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

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2 14:4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

篇1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健美操训练的体能训练方法,以及蹦床训练的功能。

1.2数理统计法:采用常规的spss统计学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3专家访谈法:到江西师范大学健美操队跟队训练,跟队学习,访谈健美操教练席教授,蹦床训练与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关联。

2实验安排:

2.1 实验安排

实验自2011年9月第二周起至2011年10月第一周止共进行6周,每周进行3次体能训练,每次2小时。

2.2健美操成套测试与评分

在实验开始前2011年9月第一周周末和实验结束后(2011年10月第一周)由5位高级教练对两组运动员完成竞技健美操第五套规定动作给予评分。根据竞技健美操的评分规则,评分包括动作准确性、动作协调性两个个方面,每个方面各10分为满分。

体能指标测试与评分

2.3 实验前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下列体能指标的测试:

运动员进行1分钟蹦床姿态练习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各专项成绩比较

表二数据可见,两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对于提高竞技健美操成套完成的准确性和协调性现力显著提高(p

蹦床运动员要有很好的协调性、很强的空间感知觉和动作节奏感。比赛中运动员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误,不得继续完成后续动作,即分数只累计到中断的动作为止,这是健美操比赛最残酷的失分结果,体现了健美操比赛成绩高风险的特征。

运动员在运动中枢不断下传的指令下,肌肉迅速而又准确且有节奏地收缩和伸展,动作要求精细准确,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转换非常迅速、准确和协调,同时还对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灵活性、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都有很高的要求。比赛中还受到观众呼叫等外界干扰的影响,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有很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由于神经系统的能耗高,蹦床运动员精神紧张导致的疲劳较其它项目更易发生蹦床项目的典型特征就是动作都在空中完成,要求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身体的各部位要密切配合,各肢体不能给人以分割的感觉,因此,对身体的其它部分如上肢、腰、腹、背等部位的力量都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要获得稳定的和足够的腾空高度,必须具有良好的腿部弹跳力、腰部和躯干固定力量。提高动作转换速度的腰、腹、背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和力量,以提高起网至完成动作形态的转换速度、空翻和转体速度及无支撑状态下的展体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健美操训练,能够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动作准确性及动作学习能力,这也是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应是健身操运动员尤其是竞技操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

4 结论

4.1 两名运动员体能训练后竞技健美操专项成绩和体能成绩均有所提高。

4.2 从专项成绩中动作准确性、协调性的改善效果上看,训练后强于训练前。

4.3 从体能训练的综合效果上看,蹦床训练有利于健美操成套动作练习。

参考文献:

[1] 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55—559

篇2

1前言

随着竞技健美操运动的迅速发展,规则的不断完善和细化,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趋向完美化,对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体能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同样,为了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体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体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试图剖析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概念和构成因素,以便使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有理论依据。

2体能训练

2.1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也叫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体能训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2.2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内容

形态与机能是体能的决定因素,运动素质是体能的竞技表现,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形态、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三者是体能的构成因素。根据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它的专项体能训练中有自身的特点以下主要深入探讨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中机体自身体能训练内容。

2.2.1身体形态

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遗传度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遗传度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与其它项目不同的是,健美操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它不仅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艺术分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形态的训练要常抓不懈。

2.2.2 身体素质

2.2.2.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漂亮完成成套动作的物质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都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整体力量提高的目的。整体力量就是运动员从事专项活动时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基础。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力量动作的选择有以下几个特点:规范性、均衡性、多样性、全面性。所以说,整体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水平是现代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

2.2.2.2 速度素质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速度是通过力度来表现的。它是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力度,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肌肉快速用力以及动作变化的速度和动作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健美操要求动作刚劲有力,积极快速,力度感强。无论上肢、下肢和躯干动作,都有明显的"加速"和"制动",以充分表现力度。因此,力度也是体现体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健美操的不足,缺乏力度是主要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对力度训练重视不够,对力度训练方法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系统、完整的认识。为此,在体能训练中强调与加强力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2.2.3运动耐力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1)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2)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3)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2.2.2.4 柔韧和协调

竞技健美操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运动,比赛中要完成体现高难度的柔韧素质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柔韧性,还要有很好的肌肉弹性,因此,对柔韧素质训练应特别重视肌肉放松这一环节。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时的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韵律与节奏感的协调等。健美操运动的特点之一是运动员的动作刚与柔的统一,它不仅表现在动作速度,而且还应具有鲜明的节奏。因此,在进行协调性训练同时也要十分注意运动员的肌肉收缩的强度与速度,即对力度提出较高要求。

2.2.3表现力

竞技健美操作为表现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有与其他项目相区别和自身与众不同之处。竞技健美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的色彩与灵魂。表现力是指在竞技健美操的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在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体现在各种动作能轻松完成,动作舒展、优美,有力度感,节奏好,动作能与音乐紧密结合,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项素质是影响表现力的客观因素,而表现力反过来影响体能的发挥。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不仅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运动员的自信心也显得尤为重要。表现力应贯穿整套动作的始终,特别是当完成到后半套,在体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良好的表现力可以使运动员在力竭的情况下动作更到位,并保持感染力。这就是一个运动员的潜力。假如两名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水平相当,在完成动作时尤其动作越往后,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把表现力贯穿到底,谁就是胜者。表现力是支撑运动员完美完成成套动作的有力支柱。

3结论

3.1 体能训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是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是运动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再塑造工作。

3.2 竞技健美操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表现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力的训练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独特之处。

3.3 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必须有计划的贯彻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需要在了解影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能训练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兴.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上海体育学报,1998.(1)

[2]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27(4)

篇3

关键词 身体运动 功能训练 学校体育

2012年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提高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AP公司合作,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这样一来身体功能训练就被引入了中国,在当时引进身体功能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对代表国家队的运动员带来了新的训练模式,改进了运动以往的细节动作,同时也减少了运动的伤病,以及对运动伤病的恢复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概念的理解对一项训练方法接受与认可度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学者和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美国。美国运动委员会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一般的体能训练相比,训练形式多样化,更趋向于整体性,它的训练目标是以动作为基础,能够更好的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对身体的全身协调性和动态稳定性都有提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使用一些其他训练方法,如瑜伽、脊柱恢复、体操、普拉提等,最终使练习者的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核心稳定性、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应用和理解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能训练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它的侧重点是功能,身体功能的含义就是身体肌肉、骨头、关节所具有的能力。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求,身体运动训练就是针对项目的特点,从小肌肉群整合到大肌肉群,注重训练趋向于比赛,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模式。功能训练最早应用在医学。最初功能训练是对运动损伤和伤病的恢复,例如肩、肘、腰、膝盖、脚踝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上升到运动层面就是某个专项运动中针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练习,依据项目的整体特点,是专项运动核心领域的支撑力更强、薄弱环节得到拟补。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见解,本人认为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是预防和恢复运动的伤病,增强身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通过科学的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寿命增加。

