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2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二、对策和建议
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4.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3-02
近年来,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组织机制健全、服务预案方案完善、服务网络不断加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气象为农服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对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以及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加快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从而实现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
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极端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大厂县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河北省中部、北京市东部,燕山南麓,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有潮白河、鲍邱河两大水系。一直以来,暴雨、寒潮、大风、雷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都与气象工作息息相关,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特别是科技能力的提升。因此,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2个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对农村生产的保驾护航等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 初步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1.1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2011年4月大厂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由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任指挥长,成员单位包括气象、农业、水利等20个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各成员单位协调合作,保障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1.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大厂县气象局于2007年初深入到全县105个自然村调研并收集了村干部的手机号码,将大厂县的重要天气预报及关键农时天气预报服务短信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村领导手机上。之后,每年年初大厂县气象局都会核实更新数据库,以确保准确及时。县政府于2010年12月出台《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建设工作的通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信函方式对信息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其责任。覆盖全部村街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瓶颈。
1.1.3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专家联盟团队。2011年,大厂县气象局与县农业部门联合成立“专家联盟”,由2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双方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农服务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1.4 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及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自2007年起,大厂县气象局先后修订完善《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雷电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火箭人工增雨事故处理预案(试行)》《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关于全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工作预案》等5个部门预案及《大厂回族自治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政府专项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职责、联络方式等内容,确保应急处置的快速、高效。每年修订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汛期气象服务预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习,使更多的人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应急处置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水平[1-2]。
1.2 气象业务服务网络不断加强,预报服务水平切实提高
1.2.1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大厂县目前建有自动气象站1个、两要素区域气象站5个、2011年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内建成多要素农业小气候观测站1个。基本实现了对暴雨、干旱等天气现象的加密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天气情报。
1.2.2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大厂县气象局内网直通省、市气象服务平台,获取信息快捷;基于内网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运行平稳,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同时基于外网的“企信通”短信平台作为备份和补充;2011年在陈府、祁各庄及大厂3个乡镇建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厂县特色西瓜种植区祁子庄镇洼子村分别安装了电子显示屏1块,在洼子村安装大喇叭系统1套。此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自动答询、气象网等多种手段及时各类气象信息。
1.2.3 天气预报服务保障无微不至。多年来,大厂县气象局注重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及时将重要天气报告报送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坚持做好重要活动和关键农时的预警预报服务工作,2007年实现105个自然村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预报短信,每年编制各类服务材料120余期。近年来圆满完成省运会、县庆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实现了与农业、乡镇等部门的联动,更好地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2.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大厂县降水持续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2002年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成立,并于当年9月25日夜间成功实施了首次人工增雨作业。近几年大力开展以抗旱保丰收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平均每年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5~6次,科学地开发空中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对净化空气、缓解阶段性干旱以及大厂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以来,更新人工增雨作业车、火箭弹发射架等装备,圆满完成奥运、国庆60周年人工消减雨保障任务。2009年开始,县政府追加人影专项资金,促进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厂县共有3个人影作业点,人工增雨专用皮卡车1辆,车载火箭发射架1部,空域申请系统1套,具备人影作业资格人员6名。
