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康复学概念

中医康复学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9 14:48: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康复学概念

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篇2

本文作者:张音李威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对康复训练的作用

中风偏瘫的软瘫期(脊休克期),虽然可采用异化技术的促进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牵伸肌肉、挤压肌腹、短暂冰敷、皮肤刺痛等[22],但这些治疗方法费时费力,其刺激量相对较小,疗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此时用针灸醒脑开窍法,针刺水沟、内关、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疗效[23]。冯斌等[24]认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围的足底,与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诱发作用相类似,刺激后出现明显的屈曲反应,既可直接兴奋下肢屈肌,又可预防与减轻伸肌的痉挛,此法以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早期神经反射弧的建立以促进瘫痪的肌力迅速恢复。针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郭泽新等[25]在治疗中体会到,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医师可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针灸可刺激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26],改善颅内血液循环[27],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28],从而有效地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针刺可缓解痉挛状态。当脊休克恢复后肌张力逐渐增高以至出现痉挛,解除痉挛状态、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速度运动、精细运动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任务[29]。严伟等[3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以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降低了牵张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结合康复训练中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可缓解偏瘫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周光辉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瘫痪肢体出现痉挛时,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可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

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的意义

传统针灸疗法虽然促进了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但若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和正确指导,就很容易产生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这种代偿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很难纠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分阶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反复动作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大脑运动皮质区动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复学理论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缺少运动模式的概念,随着康复评定标准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认识到“独取阳明”实际上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后,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协同运动,某些关节可以出现独立运动,此时上肢的屈肌过屈是由于伸肌未能过伸,下肢的伸肌过伸是由于屈肌不能过屈所致,故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阴阳经穴相配,减少对原屈(伸)肌的针刺,而改在相对应的原拮抗肌的针刺治疗,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4]。

篇3

1.1康复医学是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增广了,人们对于医学的要求提高了,尤其是康复医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康复医学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样,一个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可以反映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1]。因此来说,一个合格医学院校的全面发展的优劣也和该院校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医疗条件水平的进步和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之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病者的生存状态,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其健康,正是康复医学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方。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学科设置,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在发挥本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给予康复医学更大的空间和条件,发展和改进传统的康复医学教学和实践观念与模式。

1.2康复医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大都开设有中医学(康复方向)专业,培养着所谓的康复专业人才,就笔者单位的该专业而言,在其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实践条件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差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康复医学课程仅限于上述极少数专业,就该课程而言,所涉及到的概论,残疾医学,康复理论基础,康复治疗方法、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学等等如此专业而复杂的知识仅用一门课程的时间上完,不论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理解和吸收,都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无论是专业教师队伍数量,还是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亦或是教师队伍本身的业务素质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上仍主要以口授的传统方式,即使配上“多媒体”,也只是形式上的幻灯片,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的教学实验室,其后果势必导致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一方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另一方面则时无法满足实际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另外,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康复理念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就综合性中医药大学今后专业学科发展的必要性而言,康复医学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医药院校目前仍未将康复医学作为中医药大学发展的一个支点,专业设置避“轻”就“重”,康复医学仍处于中医药大学整体医学中的“边缘学科”,其后果是医学生普遍缺乏康复意识,医学生的头脑无法建立和形成全面医学的意识和康复理念。

2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2.1广泛开展康复医学教育既然康复医学的学科地位和对临床实践的要求和范围越来越高,越来越广,一个医学专业工作者,尤其是中医类的人才,更应当从思想上、从实际应用上注重康复意识的培养,注重康复临床实践的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加以实施,当然可以针对专业方向区别授课内容及学时多少,通过课程的学习,首先应当在医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牢固树立康复理念,正确认识到全面医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现有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机会以及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随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达康复意识和理念,灌输全面医学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学生课后的反馈和交流,确实从一定程度认识到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当然仅靠这样个别零星的教育方式还远不能达到全面覆盖和牢固树立的目的,只能靠真正意义上的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2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康复医学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针对一门高年级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专业教师应该在不断丰富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和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康复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由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转变,由知识的单向灌输向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转变[2]。笔者研究发现,通过一定程度地改变教学方法(视频、案例教学)和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真正把学生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说明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地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应目前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争取最大程度地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4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主要由遗传、环境和行为等多种因素所致。2011年,WHO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共计达3.46亿。2013年,全世界共有3.82亿名糖尿病患者,其中90%是2型糖尿病[2-3],预期到2035年全世界患者将增加至5.92亿名[4]。2010年3月世界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数据中显示,中国地区糖尿病患者中成人患者达9240万[5]。有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因糖尿病所造成的花费估计达5480亿美元[6]。《中国卫生计年鉴》及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4年,我国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达到19.90%,高于全国卫生总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超过我国同期的GDP数值。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在所有被调查的慢性疾病中位居第二[7-8]。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消耗大量财力物力,给我国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经济高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1 时间生物学研究现状

以周期为特征,以一定时间间隔不断重复的生命活动现象称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人体及众多哺乳动物内在的固有节律。其中,昼夜节律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则是一门以生物节律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与应用的新兴交叉性生命学科。

