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管理概念

艺术管理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7 14:43: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管理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管理概念

篇1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 the new land company as an example,to essentially has carried on the contrast to in the enterprise tradi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rom the form,elaborate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ets up the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dea the vital significance,simultaneously also explaine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ake reforms the remanufacture as a turning point,the prompt realization from the tradi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which transforms to the pres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Keywords:Enterprise Remanufactur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兖矿新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始建于1961年,其后几经变迁,2002年12月成建制并入东华建设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兖矿集团东华建设有限公司新陆冻结安装分公司。作为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新陆冻结安装分公司虽将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部,但由于管理惯性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公司对人员的管理依然停留在“劳动人事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

1.理论基础方面是基于“复杂人”的假设,认为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需求,依据这些需求对其进行激励即刻。

2.管理观念方面是,企业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

3.管理视角方面,企业对人的看法局限于人力是一种成本,将人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在使用时以节约为目标。从企业的角度看来,培训只是为满足工作需要不得不作出的成本付出。

4.管理关系方面,企业所有者将人视为成本和管理对象,雇员的所得正是他们的所失,企业绩效评价目的在于发现员工绩效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报酬、奖惩、提升的有力依据,因而员工有抵触心理,惧怕绩效评价,所以劳资关系一般比较紧张,人事部门经常陷于劳资纠纷的陷阱之中,被迫通过服务、保障、职工参与等手段缓和劳资关系。

5.管理责任方面,企业人事管理是劳动人事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

6.管理性质方面,人事部门一般属于 “被动反应型”事务性部门,工作是被动的、例行的,如考勤、工资发放、招募职工、填补空缺等,不影响生产就按部就班地程序化管理,遇到问题平息了事,无长期意识和长效机制。

2006年按照国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兖矿集团东华建设有限公司新陆冻结安装分公司整体改制为兖矿新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成为一个注册资本5000万元、现有员工1184人、资产总额近3.7亿元的多元化投资公司。产权制度的变革必将影响到管理机制的调整,新陆公司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为契机,及时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了人力资源十大系统:战略规划、决策系统,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招聘、选拔与录用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工作绩效考评系统,薪酬福利管理与激励系统,保障系统,职业发展设计系统,政策、法规系统,诊断系统,从形式到内容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刻调整和变革。与改革前比较,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1.理论基础方面,基于一种全新的“价值人”的假设,企业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求上进、求发展的欲望与追求,即其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放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

2.管理观念方面,企业以“人”为核心,认为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强调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致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管理视角方面,企业把人作为一种“资源”,企业与员工主动建立互相信任、充分参与、合作的关系,在使用的同时,注重保护、引导、补偿和开发。

4.管理关系方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涉及到劳资关系的各个方面,注重双方沟通与协调。绩效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员工绩效现状的信息,找到与目前及未来要求的差距,绩效优秀的员工将得到物质奖励、提升等鼓励,而绩效较差的员工将得到培训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所有员工将从中受益,绩效考评成为员工与企业之间主动交流的有力手段。因此,劳资关系比较融洽、和谐。

篇2

零对于人类社会中各个方面各个行业都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含义。如在社会交际方面有“情感交流零距离”。在基层工作中有“干群关系零距离”,在师生关系中有“师生互动零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有“作文评价零功利”、“作文指导零损失”、“读写结合零脱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零,好像是一个具有特殊魔力的词,更有着特殊的含义。一无所有,乞丐零,越繁殖后代,越一无所有,足够大时,而接近死亡;当零站在一后,它摇身变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越发展越壮大;结束,圆满了也好,失败也好,都是零;开始,这是零对于人来说最重要意义,开始,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很简单的一个圈,可是很难,人有时很难回到原点,也很难找到新的开始,不能从零开始,怎样从零开始,折磨着人的心。

这个零,这个开始又很简单,是别人帮不了,给不了的,是自己的心给的,让自己从头来,给自己一个零,往往要经过艰苦跋涉,心灵的跋涉,寻找开始的理由,寻找开始的动力和勇气,千山万水,苦痛岁月的找,原来它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在你左边的口袋里。

每天都是零,每天我们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不为将来,不为某人,只为明天早上的太阳,最耀眼的零。

在新产品设计中,好像也与“零”这个词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奶粉吸收零阻碍。SA是唾液酸,是母乳中天然存在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脑部的唾液酸是人体内其他细胞所含SA水平的20倍,对人类婴幼儿的脑力发展至关重要。美赞臣最新A+升级配方奶粉添加了SA,直接就可以被宝宝吸收。

熨斗设计零摩擦。法国特福珐琅底熨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采用了流线型珐琅底设计,和棉布的摩擦系数只有0.09,且硬度比一般的钢铁还要硬2至3倍,不怕会被衣服上的配件和饰品划花,可进行挂式立体熨烫,是专为懒人设计的熨斗。

卫生巾追求零触感:乐而雅特薄卫生巾到底薄到什么程度?薄到只有0.1CM的程度,让人用了还以为没用,穿贴身裤子也不会有现形的危险。虽然纤了体,但吸收力还是一样的好,可以吸收自身重量200倍的水分。透气底膜保持干爽不闷湿。

油追求零阻力产。开车最怕的就是磨损,油就充当了汽车的守护神角色。一辆红色法拉利F1赛车出现在天河城广场,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明年将在上海进行一级方程式赛事。据悉,壳牌超凡喜力油是法拉利赛车专用,已累计赢得16次年度F1车队冠军。

二、零缺陷概念的产生

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Crosbyism),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又被称为无缺点ZD。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三、零在电力行业中的特殊意义

