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0:49: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R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77-02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制剂加工发展到开发、生产医药中间体;从简单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厂房,制药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本文将就制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和趋势。
一、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优势
1.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已将制药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行业来发展,2009年6月5日,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了制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制药的战略性地位,提出较为具体的制药行业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制药行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前一些科技发达和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制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制药行业集群,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制药行业的产业结构,这些都对我国的制药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同时,我国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行业规范政策的陆续出台,整体上调整了行业结构及药品流通体系,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合并等形式实现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另外,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也为制药行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在医药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进一步强化了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从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基础医疗为目标的制度法规,规范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生产供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对促进我国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具有发展制药行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尽管我国制药业起步较晚,但起点相对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小,这些为我国制药企业提高了比较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的启动和医药内需的扩大,我国制药研发加速,近十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制药行业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3.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不断加强,药品市场每年增加5000万美元的市场需求,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撑我国的制药行业发展,制药生产企业仅仅依赖国内市场就可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大力扶持制药行业发展,将其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行业,制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劣势
1.研发投入不足
制药行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自2005年以来制药行业的研发投人比例在全球研发投入2000强企业中一直稳定在18%左右,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但是,我国制药行业与美日韩和英法德等典型创新型国家有着明显差距。2012年,我国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经费占工作总产值的比例仅为1.6%。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了23.63%和24.92%,韩国在六个国家中比例最低,也达到了2.51%。在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制药研究投入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一般来说,高昂的开发费单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是无法达到的。
2.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制药企业全年销售额仅相当于国外一家大企业全年的药品净销售额,我国最大的生产企业华北制药集团在世界制药企业中位居200名之后。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近六千家制药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仅有21家,年销售额5亿元的有34家,大多数企业处于规模小而分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不具备新药开发的能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
3.创新能力不足
上面已经提到,我国新药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差,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4.经营模式老旧
一直以来,我国的制药行业因为巨大的需求和不可替代性,整个行业在我国产业中处于强势的卖方市场,因此产品质量差、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大发展,国外制药企业的强势进入,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的传统经营危机四伏。单纯的促销不再可行,需要在研发的同时,扩充产品线,开发新领域,还要为优质优价的医药产品提供畅通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市场氛围,不要一味的只做市场的跟随者,而是应该成为市场的开发者。我国制药行业需要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5.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并购、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及措施
(一)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制药行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之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已逐步形成高制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制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向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制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
将制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制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羁觥V埔际跸虿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联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制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有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三)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研发水平
制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制药水平提升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将来我国的制药行业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大力加强制药行业创新体系建设,200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了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制药方面的工程研究中心,而在以后这一数字将会不断刷新。唯有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我国的制药行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66-01
近年来,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联合日趋全球化,在整个制药生产当中居于首位。就以现代化西药制药生产技术而言,它在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制药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生物制药技术为主的制药工艺应用不仅为人类解决目前存在病症提供了技术指导,也有效的消除了营养不良、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1.生物制药技术现状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生物药品的开发与消费数量惊骇世俗,其开发资金也十分的巨大。就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生物制药技术总体投入了100多亿人民币,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目前的生物技术应用工作中,其主要是从基因工程、酶以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和细胞工程等方面入手的。
1.1 基因工程
在当今的生物研究当中,激素以及多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和技能的主要物质手段,其活性强、临床效果十分的明显。但是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十分的稀少,从人体以及动物体重大量的摄取难度极大、来源限度极为严格,在供需矛盾上存在着严峻的缺陷。而在现代化生物制药技术当中,其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廉价、高效的药品,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指导。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激素之一,它在提取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匮乏、价格昂贵的特性,而利用基因工程则有效的解决了这种现象,并且有效的实现了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流程和要求。
1.2 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
微生物在转化成为酶或者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过程中,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制药工艺当中,逐渐弥补了酶中存在的不足,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中极为显著,其无论是优势还是在制药模式上,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制药技术在目前的应用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体系包含了固定化细胞、特别为生物等等。
1.3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体系之一,它的应用为药物资源开辟、微生物原料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指导,为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出至关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无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方面都有所涉及,其重要方面的应用数量高达90%以上,而西药更为常见,几乎涵盖了西药生产各个领域,为西药生产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生物技术在西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物制药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临床治疗药物,其年销售额更是高达70多亿。就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它在西药制药生产中的应用不仅为需要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更是为西药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水准。
2.1 生物制药技术在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就全球各种疾病引发的死亡数量进行分析,因为肿瘤而引起的死亡率高居榜首,就我国而言,每年所诊断出的肿瘤人数高达百万以上,因为肿瘤病症而死亡的人数高达50万。就我国每年就肿瘤药物的研究费用高达一百五十多亿。其中肿瘤作为多种机制导致了复杂的疾病,现在就早期诊断、手术、治疗等手段的选择上,更是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时间里肿瘤药物会迅速的增多。如果在利用的过程中将其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其整个工作在扩散的过程中都是以下系统化、全面化进行的。在目前的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工作流程的应用都是整个肿瘤治疗制剂中最多的一项,它也很快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神经药物
神经系统药物在利用生物技术治疗老年痴呆、脑中风等多种药物体系,在应用和研究的过程中它包含了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多种新药物的选择。目前,已经在许多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得到重视。用于治疗末梢神经炎和脑萎缩硬化症的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都开始Ⅲ期临床试验。全国每年中风患者大概60万,每年死于中风患者达15万。现在有效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不多,特别是很少有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CerestaL已被证明能对中风患者的脑力有显著改善和稳定作用,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2.3 免疫性药物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红斑狼疮、哮喘、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达4000多万,每年花费巨额医疗费,很多制药公司正对这类疾病进行研究。如Genentech公司研制出一种治疗哮喘的单克隆人源化免疫球蛋白E抗体,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美国Cetor’s公司开发出一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TNF-α抗体,治疗的有效率达80%。有些公司运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治疗方法是把胰岛素基因导入到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人体,让这些工程细胞可以进行全程胰岛素供应。
2.4 冠心病治疗药物
我国每年有接近一百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都要花费高额的治疗费。未来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推动制药工业迅速发展。Cen-tocor′sReopro公司利用单克隆抗体对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治疗以及对心脏功能的恢复取得了成功,这标志着诞生了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随着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以及基因操作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正在进行商业化开发,推动了治疗学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构造转基因动物和植物,都以实现产业化开发,以转基因绵羊为载体生产蛋白酶ATT抑制剂,来治疗囊性纤维变性和肺气肿疾病,进入到了Ⅱ、Ⅲ期临床试验。
3.生物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今后10年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西药制药中如何合理、科学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将成为影响现代西药制药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整体医药生产水平和工艺的关键。 [科]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生物药物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品。
1.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历史
生物生物制药产业自1953年发现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历经29的研发,于1982年成功在美国上市了第一个重组胰岛素,从此拉开了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陆续在1986年上市了第一个单抗OKT3、第一个重组疫苗、第一个抗肿瘤生物药物a-干扰素,1987年第一个动物细胞基因工程产品I-PA上市,1989年EPO上市,1994年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ReoPro上市,1997年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Carcitel及第一个治疗性抗体Rituxan上市,1998年第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Vitravene、Neupogen上市,2002年第一个治疗性人源性抗体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上市。2004年我国批准了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上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自此开启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大门[1-3]。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行业现状
目前单抗药物是世界生物制药发展的主流药物,笔者以单抗药物为例,阐述一下单抗的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1、朝阳行业、增长迅速、利润率高、成长性好;2、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技术壁垒高、审批难度大;3、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资本市场青睐、估值高;4、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重复开发,质量不均。
趋势分析:1、以仿制为主,逐步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加速进口药品的替代;2、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加,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并购重组行业整合将成为趋势;3、企业发展短期看资本和技术承接能力,长期看技术研发和专利保护能力。4、2010年开 始大量抗体研发企 业诞生,技术逐渐成熟,2013开始申报迅猛增长。目前,共有近60家企业申报,获得批件不到10家,从企业背景来看,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抗体研发企业的必备条件 。
3.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医药产业一直处于落后于美国、欧盟,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出台促进医药健康发展的政策[4]。
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国家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5,6]。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1.52%,2010年行业产销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0%。
未来我国生物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