三、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用现状

本人只对国内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进行概括,发现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只运用于竞技运动项目,对于人群的普及还非常匮乏,通过文献搜索和访谈体能专业方向的学生和老师本人发现,在社会体育和老年体育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是空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早起源于医学,并应用于伤病康复中。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起步和发展时期,从2009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经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培训,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练团队努力之下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中流砥柱。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高校之一,2012年先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五、总结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一支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团队,但是他们只服务于国家队及极少数的省队,在非国字号的队伍尤其是基层队伍的教练员团队中,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及方法理解和应用的非常少,甚至会有理解成身体功能训练等同于体能训练。本人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中了解到,由于我国对身体功能训练引进的较晚,目前只服务于国家队的个别项目和几个省队的运动项目中,从2012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身体功能训练应用到运动的身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自然规律来看,身体功能训练的发展前景远大,受益人群将会大大的增加,从职业运动员到普通健身爱好者,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到老年体育。而我国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老年体育应用身体功能训练的研究较少,希望我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家可以加大研究,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普及化。

参考文献:

篇4

高校体育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健康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传输运动健身知识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体育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完善,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特征,然而任何一名体育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掌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所有知识。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师所应掌握和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实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是核心,合理运用实践性知识以不断提升执教能力是关键。

一、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特定内容体系,是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工作所必须的专项理论,也是高校体育教师所特有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及其自身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和体能训练学相关知识,还须具备特定运动项目的组织和呈现、练习中的困难解决等丰富经验。

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都应具备以下实践性知识,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执教能力:一是高水平的体育专项技能,包括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高水平协调指挥能力、渊博的体能训练知识和方法论。二是管理和领导能力,尤其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三是规划设计体能训练计划并对训练结果有效控制、临场指挥、专项技能迁移、个体化运动训练、享受运动健身等能力。四是记录、归纳、阅读教学及训练比赛文件的能力。五是与其他教师协调合作的能力,以及构建或参与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的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途径

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教育教学和运动健身实践中积淀、提炼而成,通过吸纳和消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日渐丰富。换言之,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实践经验、同事间的互动与专业对话、教育科研人员的协助也都是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途径。

高校体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必须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依据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践行动,以突破经验常识的困境,是高校体育教师扩展视野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的来自于经历经验,有的来自于对学生的认知和互动,有的来自于学校要求与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其中有个人意义层面的自我实现,有集体主义层面的互动与协作,也有与周围环境及人员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所有这些方面不断交互作用,横向的合力作用与纵向的接力效应,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是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研究实施的重要举措。制度框架大体由管理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及保障体系三方面组成。其中管理体系是关键,教务教学体系是核心,保障体系是保证。具体而言,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应规定必修内容,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数理统计与管理、动作学、心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应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其教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技能性短训,借此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执教水平。

专题讲座是岗位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实践性知识不可言传,培训者应切实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培训的出发点,这其实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动力,他们总是有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常常带着问题参加培训,习惯于把培训内容和个人职业发展和内在需求相结合,更加注重的是培训的时效性和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专题讲座应符合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实际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参训后能把学习内容运用于工作实践,这才算达成了培训的目标,这样的岗位培训才有实际意义。

(二)不断学习专项教学训练知识和运动健身基础理论

如何通过专业训练以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现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调查发现,我校体育教师全部认为专项教学训练知识(专项训练基本理论、训练计划的制定、内容选择与方法采用、过程调控与效果评定、大型比赛经验知识与裁判知识)最为重要,高校所有体育教师都应具备。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运动健身基础理论知识(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知识)也很重要,必不可少。超过半数的体育教师认为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也比较重要,也应该掌握。由于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育教师要从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必须将实践性知识转化为执教能力、进而提高体育教育水平。

(三)构建或参与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型团队

高校体育教师应以教研室为基础建立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彼此合作、互相促进,要经常外出考察学习,实现经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尤应注意在赛与练的实践中学习,积极开展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积极扩展对外交流学习的渠道极具现实意义,然而高校体育教师很难有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笔者通过参考、学习有关先进经验,认为现实可行的模式是:教师可基于网络化学习,构建或参与体育学术论坛、体育博客(Blog)和体育QQ群等,与一线体育专家结成教育科研共同体。体育学术论坛的参与人群多样,区域无限制,凸显多元化。也可借鉴鱼化龙文苑的自媒体对接模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选择适宜的博客圈、微信公众号和QQ群,使之成为在线学习的重要互动平台,其最大的优势是:迅速、便捷和互动性强。仅以QQ群为例,其类型有普通群、高级群和超级群,群友可以传输并共享文件和视频资源等,通过开展主题讨论分享经验。

另外,高校应不断完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引导体育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档案,不断学习掌握实践性知识、提升执教能力和教育水平。提升水平与能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高校体育教师要懂得职业能力"嫁接",从各种渠道"嫁接"自己所欠缺的实践性知识,并善于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从而促成实践性知识和执教能力的良性互动及协同发展。

篇5

 

核心力量训练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有效提高运动员体能能力的训练方法。 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备受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且已被我国相当一些教练员所接纳,并用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但由于大多数人并未真正领会其实质与要点,因此,未能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体能水平的改善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核心力量的概念及意义

人体核心是指脊柱、髋关节、骨盆,是处于躯干和下肢的结合部。核心力量,是指人体躯干部位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收缩克服阻力的能力。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转、传递上下肢肌肉力量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形成的主要能力。核心稳定性是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利用稳定和不稳定,平衡和不平衡,控制与非控制的方法,改变和提高核心部位肌肉、肌肉群力量的训练。练习者踩、躺或撑在健身球(瑞士球)、泡沫脚踏板、平衡板不稳定的支撑物上,进行各种力量练习和静力姿势练习。所以在儿童、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增加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比例,对提高运动成绩和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1.提高动作质量,稳定身体姿势。2.保证较好的能量传递,产生较大的速度和力量。3.改善肌肉协调和平衡、增强本体感受功能。4.有效地提高急停急转、变向能力。5.预防运动损伤。

第二:核心肌肉群的组成

人体核心通常指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周围的肌群。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和竖脊肌等组成,并且髋关节周围得肌肉群——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得核心肌群。

第三核心肌群在跑步中的重要性

二十多年前,你很难发现有顶级的跑步者花精力在训练他们的腹部肌肉上。而今天,它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的教练反复向我们灌输核心肌群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跨栏世界冠军Lolo Johnes说,“我们一直坚持这方面的训练。” 这是因为,科学家和教练们现在知道了,如果你没有强健的核心肌群-腹部、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你就不可能跑出你的最好成绩。它们为跑步者在爬山、最后冲刺、长时间地维持最有效的跑步动作,提供所需要的稳定性、动力和耐力。 “当你的核心肌群变得强健时,其他的一切都会因此受益。”Greg McMillan说。他是Flagstaff,Arizona的一个跑步教练,带出了许多顶尖的职业跑步者和健身跑步者。“无论你进行哪种类型的跑步,核心肌群都是你一切动作的基础。”关键在于像一个行家一样训练你的核心肌群。专家们已经精确地定位了体能训练,跑步中的各个动作如何依赖臀肌、腹斜肌和腹肌-它们都位于你的六块腹肌下面。他们已经知道了,核心肌群的训练对于跑步者跑得更快、减少伤痛、坚持漫长的距离,是多么重要。最棒的是,他们已经为跑步者们设计好了这些训练。所有的跑步者-不管是为了疗养而跑步的人,还是追求最佳成绩的顶级运动员-都能从这个详细的训练方法中受益。“当跑步所需的肌肉得到了训练,臀部和躯干的肌肉协同工作时,你就更少受伤,更好地享受跑步。”Phil Wharton 说。他是一个肌骨治疗专家,同时是纽约的 Wharton Performance Group 和 Flagstaff 的 WhartonHealth Experience 的合伙人。

