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31 10:4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篇1

2草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各项保护工作的落实,草原生态环境工作得到较大发展,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草原执法难度较大,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保护制度,也没有做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备的建设工作,以致在治理草原方面存在较大阻力。其次是党与国家的政策落实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多数牧区依然存在不合理利用草原的现象,当地干部群众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建设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活动经费,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较多困难。最后是草原建设投入力度较小,草原草地没有一处不在退化,建设速度无法跟上退化速度。

3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现有草地资源。首先,政府机构应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及监理队伍的建设力度,尽最大努力满足机构日常需求,保证监管队伍高效运转。其次,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强化草区保护,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的行为,坚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升群众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2制定优惠政策,加快草原建设进度。草地牧场过度使用使农牧民连续受灾,草原逐渐退化。对此,各地政府机构应在草原建设方面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级部门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同时还应遵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将国家投入与地方匹配资金作为导向资金,制定专业的回收计划,以有效扶持积极开展草原建设的农牧民。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育草专项资金,金融机构专门拨款,以此有效推进草原建设工作的快速进步。3.3加强领导,做好退耕还草工作。草原生态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退耕还草,对此,相关机构应加强领导管理制度,成立以主管盟长为主的领导小组,将退耕还草工作纳入党委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及工作力度[2]。同时还应制定草原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退耕地减免农业税、技术扶持以及无偿技术培训等,鼓励农牧民开展退耕还草工作。3.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开展草原建设工作。我国草原面积较大,且牲畜头数较为分散,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对此,相关地区应推广以水为中心,建立以人工草场为主的草原建设技术。农区草原的面积较小,且牲畜较为集中,对此,应广泛推广农副秸秆的加工利用工作,实行人工种草技术,将易沙化的耕地全部退耕还草,同时还应积极实行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牧有效结合。半农半畜牧地区存在一定面积的草场,且退化十分严重,对此,应大力推广围栏封育以及草原改良技术,有效保护现有草地,增大人工草地的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3.5实行牧草种子工程,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作为畜牧业的关键工作,牧草种子工程与改良退化草地具备同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牧草种子繁育基地无法满足草原生态建设的基本需求,对此,相关政府机构还应增大资金投入力度,优良的境外牧草品种的引入很重要,先进的灌溉方式运用和设立高标准的草籽繁育基地也很重要。3.6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为草原生态建设服务。当前,各地草原建设经费不断降低,很多草原建设相关单位无法足额开资。对此,应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单位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以便更好的为草原生态建设工作服务。

4结束语

草原既属于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属于生产资料,具备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可以有效阻止沙漠前进行为。由于人们长期漠视草原的生态价值,以致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虽然国家已经启动草原生态治理的相关工程项目,但草原整体恶化趋势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牧区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由此看出,人们亟需改变以往的生态观念,强化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林业生态环境政策不健全

由于长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这也使得林业生态系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而且,对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国家的投入资金很少,这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这使得很多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

1.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林业面积完成了不少,但是从质量上看,却没有达到标准,树木品种的种植过于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对于水土流失的整治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也达不到预期的生态效益。

1.3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

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只是把林业作为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来看。对于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看到林业短期的经济增长,一味的进行树木的砍伐,换取了一时的经济增长。

2 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加强天然林保护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见和不足,天然林遭遇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的林木,没有必要来计算林价,就把天然林生产出来的林木称作为杂木,把价格压到了最低档,而且在砍伐之后,再造上杉木,这使得我国的天然林日益较少,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各级部门和政府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中心,各个部门要进行通力合作,并且制定出有效计划,避免毁坏林地。而且,还要及时对受破坏的林木进行治理,及时进行恢复补种,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不执行的,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一些惩罚措施来督促,及时的对天然林进行治理。

2.2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因此,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农田、防沙固沙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天然林,其结构比较求稳定,自然生长力要超过人工林的速度,而且天然林中物种繁多,储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以及产量最大的储存库和基因库,如果失去了森林,人们也难以进行生存。因此,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森林资源,使森林更好地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3 转变经营机制