国外时间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70年代生物节律学就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瑞士科学家汉斯・斯恩研究发现人体的心理、生理机能表现出生物节律性。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佛兰斯・哈尔贝格(Franz Halberg)通过实验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表现出近似24 h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提出了近似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概念。80年代后时间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快速全面发展。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对生物节律的中枢调控作用,即视交叉上核被破坏后,大鼠的节律性活动出现紊乱,但修复、重建该结构能够重新建立正常的昼夜节律。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近日钟基因的转录及其后期的调控引起的分子振荡是生物节律产生的重要原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为节律的中枢振荡器。在中枢振荡器的调节下细胞产生周期性生化反应和基因活性表达[9]。90年代末,生物节律基因被克隆[10-11]。Buijs等学者证实了视网膜-下丘脑(SCN)束中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存在[12];随后,Liu等[13-14]研究发现GABA是控制SCN细胞相互同步的调节因子。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传统医学就融合了时间生物学概念,认为人体的内在节律与季节、节气、时辰等时间节律周期密切相关,即所谓的“天人相应”。《素问》有云:“病在肝,愈于夏,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即指出肝病病情变化的时间节律性特点。“五运六气”以及“阴阳学说”也是中医从时间生物节律角度对人体与四时、日月、年及轮的关系做出的精辟论述[15]。同时,中医还强调“因时制宜”和“因天时而调气”的治疗原则,在取血用药方面总结出“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经验方法。时间生物学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也已开展多年。苏洪余等[16]综述了空间时间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拓展时间生物学在空间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学者孙学川[17]在80年代将时间生物学引入体育领域,他明确了择时体育疗法的原则和意义,同时也对现代时间康复学进行了定义。孙学川[17]指出根据患者个体的生物节律特征,制定和实施体育疗法,可加速机体康复进程,为现代时间康复学和择时体育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童建[18]也指出机体的代谢和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变化,周期性振荡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徐军等[19]通过对不同物种有关调控昼夜节律基因的转录因子的研究,进一步讨论果蝇和人类生物钟调节的共同分子机制。时间生物学在治疗学方面已取得了很多重要临床研究进展[20],如睡眠调节,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的择时药物治疗等。甚至,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时间毒理学、时间卫生学、时间预防学等新领域。

2 血糖、胰岛素生理状态下的昼夜节律特征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糖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其波动具有周期节律性。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是生物节律的中枢起搏点,而起搏性信号物质来源于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陈树春[21]在综述中指出,人体胰岛素生理水平和胰岛素分泌存在昼夜节律。血糖浓度的不断波动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变化,使之呈脉冲式分泌,但20∶00胰岛素敏感性要高于08∶00。对健康人体进行24 h动态血糖监测发现,血糖峰值在13∶00或14∶00,谷值为03∶00,呈现周期节律性。同时,通过试验发现葡萄糖耐糖试验也具有昼夜节律[22]。

大鼠是一种夜行动物,生理活动周期与人类相反。血压和心率等基础指标在在光期较低,暗期较高。于福生[23]在研究中指出,明、暗各12 h的环境条件下,健康大鼠在不进行摄食活动的明期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进入暗期后,由于食物的摄入,血糖浓度明显增加,即显现出明显的昼低夜高的节律。刘晓平等[24]在实验中证实了以上结论,并指出正常大鼠血糖峰值大约在18∶00,谷值在06∶00。Raquel等[25]进一步指出大鼠血糖值昼夜变动过程更接近余弦曲线,峰谷值分别在暗期中间和明期中间。也有学者对小鼠血糖节律进行研究:自然状态下,小鼠血液内源性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中峰值相位在13∶00左右,谷值相位在00∶00。当然,动物的种系不同其血糖或胰岛素浓度变化的节律也可能不同,但正常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呈昼夜节律性变化是肯定的。

3 血糖、胰岛素病理状态下昼夜节律的变化

糖尿病的发生,可导致血糖水平的异常波动,使其正常节律性遭到破坏,尽管血糖也存在明显波动,但其波动无周期节律性[26]。有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正常节律紊乱甚至消失,且其脉冲式分泌变得不规则[27]。Boden[28]通过高糖钳夹试验发现二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胰岛素分泌节律出现异常,胰岛素敏感性8∶31最低,晚间19∶04最高,与正常人相反。同时,糖尿病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也出现昼夜节律特征的丧失[29-30]。

对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血糖节律的比较研究发现:健康大鼠血糖存在昼夜节律,糖尿病疾病状态下大鼠24 h血糖水平出现明显波动,但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提示糖尿病大鼠血糖昼夜节律受到了破坏[26]。刘晓平等[24]经余弦法分析提示,糖尿病大鼠24 h血糖值虽有明显变化,但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大鼠血糖无昼夜节律性。另有学者对小鼠血糖的昼夜节律进行研究发现,病理状态下小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峰谷值时间相位发生移动,且峰谷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1]。正常组小鼠血糖呈现双峰谷值,峰值出现在10 am和10 pm,糖尿病状态下,峰值延迟至10 am和2 am;谷值由6 am和6 pm推至2 pm和6 am。

4 糖尿病的择时治疗

机体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变化,不同时刻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按照生物周期性变化,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等情况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科学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尽快康复。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就将择时的概念运用到临床治疗中,该实验依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释放的昼夜节律,改进强的松服用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的强的松服用方法,即每日4次每次2.5 mg,较每日08∶00时服用10 mg的方式疗效差,且副作用大。也有实验指出,晚上服用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清晨用药的2倍。於丽红等[32]通过临床研究推测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后12~13 h存在峰值,利用药物代谢规律以及血糖的生物节律,选择18∶00注射甘精胰岛素,可以在不增加胰岛素用量的前提下,简单方便地实现快速平稳降糖,减少血糖波动。许良银等[33]在综述中也指出,在不改变药物剂量的情况下,一个变动周期的不同相位用药,可能会对机体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

目前,大量动物实验证实以上观点。付雪艳等[26]在玉液汤对大鼠糖尿病的时间治疗学作用研究中指出,玉液汤治疗糖尿病,效果明显受时间因素影响。在大鼠正常血糖节律的谷值点,即06∶00时刻,疗效要高于其他时刻,主要表现在降低血糖、血脂,提高胰岛素和C肽含量等方面。因此,该研究依据生物节律科学选择给药时间可以明显提高疗效。马孔琛等[31]在研究中指出相同剂量的胰岛素在不同时刻对小鼠血糖作用强度不同,在04∶00-08∶00血糖降低50%左右,而在20∶00可使血糖降低70%。健康小鼠血糖的血糖出现双峰值,分别是10 am和10 pm,双谷值的时间为是6 am和6 pm。而在高血糖状态下,小鼠峰值与谷值时间发生移位,出现明显的节律紊乱。采用健脾降糖方治疗小鼠糖尿病6 am较6 pm血糖的昼夜节律恢复得更为理想。曾晓玲[34]利用电针刺激治疗大鼠糖尿病,餐前、餐后以及随机治疗组疗效有显著差异,其中餐后治疗组血糖下降明显。Monnier等[35]对200例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白天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相对于其他时间点(8∶00 am、2∶00 pm、

