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基于这一特点,产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应主要坚持回避风险型的风险选择,主要选择那些短期性的投资项目,以保证其对流动性的要求。同时,产险公司应坚持投资分散的原则,投资分散的重点在投资项目时间的分散上。需要强调,在保持投资项目整体流动性基础上,也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流动性相对较弱,即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寿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期限一般都比较长,这部分资金对流动性的要求就较低,而对盈利性要求则比较高。同时,由于风险与投资收益、时间与风险一般呈正相关关系,要获取较高的收益,就必须冒较大的风险或选择期限较长的投资项目。同时,寿险公司在投资风险管理中也应坚持投资的分散性原则。另外,在保持投资项目整体具有一定盈利性的时提下,也应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期限短,风险小、收益低的投资项目,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4. 建立内部风险投资监控体系。建立科学投资决策制度,一方面是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和规范化,投资决策一般应由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按程序进行;另一方面是投资决策的工作范围,投资决策应当建立在专家和专业机构确定的投资风险评估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资金调度、投资策略、资产分配、资产管理采取专业化管理。比如,对投保保单,可分为一般帐户和特别帐户分类管理。根据保险给付情况决定的投资期限长短、公司偿付能力和风险的承受力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并根据市场状况适时调整资本结构。

5. 加强保险投资行为监管。外部风险管理主要是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保险投资行为的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监会最重要的监管目标。从国外情况来看,保险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的监管也主要从定期检查其偿付能力来间接控制,通常不具体规定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因此,根据险种偿付风险大小的不同,科学规定不同的偿付能力标准,增强监管标准的可操作性,是风险控制最基础的工作。

除实施保监会定期和临时性检查制度外,英国保险业实施的指定精算师监管方式,发挥精算师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作用,对风险控制也很有意义。另外还可通过独立的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给出评价。这一方面能够使信息更加公开化,便于监管层精简职能,更公正地监管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也方便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进行选择,客观上对保险公司形成方面的第三方约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发中心.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0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