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44: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究其原因,首先,缺少有效的网络载体,让农民与现代农业信息失去了联系。其次,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占22%;38%的人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有9%,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低下。再次,传统文化的影响。四是小规模经营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发展。首先,从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来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农民不可能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自然会低,且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需要一定生产规模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规模上使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其次,从信息消费的角度考虑,经营规模越小,获利的空间越小,农户愿意为获取信息所支出的成本就越低,信息交易就越不易成功。在小规模的土地上经营农业毕竟收益有限,不值得购买昂贵的计算机,也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应用技术,况且即便是通过计算机得到了农业生产经营及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也没有多少空间可以使用,更没有足够的产品可以满足供应。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农民参政议政。决策者通过网络技术,可迅速汇集相关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等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职责的优化重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同时,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公开可使农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党和国家有关的农业产业的政策,从而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条件[2]。二是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同时,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生产和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两高一优”集约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其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整套的贮运、耕作、加工、管理等作业,必须以信息技术作支撑。三是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产业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并形成龙头企业,建立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让农民自由地进入乡、县、省乃至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四是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多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而农业信息化在为农业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及管理理念,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其中,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乃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努力做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入户,同时重视传统农业信息的传播,派农技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尤其要加强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3.2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十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天水市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天水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56家,实现销售收入52.8亿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净利润8.89亿元,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净利润分别较2010年增长87.57%、44%和60%。
1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据统计,2014年,全市有37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74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质检机构,39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21家龙头企业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32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占到龙头企业总数的8.1%、16.2%、4.6%和7%;全市涌现出了众兴菌业、长城果汁、神舟绿鹏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1倍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品牌,加快发展步伐的巨大推力。
1.2少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目前,天水市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7家,市级141家,县级253家,县级以下31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龙头企业(众兴菌业)1家。据统计分析,天水市80%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市、县级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仍比较少。主要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规模较大,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激烈,管理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烈。根据对64家龙头企业的调查了解,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比较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开展技术创新的较少。从创新效果看,64家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65项,其中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专利34项,占专利总数52%,有64%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有34%家企业只拥有1~9项,进一步说明了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领跑作用,大多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1.3个别领域技术创新水平领先
经过多年发展,天水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已涵盖制种育种、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检测、运输销售、农资经销、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产业领域,但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目前仅涉及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中药材加工、果汁饮料加工等少数产业。少数企业在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等领域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采用引进、改进等模仿创新的方式。从64家被调查龙头企业近3年研发资金投向情况看,50%以上龙头企业研发资金投向技术改造、仪器设备购买和人员培训,用于新技术开发、技术购买和科研人员培训的相对较少。加工企业中近2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获得,37%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购买和引进现成技术成果的方式获得,3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
2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投入强度较低
创新投入强度指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投入力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2012年,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居世界第3位,但投入强度却处于第17位,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研发经费投入大国在投入强度上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天水市456家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3520.6万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78%。从调查情况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投入强度已接近5%,但80%以上的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低于2%,有9.4%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为零。由于创新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大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业务都集中在农产品种植、初加工、简单包装、冷藏运输等低端领域,而精深加工、高端包装、出口创汇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创新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制定机制、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成果管理机制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天水市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从对64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情况的调查,制定了创新战略或规划的企业有45家占70%,建立了1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22家占34.4%,建立了2~4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3家占51.5%,建立了5项以上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家占4.7%,还没有建立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6家占9.4%,大多数龙头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2.3创新人才普遍缺乏
目前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中以家族式企业较多,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小富即安”“小则满”的小农意识较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不够。另外,许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渠道不顺,职务职称等待遇落实困难,科技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企业普遍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从对64家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调查情况看,50%以上的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在10%~30%之间,个别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差距较大,最高的达到80%,最低的仅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技术人员较少,即使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高职称、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也很少,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2.4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虽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宽松。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保护力度不足,对侵权者的制裁力度不够。二是政府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消费引导不足,如政府采购法中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三是创新服务跟不上。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金融环境尚不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还不完善,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始终难以化解,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已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还有很多困难;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与企业需求之间还有很多距离,技术创新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重很低;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还不够完善,对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还不高。
3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
