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0:4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分子生物学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更快,深度和广度均迅速增加,学习的难度较大。本学科内容抽象、复杂,头绪繁多、不易归纳,需要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多,学生普遍反映难懂、难记,有畏难情绪[3]。鉴于此,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教学团队开展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为本校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方法改革
1.1 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采用启发式、辩论式、互动式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课堂上教师应经常列举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积极倡导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也不应该废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试讲、听课、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从口授到板书等各个方面进行扎实训练,提高其讲课质量。此外,通过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更新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而教材建设则是教学内容更新的关键。本室目前所用的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的第八版《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新增了若干内容,并且依据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规律,对部分内容的编排较前版进行了较大调整。针对这种情况,本室组织力量,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参考国内医药院校使用的其他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为指导思想,编写了八版教材的配套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精讲与同步练习》。
教师需结合自身的科研实际,以便更生动地讲授这门课程[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其中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为依据,因此,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必须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这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的。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更要在本学科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以便在教学中结合多年来科研实践中的体会讲授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原理,使学生在掌握现论的同时领悟到一切正确的理论均来自于实践。
1.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培养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室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电泳、质粒DNA抽提、酶切、PCR及重组质粒转化等分子生物学实验,为学生以后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室还采取了以下方法改善实验教学。
编写适用于本校学生的实验指导,并在实验步骤中添加了一些小问题,达到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目的,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5-7]。为了能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本室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包括考勤、提问、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方面。学生出勤、实验报告只占实验成绩的50%,另外的50%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能力展现。
课堂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要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授离心机使用前需配平这一注意事项时,举的实例是家里洗衣机甩干衣服时,如果摆放不对称,就会出现“咣当咣当”不平衡的声音。通过事例联系,学生就掌握了离心机的使用要领。实验完成后,使学生不要通过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成功与否,而是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对实验过程深思,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布置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以后做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作为医学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分子生物学应用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概述
当蛋白质和核酸成为科学家科研工具下的研究对象时,可能不会有人会预料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临床医学有多种重要检验手段来为患者提供治疗疾病的科学依据。比如,分子蛋白组比对分析为遗传学的亲子鉴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如今,它是唯一主要的检验手段;再如,分子芯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器械上,为医务人员提供便捷而且准确的检验结果。当然,历史的足迹是向前走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的仅仅以此为这就是最完美的检验技术,在全面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领域横向扩张,推动博大精深的分子生物学迈向辉煌。
3.分子生物学技术存在问题
3.1 技术复杂以及仪器要求过高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新兴发展的医学检测技术,目前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还有待完善。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技术过于复杂,此外,对检测的仪器的质量要求也颇高,检测时所用到的药品和反应器皿十分昂贵,这些条件的限制都严格的限制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处理以上的问题需要合理的检测医学项目,分子生物学医学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需得到极高的提升,但是目前医学检测的实际标准仍有待提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结核菌在培养时,没有必要挑选昂贵的培养器皿,常规的培养器皿即可。此外,临床疾病检查不可过度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检测,此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治效率,但是也存在技术纰漏,所以应该结合临床检查一并再得出结论。
3.2 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分子生物学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部门之间的检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管部门的责任十分重大,按照国际上的医学检验程序规定,医院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监管制度。确保医学检验中不会出现重大的检测故障,此外,虽然分子生物学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其发展的速度确是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积极推动分子实验室的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分子生物学技术临床试验的稳定持续发展。
4.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探讨
4.1 分子生物传感器
所谓分子生物传感器就是指利用生物或化学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固定在能量转换器上,当遭遇到特定待测物时,换能器上固化的识别元件就会通过换能器输出光、电信号,并以此进行待测物质的定性分析,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这些生物识别原件包括各种抗原、酶、核酸、抗体、蛋白质等等,因此这种分子传感器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小分子有机物、微量蛋白、核酸等物质的检测中,而这些检测资料往往都是临床诊断以及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现如今,这种分子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临床检验中,比如重症病人生命体征监护仪,手术用的精密医疗设备,丙型肝炎病毒DNA转录及聚合酶链式扩增过程监控装置,血清中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等等,都是分子传感器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常见应用手段。
4.2 分子生物纳米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逐步加深,在临床医学领域也逐渐出现了许多运用了纳米技术的新型药物,新型的纳米装置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疾病控制和监测。人们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到磁性纳米球表面,然后用酶、荧光染剂、放射性同位素等为基础得出检测结果,并将之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较,发现这种新型检测技术具有灵敏高效、简单快捷的特点,因此这种年轻的检测技术被快速的引入到了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利用分子纳米技术检测人体内各种生化成分的状态,以此判断机体是否获得了足够且恰当数量的微量元素供应;这种技术还同时被应用于病变基因的修整,并被报以了深厚的期望,人们希望借助这种技术手段提前将癌症消除。
4.3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学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的很多新兴技术,例如实时定量PCR、原位PCR技术等都是由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衍生而来的。这些新兴技术不但能够节约大量成本和时间,还具有可控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除此之外,PCR技术还被应用于基因分离、DNA/RNA病理诊断等临床检测中。在现代的医疗环境下,仅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够检测到样本中的DNA转录,而这些都是由PCR技术衍生实现的。说起这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分子生物芯片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固定于特定支持物上的大量分子探针与样品反应,在通过检测仪器观察反应信号强度来对样品中的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
