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5:49: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课改改革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拓宽学生的其他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目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以专业需求为核心,导致学生过早的进入专业学习,而忽视了对体育学术知识的学习。根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现状,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他们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实践性不强、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
2、重深度、轻广度
虽然高校体育专业的现行课程设置趋加合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单一专业学科的学习上,以篮球专业学生为例,篮球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与篮球知识相关的课程,而与篮球知识无关的课程很少在常规教学中体现。同时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也比较强调从生物角度考虑运动技巧原理的高难度技术,而忽视了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这样的效果只能造成学生就业面会越来越狭窄。
3、重必修、轻选修
基于高校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导致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种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协调,设置很多时候选修课的课时被必修课所占用。由此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差,认为必修课是主要的学习任务,而选修课是附属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在具体的学习中不必认真对待选修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进入单一化学习模式,不利于实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目标。
二、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对策
1、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中,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视专业知识、轻视学术知识的观念,用于打破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专业学科课程与学术课程的结合:首先高校要增强课程理论方面的教学,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教材,让学生明白体育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安排教学活动,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而进行课程设置;其次高校在课程设置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由于我国课程设置周期比较长,一旦确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进行实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就会滞后与社会的发展,为缩短这种滞后性,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将最新的体育动态知识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以此保证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强调各门课程间的内容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编制教学课本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科学编制体育教材结构成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手段。我们知道如果学科的随意增加或者并存不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增加他们学习负担,造成重复学习,因此高校要对现有课程编制结构进行分析,剔除多学科并存的现象:一是要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将体育课程中重复的知识剔除出去,并且将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以此时刻保持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学生所接受;二是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性。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强调学科知识的衔接性。
3、合理分配教学课时比例,加强课程管理
基于高校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比例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高校在不压缩课时总学时的情况下,要逐渐降低必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比重,降低必修课在教学考核中的作用。其次加强课程管理,积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新课改制度的要求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专业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关的课程设置。比如高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是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教学中的新鲜点和困难点。笔者所在专业为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为了吸取国际优秀计算机教学经验,培养双证专业技术人才,本学校通过引进印度NIIT教育集团开展国际联合办法,所有教材与教学资源由印度NIIT集团提供,专业教师由印度NIIT集团培训,每年一次,教学均采用双语教学,笔者教学团队在几年来的双语教学中碰到很多问题,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很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值得推广和引用。
1.正确理解”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虽然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教高[2001]4号文件)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力争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全国各高校也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并不断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但是双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在职业院校中还有待加强。
1.1如何正确理解”双语教学”。
通常所讲的”双语”是指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包含着更深层面的内涵。“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其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双语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像在外语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完全用外语讲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课,则无法逐渐达到和教师用外语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概括起来,”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得媒介的教学。其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一般同时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或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甚至完全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
1.2双语教学的层次
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以加强大学专业教育。
一般来说,考虑到国内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用英文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2充分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2]。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师资是关键。
2.1双语教学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双语教师至少要有外语和学科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现实存在,专业好的教师外语水平较差,懂外语的而专业水平欠佳[4],这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2.2双语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可以说,双语课教师的匮乏是困扰国内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最大问题。为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需要鼓励教师参与外语水平培训,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机会,科学规划,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笔者所在单位先后和台湾、美国和英国等大学建立了密切关系,每年都有30人左右进入这些大学学习,并且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老师每年都会参加印度NIIT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本单位教师专业与外语教学能力,这也是笔者学校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2.2.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
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但是目前这种情形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2.2.3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偏重,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5]。笔者学校经常会有英国交流生来校学习交流,并且每年都会请台湾、美国和英国合作大学的教师来校教学和交流。
3合理可行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现状
当前就业现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国有企业萎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几乎都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国企又不缺普通工人,招用的主要是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二是民营企业现在用人最多,已成为解决就业岗位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民营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企业成本,它要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再说民营企业职工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它不会投入太多的培训经费,只想招用有经验的员工。三是求职市场上的学生军团规模空前庞大,据预测,2016年将超过千万。与这支求职大军相对应的是,大批企业裁员减薪,缩减了新员工招聘计划,就业难的现状可见一斑。
