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

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8 11:4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

篇1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篇2

关键词: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

一、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近年来,我院面临这学院的评估年和教学改革,2011年是我校评估建设特色年,学院开始着手迎评促改工作,重点发展精品课程,而数控技术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数控设计与编程课程作为本专业的精品课程,正准备申报校级级精品课程。在学院“院有重点专业、系有精品课程”的号召下,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构建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推动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

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而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我系主要的课程,我系将如何才能进行教学改革,怎么进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市场工作需求相适应,成为我们改革的重中之重。改课程建立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系还和雷伯尔公司建立的长期的合作,即可以解决了学生本身的就业问题,又能使我们的教学理论练习实际,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了很大的帮助。

以前,我系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基本都是老师在教室教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学生主要以听为主,而技能训练少之又少,学生自身很少动手,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老师在教授实操课的时候最基本的知识往往只能在黑板上“对刀”和 “加工零件”;然后在完成理论教学后,讲完了理论课后再安排十几个课时的实训,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很低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企业岗位的需求。我系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更好的进行融合,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由此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何来改变目前我系专业学生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上课难,学生学习难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我系制定了符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课程有效的进行课程改革,积极的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课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时要注重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践就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项目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

1.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定位

《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因此在教学改革时,必须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数控车和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等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的操作机床,完成一些零件的实际加工等程序。为学生能够顺利走上社会提供专业技能的保证。我院地处广东省惠州市,我院都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招聘会,我院也借此机会和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为今后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我院有些系部还实施了订单式的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还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来适应对企业的需求达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数控编程与加工这门课程也进行了课程整体改革,实现了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数控性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一体化教学实施,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训中。使学生牢固掌握职业技能,熟悉用人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2.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

《数控编程与加工》这门课程以前所使用的教材符合在教室的学科式教学模式,课程主要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方面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对社会的需求。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原来所使用的教材已经不适用了。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材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老师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我院数控专业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用人企业的具体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组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创建适合我院数控专业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材内容体系。

3.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数控人才培养方案将《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拆分为车、铣两大模块,每个项目模块都式以典型的常用零件的编程与加工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训中,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4.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

在进行《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学院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教师授课时使用学院购买的仿真软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学生人手一机,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广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层次实训、现场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等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考核与评定

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一方面,我们对课程成绩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考核该项考核中,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和上课表现占2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20% 。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实训能力考核中总评考核成绩的60%,该项考核中,学生需要完成绘图操作和上机练习,为进一步完成后续综合项目的训练以及分析、解决将来的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职业技能的考核挂钩,如考车工证、铣工证、数控操作中级工、高级工、工艺员等。另一方面,我们注意融入职业技能考核,鼓励学生积极考证,将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纳入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与评定体系中,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应知和应会,比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

6.一体化教学教室的选用

由于一体化教学的特点,边讲边练,边练边讲,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的教学必然要在实训场地进行。原来《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在常规教学时理论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都在工业中心的实训车间,先在多媒体教室将理论课讲完,然后到实训车间做实训,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下,学院也为数控专业的实训车间配备了相应的设备,现在我们将理论教学的场地也搬入实训车间,满足集中讲解与分别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要求。

四、结束语

我院数控专业《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变了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强调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性,基本做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一方面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体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方霞;邓朝晖;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工具技术》,2006-03-20.

篇3

二、专业课程群建设

专业课程群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要想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应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之处,而专业是由课程来体现的,专业课程群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立校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对招生和就业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不能体现以职业为核心目的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群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中我们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支点,以“创新教学”为手段,以“理实一体化”为专业教学主线,保证各教学环节正常实施。将课程建设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呈台阶式前进,使“理实一体化”渐进教学环节规范化、持续化、程序化。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也要围绕“学习过程”来进行。我校机电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与系统》课程获得校级立项,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另外《数控编程与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及综合实训》、《传感器技术》获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重点网络课件立项并顺利结题。这些课程课件的建设与开发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生动、更精致、更方便的知识学习来源。

三、建设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学团队,这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必须。我们只有加强对教学队伍的建设,强调对师资能力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教师工作者的要求,促使他们实现角色向导师、顾问方向的转变。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步伐走,要将对专业课教学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将科研技术引进课堂的能力,做好“3D”教学模式探索—即导学、导做、导研。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并根据需要,大力开发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四、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据

篇4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重点提升面向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各类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推行。目前,项目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不仅只是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多是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对教学项目的内容进行特色化设计。数控加工类课程的项目设计,是决定项目教学法是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特色化教学项目,不仅能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数控加工综合实训”课程教学项目的特色化研究和教学实践为例,来论述教学项目的特色化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促进意义。

二、课程分析

(一)课程性质

“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四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重点建设精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至关重要。本门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加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零件质量检测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学生必须掌握与数控加工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地学习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其后续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具有较强的生产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的编制;生产工艺分析(设备、刀具、材料等);典型数控车、铣零件的工艺分析(轴、套、回转、轮廓、型腔、箱体类等);车铣复合零件的工艺分析;数控程序的编制(手动和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的操作;产品零件的质量检测方法;产品零件的装配与修配;产品的生产管理。本课程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普通机械加工、数控铣削、数控车削、装配钳工和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及技能解决与产品生产相关问题的能力,达到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新型高技能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实训项目的特色化研究