1.2.5 加大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近年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公众的气象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覆盖面不足
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工作已得到全面推进,实现了预警手机短信100%覆盖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急负责人和全体气象信息员。但由于种种原因,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预警信息距离90%以上的公众覆盖率差距还很大,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2.2 气象信息员队伍成员不稳定,发挥作用不足
大厂县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一方面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另一方面由于换届及班子调整等原因,这个队伍成员及联系方式的稳定性较差,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其宣传普及气象知识、监测报告区域内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等职责。
2.3 服务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县级气象部门以观测业务和科技服务为主,气象服务的业务能力明显不足,支撑气象服务的业务平台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县级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加上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县级气象部门的业务人员仍以观测人员居多,从事气象服务的技术人员少,多数以兼职为主,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2.4 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不足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资金的投入。而大厂县的两个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地方政府的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两个体系建设的发展。
3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建议
3.1 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为农服务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作用。
3.1.1 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每个村建设气象预警终端—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系统,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增强时效性。要尽快将现有的乡镇两要素区域站更新为多要素自动站,实现监测网络加密。
3.1.2 推动为农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尽可能保证队伍成员的相对稳定。因为这部分人员承担着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与农业信息收集、气象灾情信息上报、气象知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需要队伍保持相对稳定。
3.1.3 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多种手段,不断扩大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使广大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各类气象信息。
3.2 加强部门合作与联动,实现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
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气象与农业专家联盟要深化协作,提高农业生产气象条件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广播、电视等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增加调整气象信息的播报频次。通过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信息沟通和服务用户之间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使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农民实际需要。
3.3 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大厂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要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村规划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时,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3.4 切实提高农民对气象科技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
要加强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应用气象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农民在农业生
产建设中自觉科学利用气候资源;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气象信息;发现气象灾情能主动向气象部门报告;自觉维护气象仪器设施。
3.5 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大厂县现有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均为非标准化作业点。河北省气象局“现代人影业务知识讲座和研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300个标准化作业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组织开展好大厂县与全市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需要大厂县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尽快建设标准化作业点,标准化作业点的选址要立足长远,科学合理。要以有利于人影事业长期发展为出发点,选择可以安全顺利实施作业、满足正常生活和工作、利于管理的环境。
3.6 地方政府要加大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力度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的资金投入。大厂县“两个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更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两个体系”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3-4]。
4 参考文献
[1] 陈双溪.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3):1-4.