鉴于目前金融危机遍及全球,所以高职学生创业风险较高,在大学生创业中,有的人选择打工,先打通某个市场,等自己有了能力、有了人脉再去创业。有的人选择贷款,或者直接在金融机构或银行申请风投。创业,要做好奋斗的准备,但是一定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大学生创业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创业是一定会承担风险的,创业有时候是一场赌局,但是与风险成正比的是丰厚的利润,很多人选择创业的目的就在于此,但也有很多人在中途选择放弃,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这提醒大学生们做决定一定要谨慎。
2.高职创业课程
教育可以发展人类社会,而创业可以更加集中地实现个人人生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创业课程已经在中国各大高职院校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相较于国外的高职创业课程,我国的创业课程起步迟、发展慢、应用性不强。
3.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提升高职创业指导老师教学及实践指导能力。高职生创业项目主要是以实用专业性技术为主来进行开发的,教育者应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经验相融合,进行有效完善的创业培养教育。另外,有的高职教育者讲的知识体系衔接不到位,讲得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没有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也缺乏传授方法,学生在被硬性灌输知识的前提下水平很难提高。高职创业老师应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高职教育者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把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相关创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战略、新方案和现实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使高职生能够不脱离现实生活来学习,更加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真实创业中。
(2)创新课程,加强高职学生的实战能力。创新创业在高职教育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浪,高职生对创业课充满期待,高职教育中也会有一些创新创业的讲座,但是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要优化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就必须进行创新课程的研发,加大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能力,努力研发创新课程,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创新思路,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创业,把更多灵感和想法甚至热情都付诸实践。
(3)创建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者应该以课程为开发的理论基础,以这个理论基础为导向,来向高职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行科学化的理论培养,把现实实践与外扩思维相融合,采用细化理论,分析实践案例,为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创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开展好高职创业园区建设,让高职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运用。
4.结语
总之,高职学生要有足够的勇庥胄判模要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机遇,相信自己的时刻准备一定会有回报。高职教育者也要为培养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创业人才而奋斗。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改”逐渐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然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课程改革自身的缺陷,也有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因此,系统理性地反思和深入讨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核心问题,对深化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改革系统环境分析
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我国经济正处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包含知识、技术、信息的程度较高的劳动领域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如表1所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就必须以全新教学与课程模式来满足这一客观需求。
表1不同国家劳动力分布状况(资料来源于 王学伟《从类型教育角度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从教育的类型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而普通教育是以升学需求为目标;在就业需求导向下的课程模式下,要求
其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要与产业密切合作,实行教、产联合办学,使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切实符合产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产业人才。
从个人职业发展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首先,知识化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需求,作为给生产第一线输送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说,现有课程模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这种人才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智能的结构和类型方面存在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可成为研究、学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两类不同领域的人才。据有关专家测算,在我国研究学术型人才在人才结构中约占35%,技术技能型约占65%,这就使得更多的人选择职业教育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目标的构建
结合课程改革系统环境分析,笔者认为,从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将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对应的课程目标取向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课程标准,它虽然指明了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但这种课程的僵化使学生行为的变化必须符合提前设置好的标准,也就限制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充分发挥,这与真正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真正的教育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与舒伯特所陈述教育目标中的“表现性目标”相匹配。“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充分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创造型和个性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时,既要兼顾“行为目标”也要着重考虑“表现性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职业教育改革大的目标基础上来构建的。从能力本位的方向出发,课程改革目标定位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技能相一致。但是过分关注技能的课程设计容易使课改目标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将学生能力简单的理解为“职业能力”,加之近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的另一个目标- - - -缓解就业压力,这就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观,很容易将职业教育课程演变为职业工具,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了很多的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却到处跳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诚信与责任感等诸多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工具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行家。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四、课程体系模式的系统构建
(一)几种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过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等模式的发展。“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定律等,旨在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但无法提供企业更注重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工作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能力本位”模式主要有CBE、双元制和MES课程。这三种模式都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客服了“学科本位”模式的不足,但是这三种模式也都有各自的不足。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将能力看做职业教育的基础,但是它将各种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在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上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德国的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这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所以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知识深度不够。MES(Modutes of Employable Skill)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技能和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但是,正是由于其模块的选择具有灵活性,这就导致这些模块间没有系统性,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而且在实践中,培养目标工具色彩浓重,更适合短期培训。
