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33: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地形象是人们对于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它包括旅游地的理念形象和品牌形象。旅游地的理念形象是对旅游地旅游的资源核心、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概括性和形象化的表达,是旅游地开发和建设的形象指南。旅游地的营销形象,是指在目的地营销中向客源市场传播和推广的形象,是针对“外部”的,其目的是通过各种营销介质和营销手段,在目标市场上树立与众不同的旅游地品牌形象,实现旅游地的价值。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为京津经济辐射的第一梯度区,地理位置优越,包括十三个地级市,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文化区域。
1、河北省文化旅游形象主要影响因素评价
(1)地理环境因素。河北环抱京津,整个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依次为坝上草原、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及河北平原,地貌类型齐全,山地、草原、海洋、平原等风景秀美:太行山体雄伟高大,景色秀美,环渤海本省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鲜明,秋季为最佳的旅游季节。
(2)历史文化因素。河北历史悠久,本区域拥有承德、山海关、邯郸、正定和保定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多种地方民俗文化集中荟萃之地,本区域明清的皇家文化、燕赵文化、江湖文化、唐山的抗震文化层叠累积在一起,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征;长城东部的起点都集中在此区域,为中国独特的明长城文化集中地。中国故事村、成语之乡等均为特色。河北梆子、皮影、杂技等文化艺术也是独树一帜。满族、蒙古族、回族少数民族聚居。
(3)旅游资源因素。河北旅游资源丰富,湖泊景观、草原景观、山地景观、海滨景观、森林与保护区景观丰富多彩,古人类遗址、古建筑、陵墓、城市风貌、地方文化、地方特产、少数民族风情等独具特色。
(4)旅游发展阶段。北京作为本区域也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市经过了单极极化和单极扩散的状态,对京津的辐射在逐渐增强。因此,河北要抓住机会,开发和北京的旅游产品形成互补的旅游资源,把自己的产品融入到北京的产品体系当中去,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丰富度。
(5)市场感应状况。根据2010年的河北省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情况综合分析,国际游客对河北省的旅游总体感应集中在秦皇岛、承德和石家庄。国内游客的旅游感应主要集中于秦皇岛、保定和石家庄三个城市。因此,河北的秦皇岛、承德、廊坊的入境旅游人数较多,南部的保定、石家庄和邯郸以国内游客为主。
2、定位理念形象
结合本区域的旅游资源状况,本文采用比较便捷的旅游形象“网络指数比”加以说明。理论上假设某一旅游资源的网络信息检索量越大,则其知名度越高。采用公式W=A/B*100%,
W为旅游形象“网络指数比”;A为“区域旅游”检索信息量;B为“区域特定资源点”检索信息量。W越大,可以表明该资源点在区域旅游中的知名度越高,则适宜于采用该资源点作为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
通过网络指数,我们可以看出,北戴河、山海关和黄金海岸的指数比比较高,其次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白洋淀、西柏坡、野三坡和坝上草原等位居其后。
旅游形象的设计应为多样性、多层次、多侧面的结合体。因此,可以用海滨避暑胜地、长城之魂和休闲度假之地作为旅游理念形象宣传口号。
海滨避暑胜地指秦皇岛北戴河至沧州的沿海区域,包括了我国开发最早的海滨度假胜地北戴河、昌黎的黄金海岸、唐山的乐亭三岛、沧州的黄骅港等著名景点和港口。这里交通便利,海洋地貌类型齐全,海洋文化深厚。北戴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气温比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要低3℃-5℃,气候凉爽。黄金海岸如沙漠般的沙丘、泻湖和沙堤,再加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使得它成为避暑胜地。
“长城之魂”指本区域集中了长城的起点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长城、金山岭长城等。
休闲度假之地是指环京津的海滨、草原、温泉、山地、湖泊类型齐全,交通便利,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3、设计营销形象
(1)国际旅游营销形象。自2001到2010年以来,河北的入境旅游市场中,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呈现下降外,其余呈现增长的趋势。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和俄罗斯客源市场都出现了增长趋势,说明河北省对欧美国家的游客的吸引力在增大,对东南亚游客的吸引力在减小。因此,本省要巩固东亚和东南亚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欧美的入境旅游市场。根据国外游客的对河北的感应特点,本区域的国际旅游营销形象可以设计为:“清皇家文化与江湖文化集萃之地,避暑休闲度假之都”; “做一次清朝皇帝,当一回市井平民,进行一次休闲之旅”。
(2)国内旅游营销形象。 “踏上绿色旅程,走进红色胜地,畅览河北胜景,品味皇家文化,玩转豪杰之乡”;“何须出海求仙去,登临河北便是仙”。
(3)区内旅游营销形象。“多样文化,多彩河北”;“文明耀华北,璀璨河北”; “依花赏木,过悠闲假期,凭海临风,享神仙日子”。
(一)强烈的旅游合作愿望
云南与南亚各国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旅游合作愿望。在国家“桥头堡”战略提出之前,云南学术界就提出“孟中印缅” (BCIM)地区经济合作的设想。1999年,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四国在昆明召开了首次“中印孟缅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云南与南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自从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第一次会议上将旅游业作为地区合作的主导推进方向之一以来,历次会议上都对这个地区的旅游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各方已就在孟中印缅地区大力推动旅游合作达成了共识,同时一致认为云南与南亚地区的旅游合作有良好的基础。在取得以上共识的基础上,四国学者和政府将合作发展的重点放在推进旅游和文化交流方面开展务实的合作,以具体的合作项目为手段,希望尽快将云南与南亚旅游合作推进到具体实施阶段。
(二)区位交通优势
云南与南亚地区开展旅游合作在时空上占有明显优势。中国建设面向南亚陆上国际大通道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向西进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称为“西线”,需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工程巨大,一般意义上不作为首选路线。另一条“南线”为中印公路,中印公路又可分为北线和南线。从保山―缅甸密支那―印北的雷多是北线;经瑞丽―曼德勒―德穆是南线。以北线为例,从昆明为起点计,全长仅1200公里,沿线双方连通条件较好。道路建成后,从昆明到雷多只需10多个小时。较之从广东至加尔各答计算,中印公路北线比经新加坡走水路缩短里程1273公里。因此,这条公路是中国通往南亚国家距离较短、交通条件最优、辐射面最广的陆上国际大通道。云南由此在中国与南亚的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利优势。
(三)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具有互补优势
云南与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云南旅游资源品味优势突出,类型多样,其特色着重体现高山峡谷、现代冰川、喀斯特景观、火山地热等自然景观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南亚各国都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资源特色则主要体现沿海平原地区的热带森林、海滨沙滩等自然景观和不同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及部落生活的人文景观。云南与南亚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自然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区域间共同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国际市场,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条件。
(四)历史文化传承优势
自古以来,云南就与南亚国家有着友好的往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两个伟大文明紧密地联结起来。近代时期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及“中印输油管道”,成为当时中国时期的物资运输生命线和中国重要的陆上国际通道。几千年的文化交流,云南与南亚既增进了友谊,又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这是双方合作的历史基础。而近代以来在缅、印及海外各地经商定居的大量华侨,则成为区域文化经济交流进一步深入的现实纽带和桥梁。
二、云南与南亚地区旅游合作现状
(一)云南创立面向南亚的旅游经济圈已初具基础
随着云南省近年来加大以印度为重点的南亚诸国的合作,云南省已率先建立的BCIM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K2K昆明与加尔各答合作机制以及CSBF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常设于昆明,云南与印度西孟加拉邦旅游机构、印度TAAI旅游商会、印度CII工业联合会及印度工商业联合会FICCI下设的旅游委员会等机构所作的基础工作已得到了这一地区的积极响应。在2009年6月的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会上,各南亚国家组织的领导和代表提出倡议:要尽快发展服务贸易和南亚旅游经济环线,以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摆脱贫困。
(二)中国与南亚多国互为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增加迅速
目前,在南亚国家中,已有6个国家先后与我国成为了旅游目的地。“中印旅游友好年”活动启动后,我国去年赴印度旅游人数同比增长了48%,达到了7万人次;印度来中国旅游人数同比增长了14%,达到46万人次。《印度整体旅游》报告显示,印度每年900多万公民出境旅游,其中将近300万人次是到亚太地区旅游。占印度全国10.2亿人口5%的富有阶层,出国旅游的比例还很小。由此也可看出, 中印旅游目前虽然规模较小,但中国尤其云南省在面向南亚开展旅游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
(三)交通基础初步奠定,优势有待开发
近年来,云南省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航空、陆路、水路等大通道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南亚诸国之间的通道建设成就尤为突出。目前,云南与南亚的3个国家开通了直航,即昆明―孟加拉国达卡、昆明―印度加尔各答和新近开通的昆明―加德满都,这为创建面向南亚旅游经济圈奠定了交通基础。云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虽有旅游交往,但目前尚无直通旅游的通道,需由第三国中转。 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这3个国家与云南基本上还没有旅游合作,更没有直接通道,有待未来开发。
瑞丽口岸和腾冲猴桥口岸及通往密支那道路的修通将在陆路方面继续推进与昔日的“史迪威”公路、南亚丝路、茶马古道等通道的联通。但旅游线的形成和市场运营仍需很长一段时期的艰难努力。
(四)云南的旅游企业积极开发南亚旅游市场
现在,云南的各旅游企业正以多种形式创建南亚旅游经济圈,各大旅行社都开发出南亚新品旅游线,包括马尔代夫、印度、斯里兰卡等线路产品,并引起了游客普遍关注。但由于交通等制约因素,目前来滇旅游的南亚游客量仍然较少。省旅游局统计显示:来滇的南亚游客从1994-2004年虽呈增势, 2003年是3235人次,而到2004年又降为2905人次。其中,印度来滇人数占90%以上,而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国来滇人数相对较少。2008年来滇旅游的南亚国家游客为6万多人。上述现状表明,云南与南亚旅游合作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却发展迅速。
三、云南与南亚旅游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区域开发一体化战略
云南与南亚区域旅游合作应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区域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一,要构建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应当实施旅游发展的空间拓展战略,把云南和南亚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共同塑造旅游形象,提高整个区域的信誉度,整体促销。