有效的核心肌群训练并不容易。但是你只需要每周几次,每次15分钟的时间-这将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你将得到丰厚的回报。问问LoloJones(译者注:前面提到的跨栏世界冠军)就知道了。即使不在赛季,她也会每周进行三次核心肌群训练。所以当她比赛时,她将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她的美国顶级跨栏运动员的地位。“当我的核心力量处于顶峰时”,Jones说,“我能跑得更有效率,并且保持这种额外优势。”

第四:怎样进行核心力量训练

根据所构成核心区域肌群的特性,以及它在系统训练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出发,归结多年的训练经验,现将训练方法手段示例如下:

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这种类型的练习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普遍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此类练习有很多,如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

2)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悬吊绳、力量练习器械等。在这种练习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的力量练习,有效的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

例一:双腿置于平衡球上的支撑练习动作方法:将两腿并拢置于瑞士球上,两手撑地,手臂与身体成90度夹角;脊柱保持正常位置,与地面平行;控制身体不改变任何夹角;保持均匀的呼吸,不要憋气。如果要进一步加强动作难度体能训练,可以采用单手支撑、在瑞士球下放置半球式平衡球等手段。

例二,单腿撑于平衡球上的旋髋练习,动作方法:平躺垫上,一腿置于瑞士球上,抬起上体呈一直线,双臂伸展置于地面上;另一腿绕身体做内收外展的旋髋练习;保持均匀的呼吸。

例三,蹲起练习,徒手站立于平衡球上,两腿开立比肩稍宽,做蹲起的动作;或者单脚站立于平衡球上的蹲起练习,呼气,向下蹲;吸气,站起。此类动作过程中要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不发生扭转或屈髋的动作。如想加大难度,可采用负重蹲起的练习方式

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诸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一般适用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的控制身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这种练习的关键是使身体处于一种不平衡、或者是在不稳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训练。这种非平衡性力量训练是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一种练习方式。使用不稳定的装置进行力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所训练肌群的力量水平和本体感受能力还可以激活核心肌群的参与,并使其得到发展和提高。例一,单腿跪姿弓步后上拉,动作方法:单脚(左)站于平衡球上成弓步,后腿屈膝,重心在两腿中间;做单臂(左)后上拉,或坐姿侧上拉后拉等。动作要求同正常身体姿态下的要求;呼气向后拉,吸气向前;动作过程中控制身体,不能有旋转或者晃动论文开题报告。例二体能训练,持球旋转:俯卧于罗马椅,双脚固定,骨盆部置于罗马椅托板上,身体呈一直线;双手持球,做上体绕脊柱的旋转动作,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中立位,呼吸均匀。随着运动员能力的增强可以加大训练难度,例如把罗马椅改换为瑞士球。这个动作有效的锻炼运动员核心区域的控制力和躯干肌力。

4) 各种Pilates 练习形式。这是一项融合肢体和心灵(body and mind)的运动,训练以意志力去控制身体动作。Pilates训练的理念是均匀地强化各部位的肌群及中心轴(core dynamic)的动力,在正确身体排列结构的要求下,用心体会每一块肌肉的延展、收缩与控制,目的是加强人体核心肌群的力量,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

5)睁眼睛和闭眼睛状态下的各种站立练习。

这种方式的练习主要是锻炼运动员的肌肉本体感受控制能力。人体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要想保持身体的平衡,主要依赖于肌肉的控制。例如,睁眼或闭眼的屈膝单腿站立或者蹲起动作练习,就能很好的锻炼核心肌群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若要增加难度,可以采用让练习者跪立或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同样的动作等等方式。

6)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形式。

这种练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动态条件下的核心控制能力。例如,镜子模仿动作,动作方法:训练者(双)单腿站立,膝屈曲,髋屈曲,背部平直,保持躯干稳定不左右摇摆;训练者模仿做同伴动作的镜面动作。随着躯体控制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训练难度,比如站立在平衡球上进行练习,动作加上上体的转动等。

7)双人共同进行的练习。例如可以使用橡皮筋两个人同时练习,两人并行仰卧,将橡皮筋分别套在练习者的左、右(内侧)脚的中心,同时做腿的内收动作;或者是站姿的练习。

以上练习均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静力练习时间每组15~30 s,动力练习每组重复20次以上体能训练,随着运动员能力的提高,可采用加大难度或提高强度的方法,以适应训练需要,比如逐渐延长时间、增加练习次数或加大负荷重量,由徒手练习更换为有器械负荷的练习,负重量逐渐加大,动作形式逐渐复杂等等。在训练中要严格控制身体姿势,并使呼吸配合动作,强调神经系统的参与,一定要运动员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的要点,做到“身到心到,身心融合”。

篇6

关键词 功能训练 体质 健康

一、功能训练概念及其特征

功能训练和传统运动训练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功能训练之前,我们应该先要对功能训练和传统的训练方法进行区分,即要清楚明确功能训练的理念和特征。

(一)功能训练概念

功能训练起源于损伤康复。在以前,人们在受到损伤或者进行某一部位的手术后,医者会通过专门设计的动作让伤者进行练习,从而帮助伤者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康复。在20世纪90年代初,诸多学者将此方法引用到竞技体育中,开启了功能训练的新的篇章。

(二)功能训练特征

功能训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训练理念。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肌肉;强调的是多关节、多肌肉、多平面等的协调发展;强调机体的主动恢复和再生训练。

第二个方面是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强调功能性训练要依据项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训练的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强调发展核心力量、支柱力量来提高肌体动力链能量传输效果;强调动作模式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二、功能训练在青少年体质发展中的作用

(一)支柱准备练习对青少年体质的作用

在支柱准备板块中通过对髋部、躯干部及肩部等部位的练习,可以增强某个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加强脊柱的髋部和躯干等地方的力量,有利于青少年的姿态调整,帮助青少年保持良好的体形。

(二)动作准备练习对青少年体质的作用

动作准备练了可以为青少年的锻炼课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之外,还会通过臀部激活、动态拉伸、神经激活等方式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肌肉弹性、降低组织粘滞性,在避免锻炼时受到伤害的同时,提高训练效率。