在我国,“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是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蒋乃平先生提出的。这种模式将全部课程归入不同模块,考虑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了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的结合,但具体的课程内容仍然是用学科体系来组织知识、技能和态度,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无法实现职教课程模式的彻底转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本质特征是摒弃了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该课程模式的特点是:(1)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来分析,而不是死板的去讲解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2)培养目标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而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整体的职业过程。它将某专业相关“行动领域”细化为一个个“学习领域”,然后通过一个个“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训练学生胜任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等价值取向。这种课程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情境中的职业活动来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技能相结合教育理念,这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行为目标”取向相吻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以创新合作学习为标志,突出了职业教育课程“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根据学习目标来组织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含以能力为基础来描述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通常来说,学习单元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则要根据不同职业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跨学习单元的组合方式。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封闭的专业基础课与开放的行动课的整合,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而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下,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其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相比更具有合理性。首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不能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课程的职业指向性较弱。只有按照学生职业工作的过程需要的能力和知识来组织课程,才能真正为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其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中心的理念。这种课程模式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这种课程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多地以指导或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和开发“做中学”的项目、任务或案例,引导学生“做中学”,做挖掘学生潜能的工程师。再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处于直接的真实的情景中,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咨询、计划、实施和评价等完整步骤的训练,亲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称为真正的创新思维训练,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永远是句空话。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不仅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变革,而且在课程价值观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模式的最优选择。
五、关于课改的系统评价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内容过于狭窄。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而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很难进行评价,使学生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企业更看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有利于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其他能力的关注,导致课程评价的真实性的缺失。2.课程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课程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即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而缺乏对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评价。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1.倡导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大多通过考试打分这种量化评价标准。从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课程评价标准需要增加设置一些非量化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的学习。2.树立整体化的课程评价意识。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确定被评价对象的优劣,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课程实施最后一个环节“总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促进课程的及时改进和完善。
六、结束语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环境,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应定位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课程设置应从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安排,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技能培养相一致。为实现这样的职业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要逐步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演进,课程评价体系要向课程评价标准化、多元化、整体化评价意识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晴,陈明.课程评价目标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9).
[2]丁朝蓬,郭瑞芳.20世纪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4):11-17.
[3]林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J].引进与咨询,2006,(8):34-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2-01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高校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有很多都选择了自己创业。由于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创业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出现,各大高校也纷纷把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体系之中,这对培养学生创业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意识具有很大意义。基于当前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参考,能为我国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及意义分析
(一)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的就业教育课程开设于1998年,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考核以及师资建设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决定着学生是否有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我国开设创业教程设置的试点学校主要有:清华、人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这些大学所表现出的高校创业教程设置上的现状主要为:第一,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创业教育与创新规律、创业学概论等方面,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特色设置的,没有形成一致的体系。第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收效明显。试点高校对学生的创业课程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实践。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竞技活动和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园地,催化了学生创业灵感的成熟。第三,创业环境的实战性不强。对于试点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或创业论坛,虽然能起到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热情的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会有实战的感觉。
(二)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意义
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延续到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具体来说,让学生在学校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保证他们走上社会后在遇到就业瓶颈而选择创业时,能有知识可以运用,而不至于没有方向而创业受创。对学生而言,技多不压身,经过对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利用老师的指导和学校丰富的设施资源,让自己的创业想法成熟起来。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标。该理念的确立,必须从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转变创业思维方式、树立对市场的前瞻性预测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对学生的创业灵感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的明确,必须从老师做起。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学科,老师在没有教学模式作参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美国创新教育的成功案例来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然后根据国内的创业环境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制定出符合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完善教学资源和条件
由于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得比较晚,并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在部分高校设置试点,所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很不齐全,基于这种现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认真参考国外创业教学的成功案例,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创业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对教学资源和条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建设
