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校园的特征

校园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9 14:48: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校园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校园的特征

篇1

近几年来,由于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许多高职院校已由建校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统一思想,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如何培育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校企文化”的差异

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校园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价值取向,被学校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同和遵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表现形式,以制度文化为导向。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而且还是一种职业教育,理应融合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即要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培育校园文化的“职业性”这一特征

然而,企业文化作为营业性机构,在价值目标和对人才的培养角度,与高职的校园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两者不尽相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它的最高目标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 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及对高职“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多地方相融合、相贯通,因此通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研究,不断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来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2.1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服务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作为地方性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主动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远远地走在了高职院校的前面。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的理念,借鉴企业完备的服务体系,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以至于将来毕业后进入企业缩短适应期。

2.2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姓“高”也姓“职”,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因此它的办学特色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在这一共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突破学校的常规发展,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应从建校初期的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逐步形成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

著名教育哲学家、国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百花齐放的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2.3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养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不同的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

现代企业选择人才的依据绝不限于学生的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他们认为应聘者除了应具备必

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忠于职守、严谨负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当你的职业素质条件不能够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困难的问题也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用工难。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机的融合“校企文化”,构建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尽量缩小学生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3 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

3.1 物质文化上突出“职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要在社会上、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在学校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然后,在这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道“鸿沟”,需要“实训”来填平,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由过去的偏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偏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建设,重视校园环境的职业化、社会化建设。鉴于高职院校不仅“姓高”而且“姓职”的实际,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而必须在物质层次上突出“职业”的特点,以适应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2 制度文化上引入“职业”的模式

在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因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本身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中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衔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对企业制度文化产生认同,缩短学生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接受企业制度的适应期。如引入“模拟公司”的模式,将公司对员工的一系列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考勤制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还要从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高度去认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其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高职院校在制度上引入“职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制度文化要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

3.3 精神文化上培育“职业”的素质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这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近年来,用人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他们认为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等,而且应该对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有所了解,要认同企业的文化,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精神的精髓内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精神的基础上,在精神

文化上培育学生的“职业”的素质。

4 校企合作是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的重要途径

高职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需要实行校企结合,吸收和借鉴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努力争取校企的对接,真正地实现了校企文化互融互动。企业的能工巧匠被聘请到学校讲学、传授技能,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实现校企联动;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校企合作论坛,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如举办“技能节”等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活动中;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尽早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

总之,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促进“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On the“Vocational”Characteristics of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Shengdong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to train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applicable talents of enterprise, while campus culture i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edif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nly when absorbing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strengthening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cultivating campus culture with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colleges reach the goal of training.

Key wordscamous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ntegration; vocational

近几年来,由于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许多高职院校已由建校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统一思想,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如何培育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校企文化”的差异

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校园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价值取向,被学校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同和遵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表现形式,以制度文化为导向。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而且还是一种职业教育,理应融合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即要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培育校园文化的“职业性”这一特征。

然而,企业文化作为营业性机构,在价值目标和对人才的培养角度,与高职的校园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两者不尽相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它的最高目标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 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及对高职“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多地方相融合、相贯通,因此通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研究,不断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来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2.1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服务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作为地方性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主动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远远地走在了高职院校的前面。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的理念,借鉴企业完备的服务体系,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以至于将来毕业后进入企业缩短适应期。

2.2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姓“高”也姓“职”,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因此它的办学特色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在这一共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突破学校的常规发展,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应从建校初期的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逐步形成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

著名教育哲学家、国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百花齐放的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2.3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养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不同的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

现代企业选择人才的依据绝不限于学生的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他们认为应聘者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忠于职守、严谨负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当你的职业素质条件不能够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困难的问题也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用工难。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机的融合“校企文化”,构建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尽量缩小学生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3 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

3.1 物质文化上突出“职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要在社会上、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在学校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然后,在这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道“鸿沟”,需要“实训”来填平,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由过去的偏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偏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建设,重视校园环境的职业化、社会化建设。鉴于高职院校不仅“姓高”而且“姓职”的实际,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而必须在物质层次上突出“职业”的特点,以适应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2 制度文化上引入“职业”的模式

在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因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本身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中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衔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对企业制度文化产生认同,缩短学生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接受企业制度的适应期。如引入“模拟公司”的模式,将公司对员工的一系列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考勤制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还要从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高度去认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其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高职院校在制度上引入“职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制度文化要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

3.3 精神文化上培育“职业”的素质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这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近年来,用人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他们认为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等,而且应该对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有所了解,要认同企业的文化,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精神的精髓内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精神的基础上,在精神

文化上培育学生的“职业”的素质。

4 校企合作是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的重要途径

高职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需要实行校企结合,吸收和借鉴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努力争取校企的对接,真正地实现了校企文化互融互动。企业的能工巧匠被聘请到学校讲学、传授技能,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实现校企联动;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校企合作论坛,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如举办“技能节”等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活动中;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尽早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

总之,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促进“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3

1.影响深

高校集中的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素质的知识分子。师生一方面非常关注社会发展,对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是各类媒体关注的重点。

2.传播快

高职院校师生可以通过微博、BBS、QQ、MSN等高效的媒体传播手段,达到广播式的传播。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危机具有比其他类型的危机传播更快的速度。

3.发展趋势难以控制

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形成极端偏激的情绪。一旦发生危机,较其他危机事件更难以控制,发展趋势更难把握。高职学生个体性危机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置,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对学校的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高职院校群体性危机事件,在失控的情形下,不仅对学生、学校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二 高职院校校园危机的诱因

1.个人因素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面对消极负面的影响,辨别能力差、选择能力不强的学生通常无法自制,在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竞争面前,一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2.学校制度体系因素