三、身体功能训练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是作为青少年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和参与的一门课程,同时,体育课也是青少年学习动作技能最为直接的一种手段。其具体措施是:在课堂的准备阶段,可以采用动态拉伸和背桥等方式进行活动,在准备阶段要尽量短时间内进行热身,避免学生通过错误动作获得热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或者是灵敏训练,并使在不断的练习和运动过程中得到强化。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器械来帮助学生消除疲劳,快速恢复。比如:泡沫轴、按摩球等。

四、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进行身体功能训练的首要因素,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好的锻炼和提升。青少年的体能、心肺功能在不同的阶段是不一样的,为了使学生的训练方法与他们当下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使他们更科学的得到锻炼,就务必要科学的安排训练方式。科学性的方法也更能够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保证其体质的健康发展。

(二)趣味性

无论是哪种训练方式,学生在适应以后就会失去积极性,从而出现懈怠的情况,而趣味性则是促使青少年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具备趣味性的锻炼方式,促使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之中。对此,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安排训练方式的同时,要适时的增加身体功能训练的趣味性,可以尽量的使学生们了解各种器械的性能、特点和多种组合的锻炼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之以恒的锻炼下去。

(三)实用性

每一种身体功能训练方式都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身体功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方法要和实践相结合,要把训练方法正确的运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等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每项身体功能训练在各方面中的作用,并能够帮助学生促进体质、改变不良体态,使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训练过程中都会有明显改观和体质的明显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身体功能训练更好的发展和发扬。

五、建议

(一)在进行功能训练时,要尽可能的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要使他们的体能、专项能力、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动力链的传输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对于体质稍差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应使学生产生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素质或者不良体态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之后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使身体功能训练这项活动能够获得更好的开展。

(二)身体功能训练的动作模式动作多样,同样,可以使用的器材也是多样的。教练员应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器械。此外,还要安排适宜的强度,以免造成伤害和影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雄.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反思[J].体育科学.2014(34).

篇7

每年报考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考生,都要参加术科考试,也就是身体素质和专项的测试,成绩上线从高到低录取,所以体育成绩显得非常重要。在考试到来之前,为了使这些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运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加深也加重了机体的疲劳[1]。而恢复不仅是为了补偿负荷所消耗的那部分能量,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尽可能大的超量恢复,以求获得更多的物质再生,所以说恢复与负荷在训练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体能恢复的概念

体能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方法和手段,加速消除运动后体能与精神上的疲惫,使机体运动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运动前、中、后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促进人体生理机能恢复或超过训练前。恢复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这些过程称为恢复。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这种显现叫做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持续一段时间后降到原有水平,即完成了一次训练负荷后恢复的全过程[2]。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正是由于运动训练能引起超量恢复效益,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运动训练中的恢复,并不是满足于回到先前水平的恢复,而是要追求超量恢复。

二、训练与恢复的关系

机体技能提高的过程是,负荷――恢复――超量恢复,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训练中之所以必须进行恢复训练,这是因为经过紧张激烈的训练,机体中的能量储备必然消耗,产生疲劳,机能水平下降。根据恢复和超量恢复原理,运动结束后,机体能量物质必须要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方能使机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为提高运动成绩创造物质条件。这一原理对训练的积极作用在过去较长时间里人们的认识是不够的。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广泛地使用各种专门的恢复手段,以加速疲劳的消除,使机体机能水平尽快地得到恢复和提高。

三、体育高考生的特点

从体育高考生训练的特点来说,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是从适应――强化――模拟――考试,这四个阶段在短暂的时间内统筹兼顾,进行训练的同时要抓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而这四个阶段又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短

报名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三年级学生,有个别复读生,通过运动会,体育课上的了解进行素质测试,结合高二的文化课成绩确定人选进行训练。也有早在高二就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小运动负荷的体育训练。训练时间一般在一到两年之间。由于学生文化课繁重,普遍训练时间安排在早晨和下午。早上练技术性项目――球类,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下午则针对素质性练习――100米、800米、立定三级跳等。时间普遍在2个小时左右。加上学生其它一些因素(放假、文化课考试、伤病等)训练的时间并不长。

2.项目多

我国体育高考生术科考试项目各省情况不一。大致分为两大类,素质和技术。其中按各省条件制度适合的项目,江西大致分为七个项目,排球、篮球、足球、铅球、100米、800米、跳等。各省情况不一,专项:跳远、篮球、标枪、100米、200米等。不论哪省考生都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四项,铅球、100米、800米、还有其专项,因此项目多。

3.训练阶段性特点

体育高考生训练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15日~11月,以小力量和跑跳能力训练为主,柔韧性、协调性训练为辅,进行上下肢和腰腹肌肉力量练习。第二阶段11月~次年2月,以速度、速度耐力练习为,主腿部力量为辅,多采用30~60米加速跑,30~40米行进间跑,150~300米、400~600米跑,长距离的变速跑和越野。在这期间每四周进行一次模仿高考小测验,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负荷强度,进行针对性训练。第三阶段,3月~5月,进行小调整测试确定专项,进行专项训练,在这一段时间主要是以强度为主,使强度达到一定的指标,并且减少运动量,请有特长的老师分别进行专项指导。

四、体育高考生的恢复方法和手段

1.生理机能恢复方法

(1)按摩手段

在运动训练前或比赛的按摩,目的是为了通过按摩使韧带伸展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得以提高,肌肉力量增加,使运动员在训练前或比赛前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为提高运动能力和创造成绩做准备,同时也是预防损伤的好办法,尤其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运动前按摩可与准备活动结合起来做,也可在一般准备活动后,结合专项准备活动进行,按摩时,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运动项目的特点及不同气候条件,选择恰当的按摩手法进行按摩。按摩时间约5-10分钟宜在赛前或训练前15分钟内进行。兴奋性按摩: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表现和比赛表现精神不振,兴奋性较低,除查明原因,消除思想因素外,还可利用按摩手法调节到适宜兴奋状态。

(2)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热水浴和温水浴热水浴(40℃,15分钟),温水浴(37℃,20分钟)。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一次,每次15分钟。

2.心理恢复方法

放松训练法是舒尔茨教授提出的。它借助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从而使肌肉和神经放松,例如:“你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舒适安静的环境之中”你感到很安静[1]。心理放松训练可使过度紧张的大脑活动得以放松,帮助精神恢复,对消除精神疲劳有着明显作用。使学生在训练时在每一个小测验周期逐渐达到指标,使指标逐渐接近考试指标,学生参加体育测试心理比较踏实。采用心理暗示、语言强化,利用“对手”来刺激竞争心理、气氛、形成竞争场面,强化学生的拼搏竞争。

3.体育高考生恢复训练中的营养补充

合理营养是保持体育考生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身体素质和成分的先决条件,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运动营养就是研究学生在不同训练或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机能体制、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与恢复以及运动性疾病的关系。目的是为运动员提供合理营养,以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2]。

五、恢复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强调特殊营养的补充,忽略基础营养摄入。强调宏量营养素摄入,忽略微量营养素供给。强调蛋白质补充,忽略碳水化合物摄入。强调晚餐丰盛,忽略早餐多样性。强调口渴补水,忽略补液的科学性。做整理运动时量不要大,尽量缓和,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果在没有恢复的情况下继续运动会使疲劳积累不仅会导致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某些疾病和伤痛。恢复的手段应与训练内容相结合。

六、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高考生体能恢复训练的探讨意识到,恢复过程决定了负荷的施予程度,它是指导训练的依据。把握好恢复的时间、方法和手段,促使负荷后顺利完成超量恢复。不论是运动实践的需要,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对恢复的程度的认识和研究,必将给体育高考生恢复训练提供意见和参考。无论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对高考生训练来说,进行恢复训练,使其具备一定的恢复能力加快肌体恢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必须要重视体育高考生恢复训练,将恢复训练纳入训练计划中,成为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3-174.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2-136.