在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快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做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的全球大气候下, 我国政府也将生物产业定义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随着我国《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标识了业界期盼多时的生物类似药政策大门即将开启[7]。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生物制剂已逐渐成为全球制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里,生物仿制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众多生物药专利到期浪潮袭来,原研药企正在想方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加固"专利堡垒",生物仿制药企业则在积极地从各方面增强竞争力以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随着生物制剂的不断发展,包装材料和给药系统作为生物制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提升药品附加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越来越受到生物制药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生物技术的应用创立了有160年历史的医药工业,目前正迅速向农业和工业领域渗透和发展,并将对化学工业及其他工业制造部门产生巨大的影响,即改造传统产业,重塑产业结构。日前公布的安永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生物技术领域收入增长了17%,达到了546亿美元。其中,美国在此领域的成就遥遥领先,其收入为42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80%。此次研究调查了641家公共生物技术公司和3775家私营生物技术公司。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生物技术公司从2003年底起又开始了上市活动。去年全球生物技术工业共从资本市场募集了212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15%。根据安永公司的调查结果,去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通过风险投资渠道获得的支持创历史新水平,超过所有风险投资总额的21%。生物技术产业也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其中美国为36亿美元、加拿大2.71亿美元、欧洲14亿美元。
自1992年生物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以来,仅美国保健生物技术工业收入,就从1992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0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4月初为止,美国公开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已达3110亿美元。其中2004年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盈利7.85亿美元,安进公司(Amgen)盈利24亿美元。2004年生物技术工业的投资达170亿美元,这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风险投资达36亿美元。
与此同时,治疗性克隆研究为那些支持它的国家,如英国、瑞典、中国等,提供了战略机遇。英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雇佣的工人超过175万,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英国政府一直对生物技术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是英国的优势所在,是英国产业的未来。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大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是积极转变观点、调整政策、抓住机遇、促进科技发展,还是出于保守观念或者政治利益的考虑遏制科技发展而丧失机遇,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蓬勃发展的关键。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对待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截然不同态度,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将出现新的变革[8]。
4.意义
近年来,人类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生物治疗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其在治疗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市场总额为1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总额的2%。但是中国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希望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产业。
参考文献
[1] 高志鹏. 生物制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科技博览, 2015(40):190-190.
[2] 吕强. 浅析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策略[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4).
[3] 王旭, 崔韶晖.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19):115-115.
[4] 毛开云, 杨露, 王恒哲,等. 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1):111-119.
[5] 尹再强. 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14(11):33-33.
1、 加入WTO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中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 “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见表1),到 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表1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注: 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AN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药生产中心。
(二)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002年,医药产业和市场中各种因素集中交汇,相互作用。2002年是医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医药生产企业发挥“九五”技改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年。总体上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而位居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长速度。
从医药行业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10.06%;进口增长37.1%。2002年前10个月,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进口总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8.46%。总体上看,全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能够完成全年预定目标。从内部结构来看,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的47.8%。整体上讲,医药行业出口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主要是依靠化学原料药出口拉动。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2002年以来增长势头较好,有利于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医药经济运行在2002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讲,我国医药产业今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增势较为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这种运行和发展格局得来不容易。自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医药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上游相关产业价格上扬。这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要求医药产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适应政策调整变化、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提高对成本的影响。医药产业正是在实现了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地。
2、全球制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2002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逐步成为国际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在国际医药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基于降低制造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寻求转移生产的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和分销基地。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一批国内医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生产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
3、化学制药工业已经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2002年以来,国内各项结构调整政策对化学制药工业产生积极影响,产品升级加快。从化学制药工业的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及盈利能力状况上看,产业整体运行平稳,盈利水平较好,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从而促进该行业基本进入成熟工业发展行列。
4、生物制药工业成为产业亮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基本走出低谷,高科技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2年10月底,生物制药行业资产总计划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行业总资产增幅高3.54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长17.23%和9.13%,特别是费用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13.67%和12.82%,是全部医药行业中最高的,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该行业资金运行绩效相对不尽理想,销售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该行业总体资产运营、销售模式尚不够成熟,有待于在适应医药市场发展中通过销售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而拓展赢利空间。而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来看,主要制药因素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较少,适应当前医药保障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因此,下一步发展要在加快创仿结合上下功夫,尽快建立与我国医疗消费不同层次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学生 李雪 指导老师 张小梅
摘要:医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被视为永不过期的朝阳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药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制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应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应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准备和处理,以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化厂房,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本文将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国务院的若干政策,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医药行业的更具体的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努力,并增加从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正在不断创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制药工业集群增加行业集中的规模;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都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连续出台的行业规范和政策,行业结构和药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调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式。此外,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医药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有大约26万种生物物种和2800种药用植物资源。它创造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制药行业开发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和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已经提高了中国制药企业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规划和医药内需的扩大,中国的医药R&d有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不能够产生或在过去的成本问题。生产高价药的技术问题,医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三)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市场增加了5000万美元,每一年的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持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只在国内市场上依靠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医药生产研发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约八成左右的比例,这部分企业往往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以中成药行业为例,2010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中成药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业相加只占到整个中成药市场的23.7%。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投入金额不足,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近年来上游原料供应环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制药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价格谈判的资本和实力,所以每次价格波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下游医药流通环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的垄断优势逐渐显现,流通企业开始凭借其渠道优势不断向制药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制药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六)营销推广模式老旧
营销推广模式单一老旧也是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终端销售以代金销售和客情关系维护模式为主,缺乏专业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确实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增长,但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医药市场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代金销售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风险,逐渐被淘汰出局。
同时,药品的广告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密度较高,加之很多企业在广告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只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不少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七)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彼此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合并、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措施
(一)注重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医药行业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过程中,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也需要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聚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例如,2000年,中国建成的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十三五”以来的生物制药计划。
(二)加大研发投资,保证产品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不注重研究和开发新药,它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并在部件,制造工艺,药品标准的条款进行的产品创新。在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的R&d投资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医药,科伦药业,仁孚药业等企业也重视R&d投资非常重要。在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会朝仿创移动。
(三)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营销推广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代金销售和客情导向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推广模式随着媒体和信息多元化应运而生。以专业广告推广、学术推广为主要的推广营销手段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专业广告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最终带动产品的销量提升;学术推广通过把临床实践中提取的产品核心价值传送给目标医生,再通过医生影响患者,达到建立学术权威和用药习惯的目的。很多外资企业在学术推广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创新媒体工具也为药品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网络互动问答、微博、健康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和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达到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监管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整合,同时也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备和药品的支持,而且还与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和工业发展的联合行业。目前,中国已逐步推广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控制假药,并出现在当前医药行业的假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旭明,蒋渝,杨会全,等.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6(1):25.28.
