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8 17:0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篇1

1.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引领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先导。

根据教改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确立五种适合新课改要求的基本教育理念。即: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素质潜能的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实践为载体,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的主体性理念;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的个性化理念。

2.反思成功的教学实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如果能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探索行为上升到自觉行为,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

教师要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就要不断地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面对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差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如何等。教学实践的反思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3.反思教学中的遗憾。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虽然课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矛盾经常成为遗憾。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这种遗憾,我们能否在提问后给这些内向的学生两分钟的心理准备的空间呢?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表现自己,不仅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不重复自我,更会有遗憾,但如果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

4.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测试,这些都是教学的常规要求。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教学习惯,并习惯成自然,形成思维定式,似乎觉得这些习惯是理所当然的,很少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事实上,在这些教学习惯中,合理的习惯是有限的。它们可能在一般或大多数的情形中是可行的,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中,就会暴露出其中弊端,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习惯经常性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5.要反思德育功能是否实现。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针对学生不良情绪、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和教育。所以,教师要适时抓住教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错失良机。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笔者认为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和态度是制约主动深入学习的主要原因。教师应树立并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2.写好教学反思日记。①记成功之举。记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②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③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篇2

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会影响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重要。可是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方式陈旧,存在不少弊端。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有责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以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通过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形势下,讨论教学法已被广泛地使用,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让他们把讨论的思想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3.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开放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科学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兴奋又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达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目的。由此可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根据自己所教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的具体做法是:

1.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尊重学生,树立学生是教学的能动参与者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改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克服了传统教法的束缚,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做”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4.关注社会时事

现在的学生课下聊天是津津乐道,可是上政治课时却无精打采。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运用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青少年关心的国家大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在一节课上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以及高度的注意力,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需要政治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因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能够把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抽象复杂,如果只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掌握。多媒体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图文并茂的画面,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我的具体做法是: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根据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总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试听”教学的巨大作用。

2.分散重点、难点内容

因为高中政治课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分散教材中的重难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高中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结合政治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与发展。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培养21世纪的有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05-03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体育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目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从根本上说,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受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影响,所以以解决人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问题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受人性的制约和规定。因此,科学地把握人的本性,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人性思想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人性观基本内容解读

人性观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对人的本性有三段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在这里他论述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把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还不能与动物区别开来。为此马克思写道: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在此他论述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般本质,即有意识的主体活动。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说指明了如何在人这一同类中区分不同质的人,即社会关系决定论。

人性是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表达了基于人的本质之上的人的全部完整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性、主体性、社会性三重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人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性是人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属性告诉我们,人作为生命存在物,人同动物一样都有生理机能,都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自然性需求。也就是说,人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存在,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体,具有自然属性。因此,追求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性的必然,尊重他人的需要更是人性化的表现。二是人的主体属性。主体性是人性力量的外在表现,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生命活动的能力,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能力,它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动物生产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能够依赖“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去改造世界。这种自由、自觉的特性,换言之就是人的主体活动的特性。三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性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动物的活动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统一性,与之有着根本区别的是,人通过有意识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界,而且还创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本身。人的生成与发展无论是肉体或精神都表明为一种关系的生成与发展,个体所具有的一切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产生相互作用而获得的,而个体也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他人和社会。

二、马克思人性观视界中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体育大学生相对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马克思关于人性三重属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分析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人的自然性、主体性、社会性三个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根源所在。

(一)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违背了人的自然性。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性的论述表明,人是一个生物实体,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生理心理或精神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人总是要从自己出发谋取利益,这是必须给以尊重的客观事实。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实践活动,人的自然属性客观上要求其必须以关注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为实践起点,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体需要的关注、尊重和满足都不够,忽略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教育者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或者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体育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去选择教学内容,其教育教学过程难免会脱离体育大学生的实际,针对性不强。

这种违反人的自然属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和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由人的自觉需要异化为外在的强制力量。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需要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关系。体育大学生特有的个性心理反叛会使他们疏远甚至拒绝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定位上高远空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具体需求关联度不高,致使教育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

