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6:1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5.争取获得汽车驾驶证书。
6.争取获取法律秘书相关等级证书。
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是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及社会输送熟练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文秘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职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职业道德、优良的警务素质的综合职业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工作,办公室事务工作,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商务及日常事务工作。亦可从事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公证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的司法文秘,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也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法律秘书培训和法律文秘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介绍
1.秘书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主要讲授秘书职业的性质、特点、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及秘书职业的国际发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秘书日常工作程序及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管理基础与实务》;相关后续课程为《秘书实务》;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
2.秘书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办会、办事、办文、办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通过秘书案例教学和项目载体教学,以能力本位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秘书实务的各项内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各种现场处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商务、机关使用单位专职秘书岗位的工作需要。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管理学》、《秘书学概论》,后续课程为《办公室实务与管理》;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其中80%的学生须考取初/中级秘书资格证书。
3.文书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为目标。通过文书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公务文书的形成、运转、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纸质公文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处理、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该课程系《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相关后续课程,是对秘书学的专业细化。
4.管理学基础
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权市场营销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结合营销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提高管理的决策能力。
该课程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的基础
5.法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的法,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成作用、发展、制定和实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论、原理和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形成关于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具备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在实践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法律文书》打下基础。
6.法律文书写作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概念、功能、内容、格式和写作要领等基本的写作知识。包括公安类法律文书、检察类法律文书、法院审判类法律文书、监狱执行类法律文书、公证类法律文书、仲裁类法律文书、司法鉴定类法律文书以及诉状类法律文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备法律和写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安、检察、审判、仲裁和监狱工作以及律师业务工作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法律操作技能。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相关课程。
7.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人身权,物权,所有权,共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解释、制定根据、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概念、构成、特殊形态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的概念、目的和种类,量刑和刑罚制度;类罪、节罪特别是种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问题的能力。
9.办公自动化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现代秘书计算机信息运用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办公自动化的涵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操作并建立简单的局域网技术,具备运用网络处理信息技能,掌握现代化通迅技术和文件处理之电传、复印、自动检索、微机处理、电视摄录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能迅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终结考核要求是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10. 知识产权法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及相关规定,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尤其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以及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主要法律规范,增强他们分析和处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诉讼法学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及行政争议的能力。
12.劳动法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跨界思维,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产生的,相对于“平面思维”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叫空间思维、互联网思维,是运用于商业领域,改变商业模式、引起产业变革的一种潮流;特指能从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跨界思维以交叉、共享、跨越为特点,对于课程的跨界嫁接,跨界思维强调通过学科交叉、实现课程融合,最终达到课程的跨越改革目的。在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实务性、操作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跨界思维,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四方面研究如何对管理学课程进行应用性跨界改造。
1.教学思路的跨界改造:以教学思路的转变为切入口,注重学生的管理思维训练
传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有关管理的基本概念,熟悉相关管理思想,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内容。注重学生显性知识的灌输,而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的训练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忽略的状态,使得管理学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的需要。教学思路的跨界改造就是转变教学思路,从注重理论的学习转变为注重实践训练,从注重管理学课程显性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其隐性素质的开发,完成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素质的跨界转变。
2.教W内容的跨界改造:配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计划,梳理管理学课程的关键知识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传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管理的职能来编排的,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安排篇章,再进一步细分知识点,大量介绍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追求大而全,整本教材知识容量大,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不仅在时间上没有教学保障,学生还特别容易感觉枯燥无味,并且体会不到课本内容与管理实践的直接联系。而社会工作专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很多专业实训课程,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这些课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个管理项目,学生要成功实施该项目,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的跨界改造就是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计为依托,对成功实施这些项目涉及的管理知识和方法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以这些关键知识点为主干来重新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项目实训提供管理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借助综合实训平台对相应的管理学知识进行实务模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3.教学方法的跨界改造:以服务项目为驱动,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将基础平台类管理学课程跨界嫁接到社会工作专业,就应该结合跨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跨界改造。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课程的讲授方法可以以社会工作专业安排的实践教学计划为依托进行,以社会工作专业搭建的实践教学为平台,以社会实践项目为驱动,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传授。通过社会实践项目中所呈现的真实管理情境进行迁移学习、实践实训,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自身体验机会,达到相应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目的。如下图所示。