(一)教学项目的特色化理念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原则上要求项目教学结束后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特色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发展特点,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条件,以及本课程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源,如学习课件、实训教材、学习视频和示范作品等。在我国,数控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较为普及的专业,大多数工科及综合类职业院校都已开设此专业。如何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数控加工实训项目,是值得探究和实践的课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园艺、畜牧兽医为主要特色的综合型高职院校,研究和打造具有现代农业装备特色的数控加工实训项目,符合其办学背景和风格。

(二)结合数控技能竞赛命题改革的思考

从各省市及全国性的数控加工技能竞赛试题来看,命题不再是考核学生单一的数控加工技能,更加侧重于团队考核和综合产品的加工。以每年一次的北京市高职高专学生数控技能竞赛为例,从最初的车、铣分开单一考核,到车铣复合加工复杂零件,到零部件加工后完成整机的装配和性能测试,再到2016年的数控车、数控铣、三维扫描与数字建模、3D打印、提升机构设计、排爆车的组装调试和赛道排爆作业等综合技能考核,这充分考虑了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改革和创新。这表明,数控加工项目的特色化和综合化设置,是项目法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应在数控加工专业课的教学中不断深入和推进。

(三)结合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结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打造“都市农业装备技术”专业群的办学理念,通过完成一个与农业装备相关的数控加工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基本的零件图与装配图识图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与编程零部件之间的公差配合分析零部件的加工整机装配”等一系列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对综合实训项目的各个零部件按照难易程度和装配要求进行分类,建立各个零部件的子项目学习任务,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零件到部件,从部件到整机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既完成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又辅助“都市农业装备技术”专业的相关建设,在两个专业之间寻找到共性和“沟通的桥梁”,提高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训项目的特色化实践

(一)项目总体设计

约翰•迪尔8030系列拖拉机是迪尔公司于2006年重点推出的代表着世界新技术的拖拉机,在2005年11月德国汉诺威举办的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引起全球农机界的广泛关注。以该型号拖拉机的发展和应用为背景,通过对其仿真模型的各个零部件进行手动测绘和三维造型再设计,使其符合数控加工的工装和工艺要求,完成数控加工综合实训项目的特色化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二)项目内容及适应性分析

再设计后的拖拉机模型一共包括21个零部件,需要采用锯削、车削、铣削、车铣复合、钳工等加工方法,涉及CAD三维造型、手动编程和CAM自动编程等技术,各个零部件之间有装配的定位精度公差,对装配后的性能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因此,该项目内容涉及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比较全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合理设计和规划教学任务,保证在相应的教学周期内完成实训计划,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该项目内容专业综合性较强,是针对五年结构上来看,可划分为底盘、前轮轴系、后轮轴系、驾驶室、前挂装置、后挂装置等组成部分。将该模型的各个部分均由不同的零件组装而成,通过一定的机械配合后,一起安装和固定在底盘上。从总体上看,约翰•迪尔8030拖拉机模型的结构比较复杂,各种零部件数量极多,且多数采用铸造、折弯或注塑等工艺方法制造而成,属于难加工异形零件。若采用机械加工的办法进行产品制造,其工装设计和加工工艺过程极为复杂。因此,为了使拖拉机模型的各个零部件符合数控加工的工装、工艺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简化处理,简化处理后的拖拉机模型三维造型效果如图2所示。制大专的培养计划而设定的,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即学生毕业实习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下,整合、序化学习过程,将项目内容与学习难度、学习环境有机联系,并将理论传授、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和现场指导等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本课程的各个教学子项目由多个零件构成,每个零件的结构相对简单,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又通过零件的组装学习过程,让每个单一的零件加工过程不再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装配后的整机又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项目实践

以“约翰•迪尔8030拖拉机模型”为教学载体,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项目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将模型的各个零部件设置成相应的学习模块和子项目,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内容,充分体现“边做边学”“团队学习”“实用性学习”等原则,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每个项目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结束语

“约翰•迪尔8030拖拉机模型”的特色化项目设计与加工过程包含了测绘、拆装、三维造型设计、数控自动和手工编程、数控车、数控铣、车铣复合、普通加工、钳工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强,对职业院校相关综合实训类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数控加工综合实训”课程的特色化教学项目探究及实践表明,以综合产品加工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和项目设计,将是数控加工实训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特色化创新的发展趋势。该课程的项目建设和实践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实训期间攻克个个项目难题的过程中,不仅全面应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获取了很多的行业背景知识,同时也提到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万金贵,张飞,李蓓华,高琪.数控加工综合与创新实践项目分析与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29(2):121-126.

[2]汪荣青.数控加工类课程教学项目的整合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33-135.

[3]蒋三生.数控加工类课程教学项目的整合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8-111.

