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种植方法

农业种植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8 17:04: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种植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种植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4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提高作物的质量,但是,病虫害一直困扰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开展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

一、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生态体系进行模拟,增加种植作物的多样性,传统的单作物种植提供了统一的生态条件和资源条件,病虫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容易迅速发展,益虫由于可以觅食的种类较少加上栖息地有限,往往很难较好地繁殖和生长。所以,采取多样化的种植,引进品种多样的农业资源,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圈,对于害虫的防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多样性种植包括时间多样性和空间重要性两部分,时间多样性主要包括对于植物播种时间的把握,对收获时间准确的计算等,空间的多样性包括种植品种的多样性,地理空间以及种植土壤的多样性,通过生态多样性的建造,有效的促进益虫的生长和繁殖,益虫的增加有利于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对生产过程进行强化管理,减少病虫发生概率

在树苗、种子进行选择时,对抗病的品种进行优先选择,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选择以后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对播种前的种子要晾晒充足,用温水浸泡,将带有虫病的种子及时的剔除。在病虫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做到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进行播种,或气候不适合病虫生长时期进行播种。播种以后及时的播撒虫害药物,将病虫从根源消灭。当树苗等作物长到一定高度时,对枝杈进行整齐的修剪,及时的定花定果有助于将含有虫害的枝桠清除。搞好田园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作物种植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虫害的综合治理。病虫害治理要综合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平衡发展发展。在虫害防治之前,计算机准确计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对虫害控制的最大限度值,制定虫害预警装置,当虫害超过预警值时,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的密度较小,难以造成较大的损失,可以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管理,节约治理成本。病虫的防治要采取最优化的措施,避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尽量运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既达到虫害防治的效果,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作物在进行虫害防治方法选择时,尽量利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理方法优先考虑,积极地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例如,种植土壤,种植方法,作物品种选择等,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地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农业技术人员要做到三个“深入”即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科技人员要深入群众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定期对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整理群众反映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的查找相关的书籍结自身的田间经验,编制成农作物病虫防害小册子发放给农业种植人员,指导他们农作物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要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手把手指导农业种植人员农作物病虫防害技术,总结出各类虫害病毒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细致的指导,确保他们真正掌握防治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技术。

5.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适当的采取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方法,通过大量播撒农药,将害虫杀死,这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首先,化学农药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们食用农作物中包含残余的化学药品,影响身体健康。其次,采用化学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给环境带来污染,违农药对河水污染严重,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生态平衡,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病虫防治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例如,在有机农作种植场所定期的释放鸭子,鸡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利于对虫害的防治,利用灯光对昆虫的吸引作用,可以在灯光周围对昆虫进行布网猎杀。在农作物周围布置纱网,设置昆虫障碍,隔绝昆虫进入作物区的路段,有效的进行虫害防治。

二、小结

农业作为我国的主要产业,关系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不断地创新,深入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双丰收,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柱.求真务实 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

篇2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88-01

引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跨步,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与人们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有机农业种植的推广,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新的动力。但是需要注重的是,病虫害防治问题对有机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限制。农业科研工作人员与种植人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找寻有效措施对不良现状进行改善,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有机农业概念阐述

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业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影响。通过有机农业种植方式的推广,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对自然生长规律给予高度尊重,不断协调有机喂养动物、农业经济作物、土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有机农业种植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特点:有机农业与以往传统农业进行比较,不需要在应用化学药剂与肥料,可以避免r药、化肥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有机农业种植对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视,是以种群关系为基础对多种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提升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使得农业种植人员可以获得良好的积极效益。有机农业种植倡导多种农作物轮作,鼓励农业种植人员增加农作物的种类,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促进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推广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有机农业种植对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是非常有限的,要求种植人员应用生物、物理等方式对农作物病虫害记性有效预防、治理,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必须要建立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

二、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与方法分析

(一)注重有机农业生产过程管理

有机农业种植工作开展前,为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机农业种植人员对种子选择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尽可能的选择和应用那些抗病毒性较为良好的农作物品种。农作物品种选择完成后,有机农业种植人员需要对种子进行妥善处理,在对种子进行充分晾晒之后用温度适宜的水对种植进行浸泡,将外表存在缺陷或者是附带病虫的种子进行剔除。有机农业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作物栽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良,要避免在病虫害高发阶段进行农作物种植,需要在病虫天敌与病虫同时生长阶段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要尽可能的选择在病虫不宜发生季节进行农作物种子的播种。农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其生长需求进行疏苗疏枝处理,特别需要注重对存在病虫害的枝丫进行修剪,对修剪的枝丫必须要进行妥善处理,保证种植区域的清洁性,降低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发生概率。

(二)注重生态平衡工作

对于以往农业种植进行分析,不仅农业经济作物的物种非常单一,而且农业种植人员对所有农作物生长都给予了统一性的生长条件,在这种农业种植模式下,病虫害发生概率较大。病虫天敌也可能因为环境过于单一,可觅食的种类也过少,从而对其生长和繁殖造成了非常不利影响。所以,在有机农业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引入多种农业资源,积极创建平衡的生态环境,在有机农业种植中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对多样性种植进行详细阐述,就是要具备空间多样性与时间多样性着两方面特点。时间多样性要求有机农业种植人员要合理把握物种种植时间以及农作物的收获时间。空间多样性包含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了地理空间、种植土壤以及种植品种的多样性。这些内容的应用,可以较大程度的抑制病虫产生,为病虫天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成效。

(三)农业病虫综合治理

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是有机农业种植中的重要内容,想要进一步加强有机农业种植的推广,使得我国农业种植领域在健康的发展道路走得更为长远,就必须要找寻有效措施做好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开展,必须要建立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使得很多高新技术融入到有机农业种植领域,农业种植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软件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科学预测,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有机农业种植区域病虫害超过了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上限,种植人员便可以及时找寻措施进行防治。而如果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虫害密度较小、对植物生长所具有的虫害密度较小,则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管理,以此起到节约人力、成本的作用。

