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30: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青少年宫概述
1.1青少年宫教育的性质
青少年宫,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作为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种校外教育方式,青少年宫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少年宫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是全体少年儿童,它所实施的教育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为少年儿童将来成为各方面人才打牢基础。”
1.2青少年宫教育的特点
青少年宫教育以其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而突出,教育出发点是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践体验进行各类校外体验教育。
作为独立、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体系,青少年宫具有自身的特点:机构设置上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活动规则;形成了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形成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活动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1.3青少年宫心理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宫因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重视趣味性、科学性的青少年宫的心理教育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内容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天地,既是中小学生寻找自信的去处,也是青少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地方,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其社交能力,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全面发展的大课堂,有利于培养其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
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特点
2.1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过渡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其心理状态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青少年的心理一方面带有儿童期的依赖性、幼稚性;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自觉意识、集体意识以及道德意识都明显增强起来。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两重性。
心理上看,由于社会认识的丰富,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思维的结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情绪具有两极性,情感具有曲折性,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意识增强与心理、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四种矛盾。
2.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任务
青少年作为过渡期,其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教育任务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波动。青少年是一个心理动荡的时期,如果心理波动不好好掌握极容易走向极端,从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2、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青少年的叛逆是他们开始对学校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须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内在克服学习的叛逆感。
3、帮助他们寻找到交流的真谛。青少年是一个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交流的时期,帮助青少年学会交流领悟交流才能帮助他们塑造完整人格。
4、培养心理保健的意识。青少年是一个心理逐渐成形的时期,培养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自我开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5、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潜能的可持续发挥。
6、开发青少年的心理潜能。青少年是一个待开发的时期,心理教育不仅要重视表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潜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3.青少年宫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
根据以上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分析和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任务的解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3.1适时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及趣味心理游戏
适当的聘请相关心理学或教育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讲座,如“感恩的心”等,设置趣味的心理游戏,培养孩子们心理保健的意识。
3.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咨询辅导
青少年宫还可以增设心理咨询室,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并鼓励青少年经常性的进行心理咨询。
3.3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在青少年宫的日常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专门课程进行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科学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
3.4建立一支专业素质的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
扩充青少年宫教师队伍,增加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权威性,更能增加其科学性。
3.5其他特色工作
(1)组成心理辅导中心组,加强研讨的力度,认真参加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2)创建学校心理辅导网站。
青少年赏识教育基地是一家针对困惑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正规教育机构。
青少年赏识教育基地对18岁以下的网瘾、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淡漠、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对青少年进行全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军事化训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改变青少年的不良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习主动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网络”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网络技术本身以及具有网络互动特点的通讯、交流、娱乐方式,已然越来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只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甚至终将被时展所淘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和着时代律动的脉搏,抢滩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阵地,开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径。
(二)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全面介入,对新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正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大影响。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讯的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强大诱惑和危险陷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他们叛逆、独立、富于冒险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他们极易迷失自己;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以及不成熟的网络心理造成的一个个事故甚至悲剧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网络心理危机——严重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是任何一个心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二、全面解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网络心育的优势与弊端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2)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平台,是超越时空界限的“超级教室”;(3)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并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和方式予以矫正。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难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网络资源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即来自网络环境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必须建立、构筑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拥有性能卓越、内容科学而贴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网络传播载体,辅导者和来访者也必须具备能够使用这一载体的认知水平和条件。网络,除了强大的功能优势,也有它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络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录入的速度,这远比双方面对面的言语交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和受辅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语通道外,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着言语行为出现、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地出现,传达了“言未能尽或”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信息。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中,上述非言语信息还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语(图)来达到咨访双方的沟通。而大量对心理咨询(辅导)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互联网本身的安全隐患对网络心理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视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网站,携手共筑优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确实在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识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不能没有专门的心理网站或心理专题主页。只有依托心理网站或主页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否则,就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离开了粉笔黑板、课本教参,完全失去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搞起教育来岂非寸步难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考虑在其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资源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开发网络的各项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心育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1.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整体配合。2.重视应用网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3.