当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体系,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有些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规章有冲突。如不少学校规定“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就与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关于退学的有关条款不相符。此外,部分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之间也存在矛盾,这在实际操作中就容易引发矛盾、冲突,进而产生校园危机。另外,由于国家对校园专项立法的不足,导致对学校缺乏有力指导,也是高职院校规章制度不完善的一大诱因。

3.学校管理与服务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经验管理模式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就经验本质而言,感性的成分很大,未能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更谈不上对安全教育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学校管理与服务因素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4.外界因素

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思想更为活跃,自主意识较强,但心智不够成熟,遇事缺乏理智的判断分析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顾后果,冲动行事。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一些负面的信息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剧烈波动。

三 高职院校校园危机的防控对策

1.建立健全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

学校应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的具体规定,积极建立健全完善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学校规章制度与上位法律法规间或学校内部规章制度间相矛盾的情况,各高职院校应对自己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清理中发现与上位法律法规或学校内部其他规章制度存在矛盾的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废止。同时,大力推进国家对校园的专项立法工作。

2.组建危机处理机构

我们应明确危机处理机构的设置是处理高职院校危机的组织保障。中国的高职院校危机处理机构可参照美国FEMA的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管理教师作为兼职人员,做到高效处理学校的各类危机。因此,我们认为可将高职院校危机处理机构划分为校级和院(系)级危机处理机构。校级的危机处理机构可设在校学生处,由学生处相关领导任学校危机处理机构主任,组织学生处相关的教师分管不同类型的危机。

3.建立畅通多维的沟通渠道

篇4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1-02

校园公益广告具有启发教育性、公益服务性、艺术审美性等特点,旨在向学校公众宣传积极向上、文明道德的主张和观念,以提高校园公众关心社会、爱护社会、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校园公益广告语体也有其自身的语体风格和修辞艺术。校园公益广告一般都遵循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原则。以简明优美的语言打动人,以新颖形象的创意吸引人,以高尚优雅的情操引导人,以真挚生动的情感感染人。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校园公益广告语体的风格特征。

一、简明性

简明性就是指用简短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校园公益广告语言结构简单、易读易记,给人以明快、活泼的感受,三言两语却使人印象深刻。切合了在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通过简短的篇幅、有效的字数、简洁的话语来传达出校园公益广告所要宣传的主题和观念。例如:“求知而来,载知而去。”这是一则阅览室的公益广告。简单的八个字读起来不但琅琅上口、简单易记,而且意味深远,将学生的求知心态真实的表达了出来。两个四字短语,也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传达有效的信息,打动受众的心灵。再如:“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也仅仅用了十个字,就把校园卫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公益理念传达给了受众,使受众对鲜明的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新颖性

校园公益广告的受众多数是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他们有强烈的求新、好奇的心理,公益广告要迅速抓住受众,其语言必须新颖奇特、出奇制胜,具有创造性。新颖性不但表现在形式上,还要有深度、有力度,耐人寻味,反复咀嚼,同时也要符合文明、健康的精神。校园公益广告语言新颖奇特,才能强烈的刺激受众的感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1+1=2,一棵树+一棵树=一片树林。”这则爱护树木的公益广告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不但在视觉上给受众以刺激,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也将数字与文字合而为一,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引起受众的注意,收到了好的广告效果。再如:“武术家松动了我的骨头,艺术家拧紧了我的眉头。”这是则爱护课桌的公益广告。将课桌拟人化,显得课桌和受众一样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赋予了物品人的躯体,人的感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则广告语新颖生动,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三、事理性

所谓事理性是指阐明事情的道理。校园公益广告语也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用准确、平实的广告语来说明事理,产生共鸣,呼吁受众接受所要宣传的观念,其立言精炼,以理服人,能赢得受众的信赖。例如:“普通话――人类沟通的桥梁;普通话――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则宣传普通话的广告语使用了隐喻,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的本质。说普通话,可以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将普通话与我们熟知的概念相联系起来透彻地辨析了事理。再如:“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这句关于宣传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同样用一个简单的类比号召人们广泛地献爱心,鼓励人们去关心儿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人道、仁爱、同情、利他这些最基本的人格土壤上,栽培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的精神之林。

四、感染性

虽然校园公益广告不像商业广告以宣传商品和企业为目的,但是校园公益广告也要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使受众乐于接受并得到审美的享受。因此,广告语言也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情感的共鸣来打动受众的心,将抽象的、无形的观念和思想通过情感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感染他们,也就完成了广告的任务。例如:“滴滴情深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请节约用水。”这句“节约用水”的广告语平实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感情,能煽动起受众的情感,让受众很容易产生怜惜之感,就像见到一个柔弱的女子,忍不住想帮她拭去眼角的泪水一样,随之便将合理用水、高效率用水、不浪费水资源的环保节约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受众的意识观念中去,产生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再如:“把脏东西喂给我吧,大地妈妈刚换了件干净衣服。”这句公益广告以小孩子的口吻直接抒感,向受众呼吁“请将垃圾置于垃圾桶”,用情感去打动受众,同时带着一种请求的语气,将母子情深的深厚情感表现的真实感人,谁能拒绝如此真诚的请求呢!