过去采用的是单一的经营模式,集体经济的一种方式,林农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对于生态林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过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林业的发展。现代林业应该分为2种类型,即事业型和产业型,事业型就是专门发挥生态效益的林区,也就是公益林区;产业型就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社会提供林产品的林区,也被称作为“商业林区”。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措施,比如,以林农结合的方式,扩大造林规模以及造林的多样化等具体举措,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林农结合的方式就是指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实现以农为主,农林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建立一个具有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生态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比如,可以运用林草间作,乔灌混交以及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实现退耕护林,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造林规模化就是从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应出发,提高造林规模,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可以种植一些经济型的林地,例如,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造林多样化就是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态效益,例如,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材结合,以及林果结合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要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加强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投资,更好地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林业的经济发展,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要制定各种措施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countermeasure

0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发电、防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工、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 国水利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机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对水利建设为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正确看待,既要承认水利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还要承认水利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1 我国水生态环境现况

水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直 接影响。水生态系统在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进步,逐步成为由以水为核心的天然因素和经过人类改造后的自然因素所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 因素,还包括着人类历史发展进步所形成的各类建筑等人工因素,这些方面的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当水生态系统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时, 才能够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人类历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随着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建设数量的增多,已经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水生 态环境的平衡模式。而新旧水生态环境间平衡性的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大的改变,一味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将势必会受到大自 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对目前水利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建设。决策, 并在进行实际建设时,能够根据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及时对建设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环境友好型水利设施的建设[1]。

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况

目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有限和再生速度的缓慢,使得我国在当前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得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并愈发凸显,因此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下,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范围开 始向着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水利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基础,施工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以期实现当前对水资源的不断全面开发和利用,解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 水利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短缺等问题。相应的,在不断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日益严重,反而加剧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资源环 境中,就需要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提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保生产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利用率,以便减少因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在实现水 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水利资源的绿色开发、绿色利用[2]。

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 建设发展已经在蓄洪、水力发电、农业灌溉、航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促进我国水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部分都是在基于自然河道 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对河流周边长期演化而来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河流沿线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之所带来的就是对陆生生态环境、水生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相关环境的较大负面 影响。 环境的破坏。

3.1 水利建设对陆生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往往需要对周边地区的平原、草地、农田等自然植被土地进行征用或破坏, 大范围的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导致河流堤岸的坍塌等问题,而大型水库的修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时或诱发地震等严重地质灾害。同时对于植被的大范围破坏,对水利建设范围内的生物栖 息地物种群居的数量造成下降,并迫使大批物种不得已迁徙。第二,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不仅需要对划分永久占地,还需要进行施工时临时用地的划分,在施工过程中因各种机械或建筑材料的运输 ,以及各类相关施工活动的展开,都会对范围内的土地植被造成大范围的破坏。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移民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毁林开荒等相关项目,都会进一步加剧地表的植被破坏程度,从而造成该地区严 重的水土流失,或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造成严重的滑坡、坍塌等事故,影响当地的水源质量。还存在因水利工程的拦河堤坝的建设,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降低当地的土地利用率。第三 ,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以及地下水位的上升,都使得水利工程周边地区陆生动物生存范围不断被缩小,继而引发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另外,水利工程中水资源大面积拦蓄工程的 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大气湿度的变化,导致原有的陆上动物失去其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造成生物的大批迁徙,最终影响该地的生态平衡稳定。

3.2 水利建设对水生生态所造 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河流的自然形态改变,造成部分河道原有的水流及水位下降,继而造成河道上游和下游的水温及泥沙含量变化,继而引发河流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最终导 致该地区地质及气候环境的变化。

第一,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等,经常出现不经过滤处理或降解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的情况,造成该流域水质的污染。而 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经常需要将该河道流域内的水流进行拦截,致使该河道区域内的局部水流流速变慢,导致该地区大气循环速率及水质自净速率下降,进而易发该地区中重金属含量的超标和污染 。

