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4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壤改良技术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土壤管理技术措施
1.整地: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等。育苗前整地包括翻地、耙地,要做到深耕细整,耙平,要求土碎、无草根,无石块。秋季翻耕土地,翻耕深度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厚度而定,一般为20—25厘米,土壤较厚的圃地,应该先深翻后浅翻,土壤较薄的圃地,要采取翻动表层,松动底层、逐步加深的办法进行。用于插条、换床、育大苗的土地翻耕要适当加深,保证苗木根系发育需要。低湿地、土壤粘重地、有积雪的圃地,秋翻后翌年早春耙地。气候干旱地区,秋翻后翌春做床前耙地。翻耕主要技术措施为:不出生格子、随翻随耙、镇压平整、以使蓄水保墒。
2.消毒:消毒主要目的是消灭病虫。用硫酸亚铁、福尔马林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除达到灭土壤病菌效果外,还有改良碱性土壤、促进肥效作用。
3.轮作:轮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苗圃区间轮作顺序为播种—移植—插条—休闲。树种轮作顺序为:樟子松一落叶松一红松一樟子松。豆科作物轮作顺序为豆科作物一阔叶村一豆科作物。应该注意杨树不能重茬,不能与落叶松轮作。松类可连作4年、休闲一年连续轮作。休闲地一般采用全休闲或半休闲方式。半休闲土地只允许种植一些能够提高肥力、不影响苗木生长的农作物,不准种植蔬菜。
4.施肥:施肥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施肥量与施肥种类要根据适地、适树、适性、适量的原则进行测土施肥。施肥量一般每公顷8—10公斤。施基肥时,采取分期分层进行:在秋季翻地时,施入总肥量25%做床肥,翌春耙地前施入50%做中层肥,其余25%在作床(垄)时施入上层肥。使用的肥料必须是经过消毒及充分腐熟的。施追肥时,要根据不同的树种特性决定追肥次数,针叶树种每年追3—4次,阔叶树种每年追2—3次,移植苗追1—2次。苗木生长前期追氮肥、后期追磷钾肥。追肥方式可采用上方喷晒和开沟投放。上方喷洒追肥,要严格控制浓度。尿素肥液浓度为0.2%—0.5%,过磷酸钙肥液浓度为0.5%—1%。追肥后要及时用清水洗净残留药液,以免烧苗。开沟追肥后,要及时覆土浇水。草炭土和人粪尿不能混用。
1.沙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气性强、要混拌草炭和有机肥。
2.偏粘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差,要进行混沙和炉渣改良。
3.偏酸的土壤要混拌石灰、偏碱的土壤要拌沙压碱、增施磷肥、拌腐熟的草炭土。
4.采取有效的轮作、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
二、实生苗培育各环节的技术措施
实生苗是用种子直接培育的苗木,其从种子萌发、出土、生长发育到苗木出圃,各阶段环境要求严格,必须把握好作业方式、圃地选择、消毒、种子处理、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及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一)作业方式、播种地选择、土壤消毒
1.作业方式:可分床作和垄作两种。选用何种方式,要根据气候、土壤、地下水位、树种不同而定。针叶树和微粒种子的阔叶树适合床作,阔叶树可采用垄作。作床规格为床基宽1.1米,床面宽1米,高15—20厘米(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床可适当提高,干旱或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床面可适当低些),长按实际壮况而定,一般以10—20米为宜,步道宽40厘米。垄作规格:垄基宽60—70厘米,垄而宽25—30厘米,垄高15—20厘米。无论床作或垄作必须做到土壤疏松细碎、平整。
2.播种苗选地: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灌溉方便、排水良好,无病虫害的区域做圃地。
3.土壤消毒:为消灭杂菌病虫,播种前一周用2%—3%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3.5—4千克,均匀的浇在土壤上,七天后方可播种。也可用五氯硝基苯原粉,每平方米用6克混拌适量细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二)种子催芽、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
1.种子催芽:种子催芽目的是打破种子休眠。种子催芽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雪藏法、水浸法、混沙埋藏法、隔年埋藏法及变温处理法等,无论哪种方法要掌握好种子温度、湿度待种子有30%裂口时播种。
2.播种期:视地区而定。鸡西地区,一般以土壤解冻深度达5厘米、地温稳定在8—10度时为宜(大致5月7、8日左右)。
3.播种量:根据最适宜计划产量和种子的品质指标。用X(∥m2或∥m)=(P×n×10)/(E×K)×C计算Ⅸ—播种量、P-种子千粒重(克)、10 -常数、K-种子发芽率、E-种子净度(%)(纯度)、n-计划产苗量(株数)(密度)、C-损耗系数。
4.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及点播,微小粒种子采用撒播和条播,中粒种子采用条播,大粒种子采用点播。针叶树播幅宽5—6厘米、条播间距4—5厘米。播种后要用三合土(草炭粉、马粪及原床土)进行覆土。覆土厚度根据种粒大小、圃地土质、播种季节和覆土材料而定,一般为种子横径1—3倍为宜.微粒种子以微见种子为宜。覆土镇压后要立即浇水。
(三)苗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苗木从播种开始到苗木生长结束的年生长过程中,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按其自身规律性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等四个重要时期。必须根据苗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1.出苗期:从小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时期为出苗期。此时期正是苗木出土的关键时期,要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时浇水要掌握量少、次多,使床面经常保持湿润。
2.生长初期:亦叫幼苗期,以幼苗出土到旺盛生长以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幼苗开始长出初生叶,能够独立进行光合作用,根系生长较快,产生侧根,形成根系。同时,幼苗仍很嫩,对外界不良条件(炎热、干旱、低温等)抵抗力弱。此时的技术措施为合理灌溉、及时除草松土、间苗、浇降温水、病虫害防治,提高保苗率和苗木根系生长。
3.速生期: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增加开始到高生长量下降时为止。这段时间苗木生长速度较快,此时高生长及径生长都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影响苗木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的水分、养分和气温。有些树种因缺乏水分会出现一次或两次的生长暂缓现象,有些会停止生长,有些树种易受病虫危害。苗木速生期决定苗高地径及根系等质量指标,而满足这些指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人为的创造良好的空间,这一时期的主要措施,主要是做好苗木的灌溉,追肥、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的后阶段,要适时地停止追氮肥及灌水。
4.生长后期:从苘木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时起,到苗木根系停止生长为止。这个时期苗木的生理特点是苗木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代谢作用减弱、然后高牛长停止、陆续出现冬芽,含水量下降,营养物质转化储藏状态,苗木逐渐形成木质化,同时,虽然高生长停止,但径和根系仍在生长。当径生长停止后,根系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才能停止生长。根据这些生理特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防止徒长,促进木质化,要停止灌溉、对苗木进行切根控制水分,同时要做好防霜冻工作。
(四)移植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有些树种当年出不了圃,需要培育二年(如落叶松、樟子松)或三年以上(如红松、云杉)才能出圃,故需在苗圃地继续培育。苗木二年生以上培育方式有留床及移植两种,大部以培育移植苗为主。移植苗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1.移植将一年生的苗木,在已做好的床上进行移植,移植时先开沟,将苗木均匀地栽植在苗床上,一般针叶树种每平方米移植160株左右(每行16株左右)。移植时要做到不窝根、不露根、不倾斜、踩实。
2.浇水:移植后马上浇好水,保证苗木吸水扎根萌发。
3.除草:换床后在顶芽及叶芽萌发前,可用果尔等药剂除草。
4.灌溉:苗木生长期间要掌握好灌溉,灌溉量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特性而定,一般讲苗木速生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要满足其生长需要。
为切实解决花生连作重茬问题,于2007―2009年,每年的春秋两季,县农业局专门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全县12个乡镇,185个行政村,600个种植户,600个采样点进行了花生种植情况调查和土样采集。
1.1 土样采样 (1)采样时间。在每年花生播种前和花生收获后秋播前进行。(2)采样田块。到花生连作地按照取土技术规程进行布点取样,并用GPS定位仪定位。
1.2 分析化验 土样采集后,县土肥站严格遵循“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工作方针,按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交换性钙镁、有效锌、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等化验项目操作规程进行化验分析,数据测试值均在误差范围内,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方案要求。
2 调查化验结果分析
2.1 产量逐年下降 通过连续三年对600个取样点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同一栽培条件下,随着连作栽培年限的增加,花生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0-2012年被调查户的花生平均亩产分别为368.2公斤,341.8公斤,316.5公斤。
2.2 轮作技术推广慢 轮作是缓解花生重茬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受比较效益的影响,花生产值高,农民愿意种植,且面积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受人均耕地占有少的实际影响,轮作地块少,广大农民明知重茬种植对花生不利,也不得不在同一块地连年种植花生,致使重茬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3 有机肥施用不足 有机肥虽然养分全,但养分含量低,肥力释放缓慢,肥效不显著,加之体积大,劳动强度高,积造、运输较麻烦,致使农民越来越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而偏重施用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化肥的,造成了基础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质变差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4 大量施用低浓度单元素肥料 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有40%的农户习惯施用碳铵、磷肥(过磷酸钙)等低浓度、单元素肥料,这些肥料养分单一,含量低,副成分多,肥料利用率只有