4.考核方式的跨界改造:以全面衡量为准则,实行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以往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也以测试学生对教材及讲授的知识的识记为主,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与指挥棒作用,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跨界改造,树立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核观念,建立新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管理素质的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全面衡量为准则,实行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单一的笔试拓展到社会项目计划书的设计、策划方案的撰写;实训、服务项目的策划、执行等过程性环节的监控考核。实行“理论考核+方案考核+行为考核”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体现了既考核结果又考核过程,既考核知识又考核技能,既考核认知又考核行为的全方位考核理念。
总之,管理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的跨界嫁接,需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实务性、操作性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应用性改造。秉持跨界思维的理念,配合社会工作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重新梳理和编排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再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进行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实务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目的,也达到提高教师管理素质,形成管理思维的教学目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转贴于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一、 合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1.认真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备课是关键,教师必须以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为切入点,围绕教材和学生来备课。当今社会的网络、社会传媒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理念、信念、知识结构形成了深刻地影响,他们能从不同渠道获得很多零散的知识架构。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理解基本知识点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深切领会企业管理的意义,明确没有企业管理,我们的生活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这样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学懂理论,理解方法,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作为授课教师,就要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潜心的研究。对教学过程,所教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知识情况,研究课程的知识框架、章节布局,然后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使他们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认真分析教材对概念、特征和功能等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事例分析使枯燥说教的理论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A、以讲授企业概念、特征和功能为例:我在上课时,并未直接要学生去记住概念,而是通过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企业概念和特征的思考。如:“你认为下列组织哪些是企业,若是企业它们有什么特点?”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研究院、银行、烟草公司、饭店等。
非企业: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研究院。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原则,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企业:银行、烟草公司、饭店。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经济独立核算。
通过这种事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功能比直接要求学生去记忆概念要容易接受得多。
B、对管理学原则、意义等内容,教学中采用故事引导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掌握各种管理方法的原则、意义。借助故事这种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将管理学知识巧妙的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开心之余引发思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讲述企业管理的原则和意义时,我采用“非洲土人穿鞋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面对挑战,同样的境况却有不同的观点与结论。我们只有理解了企业管理的原则和意义,在工作中总是往好的、积极的方面去思考的话,我们就能挖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C、 对管理结构、设计、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内容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实施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与训练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补充一些企业案例,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近感,从而理解各职能组织结构模式和该模式下的管理策略。如讲述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时,我将“布朗公司的组织管理“通过内容描述给出组织结构图,根据公司各管理层组织结构,分析该公司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对策思路。通过这种对实例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对企业各组织结构的构成方式,内部管理的分工协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理解公司管理机构对公司和管理策略、财务控制、重大人事安排及监督权力,理解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模式。
二、 合理“创建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企业管理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基层岗位综合管理技能。综合管理技能的提高,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很难得到亲身体验,但课程学习又必须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完成体验过程,使学生能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1.应用情景模拟法创建活动。
企业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即要求必须在管理实践中管理,又限制了在校外真实环境中学管理,这样只能寻求模拟管理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与训练兴趣。如在学习了“企业管理功能和管理”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将这种管理功能应用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去,一个月以后,要求班组长及学生分别谈谈这种管理方法应用后的真实心理感受。通过这个管理活动,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管理方法需要平时有更大的责任心,要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了为什么说管理是由一些纵横交错的层次、部门和岗位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成员必须积极主动去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才能使整体工作协调完成。
2.应用团队任务去创建活动。
团队任务法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种方法。我在“企业管理策略课”程结束后,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团队,要求每个团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一个国内知名的品牌企业,列出该企业的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与主要的管理策略。一个星期后,各个团队的资料提交上来了,每企团队都认真完成任务,还把各部分资料整理得很完整。通过这种带着任务去获取资料结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主动观察、整理加工、判断比较,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促进了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
3.应用游戏训练法创建活动。
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我们在学习了“商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这部分内容后,我们模拟组织了一次销售活动,以销售手机为销售对象,将学生分为售货员、顾客两种身份,分别体验一次销售活动中,销售员通过接待顾客、介绍商品、包装商品、收款付货、送别顾客等整个销售过程的体验,使同学们真实感受到做一个销售员必须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认识到接待客户必须具备基本的商务礼仪知识 ,销售过程中必须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这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体验中获得知识。
三、 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企业管理基础》这门课程的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已经不能达到对学生的考核目标了,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成绩的优劣,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于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因此,可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来核算学生综合成绩比较合理。