[4]黄永良,于立.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特色化创新性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48-5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4-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给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控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项目就是在借鉴国内外数控技术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和继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控技术教学现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数控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针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研究数控技术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我校和我国数控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分专业背景因材施教,课程配置可参考表1: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课以数控加工信息流为主线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数控插补和刀补原理、计算机数控装置、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位置检测装置等。对机制、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偏机械类专业侧重于前五项;对机电工程专业机械内容和电子内容同样重要,各占用20学时。实验课在所设6个项目中选做3项,加工中心综合加工实验和数控插补设计综合实验分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课分专业设置,机制、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机电工程各专业进行4周的工程基础训练,其中有数控加工技术的初步认识训练,包括XY数控平台的训练以及数控车的训练,数控雕刻机、线切割加工和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演示,让学生对数控加工有初步的认识;机制专业学生在三年级进行2周的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是CAD/CAM/CNC的综合训练,主要实践各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自动编程、各类机床的操作方法,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实践平台可进行创新项目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与自学两种方式进行,编程指令以FAUNC系统为主进行,辅以介绍SIEMENS数控系统,对机制、车辆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数控伺服系统等章节仅作原理性介绍,不局限某些教材作过多的硬件电路介绍。受学时所限,故障诊断及维护仅介绍基本理论与方法,详细内容以安排学生自学,然后集中答疑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强化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迪创新意识。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灵活采用相关方法自主进行;对学生按任务性质分组,实行一人一题方式。教学过程中根据当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点讲述目前大中型企业普遍应用的现代数控技术,并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方法

课程组根据本科教育的特点和我校资源现况,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1.讲练结合教学:将教、学、练融为一体,适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而在传统教学中较难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后,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如在讲解数控编程指令时,介绍完一类编程指令后,就给出相应图纸,由学生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由教师检验是否正确。这种即学即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师生互动教学:教师授课中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可进行讨论或争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从中领会教师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在讲解刀具补偿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使刀位点沿工件轮廓正确运动的两种方式,并展开讨论,从而说明刀具补偿功能的作用。

3.案例剖析教学:数控加工的零件是千差万别的,通过介绍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介绍数控车床编程加工时,我们仅剖析一个典型的加工案例,学生便能做到对同类零件加工的触类旁通。

4.现场实物教学:数控技术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数控机床坐标系、对刀、换刀等,可把教学地点选到数控实训中心,面对具体的数控机床进行讲解或操作。这样有利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辅以传统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全新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许多内容如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孔加工的数控编程等复杂抽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课程组开发制作出CAI课件、二维、三维模拟动画和数控加工操作视频。教师在讲授数控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就可播放视频,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更加结合紧密,这不仅使数控技术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使理论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软件仿真教学:学生编程操作的困难大多数由于工艺不清楚,我们利用斯沃、VUNC数控加工仿真教学软件,采用实验和课堂演示的方式,把复杂的加工过程仿真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代码的涵义和数控工艺。

3.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精品课程网和本科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网络教学。数控技术课程网上资源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西门子和法拉克系统的各类技术手册等,已在我校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学生可自由下载学习。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可及时回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课程组与这些网络教学环境动态联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对高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于2005年建成了具有先进制造装备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是本科生工程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可进行分布式数控加工与实训教学。工程训练中心可以配合数控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数控设备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制加工程序和操作机床,使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学习由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的实施是按照前面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进行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陕西省数字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控加工创意大赛等,组建科技创新小组,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字化设备、机器人等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制作,近年来10余项项目获得了国家和陕西省的奖励,这些实践环节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国家大力推动的关键领域。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数控技术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适应高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6

按照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以上三个层面。初等层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以讲授专业基础课为主,在实践应用方面,他们一般不够全面和深入,但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他们必须通过学校实验、实训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为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控技术专业对年轻教师实施了教师培训工程,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新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每年选派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的老教师指导1~2名新教师,从制度上保障了对新教师的培养。培训结束后,由学校教学考核小组评定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二是企业顶岗实习。按照学院规定,凡是新录用的高校毕业生一律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原济南第六机床厂)顶岗实习一年,经考核合格方能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近年来,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有7名新进教师到校内实习工厂不同岗位顶岗实习,其中5名教师经考核转入教学岗位。

三是暑期实践锻炼。为兼顾教学与实践锻炼之间的矛盾,学院拨出专项经费,安排年轻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到校企合作企业(济南第二机床厂、山东齐鲁电机厂、济南法因数控有限公司等)进行实践锻炼,并安排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当年的评聘挂钩。

四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近年来,学院先后安排教师参加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资格培训、教育部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青年教师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等多种培训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实施教师成长工程,培养中等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等层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专业课教学;二是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师。中等层次“双师型”教师能参与专业建设,并对本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数控技术专业实施教师成长工程的主要措施有:

选拔生产一线技能骨干担任实践性课程教学。依托60多年的办学经验,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形成了工学结合、产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技能训练。例如,依靠“校中厂”独特的办学优势,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39人中,20名担任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教师全部是从生产一线选拔的,他们具有多年的实际生产经历,有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按照企业管理理念和生产要求指导学生,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利用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所具备的专项技能操作项目鉴定资格,我系数控技术专业具备初等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经过半年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后在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项目的技能鉴定中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安排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本着珍惜机会、重在培训的原则,近年来,学院每年都安排1~2名高学历年轻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层次的数控技能大赛,通过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大幅度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技能水平。在2008年的全国数控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3名硕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经过6个月集中培训,在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等三个项目的比赛中分别获得优秀奖,达到了高级技工的职业技能,成为“高学历+高技能”型的“双师”教师。

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促使高层次“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

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拥有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水平,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能掌握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的变化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高职专业开发和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

拓展培训项目,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学院定期邀请知名职业教育专家举办讲座,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教学年会,学习并掌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建设等先进职教理念。例如,数控技术教学团队有多名教师赴德国参加了数控专业师资培训、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和国内骨干教师的项目培训,提升了职业教育理念、理论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