五、幽默性

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校园公益广告语不仅具有简单而强大的穿透力,也常将深刻的寓意包含在轻松、风趣、机智和戏谑中,使受众在哈哈大笑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所宣传的主题和观念。正如广告大师波迪斯所说:“巧妙运用幽默,就没有卖不出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宣传不出去的理念。逗人发笑的广告语容易让受众记住也更有影响力。例如:“为您提供美味,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但真的好吃到连餐具都要带走回味的程度吗?――不至于吧!”这句公益广告语含蓄幽默、新颖独特,让学生嘴角露出一丝会意的微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在餐厅文明用餐是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再如:“痰纸(弹指)一挥间,风度尽逝矣!”这句公益广告不但风趣,还颇有点哲理味道。它委婉地提醒那些不拘小节者,不要随地吐痰、乱丢纸屑,要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

总之,校园公益广告语所表现出来的简明性、新颖性、事理性、感染性、幽默性等方面的风格特征有着一种和谐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使得校园公益广告语言魅力独特,作用显著,并会随着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丰富、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黎运汉,盛永生.汉语语体修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继超,高月丽.修辞的艺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篇5

从“绿领巾”到“蓝印章”,从“测智商”到“分色作业本”,再到“不听话押金”,近年来,这种按照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的事件在我国中小学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人们习惯于将此类事件称为“校园冷暴力”事件。而“校园冷暴力”应该怎样去定义?它又具有哪些特征?我们首先应该对这些学理方面问题有着清楚的了解,才能在未来我“校园冷暴力”的防治中做到“对症下药”。

一、“校园冷暴力”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1]。简单来看,“暴力”可以理解为一种由主体“蓄意攻击”对客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冷暴力”属于“暴力”的一种形式,相对于“拳脚相加”的“热暴力”而言,“冷暴力”主要指施暴主体通过语言、态度等表现形式发起对客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受害者遭受精神伤害的一种暴力行为。

在我国,“校园暴力”一词至今尚未出现学术或法律层面的标准定义。学者主要以“校园”或“师生”为中心对“校园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但定义各不相同。中国政法大学徐久生教授认为,“与在校师生有直接相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称为校园暴力”[2],此种定义也得到国内众学者的认可,也是本文较为赞同的一种说法。“校园冷暴力”便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学校中的“冷暴力”现象,其主要是指师生和同学之间非肢体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歧视、嘲讽、羞辱、漠视、孤立等,行为的最终影响在于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

二、“校园冷暴力”的特征

(一)人员的复杂性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更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以及一些在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学生对周围同学进行的身体攻击和伤害,施暴者大都为任课教师或一些纪律性较差的学生。而“校园冷暴力”则与之不同,其参与人员表现出更为复杂的一面:它既可能发生于学生群体之间,又可能发生于学生个体之间;既可能发生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又可能发生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之间;既可能发生于班级师生之间,又可能发生于校务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甚至会发生于学校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教师、学生、校务管理人员均可能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

(二)方式的多样性

“冷暴力”的表现方式极为复杂,王友强等曾人将“校园冷暴力”划分为“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制度冷暴力”和“网络冷暴力”四种类型:“语言冷暴力”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或学生之间进行的讽刺、挖苦,以及学生扰乱课堂秩序、辱骂教师等现象;“行为冷暴力”是指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歧视”、“漠视”,从而导致受害者被“孤立”;“制度冷暴力”是指学校或教师采取一些不公正的制度措施对学生进行惩罚,例如制定不合理的班规班纪等;“网络冷暴力”则是指教师或学生通过短信等网络手段对受害者进行伤害,受害者不全为学生,也可能是教师[3]。可以看出,就“校园冷暴力”来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可采取多种方式对受害者进行攻击

(三)动机的随意性

从实质上讲,传统的“校园暴力”大都可以理解为主体强迫客体做出某种改变的一种手段,例如教师体罚学生往往为了维护自 己的权威或避免教学秩序的混乱,同学之间的“打架”、“勒索”也较多产生于双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或财产上的纷争。而通过对历年来我国“校园冷暴力”事件进行归纳,不难发现,大部分师生间“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并非因为学生“做错了什么”,而是由于学生“没做到什么”。也有学生因为自己在生理、形象方面的缺陷或贫困的家庭条件而遭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和歧视,甚至有学生由于获得某项荣誉而被同学孤立于集体之外。学生对教师实施“冷暴力”亦是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之所以遭受“冷暴力”并非均因与老师或同学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冲突,而且很多施暴者自己也难以言清为何采取“冷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制裁”,这便体现出施暴者在行为动机上较为随意的一面。

(四)标准的主观性

为“校园冷暴力”寻到出一个客观的评定标准极为困难。首先,“冷暴力”所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受害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失和伤害,“心理”是一种主观反应,“标准”却是客观的,目前我国还尚未出现对“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进行说明的法律法规,这便导致人们很难对教师或学生的精神受伤程度进行合理的衡量和判断,“冷暴力”的影响程度不得而知。其次,学生之间存在着精神承受能力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一些言行可能就是“负激励”与“冷暴力”的差别,学生对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开玩笑”同样如此。如果尝试对“冷暴力”寻找一个评定尺度,依笔者看来,通常当我们看到学生或教师由于遭受非肢体的不合理对待而出现躲避环境、精神不振等一些外在表现时,则认为“冷暴力”的影响已经形成。但这种理解显然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五)危害的持久性

洛克曾在《教育漫画》中提到:“假如教学中频频使用强权和暴力,带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废的毛病……这种精神颓废的儿童,没有活力,也不会认真地去做什么事情”[3]。“校园冷暴力”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可以导致学生学业的荒废,对学生心理健康及日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弥补,其影响深度绝不亚于对学生躯体上的伤害,正如我们平时所说“心灵的创伤无法弥补”。而对教师而言,“冷暴力”极有可能造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恐惧和反感,从而无法完成社会和家长所赋予的任务和使命。