平时考核占学生学期成绩的50%,分为每次活动的参与度与态度、能力表现、每堂课要求的作业或书面材料完成情况都要进行评估与考核,课程平时成绩是所有评估与打分的总和后的平均数,最后算出占百分制成绩的二分之一,加上期末考试成绩按50%折算后的成绩就是该生的综合成绩。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的方法,考题分为基础理论试题和实际操作主观题两个部分。基础理论占60%,重点考一些企业管理学基本常识。实际操作主观题占40%,重点考一些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8-03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事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管理学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不同的人对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看,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也对工商管理专业及其地方本科院校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也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从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改革思路。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也没有做到位,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因循守旧,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在成绩考核方面,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且重点调整1999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力求在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按照这种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在于管理思想,为此,教师在这一模块,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并借助经典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形象的说,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与企业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14,(5).
一、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安排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搞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总体而言,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基本要求。
1.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要将近年来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其次,要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第三,要在教材内容的每一章中增加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要有中国的,也要有外国的,以便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应当从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管理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基本职能、管理者的社会责任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2)管理思想的讲授。主要是对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讨论,目的在于向学生全面展示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3)管理职能的讲授。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管理技能。
上述三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思想是学习管理学的基础,而四大职能则是管理学学习的核心。
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是不符合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必须加以改革。
当然作为任何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然而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考虑将全部教学时间的9/10用于课堂教学,其余的1/10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或分小组进入企业学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在开课1~2周内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参观;学生有组织地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企业挂职锻炼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1.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案例教学法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教学案例,拟定研讨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章节,按教学需要,选择具有客观真实性、思考性、实效性、针对性和典型的案例,构思并拟定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案。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通过直观、生动、典型的事例,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双向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向互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
(1)角色演练
角色演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角色演练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有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逼真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开始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一时的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比如说,在电梯口遇见你的领导,在短短的20秒中,你如何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种即兴的角色演练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外,还能检验他们的感觉和应变能力。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演练的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全然假想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学生一定要进入角色。
(2)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
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游戏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撇开,又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领域融合和精神拓展。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3)敏感性训练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因而,这种培训方法强调的是涉入技巧。敏感训练可以培养受训者团队意识,改进涉足人事活动的质量。在训练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参与、观察、反应、测试、咨询和鼓励。
3.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种种观点、看法,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判断,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倡讨论式教学法,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兴趣和创新,学习效率很低,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积极的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自然都会得到提高。为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反映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参观、劳动;让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体会,这就是社会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企业管理,起到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4.采用“讲座”和“报告”形式,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院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其它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我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外,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5.引入商务演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商务演讲是指学生就其在深入调查某一单位后针对该单位存在的管理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所作的演讲。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所选定的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第二,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第三,对尚未搞清楚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研;第四,组织讨论调研单位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五,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商务报告;第六,将商务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并进行预演。
通过商务报告的撰写与演讲,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只是一些辅方法,所占比重一般控制在课堂教学总时数的30%左右为宜,而且在使用时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四、考核方式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现行的考试考核办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对现行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思路是:
1.成绩评定总则
由于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还考虑到本科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的特点,所以管理学课程考核既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鉴于此,管理学原理的考核应当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出勤及参与程度占15%(如有中期考试,则平时占10%,中期考试占20%);商务报告与商务演讲占25%;期末闭卷考试占60%(如有中期考试,则期末闭卷考试占45%)。
2.平时成绩评定