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数控技术教学团队51%的教师是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具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通过参加全国及山东省数控技能大赛,系统地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深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学习先进加工技术和关键技术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近年来,学院先后派出了14名专业教师参加了全国及山东省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有2名教师获得“山东省特殊贡献技师”称号,8名教师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篇7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8-02

一、引言

机床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它融合了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检测等技术的最新成就,有效的解决了复杂型面、精密、小批量、多变零件的机械加工问题,其发展和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标志,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1]。机床数控技术课程作为体现机械工程专业特色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技术集成创新、实践性强等特点,在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成都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结合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研究、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思路、新体系、新模式,深入开展了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结合相关平台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二、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难于把握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机床数控技术是由各种技术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现代机床数控技术在社会生产需求的推动下高速发展,而在教学学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关理论基础、知识难点和前沿技术三者的取舍、综合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数控技术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当教学手段、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更加大了对理论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的把控难度。

2.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传统的数控实践教学平台往往以各种数控车铣床、加工中心为主,这类以操作实践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建设成本极高,除非资金非常充足,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起功能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践教学平台。这种思路,往往恶化了设备建设的循环发展条件,造成数控培养系统功能单一,甚至技术落后;同时,精密、昂贵的数控机床对操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教学安全性等方面考虑,有时不得将某些综合性实验、实训内容等转变成演示性实验,难以达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与课程多方位实际应用特点的不协调

数控技术是一门典型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多学科理论与多方位实践运用的课程。不仅是技术集成创新的产物,也是科技再创新的重要源头[2]。而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这种“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破坏了实践主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必然缺乏面对多方位工程实际应用环境所需的看问题、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

三、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为了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先进技术理念、宽泛工程视角,创新精神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人才,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按照大学课程建设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3],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用与先进并重,突出创新,强调应用”为指导思想创建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方法;以丰富功能,教、研结合,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静态知识传授向智能教育的转变。

四、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

1.整合、深化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对实现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在有限的学时数里,一方面必须精简教学内容,同时注意知识体系完整;另一方面必须顺应技术的发展,抓实用性和先进性。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比如,在绪论中注重对数控机床基本工作原理、机床数控技术知识体系及相关专业术语介绍;要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和校园网图书馆电子资源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一份数控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发展方向的研究报告,为课程后续学习内容的展开和带着兴趣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然后以学生熟悉的机械设计技术作为切入,介绍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特点。该部分教学内容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前期各种机械设计类课程知识的再应用,也要体现出机床技术的发展前沿。为此在探讨提高数控机床结构刚度时,引入对有限元分析的应用,选择学生们相对较熟悉的PRO/e软件,介绍如何分析数控机床工作台结构刚度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实例,课后自主研究学习PRO/e软件的CAE功能,从而拓展了他们在CAD/CAM软件应用方面的实际能力。接下来将数控系统的教学内容分作了四部分。首先介绍连续控制系统的数控插补原理,这是数控系统的核心计算功能。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自主开发的插补运算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各种插补算法的学习和程序编写(自选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然后以有形的NC系统技术着手,展开到CNC系统技术,再扩展到伺服检测技术的介绍。这部分教学内容抽象,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对机械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力普遍不足,成了比较薄弱且难于突破的环节。其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注重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茫然,我们抓住了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研发的技术路线这个关键,处处紧扣这个核心,使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更加清晰。最后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对数控工艺及编程技术的介绍,在内容上除了注重基本的数控工艺分析和编程指令的讲授,同时加强了对CAD/CAM软件自动编程技术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设定的工程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为了配合上述教学内容的开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前沿知识的传授,学生必须在学习目的明确的情况下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着眼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根据内容特点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现场课,避免“填鸭式”的一讲到底。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加强师生交流,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提问题,启发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进行独立的逻辑思考和研究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讨论课的内容,讨论题目大多无标准答案,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比如以一个实际的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为例,同学们可以分组研究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主讲,展示程序及仿真加工效果,互相问辩,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针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某些教学内容,则采用现场课,如数控系统的结构和伺服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等,则可在数控综合实验平台上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来完成。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动画来提升教学效果,改变知识表述方法的单一性,建立多工程实际应用环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牢牢掌握理解困难并且抽象的数控知识,熟悉以工程师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媒体教学中同时要注意活泼课堂气氛,抓住经典内容,以多媒体结合板书推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启发学生跟随老师思路积极思维,做到“学、思、行”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一般来讲,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的动画演示(尤其是各部件工作的动态展示),难以通过实际部件组建实现,也很难在网络资源里找到相应资源。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可以利用自主研制开发的教学平台或设备去获取动态知识素材。比如对数控插补的含义、原理、特点的理解我们就借助了一个基于VB的数控加工预处理系统来演绎,使抽象的知识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获取。