第二,天然河道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已经在周边地区及水域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都是直接建立在天然河道上,以便对水域水量进行有效拦截,这就使得河 道沿线及水域内原生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三,水利工程的建设除了会对天然河道造成上述影响,还会对河道内的水质水温产生影响,特别是进行水库水利工程的 建设时。由于水库内水域具有面积较大、水质流通速率较慢且水体较大的特点,使得水库内水域面积受太阳辐射的聚热作用较强,水温会逐步升高,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对河道下游的鱼类繁殖 影响较大,或致使其产卵期的推迟。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水域隔断,导致部分洄游繁殖性鱼类的生长繁殖环节被阻断。最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在河道内的直接排放都会造 成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造成水生物生长

第四,水库、水力发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该河段的水域面积的增大,直接导致水面蒸发量的加大,促进大气循环中的水汽含量, 增加降水天气现象,从而对该地的气候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3]。

4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是深远的,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讨论的生态环境方面,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文的发展都有着显著地影响。因此,人类在对水利资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在间接的受到改造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

4.1 建立相关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相关施工设计组应事先根据 水利工程修建地的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修建的利弊权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尽可能的将水利施工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对于水利施工所造成的水利移民项目,需 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使水利移民也能够享受到水利设施建设后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效益。在施工期间,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强调和宣传,保证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建 设完成后,要尽快对建设期间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2 将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到各个方面

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需要把生态保护意识落 实到生态建设中的各个方面中去,以生态和谐的理念做指导,保护动植物原有的栖息条件不受污染和破坏,降低建设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概率。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后续环境影响监察和 反馈模式,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环境变化进行跟踪调查,便于对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

4.3 采用环保建设材料和新兴环保建设技术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并对原有的技术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作为借鉴,根据我国具体环境特点,进行调整和改造,创造出适合我 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建设方案,进行合理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使用环保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污染[4]。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所产 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生态和谐的水源生态系统的建立。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及时对周边环 境问题进行监测和解决,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29, 41.

篇4

1、对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质产生影响,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①水库大坝截断江河,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本文由收集整理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5、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6、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与水库的坝高存在一定的关系,库容在60亿m3以上的水库,库容越大,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高,而对于一般水库来说,库容和坝高与诱发地震的震级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都发生在水库蓄水后 1 年半时间里,而且,蓄水时间越长,诱发地震的主震震级越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在进行水电工程方案比选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比如如果要在干流与支流上筑坝进行比选,综合分析的结果可能是选择支流筑坝方案。大坝坝址位置的选择,应避免可能造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大坝是有寿命的,到其服务年限以后,存在着退役拆除问题,以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与栖息创造条件。

2、加强水利工程治理技术约束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再例如, 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中, 目前普遍大量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 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需要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勘测技术, 如“3s”技术以及物探勘测新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环境破坏

(1)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于农田; 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2)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 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 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3)施工时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弃渣,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污染水体及阻碍河、沟等水道, 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渣,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 安排专人及时清扫撒落的砂石、混凝土、石渣等; 及时清运填埋处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4、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篇5

一、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地质的影响。修建大坝后可能会引发地震的可能性比较高,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与水库的坝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在不断升高,致使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在降低,因此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2.对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为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3.对水质的影响。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

4.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因为水库大坝截断江河,所以导致洄游性鱼类不能够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从而改变鱼类区系组成。水库形成以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比较大变化,改变鱼类的栖息环境,鱼类的种类不同需要的环境也不同。

5.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兴建导致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在逐渐减少,土壤肥力在不断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造成地下水在抬高,造成大面积的土壤的滋生盐碱化以及沼泽化。

6.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一般河口是与咸淡水交汇的地方,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使得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影响河口水质以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对于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影响非常大。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考虑对国家自然保护区、著名自然遗产以及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被淹没。其次是在设计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一定按照洄游鱼习性设计合理的鱼道,只有这样才能为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同时设计大坝泄水孔口使,合理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等到水库泄水时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一般水库泄水时大坝是有寿命的,等到水库服务年限后,合理考虑退役拆除问题,能够达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及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更多生物群落多样性提供条件。