环境因素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建设可以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进行技术创新的便利条件。一是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优化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拓宽市场。二是全面落实创新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新设备加速折旧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规模“临界点”,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审批时间,延长保护期限,加大侵权的处罚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后顾之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孵化器作用,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
3.2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直接与市场联系,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龙头企业天然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只有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加大企业负责人培训,提高管理者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和对市场变化适应快的特点,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加强校企科研对接。发挥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合作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3.3建立现代农业企业信息创新体系
企业要不断拓宽技术信息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技术市场等主动获取创新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应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上。建设政府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农业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促进龙头企业产业化。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大部分农业企业相对来说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创新或模仿创新模式。龙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充分把握市场上的技术创新信息,通过研发人才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来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4积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政策
引导龙头企业加大R&D的投入,不断提高创新投入强度。一是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提取企业技术创新准备金、开展多渠道融资和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解决技术创新活动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补充企业研发资金需求。二是完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各种农业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并联结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构建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下转第9页)体系;健全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散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促进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贴息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现状及原因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农场文化建设中,侧重追求文化建设的形式,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却多有忽略。只有在农场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并利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表现出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推动力;其次,农场文化的建设脱离了农场的经营管理实践。农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这种影响应该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中,不能脱离于企业管理。最后,农场企业文化建设忽略了个性化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标准,但是侧重点和价值内涵互不相同,而且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不同,如此才能保证农场文化的个性和持久;另外,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久的资金投入。很多农场存在着企业办文化、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在文化事业建设上缺乏有效长期的资金投入。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如上的问题,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分不开的:
1.1 农场具有独特的内涵
国有农场既有一般企业的文化内涵,又不同于农村的独特文化。首先,农场的文化群体比较复杂,有50年代的乡镇农民,也有60年代的复转军人,还有70年代插队的城市知青及库区移民等这些不同的群体具有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次,农场具有特别的农垦氛围,在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农”的因素。
1.2 农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首先,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不同,50年代以农场拓荒为文化主题,60年代为知青文化;其次,不同阶段的构成方式不同。八九十年代,一些农场先后安装了闭路电视,一些现代装备在文化建设中逐渐运用。
1.3 农场形式多样
首先,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逐渐为农业科技,多种新的农艺农技有了广泛的运用;其次,带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了员工生活的主旋律,农场舞蹈队、篮球队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场企业文化的发展。
2 新时期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2.1 挖掘农场文化内涵,培养农场独特的文化精神
农场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先进的农场管理思想,是农场在经营运作和生产组织中为了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进行的软化管理。同时,农场文化是农场发展更高层次的推动力和要求。农场在现有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将科学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利用多种规章制度和周密合理的策划宣传,引导员工不断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的、道德标准、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等,促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信念和农场文化相适应,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同时,应该注重农场优良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对现实中的文化精神要正确评价和认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农场创业历程息息相关。应该注重现代企业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将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农场文化建设。另外,对于未来的农场文化精神,也要用发展的目光展望。企业文化精神的确定应该与企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现代农场企业是开放而复杂的系统,外部的文化、经济、科技和整治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的人、物、财等管理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形成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确定农场文化精神时,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分析农场的未来发展,立足现实,客观评价,制定出与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相符的文化精神。
2.2 创新管理理念,拓展农场文化内涵
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说是农场优秀文化的反应。农场经营的根本原则是经营理念,能规范农场的活动方向。农场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农场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管理层面看,农场文化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管理策略,其基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应该完善农场管理制度,使得员工参与到农场管理中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不管是企业的职代会制度、岗位责任制还是按劳分配制度,都是企业文化某一层面的体现;其次,应该优化农场管理机制,使得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农场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目标应该明确,还应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群众文体活动。在组织机制上,可以形成感情留人、事业招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职工帮扶方面,农场党委和工会可以组织困难职工调查,建立困难档案,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在社区开展一些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活动,通过“家”的气氛的营造来培养农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接着,构建企业文化的学习平台,使员工的求职需要得到满足。新时期农场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拥有更多高端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农场企业可以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举办多种公民道德、法制讲座和岗位技能培训班,鼓励员工自学,不断进步。最后,构建农场文化娱乐平台,使得员工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在农场文化建设范围中加入娱乐文化建设,通过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活动室、阅览室、俱乐部和排球场的修建,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促进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
2.3 把握农场文化内涵,提升农场形象
农场形象是农场文化的外部反映和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在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其总的评价和印象。企业形象的好坏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得到赞同和认可、形成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农场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首先,农场应该打造品牌,展现自身形象。对于生产的农产品,农场应选取优秀的产品,形成品牌,以品牌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其次,应该加强农场的诚信服务,展现农场形象。农场的服务意识和诚信精神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有效载体。无论在产品开发与定位,还是产品的包装上,都应该精心考虑,体现出农场的特色,在产品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得产品具备文化韵味;最后,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农场形象。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的经营和存在,都要在社会中不断融入。适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是农场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从另一种程度上,积极回报社会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捷径。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够将经营者的经营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体现出来,即追求利润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如此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大量支持,增加信誉。
3 结语
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本文首先对新时期广西农垦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的特点、现状以及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文化内涵、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3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对于促进农场发展、提高农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郑慧平,孙仕秀,王润余,等.文化兴盛业 温馨在农场[J].中国农垦,2008(5).