18―25%。
2.5 忽视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目前,85%的农户注重氮肥的施用,而忽视了磷钾肥及微肥的施用,微肥施用量不足20%,导致花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素症,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2.6 施肥方式过于粗放 近年来,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田积极性受挫,大部分农户施肥图省事,撒于地表导致肥效大大降低。
2.7 土壤养分失衡 全县重茬花生耕作层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效磷、速效钾、钙、锌、硼等元素含量不足,而铜、铁等元素有所积累。
2.8 病虫害明显加重 花生连作为青枯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等病虫害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造成这些病虫害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病虫害越多,花生受病虫危害越重。
3 对策与建议
3.1 配方施肥 有机肥是完全肥料,矿质元素丰富,不仅含有氮、磷、钾、钙、硼等大量元素,还富含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养分较为齐全,肥效持久,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增强其蓄水保肥能力。有机肥和石灰配合使用可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有机肥、氮磷钾肥、微肥配合使用,能够满足花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花生营养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3.2 应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物有机肥 微生物制剂具有土壤消毒和土壤改良的能力,能杀死土传病原真菌,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使连作土壤恢复并保持良性生态环境。微生物有机肥是将有机物质与拮抗微生物一起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的有机肥料,拥有大量拮抗微生物和合适有机营养载体的有机肥,不仅能够适当补充有机质及养分,还能够在较宽幅度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拮抗微生物的性状。因此应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物有机肥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
3.3 选用抗重茬品种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减轻连作重茬对花生产量与品质影响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调换使用不同品种,可使根际微生物及相应的病虫害生理小种得到改变,能有效的减轻重茬危害。因此,要做好不同品种轮换种植,也可以减轻重茬危害。近年来,生产上表现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主要有:鲁花3号、鲁花11号等品种。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18-02
在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植物生长不良的现象随处可见,枯死株也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既有种植管理不当的原因,更有不良土壤环境的影响。园林绿化土壤中,有些土壤掺杂大量的建筑垃圾,有些土壤因大型机械碾压而严重板结,还有些土壤不适应特定植物的生长特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合理的土方设计及土壤改良,可以有效保障园林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的风景。
1 园林绿化土壤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迅速扩张。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因发展前期未重视土方质量,在后续养护管理中暴露出一些土壤质量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种植土壤含有建筑垃圾
在绿化建设初期,由于绿化主管部门缺乏经验,未意识到土方质量的重要性,加之监管制度不完善,造成了相当部分的回填土方质量不合格,包括原有建筑垃圾清理不彻底,埋下了日后绿化植物生长不良的隐患。据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2005—2011年的调查,主城70%以上的园林土壤属于碱性土壤,约40%的园林土壤中石灰、砖块等建筑垃圾含量超标。
1.2 种植土壤严重板结
绿化工程中,有些地段车辆频繁进出,还有挖掘机、推土机的施工作业。经过这些大型机械的来回碾压,土壤中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深层吸水和渗水能力几乎为零。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根系局限在种植穴范围内,极易造成植物生长不良。
1.3 种植土壤不适应树种生长特性
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土壤一般中性偏碱,大部分绿化树种能够适应这样的土壤;但香樟、广玉兰等喜酸性植物无法适应。因此,当地种植此类植物往往生长不良,严重的还会表现各种缺素症状。
2 绿化土壤理化性状分析与土方设计
在园林绿化的技术准备阶段,需要收集地形、土壤、水文等详细技术资料,经过专业图纸会审、设计及施工交底后制定出最佳施工方案。在此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和科学的土方施工方案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2.1 绿化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一般绿化土壤是在适当清理建筑垃圾的空地上回填一定厚度的回填土,因此绿化土壤的理化性状分析必须包含原土壤和回填土方2种类型。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pH值和通气孔隙度2项指标较为重要。
2.1.1 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数值高低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根据当地几年来的检测结果,良好的绿化土壤的pH值一般在6.5~7.5;而混有建筑垃圾的种植土壤pH值一般在7.6以上。这样的碱性土壤严重影响铁、镁、锌等微量元素的活性,造成喜酸性植物生长不良或引发缺素症。
2.1.2 土壤通气孔隙度。土壤通气孔隙度俗称土壤通透性,是指土壤具有通气、透水以及植物根系穿插的特性。土壤通透性指标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气、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作物生长[1]。
2.2 绿化工程土方设计与施工方案
2.2.1 地形地貌设计。按照园林绿化整体规划的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等相关技术资料,充分考虑与建筑的协调性,设计相应的地形和地貌。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将其配置在特定的地形。
2.2.2 现场渣土清理。在回填土方之前,施工现场特别是种植区域的渣土要进行彻底清理,这对植物今后的正常生长十分必要。按照土方施工方案,对现场土方进行清理,过筛后好坏土要分开存放,渣土集中外运。
2.2.3 回填土方作业设计。根据植物根系生长需要回填符合要求的土方至设计标高,在回填中因机械碾压造成的土壤板结不可避免,所以回填土方后要对种植场地进行翻挖,配合实施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3 植物生长特性对绿化土壤的要求
当地绿化土壤的pH值一般在6.5~7.5,可以满足大部分绿化植物的生长;喜酸性植物适宜的土壤pH值一般在5.5~6.5,种植此类植物的土壤应该进行调酸处理,将土壤pH值改良至5~6。
当地绿化土壤通透性略显不足,可以根据植物需要局部进行改良。一般树穴土的土壤通气孔隙度要求≥8%,一级草坪种植土壤通气孔隙度要求≥45%[2]。
4 绿化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当地绿化种植土壤一般中性偏碱,土壤肥力较低,根据栽植管理以及特定植物的需要,参照相应标准,在种植前及种植后的养护管理中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土壤改良。
4.1 碱性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4.1.1 酸性溶液灌根。结合抗旱,应用浓硫酸或磷酸6 000~8 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稀释后的酸性溶液pH值一般在2.6~3.0,可以快速降低土壤的碱性,但需要多次应用。浓硫酸属于化学危险品,腐蚀性强,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安全。
4.1.2 土壤施用硫磺。硫磺在土壤微生物以及空气的作用下,缓慢发生硫化反应,形成硫酸根离子,逐步降低土壤碱性。施用硫磺粉2~3 kg/m2,一年2次,可以使土壤pH值降低1.0~1.5。种植前改良可一次性施用硫磺粉5 kg/m2,30 d后可以栽植。操作中注意撒施均匀,在土壤表层5~10 cm施用[3]。
4.1.3 施用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提高的肥料,主要种类有硫酸铵、氯化铵等。在养护管理过程中,针对喜酸性植物或弱碱性土壤,一定要适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4]。
4.2 板结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4.2.1 严重板结土壤的翻挖。因大型机械碾压造成的土壤严重板结,必须采用机械翻挖,翻挖深度:乔木不低于100 cm,大型深根系乔木150~200 cm,花灌木40~50 cm,草坪30 cm[1]。翻松土壤过程中,往土壤中掺入腐叶土或有机肥等,增加土壤通透性,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2.2 栽培基质。在种植前,对于通透性不够理想的绿化土壤,可以采取局部改良措施,翻松土壤并往其中掺入腐熟秸秆、稻壳等多孔栽培基质,扩大种植穴范围,基质和土壤体积比为0.5~1.0∶1。
4.2.3 施用有机肥料。在养护管理中发现有植物生长不良现象,要施用有机肥配合其他改良措施,施用量0.5~1.0 kg/m2。严重的可在树冠正投影范围内扇形开挖,深度达到根系密集分布层,尽量不损伤主要根系,分3~4次改良根际土壤。
