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1 15:36: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启发式教学方法

篇1

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药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既不同于临床医学,又与临床药学和药学专业有区别。传统教学以“注入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药理学中所讲述的药物种类多,难记忆,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失去学习兴趣,只好死记硬背,应对考试。所以,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从事药理学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方法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对比法教学

药理学所涵盖的药物十分零散,当讲到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和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时,这两种药物对眼睛、腺体、平滑肌的作用截然相反。所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只要记住阿托品,就能想起另一个。这样既解决了药物种类多不容易记忆的问题,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一举三得。

2. 直观法教学

所谓直观教学法即通过对实物或者直观教具,直接感知事物去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图片、标本。例如在讲阿托品时,让学生看看鲜艳欲滴的曼陀罗花立刻就能吸引住学生的视线并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讲从曼陀罗花中可以提取出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再如当讲到筒箭毒碱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张被射伤的动物的图片,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再讲述筒箭毒碱。这种直观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药物名称,给学生提供多彩的视觉效果,还能激发学习兴趣。

3. 药物给药途径法教学

每一种药物的给药途径都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种药物的给药途径也不同,所以药理作用也有很大差异。药物的给药途径如图1所示:

在讲授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时,此类药物主要分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为了区分这三种药物,按照给药途径不同就很好记忆。去甲肾上腺素以静脉注射给药,肾上腺素以肌肉注射给药,异丙肾上腺素以气雾剂的形式给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清药名和临床应用。例如在讲述硫酸镁时,由于它的临床应用广泛并且有多种给药途径,口服时有导泻利胆的作用,静脉注射则有抗惊厥的作用。通过给药途径不同来讲解药物,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4. 案例法教学

在讲镇静催眠药时先给学生列举一些失眠的案例,引起学生共鸣,引出失眠原因,再进一步讲解人在睡眠过程中经历的两个阶段,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而梦游一般出现在慢波睡眠阶段,梦境一般出现在快波睡眠阶段。这时再给学生介绍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与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容易出现后遗效应,停药后产生多梦现象的药物是苯巴比妥,通过案例法使学生对苯巴比妥印象深刻。

5. 重复叠字法教学

由于药理学中所涉猎的药物广泛,例如讲述抗高血压药时,由于药物名称不同、药物作用位点不同,给学生在掌握这类药物的时候造成很多困难。应用重复叠字法,可以使药物分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如表1所示:

以上是几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药理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认真研究教材,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合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篇3

启发式教学,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则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目前两年制高职教育很受推崇。要在两年中完成过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改革。近年来在“汽车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节省了课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和学互动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实际上,有些基础好、预习认真的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根据这种情况,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热烈生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学生大都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很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进下一轮的预习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

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车化油器喉管处的流速和压力,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去解释费时费力,而以河道宽窄变化引起水流变化这种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为例来讲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气流相通的性质,使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讲车轮外倾和前束的关系时,只需将粉笔在课桌上一滚,其大头绕小头旋转的现象立刻就显示了车轮外倾使左右轮分开的趋势,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体能与跑百米、举重的关系来比喻汽车功率与车速、驱动力的关系;将地球简图巧妙地过渡成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图等等。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单元测验、习题课、

辅导课、讨论课相互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辅导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2节)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25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下节课的前半节允许学生交头接耳相互讨论,后半节课则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适合两年制高职教育。

变简单的答疑为师生间启发、讨论的方式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忙做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每次提问前必然会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则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也不应满足于答案正确,也应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开展学术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很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思维上要求很低,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有哪些办法等述理性、扩散性问题,使学生能有尽可能多的想法、见解和思路。比如在讲了配气机构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判断第一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扩散性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得出了多个答案。学生在毕业前的等级工实践考核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考核所用发动机年久失修,用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许多学生根据气门推杆的运动规律做出了准确判定,顺利通过了该项考核。

把实验室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高职学院学生的强项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汽车构造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过去授课习惯于先在教室对着图讲,再去实验室对照实物讲,形成了一定的重复和浪费。现在尝试除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外,直接在实验室上课。实物演示结合装配图投影,结构原理一目了然,现场讨论气氛积极热烈,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对培养实践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尝试。由过去的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验、实习成绩,改变为现在的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并举结合实验、实习成绩,使实践能力成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