作者:陈琴
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以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为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运行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则成为目前拟催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政策为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做为信息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努力提高我县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主要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办公的软、硬件设施均日益完善,信息化需求逐步增加的情况,为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促进企业高效运作,针对我县企业信息化状况和产业特点,完成企业信息化摸底调查及结合13种产品进行推广(见附件1),企业可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进行融合运用,如企业有特殊需求,还可以量身定制。
三、工作目标
2011年初对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摸底,2011年上半年完成10户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产品推广,下半年力争全面完成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推进工作。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10日--2011年2月10日)由县工信局牵头,成立县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政府办、工信局、工业小区管委会、民营企业管理局、信息中心、移动分公司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信息中心,负责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
2、推广阶段(2011年2月11日--2011年10月31日)组织开展“信息化进企业”巡回推介会,现场演示和体验信息化建设标杆企业解决方案;积极落实移动公司客户经理定时走访制度、技术专家团巡回推介制度,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培训学习与交流互动平台;开展企业免费体验企业飞信、手机邮箱等业务。
3、验收评比阶段(2011年11月1日--12月31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对先进单位、信息化示范企业进行表彰。
五、工作措施
1、组织落实。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我县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要密切配合,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拟定推进办法,形成日常工作制度。
2、资金支持。按照2009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公司“数字--无线城市”建设合作协议,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对我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8.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8―64一02
一、农信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之于企业的重要性,与其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虽然难以下绝对结论:没有优秀企业文化做支撑的企业一定不能够成功,但纵观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无不是以强大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注定不会长久,也更不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的著名品牌。当前。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拥有企业文化的主动权,农村信用社要文化,企业更需要文化建设。当前正在发展的农信社必须要打好企业文化建设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跨越发展。
1.有利于增强农信社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是全体员工价值观念的共同体现。能够增强员工对信用社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从农信社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运用相关的规范制度来约束、衡量自己的行为。再者。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就像粘合剂,把全体员工团结在一处,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农信社的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更好地促进农信社的快速发展。文化理念形成后可以让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勇于前进。从而形成文化首位的战略地位。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只有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带动企业的发展,才能提升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农信社在我国的地位特殊,我国农村地域宽广,分布范围广,因此我国农信社的员工分布广,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农信社必须要从根本上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提升企业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农信社的优化发展。
2.有利于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他人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离不开企业文化这一重要软环境的支撑。一个金融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强势企业文化作支撑,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处于不利地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全面工程,涵盖了信用社运行的整个机制,包括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战略、价值观、制度、行为准则等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改善企业的软、硬件环境,从根本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有利于农信社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员工行为等方面向社会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和推广。农信社以三农为服务对象,致力于为中国农村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企业文化观的建设,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金融服务,在大众当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赢得社会的认可。
二、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农信社健康持续的发展必然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对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状况的客观、整体把握有利于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方面的明确。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需引起思考和重视。