(六)责任的隐蔽性

由于“冷暴力”的评定标准缺乏客观,人们无法效仿肢体伤害评定,将受害者的精神受伤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法律更是无法酌情对施暴主体进行惩处。不难理解,人们平时所强调良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建立,主要基于教育学专业角度和道德层面对师生、学生关系进行的规划和要求。对他人施加“冷暴力”的教师或学生在事后面临的更多是道德上的批评和谴责,如果其行为并未造成受害者病理方面的反应,施暴者便可以逃避相应的责任。这种主体责任的隐蔽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中小学校园中的“冷暴力之风”。

可以看出,“校园冷暴力”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它的治理难度绝不亚于传统的“校园暴力”。当前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校园冷暴力”的关注度明显较低,关于其学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校园冷暴力”的相关概念以及应对策略的探讨还有待学者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1.校园公交系统的发展及其现状

所谓校园公交,即校园巴士,是指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运输服务工作的非商务用车,属于客车类的中、小型客车的典型形式。如今校园公交的开通已成为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已有很多高校成为了校园公交的受益者。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内人群的出行问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而经调查研究,我国校园公交发展历史较短,在其运营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乘车效率[1],导致很多乘客对其持怀疑态度。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面积2506亩,东西长约2.2km,南北长约0.8km。校园公交于2016年9月开通,共有10辆微循环电动车投入使用,共有4条运营路线(如图1所示),分别是1号线(问远线)、2号线(修远线)、3号线(金石线)、4号线(天问修远线),发车地点分别是北门、东门和西区食堂,这四条公交路线贯穿于渭水校区校园的各主干道路。车辆运营时间为06:00~22:00,暂定在上下课高峰期暂不发车。实施投币0.9元,校内公交卡刷卡0.8元的收费方式。

2.调查数据分析

2.1日常出行距离调查

900人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其日常出行距离如下(表1)所示:有近40%的人每天在校内出行距离在2km以上,说明有很多乘客每天需要出行距离较远,校园公交的存在必然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便利,校园公交的优化研究势在必行。

表1 校内日常出行距离调查结果

2.2 校内出行方式结构分类

同样的出行总量,不同的出行方式结构对校园交通系统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下(表2)所示:在校园乘客中,选择步行的人次最多,自行车次之,有约35%的人常用交通方式是自行车和电动车,说明学生日常出行距离较长,而校园公交仅占20%。因此十分有必要来改善学生的日常出行情况,提高校内公交的载客率,提升系统的运载能力。

表2 校园乘客出行方式

2.3 票价设置满意度分析

在调查结果中,有71%的乘客认为当前校园公交票价过高,而剩下的29%则表示对当前的票价能够接受,因此在票价制定方面需要进行合理优化来提高校园公交的满意度,使校园公交更大众化。

2.4 存在问题分析

(1)车辆客容量小。校园公交的服务对象是校内人群,其数量非常庞大,尤其到上下课、集体活动等高峰期,其数量更会增加不少。当前每辆校园公交的客容量仅为25人,远远达不到校园乘客数目要求,使得校园公交的服务效率大大折扣。

(2)缺少合理公交系统规划。整套校园公交系统缺少完整的运行规划。由此造成了乘车的很多不确定性,降低了乘客对校园公交的期望度。

(3)票价设置不合理。目前校园公交票价和普通城市公交差不多,价格偏高。因此校园公交当前价格还需进行合理设置。

(4)收费方式单一。当前校园公交只有现金投币和刷公交卡两种收费方式,没有和学生校园卡(饭卡)绑定,而公交卡需专门去学校相关部门办理,存在很多不便。

3.校园乘客特征分析

3.1乘客特征的概念

特征,即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而乘客特征是指乘客在出行环境、出行行为等方面能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所具有的共性结果[2]。校园公交系统的乘客特征则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对校园乘客与普通城市公交乘客相区别的特点总结。根据乘客的需求和体验来创造更好的乘车环境,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研究分析校园乘客的日常出行基本特征与规律进而掌握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关系,是校园交通规划与发展的基础课题,对校园公交系统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3.2 校园乘客特征分析

校园公交系统的服务对象即校园乘客,属工作性客流,规律性强。其乘客特征分析如下:

(1)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渭水校区日常学生约为20000人,还有工作人员、来访游客等流动人员。校园公交面对的乘客对象数量大,且在单位时间内公交乘客生成量大,使校园公交系统的运载压力加大。

(2)车辆可靠性要求高。可靠性要求有两点:一是时间的准确性。校内人群具有规律的日常时刻安排,对时间的准确性要求高;二是安全可靠性。校园公交属于学校公共交通,必须保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危险性小。

(3)乘车地点分布集中。乘客乘车地点集中分布在公寓楼、寝室楼、校门等人群密度大的地方。这可作为公交节点设置、行走路线规划等的主要考虑因素。

(4)高峰小时峰值强劲。乘客出行规律性强,客流动态属于单向型,高峰时刻乘客较多。

4.校园公交应对乘客特征优化策略探讨

4.1校园交通系统优化

(1)设置候车站台。站台位置和间距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乘客的整体利益需要。

由式 [3] (4-1)

式中Lc――平均站距 Vst――乘客步行平均速度

Lp――乘客平均乘距 Ts’――平均每站停站损失时间

以一号线为例,单向距离1.9km,据统计,乘客平均步行速度为4km/h,平均乘距为1.4km,车辆平均每次停站时间为1min。 由(4-1)式可得,一号线的站台平均间距大约为400米。

