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20: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27-02
1 体育训练当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体育活动顺利展开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设置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不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这就导致体育课程的开展丧失它本来的意义,体育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体育学习计划,有效增加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体育不仅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基础的体育知识内容的讲解,还需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体育训练当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体育课程当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适当的放松自己的身心,同时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缓解压力。在目前,我国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十分重视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是往往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只有拥有良好的身w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拥有良好的身体,促进学习和健康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2 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不够热情的原因分析
2.1 教学环境方面的困境
就高校而言,他们的体育教学资源匮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国家为高校提供相关的物资设备和资金投入,为学校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器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而和以往的教学环境相比,那时候由于资金缺乏和场地有限,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器材和场地不多,很多体育项目都难以开展,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陷入低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也不高,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导致体育课堂丧失原有的教学目的,造成不良的教学后果。
2.2 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正确认知
高等院校教学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专业化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导致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都很低,而在高等院校当中,对体育课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对学生教学懈怠松散。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可有可无,没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端正的教学理念,导致体育课程难以得到良好开展,教师的态度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课程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极为不利。
2.3 学生缺乏端正的态度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发展,进入高校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学生意志力薄弱,耐心不够,随意翘课,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学习态度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困难程度较高,而且学生从根本上不重视体育教学,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完成上课目的而去上课,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也是松散懈怠的,不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增强自身意志力以及身体素质能力的锻炼,因此,没有端正的态度,对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3 提高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3.1 提高师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没有实际行动的言语当中,而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和实践当中。因此,对于教育的贯彻和实施需要落实到位,需要学校管理层给体育教学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为专业场地提供资金和物力支持。对体育教学的课程进行分析,结合现有的体育器材以及场地设施,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全面高效率的利用到体育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宽阔的体育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校管理层还可以通过和社区以及体育场管理人员进行协商,改建场地,以及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体育设施,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环境支撑和各个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持,把体育课程的位置摆在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同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3.2 加强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认知
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首先教师需要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旧式思维,端正培养全方位的人才的态度。不能够局限的认为中职院校就是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而忽略了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学习。很多教师甚至还认为学习体育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学业没有任何帮助,而是耽误学习专业课程的一个内容。这种思想不端正,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良好的身体是从事任何活动的根本,只有拥有良好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技能。因此,需要端正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学理念。不仅学生需要意识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同样要端正态度。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培养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的优秀人才。
3.3 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高校学生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年纪较小,对于社会现状的认知不全面,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及正确引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原有的陈旧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以及接受程度,为学生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计划。比如说,可以采取男生和女生分开上体育课的措施,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规定,或者根据个人喜好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受到大家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说健美操、网球、乒乓球等,通过体育项目的开设,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进一步为推进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育锻炼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4 结语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高校而言,体育课程的发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通过对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的问题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开展了新的机遇。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篮球教学在培养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兴趣中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26-27.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综述及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导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内容,是推进英语学科发展的灵魂.本课以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实现途径和测评方法等角度着重分析其研究发展历程,为一线教学提供明确的改革方向。
文明意识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讲个人公共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二、强调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的姿势应讲明危害性,主动帮助纠正,教会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个方面教育和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美是美的基本要素。
2、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并保持成日常习惯。
三、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大部分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及意识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损伤的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场地器材,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回收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自己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不爱上体育课。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使之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23-02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小学教师队伍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广东省山区县较珠三角地区而言,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发展迟缓,教师职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尤其少。笔者对省内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和需求进行了调查,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如下。