[3]巩飞.对运动疲劳恢复的研究(综述).四川体育科学,2004,9(3).33-44.

篇8

关键词 网球 运动员 耐力素质 运动训练

耐力素质是网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保证,拥有好的耐力素质不但能提高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减少运动伤害,延长运动寿命,而且对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或进行工作克服疲劳的能力,同样是反映人体体质强弱或者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耐力素质作为六大运动素质之一,是每个运动项目所必备的运动素质。

(二)耐力素质的分类

按照逻辑学理论,对对象进行分类需要遵守以下分类原则:一是每一次分类时要遵循同一个标准进行;二是分类之后得到的子项是不能相容的;三是分类后得到的子项的外延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

按照以上分类原则,一般我们可以将耐力按如下分类: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可以分为静力耐力、力量耐力、一般耐力、速度耐力等;按某一项工作所涉及到的相关主要器官来分,又可分为肌肉耐力、全身耐力、循环系统耐力等;按照参加某项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又可划分为有氧和无氧耐力等[2]。而本研究所指的耐力素质包括运动员的综合耐力素质,不仅是指其中单一方面的耐力素质,而是要求运动员要有比较强的综合耐力素质方能取得理想的比赛效果。

二、网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特点分析

(一)网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类型及特点

纵观中外网球名将,无论是大小威廉姆斯还是李娜,无不都是耐力素质非常好的网球选手,可见一个网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在比赛中起重要作用。

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是网球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一般耐力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长时间协调工作的能力。专项耐力是指运动员有机体为了提高专项成绩,最大限度动员机能能力,长时间地承受专项负荷,并保持工作的能力。

从网球运动的特点来看,网球运动员需要具备专项耐力的素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训练标准逐渐提高。从一些专业调查数据的资料显示可以看出,网球专项耐力素质第一个特点是强度,而且强度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波动的数值高低取决于对手的技术能力和进攻能力的强弱。网球专项耐力素质的第二个特点是一直保持和速度匹配,如果在比赛中始终保持好的速度状态,就能使比赛成绩提高,反之,如果速度时好时坏,不在控制之中,就会影响比赛的发挥。网球比赛的时间比较长,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要求也非常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皮层必须可以承受强大压力。

(二)网球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

混合供能是网球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这是由于磷酸原是其主要供能系统的特质决定的。另外还有两个供能系统起辅助作用,一个是氧代谢供能,另一个是糖酵解供能。无论在网球运动员的速度还是力量的训练当中,提升磷酸原供能的能力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有效手段。在接近三个小时以上的比赛过程中,网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是成败的关键。无氧耐力在长时间的比赛过程中尤其需要,无氧糖酵解是提供运动员能力的一种方式,坚持加强糖酵解系统。此外,如果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恢复体力,还需要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支持,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3]。

因此,在耐力素质训练过程中,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以及糖酵解供能系统处于次要地位,磷酸原供能系统能力处于主要地位,三者相互融合,使网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标准提升到新高度。

三、网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原则

在网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中,一定要在原则指导下科学合理的进行,才能带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个性化原则:每名运动员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运动的优势和特点,所谓个性化原则就要尊重了解每个个体的运动特点,科学安排训练,不盲从。

训练与比赛一致性原则:比赛场的环境应在平时的训练时得到重现,这样网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会更有成效,更能熟悉比赛,在比赛中如鱼得水。

有效控制性原则:耐力素质训练需要不断调整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状况,以保证耐力训练遵循科学的训练方式进行下去,使训练计划得以实施。

周期性安排原则:耐力素质训练的安排一定要参照网球比赛的时间表合理的制定,比赛周期决定训练周期及训练内容,训练与比赛相结合,才能让运动员在兴奋的竞技状态中,从而取得好成绩。

整体效应性原则:耐力素质训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很多方面组成,在对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顾全整个训练计划的实施。

耐力训练在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需要从训练开始到结束。

从网球比赛的时间来看,耐力是其赢得比赛的根本,所以耐力素质训练非常重要,必须坚持有始有终。

四、小结

耐力素质训练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是系统增加能量代谢的需要。在耐力训练中,以增加等张运动功能系统能力,提高弱酸耐受能力训练为基础,最终使磷酸原供能系统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确保网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正常进行和训练效果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训练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网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在安全的范围内有训练成效,不偏离训练方向,从而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73

体育游戏在众多的游戏当中是最具创意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在强调规则性的同时,也给了参与者较大的自由空间,而且整个游戏具有体育的基本特点,有较强的非生产性与娱乐性,十分有利于中学生的身体锻炼,使中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一、中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游戏的要求

(一)游戏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在确定游戏内容时,须认真分析参与人员的体质、平时锻炼情况以及运动特点,以更有效地增强其应用效果。若在较高年级的学生中进行“兔子赛跑”“抛纸巾”之类内容单调的游戏,就会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而且对教学方面的帮助也不大。 (二)游戏内容应做到由简到繁

在做新游戏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先对已熟悉的游戏进行复习。游戏内容应按照先易后难、由简到繁的要求来合理确定。如学生在学习了跳绳后,可将游戏规则变更一下。如谁能够用单腿跳绳,就给谁加分,如此则游戏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游戏内容须符合课程目标

游戏内容一定要按照课程目标来确定。例如为了提高学生跑步的速度,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不同形式的接力赛跑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还可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与动作的敏捷性。将体育游戏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可使游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活动时,最好与较复杂的游戏活动配合。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探究

(一)安全第一

身体安全是学生在体育课上首要注意的,所以在带领学生做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为此教师须事先对游戏过程进行认真梳理。第一,看游戏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善,例如在游戏开始前,要安排专人对场地进行清理,确保将附近的障碍物移除,以防因场地清理不彻底而引发伤害。第二,看游戏的器械操作是否正确,要防止因器械操作失误或在搬抬、移动器械时拿捏不稳而发生身体伤害的情况。第三看游戏的动作是否与学生的年龄段相符合,难度是否适中,且应制定好防止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的措施,以避免伤害发生。

