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2 10:2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生物学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微生物学的发展

篇1

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传承数学研究的精神。要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必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内心体验,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舞台。

一、巧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意识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是以凝固的形态存在的,需要在被激活的状态下才能迸发其生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学生思考的情境,便能很快激活学习新知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现场剪一个作品,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在学生兴趣盎然地猜测之后,黑板上贴出一个又大又红的五角星。生:五角星!师:为什么叫它五角星呢?生:因为它有五个角。师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师:那你能上来指一下它的五个角各在哪里吗?教师趁机纠正角的不正确指法,学生在正确指角的基础上进入新知的探究学习。

学生对五角星非常熟悉,但是却很少去研究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它的角应该怎样正确指出。教师把这个熟悉的问题搬到课堂上,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凭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原有的认知,在头脑中积聚了角的生活原型,为学习数学中的角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对角的特别关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主题。

二、经历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形成新结论的过程。结论是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上的,当学生通过探究经历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过程之后,头脑中会或多或少形成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有时它们离结论只有一步之遥,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回味、比较、梳理和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准确的共识,从而获得结论。从“过程”到“结论”的活动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的过程。

以往我们在教学认识量角器的时候,一般都是把量角器直接呈现给学生,把使用方法灌输给学生。但若让教师引导学生经历量角器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把量角器创造发明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在量角过程中,不断生成疑问,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解决疑问。当完整的量角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正确的量角方法也已“植根”于学生心中。对于学生来说运用这一熟悉的工具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三、练习反馈,催生学生的思维智慧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真正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解决内化新知、形成技能,获得学习体验,生成学习能力和智慧。因此,在解题之后,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回忆解答思路,通过重新检查答案,分析得出这一结果的策略及错误答案的原因,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在深化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积淀、拓展数学活动经验,催生解题智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篇2

一个人的成长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一个人的发展必须是自身主动的。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除了认识的客体(学习内容)和认识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这一客体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提供的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变为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②搜集、分析大量信息和资料;③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地分析、思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为此教师要从课堂改革入手,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空间和具体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极大地满足,不断体验到学习探究上的成功带来的乐趣,从中体会到欢乐和幸福,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他善学”、“他乐学”。

二、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解决;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开发。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课堂环境开发意识,努力开发,积极运用,为学生创造优美、和谐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身心得到发展,感受学习的成功和愉快,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

1.呵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保证学生理解的自由,允许学生对教学环境、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探索中片面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其创新欲望。

2.培育“合作、交流”意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为学生创造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自由参与,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有交流、有研讨、有争辩、有批评、有欢笑,使学生在愉乐的合作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三、注重科学研究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如果一名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时,变得讨厌教育、讨厌学习,可以说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因此教师要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发展创新思维。同时更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推理法等,掌握这些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有序,把知识有效组织起来,按照一定规律实现预期的目标,使每名学生都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添砖加瓦。

四、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占80%。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要素。

篇3

一、 利用错误,激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 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 利用错误,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例如,一种织布机5台2小时织布160米,某车间有20台织布机,8小时一共织布多少米? 

解答该题时,大多数同学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60÷5÷2×20×8=2560米,有一位同学却列出了如下算式: 160÷5×8×(20÷5)=1024米,从结果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与众不同的算式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于是,我请该同学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织布机的台数是原有台数的(20÷5)倍,前两步表示5台机器8小时加工的米数。”说到这儿,该同学迟疑了一会:“老师,我知道错哪儿了,这里不是160÷5,而应该是160÷2,整个算式为160÷2×8×(20÷5)。”“现在再请你计算一下结果。”“,成了!”该生体验到了创新求异的成功带来的快乐。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60÷5×20×(8÷2),160×(20÷5)×(8÷2)等不同的解法。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如上例,学生发生学习错误时,做老师的如果大喝一声:“这堂课你听的什么?你看人家学得多好!订正!”那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剿灭”。反之,如能善待、宽容、“利用”错误,则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达到激发创新情感,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 利用错误,提高反思能力

篇4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日益加快,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已为各国所瞩目,在此背景下实施的新一轮课改已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普通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规律性,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教学程序,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还要在关键、难点处适当点拨,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紧抓住生物学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按照生物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深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方法。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就会变成知识的容器,而失去创新的原动力。但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刚刚走出校门所学知识便已落伍。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来领悟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我在讲“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应本着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内外的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索以下问题:

研磨叶片时,为什么要加入少许SiO、CaCO和丙酮?为什么要迅速、充分?

研磨液为什么要用棉纤维过滤?

滤液收集到试管中,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将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

划滤液细线,为什么线条越细越好?