(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体育大学生的能动作用,违背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是在外在的价值理念引导下借助个体主体性的发挥,不断努力探索、构建,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教育者所传导的思想伦理规范要求能否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动作用的发挥。

一直以来,体育院校不恰当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把教师视为主体,把学生视为客体,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忽视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教育方式,强调老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学生被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异化为消极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工具。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由于教师拥有知识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强制性灌输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在开放性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在主体意识强、思想活跃、社会交往实践活动频繁的体育大学生面前,强制性灌输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必然面临冲击和挑战。

(三)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离散了教育合力,违背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

科学论断揭示了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个体与他人建立起普遍的关系,普遍关系的建立大大扩展了个体活动的空间,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心理、情感、信息等方面得到交流。人的思想观念是个体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从体育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来看,其思想伦理观念的形成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各专业、各部门和社会教育合力的发挥。

但长期以来,体育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学相互游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试图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去教育大学生,离散了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由专任教师担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往往由学工部、团委来进行。由于归属不明,两方面的教育者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教育合作。缺乏两方面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智能分离、言行脱节。另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作为社会个体的学生无法拒绝来自社会四面八方各种浪潮的冲击,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影响无处不在,社会生活不断以事实并且多半以消极的事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应然教育遭致社会实然教育的强力消解,大学生在相互矛盾的校内外教育中会产生迷茫与困惑,甚至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也就难以避免。

三、马克思人性观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自然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为体育院校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篇4

    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加之思维活跃,对政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敏锐,然而同时他们政治理论素养较薄弱,思想道德问题还比较突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无所适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普遍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各种问题。而西方敌对势力又把中国的青年学生作为渗透和争夺的重点群体,企图用经济、文化入侵等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才能有力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思政理论课应坚持的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之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成为现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宗旨。

    二、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现实缺失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教师只重“书本”,不重“人本”,只重“备课”,忽视“备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完全主宰课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不和学生沟通交流,不允许学生提问质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灌输型教学,几乎完全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有学生参与环节,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理论多,生动案例少,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与现实接轨;在考核方式上,以试卷书面考试、考查理论内容为主,单一呆板。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思政理论课不能被学生悦纳,甚至引起反感。

    从宏观环境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轻精神和思想,“人本”经常被忽视。高校更强调专业课的教学,强调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精神世界和德育心智的培养重视不够,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思政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实际地位也不高。加上此类课程的效果绝非立竿见影,也不能直接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所以学生感觉学不学无所谓,教师上课是否认真,教学效果好与不好,最终无显着差别。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头脑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难的环节。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或者“既不入耳也不入心”,“不入心”就是进不了学生的头脑,这样思政理论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宗旨

    1.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认清国际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形势,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清醒的头脑。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备好“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不仅要备好“课”,更要备好“人”,教师同样应注意教学态度和技巧,只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学生的平等民主观念以及权利意识显着增强,且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要使教学有实效,就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减少 “代沟”。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让思政理论课能从新的高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传统的“教科书+板书+教师讲授”的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的元素来丰富课堂教学。

篇5

摘要:在各高职院校纷纷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大潮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紧跟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步进行切实可行的探索与创新。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就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效性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期有益于课程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4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91—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谢艳霜(1982— ),女,广东番禺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在各高职院校纷纷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大潮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紧跟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步进行切实可行的探索与创新,以开辟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的问题;二是“怎样培养人”,即培养方式和手段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应该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属于基本生存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学会学习和工作;社会能力是指学会共处和做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是关键能力,因为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总方针,人才培养模式更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任务,即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从而得以在社会上长期发展。众所周知,培养人的品格比培养人的技术更难,人的品格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加之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拟定“知识与能力共发展”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会使课程偏向高深难懂;过分强调实践能力,既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也容易导致喧宾夺主、哗众取宠。因而,科学地分配“知识”与“能力”在教学目标中的分量、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作为一门课程,其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框架是必须要传授给学生的,不能因为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就直接将其忽略掉,教师要力求通过各种方式将理论讲透,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之后,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要在基本社会情感和价值判断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更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人生抉择和成长问题,让静态的道德知识化作动态的道德能力。最后,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优秀职业劳动人才的目标,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胜任力,即社会能力。