据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19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MF)负责人预测,到2012年全球抗癌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15%,仅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就将达到80GT,美元左右。
就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而言,截至目前,虽然生物制药板块指数从年初至今已累计下跌16.09%,PE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已从最高位溢价率的237%(2010年11月)跌落,但目前溢价率仍在190%左右。
中投顾问最近预测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而“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
种种迹象都表明,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2011年6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2011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透露: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将发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并且《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在中秋过后出台,此次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明确的扶持,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如此可见,作为“十二五”振兴中“七剑下天山”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落后与先进并存是目前行业现状。但制约其行业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行业战略如何制定?中国生物医药路在何方?“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抉择。
抢螃蟹时代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而且最初理论层面较多,进入产业还未成形。”军事医科院五所病毒研究室主任秦鄂德教授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起步晚是中国生物医药的短板。但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药的需求合力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会保持每年至少20%的增长。
“从大环境上讲,生物医药产业同汽车、通讯、电子产业相比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和国民医疗消费水平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说发展的空间大,国外看重的就是我国人均医药消费。”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楼小强向记者表述了几乎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由于医疗消费的刚需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有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40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并形成了上海张江、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南北双雄”基地。
截至目前,以国农科技(000004SZ)、一致药业(000028szl、海王生物(000078SZ)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
除了国内企业的集中发力,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
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的“东进大潮”则是入主中国市场最为激烈和最为鲜明的例证。
研发外包业务典型的代表企业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TXROG)、德国拜耳公司(XEBAE)、美国强生(NYSE:JNJ)、瑞典阿斯利康(LSE:AEN)、丹麦诺和诺德(NYSE:NVO)和英国葛兰素史克(LSE:GSK)等。
在生物医药临床领域,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就会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如美国辉瑞公司(NYSE:PFE)和美国惠氏(NYSE:WYE)等。
2004年,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模式。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2007年8月美国礼来与和黄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型的癌症药物靶点新药。美国礼来、辉瑞等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药物研发合作模式进入中国。
2011年9月22日,美国施瑞科技公司与炎黄光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就组建“生物医药研发及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掺杂了国内企业、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并举的局面业已形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机凸显。
仿制乱象
可一边是“攻城略地”的红红火火,一边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量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仿制还是原创。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所研究员杭长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医药目前的现状是仿制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同样,拥有天然优势的被誉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没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问,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
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S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P,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100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比如干扰素,生产企业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复生产将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行业人士马良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验证了马良的说法。据资料查证,目前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过千万的厂商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销售额在几百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各种干扰素加起来的销售额不过5亿元左右。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的创新药物,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生物医药的弊病。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利润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杭长寿研究员说,创新能力缺乏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很多药物品种是低水平重复,一个仿制药物或制剂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竟相申报,无序竞争造成了仿制药厂利润低下,缺乏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S种380多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0多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前15家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仅为3561亿元。
可缘何仿制药成为市场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医疗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机构促进生物仿制药使用最根本的动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生物仿制药被政府和医患双方接受将是对小分子仿制药的一种映射控,生物仿制药在诸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之类的成熟的仿制药市场的接受程度将很大。尽管人们对生物仿制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争议,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潜力,因此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积极推动生物仿制药的立法。
可仿制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却远远大于其“合理”的存在,这点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马良向《环球财经》表述了他的担忧。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如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入为起讼的黑名单。
“其实仿制之所以兴起和行业性质有关,除了研发成本,国内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对新药研发的意识还没有到战略高度,毕竟这个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是短期行为。”楼小强强调说,对药品研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研发无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药公司必须与专利药企业,还有医疗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杀出一条血路。对于生物仿制药公司来说,策略必须是直接针对与专利药公司有关的。但是传统的仿制药公司并不擅长新兴市场的销售和促销,因此,仿制药公司将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杭长寿也如此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
“桥头堡”的瓶颈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市场是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楼小强一语蔽之。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7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16~26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诱人,市场扩容速度较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是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广阔市场。“默克选择与先声药业建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业务有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声药业积累了不少市场渠道与政府关系,而且先声药业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外资企业最青睐的地方,有了这些关系和渠道,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市场也会更加顺畅,这也是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市场大是利好,但制约中国生物医药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药企和研发的脱节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本的话语权在于平台和市场,目前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医药无法同进口药相抗衡。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医药消费都是被国外医药公司控制的,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楼小强告诉记者,就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而言,专业的研发配合药企对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势,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但研发外包给国外企业做代工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国内没有形成研发企业和药企的对接。