前言
中国处于亚欧板块,总面积为陆疆960+海疆299.7万平方公里,2014年2月24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最近几年中国一直在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全面优化农业设施,促进农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农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起来,向着设施农业转变,该如何发展设施农业却变成了基层气象台站的问题。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是整个气象台工作的开端与重点,是气象台发展的根本,我国从气象的旧时代向气象现今设施跨越度的转换、不断的开拓气象台站气象服务领域,最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突破口。如果要增大全国的防灾减灾的能力,科学设施就是最重要的开端,预测是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必须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己任,面对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需通过科学的设施推进基层气象台气象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十分的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基层气象台气象现今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反思,结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设施技术,对气象台所存在的问题的到了证实。得到的结论也显示出了需要对基层气象台气象服务加强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应该积极的准备预报工具,改变消极的积极态度,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做好服务,同时可看出此项服务工作应该以特色服务为重点对象,下面就对目前我国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指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现状
1.1 公众气象服务内容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是面向大众群里,公众的气象服务,是指气象服务系统社会各界各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包括日常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沿海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天气热点、天气周报、双休日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百姓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等。这些服务项目一般都是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热线电话等方法向社会传播预报。
1.2 气象服务方式与途径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主要是通过向政府机关提供决策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通用性公益服务;向国民经济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项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答询等公共转播媒介以及公报、气象警报器气象信息,近年来还发展了BB机寻呼台、语音信箱、计算机远程终端等信息途径。基本实现了有点、有面的决策信息、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
1.3 初步利用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设施用在农业气象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需要越来越多,在饮食方面希望能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蔬菜,这时就出现了大棚技术,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进行栽培,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天气预报的落雨情况对大棚进行调整,对于天灾做出最好的防御工作防范于未然。
2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现如今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大都是只重视专业有偿服务,而忽略了大众的利益,公益服务严重的缺乏。在当今的社会国家要发展的事业过多能够调配的资金有限,导致一般的资金全部用于有利的有偿服务中了而对于公益服务能省则省。(2)相对于其他的事业单位,我国对此的重视度还是太差,导致都不太注重气象服务的业务,测量的结果也就经常出现偏差,表面上有点小误差,其实内在质量省之又省。(3)部分贫困的地方基本没有关于气象服务知识学习的学校,导致基本都是从县级以上调派人手,出现本地区人员的整个素质就会越来越差,而调配的人员也是少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新一代的补上,就会力不从心。(4)气象台的服务对于重视度上也出现了偏差,对于暴雨类是大肆的报道,可是对于大风,冰雹,冰冻以及干旱等情况就重视缺缺,导致防灾减灾就会无法及时准备而造成损失。
3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对于气象专业投资不均上,应该算好比例不能过于倾向哪一方,对于有偿服务确实是主流但是公益服务也不能丢下,应该与时俱进一起发展互助互补。(2)加大对气象服务事业的重视,尤其是农业方面的气象事业,不仅仅是影响了农民们的收成问题,同时也是国家经济GDP总值的重要来源之一,加以强化,积极鼓励人才去学习以优良的待遇促进积极性,带动发展。(3)建议落后村落还是自己建立学习点,坚持自己制定天气预报的原则,慢慢的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工作。(4)引入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的最新技术,并且做出技术总结交流研究工作。同时现在的“三七”高炮大都已老化,增雨雹弹是值得改进,特别是长、短最好可以人工调控。同时不能只顾及安全工作,应该重视技术和效果检验研究。
4 结语
为了我国经济事业的更好发展,发展基层气象台站气候服务,从现状找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来发展气象服务事业,让国家更快的进入国际轨道。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最南部,全市总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森林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5%,耕地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厘田,半分道路和家园”的山区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年内多次连阴雨,早春出现罕见春汛。
2013年度降水量13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83.4毫米。年内多次出现连阴雨天气,其中3月上旬出现持续强降水,引发了罕见的春汛,上旬总雨量达169.5毫米,是常年平均的7倍多,为历年同期最多。多次的连阴雨天气对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根据上报的灾情与防汛指挥部了解的情况统计,2-3月连阴雨天气共造成全县9个乡镇(街道)出现不同程度的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4万亩,总经济损失0.15178亿元。
(二)、倒春寒十四年来最严重。
2013年4月13~16日我县出现十四年来罕见的倒春寒天气,14日日平均气温6.5℃,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创4月日平均气温最低,而4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平均偏低1.5℃,为历年同期最低。倒春寒对油菜、大小麦、鲜切花等作物有较大影响。
(三)、梅雨期长,梅中有伏。