(二)要确保技术动作的规范

教师要将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技术学习当中,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自觉地学习技术技能,并最终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因此为了确保技术动作的规范,在教学中,教师须先让学生明白各个技术动作的概念,然后通过游戏化的教学为学生营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目前的体育教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根据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及确定课程时间的原则,而是按照体育运动的特点、现代健康理念及体育教学发展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改进,把体育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学习部分,即参与活动、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技能训练与体质健康,并确定各部分的目标。再根据学生体质、岁数等实际情况,将各部分的目标细分为若干小目标,这样就可通过完成各个小目标来逐渐实现总的目标。因此在体育课堂上选用游戏时,要从利于实现各部分学习内容的小目标出发,根据不同的小目标,来确定不同的游戏内容,调整运动量,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这样就能控制好体育教学的方向,做到有计划地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视课程的组织工作

在体育课上重视课程的组织工作,是确保游戏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若组织工作不到位,则会影响其效果。游戏的组织分为五个环节,即准备、讲解、分组、指导、小结。

准备:按照目标要求确定好游戏内容,包括具体方法与规则,要将所需器械备齐,并清理场地,检查环境,以确保游戏安全。

讲解:教师在做游戏之前,要向学生讲解游戏的玩法与注意事项,让他们了解评分的要求等,对比较难理解的部分还要给学生做出示范。

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组,做到人员合理搭配,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都能发挥出作用。

指导: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均分每组的操作次数;(2)发现违反规则的行为,要立即进行制止;(3)在游戏中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运动量过大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根据预定规则指导学生游戏时,要合理调节运动量,避免学生出现运动过量的现象;(4)对游戏进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偶发事件要马上采取正确的措施处理,并在事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小结:做完游戏后,教师要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讲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以及个人表现优异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起到激励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采取这种方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因此游戏的内容形式要具有灵活性,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多动脑想问题。教师还要启发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游戏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实践可知,将体育游戏运用在教学中,不仅弥补了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足,还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体能训练,并熟练掌握基本动作,这是非常有利于体育教学开展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但须注意,在运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在旁指导,以避免出现学生过量运动的情况。

篇10

1问题行为的概念  

对问题行为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界定其概念。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问题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最早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始于1928年,由英国的威克曼(E.K.Wakeman)率先提出。问题行为的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左其沛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变态,并把问题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之一看待u等等。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儿童问题行为定义。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于界定由此可见一斑。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首先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其次,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行为评量的标准不统一,对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界线理解不一致,以及问题行为与其他非正常行为(如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的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都会使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困难。但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综合有关文献,至少应认识到这样几点:其一,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行为。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其二,儿童的问题行为不同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破坏性,通常需要法律制裁,而学生的问题行为需要的是成人的教育来解决。其三,问题行为不同于变态行为。行为的变态与常态,是从医学角度来考虑的,变态行为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往往需要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行为远没有那么严重,至多处于变态行为发展的初期。当然,行为作为一个连续体,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其四,问题行为儿童不同于后进生,前者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普遍存在于儿童中;后者仅仅针对个别学生或少数儿童而言。除了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生有时也可能发生问题行为。而问题儿童则是对儿童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这些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任由其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心理缺陷甚至心理障碍。  

2问题行为的分类  

由于研究者们对问题行为的内涵理解有分歧,在问题行为的分类上也就存在着差异。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是二分法,例如有的根据行为的性质,将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有的根据行为的表现倾向分为外向性的即攻击型的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即退缩型的问题行为。二是四分法,例如有的研究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认知活动问题行为、品德活动问题行为、情感活动问题行为、社会活动问题行为;有的从教育的角度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品行障碍、焦虑退缩行为、幼稚行为、社会性违法行为;还有的研究认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以下七类:社会行为问题(如说谎、破坏等);学习问题(如注意分散、活动过度等);精神问题(如儿童恐惧症、忧郁症等)以及儿童多动症等特殊问题。问题行为按严重性可划分出犯法行为、虞犯行为(有可能犯法的行为)、问题行为征兆群(缺课、不愿学习、作弊、反抗等)、不适应性格特征(攻击性、非社会性、冲动性、不安感、自卑感等)。这4个等级之间有内在关系,轻微等级不一定最终发展为严重等级,但轻微等级是严重等级出现的前兆。因此,早期发现就是以第4个等级(不适应性格特征群)为基础,尽量做到早期发现这种不适应性格特征,以做到预测犯法行为和问题行为症候群。  

我国儿童常见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1)学业问题,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异乎寻常不集中、过度活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往往影响课堂秩序。一般来说,这些学业问题多发生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中,大多数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中的暂时性学业适应不良。(2)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反应不适度、焦虑、孤僻、抑郁、疑病、过分任性、过分冲动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3)品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谎、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等,这方面问题往往是男生多于女生。(4)顽固性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吮吸手指、咬指甲、遗尿和口吃及其他一些不良习惯。(5)青春期问题,常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家庭暴力、出走、自杀等。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入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3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  

儿童的问题行为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校教师和儿童家长更应把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作为己任,不要消极地等待儿童问题行为自动消失,而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儿童,了解儿童,深刻地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儿童的问题行为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断地减少、弱化,最终不再发生。常用的干预办法主要有:  

2.1行为干预法  

行为干预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主义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基础上的不良行为矫正技术,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或者显著地减少某些经常出现的不受欢迎的行为。它的原理是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而行为从偶然发生到最终形成的重要条件,是行为结果得到强化的结果,如果某个行为发生后得到了奖励性的刺激,那么这一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在这种行为发生后得到一个惩罚性刺激,那么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既然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就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强化正性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行为干预法的阶段大体包括:①选择所要矫正的靶行为即治疗目标,如儿童注意力分散,小动作过多,某些冲动行为等。②确立所要达到的“新”目标先从简单、容易的程度开始,一步步慢慢进行,不可操之过急。③强化,新的目标行为建立以后,为使新的可接受行为能保持下去,要进行适当强化。④强化物的选择:所给强化物要明确,让问题行为儿童能心领神会,明确理解。  

在问题行为矫正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方法很多具体的行为干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链锁(成链)。是把要求行为者习得的复杂行为分解为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行为链,然后按一定顺序逐个环节地进行训练,最终使行为者掌握整个行为反应系统的一种方法。根据训练起始位置的不同,链锁可以分为逆向链锁和顺向链锁。逆向链锁,是先教行为链中的最后一个行为环节,一旦最后一个行为环节学会后,就可以教倒数第二个行为环节,依次逆向前行。顺向链锁的顺序则反之。  

(2)渐隐。这一行为干预方法是,先利用情境中明显的线索,帮助形成某特定的目标行为,然后把这种情境逐渐改变为另一种情境,同时使行为者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保持不变。  

(3)行为强化(行为增强)。是紧随某一特定行为之后给予某一刺激作为其结果,这个结果导致该行为在未来更容易出现,或使该行为发生率得到了提高,这个过程就是行为强化。  

(4)消退。对某个行为出现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从而降低该行为的发生率或使其不发生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消退的原理是,如果由于强化而使某特定行为得以发生或发生率得以提高的话,那么完全停止给予这样的强化就可以降低该行为的发生率或使其不再发生。  