零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比如“十个零”创建目标,要求在电力安全生产中,必须做到的“十个零”,即一类障碍零次数,人员伤亡事故零次数,一般电网事故零次数,重大设备损坏事故零次数,重大火灾事故零次数,人员恶性误操作事故零次数,人员责任的事故零次数,企业责任事故零次数,企业政治事故零次数,交通事故零次数等等。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二要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3

高中数学解题受到函数概念认知的干预,在高中数学习题解答中,函数模型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想高效解答高中函数习题,利用函数模型解答是最正确的行为。高中数学中最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函数,大多数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认知程度不够,导致函数习题解答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畏惧心理。高中生必须具备函数概念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函数习题中遇到的困难,减轻对函数乃至于数学的畏惧心理。

一、认识函数

1.认识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

学生大量接触函数是在高中时期,函数是大多数高中生心目中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高中时期函数是数学课中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想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解决函数这个对高中生来说很难的问题。对一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就是函数,高中数学学习中,函数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是最难懂最难学的知识点,函数在大多数高中生心目中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导致函数学习中存在很多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并不是说没有办法提高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认知,深入了解函数模型和概念,能够有效解决函数中的难题[1]。函数同时是高考数学科目考查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对函数概念进行深刻把握具有重要意义。

2.了解概念,破除认知障碍。

函数的概念: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在一般书籍和资料中,函数的概念就是用x和y表示一个函数模型,函数习题中经常解决的是实际存在的问题,高中学生的函数学习任务就是利用函数模型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函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也不陌生,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函数就不一样了,大多数高中生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常常不能灵活运用函数模型,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知障碍就是这样形成的[2]。所以必须提高学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高运用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对函数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函数的了解方法

1.参考资料,实地思考。

高中学生深入了解函数概念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参考相关资料,翻阅对函数模型有一定解释的书籍,通过书籍中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有深入认识。高中函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利用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通过相关资料和书籍对函数概念有深刻认识之后,要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把习题放进实际生活环境中解答,这样关于函数的一切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化和生活化,再把和习题相关的函数模型运用到习题解答中,就能快速高效地解答函数习题。

2.结合实际,举例分析。

枯燥的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往往不重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乐趣及让学生更信服,需要相关函数例子佐证。

案例:

题目:纳税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尽到的义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商铺和企业必须向税务部缴纳一定的税务。某市对于服装业的税收标准如下:每月销售额在2000元以内的征税400元,超过2000元的,前2000元收300元的税款,超出2000元部分的税率是3%.

问:(1)写出该市服装业征收的税金y(元)和营业额x(元)的函数关系式。

(2)该市某一个服装店7月份的营业额是50000元,这家服装店七月份该缴纳的税金为多少?

分析:这道函数习题背景就是我国一般的纳税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纳税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题目中表达的情况,对税金(y)和营业额(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行设定,这样不仅解决了函数习题,而且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答。

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受到函数概念认知的影响和干预很大,用函数习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深刻的认知,灵活地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函数概念解决。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乃至高考数学科目中,函数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高中学生必须学好函数。利用函数模型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数学解题受到函数概念认知干预的后果。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0226),主持人:马新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29-05

引言

艺术设计学是综合、边缘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文理知识经验交汇,感性与理性融合,艺术与科学联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人类学、需求学、市场学、营销学、心理学、消费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经济学、统筹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知识及经验体系涉猎广泛且参数甚多,因而研究、应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论科学及其控制和管理理论,而非其它。在我国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今天,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

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决定无论其教育层次高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极强的职业技术特征,即实战性和操作性。从某种角度讲,艺术设计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案例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和训练。笔者考察对比当代中西方设计职业化教育状况,发现大多设计教学实践都主要围绕项目案例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需求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从目标定位、协调控制、设计方案、实施管理,到实效评估等全程管控,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设计学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客观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获得社会实际项目和设计课题,学生的练多靠虚拟甚至停留在“坐井观天”式的孤立的视觉表现上,脱离了学科及职场实际。

陈旧的教育观念,滞后的教育大纲,传统老套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职场及社会要求等等情况依然严峻。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还需要时间过程。但作为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基层,肩负教学改革重任,当务之急是研究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配方”、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国情创新变化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方法正确、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总结多年来,设计教育实践和社会项目深入发展所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城市规划设计战略到建筑功能、形态设计,甚至一个字体设计及其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不可回避的语词:“设计系统管理”。就课题研究所承接的众多社会项目而言,大约每10个项目中就有2个以上涉及到设计项目的连续发生,自然而然延伸出了系统性的设计管理形态。设计系统管理成了我多年艺术设计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研究性命题,我将自己在设计系统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体经验阐述出来,供同道者参考,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新课题——设计系统管理

研究并从事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

(一)设计目标系统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

设计过程和结果存在: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消费者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目标与视觉表达、生产、工艺及造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视觉设计中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色调与色彩的关系,图形与构成的关系,字体与字体的关系,当然更包括图形与企业的关系,色彩与消费情感的关系,色彩与流行性的关系,与个性的关系等等,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这个设计关系网就会产生各种复杂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系统管控中加以解决。设计工作的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承认与否。设计不同于美术,设计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筑一个系统工程,或者说构建一个生命体系,其结果必须符合世界的社会的市场的需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设计工作必须由各专业团队合作完成

由于设计的综合特性,无论设计项目大与小,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评价,只要设计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系统工程”就不可能是单个人完成,而是由专业团队在目标管控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非美术或不管上下游专业意见的视觉设计能够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和设计目标系统管控概念,视觉部分的设计也可能是徒劳无效的。这不是故弄玄虚,是客观存在。