“由于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整个行业投资才40多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的投入),实验室装备落后,直接制约了科研机构开发新药的能力。同时生产厂家只想坐享其成,不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重视培养新药的自主开发能力。”行业人士张斌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药企也有难处,生物医药的高成本特性是企业顾虑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研发水平除了化学合成具有优势外,在研发的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企业为风险考虑也无可厚非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姓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道。
其实说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理由很简单。中国CRO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药企,化学合成是中国大多数CRO的优势,而国外大牌CRO则把控着后期临床。决定权不在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企业间的错位,资金的短缺和资本的滞后成为阻碍生物医药的又一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试环节薄弱,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细胞培养及各种介质、仪器依靠进口,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晋海向记者坦言。
“其实创新药怎么做?以前政府部门出钱,但资金都流到科研院校,这种方式就值得思考,因为学术界和
工业界是有距离的。学术界关注研发理论,但工业界考量的是市场。”楼小强直言到,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的合力,只有产业链打通了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不过可喜的是,2010年2月8日,在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科委“全面推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银行表示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专项授信额度。并现场向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及康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发放共计9600万元贷款。
变革立身
瓶颈存在,但行业必须发展。随着主要医药市场国家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医学模式由晚期治疗向早期预防的转变、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变革势在必行。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计划司司长韩立新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工业设计参照的是原苏联的模式,而原苏联并没有施行GMP;改革开放后医药界引进外资,自然就引入了GMP。而除GMP之外,国外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也是由合资企业引入中国的。外资的进入实际上推动了我国医药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合资企业在引入资金、引入产品与技术之外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此可见,引入外资和中外合作模式显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首选。
“合资企业和品牌合作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日本的制药企业也是这样的模式,开始也做仿制药,然后合资,最后是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模式是同归国的制药企业合作。”楼小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不过目前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振兴和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出现四大变化。首先,创新能力将有突破性进展,25个创新药有望投产;其次,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制剂实现向欧、美、日市场大量销售;第三,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第四,一批企业实现转型。
同时,科技部也围绕改善民生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今后5年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一是着力增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培育生物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56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20世纪70年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视。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行业发展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知识产权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实质上为财产权,是依法享有的权利。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知识产权象征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人们肯定,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即为与行业相关的发明创造与智力成果衍生出的财产权,主要组成部分为专利、技术、商标、商业中的未公开信息、计算机软件等。
生物医药行业对于知识产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是其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多、回报高等特征决定的。所以,很多国家对生物产业相关事项进行立法的步伐逐渐加快,指导与保护生物产业发展。从1985年至2008年期间,逐渐颁布与完善了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反映出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态度。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带来的财富与名誉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视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促进科技向创新方向转变,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的速度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对知识产权相关法规进行进一步完善,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进行知识产权优势与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转化,占据科技与市场高地,促进政府率先进行有关规则与行为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交往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与谈判资本,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分享,有利于经济利益的维护。
2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种类较少、质量不好。虽然我国当前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很多药物实际上是对国外已经研制出的药品进行仿制。事实上,我国药品开发的能力显然不及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我国在某个时期中研制出的新药多于1500种,其中一类新药多于70种,但是分子机构具有独立性的只有2种,几乎没有全球公认的创新药物;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意识不足。虽然知识产权能够显著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但是其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全面普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生物医药行业中确切了解知识产权包含种类的人员仅仅为43%,了解其中具体内容的更少,大约在16%,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不到十分之一;对其进行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由于我国开始建设相关制度时间并不长,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这种制度上的缺失导致部分保护工作不能切实进行。另外,转化一些科研成果时使用的方式通常为技术转让,在签订合同时并未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进行,对权利与责任等规定不明确,引起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3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3.1增强资金投入力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更是企业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筹码。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只有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科研重视,创新技术,才能使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通过仿制生产医药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单纯改变剂型的方式受到冲击,进行非专利药物的生产不能保证经济收益,给企业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加强技术上的创新,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唯一手段。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审视自己以往研发与生产中存在的弊端,加强技术上的创新,构建创新体制,以适应当前市场与时代需要,创造技术创新条件,并且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为技术上的创新提供助力。
3.2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优势的重视
虽然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生物制药处于劣势,但是中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与现代技术进行配合,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随着化学药物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重视,生物医药与中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WTO显示,虽然化学药物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效果,但是有引发另一种疾病的可能;在医疗技术与现代人们治病观念的影响下,使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将病原体直接杀死转变为对生物体自身功能进行强化,依靠人体天生对疾病的对抗能力治愈疾病;在当前环保意识加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增加、老龄化社会到来等的影响下,疾病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继续使用化学药物已经不能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中医药是我
国现阶段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其优势,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例如美国每年在中医药研究中投入的研究资金高达千万美元,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中医药甚至能够在治疗艾滋病等中发挥作用,我国应该感受到危机的存在。我国的中医药资源极为丰富,当前分为35类、43种剂型,中成药多于5000种,在传统中医药行业中融入更多现代技术与新进治疗理念,并发挥长久以来使用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经验的作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为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与其他国家的竞争提供辅助作用。