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为什么要用培养皿盖在层析液的烧杯上?

实验结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是什么颜色、什么色素?

色素为什么能在滤纸条分离?

移动最快与最慢的各是哪一种色素?各具有什么颜色?

最宽与最窄的各是哪一种色素?各具什么颜色?为什么各种色素带的宽窄有异?

实验后的滤纸条经干燥后,为什么要避光保存?

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作出规律性的概括和理论上的总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而求异法则是找出其不同点。如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教学中,除了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外,通过比较归纳可以得出两细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同时还可以得出它们在分布、成分、基粒的构成、具体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点。再如通过求异法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认为:问题教学法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他把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分为4个阶段: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和解决问题。在生物新课程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边学边做”和“课题研究”,这也就为我们开展问题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让学生分组对实验进行构思和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制定出被同学们公认的最佳方案,同时引导他们怎样利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加以物化,选择出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怎样在实验中排除干扰,突出所要研究的因素?怎样提高测试的精度,减少误差?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科学巧妙的构思,都要依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情景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尽相同。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可持续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一个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且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问题意识下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疑激思,就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生物教师应让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主体中得到充分发挥,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篇5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文价值 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基础教育新课改应全面、系统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新课程注重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综合创新思维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价值目标的达成来体现。

1 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大发展。生物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生物学教学如何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生物科学文化教育,如何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生物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研讨教法、细心备课是生物教师的基本功,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生物教学的人文目标的构建与达成,体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突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新课标理念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学新课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回归,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对学生而言,生物课堂教学是认识地球最美好的时光,每一位热爱学生和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活实践组成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活中不倦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体现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2 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构建

生物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生物教师必须突破原有的认识,用动态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并在改革中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教师更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求整合的效应;另一方面是生命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2.1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生命价值

“学生学习”可以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一是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生存能力;二是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三是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社会。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教师应怀着期待的目光积极引导,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坚信所有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另一方面,教师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完美的人生,共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南京中山植物园和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植物园里四季葱绿,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师生参观了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珍贵稀有的银杉,含苞待放的睡莲,并听取了植物学专家的解说,了解到我国植物栽培和育种方面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的植物育种研究更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兴趣,对宇宙探索、航天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古生物研究所,学生了解了我国在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无不被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精神所折服,无不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通过这一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既解决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拼搏、为祖国奉献。考察后,学生又写了参观日记,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由此可见,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通过教学创新,教师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2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  任何学校的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生命的整体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应顾及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生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新课程特别关注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邀游于科学世界,局限于书本,远离现实;而在课外活跃于现实生活,远离书本,书本中的科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实践成为两条平行的轨道。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学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有意让学生在校园附近――南京秦淮河流域,进行水体污染调查实践并写出环境治理的可行l生设计报告,学生四个人为一组进行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分析研究,还进行了论证、评比,他们由书本结合实践,经过一番讲解、辩论,评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可见一旦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多思考一下学生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的经验,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2.3 关注学生的文化底蕴,达成生物教学的情感目标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文化既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化有相通之处,又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相矛盾。新课程生物教学应给这种学生独特性文化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使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例如,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和“超人奥特曼”是学生特有的文化,在“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很感兴趣且耳熟能详的奥特曼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少数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

用。这是人类对酶的认识发展的里程碑。在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教师用“新铁臂(阿)童木,猛”来记忆组成生物体的6种微量元素(即:zn、Fe、B、cu、Mo、Mn),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该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学生的特有文化,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生物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这样既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而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和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

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提出一个讨论题“绿色植物除了为我们提供有机物以外,还具有什么作用?”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为:可以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地球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大气中一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在大气上层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使陆生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大量的植物能阻挡粉尘、消除噪音、遮荫纳凉等。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能大胆发表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七嘴八舌才能说出新和异,讨论、辩才能碰撞出火花,才会有创新,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可能不符合事实,或离题万里,或观点幼稚、离奇可笑。教师决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因为没有大胆的想象便没有创造。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能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动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生物课堂中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新?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篇6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阵地,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石。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把学习求知真正当成自愿,自动、自主的一种生活的需求,就像一个生命体需要进食、睡眠一样,是一种本能与自然的活动,而绝不是一种外加的,说服的、强制的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欲望,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我们看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并非“精英式”现象,也兼顾到了弱势群体;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流畅,情感投入,板书整齐工整……,总之,昌乐二中的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说敢问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重视能力培养,课堂效率高的高效课堂模式。