在校大学生在没有进行创业知识学习时,他们对创业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还存在误区。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和建设,首先,必须为学生配备合格的具备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由于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足,所以对引学生入门的老师的水平和素养非常高。其次,为了增强学生创业的实战感,可以为学生聘任优秀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是社会上的自由创业者,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可以是创业方面的专家,由他们来为学生讲授创业的经验和知识,能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查和反馈机制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后,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核能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到学生的创业知识学习状况、对该课程的接受状况以及学生课下创业实践的进展情况。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委员及创业研究机构等,为学生进行课程的考核和评估。经过对学生考核结果的分析,能促使学校对设置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三、结束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缺乏专业知识和老师的指导,会走上很多的弯路。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能给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能把学生的创业灵感孕育成熟。随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的普遍开展,届时学生的创业热情将更加高涨。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2012年全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有1200万个,但新进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下岗和登记失业人员达1000多万人,意味着2012年将出现1200万的就业缺口。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其主要内容是给在校大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的知识,现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
但在目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讲述、轻学生参与,重知识点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现象。为了有效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就业中的实践及应用能力,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效果较好。
一、教学内容安排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方法不同,其是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根据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并将它运用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把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准备三个章节。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让大学新生迅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为自己规划好职业发展通道。本章可安排12课时,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作业,并可在全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参与,亲身模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介绍创业流程。本章可安排6学时,安排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课程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上交一份创业计划书,也可鼓励大学生参加校级和国家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感受创业氛围。就业准备主要给学生讲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心理和国家就业政策等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在心理、思想和行动上都做好充分准备,为初次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本章可安排12课时,可安排学生上交一份个人简历作业,并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一届的模拟招聘会,提前练习应聘技巧,为日后实战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职场形象设计、礼仪等大赛,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筹码。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例析
1.案例法。该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章内容中,可以给同学们讲美国影星阿诺施瓦辛格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他成功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制定好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学习讨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角色扮演法。在实践中,先明确部分学生扮演某种角色,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行事,然后让其他学生讨论其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要求或寻找某些行为规律。在学习《就业准备》这一章中,可以让学生模拟面试现场,一部分同学扮演应聘者,一部分同学扮演考官的角色,其余同学作为观察者。通过对面试过程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个角色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者的点评,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总结行为规律,为日后参加真实面试活动积累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面试技巧。
3.素质拓展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游戏或竞赛中,自发领会教学内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堂上进行讲授,还可以到户外进行素质拓展,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例如在《大学生创业》这章中,可以让学生参加“蚂蚁翻树叶”的游戏:将一张白纸平铺于地面,让7-8名同学全部站在纸上,双脚不能离开白纸,要求他们试着将平铺于地面的白纸翻转180度,并且保证任何一人的脚不能踏出纸外。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拓展能力和对一般规则的突破,思维不局限于任何一个规则或框架之内,而这种能力正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4.心理测试法。即利用标准的心理测量量表,让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测试。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在渴望了解别人的同时,也希望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章时,可让学生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学生将来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5.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当前招聘中较为常见的测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掌握的重要就业技巧。教师可预先布置讨论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全是自由的,没有领导者。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如何和别人沟通,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脱颖而出等技巧,为以后参与这类活动积累了经验。例如在《大学生创业》中就可以安排就“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进行讨论,也可以在《就业准备》中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三、课程考核
课程最终的成绩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三个部分组成,考核成绩=期末考核(30%)+过程考核(30%)+成果考核(40%)。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期末作业考核;过程考核首先由老师设计出量化考核表,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率、学习态度、知识能力、团队协作等,同一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分数占40%,教师的评价占过程考核成绩的60%;成果考核主要考核每个学生参与比赛的综合表现,考核主体是专家评委,根据学生参与比赛的表现打分,占总分数的20%,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具体考核方案如表2。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要注重课程项目实施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组织和引导,强调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体会,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湘菊.体验式教学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
[2]旷永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理念的强化,营销专业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要真正办好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化的教育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营销专业课程衔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
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
教学就是教书育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把职业规划安排在不同的课程、实践中,通过学习,能够把握职业提升的机会和职业方向的发展。
二、营销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
1.人才培养的定位
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应从培养市场营销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或操作型高技术人才”。因为“高级专门人才”实际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掌握市场营销所需的高技术,二是应在企业从事高层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很显然,这应属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而“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强调“应用型”,说明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营销第一线的营销人才,而不是企业高层营销人才,这一点区别于本科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技术”强调必须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第一线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高技术”确定了与中专及一般的职业培训的区别。