2.加强水利工程治理技术约束。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的形态,避免直线与折线型的河道设计,遵循河流原本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可利用适合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为植物生长以及动物栖息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和鸟类、水禽栖息地和提供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提高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大力推广宣传生态系统治污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环境破坏

(1)水利工程施工中,对与砂石骨料的加工清洗、化学灌浆、混凝土的养护、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一些问题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保证施工人员的生活饮用水要卫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必须经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施于农田,在施工机械检修过程中,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方可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2)工程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时道路需要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必须安装尾气净化的装置,禁止在施工区焚烧会导致有毒有害、恶臭气体的物质发生,加强对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以及维修保养,确保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的发生。

篇6

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十分复杂的。它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既有短期影响,也有长期影响;既有局部影响,也有全局影响;既有可逆影响,也有不可逆影响,还有累积影响。客观、全面地认识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趋利避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消除不利影响是水利水电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2 小水电站工程建设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小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及运行期两个阶段。

2.1 水电站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电站施工期内,其拦河坝、引水渠道(包括引水明渠和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钢管、发电厂房及变电站、尾水渠等主体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各主体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弃渣场设置等破坏地表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范围较广而且较为分散。

(2)施工扰动原地貌,施工场地及主体建筑周边地表松散,加剧区域水土流失,对区域河流、土壤等造成不良影响;弃渣场甚至容易引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施工人员进驻,施工设备布置,扰动区域野生生物的生境,同时各种施工及爆破等噪声惊吓,将对区域野生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其逃离原来的生境。

(4)主辅工程占用土地,改变区域原有土地的用地性质,使得各种土地资源减少。

2.2 水电站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小水电站建成后,拦坝引水或蓄水抬高水位等,改变了河流原有的自然流态,将对水生生物及岸边陆生生物等造成一定影响。主要生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坝后,水体流速变缓,不利于水体自净,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上游来水中大量泥沙将在库区沉积,使得水质变差;同时可能导致水库水温分层,水库底层温度低,有一种经验判别法,水库的平均水深大于10m 时,下层水温不受上层水温影响而保持一定温度,温差可达4~8℃[1]。若坝下放水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低温水对下游河流生态环境或灌溉区域造成不利影响。

(2)由于坝体阻隔,水文情势变化本文由收集整理,库区水生生态环境将受到一定影响。坝下的上溯鱼类将不再能进入水库河段,除大坝截流前滞留在库区的少量个体外,库区上溯的群体数量将逐渐减少;随着库区的形成,水流速度变缓,水深增加,一些适于水面宽阔,水流深缓及广布性的鱼类如鲤、鲫、鳊亚科的鳊、鲇形目的鲇;鱼旨科的鳜鱼;鱼危科中的绝大部分及鳢科的种类比例将有所增加,并能形成较稳定的种群,成为库区的主要经济鱼类。

(3)库区水位升高,将淹没原河流两岸的部分土地,淹没区内由陆生生态环境向水生生态环境转变,原有陆生植被被淹没,生物量将有所减少;库区原有耕地被淹没后,将影响农业生产。

(4)发电后,坝下将形成不同程度的减水河段,最为明显的是引水电站,拦河坝至发电尾水入河口之间,由于引水发电,该河段流量减小,其河道原有水生生物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该河段沿岸的生产生活取水将受到一定影响。

3 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电站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破坏植被,扰动地貌引起水土流失。可采取以下生态保护措施:

(1)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施工尽量减少土地占用面积,不可避免占地的,应尽量考虑占用荒地、坡地等,电站工程所占用的各种土地,必须取得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建设。

(2)施工过程中,应搞好各施工场地及道路的排水截流沟渠,避免大量雨水汇集冲刷施工场地。施工场地周边应做好挡拦工作,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修建挡土墙,及时搞好护坡工作。

(3)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应尽量回用于施工,减少弃渣量。对确实不能充分利用的土石方应合理设置弃渣场,全部运往弃渣场堆放。弃渣前,修建拦渣坝,先挡后弃;弃渣过程中应分层堆放,层层压实;弃渣完毕后,应平整渣场表层,对其覆土恢复植被或进行复垦。

