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2 14:4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

篇1

基层医院面向的对象为乡镇的居民以及社区的居民,主要是对突发性医疗疾病进行简单的处理以及对居民开展日常检查,保证居民的身体素质。在基层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重视不够是主要存在的问题,因而不能进行全科护理的工作,阻碍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护人员需要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达到全方位发展医疗事业的目的。

1、全科护理概述

全科护理是1982年由Marlalslwhote提出的一种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全新护理理念,也是与专科护理相对而言的一种护理模式。全科护理来源于西方国家,其最初的服务目标定位于城市社区,其宗旨是有全能的社区护理人员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全面的护理保健服务。

2、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可行性

2.1我国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的基层医院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基层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全科护理的工作也难以有效的开展,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人员不足的问题,基层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缺少相应的工作人员,这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愿意在基层医院从事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并且具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护理工作的不到位,全科护理更是难以开展起来。造成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薄弱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导致的,并且愿意在基层工作的人员较少,最终导致了护理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工作人员忙于工作,更加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了。与此同时,在基层医院中长期缺少专业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由此造成整体的医疗水平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无法开展后续的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上述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是解决起来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完善与改革才能将长期的诟病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将全科护理工作开展起来,只要做到新形势下推广的医疗政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目前基层医院的医疗现状,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2.2我国基层医院工作目标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当前基层医院的医疗现状,为了促进基层医院的全方位发展,开展全科护理工作,我们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使得全科护理工作得到广泛的实施。基层医院是用来为居民进行服务的医院,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基层医院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对基层医院工作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发展目标,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一趋势下,要想实现基层医疗单位的进一步完善与建设是指日可待的。基层医院是集合了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以及对病人进行全方位护理的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院的工作之一,只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医疗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因为基层医院是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因此,我们最终制定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将人的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就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结合,最终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全身心的发展。

2.3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可行性

要想在基层医院实现全科护理,就应该将我国的基层医院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在健全的发展前提下,实现全科护理的工作任务。在过去的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对护理工作具有过多的要求,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医患矛盾日益尖锐起来,我们意识到,如果不加强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就会引发严重的矛盾,不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基层医院中开展全科护理的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了。另一方面,我们过去将重点放在了治疗上,并没有对护理工作引起过多的重视,但是护理工作对病人的康复具有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护理工作达到相应的标准,能够加快病人的康复,反之,则会对病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在这一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开展全科护理的工作是具有可行性的。当前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如果护理人员能够予以一定的心理治疗,那么就会有效的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因为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能只是不同的,病人看见医生会产生一种负担,但是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时就不会具有过多的压力,由此我们就能够形成一套完成的医疗护理体系,最终促进全科护理的发展。

3、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进程和步骤

在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工作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更是医疗卫生行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目前,在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工作条件已经成熟,应该尽快付诸实施。但仍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全科护理前期设计必须科学、高效、具有可操作性。(2)全科护理工作需要一点带面、循序渐进、持续改进。(3)全科护理绩效考核工作应同步实施。(4)全科护理人才培养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

4、结语

在今后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层医院的完善,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更加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满足时展的要求,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向前发展,一切以人为本是发展中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最终实现全科护理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指国家或者地区为了解决居民的防病、治病问题而按照保险的原则筹集、分配、应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是当前世界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对于减轻人们的看病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部法律制度的颁布,对于减轻我国人民的看病负担,促进城镇居民的共同富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医疗表现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人们仍旧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医疗的需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用数据采用2010年“全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数据中包括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469为年龄在58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被问及:“您上年用于医疗卫生的总费用大约是多少元”中,除去5名特别高和5名特别低的数据后被采访的15459例数据的平均值为4238.96元。其余问题和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1.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体制的方法

1.2.1完善城镇医疗保险立法,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法律依据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要想实现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并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政府就必须要不断地对相关的医疗保险法规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决策,以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并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广大的企业和医疗保险建立的相关单位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以规范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医疗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为老年人医疗保险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1.2.2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卫生体制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医疗卫生体系等,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医疗卫生体制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实现医疗保险体系的完整建立,就必须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出导致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对医疗保险建立的促进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的建立也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医疗服务中的公平性不断下降、政府对于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断下降,导致贫困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家庭由于没有钱看病,而不得不选择负债看病,或者是放弃治疗,从而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这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首先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资,以减轻个人的经济负担,从而实现对其真正的优惠对待。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保证公平、公正,以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公平心理,尽量的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安定因素。

1.2.3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改革都是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医疗卫生制度和药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是阻碍老年人医疗保险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两个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中,政府要进行分步骤处理,以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体制的监管,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于出现违法现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更好的体现医疗改革的公平性。此外,政府还要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关的形成管理部门应当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维持医疗卫生市场的秩序,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浪费和资源重置的现象。