(三)“设计系统管理”——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缺失的课题

篇5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72-01

艺术管理属于文化管理,是对艺术产业运用管理手段进行规范,促进其发展的工作。艺术管理包括艺术市场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执法与行政管理、艺术营销管理等内容,在表演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博物馆管理等艺术产业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艺术管理及主客体的概念

艺术管理是一种为文化市场所量身定做的新兴专业。艺术管理以文化产业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开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文化产业为目的,是一种为了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规范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是文学类专业的一级学科,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艺术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管理的热度也随之升温,大有发展为本科专业的趋势。但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个新兴专业来说,相关概念还不完善,学术界对艺术管理的概念、分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距离形成完备的艺术管理理论还有一段路程。

在哲学范畴内,主体是指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承受者,客体是主体所承担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对象。在管理中,主体和客体通过决策、规划、组织和控制形成相互关系,主体能够通过“决策、规划”和“组织、控制”对客体进行影响和改造。客体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后趋向于体现、反映主体的意识,并在其中制约着主体的观念和活动。

二、艺术管理的主体及职能

(一)艺术管理的主体

艺术管理的主体就是艺术管理中的管理者,即从事艺术管理的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艺术管理的主体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义,对于不同的艺术管理类型,主体是会灵活发生改变的。在艺术活动中,凡是参与艺术文化的管理的部门、机构、组织、群体、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管理的主体,并能够形成一定的主体体系,共同实施管理活动。随着文化艺术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对艺术管理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于是针对不同的艺术活动,艺术管理的主体可以是国家艺术机关如文化部、政府有关机构(如、教育局),也可以是博物馆、艺术研究院,还包括各种团体、组织,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协会等,艺术经纪公司、私人收藏馆、民间艺术市场等也是艺术管理的主体。国家层次的艺术管理主体的主要功能是调控、规划,社会各组织、协会等的主要功能就是实施,指导。

(二)艺术管理主体的素质

艺术管理的主体对艺术文化活动进行管理,这就要求艺术管理者自身对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具有良好的素养。首先,艺术管理着应具有艺术素养,文化品位高尚,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艺术管理主体应对艺术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对艺术具有深刻的认识,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其次艺术主体还应该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对艺术管理具有深刻的了解,熟练掌握管理方法,并清晰地知道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艺术管理主体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广泛而有效的人际交往圈,为所管理的艺术客体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三)艺术管理主体的职能

艺术管理主体是为艺术文化活动服务的群体,对艺术文化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管理主体首先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要合理分配资源所在单位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使资源配比得到最大效益。艺术管理主体还具有决策、规划的职能,要对艺术活动进行整体的安排、计划。在艺术活动实施中,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决策,带领整个团队发展。后期艺术活动推广中,还应担负起宣传策划、信息传播的职能。

三、艺术管理的客体

艺术管理的客体即是从事和创造艺术文化活动的人群。艺术家是最主要的艺术管理的客体,艺术机构人员也是艺术管理的客体。艺术间并不只是个体,在很多艺术作品中,艺术创作者是一个互相合作的群体,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也有一部分艺术作品由单独的艺术家完成。艺术管理的客体大多数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对艺术创作知识了解详细,并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经验。艺术管理的客体应当接受正确、科学的艺术管理,在艺术创作中积极创新,把创作欲望、创作灵感很好的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汲取灵感,使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四、结束语

艺术管理工作能够加快艺术人才培养,加快艺术事业的发展,使艺术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繁荣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亟需完善的一门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篇6

1980年全国首届美学会议上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山东人学设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多年来,文艺美学己成为中国1980年代以来文化演进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话语、一种“认真”的学术建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对文艺美学,应怎样看待和定位,论说甚多,公案末了,但以上三个方面不由让我想起了三个——也许不很恰当的词——绝、怪、玄。

一、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表现为一种理论话语,是一绝。理论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种西方正统的学术把握方式。话语则是西方后现代和各非西方文化的学术把握方式对西方正统学术来说,要称得上理论,必须要符合二个条件:有一批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这些概念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论是与非理论相区别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而话语则不管言说形式上的严格性,只要有真知灼见,可以是以理论的逻辑的学术的形式,也可以为闲谈的零散的悖论的形式文艺美学在中国虽然是在谈论一种理论,但山于文艺美学的言说,从形式严格性上说有一定问题,但又正因为成问题而造就它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是“绝’之一,这一点将山后而两节来细说)因此,最好将之看成一种话语当然它不是一种一般的话语,而是一种理论话语。