(四)防治措施应用

在传统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经常对化学方式进行应用,即通过大量农药的播撒将害虫杀死。对于该种方式来说,存在着非常多的弊端,首先,在化学材料中,具有数量很多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们在对农作物进行食用时,就很可能由于作物中具有残留的农药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其次,化学方式对环境、河水以及生态等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不仅对生态平衡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也会因此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而通过生物病虫害方式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如在有机农业种植区域内养殖鸡鸭等家禽,则能够自然的形成对虫害的防治。

结语

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把握重点,更好的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一、学种植类专业课教学现状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农类专业学制多为二年制和三年制,其课程设计为第一学年进行文化基础课教学,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课,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专业课;这样的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按部就班,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但这种传统的教学计划在中职学校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除去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基本素质因素,教学设置、教学安排也是造成目前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就业要求的主要原因。

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让学生接受时能够由浅入深,前后照应,往往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即讲述完基础理论部分再进行实践课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实践课教学放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但是此期学生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时间大多被迎考挤占,学生的实践时间减少。另外,教师在授课时按教材章节顺序而不是也不可能按农时季节顺序授课。

学生即使学完本专业的全部课程,对农业生产实际,诸如优良品种的选择选育、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等,甚至对生产环节或农时等都知之甚少。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低,生产能力不强,对农业生产缺乏系统认识等问题的出现。

二、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

所谓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即:从学生入校起,根据农时季节要求,以年为周期,安排实习内容,在选好的校内外生产基地上完成二至三个周期的教学生产循环实习的方法。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具有生产客观性:由农业生产季节决定实习内容,而不是专业课本的章节顺序决定实习内容;是按第一、二、三学年时间顺序进行实习,而不是在文化课、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后进行实习。

第二生产技能的重演性:实习内容是由农时季节决定的,即生产季节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让学生在第一年实践一次,第二、三年再经历二遍,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某个生产季节某项技能不断得以重演炼。

第三实习内容的超前性:由于学生一入学即可接触生产实践,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整体认识,对专业知识产生的结果感兴趣,而且对未学过的知识内容也能超前实习。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在头脑中先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后期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这也符合先实践、后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第四实习时间的周期性:这种实习方式是以一年为周期,历经二至三年的反复循环磨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能力等综合素质逐渐提高。

第五生产实践的全面性:该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经历该专业的全部生产过程,既开阔眼界,掌握了专业的生产技能,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操作步骤

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年生产实习计划要依据各专业各科的大纲可分别编制。象果树栽培、蔬菜栽培、作物栽培、植物病虫防治等课程,可根据农业生产的年生产工作历及学生年级的层次来详尽编制年生产实习计划。计划中要阐明目的、要求、内容、进度、时间、指导教师等。内容要针对当地生产实际进行安排;实习进度要从学生秋季入学开始按农事活动安排到下一年秋。拟定好的年生产循环实习计划,第二、三学年可重复使用。

(二)实习场地选择选择实习场地要校内外结合进行。尤其是校外场地,要选那些生产大王、生产状元、科技示范户为好,象果园、葡萄园、温室、大棚、高产示范区、试验对比田等类型的场地;每一类型要选3—5处为好。具体一点讲,例如果园,即选有树种、品种齐全的园子,也要选有金红、李、梨等单一园子;这样在不同的实习场地实习,学生会作出对比,积累生产经验。

(三)实施计划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可在新生入学时按着已拟好的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计划进行。具体的实习方式有:

1、调查式:可适用于初入学的学生。参观访问一些典型,让学生对先进经验、生产的基本情况做好记录。

2、现场讲课式:由指导教师或请户主或科技人员现场讲解、示范等。

3、生产及技术承包式:对高年级学生,可利用学生较熟练的生产技能进行经济或技术承包。主要选择那些生产中用工量大,用工时间较集中,技术性强又很实用的项目进行承包。这样做即为学生实习开辟了场地,也可增加学校的部分收入。

在进行操作时,对任课教师要求有:

1、要充分备课,对每一项实习,教师要针对当地生产状况编制实习指导书;指导书中要明确个体操作的内容;指导书要提前印发给学生,使之人手一份。

2、准备好必备的实习用具和实习前对实习内容要详细讲解。实习用具量要足,质量要好。不能因工具的拙劣而影响学生实习的效果。否则,巧妇将难为无米之炊!

3、每项技能实习评估。每次实习最后,指导教师要与技术员一起对每位学生技能操作进行现场评价。

篇4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1 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

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1 非生物病原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各种不良理化因素,均为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几个方面:

1.1.1 营养失调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三要素,硼、镁、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等。如果土壤中一种或几种元素不足,能引起植物失绿、变色、畸形和组织坏死等缺素症。在某种元素过多的情况下,植物也可因为正常营养失去平衡而表现病态。如氮肥过多,引起植物叶色浓绿,造成徒长易感病减产。

1.1.2 水分不均

作物遇到干旱会发生萎蔫,土壤水分过多常引起根系窒息坏死;由缺水而突然多水引起块根和果实开裂。

1.1.3 温度不适

作物在盛夏遇高温和强烈光照可造成局部灼伤,晚春或早秋遭受寒潮突然袭击会发生霜害或冻害。

1.1.4 有毒物质

空气或土壤中存在对植物有毒物质,可使植物中毒引起病害。如工矿区所排出的废气、废水,能使周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以致叶片变色,枯焦早落。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常引起烧苗或叶斑,根部中毒,变黑腐烂。

很明显,非生物病原是没有传染性的,因此,这类病原所致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又称为生理病害。