篇4

我国的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涉及到课程、教学、评估、考试等诸多方面,但不可否认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高质量的生物课堂”应该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方法仍是支撑课堂的手段。虽然新课程没有对于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启发式教学是被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保证。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还是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式教学都有了新的涵义和更高的要求。

在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听课、评课过程中,对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有了一些如下的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设计准备

要更好地完成高中生物课启发式教学,就必须首先做好上课前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首先,作为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原有情况,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其次,要清楚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课堂效率的高效性;再次,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比如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任务,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最后,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要善于与同科目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备课,资源共享。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启发的条件之一,老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知识内部的结构,选择一个合适的入手点来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展开系统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设置,首先需要与新知识相符合,可以作为新知识的入手点;其次,问题设置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并带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性,启发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对新知识进行较好的掌握。如在酶的相关知识学习时,设置问题为:大家吃早餐时,为什么会产生甜味?细胞是怎样对各种物质进行分解的?由此自然引出酶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三、启发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启发要有“度”

启发式教学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教师要善于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要张弛有度。在生物课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认为启发的最佳时机是在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的兴奋时刻,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抓住有利契机,以此启发,让学生充满热情投入到生物课的研究中。

四、注重实验研究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来说,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将高中的生物知识拿出来教给同学们,而是在同学们的研究下得出来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做实验得出来。换句话说,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学以致用并从实验中举一反三,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是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例如,在进行环境的稳态课文的学习时,老师并不直接告诉同学们生物的神奇,而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自己创造一个小型的环境,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在高中生物的启发式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做实验得出结论的兴趣,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五、深入浅出比拟开展启发引导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于呆板的语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效果将会明显降低。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对教学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使之更具启发引导性,要结合知识点内容,提高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运用深入浅出的形象化讲解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理解效果。例如,在“反馈调节”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想象化手法进行比拟,缓解学生理解方面的难。

六、运用现代手段演示开展启发引导

一直以来,现代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教学投入不足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高中生物课堂,广大教师应当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或者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的作用体现出来,启发与形象演示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与规律性内容。

参考文献

篇5

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对象,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首先需要学生具备牢固的基础和相关的经验这两个条件,才能有效的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都是教师凭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会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分析,会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思考解决的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的搜寻资料、分析问题、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

1.2引导性:

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并不是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不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达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让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会往错误的方向发展。学生在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能学习到什么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如何,学生思考的依据是什么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1.3问题性:

问题是启发式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的引导都是以问题为基础条件。启发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启发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帮助。如果启发问题的难度较大,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会模糊学生思考的焦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结果。反之启发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怎么去花费时间想就能知道问题的答案,会让让自主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直不能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2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策略

2.1建立民族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受长期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影响,学生的书面作业和教师的课堂提问,都设定了相关的参考答案,这些参考答案通过教师的改变就成为了标准的答案,教师经常对于与自己答案一致的学生予以支持,而对于与自己答案不一致的学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在课堂上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也不敢想教师提出,在这种课堂的氛围下,不适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需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结合班级的文化,最后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置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启发式问题,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文中,设置启发式问题先要从学生的基础生物知识水平出发。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对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的知识与概念都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在本文中出现的分子结构模型图、核苷酸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学生是之前没有见过,更没有学习过。但学生在生活中听过DNA的亲子鉴定和指纹,所以教师在设置启发式问题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于新知识可以联系到相关的知识和自己身边的相似经验。

2.3通过实验手段加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工作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在实验中,教师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还能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述植物细胞结构一文中,可以通过实验手段完成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和各种实验器材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制作植物玻片,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确定植物玻片的细胞与课本中的是否一致。

篇6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法学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谈话答疑、作业练习、指导论文撰写等,其中占主导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讲授。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堂讲授过的课本知识,重点是对记忆力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因而很难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

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形式和现场形式两种。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阶段第一学期为期4-5个月的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多数单位因自身业务压力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而对学生实习疏于指导,因而实习效果不明显。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仅为感性认识,,如监狱、看守所概况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以上法学教育方法传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以教为本的思想,注重法学理论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灌输,与我国当前的整个教育层次及方法相适应,但考虑实际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训练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法律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思想受过去传统思想和法制环境的约束,对法学教育的目的没有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法学教学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二是没有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从而使“教”与“学”严重脱节和错位,以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法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没能有机结合,降低了教学实效。

二、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即:积极引导,激活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启发式教学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能动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启发式”。学生能动作用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维活动状态。为此,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按照“教为学服务”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例如:课堂教学要以研究讨论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时间安排上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发表主张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同时授课要紧密联系实际,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再比如实验、实习、调查等社会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提问、讨论和现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创造性