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紧缺
调查显示,-方面,由于广东省山区县经济不发达,经济效益低,存在财政用于投入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广东省财政统一转移支付用于继续教育的费用数目不多,分配到各个山区县的金额较少,不足以满足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小学办学经费较少且缺乏额外的创收经费,因此难以支付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所需培训经费。即便上级组织免费培训,教师所在小学也难以负担教师培训所需的路费、住宿费、餐费等基本费用,若教师自己承担部分费用则无形中加重教师的经济负担,影响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2.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难以保障
由于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与珠三角地区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出现教师外流现象。同时山区县小学教师人编偏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补充不及时,致使教师工作量普遍超负荷,影响其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教师教学工作与接受继续教育相冲突。教师除正常教学时间、课后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外,余下时间已所剩无几。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工作地点与学习地点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影响继续教育效果。
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显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教师继续教育吕标之间存在差距。培训内容陈旧空洞,缺少时代气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小学教师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没有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过程中双方缺乏交流沟通,培训后缺少跟踪反馈,这些均影响了培训效果。
4.培训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由于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所以选聘继续教育师资时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一些地方选聘培训教师时,或依据平时表现或因私下交情较好而选聘其为培训教师,造成培训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不熟悉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导致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
5.远程培训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广东省山区县每个中心校已基本实现宽带上网,但有些学校仅拥有较少的计算机,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个别学校虽然配备的计算机数量较多,但由于网速慢等原因影响远程培训的效果;部分学校虽然硬件设施到位,但是由于教师基本电脑操作技术的欠缺而降低了参加远程培训的热情。总之,大量山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较差使得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难以落实。
二、促进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对策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号召,笔者结合广东省山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规定,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广东省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下,教师本人、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学校也可通过校办产业、教育融资、集资办学等途径拓宽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此外,培训机构和受培学校协商后,可组织专门人员送培下乡,以解决山区县小学教师受培人员分散和经费紧缺的困难。
2.保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
(1)设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弹性机制,安排多个培训时间,可供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工作生活的矛盾降到最低。
(2)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应措施,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挂钩,与教师的考核评估相联系,构建督促机制,以激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进而保证学习时间。
(3)学校可采用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多元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鼓励教师通过教师轮班制参加继续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远程培训,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便捷、民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3.提高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
(1)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教师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需求的差异性,定位不同的培训目标,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用分层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受培人员设置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2)尊重受培教师自身原有基础,密切结合教学实践,根据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育新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出发,传授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同时传达最新教育信息,引导小学教师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对模拟教学情景和案例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借助网络资源实现“订单培训”。培训方制定“菜单”,教师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并自选上课地点,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和新课程改革中常见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打造“培训学习包”。“培训学习包”涉及考试大纲、教材并附带配套的习题册、自测题、视频讲解等资料,使受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远程培训受益,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4)加强课程开发机制的监督力度,从学科发展本身和教师需求出发,督促出版社开发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培训教材,构建内容设置比例合理、与培训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和小学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继续教育教材,保证培训教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建设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1)加强继续教育教师与小学之间的沟通联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联系点,并根据联系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制度,教师可通过随堂听课、参与教研活动、与一线教师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状况。
(2)充分利用市、县基础教育教研室的资源,搭建继续教育教师全面了解小学受培教师需求的纽带,参与教研室有关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前沿信息,把握继续教育发展动向。
(3)适当引进教学实践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退休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兼职教师,选拔有深刻课堂体会和生动课堂教学案例的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加人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总之,在引进人才、壮大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资源库,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4)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继续教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更新教育信息,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提升现有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l:8-15
[2]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Zhengzhou Badminton Clubs
GAO Meng
(Sport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five badminton clubs of Zhengzhou,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Zhengzhou participating in badminton clubs to parctise and have a training in extra-curricular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paper analyses Zhengzhou badminton clubs' present situation, the management mode, operation mode and the causes why their attractivenes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not high.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Zhengzhou city badminton clubs.