(2)设置运营时刻表。运营时刻表的设计要保证限制客流量大于期望拥挤度[4],区别高峰时刻和普通时刻,在每个站台安放标准时刻表,为乘客提供乘车参考信息。

(3)建立合理的票价体系。经过对学生票价的调查分析及司机的建议,建议施行投币0.5元,刷卡0.4元的收费方式,同时开通手机支付、校园卡刷卡等多种付费方式。

4.2校园公交车辆改进

(1)加长校园公交车辆。采用单铰或双铰车辆,提高车辆载客能力。

(2)增加车门。配合车辆加长,适当增加乘客上下车辆通道,增加客流量,减少停留时间,避免乘客拥挤发生意外情况。

(3)车内设计优化。车辆地板平面化设计,增加座位与车厢内扶手设置,优化空间布局,以增加载客量,提高运载效率。

(4)外观改进。车身外观增加校园文化元素、学校标志性图案等能够传播校园文化的外观设计,增强学校文化形象的塑造。

(5)采用新型环保推进系统。选择电动或天然气公交等环保车辆,降低环境污染,打造绿色校园。

5.结语

校园公交系统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其规划运行中,要充分考虑校园乘客群体的需求和感受,这就要求一套基于乘客特征的校园公交系统。本文研究了长安大学校公交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校园乘客的出行调查,又结合校园乘客特征,对长安大学校园公交的交通系统和车辆改进这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为长安大学的校园公交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冯树民,白仕砚,慈玉生.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0-22.

篇7

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能否适应企业的要求,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对于中职学校营造新型育人环境,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实现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就业零距离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校园文化应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精髓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理想德育课程,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学校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单是生源市场的竞争,更是文化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竞争,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动态工程,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化内容、文化形式也要随之更新、完善,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要在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做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与方法创新,才能彰显学校文化特色,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教育与企业用人往往出现“两张皮”现象,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创新意识,但由于学校没有建立创新机制,大多数学生缺少这种创新争优的意识。企业要求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期间责任感是空缺的,他们既没有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不会有对社会和企业负责的意识,缺少责任感的学生是不会有敬业精神的。学校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多数学生不乐意受纪律约束,企业强调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学生发展目标是职业人,“两张皮”现象撕裂了学校和企业的依存关系,所以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完全必要的。

(三)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是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更要重视专业技能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的教育,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架设学生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塑造健全人格。通过引进企业文化,将体现着企业的美德、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展现、弘扬、融合,促进中职校园文化有更强的吸引力、包容力与消化力,优化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二、以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价值归属观念是留住企业员工的主要立足点,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精义,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可以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形成强大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元素是多元的,但相对于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又有其共性特征,中职学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其精髓。

(一)责任。

责任意识是最本质、最深层的道德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责任是企业文化的最基本内容,责任承载使命,责任体现忠诚,责任提升能力,责任创造机会,责任是塑造精彩人生的起点。

(二)服务。

服务和服务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建设体现企业产品特点、满足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的高品质服务文化,提升服务文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新生代的中职学生,应强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培养主动热情、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质量。

质量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采标原则、检测手段、检验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既通民之命脉,又系国家之危重,更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门。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自觉遵守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品格。

(四)竞争与合作。

竞争不但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精神的内涵,竞争的氛围使每个职工不甘落后和停滞,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想象力,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合作则是职业化及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创新。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43-04

随着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各种管理信息平台陆续使用,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校园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凸显。病毒攻击、黑客入侵、后门木马等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各种管理信息平台的正常使用。因此,建立并完善校园信息安全体系已经成为校园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信息安全的需求分析

尽管各种管理信息平台已经遍布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种校园活动,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步得到了认识和重视,但信息安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各种安全设备(防火墙、入侵防护系统、Web应用防火墙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管理信息平台本身存在安全缺陷,并且在部署时没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一些管理信息平台访问日志不够详细或者缺乏访问日志;仍有一些用户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使用非常简单的密码,轻易把用户信息告诉他人等现象。特别是没有对应用平台做有针对性的安全需求分析,在很多时候都使用相同的安全防护措施,从而大大降低了安全性。

为了改进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用户人群、访问地点以及是否需要认证三个特征对主要的校园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把各种管理信息平台安全需求管理分成三种情况,如表2所示,为了便于描述,分别用A、B、C表示。

二、管理信息平台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一)A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

A类管理信息平台的用户特征在于任何用户在任何地点、不需要认证就可以访问该服务,通常需要开放80端口提供服务。这类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存在端口扫描、病毒攻击、篡改页面等安全隐患。根据上述情况,可以采取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使用首页服务

在首页上提供其他管理信息平台的网址链接。开放首页服务器的80端口,其他管理信息平台则使用其他非80端口,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病毒对默认端口的扫描和攻击。

2.使用防篡改服务

网页被篡改是门户网页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但关系着信息安全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学校的形象。目前,有很多关于网页防篡改和自动恢复技术的研究,并且逐步得到应用推广。网页防篡改服务能够以多种方式监控页面是否被篡改,并及时将被篡改的页面恢复,以防止恶意页面被广泛传播。

3.在管理信息平台前端使用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Web应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

防火墙是一种隔离技术,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策略,只有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流才能通过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是一种主动的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目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也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入侵防御系统的作用是在数据进入受保护网络之前对可疑数据、非法入侵和各种攻击进行拦截。近些年,Web应用防火墙技术开始得到重视和广泛研究,其产品也开始得到应用和实践。Web应用防火墙是针对HTTP/HTTPS的安全策略专门为Web应用提供保护的安全产品,它可以通过对HTTP的请求进行异常检测,拒绝不符合HTTP标准的请求,也可以只允许HTTP协议的部分选项通过,从而减少攻击的影响范围等。