这个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这三个理由:一是由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的。据调查,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结构是比较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中基层营销人员数量大大高于高层营销人员数量,中基层应是本科以下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二是由高职高专教学资源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无论是生源的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修学年限,还是师资队伍状况等教学条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目前均有一定差距,故不能脱离实际,盲目与本科培养目标攀比。三是由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即便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绝对不是精英教育,决定了其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只能是掌握市场营销职业技能人才,而不是研究市场的专家学者或市场营销的策划大师。
2.教学理念的定位
在教学中,以培养强技能、精操作、善推销、会服务的市场营销专才为高职高专的教学理念,注重灵活、实用、综合。教学方法应为启发式的案例教学。在案例的结论上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包括经验、方法、技巧,更注重今后运用这些经验、方法和技巧的能力,落脚点为应该如何做。
首先,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市场发展的新特点、新理论、新技术,且课程的编排要以灵活适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模块一般由两至三门专业课加一次综合实训组成)为主,取代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根据市场变化和用人单位要求,增减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当然,灵活不是随意,这种灵活的特点必须体现在教学计划(大纲)之中。
其次,无论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知识还是新兴市场知识,只要是实际需要的,可以付诸实践产生实效的,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探索性的新理论、新知识,则不适合于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这是与本科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区别。
再次,教学内容应该综合,可以开设综合化课程,高职高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本科教学那样设置大量的单科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可合并为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市场研究、可以合并为综合的市场研究,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可合并为综合的物流管理等,这既可以满足构建本专业知识体系的需要,又可以缩短理论教学课时。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防止这样几种倾向:①求全。认为市场营销人才这也要懂、那也要会、课程越开越多、课时越拉越长,由于受多种条件制约,结果是这也没有搞懂,那也没学会。②求高。对学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通晓国际商务规则”、“英语达到四级水平”、“拿到市场营销资格证书、熟练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甚至提出一些本科生也难以达到的要求。③偏理论。即重视理论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轻实验实训,轻社会实践。④不专。过于强调通用性、忽视针对性。如商品学知识,几乎要把各类商品的相关知识都要学到,学生难以学深学透,而市场急需的汽车、计算机、机电产品的营销人才、其产品专业知识的课程却没有开设,使毕业生就业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选择性不强,缺乏竞争力。
高职高专教学方法是更注重实践实训。按照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高职高专其专业课教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实训课时之比应达到1:1,至少应达到6:4。从这点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时数及比例要大大高于本科同类专业,因此,对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更多,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也更高。
3.能力素质定位
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职高专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较之本科生要低一些,实际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二者的差异更多地反映是一种结构上的差别。高职高专素质能力要求高于本科生的部分是由其在市场营销第一线直接面对顾客、用户的岗位特点所决定的。另外,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上。不同的是,高职高专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比本科生更严格一些,大多数职业院校将其与毕业资格挂钩,即除取得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资格证外,还需再取得一个职业能力资格证才能毕业。而本科院校一般只与英语四级或计算机二级挂钩。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方向为从事生产及流通企业的营销调查、销售内勤、业务洽谈、市场开拓、客户管理、广告促销、商品推销、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市场专业人员,以开展推销、公关、广告、服务为主要工作岗位。就业方向(岗位)定位,不仅要体现于教学及培养的模式、内容方法上,也要体现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上。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自己将来就业定位相适应的技能,提高相应的素质;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面向市场营销第一线,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实事做起,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另外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市场营销第一线工作的复杂性、艰苦性、挑战性、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提高自己适应企业及工作的能力。
三、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大学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无论从历史还是实践来看都居于首位,教学为中心不应怀疑。
目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开设以下必修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环境分析,商务沟通技巧,消费者行为分析,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营销管理、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另外还有5-8门选修课程。
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房地产、医药、化工、中、大型商场等行业的营销领域,从事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商务运作、客户服务、销售管理等具体工作。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98%以上。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我们设置的课程就要与之挂钩,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非常火热,营销人员需求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首先设置市场营销概论课程,在它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等。当然,营销专业课必须设置,如目前学院的四门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另外,消费行为分析、商务沟通、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国际贸易、营销管理等课程,这是营销人员的撒手锏,不学是不行的。
遵循课程开发、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营销职业和高职行业特点。
1.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的理念
体现职业导向、能力为本、工学结合。“职业导向”需要围绕营销职业确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定位营销实践教学课程;“能力为本”需要坚持以营销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营销训练为载体、以学生会做能做为引领、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工学结合”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做与学、学与教、做与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的七个方面统一。
2.明确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内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而课程标准建设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教学安排、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基本依据。
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课程标准要求应能有效体现职业性、岗位型和实践性。
课程标准如何体现职业、岗位标准,并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效衔接,一直是各院校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明确各门课程的目标和预期成果;二是实践教学课程教学项目、情景和单元的设计,满足职业的需要;三是教学模式的设计;四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五是考核方法的设计;六是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的组织和编写等。
“三个课堂”建设为我们职业教育提供了项目内容。第一课堂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与行动领域对应的10门专业课程设计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以化工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学生参与型的营销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实训、社团、考证,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课外学习活动。第三课堂即学生自主型的营销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技能比赛、兼职打工、创业实践等,以检验并拓展实践教学的成果。