3.3培养优秀知识产权人才
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不能适应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觉醒时间晚、重视力度不足等情况,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置有专门的课程,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并未设置相关课程,在生物医药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不是专业人才,并未经过正规的知识产权教育,阻碍了生物医药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针对该种情况,需要拓宽知识产权教育范围,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不仅了解相关法律,还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该过程中,对激励制度进行创新,提高科技人才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兴趣。
3.4完善相关制度
一、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虽然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已经呈现明显的背离发展态势,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2003年9.4%,2004年8.8%,2005年8.4%,2006年7.9%。
我国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已连续几年徘徊在5-6‰,有半数以上省份的商业企业汇总性亏损,医药流通企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
终端市场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2006年销售统计第一终端增幅下降,占比为44%,而第二和第三终端增长明显,占比分别为17.8%和38.2%。
医药企业GMP、GSP改造和并购重组等并没有使医药行业多、小、散、乱、差的竞争局面得到实质性改变。另外,在民族医药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的同时,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两大阵营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6年可谓是医药行业的多事之秋,药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治理商业贿赂医药行业首当其冲、国家药监局地震让整个医药行业蒙羞、药品持续降价进一步殃及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继医院招标之后挂网采购和二票制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运行、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媒体的不正当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医药行业成为万人所指的众矢之的。
2007年,一方面国家将重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等法令性文件,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招标、挂网、同质化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将继续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成本上升、银行还贷压力加大等内部因素将继续左右医药企业的命运。
二、 西方产业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1880-1920年)是西方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今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的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硝烟四起,市场秩序混乱,全行业亏损,产业整体失效,行业内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
金融资本家JP摩根奋起自救,驱动、主导美国产业大重组。JP摩根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吞并785家小型钢铁企业,成就了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资产达到15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控制美国钢产量的70%。
随后洛克菲勒推动40多家石油公司组建托拉斯,形成美孚石油,杜兰特推动200多家汽车企业合并成通用汽车,与福掌汽车产业秩序。这一轮产业重组浪潮几乎波及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金属原料、石油、金属加工等行业尤烈。产业过度竞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规模经济性得以实现。美国现代大工业崛起,彻底拉开了跟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落差。
美国医药产业同样经历了这一产业重组过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医药企业数量曾经达到3000余家,在随后的20-30年里有近半数医药企业退出了市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市场竞争和并购重组,美国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
纵观西方产业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北美产业史的摩根时代,以史为鉴,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首先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仿制药激增等问题,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其次,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医院占据主导地位,医药工商企业的谈判能力较弱,利润空间狭窄。第三,能源和原材料涨价、药品降价和营销费用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截止2004年12月11日,中国医药市场已全面对外开发,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国内制药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已是医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3、并购重组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逻辑,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甘心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被淘汰出局,最终只有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推动医药产业的重组与升级。
4、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品牌化是企业创造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
三、未来哪些医药企业可以获得生存权
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国医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制药企业脱颖而出,那么哪些制药企业可以赢得下一轮市场竞争,获得未来的生存权呢?笔者认为以下六类企业值得关注。
1、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发展多年已经建立起强大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长期市场培育的结果,更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另外,合资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新产品的持续开发与上市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运营领先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国有大型制药企业具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它们并不缺乏产品、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的只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体制决定观念,观念影响机制,机制制约发展,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困扰企业发展的机制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企业内部多年积淀的资源和蕴藏的潜能将会释放出来,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3、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通过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以产品、技术和品牌建立并持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是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和各地市场发展不均衡,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将与大型制药企业形成舢舨与航母和谐相处的共赢局面。
4、具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许多国内制药企业跳出国内同质化市场竞争,放眼国际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浙江的海正药业和华海制药等化学原料药企业,它们的有些产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应当看到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将投资行为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找到好的企业家―早期培养―投资后服务,到为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资本的对接口,与企业一起分享其高速增长收益的产业投资模式,或将成为PE行业的主流模式之一。高特佳在产业投资上的探索和经验,可为业内提供一个参照的样本。
在国内众多的PE机构中,这是一家偏执甚至一根筋的投资团队;在同行大都热衷于Pre-IPO短平快的套利游戏时,它却执著于“打造一个产业平台”。
正是凭着这种 “想法”,高特佳的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拥有了一家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而随着博雅生物(300294)的上市,高特佳创始人兼董事长蔡达建和他的团队憋了多年的一口气终于举重若轻地吐了出来。
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用“死去活来”来形容高特佳最恰当不过了,而其打造长线平台的“执念”,也随着博雅生物(300294)的上市而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执念:打造长线平台
2001年成立的高特佳,与当时的其他本土第一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一样,一出生就面对异常艰难的市场环境,创业板迟迟不见踪影。在2001-2004年的初创时期,高特佳摸爬滚打完成了5个项目的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新材料、电子和医疗。而对于高特佳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蔡达建与当时的同行们一样迷茫。刚开始打算参股金融机构,还曾参加东吴保险的筹备,但中国金融行业高门槛的现实,让高特佳的种种打算无功而返,用蔡达建的话说,“有些想法和探索,的确带有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
这一时期,年轻而稚嫩的中国投资界将“股神”巴菲特奉为圭臬,蔡达建也悉心研究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与其他同行得到的“价值投资”的“真经”不同,他获得的感悟是“巴菲特的成功之处是其独特的公司架构及商业模式,在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产业投资模式”。
恰在此时,高特佳曾跟随高盛投资的迈瑞,于2006年9月登陆美国纽交所。这一很大程度上“无心插柳”的投资,“让高特佳团队看到了资本与产业的有效结合,对推动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亦发现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蔡达建回顾。
应该说,迈瑞案例让蔡达建以及高特佳团队从此种下了根深蒂固的“医疗行业”情节。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高特佳集团开始形成“将集团打造成产业投资平台,并在健康医疗行业构建长线平台”的战略雏形。