园林绿化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城市重要的资源,而且越来越稀缺,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壤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园林绿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日益紧张的绿化种植土壤资源,对建筑垃圾、园林及其他废弃物进行处理,转变为可利用的园林资材,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具有相当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5]。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T 340-2011绿化种植土壤[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 DB440300/T34-2008园林绿化种植土壤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63-02
宁夏银北地区75.6%的耕地都属于盐渍化土壤[1],其中碱化土壤(俗称白僵土)尤以平罗县西大滩最为典型。土壤pH值>9,碱化度>15%,土壤全盐含量2~5g/kg,有机质含量3~18g/kg,碱解氮14~60mg/kg,速效磷6~24mg/kg,速效钾123~230mg/kg。土壤剖面有高度碱化层,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1.5m左右,矿化度
1 盐碱土类型划分
盐碱土是盐化土、碱化土和盐碱土的总称[2]。盐碱土类型的划分以土壤全盐含量、土壤碱化度和pH值为指标,一般公认的分类标准见表1。土壤全盐含量常采用电导法和烘干残渣法测定。土壤碱化度指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与pH值一样反应了土壤碱化程度。
表1 盐碱土壤类型划分标准
[\&正常土壤\&盐化土\&碱化土\&盐碱土\&全盐(g/kg)\&4\&4\&碱化度(%)\&15\&pH值\&7~8.5\&
2 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由于盐碱地特殊的立地特点,植树造林前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土壤返盐碱,同时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才能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2.1 盐碱地造林准备 (1)全面整地。造林之前需进行土地规划,在灌排设施配套的前提下,全面整地。筑埂(埂高30cm,地块667~1 334m2),大面积浇水洗盐。针对宁夏银北的季节及土壤特点,一般分为秋洗和春洗。对于翌春造林的盐碱地可选择在秋末冬初灌水洗盐。春洗之后经过秋耕晒垡的土地,可在土壤解冻之后灌水洗盐,再浅耕造林。(2)开沟起垄整地。不适宜全面整地的地块,采取沟垄整地。每隔2~3m,挖深0.5~0.6m,上口宽0.7~0.8m,下底宽0.4~0.5m的沟,在沟内挖穴造林,植树面比原地面低10~15cm,使盐分集中在垄上,在沟里浇灌淡水洗盐,以减少沟里的盐分,降低土壤的盐分含量,达到防盐躲盐的目的,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2.2 盐碱土壤改良 国内外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有以下途径:一是物理改良措施(造林底部做垫层),二是水利改良措施(灌排系统),三是化学改良措施(即施用土壤改良剂),四是生物改良措施(种植绿肥等)。针对宁夏银北地区立地条件,目前采用较多的改良措施有:(1)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和盐碱地营养性专用改良剂。以植树穴为0.6m×0.6m×0.6m为例,碱化土壤与脱硫废弃物5.0kg/穴、改良剂3.0kg/穴比例和土壤充分混合均匀后回填。盐渍化土壤与脱硫废弃物3.0kg/穴、改良剂1.5kg/穴比例和土壤充分混合均匀后回填。(2)铺设隔离层。在植树穴的底部铺设稻草秸秆、黄沙、锯末、粉煤灰等,垫层之上与根系之间要有保护性土层,以防止烧坏根系。垫层上用原土,重盐碱地换客土,一方面能有效的防止返盐,另一方面利用优质土来保证苗木生根、萌发。
2.3 主要树种的合理选择 盐碱地造林树种的选择原则是采用耐盐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因地制宜的确定乔+灌+草、乔+灌,灌+草的不同配置模式,做到树种的多样性合理搭配。同时考虑苗木成本,就近培育的苗木一般适应性更强,路途运输短,成活率较高,造林成本也就相应降低。适合盐碱地造林的树种有:垂柳、白蜡、竹柳、国槐、沙枣、杏树、柽柳、紫穗槐、枸杞、四翅滨藜等。
2.4 造林时间 根据盐碱土壤先改良后造林的原则,宁夏银北地区应选择秋季节(10月中旬~10月下旬)和春季(3月中旬~4月下旬)栽植。春季造林宜早,土壤化冻之后即可栽植。
2.5 造林后的抚育管理 (1)植树后要科学灌水,利用盐水运动的规律降低土壤含盐碱量。植树后先灌大水压盐碱,并及时松土。过15d左右趁盐碱未返上来在浇一次透水,把盐碱压下去,有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促进成活。(2)盐碱地造林后要及时整修围埂,平整土地。造林后的1~3a内,在春季返盐时灌水压碱以保证幼林生长;在早春、降雨和灌水后应及时除草、中耕,防止蒸发返盐,每年1~2次。(3)要加强树冠的整形、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使用脱硫废弃物和专用改良剂改良后的造林区域,每隔6a需补施(下转81页)(上接63页)土壤改良剂1次。
瓜州县现有耕地面积49.3万亩,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22.85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80%,其中:盐碱地面积16.57万亩(重度盐碱地达到7.92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58%;板结地面积6.28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22%。目前,全县6个移民乡分别制定了土地改良、产业培育等规划,依托土地改良项目,积极发动移民群众,采取工程措施、增产技术措施、综合培肥措施、生物排盐、节水技术等措施相结合,2008~2010年共改良土地10.2万亩,其中,盐碱地面积改良6.52万亩,板结地面积3.68万亩,同时,把发展传统产业和特色种植业相结合,使移民乡特色产业面积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逐步形成移民乡镇主导产业的优势和特色,缩小移民群众与老乡镇居民的生活差距,实现移民乡镇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与工作措施
1.深入研究,明确思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前提,以促进移民乡镇农民增收、增加农业效益和移民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盐渍化程度,以农艺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相结合,采取不同的治理改良模式。同时,将耕地综合改良利用与生态培育相结合;将耕地综合改良利用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达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根据移民乡镇土地改良规划,我县分别成立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县上成立由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各尽其责,协同工作,做好物资调运、人员组织、资金配套落实等诸项事务;农技中心成立由中心主任任组长、土肥站站长任副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措施的落实、技术培训等工作。
3.因地制宜、完善技术要求
从改良技术要求看,耕地综合改良治理,应以治水为先导,以培肥地力为核心,治“旱、涝、盐、碱、薄“等障碍因子为目标,首先针对耕层薄瘠渗漏层土壤粘重的实际,采用深松机械深耕翻、中层爆破等工程技术措施,破除或松动粘重层,增加土壤渗透性;二是着眼于区域水盐平衡,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建立流域完整的灌溉制度及排水、排盐系统,防止盐分进一步表聚,注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建立新型的节水型灌溉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用水不当而引起盐分重新分配和地质因素造成的盐碱地的发生,同时,加强在土壤肥力、墒情以及土壤盐渍化监测工作,为各项改造措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三是针对土壤养分含量低的实际,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等耕地综合培肥建设,提高土壤有机质,促进耕地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技术措施
结合土壤调查结果,确定了如下改良技术措施:
1.工程措施
根据渗漏层粘重出现层位、厚度,采用深松机械深耕翻结合人工耕翻、机械挖掘、中层爆破等改造措施,破除或松动粘重板结层,增加土壤渗透性。
2.增产技术措施
建立以高产玉米、耐盐性啤酒大麦、棉花、油葵、甜菜等种植生产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移民乡镇群众增产增收。
3.综合培肥措施
针对土壤养分含量低的实际,逐步推进以秸秆还田、复种绿肥、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为中心的综合培肥技术,提高耕地有机质养分含量及耕地地力水平。
4.着眼于区域水盐平衡,应用生物排盐
防止盐分进一步表聚,采用引种盐地先锋植物,推广红豆草、毛苕子覆盖种植等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生物排盐。
5.从控制灌溉定额入手,开展节水技术
推进膜下滴灌等新型的节水型灌溉制度体系建立,解决由于用水不当而引起盐分重新分配造成的盐碱地的发生。
6.加强土壤肥力以及土壤盐渍化监测
为各项改造措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促进区域耕地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
通过对移民乡镇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实施,使移民乡镇地下水位下降,耕土壤盐分降低,产量得到提高,以小麦为准,改良后产量水平如下:高标准改造移民乡镇粮食产量达到250公斤/亩,亩增产粮食在30公斤以上;综合改造移民乡镇粮食产量达到150公斤/亩,亩增产粮食在20公斤以上。
2.生态效益
通过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实施,将大大改善移民乡镇基础设施条件,有效地遏制移民乡镇土壤盐渍化发展势头,提高了移民乡镇土地改良的效率。
盐化指标:在0~100厘米土层内全盐含量:轻度盐碱地0.4~0.7%,中度盐碱地0.7~1.1%,重度盐碱地1.2%以上。通过相应治理措施,全盐量控制在0.4%以下。
耕地综合培肥指标。通过实施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耕地综合培肥技术,使移民乡镇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层深度增加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3g/kg,速效氮增加30mg/kg,速效磷增加5mg/kg。
节水目标。通过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使移民乡镇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节水率提高30~35%,提高农业用水的再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3.社会效益
通过在移民乡镇推广先进的土壤改良综合治理措施,在各移民乡镇建立一定规模的综合培肥高标准移民乡镇和示范移民乡镇,辐射带动我县其它乡镇,开展广泛技术培训,使我县移民乡镇农业节水科技普及率达到8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30%以上,为提高移民自身素质,发展移民乡镇农业经济奠定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