第二,实行旅游产品开发一体化。为充分发挥云南与南亚旅游合作中各方的资源优势,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按照旅游产品地域结构合理化、旅游产品形态多元化要求,对区域旅游产品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规划。通过旅游线路的总体设计、总体推出,逐步形成在世界旅游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凸显区域总体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区域性旅游产品群,形成区内旅游产品之间彼此互惠互利、互助合作的旅游产品一体化格局。
(二)开发旅游精品,实施形象驱动战略
云南与南亚地区富于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除马尔代夫外,各国、各地区旅游产品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景点为主体,且深度开发不够,非观光型(如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等)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市场(尤其是海外旅游市场)发展不足。因此,应该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强旅游深度开发,努力把该地区建成21世纪亚洲旅游精品工程荟萃区。此外,在旅游合作中应积极变产品驱动为形象驱动,强化云南与南亚地区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形象并进行个性再塑造,积极提升旅游目的地,尤其要深刻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三)旅游网络化系统战略
根据南亚各国和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景区地域组合条件及相关的交通区位和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云南与南亚的旅游合作应构建系列旅游网络系统:
第一,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旅游区(点)为支点,专题旅游线路为纽带,按相关的交通区位和地域组合条件形成特色旅游网络系统;第二,共同开展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网络系统;第三,开展旅游相互投资与合作,建立旅游投资网络系统;第四,开展旅游管理与政策机制合作,创建区域旅游管理网络系统;第五,开展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合作,构建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网络系统。
临沧是云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茶文化底蕴浓厚,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然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还没有形成整体开发格局,缺乏开发理论指导。本文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结合旅游业对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提出整体性开发构想,构建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体系。本文所指的茶文化,主要从广义上进行界定,指的是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市场定位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前景
临沧市旅游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21.2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2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131.3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亿元,旅游总收入达47.1亿元,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临沧“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临沧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茶文化、佤文化作为发展临沧旅游业的两个重点。同时,临沧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开展,即将建设的临沧八条二级路和临沧沧源机场等,将带来临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地位的不断稳固,拓展了临沧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临沧茶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将得到发展和壮大。
(二)市场竞争状况
1.与世界茶文化资源比较。世界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其次是越南、土耳其、日本等国。本文仅选取世界四大名茶所在国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进行分析探讨。
印度的茶叶产量在生产、消费和出口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2007年有关统计数据,尽管人均消费低,但印度茶叶国内消费几乎占总产量的3/4,出口消费占总产量的1/4,外汇收入与国内收入基本持平,同时,茶叶的出口经济是印度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斯里兰卡的茶叶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之一,斯里兰卡也是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量很大比重,茶叶行业就业人数约占斯里兰卡总就业人口的1/7,茶叶出口已成为斯里兰卡外汇的重要来源。
中国的茶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很多国家包括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均源于中国,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曾从中国引进,中国是世界四大名茶生产国之一,茶文化内涵丰富,茶产量也非常大。
临沧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产品有著名的“滇红”、“蒸酶”和普洱茶,1938年创制的“滇红”茶产品曾享誉中外,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临沧实现茶文化产品国际化的基础和铺路石。
2.与周边地区茶文化资源比较。临沧周边产茶地区主要有普洱、西双版纳,两个地方和临沧同处于北回归线和澜沧江流域,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近年来,普洱、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基地建设、宣传策划等方面,临沧与他们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普洱曾是历史上茶叶集散地之一,目前普洱已拥有茶园66万亩,高优基地16万亩,年产量达2.1万多吨,总产值2.8亿元。西双版纳州有茶园38万亩,高优基地5万多亩。茶叶生产基地如普洱的龙生集团、版纳的勐海茶厂、六大茶山等龙头企业也在加快发展,两州市在高优茶园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无性系茶园几万亩连片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程度较高,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扶持企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但是,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在旅游业发展中,更突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茶产品更多是作为一种旅游商品形式出现。
临沧是茶的原产地,曾经在种茶制茶方面居首位,茶文化历史厚重,有发展的优势和底蕴。据调查,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的领导和企业都认为,临沧的茶叶品质是最优的,普洱、西双版纳每年都要从临沧收购上千吨茶叶原料加工。同时,临沧有世界闻名的“滇红”茶叶品牌,聚居着23个少数民族,为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积淀了丰富的底蕴。
(三)市场定位
进一步总结临沧茶文化优势,寻找新的尚未被占领但在潜在市场需求的位置,同时,结合临沧旅游业发展状况,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引导下,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市场定位:一是打造原生茶文化旅游和体验品牌;二是走“滇红”品牌化道路。临沧是“滇红”的故乡,“滇红”茶产品曾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负盛名。可抓住“滇红”这一品牌效应,树立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开拓市场,将临沧茶文化旅游推向世界。三是凸显民族茶文化旅游。临沧茶产业可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将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凸显民族茶文化旅游,努力开发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临沧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资源开发中,目标市场的选择应考虑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首先可选择近距离目标市场,随着茶文化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再选择中长距离、远距离到更远距离目标市场。市场范围应先市内近区,再市内远区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然后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开发理念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我国西南边陲一块神奇宝地,由于交通、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旅游资源仍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目前尚处于原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将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开发理念中,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临沧古茶园、古茶树、茶乡茶园和民族茶文化原始风貌为前提,努力打造有特色、有个性的原生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开发模式
临沧地处偏僻,区域经济欠发达,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资金短缺是开发的首要瓶颈。要实现开发最终目标,就必须走市场化运作模式,面向市场寻找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市场,应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突出优势、独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受众才能把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烙印在脑海,树立独树一帜的鲜明品牌形象。
四、实施形象品牌策略
临沧茶文化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原生性和体验性,随着现代旅游大众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可考虑打造“生态”和“体验”品牌,让游客在观赏优美景观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真正让游客参与到项目中去,亲自去接触、体验自然和理解自然。
另一方面,应抓住“滇红”这一品牌效应,借助“滇红”国际声势,大力宣传,扩大临沧茶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实现临沧茶文化旅游走向国际的远大目标。
五、多渠道筹资,获得强大的财政支持