走进昌乐二中的每个教室,都粘贴各个学习小组的成长的足迹,倡导的是“你追我赶共赴前程”、“合作探究互助共赢”;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学习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去寻找,自主地取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能力。这种被形象地比喻为“超市”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自信地求取知识,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也没有教师善意的“呵护”、“关爱”、“题海战术”等,一改过去课堂上老师“满堂灌”,有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首席朋友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更有的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灵放飞,无所顾忌。

课堂上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思想的创造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卸了闸门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像出笼的小鸟,没有约束,没有羁绊,回归了天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的门户不再封闭,身心不再倦怠,创意得到了苏醒,灵感得到了萌发。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在这里师生相互尊重,生生相互尊重,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互相倾听、互相点评、互相容纳,令人耳目一新。使得这里的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每节课学生都有表达、有表现,有表演,有展示,也有收获。它们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表演和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及时、客观、真诚、欣赏的分析评价,充分挖掘、发现其亮点,既鼓励学生,又取悦自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中学习、成长。 昌乐二中的课堂是归还。即把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全部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动起来,陶醉于学习的快乐中。课堂上学生敢说、会说、能说、能写、会作;讲解、分析、点评、辩论、表演、板书、绘图无所不能。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课堂,同时也正是“归还”造就了学生,课堂才变得如此精彩。

篇7

不可否认,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在形成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生受益的多少是重要的衡量标尺,比如特色项目对技能的训练,学校文化对习惯养成、品质形成的熏陶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作用等。但深入挖掘,特色学校还有让学生受益更多的潜在优势,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澄清。

首先,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应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精神追求强化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第一”的教育原则。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实践成果。正因为办学理念如此重要,很多特色学校都在努力使自己的办学理念既符合时展需要,又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如生命教育、成功教育等。但也有些学校还没能很好地提炼出办学理念,出现了大而空、泛而全等空洞现象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甚至存在学校的理念与实践不符的情况,这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有的学校虽然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办学理念,但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与学生发展之间缺少必然联系。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因为追赶时尚,出现了理念越新越难以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对新鲜、时尚的理念不能进行很好的解读,导致学校出现对理念理解的迷茫,随之而来的就是实践中的混乱。因为没有很好的载体能够支撑这些理念,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确实,对于中小学而言,没必要搞出又玄又空的理念,而应脚踏实地地探寻教育的本源。最朴素、最能让孩子们读懂的表达恰恰最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最能体现学生的发展需要。如重庆某小学在形成集邮特色的过程中,凝练出“方正做人”的办学理念,既通俗易懂,又很好地构建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和实施规划。

其次,特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顾此失彼现象的出现将使学校发展背离学生发展的需要。因学校内部的、社会的甚至是时代需要的原因,容易出现顾及历史就没有现实感,顾及发展速度就会缺少内涵等现象。这不仅无助于形成特色,恐怕也会失去学校应有的价值。就学校存在的价值而言,任何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聚焦学生的健康成长,特色学校更应该如此。

在系统梳理中发现,一所特色学校如果是以某一项目发展而来的,不管这一项目是否已发展到了精神文化层面,在学校中都存在着“所有学生参与这一项目”的情况。在目前中小学不是按兴趣特长招生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喜欢某一项目呢?诚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对某个特色项目的喜爱并进行有意识的特长培养,但很多学校存在“学生无意识地被限定在某一特定项目”的情况。这也是“千人一面”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学生的发展需求千差万别,虽然他们可能在某个特色项目中“被特长”到较高水平,但这种训练的代价(包括心理代价)是昂贵的,是违背学生发展需求的,这也是急于求成的结果。

第三,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保证形式与内容都统一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般而言,特色学校都有较好的美誉度,学校环境充满人文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师生精神面貌好,学生的学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等。在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中,学校有意识地打造较好的外部形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热衷于搞形象,则容易流于形式。如请设计公司设计校园环境,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很容易脱离学校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弱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再如为了展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特长而经常搞大型团体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体的实际情况,突出的是学校荣誉,偏离了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初衷。

特色学校形象的彰显应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产物,不能因为追求“特”而偏重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应该使学生在充分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发扬其天赋,发展其个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只有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只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学生,才能完美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

实践中,人们往往会把特色学校与学生的特长发展联系起来,有些校长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特长训练的误区;特色学校在展示其办学成果时,也往往展示一些学生的特长或技能。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表明仍有不少学校还处在把特色学校建设等同于特长培养的认识水平上。学生的特长发展特别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是衡量特色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如果学校没有搞清楚特色学校和学生特长发展的因果关系,不是以特色学校的理念引领学生的特长发展,不是以学生的特长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以学生的特长训练成果反映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果,必然会出现“重专项训练而轻综合素质”、“重成果展示而轻成果形成过程”、“重突破性工作而轻基础性课程建设”等问题,这都无助于特色学校品质的提升。即使在较短时间内可能取得较为轰动的成果,学生的意志品质、道德水平以及学业成绩等也不可能得到内化和提升。这既是专项特长训练的优势,也是其弊病所在。