1.土壤渗漏层粘重、板结、排水不畅
根据实地调查和现场挖掘土壤剖面分析,大多数土壤剖面中下部均大量出现青白淤积层,质地粘重、渗水不畅、透气不良,不仅严重浪费水资源,也易造成土壤盐分大量表聚,加之风蚀作用的影响,土壤表层覆盖着风积物,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生产能力和毒害着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结果显示,在各移民乡镇灌水8天后不渗水,20天以后难以下渗的问题较为普遍。
2.土壤耕作层盐渍化问题突出,急待改良培肥
移民乡镇因多是荒地开发,土壤表层普遍含盐,盐渍化危害问题突出。经实地调查统计,现有耕地中,土壤PH值达8.5以上,盐化土壤面积达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2%,其中轻盐土0.76万亩,中盐土1.23万亩,重盐土1.81万亩。区域土壤中全盐含量在0.5~1.5%,整体评价为中、重度盐渍化,同时,区域的土壤碱化度也较高,多在9.96~46.38%间。
3.土壤养分含量极低,急待培肥提高
根据省农科院化验室和我站化验室提供部分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偏大,在1.37~1.52g/kg ,说明土壤粘重程度较高;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较高外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8g/kg的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在0.13~0.47g/kg的水平、全磷含量在0.21~0.28g/kg的水平、全钾含量在1.27~2.61g/kg的水平、碱解氮在8.6~30.7mg/kg的水平、速效磷在1.1~4.9mg/kg的水平、速效钾在62.82~229mg/kg的水平。总体养分评价结果,除速效钾含量较高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需要完成土地复垦工作后,通过大量施用有机肥,实施配方施肥技术等培肥增产技术,尽快提高有机质,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
4.田间防护林不配套,将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移民已栽植了大量的农田防护林,但树龄小、防风能力弱,但立足我县实际,每年降雨稀少,气候干燥,风沙侵蚀问题突出,加之土层粘重、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树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保证移民乡镇持续稳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建设适应各移民乡镇实际的田间防护林带等,对提高移民乡镇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六、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全县各级都要把土壤综合改良治理培肥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扶贫办、发改委、农牧局、财政局、新农办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瓜州县土壤综合改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牧局,负责具体业务工作指导落实,并成立以县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农技中心主要技术骨干力量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成员的技术服务小组,强化技术支撑。把土壤综合改良任务纳入各乡镇、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落实奖罚激励措施,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2.强化宣传,技术指导到位
农、林部门要在土壤综合改良实施期间,利用各种形式举办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土壤综合改良治理培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县、乡技术人员要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田间、深入农户,了解土壤综合改良实施情况,围绕土壤综合改良等基本内容,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施肥用肥问题,确保服务到位与实施效果。
3.争取资金扶持,保证措施落实
全县各级要紧紧抓住移民乡镇被列入全省扶贫重点乡发展的有利时机,多渠道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筹集资金, 确保土壤综合改良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发改、扶贫办和农牧等部门要将土壤综合改良列入项目科技措施主要内容之一,多方争取移民扶贫资金予以扶持,加快移民乡土壤改良步伐,保证计划顺利实施,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4.搞好示范片建设,展示示范效应
中图分类号 S15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6-01
设施农业保护地生产是朝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2万hm2,年产量达到410万t,产值106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 000元。基于朝阳市农业用地面积,保护地生产规模已趋于饱和,今后中心任务主要是提质增效。其中,如何针对暖棚覆盖下,阳光照射、高温潮湿、种植单一的保护地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地力,将成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最主要的课题。众所周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肥力更是关系土壤地力的的正相关因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朝阳地区保护地的区域特点,大部分保护地土壤存在着土层较薄,土质生、冷、硬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保护地的生产能力,提高栽植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科学养地用地,应探讨注重实施一系列土壤改良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措施,强化地力培肥[1-3]。
1 客良,保证耕层厚度
对于在“三荒”和河滩地上新建的日光温室,由于没有土层或土层很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应该用熟化的土壤垫厚至50 cm以上,方可种植;在砂质土壤上建设的日光温室应该在沙层表面垫上黏土层后再客土,以避免水肥流失;对于在平地上新建的且耕层扰动较大的日光温室,耕层生土多,土壤瘠薄,影响根的发育和作物生长。因此,应该在深松的基础上进行客良,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 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
针对新建保护地土壤生、冷、硬的特点,应大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施用猪牛羊粪75~90 t/hm2或鸡粪45~60 t/hm2,或施精制商品有机肥15 t/hm2,施肥后最好用旋耕机深旋20 cm以上,避免施肥不均[4]。
3 秸秆还田,提升耕层有机质
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它能增加土壤中水溶性团聚体,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改善保护地土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应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主要为棚内开沟、铺放秸秆、加畜禽粪便调节C/N、撒接菌种、覆土、浇水、盖膜、打孔、定植等程序,秸秆用量在75.0~112.5 t/hm2。
4 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养分比例
氮、磷、钾是大量营养元素,新建保护地一定要在测土的基础上施用好的氮、磷、钾肥料,要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由于大多数蔬菜需钾量较多,而朝阳地区土壤自然钾素含量不足,因此3年之内应保持氮、磷、钾施用的比例为1.0∶0.5∶1.0,3年后,可调整为1.0∶(0.3~0.4)∶1.0;此外,应根据蔬菜品种的不同施用对其比较敏感的中微量元素,如辣椒和番茄需注意施用钙肥。
5 适当补充微肥,避免盲目施肥
微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及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适当补充微肥。朝阳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充足,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微量元素在作物上适应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的施用一定要慎重,避免盲目乱用。
6 注重年久保护地土壤的改良
投入生产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一年多茬种植,复种指数高,连作严重,施肥量大,从而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土传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对次生盐渍化严重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需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二是于蔬菜收获后深翻土壤,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翻到上层与表土充分混匀;三是对于退化污染极严重的保护地,应进行换土;四是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小水勤灌,以水压盐;五是掺入炉渣灰或砂土在过于黏重的土壤中;六是如果有条件,可开展无土栽培或实行水旱轮作;七是在蔬菜换茬空隙,将薄膜撤去,使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深层土壤中;八是用作物秸秆或地膜覆盖地表,使盐分上升速度减缓,有效控制表层盐分积累;九是加强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盐分随水分上移至土壤表层。
对土壤酸化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在酸性粉料中掺入生石灰;二是交替搭配使用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三是提倡根外施肥,如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硫酸钾、硫酸锌、氯化钙等;四是当土壤酸化严重时,可施用熟石灰,但需注意控制用量且不能在植物生长期施用。对养分失衡的保护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对土传病虫害加重的保护地要采取土壤消杀等措施治理。
7 参考文献
[1] 逯凤伟.设施蔬菜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18-119.