4.4 分子蛋白组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38-02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基础扎实、多学科、适应性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育部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并向广大学生开放成为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课题组依托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借鉴其丰富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并应用到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一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要点
1.场地规划
开放型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全工作日开放,学生科研实验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完成。为了便于管理、统筹安排,本实验室从已有的场地中专门划分了一间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在该实验室中划分如下区域,中间放置实验台和试剂架作为公共实验区,四周边台划分为常规仪器使用区、精密仪器使用区以及污染实验隔离区。学生在该实验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操作,既合理利用了场地,又方便了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2.仪器配置
在开放型实验室中,仪器使用频率高,常规仪器设备需求量大。因此实验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规耗材如EP管、玻璃试管、离心管等,对于经常使用的普通设备如电泳仪、电泳槽、普通离心机等基本配置为2~3台,对于一些较为贵重设备,如电子天平、转膜仪、PCR等至少配置一台。上述仪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数常规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3.人员配备
开放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专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入室本科生的统筹管理,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级职称专职科研人员担当。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入室本科实验小组设计并完成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需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学或科研人员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常规仪器的使用指导和日常维护,应由具有多年仪器使用经验且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各成员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4.制度建设
一个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室,制度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开放时间长,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仪器数量多,仪器使用频率高,这些都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因此,本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入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包括《入室申请及承诺书》《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程》《仪器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申请及预约申请制度》等。对于常用仪器均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高级贵重仪器采取专人专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试行和进一步修改,使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
三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成立之后,通过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学生入室进行科研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首先填写《入室申请书和承诺书》,提交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后,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对常规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培训,按学生需求将他们分为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课题。目前,本实验室已接纳本科兴趣小组十余组,本科入室学生56人次,其中由兴趣小组设计并申请的“香樟挥发油对人胚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课题获学院院级课题立项资助,相关文章也在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
综上所述,通过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通过入室进行实验或科研,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
[2]王朋.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87-02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均要求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我们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托于教研教改重点项目、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探索提高学生对设置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路。
一、PBL是提高SDL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已成为医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在事物是学习的客体,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培养自己理解和掌握客体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对学习各个方面自觉做出选择和控制。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PBL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所以如何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案例有助于学生们学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PBL的自主学习程序
自2008年起至今,我们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约4000人中探索基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BL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其实施的程序为:①教师设置问题②以小班为单位(9~11人)选定所要探索问题③分小组收集资料并讨论已达成共识④讨论、制作并修订PPT⑤自主学习报告会上汇报小组成果PPT⑥教师点评⑦收集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整个过程的完成即是SDL七要素的组合与应用。
三、PBL的问题设置及其目的
表1中列举了一部分我们所设置的PBL问题,所设置的问题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如从电影《阿凡达》),积极去自我探索,同时可让学生选择内容、方式和学习方法,由学习的主体即学生进行自我选择;问题设置还要有利于学习主体的新知识形成和构建;此外,问题设置还要有助于学习主体的自我创造性发挥和展示(如优良品质和高智能物种的创造)。Woltering等人认为,有效PBL的启动是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方向,促进小组中个人的有效协作。因此,我们认为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PBL问题本身就应该含有自我探索性学习、自我选择性学习、自我建构性学习和自我创造性学习的元素。
四、学习效果分析及对教学改革的提示
分析表1中四个PBL问题的学习成果,我们欣喜看到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也很有创意,而且学生有能力从参考书、文献、网络等途经获取课外信息,如“基因工程之狂想曲——《阿凡达》”;同时,学生对临床相关的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如对操纵子调控机制的理解与应用;也有部分学生主动参与不够。
近几年的PBL教学结果表明: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成绩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力求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应该有机结合,教师应有更大自,这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较大可塑性。第三,随着课堂教学学时减少,教师因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并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第四,教师应该主动接受自主学习的挑战,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研究自主学习的要素、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切实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想学”、“会学”和“坚持学”,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Murad MH,Varkey P.Self-didrect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Ann Acad Med, 2008,37(7):580-590.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57-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化)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语”[1],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成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医学生化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人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主干课程。由于其内容多抽象,学科发展更新快,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公认的“两多两难”的现实性问题[2],即教学内容多,生物化学反应与机制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难,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难,一度被学生称为“四大名捕”之首。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更不利于实现“知识、能力、创新、综合培养”的教学目标。且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生物化学的记忆更加所剩无几,以至于只知道机械的看化验单而并不能将各种疾病与其症状及各项诊断指标进行联系。在新形势下如何改善老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困境,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化难为易,更新理念,较好地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位生化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供交流。