理由很充分,在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医疗健康行业必然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成长。从美国标普100成分股来看,最多的也是医药和消费类公司”。高特佳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产业投资平台,就是树立了一个长久的事业目标,“简单地说,没有这个平台,就只能做短线,只能阶段性持股,而医药这个行业是非常适合长期持有的,长期持有才能分享长线收益。事实表明,标普500成分股中的医药类公司,大都是股市的常青树”。
2006年以后,高特佳又陆续投了若干家医疗企业,其中包括血液制品企业。至今其在血制品行业以及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累计超过2亿元(表1)。
首先进入高特佳视野的是湖南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达生物”)。
2005年,景达生物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湖南省唯一的血液制品企业―南岳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岳制药”),持股5%,另95%的股份由紫光古汉(000590)持有。由于南岳制药生产的人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销售价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成为众多战略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此后,在景达生物前董事长毛金武和紫光古汉前总裁刘箭联手运作下,通过一系列股权腾挪,至2006年12月,景达生物成为掌握南岳制药60%股权的控股股东,紫光古汉持有的股份降至36%,其余4%由景达生物总经理张翔持有。
在景达生物收购南岳制药的过程中,高特佳适时出手。2006年7月,高特佳出资3200万元(其中2375万元作为资本公积金,825万元作为注册资本)入股景达生物,持有景达生物20%股权。高特佳入股后,随即推动景达生物启动IPO计划。
然而,紫光古汉一直意图重新拿回南岳制药的控制权。2009年4月,其启动增资扩股和定向增发:上市公司将持有的南岳制药36%股权加2000万元现金入股景达生物,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持股27.68%。随后,紫光古汉计划向景达生物定向增发,使景达生物全资拥有南岳制药,而紫光古汉实现间接控股南岳制药。如此,紫光古汉可以通过重组解决资金与产业发展瓶颈,景达生物则可以实现借壳上市。
由于增资过程未实质完成,紫光古汉定向增发方案胎死腹中,这也为其后围绕南岳制药的股权争夺埋下了隐患。在多方博弈中,高特佳打算进一步增加持股比例,以获得景达生物的控制权,进而实现将其打造成长线平台的目标,在毛金武被羁押前的2009年11月(2009年12月,毛金武和刘箭因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被刑拘),高特佳与景达生物签订了意向协议,约定以每股4.9元继续接手其股权。如果转让完成,则高特佳的持股比例将达到95.45%,从而间接控股南岳制药。此前,景达生物旗下的景达制药等资产已被剥离,南岳制药是景达生物仅剩的优质资产。
但在重组过程中,由于景达生物的负债不平衡以及股权纠纷等问题,导致高特佳的方案最终流产。
不过,通过对景达生物的投资,蔡达建和团队对医药健康行业越来越有信心,不断加大在该行业的投资。“医药行业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未来想要在医药行业白手起家创业,难度越来越大,甚至不太可能。”蔡达建认为,医药企业面临两个门槛,一是技术门槛,二是营销门槛。“对我来说,刚开始切入这个行业难度是很大的,但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血液制品行业有许可证壁垒,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多数国有企业管理理念落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来说,只要把市场化的理念带进去,把事情做好,就好了。”
循着同样的思路,2007年底,高特佳集团以9519.92万元的代价收购了博雅生物85%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这个案例是高特佳历史上决策最快的,时间之短业界罕见,入主博雅生物时,蔡达建曾向媒体透露“项目从接触到正式签约耗时仅一个多月”,引发了外界对高特佳是否进行了深入尽职调查的质疑。“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觉得过于草率,其实这背后是有基础支撑的。我们对这个行业已经比较了解,而公司也是朋友介绍”。在博雅生物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的今天,蔡达建轻松笑言。
既然要打造长期平台,蔡达建和他的团队一开始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健康医疗行业的投资周期可能会比互联网产业长一些,我们投资医疗企业后,就要跟企业一起,培育这些目标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包括持续研发能力和一开始所确立的模式创新”,蔡达建当时信心满满,毕竟,脱身于国泰君安投行部门的高特佳团队,有较丰富的企业并购和整合经验。然而,尽管做足了规划和准备,但未曾料到,在这两个项目上,天灾人祸,高特佳一样也没躲过。博雅生物遭遇“天灾”,景达生物遇到“人祸”。用蔡达建的话说,“这样的危机,投资人一生中经历过一次就够呛”。
危局:“高特佳曾经那么惨”
2008-2009年,在高特佳的历史上,是最惨淡的一个阶段。有媒体直言“高特佳为什么那么惨”―投景达,景达瞎了,投博雅,博雅也瞎了。当时,一位本土资深VC高层断言,“他们这次投资博雅生物的1亿多元基本是‘挂了’”。“作为PE,一般不会出资收购公司大部分股权,成为大股东。但券商出身的直投人士赌性比较足,只是这次的赌注有点大”。
质疑之声直指高特佳的产业投资战略。蔡达建有自己的盘算。
血液制品行业一直受政府部门特殊监管,国家对血液制品企业有严格的限制,“不会批准新设血液制品企业”。另外,由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从1985年8月起,国内开始禁止进口除人血白蛋白之外的任何血液制品。目前,国内共有血液制品企业32家。将景达生物和博雅生物揽入怀中的高特佳,就在这个近乎“垄断”的行业里拥有两颗重要的棋子。
然而,刚拿下博雅生物控制权不到半年的高特佳,即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用高特佳总裁黄煜的话来说,“那是高特佳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
2008年5月28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爆出因使用博雅生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医疗事故,一时间,博雅生物被推到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时,蔡达建正在山东出差,“去争取山东矿机项目”。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他指派黄煜赴现场处理事故,应对公安、药检等政府部门的调查,面对媒体的采访。“高特佳的团队表现出高度的敬业,包括配合调查、协调各方关系,处理得很好。”事后蔡达建总结道。
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高特佳团队不断与各方积极沟通,寻求解决办法,争取企业所在地江西抚州政府的支持。2008年12月,在事故发生后约半年时间,博雅生物终于恢复生产,2009年年初新厂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当年7-8月完成工程建设。
然而,就在博雅生物的生产和销售步入正轨,蔡达建刚松一口气之时,南岳制药的股权争夺令高特佳再度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淖”中。
2009年底,紫光古汉管理层换血,新任领导班子欲拿回南岳制药控股权。内审报告显示,南岳制药2007年后一直盈利。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南岳制药旗下198亩土地,加上血液制品牌照和药品批文(药号)等无形资产,资产总值超过3亿元,如不考虑合理避税和摊销等因素,南岳制药2009年净利润约3000万元,2010年税前利润预计可达0.8-1亿元。毫无疑问,对2010年营业收入3.12亿元、净利润4715万元的紫光古汉来说,南岳制药是一块不舍放弃的“肥肉”。
其时,博雅危机已基本解除,企业也恢复正常的生产销售,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血液制品行业又多了一份了解。”黄煜说,因此2009年高特佳打算进一步收购景达生物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并将其与博雅生物整合上市。“但在整合过程中,与紫光古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纠纷”。为此,高特佳的相关重组方案被迫搁置。
事实上,景达制药被剥离后,拥有血液制品生产资质和多个血浆站的南岳制药,成为景达生物仅剩的优质资产,一旦失去南岳制药控股权,景达生物将成为没有核心资产的“空壳”,其独立上市计划也好,资产注入博雅生物也好,就将变成空谈。而高特佳的投资可能打水漂,更遑论将景达生物打造为投资及整合平台。
2010年初,高特佳接棒毛金武与紫光古汉谈判,但被紫光古汉拒绝。
正在双方僵持之际,汉森投资董事长刘令安插手介入南岳制药的股权纷争。此后毛金武解除羁押,三方谈判重启,紫光古汉亦愿意就退出南岳制药的对价支付问题重新谈判。最终,汉森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景达生物,双方各出资3000万元代景达生物偿还欠银行的6000万元债务,然后通过债权转股权,共同控制景达生物。
然而,在解决了股权争夺纠纷的同时,高特佳却失去了对景达生物以及南岳制药的绝对控制权。而南岳制药也在这样的纷争中,业绩大幅下滑。南岳制药内部审计报告和紫光古汉2010年半年报分别显示,南岳制药2009年上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99.75万元、-698.34万元。而同为血液制品公司,华兰生物(002007)和上海莱士对应的数据分别为7740.68万元、3.09亿元和5121.46万元、7049.65万元。
当时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景达生物与紫光古汉合作梦断,高特佳无疑是最大损失方。除去2006年入股时的3200万元投资,高特佳其后还为景达生物偿还了3000万元银行债务。
高特佳在这两个项目上连连遭遇天灾人祸,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是因为“高特佳的券商背景使他们看中生物制药的高回报性,在项目投资中往往忽略高风险而豪赌一把”。
而对蔡达建一直坚持的打造长线平台的理念,以及以一家创投企业直接控股公司的做法,外界也多不以为然。“创投企业主要还是定位于财务投资,看好某个行业和亲自上阵是两码事,创投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以合理的回报退出,而不是具体的产业运营,这对公司的主业和股权的稳定性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一位投行负责人直抒胸臆。
一时间,外界对高特佳投资风格和策略的质疑再度高起,高特佳在血液制品行业的布局似乎走到了绝境。
面对内忧外患,蔡达建以及团队成员反思自身的失误所在,以寻求解决方案。“现在回头总结,景达生物的团队以及公司的文化、机制等都存在诸多问题,团队成员对当时实施的经营方向和战略目标分歧很大,最后是团队被迫按照董事长的意图行事。而我们作为股东的专业意见,核心管理层也很难听进去。”
没有能够改造和影响景达生物的团队,以及没有按预期处理好与紫光古汉的合作,让高特佳“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导致其不得不调整在这一投资项目中的战略目标,并深刻认识到“投资项目主要看团队,团队成员之间要能够目标一致”。
调整:化危为机的艰难变身
反思的同时,高特佳着手调整,一步步理清了对景达生物和博雅生物的投资策略。对景达生物,由于与公司管理团队难以融合,以及与紫光古汉、汉森的博弈和协调,高特佳最终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退居第二大股东。对博雅生物,高特佳则坚持既定目标,集中精力全面重整,“我们把博雅生物按照长期发展的平台来打造,把它作为我们的核心产业,持续提升它。”蔡达建说。
事实证明,这一调整成为挽救高特佳在血液制品领域投资“败局”的唯一生门。
为了让博雅生物的整个管理、内部程序都上一个台阶,重新梳理和打造团队成为调整的第一重点。“收购完成后,我们规划重新搭建公司领导班子,坚决清理那些对企业贡献不明显、认同度不够、专业能力不足、态度不积极的管理人员,从内部选拔有专业才能、有责任心的人员充实到新管理层当中来。”蔡达建说,由于改造力度很大,开始遭遇的阻力不小。
事实上,在黄煜看来,并购博雅生物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团队的整合。然而,“博雅危机给高特佳团队和博雅团队的整合创造了一个契机。” 事故发生后,亲赴一线的黄煜一见到博雅生物的管理团队就明确表示:“如果不是人的问题,一定先稳定团队再保产。”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危机后的银行催债,高特佳果断投入2300万元现金,并接替南昌合瑞继续为博雅生物的7000万元债务进行担保。这种“铁肩担道义”式的财务安排和支持,一方面解决了博雅生物持续经营的当务之急,同时也让其管理层和员工开始对高特佳的价值观表示认同,在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乃至管理理念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多的共鸣。
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博雅团队表现出来的专业技术能力,也让高特佳对自己的判断和投资有了更强的信心。“为了配合公安和药监部门的调查,博雅生物总共做了800多例实验,有些实验甚至是没有先例的。”黄煜说。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危机成了推动团队整合的最佳剂。当然,人的问题从来都是复杂的,博雅生物的管理层经过两轮“洗牌”才基本到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光是将管理机制调整到位,还实施了高层激励计划,以规范的管理机制来提升管理层对公司的未来和高特佳的信心”。