2结果

目前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和保险额度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需要,今后相关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险继续进行完善。

3讨论

当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由此导致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尤其是老年人看病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对于出现重大疾病的患者,其家庭需要承受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制约。针对此种情况,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开始建立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此种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医疗保险体系建立的滞后性,导致此体系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适应性,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立医疗保险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其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调整,尽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公平性,是每一位就诊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同时还可以对由于道德危险所引发的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保证医疗卫生改革体制和药品流通改革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做贡献,最终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研究显示,护士是医疗卫生行业中非死亡性攻击的最主要受害者;国际护士理事会也指出职业暴力的受害者中,护士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三倍[1]。当前我国传统人际关系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因此,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深入探讨当前的护患关系现状,分析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的因素,重视改善护患关系策略的制定,从而服务于护理教育及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龙南医院、大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大庆中医院的患者及护士为研究对象。病人需符合住院日数满7天及以上,神智清醒,具备独自判断力的条件。护士需符合工作年限半年及以上的条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

1.2.1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检验 研究小组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及已有相关研究、调查问卷及相关理论形成后自制调查问卷,经行业专家逻辑分析及评定后认为具有有效性。问卷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所得克朗巴哈信度(cronbacha)系数均在0.8以上。重测信度检测,稳定系数均为0.8以上,证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外在信度。

1.2.2 调查实施过程 问卷发放工作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于相应时间统一开展。所有调查员均经沟通、礼仪及问卷发放方法的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开始进入临床发放问卷。调查工作中,项目组成员发放于下午时间开展调查时,患者及护士的依从性高于在上午时间开展调查。

1.2.3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 项目组成员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及编码,排除无效问卷,借助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频数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person卡方检验进行交叉分析。

2 结 果

2.1 护士测量指标

2.1.1 护士对护患关系的总体评价 护士认为护患关系整体现状非常和谐的11人,占总人数的3.7%;认为较和谐的护士25人,占总人数的8.4%;认为略紧张的护士201人,占总人数的67.7%;认为十分紧张的护士59人,占总人数的19.9%。

2.1.2 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91.3%的护士认为护理工作存在极高的风险。92.3%的护士认为临床工作中,护士人力安排不能满足工作需要。48.8%的护士感到护理工作缺乏社会支持。仅有0.5%的护士坚持如果重新择业仍然选择护理工作。

2.1.3 护士对护患沟通现状的态度 认为自身具有较高的临床沟通能力的护士占42.1%。表示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与患者家属做到换位思考的护士占12%;经常运用沟通技巧的护士占33.0%;较少运用沟通技巧的护士占53.5%;从来不适用任何沟通技巧的护士占1.5%。

2.1.4 护士对医院护患和谐医护患关系所开展的相关宣传与活动的看法:认为作用非常大的护士54人,占18.2%;认为作用很大的护士104人,占35%;认为作用一般的护士135人,占45.5%;没有作用的护士4人,占1.3%。

2.1.5 护士对影响护患关系因素的认识 护士认为影响最大的客观因素是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

2.2 患者测量指标

2.2.1 患者对护患关系的总体评价 认为护患关系整体现在上非常和谐的患者仅10名,占患者总数的2.9%;认为比较和谐的患者74名,占患者总数的21.6%;认为护患关系略紧张的患者为236名,占患者总数的69%;十分紧张的患者22名,占患者总数的6.4%。

2.2.2 患者当前首要的三个护理期望 患者前三位的护理期望依次是:高技术水平的护理服务、热情的服务态度、可供选择的舒适病房。

2.2.3 患者对护患沟通现状的态度 认为护士总是主导一切的患者231人,占患者总数的67.5%;认为患者主导一切的患者17人,占患者总数的5.0%;认为护患间能够相互协商合作的患者94人,占患者总数的27.5%。护士与患者的交谈频率最多的前三位话题依次是:交代注意事项、询问病情、生活话题。

2.2.4 患者对医院护患和谐医护患关系所开展的相关宣传与活动的看法:认为有作用的患者占76.5%;认为没有作用的患者占23.5%。

2.2.5 患者对影响护患关系因素的认识 患者认为对护患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护士的沟通态度。