(4)施工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并搞好施工设备的减振降噪措施,采取合理的爆破方式,尽量降低施工噪声对区域野生动物产生的影响。

(5)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减免———减缓———补偿”的原则,对各施工场地及主体建筑周边裸露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对确实不可避免的破坏,应按照“破坏多少,恢复多少”,“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在电站附近进行恢复,植被的种类应选择乡土草树种。

3.2 运行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电站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对库区、减水河段的生态影响。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消除或减缓电站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电站应合理规划,选址应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坝抽线、正常蓄水位、装机容量、运行方式等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开发方案,尤其是坝抽线及正常蓄水位的选择,应将减少淹没耕地数量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考虑,尽量减少淹没土地数量。确实不可避免要淹没的,应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开垦与所淹没或占用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应按照规定缴纳开垦费。

(2)对于生产移民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对于就近补偿耕地的生产安置移民,要积极引导他们,科学耕作,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库区农业面源污染;对于无法补偿耕地的移民,应鼓励他们从事其他行业,如外出打工、搞个体商业等,不得在库区进行陡坡开荒耕作,以减少库区水土流失,确保库区水质不受影响。

(3)电站蓄水前应清除库区内的有机物及其它废弃物,蓄水后,应协调相关部门,搞好库区各种废水的处理,确保其达标排放,避免影响库区水质;加强库区农业耕作管理,禁止陡坡耕作,搞好库区及上游沿岸的绿化,尽量减少库区水土流失。

(4)拦河坝合理的设置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保护区域水生生物,并按照相关规定对库区水生生物进行补偿保护;或采取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其他补救措施,如建立鱼类保护区、投放相应鱼苗等。

(5)电站运行期间必须调节发电引水量,确保一定的下泄流量,保证减水河段正常生态用水。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为满足特定服务目标的变量,它是能够在特定水平下满足河流系统诸项功能所需水量的总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电水利建设项河道生态用水、低温用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6)11 号”文件印发的《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对引水式电站坝址下泄流量做出明确规定:“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 时取5%用)”。因此,水电工程建成后,必须按照规定,下泄一定的流量,保证下游减水河段的正常生态用水。

篇7

1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1.1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1.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1.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4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2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2.1发展城镇化建设导致城镇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严重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各类化学肥料、农药用于农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规模化养殖等都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乡村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区域空气。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取代有机肥料的化学肥料对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据研究表明,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长年积淀最终流汇于地下水体,对人类身体健康形成致命的隐患。

2.2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基础

农村工业对区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土法炼硫就使周边大面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局部地区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炼硫附近山同内岭呈现“秃头”,周边大面积农田不长庄家,成为死地,成千上成的农民失去了懒以生存和养育后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业污染的举措,然而受企业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落后地区的乡镇业依旧如故,并没有太大改善。

2.3乡镇工业开发建设使得污染源逐步扩大

乡镇企业是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在这一战略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然而乡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污染城乡生态环境,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2.4农村土地开发导致大量农田被毁,极大地损害了农业产业发展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可再开垦的荒地少之双少,大量农田被侵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属于农村工业占地。另外,大量的农田在农村工业活动中受到污染和破坏,我国每年有近2亿亩土地,其中有15%属于耕地因工业废水而遭受污染。

3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1推动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村与农业的发展

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收成面临巨大压力,产量目标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和农村市场容量,只有保障了这两大目标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劳务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环境目标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将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纳入核算机制,从实物、质量和价值等方面对相对时间与空间内的农村自然资原进行真实合理的统计、评估、测算,以此来确认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时纠正和改变过度损害自然资源现象。

3.2加强政府的管理干预

行政手段、经济制约和法律监督是政府管理农村农业环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够规范,缺货约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进一步规范、优化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和行政干预的严肃性。经济手段则是通过补偿、收费和排污交易等对企业进行制约。这一手段在我国运行已久,问题也十分尖锐。比如排污收费制度是以排污浓度强弱为收费标准,而标准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出资治理污染,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法律监理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动监督城镇经济活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保持一致的法律行为。目前,以法治化建设管理我国农村农业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断出台,但对于农村农业以及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相对薄弱,缺乏相对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和条文。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监督执法的力度,无法确保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强化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3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维护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并没有将自然环境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极易形成对自然和环境资源造成忽视和破坏,导致了很多生产者不顾自然资源保护与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才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彼此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3.4推广生态农业发展