5∶00 pm)在11∶00 am左右最高,建议血糖监测在10∶00进行,监测结果可作为治疗方案修改的依据。康世英等[36]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依据胰岛素分泌节律,在峰值时择时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4 h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下降明显,血糖的恢复程度与西药组相近,但明显优于不择时针刺组及胰岛素分泌低谷时针刺组。有试验通过不同时间段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影响的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运动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对血脂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提出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运动时段,若想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建议选择晚餐后[37]。张虹等[38]利用时间生物学原理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择时运动、择时饮食、择时用药、择时监测血糖,康复效果显著。因此,笔者认为该路径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从时间生物学视角出发,依据DM的生物节律择时用药治疗,可调整病理状态下的节律紊乱,进而达到缓解病情、预防并发症甚至疾病转归的理想效果。

5 总结与展望

机体血糖、胰岛素水平的生理性波动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而在糖尿病病理状态,两者的动态调节遭到破坏,昼夜节律发生紊乱。然而,节律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节律的消失。因此,顺应人体的生物节律,结合药物代谢动态,科学选择最佳干预时间及药物剂量,可最大限度发挥药效,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人体生物节律周期与药物剂量、药物代谢周期的完美结合,需要针对具体病情有的放矢地实施。目前,时间生物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已逐步成熟,而对疾病预防和诊断方面研究甚少。如能及早预测机体病理状态,可提前实施干预预防。因此,未来运用生物节律的变化来预测疾病的发生趋势和诊断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潘长玉主译.Joshn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2] Shlomo M,Kenneth S,Polonsky P,et al.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2th[M].Philadelphia:Elsevier/Saunders,2011:1371-1435.

[3] Yuankai S,Hu F B.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d cancer[J].Lancet,2014,383(9933):1947-1948.

[4]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Diabetes Atlas.[4 April 2014].

[5] Jean Claude Mbanya.New diabetes figures in China:IDF press statement[J/OL].2010,http:///node/4250.

[6] IDF DIABETES ATLAS 6.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13:7.ISBN 2930229853.

[7]刘克军,王梅.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0):77-80.

[8]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8.

[9] Goto K,Laval-Martin D L,Edmunds L N.Biochemical modeling of an autonomously oscillatory circadian clock in Euglena[J].Science,1985,228(4705):1284-1288.

[10] Dunlap J C.Molecular bases for circadian clocks[J].Cell,1999,96(2):271-290.

[11] Foster R G,Lucas R J.Clocks,criteria and critical genes[J].Nature Genetics,1999,22(3):217-219.

[12]简坤林,宋开源.择时运动对大鼠间脑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3):264-266.

[13] Liu C,Reppert S M.GABA synchronizes clock cells with in the suprachiasmatic circadiam clock[J].Neurou,2000,25(1):123-128.

[14] Reppert S M.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circadian timing in mammals[J].Semin Perinatol,2000,24(4):243-246.

[15]孙杰,贾玉红,姜妙娜,等.中西医观解读时间生物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2194-2196.

[16]苏洪余,陈善广,李建辉,等.空间时间生物学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3):215-223.

[17]孙学川.现代时间康复学与择时体育疗法[J].现代康复,2001,5(1):26-27.

[18]童建.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J].自然杂志,1993,17(4):204-207.

[19]徐军,童健.生物钟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28(2):181-183.

[20]王凌,崔允文.国外时间生物学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22(1):185-188.

[21]陈树春.血糖的近日节律及相关激素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药,2003,4(13):47-49.

[22]孙学川,宋开源.应用时间生物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51.

[23]于福生.玉液汤对糖尿病大鼠时间治疗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24]刘晓平,郭祖峰,汪长生,等.大鼠血糖的昼夜节律及格列吡嗪对糖尿病大鼠的时间治疗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3):221-223.

[25] Raquel H D R,Montserrat M B,Javier S,et al.Reproducibility of the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pattern in 24-h versus 48-h recordings:the Spanis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Registry[J].J Hypertens,2007,25(12):2406-2412.

[26]付雪艳,于福生,董琳,等.玉液汤对大鼠糖尿病的时间治疗学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27-1928.

[27] O'Rahilly S,Turner R C,Matthews D R.Impaired pulsatile secretion of insulin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J].N Eng Med,1988,318(19):1225-1230.

[28] Boden G C X P M.Disruption of circadian insulin secr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glucose uptake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1999,48(11):2182-2188.

[29]钱薇薇,董砚虎,侯立新.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检测及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1,23(1):59.

[30]徐秋萍,张烨斐,葛霁光,等.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昼夜心率变化和心率变异[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0(3):115-118.

[31]马孔琛,李经才,李彩霞,等.胰岛素降小鼠血糖作用的月节律[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13(4):298.

[32]於丽红,李春慧,苏胜偶,等.不同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评[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395-399.

[33]许良银,程宜福.糖尿病的时间医学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4,23(1):61-63.

[34]曾晓玲.择时电针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理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3.

[35] Monnier L,Colette C,Rabasa-Lhoret R,et al.Morning hyperglycemic excursions:a constant failure in the metabolic control of non-insulin-usi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25(4):737-741.

[36]康世英,刘豫树.择时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5,6(7):6-8.