【Key words】Zhengzhou badminton club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引言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项目男子单打决赛,林李大战,林丹蝉联奥运会冠军,李宗伟虽败犹荣,给全世界广大的羽毛球爱好者呈现了一场饕餮盛宴。林李二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初始阶段大致相同,林丹5岁接触羽毛球,进入羽毛球业余培训班,9岁进入省体校开始专业训练;李宗伟11岁接触羽毛球,进入羽毛球俱乐部参加训练,之后从马来西亚武拉必国民中学进入武吉加里儿体育学校开始专业训练。由此可见,羽毛球俱乐部在启蒙中小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羽毛球俱乐部对羽毛球运动在中小学生间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生羽毛球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着基础作用。
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状况,不仅对学生身体成长意义重大,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操养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体质的提高对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竞争力的提升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羽毛球运动具有器材简单、场地要求低、运动量可调节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应该在中小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通过调查郑州市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羽毛球俱乐部运动以及训练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以及对中小学生吸引力不高的原因。针对郑州市中小学生在羽毛球俱乐部运动参与的现状以及需求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提高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羽毛球运动在郑州市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带动郑州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推动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的发展〔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郑州市的悦康羽毛球馆、郑州鹏源羽毛球俱乐部、大拇指・天瑞羽毛球俱乐部、郑州轻工业羽毛球俱乐部、郑州财经羽毛球俱乐部。
1?郾2研究方法
1?郾2?郾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羽毛球网络论坛等搜索相关资料,获得关于羽毛球、青少年俱乐部开展现状、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和体育消费的资料,了解各地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和羽毛球科研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郾2?郾2访谈法
在选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管理层和有关教练员进行访谈,并制定访谈提纲,针对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认真听取他们的有关见解,记录并整理访谈内容,为本文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1?郾2?郾3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设计了三份问卷,其一,是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发放。其二,是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的中小学生成员进行发放问卷。其三,是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拥有的教练员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如表1)。
1?郾2?郾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的结果及文献资料的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类比等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郾1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成员基本现状分析
2?郾1?郾1中小学生成员参与羽毛球运动动机分析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结果得知,参与羽毛球俱乐部培训的中小学生成员中有50%选择羽毛球运动的原因是父母的要求,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是羽毛球爱好者;在羽毛球运动火热的今天,羽毛球运动吸引了很多的青年和中年人,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深深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和有益之处,在他们运动的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接触羽毛球运动,锻炼身体,培养运动兴趣形成爱好。兴趣是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羽毛球于一项集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和耐力为一体的小球运动,同时又是技术和战术完美结合的典型。〔2〕
中小学生成员中剩余的50%则是因为自身感兴趣或者是在同学、朋友的介绍下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可见中小学生成员受父母和同学的影响比较大,培养中小学生的羽毛球运动兴趣需要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2?郾1?郾2中小学生成员运动参与时间与频率分析
调查显示,5所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运动员每次参与时间长短相差不多,基本都是培训班模式,每周有2―3次培训时间,每次1?郾5―2小时,中小学生参加俱乐部的培训,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时间比较固定,大都在晚上6:00―8:30之间。
通过调查发现,在周末和节假日,中小学生参与频率较高,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平时文化课占有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稍微充裕一些;但是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形式依然是培训班模式,和同学一起或者单独前往羽毛球俱乐部进行运动的较少,相对于乒乓球场馆,羽毛球运动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发展。〔3〕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较为繁重,中小学生参与校外俱乐部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都非常少,校内资源的紧缺又使很多有兴趣有爱好的同学无法参与运动发挥自己的兴趣。〔4〕
2?郾2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对中小学生成员培训模式的分析
从表2中来看,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中只有鹏源羽毛球俱乐部是采用长期培养模式,其他俱乐部的培训形式基本都是以短期课程培训为主,而短期的培训对提高中小学生成员的羽毛球技术和专项素质收效甚微。而长期系统的训练不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和中小学生的耐心刻苦训练,还需要教练员在系统的教学计划下进行正确的指导,这就需要羽毛球俱乐部拿出一整套方案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5〕
2?郾3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教练员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所选取的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中只有2所俱乐部聘用了较为长期的中小学生教练人员,另外3所羽毛球俱乐部都是只有在暑假或寒假期间才会聘用临时的教练人员,并且临时聘用的教练没有固定的人员;教练员学历都在大专以上,主要以本科为主;羽毛球俱乐部没有一个长期的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教练员,并且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也只是固定的内容,没有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制订一套特定的训练计划,训练效果也就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导致很少学员能够长期坚持参与羽毛球训练。〔6〕
2?郾4中小学生选择羽毛球俱乐部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俱乐部的具体原因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60%的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场馆的原因是交通方便,以就近原则为主,场馆的位置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10%的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场馆的原因考虑羽毛球场馆的价格因素;有30%的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场馆的原因是羽毛球场馆的健身气氛好,有伙伴。由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性,他们只能就近选择俱乐部,这也就为俱乐部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能够吸引周边的中小学生来运动?青少年们都喜欢结伴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郾1结论
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场地较少,位置较为分散,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而且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相关制度、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不够健全。需要针对各年龄段中小学生进一步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让学员从训练活动中有所收获,不断提高个人的羽毛球专项技战术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到羽毛球运动中来;另外,还需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教练员的个人技术素质,以及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成员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从而能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培训并长期坚持下去。
3?郾2建议
3?郾2?郾1加强羽毛球俱乐部的制度建设
通过调查,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俱乐部现有的各项制度大都是针对成年人而制定的,针对中小学生制定的几乎没有,中小学生成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一套具有吸引力的制度,能否采用学生卡半价或者其他的优惠政策,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优惠,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参与动机。〔7〕
3?郾2?郾2加强教练员的引进