1.2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又称寄生性病害。引起植物生病的病原为生活力、能繁殖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营养都是来自所依附的植物而不能自养,故又称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可以传染、蔓延,称为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高等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我们常见的作物病害中,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如稻瘟病、纹枯病、麦锈病、赤霉病、黑穗病、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油菜霜霉病、白锈病等都是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发芽后能直接穿透侵入寄主,伤口或自然孔口也是真菌侵入的途径。其传播主要方式是借助主动力或气流、雨水、昆虫等自然力的传播。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有白叶枯病、棉角斑病、薯瘟、白菜软腐病等。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有青枯、腐败、斑点、溃疡等。这类病害主要靠播种材料、苗木、流水、风雨进行传播,侵入途径多为自然孔(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等。病毒引起的作物病害,常见的有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油菜花叶病等。病毒病主要的症状是枯斑、花叶、黄化、矮缩、丛枝或畸形等。病毒病多数依靠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如蚜虫、叶蝉、飞虱等,也有通过汁液或嫁接传染的。

2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1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就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有机协调地利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措施和有效的生态手段,经济有效地把病虫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病虫害或无病虫害的目的。同时国家为了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农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采取了一项重要的行政措施就是植物检疫。这项工作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法令执行的。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是为了防止地区之间通过植物种子、苗木、植物产品传播危险性病、虫、杂草。主要由省、市、自治区的检疫机关会同铁路、邮局等有关部门执行。对外检疫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传入国内或输出国外,由国家设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的检疫机关实行检疫和处理。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有:开展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调查;确定检疫对象;采取检疫措施;进行检验与处理。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因此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获得高产。同时造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其中主要有选育抗病虫良种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两个方面。

篇5

我国是茶叶生产的大国,每年各种各样的茶叶品种和产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而喝茶也作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世世代代的延续下来,但是近年来随着茶叶品种和产量的递增以及新型复合农药不断合成发明出来,在茶叶中残留的农药的种类和药量也随之增加,而为了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卫生要求,就需要不断地对其中残留的农药进行不断的检测和分析,以达到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满足百姓的需要。

茶叶中农药残留物质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药剂统称,种类很多。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控制人类传染病、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确保人体健康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广泛用农药也会造成对食物的污染。目前全世界实际生产和使用的农药的品种为500多种,其中大量使用的有100种,主要是化学合成生产的。新品种与新工艺不断出现。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两类。杀虫剂有胺丙畏、苯胺硫磷等。杀菌剂有腐霉利、乙霉威等。除草剂有丙草胺、麦草畏等。生长调节剂有烯效唑、多效唑、油菜素内酯等。食品中普遍存在农药残留, 残留量随食品种类及农药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由于农药的毒性都很大,有的还可在人体内蓄积,对人体造成危害。食品中残留农药过高会导致癌症和帕金森症。

样品检测技术

近年来,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茶叶农药残留物质的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GC-MS对农药残留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具有分析速度快,柱分离效能高等优点,一次进样就能对多种微量组分进行较好的分离,同时使农药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变得更高效、更准确。

传统的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手段主要是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两种检测方式。

气相色谱分析。从色谱柱流出的载气(N2或Ar)被ECD内腔中的放射源电离,形成次级离子和电子(此时电子减速),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和电子发生迁移而形成电流(基流)。当含较大电负性有机物被载气带入ECD内时,将捕获已形成的低速自由电子,生成负离子并与载气正离子复合成中性分子,此时,基流下降形成“倒峰”。

(1)分离效能高(最突出的优点)

一般的分离手段(萃取、蒸馏等)与之无法相比。例如GC可将石油中的二百多个组分一次全部分开,LC可将食品中的氨基酸(可多达20多种)一次分开。

(2)灵敏度高

检测限可以达到ppm~ppb,与之配备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有关。常见检测器有:热导池、氢焰检测器、电子捕获器等等。

(3)所需样品量很小(xxμL)

在疾病诊断、病人抽血、刑事侦察方面有较大意义。

(4)分析速度快

一次色谱分析一般只需要几分钟~几十分钟,最快只需几秒钟,与高效率的分离和计算机的应用有直接关系。

(5)应用范围广

GC与LC相结合,几乎可以分析全部的常见有机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两台高压输液泵,将两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的比例送入梯度混合室,混合后进入色谱柱。一台高压泵, 通过比例调节阀,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的比例抽入高压泵中混合。不同规格的专用注射器,填充柱色谱常用10μL;毛细管色谱常用1μL;新型仪器带有全自动液体进样器,清洗、润冲、取样、进样、换样等过程自动完成,一次可放置数十个试样。除紫外检测器之外应用最多的检测器;可连续检测参比池和样品池中流动相之间的折光指数差值。差值与浓度呈正比,通用型检测器(每种物质具有不同的折光指数);灵敏度低、对温度敏感、不能用于梯度洗脱偏转式、反射式和干涉型三种。

定量分析方法

(1)归一化法

原理:将样品中所有组分之和按100%计。

优点:简便,不用称量;准确,操作条件对结果影响不大;当组份的fi/s相近时,可不必求fi/s而直接将面积归一化。

缺点:所有组份都要有峰;只对个别组份定量时,比较繁琐。

(2)外标法(工作直线法)

优点:不必求fi/s;处理批量样品时更快捷。

缺点:对进样准确性要求高;整个过程中,操作条件要十分稳定(与不使用fi/s有关)。

(3)内标法 向待测样品中加入一内标物ws。

优点:因为Ws/W比值比较稳定,所以进样准确性要求不高;由于通过Ai/ As比值来计算,操作条件稍有变化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缺点:每次分析都需要准确称量试样和内标物;必须测定校正因子。

对内标物的要求:应是样品中原来不存在的物质,性质与被测组份相似,能相溶但不发生化学反应;标物色谱峰应位于被测物色谱峰附近,或位于几个被测物色谱峰中间,并与这些色谱峰完全分离;内标物的重量应与被测物质接近,能保持色谱峰的大小差不多。

总结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质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其中,由此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一是由于相关部门在农药残留物质检测上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二是层次不齐的检测方法也存在偏差,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改进。所以,一定要针对如何控制茶叶中农药残留物质的含量这一主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测定方法,同时依据相关的管理规定,严格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操作。如何从根本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卫生要求,就需要不断地对其中残留的农药进行不断的检测和分析,以达到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满足百姓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恿瞬枰恫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侯如燕, 朱旭君, 张正竹,等. 茶叶中吡虫啉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1):67-71.