把特色学校建立在学校层面,而非“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层面,一定是其价值判断出了问题。其实,特色学校之“特”,恰恰应体现在实现了学校愿望和学生愿望的共存、共生,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篇8

只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质得到发展,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有独立人格“人”。

一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涵盖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作为话语权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人的思想发展、情感态度的外化,又是激活和强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和精神品格的过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普鲁斯所说:“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价值创生、发展、交流、嬗变和更新的过程,学生的言语活动对学生价值的认识和价值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漠视或扼杀学生的话语权,缺乏多元对话和价值商谈意识,那么必将扼杀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模式的自主性,也就是说这将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背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二 尊重学生的语话权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和人本主义的回归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于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和专制,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施放者和控制者,学生的话语依附在教师的话语之上。没有自己的根基,学生的话语权被漠视或被剥夺了。像至今仍在大行其道的“牵牛式”、“放羊式”等所谓的问题式课堂教学以及“灌装式”、“一言堂”等目标式课堂教学都属此列,学生是被“绑架”进了新课改中,教师又不自觉地把学生培养成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人,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把原先附着在教师话语场中的学生话语权剥离出来,还原为学生独立自主的话语意识和话语场。对于学生而言,是话语权的失而复得或得之更多,意味着为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赢得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在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笔者也想说:“课堂教学最宝贵的品质是永远捍卫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

三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民族的未来

笔者对时下流行的于丹讲的《论语》心得的某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笔者想,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敢说愿说多说,赋予每一朵祖国的花朵尽情绽放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世界里真正掌握话语、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命运。只有在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时,才能产生生产和发展的伟大动力,才能真正扛起民族的未来。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预设和生成

以言说之前已经确定的程式和结论来限定言语,学生就会失去言说的自主性空间,甚至有些老师写教案时把学生要回答的答案都写上了,这是很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还是以“非指示性教学”或“非预示性教学”为佳,少一点预设才能更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就像笔者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此诗的主题,由于没有过多预设,学生的言语活动非常活跃,他们通过“我”、“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三个主体性意象归纳出三个主题:一是失恋说。丁香只有紫白两种颜色,紫色象征高贵或不幸,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白色则象征高洁,而且丁香在古诗中是一种愁怨的象征,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的李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更为难得的是学生通过资料查出戴望舒写此诗前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的有关情况作为佐证。二是孤独说。像艾略特的《荒原》一样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三是理想幻灭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喻指革命理想,“悠长寂寥的雨巷”是当时环境的折射。以上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笔者想,如果课堂教学中有过多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这样美丽的生成。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52-01

传统的教育是中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死钻得多,到头来是高分低能。而新课标则鲜明地指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也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同伴合作、自主探讨中获得自己必需的物理知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观念。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一 物理教学要注重营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

1.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应该与学生交朋友,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民主、友好、和谐的气氛。教师应经常到学生中去同他们讨论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提出问题,勇敢地探索问题。

2.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创新活动,离不开物质条件这个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应给学生提供研究、创造的物质条件。如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实验室,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建设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陈列室,派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的设想和构思可用实验验证,从而获取创造的成功感。

3.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方法。如用分子模型启发,用形近的公式、概念训练联想能力(如F浮=P液gv排,P=ρgh),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太阳未升上地平线时光线的传播等)。三是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趣味物理学》《上天之路》等科普读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读物,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的热情。

二 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或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新标准的始终。所谓自主,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主动积极性,即发挥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千方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教学氛围;合作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合作,称为“讨论式”教学,师生互相交流,共同获取知识。探究就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三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沟通与交流的问题。教学上如果作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会从学生的身边擦肩而过,甚至有的学生连课堂上教师所讲的是什么也会全然不知。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燃起他的求知的欲望,唤起他对该学科的兴趣的基础上,教学成果才能充分得到展示。沟通是心灵的相应,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代人的心理状态,参与他们聊生活、聊人生、聊家庭、聊学习,与他们建立师生情,成为他们的大伙伴。所谓交流也是如此,与他人交流生活,交流情感,交流学习上的疑惑,交流电视中的主人公,交流人生的求索与展望。只有如此,才能像《教师的语言艺术》的作者王晓平指出的那样: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感情容易激动的青年,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要能够心灵相通,情意相融,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四 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创新机制