通过对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教练员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两所羽毛球俱乐部聘用了长期的教练人员,另外三所羽毛球俱乐部都只是在暑假或寒假期间才会聘用教练人员,而没有单独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教练员,如果想让中小学生长期地参与羽毛球运动,还需要配备长期的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教练员。
除上述建议外我们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如承办校园羽毛球比赛或者发放学生体验卡吸引中小学生进入球馆参与运动。加强市场调查,对现今中小学生的运动理念与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旭东,张利丽?郾长春市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郾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郾
〔2〕周英华,周润华?郾长沙市羽毛球俱乐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郾当代体育科技,2012(9)?郾
〔3〕朱剑华?郾对广东地区经营型羽毛球俱乐部现状的研究〔J〕?郾北京体育大学,2008(3)?郾
〔4〕陈莉琳?郾福建省羽毛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及对策〔J〕?郾体育科学研究,2008(1)?郾
二、主要工作
1.固根本
严肃执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并向社会公布。区教育局将对学校组织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督查,随时进行抽查,对于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的学校,限期整改,若该校是“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校”的,将予以摘牌。
学校在严格课程设置、统筹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要不断促进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的丰富性和机制的长效性,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要制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有申报程序、有技能目标、有指导教师、有测评认定、有活动记载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继续完善方法、强化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和公告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稳中有升。
2.强基础
各中小学必须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中小学艺术器材目录》要求,配足配齐体育、艺术器材,建好各类场馆、专用教室,满足体育艺术教学及活动需要。
优化音体美学科教师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专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依托健美操比赛、文体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平台,“以活动促培训”、“以活动促教研”,使活动、培训、教研有共同的主题,形成研、训、赛一体化模式。举行小学音乐、美术学科优质课评比、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拔优秀成果参加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科研专项成果奖、市第五届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比,组织优秀艺术干部、教师参加中小学“体艺2+1项目”实践讲座和先进学校考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特长明显、专业精通、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
3.铸品牌
各学校要按照“共同发展,校本为主”的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体育艺术活动,办出特色、培育文化、打造品牌。2014年校校都要有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体育和艺术特色项目各一项(包括省体育特色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特色项目中的体育艺术项目,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中小学生艺术团分团等),学校要有常年训练的田径队、合唱队等体育艺术团体。
区域优势品牌更加卓著。以区学生艺术团各项分团为依托,有效整合我区教育系统的艺术资源,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活动和品牌团队,合唱、舞蹈、器乐、书画等项目进一步做强。体育方面,乒乓球、田径、游泳、网球等项目形成新的优势。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既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又能提高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农村中小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促使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效率和质量取得一定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凸出问题:第一,管理体制混乱,体育教育经费缺乏。第二,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第三,教育设备陈旧。第四,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场地。第五,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第六,未能有效开展相关体育课外活动。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应对对策
(一)做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同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新闻、报纸、广播等媒介来宣传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效形成社会舆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促使相关教职员工和广大中小学生重视体育教育,从根本上摈弃传统“重分数,轻体育”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及时转变旧思想,促使家长积极支持与配合学校运动会,为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建立并完善评估机制
建立并完善体育教育评估机制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检查评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充分了解其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第二,将学校体育检查评估工作当作地区体育发展调研重点,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相应解决办法,确保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通过对体育工作的检查和评估,有效监督中小学校体育相关办学行为,促使学校重视中小学体育教育。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办学条件。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经费联合投入机制。第二,合理规划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相关器材。特别注意减小村级中小学与中心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距,确保中小学生能够获得同等受教育权利。
(四)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可靠保障。因此,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要求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充分了解该地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需求,合理规划,逐渐增强并完善体育教师配备。其次,教育部门应当定期检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进度与流程,加强相关制度化建设,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标准化,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和个人。再者,中小学校应当端正自身办学态度,积极改变陈旧教学模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中小学生为教学工作重心,提升对体育相关教职员工的要求。最后,还应当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体制,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制定当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的评估方法与标准,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其次,农村地区各中小学校应当积极成立课外活动相关领导小组,并且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负责相关人员的配置工作,各班班主任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最后,其次,农村地区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深刻了解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意义,最大化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组织、安排、执行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并定期开展相关竞赛,促使每位中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近年来多次发生学生在长跑、打篮球时猝死的事件,在为这些学生感到痛惜的同时,我们也感叹:由于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学生已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整日与题海作战,体育锻炼时间严重匮乏。教育部此前曾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坚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但这几乎变成了空谈。
一、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现状
1.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当前中小学体育运动的现状是即使保证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也只是让学生做些简单的广播体操,而非真正的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学校这样做只是为了规避高危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却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2.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质量不高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孩子们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瞄准的就是名牌大学,注定只在学习上而非身体素质上进行比拼。各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学校的考核标准。除学业压力之外,青少年体育锻炼打折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很多学校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取消了很多锻炼形式,使得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质量不高。
二、改善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对策