前面讲了,文艺美学一词由胡经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但其背后是北京大学的整个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倾向,朱光潜认为美学是艺术理论,哲学系美学研究团队,扬辛、叶朗、阎国忠等都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北京人学的美学丛书以“文艺美学丛书”为名,丛书自1980年代初出现到现在,有近20余种。中国文艺学的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老资格的学术带头人钱中文和杜书瀛,都是文艺美学的支持者和论述者,前者的《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2001)后者的《文艺美学原理》(1992)集中地表达了对文艺美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艺学的另一重镇北京师范人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占据了文艺理论的教学主流,以童庆炳为首的理论团队编写的种种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首先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山东人学拿下了文艺美学基地,其学术带头人曾繁仁和谭好哲当然以文艺美学为已任,前者写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2001},后者著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义性与综合性》(2001)文艺美学的光芒不但在上述的中心闪耀,而四射向全国的要津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编了“艺术美学丛书”由多家出版社分出了10余种,辽宁大学土向峰主编有《文艺美学辞典》(1987},四川大学王士德有《文艺美学论集》(1985),浙江大学王元骧写了《文艺美学之我见》(2001)……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文学理论界的一代,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学人,如王一川、王岳川、陈炎、土德胜、姚文放等,都是文艺美学话语的参与者和者。文艺美学不但在文学理论圈中热热闹闹,而且向相关领域播散:于是有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如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1988,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1986),西方的文艺美学(如冯宪光《西方文艺美学思想》1988],马列的文艺美学(如刘文斌《文艺美学研究》1996,董学文编著《的文艺美学活动》(1995)……以上这些学人为代表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著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里,仍然没有一对文艺美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界说,也没有使文艺美学在学术的机构化中得到逻辑一致的表述。正如土德胜的论文标题所揭示的:《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2000)这不由得使人感到,在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里,纠缠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这里着重讲两个方面,一是纯学术体系的,即关于文艺美学的学术定位问题,二是学术与决定学术之如此的实践关系,是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使这一学科缘起,发展、流变。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先看一看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现实状况,日前中国的学术管理体系里,与文艺美学相关的学科定位有三,一是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下面的文艺学(二级)下面的一个方向(三级)。二是艺术类(一级)下面的艺术学(二级)下而有艺术美学(三级),三是哲学(一级)下面的美学(二级)下面没有文艺(或艺术)美学,只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级)从这一现状中,不让人想起一个字:怪。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之怪,首先表现为概念逻辑的困难,其次是学术管理与学术体系的矛盾,然后是学科划分与学术体系整体的冲突

概念逻辑是文艺美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这一困难有比中国学术史复杂的学术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文艺美学的两个来源文艺和美学在历史上都不是洁白的首先是文艺和艺术这两个词的绞缠。文艺,本是文学与艺术,文艺并列可以用来指一切艺术。艺术有两种用法,一是狭义,不包括文学,是广义,包括文学,因此就广义而言,文艺就是艺术。文艺理论,就是艺术理论。无论哪一方而讲,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都是一个概念错误,应该是文学学。文艺学——正如钱中文先生指出——其俄文原文就是文学学,文学学不符合汉语习惯,改成英文常用的“文学理论”就很好,偏偏改成文艺,一字之差,逻辑不通同样在文学学(或文学理论)下而的二级学科应该是文学美学(两个学字汉语上又很别拗)艺术学从学术管理的区分性来说,从文学中区分出来之后,应是一个狭义,是除了文学之外的艺术学,同理,艺术美学,是Ix_别于文学美学的艺术美学当然从学术体系的整一性来说,艺术美学可以也应该是包括文学于其中广义的艺术美学,史有利于学术逻辑和教学逻辑。但把艺术区分为一门文学和其它七门艺术合一的艺术,与学术逻辑较少关系,而是教育和学术现实状况决定的,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规模、人数等因素着眼,文学一块,其它艺术共一块是合理的文学自一块,文学美学也可自成体系从这里返回去看,己经早现了文艺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人讲文艺美学的人,都是搞文学理论的人虽然文艺美学这一名称让他们在出言写作的不少时候把文学外的其它艺术包含了进来,但实际上山于自己的专业所限,对其它艺术的涉及是不多的,理解也是不深的为什么不就讲文学美学呢?文艺美学这一词汇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巫术式的影响?把文学理论定义成文艺学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上的第一个概念定义错误,由此而下的文艺美学是一个附属错误,虽然文艺美学一词本身没有错,但在如此一个学术体系下却错了。

二是文艺与美学的关系。美学的定义本就很为复杂,但在西方它基本有三种定义方式,1、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它以审美对象为中心来研究美;2、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学问,它通过美感来研究美;3、美学是艺术哲学,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研究艺术就是研究美,只有艺术是典型和纯粹的美,其它所谓自然美、社会美等等,作为美是暂时的,不纯的,而且它们的美的基本性质己经包含在艺术中了。美感主要是对艺术之感,审美经验主要体现为艺术经验。研究艺术同时就把握住了美感和其它的美。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按照西方学术对美学的第三种定义,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中国1980年代以来其学术主流认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对象、美感、艺术。文艺美学就等于美学中的艺术部分。这样文艺美学与美学的概念冲突来源于两个学术传统和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划分。从学术传统上讲,文艺学是前苏联关于文学理论的概念,艺术是西方美学的概念,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把文艺学划在中文,美学放在哲学,文艺学中的文艺美学与美学中的艺术本是一回事,却变成了两个概念。而且文艺学下面的文艺美学,美学下面的艺术,艺术学下而的艺术美学,都是一回事,在中国学术体系中成了三个概念,分属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下而的三级学科。这一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不能完全怪学术体系的建立者。美学的发展状况、学术真理与学术管理的矛盾要负点责任。