1 整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本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医学院校,除普通医学专业外,还设有蒙医学、蒙药学等特色专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结合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了自己的授课计划和学时安排,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教学方式也各有方案。我们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各种国家统一性考试的固定内容,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进展。我们把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节;(4)专题部分包括肝胆生化、血液生化、维生素、生物转化、细胞信息转导等。不同专业根据学时数在内容上做一些增减和调整。如:蒙医学专业细胞信息转导不作为讲述内容,增加了水盐代谢酸碱平衡这部分内容。各版本教科书中通常生物氧化这部分内容在糖代谢、脂代谢之前。生物氧化这章内容抽象难懂,在教学中我们在顺序上做了调整,先介绍糖代谢,再给学生讲授生物氧化,然后讲述脂代谢。如此以来,不仅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生物氧化这部分内容,而且在讲糖代谢时给同学们留下了疑念,维持生命活动的ATP如何生成的?糖进入体内经过化学反应后分子逐渐减小如何转变成了ATP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脂代谢学习后对生物氧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使学生更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扣大纲,将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授课时的中心思想,并注意归纳总结各章节的纵横向联系。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教材较厚,信息量大,在有限学时数内不可能把所有内容介绍给同学,有些内容我们点到为止,给同学留下一些思考题,围绕这些题自学整理。同时我们利用节约下的时间,通过互联网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把生物化学的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发展新趋势和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内容新颖实用,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当前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另外,凡是各种考试涉及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我们都要结合相应的题突出强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益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2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1 总结归纳式教学
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在紧密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及知识点进行课堂总结归纳教学。医学生化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各组织器官间、各代谢途径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通过总结,既可以进行纵向联系,又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可帮助学生分清概念,记住要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完的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节相关内容后,从模板、原料、产物、合成方向、合成方式及参与的酶几方面列表比较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通过总结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抓住重点,提炼了内容。使学生对各章节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学完物质代谢后,学生总是稀里糊涂,甚至有些畏惧,因为这部分化学反应式太多,且各条代谢途径交叉联系,使其更为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无从下手感。帮助同学总结三羧酸循环、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柠檬酸-丙酮酸循环、鸟氨酸循环、嘌呤核苷酸循环过程和生理意义,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清晰易学,利于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总结归纳的意义在于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条理化,便于理解记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采取传统的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每次上课开始利用简短的时间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然后开始讲述新内容,每次课在即将结束前将本次课的内容串联一遍,这样更益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2.2 案例式教学,加强与临床课程的联系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维。生化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引入具体临床病例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问题相联系,使他们既意识到人类的很多疾病发生与生化过程有关,又能发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空洞知识,也为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临床常用的辛伐他汀类药降血脂的机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活性而发挥作用的,这样学生就会记住了HMGCoA还原酶。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依赖胰岛素,从而引入血糖调节的学习。肝功能障碍为什么发生昏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结合临床开展的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让学生轻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时,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学科新进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与学最大程度地融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信息,同时借助动画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来帮助师生共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我们在七版教材课件的基础上,利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素材对课件内容、图表和动画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之变得条理清晰简明、有趣易懂。我们建立了丰富的课件资源:把丰富的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图片、动画、科普小电影、习题集等挂在了校园网上,供学生自学,充分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但是有些内容在教学中单用多媒体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适时结合板书的使用会事半功倍。如介绍糖代谢途径时,对于步骤繁多的化学反应,在黑板上写出关键步骤的反应,会引起学生特别的关注,认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经常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完善实践教学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并在每个实验的实验步骤中设计了一些小问题,让同学们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操作的目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5]。不断地更新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涉及电泳、层析、PCR、质粒提取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逐渐增大,跟上了学科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实验课考核制度,包括考勤、提问、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方面。期末考试时实验分总分为10分,理论卷面分为90分。我们还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结合教师的科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为改善教学效果还定期举办讲座,达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加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每年开展知识竞赛,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成败往往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教师要从一而终地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富丽. 记忆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210-2212.