3 结 论

篇4

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种职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档案具有保存的价值的多种文字和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基本上在工作活动中由于客观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因此,不管是在形式上或者是在内容上,这些档案都有着明显的确凿性。除此之外,由于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因而有着无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离不开科学完整的档案资料,这很好的体现出了档案信息的借鉴以及科研价值。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的保存价值以及科研价值决定了医疗卫生机构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二、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这是由于目前一些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是从其他的岗位通过工作轮换或者转岗过来的,在专业技能方面比较欠缺,这批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因而专业的管理人才非常少,这致使当前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构成结构趋于老化,知识面较为狭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这给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但来了消极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格局凌乱,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主要是由档案室来负责。由于一些历史性的原因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主要要求,档案室只是管理文字、会计、音像档案等,而医疗的文书、病理切片结果以及各种检查的影像档案等则是分属到各个部门进行管理,这就形成在单位内有多个部门重复进行档案管理的现象。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是有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考核标准缺是少之又少。由于档案管理在制度上的严重缺失,造成档案的收集效率偏低,管理出现分散化,信息资源严重缺乏整体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资源如果缺乏整合性,将跟严重滞后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规范化的管理产生阻碍。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专业认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领导干部和部分的管理人员在执行具体的档案管理时,严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硬件落后。在新形势下,随着人民对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发展给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增加了许多的负担,由于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室很简陋,档案管理设施太过陈旧,达不到规范化档案管理的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管理已普遍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管理中,但是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手工操作上,且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够,使得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难以有较快的提升。

三、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64-01

关于“就业能力”,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不同的人群对其所包含的意义具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综合比较多位国内外学者的观念,本文认为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一般具有以下意义:医学类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医学、人文、理工等多方面知识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工作能力及心理特征。

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美国在这方面做的研究比较成熟,因此,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就业能力结构是ASTD在1990年的调查报告"Workplace Basics-The Essential Skills Employers Want”中的调查结果将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七个能力:(1)基础能力。即是指学习能力,这是基础,是重中之重。(2)基本胜任力,基本胜任力包括阅读、写作和计算三个技能。(3)沟通能力。对于一名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来说,与病患良好的沟通与高超的诊疗能力同样重要。(4)适应能力。无论在工作或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都会面临无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学会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5)开发能力。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积极思考对新出现的病症做到积极应对,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措施。(6)群体效果。生活工作中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谈判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对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来说就更加重要。(7)影响能力。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显性和隐性结构,具有自己的文化氛围。

由于医疗急购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医疗制度改革后的人事制度及劳动制度等依然存在着不足,医学类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那么现实的严峻性也就对医学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存在的问题:(1)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较窄,所以竞争相当比较激烈。(2)一方面医疗卫生单位缺人,另外一方面新毕业的大学生却不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在校期间的动手实践机会较少,就是实践也往往和实际相脱节。(3)目前医学类高校实习安排措施相当滞后。当前的医学类高校实习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安排:1)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或有关系的医疗卫生单位实习; 2)老师利用社会关系推荐学生到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实习,只能解决少量同学的实习; 3)学生利用家庭关系或者自己上网寻求实习单位,但是这样安排实习往往不够规范,弊端较多。(4)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混乱。目前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较多,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较难规范。(5)医学类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1)专业设置盲目;2)专业设置的调整跟不上医疗卫生单位的需求。(6)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欠缺,实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医疗卫生单位由于要承担大量的就诊任务,培养责任意识薄弱。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提高。

(1)从政府层面考虑,要针对医学类高校制定专门的就业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并且要尽快制定社会就业培训结构的行业标准。

(2)医学类高校依托专业机构分析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以及医疗卫生单位用工需求,及时对部分专业删减或增加。

(3)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必须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实践出真知。医学类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直接和社会各层次、各类型、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如何分工协作、学习如何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为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5)进一步加强教学医院及其它医疗卫生单位参与性实践教学,建立多个校外培训基地,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

(6)所有的外部条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关键的是医学类大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努力提升就业能力;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发展就业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增强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积极寻找社会工作机会,培养人际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HILLAGE,J.&POLLARD, E.,1998,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 Research Report no RR85 (London.DfEE).

[2]ConferenceBoardofCanada,EmployabilitySkills2000+[EB],Canada, 2005.http:conferenceboard.ca/topics/education/learning-tools/employability-skills.aspx.(acessed June 2009).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与日俱增,北上广等大城市更加突出,医患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伤医事件屡禁不止。对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加大推行分级诊疗的力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享受医改的成果。

一、分级诊疗的意义和目标任务

2015年9月8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也提出了目标任务: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当前,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紧紧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做文章,逐步破解分级诊疗的症结,找准分级诊疗的主要抓手,让分级诊疗走向正常化的轨道。

二、分级诊疗的现状

自《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全国各地就分级诊疗工作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扎堆聚集在大中城市;受就医观念和就医习惯的影响,就医秩序被打破,一部分患者对大医院心存好感,生病后直接到大医院就医;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满足不了人民群的就医需求;等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普通疾病,而非疑难重症。本来常见病、多发病应该在基层解决,由基层医生完成首诊工作,对于较为复杂的疾病可转诊至上级医院。