即: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着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到会学,由学习到创造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习变为创造。离开这个目的,启发式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

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征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要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创造能力。把握这三点,就可谓把握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方法。

1、设疑求解教学法

设疑求解教学法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在此教学下,学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的资料,通过以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质疑和问难精神,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掌握法学知识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为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教师设疑,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疑、得出结论,教师的每堂课都本着“提出问题、分析疑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基本思路组织实施,重视学生自身的“领悟”,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所学资料,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教学过程:一是教师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分析从而使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之中;三是教师引导解疑;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

2、角色模拟教学法

这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虚拟的或真实的场景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如律师的扮演者,还是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观看表演的学生,都由原来的受教育者变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主体。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设置较为逼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对策。

角色模拟教学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选择。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案件应当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预先设定答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模拟的内容可以是节选的片段,也可以是较为完整的案件模拟,如模拟法庭庭审过程。第二步,组织材料。由于因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通常需要准备角度、特征、立场和内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组织材料应当严密、准确、细致、完备、分门别类和条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据案情,角色包括双方当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检察宫、证人参与,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当观察员。观察员不参与表演,其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并对各方表现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第四步,模拟表演。教师在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之前,引导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模拟评价。这是角色模拟之后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全面总结、深入思考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3、问题分析教学法

问题分析教学法主要是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种教学法主要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34-01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地予以启发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常常缺乏兴趣。因此,贯彻新课改的精神,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1.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图片教学等,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构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立体地展示细胞的构造,对细胞的每一个结构进行拆分演示,并配以相应的语音讲解。这种授课方式更生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细胞的构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1.2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生物教学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尤其要重视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演示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掌握[1]。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

1.3 以问题案例式教学为主导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问题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案例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了解[2]。比如,糖的鉴定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给学生演示案例: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通过案例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糖与不同试剂间发生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淀粉遇碘液会变蓝?(2)还原性糖与菲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是什么?(3)这两项实验结果在生活中可以怎么运用?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掌握了糖鉴定的知识,同时对鉴定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1.4 教师对教学进行合理总结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整个课堂上学生应起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有些操作或者思路会与理论出现偏差,这个时候教师的总结就变得极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评价,对不足的地方予以改正和补充,对于表现好的地方予以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2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2.1 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丰富的语言表达,与生活相结合的例子,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轻松,学生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下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3]。

2.2 师生的平等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处于主导地位,师生间存在着明显的心理距离,这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能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和教师间不能畅所欲言,沟通受到了限制,这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使课堂变得沉闷、严肃,学生自然对教师和教学会“敬而远之”,这会影响到启发式教学的开展。

2.3 学生的自主性

启发式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开拓,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出的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4 学习的延伸性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某一部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方式,这种开阔的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认识方式,更是一种认识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方式,更是一项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技能延伸到各学科以后的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启发式教学融入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高中生物课程更应该合理地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但是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使学生不仅在生物学习中受益,更要将这种教学方式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尤小会.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教学

论坛,2012(12):92-93.

[2] 刘国树.浅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34-01

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生物知识,基于此,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过渡较为平缓。高中生物教学应当依据新的大纲要求,调整教学方法和途径,积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研究合适的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积极研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高学生兴趣,引导独立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过去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更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直接讲解,通常是把知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同时为了赶进度,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较难顾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普遍失去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启发式教学遵循新课标精神,要求高中生物课堂分清教学活动的主次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把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对生物知识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会的表现。高中生物知识点琐碎复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将每个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忽略了给学生时间让其独立思考,结果出现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但老师一讲解就能恍然大悟”的现象。有些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殊不知,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这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呼吸作用”时,生物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琢磨,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生物毕竟是一门理科类的科目,难免会有一些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理解。如果生物教师一直使用呆板、沉闷、机械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中生物课程时间紧,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生物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生物教师要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将不易理解的生物知识,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生物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编一些生物知识口诀,以方便学生记忆。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中,有一节是“细胞的增值”,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生物教师就可以编成口诀,如“两消两现一散乱(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丝牵点排赤道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点裂丝牵向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变成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两消两现新壁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新的细胞壁出现)”。这样一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就能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口诀的点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三、构建实物模型,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关于概念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点较为烦琐,知识点或者生物实验较为抽象。如果仅仅以生物教师口头教学的方法为主,那么学生很难理解、掌握生物新知识。高中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生物教学要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启发式教学效率。例如,教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性模型时,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生物膜模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磷脂双分子层”,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更加了解糖蛋白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在学习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时,学生很难想象沃森和克里克创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这时,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牙签、橡皮泥等常用物品,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这样,就能让学生透彻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生物课程作为高中理科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高考成绩的提升意义较大。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师的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引导独立思考,运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实物模型、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邹小红.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理科考试研究,2014(15).