[2] 吴琦,王宏兰,王淑英. 问题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4):2309.
[3] 芦晓晶,徐俊杰,吕士杰. 医学院校本、专科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20-121.
技术和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一些与猝死有关的发现不断报道,有希望用于法医学实践,用于将此类猝死进
一步分型,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关键词】猝死综合症;长qt综合征;分子生物学检查
【中文图书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229—04
the role of bio-molecular analysis in unexplained sudden cardiac deatilcu1 li-juanl, y1 xu-ful, chen ∞一
gangl,xu tong-lil,shen dan-hal, wang qing2.school ofpreclinic and forensic medicine,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2.pi-xian’s people poscrate 611730
【abtract】sudden unexpected natural death is a sudden death without any fatal disease after routine autopsy. e
cause of most sudden death is presum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unknown cardiac abnormality. some of ab normity
can be test by bio-molecular techniques. is methods should be conceme>:请记住我站域名/
心源性猝死是引起死亡最常见原因,大多数案
例中通过全面的法医学检查都可以明确死亡原因。
然而仍有大约30%的青少年猝死前没有任何症状
且尸体解剖也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通常把这种
尸体解剖结果阴性的猝死称为不明原因的猝死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以下简写为sud)。一些
具有遗传性的潜在致命性心脏病变如qt间期延长
综合征(1ong qt syndrome,以下简写为lqts),多形
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e yen.
tricular tachycardia,以下简写为cpvt)等,引起的猝
死尸体解剖阴性,法医病理学鉴定不能明确死因,但
是随着分子学技术的发展和在法医病理学的应用,
为这类sud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机制的确定提供了
分子学检验的基础。
一
、青少年中sud的比例
1996年,maron[1等对134名平均年龄为17岁
的运动员猝死资料尸体解剖阴性的sud占3%。
20__年,意大利学者corradot21调查了273例平均
年龄为24岁的猝死者,尸体解剖阴性的sud占
6%。puranikt~20__年对澳大利亚241例尸体解剖
阴性的sud则占29%。eckartf~等调查美国6 300
000名18—35岁126名在军役军人猝死案例,平均
年龄19岁,其中108名士兵猝死发生在训练中.尸
体解剖阴性率高达4o%。
二、几种遗传性心脏病与sud
潜在的致命性、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如
lqt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brugada综合征(bru.