一、主要做法
1.农业站技术人员亲自到项目村组堪查设计,采集土样,送土肥站检测土壤养分,提出改良技术方案。按照技术规程,每200亩采集一个农化样,按S型采样法,取15点混合均匀后,取1公斤做为一个样品,经自然风干,处理后按国家规定检测方法检测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自2010年项目开展以来,共采集土壤样品284个,取得检测数据1420组。经过测试,其结果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0%,比全市平均值低0.59(全市平均值2.59%),属缺乏;土壤碱解氮含量加权平均值122mg・kg-1,略低于全市平均值(全市平均值为132mg・kg-1),属稍缺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19.3mg・kg-1,比全市平均值高4.2mg・kg-1(全市平均值15.1),按国家土壤分级标准,属于3级标准,含量较丰富;土壤速效钾平均值71.6mg・kg-1,比全市平均值高10.2mg・kg-1(全市平均值61.4),大大低于缺钾临界值(
2.抓好项目区试验田、示范田,验证改良技术方案。试验田和示范田主要内容包括:施用配方肥(20~25公斤/亩),增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亩),根茬还田(机械耙地),施用生石灰(75~100公斤/亩)以及客土(10立方米/亩)等技术措施。经过秋季测产发现:在亩底施有机肥2000公斤基础上,撒施配方肥20公斤/亩,配合根茬还田、施用生石灰以及客土等综合措施,各试验点均表现增产12%以上,甚至在平安村李保安家玉米试验田达到亩增产208公斤,增产42%的喜人景象。
3.深入项目区村、组、农户中举办技术培训班。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山东沟村、平安村、保卫村、黄岭村、爱河村等项目区举办培训班20期次,发放土壤改良资料1.8万份,在凤城电视台进行新闻报道2期次,项目培训中拍摄照片200余张。在宣传培训当中,实现了“四个公开”。一是补贴额度公开;二是补贴作物公开;三是补贴对象公开;四是补贴面积公开。整个项目完全公开运行。培训内容包括:(1)测土施肥技术。几年来,通过在项目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落实“3414”试验5个,肥料校正试验7个,摸清了草河区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优化了作物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构建了施肥模式,实现了测土科学施肥,建立不同作物肥料配方8个,推广配方肥360吨,直接施用配方肥面积达1.8万亩次。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亩减少化肥施用4.5公斤(折纯),亩增产100公斤以上,节省化肥投入15元,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鼓励农民亩施农肥2000公斤以上,对于高产经济作物,施用农肥3000公斤以上。(3)秸秆还田,提升地力。几年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每年综合开发办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直接还田农户进行补贴,秸秆还田面积和根茬还田面积处于逐年上升趋势。(4)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土壤酸性过强,不利有益微生物的活动,造成土壤板结,地温回升慢,限制农作物产量。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发现,亩施生石灰100公斤,土壤PH值由5.1提高到5.9,增加明显,亩增产粮食105公斤,增产19.6%,效益显著。(5)客土,增加土层厚度。对于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下的土层薄,砂石含量多的耕地,采取粘土垫砂土或砂土垫粘土的措施,增加耕层厚度,每亩需客土10立方米以上。实现土壤保水保肥,抗旱,增产的目的。
4.镇、村两级领导重视是做好土壤改良项目的前提。2010年12月在山东沟村和平安村举办培训班时,主管农业的范区长都亲自参加,全力做好项目的前期发动,中期实施以及后期验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27-03
1 引言
宁波地处浙江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1℃。常年均有3~4次台风和4~5次暴雨、大暴雨影响。土壤多为黏壤土、黏土、轻黏土。土壤pH值与含盐量根据海涂围垦时间长短,种植作物品种及蓄淡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pH值介于7.6~8.5之间,含盐量为0.2%~0.6%,新围垦的海涂地含盐量可达0.8%以上,最高处为1.6%。
2 宁波沿海盐碱地主要绿化树种
根据近几年来在工程上的使用与调查。依土壤含盐量不同可分为3大类。
(1)土壤含盐量0.4%~0.6%的盐碱地可选用海滨木槿、夹竹桃、刺槐、紫穗槐、香花槐、柽柳、旱柳、石楠、弗吉尼亚栎、木麻黄等。
(2)土壤含盐量0.2%~0.4%的盐碱地可选用白蜡、海桐、女贞、国槐、金丝垂柳、金合欢、桑树、苦楝、石榴、无花果、构树、无患子、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乌桕、臭椿、爬山虎、金银花等树种。
(3)土壤含盐量0.1%~0.2%的盐碱地可选用喜树、重阳木、龙柏、侧柏、柿树、月桂、红叶李、桃、大叶樟、珊瑚、榉树、湿地松、黄山栾树、水杉、池杉、杨树、青桐、垂丝海棠、大叶黄杨、樱桃等。
3 施工技术措施
3.1 土壤改良措施
盐碱地对绿化苗木的危害本质是土壤中含有过高的可溶性盐分或者土壤中钠离子饱和度过大,植物的根系不能从这些溶液中吸收到水分,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形成了毒害,同时使土壤的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结构板结,通透性差等劣质的土壤性质,加上可溶性盐分过高必定要对植物营养元素产生胁迫。使盐碱土不能给植物提供正常的水、肥、气、热条件,加上盐碱成分的生物毒害,使得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因此土壤改良的根本就是要降低盐碱地的含盐量,为植物创造有利生长的土壤环境,减少盐分对植物的危害。
收稿日期:2012-02-03
作者简介:王连吉(1954―),男,浙江宁海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与园林植物研究工作。
3.1.1 物理改良
(1)排咸蓄淡。海涂刚围垦时期土壤含盐量高达0.8%以上,必须快速淡化土壤高盐含量,最好方法就是排咸蓄淡。根据排咸蓄淡的需要开挖沟、梁、河道、排出积水,并建设好控水闸门。然后利用自然降水与水库灌水蓄淡水至海涂面层,待一定时间后再放出蓄水,几经反复,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另一方面通过天下雨水淋洗,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地随着水分的渗透流向沟、梁、河道,使咸水不断地排出,从而使土壤含盐量不断降低,达到可以绿化的要求。
(2)深耕晒垡。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翻耕,割断地面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晒垡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
(3)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多在绿化面积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3.1.2 化学改良
(1)增施化肥。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2)施用大量有机质(肥)。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有机肥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分解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碱,改良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地膜覆盖。地面铺地膜、土面喷蒸发抑制剂,减少土壤的蒸发量,可以起到阻止盐碱上升的作用。
3.1.3 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如紫穗槐、紫花苜蓿、蚕豆角等,对盐良有积极作用。播种时间一般为10月份,翌年2~3月割、伐后深埋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绿化完工后,套种田箐,形成地面覆盖做到土不露天,压制盐分的作用。在初花时割青深翻在土中,通过绿肥的腐烂,有机质的分解,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树木的生长打好基础。
3.1.4 微区改土
在已挖的树穴,增施有机肥,在树穴底部添加砻糠作为隔离层。然后添加客土和专用改良基质。不同类别植物采用不同改土方案。
(1)草坪。30cm深耕,加专用改良基质(专用改良基质组成成分为:氮磷钾、有机质、腐植酸、微量元素)0.01m3/m2,添加有机肥1kg/m2。
(2)灌木。挖穴,底宽0.5m,深0.6m,加专用改良基质0.018m3/株,添加有机肥2.5kg/株,隔离层加砻糠0.029m3/株。
(3)乔木。挖穴,底宽0.6m,深0.6m,加专用改良基质0.032m3/株,添加有机肥5kg/株,隔离层加砻糠0.046m3/株。
慈溪市在盐碱地绿化上采用此法收到一定的效果,一般苗木种植成活率可提高10%左右。
3.2 盐碱地苗木养护技术
3.2.1 浇水
第1次浇足氨浆水,第2次浇保养水(淡水),1个月内3天一小浇,7天一大浇。小浇即在根部少浇水,主要是叶面喷水,保持叶面水分;大浇即在根部浇足水,且持续2~3次以上,以达到树根是在软土壤中生出新的毛细根的目的。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在植物根部和叶面喷水、洒水,减低根部土壤温度,保证花木的正常生长。在干旱季节,对盐碱地里的苗木进行浇水时,要注意浇匀浇透,只有表层湿润的浇水或小雨过后,会加速土壤表面水分蒸发,引起盐分上返和积累,危害苗木生长。排水也很重要,大水过后进行排水还可冲刷土中的盐分。但有的树种浸水时间过长,就会引起黄叶,落叶甚至会因土壤过湿,通气不良,根部呼吸缺氧而窒息死亡;另一方面地块浸水时间过长也会吸引层盐分返至种植层对苗木生长不利。所以,在雨季来临之前,地势低洼处的绿地,一定要注意排水工作。
3.2.2 施肥
为给树木供应充足的营养,可用氨酚素喷洒树木叶片,同时进行表面施肥。增加有机肥,套种绿肥压青,压制盐分的作用。在初花时割青深翻在土中,通过绿肥的腐烂,有机质的分解,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树木的生长打好基础。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增施化学酸性肥料等,中和或弱化苗木种植环境的盐碱性,为苗木提供相对良好的生长环境,保障苗木生长。栽植的各类园林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将长期从一个固定点吸收养料,即使原来肥力很高的土壤,肥力也会逐年消耗而减少,因此应不断增加土壤的肥力。确保所栽植株旺盛生长。施肥的种类应根据不同的种类、年龄、生育期等,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做到因树、因时、因地制宜,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施肥常用的方法有穴施环状沟施肥法放射状沟施法,以上3种施肥方法,最好轮流采用,以相互取长补短,使树木受到最大的好处。
施肥时应注意,有机肥料要充分发醇、腐熟;化肥必须完全粉碎成粉状。施肥后(尤其是追化肥),必须及时适时适量灌水,使肥料渗入。否则,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大,对树根不利。根外追肥最好于傍晚喷施。
3.2.3 防盐
盐碱地夏季容易返盐,影响苗木成活率和正常生长。可采用林带覆盖(用植物的秸杆)、套种田箐等绿肥、雨季及时排水、干旱季节及时浇水等方法加以防止或减少盐害。施用化学酸性肥料,弱化盐碱性。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在林地内的排水沟中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在林地内进行适当的灌水洗盐,加速土壤脱盐速度。
3.2.4 防台风
沿海地区,夏秋季一般多强风,尤其多台风。树木支撑常遭风折。轻者影响树木生长,重者造成死亡。因此在夏季多风、梅雨季节来到之前,应采取一些防风措施,以防为主,对风口部位的苗木进行固定绑扎,疏剪树冠等。遇到连续下雨或暴风雨等灾害性天气,加强巡检。在暴风雨过后全面检查,树木歪斜的扶正培土,重新支撑,伤残枝剪除。在养护期间,如发现歪、斜倒苗木,立即扶正、加固、并对植株根部进行培土。
3.3 技术措施探析
3.3.1 树种选择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在实际工程的施工中,土壤改良是基础,针对盐碱地不同的含盐量,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而树种的选择是要根据土壤物理改良后的含盐量来确定品种,这是因为考虑到树苗种植时与种植后的大多土壤改良都是局部的逐步的土壤改良方法,盐碱地的返盐性与渗透性随时会因各种因素浸涉苗木根系,伤害树木。为确保绿化树木成活与正常生长,因此树种的选择必须按园林绿化施工前的土壤含盐量来确定。