以生态、经济和系统学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业技术,使农业活动、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资源更新高效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投入的工业化农业,是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统一。

3.5加快和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及生态城市为主。面对资源与环境这一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向生态型城镇发展已毋庸置疑。生态型城镇并不是在于绿化占地面积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强调的是自然生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能力。生态型城镇建设要先对城镇做一个整体规划,使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处于调控环境质量位置,同时兼顾区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态学设计,通过对污染集中治理,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严肃处理无法治污的企业等手段,使高频率下的城镇居住环境达到无公害化。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很多城镇气候与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拜燕;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

篇8

1 川崎市的垃圾处理

来到川崎市就不得不说到川崎市的垃圾处理,通过近距离地了解川崎市垃圾处理的历史,就会知道为什么川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会达到近乎百分之百。

1.1 垃圾的有效分类和收集

可以说垃圾的有效分类和收集在川崎市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整个城市看不到垃圾桶,人们都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并且对垃圾进行详细的分类、回收。下面是川崎市垃圾回收分类表,里面详细的对不同的垃圾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而且这些分类知识在孩子们的幼儿时期就由家长、学校、社会进行灌输。

川崎市家庭垃圾收集种类(现行)

1.2 一般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

川崎市目前有四处垃圾处理设施,五处生活环境事业所,一处填埋处理场。由于填埋中心位于南部的临海区,所以用铁路将北部焚烧后的垃圾运送到南部进行填埋,为防止垃圾运输过程中污染环境,采用专门的铁路线运输。政府只负责收集与处理一般废弃物垃圾,不含有工业废物及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理由企业自己负责,政府定期检查、指导。

在川崎,垃圾由居民在家里进行细致的分类后,由环境保护部门在一周的固定时间对特定的垃圾进行收集,通过再一次的分类打包后,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再送往相关垃圾处理、回收公司进行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1.3 川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基本计划

目前日本针对废弃物处理,相继颁发了环境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

川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基本计划时间跨度为2005年度-2015年度。基本理念是以创建有益于地球的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城市为目标。计划目标:(1)抑制垃圾的产生,市民每人每天的垃圾排放量减少180g;(2)推进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全市资源化垃圾的数量增加到20万吨(垃圾的资源化率增至35%);(3)焚烧量的削减,以2005年为基准,将全市垃圾的焚烧量削减13万吨。通过三项计划目标,可以延长填埋处理场的使用寿命,并且可将处理中心减少至三处。

通过这次对川崎市垃圾处理的学习和考察,感到沈阳市在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沈阳市的垃圾基本不经过分类,直接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甚至不进行搜集直接丢弃,造成了沈阳市地下水、地表水、土壤以及农村面临污染的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沈阳市周边有广阔的土地,但随着垃圾量的逐渐增多,目前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垃圾填埋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果再不加以解决,其对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垃圾有效分类处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在日本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才取得现在的成绩,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已经势在必行。

2 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宣传教育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来到川崎之后更是深刻体会到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川崎市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在环境管理中,将环境宣传教育、污染治理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开展,2008年设立了川崎环保会议,每年举行二次,而且活动时市长会亲自参加,体现政府行政部门对环境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川崎市将环境宣传教育从孩子抓起,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同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包括绘制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画册,发送到幼儿园、学校,在小学、中学开展一系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等免费参观学习,并有专职的企业讲解人员耐心的为学生们讲解环境保护知识,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川崎市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分为两大块,一是普及环境教育,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二是环境信息公开化,引导社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川崎市的环境教育的教育范围包括幼儿、少年、青年以及全社会的各类群体,其环境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建设人与环境共生的川崎,一是坚持从幼做起,建立完善的环境普及教育体系,幼儿园、中小学均有环境教育课,而且配有成熟的学生、教师用课本。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环境活动,对大学生组织每年多次的环境讲座;派老师在学校、企业、社区传授环保知识等。