gada syndrome)等引起的猝死,法医学尸体解剖没有
任何异常发现,法医病理工作者对这些尸体检查阴性
的猝死案例无法确定死因。然而随着分子学的进步,
[作者简介]崔丽娟(1982一),女,汉族,山西省侯马人,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医病理学。
teh+86-13980726035;e—maihsmileclj@126.corn
[通讯作者]易旭夫,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副教授,tel:+86—28—85501553;e—maihyixufu@tom.corn
· 230 ·
可以通过对猝死者心脏离子通道的分子学检查,阐明
了这些引起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的潜在致病机制。
先天性lqts是一种以心肌细胞复极化延迟、
qt间期延长为特征的心脏离子通道病变。qt间期
的延长增加了发生晕厥、惊厥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性。一般情况下心肌细胞复极化延迟引起的qt间
期延长并不引起严重后果,但当患者在重体力活动、
游泳、情绪激动或突然刺激等情况下心脏正常电活
动节律失去控制.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
在短暂的晕厥后心律可自动恢复正常,但有5%的
患者可转变成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猝死。
由于lqts的患者心电图表现正常或仅见qt
间期延长.尸体解剖结果阴性,阻碍了对此病变的流
行病学调查和尸检诊断。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lqts
是由于编码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
变异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qts存在的
基因变异主要是kcnq1(lqt1)阀,kcnh2(lqt2)
问
,scn5a (lot3)阐,kcne1 (lqt5)[91和kcne2
(lqt6)[-01五个基因。尸体检材的相关基因变异的检
验可以解释一部分的猝死综合症.并对死者的近亲
属采取相应的预防性干预措施。
cpvt是另一种具有遗传性且可发生晕厥和猝
死的心律失常综合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男性。
cpvt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肌电生理检查可完全正
常.猝死者尸体解剖没有任何阳性发现。laitinen
【“】通过对尸检提取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发现
存在rvr2基因的变异,临床确诊的cpvt案例
5o%检出rvr2基因变异(cpvt1型),少部分检出
casq2基因变异(cpvt2型)。40岁以下有家族遗
传史的cpvt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比没有家族遗传史
的cpvt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大33%。而且其中6o%
是ryr2基因的变异。
三、尸体分子学检查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和
前景
1999年ackerman mj【 2】报道了第一例应用分
子生物学检查对阴性尸检做出死亡原因诊断案例。
该案例中死者为一19岁 女性在游泳时发生猝死.生
前身体健康,尸体解剖没有任何异常发现。家族中各
成员均没有晕厥、惊厥、心悸和猝死等症状。尸体解剖
为阴性结果。尸检提取检材分子生物学检查检出
kcnq1(lqt1)基因变异,证实死者患有遗传性
lqts,并以次确定死亡原因。20__年ackerman mj
【 3]对一名17岁男性猝死者发现kcnq1基因变异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进行报道。尸体解剖和常规毒物检测结果阴性,其近
亲属心电图检查正常。心脏组织pcr检测,发现
kcnq1基因735—739gcgct碱基缺失。kcnq1基
因编码心脏钾离子通道蛋白,该蛋白由676个氨基
酸组成,碱基缺失使通道蛋白第191~282个氨基酸
改变.该离子通道失去六个重要的跨膜结构域中的
四个结构域和离子孔道。进一步证实lqts导致的
猝死是由于kcnq1基因变异导致钾离子通道结构
异常从而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对死者家
族中其他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其弟弟、母亲、姨
妈和外婆均为变异基因携带者但没有任何临床症
状.心电图检查正常。自从该案例报道后对不明原因
死亡的尸体进行心脏离子通道的分子病理学检查逐
渐受到法医工作者重视。
20__年.marco[ 41报道了一名22岁女性在睡眠
中发生猝死的案例。现场勘验未发现搏斗痕迹,尸体
解剖无阳性发现.死前六月曾阴道分娩一健康婴儿,
产前心电图检查示qt间期延长。心脏组织分子生
物学检查发现第1 1号染色体长臂15.5区带上kc.
nq1基因变异.证实死者患有遗传性lqts。家族史
调查发现家族中曾有一人14岁时发生睡眠中猝死。
一级亲属无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基因检
测发现其中3名为携带者。该案例表明对于青少年
猝死不能仅限于尸体解剖、病理组织学和毒理学检
查.尸体分子学检查在明确死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20__年,chugh[ 5】等对1990—20__年年龄在
2o岁以上的270名心源性猝死者调查,结果显示其
中有12例为不明原因的猝死,其中17%尸体解剖
阴性的心源性猝死案例临床资料高度提示疑为
lqts致死。回顾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存在kc.