4.数据库服务、防篡改服务等不需要用户直接访问的服务平台可以使用内部IP地址

这样,可以从而防止黑客直接对这些服务进行攻击。

(二)B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

B类管理信息平台的用户特征在于教工、学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后访问其服务。这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问题在于,虽然合法用户需要通过身份认证后才能访问服务平台,但是服务器直接暴露在公共网络中,允许任何人员在任何地点尝试登陆,允许任何IP地址访问服务器IP地址。这种管理模式给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应用平台漏洞容易被黑客利用,黑客可以直接攻击服务器,网络病毒能够直接威胁服务器安全,用户访问日志不健全,出现安全问题后很难查找问题所在等等。

由于这类管理信息平台的访问用户都是学校的教工和学生,用户人群是确定的,因此可以在A类管理信息平台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部署用户管理网关(如VPN网关、行为管理网关等),其作用主要是完成用户身份验证,针对不同用户对管理信息平台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记录用户的网络访问日志等。通过对这类管理信息平台进行用户访问管理,防止学校教工和学生以外的其他人群访问平台,并且也限制了公网IP地址随意访问服务器IP地址。在很多情况下,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威胁来自于用户本身,如教工安全意识淡薄、学生恶意攻击等等,因此,加强管理信息平台的用户身份验证和访问日志管理,也是对教工和学生用户正常使用管理信息平台的约束,任何不良的操作行为都将被记录在访问日志中。可见,在这个位置部署用户管理网关就相当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屏障,如图2所示。

(三)C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卡通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最常见的两个C类管理信息平台,其用户特征在于少数管理人员在固定地点访问、管理应用平台,其他教工和学生用户仅通过信息查询前置服务查询工资信息和消费信息等。由于这两个服务系统都关系到财务管理,因此,这两个系统通常都采用独立的网络环境,或者在现有网络设备中划分出专用的虚拟局域网络。C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在B类管理信息平台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部署网络安全隔离系统,俗称网闸,如图3所示。网闸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内网与外网的文件交换、网页单向浏览、数据库交互等。它是由带有多种控制功能专用硬件在电路上切断网络之间的链路层连接,并能够在网络间进行安全适度的应用数据交换的网络安全设备,在任一时刻点仅连接内网或外网。

由于C类管理信息平台使用专用的网络环境,系统受到外界网络的影响较小,因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这类管理平台的主要安全因素,如不随意地把非系统计算机接入专用网络,不随意地在专用计算机上接入个人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

三、融合的信息安全体系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B、C三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层层递进,越来越严格,因此,可以说这三类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需求等级是逐步提高的。将这三种安全管理体系融合,则可以清楚地得到校园网络服务的信息安全体系模型,如图4所示。在该体系模型中,用户管理网关、防火墙、网闸是关键设备,其中在网络出口设备和核心交换机之间部署的用户管理网关M,是目前很多学校的部署方式,如身份认证系统、网络计费管理系统等用户管理网关,而在管理信息平台之前的用户管理网关N则使用得不是很广泛,但是在该位置部署用户管理网关能够起到有效的安全管理作用。入侵防护系统、Web应用防火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部署,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添加其他安全系统,如防毒墙、漏洞扫描系统等。

通过分析各种用户访问职业院校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的特征,建立以用户特征为基础的管理信息平台安全管理体系。该安全管理体系模型为校园网应用平台的安全管理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简化或拓展。在该安全体系模型中,使用用户管理网关,严格管理访问各管理信息平台的用户范围,限制访问IP地址,并详细记录用户的访问日志,能够有效提高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是该安全体系模型的重要组成和关键部署。

参考文献:

[1]冶忠林,王相龙.网页防篡改和自动恢复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225-228.

[2]罗跃国.一种网页防篡改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实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6-99.

[3]张鑫,闪永强.一种新型网页防篡改策略的研究与部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57-160.

[4]段国云,陈浩,黄文,唐亚纯.一种Web程序防篡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4(5):149-153.

[5]张慧.入侵防御系统在数字化校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7):4631-4632.

[6]卢旭霞.基于IPS的校园局域网安全体系研究与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23-25.

[7]刘志光. Web应用防火墙技术分析[J].情报探索,2014(3):103-105.

[8]魏涛. Web应用防火墙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13-214.

[9]孙晓林,文杰.一种基于双网关和radius认证的VPN部署方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2):127-128.

[10]黄家林,梅震琨,刘海韬,甘妙金.基于用户行为管理的园区网管理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5):3653-3656.

篇9

一、校园电子商务现状

据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为2400多万人,人均年生活费近12000元,所有学生年均总消费额近3000亿元。大学校园里有稳定的学生群体,且每年都有几千学生的流动,90后的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和消费习惯,且消费商品品类都比较单一和集中化,他们是校园电子商务的目标客户群体。随着电商市场竞争与日俱增,高校已经成为企业抢占流量的又一大入口。其实,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面向白领一族,因为白领活跃在新媒体上,对电子商务使用度接受度较高,有稳定的收入,对生活品质和品牌都有追求,消费能力强、易变现等,但白领市场的获取用户成本较高、且忠诚度较低,而大学生就是职场的准白领,提前抢占大学生市场就有利于培养潜在的白领客户群。所以校园市场无疑成为电商企业细分领域的下一个掘金点。