2013年6月17日入梅,7月17日出梅,入梅、出梅时间均偏晚,梅期31天,梅期长,梅雨量大,分布不均。总梅雨量353.2毫米,比常年偏多83%,为1999年以来最多。梅雨期间暴雨过程频繁,共出现6次系统性强降水过程,出现4个暴雨日。从气象协理员上报的灾情来看,整个梅雨期间,我县共有7个乡镇(街道)受灾,经济作物受灾总面积3810亩,经济损失约600万元。
梅中有伏,6月30日至7月3日梅雨期内我县出现4天连续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达37.6℃(7月2日)。
(四)、高温日数、极端高温创新高。
2013年夏天在梅雨期就已出现高温天气,全年≥35.0℃的高温日数共31天,≥38.0℃的高温日数有7天,均为历年最多,极端最高气温达40.2℃/8月12日,打破我县建站以来最高气温极值,其中8月12~15日连续4天我县最高气温均接近或超过40℃,12~14日连续3天平均气温在34℃以上,为历史罕见。9月份还出现了1天高温日。
(五)、强对流天气频发
2013年雷暴日数39天,是近23年最多的一年。雷暴趋势为早发多发,雷暴初日在2月份就已出现。夏季雷暴更是多发。8月25-27日连续三天出现强对流天气,雨量分布不均匀,个别自动站出现短时暴雨,7-9级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对设施农业有一定的影响。其中8月25日我县出现强雷阵雨天气,魏塘街道长秀村占地150亩的芦笋基地受损严重,总经济损失在八九十万元左右。
(六)、雾霾天气多,空气质量差
2013年共出现大雾54天,仅次于1983年的55天,灰霾天气44天,急剧增多,为历年最多,是去年的近两倍。年内多次出现范围大,影响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其中2013年11月大雾天气12天,大雾以20日影响最大。19日夜间开始起雾,20早晨至上午出现大范围浓雾,部分地区强浓雾,最低能见度仅30米,直到中午才逐渐消散,是入秋以来气势最凶的一场大雾,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
(七)、“12.15”大雪侵袭,通行受阻
12月12~1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连续五天的雨雪天气,过程降水量46.2毫米,15日普降中到大雪,累积雨雪量7.5毫米,最大雪深4厘米。15日夜间到16日我县最低气温在-2度左右,出现严重道路结冰现象。给交通带来严重影响。根据上报的灾情统计,本次大雪我县共有3个乡镇(街道)受灾。经济作物受灾总面积较少,为156亩,经济损失约1.4万元。
二、存在问题
在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时,尤其是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广大基层农民手中,使一线农民错过最佳防灾时机,成为制约当前灾害应急工作的首要问题。目前,灾害性天气的应对途径主要依托电视、农村广播、气象显示屏和96121自动应答系统等,信息的覆盖面与时效性存在一定局限;而我局的手机短信预警平台和农业大户信息库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短信群发能力难以满足更多农户的灾害预警要求。
三、工作建议
针对目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本着“适用当前、立足长远”的目标,现提出以下四点工作建议:
(一)、做好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保障灾害应急覆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是《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可以切实保障广大农户享有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二)、抓好“大户和两区”重点服务,确保灾害应急有的放矢。由于当前软件、硬件实力相对薄弱,灾害应急工作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在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时,应急管理工作应当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应重点加强对“农业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社”、“农业两区”等对象的服务力度,确保大户、两区等重点区域的抗灾能力,尽量降低灾害损失。
(三)、搞好防灾减灾示范镇创建,健全灾害应急组织体系。通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社区创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的防灾减灾意识,努力形成一套高效完整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使得应急管理工作思路清晰、分工明确。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气象服务从内容和方式上被要求应与时俱进,随时随地查看天气预报早已实现,气象服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气象信息近乎全覆盖的今天,如何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们生产生活服务,成为各地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
一、海南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现状
海南省气象服务内容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3大类。(一)决策气象服务1.纸质气象决策服务材料。给海南省四套班子等43个领导(部门)打印发送重要信息快报(不定时),重要信息专报(一周天气报告(每周一)、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天气气候情况分析、重大活动专项预报、节假日专题天气预报等)。2.气象灾害预警决策短信。海南省气象台制作灾害预警决策短信后,通过预警决策短信平台给省领导和全省各厅级相关责任人发送。此外海口市气象台各种预警信号时,通过预警决策短信平台给各省厅级相关责任人发送。3.海南省三防指令短信。全省“三防办”的4966名相关责任人,可接收到10628121发送的防汛指令短信。(二)公众气象服务1.手机气象短信服务: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手机全网发送:海南移动、联通、电信的所有手机用户(或部分用户)均可收到其通讯运营商发出(海南省气象局提供)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全省执业导游、旅游车司机及旅游相关责任人,全省各级四套班子、各厅级、各行政部门、乡镇的有关部门、全省行政自然村、中小学校、中小水库的防灾减灾责任人,大中小学校相关领导、中小水库相关责任人以及三大运营商气象信息定制用户,可接收到10628121发出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2.语音气象服务:通过拨打12121公众气象服务热线、电信9699121气象管家服务和固定电话语音外呼的方式,知悉气象预报预警信息。3.电视气象服务:内容包括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有线数字电视全网;中国气象频道(海南本地化节目):海南数字电视14和77频道,可收看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海南电视台新闻频道、综合频道,海口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通过海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在海南省公共卫生联播视频网约每10分钟滚动播放一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重大灾害天气和海南电视台合作,利用影视专用信息传输线路进行现场直播;有线数字电视图文点播。打开有线数字电视主页,点播信息服务,可以收看到气象信息服务。4.卫星气象服务:每天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向海南6000多艘渔船提供天气预报预警服务。5.报纸天气预报资讯:中国气象报、海南日报、海口晚报、海南特区报、南国都市报、国际旅游岛商报等。6.网站气象服务(如表1):7.广播电台气象服务:海南新闻广播、海口新闻广播、国际旅游岛之声、海南交通广播等,可收听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8.电子显示屏气象服务:通过海南省旅游委交通旅游电子显示屏和重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海口地区出租车电子显示屏,可看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9.新媒体气象服务:通过新兴媒体平台“海南气象服务”新浪、腾讯、人民网官方微博,“海南气象服务”微信公众服务号和订阅号和更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生活提示、节气养生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信息。(三)专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涉及电力、铁路、海峡、水库、农业、旅游及航空高速公路等行业,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包括:网站、邮箱、传真、短信和电话。