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管理思想不断涌出,各种新的管理术语与词汇层出不穷。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以及WTO各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融入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培养更多既懂经营管理,又熟练掌握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管理学专业英语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管理学是一门跨诸多学科的大学科,因而管理学英语除了用到很多基础英语的核心词汇以外,更涉及很多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管理学专业词汇和重点概念庞杂,使读者难于准确把握其内涵。管理学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具有ESP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在内容上涉及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因此其文体较为严谨正式,句法上多使用长句、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等,用词上多使用大词、中性词,用词非常规范。另一方面,管理学英语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如比喻的恰当运用和图表的大量使用等。
二、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
管理学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显重要性,因而管理学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ichards(1984)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印证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展开了管理学英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积累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当然,在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同时,教学部门和学生都应清楚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应达到的目的:(一)掌握本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
三、管理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难度。
管理学英语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难免存在诸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高校进行了ESP的教学,其中有部分高校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二本学校。让英语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但不能深刻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管理学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就可能无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用英语语言理解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有专家建议可以让有留学背景的管理学专业方面的人才教ESP课程,但这方面的人才有限,而且很多二本的高校可能还无法引进这方面的人才。
(二)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资源不充裕。
近年来,管理学专业英语方面的出版物不少,还有英译本,但总体上内容比较突出,比较新颖的教材还很少。与教材相关的配套辅导材料也很少,很多教材甚至都没有教参,加之管理学英语科研也很薄弱,所以教师在备课,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都很被动。很多教师没有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实习经历,所学的专业知识多半来源于教材和网络,无法有效地拓宽视野。
(三)ESP内容较专业正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管理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其语言特点是严谨正式,多用长句和复合句,由此,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在ESP的阅读、听说和翻译等方面都会觉得吃力,长时间下去,很可能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好的专业和英语基础,而教材内容又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内容的逻辑性很强,还有很多英文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如果学生连教材内容都看不懂,就毫无兴趣可言了。
四、提高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储备教师资源。
在无法保证优质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各高校要开始储备ESP教学的教职人员,因为ESP教学将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引进相关专业的留学人员当然是解决教师缺乏的最好办法,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
就管理学英语来说,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而他们缺乏管理学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所在的系或者学院可以与本校的经管学院合作,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学知识培训,也可以派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国等。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SP教师缺乏的问题。
(二)选择合理的教材并利用网络教学充实课堂内容。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要以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标准选择教材,使教材具备可读性和实用性。现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与专业英语相关的案例、文字和视频等,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知识。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其专业知识较庞杂,语言也很正式,在选材时要注意章节的由浅入深,理论框架的系统性和语言的简捷,并且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ESP因其内容和语言特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听课,课前课后也不阅读教材。管理学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而且与学生以后就业相关,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管理学英语的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管理思想不断涌出,各种新的管理术语与词汇层出不穷。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以及wto各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融入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培养更多既懂经营管理,又熟练掌握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管理学专业英语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管理学是一门跨诸多学科的大学科,因而管理学英语除了用到很多基础英语的核心词汇以外,更涉及很多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管理学专业词汇和重点概念庞杂,使读者难于准确把握其内涵。管理学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具有esp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在内容上涉及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因此其文体较为严谨正式,句法上多使用长句、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等,用词上多使用大词、中性词,用词非常规范。另一方面,管理学英语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如比喻的恰当运用和图表的大量使用等。
二、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
管理学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显重要性,因而管理学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ichards(1984)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印证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展开了管理学英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积累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当然,在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同时,教学部门和学生都应清楚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应达到的目的:(一)掌握本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管理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难度。
管理学英语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难免存在诸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高校进行了esp的教学,其中有部分高校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二本学校。让英语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但不能深刻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管理学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就可能无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用英语语言理解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有专家建议可以让有留学背景的管理学专业方面的人才教esp课程,但这方面的人才有限,而且很多二本的高校可能还无法引进这方面的人才。
(二)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资源不充裕。
近年来,管理学专业英语方面的出版物不少,还有英译本,但总体上内容比较突出,比较新颖的教材还很少。与教材相关的配套辅导材料也很少,很多教材甚至都没有教参,加之管理学英语科研也很薄弱,所以教师在备课,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都很被动。很多教师没有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实习经历,所学的专业知识多半来源于教材和网络,无法有效地拓宽视野。
(三)esp内容较专业正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管理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其语言特点是严谨正式,多用长句和复合句,由此,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在esp的阅读、听说和翻译等方面都会觉得吃力,长时间下去,很可能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好的专业和英语基础,而教材内容又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内容的逻辑性很强,还有很多英文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如果学生连教材内容都看不懂,就毫无兴趣可言了。