3.3.2 养护排盐与树种更换
园林绿化,需要相当数量冠形优美的乔木、花色美丽的花灌木、绿茵似毯的地被植物。由于目前选定适应土壤含盐量0.1%~0.6%的3大类树种大多是落叶、无花或花色不艳的树种,是不大可不能满足园林绿化美化之需要的。因此在第一次绿化时应采用“先有后好”的原则,确保苗木成活率,然后在养护工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排盐、脱盐,使其土壤适合更多的花木品种种植,在绿化的地块上对早期先种的树木进行不断的更换,不断增添新的优美的树种,使盐碱地园林绿化工程也能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层面,从而发挥出其整体的综合景观。
参考文献:
[1] 宁波市林业局.宁波市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划[R].宁波:宁波市林业局,2009.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 in
Coastal Saline Land Greening
Wang Lianji1,2
(1.Fenghua city forestry st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 Fenghua 315500,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the change of the soil micro-ecology of farmlands, which used for ginseng cultivation, brought by comprehensive soil improvement. The process of soil improvement was described as follows: soil was sterilized using trichloronitromethane, and then perilla seeds were planted. After growing up, the perillas were turned over into the field and fermented, then organic fertilizer was added. Rotary tillage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interval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reated soil were measured, as well as microbial diversity, which was illustrated using 16s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The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data of ginseng seedlings were recorde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after improvemen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increased and soil bulk density was decreased, compare to the controls, and the fertility in 0-20 cm of soil layer was in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Additionally, th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as changed greatly. In detail, alpha diversity of the soil decreased after soil improvement while the beta diversity increas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chievement of soil improvement, ginseng seedlings were planted.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land blocks, the survival rate of ginseng on improved blocks was increased up to 21.4%, and the ginseng physiological index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trols.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rehensive soil improvements including soil sterilization, green manure planting and organic fertilization applic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oil micro-ecology in farmlands. This study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future standardization of ginseng cultivation on farmlands.
[Key words] ginseng cultivation on farmlands; comprehensive soil improvement; soil micro-ecology; soil sterilization; green manure planting
人Panax ginseng C. A. Mey是传统名贵药材,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中国是人参主产国,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中国主要的栽参模式为伐林栽参,森林资源破坏性强,生态压力大,目前每年用于人参栽培所消耗的林地达上万亩[2],很多老参区已基本无林可伐[3]。人参是多年生忌根植物,连作障碍问题严重,极大制约了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参的忌地性加重参地资源的紧缺,新参地资源的发掘势在必行。农田栽参是利用传统田地进行休耕种植人参,可实现传统作物与人参轮作,从而解决参林争地的矛盾,是人参种植的发展方向[5]。
土壤是人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与人参生长发育、产量与质量都密切相关。农田土与林区腐殖土相比,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较差,孔隙度小,容重大,不利于人参生长[6-7]。因此,栽培前的土壤改良是农田栽参的关键。然而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复合因素影响人参生长发育、产量与质量,单一措施无法有效改善农田的微生态环境。已有报道,土壤消毒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病原菌,减轻土传病害[8],绿肥回田不但改变土壤的结构而且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9],施肥改土增加土壤肥力,保证人参的顺利生长[10]。因此,可以认为多种措施的综合使用能够促进农田栽参的有效开展。
本研究利用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的综合措施对农田微生态环境进行改良,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变化和人参存苗率及生长指标,初步建立一套适合农田栽参土壤改良的综合办法,为农田栽参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样地选择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靖宇县农田栽参试验基地(126.8°E,42.39°N),本试验于2014―2015年开展,本次试验共用地667 m2。该试验地是传统的农田,前茬作物为玉米Zea mays L.。玉米收获后,地块经旋耕备用。小区试验(面积为111 m2)随机排布,试验设计见表1。农田地处理之后,对照及处理地旋耕2次,深度达40 cm,之后按照林地栽参方式,进行做床、播种等农艺措施。人参、苏子Perilla frutescens Britt. 种子及农家肥由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人参选择一年生人参苗移栽,苏子采用撒播方式种植。
1.2 土壤样品采集 10月15日,人参做床之前采集土壤样品。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个点,分别取每个点1~10,1~20,21~30 cm不同土层样品,并将5个点不同土层样品分别混匀,过筛(2 mm),共18份样品。每份样品分为2部分,一部分用于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另一部分于-80 ℃保存备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3次重复。
1.3 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 采用水浸提法测定土壤的pH[11];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水合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12];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中氮含量[13];微波消解法测定土壤金属元素。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采用MOBIO PowerSoil Kit(MOBIO,美国)提取土壤总DNA,利用通用引物27F/338R扩增细菌16s rRN段[14],标签序列见表2。序列扩增、纯化、均一化参照Rodrigues等[15]描述。采由Illumina Misq测序平台获取土壤细菌宏基因组序列,读长为PE250,采用QIIM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16]。数据预处理,采用Flash的软件融合双末端序列,通过各样品标签序列对数据进行区分并归类,去除非靶区域序列及嵌合体[17]。采用RDP classifier将序列进行物种分类,对每个样本和每个物种单元分类进行序列丰度计算构建样本和物种分类单元序列丰度矩阵[18]。根据序列相似度(97%)构建操作分类单元(OTU)。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计算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衡量样本物种多样性[17]。
1.5 存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分析 于次年7月中旬,调查人参的存苗率,株高及茎粗,每个小区随机选取2 m2,统计存苗数及人参的生长指标,3次重复。
1.6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在P
2 结果分析
2.1 综合改良措施降低土壤容重 综合改良措施降低0~30 cm土层的容重,见图1。与对照相比,0~10,11~20,21~30 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了4.0%,9.3%,1.0%。结果表明,与21~30 cm土层容重相比,综合改良措施对0~20 cm土层容重影响较大。
2.2 综合改良措施降低土壤pH 与对照相比,综合改良措施显著降低0~30 cm土层的pH,见图2。与对照土层相比,0~10,11~20,21~30 cm土层中pH分别下降了3.9%,3.4%,2.8%。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综合改良措施对土壤pH的影响减弱。
2.3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土壤肥力 综合农田土壤改良增加土壤0~20 cm土层的肥力,见表3。与对照相比,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之后的地块,0~30 cm土层,总氮,有机质有效磷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钙(Ca)、铜(Cu)、铁(Fe)、钾(K)、镁(Mg)、锰(Mn)、钠(Na)、锌(Zn)含量增加,其中0~10 cm土层中各元素含量显著增加;21~30 cm土层中K,Cu的含量低于对照土层中的含量。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层肥力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弱。
2.4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与对照土层相比,综合农田土壤改良措施降低0~20 cm土层细菌OUT,Shannon指数(H′),随着土层加深,OTU,H′降低减弱,而21~30 cm土壤中OUT,H′高于对照土层,见图3。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显著降低0~10 cm土层中细菌Alpha多样性。