nh2基因的变异,进一步明确死亡原因为lqts。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以下简写为arvc)是以右
心室肌进行性被纤维或脂肪组织取代为特征的一种
心肌病变。由于本病可以引起猝死,特别是在青少年
中,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kalliopi[-61等学者
研究证明该病具有家族性特点,属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病变与ryr2,tgfi32,盘状球蛋白基因,DSP和
pkp2五种基因变异有关。通过抽查8o名arvc患
者。其中10%存在dsg2基因变异。pcr基因检测发
现dsg2基因的变异主要表现为碱基替换、缺失、插
入和无意义突变。碱基替换表现在五个碱基26oa—
g,298g-÷c,797a-÷c,877a g,991g-_+a;缺失表
现在2036delg:插入为1253到1257insatga;无意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义突变表现为1672c>t。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室速,
心悸.心前区疼痛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也有的患者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毛发和皮肤异常;心
电图特征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
支阻滞,t波倒置,qrs波低电压,st段抬高,pq间
期延长(>200 ms),持续性室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
滞。非持续性室速,孤立性单态性室性早搏等。显微
镜下观察:心内膜活检光镜下观察正常心肌的范围
47±8%。脂肪组织范围为20±13%,纤维组织的范
围为24±11% 。心肌细胞胞浆呈空泡化改变,超微
结构示闰盘问桥粒减少。通过对其中两个患者家庭
成员的调查发现.家庭1中患者的四个子女中有两
个存在dsg2基因(797a>g)变异,其中只有一个
临床检查阳性表现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
图v1一v2t波倒置。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腔扩
大。家庭2中患者的母亲有dsg2基因变异但没有
临床症状。患者和其妹妹有基因变异(988g>a/
1881—2a>g)且临床表现阳性。心电图v1一v4t波
倒置。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腔扩大。左束之传导
阻滞,家庭中其他成员临床检查阴性。由于arvc
导致的猝死。在判断死因上法医学鉴定尚没有特异
的方法。有时通过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不
能确定为arvc。应用尸体分子学检查基因的变异
情况可以区别于其他心肌病引起的死亡。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猝死案例中通过系统的全
面的尸体解剖可以明确死亡原因和死亡机制.但是
也有一些猝死没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和任何征兆而突
发死亡,且通过现场勘察、毒理学分析和尸体解剖等
均没有任何阳性发现。给法医病理工作者确定死因
带来很多困难。随着尸体分子学检查的发展和应用。
对尸体解剖阴性的不明原因死亡的尸体进行分子学
检查,一定程度上为法医工作者明确死亡原因和死
亡机制在基因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且通过
对猝死者尸体分子学检查还可以避免其家族中其他
可能患有同样疾病的成员发生猝死,20__年 behrt17/
等人调查了32例不明原因猝死者的一级亲属共
109名,检查发现其中22%的人患有lqts。20__
年,tan 也发现因lqts和cpvt引起的猝死者中
28%的一级亲属患有相同的疾病。可见像由lqts
和cpvt引起猝死的病变,死者死前没有任何明显
的症状且通过现场勘查、尸体解剖和毒理学分均没
有明显的致命性损害。通过尸体分子学检查可以在
基因水平上明确诊断从而确定死亡原因。同时还可
以通过对尸体分子学检查在基因水平上对家族中其
· 231 ·
他可能患有lqts和cpvt的成员做出早期诊断和
早期治疗,从而降低其发生猝死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marton bj,shirani j.sudden death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clinical,demographic,and pathological profile[see
comment][j].jama,1996,276:649-654
[2]corrado d,basso c.sudden cardiac death in young people
with apparently normal heart[j].cardiovasc res,20__,50:
399-408
[3】puranik r,chow ck.sudden death in the young[j1.heart
rhythm 20__;2:1277-1282.
[4】eckart re,scoville sl.sudden death in young adults:a
25-year review of autopsies in military recruits[j].ann in tern
med,20__,141:829-834
[5】morentin b,suarez-mier mp.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among
persons 1-35 years old[j].forensic sci int 20__;135:
213—217.
[6】wang q,cuban me.positional cloning of a novel potassium
channel gene: kvlqt1 mutations cause cardiac arrhythmias[
j].nat genet 1996;12:17-23
[7】curran me,splawski i.a molecular basis for cardiac arrhythmia:
herg mutations cause long qt syndrome[j1.