美学是世界学术体系中最难的学问之一其难首先表现在,世界上每个文化都知道美,但却很难形成关于美的学问。美是至广的,在什么地方都能遇上美的问题,美又是至高的,美总是与宇宙的最高者相连,美的本质一直与哲学的根本问题相关,与宗教的最高实在相关,与人类学的基础相关。而美的学问则意味着要把美按照学术体系的方式将美的问题学科化。美学的困难,就在于美的客观本性与美学的学科化的张力之中虽然美学很难,但美确实处处皆有,人人皆知人的有限智慧使人很难知道美是什么,但人的求知本能又摧使人偏要想去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这一现象:人虽然讲不好美学,却又一定要去讲美学自1980年代末以来,美学的学科定位就成为一个论题,肖到现在还有这方而的论文在发表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学自身的学术本性,二是学术体系的定位要求就前者来说,美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总的性质上说,理论上的真、善、美的并列,教育方针上的德、智、体、美并列,意味着美具有最高的总括性;从美学的分布看,哲学系、中文系、新闻系、各类艺术(美术、音乐、建筑、工艺)系、服装、广告等等,都配有美学的专一业课程。而各普通院校,也有美学作为普通选修课从这一方而来说,美学不适于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体系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这种找不到恰当位置的学科,姑且借现成术语,谓之跨学科但这“跨”不象西方学界的“跨”是学科进展和思维方式变化的结果,现代学术体系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细分,学科越分越细,现代型的专家也越来越专,所专的领域越来越小而细、专、小虽然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带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而现代学术的发展又产生了另一个与细、专、小形成张力的另一趋向,就是跨学科,所谓跨学科,就是把好些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学科这样现代学术的发展,一方面是有不断地“细分”,另一方面又是在不断的“综合”。但美学的跨学科却是一个从古延续到今的老题。而对这一个老题,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体系,一定要把美学放在一个位置上才好进行学术管理。这样在我国,美学就成了哲学下而的二级学科。只要明白对于很多跨学科的知识体来说,其学科定位在于学术本性与学术管理相互间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关于美学学科定位的讨论基本上只有学术管理的意义。但这种学科管理体系要真正有利于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最好在美学各分散部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装、广告,等等)之问有一个沟通和协调机构。美学的管理如何真正起到促进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美学成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学术管理而对一个美学的跨学科性质时的无奈,当然,如何在这种无奈中把工作做得史好一点,还是极需讨论的

文艺美学的产生还来源于中西文化在艺术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因此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本身就是美学,至少就是艺术(文艺)美学,中国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艺以传道,由前苏联学术而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学术都很强调学术的政治性。因此艺术(文艺)理论人于艺术(文艺)美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学术体系强调学术的政治性不同,改变开放后的学术转型更强调学术的科学性如果说,在中国语境中,文艺(学)理论可以包含很强的政治性,那么,文艺美学则突出了文艺自身的性质因此,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崛起,是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转型密不可分的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政治统帅一切,改革开放首先就是突破政治统帅一切,什么是最少政治性而又最有正当性的思想呢?美学,因此,1980年代兴起的美学热,文化原因大于学术原因。文艺美学就是这场巨大的美学热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不是艺术美学而是文艺美学呢?在中国学术界里,各个艺术领域都偏重于创作,文学由于以文字为媒介,本就多观念的成分,文学领域从来是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艺术界多创作者而文学界多理论家,正好文艺理论被命名为文艺学,美学具有广博性,文学理论用文艺学来命名,正好暗合于文学理论的通向美学,于是文艺美学的大旗树了起来。虽然正如第一节所列,摇旗呐喊的都是搞文学理论的文艺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虽然有着明显的术语混乱,但其传达的理论信息和文化信息是十分明晰的文艺美学虽以学科的而日出现,却有着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且就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它也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文艺美学虽然山搞文学理论的人提出,跨越了学科边界,但正是这一跨越,使从文学理论发动的转型,带动了整个艺术领域的观念转型,而且影响了整个文化的观念转型因此,文艺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满了历史的玄机可以称得上一个“玄”字。

文艺美学在文化转型中产生,无论从学术的严格性上有着怎样的概念含混,但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却恰好最有利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转型,与政治意识形态关联最密切的文艺理论,要摆脱与自己的学术本性无本质关联的政治性,回归自已的学科本性,文艺美学的提出,确实名正言顺,文学的本性就是它的审美特征让文学理论从政治学回到美学正是中国19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学科转型的主要轨迹,2001年教育部成立了两个文艺学重点基地,作为全国文艺学学科的带头单位,一是北京师范人学,一是山东人学,前者的文艺学理论,认为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后者名称就是文艺美学从1980至两个基地的建立,可以说,文学理论的学科转型在根本观念上己经完成。正因为在基本层面上的观念转型业己完成,在新基础上的学理建构才显得重要起来文艺美学不但作为一个学科在现代学术体系的学科建设中暴:露出了自己在学理上和概念上的矛盾性,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转型的潮去潮来中也越来越早现出自已在学理上和文化上悖论性先讲后一方而文艺美学的出现和成潮在于它突出了文学理论的本质,从文艺美学出发,使文学理论走上了自已的正路,山于文学在中国文化里从先秦以来和从现代性以来都是最重要和最中心的学问之一,文学的回归正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文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文艺美学也因这一功劳而声名人振但中国文化转型的进程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转型的人背景中日新月异,电子传媒,文化工业,人众文化成了社会文化舞台上新的文化明星文学理论告别政治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已的政治高位,电子时代又使文学使去了印刷时代所具有的美学高位文艺美学使文学理论回归本位在文化转型的初期具有文化的先锋作用,但当文化转型在电子传媒和人众文化的进一步飞跃中,文学理论回归到文艺美学反而失去了自已的文化先锋功能文艺美学所突出的审美特性虽然是文艺的本质性的东西,但不是文学理论的全部审美突出了文学的本位,但文学又不是只有一个本位,文学是与整个社会/文化/历史相关联的,因此,文学不是只能从审美方而进行研究,还可以从其它相关方而,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等,进行研究但文艺美学这个名称不利于这种跨越本位的多学科研究,而文艺美学曾有的文化先锋性又使其想继续扮演文化先锋,于是文艺美学的宣传者纷纷要把文艺美学变成具有文化先锋性的学科。胡经之(1989),钱中文(2001)、曾繁仁(2001),谭好哲(2001)等,都要求文艺美学而对实践,面向文化的多向性,实现交叉性和综合性。这样的言说,从文艺美学在学术体系中的学科定位和学理逻辑来说,很是勉强,但从文艺美学曾有的文化先锋功能来说,又一以贯之,非常逻辑.而且体现了文艺美学言说者对时代的洞察和对现实的敏锐,也符合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就F有的人文关怀。文艺美学从其产生起,就有二重功能,一是学科转型,一是文化先锋,因此,它既是一种学科建设,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前者必须要逻辑严格方能最后完成,后者往往因为含混而获,得现实的成功。从逻辑上说,文艺(文学)美学是文学理论的本位,文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又学心理学、大众文学、文学政治学……才是文学理论与其它领域的关联。一定要求文艺美学与其它领域关联,那么,它是坚决不与其它领域关联而升腾到审美的纯度,而以一种更高的境界与之关联,而不是直接的、感性的、具体地与之关联。一旦文艺美学要直接地具体地与其它领域关联,它都会变成不是文艺美学,不管它用不用文艺美学这一商标。再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学科动向,中国文艺学有三个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两个同时拥有重点基地的重点学科点,一方面标举“美学(审美)”商标,受学科逻辑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文化逻辑的推动,编织着新说。而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则在文化先锋这一逻辑的推动下决定告别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研究,其学术带头人金元浦说:“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学研究则发生了‘文化的转向’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生的由中心到边缘的‘三级抛离’——走向审美、走向文本、走向内在规律的总体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与文艺研究正在迅速地走向社会、走向历史、走向文化。”[1]也就是,走向读图时代,走向人众文化,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20世纪80年代‘回到文学自身’的趋势相反,文学的文化研究是‘走出文学自身’探索。”[2]从文化先锋的逻辑看,就可以理解今天的“文化研究”与过去的“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也可以文艺美学论者要超越自己的概念内涵去而向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在动机。