1.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作为泊来品,企业文化引进我国、兴起并不断受到各界的重视也不过20余年,因此,企业文化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部分农信社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建设难以直接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导致对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思想上的不重视,大部分农信社员工提起企业文化,一问三不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与农信社不搭边,与自身也无联系,认为企业文化非常抽象。难以落实到实践中,可有可无。有的往往只是把信用社平常开展的一些活动当成是企业文化的体现,甚至认为企业文化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不管是哪种观点,都可以看出当前农信社对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导致企业文化在实践中应用缓慢,直接影响到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
2.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文化定位不明确。农信社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缺少整体规划和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随意性大,存在着定位不清、目标模糊的问题。文化建设目标与农信社整体发展目标、经营管理目标联系不紧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农信社的平常业务互不相关,各自为政,更无从和信用社的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如战略、人力资源、营销等相配合。结果不仅使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不了实际作用,还造成对企业文化的误解,不利于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部分农信社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理念,轻实践”的现象。把文化建设单纯地等同于口号宣传、网点环境改善、员工服务行为规范等简单的形象变化,未能从农信社品牌建设、形象推广及企业精神、宗旨等出发,文化建设行为短期化。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难以明确,
3.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人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对原有优良传统的系统总结,最终体现于员工的工作行为和细节中,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有些农信社在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忽视员工的参与度,员工只能是被动、消极地接受书面化的企业文化,甚至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敌对态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阻力,以至于企业文化建设最终不了了之。员工作为农信社最宝贵资源的观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
1.加强宣传工作。一是加强对内宣传工作。农信社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推行和创建企业文化。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农信社各方面特别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信用社全体成员能够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目标,自觉地、积极地配合文化建设的开展。H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业务技术型文化活动、文体娱乐型活动、生活福利型活动等,寓企业文化教育理念于其中,在工作、生活、活动中推广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为农信社的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任何
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展示自我,展示自我的过程也就是宣传自我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宣传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没有宣传,再好的文化也得不到完美展现,文化得不到展现,文化就失去原本的作用。企业文化形成后还要合理宣传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S126 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88-03
1 农业部门运行的新时代背景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信息经济特征的日益凸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农业部门工作运行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具有如下明显的新特征。
1.1 农村改革导出的特征
一是生产组织由集中变为分散。农户分散经营替代了生产队集中劳动;二是服务对象由少数变为多数。从服务生产队转换为服务千家万户;三是生产内容由单一变为多元。农户不同内容的经营替代了生产队统一安排生产;四是统一指挥生产变为自主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替代了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动。
1.2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带来的特征
一是农业生产由产品生产变为商品生产,生产成效的不确定性增大;二是农业生产目标指向由重产量到重效益和收入,市场因素对生产目标实现的制约增大;三是农业部门的工作由直接指挥变为间接服务,农业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生产行为对接难度增大;四是农业生产运行的利益机制强化,农民行为的利益导向明显,农业部门服务的供需对接难度增大。
1.3 信息经济时代伴生的特征
一是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深刻影响着农业农村农民各个方面。信息和知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举足轻重的增长因素;二是信息对称水平成为一切社会经济行为产生理性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已成为农业产业运行效益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三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已成为农业产业有效运行的技术支撑形式;四是信息化手段成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的最有效手段。
2 新时期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制约因素