篇9

因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要采取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山区面积广阔,治理生态环境较为困难。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水土资源开采过度。再加上我国生产方式落后,资源频繁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要建立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良性循环中。水土保持的核心内容是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和保护好水土资源。

1.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区别

水土保持重点是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治理,包括治理、预防保护、成果管护三方面。没有形成水土流失的地区,以合理利用植物、水土资源来预防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是对早已退化和遭受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向于平衡。

水土保持对象是水土资源,范围是土地生态系统,应用较为具体,涵盖范围小。生态环境建设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范围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的措施有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生态环境假设除了水土保持还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移民措施。并且,水土保持工作归属于水保部门,但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参与,比如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旅游、环保、水利等。每一个部门都有侧重点和成效。而由于多个部门分割管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重复建设。

2.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2.1水土保持的措施不够

我国山区地带因为认知、技术、管理、投入方面有许多限制,水土保持措施不够完善。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治理规模不集中、治理的标准较低。水土保持工作是综合性的措施,若要治理水土流失,应结合各项措施,发挥其整体功能,提高综合保护水平。但我国水土治理的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一些地区的人们依旧为了发展经济破坏水土资源。

2.2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速度慢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化的获取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进行产业化发展,是遵循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但我国多数地区并没有做好水土保持产业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多在西部地区,因为经济水平低,调整产业结构不严密,未利用好资源优势,开发出特色经济产品。我国水土保持依旧还是重视治理,而忽略产业化发展。

2.3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

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多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监督队伍建设较为健全。但管理和维护队伍却没有落实。有人治理,但是没有人管护。未协调好权力、责任、利益三方面。一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早已建设完备,却被人为的破坏掉。一些成型的工程,因为后续管护资金不到位,未能真实落实管护工作,对工程建设成效有所影响。

2.4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

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由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要做出及时调整。传统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并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求。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也出现了日益突出性的问题。目前,仍没有开发新项目,并对外分享新技术。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无法转为生产力,也不能支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

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制

监测水土保持情况,要先证实水土流失情况,这是规划统筹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如果要有效的检测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开展动态化的水土流失监测,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现状,构建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并积极规划监测网络。完善好监测网点,以此提供可靠安全的监测信息数据。

3.2研究开发新型经济作物

我国多数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需要伐木垦荒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要研究出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经济作物。经济作物要能满足当地的自然经济状况,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山区地带引进优质林木,做好水土保持。科研部门以组织培养的方式不断推广繁殖和应用。

3.3有机的结合治理和管护工作

如果没有管护执法队伍,即便完成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会在某一时间内遭到他人的破坏。管护执法队伍成员负责监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工作。同时,在管护水土保持时,要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治理水土流失,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硬性指标,也是根本保障。加大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集团经济投资格局和国家财政支持,优化农村投资结构。二是将离农村较近的城市资金投向农村,构建全名参与投资格局,或者发展股份制,拓宽投资渠道。把农民手中的剩余资金变为投资资本。三是以政府方面做好宏观调控,以财政、税收、信贷的方式引导农村资金投向情况,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资源和环境。

3.4推广使用科学技术

以现有研究成果,比如垄作区田、道犁耕法,不断加以研究和改进,使操作方法变为更为简便。并尽快应用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已引进和繁育成功的水土保持植物,比如黄花菜、芦笋、沙棘和桑树,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尽量不要种植一些需要大量水源和肥料的作物。科研部门要不断开发新型技术,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生产,促进产业化经营。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让经济迅猛的发展。

结束语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要采取科学的治理和防护措施进行控制,这就是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均是人类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手段,彼此相辅相成。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国家需制定相关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的条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要掌握科学的经验与知识,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工业发展取得空前进步,对我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响,使得我国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我国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将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进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我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意义