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功利模式,尤其是改变以成绩依据选拔人才的观念,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改变做事的思路、方法。
在英国访问期间坦言: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1.加强法规建设,实施科学管理
继续大力宣传,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分年度对各学校执行上述法规的情况进行评估督查,并对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逐步完善有关学校体育的管理法规和文件,并制定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以法治教、科学管理的轨道。
2.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学校专职体育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建设。要通过各方面努力,使所有乡(镇)中心校和县直各学校等基层学校都设立专职干部,形成县、乡、校三级行政管理网络。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经费投入
经过努力,各基层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缺乏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师资数量仍不足,布局失衡。合理调整师资布局,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严格规范的培训制度,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体育教师分级短期培训制度,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在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校体育的基本建设。要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进程,分年度完善体育器材配备,力争学校体育场地“达标”率实现小学80%、初中90%、高中95%的目标。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基本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要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学校群众性体育要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实施为契机,广泛宣传、深入开展以小学生“曙光”体育活动、中学生“晨光”体育活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组建体育兴趣小组,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逐步完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体制。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改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已势在必行,应加强管理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研究、解决在双休日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新问题,逐步形成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体系,从而达到改善青少年体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反映。体育意识是由意识衍生出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实践的感受、经验、知识等的集合,也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地位、功用、价值、现实状况以及发展态势的主观认识。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人正处在中小学时期,在对于体育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理性思考的状态下,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意愿和需求。
2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2.1 具有强烈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
中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两个保障:一个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性,另一个是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多方面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中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实效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2.2 具有强烈的自身需求和内隐性
中小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其中,既包括其身心成长对于体育运动的客观需求,也包括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体育运动能使他们收获快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体和内心的释放。因此,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属于其自身的潜在意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往往不被发现和重视,更加容易被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所掩盖甚至是磨灭。
3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3.1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迫切需求
1985年至2005年,5次大规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现象,尤其是从后十年的调查发现,部分指标更有加速下降趋势。我国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其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肺功能始终维持在低水平上,超重和肥胖现象普遍且严重,近视的发生率持续上升,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血压机能不良现象较为普遍……
分析原因发现,青少年由于承受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直接导致了闲暇时间特别是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将近一半的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足0.5小时。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和时间都在减少,高中学生的情况最糟糕。研究结果说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体质的下降。而体育意识的缺失也正是他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3.2 中小学生终身体育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以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身体健康也在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之下受到严重威胁,对于正在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影响尤为严重。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自主意识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强。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4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三者共同关注孩子们的体育意识的培养、激发和维护,必将能够有效改善中小学生体育参与状况,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1 社会方面
社会具有制度和舆论的导向功能。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正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余暇锻炼时间。国家有关机构,要在制度上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和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取缔以各种名目举办的培训和补习,坚决杜绝为了追求升学率和排名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教学和题海战术;加强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体育竞赛,从而营造出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4.2 学校方面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学校总是会摇摆不定,立场不坚。而学校应当认识到自身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提高体育活动的组织水平,优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结构,合理设计体育实践的步骤环节,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并化为永久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培养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宣传导向作用,从而端正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体育情感,培养体育意识。
4.3 家庭方面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绝不能单纯依靠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才都源于父母的耳濡目染,家长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鼓励和引导,能够使青少年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压抑和焦虑,轻松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去感受放松与欢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充足的体育锻炼会让学生体会到身心愉悦,头脑灵活,更加热爱生活,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因此,聪明智慧的家长决不能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价值。
5 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正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逐渐凸显,罪魁祸首当数体育参与的缺失。中小学生对于体育参与虽未能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但在潜意识中具有强烈的需求。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正在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逐渐被掩盖甚至是磨灭。中小学正处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阶段,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能够对于他们体育意识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将使得孩子和社会的发展得到双赢。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提供保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永年.体育意识浅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19.