(二)要整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笔者所在的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把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专题,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每一个专题会配备一个实践项目,教师在新专题开讲之前会预先给学生布置任务,理论讲授完毕后会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项目成果,并制定相关的评选制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由教师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点评,课后会要求每位学生对展示的成果作进一步完善,形成文字性材料。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无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刻板和局限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总体来说,教学内容要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推进,通过问题、案例讲道理,通过任务项目作驱动,以演讲、辩论、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感悟理论的魅力;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专题式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升华理论,让教学不仅有理论框架,而且组织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学中做”,也在“做中学”。

(三)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认为课程评价要实现“三个转化”:第一,从注重考核学习结果向注重考核学习过程转化;第二,从重视考查理论知识向重视考查素质与能力转化;第三,从单一的考查形式向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转化。具体的做法就是取消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考核、作业成绩、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等多种考核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课程考核当中,通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各项表现来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人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更不可能只通过一张试卷体现出来,所以,对学生的考核必须“跟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思想转变。

笔者认为,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应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的相互评价”纳入其中。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律,通过比照评价标准,学会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互相评价是为了发挥同学之间的监督作用,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行为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育人手段。

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将继续,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丽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J].山西高教研究,2002(4).

[2]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篇6

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学生评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学业评价又是学生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就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P266]概括地说,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诊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效果,发展学生。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P226]因而,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现代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已经远远胜过了它的甄别鉴定作用。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选出优劣,更重要的诊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目的也是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并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与学习的实效自然就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扫除教学和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到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

“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3][P271]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现状

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业评价和教育测量密不可分。”“测量是评价的基础。”[1][P267]但是由于人们的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难以量化,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有很大难度,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很难确定。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一些人认为考试就是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状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好,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高。反之,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说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低。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认为:因为目前学生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普遍较高,说明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高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能够反映和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但是却难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因而这一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的观点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矛盾,一些人又提出应该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

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得出与思想政治课“高效论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情况正好说明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失败的,思想政治课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即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是无用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无用论者”。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的依据,反映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对学生能力的理解又过于笼统。学生的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种[4][]P141]。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是实践能力的表现。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评价方式也是不全面的。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认识不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像其他智育科目那样进行精确的量化和正误判断。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必须寻找到相对合理的学业评价依据。

三、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 [4][P135]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4][P128-129],但同时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4][P129]。在人品德心理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中,思想政治课主要作用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解决“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

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行”的矛盾。只有“知”并且“信”了,“行”才有了可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知”了,不一定会“信”,当然就没有了“行”;有时学生既“知”了又“信”了,但也不一定会“行”。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教学中,从“知”到“行”有一个逐渐“损耗”的过程,就是说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思想政治理论不一定成正比。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但并不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全部。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学校全部课程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产生作用。学生的行为是整个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做依据,不能把学生的全部行为都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一方面,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衡量的;另一方面,一件具体的事或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们处理任何的具体事务、做出任何具体的行为,都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的行为甚至都会前后矛盾。因此,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也不能以某一具体的行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4][P130]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依据。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创新

由上述内容可以明白,行为的变化信息不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道德的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够全部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行为表现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同时“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丰富的知识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获得的知识的结果,而且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获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为基础。

(二)以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关键任务。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的能力;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认识和改造自身的思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必须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相应能力要求为重点。

(三)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

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就是说因为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时我们必须了解和参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确保思想政治课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方向性。

篇7

1 偏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1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必要的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政治课就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认为政治课没有多大用处,可学可不学。很多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重理轻文,认为学习政治无用,学习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等。现在的应试教育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制度,使很多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衡量知识的准则:升学考试要考的知识才是有用的,要认真学习的。而根本认识不到学习思想政治有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掌握正确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中讲的内容不相信,认为是虚假的,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多变,言不可信;还有些学生对政治教师不信任,认为老师自己言行不一,进而使他们产生对政治课的偏见。