[2] 郭颖, 黄峻榕, 陈琦,等. 茶叶中儿茶素类测定方法的优化[J]. 食品科学, 2016, 37(6):137-141.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71-01

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怎样既适应学生的实际,又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目前已成为广大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校广泛关注、竞相探索的课题。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促进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等方式进行改革。在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的专业主要是现代农艺、畜牧兽医、会计电算化、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检测等,这些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学生素质的提高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方法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改革在农牧类中职学校逐渐受到重视却没有很好推广实行

近年来教育部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结构调整为模块化结构,并且编写了相应教材。与教材改革相呼应,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在部分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推广实行。一方面:部分学校也没有把教学方法改革提到日程,只是任由教师自行摸索、自行实验,没有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进步缓慢的状态。

2.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受基础教育影响,教师是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脱离了中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提问,不仅可以深化知识和提升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引发他们独立自主式的探究学习,从而推进学生的人格逐步发展和趋于完善。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教学模式不突破,新的教学方法很难得以推广实施。

3.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及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师资质量是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3.1教师人员不足、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有很大缺口,教师年龄跨度较大,年龄大教师偏多,且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需求。

3.2欠缺教学教法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学教法培训,他们难以透彻地理解新的教学方法的内涵,也不能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运用。

3.3“双师型”教师不足。“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偏少,并且部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偏低。

二、农牧类中职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必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只有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形式,使之适应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工作。

农牧类中职业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素质,最基本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践性的能力放在首位。在培养基本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广泛获取知识的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了提高农牧类中职学校课堂及实践教学质量,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也为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充满活力,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随着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人才激烈竞争状况的加剧,这种改革时不可待,这是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农牧类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农牧类中职教学方法改革的着手点:

1.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而现代教学模式正是倡导 “教学生学”的教法。现代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方法为主,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练习”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从重理论到重实践的改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从知识本位进入了能力本位阶段。以就业为导向本质上就是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农牧类中职学校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由重共性向重个性转变;由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由重教室向重现场转变。

3.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的职业能力,即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加强教师的深化教育,优化学历结构。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通过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外出培训、在职学位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2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考察,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认证资格考试,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实践俱佳的“双师型”教师。

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正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继续深化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使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才能保证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连续性血液净化置换液的组成及相关参数。

1.1 置换液的组成 临床上置换液由0.9%氯化钠、注射用水、5%碳酸氢钠、5%葡萄糖、5%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25%硫酸镁、10%氯化钾组成。

1.2 机体血浆及置换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及渗透压范围[2],见表1

3 计算公式

3.1 物质量浓度(mmol/L)=物质百分数×物质量(ml)/物质分子量×1000/置换液总量(L)

3.2 计算离子常数

上述公式中除物质量和置换液总量有变化之外,其余均为固定不变,由此计算出置换液中各离子常数:离子常数=物质百分数/物质分子量×1000

如 K+:10%÷74.5×1000=1.34;

0.9%NaCL:0.9%÷58.5×1000=0.154;

SB:5%÷84×1000=0.595;

50%GS:50%÷198.17×1000=2.52;

以此类推5%GS:0.252;浓氯化钠:1.7;氯化钙:0.340等等。

3.3 简化后的计算公式

物质量浓度(mmol/L)=离子常数×物质量(ml) /置换液总量(L)

3.4 渗透压(mOsm/L)=2×([Na+]+[K+])+葡萄糖+尿素(单位mmol/L)

4 应用简化后的公式计算

4.1 我院目前主要使用Gambro-AK200U联机生产的碳酸氢盐置换液以及手工配制两种方法。手工配方:0.9%生理盐水2000ml+注射用水750ml+5%碳酸氢钠200ml+5%葡萄糖100~150ml+25%硫酸镁2ml作为A液,使用前根据患者血钾水平适量加入10%氯化钾,B液部分5%氯化钙8~10ml/h用微泵从静脉端血路输入。

4.2 根据我院手工配方进行计算:在原配方(A+B)液体中加入10%KCL10 ml,计算出下列各离子浓度:

K+=1.34×10 /3.07=4.36(mmol/L)

Na+ =【0.154×2000+0.595×200+1.7×0】/3.07=139(mmol/L)

iCa=0.340×8/3.07=0.89(mmol/L)

Mg2+=1.01×2/3.07=0.66(mmol/L)

HCO3-=0.595×200/3.07=38.7(mmol/L)

CL-= Na+ -HCO3-+ K+=139-38.7+4.36=104.66(mmol/L)

糖=0.252×100/3.07=8.2(mmol/L)

渗透压=2×(Na++K+)+葡萄糖=2×(139+4.36)+8.2=295(mmol/L)

4.3 Online联机生产的置换液的计算

我院Gambro-AK200U联机生产的碳酸氢盐置换液的电解质浓度,见表3。

计算方法:首先根据所加入的氯化钾,氯化钠等计算出离子浓度,再加上置换液原有的基础离子浓度即可。

如:4 L的置换液中加入10% KCL 7ml,即K+=1.34×7 /4+2.0=4.35(mmol/L),以此类推。

5应用体会

置换液配方中各种电解质浓度相对固定,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般需要调整的电解质浓度包括钾、钠及碱基,为此,我们简化置换液的计算公式,利用公式中的常数来计算置换液的离子浓度,结果简便可行。同时为便于记忆,可将部分常数倍数扩大如0.9%NaCL:154;5%SB:595;5%GS:252,但计算时需注意单位的换算。