二、服务亮点
一是气象服务的手段和方式多样。构建了集广播、电视、IPTV、视频网、网站、短信、微博、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双号)、手机智能终端、声讯、电子显示屏、报纸、电话和旅游咨询站触摸屏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气象信息手段方式多样。为决策、公众和专项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是现场直播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电视台合作(海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在灾害天气过程发生时,开展现场直播气象服务,第一时间将气象信息通过电视屏幕传递给公众。三是构建了多条“绿色通道”,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快速发展。加强与三大通讯运营商沟通,与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人民网海南视窗、南海网、海南在线、新华网海南频道5家网站和海南新闻广播、海南交通广播、国际旅游岛之声3家广播电台签订《海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媒体合作协议》,建立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努力做到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及时高效地将重大气象信息向社会,尽可能低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需求,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保驾护航。四是全网发送保障气象信息全面覆盖。灾害天气过程发生时实现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手机在网用户的全网发送。五是基于新媒体气象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气象服务方式。海南省气象局利用新浪、腾讯和人民微博,积极打造公共气象服务的新途径。比如,基于新媒体平台制作微直播栏目,开通微博话题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与粉丝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官博影响力不断提升,粉丝数量上升明显。六是个性定制专业气象服务受肯定。如在超强台风“威马逊”和台风“海鸥”影响海南期间,海南省气象局根据最新资料和预报,提前给海上航运用户预告了琼州海峡封航的时段和解除封航的时刻,提醒用户提前做好装船准备,为海峡运输部门的开航安排客运、火车轮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服务质量得到了粤海火车轮渡公司、双泰船务运输公司和琼州海峡船务营运公司的肯定和好评,并发来表扬信。同时,利用海南旅游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将整合旅游气象服务资源,将气象信息、景点特色、交通信息等进行充分融合,为旅客出行和旅游计划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为公众规避旅游灾害风险、安全健康出游、提高旅游出行满意度,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气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加大,老旧的或现有的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与公众需求不相映衬。中国气象局正大力推进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海南省各级气象部门应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以解决。二是信息缺乏统一平台。海南省气象局尚未建立各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的统一气象信息平台,当发生重大天气过程,要分别登陆三大微博官博和微信公众号中气象信息,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工作效率,且人力成本消耗巨大。三是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四、改进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对策及建议
一是构建更为完善的气象服务产品库。改进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的目的是能提高气象服务效益,完善气象服务产品库,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内涵,根据用户需求制作气象服务产品,成为提高气象服务效益的首要前提。要改进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首先需要了解需求不断完善气象服务产品库。二是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海南省是旅游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同时水产养殖等产业规模庞大,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带动了海南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产业中有很多是气象高影响行业。根据不同行业制作出更为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将成为吸引气象高影响行业、开拓气象服务市场的有利条件。三是适应网络、媒体等新技术发展,改进气象服务方式。提升传统媒体气象服务内涵,基于智能手机开发主动推送气象服务的平台,将新媒体气象服务作为未来气象服务发展方向之一,继续发展基于微博、微信的公众气象服务,同时不断关注并跟进新兴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以求更广泛更及时地传播气象信息。四是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可以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为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来海南省气象部门拟构建“一键式”预警信息平台。目前微博微信采编人员通过分别登录新浪、腾讯、人民网微博,和“海南气象服务”订阅和服务微信公众号天气预报预警类消息。根据现有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需求,定制开发个性化系统终端,减少中间环节,提升预警息时效。建立全省气象服务官方微博群和官方微信群。同时拓展新媒体气象服务平台。随着技术发展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要紧随科技步伐,拓展新的受用户追捧的新型气象服务平台。提升新技术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能力。加强与气象高影响行业的合作,开展更多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加大气象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在气象服务内容方面依据不同用户需要往更为精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沁园,张晓明:巢湖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10):158-159.
[2]唐鹤云,毛琪:气象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14):32-33.
[3]古丽米娜•阿布都: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宣传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9):265-267.