1.2 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现状与学生的期望值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政治课堂教学不断退化,教师成了一件照本宣科的机器,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诚然,我们的政治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具有说教的味道,有一幅教训人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不能平等待人,学生敬而远之。于是有的学生认为所有的政治老师都是“教师爷”,对政治课的形象不是那么好,对政治教师有一种封锁心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常把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教育视为单纯的理论问题,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忽视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没有展示政治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其应用价值。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贪污、腐败、、损人利己以及黄、赌、毒等阴暗面,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析,致使不少中学生对教科书所讲的理论观点、术语背得滚瓜烂熟,而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缺乏主人翁责任感。有的学生初次上政治课时,某些政治教师就采用填鸭式硬性灌输理论,不结合实际;还有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政治教师时,得到的印象就是政治课就是打通思想的,教师的要求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这种不良的印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政治课的正确认识,产生了政治课的消极态度,没有形成自我完善的内在动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欠佳,对思想政治课就缺乏热情,或者只是被动应付、或者冷漠待之。尽管新课改下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可读性、知识性等特点,但往往政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还不相适应。因此,学生原来的不佳印象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学习政治课的热情继续下降,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强化了原先的印象,在这样的循环中偏见就形成了。

了解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偏见形成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防治偏见的对策,从思想上抹去思想政治课的阴影,消除偏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2 通过以下三点措施来消除学生的偏见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偏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比如乐之者”。如果学生都能成为乐之者,对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而觉得是一种快乐,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兴趣”上狠功夫。学习兴趣是学生消除偏见、获得知识、开拓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推动力,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作为政治教师应采取一切手段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能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运用中学生具有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悬念,让学生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教师富有情趣的讲解,就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政治课是一门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学科。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都离不开政治,学好政治能够更好的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更好的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学好政治可运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当今的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是为了学以致用,对于自己的成材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多学习政治,了解政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和不断获得知识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头脑全身心地融入到政治课的学习中来。

2.2 激发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潜力,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讲理”的学科,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只能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因而,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1)要优化政治教师形象,提高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热爱政治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才满怀激情,教师的话也才有说服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精神焕发,具备这一点,学生的情绪就会为之大振,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的威信一旦树立起来,教师的话,要求做的事,学生就会容易接受。教师要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平易近人、说话和气,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情况,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情感化学生,让学生认识、了解、信任你。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对立的情绪。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坦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就会由喜欢政治老师到喜欢政治课,从而坚信思想政治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方法,不应一味灌输,而应当注重疏导和启发。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完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爱上政治课,政治课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可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至关重要,也势在必行。

(3)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喜欢政治课。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死板的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要如此,首先得吃透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在语言表达上流畅自如,用不同类型的词语表达同一道理,进而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如果教师本人对教材不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把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口头语言,死板干瘪就不可能产生趣味性。因此,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丰富自己的词汇,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趣。如果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在吃透教训的基础上,又掌握丰富的素材,那么政治课一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篇8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是在后天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都伴随有情感。新课程标准也将情感目标视为三维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实践意义。在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师更应深挖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进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情感的自调能力,以实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

那么,在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是一门颇具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旦缺乏情感的倾注,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势必会让学生对其感到枯燥、乏味、无聊,吸引力缺失,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直接反映在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上,而情感又是在设定的场景中产生。课堂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生动形象的比喻;课后,通过与学生和睦友善的交谈,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等等,都能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一方面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增强了这门课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浓浓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讲,集中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品质,而这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说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学生听闻社会上那些正义之(士)事,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当学生听闻社会上那些不雅之(士)事,肯定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面对这样两种对立的情境,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情感教育的两面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认识何为善、恶、美、丑,分析为何好的事物值得敬佩,而不好的事物应遭到鄙弃。在这种情感因素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以情感为载体,通过情感无声的润泽,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教师教学活动的情感实践锻炼,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认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往在“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只集中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感到索然无味。情感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一种境况。现今,素质教育及新课改提倡新的理念。素质教育要求政治教师改变“教师才是知识唯一权威者及实施者”的腐朽观念,注重发掘学生的智慧与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参与的能力。再加上新课改强调学生“一体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发展。这都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落实,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顶峰时,思维活动也处于最活跃的形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能超常发挥,提出很多新颖的、颇有创意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政治课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倾注,将课堂回归到学生自我情感的参与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效地达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及情感发展任务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知”“情”的统一。