篇8

但是,如何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不同于生产分析,也不同于财务分析,它包含更多的评价维度和更强的主观性。通常的解决方法是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评价视为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即表示为如下形式:

y=f(x,w)(1)

其中,y为评价结果;x为评价指标,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方法等问题;w为指标权重,包括是否显化权重以及权重算法的选择等问题;f为评价函数,包括函数形式的选择等问题。称式(1)得到的评价结果为绝对评价值。进一步地,当y值已知或经运算得知时,可以得到评价结果的相对评价值(如通过DEA法多的值),此时评价方法可表示为(2)式:

h=g(y,u,x,v)(2)

然而,无论是(1)式还是(2)式,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本文以下部分将对几种常见的权重值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希望确定适用于评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的权重计算方法。

二、 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算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评价指标权重的算法有多种,具体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时,已有研究文献中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观算法;另一类为客观算法。

1. 主观权重算法。当某种权重算法在比较权重关系时,直接依赖于个人判断或间接通过数据反映个人判断时,可以将该种算法划分为主观权重算法。主观权重算法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方法根据专家的知识及经验对指标间关系进行直接评价,从而确定指标权重,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另一类方法则基于专家的事后主观判断反向推断其判断逻辑,从而确定指标权重,如粗糙集方法、神经网络法。

(1)德尔菲法。该方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如李雄飞在对某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评价中,即采用德尔菲法由20位专家对该企业的经济贡献、环境影响等四类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并基于指标权重运用模糊分析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出了评价。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算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过程模型化,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AHP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联合使用,得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数值,如齐二石、朱永明、焦馨锐则通过层次分析得出了煤炭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基于此运用灰色聚类法对煤炭企业进行了评价。层次分析法是目前众多的权重算法中,较多运用于农业企业CSR的方法,如王林萍、施婵娟、林奇英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农药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评价,孙承飞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某种业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评价。

(3)粗糙集方法。粗糙集方法也是一种基于主观判断的权重算法,但与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不同的是,粗糙集法的主观性并不体现在对指标权重的主观判断,而是体现在对待评对象的最终评价,即它是基于专家的事后主观判断反向推断其判断逻辑,从而确定指标权重。具体的算法源自数学中的粗糙集理论,将全体评价指标视为条件属性,将最终评价视为决策属性,然后分别计算条件属性全集对决策属性集的知识依赖度、去单指标的条件属性集与决策属性集的知识依赖度(如指标全集包含财务指标、人资指标、生产指标,则考虑财务指标的去单因素条件属性集则只包含人资指标和生产指标),则两者之差即为该指标对于决策属性的重要程度(即绝对权重,记为?酌i),再计算其他各指标的绝对权重并求其归一化权值即得到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棕i;此外,有学者给出了一种改进的粗糙集算法,将粗糙集理论与模糊集理论相结合以确定指标权重。在应用方面,庞永师、王莹将粗糙集算法应用与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确定其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

使用粗糙集方法的步骤如下:

①建立起包含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的知识表达系统;

②将条件属性全集、去单指标条件属性集、决策属性分别作为不可分辨关系,得到相应基本集;

③分别计算决策属性集相对于条件属性全集和去单指标条件属性集的肯定域;

④分别计算决策属性集相对于条件属性全集和去单指标条件属性集的依赖程度;

⑤将上步所得的依赖程度作差,得到绝对权重?酌i;

⑥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相对权重,即各评价指标权重?棕i。

(4)神经网络法。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利用神经元相互激励并建立学习机制的方法来对决策过程建模。采用神经网络法确定指标权重时与粗糙集方法类似,同样是基于事后判断反推指标权重,不同之处在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不同。典型的神经网络结构分为三层,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并将数据(对象)划分为训练集、检测集和测试集,通过训练集数据(对象的最终评价)和合适的算法拟合指标的权重,并用检测集数据经行检测。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神经网络算法为反向传播法(即常说的BP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对权重初始化之后,根据网络输出值与期望值计算误差,由后至前逆向将误差进行分解从而对各层权重进行调整,直到网络的拟合误差达到预定要求。目前,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中,使用神经网络法进行权重确定的研究较少,仅有部分研究者从理论及使用可能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2. 客观权重算法。当采用某种算法确定权重指标时,如果运算并非基于专家的对权重判断或事后结果的判断,而是部分或完全基于样本数据,则可以将此种算法划分为客观权重算法。较为常见的客观权重算法有变异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

(1)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计算其相对权重的方法。某指标的变异系数(C.V),由该指标的标准差除以其数学期望得出,它的大小表征了变量(指标)消除量纲后的离散程度。而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如果某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则说明各样本(待评对象)在该指标内的离散程度越大,也就表明该指标值越是不容易趋同,越是难以实现,故而间接反映出该指标对样本越是重要。然后,更根据这种重要程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指标权重。已有研究中,冀巨海、王琪在评价企业管理绩效时,使用变异系数法对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系数。

(2)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是一种将变量集合降维的方法,通过公共因子的选择提取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文献中常用的因子分析式权重算法的思路是,指标权重等于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该指标在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的加权平均的归一化。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权重的典型研究,有徐泓、朱秀霞和赵天燕、张雪对沪深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赵红等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以及王楠、苗迪对于火电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