cell,1995,80:805-81 1
[8】splawski i,tristani fm,lehmann mh,et a1.mutations in
the hmink gene cause long qt syndrome and suppress iks
function[j].nat genet,1997,17:338~340
[9】abbott gw,sesti f,splawski i,et a1.mirp1 forms ikr
potassium channels with herg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ar*
diac arrhythmia[j].cell,1999,97:175~187
[10】marco dp,duccil l.postmortem molecular analysis in
victims of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j1. am j forensic
med and pathol,20__,2(25):182~184
[1 1】laitinen pj,brown km,et a1.mutations of the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gene in familial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circulation,20__,103:2822~2827
[12】ackerman mj,tester dj.molecular diagnosis of the inherited
long-qt syndrome in a woman who died after neardrown
ing[j].n engl j med,1999,341:1121~1125
[13】ackerman mj,tester dj.molecular autopsy of sudden anexplained
death in the young~].am j forensic med and
pathol,20__,22(2):105-111
[14】marco dp,duccio l.postmortem molecular analysis in vicrims
of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j].am j forensic med
and pathol,20__,2(25):182~184
[15】chugh ss,senashova o.postmortem molecular screening
in unexplained sudden death[j1.j am coll cardiol,20__;
43:1625—1629
[16】kalliopi p,andrea nava,cristina basso,et a1.mutations
· 232 ·
in desmoglein一2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arrhythmogenic
f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20__,1 13:
1171—1179
[17】behr e,wood da.car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first-degree
relative in 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j】.lancet,
20__。362:1457
·";-x-医学理论与实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18】tan hl,hofinan n.sudden unexplained death:heritabilit
and diagnostic yield of cardiological and genetic examina‘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 和蛋白质脂质体系。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来源:文章屋网 )
1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总结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主要讲哪些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子生物学课程是以遗传的中心法则为主线,由DNA RNA 蛋白质这条主线贯穿整本教材(见图1),DNA作为第一主要层次,包括DNA的结构、DNA的复制等内容,每个层次都有相关章节内容。基因表达内容是以前面知识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知识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是前后相互贯通、环环相扣、由浅到深,每个章节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前一章节是后一章节内容的铺垫。所以要想学好分子生物学,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
2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研究对象是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遗传规律。它涉及的概念、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应用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学生对这些抽象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很容易产生犯难或畏惧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等优点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和规律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图像形象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且易理解的知识。不仅软化了学生的疑惑和不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DNA的结构、DNA的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光凭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方式以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给学生以真实感,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和接收所学的知识难点。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验教学与理论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分子生物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内容上安排最基本、最常用、最基础的实验内容,如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总RNA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等实验技术。每个实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在操作过程中给学生详尽的解释具体步骤的用途,同时解释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如何配置溶液,而且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步骤。并且将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把课本的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得以掌握。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这项措施就是为了满足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提出新的创新项目,在老师辅导下,亲自写项目申报书,亲自设计项目内容,并且亲自操作,来完成项目。这些实践培养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风意识,为将来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做准备。
4理论知识与现实事件相结合,加深学生理解内容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举一些现实事例或日常发生的话题,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会引起编码蛋白功能的变化时,血红蛋白基因的一个碱基突变,引起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使血红蛋白由正常球形变为镰刀型,进而失去或降低运载氧的能力,出现贫血症状。再如DNA的超螺旋结构,如果DNA处于伸展状态,那么人的DNA长度可以绕地球旋转一周,而实际上DNA处于超螺旋压缩状态位于小小的细胞核内。所以用形象的实例和比喻学生就容易理解难懂苦涩的理论知识。
老师可以将自身科研内容和权威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到所讲的知识点上,让学生懂得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的身边事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修复组织和制造器官的手段,发展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与骨修复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以聚吡咯、聚苯胺为代表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电刺激响应性,不但可以存储信息和能量,而且可调控细胞增值和分化,表现出多种智能功能,因此在神经和心肌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聚吡咯在组织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针对聚苯胺的研究工作则相对进展较慢,主要原因在于单纯的聚苯胺材料不可降解,长期存在体内会造成炎症反应。因此聚苯胺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是组织工程中研究的重点。Li用明胶改性聚苯胺以增强其生物相容性,并在复合材料表面培养小鼠心肌细胞H9c2,发现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值。Molamma等利用电纺丝技术合成聚苯胺/聚乳酸纳米纤维,用于培养神经干细胞,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具有神经轴突生长活性,从而定向诱导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Fryczkowski等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了聚苯胺/聚羟基丁酸盐纳米纤维,该材料在组织工程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国内,陈学思课题组利用苯胺五聚体与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备嵌段共聚物,在无需外加电刺激的条件下能显著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引入的苯胺低聚体在材料中的可降解部分消失之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真正达到达了可吸收生物材料的要求。