三、分级诊疗的对策

要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准分级诊疗的难点,而这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我国人口众多,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匀;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少患上疑难杂症的患者到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慕名求医,导致许多大医院、知名医院人满为患,甚至屡屡出现“一号难求”的现象。这说明就医人群当地的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致使一部分病人到外地医治。

第一,要着力解决人才资源分布的问题。从当前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来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更多的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更加明显。从宏观层面讲,国家要完善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等不发达地区的系列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帮助和带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同时,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把专业技术人才留在当地,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造福当地人民群众。

第二,要着力解决医疗设备的问题。受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缺乏一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致使当地医疗机构无法开展一些高难度的复杂手术。为避免医疗设备闲置,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联合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购置必要的大型医疗设备,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对于当地不能开展的一些复杂手术,可以采用邀请外院或外地专家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尽量减少患者外地就医人数。

第三,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有益尝试。要推行分级诊疗,政府部门必须给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不能用“政策思维”设置障碍。对于分级诊疗模式,医疗卫生机构有更多的参与权、发言权,政府部门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有所突破,不能被现有的政策框架而束缚。在这里要把握一个前提,即以人民群众满意、减轻病人负担为目标,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出发点,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分级诊疗工作中来,分级诊疗的路径或许会越来越清晰。

第四,要把信息化技术融入到现代诊疗方式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信息化技术研发企业合作,并为他们深度合作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障双方的利益。从当前来看,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借助远程会诊系统、微信群等平台,通过浏览病历、视频互动、图片等多种方式相互交流治疗经验,帮助需要的医疗卫生单位答疑解惑,指导分析病情,提供科学花的治疗方案。因此,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它不仅为病人解除了痛苦,而且减少了病人长途跋涉之苦,还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篇7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33-02

人口老龄化是个世界性的变化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递增,从1964年的4.52%增加到了2005年的9.07%,而且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老年人口绝对数字大,人口老龄化具有加速的趋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2050年将升至28%以上,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加上长期接触慢性病危险因素,成为主要的慢性病人群。人口老龄化导致老龄人口医疗费用大幅上升,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其他人群的3―5。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退休人群的生活状况与疾病支出费用的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保障现状

1、高龄老人的经济现状

经济保障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制约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基础条件。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经济保障条件要比中龄老人(70―79岁)和低龄老人(60―69岁)差许多。2000年的数据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依靠离退休金和自己劳动提供经济来源的男性为13.1%,女性为2.2%;城镇男性为50.9%,女性为11.7%。依靠社会福利提供经济来源的高龄老人较少,农村只有6.3%,城镇也只有7.2%。依靠家庭提供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的比重相当大,农村女性为90.2%,男性为79.5%;城镇女性为77.5%,男性为41.6%。从高龄老人总体而言,依靠离退休金和自己劳动所得的仅占20%,依靠社会福利作为自己经济来源的只有7.2%,而依靠家庭保障经济来源的占到76.4%,其中城镇占到62.2%,农村则高达85.9%。依靠离退休金作为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的比重,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迅速下降趋势,依靠家庭作为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飞快上升趋势,从中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高龄老人的经济自主能力是最脆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依赖家庭,经济保障力越来越差。这种几乎完全依靠外来供给的经济来源在家庭矛盾,疾病威胁,慢性病消费的几大因素的影响下,持续的供给非常不稳定,造成了老年患者晚年经济收入很容易受到影响。

2、高龄老人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从2003―2010年,我市在保人群的退休职工由33113人上升至84390人,退休职工办理慢性病由4064人上升至14382人,退休职工中慢性病患者由2003年的4064人上升到14382人,增长率253.88%,尤其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类基础慢性病发病率高,高血压患者由2003年2895人上升为2010年10316人。8年时间增长率为256.33%,糖尿病患者由2003年的2097人增长为2010年的9188人,增长率为338.14%。在我市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支付分析钟,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但是,自付金额却因为总费用的上升增幅明显,医疗保障问题上,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提高享受公费医疗者比重下降,而依靠家庭者的比重逐年提高。这就意味着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额的医疗费用越来越多的由自己和家庭来承担。从上面对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又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给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的困境雪上加霜,致使高龄老人成为老年人口群体中最为脆弱的部分。

二、医疗保险政策

1、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政策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因此,老年人在他们工作时并没有也不必要为自己防老看病留下积蓄。退休老人就是在这样的结构背景下无可奈何地过渡到新医保模式中的,他们在自己的账户积累为零时,也正是他们最需要医疗服务时,被强迫脱离原有的实报实销的医保体制。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著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水平”和“封顶线”乎专为老年人而设。最需要医疗服务的是老年人,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的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最大。实际上,以保障劳动者”基本医疗保健”为制度目标的医保模式大多以劳动者自身具有较强的自我保障能力为基础。但是,由于制度性的原因,老年人并没有这个基础。尽管医保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各类群体都将造成种种影响,但是,受改革冲击最大的却是老年人。在他们年轻而不太需要医疗服务时,曾经向政府或企业缴纳过医疗保健费,并且得到了政府对他们年老时身体健康的美好承诺。真正进入暮年时,却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基本医疗保健难以保障的风险。