(3)熵值法。信息熵被用作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一种指标(序指序概率上的序关系),系统内序关系越是明显,那就越容易区分系统内的各个对象,则认为识别系统所需的信息量越小,反之则需要较多的信息对系统进行识别。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即是认为信息量较大(无序程度较高)的指标应该被赋予较小的权重。熵值确定权重的方法较为简单,部分研究者已将其引入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中,如梁星、肖丽娜采用熵值法确定了煤炭企业评价指标的权重;周宪锋、高顺成在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中也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三、 权重值算法的优劣比较

通过上述对各种算法原理的介绍可以看出,无论是主观权重算法还是客观权重算法,都存在某些局限性。

1. 对主观权重算法的优劣比较。专家打分法的优点在于:(1)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专家的经验和知识;(2)采用多轮匿名或背靠背的评价方式,能够保证评价结果具备充分的可靠性和统一性。其缺点为:(1)算法基于专家的最终评价结果,所以采用此种方法无法显化专家评价的全部逻辑;(2)打分过程需要反复征询,会花费较长时间,并且最终可能无法获得相对一致的意见。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1)可以使专家借助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考虑,将其评价逻辑全部显化,并获取某些不易察觉的知识;(2)具备固定的算法和程序,时评价过程所需时间得以缩减。其缺点为:(1)评价基础源于所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当评价系统所含指标存在缺失或偏差时,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准;(2)评价结果仅代表该专家的判断,由不同的专家可能得到不同的AHP分析结果,因而需要考虑对差异进行处理。

粗糙集算法的优点在于:(1)将权重指标视为"黑箱"进行处理,专家需要的只是给出最终评价,权重由后期的数据处理得出,可以大大压缩专家的判断时间;(2)能够得到粗糙集视角下各指标的绝对权重,可以对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作出衡量;(3)能够得到属性全集的相对约简和相对核,可以对指标体系作出简化。其缺点为:(1)方法的前提是专家足够权威并能充分考虑评价的各个维度;(2)不能将专家评价的详细逻辑显化(相较于层次分析法);(3)可能产生专家评价不一致的情况,需要指标设计者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相应处理。

神经网络法的优点在于:(1)方法属于人工智能范畴,是一种对于“黑箱”参数的非线性拟合技术;(2)相较于一般回归方程式的线性拟合,神经网络具备可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的优势,并同时具有分布式存储、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其缺点为:(1)同粗糙集方法类似,该方法所做的是对专家知识的模拟,却无法给出专家评价的详细逻辑;(2)即便采用相同的神经网络算法,所得的权重结果也存在不稳定性;(3)算法的数据基础是训练集及检测集,需要较多的已评价数据用于网络的训练和检测。

2. 对客观权重算法的优劣比较。变异系数法的优点在于:(1)评价过程中不需要采纳专家的观点;(2)操作较为简单,从指标离差的角度予以考虑。其缺点在于:变异系数大表明指标离散程度高,但指标离散程度越高并不一定表明该指标就越重要,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因子分析法的优点在于:(1)与变异系数法类似,评价过程中不需要采纳专家的观点;(2)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快捷。其缺点在于:(1)通过该方法所得到的指标权重,实际上是变量经降维处理后所包含的原有信息程度,但包含原有变量系统的信息多仅代表指标对拟合原有数据更重要,并不代表其相对其他指标更重要;(2)如需进一步确定指标权重,仍须用公因子对目标做回归拟合或非线性拟合,然而,经降为处理后的公共因子本来就丢失了各指标的独特信息,其结果可能不如用各指标直接经行回归;(3)因子分析法所得的指标权重极大的依赖于所选的数据,不同的数据库及因子算法可能带来结果的巨大差异。

篇9

Kingshill,VI 00850; 3.PhytoSynthetix LLC,Athens, GA 30602; 4.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Georgia,Athens, GA 30602)

境可控农业包括利用温室和室内设施进行农业生产,这种方式在全球农业生产体系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完全密闭型植物工厂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日本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广泛分布于大都市的郊区。近年来,垂直农场(大型的室内农业生产设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设施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还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尽管垂直农业的生产效率是传统农业的200~1000倍,但其建造和运行成本非常高。根据调查,垂直农业的农产品贩卖价格必须达到13.75美元/kg(92.61元/kg)时才能与运行成本相平衡。

大型植物工厂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饱受质疑。对于植物工厂来说,造成其运行成本过高的部分原因是人工光源的电耗较高。在密闭的植物工厂,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靠人工光源产生的光来驱动。LED灯的节能效果非常好,而且光照强度和光谱可以调控。因此,LED就成为植物工厂内一种非常流行的人工光源。但根据对一个概念性垂直农场的分析,LED照明和冷却的电力成本占垂直农场总电力成本的比例超过了30%。而在植物工厂中,照明成本也占整个运行成本的40%。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植物叶绿素和辅助色素所吸收的光子不能都用于植物光反应。这些多余的光子会对叶绿体结构造成破坏。光系统II(PSII)的反应中心,尤其是D1蛋白质非常容易受到光破坏(即光抑制),并使PSII的光量子产率降低。为了应对多余的光能,高等植物已经进化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机制来将光转化为热量(导致非光化学淬灭,NPQ),从而尽可能地减轻光抑制。被叶绿体吸收的光能中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和转化为热量外,还有一小部分被叶绿体转化为荧光并发射出去。通过检测叶绿素荧光可以得到有效PSII的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如ΦPSII减小,则表明植物可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耗散的比率增加(NPQ的上调管理),或者发生光抑制。结合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ΦPSII还能用来检测通过PSII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因此,可通过检测叶绿体荧光来获得详细的植物生理信息,并用来优化植物生产。本文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生物反馈系统,该系统不仅能用来检测ΦPSII和ETR,还可以控制PPFD使ETR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在未来,该系统可通过检测植物实际上对光的利用能力来控制PPFD,并最终减少LED照明的电耗,降低未来大型设施的农业环境的控制成本。