3.注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视角、技术应用能力、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创建真实的多工程应用环境,将“主动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抓“基础性、认识性、创新综合性”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中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我们重点建设三种类型的实验平台。第一类平台拟建成以PPCNC系统为主的集数控编程与加工一体化的实验平台。传统数控设备“买不起、养不起、用不起、责任担不起”的特点使一般学校要么无机可用,要么有机怕用,进而造成学生们在数控加工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始终“眼高手低”。个人便携式数控机床(Personal Portable CNC,简称PPCNC)是一种针对数控加工教学的新型教学设备,它以塑料、代木作为加工对象,能满足数控加工核心内容的培训要求,具有现场教学互动性好、造价低、安全性高、场地要求低、运行维护成本低等特点,能较好的应对上述数控教育的困扰,满足开放性教学的要求。第二类平台数控系统电气设计、组装、调试、维护等多功能综合实训系统,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训紧密结合,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为前提,围绕研究性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类平台CAD/CAM及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主要提供数控加工仿真及自动编程技术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对工程实际应用中各类数控系统操作的应对能力及利用CAD/CAM软件进行编程的能力。在上述三类平台上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构建起多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本课程的教学建设探索旨在面向市场需求,提高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平台的建设等三方面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工程视角,提升面对实际工程环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MOOCS风暴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必将促进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的一线教学人员对构建网络化、开放型的教学和实践环境,以及与之适应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吉堂. 现代数控原理及控制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曦. 数控技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J].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10:228~233.

篇8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逐渐接轨国际轨道交通先进水平,国内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的频繁合作,中国铁路已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迈向了“输出”阶段。无论是进口轨道交通设备的运用、维护、维修,还是出口轨道交通设备的售后服务,以及进口生产设备的使用,专业英语能力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岗位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为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行业的发展,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学的教学理念,对《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系统化教学改革设计。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次课程改革首先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把课程从单一的语言学范畴拓展为“专业+语言”交融学习的课程,将英语的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概括为:“立足于专业,服务于专业”,即把专业英语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专业英语的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服务于专业岗位的技术发展。

二、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团队依据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标准的开发教学实施设计教学资料的开发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反馈的流程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团队按照课程开发流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编写完成全套工学结合教学资料,配套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设计,并对教学组织各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体思考、整体开发、整体组织和整体实施。本文重点介绍教学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本课程主要为轨道交通类毕业生从事引进机车的驾驶、调试及检修等工作提供专业英语的识读基础乃至口语对话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回顾已学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专业英语基础,使毕业生能够通读专业英文资料,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并详细了解技术信息,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满足该专业学生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需要,为接轨国际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技术合作日益频繁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始终作为先进技术的驾驭者。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电力机车的驾驶与检修为蓝本,结合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真实的工作内容为载体,构建了4个学习情境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情境1:机车总体技术资料的翻译,通过翻译某机车的英文版总体技术资料这一任务,达到机车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识读能力、机车英文专业技术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8课时。

情境2:机车用进口小电器产品样本的识读,通过阅读进口继电器/接触器产品样本和浏览英文产品网站这2个任务,达到继电器、接触器类专业词汇的识读能力和与外方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的培养目标,8课时。

情境3:机车英文调试界面的识读,通过在英文模拟调试界面下完成机车的试验调试工作这一任务,实现调试界面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识读能力、专业缩略词的识读能力的培养目标,8课时。

情境4:机车用高压电器原版技术资料的翻译,通过翻译受电弓/主断路器原版英文技术资料这一任务,达到进口零部件英文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进口零部件英文检修工艺文件的编译能力的培养目标,16课时。

上述4个学习情境是按照专业英语知识逐渐加深、专业英语能力逐渐加深的顺序进行安排,“专业+英语”的理念贯穿始终,且以“寓教于乐”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最高原则。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完成上述各项任务的过程,希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即用”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成长。

五、结束语

上述由这5个任务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大量课程实施后总结不足、不断改进后获得的较合理的、易于实施的方案。课程团队已经针对上述教学内容,完成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及教学资料的准备,这些内容将在后面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篇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16-02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课程为枢纽桥梁,以校企的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一种精英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的学徒制及单纯的学校教育,其有效解决知识与能力互相割裂、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互相分离的方法途径,是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模式探索。我院从2015年秋季开始开始,在校内与眉山志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志和机电班”,校外与四川富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富生电器班”。

一、现代学徒制工作过程

1.严格选择“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以眉山市职教集团为平台,在眉山市经开新区的支持下,我校工程技术系多次邀请知名企业召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根据企业提供学徒岗位性质及岗位数量等信息,学院最终确定眉山志和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富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签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书》,明确了校企双方权利与责任。眉山志和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从事铁路机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光电通信零部件等的生产与销售,为学徒提供数控车工、钳工、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岗位。四川富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压缩电机生产线,企业产品广泛用于制冷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为学徒提供技术研发、设备管理、离心浇铸、线切割等岗位。通过试点现代学徒制,构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律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

2.联合实施招生招工,精心选拔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与试点企业签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书》基础上,学院先行招生。学生在大一期间在校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上学期由校企联合组织面试,选拔有意愿的同学加入“现代学徒制”项目。经完成选拔后,企业与学生签订《师徒协议》,以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保障各方权利。为了保障学生在企业里的权益,协议中明确了学徒学习岗位、学习期限、学习待遇、工伤保险等内容。选拔学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以及技术能手作为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成员,并制定了相应的《学校指导教师选拔标准》与《企业师傅选拔标准》。按照现代学徒制对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求以及教师发展中心对师资队伍的规划要求,制定了师资队伍二级规划,通过内培外引、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加强现代学徒制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3.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联合制定和实施考核方案。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展,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将学习领域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及子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力描述)、教学内容(任务描述)、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基础能力要求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等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了精品课程一门《数控操作与编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门《电气控制及PLC技术》,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三门,分别是《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学校学历教育和企I对学徒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学生考核管理规定》和《教学管理规定》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共同组织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考核。