2、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困难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医院的职能定位、药品的生产流通体制、相关监督机制等,存在着诸多漏洞和制度/失灵0问题。从而造成医疗卫生领域寻租空间大,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药品价格虚高不下。(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少子老龄化,对我国的老年照料能力的考验是日益严峻的。缺少完善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支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国情面前,无疑是困难重重。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1、对高龄老人实行医疗补助制度

作为临时的过渡办法。对城镇中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上的高龄老人,每年给一定量的“医疗补助金”,专人专用,年末有余,可转入下年继续使用;提高高龄老年患者的疾病报销比例,如按照70岁为基准,年龄每增加2岁,报销增加一个百分点。

2、加强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以利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2000年高龄老人资料显示,因为路远不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7%,农村为14.8%,由于行动不便未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27%,农村为29.3%,说不清原因而没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43%,农村为34.7%。这一组数字说明,我们的老年医疗保健网络还很不完善,分布不均,医疗保健服务还很不到位。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强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地域分布要合理。

3、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地点分散,收费低廉,管理方便,就诊方便的特点。通过广泛设置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让社区老年人就近诊治,让社区医疗机构增加收入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待遇,减少老年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排队,划价,记帐,取药的不便,通过增加医疗收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从而达到医疗机构生存,社区老年患者就诊难度下降,医疗支出减少,患病及时监测,管理和治疗双赢的局面。通过增加医疗保险定点,提高报销比例,提供低廉的卫生服务。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就是在另一方面增加养老资金供给,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就是减少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走向良性循环,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劳颖谦,男,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曹伟洁,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李英丹,男,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蔡芸,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

参考文献:

[1]柳玉芝,张纯元.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12-16页.

[2]徐丽.老龄化趋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2期,5-59页.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43-02

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医疗资源的共享,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备受政府以及相关部分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国务院发表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目标,加强医疗资源之间的共享,加强信息交流,最终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它代表的是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借助当前云计算的技术水平,充分应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云计算狭义来讲的话,它是指一种IT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模式,借助网络按照一种需求和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资源获取的网络称之为“云”。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当需要时还能够随时获取,当然由于它是多种技术综合发展的一种模式,所以它的综合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也非常的迅速。云计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转变之后的一种巨大转变,它的出现绝非是偶然,因为早在20年以前有人就提出了相关的技术理念,这也是云计算思想的起源。在90年代初的时候,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逐渐被学界和业界所熟知,再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处理技术的提出和发展,给予了大型集中计算实现的技术支撑。之后出现的网络技术也为云计算的出现奠定了技术支持,云计算的出现绝非偶然性。目前来看云计算的种类主要有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等。

1.2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 硬件虚拟化技术

高性能并且可扩展性的硬件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它能够极大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前提供硬件虚拟化技术的企业主要包括微软、VMware、IBM等。它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能够促进云计算相关理念以及技术的发展。

2) 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计算技术从很久以前便已经出现,不管是在计算机领域还是其他的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大规模的应用,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还具有性价比高、易扩展的优势。

3) 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

信息技术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获取、存储和管理,当前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的企业主要有GOOGLE、微软、IBM等,不同企业提供的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4) 具体应用开发技术

在云计算服务开发平台上,要尽可能多的应用具体应用开发技术来开发新的技术以便能够满足需要。

5) 应用开发平台技术

为了方便用户在系统平台上开发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不同种类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在这一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当年GOOGLE开发的平台主要是python,java则是刚刚起步,而那个时候的亚马逊所开发的云计算平台早已经可以用于开发各种平台。

2 云计算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2.1 云计算的优势所在

第一、能够为软硬件的建设提供新的路径。云计算本身采用的是基于服务的理念,能够对资源进行集中,人们在利用资源的时候不再需要选择功能比较强的单人电脑,即使是性能低的电脑也能够借助云服务平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另外云计算还为国内相对落后的硬件制造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对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来讲,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所有资源,整个当前零散的比较差的资源形成强大的云计算中心。

第二、能够加速医疗信息标准的统一。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目的就是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通过借助云计算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国内很多的医院以及高等院校都开发出了大量的医疗设备,不过目前来看医疗机构并没有实现统一的标准,兼容性比较差。借助云计算模式能够把所有的数据都整合在一起,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加速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信息化建设。