2.5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与对照相比,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组成,见图4。在门的水平,农田土壤中主要包含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TM7,Planctomycetes,Chloroplast,Nitrospira,Chloroflexi,Armatimonadetes,Euryarchaeota,Gemmatimonadetes,Chlorobi。c对照土层相比,综合处理0~1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除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a和Nitrospira之外)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17.5%~81.1%;11~2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Planctomycetes,Chloroplast,Nitrospira,Chloroflexi,Euryarchaeota,Gemmatimonadetes丰度下降8.7%~71.8%;21~3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TM7,Armatimonadetes,丰度下降了3.5%~38.9%,而其他群落丰度增加,增加了8.8%~21.5%。在科的水平,与对照土层相比,0~10 cm土层细菌除Enterobacteriaceae外,Ruminococcaceae,Pseudomonadaceae,Moraxellaceae,Lachnospiraceae,Sphingobacteriaceae,Porphyromonadaceae,Comamonadaceae,Xanthomonadaceae丰度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4.4%~53.4%;而11~2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度均增加,增加率为6.5%~67.3%;21~30 cm土层,除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adaceae,Moraxellaceae,Sphingobacteriaceae外,细菌群落丰度表现上调,增加了0.3%~81.0%。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之后,0~1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丰度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
2.6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促进人参存苗率及人参植株生长 与对照相比,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显著增加人参的存苗率、促进的人参生长,见图5。综合处理之后地块人参存苗率达92.6%,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21.4%。综合处理后,人参株高及茎粗分别为14.1,0.84 cm,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了8.4%,7.9%,图5。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措施促进了人参的保苗及生长。
3 讨论
土壤是人参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参根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的综合措施对参地进行治理,建立适宜人参生长的农田微生态环境。土壤消毒可以有效
的杀灭土层中致病微生物,害虫和虫卵,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8]。然而广谱的土壤消毒剂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亦有杀灭作用,只有在土壤消毒的基础之上,采用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等技术措施,才能取得灭菌、恢复地里、改善理化性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综合效果。绿肥回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9,19-20]。土壤疏松、通气良好、保水力强、土壤有机质增多,从而提高人参抗病力,增加产量[21]。苏子是常见的绿肥回田作物,与腐熟鹿粪、猪粪、饼肥、过磷酸钙等混合作为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产量、品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有机肥具有培肥土壤、养分全、肥效长等特点,能够调节参土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降低人参锈腐病的发生,提高其产量和质量[22]。施用猪粪和树叶肥改土后,人参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优质参株率提高[23]。参地使用有机肥后,参根增产,总皂苷、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中硼、锌、镁、铁、锰、铜等微量元素增加,有助于增强人参的抗病力,提高参根产量效果[24]。本研究中,综合改良措施显著降低0~20 cm的土层容重,0~20 cm土层中总氮,有机质,有效磷,Ca,Cu,Fe,K,Mg,Mn,Na,Zn含量高于对照,保证人参生长需求,从而促进人参存苗率及生长。
高通量测序为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提供崭新的视角,尤其加快非培养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为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详尽的“全景图”[25-26]。通过采用特定标签引物极大的合并样品数量,这种方法降低了试验成本并增加数据量[27]。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到不同生态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为阐述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数据。本研究利用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的综合改良措施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土壤微生群落在矿物营养循环及有机质降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组成影响土壤的生产力,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29]。农艺措施改变土壤多样性,驱动土壤功能的转变,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30]。研究表明,长期施肥降低耕作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31]。农业措施改变土壤群落的组成,部分群落对生态系统中代谢循环至关重要[29]。Qiu等[32]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Paenibacllus,Trichoaderma, Bacillus,Streptomyces的丰度,降低致病菌Fusarium的丰度。氮肥施用直接或间接诱导主要细菌群落,有助于富养型细菌群落(包括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丰度的增加[28]。本研究发现,综合改良措施的土壤中有益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变化显著,不同土壤层次中细菌的丰度变化有显著差异,在科的水平下,11~30 cm土壤层中细菌群落丰度表现为上升趋势。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的存苗率,促进人参的生长。因此,土壤消毒、绿肥回田和施肥改土相结合的方法是改善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保证农田栽参顺利开展,促进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跃英,张益胜,李国君,等. 非林地人参种植基地建设的优势分析[J]. 人参研究,2011(2):34.
[2] 金永善,许永华,庞立杰,等. 农田种植绿色人参技术研究[J]. 人参研究,2006(3):10.
[3] 杨利民,陈长宝,王秀全,等. 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46.
[4] 赵日丰. 人参西洋参忌地形成机制[J]. 特产研究,2001(1):40.
[5] 沈亮,徐江,董林林,等. 人参栽培种植体系及研究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67.
[6] Im W, Kim S, Liu Q, et al. Nocardioides ginsengisegetis sp. nov, isolated from soil of a ginseng field[J].J Microbiol, 2010, 48(5): 623.
[7] Vendan R T, Yu Y J, Lee S H, et al.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ginseng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plant growth promotion[J]. J Microbiol, 2010, 48(5): 559.
[8] 马承铸,李世东,顾真荣,等. 三七连作田根腐病复合症综合治理措施与效果[J]. 上海农业学报,2006(4):63.
[9] Lamondia J A. Management of lesion nematodes and potato early dying with rotation crops[J]. J Nematol, 2006, 38(4): 442.
[10] 王F生. 中国人参[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 张敏,谢运球,冯英梅,等. 浸提用水对测定土壤pH值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8(6):58.
[12] Rowell D L. Soil sci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Netherlands:Utrecht, 1994:573.
[13] Keeney D R, Nelson D W. Nitrogen-inorganic forms[M]//Page A L.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2: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Wisconsin: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Inc &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Inc, 1982:595.
[14] Fierer N, Jackson J R, Jackson R B. Assessment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by use of taxon-specific quantitative PCR assay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5, 71: 4117.
[15] Jorge L M R, Vivian H P, Rebecca M, et al. Conversion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to agriculture results in biotic homogenization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3, 110: 988.
[16] Caporaso J G, Bittinger K, Bushman F D, et al. PyNAST: a flexible tool for aligning sequences to a template alignment[J].Bioinformatic,2010, 26: 266.
[17] Caporaso J G, Kucynski J, Stombaugh J, et al. QIIME allows analysis of high-throughput community sequencing
data[J]. Nat Methods, 2010, 7(5): 335.
[18] Wang Q, George M G, James M T, et al. Nave Bayesian classifier for rapid assignment of rRNA sequences into the new bacterial taxonomy[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 73(16): 5261.