篇5

助听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电声学、声学、耳科学、听力学、语音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技术、高分子材料学、制作工艺和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自成立初就把该课程当作专业必修课。

一、研究基础及现状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经过对社会需要的细致调查和省内外专家的反复论证,以原耳聋康复研究所为基础,在全国率先申报了听力学专业(本科),并于2001年秋开始试办新专业,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听力学专业正式成为全国首家目录外听力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开办之初就开设了助听器学这门课,并把该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最初的使用文献等材料及外文译本作为教科书,到自主主编教材,到今天的第二版教材已经出版发行,本专业日渐成熟起来,知识体系也日渐完善。本学科现有主讲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人。本专业长期以来实行医教结合,教师即医师,不脱离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05年,本专业自编教材《实用助听器学》出版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教学要求,配套完善出台了教学大纲,形成规范和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明显,教学时数68~92学时,实验课时68~120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还要建立临床思维,具备实践动手能力。2011年,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自编教材《实用助听器学》再版发行,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助听器学的理论体系。目前,总课时数187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践课11时。理论课程重点突出,难点透彻,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习课还增加了设计型的病案讨论,探索实施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逐步增多,教学手段也不断改进,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助听器技术发展迅猛,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助听器相关的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一系列因素对助听器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助听器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助听器学的教学内容以听力学专业教学计划为基础,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临床和用人单位需求,教学结合实践,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注重实际应用,重新修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同时,分章节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专题阅读书目,以及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专业议题,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动力。

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合作式、自助式的新型教W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的优势和特长,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升听力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临床实践和用人单位需求,重新修订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助听器技术的发展趋势,重新整合和调整现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热情。

对现有的助听器学课程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方法进行改革,使考试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目标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吸取,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助听器学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对临床上学生所需的各项技能进行学习和强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新技术、学习新技能。因此,助听器学课程是以理论课程结合实践课程,课内结合课外,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3.考试制度的改革

以前的考试模式和成绩评定过于注重书面成绩而忽略实践能力的考核,过于注重期末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既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既注重期末考试又注重学习过程。为此,结合新的助听器学课程内容,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将传统的期末笔试改变成笔试与临床实践考试相结合,将期末考场成绩与学习过程成绩相结合,注重实践、注重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加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是助听器学相关教学体系现状调研。利用各种资源调查和了解国内外兄弟院校、兄弟专业有关助听器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新进展,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助听器学教学体系。

二是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本专业已完成助听器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该课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形式等项目的具体要求与建议;走访本专业已毕业并从事助听器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及在杭各医院、听力中心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搜索社会实际需求信息,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三是在深入调查兄弟院校、兄弟专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助听器学课程内容情况,提出助听器学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各项改革方案。

四是联络各用人企业、医院、听力中心、残联等机构,合作建设助听器学课程实习和实践基地,为教学当中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五是修订助听器学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案、试题库,使整个课程内容和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创新理念。

五、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了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在内的全新课程体系。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将新型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都为更好地提高助听器学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使课堂教学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 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验教学在实习基地网点进行,更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我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我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经过本研究的探索、实践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助听器学课程师资力量不断扩充,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培养我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冯定香,苏俊.国外听力学教育现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178-179.

篇6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70-04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 %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毫针治疗

娄必丹等[1]采用阴侧穴位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阳侧穴行提插捻转补法,中等刺激治疗痉挛性瘫痪,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刘伍立等[2]应用水沟、百会、风府、大椎等治疗中风痉挛瘫痪,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陈之罡[3]在针刺对侧阳经穴位曲池、外关、合谷的同时被动或主动伸展患肢肘关节,有效率为90.6%。卢佩斯等[4]运用阴阳配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2 经筋刺法

岳增辉等[5~6]认为中风后痉挛状态表现为筋脉拘急,病位在筋,当属十二筋脉的病候;以患侧肢体关节附近肌腱两侧的压痛点为主穴,以痛为腧,通过针刺直刺或斜刺进针,针尖直达骨膜,提插捻转,得气后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关节不发生阵挛为度。采用Ashworth 肌张力评分及SIAS 积分等综合评定,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30 d),第1组治疗24例患者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对照阳明针刺组为87.5%)[5];第2组治疗56例,痊愈14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4.6%(对照阳明针刺组为87.5%)[6]。2组均优于阳明针刺组(P

3 针刺督脉与夹脊穴

《灵枢•经脉》指出督脉病变“实则脊强、拘急”。刘伍力等[2]据此应用水沟、百会等治疗中风痉挛瘫痪,获得良好的疗效;取督脉腧穴有调畅全身经脉气血功能。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在经络上与督脉关系密切,且易作用于脊神经根、脊髓。王子臣等[10]采用深刺腰阳关,针深刺至患者下肢产生放电感,配合大肠俞和丘墟治疗中风下肢痉挛,治疗30 天后以Ashworth 肌张力评分观察疗效,其肌张力改善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

4 特殊取穴

李勇等[15]用针刺“甲角”穴(手指甲两侧角边)治疗中风偏瘫上肢手指拘挛147例,治疗27天后以手指拘挛程度观察疗效,显效57例,好转76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5.3 %。“甲角”多为井穴之处,阴阳经交汇之所,阴阳经之气交接于指端;针刺“甲角”穴,可补阳泻阴,贯通阴阳,调和阴阳经之经气从而收舒筋活络之功效。 孙妍[16]以针刺加涌泉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87.5 %。于秀梅[17]采用交经缪刺法选取健侧穴位及患侧痉挛肌的拮抗肌侧的经穴进行针刺治疗脑血管后痉挛性瘫痪36例,取得较好疗效。周炜等[18]运用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30例,并与体针组30例作对照,结果腹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陈莉[19]运用抗痉挛针灸处方治疗中枢性瘫痪。赵建国等[20]在醒脑开窍法的基础上,加选椎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区即椎体区,在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上依次等距离直刺4针,总有效率为90%。樊玲等[21]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髀关、维道、居、曲泉、阴包、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足阳明和足少阳经腧穴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和良姿位摆放,结果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5 电针疗法

郭泽新等[22]运用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组选穴以取痉挛优势侧腧穴为原则;对照组选穴以取痉挛劣势侧腧穴为原则,经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米建平等[23]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结果示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为83.8%,疗效显著。潘秋兰等[24]对34例脑卒中偏瘫伴有不同程度痉挛的患者采用较高频度电针治疗,结果发现此疗法对于缓解痉挛状态有较好的作用,并且能使患侧肢体的肌力和活动能力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善。吴勇[25]运用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能明显减少致残率,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郭小云[26]采用电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肢体痉挛34例,疗效满意。吴敬等[27]在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基础上,针对足内翻局部采用电针促通治疗,经临床对照研究,疗效显著。刘培强等[28]应用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应用电针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 %)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6 头针疗法