目前,临沧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粗浅开发层面,尚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临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虽然能通过政府行为筹措一定资金,但开发是一项大工程,完全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持难于保证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应多渠道、多元化地广纳资金,政府、企业集团,包括民间闲散个人资金均应力争。可形成不同层次,多种角度的开发格局,大中型项目可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金保证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中小型项目可以采用入股的形式或者项目承包开发、承包经营的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来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临沧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沧地区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海洋文化旅游更是朝阳产业。厦门具备海西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台湾自由行的开放也为其旅游品牌的提升创造了机遇。厦门要凸显地域文化特点,建立系统、综合的立体旅游城市形象显得格外重要,而抓住机遇再次打造以厦门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品牌则是厦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对打造系列海洋文化、海西文化品牌以及旅游产品设计的深入探讨,是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提升错位竞争优势,形成更完备的旅游产业链的先决条件。要不断挖掘海西地域的文化底蕴,将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直接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以及城市形象的提升。而厦门作为海西旅游城市的首选,提升其城市形象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开拓思路,发挥现代设计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厦门旅游的特色之路。
二、厦门旅游品牌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城市辨识度弱
《福建省厦门市旅游发展规划文本》指出,厦门市行政辖区陆域面积15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40平方公里,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接待国际游轮最多的口岸之一(2002年全市接待旅客达1020万人,其中境外游客67.2万人,旅游创汇3.65亿美元)。能反映厦门城市形象的称号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④尽管如此,厦门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与香港、巴黎等相比仍很弱。如香港以美食、大型游乐园、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系和国际性都市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城市标志以龙形为主,形象代言选用成龙这位国际动作巨星,这对城市形象再度塑造与提升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厦门在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力度上尚有很大的欠缺,形象过于概念化,没有整体与系统的独特形象,缺乏让游客形成深度记忆的视觉辨识系统。
(二)旅游资源单体小而乏独特性
厦门作为海滨城市,旅游知名度在全国相对较高,但与青岛、大连等海滨城市的形象同质化严重。这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筑都是红色屋顶为主要形象;其二,宣传形象都以海洋文化为主,缺乏厦门本土文化与特色的挖掘。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厦门旅游资源单体较小,缺乏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景物,海滩面积较小,局部有污染,生态容量较小。如何避开这些劣势,树立厦门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三)景点的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据2002年游客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国内大部分游客到厦门旅游是以观光游览为主,其次是公务商务、会议及访友,平均逗留时间为2.5天。从以上的数据可见,厦门以购物、游乐以及文化主题为主的旅游较少,根本原因是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无法突出其地域文化的特征,无集中、大型的旅游特色购物集市,在人文旅游、景观旅游、购物旅游的资源整合方面无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形象宣传等。
三、从设计角度探讨厦门城市形象的提升
第一,针对厦门整体城市的辨识度较弱的问题,打造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是有别于传统的CIS(企业识别系统)这一概念的。厦门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打造需要结合与整合台湾的资源,挖掘“台海一家”的地缘文化。打造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是制作一个城市标志,更需要从所有旅游服务的环节中强化厦门的独特旅游形象。例如在城市最重要的导向系统中植入厦门的城市形象,而且其形象必须保证系统、完整、持续。在机场、公交路牌、火车站、路灯、城市植物、交通导向指示系统中不断地出现并强化厦门的视觉形象以保证力度与形象辨识度,并要将这些宣传形象进行整合和统一,而不是仅在旅游景区才有相应的宣传。形成完整的形象链,对于城市独特性、相关性、受推崇度以及对品牌的认识度这四个评价城市形象重要指标的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网络媒体力量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加强与拓展网络营销,加强“慢活”“乐活”等厦门城市生活理念的宣传。丰富厦门的旅游形象,打造商务、度假、游览、文化生活、购物、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形象,可以通过网络软文、特色服务、大型文化活动、台海交流等方式强化厦门的城市形象,不断凸现其城市品牌的独特性。
引言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既是区域旅游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层面的旅游区划、主要在省级或多个跨省跨市区的研究尺度上,而对于市( 县) 区域范围的研究较少。
一、临桂县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1.临桂县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临桂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临桂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如下:(1)旅游资源丰富,有不少独特、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其中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名人、历史文化遗迹尤为突出。(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总量以临桂县北部为主。(3)空间组合状况较为良好。但在旅游开发上,未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组合。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各景点的开发存在盲目以及重复建设的情况。
2.旅游节点要素分析。
旅游空间结构中的节点要素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旅游活动最频繁、最集中的地方,并按照本身的功能特征在各个方向上构成一个空间吸引域,即所谓的节点区域[1]。根据吸引物聚集体的吸引度的差别,旅游节点可分为一级节点、二级节点和末端节点。将临桂县旅游空间结构的旅游节点进行如下划分:一级节点包括义江缘中心的北部旅游区,二级节点包括蝴蝶谷,其他景点可归入末端节点之中。目前,临桂县各个节点所影响的区域不广,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处于发展阶段,未形成良好的“点—轴”旅游空间结构。
3.旅游通道要素分析。
旅游空间中的通道要素不仅包括连接旅游节点间的路径,还包括旅游者进出目的地的交通线路[2]。旅游景点之间并不都是直接连通的,这些不仅仅是联系旅游节点的轨迹,而且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整个区域的形象定位。临桂县的交通体系比较发达。临桂县紧邻桂林市,属桂林市副城市中心。
4.旅游区要素分析。
旅游区是指受旅游节点吸引或辐射影响而形成的特定的空间范围,由一个或多个相似的旅游节点组成,是各种旅游活动的场所,其空间范围和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都会随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状态而变化[3]。临桂县北部旅游区的旅游节点密度最大,加上临桂县新的旅游节点的开发,从而形成实力最强的旅游区。但南部旅游节点开发较为缓慢,密度低,遗存的古村落建筑修缮较为繁琐,成为在优化临桂旅游,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一大难点。
5.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75-04
引言
四川省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四川民族地区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是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选择。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三州地区。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其资源开发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驱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本文选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对其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调查,深入分析其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优势条件,并提出了甘孜州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构想,以期推动整个四川省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现状
四川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3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自然保护区,1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悠久的藏羌文化、彝族文化、康巴文化、摩梭母系文化。实践证明,民族地区是四川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2007年,四川民族地区接待游客达到2559.52万人次,增长46.8%;实现旅游总收入140.53亿元,增长24.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5亿美元。2008年川西民族地区受创明显,旅游收入大幅下降。九环线传统国际和国内高端旅游市场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川西民族地区客源市场开始逐步恢复。
二、甘孜州旅游客源市场特征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工作于2010年7月9日开始,2010年8月30日结束。本次调查采用现场调查与网络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其中,现场调查主要针对贡嘎山、海螺沟、德格印经院等甘孜州重点景区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同时辅以游客访谈;网络调查采用电子邮件、QQ等网络通讯工具发放电子问卷,对未来1年内有前往四川甘孜州出游意愿的成都、重庆、兰州、银川、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市居民进行调查,以丰富或修正本次游客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内容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的游客人口统计变量、游客旅游市场认知度、游客需求动机、游客出游方式、游客消费特征等几个方面。