第三、转变传统的医疗模式。云计算能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的各项建设,能够将信息进行综合,影响医疗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下医生只能通过自己所处医院的设备进行检查、诊断和救护,通过借助云计算之后,能够把信息进行汇聚,在云中心进行健康信息的汇集之后,医生借助端设备就可以开展治疗。所以传统的医生跟着医院走的模式就向新的模式“医院跟着医生走”转变,在新的模式下医生可以脱离医院,带着终端设备到各个地方进行诊断治疗。

第四、能够转变信息安全固有的格局。先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进行信息化模式建设时,遵循的理念是通过“树烟筒”向“搞互联”转变,当前通过云计算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模式,能够实现全网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不过在这种形式下,虽然实现了信息交互的目标,但是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问题,因为在这种局势下资源和信息都处在分离的情况下,敏感数据比较分散,对信息安全的保护难度比较大。可能会导致一点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当前通过借助云计算能够提供规模化、集约化的服务,借助云和端分离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云中心的安全性,使得在保证云安全的同时不分散精力,将困扰网络安全的问题进行扼杀,使得信息安全得到改善。

2.2 借助云计算技术发展医疗卫生信息建设的对策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云计算技术它代表的是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要想最大化发展云计算技术的作用就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定要保证从云计算医疗卫生应用的理论入手,要区分清楚云计算中的不同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建设的不同作用。借助云计算开发医疗卫生信息化时,要本着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最大化发挥云计算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

第二、要做好相关的试点工作。借助云计算中的虚拟技术以及理念,从现有医疗卫生领域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从而能够减少风险,保证能够在安全稳定的背景下做好对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改造。要选用适合的模式让用户能够最大化获得云计算的优势,为了保证现有医疗卫生中心能够平滑过渡到云计算数据中心模式,可以借助试点运行的模式,首先在一些地方进行云计算技术的试运行,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再推广应用,以点带面。

第三、加大力度培养专门的云计算人才。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要想保证云计算技术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一定要加大力度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全国的医疗卫生相关院校可以开设和云计算相关的课程,从而实现云计算相关知识的普及,另外国家还可以颁布相关的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用云计算相关的研究,为实现云计算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3 医疗云平台架构分析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层对应的服务是软件,也就是所谓的服务,和传统的体系架构相比这种模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服务,只要在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获取云服务。平台层对应的是平台即服务,它针对的是系统的开发人员,通过它能够把客户所需要的开发语言和相关软件都部署到云平台上去,开发人员还可以对软件运行所需要的环境进行自主配置,当然也不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底层设施的管理,借助PaaS,客户能够得到更加专业、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层对应的则是基础设施即服务,它为用户提供的是经过虚拟化之后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网络、存储、计算,客户可以按需获得服务,还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转变开发环境,不过客户是不能够控制云平台中的基础设施层的,它们对应用户来讲可以说是隐形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云计算的出现正好能够符合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它应用在医疗卫生中能够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提升智能医疗的服务进程。借助云计算能够把原先各个独立的医疗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0引言

医院的职能和影响力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增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自上世纪末开始逐渐的推行,大致经过了局域网、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等阶段,随着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以及社会对健康和卫生的重视,使得医院信息化开始快速发展,医院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医院对医疗信息的利用率也在提高,因此信息化开始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我国医疗力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医院信息化概述

医院信息化特指医院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医院各项业务整合与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医院局域网络和医疗行业之间的网络共享来实现医院内部、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调,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当前的远程医疗技术就是基于医院信息化进行了新型医疗手段尝试,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地位的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因此医院信息化不可避免的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降低医院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消除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提高就诊透明度,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事业的运行,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财务管理、医患矛盾、医院业务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的分析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医院信息化现存缺陷

2.1 投入方面

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是与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国家相比,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并不高,同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占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更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国家资金投入。

2.2 标准化建设方面

中国HL7委员会正在进行HL7CDA概念宣传与基础培训,以及进行一系列中国HL7CDAImplementation的编写,从有标准到认同标准,最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一个过程。而中国电子病历可检测可认证的标准还未出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我国医院信息化所处阶段

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阶段、临床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正逐渐由第二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我国大多数医院属于第一阶段在层次标准和观念上都与国外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4 我国医院信息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之处

此外,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暴露了其他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医院信息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研究进展慢;比如各医院及医疗行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项目无法顺利的开展;我国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医院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面临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也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障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国外医院信息化的借鉴之处

当前国际医院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韩国。美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特色在于标准化的推广,美国严格执行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各项标准,实现了标准化通信和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共享,使得医疗用品、医院管理、器械、药品等都能够在全美国医疗系统内部顺畅的流通;英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英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医院信息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韩国的医院信息化则主要体现在剔除医院对医疗资源的限制效果,更多的将医生作为医疗系统的主体,通过医生调动医疗资源在系统内的分布,而不是通过医院人为的控制优质医疗资源区域性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程度。