生态自然修复就是当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过破坏或者退化后,进行自主恢复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而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说,生态修复是指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生态工程技术等,针对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目的是对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调整、优化,使其与外部信息和能量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随着各国专业人士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是从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改良等方面来实现的,这几方面虽然是针对不同问题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良的,但是其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来进行的,使得已受到损坏的生态环境能够进行系统的修复,并且达到持续利用和发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即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环规律等,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复。此外,相关人员还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存亡等问题,这些都属于自然所拥有的基本属性,我们只有尽可能将其掌握到位,并对其加以运用,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恢复。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态修复。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非常辽阔的大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积等特征,这些因素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并且各种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也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从单一地区生态环境成功恢复的案例来对其他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保证生态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自我修复。2.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存在着植被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农村大多是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等一些偏远地区,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重视起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针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态移民或者生态修复方案,从而更加科学地治理、恢复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格局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建立系统的生态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态修复工作产生在在破坏现象,从而促进我国生态修复的长远发展。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和完善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通常情况下,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影响而产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们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为方面却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的,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来产生一系列的人为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心中缺乏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他们认识不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其后果的严重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常常在监督较为宽松的地区,由于各种利益等因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生态保护观念深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让人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监督和管理,不做那些伤害环境、破坏环境的事情,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2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用。为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们除了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外,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较高端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将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注意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关的技术,进而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更加绿色化。此外,相关部门之间也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我国在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加强技术引进等各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苏江 宁何 单位: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S891 文献标识码: A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该市水土流失区大多数处在地势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境内的坤泥河流域、四站沟子流域、肇兰新河流域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目前,肇东市政府已将水土保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大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搞好城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归纳来看,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污染环境,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工矿企业特别是煤炭、炼焦企业在规划治理前,由于没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一旦遇到大风天气,煤灰四处飞扬,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其二,淤积道路,堵塞管道,污染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建设极易破坏原有的地貌、植被,产生松散堆积物,很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对城市的蓄排水工程造成严重淤积,导致城市水利工程效益和防护能力大大降低,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其三,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受城市开发建设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柏油、水泥路面取代了城市原有的地貌,导致土地“石漠化”,加大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面热辐射,从而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其四,增加城市自然灾害频率,造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无疑会增加城市自然灾害频率。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城市沙尘暴、城市干旱、洪涝等频频发生,造成生态严重失衡。

2.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目前,肇东市政府已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城市规划中,并组织水务、土地、林业、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全面勘察,确立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通过实施封育保护、封禁治理等措施,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水土流失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以下结合肇东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几点对策:

2.1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水保意识

水保部门要搞好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增强全民城市水保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建设规划中,切实将水土保持工作落实到位。

2.2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

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现状制定出适应城市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必须对规划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避免造成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失衡。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需要做好以下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同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相结合;二是同城市基层设施建设、城市开发相结合;三是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四是同城市发展、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水保生态监管体系,实施“开发一片、建设一片、保护一片”的方针。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切实将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

2.3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各个城市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对开发区的建设要进行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对市场水系应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以提高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对城市郊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各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城市以开展水系整治为重点,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有的城市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危害;有的城市将城郊开发同小流域治理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一个观光、休闲的活动场所。

2.4搞好园林绿化,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在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城市中,最重要的治本措施就是大搞植树造林,实行绿色覆盖。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宜种植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的树种、草种;对城市边缘的废弃地应栽植适宜的树种或草种,进行绿化保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裸地、空闲地、工程开发恢复地应及时植树种草,使城市具有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城市的交通道路、住宅区以及广场公园进行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对城市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沿海林带、环城林带以及荒山荒坡造林,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2.5配套建设城市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采取配套的水利工程措施来进行综合防治。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一般包括:拦渣、护坡、防洪排水、防风固沙等。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应根据具体清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城市基建的劈山、挖基工程,要建设挡土墙以防出现山体、土壤滑坡坍塌现象;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沟以及流域,宜梯次建设谷坊、闸坝,以便拦蓄下泄的沙石;对正在施工的项目区应设置排水沟渠,及时排除路面积水,以防出现洪涝和淤积现象。

3.结语

近年来,城市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城市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以确保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启明.浅谈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J].中国科技财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