3.“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做为先行,将营销岗位工作任务作为课程项目;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将学生在营销实践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作为课程学习内容;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为学服务,采取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采取个别交流、团队沟通、项目介绍、成果演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水平。
4.进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
将课堂按企业营销场地的要求布设。融教室、与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分成小组成立各分公司,职责分明,模拟企业营销运行,各分公司独立核算,相互竞争与合作,形成有机整体。
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联系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践教学又居于核心地位。公共素质课程、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与创业实践)都是教学活动,它们均居于重要地位,由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具有很宽的领域与空间。只有树立广义教学观,教师的使命才更为光荣神圣,教师的职责才更为重要。
1.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营销职业特点,国内高职教育第一次明确提出营销专业“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做为先行;以知识够用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为学服务;以“说”贯穿于课程项目活动全过程。在3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充实和丰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理念、内容、教学模式等,取得了许多相关成果。
2.体现职业导向、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职业规划,参与学院各项技能大赛,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3.建立“三个课堂”有机融通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分别参与相应的实践课程和活动。第一课堂方面,任课教师主编或参编本学科教材,主持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专业网站;第二课堂方面,组织学生到实训单位参与实践活动,把所学理论转变为实践经验,参与国家组织的营销员考证,为今后走人社会拿到敲门砖。第三课堂方面,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到目前为止,学院均取得一等奖。参加2009第六届国际市场营销大赛(新加坡)取得优胜奖;参加2010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管理创意大赛(全国’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参加2009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学生创业方案竞赛、全国首届网络零售创意大赛,均取得好成绩。营销专业参加营销考证通过率95%以上,学生在校实施了若干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基础。
4.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营销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归纳、提炼了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以及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营销专业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公开发表的论文为营销教师的交流提供资料,国内外营销类竞赛为不同院校的教师、学生的交流,为学院与行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综上所述,本专业传承流通行业底蕴,整合学院传统教学资源优势,紧抓江苏及长三角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机遇,依托华润苏果、北京华联、扬州十方通信、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重点面向大型超市、家电连锁、房地产开发、化工行业、品牌专卖店等领域,满足现有企业对营销策划、营运管理、产品推销等营销人才的需求,培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营销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会做为引导,以提高学生素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开发与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容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堂教育这一载体和途径才能予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而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则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并以此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服务体系,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了保证评结论的广泛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分别由管理人员及同行专家和学生进行评价。由于管理人员、同行专家与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管理人员及同行专家与学生评价应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一、同行、专家及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1.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由于参与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同行、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所以评价体系应力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素质、教学组织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2.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如果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无法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共同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共同发挥来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高级活动。然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除了具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外,符合教学需要的特定环境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通过对教材、教学设施和课堂气氛等指标的评价,将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
4.教学效果及效率
严格说来,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特别是课后学生的作业、答疑和测验等教学环节才能完整的体现出来。但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最小单元,其效果如何应该是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应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及效率给予评价。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众,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最终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检验。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它们不具备教师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只能通过对一堂课最直接的感受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将教师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使用的评价体系与学生使用的评价体系分开设计,分别使用。才能使评价结论真正能起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教师的精神状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所在。教师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感染力往往会成为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基础因素,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自信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甚至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也会带来影响。因而,教师的精神状态自应作为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因素。
2.教师的管理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的管理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上课缺勤、睡觉、随意走动等与课堂教学极不和谐的现象是积极引导,还是熟视无睹,也是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指标。
3.教师的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用乡音教学会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的最大障碍,不规范的语言习惯更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的语言水平也应成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
4.教师的知识体系
一门课程总是包含在一个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门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必要介绍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也应成为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5.教师的互动意识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时的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一言堂”不利于学习问题的及时解决,只会造成学习问题的堆积,教师的互动意识必须成为学生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6.教师的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准确地讲,还应能熟练地做,如此才能既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教师的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特定指标。