孙华等[29]将120 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 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33 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60 例)、传统针刺组(27 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 组临床疗效。结果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与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相似,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王洪峰等[30]采用头针加恢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36 例,并与体针疗法组30 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头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郜建卫等[31]应用头针加体针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型偏瘫患者60 例,取得良好疗效。

7 针灸结合

刘傲霜[32]以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显示温针灸治疗与毫针治疗对中风后关节痉挛均有良好效果,且温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毫针组。马玲[33]采用针刺合麦粒灸缓解中风偏瘫肌痉挛,并设立常规头针、体针取穴组为对照,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敖金波等[34]采用温针灸治疗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组上肢取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血海、阳陵泉、丘墟、太冲,于针尾固定一点燃的艾炷,每穴灸3壮,艾灸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照组取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15 d后2组上肢Ashwon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 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

8 针罐结合

丁邦友等[35]采用针罐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关节挛缩,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倪卫民等[36]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结果刺络拔罐组在治疗后的肌张力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9 针药并用

郭志玲[37]采用针药并举治疗中风痉挛瘫痪,治疗组针刺与中药辨证论治相结合,并配合肢体功能训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 %,痊愈率及显效率明显。曾红文[38]将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为组合针灸法:体针+ 脊背针,并用自拟益气养阴解痉方药综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0 针刺配合康复

周光辉等[39]在中风偏瘫痉挛期,以选取拮抗肌一侧穴位为主,并配合易化技术治疗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结果针刺配合易化技术治疗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严伟等[4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治疗取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康复训练运用以控制痉挛的基础训练为主的神经促通术,疗效确切。曾海辉等[41]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50 例,并与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组(50 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严伟等[42]取患肢痉挛肌筋、腱附近穴位为主,选用肩内陵、天泉、肱中、尺泽、少海、列缺、合谷、大陵、髀关、伏兔、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深刺、透刺、合谷刺强刺激,长时间间隙动留针缓解痉挛,配合康复训练取得疗效优于单独采用康复训练对照组,2组治疗后Ashworth 肌张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11 针药结合康复

赵敏等[43]运用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治疗组采用针刺、中药二法加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有明确的治疗效果。焦乃军[44]运用针药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并与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痉挛程度改善上较之对照组效果好。

12 结语

针对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瑞典学者Brunnstrom 提出了著名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将此过程分为弛缓、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和正常六个阶段[45],中风痉挛性瘫痪应属于此六阶段中的第Ⅲ、Ⅳ期及第Ⅴ期较早的阶段。针灸是治疗痉挛性瘫痪的有效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选方配穴,在此基础上,引用康复医学理论,作为选穴的指导原则。在临床中,针灸配合中药、康复治疗研究较多,疗效较好,应用普遍。针刺、中药的综合使用具有舒筋缓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状态有确切的治疗效果。针灸康复疗法在较好缓解痉挛的基础上,为分离运动的出现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针灸用于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认可。

纵观文献,虽然中医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状态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但从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中可以发现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仍然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报道中存在概念不清、评定疗效标准不统一、没有规范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有些没有设立对照组或设立不规范无可比性等缺陷,影响了其疗效的科学性。今后应在临床研究中设立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参照现代康复学的常用评定标准来评定;规范统一的评定及疗效标准等,使疗效报道具有科学性。还应进一步探讨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并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为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及循证医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娄必丹,刘伍立.泻阴补阳法论治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1~2.

[2]刘伍立,欧阳建军,岳增辉,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针灸,2003,23(6):361~362.

[3]陈之罡.巨刺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44.

[4]卢佩斯,庄礼兴.阴阳配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28~131.

[5] 岳增辉,刘伍立.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4):85.

[6] 岳增辉,袁建菱,姜京明.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对脑脊液Glu、GABA 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8):565~567.

[7]于学平,滕秀英,孟玉泉.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4):20~23.

[8]于学平.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 波的影响[J].中医药学,2004,32(2):23~25.

[9]盛国滨,葛磊,师帅.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8,25(1):65~66.

[10]王子臣,欧阳兆强.深刺腰阳关为主治疗中风下肢痉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11.

[11]王子臣,闫鹤立,陈 艳.脑卒中瘫痪病理过程分期针刺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1,5(7):59.

[12]谷 巍,于春叶.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54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2):26.

[13]刘美荣,刘伍立.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6):450~452.

[14]李新红,周 君,李先果,等.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 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7~8.

[15]李 勇,吴思平.“甲角”穴治疗中风偏瘫上肢手指拘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4):211.

[16]孙妍.针刺加涌泉放血缓解中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14~15.

[17]于秀梅.巨刺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3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557.

[18]周炜,王丽平.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757~759.

[19]陈莉.对中枢性瘫痪患者抗痉挛针灸处方的设计[J].中国针灸,2004,24(9):659~661.

[20]赵建国,徐振华,曹辰红.针刺椎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10~12.

[21]樊玲,薛斌.针刺拮抗肌群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17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8,28(2):59~60.

[22]郭泽新,汪润生,唐巍,等.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299.

[23]米建平,张中成.阴经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0):7~8.

[24]潘秋兰,张莉梅,张玉兰.电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34例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4,13(8):2411~2413.

[25]吴勇.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2):38~39.

[26]郭小云.电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肢体痉挛3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4):41.

[27]吴敬,李琛,王占国.电针治疗中风病足内翻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6,23(2):137.

[28]刘培强,苗红.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33.

[29]孙华,包飞,王道海,等.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6):395~398.

[30]王洪峰,黎明全.头针加恢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36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4):33.

[31]郜建卫,赵玉广.头针加体针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型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3,13:127.