二、阶段成果

1.“开放办学、协同育人”局面初步形成。在政府主导下,学院牵头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眉山市职教集团;为加强校企融合,卡帕特公司在学院内开办了“校中厂”(后更换为志和机电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我院与志和机电及四川富生电气分别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试点现代学徒制,实施“双元主体,双线并行,双师共育”的3D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服务机电行业工匠人才,形成了“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2.分摊成本――企业参与教学积极性大力提高。现代学徒制办学经费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学校将每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生的部分学费作为办学经费投入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试点现代学徒制工作以来,人才培养成本有所增加,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校企双方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书》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协议,学校分担企业师傅和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费用,按照800元/学徒支付,企业负责分担学徒在企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成本。学徒到企业学习与工作,可一定程度缓解企业用工压力,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可节约企业工艺改进及产品研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参加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师傅可领取带徒津贴,劳动获得认可,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积极性得到提{。

3.学生现代“工匠精神”逐步树立。通过教学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计划与教学计划融通的课程体系,校内课程教学中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融合职业思想和道德教育,开设相应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课程;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文化内涵建设,举办行业专家讲座,树立优秀毕业生典范,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以及自豪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在企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言传身教,强化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徒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精神,帮助学徒树立专业追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最终树立学徒的现代“工匠精神”。

三、存在的主要题及工作计划

1.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大企业数量少,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体现,校企合作的基础和方式决定着现代学徒制实施中校企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合作时间。由于受制于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和设备条件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高,无法为合作企业带来足够的合作利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和企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再者,合作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影响着学徒制实施的效果,中小企业虽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实力较弱。因此,大企业的数量也是影响现代学徒制供给的重要背景。

2.继承和发扬师徒文化,加大现代学徒制下项目课程的开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要树立先进的人才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技能型人才成为公众尊敬的对象。现代学徒制的优点就是建立了“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即企业与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开发的主体从以学校、教师为主转变为校企合作课程团队为主,企业从被动参与课程开发转变为主动作为,甚至起主导作用,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起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

四、结语

总之,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机电一体技术专业作为应用性特点显著的专业一定要先行先试。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员工的“三赢”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才刚刚起步,试点现代学徒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还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对现代学徒制作进一步地深入探索,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与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汉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新玛基班”为例[J].科技展望,2016,(7).

[2]赵文胜.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8).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Major

―Take Mei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WANG Jun

篇10

1.强化责任担当

学院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的使命来抓,做到五有。

一是工作有专班。成立开展“培养职业精神 提升职业技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二是年度有目标。学院将自身建O工作作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列入全市人社系统年度工作任务中学院的个性工作目标任务,并分解到每一个月,逐月予以落实。

三是建设有方案。制定自身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落实目标任务。各科处室按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同时制订自身建设检查考核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使整个创建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

四是任务有督办。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督办自身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五是落实有体系。明确各科处室创建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创建联动机制,自身建设工作体系完整。

2.完善长效机制

自身建设既要有历史传承,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传承特色办学理念。校训重视历史传承: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办学理念讲求科学特色:管理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品牌荣校;校风力求与时俱进: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

二是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学院构建了制度健全、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涵盖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实习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学院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科学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按期组织学生实习,有计划、有课题、有实习评价、有实结;每年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撰写总结材料,并在全院教职工会上汇报交流。

二、营造氛围,建设优良文化育人环境

1.重舆论引导

自身建设既要领导重视,还要群众人人参与;既要注重抓落实,还要善于抓总结提升。

一是引导大家人人参与自身建设。制定自身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编印自身建设创建活动宣传资料下发师生员工,宣传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主题、目标要求、活动意义,在学院网站开辟专栏,利用电子屏宣传,使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二是带领大家宣传推进自身建设。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和信息报送与考核试行办法,规范新闻宣传,推进自身建设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总结提升自身建设工作经验。鼓励大家总结提升自身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积极予以宣传推广。仅2015年就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学院20余次。

2.营造特色氛围

按照室内室外、功能分区、彰显特色、打造多样化宣传景观的原则,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一是屋顶宣传重在营造技能文化的大气场。在学院主要建筑物屋顶安装宣传标语。临街门面顶安装: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综合楼屋顶安装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教学楼屋顶安装校训: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学生宿舍屋顶安装校风: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实训楼的屋顶安装: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二是校园宣传栏重在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了企业文化墙、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多彩涂鸦墙、德育园地等室外文化展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企业文化。

三是室内文化区重在励志。建设了理论教室、实训室等室内文化展区,悬挂名人名言、规章制度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技能成才。

四是道路景观重在典型引路。学院主干道建设技能大师路;综合楼小花园西面建大型励志宣传景观;多年的绿化,形成了以综合楼小花园、樟树林、竹园、实训楼景观带、花坛、草坪等为主的校园景观;技能大师典型引路,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三、突出特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数字校园

提高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校园管理实现数字化。

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投资近80万元设计建设了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校园管理工作实现了数字化。

二是推广使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建设单位已对科处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两期培训,目前学院管理基本实现网上办公。

三是完善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制定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指定专门处室负责管理。目前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已完成了试运行,2016年准备全面实行数字化校园管理。

