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教案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3 16:52: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说阅读方法指导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教案

篇1

“教案”主要是指教师如何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学案”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桥》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备课,把“教案”转化成“学案”。

一、明确目标:“教师教什么”转化成“学生学什么”

1.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的短期目标,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长期目标。于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材。笔者在课前根据《桥》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学案预习目标: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自学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试着运用各种方法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在你有感受的地方,写一写批注或读后感;提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先独立思考,试着跟同学讨论;在你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疑问。

这些目标的制订一定要注意可操作性,将教案目标与学案目标相统一,让学生通过自学理清课文的脉络,探讨课文重点和难点,为上课时的有效探究做好铺垫,让课堂顺理成章。

2.内容的确定

这篇小说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质疑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手法表达的?

二、理清思路:“教师怎样教”转化成“学生怎样学”

1.真情互动

笔者认为教师自己要先付出真情,在课堂上真情流露,才能感动学生。接下来,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以情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能学生觉得老汉这样的人不存在,笔者就先组织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新闻。

2.培养能力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个体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有可能收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笔者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通常都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3.精彩预设

事先针对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问题进行预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村民们是怎么反应的?而此时的老汉呢?

当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候,求生是人的本能。村民们惊慌失措地东奔西跑是无可厚非的。而此时,“像山一样镇定的老汉”矗立在桥边,有序地指挥大家逃生的画面,就显得异常震撼人心了。支持他的力量是什么?是坚定的身为党员的责任感!在对比中,学生看到了一个一心为民的老汉。

4.留有空白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应该归功于“留白”的技巧,让每一位欣赏者站在画前都能遐思飞扬。在教学预设时,笔者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使整个教学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以便在目标的达成中能宽容、开放地让学生获得始料不及的成就。

5.吸引注意

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生理、心理年龄出发,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出现学生因疲劳而分散注意力的现象。教师结合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穿插小型活动的竞赛、有趣故事的讲解、美妙音乐的播放、精美图片的展示、音画课件的演示等无意注意手段,能激发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把他们的视线聚焦在了特定的学习对象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总结延伸:“教师还需要教什么”转化成“学生还想学什么”

延续阅读热情,引发课外精彩,如果说前面几点是对“教案”如何转化成“学案”的内容选择,那进一步思考“我还要教什么”才能让学生还想“学什么”,就是基于文本的特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关注小说的三要素:h境、人物、情节。笔者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选择了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为教材的延伸和练笔。

最后,笔者深知让学生学的不仅仅是课文,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将“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如何更好地将“教案”转化成“学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为此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01

一、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整体阅读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课改背景下,刘守立的《“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贾荣固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继而引起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与实践。教育家袁哲吸收了日本国语教育权威垣内松三先生的“全文法”阅读原理,采取“微观―探究―综合―开展”的教学步骤,钱梦龙“阅读训练目标体系”中的五个阅读步骤“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欧阳代娜构建的“预习―质疑―点拨答疑―课后综合练习”教学流程,其实都是一个整体阅读的教学过程。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魏书生提出的“语文知识树”也体现了整体序列的特色。首倡“青春之语文”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是整体阅读教学的实践者,其典型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是以整体教育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包括文本的整体化阅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化培养、教师教学的整体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每篇课文一方面是个独立的整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内容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每个文本又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单元、一本书乃至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者选文编写有其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文本间存在整体性。同时就一个文本可辐射开去,文本的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同样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文本的整体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还包括语文情意、语文审美以及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语文课堂只有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整体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观就是要让教学真正实践文本、学生、教师的“三位一体”。

笔者立足于最容易使学生沉浸的文体――小说的阅读教学,立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整体化理念,尝试实践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从小说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笔者执教《变色龙》时,发现可以用变色龙的“变”统摄全文,以几大问题组织了教案:

1.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随环境而变)

2.哪些人是变色龙?

3.他们随什么样的环境变成了什么样?

4.作品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变”的?

5.你如何看待“变”?