一方面,文艺美学是一个学科,应该在现代学术体系中有自己的学科逻辑,另方面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现实,而向文化。文艺美学如何从这两个一直相互纠缠的方而摆脱出来,既完成学科的建设,又找到自己作用现实和面向文化的恰当方式,困难尚多,道路还长。但是只有当这两方而都得到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有关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才会清晰起来。

篇7

二、以设计管理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标: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新生活的价值及明确的设计哲学,共同构成了以创意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需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都积极的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诉求,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追求以研究为中心的深入化教育。设计哲学重视人性与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之间有机的关系。首先,造型哲学的价值方法论追求政策性、多学科教育,把造型观念作为教育目标,运用到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当中。其次,分析适合人类创造性的造型思维,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意性的概念化可以制定及开发出设计造型教育课程,让学生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创造性的感官和独创性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实施,并开发有依据的方法论。最后,理解设计造型要素和造型语言,连接创造的方法,是明确设计教育目标的意识,实现设计造型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方向:追求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机构。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并追求教育的深入化。不仅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障碍之壁,并且要有效的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意味着必须从整体上来判断开发投入的比重。首先,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脱离单纯的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第二,创建独创的研究活动来进行品牌开发,并倡导设计师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以此来最大化设计产业的附加价值。第三,把所需的独特的研究主题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第四,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项目流程。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是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水平的高级化、深入化,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

(三)教育内容: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人类、环境及信息化时代,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具体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5。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篇8

二、以设计管理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标:

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新生活的价值及明确的设计哲学,共同构成了以创意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需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都积极的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诉求,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追求以研究为中心的深入化教育。设计哲学重视人性与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之间有机的关系。首先,造型哲学的价值方法论追求政策性、多学科教育,把造型观念作为教育目标,运用到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当中。其次,分析适合人类创造性的造型思维,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意性的概念化可以制定及开发出设计造型教育课程,让学生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创造性的感官和独创性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实施,并开发有依据的方法论。最后,理解设计造型要素和造型语言,连接创造的方法,是明确设计教育目标的意识,实现设计造型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方向:

追求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机构。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并追求教育的深入化。不仅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障碍之壁,并且要有效的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意味着必须从整体上来判断开发投入的比重。3首先,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脱离单纯的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第二,创建独创的研究活动来进行品牌开发,并倡导设计师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以此来最大化设计产业的附加价值。第三,把所需的独特的研究主题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第四,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项目流程。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是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水平的高级化、深入化,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

(三)教育内容:

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4。人类、环境及信息化时代,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具体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5。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篇9

这里边基金会占多少?中国的基金会目前一共有不到2000家,在40万多民间组织当中只占0.5%,但是中国比较少。中国的基金会在解放以前,中国是有基金会的,但是大陆解放以后,整个慈善跟基金会组织处于被取消和被合并了,在解放后长达30年当中,中国的基金会是一个空白,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成立起来的。大体上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经过三个阶段,1981年到1988年是初建期,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无序期,因为是无章可循,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基金会管理办法》,1989年国务院又颁布了《社会团体管理条例》,这样从1989年以后基金会处于一个起伏发展,上上下下的时期,大家可以看到。从2004年中国的新的基金会办法公布以后,确定了非公共基金会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第二点,就是中国基金会的行业是很弱的,目前中国的基金会只有2000家还不到,美国是10万家,比如我们的台湾有4000多家,大体上国际上在NGO当中其中的5%左右是基金会,中国只有0.5%,但是我们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需要基金会这样一个具有公益性的,具有一种对社会,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们说尽管目前我们基金会还是很弱,但是在中国发展过程当中,它将会逐步地发展起来。第三点,可以看到艺术基金会更弱,长期处于后发展和忽略的状态,产生这样的现象,政府对基金会发展的担忧,在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当中,大家可以看到最近中央新的全会,提到“十二五”已经把文化发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尽管我们现在的基础很弱,我们将来的发展前途还是很宽广的。这是我今天介绍的第一部分,就是中国公民社会。