[19] 吴连举,赵亚会,关一鸣,等. 人参连作障碍原因及其防治途径研究进展[J]. 特产研究,2008(2):68.
[20] Tian Y Q, Zhang X Y, Liu J, et al. Effects of summer cover crop and residue management on cucumber growth in intensive Chinese production system: soil nutrients,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nematodes[J]. Plant Soil, 2011, 88(3): 429.
[21] 张鸿雁,薛泉宏. 人参连作障碍防治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68.
[22] 程海涛,张亚玉,张连学,等.土壤环境与人参生长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1,34(2):313.
[23] 薛振东,魏汉连,庄敬华.有机肥改土对农田土壤结构和人参质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90.
[24] 白容霖,张惠丽,曲力涛. 参地施用有机粪肥对人参锈腐病和参根质量的作用[J]. 特产研究,2000,22(2):34.
[25] Chen M, Li X, Yang Q, et al. Soil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 succession as affected by continuous cropping of peanut-pathogenic and beneficial fungi were selected[J]. PLoS ONE, 2012, 7(7): 40659.
[26] Xu L H, Ravnskov S, Larsen J, et al.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a soil health gradient in pea fields examined using deep amplicon sequencing[J]. Soil Biol Biochem, 2012, 46: 26.
[27] Binladen J, Gilbert M T P, Panitz F, et al. The use of coded PCR primers enables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multiple homolog amplification products by 454 parallel sequencing[J]. PLoS ONE, 2007, 2(2): 197.
[28] Fierer N, Lauber C, Ramirez K, et al. Comparative metagenomic, phylo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cross nitrogen gradients[J]. ISME J, 2012, 6: 1007.
[29] Bell T, Yergeau E, Maynard C, et al. Predictable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in Arctic soils following diesel and nutrient disturbance[J]. ISME J, 2013, 7: 1200.
1.1建立良好的工程体系在改良时应结合盐碱地的成因和性质,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完善盐碱地的改良工程体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指平整土地、建立排灌溉系统及换土等措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地表蒸发量较大,可以通过整平措施来降低水分的蒸发,还可以通过土壤的翻动来减少盐分的上升。建立排灌溉系统,能够满足盐碱地的灌水需求量,防止气候干旱和过涝对土壤造成的伤害,这是盐碱地改良中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应用中,盐碱地地区的农民探索出了新的模式,在农田中挖掘一定面积的水沟,用土筑成台田,用来种植农作物,并在沟中养鱼,而在干旱时可以从沟内引水灌溉。在内陆盐碱地的改良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井灌井排的方式,在农田中打一口深井,干旱时可以用井水灌溉,雨水比较多时盐分会随着水而渗入到井中。由于这种改良方式所需井的数量比较多,具有比较高的投资成本,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和沟渠等相结合。
1.2综合性措施由于盐碱地的成因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改良时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改良和治理,最终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除常见的一些措施之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植树造林来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抑制盐分的上升,植树造林还有其他生态意义上的功能,能够防止旱涝灾害的影响和干扰等。盐碱地的形成和地下水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对于盐碱地的改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盐碱地来说,地下水的补偿来源主要依靠降雨,在植树造林后,土壤中的雨水一部分能够被树木所利用,增加水的消耗。一些树木的根系可以直接应用地下水,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
2盐碱地造林技术
2.1选择合适的林木在盐碱地的改良过程中,生物措施是重要的改良措施,在进行盐碱地造林时应当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耐盐林木。林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其他植被所无法替代的,在盐碱地造林中要研究林木耐盐性和其他的生物特点,通过比较和评价林木的耐盐碱水平,选择优良的耐盐碱林木,积极地应用到盐碱地造林过程中。为了得到品质较好的耐盐碱林木,可以通过生物方法(如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创造新的林木品种。目前,我国在盐碱地林木研究中已经研发出了新的品种,为盐碱地造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2.2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方法在盐碱地造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造林。目前,我国在苗木培育等技术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盐碱地造林技术的进步,如常见的容器苗造林方法,能够为苗木适应盐碱地提供一个过渡期,可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通过改进盐碱地的土壤结构,能够为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常用的保水剂,能够在苗木栽培的初级阶段保障根系的需水需要,能够改善苗木的生存状态,有利于苗木的存活和生长。目前,已应用了比较多的土壤改良剂,这些改良剂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盐分所造成的危害。一些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均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而且效率比较高、持久有效。目前,我国盐碱地造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苗木的存活率及生长量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2.3加强后期管理盐碱地造林和普通的造林工作一样,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于苗木的存活和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盐碱地造林来说,由于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应当更加重视。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林木的生长规律,做好浇水和排水工作是林木成活的关键。在管理过程中要防止病虫害的影响等,当林木幼小或者比较弱小时,容易受到病虫的危害,此阶段应当尤未重视预防病虫害。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与其他作物进行搭配种植,如大豆等作物,这些作物能够产生林木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增加土壤的肥力。为了减少林木的蒸发,早期可以适当地增加林木的密度。同时,由于盐碱地土壤肥力不足,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需要及时追肥,这是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88-01
一、耕地地力现状及特点
耕地质量包括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此次调查与评价共涉及耕地土壤点位28892个。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基本查清了全区耕地地力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全区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得知,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83g/kg,均属省Ⅳ级水平;全氮平含量为0.65g/kg,属省Ⅴ级水平;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0.72mg/kg,属省Ⅳ级水平;速效钾含量为101.23mg/kg,属省Ⅳ级水平;缓效钾含量为643.16mg/kg,属省Ⅲ级水平。中微量元素养分含量有效硫属省Ⅳ级水平,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及有效硼均属省Ⅳ级水平。
1.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
耕地土壤:从这次调查结果看,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83g/kg,属省Ⅳ级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提高了约13%;全氮平均含量为0.65g/kg,属省Ⅴ级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降低了约7%;有效磷平均含量10.72mg/kg,属省Ⅳ级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提高约80%;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1.23mg/kg,属省Ⅳ级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平均含量相比提高了约36%。
2. 耕作历史悠久,土壤熟化度高
据史料记载,早年尧舜时代就已是农业区域,炎帝曾在此教农桑、尝百草,农业历史悠久,土质良好,加以多年的耕作培肥,土壤熟化程度高。据调查,有效土层厚度平均达150cm以上,耕层厚度为19~22cm,,适种作物广,生产水平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据调查,全区共有中低产田面积79.9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0.83%,按主导障碍因素,共分为坡地梯改型和瘠薄培肥型两大类型。
中低产田面积大,类型多。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中低产田改造措施不力。三是农民耕地施肥投入不足,尤其是有机肥施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2. 耕地地力不足,耕地生产率低
全区耕地虽然经过排、灌、路、林综合治理,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耕地单产、总产呈现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再上涨,农业成本较高,甚至出现种粮赔本现象,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 施肥结构不合理
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主要是通过施肥来补充,因此,施肥直接影响到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近几年在施肥上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重三轻”:第一,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第二,重复混肥料,轻专用肥料。第三,重化肥使用,轻有机肥使用。
三、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
1.多种渠道提高土壤肥力
1.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 近年来,由于农家肥来源不足和化肥的发展,全区耕地有机肥施用量不够。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解决。①广种饲草,增加畜禽,以牧养农;②大力种植绿肥,种植绿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可以采用粮肥间作或轮作制度。
1.2推广秸秆还田,实现用养结合。 通过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动物过腹还田、压青还田等途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用养结合。
1.3合理轮作,挖掘土壤潜力。要大力推广玉米、豆类立体套作,粮、油轮作,豆类、薯类轮作等技术模式,实现土壤养分协调利用。
2.巧施氮肥
速效性氮肥极易分解,通常施入土壤中的氮素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5%~50%,或者更低。这说明施入土壤中的氮素,挥发渗漏损失严重。所以在施用氮肥时一定注意施肥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损失。
3.重施磷肥
平鲁区地处黄土高原,属石灰性土壤,土壤中的磷常被固定,而不能发挥肥效。加上长期以来群众重氮轻磷,作物吸收的磷得不到及时补充。
4.因地施用钾肥
全区土壤中钾的含量虽然在短期内不会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和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土壤中有效钾的含量也会处于不足状态,所以在生产中,定期监测土壤中钾的动态变化,及时补充钾素。
5.重视施用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