情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驱动力,在政治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感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学方法一说,它更多地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与精华所在。总之,政治教师通过采用各种方式,再结合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将情感教育紧密地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中,以实现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9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找到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其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思想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所谓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指政治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收到的实际的效果。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社会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教学测试方法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教师只有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增强时代感,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影响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因素

学生的心理状态就是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状态。学生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认知基础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都是影响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政治课教师,只有认清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因有多大,兴趣有多少,对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观点的认同程度有多强,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政治课的时效性。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增强实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国内环境和国际大环境给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上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传授的理论产生模糊、怀疑、动摇甚至抵触情绪,极大地影响着政治课的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还要认真开展时事政治教育,让学生人清楚当前社会环境,在国际大背景下把握政治方向。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途径

首先,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是主体之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学习政治课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更高的兴趣,从而增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确立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策略。同时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阵地,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篇10

思想政治的教学是我国基础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初中阶段是人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发挥很大作用。①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大都处于十二、三岁,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高度活跃,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有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初中思想教学义不容辞。其中,促进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不仅使得教学课堂活泼和谐,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也使得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我国初中生政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一切以考试为向导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始终是主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课程在知识结构上,长期存在学生因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老师讲解程度也不够精辟的情况,导致学习这门课不能像学习数学需要严谨自己的逻辑推理、不需要像语文加入意境进行理解、不想物理结合现实情况来融会贯通,学生找不到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加之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鲜有兴趣。学生学习型这门课程的方法大都是在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试将考前背诵内容还给老师。

(二)政治教学创新不足,思想政治学习氛围不浓

没有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个原因就是老师的讲课方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讲台下似懂非懂的听。如今的中学生各个方面比以前成熟的快,这也要求老师的讲课方法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要求。这一点很多老师做的还不够,需要以后进一步努力创新。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形式刺激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政治课程作为副科,各级重视程度边缘化

在我国初中教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中,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副科,不论在平时教学或是升学考试,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程度远低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干课程,这导致学校教学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够重视,同时学生们也会因为这种区别,将主要精力放在主干课程的学习上,忽略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这种现实情况造成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被边缘化,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策略探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直都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园丁们思考的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了兴趣,就会主动进行积极学习,就会真正从思想上喜欢这门课程,才能将知识学到骨子里去,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培养好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理解,使其认识到政治课程对自身成长的作用,从深层次体会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合适的方法和巧妙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这一信息,即不引起学生的反感,有能达到预期效果。②例如,老师们可以结合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合思想政治的课程知识,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改变学生一贯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或者利用动画、音响等视觉、听觉方面的工具吸引学生注意力,用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提供轻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

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开放的学习型环境中,学生的思想状态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自主讨论是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还能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老师就能很好掌握学生思维动向,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精心备课,具有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提高教师讲学水平

教师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好的教师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而不负责任的老师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是老师的本质工作,也是老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提高老师讲学水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是老师自身通过对业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炼水平,从而在讲课中对知识能够运用自如。比如,一些水平高的老师在讲解难点知识时,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或事例,就可以让学生理解难点。一种是老师通过一些上课形式上的创新来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经常变换教学盛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作者单位: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实验学校)

注解:

①禹丽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J].知识经济,2008(08).

②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何宗本.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0(01).

[2]禹丽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J].知识经济,2008(08).

篇11

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例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

二、正视生活,提升认识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同时,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靠一些简单的理论说教,而不是通过真实的具体实例的分析,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从感情上真正接受,反而使学生感到“政治书上写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套,不可信。”

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人云亦云,从思辨中感悟真諦,提升认识。用事实去教育学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通过教学中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在事实面前感悟真理,达到共识,提高认识,真正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其可信度。

三、回归生活,运用知识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可见,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魅力。

为此,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在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源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观察、探究的课题。一方面,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此,广大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关心生活,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