【正文】
气象局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一、2016年至2019年气象助力脱贫工作情况及取得成效
(一)推进贫困地区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
2016年至2019年共新建8个多要素乡镇自动站,3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6台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加以水务局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接入,气象观测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观测能力得以提升。在清水河及武川县共设立气象扶贫公岗4个,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二)加强贫困地区气象预警信息响应体系建设
依托山洪保障工程及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等项目建设,在全市各旗县区开展“六个一”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依托专项建设,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体系,完善预警信息与接收机制。一是将各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纳入12379预警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第一时间权威预警信息。二是将各地保险协理员、社区网格员等人员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微信群实现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播及灾情收集上报。三是积极与各地扶贫办对接,为扶贫驻村工作队建立气象服务微信群或将其纳入服务短信号码群组,及时各类信息,并充分结合气象科技为农服务需求,为扶贫点制定气象点对点服务,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及时避灾。
(三)提升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扶贫效益
2016至2019年,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平均每年在53点次左右,全市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较之前增加一倍,对于抗旱增收及生态恢复具有良好的效应。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现代化建设,开展装备弹药物联网改造,实现火箭发射架和弹药物联网设备安装及系统化运行。
(四)推进贫困地区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
充分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与农业保险定量化评估工作。2018年7月,土左旗接连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农田内涝,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与中国人保、统计局联合开展多次野外调查,利用无人机及卫星遥感数据对承包地块进行了灾情定量化评估工作。发展一县一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武川马铃薯、托县葡萄、辣椒、清水河小香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全程化系列服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五)切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
2016年至2019年呼市气象局的干部职工为羊群沟乡五间房行政村、大湾行政村、羊群沟行政村的累计45名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捐献帮扶资金23600元,旧衣物40件;为五间房行政村投资9.5万元用于打井和村容村貌的改造;组织单位食堂、职工购买帮扶村农副产品3万元。对清水河县阳湾子小学进行帮扶助学活动,捐资助学0.7万元,捐赠物品0.2万元。截至2018年底气象局干部职工帮扶的困难群众全部脱贫。
二、2020年气象助力脱贫工作进展
完善气象灾害站网监测建设:利用遥感数据制作土壤墒情监测产品,针对今年5-6月清水河地区的旱情,基于植旱指数进行遥感旱情监测,辅以人工测墒数据出具土壤墒情监测报告,为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贫困地区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在清水河、和林格尔及市三区开展基层气象灾害“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收集整理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绘制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作战图,提升贫困地区重大气象灾害服务能力。
强化贫困地区人影能力建设:2020年5—6月,呼和浩特市南部出现旱情,清水河尤为严重。旱情导致农作物播种进度严重滞后,19万亩耕地因旱情未能播种。呼和浩特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旱情发展,加强监测,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根据市人影办统一指挥,全市各旗县均向清水河提供作业支援,共开展跨区域联合作业2次,发射火箭弹32枚,并向清水河支援火箭弹15枚及火箭发射架1部,用于后续作业。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2020年截至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在“气象扶贫特产馆”购买各类助农产品共计1.7269万元。此外,从定点帮扶村购买猪肉等农产品合计9000余元。
三、典型经验及创新做法
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强化宣传机制,提升社会关注度。清水河县阳湾子小学是我局大力帮扶的学校之一,借助呼市气象局融媒体中心的大力宣传,又正值气象小主播选拔赛期间,阳湾子学校贫困学生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孩子们争取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创造了机遇。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为农服务能力不强,科技助农服务做的不到位。由于呼市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区的气象服务主要以城市服务为主,为农服务尤其是大田农业服务能力在市一级较为薄弱。而基层业务人员为农服务专业素质较差,缺乏上级指导的情况下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与本地种植结构及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乏较为专业的指导建议。
二是基层农业产业优势挖掘不够深入。呼市地区各旗县特色优势农业产品较多,但是尚未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如进行气候品质认证或气候好产品认证,缺乏从经济角度助推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品牌式发展的能力与决心。