篇9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篮球教学 运动技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在篮球教学中相继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式教学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激发,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一、 启发式篮球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

在高职篮球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加以全面激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增加学习篮球知识的兴趣,在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这样以来学生就能更加灵活的应用篮球技巧。

(二)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法有着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启发式教学的情境,在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发现篮球技巧而难题。学生在提出难题之后,教师进行点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点拨学生时不要将知识点讲的过于透彻,而是给出一些线索,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遇到难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好习惯。

(三)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篮球教学方式来讲,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式篮球教学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重视的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篮球技巧进行反复练习,学生要将自己对篮球的理解充分运用到实战中[1]。

二、 基于启发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通过声音来启发学生

与其他体育运动不同的是,篮球运动有着强烈的韵律性。这里的韵律指的是,运动员在切换动作时,存在着一定的节奏。比如说:抢篮板球的整体动作是由抢位,弹跳,抓球,落地,稳球五个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没有按照这个时间差来抢篮板球,那么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将这项篮球技巧加以掌握。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通过情感来启发学生

情感作用对整个篮球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心情好的时候,表现出积极接受训练的态度;学生心情欠佳的时候,在训练过程中自身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领悟能力都存在差异性,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篮球技巧,而有的学生对篮球领悟力不是很高,学习起来相对吃力[2]。对于学习篮球吃力的学生,教师不要动辄打骂学生,而是要用一定的手段将学生们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加以激发,对学习篮球吃力的同学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将学生们学习篮球的信心加以激发。

(三)利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多种动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得知动作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对篮球动作牢记于心[3]。教师是否能够熟练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展开篮球教学,在当今已经成为了一种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四)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对知识点进行大概的讲解。例如,教师在传授学生“传球”这一动作要点时,教师要将发力的力道,方向,手指技巧向学员们讲明白,并亲身示范,让学生们对该动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学,教师首先要将篮球教材进行通读,然后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讲述,教师在对学生讲授动作要领的时候,要保证逻辑思维的清晰性与了连贯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起来也更加顺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教师对篮球动作进行深入性的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该篮球技巧加深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篮球技巧进行分步解析,将动作技巧中的要领与难点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在实战中要这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将篮球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这样以来学生们就能够顺利将篮球技巧中的重难点完全掌握;第三,教师要对篮球技术要点对学生进行反复性的讲述,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们通过上述过程对篮球技巧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对篮球技巧还存在着困惑,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第四,教师要对动作要领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为该项结论做出最后定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篮球是一项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竞技运动,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篮球教学中,能够将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激发,学生有了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就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1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本人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谈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方家。

本人从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师提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又可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启发式的运用是为了纠正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注入式的弊病,也就是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作容器,一味地进行灌注,把书本知识“灌”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正确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运用启发式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逐渐改变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实践证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等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下面我就浅谈自己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这是有道理的。

高深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

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切忌无痛的什么都议一议,要议的问题必须有价值,用议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转贴于 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李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设疑要做到以上这几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学,工作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讲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时,针对同学们对宗教迷信的模糊认识,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迷信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从来就有的吗?二是宗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呢?那么通过一问题的思考解答,就剥去了宗教迷信神秘外衣,这是人类愚昧无千的产物和表现,第二问题的设置是很巧妙的,是一个二难命题,不论对它作出肯定的回答,都要导致否定上帝的“万能”,上帝是人造的,这就进一步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看法,那么我们设疑启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在教学中列举实例启发

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较多,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善于列举实例,化抽象为具体,使同学们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列举的事例要力球恰切、有趣、有新意,并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启发他们学习思维。

恰切是指例子要中肯,所举的例子要和说明的观点、问题一致,不要牵强、硬套,比如在讲爱国并不能因祖国的暂时落后、贫穷为条件时,我列举了我国的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学者象李四光、丁洁琼、华罗庚、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享受,高薪聘请等待遇,毅然冲破国餐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爱国并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国富了才热爱。