与此同时,蔡达建和高特佳团队成员们不遗余力,不断给新领导班子灌输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从工作态度、事业心,以及对企业的认同感等方面引导和培育共同的价值取向。“刚开始,博雅生物管理层所面对的环境和观念,跟我们差异很大。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是有机会就让他们参加我们的各种会议,再就是让博雅团队主要成员去中欧商学院学习,让他们在那里接受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熏陶,带动整个团队的进步。”蔡达建说,通过这些努力,高特佳“硬是把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拉到跟发达地区的企业一致”,同时也让博雅生物管理团队逐渐抛弃了开始时的防备和戒心,和高特佳在管理理念、企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变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事实上,引导和帮助博雅生物梳理和搭建一套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也是我们为其提供的一种价值”。蔡达建说,利用高特佳团队的投行经验,理顺下属控股企业的持股结构,使得公司内部架构、管理、财务逐步规范化,“这些是我们的基本功,也是我们的强项。刚开始我差不多一个月去公司一趟,管理问题理顺以后,就不常去了”。
经历了低谷考验的蔡达建,今天谈起曾经的困境,早已没有了那么多的纠结,反而多了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淡然心态。“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讲出来的故事也真得不动听,但我们从中获取的经验将让高特佳受益无穷。”蔡达建说,“危机公关做得好,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坏好事。我们通过这种危机公关让大家了解了高特佳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在关键时候能够坚持、能够挺住。”
突围:博雅生物上市
经过全方位提升后的博雅生物,重新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财报数据显示,在“5・28”事故发生的2008年,博雅生物净利润降至1071.33万元,而2009年和2010年净利润则分别提升至3150.57万元和4997.65万元,并最终于2012年3月8日成功登陆创业板。
作为博雅生物的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持有公司26615473股,占IPO发行前公司股份总数的46.87%。同时,高特佳集团控制的融华投资持有公司6645912股,持股比例为11.7%;高特佳集团管理的汇富投资(有限合伙)持有公司1774367股,持股比例为3.13%。三者合计,高特佳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持有博雅生物3326万股,占发行前公司股份总数的58.57%。发行后,高特佳集团直接持股比例降至35.11%,加上旗下两家公司的持股,共持有博雅生物46.22%的股份(表2)。
以博雅生物上市当天收盘计算,高特佳集团及关联股东持有的股份市值达13.59亿元,与当初高特佳集团的收购价相比,增值超过13倍,远高于近两年的行业平均值。数据显示,2012年2月获得IPO退出的11家VC/PE机构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为2.83倍,2010年、2011年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0倍和8倍。
博雅生物的上市,让高特佳打造产业平台的战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通过在这个行业的积累,可以实现上下游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产业链的互动。”蔡达建一直坚持这个初衷。从高特佳在博雅生物上市前出具的《承诺函》,可以清楚看到其坚持“平台战略”的决心。在该份承诺函中,高特佳承诺所持股份5年的锁定期。
底气:母子基金模式
高特佳的底气在哪里?在其以有限公司形式存在的集团为依托的母子基金模式。一方面,高特佳集团可以为产业平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又可以撬动旗下PE子基金的运作,最大限度地撬动资金杠杆和多形式、多渠道的筹资通路,形成母子基金运作模式。
经深圳中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高特佳集团总资产为52682.34万元、净资产为33197.02万元,2011年净利润为631.省略。
【正文】
海尔:2001年产值600亿元人民币
2002年产值720亿元人民币
TCL: 2001年产值200亿元人民币
2002年销售300亿元人民币
海尔:2002年海外销售10亿美元
TCL:2002年产品出口值10亿美元
海尔:前身是青岛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一家电冰箱生产企业
TCL: 前身是一家惠州国有所有制企业,是一家电话等电器生产企业
无论从知名度、规模,还是制度建设方面,海尔与TCL都堪称中国最成功的家电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海尔和 TCL 都是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将这两家企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和研究,可以更明显的、更有代表性比较出我们家电企业在多元化、国际化方面的异同之处。
多元化
海尔的“由白入黑”式
中国家电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与积累,许多企业在单一产品发展上已相对成熟,树立了品牌的形象,如海尔的冰箱,容升的冰箱,格力的空调,小天鹅的洗衣机,长虹的彩电,TCL的彩电等,随着市场的日渐饱和,他们在单业里的扩张力度已没有了多少弹性,成长的环境也因市场的相对成熟与饱和而显得越来越艰难,这时中国家电企业可借鉴的发展方式便是多元化发展,走多元化的路子,有以下两点好处:1.可以规避单业竟争带来的风险;2.可以让网络和产品互补,使资源效用发挥到最大。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多元化发展的失误带给企业的影响必然是主业的发展受制,有时可能危及企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让企业进入困境。张瑞敏作为有战略远见的企业家,海尔作为发展良好,有近十年市场成功积淀的企业,在多元化发展上可以说是成功的,大体上海尔的多元化是分三步走的:
1.1984—1991,名牌发展战略时期。在这个时期,只专注于做冰箱,树立起品牌声誉和品牌信用,让海尔品牌深入人心,建立起海尔的品牌价值和培育用户对海尔品牌的信赖,增强海尔品牌的凝聚力,为产品多元化发展打下市场的基础;2.1991—1998,产品多元化战略发展时期。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张瑞敏语),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产品陆续上马,每一到二年做好一个产品,继续增强海尔品牌的影响力,提升海尔的品牌价值,树立海尔的公共品牌形象,为进入产业多元化战略作好准备。经过近七年的发展和努力,海尔的重要家电产品的产品线已近完整,产品形象市场反应良好,海尔的品牌形象也得以进一步提升,其公共品牌形象也得以初步确立,由一个单纯的家电品牌转变为一个代表着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中国大众品牌。3.1998年至今,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产业多元化发展时期,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融入国际化资本大市场,将海尔纳入全球经济市场,参与全球直接竟争,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树立海尔的国际品牌地位。海尔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美经济发达国家迅速立足,都是海尔迈出的坚实的国际化步伐,是海尔开拓文化精神的延续。如今,海尔已涉足几乎所有的家电制造行业(包括小家电),并进入了手机制造和金融,保险,甚至医药行业,2001年集团产值已达600亿元。
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管理观点,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应是:集中发展企业核心产品—发展相关多元化经营—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投资。单就其赢利能力而言,它是一个由强至弱的趋势,在这样一种过渡中,必须考虑到,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已经没有增长的潜在力,企业是否在行业中占据了非常稳固和非常有利的位置,是否积累了足够的人才和资金,新进入的行业是否有利于带动原来的主业或者可以受到原来主业的带动,对于海尔而言,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框架来套用,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着其弊端,海尔的多元化已进入了从单业经营到多业经营的最高程度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陷井,按照经济学上产品在市场的生命周期规律的观点来看,产品在市场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利润的来源主要集中在成熟期和成长期,引申到企业的产业布局上来,那么企业的多元化产业战略也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在多元化产业布局上应充分认识到,那些产业是企业目前利润的最重要来源,即企业的有市场竟争优势的产业,应积极保持市场竟争的优势,维持企业正常利润的来源,哪些产业是目前利润正在快速增长的产业,即市场正在快速成长的产业,应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加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来源,哪些产业是将来的利润的重要来源,即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处于市场导入期的产业,应加强研发的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准备在第一时间抢占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处于市场衰退的和不能正常赢利的产业,企业应果断地作出合理的处理方式,美国GE,IBM,瑞典的爱立信在这方面都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分析人士曾指出,未来海尔的多元化出路,同样应将业务纳入三个层面进行协调平衡,进而将其纳入管道式管理:1.提供最重要利润的核心业务,(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2.有希望提供利润而且充满机会的新兴业务,(手机,计算机,家庭整体厨房等),3.有广阔发展前景,占据未来市场,创造企业未来的种子业务,(生物制药等)。如果海尔的可持续的增长战略有赖于在战略上对这三个层次进行合理协调的话,那么海尔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完成从第一个层面到第二个层面的战略转移,并注意从研发和人才资源上保持对第三个层面的培育,争取在第三个层面上取得突破,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或工艺,保证未来竟争的优势,使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尔在第二,三层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海尔电脑业务和海尔手机业务相对陷入了困境,表现不佳,未能完成企业最初的战略设想,海尔制药在表现上也缺乏令人兴奋的亮点,产业化进程受阻。近期海尔又宣布退出刚刚进入不久的鞍山证券等金融业务领域。这表明,海尔目前的积累还不足以让海尔在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多元化人才的储备和供应还明显不足。还有待于海尔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产权改革方面的完善来促进海尔的多元化管理。
TCL的“由黑入白”式
TCL最初也是由单一产品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摸索,逐渐壮大起来,通过资产重组并购进入其它行业。在经历了行业发展成熟,市场的相对成熟和市场的相对饱合之后,成长环境变得相对困难,扩张弹性力度减小,多元化发展成了TCL的必由之路,以减轻单业竟争带来的风险和更充分地有效利用资源,让网络和产品互补,以期发挥其最大效能。TCL跟海尔一样,在多元化发展上也取得了成功。TCL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大致如下,1.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TCL的原始积累阶段,专注做电话机,并在有利时机通过资本重组并购进入彩电行业,推出自有品牌的TCL彩电,初步塑造出TCL的品牌形象,让用户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逐步接受并信赖、理解TCL品牌,提升TCL品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认同度,树立TCL品牌的市场形象。TCL的资本重组让其在进入彩电业的最佳时机省去了大量资金,节省了大量时间,赢得了机会。2.1996—2000,多元化扩张阶段,利用其彩电行业的品牌积累,从彩电切入刚兴起的手机,通讯,电工,PC领域,深入现代生活的每个层次,选准适宜的时机,打造民族品牌,进一步提升TCL品牌形象,树立其公共品牌形象,使TCL品牌由一个家电品牌变为一个民族品牌,成为民族品牌的先导,其丰富的新兴产品线又丰富了民族品牌的形象。3.抓住国内产业的整合和国际产业的转移的趋势,利用OEM等形式进入白色家电领域,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国际制造产业逐步转向中国,TCL抓住机会,完善了自己的产业链,充实了自己的产品线,进一步实现了产业多元化的战略,增强了企业实力。2001年,TCL集团产值200亿元。OEM形式,降低了TCL的风险:节省了大量的一次性投资,节省了建设时间,减少了生产压力与资金压力,优化了产业结构。对TCL来说,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在完善产品线的同时,TCL有足够的精力来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培育自己的竟争优势,保持重要利润来源的稳定,而不致于为多元化所累,让企业陷入经理管理的危机。TCL目前专注于等离子彩电便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定位于高端,创造较大份额的利润来源。