三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到位。基层气象信息员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乡镇一级落实的还不够到位,业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还有所欠缺,业务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
五、2021年工作设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工作仍在路上,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防灾减灾与为农服务的优势,2021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目标任务:
一是提升市级为农服务业务指导能力,根据各旗县区气象局重点建设方向及业务发展需求,着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二是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农业保险理赔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与外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类气象品牌在经济方面产生带动效应。
重点工作安排:
目前,秦皇岛市气象局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局限于传统常规中、短期预报及实况等内容,服务信息也多是粗浅的基于预报产品提几点简单的建议,且建议多以行业共性为主,缺乏结合地域及当地气候特点的精细化研究成果。
(二)服务方式单一
专业气象服务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在更新,但目前大多数服务用户采用电子显示屏来接收服务信息,其他服务手段使用极少,尤其是网络等先进媒介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三)市场营销能力不强
近几年,新用户开发一直呈现瓶颈状态,老用户很多要靠“人情”或“面子”维持。市场营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且多为气象专业半路“出家”,市场营销知识不足,导致拓展市场及业务能力偏弱。
(四)缺乏专业服务产品开发人员
由于我局专业气象服务市场拓展营销由科技服务中心承担,而具体服务内容编辑由气象台负责,这使得预报员既要做预报,又要搞服务,很难有余力去钻研开发专业服务产品;另外,专业服务人员中既懂预报又懂计算机应用的人员不多,组织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存在一定难度。
二、几点思考
二十多年来,专业气象服务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打小闹到初具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秦皇岛市气象局专业气象服务从一年几百元到目前十几万元的收入,这一切都说明专业气象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且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但是我们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客观存在,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这样才有利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局专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城市定位,针对性的开展行业气象指标研究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结合部唯一的中等城市。农业以果品和蔬菜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外销为主;工业以装配制造业、机械、建材等为主;作为华北与东北交通中心和中转站,秦皇岛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条件良好,同时也是华北北部地区能源、物流、仓储中心,是华北与东北的商贸物流中心,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秦皇岛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在秦皇岛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行业气象指标研究是专业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结合地域气候特点针对行业气象指标的研究工作不多,因而此项工作应予以加强,市局自立科研课题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应鼓励预报服务人员积极投入相关行业气象指标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专业气象服务提供有利技术支撑。
(二)有效应用现有探测仪器资料,针对特殊行业推
广安装自动气象仪器。目前,我局北戴河观测站拥有富氧离子探测仪、紫外线探测仪、闪电定位仪等设备。随着经济发展,新兴行业逐年增加,对气象及环境探测数据呈现新的需求,我们应在特殊行业推广现有探测仪器数据所衍生的新的气象服务产品,并在一些特殊行业,如对气候及气象产品需求度较高的部门推广安装自动气象仪器,一方面增加数据实时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反馈资料用于科学研究及推广。
(三)服务方式应根据行业特点区别应用
由于行业不同,各行业工作环境及作业地域不同,专业服务方式应具有差异性。目前,我们主要使用电子显示屏方式进行专业气象服务,由于该屏使用GPRS技术,在偏远及山区信号不畅通时,信息接收存在一定问题,且使用保养费用颇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专业气象服务成本投入。根据此情况,我们应在专业服务方式上根据用户情况区别对待,对城市内的行业,可以使用较为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专业气象服务,而对于山区等偏远地区可以使用传真、GPS大喇叭等进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应从服务效果及成本核算角度考虑,这样有利于专业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
(四)强化专业气象服务的市场化管理,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素质
专业气象服务中的产品推广属于市场化行为,因而必须有完备的市场管理体制作保障。目前,大多数气象部门专业气象服务多为事业单位形式,虽然成立了服务实体,但管理上基本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我们应在体制上结合地方实际逐步完善,使其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同时,以政策、制度制约管理人员,从而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逐步充实若干懂预报、善经营、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的人员从事到专业服务市场营销当中,这些人员能够为客户设计出实用的气象服务应用系统,从而增加了市场营销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市场营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组织专业服务产品开发人员研发新产品