二、90后在校大学生消费者需求及行为特征

1.在校大学生消费需求及校园商业模式调查

前不久,在作者参与的企业横向课题中,针对全国高校学生需求及校园现有商业模式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每月的生活费用1000元以上的占71.96%。学生在网购方面平均每月1至2次的占到41.98%,平均每周1至2次占21.1%。学生平均一次网购的金额100元-300元占43.41%,100元以下占41.49%,在购买的具体物品方面,食品中以休闲食品(49.65%)、水果(45.66%)及饭(34.86%)的比例最高。在应提供服务方面,67.99%的学生希望能够送餐、水果等服务。在校园商业方面,57.45%的学生认为自己校园商业配套基本完善,23.5%的学生认为校园配套不完善。在学校的校园内商业形态以相对集中的独立运营的小店铺或超市(47.15%)和学校经营的店铺或超市(41.94%)为主。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方面,除了接打电话,主要登陆QQ、微信、看电影听音乐、登陆邮箱、看电子小说、移动支付、玩游戏、在线购物等,分布较宽。

2.90后行为特征分析

(1)“正能量”的自我意识:乐观、个性、乐于享受。90后乐观积极,且“乐于享受”。在与90后受访者的访谈中,他们认为超前消费的出发点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2)“若即若离”的人际关系:渴望独立又“依赖”圈子。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90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为了更及时地获取新鲜信息,他们经常“挂在网上”,对互联网有很强的依赖性。约86%的90后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至少上网一到两次,2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一般全天都会通过个人电脑或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保持在线的状态。火热的聊天工具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90后们获取实时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90后消费者通过基于位置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衍生服务来告诉他们去哪儿吃饭、去哪儿娱乐、叫车打的的各种建议和服务。

(3)90后――互联网原住民。90后平均网龄达7.53年,日均上网时长达11.45小时。百度CBG产品数据显示,移动端用户访问量大幅超越PC端,比重分别为60.52%和39.48%。

(4)90后的消费观――为喜欢而买单。90后消费务实而理性,对广告无感,强调个性。为喜欢的东西,可以尽一切努力为其买单。

三、校园O2O项目分析

1.O2O商业模式概述

O2O英文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网络营销等手段,引导消费者在线浏览商品,并且在线支付,再到线下的实体店铺去享受服务或者领取商品。2014年最热的创业领域应该属于O2O,从餐饮到美业,从家政到汽车,可以说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综合类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市场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本地生活服务O2O用户规模为1.9亿人,在整体网民中的渗透率为31.4%。艾瑞咨询《中国互联网社区高峰论坛O2O报告》显示,2014年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规模超过2350亿元,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自身的增长速度较快,将有望成为下一个过万亿级的线上市场。

2.校园O2O项目分析

从2014年开始,校园O2O市场越来越受投资者的受青睐。京东商城已经迅速在全国67所高校同时启动“京东派”项目,将自提站点开进学校。学生和教师可以将学校的京东派作为收货地址,享受更高的收货时效、免邮费、和更便捷的取货等服务。京东派在校园的站点还有代购、支付、商品展示、活动推广等功能,积极建立校园电商生态圈。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就表示,校园电商将和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一样,成为京东2015年新的突破点。此外,面向大学生提供快消品和数字消费品直供服务的“8天在线”公司已完成由复星昆仲资本投资的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已在全国10座核心城市布局,200所高校即将陆续全部开业。而校园便利店O2O平台“59store”也已经完成了3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2014年12月9日上线的宅米,是一家面向高校宅男、宅女的区域化生活服务平台,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早餐水果外卖、零食配送、免费代收快递等服务,也已经获得融资;在高校建立快递服务站点,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小麦公社也已经获得红杉资本的数千万美元投资,目前已经覆盖近500所学校;以VIP优惠卡为主要形式,提供校园周边生活服务优惠“校联购”,现已获百万级别天使投资。

易观智库的分析师表示,电商企业通过接地气的生活服务和社区化的运营发力校园市场,包括从餐饮、金融、便利店、旅游、驾校、招聘、社交、物流、生鲜、上门、众包等行业细分领域切入校园市场,市场将呈现集中化趋势。但同时,电商企业也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最后100米”难题,在校学生老师均需要上课,难以随时随地接收货物。其次,校园市场更新换代快,学生群体的消费极具个性化,新产品如何以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成为校园电商的重要课题。再次,电商入校还面临本土化商户及校内学生组织的竞争,较易被对手复制。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快消品消费场所为学校的小型实体店或大学生超市,校园电商平台打入内部,O2O项目的落地必将受到排挤。此外,售前展示、咨询、支付、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也都面临挑战。

四、校园O2O项目发展建议

1.开展校企合作,打入校园市场内容

校园项目要进入学校,必须与学校后勤、行政、学院、学生社团等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2.物流配送突破“最后100米”

O2O的线下要尽量进校门、进宿舍楼,实现让学生足不出户获得产品或服务。

3.大数据是核心能力之一

O2O模式下消费数据在后台都得以沉淀,这些数据是宝贵的用户资源,对于开展用户关系营销管理、实施精准营销的商家无疑是找到营销的发力点,提升产品销量的有效途径,使数据利用有效化。

4.差异化竞争,越垂直越简单越成功

未来,资本持续流入、互联网巨头持续加大投入、一大批O2O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倒掉,运营模式和体验好的产品才能留下,创新型企业不断出现,行业细分格局无法明确确定,后进者依然有机会依靠差异化和地域胜出,信用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提升O2O的体验。

5.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用户粘性,打造闭环,用户第一

确保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满足校园消费群体的个性化与创新需求,培养忠诚用户是保证抢占流量入口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文化 特征

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其他院校体育文化的相似点

(一)半封闭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根据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既定目的,按照合适的构架,合理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不仅是从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强化身体、构建文化氛围,亦从灌输正能量思潮、陶冶情商的思想文化氛围;不仅是从规范自身行动的制度文化氛围,亦是张扬个性的精神文化氛围,都在其内在环境中形成一个紧密的构架,这些不同的地方也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统一的构架。因此,院校体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它的构架性、整体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架性并不说明校园文化一定都是封闭的,跟社会大环境脱节。与之相反,当下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所以,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另外,没有文化的开放,文化建设就无法前行,最终会走向消亡。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同样也应该开放。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开放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应跟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有选择、有限度地开放。