(一)游客市场认知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游客对甘孜州旅游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其中,游客对甘孜州最知名旅游品牌的排名依次为:“香格里拉之魂亚丁”、“《康定情歌》故乡”、“贡嘎山海螺沟”、“古碉藏寨美人谷”、“康巴文化宝库德格巴宫(印经院)”;这表明:(1)经过多年的旅游市场开发,甘孜州丰富民族文化底蕴和优美自然生态环境逐步被旅游市场有效地认识。(2)依托于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对“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的评选活动以及甘孜州的旅游营销活动开展,促使甘孜州旅游品牌取得市场的较高认同。(3)甘孜州境内同样具有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的“格萨尔故里”、“茶马古道中心”、“西部太阳谷得荣”、“木雅文化之乡”旅游品牌,其市场认知度较低,应成为今后其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品牌打造的重点。
(二)游客旅游需求分析
甘孜州旅游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在旅游出游方式、旅游偏好、出游目的、服务需求存相当大的差异性(如表1所示)。
(三)游客出游方式选择分析
调查表明,甘孜州游客的出游方式主要有:团队出游、自驾车出游和散客出游三种。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家庭亲友或俱乐部为出游形式的自驾游成为四川省内重要的旅游出游方式。尤其是伴随着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程的加快,川西旅游线、攀西旅游线、川南旅游线不断成熟,这不仅拉动了四川省内及渝、陕、甘、黔、滇等传统自驾游线路,而且逐步开始吸引京、沪、黑、浙、粤、蒙等远距离自驾车游客。甘孜州作为川西旅游线路代表,成为自驾游热点线路。因此,自驾车旅游市场是甘孜州旅游营销中必须重点开发的市场。
(四)游客地域分布特征
根据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①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四川本省居民是四川国内旅游的最大市场,占国内客源的45.5%;广东、北京、上海等沿海市场是第二大市场,占来川游客总量的19.2%;周边重庆、陕西、云南三省市是第三大市场,占12.7%。依省(市)划分,除四川本省外,前五位客源地分别是重庆(5.9%)、广东(5.6%)、北京(4.2%)、陕西(3.6%)和云南(3.2%)。②从国际旅游市场来看,游客数量占第一位的是日韩游客(47.2%),接近整个游客市场份额的一半;其次是欧美(39.2%)以及东南亚国家,例如新加坡(6%)。因此,现阶段结合甘孜州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甘孜州国内旅游市场定位应以周边省份(陕西、甘肃、云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北京、广东、上海)和国内旅游活跃地区(川、渝)为主体;国际旅游市场拓展应以日韩和东南亚市场为海外旅游市场核心。
三、甘孜州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优势条件分析
(一)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从旅游区位上来看,甘孜州旅游区位优势显著。甘孜州既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又是川青藏“格萨尔文化走廊”旅游区、川藏“茶马古道”旅游区的中心,称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康巴文化旅游区”。
从交通区位上来看,未来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为甘孜州自驾车旅游创造良好条件。甘孜州东部位于四川省三大旅游环线――川西旅游环线;西部与昌都“茶马古道”旅游线相连;南部与云南香格里拉以及三江并流旅游线路相接;北部与青海“格萨尔走廊”旅游线路相通。未来,在四川省“七大出川通道”、“五大经济环线”新型交通格局发展带动下,按照甘孜州“构建两横三纵主骨架、打开通道、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思路,甘孜州的外联交通将获得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打通区域间网络化关键通道,势必为其自驾车旅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吸引自驾车旅游客源市场,实现甘孜州旅游业的全面兴旺。
(二)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良好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旅游合
作发展已成必然选择。甘孜州作为中国香格里拉四川片区代表,已经充分融入了川、滇、藏以及青海交界地所构成的“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推动下,四川与云南、、青海等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不断加深,为甘孜州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区域旅游合作有力地整合了区域内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优质的背景条件。
(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甘孜州的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大类,30个亚类,61个基本类型,可谓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甘孜州旅游资源具体包括:(1)香格里拉自然原生态。(2)贡嘎雪山冰川温泉群。(3)情歌文化与民族风情。(4)康巴中心与宗教历史。(5)立体气候与生物景观。
(四)旅游市场机遇好潜力大
甘孜州旅游市场发展机遇良好、市场潜力巨大。(1)四川省“旅游强省”战略拉动力:四川省提出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旅游强省”战略。为此,四川省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四川“旅游强省”的新战略为甘孜州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灾后旅游重建的历史机遇。世界旅游组织(WTO)、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世界组织高度关注“5.12”灾后四川旅游业发展,为甘孜州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此外,甘孜州也积极寻求灾后旅游发展;例如,海螺沟风景区管理局与都文旅集团签署了《关于强化旅游目的地营销联盟合作的协议》,以推动震后旅游市场恢复。甘孜州旅游市场在遭遇地震重创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高度关注下的甘孜州旅游恢复与重建重大契机。
四、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构想
(一)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目标
甘孜州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将甘孜州建成世界知名的世界自然原生态及康巴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著名的原生态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精品旅游区。为实现这一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战略目标,必须按以下分期目标进行甘孜州旅游市场开发:
1 近期(2010-2015年)围绕甘孜州旅游线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围绕旅游集散地,建设旅游中心城镇;围绕特色民居,打造藏区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加强能源、通讯环保、广播电视建设,提供旅游发展配套支撑服务体系。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打造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核心品牌。例如,以海螺沟一康定为核心,加快建设“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以稻城亚丁为核心,加快康南旅游区建设;以德格为核心,加快康北旅游区建设。按照国际精品景区的要求新建一批国家4A、5A景区,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特种旅游并行转变,最终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
2 中期(2016-2020年)依托四川省“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思路,充分融入四川省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增强区域交通辐射能力,初步将甘孜州建成中国知名的自然原生态及康巴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精品旅游区。加强与云南、“大香格里拉”合作建设,打造香格里拉国际营销平台,大力营销建成大香格里拉发展格局中独具特色的,以中国甘孜州自然原生态及康巴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完成“香格里拉旅游带”与“康巴文化旅游带”精品建设;最终,将甘孜州建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线”产品核心组成、西部最大自驾车旅游示范营地乃至中国著名生态休闲度假地。
3 远期(2021--2025)实现“世界知名的自然原生态及康巴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树立甘孜州的中国知名原生态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将甘孜州建成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精品旅游区、中国西部旅游经济强州。拓展国内国际远程市场,提高甘孜州旅游产品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日韩、东南亚、欧美等中远程高端生态体验旅游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使之成为四川省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深度开发欧美、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中高端特色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二)旅游市场定位开发战略
从近期来看,甘孜州旅游市场可进行如下定位:
1 以川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欧美客源市场为核心,以香格里拉和康巴藏区为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观光体验旅游市场。
甘孜州旅游区呈圈带状发展格局,其南部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北部是康巴文化发祥地,二者均在国际市场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由于甘孜州从旅游空间区位看正好是上述两大著名旅游地的交合地带,生态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绝佳互补、有机联动,因此近期以川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欧美为核心的国内外中高端观光体验旅游市场将构成本区域旅游市场的主体之一。
2 以川渝及周边省(地区)为主体,以贡嘎山、康定情歌文化区为旅游目的地的观光、度假、休闲旅游市场。
贡嘎山、海螺沟、康定情歌文化区等重要旅游区凭借其旅游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其原生性生态自然景观与多元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能够在近期快速、有效地吸引大量客源市场。因此,近中期在继续扩大传统川渝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西安、云南等国内市场,扩大外省游客比重;深度开发雅安、绵阳、乐山、德阳、宜宾等省内二级城市市场,挖掘省内客源潜力。
3 以川渝和云南、陕西、甘肃、等周边省份为主的自驾车旅游客源市场;以科考、摄影、探险、徒步、穿越、户外等为主的特种旅游市场。
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可进入性,旅游区开发川渝和云南、陕西、甘肃、等周边省份为主的中远程自驾车旅游市场。此外,依据甘孜州旅游资源特征,可打造不同类型山地户外生态活动基地,开发科考、摄影、探险、徒步、穿越、户外等为主的特种旅游市场。
从中远期来看,伴随甘孜州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进程,甘孜州将吸引来自于环渤海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端生态体验旅游客源;在巩固欧美国际市场的同时,中远期应重点开发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海外客源市场。
(三)区域旅游深度合作发展战略
加快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建设。通过国内跨区域联合,对区域内实现无障碍资源与客源互流,对区域外实现与云南、、青海、甘肃等周边省份区域联动,形成区域规模优势。例如,按照行程时间结构设计2~3日、4~5日、6~7日产品线路。近期按照空间联动结构设计中程联动产品;远期设计向云贵川渝方向、陕甘宁方向、新疆方向、方向运行的远程联动产品。这不仅形成区域优势互补,还可借助“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宣传营销,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增强四川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巩固旅游客源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领域。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其意义在于既有利于促进甘孜州以及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展,又能为中国西部乃至世界树立一个区域旅游开发与合作的典范。