TCL的多元化之路,从目前的程度来分析,也仅仅是停留在多元化的第三个层面上,由于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不先进,导致中国整个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如我们的亚洲近邻—日本,严格来讲,我们现在还不足以成为日本的有力竟争对手,很多产品的技术还掌握在别人的手上,我们基本还处于一个用市场换技术的阶段,或者说我们的掌握的核心技术还太少,虽然在国内产业界处于优势的TCL集团,但在与日本等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大企业的竟争中,TCL似乎在技术上并不能占什么优势,也并无多少值得称道的核心技术,所以在多元化发展的第三个层面上,与海尔一样,TCL还有一段较长的发展历程,在争夺下一代的竟争优势时,TCL同样需要对新兴产业和新技术进行培育,加大研发的力度,消化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加强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储备,加快国际化的步伐。TCL的多元化扩张与海尔的恰恰相反,他是从黑色家电向白色家电,通讯进军的。TCL的多元化优势也相当明显,1.新增加了其利润增长点,即新业务对核心业务作出了贡献,2.完成从单一品牌形象向多元品牌形象的转变,增加了品牌的内涵,从一种传统的制造商向有高科技含量的品牌形象的转换,3.企业进一步战略重组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伙伴的成功。然而,TCL的多元化也曾出现了一些弊端,家电和PC在中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PC到现在为止还没跟家电等同为一个概念,当年TCL刚进入PC领域时,充分相信了渠道的力量,曾认为渠道共享是未来的优势,未能认真研究家电与PC之间的具体差异,结果市场的现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有误;TCL的冰箱,洗衣机等是OEM的产品,不是TCL的核心竟争产品,他们丰富了TCL的产品线,目前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以低价位形式出现的,定位在较低端,市场表现也比较一般,消费者口碑并不是太好,对TCL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再度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对TCL国际品牌的形象也构成影响。近年来,得助于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借助良好的市场定位把握,TCL在PC领域屡有建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网络产品方面,同样面临多元化的第三个层面上的问题,由于竟争的异常激烈,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家电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普遍存在第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取得较好的突破,是中国家电企业必须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家电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必须面对而且还得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家电企业的DVD专利费已让人深思,DVD读写格式标准又将引起新的专利之争。
国际化
海尔:先难后易式
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目前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以海尔为代表的先难后易模式和以TCL为代表的先易后难模式。
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模式,属城市包围农村战略,代表了海尔人当时对自身的一种很好的把握和对远景战略的规划把握,审时度势,逆风飞扬,先进入比较成熟,竟争激烈,难度较大的欧美市场,直面竟争洗礼,站住脚根,再回过头来开拓后进国家的市场和国内市场。这一发展模式成就了海尔成为国内最早开始国际化的企业之一,成为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中国家电企业。海尔一开始便把目标瞄准了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市场,通过在激烈的外部市场竟争中来锻炼自己,并让自己得到成长,并希望在这些高难度市场的市场开拓中取得的成功,能够带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的成功,这是海尔的设想。海尔的国际化策略对其品牌形象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海尔是成功的,其品牌形象在国际上迅速提高,成为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家电品牌,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根,并努力做大,他的成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但海尔的模式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创新力,只有品牌和产品才是支撑市场的最锐利武器,发达国家的市场是国际品牌云集的市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是品牌意识非常强的群体,其品牌忠诚度和品牌依赖度也较强,新品牌进入市场之初,往往很难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承受得起暂时的挫折乃至一段时间内的亏损,目前有证券分析人士在对海尔的国际市场的资本研究之后发现,海尔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现金流可能是负数,这就更有力地说明了对于一个采用先难后易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他必须得承受起的阵痛,就像当年日本企业开拓美国市场一样。海尔在国际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品牌形象也得以初步确立,但较SONY,松下,GE,惠尔浦等国际知名品牌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还只是占据这些国家的中低端市场,而最能体现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品牌内涵,也最能创造利润的高端市场,海尔还涉足较少,而且,海尔的研发能力,较SONY,GE等产业巨头还有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市场,很注重对市场的细分需求,其消费体现多元化,个性化,时代化,这是很关键的,这需要企业把握其文化内涵,不断推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对中国企业来说,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风险较大,产品和技术都不如人;但也有有利的一面,他们的市场秩序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开发市场相对而言会容易些,相信海尔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挑战性的提出先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让企业和产品在一种更市场化的环境下成长,接受真正市场化下的考验。
TCL:先易后难式
在国际化过程中,TCL采用的是先易后难式,属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代表了TCL人一种稳扎稳进的务实哲学观点,TCL的稳健策略,成就了TCL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中国际化最显著的企业。TCL从易而难,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同或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入手,从自己产品占有相对优势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市场开始,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培育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积累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储备足够的国际化人才,熟悉国际化规则,积蓄实力,然后再一步一步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发达国家市场扩张,在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规避企业风险。首期投资30万美元建立的TCL越南分公司已开始产生积极效益,TCL彩电在越南的市场占率已处于市场第二位,仅次于SONY,在菲律宾TCL的市场也成长很快,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公司,显示TCL的欧洲市场扩张已初现端倪,直接用欧洲的资源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层次,进军欧洲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减少了直接投资建设新厂和出口产品带给企业的经营风险。TCL的国际化进程,一直都是低风险在运行,其益处是很明显的:
1.释放了强大的产能过剩的压力,突出了规模经济,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不足;
2.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和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了解,TCL的方式可以让企业积累国际化经验,储备人才,熟知国际化的规则;
3.进退自如,进可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退又可不影响企业国内市场和经营,因为投资不算太大,不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避免了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和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从目前TCL的发展来看,效果比较明显,2001年TCL出口7.16亿美元,2002年出口达到10亿美元,成为国际化最显著的企业。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发展弊端:
1.在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市场,基本上是日本产品占据高端,中国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中低端市场利润很低,有时几乎为零,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
2.这种方式进入的是相对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水平较落后,产品和品牌给人一种低档次的印象,对有志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成为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有弱化的影响,不利于其日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或者说会增加开拓国际发达地区市场的难度,因为要改变人们对一个品牌的印象,是相当不容易的,是需要大量投入和较长时间的。
海尔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更像是SONY的发展模式,新产品总是首先占领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再占领欧洲和本国市场,即先强后弱式,首先占领市场价值最大的目标市场,再次之,而TCL的国际化模式又可以和松下有神似之处,在松下公司的发展史上,松下公司则总是开发最适用而不一定是最先进技术的产品,先占领日本市场(熟悉的市场),再扩大到其它多元化市场,包括美国等竟争激烈市场,遵循了一个先易后难的原则,当然松下电器公司已成为了一个巨型跨国企业,现在的发展战略已有改变。松下电器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电器公司,而SONY公司则是技术最领先的公司,两家企业都是成功企业的典范,各有所长。就像本田汽车公司是最早成功开发美国市场的日本汽车公司,而丰田汽车公司是最成功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日本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是最具活力的日本汽车公司,而丰田汽车公司是最成功的日本汽车公司,发展模式相异,而都是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提供了借鉴,不管是先难后易还是企业的最佳期发展方向。一般而言,海尔的模式适合大型跨国企业开拓全球大市场,而TCL的模式更多地适合处于发展中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我国的大多企业目前阶段都还处在成长时期,发展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TCL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先易后难模式,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而作出合理的选择,结合历史与现状,找到企业的最佳期发展方向。一般而言,海尔的模式适合大型跨国企业开拓全球大市场,而TCL的模式更多地适合处于发展中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我国的大多企业目前阶段都还处在成长时期,发展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TCL模式很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国庆。国际商务【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
李左东。国际经济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
zjeco.com.cn:88/zjzz/sanji.asp?id=001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