2.专业对接市场

强化市场导向,专业设置紧跟变化莫测的市场。

一是建立校园对接产业园、专业对接产业制度。化工专业对接荆门化工产业园,机电电子专业对接荆门电子产业园,数控车工、模具制造、焊接加工对接荆门航空产业园,财会、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等对接服务业,并与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天茂集团、中集宏图、利盛石化、东光电子等30多家技术含量高、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化工专业对接天茂集团、凯龙集团,先后开办了中级工、高级工定向班,并对员工进行了多次提升培训,得到企业好评。力争达到“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

二是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16年12月先后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参加,就专业建设如何对接产业献计献策。专业建设研讨会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打造品牌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荆门市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装配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群,成为湖北省职业培训电工电子类中心教研组组长院校,学院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学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校校合作,打通了中高职直升通道。

3.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学院在多个专业推行了一体化教学,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湖北省唯一进入2016年全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小组,制订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二是建设专用场地、组建教学团队。学院按照现代企业“6S现场管理”规范,建设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精选骨干教师、吸纳技术能手、聘请课改专家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并多次邀请人社部一体化课改专家黄景容、姜大源等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

三是总结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学院一体化课改经验在全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国家人社部《职业》杂志以《六措施保障 三阶段落实》为题介绍了我院一体化教改的经验和做法。

4.强化职业素养

育人先育德,始终把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编写职业素养教材。2014年,《技工院校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被确立为部级课题,被评为省重点课题一等奖。《职业素养基本训练》教材也通过了人社部教材审批出版,得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职业行为养成训练》编写即将完成。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同志作《永远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院被吴天祥同志誉为“人民的贴心学院”;开展 “厉行勤俭好风尚、传承美德正能量”和“互联网+分类回收”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举办文艺晚会和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学院学生张子轩和唐文菊被团市委分别授予“最美中职生标兵”和“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

5.注重创新创业

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学院实训工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室8间的机械加工创客空间,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并制定创客空间实施方案和运作办法。

二是推动师生创新创业。鼓励学院师生(包括近几年的毕业生)入住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所有入住的创客均可享受荆门市相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名创客入住众创空间。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将创业知识列入学生教学的内容,完成创业模拟实训室建设,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

四、多措并举,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校企共建实训室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制定校内、校外校企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和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计划。

二是精选合作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利双赢、长期合作的原则,多次深入相关企业考察、洽谈,签订校企共建实训室协议。

三是规范实训室建设。引厂入校,学院出场地,合作企业出设备,与顺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厂中建校,合作企业出厂房,学院出设备,在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

2.建设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

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实训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制定建设方案。学习借鉴企业标准制定校内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建设。

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借鉴企业6S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基地6S管理办法,成立6S管理检查考核领导小组。

三是实施6S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按照6S管理进行组织。

3.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给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积极申报。学院根据相关条件,积极申报省级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厅批准。

二是制定方案。借鉴荆门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家级郭振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经验,制定建设方案。

三是规范建设。按照建设方案,添置设施,配齐人员,完善职能、制度和职责,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基本建设完成。

4.开展技能大讲堂文化节活动

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举行拜师学艺活动。与全国技能大师、荆门石化总厂机修钳工郭振恩合作,设立郭振恩励志班,举行拜师学艺活动。

二是传播技能大赛知识。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徐国胜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赛项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国际、国内技能大赛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对学院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如何进行大赛准备作了专题辅导。

三是开办启迪求真系列专题讲座。组织教师以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信息时代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其中院长许松以“工匠精神”为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第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邀请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毕业生王贤伟、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张玉鹏和学院毕业生张芳、刘军、潘运虎等作报告,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5.开展技能文化节活动

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检阅办学成果。

一是举办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举行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师公开课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得到广泛赞誉。

二是开展学生创新创意竞赛。举行了由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首届“航特杯”学生无动力车滑行竞赛。无动力车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滑行竞赛也由学生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创新精神。

三是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面向社会多次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特别是在全市春风行动中展示,得到原市委书记万勇的充分肯定。

6.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承办荆门市职业技能大赛。学院先后承办荆门市第一、二、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农谷杯”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二是参加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三是参加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学生制作的《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装置》荣获湖北省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苏雪娇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活动。

五、注重实效,取得自身建设丰硕成果

1.以环境文化影响人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学院从外在的环境建设出发,推动内在的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了外在环境的建设。学院完善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和构思学院环境,既重视物质环境建设,更注重充满学术氛围的读书育人环境。

二是注重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学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展示办学理念、校训、校规等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三是构建了多样的文化载体。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橱窗文化、道路文化、教室和宿舍文化等文化载体,设立企业文化苑、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技能大师路、德育园地等文化栏目,形成了环境与师生的良好互动。

2.以人文文化教育人

成才先成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是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了学院、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警校、社校共建机制,构建了政教、团委、保卫和学生会相结合的校园德育工作网络。

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天天有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实行学生在校24小时无缝对接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教学、管理、服杖位一体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院将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孝亲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三是营造德育氛围。用广播、校园网、黑板报、墙报、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强德育工作,策划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的目的。

3.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设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学院不断增强市场办学的危机意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涵盖了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了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细化管理制度,关注干部师生的发展与追求,重视人才培养,在学院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和谐的校园秩序和校园氛围。

4.以技能文化培养人

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始终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学院坚持质量兴校,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抓手,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开展了拜师学艺、技能比赛等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篇11

作者简介:俞位增(1967-),男,浙江奉化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学研结合;张鹏飞(1978-),男,河南洛阳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学研合作研究;董彦(1970-),男,江苏宜兴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制造类专业依托‘教学工厂’开展合作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04)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俞位增。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18-03