四、提高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储备教师资源。
在无法保证优质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各高校要开始储备esp教学的教职人员,因为esp教学将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引进相关专业的留学人员当然是解决教师缺乏的最好办法,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
就管理学英语来说,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而他们缺乏管理学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所在的系或者学院可以与本校的经管学院合作,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学知识培训,也可以派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国等。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sp教师缺乏的问题。
(二)选择合理的教材并利用网络教学充实课堂内容。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要以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标准选择教材,使教材具备可读性和实用性。现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与专业英语相关的案例、文字和视频等,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知识。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其专业知识较庞杂,语言也很正式,在选材时要注意章节的由浅入深,理论框架的系统性和语言的简捷,并且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esp因其内容和语言特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听课,课前课后也不阅读教材。管理学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而且与学生以后就业相关,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高职院校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教学强调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另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的务实开展,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传统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找几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再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都是典型的传统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概念、原理的讲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向学生介绍,案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原则、原理,对于案例中所涉问题的具体情况及管理者自身情况却涉及甚少,至于学生自身条件所涉就更是少之又少。总之,管理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单一形态下的教学,不利于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具有特殊性,强调案例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案例教学契合了课程的特色需求,是师生教与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僵化的讲学形式、缺乏良好的教学经验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五)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二、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是相关教育教学人员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是“新瓶装旧酒。”“以市场为指导,就业为目的”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当然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的。通过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二)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1、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2、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三)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培养能力。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要求专职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目前,任务引导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深入人心,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各方面,所以双师型的教师对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至关重要。
(四)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换教材内容。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五)设计学习任务。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作业。作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仍需要各方面基础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等,都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是管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逐步消除,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发展形态。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如何创新,如何寻求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涉及的内容较广、较杂,如药品研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现代药学等[1]。因此,药事管理学教学的开展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药事管理知识。对此,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合理的穿插案例,将抽象的、乏味的理论知识简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日后灵活运用药事管理学知识。
1案例教学法的说明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明示和隐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需要按照实施原则来具体应用,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进行安排,选择性的使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开展案例教学活动中,以案例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来引出知识、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实现教学目标[2]。
2药事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活动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学水平。药事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讲授教学内容
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应当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药事管理知识,再引出相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药事管理学知识。因此,基于案例教学法开展药事管理学教学活动,第一步便是教师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教学内容,如药事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等,促使学生了解本次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向学生传授假劣药品及几种论处情况的知识内容时,教师需先将假劣药品定义、假劣药品论处情况等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
2.2案例分析与探讨
在学生明确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投放案例视频及案例内容,促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来分析案例和思考案例,如此学生将会对教学案例有深入的理解和判定。此时,教师提出几个与知识相关的案例问题,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进行案例讨论,给出问题的答案。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思考、知识的探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有较为深入了理解。
2.3做好案例总结,梳理知识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之后,教师需要进行的教学工作就是做好案例总结,梳理知识,促使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药事管理知识。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案例讨论加以说明,褒奖学生正确之处,指出学生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按照案例发展顺序,有序的、全面的总结案例,并说明其中涵盖的知识点。在药事管理学知识梳理中,按照“树形”梳理知识,说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等,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3]。
3药事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实践
以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假药认定及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为例,教师组织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3.1课程开始
教师讲解假药定义及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依据,使学生熟悉本次课程开展的教学内容。
3.2案例引出
在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教学案例。如案例内容为“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批准的A制药厂生产阿司匹林,在生产过程中,为节约成本,与B化工厂合作,B化工厂利用水杨酸等化工原料作为药品阿司匹林的原材料,生产劣质假药阿司匹林,被公安部门查处。”教师在给出案例的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即案例中违法主体有哪些、违法行为是什么?依据《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违法主体会受到的法律制裁?