在农村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信息经济交织运行的新背景下,政府农业部门的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一是服务对象广泛化、分散化。农业部门的服务涉及生产经营全过程和消费、产业化等多层面且分散的对象;二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个性化。在需求导向下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容不断趋向优化、细化,要求农业部门提供多样性而对接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三是服务对象需求多元化、效益化。市场机制作用使涉农服务需求趋于多向性和多元化,且日益要求服务给予服务对象带来的现实效益;四是服务对接远程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时代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五是服务实现复杂化、间接化。分散自主经营、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综合作用,使农业部门服务运行的影响因素增多且复杂,增加了服务实现的不确定性;六是现实服务手段的滞后性。目前,农业部门工作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仍没真正摆脱传统化、简陋化的传统格局。
3 农业部门现实的基本运行模式
3.1 计划经济的基本构架未根本改变
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的机构设置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但总体上,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3.2 计划经济运行方式的烙印仍较清晰
现实运作中,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印记。
4 农业部门现实的基本运行内容
疏理目前农业部门的常态工作,可归类为七大基本内容:一是调查研究,做出决策;二是召开会议,传达政令、讲解政策、部署工作、交流工作;三是制发文件,传递信息、部署工作、指导工作,通报情况;四是创建示范样板,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实地培训指导;五是教育培训农民。开展集中办班培训、农家课堂、田头培训等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六是下乡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农民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七是办理机关日常政务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农业部门内部建设。勿需置疑,以上工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很好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对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新时期“三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说,农业部门的服务与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可拓展的空间。
5 农业部门服务与“三农”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从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来看,现实中农业部门的服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5.1 服务覆盖面与需求差距较大
面对着分散经营、数量众多的农户,农业部门服务覆盖率仍较低,远未满足需要。
5.2 服务内容与需求对接度较低
市场农业对接复杂的市场和多元化需求,要求的服务内容多样且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农业部门目前的服务与需求的适应程度仍不充分。
5.3 服务方式与需求适应度不高
目前农业部门主要还是直接服务方式,与要求间接服务为主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仍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5.4 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度仍有较大差距
农业部门服务带来的增收效果与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仍不高。
6 信息技术手段是新时期农业部门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各领域、各行业的各个方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实现手段。
6.1 信息手段与信息农业
信息手段是运用信息理念、信息网络、信息网站平台、信息和通讯技术来决策、运作、完成一定目标任务的方式和技巧。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控制以及现代的一些传媒技术)是农业产业高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农业是信息农业,即以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运行全过程起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现代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充分结合,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运行和农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信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运行的全过程。
6.2 信息手段在农业部门运行中的五大基础作用
一是网络服务。提供农业部门服务通向终端的网络高速通道,包括互联网、电话网(手机网)、电视网、广播网;二是决策支持。运用信息手段可为“三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化、智能化决策手段支持,减少决策中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性;三是导向生产。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导向服务,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是智能化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五是平台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政令传达、农技服务、农民培训、信息、互动交流、产品交易等方面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六是窗口服务。通过各级涉农网站的窗口,可及时、广泛地了解区域外以至国外相关信息和展示本区域“三农”优势和亮点,打造区域“三农”品牌。以上六个方面的作用基本涵盖了农业产业运行的全过程内容,充分应用信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政府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客观需求,才能实现政府涉农服务与广大农民需求的充分对接。
6.3 应用信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农业发展
应用信息手段是提升新时期农业部门服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信息农业发展的必然措施。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6.3.1 以“金农工程”建设为基础,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以及信息采集体系、传输通道的完善和提升建设,强化作用功能。重点加快在“三电合一”基础上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6.3.2 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加强信息采集,丰富信息数量、优化信息结构、强化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保障。
6.3.3 对接需求,加强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运行效益的充分实现,做好以产业运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信息服务,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和农业产业运行的信息对称水平。
6.3.4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二是积极开发应用相配套的系列农业专家系统,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