专门对中国的艺术基金会做了一点调查研究和访问。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限于艺术基金会,没有谈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有三种类型,一个是专注于艺术发展的非公募基金,像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例子,专注于;还有就是兼有艺术发展的,虽然基金会是一个更综合性的基金会,或者是关注别的方面,同时专注在艺术发展,这是在非公募基金会当中的两种类型。在公募基金会当中,专注于艺术发展的公募基金会目前我们还没有访问到,只访问到兼有艺术发展的公募基金会,还是很多的。除了基金会以外,实际上中国还有一种专业基金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中国政府所承认的,实际上在你的事业单位也好,其它的社团也好,都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基金所关注也可以是艺术事业,所以现在专项基金是一种很好的发展趋势,包括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也吸收了很多专项基金。另外现在还有一些在境外设立的艺术基金,在文章里都有。按照省、地区,非公募基金会江苏省是最多,有115家,北京是75家,这个数据是按照地区分布。下边有一个数字,与艺术有关的非公募基金会,实际上北京是独占鳌头的,其它的地方很少,可以看出来,在非公募基金当中地域性的变化还是很有特点的。

篇10

当今,舞台灯光总体发展迅速,从简单的舞台照明,演变到光成为一种叙事。灯光已经不只是一种照明媒介,而是以更多元、更深入的方式介入表演场域。灯光设计者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也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巨大变革。

1舞台灯光科技的发展是基础灯光在艺术创作中的第一要务,便是非常实际的照明功能

灯光设计者作为戏剧艺术、表演艺术的合作者、辅助者,介入了整体的艺术创作。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中照明科技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灯光的应用范围。在笔者的理解里,光不是局部的,而是能够漫射到整个舞台空间当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有生命的流动在情绪、氛围和人物的内在心理之间,把控着视觉空间里的每一个分子。科技的发展为灯光带来了这种巨大的能量。可以把灯光技术看作是人的视觉器官的延伸。毋庸置疑,灯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观众的体验得到了解放,观众可以看到更加接近真实的表演。但绝对的真实和美无法划上等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光的作用并不只是勾勒真实,而是通过灯光的布局、流动,把观众带入到剧目的意象世界当中去,在那里感受到美。科技的发展,硬件设施的进步,是灯光设计师自由创造意象世界的基础,对灯光艺术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科技越来越“智能化”,一些公司会把灯光设备技术编写到程序之中,让灯光的整体表达更加流畅,与舞台空间的结合也更加默契,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虽然现在智能化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未来灯光的动态表达一定会介入程序的概念,让灯光设计师免去繁琐的操作,腾出精力去进行意象的勾勒。最近热映的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便是根据日本科幻漫画改编的,它探讨了一个主题:当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思想的分离与对抗。笔者有一种猜想,当智能化发展到极致,设备自身的程序可能会和设计师的意见产生分歧,甚至开始对抗创作。换句话说,有一天设备自身的程序就足够进行意象的勾勒和营造,灯光从业者存在的必要性将会衰减到极致。笔者相信,如果艺术从业者迷失在了科技的热潮中,那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光是舞台的血液,人才是行业的血液,如果今后的从业者过分追求科技的便利而忽视自身的创造力,那就是本末倒置,那灯光艺术就被 抽干了血液。在科技的洪流下,有一点是从业者要铭记的,那就是“内容”。设计师是创造者,对内容的重视才是进步的根源。而如何深入了解内容的产出过程,就需要从业人员拥有足量的知识储备,这一点是目前灯光行业极为欠缺的部分。

2灯光作为一种叙事——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需要大调整

如果知识结构的认知程度在灯光行业有一个大标准的话,那么,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从业者是不适应、不合格的,这是现在灯光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个剧团的灯光师,能够完整掌握设备器材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对于知识结构的把控处于空白阶段。灯光的设计者不是在创作的后道进入,在拿到演出文本之后,制作人、导演会召开关于剧本讨论的会议。灯光设计者需要运用自己的眼界、学识以及对艺术的把握,把文本的表层内涵与深层叙事通过灯光的方式进行表达,勾勒出表演的背景。所谓表层内涵指的是,这是一个什么题材的戏剧文本?是戏曲、话剧还是歌剧?它们是一个现实题材还是魔幻题材,发生的场景需要怎样的光作为时间提示?如果与舞台美术设计人员一起构思空间方案?深层叙事则是与编剧、导演充分的解读文本之后,作出的判断,灯光作为一种富有能量的语汇,如何表达心理空间,如何做整体的视觉传达。艺术家前辈为当代设计师创造了一定的基础,赋予了我们工作上的经验知识,而新一代的灯光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不能只满足于前辈的经验,还需要拥有艺术审美能力,掌握灯光设备的相关知识。艺术审美是需要基础的,绘画修养、细节设计能力、造型能力,都是艺术审美的必要前提,需要严谨的锻炼;学习灯光相关技能知识,从设计阶段的绘图工具,到实操阶段的控台、灯具等器材,施工过程的电力设备与内设线路等,需要从基础开始慢慢掌握。今后的舞台艺术必将逐渐摆脱时间的局限,新的从业者在操作和认知层面必须要有对虚拟概念的知识储备。从业者需要调整相关知识结构,这也是灯光艺术发展所必备的基础。

篇11

1定义

城市公共艺术品一般指传统的城市雕塑以及公共艺术装置,这类作品往往由政府邀请艺术家来完成创作,整个创作过程基本由艺术家把控,作为购买方――城市管理者或企业团体并不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然而有一类城市公共设施并不是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但是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部分公共艺术品的角色,我们把其称之为“非公共艺术品”。本文所讲的中科院发电地板外观设计即是一种典型案例。对于此类公共环境装饰品,除了要有新颖的创意和强烈的艺术形态外还需要满足哪些方面的要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创作过程?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件来解答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