[2] 孙国友,何珊.论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12(5):36-38.
关键词 上海市 中小学生 武术学习动力
对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武术学习动力的整体水平不高。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动力较弱,但实践动力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武术学习整体动力的水平,改善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正向不一致的状态。调查结果还发现,上海市中小学生的武术学习动力与不同的习武情况和武术学习水平有明显关系,随着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不同武术水平群体的武术学习动力也随之提高。上海市中小学生的武术学习动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整体的武术学习动力水平要高于女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武术学习动力没有性别差异,中学阶段男生的武术学习动力水平要高于女生。上海市中小学生的武术学习动力水平因年级的高低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武术学习动力逐渐下滑的趋势,武术学习动力各指标的水平都相应地下降。从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存在的不少问题,下面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并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学习的个人因素
从学习武术的不同情况来看,普通中小学生的武术学习主要在学校里进行,而且要求低、时间短、没有课后的延续,平时的健身活动也不涉及武术,也没有展示和比赛的机会。而体校里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体育课上要学习武术,而且武术训练的要求高、周期长,有的学生还要参加一些校内外的武术表演和比赛,武术学习活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在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和推动作用下,他们的武术学习动力比较高。此外, 被访谈的中小学校长中有60%的校长认为,兴趣是学生武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武术学习兴趣。因此,增加武术的学习课时数、落实武术教学、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开设课外武术兴趣班,提高武术健身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提高武术学习动力。
二、武术学习的家庭因素
武术虽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武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导致了人们对武术价值认识的不全面和片面。在访谈的过程中,80%的校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武术的影响很大,但有些家长认为学武术“会影响学业”,学武术“没有用”,甚者认为学武术“会长不高”等,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武术训练。他们并没有看到武术学习对人良好的品德、意志、行为的塑造,对身体健康水平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武术必须要在人们心中重新塑造科学、育人、树人的教育形象,改变以往一些错误观念,从而提高父母对武术学习的认可度,在学生的武术学习活动中起正面的影响作用,推动武术的学习。
三、武术学习的学校因素
(一)完善武术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愿意学习的武术内容与武术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存在分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降低。不少校长提出武术教材要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愿望。因此,必须完善武术教材,教授学生乐于学习的武术内容,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武术学习的动力。至于性别的差异造成的武术学习动力的落差,也要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找到适合于不同性别学习的武术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武术学习的动力。
(二)完善武术教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
众所周知,武术教材和教师水平的局限,武术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更多的突破,主要还是延续体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不能给学生以一种不同于其他外来体育项目的感受。因此,体现武术作为传统体育的特点,需要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三)定期组织武术教研,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水平
从武术专业教师的师资比例上来看,不断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即使是武术专业的老师,若方法不当,也不能很好地胜任武术教学。一些校长认为,加强课堂的武术教学首先要从教师培训入手,做好教师的武术技能培训。教育主观部门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务培训,定期组织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并进行武术相关技术的培训,只有双管齐下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提高学生武术学习的动力中教师因素的水平。
(四)落实武术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武术拓展课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习过武术的学生武术学习动机水平要高于没有学过武术的学生,而且随着武术学习水平的提高武术学习动力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武术课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在问卷中表示从来没有学过武术。因此有的校长就认为有必要加强学校、中层、教研组三级管理,加强武术教学落实的检查与监督,才能促进武术教学,提高武术学习动力。因此,落实武术教学,加强武术教学,并积极开展课外武术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习武水平,可以提高武术学习动力。
(五)营造武术学习的氛围
武术课是武术“学”的过程,而“习”则是要求在课外延伸课堂的教学,进行自我锻炼和提高。给学生搭建展示武术学习成果的平台,提供给学生比赛和展示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外武术学习,提高武术学习的质量、激发武术学习的动机,进而提高武术学习动力。
四、武术学习的社会因素