[32]刘傲霜.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4):31.

[33]马玲.针刺合麦粒灸缓解中风偏瘫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1):41.

[34]敖金波,李旭英.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10~11.

[35]丁邦友,崔毅军.针罐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关节孪缩5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28.

[36]倪卫民,沈洁.刺络拔罐法对减低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10.

[37]郭志玲.针药并举治疗中风痉挛瘫痪46 例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00,18(2):115.

[38]曾红文.组合针灸并自拟中药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26~127.

[39]周光辉,谢克亮,赵青,等.易化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148.

[40]严伟,霍文瑾,殷建权.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4):370~371.

[41]曾海辉,伍少玲,黄利荣,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 (11):846~847.

[42]严 伟,霍文景,殷建权.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4):370~371.

[43]赵敏,韩群英,袁宇红.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8(6):57.

篇7

1金宏柱教授的“柔筋养精”学术思想

1.1筋、精《内经》认为筋与脉、肉、皮、骨共为五体,为肝脏所主、气血所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广义的“筋”,是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狭义的“筋”,则是指人体的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十二正经系统的附属结构。《灵枢•经筋》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和结聚的系统模式及其临床常见病症表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将十二经筋的内容收录入其第二卷冠名以“筋络”。无论“经筋”、“筋经”或“筋络”都提示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分布干支结合而成的网络性筋系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称精气。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之于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物质,藏之于肾,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阐述了精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藏之于肾的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柔筋养精金教授认为,保藏人体的精气,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补充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损耗的精气,是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重要方法。而人体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各脏腑发挥正常功能,是产生和保藏人体的精气的重要途径。因此,后汉名医华佗推崇运动时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譬犹户枢不朽耳,”金宏柱教授也强调,人体的运动是“柔筋”的运动,是在个体适宜的范围内进行的适量运动,不及达不到运动的目的,太过又会造成机体损害。金教授指出,“柔筋”运动,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而藏之于肾的“后天之精”即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柔筋”运动还可以加强各脏腑生理活动,促进其化生脏腑之精气,脏腑之精气经代谢剩余的部分可藏之于肾,成为后天之精气。因此,“柔筋”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精气的化生,具有“养精”的作用。人体精气得到了充养,就可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目的。

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

2.1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观

2.1.1提倡运动养生尤重“适量运动”金宏柱教授提倡运动养生,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坚持运动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长寿命的最好方法。通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强人体的机体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抗病能力,而达到保证健康的目的。并十分推崇我国唐代名医,记载中寿至102岁、被称之为“药王”的长寿老人孙思邈之观点———“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生”等。在提倡运动养生的同时,金教授尤其指出应当“适量运动”,正如后汉名医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若运动量过大反而会消耗人体正气,削弱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产生多方面的疾病。

2.1.2“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金教授指出运动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使自己随时都处在一个健康强壮的生命状态,即“生身以养寿为先,养寿以祛病为急”。非常推崇《内经》“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以药治,辟犹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在金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非常明确,首当其冲就有一套《强壮养生方》,这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

2.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实践

2.2.1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金教授在多年的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指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就是以中医理论知识为基础,与符合人体生理、病理要求的形体动作所组合,起到保健及治疗作用的一种运动方式。这个处方,既不用什么复杂的药物配伍,也不是采用什么特殊的补品组成,而是像中药处方一样,可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人体经络腧穴,加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切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组合锻炼,从而达到保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的效果。

2.2.2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理论基础、实践形式和实践操作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例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六节摩转脘腹,操作方法是:双掌相叠,沿着肚脐,从左向右,从小到大地画圈摩动72次然后再从右向左,从大到小摩动72次。这节动作主要是在腹部进行抚摩,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濡养五脏六腑,使其能正常发挥功能,又充养先天之精气,使其不断得到补充,因此,脾胃的功能强健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体健康的状况和疾病的预后,自古以来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本节操作,以脘腹为重点,运用摩转手法,可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有利于化生气血,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他各节动作,亦均有相应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可以看出,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实践形式是中医的导引吐纳。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在每一节动作的设计上,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即要符合中医传统的导引、吐纳操作规范。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一节开阔胸怀,动作缓慢舒展,尽可能拉伸肢体关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缓慢均匀,符合呼吸和运动的规律。部分功法对呼吸的次数还做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医导引、吐纳的精髓。实践操作中又充分运用人体的经络腧穴。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广泛应用了人体的经络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的通道,而腧穴又是气血输注的部位,《黄帝内经》中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因此,在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大量应用人体的经络腧穴,运用一定的动作或手法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整人体虚实,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搓擦玉柱对人迎穴、风池穴的刺激,舒解气会对膻中穴的推按等,都是这一指导原则的体现。

2.2.3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金教授在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逐渐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其中的《强壮养生方》,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分脏论养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基础,把所有的疾病都概括在人体心、肝、脾、肺、肾这“五藏病”的范畴内,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病证,配以五套不同的五藏运动保健方,主要包括《宁心安神方》、《疏肝理气方》、《健脾益胃方》、《理气宣肺方》、《固肾强腰方》,分别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藏的功能。因病施调是指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再根据适合进行运动养生的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比如失眠、胃痛、腹泻、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低下等,开具分别的、专门针对具体病证的“运动保健处方”。

3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功法择要

3.1《强壮养生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开阔胸怀、②鸣震天鼓、③搓擦玉柱、④舒解气会、⑤赤龙搅海、⑥摩转脘腹、⑦揉按三里、⑧振奋命门、⑨扭转乾坤、⑩周天调息。

3.2《宁心安神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平心静气、②开阔胸怀、③点按三穴、④捏拿心经、⑤赤龙搅海、⑥心心相印、⑦捞海观天、⑧交通心肾、⑨搓掌浴面、⑩养心呵气。

3.3《疏肝理气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马步云手、③转体推山、④通达三焦、⑤揉按支沟、⑥顶天立地、⑦湖心划船、⑧一箭双雕、⑨甩手逍遥、⑩瞪目嘘气。