(5)强化暂停。它与消退的共同之处都是使行为者得不到强化刺激。不同之处是,暂停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关强化,而消退是使行为者一直得不到强化。因为有时候教师找不到儿童问题行为的“强化源”在哪里,或者不能对强化源有效控制,所以只能采取暂停的办法。  

(6)反应代价。这是一种处罚行为者或剥夺行为者利益的方法。如发现儿童有问题行为立即批评警告、罚出场外、不给参与机会、取消物质奖励等。这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它使用面广,易于实施,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

(7)过矫正。要求行为者在每次不良行为发生后从事特定活动。过度补偿、积极练习。  

(8)厌恶刺激法。把不良行为与引起躯体痛苦的刺激联系起来,使行为者因做出不良行为就会体验到躯体痛苦,进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摒弃不良行为。  

(9)负性活动练习。要求儿童过度地重复他所希望摆脱的行为习惯,其假设是,在一段时间内,行为者如果被要求过多地重复某种习惯的话,便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从而达到消退这一习惯的目的。  

老师在矫正儿童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对老师也得出一些相应的建议:(1)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身心疾病情况,掌握全面资料,以更清晰的确定儿童问题行为的类型,从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加以矫正。(2)主动与家长、医师、儿童配合,儿童的生活环境不只是在学校里,家庭、社区等都会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发展及矫正产生影响,单单依靠在学校期间的努力效果不会达到最好。(3)宜用榜样示范方法为问题儿童确定目标,在儿童期,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儿童更易于去模仿树立的榜样行为,老师应选取一些无问题、优秀儿童作为榜样,号召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向他们学习。(4)在课余时间安排适当的活动,让其过多精力有所出路。(5)发现优点,给予鼓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  

3.2认知干预法  

认知干预是指临床心理领域提出的通过认知途径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认知改变技术。该技术认为,认知是客观条件或外部刺激与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因素,是造成个体情感和行为等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必须以个体的认知,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偏差和失调为干预的对象和切入口。通常,认知干预是以认知疗法中的理论为基础的。  

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应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  

与认知干预相关的方法称为认知干预技术或叫生态原理方法,主要包括:(1)问题行为的重新界定法。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界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重新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如有多动症的儿童,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将其爱动的行为界定为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行为,并将儿童看作是活泼开朗的性格。(2)积极理解问题行为儿童动机法。即对儿童的行为动机想像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到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3)正面理解行为结果法。所谓正面理解行为结果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所造成的消极后果,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4)行为表现规定法。即允许儿童的问题行为继续存在,但不能再继续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必须遵循规定的方式表现行为。(5)积极行为评价法。教师选择问题行为儿童身上能进行积极评价的行为、特征进行积极评价,在儿童没有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情景下继续对儿童进行积极评价,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来间接地达到纠正儿童问题行为的目的。(6)转移视线法。即不再单纯注意儿童所表现出的问题行为,把注意力从不能接受的问题行为转移到导致儿童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因素上,通过改变相关因素来促进问题行为的变化。  

3.3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训练技术的特点是让儿童感觉活动如同游戏,儿童通过自己喜好的游戏活动,使其积郁已久的紧张、攻击、挫折、恐怖、不满等消极情绪得到充分表达,由此儿童也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怎样适合时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一旦被宣泄,儿童就有了充分发现自我的良好心境,进而实现自我发展。训练者根据问题行为儿童的感觉和动作发育不良等情况,让其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活动并产生顺应反应,这既符合心理治疗原则,也与感觉统合理论相一致。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并可以给予个别心理指导,这样可有利于加速有问题行为儿童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改善不良行为。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家庭环境,以达到巩固干预效果的目的。  

感觉统合治疗的原理就是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从负责身体平衡、方向和速度的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并同时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首先系统地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设计了感觉统合治疗方法,Ayres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感觉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动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integrativedysfune—tion,SID),而感觉统合失调会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感觉统合失调从幼儿期感觉统合失调者中有过半数不能自愈,提示3~6岁可能是SID预防的关键时期,Ayres认为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是3--7岁,因此,进行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预防儿童期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还可有效地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加以干预。  

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团体发展性训练与个别性训练相结合,体能训练与智力训练相结合,智力训练与非智力训练相结合,心理教师与各科教师、家长相结合,感觉统合训练与家庭心理辅导、教师咨询相结合,科学训练与及时反馈相结合,心理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  

篇11

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简称亚青会,于2013年8月16日至24日在南京成功举办。南京团市委下设的亚青会志愿者工作部负责与属地志愿者社团合作对南京亚青会、青奥会志愿者进行招募、培训和管理。在宁各高校志愿者社团组织,由所在高校团委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志愿者工作部的要求,负责校内亚青、青奥会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及开展具体志愿服务工作。亚青会志愿者招募培训与激励是亚青会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赛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相关概念及表述

志愿者(Volunteer),这一词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英文Volunteer来源于拉丁文valo或velle,意为“希望、决心与渴望”。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以服务为主。我认为,高校的志愿服务行为即利他也利己,利他是指被服务者的问题得以解决,利己是服务者的服务意愿得以满足。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被服务者感受到了人间温情,服务者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好的行为习惯在被服务与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这种互利与互动对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南京亚青会志愿者招募培训与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南京亚青会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

2012年9月17日,南京地区赛会志愿者集中报名工作正式启动。南京亚青组委委托部分高校设立赛会志愿者报名点,接受在校师生自愿报名。另外,在南京市青少年宫青年志愿者家园(青春剧场三楼)以及南京市13个区县团委也设立了报名咨询点,接受在宁其他各界人士报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南京亚青会赛会通用岗位志愿者报名点,有8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经面试遴选,入选150名志愿者。入选人员接受了亚青会组委会的网络培训和学校自行设计开展的培训。培训涉及志愿者基本知识、礼仪、人际关系沟通、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志愿服务经验交流等内容,并通过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志愿者在线培训及考试系统的网络测试,正式成为亚青会通用志愿者。

2013年7月23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最终的146名赛会志愿者冒着酷暑返校,在校内接受为期18天的亚青会志愿者赛前培训,接受赛会介绍、岗位技能、团队管理、应急保障、岗位礼仪、形体塑造、文体活动、体能训练等一系列课程的岗位培训。亚青会志愿服务前期筹备、招募、培训历时一年多,真正的志愿服务时间为10天左右。用一年多来保证10天,可见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也暴露了志愿服务工作在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前提下的软肋。亚青赛会志愿者分通用志愿者与专业志愿者两类,通用志愿者适用于普通且多数岗位;专业志愿者适用于医疗、语言、竞赛组织等专门人才类别。亚青志愿服务培训除网络测试培训及针对少数的专业志愿者培训由组委会统一安排以外,其他培训由各高校自行设计,自行开展。各高校并没有志愿服务培训的经验,培训师资力量不均等,课程设计也大相径庭,培训效果不一,折射出日常培训短缺的弊端。

(二)南京亚青会志愿者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是亚青会志愿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激励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也是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的手段。