7.教师的时间观念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教师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实现知识传授和技能形成的高级活动,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准确地把握一堂课的有效时间,使一堂课的信息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负责任地推迟上课时间和喋喋不休地推迟下课时间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8.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所关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面向合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9.教师的板书技巧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条理和层次均需要通过板书来展现,一幅优美的板书本身就可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因而,板书技巧应作为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
10.教师的组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24-02
所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即根据该专业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并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分解为特定的课程,最终将其妥善安排、合理优化配置,使这些内容成为完整课程体系的一个过程。课程设置问题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高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对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愈加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课程设置作为该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其现状是客观与堪忧并存。从整体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来说,亦或是从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来说,其整体设置状况都教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有力地引导着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大体来说,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全校必修,包括师范类课程)所占学分与学时数最高,二者相较,又以专业必修课居多。选修课,即专业任选、专业限选次之,实践性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数最低。大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教育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篮球、田径等专业必修课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无论是在学期课程开设、考试侧重等方面都较限选、任选以及实践课程占优势。因此,从整体来看,这种课程设置状态较为合理,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使体育教育专业蓬勃发展,但细化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并未很好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相链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中小学教师,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设置体育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与技能,更要设置能提升学生教学素养与技能的课程,凸显教育的职业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机会。但在此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课程内容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的很好链接,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销对路”,是相对失败的教育。
(二)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未能与时俱进
受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时,在教学理念上未做到与时俱进。如不能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认知、体育学习期待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展开体育教学,也并未树立明晰科学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目标,教师将教学任务的完成置于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努力不够。再者,教学目标的模糊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三)专业选修门类单一,专业必修开展缺乏自由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对学生体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同等重要,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选修课门类单一,缺乏多样化,专业必修课开展过于拘谨、缺乏自由与自的问题。选修课是为促进学生体育个性发展,丰富学生体育素养,拓展学生技能所设置的不可或缺的课程,只有呈现多元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需求。专业必修课程要基于学生学习需要自由、适当压缩部分课程,使课程开展更自主化。
(四)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缺乏对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凸显三个特征,即职业性、教育性、体育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教学技能等的忽视。在教学技能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实践平台。在职业素养方面,忽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中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课程
在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确保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又要使课程设置迎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并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关联、相链接。首先,可整合体育教育专业与以上二者关联不大的课程。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音乐与体育教学》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体育史》、《体育概论》等,这些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故可适当削减课时,必要时可取消部分课程。其次,要充分利用有效学时基于中小学体育内容展开教学。在有限课时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尽量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即体育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应与该区域中小学体育考试内容相契合。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有体操与队列队形、篮球、田径等,中考测试项目相应就有球类(篮球、足球等)、体操(双杆、单杠等)、田径(男女不一)、立定跳远等等。以上内容均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依据。
(二)丰富选修课门类,增加学时,凸显必修课自主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无论是专业任选还是专业限选都呈现一定特征,但总体说来,依然存在着选修课门类单一、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在体育市场营销、营养学、体育美学、体育英语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几个课程上,从整体看,这些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鉴于此,应该多开设一些实践类、实用性的、综合性体育课程,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多多增加实践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上,可有计划增加专项选修课的比重,将限选课中的一些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逐渐向任意选修课转移,转移后,可适当增加剩余课程的学时数。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其课程开设应符合该专业的“特殊性”与“技艺性”,即本专业的学生可不用做到与全校学生一致的要求,保持专业自,可基于教学目标适当压缩或扩展学时、门类,如削减理论课程,增加技艺型课程等等。当然,削减或增加课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需要而定,不能盲目随意而为。
开好这门课程需要强有力的师资作为支撑,因此如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成了课程建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现状
(一)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相继设立,但与课程教学的管理部门脱节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部门是不同的,致使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与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往往出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削弱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内容的教学,需要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和知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设置严格的任职标准,一般都是由各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很多人从来没接触过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任课教师实践性不强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自身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与实战经验。但由于当前担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学生辅导员,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即使部分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经历过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创业的实战经验。很难想象没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训练与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目前我国高校少有设置专门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要想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到专业对口的课程教师,是不现实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从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角度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问题。