开展家校联网工作,如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第一,改革传统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增设更为全面的主修心理学课程以供学生按兴趣选择。只有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才便于教师开展工作,同时还有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心理学课教学改革要以师范大学生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教育能力来调整公共心理学课的内容,要以培养师范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帮助他们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规律,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尤其是要帮助师范大学生掌握分析未来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适当增加公共心理学必修课的学分和课时数。授课者应是从事过心理辅导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结合案例把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原则和某些方法纳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以便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能技巧,帮助师范生树立心理教育意识,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有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增加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开设心理教育辅修专业课程,培养师范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虽然我国目前针对中小学的教师培育在教学课程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时因所考取的中高级教师资格证书不同而学习不同的心理课程,并没有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的心理课程进行专门的设置,因而师范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心理教育能力没有针对性。师范院校要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学生能够根据将来所要面临的教学对象来选择心理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还可以开设其他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不单是公共心理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主修心理学的基石。
第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并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增强师范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师范大学生亲临教学实践现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渗透和实践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心理教育知识,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认识。师范院校平时还要加强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疏导,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师范大学生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与测评,传播心理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培养中学教师良好的职前心理素质,还需要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外界大众环境。对于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方面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专业著作、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其他大众传媒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中学教师在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修养,正确认识、评价、有效地激励、调控、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只有中学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才能,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去影响他们的学生。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身心极易受外界诱惑,并开始逐渐有着自己的主见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教师针对青少年的行为处理稍有不慎,孩子便会肆无忌惮、难以管教、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才能弄清青少年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成功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因此,做好教师职前心理教育,教师在面临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上的负担、社会所给予的过高期望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时,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迎接属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
作者:李娅 成云 康有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严重影响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活动容易受到外界活动的影响,而且表现的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走极端事件,所以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在我国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教育能够解决孩子今后的工作问题同时能加强孩子的素质,与时俱进。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应试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的教育上,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上大学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形势,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在高中阶段,学校把文化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占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但高中体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了家长和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心理素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引起学生价值取向、判断能力、心态发生扭曲,追求不正常或不正确的事物,容易误入歧途。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敏感、叛逆、嫉妒、自卑、孤僻、过分依赖、喜欢幻想、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活动,这些都对学生今后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限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子女依赖性过强,不够独立,意志力得不到锻炼,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心理容易受到挫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青少年应该具有积极、自信、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家长的过分溺爱还会引起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会引起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盲目的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导致人际关系淡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教育来增加子女的就业优势,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很多农村家庭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子女的命运,愈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对子女的学习尤为严格。这种形式同时也给了学校无形的压力,对青少年的学习抓的特别紧,学校和家长的加压使得青少年小小的肩膀就承担起了过重的任务,造成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学习上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与适当的压力。
二、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压力过大多表现高中时期,高中是学生的重要转折点,是鲤鱼跃龙门的关键。许多高中为加强对学生文化学科教育,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校甚至不开设体育课程,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积压,缺少释放压力的机会,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高中体育课程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育课程对当今高中生有以下几点影响:
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很单调的,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文化课塞的满满的,每天沉浸在书本里容易造成精神疲劳,适当的体育课程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缓解学生长期学习积压的枯燥情绪,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关系,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来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各项集体体育项目中学生能体会到团队协奏带来的快乐,减轻心理的孤独感,使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变得勇敢自信。体育项目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个挑战,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大量体力,且竞争激烈,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项目的危险性和高难度能够锻炼学生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不气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
三、如何开展高中体育课程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不到位是因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学校应该意识到所面对的压力情况,适时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减压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稳定学生情绪,思维变得敏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现在学校都增设了健身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做到减压。同时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丰富体育项目。
重视集体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集体项目是需要大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并取得胜利,在集体项目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集体精神、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减轻学生的孤独忧郁的负面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敏感的现状。
加强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各项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
四、总结
总之,学校需要重新认识体育课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家长也需要更多关心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减少孩子身上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地方,心理素质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中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减轻学生压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变得积向上。
参考文献:
[1].钟成娣.体育对心理健康效应及消极影响的探讨[J].银山学刊,2006(03).