材料与方法

LED及测量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LED槎ㄖ频400 W LED阵列。该LED阵列包括4个100 W暖白色LED模组,模组上安装有铝制散热片和2个120 W散热风扇,用来促进模组散热。每个LED模组下方还装有玻璃透镜,可调节LED下方的光照范围。LED组件的照射面积为0.75 m2,通过定制的控制面板来调节LED的光照强度。

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使用脉冲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测量。将光合光量子传感器(LI-190)安装在叶绿体荧光测量点的附近来测量植物叶片上的PPFD。然后计算ETR为ETR=ΦPSII×PPFD×0.5×0.84。

生物反馈控制

本研究中,使用生物反馈系统根据植物测量的ETR控制LED光强。若植物实际的ETR低于试验设定的电子传递速率(ETRT),则通过生物反馈系统将LED的PPFD提高。反之,则减小LED的PPFD。

植物材料

本研究选用喜光植物甘薯,中性植物生菜和喜阴植物石柑进行试验。所使用的生菜品种为Green Towers和Green Ice。生菜发芽生根之后,在温室内培育6~8周备用。石柑和甘薯为扦插苗。

试验方法

试验在生长箱内进行。生长箱的光源由LED提供,箱内气温控制在25℃,CO2浓度控制在大气水平。每次测试时,将一株植物放入生长箱,然后用荧光叶片夹夹住供试植物最上层完全展开的叶片,然后将光合有效光量子传感器放置在靠近叶片夹的位置。上述传感器与LED灯的距离约为55 cm。

第一个试验为恒定ETR试验,即通过生物反馈系统将植物的ETR控制在70或100 ?mol/(m2・s)。该试验所使用的生菜品种为Green Towers。试验前,供试植物在生长箱内栽培2周以适应生长箱内的环境[16 h光周期,光期和暗期温度分别为25、20℃,PPFD为240 ?mol/(m2・s)]。Fm①每15 min测量1次,Fs②每5 min测量1次。然后据此计算ΦPSII和ETR,并相应调整光照。在暗光适应期间,叶绿素荧光参数每小时测试1次,连续测试4 h。

第二个试验为ETR阶梯变化试验,即通过生物反馈系统阶段性的将植物ETR从0增加到设定的ETR最大值,然后再阶段性降低。每个阶段持续时间为1 h。供试植物在试验开始前的一个晚上从温室移植到生长箱,以使供试验植物能充分适应生长箱的环境。在试验中,以生菜为供试植物使用的PPFD最大为560 ?mol/(m2・s),生菜ETR设定值首先以10 ?mol/(m2・s)的速率渐次从0增加到70 ?mol/(m2・s),然后以同样的速率渐次减小。甘薯和石柑的最大的PPFD为940 ?mol/(m2・s),甘薯的ETRT以14 ?mol/(m2・s)的速率从0阶梯式增加到98 ?mol/(m2・s),然后以同样的速率梯式减小。对于石柑来说,ETRT以7 ?mol/(m2・s)的速率从0梯式增加到49 ?mol/(m2・s),然后以同样的速率减小。每个试验至少重复3次。Fs和(Fm’)③每2 min测量1次,以此获得足够的数据来确定是否ETRT在60 min内保持稳定。

结果与讨论

恒定ETR试验

在该试验中,通过生物反馈系统自动将生菜光期的ETR保持在70或100 ?mol/(m2・s)。关闭LED灯之后,每隔1 h进行1次荧光测量,持续4 h。

当生菜的ETRT为70 ?mol/(m2・s)的时候,在开灯前的暗期中所测得的(Fv/Fm)④为0.82,该数值处于正常范围。当LED打开之后[PPFD为232 ?mol/(m2・s)]的时候,Fs和Fm’每5 min测试1次。但此时的ΦPSII⑤较低,仅为0.516。这可能是因为在光期开始后,叶绿体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受体较少,PSII反应中心的初级电子受体不能将吸收的电子转移至下一个受体,致使PSII光反应中心关闭。当卡尔文循环中的酶在光的引导下被激活后反应中心才会再次打开。因此,光期刚开始时期的ΦPSII较低,ETR仅为41.5 ?mol/(m2・s),低于70 ?mol/(m2・s)的设定值。随后,PPFD在生物反馈系统作用下开始增加。在第二次测量Fm’后,ΦPSII恢复到0.643,相应的ETR为91.6 ?mol/(m2・s)。生物反馈系统向下调节PPFD,使ETR在接下的光期内稳定在70±0.8 ?mol/(m2・s)。ETR稳定之后,不需要启动生物反馈系统来调整PPFD。该期间内的NPQ稳定在0.383±0.007。在光期结束后,Fv/Fm为0.83,表明荧光测量没有对PSII反应中心造成损伤。但随后的观察表明,在暗期较为频繁的荧光测量(每5 min或更短时间测量1次)会导致Fv/Fm降低,表面荧光测量对生菜叶片造成了光抑制。这可能是由测量过程中使用的饱和脉冲光造成。

当ETRT为100 ?mol/(m2・s)时,最初的

ΦPSII较低,而NPQ较高。这与ETRT为70 ?mol/

(m2・s)时所观察到的现象类似。由于在光期时ΦPSII随着时间逐渐从0.612减少到0.582。伴随着ΦPSII的下降,NPQ则逐渐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叶黄素循环上调加快,使吸收的多余光能转化为热能。因此,此时需要通过使用生物反馈系统将增加PPFD,进而使ETR升高到设定值。在明期结束之后的暗期,Fv/Fm为0.815,表明PSII反应中心没有造成破坏。

ETRT阶梯变化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试使用生物反馈系统测试和管理ETR的能力。在试验中,ETR以小时为单位进行阶梯式变化,即在15 h内逐渐从0增加到ETR设定最大值,然后再以同样的速率逐渐减少。