6.3.5 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应用水平。信息接触量少导致思路不活、视野不阔是制约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新型农民培养的关键点是激活思路、拓展眼界,而最有效之措施是推进信息服务,让广大农民常态地获得大量的信息。
6.3.6 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宽广无边、高速畅快、全天候运行的网络平台和通道开展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招商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5.022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XIANG 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ystem in Korea, mainly analyzed from the main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releas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manner, farmers'' access to information way. And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Kore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engthene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d agricultural datab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Korea;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spiration
随着经济市场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国际市场的约束。因此,不仅发达国家继续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为本国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并提升本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根据本国发展的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中的主要作用和角色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韩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
1.1 韩国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
首先,加大对通讯设施的投资,尤其重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1986年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1]。
其次,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带宽)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韩国为了方便农民上网还制定了专门措施,比如农民上网的费用白天比市话便宜30%、晚上比市话便宜51%,以及农林水产信息网农民可以免费使用。
1.2 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
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韩国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和《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两部重要农业法律[2]。为鼓励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1994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实际上废除了原有的《法》,打破农户拥有最大土地面积的限制。同一年,还推出了《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加强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投资。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过程的作用。
2 韩国政府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竞争力,平衡农产品供需关系,调节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却不高。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几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因此剖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总结其对辽宁省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约2/3的美国农民至少拥有1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约2个小时。另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在农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普遍实现计算机信息情报管理。对美国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如同拖拉机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与美国强大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与体系。一是构建了以美国政府为主体的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农业信息调查内容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三是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各个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几乎所有的经济信息都以数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序列来组织。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同时分析上月发生的影响各种农产品供求数量的事件及影响程度。正式报告经部长签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国新闻媒介都可转载报告内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农业气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日本有41%的农户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农户最多,占网络农户的40%,准备利用市场信息和农业栽培技术等生产管理信息的农户将增加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商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载体,不仅使日本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使得以个体、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成为与大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销售的有机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信息服务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农业。
3.韩国