如今这个以升学率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被沉重的学业压力掩盖,很多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初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处在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家长有着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离不开家长全心全意的配合。摘 要: 在当今这个以升学率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被沉重的学业压力掩盖,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叛逆、迷茫,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来自家庭的教育。不同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也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无法替代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初中教育
通常情况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棍棒底下出孝子”、“凭自己成长经验”的心态,出现家长生病孩子吃药的局面,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从家庭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教诲愿意听取。父母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心理相通,子女时刻受到父母不自觉影响。从家庭教育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经历磨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租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家长要做到“三少三多”:对分数的关注少一些,对做人的指导多一些;无端的指责、埋怨少一些,平等的交流、谈心多一些;对孩子饮食起居的关怀少一些,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一些。大量事实表明,凡是父母人格修养好、和睦相处、家教有方的家庭都给学生创造很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他们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大多数品学兼优。而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大多厌学、辍学、恶习多端,屡屡犯错。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父母夫妻关系不和谐
有些父母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谐,致使一方把过多的精力和希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不堪重压,出现逆反行为,做出很多令家长伤心不已的事情。比如CCTV12《心理访谈―老师的孩子不好教》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夫妻二人关系不和谐(经常冷战),致使当老师的妈妈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特别严格,凡事都为孩子做主,致使孩子不负重压,叛逆反抗,离家出走,直到在外偷东西被抓。妈妈希望孩子从善,有出息,做出了妈妈用砖头砸自己的头,夫妻二人均向小孩下跪等一系列非常举措,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小孩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大。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思想涣散,心灰意冷,对生活缺乏热情,这种孩子多自卑、孤僻。
3.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有许多家庭经济很困难。许多家庭住在边远小山村,没有经济来源,而子女读书的又特别多,家庭经济不堪重负,有些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保障,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安心学习,在生活中常有自卑心理,对家庭又有负疚心理。特别是当学生成绩不甚理想时,这些学生往往心理非常沉重,深感对不起父母家人,长期处于一种忧郁、烦闷的心理状态,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比如有些班级的住宿生中,家庭富裕的学生生活费是300元每周,家庭困难的学生生活费是60元每周,每天在一起生活,困难家庭的学生相比之下就自卑了。
一、问题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影响
由于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青少年逐渐褪去稚嫩的面孔,身体条件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拥有一定的自信心,开始产生一种好斗敢于挑衅的心理,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日渐丰富,青少年的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对世事开始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内心还比较纯洁,所以对一些事情不理解、看不惯种种,叛逆心理形成。同时由于他们思维批判性十分的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偏激固执表现到一定程度,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就成了“问题学生”。而家长和老师又急于“教育”可能在教育方式上不当,这样会使这样的学生更加的“另类”和难以管教以至于常常会有学生顶撞家长、老师。
(二)德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德育工作的力度的大小也可以决定一个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力度大,不纵容任何一位“问题学生”的逆向发展,将形成一种好的班风,反之“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多。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在“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要,德育工作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学校完善的德育教育框架下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会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温床。
(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教育环境与以往相比较要复杂的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环境变化的偶然性陡然增加,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安定性和持续性不能保证。比如社会思潮的迅速变化,是非道德观念的界限模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增加,家庭稳定性的改变,父母离异和破碎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过分的溺爱、期望和干涉等种种影响,会造成一些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易怒、自卑、偏激,对成年人的社会不理解,对人生的失望和无助[1]。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些学生的内心要经历一段较为黑暗的时期,表现可能明显急躁、孤独、叛逆、反抗、消O、性格扭曲,自残和冷漠等等。这样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怀与有效的帮助就会成为另类他自己还不知道,随之将会被人另眼相看;这种另眼会是他们变得更加的另类,更多的问题会逐渐出现。
总之,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要及时、细致的去观察、分析学生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有针对性、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视学生的问题为“心理问题”从心理上对症下药。
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逆反心理”案例
案例一:
学生A,系我班舟曲籍学生,这个学生平时虽然很乖巧,但是易怒,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个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厌学、愤世嫉俗、顶撞父母的情况,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我说了他几句,人家立马递上一份退学申请,我再三劝说他还是吃了秤砣头铁了心不愿回头,经过耐心的询问得知该学生心理有阴影。舟曲泥石流毁坏了家里的房子,重建的时候他的父亲兄弟之间因为争夺地方大打出手,他心里对这件事情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仇,他虽然在学校但还是时不时的想起这件事情,这件事成了他心里的死结,他想通过一种方式去发泄这种仇恨,他报了学校的散打队,他每当抡起拳头挥向沙人或者垫子的时候,他彷佛看见的就是那个人。这个学生的心理已经有点扭曲,仇恨成了他心里的包袱、死结,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个结,从心理上解救这个学生。起初这孩子谁的话也不听,最后让他的家长来校,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孩子竟然冲着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他爸妈流下了无奈的眼泪,最后还是让他回家,在家中好好反思,经过4天多的反思后他又灰溜溜的回来了,原因是他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和自己能力的不够。抓住时机继续教育结果很好,最近开始安心认真的学习。所以说,有时候教育学生要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如家庭和社会。
案例二:
学生B系我班学生,生性野蛮耿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对世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喜欢捣乱,不受约束。班里为了解决学生玩手机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对全班学生的手机进行了定时的收发,统一的管理,可是他就是不交,口气还很硬,表面看起来这种问题很难有突破点,谈话教育不可行,但是,突然我想到了他的心理。我问他,你在家里是不是不爱听父母的话,他说就是,特别听不进父亲的话,那就对了,我知道他今年16岁,就说青春期叛逆心理自以为很成熟,然后接着分析了他的内心,他不时的点点头笑一笑,我知道时机来了立马话机一转说明收手机的原意,然后顺利的让他接受了收手机的现实。该生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平时上课也不睡觉了。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最近几年,中学生以及大学生自杀甚或杀人的事件不断发生。在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中,要么是经不起挫折而自杀,要么是出于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杀人,也有的是长期被压抑情绪的不理智的释放。无论怎样,这个社会突然让我们觉得现代青少年的生命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不堪一击。这个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有识之士指出,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过多的是灌输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而恰恰缺少了自我保护教育和生命教育。本文试就生命教育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在中学政治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中学生心智不够健全,对生命缺少敬畏之情,现状堪忧。中学生生活不能自理这倒在其次,主要的问题是,他们越来越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更谈不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物质生活日渐宽裕的今天,家长不舍得再让孩子们吃自己过去所吃过的苦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得以优待的不仅是学生的吃穿住行,还有心理的呵护。家长不仅尽可能地给学生宽裕的物质享受,而且对孩子舍不得打骂和教训、这成了一个社会普遍心理,说服教育和鼓励教育更是乘风而行,以至于连批评也都成了受到批判的教育方式。诚然,打骂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未免偏激。缺少批评和指正使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施为,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少面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因受到批评而赌气出走的学生大有人在,这无疑是将自己置于生命深渊的边缘地带。
极其脆弱的心理和任性施为的性格使他们经不住任何打击,受到打击后又不能理智地思考和分析,偶然负气就一时冲动走向自杀的边缘。据一家青少年研究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在每十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十,做出自杀计划的有百分之四。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比例。残酷的社会实现迫使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我们十来年的教育没有阻止他们走向死亡的脚步呢?可见,实施生命教育已经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需求。
其次,中学时期正是身体和心智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高中三年中,学生正经历从一个少年到青年的转变。在生理上,他们的性别特征越来越明显,开始突然长个子,开始对异性表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伴随身体的成长,他们开始面对许多问题,开始思考许多人生的终极命题。这些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在中学生的头脑中。尽管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书本上的理论空洞而遥远,远不能走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教材所实施的教育不具备亲和力,难以满足个性不断张扬的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问题时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同时,在内心深处,也迎来了一个寂寞的青春,他们开始觉得不被父母理解,开始觉得老师所说的高高在上脱离现实。青春不仅是躁动的,还是寂寞和孤独的。他们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生命。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们来说有隔靴搔痒之感。从社会到老师,都担任的是教知识以获得高分的职责,很少有人注意到对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也很少有人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往往是某些问题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的共同障碍。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策略
首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期,也是他们的性格叛逆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叛逆性格非常突出,在父母长期的压抑下,他们对一切外来的压力都表现出本能的抵抗。很多时候,逆反成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首先考虑对错,而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抵触情绪。所以,如果摆明了给他们讲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并不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和社会,这样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得到他们内心的嘘声一片。优秀的教育向来是熏陶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方式。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的、具体可感的事实材料给其以最直观的影响,要善于通过情感去传达出对每一个美好生命的夸耀和赞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其次,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高中政治课本并没有单独的章节是讲生命的,也没有专门讨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但是,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是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引导还不够。比如,在哲学课上讲到发展的时候,可以侧重讲两点内容:1.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讲生命的神圣与宝贵;2.从事物发展的角度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道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观。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是思想课,但是我们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忽视了政治课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对生命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尊重。政治课教师有这样的责任,让思想政治课回归课程本身最初的意愿,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地利用现有教材对学生施以健康积极的影响,让阳光洒满每一位中学生的心里。