中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但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合作形式单一,校企双方签定校企合作协议书,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校的热情很高,企业投入较少,双方合作难度很大,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改革现行产学研合作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教学工厂成为创新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热点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教学工厂”的模式比较

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教学工厂模式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该模式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 “教学工厂”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推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理念是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1]。

(三)欧美大学的学习工厂(Learning Factory)模式

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提出了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教学模式改革,欧盟提出了“主题网络”教学改革,包括“欧洲高等工程教育 (H3E)”,“加强欧洲工程教育(E4)”等。而其中,学习工厂是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学校的主导下,通过校内不同专业的合作,以及与业界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2]。

(四)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工程中心(Industrial Centre,简称IC)模式

工业中心的定位是工厂,不是培训中心,是要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业环境。IC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自发的体验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整个教师队伍充分参与课程设计及创造过程,更好带领学生体验创作,强调学生在工业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3]。

(五)国内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学工厂更多的以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的形式出现,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近年来逐步加强了与企业界的合作。如山东胶南职业教育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教一体模式,利用区域优势和韩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由企业投资300多万元建立海天实训中心,开展“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打破教室隔墙,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制鞋等多条生产线。江苏苏州高新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高新技术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德国BOSCH等公司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工厂。

二、“教学工厂”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政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工厂”背景

1.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 年起,就逐步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等制造业专业,为了实现学校对企业和社会人才的培养的实际需求,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的距离,2007年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建立了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实训室16个,先后尝试“进厂建室”方式与宁海及周边地区知名模具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8个,学生在宁海基地边做边学,学校派专业教师进驻实训基地,基本解决了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在推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观念问题、政策问题、层次问题、利益问题和运作问题等成为阻力,导致产学研合作开展不够深入。

2.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宁波模具历史比较长,产业基础比较好,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宁海(中国)模具城聚集了宁海地区上规模模具企业几百家,对周边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但是,与国外模具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如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广东相比,宁波模具在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上还有差距,尤其在模具的标准化、模具人才储备方面急需提升。

3.政府牵线搭桥。为了做大做强宁海的模具产业,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挥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牵线搭桥。鉴于上述需求, 2010年由宁海县政府牵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等厂家、宁海县模具协会合作共建华宝教学工厂,工厂位于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内,共三幢厂房,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

(二)教学工厂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依托宁波块状经济集聚区宁海(中国)模具之乡,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引厂入校建立教学工厂,企业根据模具精密制造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要求,建设集成CAD/CAM/CAE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工厂环境,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建立标准化生产制造车间,开展标准化精密模具制造,在此平台上实施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学校在教学工厂内建立模具数控专业教学用生产线,开展实践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主要特点体现在:

1.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融合。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出厂房、教学人员和研发人员,企业出生产线和标准模式,既能满足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又能满足政府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该模式使合作各方各取所需,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多赢。

2.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相互融合。部分教师成为华宝模具教学工厂的员工,如模具数控基地主任担任华宝模具教学工厂副总经理,有的教师担任编程设计、制模等岗位的主管或副主管。学校教师与企业现有员工竞聘上岗、相互融合,教学工厂制订了管理与考核制度,对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进行生产绩效与教学绩效双重考核,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指导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技术水平。

3.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相互融合。该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教学工厂计划调度科成员由企业计划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工厂中的计划调度不仅指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调度,同时也包括了教学计划与人员(学生、教师)调度。使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生产计划有机融合。

(三)“教学工厂”的实施成效

1.调动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由于采用合作方式,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各有所需,使各自的利益方面得到满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使产学研变成各方的自觉行为,政府和企业由以前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合作,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实现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多样化。以教学工厂为平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模具协会、中国模具城合作共建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和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开展合作成立宁波模具产学研创新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建经济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了模具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和企业策划中心,立足宁海,面向宁波模具企业提供模具研发、设计和推广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教学改革成绩显著。首先,在教学工厂平台上实施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力度大大加强,目前模具专业已形成了以“模具制造综合实践”三阶段课程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衔接、校内外资源相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类(包括数控车、数控铣、电加工单项训练),项目课程类(基于模具制造流程塑料模具制造项目课程教学),岗位强化培训类(对学生分岗位进行岗前强化训练)。学校取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其次,通过把先进的生产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让学生在教学工厂内根据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成绩斐然,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电子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3项,并成功承办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模具设计大赛,得到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毕业生的素质高、技能强,受到了宁波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在2011年进行的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一毕业就可以独立完成企业模具制造,专业对口率为85%,有一半以上在工作半年后成为企业模具组长,用人单位满意率高达92%。

4.提升了企业标准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宁波华宝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自参与共建教学工厂以来,根据教学工厂的建设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对企业现有的设计、制造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订,对企业员工进行了技术培训与管理培训,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向模具样板工厂迈进。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共享学校的模具研发人才和设备资源,依靠教学工厂搭建科研攻关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引领区域模具行业转型升级。

三、结语

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教学工厂”,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学校提供厂房和教学生产线,企业提供标准化的生产线和管理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学习,加深了对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水平。企业依托教学工厂提升了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把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广到整个行业,促进整个区域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最终形成以产助学、以研促产,为高职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该模式得到了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该校教学工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运作机制、特色服务平台的作用等在全国层面均已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