五、结语与展望
依据《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预计到2012年,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民族地区以及其他民族地区有望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42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接待旅游者达到4330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最终,实现加快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最早产生高端定制旅游产品的是广东省。广东省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一些人想走出国门,但是一般的旅行社没有这样的旅游产品,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旅游需求,高端定制旅游产品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起来,为其会员提供定制旅游路线。时至今日,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已经有20年的发展,对于普通游客而言,20年前的旅游“门槛”逐渐被踏平:从之前对信息决策的考虑,旅游中食住行的考虑,旅游消费的考虑,到今天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在旅游中如何满足非标准化的个性需求、彰显个人生活品味。这种转变,决定着高端定制旅游产品的产生和推广。在2014年胡润研究院、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会的《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一书中对中国203名高端旅游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人均旅游年花费15万元。随着中国高端消费者对旅游的热情度不断上升,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打开局面。
二、高端定制旅游的界定
目前对高端定制旅游产品的界定在学术界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相比高端定制旅游,国内学者研究定制旅游及高端旅游较多。定制旅游的产生要比高端定制旅游早,大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定制研究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发达,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正在由大规模的标准化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变。对于定制旅游的概念,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林爱芳在《定制旅游研究综述》中认为主要有三类:自助游、半自助游、旅游超市、主题旅游、报价游等旅游模式;高端定制旅游与规模定制旅游;以及旅游定制营销、一对一营销、旅行社旅游路线定制、个性化定制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研究。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赵媛媛在《海南省定制旅游市场的开发》中指出:定制旅游最早开始于自助游,传统的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很难涵盖所有旅游者的需求,因此旅游者需求与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错位。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张红在《定制旅游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到:旅游者不仅是理性的旅游消费者,也是个性的富有情感的购买者。定制旅游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对旅游者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让旅游者更多地参与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按需定制,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生产,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体验需求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高端定制旅游不是对应的低端旅游,而是大众旅游,它的前提是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旅游者为主导进行旅游行动的设计,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个人背景、消费预算等,让消费者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以满足消费者旅游体验的高品质、高服务、个性化、内容创新等特点的旅游产品。
三、高端定制旅游的特征分析
(一)产品形式内容个性化、多样化
大众旅游产品,一般以套餐的形式供游客选择,游客购买时只有选择哪一种旅游产品的权利没有更改旅游产品内容的权利。而高端定制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前提,针对每位游客的需求定制出不一样的旅游产品,真正实现游客的旅游目的。(二)高品质相比大众旅游,其高品质主要指旅游产品的质量,高端旅游产品依托的旅游资源通常是稀缺而珍贵的。内容上富有特色,从旅游者需求角度,特色表现在满足不同高端定制旅游者个人的特殊需要。
(三)游客参与度强
传统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提前设计并规划好的,游客不参与其中。高端定制旅游产品中突出的是高端与定制的概念,旅游企业中的旅游建议者要以游客为出发点,从游客的心理需求、消费预算、兴趣偏好甚至是情感需求等方面设计旅游路线,在此过程中游客也参与到了产品的设计之中。
(四)服务全面、满意度高
高端定制旅游中,旅游企业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求与游客建立起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关系。以旅游路线的设计为例,在旅游的行程中山川河流大好风光是不可能更改的,与组团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将人为的服务提升到行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新婚夫妇定制的蜜月游,旅游企业在酒店里可以为游客安排甜美的蛋糕或者温馨的晚餐,只有在了解了游客的旅游目的,着重分析游客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后,才能将服务做得周到。而在行程结束后,旅游企业应有专门的旅游顾问对游客进行追踪访问,一是表现出企业负责人的态度,二是以求继续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定位精准
旅游企业将每一位定制旅游的游客都看成独一无二的微观市场目标,在精确分析游客的心理需求、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出行爱好等之后掌握到游客的出行规律、出行方向,才能够最大程度提供完美的旅游计划。
四、云南省高端定制旅游市场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
(一)市场现状
截至2013年,云南省共有416家旅行社(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网)。通过对其中位于昆明市的45家旅行社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云南省高端定制旅游市场呈现出以下问题和特点:第一,有67%的旅行社了解高端定制旅游,但没有经营相关旅游产品;13%的旅行社不了解高端定制旅游,因此也没有经营类似的旅游产品;20%的旅行社了解高端定制旅游,并经营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在高端定制旅游产品中较多的属于境外游、主题游,其中蜜月游和艺术之旅占主要部分,针对人群为“80后”和“90后”。第二,在对高端定制旅游的经营过程中,绝大多数旅行社并没有针对其进行项目开发,对高端定制旅游的概念十分模糊,主要以接待设施的标准区分是否高端定制旅游产品。86%的旅行社将高端定制旅游定位为小团旅游,例如6人一个团体,吃住行游购娱比一般团高出一个档次,但是旅游行程没有改变,也不会根据游客的需求定制旅游产品,在概念上的模糊使旅行社并没有根据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定制旅游的项目。第三,85%以上的旅行社在未来旅游产品的规划中愿意开发高端定制旅游产品。
(二)造成的原因
造成以上市场现状的原因有:一是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大多都是以套餐的形式提供给游客,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少,即便游客有所需求也无从选择。二是从成本的角度考量,旅行社认为高端定制旅游成本较高,无论是在人才的培养、产品开发还是市场前期推广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而回报却是未知。三是大部分旅行社把人力、精力、财力都投入到回报率高的大众旅游产品中,旅游经营者不够重视专业化服务和产品个性化设计,无暇顾及高端定制旅游产品的开发。
五、云南省发展高端定制旅游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政策优势是云南省发展高端定制旅游的保障,云南省是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交流的窗口,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务院的重点关注。2014年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云南省大旅游产业建设方案》,提出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省大旅游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万亿元,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占全省GDP的13%,并同步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2015年云南省旅游商会提出并实施了“云南省品质旅游计划”,旨在省内旅游的转型升级,提高云南旅游品牌形象,促进行业发展。多项政策与多方提供的服务,旨在推动云南省对高端定制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云南省高端定制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其依托的高品质旅游资源,省内不仅有雪山、湖泊、高原、草甸,还有温泉、瀑布、热带雨林,能够让游客赏心悦目,休闲养生。资源等级高,审美价值突出为发展高端定制旅游提供了条件。1.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云南省内自然风光堪称美丽神奇,滇西北有大理、丽江两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古城,也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雪山,香格里拉更是众人追捧的神秘境地;在滇西南有神秘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休闲养生的腾冲温泉瀑布;省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两处。独特的自然风光为发展高端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2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26个,特有的民族15个。在历史上云南是茶文化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集,多样的民族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和亲和性等特点,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旅游价值。3.温和的气候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云南省气候温和,全省空气质量为优质,夏季有着避暑型气候,冬季有着避寒性气候,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空气纯净,热带雨林地区更是拥有森林型的洁净空气。在这些优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云南省可以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忙碌于北上广等地的高端旅游者的养生度假旅游需求。