最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并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决定的。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学校有责任和必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心理辅导、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讲座与练习。如果一个学校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生命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42-02
中职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若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中职生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表现出怀疑、抵触或不满;对长辈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就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主观原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最容易发生。中职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脑机制的变化,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出难以理解的莫名其妙的烦躁、厌恶等情绪。他们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进行回避,产生反感甚至背离。学生在中职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目的、需要、动机不同,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立型性格特征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有的学生对老师、家长讲的事情,总要拧着劲来,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老师和家长是好意,但他已形成了这种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方式,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对着干。
2.客观原因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党内腐败现象,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这些不良风气使少数学生对国家前途悲观失望,对媒体宣传的内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中职生入学后,极力想从父母的监督下独立出来,改变对父母的依存关系。父母越是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就越反感、抵触。另外不同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三、疏导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以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抚平受伤的心灵
笔者经常接触学生,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映、言谈、反馈等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最大的懊恼便是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意见,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
笔者在担任2009级财务会计(1)班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个男生,由于性格比较倔强,之前经常和老师闹别扭,对老师、家长的话置之不理。上了中职以后总是以一种敌对态度来对待老师,语气强硬,并总是带着嘲弄和挑衅的表情,交流和沟通都很困难。上课时,该生总是做些小动作,故意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不管老师怎么说教都不愿改正。因此,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深感头疼。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消除他的敌对心理,防止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笔者决定在班里增加一名班干部,并且这个职位由他担任。在班会课上笔者罗列了班里几个突出的不良现象,并提出要增加一名“副班主任”这个职位,当时这位男同学还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笔者走到他的身边说:“XXX,这个职位能不能由你来担任,我相信你可以胜任的。”他愣了一下,表示坚决不同意,面对他的挑衅笔者没有动怒,而是思之再三,然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向他讲明这个职位的工作有多重要,并向他表明老师很需要他的帮助。他沉默了一会说:“没有人会听我的,我自己都那样,谁会听我的?”笔者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以身作则带好头了,同学们肯定会听你的,并且还会佩服你。相信我,我不会看错人的,你一定可以的。”面对他的不自信,笔者给予了他积极的肯定,他答应试一试。看着笔者脸上的微笑,他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神采飞扬,一路小跑地回教室了。没想到就因为这样给予他的肯定,这位同学逐渐变得和善,易于相处,上课认真了,对人也热情多了,而且还经常给笔者出主意,帮助管理班级。可见,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既能改善师生关系,也能让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
2.以赞美代替批评,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
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叛逆,他们只想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老师的关注,以缓解焦虑情绪。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多赞美少批评。
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笔者教的学科是《经济学基础》,虽然这是一门专业课,但是内容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这一学科。个别学生更是表现得更加厌恶、反感,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一份理财方案“假如我有100万”,笔者细心研究,课堂上特别赞美了两个男生的方案。当时这两个男生特别激动,之后对笔者提出的问题不再顶撞,而是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两个学生之前是“集体抱怨”的对象,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批评他们,而这次笔者突然赞美了他们,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上课不再和笔者对着干。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他们渴望理解,希望得到认可,并由此获得信心,因此,老师可以用赞美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
四、小结
中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