4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 医院信息化为医院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提取出与决策和管理相关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用现有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医院的发展规律,帮助院领导展望医院的发展前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数据保障促进医院的全面进步,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美国的医院更倾向于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分析信息他们认为通过计算机对医学信息数据的处理比人脑更可靠,客观数据的可靠分析能够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

4.2 医院信息化应为医学科研提供支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在国际上迅猛发展,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使基础医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中,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科研工作者要求明确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和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致病/保护遗传及环境因素,以便找到治疗或生物标记物以及相应药物的疗效等,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应该更加灵活和适于科研数据的导出分析。

4.3 医院集团化对信息标准化的影响

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医院信息标准化是利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医院信息的产生、识别、获取、检测、转换、输出等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理。医院信息标准化主要是指某一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药品编码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等信息的统一,进而应用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标准)、数字医学图像通信标准(DICOM)、医学术语标准化(SNOMED)等积极构建数字化医院。

5结语

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信息化管理后,大多数的医院都开始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并逐渐的建立了一些医院内部、区域性医疗网络内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网络,而这些网络的出现也确实提高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整理服务质量,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首先是发展不够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医院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其次是各医院信息网络的标准不统一,因此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全国医疗网络的搭建。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医院信息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成果,尽快的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广泛化、均衡化,从而提高全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整体水平,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董建成.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4):228-230.

篇10

一、引言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区这个概念才被引用。社区医疗卫生中心是将社区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当成主要职责的机构。简单来说,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就是在社区这个范围内,在国家有关医疗卫生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一系列的卫生医疗服务。要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作用,有效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就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开展体系化的绩效管理。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不成熟,其绩效管理办法不完善。就绩效管理方面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是体系不够成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绩效管理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缺乏一个制度来真正去规范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在国内,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认为绩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的现状,相应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能正确执行绩效管理办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需要进一步改善。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不够合理,忽视预防保健部分绩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个工作是服务群众的,因此,绩效管理也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基础上开展。根本说,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防治疾病的需求而产生的,这是社会医疗发展的趋势,相比国外我国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制约了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应有作用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划分一般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医疗,另一类是卫生。这些人员一般是纳入到绩效管理体系之中的,但是另一些人员,比如说护理、药剂、一般性管理等人员都没有放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来讨论。同时社区医疗卫生中心人员配置也不是非常的合理,有些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过分重视疾病医疗,在这方面配备的人员非常多,但是忽视了预防保健部分的人员配置,相应的,预防保健部分人员就没有纳入到绩效管理之中。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够统一,考核流程不够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自身需要跨出的首要一步,要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真正为社区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必须要在绩效管理上下足够的功夫。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必然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这是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这些考核指标的详细、统一以及普适性是考核指标应用效果的支持。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情况来看,其考核指标不够统一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考核的整个过程之中,流程不够规范,相应的社区卫生中心人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所呈现的考核结果其说服力不够强,影响了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开展。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若干对策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和执行绩效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很重的,他不仅负责的是个人的医疗部分的内容,同时负责的是社区整个群体的医疗卫生工作。与国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首先,需要完善七绩效管理体系,从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开始入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方法,可采用指标评定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经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专家访谈初定指标、确立指标体系、问卷调查、筛选评价、确定权重等步骤,确定体系构成的类别和一、二、三级指标内容,最终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之后,应确立相应的绩效管理办法。一方面,是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就临浦镇各村(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来看,其内容是值得借鉴的。其管理办法中所覆盖了管理组织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妇女保健工作、健康体检、卫生监督工作、流动人口服务等,与之相适应的设置了14分、28分、6分、8分、12分、5分、6分等分数,使全镇34个村、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工作落地。2.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合理性,重视预防保健部分绩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合理的人员分工,同时需要加强保健部分的绩效管理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合理分工人员。二是纳入绩效管理。在原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医疗、药剂、管理人员都纳入绩效管理中,同等对待,同等考核,通过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所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有关规定,使防保人员和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比1的标准,使护理人员和全科医生的比例要达成1比1的标准并逐步减少后勤人员,争取做到后勤人员社会化。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例值得借鉴,主要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在人员分工合理的基础上,提高人员的积极性,比如利用重点人群年度体检、健康教育讲座、入户随访、微信平台等,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措施,通过电话抽查的方式,调查签约对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这都是提高绩效管理效果的好办法。3.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规范考核流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统一是一个很紧迫的任务。在一个地区内,需要将相应的考核指标统一,才有可能做出本地区之间不同社区的绩效情况对比。考核指标的统一建立,需要在同一个地区进行摸底调查进而调整的工作。首先,需要开展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摸底,了解各个社区是如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在这基础之上,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调整之后统一考核指标、统一下文、统一在某个时间进行考核。此外,更要规范绩效管理考核的整个流程,在绩效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让每一个医务人员都知道在这个流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合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是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涵盖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结果应用等几个部分。基于绩效管理理论,规范和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流程,构建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完善计划、监督、控制、反馈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的过程性管理。

四、结语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防治成为了人们应对疾病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为满足人们防治需求存在的。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发展,当前社会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展开的绩效管理工作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不可否认,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能最大程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提高其工作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做的,就是要在重视绩效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绩效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人员分工、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统一、考核流程规范等方面的内容,真正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丛树杰;郑青霞;周龙;魏嘉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1:412-414.