目前,聚苯胺在电刺激响应性细胞培养和电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应用方面已经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这对于未来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分子生物学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生物学一项最伟大的成就,也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项新技术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科学中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疾病诊断与临床治疗中。一位医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好、学通、学精分子生物学,是作为硕士研究生必须走好的一个阶段,才能把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好[2]。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实验而言,分子生物学实验复杂而理论难以理解,技术性很强,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3]。这就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及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并可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更应侧重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使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逐渐顺利地进入真正的研究领域,并为了与现代技术接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结合实验内容编写相关的实验教材
我们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理论部分选用的教材是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本版教材有二章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但不能作为实验教材。我们根据实验课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组合,力求使该实验体系内容新颖、实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编写教材的主要参考书为萨姆布鲁克《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比较好的教材和参考书[4]。我们在教材中主要介绍常见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原理, 并精心挑选了相关实验。其中重点介绍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常用到的质粒提取、核酸电泳、技术、酶切、转化、重组体的筛选、蛋白电泳等实验。
(二)合理按排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课教学
我们将分子生物学分为理论和实验,分别采用的教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和自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学时都为36学时。理论课在实验课之前进行,让学生先了解部分基础理论。在上实验课时,还须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这部分知识尤其重要。它是实验内容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验思维。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中抽象的知识。 灵活按排实验课时间,并控制班级规模。
我们将2010级180名硕士研究分为6个班,每班30个学生。根据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集中安排在一段时间里,保证实验的连续性,将实验课全部按排在周末2天时内。这样,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时间安排过于死板,时间过少且不连贯的现象。我们在实验授课上主要是以基因工程的内容为主线,顺序是基因分离克隆,载体选择、酶切,片段与载体的连接,重组质粒的转化,重组子的鉴定、表达。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课程周期为3个星期,每周完成一项实验内容,在这3个星期里,学生刚好能完成一个基因工程的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概念,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加深了对实验的印象。
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以二人为1小组,精心准备每组使用的器材,如枪头、离心管、镊子、一次性手套,微量离心机、电泳仪、电泳槽、染色缸等。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稳定,实验课老师和实验人员反复对实验进行了多次预实验,并取得较理想的实验结果。
录像是良好的视听媒体,其直观性好,不受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观看我们实验教师亲自录制的实验演示。演示的内容不仅所有的同学都能看清楚,而且能给同学们实验过程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三)双语教学
在实际科研中,由于目前商品化的试剂盒应用广泛以及大部分使用的仪器、药品、试剂都是进口的,其说明书以英文多见,实验步骤也多是采用英文。而刚入学的研究生们掌握的专业词汇少,不能准确翻译与实验相关的英文资料和说明书,更不用说阅读专业文献。我们精心组织备课,用英文制作课件、书写教案和讲稿,同时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实验报告。
(四)实践总结
本次实验课改革探索,使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环环相扣,而且全部操作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一部分实验都承上启下,要求学生态度认真、思路清楚、操作仔细、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这样的实验课过程完整、结果明显、教学效果良好。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的训练,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技术能力,对相关技术和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参 考 文 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抽取分校教学点的3~6年级的每班15个人(总共6个班级90个人包括男43名,女47名),并对我校的2个兼职体育老师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男44份,女41份,男体育老师2份),回收有效率94.6%。
数据处理法:采用计算器计算后进行有效率的假设检验。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研究
1.调查结果
在体育新课标的引领下突出以“健康第一”宗旨深入人心,不仅让体育教师认识到医务监督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且也要加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自我医务监督意识[n(%)]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医务监督意识都是比较强,这是个可喜的地方。有65.9%的男生与58.5%的女生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一般,还有31.8%的男生与41.5%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不强。经过这次的调查,我认识到学生比较缺乏医务监督意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或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2.分析原因
我主要把医务监督分成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自我医务监督和教师组织活动的医务监督。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主要从运动心情、排汗量、精神状态、不良感觉等来分析的,而教师组织活动的医务监督是从学生做准备活动、器材的安排以及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没有安排保护措施等来进行分析的,在教学操作中教师主要从主观感觉来处理,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少用到客观指标来进行医务监督,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表2 教师组织方法是否适当[n(%)]
通过问卷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方法还是比较适当的,男生认为适当的占79.5%,一般的占15.9%,不是很适当的占4.6%,女生认为适当的占68.3%,一般的占24.4%,不是很适当的占7.3%,通过对一些认为教师方法组织不适当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那几个学生的体质普遍都比较差。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监督体育教学的组织和运动条件
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认真组织教学。做到教学组织结构有序,安排课程内容及教法手段既能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又能照顾不同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练习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运动量大小与影响锻炼效果的关系,当观察学生运动量过大时,要及时调控,避免因此造成学生过度疲劳,既影响健康,也会因恢复过程延长而影响下节课的学习。
2.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和预防措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提高学生守纪自觉性和安全防范意识,把安全防范贯穿于每次活动始终。教师发现有学生急于求成等倾向时要及时提醒制止,预防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