2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后世博科技专项;课题名称:利用环境能源建立自助供电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展示研究;项目组织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9.30―2012.8.31;地点: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紧邻南京路步行街);项目协助单位:百联世茂商场(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项目外观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设计学院;项目展示的目的:在2011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对广大市民进行科普教育。

3设计对象及其属性

“发电地板”展示项目是以一种特殊的材料和构件通过一定的外界压力使得物体产生形变从而产生电能的高科技技术(如图1)。本项目是通过一种产品展示一种技术,然而由于本产品放置的环境是完全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这就要求其外观设计要与周边环境产生和谐的关系,正因如此,又在审美上对其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种双重要求使得本设计一方面具备了高科技产品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具备了公共艺术品的独特属性。因此本文以此来探讨非典型公共艺术品设计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图1发电地板装置的示意图

4设计过程及其解决的相关问题

无论是公共艺术品还是应用型产品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总是要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于本项目涉及的单位较多(中科院、上海黄浦区科委、百联世茂国际),因此在设计问题上自然会有更多的要求。这也是公共艺术品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本项目而言,其设计过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如下:

(1)第一阶段――解决概念创新问题。本项目设计初始阶段主要是艺术表现性及概念立意方面的问题。这是项目开始时相关各方提出的核心问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希望自己的技术通过一种艺术化表现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介绍给广大市民,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上海黄浦区科委更是要求设计能够有深刻的内涵,能够体现出上海城市文化的特色;“百联世茂”作为运营管理方更希望在商场门前设置一处能够强烈吸引眼球的独特装置从而为商场带来更多的人气。本阶段各方有着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立意要新颖。根据要求最初产生了三个方案分别为:1)舞动的萤火虫;2)立面人;3)玉兰之光(如图2~图4)。

三个方案的立意分别为:1)以萤火虫微弱的光亮唤起人们儿时美好的回忆;2)科技使人的生活更美好;3)以白玉兰代表上海科技的特点(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三个概念方案经多方讨论后选择方案三作为深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原因有两个:首先,方案1和2虽然有相对较好的立意,但是放置在南京路步行街这种人流量特别大的公共场所会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针对儿童;其次,白玉兰作为上海的“市花”更能为人所熟知并且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好的代表了活动举办地“上海”。(注意,此阶段尾声方案考虑的重点开始发生了变化,从概念利用向便于管理方向倾斜)。

(2)第二阶段深化设计――解决形态问题。根据第一阶段多方讨论制定的方向,方案深化以白玉兰形象为核心进行深化设计,(深化方案如图5)此次深化设计从安全因素考虑把有锐利边沿的具体的白玉兰花瓣造型镂空在球体表面,并且放置高度于1500mm以上的位置,LED颗粒灯置于球体表面,但多方讨论的结果仍然不符合安全性的要求,首先图案的边沿依然比较锋利;其次,虽然放置的位置有一定的高度,但仍会给喜欢攀爬的儿童带来安全方面的隐患。因此小组讨论再次深化解决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经过再次深化,采用白玉兰造型凹陷的手法加以表现(如图6)。经过再次深化设计,确定这种方式基本可行,但是需要对白玉兰的造型和排列方式等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注意,此阶段的过程中,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考虑成为了项目的核心,两次深化都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安全方面的问题,便于日后的管理。)

(3)第三阶段施工制作――解决技术可行性问题。在制作阶段为了艺术性及展示效果的需要,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电量过小的问题,最初的设计是成年人每踩踏一次地板约有0.3瓦的电量产生,但是光感过于微弱,因此中科院技术研发团队通过技术改进使发电量达到了成人跳跃时可以产生1.0瓦的总电量;二是LED灯光点亮方式的问题,如果灯光是同时点亮的话会使效果相对比较僵硬,缺少活力与变化,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每一粒LED灯光有单独的线路控制,这给设计制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只球上面分布的百余只LED灯耗费了约2000米的导线。经过多次的概念设计,反复的深化修改以及克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发电地板于2011年5月顺利在南京路步行街百联世茂门前的广场上落成并引来广大市民和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如图7)

图7项目落成现场

5案例回顾及分析

通过本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发现,项目运作初始阶段各相关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新颖的概念创意,然而随着项目方案的推进,项目关注的重点开始发生倾斜,除了设计的主题设计师之外。其他各相关方逐渐把重点开始向便于管理的安全性及实现技术方面转移。整个方案深化的过程基本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项目至此,主宰或对项目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已经脱离了概念与形体设计,主导其创作的力量由设计师转向了管理单位或称之为购买者。当然这对整个项目的创作是极为不利的,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另外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此类非典型公共艺术品项目而言,由于涉及的相关方比较复杂,因而呈现出来不同于纯公共艺术品可以由艺术家进行把控的情况。

6结语

设计的本质就是不断解决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在本项目运作过程中可以充分看到,作为非典型公共艺术品与一般性的艺术品不同,他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需要解决各种与艺术创作本身没有太多关系的问题。比如运营管理的安全性,技术可实施性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创意者而是成为了协调多方要求,并在作品中平衡各方要求的总协调者。如果综合评价本项目的话,本人认为其根本并不在于其创作意识的前卫性和形体设计的审美价值,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此类非典型公共艺术品创作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作为设计师很多时候要在这些问题间穿梭并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也不仅仅是设计,还包含设计之外的诸如协调平衡各方要求等更多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思毅.艺术城市公共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昊.城市公共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