第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训练。教师在实施这一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情感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培训,教师要以愉快的心态给学生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双方在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挥非智力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营造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物理的求知心理。

篇10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既然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庸置疑,实验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的最好途径。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新教材的很多内容贴近生活,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很感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于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捕捉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许多例子进行教学。如淘米次数为什么不要过多,为什么炒菜时间不要过久……。当然,教师应对学生收集处理的信息给予必要的总结,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指导学生写出相应的论文,以墙报的形式进行展览,使每个学生受到熏陶。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我们常说,学是为了用。生物实验教学,不能光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了解酶的特性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需多少时间;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设计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此外,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许多看似难以完成的实验,都可让学生去尝试。如可以结合实际,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照书本上按部就班地操作的感觉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注重实验结果分析,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系统思考在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会系统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或在处理事物时,应把所处理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不仅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看到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以下是几位同学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操作的情况,请分析。

实验中甲同学从解离液中取出材料,立即染色,结果实验效果很差;乙同学将染色的材料立即放在载玻片上观察,也看不清细胞;丙同学将制好的装片直接放在高倍镜下,花了很多时间找不到细胞;丁同学在正确地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镜检时在呈长方形的细胞中无法找到分裂的细胞。

(1)甲操作上的错误是――,实验效果差的原因是――。

(2)乙操作上的错误是――,看不清细胞的原因是――。

(3)丙操作上的错误是――。

篇11

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卫计委每年均会公布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截至2015年,报告中公布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和中毒人数仍占据首位,分别为33.8%和53.7%。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公认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比消费者和媒体关注的假冒伪劣和制假掺假问题更为严峻。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大多数人希望是零风险,即100%安全且没有风险。实际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风险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只可能被降低,风险评估从业者的目标是将食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而不考虑这种食品的摄入量和摄入频率等问题,离开剂量谈风险是没有意义的。

当前,风险评估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危害控制,包括建立质量体系;二是危害检测和确认,如快速检测手段:三是过程控制,如风险评估。董庆利老师介绍的就是风险评估,他介绍说:“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预测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由于食品灭菌的需要,学者开始关注微生物的变化,直到20纪初,随着食品罐头业的发展需要一些灭菌方面的检测,预测微生物也随之开始发展。20世纪30年代,罐头灭菌需要检测特定温度下杀菌所需时间,从而诞生了经典的衡量灭菌时间概念,或称其为衡量微生物耐热性指标。

1983年,一支由30位微生物学家组成的食品小组用计算机预测了食品的货架期,建立了腐败菌生长数据库,正式拉开了预测食品微生物的帷幕。预测微生物学创始之初,有学者认为其预测不够精确,但试验证明其模型误差不大于微生物试验所带来的误差,这使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和食品检控领域取得了信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迅猛发展。预测模型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快速评估环境和食品组分对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监测产品中微生物生长动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预测微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模型对微生物生长行进定量分析,使人们能够在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前提下,预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死亡,槭称钒踩提供重要保障。食品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货架期、食品安全的预测和管理中有重大应用价值,是食品微生物学中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微生物在理想的环境下是按照二分裂式指数型(2n)生长的,具体数据见表1。

虽然预测微生物学的专家们预测了微生物在理想环境下的二分裂式指数型,但是微生物不可能严格按照其生长。一般来说,微生物的生长期分为四个时期――延滞期(适应期)、指数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只有微生物的生长存在规律,才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其生长,从而更好的检测和控制微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也不断地采用一些计算机运算方式进行计算。例如,对微生物的生长、残存、抑制和多种微生物的竞争来进行数学的建模和观测。预测微生物学可以看成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响应,也就是模拟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从而用于整个食品质量体系,比如管理、建立特定的食品安全目标、危害控制点的设定进行参考。随着预测微生物学和很多软件包括生物数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的整个数据库就更加的完善。

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就是模拟微生物的变化,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概率的方式来解释微生物的变化。比如,微生物在特定的食品或介质表面生长/不生长,或存在的概率情况。一般来说,把预测微生物学的模型分成初级、二级和三级,初级是研究特定温度下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二级是模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下的变化,比如迟滞期时间和生长率的变化;三级模型就是建立界面友好的模型。

预测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简化等式来模拟微生物的实际动态变化;二是用于预测非检测条件下的可能情况。国内外预测微生物学风险评估的现状

截止至2016年,WHO/FAO(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已连续发表了19部关于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系列报告,内容涉及禽肉、即食食品、水、婴儿配方粉、水产品、蔬菜等不同食品基质中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弧菌、病毒等致病菌,其已经成为指导全球开展相关评估和制定相关标准的权威性技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