新鲜有趣就是指所举的例子内容要新,时间要近,时代感要强,要生动、耐人寻味,更多地反映当代世界的人和事,反映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新成就。比如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的观注,同学们都相当关心,褒贬不一,抓住同学们这种学习热情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阐明了海湾危机的起因、本质、美国出兵海湾的目的所在及我国对海湾局势的基本立场、态度,从而说明当维持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让同学们真正地认识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真正意图。

举例还要有针对性,针对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特别是重、难点知识,针对当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际和学生实际,作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切实地感受,真正地爱到启发,避免空洞地说教,从而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启发式教学要伏、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

“启”和“发”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关系,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启”是前提条件,“发”是必然结果,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启”学生跃跃欲试,心里明白就是成功的,反之,教师虽“启”了,学生依然如故,没有反映,变是失败的,所谓“留;有余地”,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比如,在讲到《热心助人》这一课时,我谈到了不少助为乐的道理和许多热心助人的感人故事,比如象张华舍身救老农的事迹,也许有的同学会想,可惜我当时不在场,否则我……那么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在现场……”,让大家讨论两分钟后回答,一下子大家的兴趣都高涨起来,互相讨论,踊跃发言,有人说去报告,有人说自己没力救人,也有人说跳下去救人等等,通过了讲座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热心助人是不讲条件的,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据此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我不在现场……”让大家课后思考,谈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认识就更深刻了,也真正从讨论中提高认识。

总之,要做到“启”而有“发”就要打破者教师“包打天下”、“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读、议、讲、练相结合,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四、利用音像直观启发

所谓直观启发就是让学生直接观看具体形象工东西,来加深课文理论的理解,其实是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内容需要,把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手段带进课堂,把教师单一口授变为多种方法、手段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人们对常发现,学生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力很集中,记忆效果也很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电影艺术形、声并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电视机、录音机进入课堂,经实践证明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由于条件限制我只初步尝试把录音机带进了课堂,效果是比较良好的,比如在讲“爱戴父母”这一内容时,上课始我就先播放了几首歌,象《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等,让学生听后简单地谈自己的感受。那优美、觉悟的曲调中,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大家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也受到了深深感染和启迪,在这样的气氛、情景中,很容易引入了课文的内容,也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利用影视这一声形并俱的艺术进行感性到理性的直观启发,效果也是显著的,比如学校组织观看《焦裕禄》这部电影,荧幕上焦书记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使大家在这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发,我讲到“人民勤务员”这一内容时,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借助荧幕生动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又能避免简单的政治说教,加强可信度和真实性,克服学生思想中的“逆反心理”。这一点在现在的思想教育中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运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恪守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内容等,选择最佳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以上我仅谈自己在贯彻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求抛砖引玉之效,希望各位教师指教。

篇11

1.创设情境进行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因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山地的形成》一课的导入,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中国名山图片,然后设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相对于整个地表形态而言,山脉是陆地的骨架。那么,刚才这组大山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学生在欣赏精美图片,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学习兴趣高涨,产生了寻根究底的欲望,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便可得出内力作用是山地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的结论。

2.设置问题进行启发。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完《世界人口》一节后,可设置一组问题: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②亚洲哪些部位人口密度大?为什么?③你是怎样看待人口稠密问题的?④近年世界人口流动有哪些方式?⑤劳动力人口是怎样流动的?为什么?⑥劳动力人口这种流动有什么意义?⑦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动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设置两个问题:①你知道家中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年中四个不同季节的最佳角度和最佳朝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如你家在某小区一楼,冬季能得到几小时光照? 设计商品房时的最佳间距应是多少?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学生首先要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计算公式;其次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算出当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最后分析居民区的采光性是否最佳。这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知识运用得灵活。

3.精选练习进行启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启发式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在设计典型例题时,应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根据地质构造图(图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判断A、B、C、D四地分别属于哪种地质构造。(巩固知识)②C、D两处属于什么地貌?为什么?(知识引申)③泰山的成因与图中哪处一致?(引发联想)④假如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C地还是D地?为什么?(拓展知识、综合分析)。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常常涉及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如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如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等。解答这些“措施类”的问题,可启发学生从“原因”入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针对性措施。在高考题中,往往是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领悟出: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尤其要启发学生学会从方法上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路:①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②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③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自相矛盾。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