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那么,课程教学团队应该是指由某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互补的,并愿意为了实现该门课程教学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一)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由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很难找到完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可以考虑把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师任职条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专、兼职教师,经过遴选,确定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团队内的每个教师不一定具备整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可以互补,同时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负责人,以及整个课程团队的负责人(课程主任),课程团队内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教学小团队,在总体教学目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整个课程团队在课程主任的带领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
(二)校外专家全程参与,构建“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知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标准,拥有就业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中,除了在校内招聘具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如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等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组建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团,构建“内外结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从而使课程教学团队成为一支“双师结构”的队伍。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管理
(一)理顺关系,归口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一般是由系部负责,可以尝试变革性地把该课程交由从来不负责课程教学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也归属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建设和管理,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紧密结合。
(二)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校内招聘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基本上解决了教师的工作兴趣问题,队伍相对稳定。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达成往往是通过职称的晋升来实现的,由于在高校教师职称系列中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职称系列,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看不到职称晋升的希望,或者是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这导致了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方向,工作中认同感和成就感低,长期以往,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考虑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纳入教育学或者管理学系列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职称系列,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的初、中、高级别的职称,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师的职业定位问题。
(三)主动为课程团队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及职业的归属感不强,感觉自己从事的是教学的边缘工作。学校各部门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努力为他们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享受教师同等的待遇,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地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纳入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中。
(四)加强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
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队伍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教学团队应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每学期开课前由课程模块负责人解读课程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案例的选取进行分析,统一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团队的每个教师按照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要求,到相关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了解、熟悉企业选人、用人的流程、对毕业生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参加各类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观摩企业招聘员工的流程,了解学生在招聘中的表现;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到校指导讲学;在高校间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分期分批选派课程团队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心理咨询师培训班、KAB创业教育培训班的学习,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团队成员要通过自我实施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建议相关高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师资。
(五)严格监控和考核,确保课程团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教学的质量是检验课程教学团队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应该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对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在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可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系统,综合评价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要把学生就业的质量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 壮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调查分析
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课堂提问的局限性,而是缺乏对课堂提问技巧的把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一大批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并对他们的教学课堂提问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这些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其课堂提问的普遍性特征,从而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1)调查对象。为了更好地体现好的课堂提问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本次调查的对象只局限在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对他们课堂提问的研究之上,提出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这些被调查的语文教师包括:获得省级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老师;从事语文教学达10年以上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上有相关理论建树的老师。为了增强此次调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选取的这些语文教师还应当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且选取的代表课程应当是一节内容完整的课,安排每位老师上同一年级两个教学班,且教学内容是不同的课程。
(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因此,经过考虑,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按照下列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教师、年级、类型、概括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进行了相关性统计。
(3)调查结果。调查按年级将问题进行分类,得到以下结果:
教师 年级 概括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共计
A 一年级 32 2 2 0 0 6 42
B 二年级 20 30 0 0 4 0 54
C 三年级 12 16 4 2 0 8 42
D 四年级 18 39 0 0 0 4 61
E 五年级 10 16 7 1 1 8 43
F 六年级 16 24 4 4 6 6 60
可以看出,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都是相当可观的,每节课平均下来提问次数都在25次左右。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的类型大部分还是以概括型和理解型为主,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的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概率并不高,但是这些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会大有帮助。
二、优化课堂提问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建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和规律之上的。
(1)适应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因此,课堂提问必须体现出新课标的主旨和内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尊重各个年级段的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结构以及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其认知水平尚且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也仅限于形象思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抽象概括。基于这一事实判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就应当以文本概括型、填空型和简单的回忆型题目为主。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提出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师应当逐渐减少对概括性和回忆性内容的提问,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理解性及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分析型、创造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