篇11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意义分析

能够将医院的医疗活动综合性的反映出来。在当前的医疗市场环境下,医院自身医疗活动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着生存与发展问题,通过准确的成本核算可以将医疗活动综合性的反应出来,以利于医院自身医疗服务措施的改进与提高。

能够对医院自身的管理运营起到完善作用。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成本消耗,提高医院的效益,是当前医院参与医疗卫生市场竞争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但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运营管理机制来达成,通过成本核算则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与运营管理机制起到完善作用。

能够对医院自身的奖惩激励制度起到健全作用。通过医院会计成本核算,能够详细的反映出各个科室、部门,各个医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医务工作中的成本控制意识与成本控制行为,并以此作为奖惩激励的基本依据,引导科室、部门以及个人间进行良性的成本控制竞争,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能够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起到准确的调节作用。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医疗服务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医院自身的医疗成本消耗,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医疗成本消耗数据,并作为医疗服务价格调节的基础。这既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能够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核算科目不健全。医院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以及政府的指令任务,都将一项成本支出,这样就容易导致医院成本整体提升,从而导致了数据出现了失真现象;此外,对于部分医疗费用政策性的减免以及医疗事故的赔偿,医院也缺乏必要的会计科目核算。在医院药品的成本单独核算当中常常会出现“以药补医”的不良现象,从而也导致了药价的高居不下。

成本控制有效性缺失。从目前我国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来看,大多数都是整理和归集各项成本数据,始终是为了核算才进行核算。并且将重点放置在了计算之上,而忽视了核算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医院内部的各项成本的变化,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对,也不去查找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的原因和相应的负责人,最终使得医院的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没能达到控制的语气目标;此外,不完整、不科学的核算科目,存在严重弊端的核算方法,不合理的成本分配制度也是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也无法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做出决策。

费用分担存在弊端。在旧财务会计制度当中,主要是将成本费用分为了直接与间接两种,部分医院在处理间接费用的分摊上相当的混乱:其一,很多医院都进行统一的间接成本管理费用的计算,不进行分摊错里,也就导致医院的管理费用一直呈现恶性不受控制的膨胀;其二,在管理费用的分摊上,部分医院按照科室和药品部分人员的实际比例来进行,这样也容易导致收支结余不准的情况发生;其三,个别的辅的科室还存在多次迂回的成本分配。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出现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没有比较性可言,就更谈不上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三、搞好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对策建议

全力实施、推进成本管理制度。作为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管理、运作的实际情况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将全力责任进行严格划分,将责任对象锁定到科室,再锁定到每一个人头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于成本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详细分析,也能够提升医务人员的危机感以及成本责任意识。另外,医院也可以将成本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从而让医务人员从心底乐意去完成成本控制所规定的目标。

向国外同行借鉴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经验。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市场化的时间相比欧美一些国家而言还较短,在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都还比不上他们,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而引起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已经积极向他们进行学习与借鉴,将其中可用的内容融入我们自身的成本核算体系结构当中,尽快提高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的有效性。

增强对医院自身固定资产的管理。要以新医院财会制度为基本指导,全面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将固定资产的分类、范围以及资金的来源进行明确,确定其相应的价值,强化医院在建工程的管理以及资产的处理管理,其中需要依据新财务会计制度当中所提的要求对坏账准备进行合理的估计,从而做好定期的分析以及坏账的及时清理;其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做好定期的使用、处置、保管和清理检查,确保会计信息的完备性与准确性。对于医院部分符合要求的投资,也需要对于其可行性做出充分的论证,并且上报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其次,严格的执行“三账一卡”会计记录制度,确保账务与实际情况相互符合;最后,在转让、处置以及报废固定资产之上,必须按照国家相应的规程,强化对于投资收益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提高成本核算的有效性。要以核算成本的准确性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提高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将成本出现变动的内在原因挖掘出来,从根本上找寻成本降低的方式。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也对成本分析提出了对比、趋势等等分析的方式,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出成本分析的指标体系,再根据实际情况的差异从而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等方式,将成本核算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来,从而制度出合适的成本费用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