生菜和甘薯在试验中的反应较为相似。当ETRT较低的时候,ETR较容易控制。但生菜和甘薯在试验中能达到的ETR分别为60、

84 ?mol/(m2・s)。对于生菜来说,这可能是因为试验中所用的PPFD仅为560 ?mol/(m2・s)。石柑的ETR可通过生物反馈系统在设定范围内进行有效调控。但当ETRT较高的时候,石柑的ETR会出现较大变动,而当ETRT较低的时候,ETR的变化趋势与生菜和甘薯相同,也与恒定ETRT试验的结果相似。

如同本文作出的假设一样,逐渐增加PPFD可以获得更高的ETR。但在试验中,榛竦孟嗤的ETR,试验中ETRT逐渐减小时所需的PPFD要高于ETRT逐渐增加时的PPFD。在甘薯和生菜的试验中,该现象非常明显。这可能是由于ETRT逐渐减小时ΦPSII较小造成的。所有供试作物的试验都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也就是说为获得同样的ETR,试验后半段所需的PPFD要高于试验前半段。例如,在ETRT逐渐增加时,使ETR为30 ?mol/(m2・s)的PPFD为

145 ?mol/(m2・s),而当ETRT逐渐减小的时候,维持同样的ETR所需要的PPFD为265 ?mol/(m2・s)。该结果表明ETRT逐渐增加时的ΦPSII高于ETRT逐渐减小时的ΦPSII。

在试验最初的8 h中,所有试验的ΦPSII随着ETRT和PPFD的增加而减小。这个现象在石柑和甘薯的试验中非常明显,这是因为该试验中所使用的PPFD比生菜的更高。另外,ΦPSII也伴随着NPQ的增加而下降,这是PPFD增加所导致的一个典型反应。但是,由于生菜和石柑的NPQ在ETRT逐渐减小时的下降速率较快,该期间ΦPSII随NPQ增加而减少的速率要比ETRT逐渐增加时要慢。甘薯ΦPSII随NPQ的变化模式不同于生菜和石柑,NPQ在试验最初的11 h内都在持续增加,这是因为对ΦPSII和叶黄素循环的短期和长期管理与植物种类和品种相关。

在试验的后半阶段,伴随着NPQ的下降,生菜和石柑的ΦPSII出现小幅增加。在同样的NPQ下,试验最初的8 h,即ETRT逐渐增加时的ΦPSII要高于ETRT逐渐减小时的ΦPSII。但在甘薯试验中,ETRT逐渐减小时,ΦPSII与NPQ的关系与ETRT逐渐增加时的关系类似。

在实施光照前的1 h,所有试验的Fv/Fm逐渐减小。这表明每隔2 min测量一次叶绿素荧光会对被测试叶片的生理状态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而当14 h后结束光照的时候,NPQ已经恢复到光照实施前的水平,而Fv/Fm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叶片的水平。该结果表明Fv/Fm的减小与NPQ无关。

在试验后半阶段ETRT和PPFD逐渐减小时,较低的Fv/Fm与较慢的ΦPSII增加速率相一致。ΦPSII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能是由于叶黄素循环色素水平持续增加,长期光抑制促进玉米黄素的积累滞留而造成的。因此,与ETRT逐渐减小期间相比,在ETRT逐渐增大期间维持同样的ETR需要更高的PPFD。一般当NPQ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叶黄素的积累会比较明显。但该现象并没有在生菜和石柑的试验中观察到。这表明生菜和石柑试验中NPQ和ΦPSII的变化关系,在ETRT增加和下降期间所出现的差异并不是由于较高的NPQ造成的,而是由光抑制造成的。PSII反应中心对光非常敏感,其关键蛋白D1蛋白质容易在强光下发生降解,导致光反应中心受到破坏。考虑到D1蛋白的修复需要数个小时,发生光抑制叶片的ΦPSII和ETR会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使用晒獠饬靠梢院苋菀妆姹穰PSII的减小是由于NPQ上调引起还是光抑制所造成的。NPQ上调会降低Fm’,但ΦPSII的减少却可能是由Fm’降低或Fs升高造成的。根据石柑和生菜的试验结果,即使PPFD下降,植物叶片Fs仍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试验中ΦPSII的减少是由于光抑制造成的。这是由于在进行荧光测量的时候必须使用高光强的饱和脉冲光。即使饱和光脉冲仅仅持续1 s,但植物频繁暴露于饱和光脉冲时,就会出现光抑制。根据试验NPQ在相对稳定的PPFD下变化较为缓慢的结果,Fm’一般不会快速变化。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Fs测量次数,而减少Fm’测量次数来计算ΦPSII。

优化照明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生物反馈系统,该系统不仅可用来监测植物叶片ΦPSII和ETR,还能利用上述信息调节PPFD来获得稳定的ETR。在未来的工作将会关注如何使用该系统来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开发包含ETR、ΦPSII、NPQ和电价的控制函数,不仅提出合理的控制方法,还能提出经济上的最优光照水平。该方法不仅可应用于垂直农场,还能用于温室补光。当温室内太阳光照不断的变化时,可利用生物反馈系统不断调节补光强度,由此获得较高的补光效率。

篇10

下一步,钦州市区联社将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

(一)做好计划,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结合钦州市“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的发展方略以及“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的经济发展规划,钦州市区联社2012年度计划投放36亿贷款,投差10亿。其中,中小企业贷款投放25亿,投差7亿。

篇11

    一、2000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年内施工面积为24273.67万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施工面积10998.9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施工面积13274.77万平方米;年度投资规模1889.3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指导计划481.26亿元(含收回再贷)。

    二、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贷款计划为指导性建议数,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评估、审核,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在分解下达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时,应优先落实好续建项目的建设资金;新开工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待条件具备后,可分期分批组织下达。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项目,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和承贷银行省级分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