3.3案例分析与讨论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分析和思考案例,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非常活跃,畅所欲言,说出所思所想,完善问题的答案,最后每组都给出各自认为正确的答案。
3.4案例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案例总结及假药相关知识的梳理。教师提出类似案例来检测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最后确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和掌握是否较好。由此看来,药事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活动实践是必要的[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引导性,将其正确、合理的运用到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药事管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珂珂,吕青志.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730-732.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
(一)“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来说,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模拟“两会”、模拟政府听证会、模拟在线访谈、模拟街道办事处或模拟乡镇政府、模拟民主实践(民主选举)[7]。“案例+情景模拟”就是在确定模拟内容的情况下引入具体的案例,通过同学们参与分析、讨论,最终在模拟的环境中作出决策。由此,研究得出实现“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如图1):情景模拟前期准备—案例筛选—案例选定—正式模拟—评价、反馈。(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作架构首先,是情景模拟的前期准备。前期准备主要包括确定情景模拟活动、编制活动细化方案和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第一,情景模拟活动的确定。根据上文介绍,公共管理学科情景模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种。所以,在情景模拟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规模和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模拟场景。第二,细化方案的编制。情景模拟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政治活动[7]。但因为课堂的现实条件限制,教师或者学生应该在遵循模拟场景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细化的活动方案应该包括情景模拟的时间、地点、人数规模、角色的设计与分工、模拟的目的、模拟的预期效果和模拟结束后总结反馈环节的安排等。第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理论知识包括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模拟场景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情景模拟的根本目的之一,并且能指导情景模拟的发展,影响模拟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模拟场景基本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情景模拟顺利进行的关键。学习现实政治活动的程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对实际的政治生活有更直观的了解。其次,案例的筛选。丰富的案例资源储备是选择优秀案例的基础和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选择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有效进行的保证。所以,在案例的筛选阶段,案例资源的积累与编写和案例的甄选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公共管理教学中现有的案例存在“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的问题[8]。同时,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所有的案例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选择案例应考虑编写者的着眼点,兼顾所选案例本身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和篇幅长短[9]。最后,加入案例的情景模拟。以案例为主的情景模拟,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也要求其共同培养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扮演着导演、教练、评论员和仲裁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问题的分析者、决策者和演员[10]。在情景模拟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兼顾案例与情景模拟,也就是说要注重案例的讨论分析,同时要尽可能地遵循模拟场景所应该遵循的议事程序。这样的课堂模拟的是一次具体的政治活动,学生与教师被分配给不同的角色。选定的案例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件,需要在这次活动中得到解决该事件的公共政策。所以,加入案例的情景模拟需要学生们在共同分析过程中考虑现实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在讨论之后,他们需要给出一个或者更多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样的讨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