3.4《健脾益胃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周天调息、②得天独厚、③倒拉九牛、④推荡胃腑、⑤揉按三里、⑥点按曲池、⑦饿虎扑食、⑧添粮补仓、⑨摩转脘腹、⑩换掌呼气。

3.5《理气宣肺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白鹤亮翅、③宣开肺门、④摩转脘腹、⑤开阔胸怀、⑥马步冲拳、⑦大鹏展翅、⑧疏表健肺、⑨承前启后、⑩撑掌发声。

3.6《固肾强腰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饮水思源、③平步青云、④筑堤晃海、⑤霸王举鼎、⑥增精壮髄、⑦洗耳恭听、⑧罗汉伏虎、⑨绝顶聪明、⑩吹气固肾。

4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中“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体现

4.1“柔筋”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途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是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包括《强壮养生方》及五藏运动保健方等共六套基础保健方中,共有60式,其中不重复的有基本式53式。在这些基本式中,除点穴或叩震孔窍12式外,直接属于“柔筋”的有41式,例如:开阔胸怀:双手缓缓从体前平抬,掌心向下,边吸气边上升至与肩平,然后拧腕变为掌心相对,更加深呼吸分向体侧,饱满吸气过程中,胸向前挺出后,再边呼气边按原动作路线返回,一吸一呼为一次。扭转乾坤:弯腰、双手下垂,然后以腰为轴,自然挥动双手臂从左到右,从下向上,仰面转动时,双臂再由上向下继续重复数次后,再换方向重复动作。在点穴或叩震孔窍的12式中强调要有特殊,实际上起到了“柔筋”作用的有6式(舒解气会、揉按三里、点按三穴、捏拿心经、点按曲池、宣开肺门),例如:点按三穴:双手臂先从体侧上抬平肩,拧腕翻掌,变掌心向下为向前。然后,先屈右臂到胸,右食中指点按在左极泉穴上做按揉,同时左指中冲穴配合点按劳宫穴,数次后换方向,即左手臂屈曲,食中指点按右极泉穴,右手臂伸直,做中冲、劳宫两穴的点按,也做数次。如此反复,共做数个来回。点按曲池:自然站立,双脚同肩宽。双手交叉抱肘,左、右食中指各点按在对侧的曲池穴上,双手指边做点按,边随着双腿屈曲下蹲、直立动作,肘部平抬胸前起落,此为一次。做数次。其中很显然,筋是主要的作用部位。而“柔”是对“筋”的特殊刺激。以针灸理论为基础,以人体经络腧穴系统为主要刺激部位的疗法都有较广泛的功能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即以补为主的方法,以泻为主的方法,以通为主的方法,以调为主的方法,补、泻、通、调兼用类方法。“柔筋”法,根据其特点,补、泻、通、调兼具。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的“柔筋”法,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在从事的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可以舒缓压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体质,增进自身免疫功能。黄碧燕等用BRB阵列工具和KEGG搜索的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挖掘,试图阐释有氧运动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分子机制。结果提示有氧运动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的完整性,对抗衰老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加速体内脂类物质有氧代谢,对减肥或控制体质量有较好影响。

篇8

关键词:

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一、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篇9

1 中医养生学的医学建构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两者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 中医养生的疾病预防作用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养生在疾病中运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养生方法以运动、饮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相结合,以达到预防、改善已病状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如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中药外治等,发现其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1]。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证型,针对性地采取食疗、中药足浴、太极拳、耳穴按压等手段进行干预指导,配合健康教育,血压得到良好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管理、坚持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提高[2]。

3 中医养生学特色

3.1 形神一体观

《内经》把形神关系概括为“形与神具”,二者相互依存。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表现,易受外扰而耗散,只有安宁平静才能减少其耗损;形厌动而致气滞,需运动舒展方能气血流通。中医养生中,针对形神的特性和偏颇,不完全是采用补养治疗的方法,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缓和渐进的思路, 通过多种方法,采取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外动内静的方法进行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它以形神相依理论为基础,以形神兼养、形健神充、神清形爽为目的[3]。这种调整和摄养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特色。

3.2 “三因制宜”观点

(1)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有东西南北及高下寒热燥湿的不同, 养生要顺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即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归纳得更为简明,“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4]。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由于古今环境变化很大, 中医地域养生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与时俱进。

(2)中医学历来对人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男女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5],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异曲同工,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在道、儒、释养生中,其内容或不如中医学早,或不如中医养生丰富,或不如中医养生研究系统和深入,其创造性多属中医学。

4 现状与发展

目前,社会对中医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高,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书籍热销等,需求率也很高,老百姓由于养生知识匮乏更是无所适从,有盲从的倾向[6]。老年人注重养生,但多盲从,无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7]。而有关养生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各执己见,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这也将成为中医养生发展的有利背景和依据。因此,应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宣传,让大众了解养生的知识和体系。国家政府和药品管理组织应加强对中医养生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牵头整合国内相关资源,提高、加大保健食品管理力度。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杜绝“伪养生”节目的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人们对养生市场的信任。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养生知识的宣传和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掌握。

5 结语

综上,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方法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明确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所要研究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优势,也利于中医养生更好的发展[9];加强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将中国养生特色方法和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司亚雪.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9):85-86.

[2]邓丽金,郑丽维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8B(18):1-4.

[3、4]郭霭春.皇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173.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2009:4-6.

[6]邓丽金,郑丽维.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9.19(5):68-69.