(二)时代继承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譬如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对学校及学生的内心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并体现这个时期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从这个特征上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继承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充分说明整个社会人文和经济的发展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其它文化现象同样都是通过继承把优秀的文化代代继承不断完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三)大众性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理所当然的是校园中的老师和学生。主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使高职体育文化具有比较高层次的特点,这是与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跑步、踢球、做广播体操,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在运动形式上更加高雅、在运动场地更加高标准,在运动的内涵上更加丰富,活动内容上的较高水平等等。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为满足主体对体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应为老师及学生提供完善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有鲜明特点的体育运动指导团队,完备的体育指导书籍和影音资料,满足老师和学生的体育需求,使院校体育文化元素充分释放。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高起点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社会大众类体育文化是脱节的,属于小众的体育文化。相反它的受众群体包括各个年龄层,身体素质各异,爱好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它天生具有大众特性。另外,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们,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考核,其中一项就是他们对体育知识的领悟,每年的毕业大学生就成为体育文化的宣传者。所以说高职体育文化具有大众性。

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健身性

高职院校体育主要的方式仍是依靠机体运动开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特质就是提高身体机能的健身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中,不管在室外运动或是室内活动课,不管是探讨运动技能技巧还是普及大众健身知识,其实均是为了加强体质,使身体更加健康。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健身性。

(二)娱乐性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著名的《体育颂》中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句话说明了体育运动根本上是为了大众娱乐而应运而生的。当代体育的特点有技术运用的难度性、在运动中体现的艺术性、运动时直接反映出的视觉感官性。这些特点是人们乐于见到并愿意参与的,使之成为当代人们休闲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娱乐方式更加丰富,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健康的构筑。现代体育运动体现了三个方面,即力量、勇气、毅力完美的结合。社会大众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体育活动的胜利,或突破了自我完成了以前未能达到的目标之后使自己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心中充满正能量。

(三)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职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357-01

1 我国高校建设的发展概况

在现阶段校园建设模式中,建筑单体建设大多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校方在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之后,一般将校园的建筑单体按照规划时的功能分区和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分区立项,以委托或另外招投标的方式,交由一个或多个设计单位完成。因此,建筑师在接到项目开始设计时一般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单体建筑设计,而是几栋一起、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建筑群。因此,群体建筑在高校校园中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研究的意义。

2 群体建筑的概念

“群体”是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故而推之,群体建筑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建筑组成;二是各单体建筑之间在使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必然的内在联系;三是对于外部环境,群体应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3 校园群体建筑的整体性

群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相对于系统内部单体建筑的个体特征更为突出。我们对群体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应该关注其整体性大于突出表现单体的特征。如中国传统建筑群中,从故宫到北京四合院,各建筑单体之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但通过整体的轴线和空间序列的组织,形成主次分明、收放有度的序列空间效果,整体产生了质的飞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视点的角度去分析,对高校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把握:

第一个层面是群体建筑的系统内部关系。包括建筑单体内部的构成方式,单体与单体之间的构成方式。在这个层面上对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把握包括了建筑群的功能和流线组织、形体组织、公共空间组织、建筑材料和细部等方面内容的处理。如何在各建筑单体之间的这些方面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比单纯的建筑单体本身的形体设计显得更重要。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实现群体建筑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组合”的设计方法,强化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逻辑性,形成自足的整体性。

第二个层面是群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是对建筑群如何在整个校园的总体结构、开敞空间体系、交通组织系统、校园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对校园整体性的思考和把握,即群体和校园环境如何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在设计上主要通过“整合”的设计方法,实现群体与外部的协调性,使校园环境趋向整体一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性。

第三个层面是群体建筑与人的关系。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这也是校园群体建筑区别于其他类型群体建筑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因此在校园群体建筑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从使用者――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按照其行为、心理模式和规律去设计,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从人的情感因素出发,在校园的历史文脉、空间的寓意象征等方面去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通过在更高层面上的“融合”来形成校园群体建筑的整体性(表1)。

4 设计实例说明

下面在以上的分析架构上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的解读,来探讨实现高校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设计方法。

4.1 校园概况

组团用地位于校园中心区的东侧,校园中心区在规划中由西面理性规整的公共教学楼、东面自由灵活的院系楼、北面庄重高耸的教学主楼共同围合形成。院系楼群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文科院系,功能相似,包括研究室、工作室、办公室、小型报告厅、资料室及其他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为5.9万平方米。

4.2 设计方法

通过母题重复实现群体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通过组织整体连贯的序列空间实现群体的整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三栋单体的主要体量通过重复的母题组合,形成统一的肌理和外部空间界面;活跃元素自由散落在临湖的广场带上,既是空间的视觉焦点,也是空间划分的界面,形成统一而灵活的总体布局;

(2)相对于中心湖西岸整齐划一的公共教学楼,院系楼群通过湖边绿化过渡到广场带再到建筑群形成多层次空间,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

(3)严格控制各广场的尺度大小,强调空间的归属感,防止出现大而无物、空而不当的消极空间;广场之间通过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连成一体,在学院之间建立自然的联系,为院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5 结语

在校园整体环境中,如果说单体建筑是一个单元,那么群体建筑就是一个片断,它对整体的校园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对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理解应是多层次的,设计手法也是多样的,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在有效组织功能和交通的前提下形成整体的校园环境,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去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