影响武术学习的社会因素有很多,有传统观念、价值取向、文明程度、经济水平、政府行为等等,这些因素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影响并非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因素会直接对武术学习起到推动作用。例如电影“少林寺”的公映,曾经激发了多少人投入到了武术的学习中去;李小龙的电影,让多少外国人从此喜欢上中国武术,并不远千里来华习武。又如在上海的初中升学考试中把武术列为升学考试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武术学习。通过政府的导向,完全可以推动武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武术学习动力。如今,电视、互联网这两个传播媒介基本上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作为武术传播的媒介,能够广泛的传播武术,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武术,在传播媒体议程设置的作用下接受武术教育,提高武术学习动力。反观如今媒体对武术教育的边缘化,除了电视剧中戏剧化的武打场面给人以感官刺激外,我们很少在电视媒体上看到关于武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从发展公益教育事业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制作武术健身节目、武术知识宣传栏目,多角度宣传武术的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并定期地进行播放,可以让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提高武术学习动力。
五、小结
武术学习动力是多方面力量包括正面、负面、积极、消极、内部、外部等力量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从调查结果发现,上海市中小学生愿意学习武术,但武术的学习却缺少平台、家长不支持;武术教学的实施是武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教师水平、教材的吸引力等原因削弱了此方面的动力;武术的传播对中小学上海市中小学生生武术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够。调查结果凸显出来的问题反映出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现状,同时也为今后如何提高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指出了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潘月俊.点亮心灯——小学生学习动力训练营活动纪实[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3:58-60.
[2] 马文刚.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及转变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1(4):41-42.
2学校德育、智育、体育教育的学校及社会认知分析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它是一特定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反映,同时也受人们认识水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较大的可塑性。学校体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社会文化氛围、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师队伍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现实状况却并不乐观:一则,学校体育对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而言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状态。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校体育并不关涉学生“成才”与否的标准,这对学校体育不失为一种“自我地位失落”之殇。再则,学校体育似乎还处于“装点门面”的形式化状态,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并不是因为它的“强体育心”作用,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更多的名誉,对学校而言却是一种“教育价值失落”之殇。
3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1)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对策略体育文化产品,尤其是体育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属于可替代性产品。国内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不仅需要面对国外同类市场的竞争,还要面临国内其他文化市场在娱乐市场上就产品、服务、价格以及营销手段等多方面竞争。当然,这种竞争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尽管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市场在规模、运作的规范化还比不上其他文化市场,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大文化市场的繁荣做出贡献。(2)市场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体育文化市场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其二元结构的局面同样也不可避免。在我省大中城市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消费空前活跃,市场一派繁荣,体育文化产业正在或已经成为当地社会投资的热点。而反观农村和小城市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体育文化市场还未形成规模,即使个别地方有一些体育文化消费场所,也大多是有场无市,因为体育文化消费在当地只是极少部分有钱人的高档消遣。下表为50位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各体育项目之间存在差异。目前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项目市场已经形成,如足球、围棋、网球等少数项目。第二类是项目市场正在形成,这部分项目虽然开始进入市场,但发育程度较低,如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第三类是项目市场尚未开发,如田径、游泳、体操、射击等众多运动项目。这类项目由于市场主体缺位,尽管有一些赞助和广告收入,但项目开发的创收模式属于在行政管理下。总体而言,不平衡性的发展阻碍了中小学生体育文化市场的发展。(3)缺乏社会重视和政策引导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体育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偏向于智育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因此学生很少积极参加体育项目。下表为对50位家长和50为领导关于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的问卷调查。此外,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文化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最终消费。目前,我国缺少明确政策来引导、扩大体育消费需求,鼓励社会兴办体育文化产业,这不利于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扩大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第三产业发展增速的必要手段,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政府对处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体育文化市场应推出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这对推动其产业发展十分必要。(4)体育市场定位不准,市场管理不健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体育产业的层次性比较低。由于体育市场是新兴的市场,市场上的体育文化项目没有从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不适应中小学生的需求。体育市场管理混乱,没有科学的约束机制,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文化市场的发展。例如一些非专业人员未经批准,私招学员,开办各种武术、气功讲座、培训,开设武馆,招摇撞骗,甚至搞封建迷信、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