将既懂预报又懂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专业服务开发工作当中,结合用户反馈及自主研发新的服务产品,再由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应用到相关行业。在开发过程中,应摈弃过去一味强调用户反馈需求,而应该自觉、主动探索新形式下的前沿服务产品。
(六)强化气象、转载市场监管力度
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效益的增强,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目前,私自、非法转载气象信息用于商业活动事件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着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对专业气象服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我局应围绕《气象法》开展针对性的气象市场、转载监管,严格用法律规范从事和使用专业气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逐步建立规范运作的专业气象服务市场运行环境。
1.气象影视节目结构
气象影视节目由天气资讯、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四大版块内容。受节目时间限制,需要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保留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其次再考虑天气资讯和实况。天气资讯包括气象相关信息,如重大灾害应急响应、预警信号等,结合气象实况内容的引入,被视为气象部门的服务宣传内容;天气实况可以从当天和以前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从气象要素的分析、加强或减弱的情况反映了天气变化的特征。天气气象服务结合了天气趋势、社会热点等,在生产和生活中向公众提供更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把容易被公众忽略的技巧融入细节中。
2.现状和存在问题
地市级气象影视节目还没有达到所有的节目都能够有主持人主持的地步,大多数县级天气预报计节目分为两种模式:由县级气象部门独立进行制作和由地市级气象部门代为制作。气象影视节目的播出,大多数节时间目在晚上。节目制作数量大,受很多因素影响,气象影视制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
2.1地市级气象影视制作存在的问题
地市级气象影视节目的制作种类和数量是非常多的,因为地市级气象节目每天要播出四五个节目,有时候还需要替县气象局制作影视节目,这些工作内容是非常的多的,对制作设备、使用场地和工作人员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现阶段的人力、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需求,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匮乏,导致节目雷同程度高,影响影视节目的效果。
2.2县级节目由地市代制作存在的问题
地市级代县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地市级气象影视的资源,制作出效果更好、水平更高的节目,减轻了县气象局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和档次。缺点是:①影视节目制作不详细。电视气象节目大多数时间是在晚间播放的,播放节目的时间比较短、档次较多,这样给制作影视节的时间就比较少,给影视节目制作单位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完成节目制作任务,就没有办法精细的制作每一个节目,造成节目质量下降。②县级节目雷同率高。为了节省制作时间,提高制作效率,就会出现气象局制录制一套节,然后在这一套节目上进行修改,导致各个县的气象影视节目雷同率过高,由于各个县的地理位置不同,对气象方面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县需要农业气象方面的讯息,而有的则需要旅游沿海等气象信息,这就导致无法满足每个地区的需求,降低了服务质量。③县级气象部门缺少专门的主持人。每个主持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县级气象节目使用市级气象部门的主持人进行节目主持,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办法突出不同地区的特色。
2.3县级独立制作节目存在的问题
①制作设备没有及时更新。因为县里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不能够在很快地更新或者升级,这就导致很多种技术指标达不到电视台对播音的要求,使节目质量的提升十分缓慢。②技术力量不高。县里的制作人员大多数都是进行工作,这些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制作技术本身存在很多的不足,使节目的可视性以及观看效果不好。③信息缺乏科学性。县里的节目所提供给群众的预报时效不长,基本上不超过48个小时,而乡镇的预报就更短,一般只有24个小时,很难达到群众对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程度,尤其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时,气象服务没有能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
3.地市级气象影视制作的对策及建议
3.1地市级气象影视节目制作
①如果地级市没有专业的主持人,那么要加强对气象影视的建设和投入,争取制作出有主持人的节目。②气象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影响非常大,主持人要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所以,要找到自身的独特点,展示自己独一的人格魅力。③创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节目评价制度。要重视对气象影视业务的培训工作,积极使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经常与同行工作者交流进步,增强气象影视节目制作水平,定期地修改创新,要经常开展节目评价会议,挑选一些节目进行观看,要组成一个专业的评价小组,讨论研究节目的画面以及播放内容等等,多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方案。④开发新节目。要借助新媒体工具,联合新媒体创新节目种类,比如创建地方方言气象节目,加大快对气象节目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实现气象连线直播。要抓住气象频道发展的机会,发展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插播节目以及气象专题片的开发与制作。
3.2地市代县制作节目
①为便于节目的精细化,建议给制作人员进行计划和后期编辑的时间,建议建设第二演播厅,用来对各个县级节目制作。②聘请县级节目的专用主持人,主持人的费用由县级提供。由县级提供突出当地特色的稿件,与市级建立沟通系统,以便在节目中体现当地重要活动。同时,为了减少主持人视频的制作,具有类似特征的县局可以视频共享,不仅可以体现出区域特征,还可以减少主持人视频的制作,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差异性。
3.3县级独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