韩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开展。韩国规定,要想成为“信息化村”,必须具备两项主要条件:一是该乡村拥有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或开展农村体验观光的资源,通过建设信息网,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扩大广告宣传辐射面,能够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当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信息化具有强烈的要求。建成一个信息化村约需经费33万-38万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②一家一台电脑;③建立村级信息中心;④开发信息资源;⑤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训;⑥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韩国“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
二、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农信社经营的特殊性,80%的员工和网点分布在县城以下,同时客户面广分散,在公司业务中中小企业偏多,个人金融业务中城乡居民成分比较大,其中农村居民客户占到了总客户的70%以上,并且在这些客户中电子化金融服务水平偏低,60%以上的客户未能开通或使用网上银行,50%以上的农村个人客户没有办理银行卡,不能利用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办理银行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重规模轻文化,虽然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都已经达到了四十多个亿,员工收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但却尚未建立一套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在企业文化工作中,靠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党政部署安排多,自己主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少,导致了业务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同步,每年除了搞几次员工运动会和政府组织的读书演讲活动以外,尚没有开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方面的直接影响就是:部分员工缺乏理想和信念,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少数员工甚至出现了盲目攀比高档消费,缺乏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加强农信社系统
文化建设的途径
鉴于县域农信社系统存在着以上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农信社应当在进一步学习贯彻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农信社业务发展的实际,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出,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将文化建设纳入议程。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特征的文明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由工会、合规、党团组织共同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其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三农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业务学习等,使员工从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每一发展时期,不仅要收获业务发展的成果,也更要充分取得员工成长方面的硕果,培养出一大批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竭诚服务、品德高尚的员工队伍。
选好载体,分类实施。在开展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要注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区分青年、中年和老年员工,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一是要做到分类施教。对青年员工就要根据他们年轻活泼、学历层次高及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组织一些内容健康、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活动或文体活动。二是对中年员工,根据他们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特点,在加强合法合规培训案例教育和能力提升方面开展工作,对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前途的中年干部要大胆使用,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三是对老年员工要多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休闲类、知识类文化活动,也可组织他们对中青年员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去,在核心客户的联谊营销和社会有关文化“共建”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避免退休或“二线”后平时没人理睬,每年只有一次春节慰问的尴尬局面,使他们学到老、工作到老。
2000年8月,在中纺正式启动ERP项目还不到一年时,其ERP项目的软件厂家美国Walker(Walker InteractiveSystems)公司转型为电子商务公司并从中国撤出。中纺的ERP项目随即陷入停顿的危险,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要紧的是直接影响到中纺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不过,经过四年的努力,中纺的ERP建设已经完成三期。今年下半年,四期项目也将开始实施,中纺逐步向供应链管理商转型。现阶段的中纺,已经从传统的纺织外贸进出口企业成长为下属30余家贸易子公司、海外企业和40余家各类生产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对此变化,骆学农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像鞋子,舒服与否,只有脚知道。企业信息化的好与坏、价值的大与小也只有企业自身知道。鞋子再好,不适合自己的脚,也没有任何价值。”
弯路财富
1999年,中纺开始进行ERP选型,最终选中美国Walker公司为合作伙伴。2000年初,中纺ERP项目正式实施。但是,中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千挑万选的合作者竟然在合作8个月之后转型为电子商务公司并撤出中国。
无奈之下,中纺吸收了Walker公司的实施团队(中纺最多时收留了11位Walker公司的员工)。即便这样,中纺ERP项目进展依然没有预期中的理想,仅系统财务部分模块就用了14个月才做完。
因为选择的是国外软件,但公司财务人员习惯国产软件的操作,对国外软件操作并不习惯。为此,中纺没有要求财务人员向新的财务软件靠拢,而是采取了妥协政策,让开发人员大量修改软件以适合财务人员的使用习惯,但各二级子公司用的财务软件有11种。大面积的改动,使得Walker公司在财务软件上原有的优势逐渐淡化,也使该软件没有了在该系统上继续开发和升级的意义,只能做适当维护。
在系统上线的同时,负责项目实施的中纺企管部还要处理与Walker公司的分歧和对撤资带来的损失进行谈判。这极大分散了企管部对ERP项目实施的精力,导致项目推进非常不力。
在谈及这段经历时,虽然办公室里开着空调,骆学农还是禁不住拿起面前的一摞文件扇了几下,并皱着眉头说:“就像买股票,把自己炒成了股东。花费了两年半的ERP项目,对我和中纺来说是一次交学费的经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中纺而言,这一次的磨难为其下一次ERP项目实施做好了准备,积累了经验和人才资源。骆学农笑言,“现在看来那段弯路也有价值。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在集团的新ERP项目实施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认识到,企业使用信息化过程的本身也是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不仅需要热情,同时也需要专业而冷静的头脑和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