一、昆明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昆明旅游业作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见表1)。根据昆明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消费需求,滇中体育旅游的内容可划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观赏、大众休闲体育活动、体育康复保健疗养3类。昆明作为滇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较而言,呈贡、海埂国家训练基地是我国比较出名的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会引来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田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体育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先进的训练场地,有时还可以一睹奥运冠军的风采。新亚洲体育城、拓东体育场和云南省规模和知名度较大的体育场所,在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一旦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省内外体育迷的观看。其次,打高尔夫球和各类健身会所也为体育旅游的提供了更多选择。
2.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
(2)经济区域优势
作为桥头堡的龙头,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必将指引昆明进一步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昆明发挥经济核心圈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广泛、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发展契机。在云南省“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昆明的发展将起点更高、期待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好。通过生态、规划,城乡统筹和产业发展,展示出昆明的吸引力和吸纳力,能够让更多的各方人士能够到昆明来投资体育旅游业,能够在昆明发展创业。作为西部省会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此次的发展机遇垂青昆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昆明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
二、体育经济视角下昆明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1.合理引导,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昆明市各地发展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在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和做好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体育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规划包括旅游业发展目标、拟订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体育旅游业发展速度、体育旅游设施的修建等。制定体育旅游规划是协调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途径,在制定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努力体育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昆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按照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高效益的经营好旅游项目,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2.加快区域合作
昆明市被定义为我国西南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发展城市,具有丰富的区域优势,体育旅游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要营造共同的体育旅游大环境,包括加强城际间的交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媒体合作、体育旅游企业联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这正是体育旅游合作发展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最实际的措施就是体育旅游资源之间要共享和体育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其次,重点加强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旅游企业才是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真正主体。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体育旅游企业合作机制。最后,体育旅游的合作发展旨在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使得区域内的各体育旅游竞争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第一,要加强省内合作;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具备优良的条件,以昆明为中心往下面的各个地州市共同开发,不仅把昆明市的体育旅游业壮大,也大大提高整个云南省的整体旅游产业。第二,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与内地的各个大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把外面的先进理念、资金引进协助开发昆明的市场,同时也把昆明的体育旅游资源让外面的更多的人所知道,从而更好的宣传昆明,发展昆明。第三,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例如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邻国之间的合作。在加强省内体育旅游业资源与内地资源的基础上向东南亚地区蔓延,以昆明为中心,把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的窗口,让昆明更加的开放,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使昆明成为促进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渠道,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世界的著名大都市。
3.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
昆明市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已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形象营销系统,从不同侧面、不同季节宣传昆明市体育旅游。促销途径上除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和举办体育旅游交易会,同时逐渐扩大网络媒体的旅游促销利用率。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方面。首先,根据消费市场需要确定昆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经营的多样化程度,拓宽其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例如,昆明体育旅游开发可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的发展相结合,形成资源组合、共同开拓消费市场的发展格局。其次,结合昆明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的考虑,在参考现有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普遍定价的基础上,快速地配制出高、中、低不同消费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价格体系。
4.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
体育旅游过程是一个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互动关系的感知行为过程、异质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社会变迁过程、影响效应的扩散过程。从体育旅游地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使体育旅游活动产生正效应,避免负效应,使体育旅游得以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大众体育旅游中,由于体育旅游开发商和外来生意人的涌入,当地居民只有少部分从体育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大多数人只会感受到发展体育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成本的上升,如物价上涨、拥挤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和对体育旅游的厌恶情绪。另外当地居民有权利选择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体育旅游发展的依托,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就是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造成体育旅游环境污染、经济秩序混乱、文化丧失。
5.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昆明市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而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体育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严禁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方面可以综合采用法规、规划、经济、科技、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使环境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议首先需要建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并纳入到各级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各个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应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其次建议对体育旅游资源实行分类、分区、分期、分批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与将来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继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没有条件或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体育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待今后条件成熟再进行开发。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公德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主要体育旅游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体育旅游意识留了一部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立一套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的经济体系制度,来保证岛上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体育旅游作为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昆明市应该不失时机的开发体育旅游,昆明体育旅游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东盟桥头堡战略。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和区域位置的优势来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昆明市应该合理引导,科学规划;加快区域合作;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几个方面来促进体育旅游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芹,柳景.昆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49.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98.