关于亚青会赛会志愿者的物资激励制度有:(1)一般性志愿者。对于完整参加岗前培训及完成服务工作的全体赛会志愿者,奖励志愿者手环、纪念徽章、纪念明信片、圆圆钥匙扣(种类Ⅰ)。(2)优秀志愿者。给微笑之星、宣传达人、宣传文化之星发放圆圆钥匙扣(种类Ⅱ,Ⅲ,Ⅳ)。(3)明星志愿者。对于投稿被采纳、宣传报道主人公或原型的赛会志愿者奖励明星志愿者勋章、亚青会志愿者优盘。(4)骨干志愿者。比赛期间,各场馆、专项团队志愿者队长、组长发放骨干志愿者铜质勋章、磁性签字笔或“特别贡献奖”勋章。(5)宣传文化工作优秀场馆。给该场馆所属志愿者发放“传媒达人”勋章。

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赛会通用志愿者岗前培训期间,我做了一个小的问卷调查,问卷第11项是关于志愿服务激励的问题,即“您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应给予什么样的奖励”。统计情况是这样的:发放荣誉证书,115人,占总人数79.9%;参加素质拓展等集体文化活动,68人,占总人数47.2%;发放有纪念意义的小奖品,67人,占总人数46.5%;加素质拓展分,51人,占总人数35.4%;召开表彰大会,50人,占总人数34.7%;有入党机会,36人,占总人数25%;旅游,31人,占总人数21.5%;聚餐,21人,占总人数14.6%;领导口头表扬,13人,占总人数9.0%;其他,11人,占总人数7.6%;升职当学生干部,6人,占总人数4.2%;不给予任何奖励,0人,占总人数0%。

根据上述内容发现:首先,亚青志愿者管理中心比较注重志愿者激励,激励范围涵盖了所有正常参加岗前培训及正常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所有志愿者;激励等级明确,根据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表现情况给予不一样的及更高级别的物资激励;激励制度比较人性化,有一定的标准,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以鼓励为主。其次,综合多种激励方式效果更佳。调查发现,学生志愿者需要的激励方式有多种,受欢迎程度比较高的有发放荣誉证书、参加素质拓展等集体文化活动、发放有纪念意义的小奖品(与亚青物资激励相吻合),即有外在激励也有内在激励。再次,没有激励是万万不能的。不给予任何激励的选项为0,没有一个学生选择,没有激励等同于工作不被认可。不被认可,当然没人愿意工作了。至于,不需要、我无私、没事干的答案,可以忽略,因为只要能参与服务,就是好事,只要参与服务就会有所收获。

三、完善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与激励机制建议

(一)成功的志愿者招募与激励

有研究指出,如果志愿者志愿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会自愿从事接下来的志愿服务工作。而志愿者管理人员及其组织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成功的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分配适合志愿者个人兴趣及能力的工作任务,而特别重要是激励因素。成功的志愿者招募是使志愿者的服务愿望得到满意的前提。高校志愿者招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校内志愿服务团队招聘,一种是项目型志愿服务团队招聘。

成功的志愿服务招聘首先要做到宣传到位,其次是面试严谨、岗位设置与人员安排合理。宣传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相结合,如张贴宣传海报、校园广播播放、设置宣传站点、口头宣传、微博宣传等。宣传用语言简意赅,表达方式贴近学生喜好,目的是使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招聘事项及参与意义。面试要提前做足功课,针对招聘要求设计面试题目,选择合适的面试时间及地点、选择合适的面试人员,一定要有带队教师参加,引起面试人员足够重视。岗位设置要根据志愿服务团队运作及发展的需求,人员安排要尽可能地尊重志愿者的意愿。沟通协调后,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以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

完善的激励机制决定了志愿者是否愿意继续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是志愿者工作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可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两种方式组成。外在激励有:志愿者表彰,对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职务提升,对组织能力强,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提升其担任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或团队活动负责人;发放奖品,定期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发放小奖品,以示对其志愿服务工作的肯定,满足内心小小地虚荣心。内在激励有:榜样示范,举办杰出志愿者事迹报告会,观看道德模范事迹视频,激发其内心责任感;满足志愿服务需求,根据志愿者志愿服务意愿,引导其在适当的岗位上完成志愿服务工作,激发其内心成就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根据志愿服务工作需要,举办各类知识、技能讲座,让其感知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当一名志愿者的光荣。外在激励要与内在激励配合使用,前者激励效果显现快,但不易持久,后者激励效果显现慢,但易保持。

(二)注重志愿者培训与团队精神培养

志愿者培训是志愿者开展好志愿服务的保障。相较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高校志愿者培训有人员相对集中、时间易于安排统一、人力资源丰厚、教师队伍稳定等独特的优势。高校志愿者培训可由课堂教学、日常团队培训、项目化培训三种方式相结合,由各高校团学、教务系统负责组织实施。

1.课堂教学完成基础化培训。参照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为期一学期的志愿服务指导课,由团学系统负责志愿服务工作的教师、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内容涉及志愿者法律知识、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基本常识、志愿服务礼仪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确志愿者概念、责任、安全及服务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他人等。

2.日常团队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日常团队培训面向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内志愿者。培训内容包含专家讲座、志愿者沙龙、案例研讨、相关文件制度学习、观看视频、实地服务学习等,培训时间至志愿者毕业,培训形式贯穿于常规性志愿服务中,让组织内志愿者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体验、保持志愿服务热情,具备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的素养。

3.项目化培训增强服务能力与技能。项目化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受众相对固定,培训时间相对集中。项目化培训需根据项目特点,提前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涵文件制度学习、明确工作职责、实地参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让项目志愿者树立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荣誉意识等。

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或不可或缺性,自觉以组织利益与目标为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统一。培训与服务可以直接提升服务效果,而团队精神培养则有助于志愿者身心愉悦、增进互信、满足自我表现欲望,使志愿者产生团队归属感,凝聚人心,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统一。高校志愿组织团队精神培养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有益志愿者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户外素质拓展、游戏活动、志愿者好声音大赛、志愿者三对三篮球赛、志愿者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的举办需贯穿始终,因为团队精神不是一、两个活动就能培养好的,志愿者对组织的认同感是有反复的,需要长期培养。

四、结论

2013年南京亚青会1.35万名赛会志愿者95%来源于驻宁高校大学生志愿者,2014年青奥会预计招募2-2.5万名赛会志愿者,也主要以南京地区高校学生为主要来源。Femida Handy, Ph.D. en Jeffrey L. Brudney, Ph.D.说,大型体育赛会的志愿服务是短期性的、偶发性的志愿服务,它就像催化剂一样,许多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想得到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前提条件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个人满足感。连续两年在南京这个城市举办两个大型体育赛会,不管是对设在南京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这样一个矩阵型组织,还是各高校的志愿者学生社团组织来说,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招募培训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团队构建、团队打造、团队管理、团队运行等一系列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助于积累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在校园内营造志愿服务的氛围与环境,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为进一步开展今后的志愿服务工作打开思路,拓宽道路。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

[2]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