自下而上的ERP项目
2007年,骆学农调任中纺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他完成了由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此时的中纺,却正在筹划着一场新的ERP战役。
“就在旁边的会议室里,我们的7位领导商量着再次在集团内统一实施ERP项目。”骆学农指着旁边会议室,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
在经历了那次并不成功的ERP项目之后,中纺的领导层,并没有因此拒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是否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中纺领导层从未有过犹豫,集团领导也从未对信息化工作丧失信心,这给我们这些信息化执行者吃了一颗定心丸,领导对信息化的支持是我们这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的最大福利。”骆学农说。
骆学农介绍:“除了领导的认识与支持,随着集团业务发展,企业自身对信息化的需求也随之凸显。一方面,随着业务的发展,粮油业务在中纺集团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在集团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粮油业务板块对信息化建设呼声也越来越高。而对集团而言,随着其业务的扩大,在集团内的比重越来越高,集团对其的管控力度也越发显得重要。借助这个机会选择一个共同的平台,由集团统一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自下而上的ERP革命,蓄势待发。”
此时,正值中纺也进入了战略转型阶段,逐步从传统的外贸企业转型为涉足主业相关上下游产业、具有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而要实现这一战略,信息化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工具。对于中纺来说,上一套ERP系统,作为统一的平台对外管理整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对内管控各个子公司,势在必行。
中纺领导层对骆学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上ERP,这个ERP必须支持期货功能,如果没有的话宁可不上。” 骆学农表示,“领导的这个要求也着实给我们提了一个难题”。鉴于此,又苦于市场上并没有现成的带期货功能的ERP软件,中纺项目组最后决定在成熟套装软件平台上定制化研发期货管理系统。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纺在其所选的Oracle EBS平台上自行开发了“期货管理平台”,该平台覆盖了除期货操盘交易以外的所有期货中后台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核算、资金、头寸、损益与分析报告等,使期货后台管理工作的系统自动化率达到了90%以上,满足了粮油公司及集团的管控需求,并与集团ERP实现了无缝对接,此功能还推广应用到了其他有期货管理要求的业务板块,如棉花公司,成为中纺集团管控期货这种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重要“技术抓手”之一。
“那时候真是酸甜苦辣都尝尽了。”回想起ERP实施时期,骆学农长长地出了口气,靠在椅背上,“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下班成了家常便饭,晚上10点之前回家都算是福利了,‘5+2’、‘白加黑’是实施ERP过程的共同状态,甚至一些工作人员都吃住在公司。”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骆学农和他的团队采取了CRP(conference room pilot)办公室讨论的实施方法论。“这套方法,让我们告别了漫无目的的需求分析,提高了效益。”骆学农说。
经过骆学农和其团队的努力,中纺陆续完成了一至三期的ERP建设,实现了集团财务和主营业务的集中管控。并在一期基础数据与业务流程及方案的基础上,面向企业中高层用户,提供方便、直观、易用的,以集团主要风险为核心的,实时业务、财务信息的“ERP领导查询及展现平台”和“久其CI财务综合分析平台”。特别是ERP三期中,针对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赊销信用风险”和“期货市场风险”实施开发的“ERP信用风险管理功能”和“大宗农产品期现货风控日报表”,将集团的“一表三抓手”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理念和实践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落地和固化。
目前,中纺集团已经完成了三期建设,覆盖了集团业务的70%,财务系统覆盖了90%。即将于9月上马的四期ERP工程,将实现集团对企业全业务链的信息化掌控与管理。
“压力来自于再次失败的可能”
与其它公司ERP过程中遭受业务公司的阻力不同,骆学农坦言:“ ERP一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来自业务公司的阻力和困难。ERP的压力来自于对未来项目实施成功的不确定性。”
虽然大阻力没有,但是小摩擦却时常发生。为了ERP项目的顺利进行,骆学农费尽心思。为了将多个二级子公司的财务和业务统一到集团系统上来,他采取了抓大放小、步步为营、小步快跑、尽量满足个性需求的策略。
“条件不具备,公司业务很忙,派不出人手,能不能暂缓实施”,这是在ERP上线时期,骆学农经常听到的话。“这时我必须该强硬就得强硬,该说服的时候就得动脑子说服。”骆学农说:“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肯定自己都努力想干好。朗朗这样的钢琴大师肯定是自觉自愿练习钢琴的,而不是被家长逼出来的。”
对于业务公司抱怨不习惯国外软件的操作界面,骆学农也有自己的秘诀。
在他看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装潢有着共同的道理。房子在装修的时候承重墙是不能被随便改动的,其它非承重墙可以做一定的改造和装修,以满足业主个性化的需要。“因此,在ERP上线过程中,我们也会充分考虑ERP软件企业的‘承重墙’在哪里。国外软件的操作友好性不如国产软件,可以在外面加‘软件壳’,或者穿上一层漂亮的‘外套’。用户在‘软件壳’操作就方便多了,对这个漂亮的‘外套’也接受多了,对操作的抱怨声也少了。虽然操作用户直接面对的是‘软件壳’或‘外套’,录入的业务和财务数据最终还是存储在ERP系统的数据库里,保持了ERP的关键财务/业务逻辑(即ERP系统的“承重墙”)的完整性、严密性与安全性,集团公司也达到了集中管控的目的,还能有效减少软件的许可权数量,减少软件采购成本。”骆学农说。
据说这也是很多国外信息化先进企业使用ERP的常见手段和做法。
“个性化的东西不超过20%,跟集团保持80%的一致。集团想要的基础数据指标都能提取得到就可以。”这是骆学农对ERP实施中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总结。
ERP四期任重道远
“每一期的信息化建设,我都要让他感受到信息化的便利,如果仅面对某一层做工作那显然是不充分的,不完备的。而且对信息化的成果、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骆学农在信息化建设的每个阶段,都会考虑集团每个需求层面对信息系统的诉求。
在他看来,企业信息化服务主题主要有三点,战略、主营业务和管控。骆学农说:“这三点做好了,我们信息化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评价我们信息化的好坏,就拿这三点来评价。哪一个做不好就加强哪一点工作,如果都做不好,那就是我的失职。”
骆学农将信息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业务支持,打单子、做合同;第二个阶段是业务支撑,所有的业务信息都在系统里,这时的信息化起的是支撑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引领业务,信息化引领业务的转型拓展和创新,比如说电子商务就是典型的业务模式创新的例子;第四个阶段即最高层次是融合,信息化与公司业务融为一体,从企业信息化变成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这就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工具,到了这个境界,信息化将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现阶段,中纺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了支撑业务发展的阶段,但要实现引领业务,使信息化与业务融为一体,我们还需继续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骆学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