[中文分类号] F2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有着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的地理优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除拥有丰富的亚热带农林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外,在一千多公里的陆地海岸线上,蕴藏着建设深水良港的巨大资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巨大的贸易需求量急需建立一个区域性物流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多种优惠政策,都使得广西具备了构建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中心的条件并成为最佳的区域。
一、广西物流通道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它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综合产业。物流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要发展物流业,就要加强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的现代化程度,扩大物流的服务范围和辐射能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内众多企业都逐渐意识到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物流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合理规划物流通道建设。
目前,在物流通道的发展方面,广西拥有进出越南的印支通道,进出西南的西南通道,进出长江三角洲和中原腹地的南北通道和进出珠江三角洲的东西通道四大陆路通道。主要的高速公路有:桂海高速、宜柳高速、南友高速、南梧高速等线路,高速公路网络大体形成;湘桂线、黔桂线、云桂线等铁路线连接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加上连接沿海港口的铁路线通道,形成了广西“一轴四纵四横”的铁路网络;防城港、钦州和北海的港口航道的形成,也使广西的沿海港口发展加速;以西江为代表的内河航运在逐步形成;以南宁吴圩机场和桂林两江机场为代表的航空运输节点成为国际区域性枢纽机场。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断的深入发展,广西紧紧地抓住机遇积极建设国际性的物流中心,把物流通道的建设放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格局中,把出海通道建设成一条现代化的国际大通道。
图1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示意图
二、广西物流通道的布局及特征
(一)广西物流通道的布局划分
物流通道的布局一般来说会根据划分的依据不同而存在差异。
首先,若根据广西各地区物流通道的构成及物流服务的辐射区域的大小进行划分,可分为三个物流辐射区域:南宁为一类区域,柳州、桂林为二类区域,其余城市为三类区域。
其次,若根据广西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各城市的总资产、流动资金、三大产业产值、人口总数等为指标体系划分,可分为全国性的物流通道,即广西首府的南宁市;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和崇左为区域性的物流通道;梧州、贵港、玉林、白色、河池、来宾、贺州这为专业性的物流通道。各城市的物流通道相互连接,形成广西北部湾物流圈、西江经济物流圈等区域性物流圈。
(二)广西的物流通道的特征
(1)多样化的运输方式
广西物流通道的运输系统主要由传统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三种运输方式组成。各物流通道使用先进的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输工具,运用多式联运等多样化的运输方式。
(2)多样化的物流通道
广西区内各地经济发展方向不同,物流需求也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物流通道。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城市和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利用东盟和华南地区的物流资源,打造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国际性大城市和现代化的物流通道。柳州充分发挥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城市优势,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生产资料、制造产业和提供商贸服务的物流通道。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农林优势,促进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相互结合,建设客运物流和农产品物流通道。以钦州、防城港、北海为代表的广西南部沿海地区是以建设面向国际的港口物流通道为方向。梧州、玉林等地区重点建设服务于工业生产的物流及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物流通道。以百色、河池及崇左为代表的区域合理的进行资源开发及物流通道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辐射半径。以凭祥、东兴为代表的地区,发展以陆陆口岸为主的连接东南亚陆路各国的国际性物流通道。
(3)物流通道内的运输量大
广西各物流通道均是由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运输任务的。物流通道内的运输具有运输能力大、信息化程度高等优点,具有承担大量物流运输任务的能力。
(4)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先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被逐步应用到物流领域中来,物流通道内的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物流运输工具和设备进一步更新、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化和现代化、交通组织与管理更为完善,从而保证了广西物流通道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三、对广西物流通道建设的需求
(一)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前,因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广西经济发展得十分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力度也不强。以后,广西结合自身特点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广西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抓住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十一五”期间,广西迎来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因为拥有绝对的区位优势,广西成为中国在东盟自由贸易的前沿门户。
广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向外寻找商品市场的同时,一些生产资料也需要从区外购入。2012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广西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达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广西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及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也急速增加,加快广西物流通道建设成为当下急需处理的问题。
(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很不平衡.孙春华提到的7个研究方向畸罩“,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网站受关注程度最高,相关研究成果也最多(约占总量的40%)。而面向游客的目的地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只占19%,而且相关研究往往还只是探讨技术手段的应用途径。
马耀峰等的研究表明:由于境外观光客进行的是大尺度的空间旅游,因而他们在中国的游览行为具有区域跨度大、参观名胜数量少,但级别高、旅游花费少、重复观光少等特点。马耀峰等将这些特点归结为跨国旅游者的固有特征。但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面向境外旅游信息传播的失误所致。
一、中国旅游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1)需要改变原有以管理为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徐马陵提出必须围绕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立一套新的企业运营模式,以更好地为信息化服务作支持。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董培南主任指出:截至到目前,金旅工程的“三网一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面向游客的信息服务还远未完善。近年来,自助跨国旅游成为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最方便最流行的旅游方式,旅游者纷纷涌向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选择自助游的游客由于没有导游带团,对于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旅游网站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等不够系统化,未能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系统有机地结合。
(2)中国旅行社进行国际旅游信息推介时,大都选择开价高、路程长的旅游路线,相对于其他亚洲周边国家,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较低…。例如根据1999日本人海外旅行的总体统计,日本人到中国的旅游费用平均数为19,2万日元,与到东南亚的20.9万日元相比较,总数的差距虽然不大,但其中到中国的旅游参加费平均为12,9万日元,比到东南亚为12,1万日元要高;而相对购物费用则比该地区都要低(中国为4,1万日元,东南亚为55万日元)。也就是说,到中国旅游的入境游客必须付出相当大比例的费用(67%)用于旅游必须费用上,缺少多余经费去做其他消费。
(3)未能重视旅游商品的信息传播,旅游购物所占旅游外汇收入仅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这种现象不仅与我国旅行社向外推荐的线路长,参加费用大,购物费用减少有关,同时也受到我国对旅游商品信息传播不够的负面影响。入境旅游者对当地文化通常不熟悉、不了解,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与销售,都必须伴随着信息传播与文化教育的过程而展开。
(4)未将旅游营销与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中外,旅游观光都是了解和传播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据调查,英、美、日、德、等国的旅游者均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旨在通过自身文化品牌和国家形象的再塑造。而我国对旅游业的重视还只是仅仅从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着眼,尚未能将其提高到增强“国家魅力”的战略高度,未能把接待每个外国游客的机会看作传播中华文化的宝贵机会。
二、改善人境旅游信息传播的建议
1.旅游区域规划的信息传播
入境游客到中国旅游,区域跨度大是导致停留时间短,参观名胜少,旅游参加费用所占比率高,购物费用比率低,重复观光少的终极原因。马耀峰等在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的研究中指出目:京.沪.穗、京.沪.深、京西.沪等三角结构构成了我国旅游流网络中的一级网络的总框架。这三个金三角中,无论哪一个三角结构都具有极大的跨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入境旅游者在途中花费的时间与金钱。而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其他亚洲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的路线安排就更加符合跨国游客“安、近、短”(便宜、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希望。相比之下我国的疆域辽阔反倒似乎成了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其实疆域辽阔,旅游资源~般就十分丰富。我们认为:进行区域规划,发展区域旅游是将“劣势”转变为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所必需实行的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研究者只是为了各自教学或研究的需要作了分区尝试,各自又有不同的分区标准。我们基本认同德村志成以世界遗产集群为基础并发挥其牵引力量,将中国旅游资源划分为区域(见表1)的看法因为“世界遗产”有世界性知名度,容易引起境外游客的兴趣,可成为国内各旅游区域的主打旅游产品。
2,加强旅游信息的应用型传播