篇10

骨科疾患是常见病、多发病,许多骨科患者虽然得到临床治疗,但仍有不少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究其根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合理的康复治疗。精湛的手术是功能恢复的基础,欲达到预期手术目的,必须配合康复。骨科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由慢性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1]。

要搞好骨科康复,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一体化治疗制度,使骨科与康复紧密结合。康复科的医师、治疗师与与骨科医师、护士等组成一个一体化治疗小组,共同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评定及康复[2]。这样才能把治疗及功能恢复有机而密切的结合起来,使病人更好、更快、更全面得到康复。

1 功能训练

1.1肌力训练

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以防止关节损伤及退行性改变,患者必须进行肌力训练。

1.1.1 肌力训练原则[3]

(1)超负荷原则:肌力训练负荷量应超过现有水平,并随着时间逐步增加,递增速度为5%。

(2)在高水平时降低进展速度:肌力训练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接近极限水平时应降低负荷增加的程度。

(3)特异性原则:肌力训练要针对特定的肌肉或肌群治疗,所以要掌握肌肉的解剖与功能,选择正确的动作与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1.2关节活动度训练[4]

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分为矫正性措施和预防性措施。一般用被动训练、主动训练、助力训练,或配合器械训练等方法。常配合药物和其他物理疗法,如按摩、牵引等,以增加疗效。被动训练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而主动训练适用于肌力在3级的患者。

1.3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训练

生物力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各个关节都有着极其复杂的生物力学特点并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体可以更好的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单纯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并不能完全恢复患者的功能。为此,现代骨科康复医学设计了大量的运动感觉训练技术。其中,指导患者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特殊的闭链运动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价值。以此为代表的如悬吊运动训练(S-E-T)、应用物理康复球进行的腰椎稳定性训练等。

1.4 步态训练及分析系统[5]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任何一个骨科疾病的患者其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如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有多裂肌的萎缩和功能失调,部分患者有臀部和大腿软组织的短缩。这就要求康复医师和训练师详细分析每一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2 治疗小组

骨科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师首先要有康复医学的理念,现代骨科疾病的治疗已经不能停留在仅仅是吃药、手术的阶段,这是“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在我国大城市中我们的手术设备、内固定置入物及人工关节等都与国外几乎没有差别,手术技巧也不比外国人差。但是治疗的最后效果并不是比手术,而是要看病人最终功能恢复的结果。这就需要康复医学的干预,只有把骨科康复开展起来才能是我国骨科的发展真正跟上世界水平。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5]。

2.1 骨科康复需要遵循的四大理念

(1)不仅对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康复,而且要从临床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要强化临床康复意识;

(2)不仅要掌握康复治疗专业本身的技术,也要熟悉相关疾患,如相关的骨科损伤和疾患的临床处理的原则,以便配合进行康复;

(3)不仅要与康复医学科内各个治疗部门的治疗师联合组成“科内团队”进行康复治疗,也要与骨科和其他相关临床科的医师紧密联系,组成“跨课团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复治疗;

(4)不仅充分发挥非手术康复疗法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必要的骨科手术对功能康复的价值和作用,及时介绍应做康复性手术的患者到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纠正畸形,增进功能。

2.2 护士在骨科康复中的作用[6]

(1)护士是骨科康复治疗小组的重要成员之一,参与骨科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实施,康复医师为患者制定出适宜的康复方案后,需要骨科康复护士指导患者有效的执行,把康复指导融入住院护理和出院后随访的全过程,使患者早日融人家庭和社会中;

(2)护士是骨科康复的健康教育咨询者,及时为患者传授相关骨科康复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提供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恢复心理健康,为骨科康复创造条件,如护士可选择古今中外立意激昂向上的诗句给患者锻炼时诵读, 建立其信心;

(3)护士是骨科伤病患者功能训练方法和技巧的具体指导者及辅助器具的操作使用者,护士要树立责任意识,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康复工作目标,为了改善患者肌肉紧张痉挛所致运动障碍, 进行体感音乐疗法。

3 矫形器辅助

矫形器又称支具,它是通过限制或辅助身体运动,或改变身体力线等,用以减轻患肢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体外无创固定支撑器材,是现代骨科创伤与肢体畸形治疗康复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材料学如热塑性树脂材料和低温加工铸材等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现代矫形器开发、制造、装配都有了很大进步,各种新型矫形器被不断开发使用。但由于目前国内矫形器成本比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暂时还难以普遍应用。

3.1 矫形器的基本作用

(1) 固定和保护:通过对病变肢体或关节的固定和保护,可以减轻局部软组织肿胀及疼痛,促进病变痊愈,如用于治疗骨折的各种骨折矫形器;

(2) 预防、矫正畸形:如对柔软性脊柱侧弯畸形,通过应用矫形器,畸形可以得到较好纠正;对僵硬性脊柱畸形或足踝部畸形,手术治疗前通过应用矫形器可限制畸形的发展,减轻以后手术创伤;

(3)免荷作用: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可用坐 骨承重免荷式矫形器减轻患肢承载重量,有利于股骨头坏死区细胞修复;

(4) 抑制站立、步行中的肌肉反射性痉挛:如硬踝足塑料矫形器用于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防止步行中出现痉挛性马蹄内足,改善步行功能;

(5)代偿功能:如小儿麻痹症引起的连枷肢,可应用功能性矫形器,对患肢既有支撑作用又有辅助肢体部分运动功能;

(6)改进功能:指改进患者步行、进食等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如帮助手部畸形患者改进握持功能的腕手矫形器。

当今是信息的年代,在骨科和康复医学领域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出现。创伤及其修复的概念和技术都在发生改变:骨折的治疗正由坚强内固定转向生物学固定,微创技术应运而生;骨缺损的修复除了手术植骨以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成骨因子和填充材料;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重建不仅有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一些神经营养因子也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在关节镜方面,除膝关节镜以外,关节镜已应用到其他关节,如肩、肘、踝和腕关节,甚至较小的指间关节、以及较深的髋关节。

近来,有些骨科学着认为,未来骨科是以生物学位基础,其聚焦点将有基于机械力学的植入物转变为用再生方法恢复骨与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更多的采用生长因子及基因疗法,治愈骨与软骨的伤病。

参考文献:

[1]刘克敏,唐涛,王安庆,崔寿昌.骨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1)

[2]周谋望.骨科康复的新观念[J].中国社区医师,2009,10

[3]宋佳敏,王霞,高巍等.B超配合胸部CT引导下经皮纵隔穿刺活检术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4)

篇11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