尽管同为世界遗产,不同目的地对于国内外游客的号召力还是有差别。有的目的地(北京故宫、九寨沟、黄山等)在被列入遗产地之前就已经声名远扬;而有的(承德避暑山庄、丽江古城等)却是加入遗产地以后才被大多数人们所认知;还有些目的地(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等)在游客心目中的感知并未随遗产地的确立而显著提高。可见成为世界遗产地并非意味绝对的旅游吸引力。应该认识到我国30余个“世界遗产”在游客认知度上的差异化,将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成系统、分区域地向国内外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进行介绍。建议结合互联网与旅行社的宣传渠道,将我国所有已经认定为“世界遗产”和正在申报的“世界遗产”以及相关的旅游资源按区域制成画册、系统的网页、甚至光盘,向海内外游客系统推广。首先以知名“世界遗产”带动、提高不大知名的“遗产”和正在申报的“遗产的感知度;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的其他旅游活动。
3.挖掘旅游信息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信息的开发要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特别是挖掘旅游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梁学成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滕兰花等提到方志、游记以及神话传说、碑刻、遗址、艺术绘画作品等史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旅游信息。
滕兰花等和杨保军指出跨文化传播必须要依赖“亲近性”文本,这里所说的“亲近性”,是指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心理、时空特别是利益上要与解读者相接近。因此,中国世界遗产的宣传资料除了汉语外,至少应有包括英、日、韩、法俄等主要客源国语言的版本。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境外游客对我国文化了解的详细程度和兴趣所在。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世界上以多种语言流传特别是日本文艺创作者以它们为蓝本,开发了众多的动漫、游戏等文艺作品,使日本游客无论老少都对唐僧师徒、三国名将等情有独钟。德村志成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底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丝路之旅。西游记。玄奘法师”为名的展览会,内容主要是唐僧取经的文物,一个多月的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的西游记爱好者前往观赏。但遗憾的是展览居然是印度大使馆而非中国大使馆举办的,而且完全不让参观者清楚玄奘法师是中国洛阳人。对此应吸取教训,在今后对日旅游宣传中要充份利用两国文化的相近之处。总之,寻找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间的契合点,借以创造亲近性的跨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文本,是我国旅游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的。
4.建立游客激励系统
游客激励系统的宗旨是希望游客在当地尽量访问更多的景点,花费更长的时间。在日本旅游实践中,游客每到一地,都能找到特殊的官方盖章场所,在旅游纪念本或景点提供的官方信笺上盖上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印章,比如东京巨蛋(棒球比赛场)附近的地铁站就使用棒球标志作为纪念印章。这样,游客即便离开了旅游地,也可以不时拿出来玩赏回味。这种旅游纪念章系统不仅消除了游客私自涂画“到此一游”的冲动,也提供了访问更多有纪念印章的旅游景点的动力。将此系统化地推广,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游客激励系统,增加游客在一地的访问景点和停留时间。
目前,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很不平衡.孙春华提到的7个研究方向畸罩“,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网站受关注程度最高,相关研究成果也最多(约占总量的40%)。而面向游客的目的地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只占19%,而且相关研究往往还只是探讨技术手段的应用途径。
马耀峰等的研究表明:由于境外观光客进行的是大尺度的空间旅游,因而他们在中国的游览行为具有区域跨度大、参观名胜数量少,但级别高、旅游花费少、重复观光少等特点。马耀峰等将这些特点归结为跨国旅游者的固有特征。但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面向境外旅游信息传播的失误所致。
一、中国旅游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1)需要改变原有以管理为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徐马陵提出必须围绕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立一套新的企业运营模式,以更好地为信息化服务作支持。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董培南主任指出:截至到目前,金旅工程的“三网一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面向游客的信息服务还远未完善。近年来,自助跨国旅游成为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最方便最流行的旅游方式,旅游者纷纷涌向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选择自助游的游客由于没有导游带团,对于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旅游网站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等不够系统化,未能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系统有机地结合。
(2)中国旅行社进行国际旅游信息推介时,大都选择开价高、路程长的旅游路线,相对于其他亚洲周边国家,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较低…。例如根据1999日本人海外旅行的总体统计,日本人到中国的旅游费用平均数为19,2万日元,与到东南亚的20.9万日元相比较,总数的差距虽然不大,但其中到中国的旅游参加费平均为12,9万日元,比到东南亚为12,1万日元要高;而相对购物费用则比该地区都要低(中国为4,1万日元,东南亚为55万日元)。也就是说,到中国旅游的入境游客必须付出相当大比例的费用(67%)用于旅游必须费用上,缺少多余经费去做其他消费。
(3)未能重视旅游商品的信息传播,旅游购物所占旅游外汇收入仅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这种现象不仅与我国旅行社向外推荐的线路长,参加费用大,购物费用减少有关,同时也受到我国对旅游商品信息传播不够的负面影响。入境旅游者对当地文化通常不熟悉、不了解,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与销售,都必须伴随着信息传播与文化教育的过程而展开。
(4)未将旅游营销与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中外,旅游观光都是了解和传播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据调查,英、美、日、德、等国的旅游者均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旨在通过自身文化品牌和国家形象的再塑造。而我国对旅游业的重视还只是仅仅从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着眼,尚未能将其提高到增强“国家魅力”的战略高度,未能把接待每个外国游客的机会看作传播中华文化的宝贵机会。
二、改善人境旅游信息传播的建议
1.旅游区域规划的信息传播
入境游客到中国旅游,区域跨度大是导致停留时间短,参观名胜少,旅游参加费用所占比率高,购物费用比率低,重复观光少的终极原因。马耀峰等在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的研究中指出目:京.沪.穗、京.沪.深、京西.沪等三角结构构成了我国旅游流网络中的一级网络的总框架。这三个金三角中,无论哪一个三角结构都具有极大的跨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入境旅游者在途中花费的时间与金钱。而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其他亚洲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的路线安排就更加符合跨国游客“安、近、短”(便宜、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希望。相比之下我国的疆域辽阔反倒似乎成了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其实疆域辽阔,旅游资源~般就十分丰富。我们认为:进行区域规划,发展区域旅游是将“劣势”转变为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所必需实行的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研究者只是为了各自教学或研究的需要作了分区尝试,各自又有不同的分区标准。我们基本认同德村志成以世界遗产集群为基础并发挥其牵引力量,将中国旅游资源划分为区域(见表1)的看法因为“世界遗产”有世界性知名度,容易引起境外游客的兴趣,可成为国内各旅游区域的主打旅游产品。
2,加强旅游信息的应用型传播
尽管同为世界遗产,不同目的地对于国内外游客的号召力还是有差别。有的目的地(北京故宫、九寨沟、黄山等)在被列入遗产地之前就已经声名远扬;而有的(承德避暑山庄、丽江古城等)却是加入遗产地以后才被大多数人们所认知;还有些目的地(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等)在游客心目中的感知并未随遗产地的确立而显着提高。可见成为世界遗产地并非意味绝对的旅游吸引力。应该认识到我国30余个“世界遗产”在游客认知度上的差异化,将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成系统、分区域地向国内外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进行介绍。建议结合互联网与旅行社的宣传渠道,将我国所有已经认定为“世界遗产”和正在申报的“世界遗产”以及相关的旅游资源按区域制成画册、系统的网页、甚至光盘,向海内外游客系统推广。首先以知名“世界遗产”带动、提高不大知名的“遗产”和正在申报的“遗产的感知度;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的其他旅游活动。
3.挖掘旅游信息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信息的开发要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特别是挖掘旅游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梁学成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滕兰花等提到方志、游记以及神话传说、碑刻、遗址、艺术绘画作品等史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旅游信息。
滕兰花等和杨保军指出跨文化传播必须要依赖“亲近性”文本,这里所说的“亲近性”,是指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心理、时空特别是利益上要与解读者相接近。因此,中国世界遗产的宣传资料除了汉语外,至少应有包括英、日、韩、法俄等主要客源国语言的版本。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境外游客对我国文化了解的详细程度和兴趣所在。我国四大名着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世界上以多种语言流传特别是日本文艺创作者以它们为蓝本,开发了众多的动漫、游戏等文艺作品,使日本游客无论老少都对唐僧师徒、三国名将等情有独钟。德村志成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底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丝路之旅。西游记。玄奘法师”为名的展览会,内容主要是唐僧取经的文物,一个多月的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的西游记爱好者前往观赏。但遗憾的是展览居然是印度大使馆而非中国大使馆举办的,而且完全不让参观者清楚玄奘法师是中国洛阳人。对此应吸取教训,在今后对日旅游宣传中要充份利用两国文化的相近之处。总之,寻找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间的契合点,借以创造亲近性的跨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文本,是我国旅游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的。
4.建立游客激励系统
游客激励系统的宗旨是希望游客在当地尽量访问更多的景点,花费更长的时间。在日本旅游实践中,游客每到一地,都能找到特殊的官方盖章场所,在旅游纪念本或景点提供的官方信笺上盖上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印章,比如东京巨蛋(棒球比赛场)附近的地铁站就使用棒球标志作为纪念印章。这样,游客即便离开了旅游地,也可以不时拿出来玩赏回味。这种旅游纪念章系统不仅消除了游客私自涂画“到此一游”的冲动,也提供了访问更多有纪念印章的旅游景点的动力。将此系统化地推广,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游客激励系统,增加游客在一地的访问景点和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