虽然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问题1导入,问题2、3品析人物、环境、情节,问题4、5体味手法、主题),但有了一个“变”字的提领,教学再也不是几个独立的部分,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体化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也更易理解本文的主题,根本不用多讲。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自然参与意识增强,课堂还愁“活”不起来吗?初尝课堂成功喜悦,后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又一次让笔者想到了“变”。整合两篇文章,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该教案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确立教学目标三点。从整体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将教学目标2作为教学重点。整体阅读教学思维充分融入了教学过程中,因而教学步骤分别从文本、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设计,尝试体现文本阅读的整体化、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化与教师教学的整体化的整体阅读教学理念。

文本教学在“变”的统领下成为一个整体,从步骤(一)到步骤(五)实际上就是“整体感知―具体品析―整体感悟”的过程,步骤(一)和步骤(五)也是对应的,既体现思维的深化,也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在问题与辩论的推动下,必然参与进课堂,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所增强,更是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议论―引导”实践分析

(一)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与“议论”

自学是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走进文本的,没有自学学生就无从评价人物。问题式的设计,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实践证明,学生不是没有学小说的热情,而是长期的“教”,使他们被动化、懒惰化了,或者说有了疲倦感。一旦课堂给了他们空间,平时爱阅读,真正有阅读品位、有自我想法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就给了他们这个平台,自然这一课给了这些学生很强的阅读成功感或喜悦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阅读。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有了加强阅读的愿望,平时的阅读就不会仅局限于娱乐休闲或应试类的了。学会有思考的阅读,即深度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一步。当然,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未必全面、深刻,甚至会是错误的。因而,《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被整体设计成了一个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自我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通过教师的教,硬性告诉他们“你的观点是错的”“你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而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师生交流,辩论式的否定或接纳等方式,逐步完成磨合到提升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实践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这节课笔者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让学生辩,逼着他们动起来。要说,就得有据,有据就得研读文本,学生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在语文审美能力提升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接纳与否定,学会了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或事。学生(特别是处于很“自我”阶段的初中生)实际上是很有想法的,当然也有错误或偏激的地方,通过辩论,相互指正,实际上是他们自我观点的修正、完善过程,也是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有了学生的喜欢,小说阅读课堂怎么还会沉寂呢?

篇3

高效课堂是社会的期待,更是教师的追求。表面看来教学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似乎被淡化了。其实,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

一.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师的教学时间比以往更短了,教学任务量更大了,教学效果的要求更高了。众所周知,语文的分值将上升为一百八十分。大家对语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是中学语文的课堂面临诸多尴尬。首先,教师囿于高考的压力很难突破课本和教参的束缚。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课本中的知识应用于考试,并且几节课不学语文,学生成绩不会有明显下滑,所以普遍轻视语文。最后,语文的知识不仅局限于课堂,还需要师生共同的大量的课外积累起来的文学知识。

二.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1.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语文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五册,包含“阅读与鉴赏”(包括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表达与交流”(包括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教材涵盖了文学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视野,将很难指导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到博览群书,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透的理解教学中接触的各类文本,才能最有效的设计自己的课堂并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使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可能。另外,语文教师的修养和言谈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这样,课堂也必然高效。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下,高效课堂尤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形式更加丰富了,甚至说、唱、舞等形式也被搬上了课堂。但是透过这些“花架子”。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当下倡导的导学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用在每科上的预习时间哪怕只有十五分钟,那么所有的学科的预习时间都加起来一共是多久呢?学生能不能承受?目前,市场上的教辅资料将课本分析得细致入微,如果学生课前看过了资料,老师上课还能给他们讲什么呢?预习是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对于预习是不是应该要求的具体明确,以使预习成为良好的准备而不是干扰?

3.合理发挥集体的力量。现在的很多学校集体备课,语文也不例外。很明显的是,一个年级组一般只用一套教案,不管班级的程度如何,教案是一样的,不管教师的特长是什么,教案是一样的。这种整齐化,本就是对语文的课堂的毁灭和践踏。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集体备课。三个臭皮匠尚且胜过一个诸葛亮,集体备课必然胜过各个教师的闭门造车。但是,教学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如何让集体备课的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最好就是尊重每位教师的特长。擅长诗歌的老师侧重备诗歌,擅长古文的老师备古文的课,擅长散文的备散文的课。这样,每位老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拿出最好的教学思路,又能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只有优化的备课,才有高效的课堂,

4.重视教学反馈。传统的,最典型的教学反馈就是考试,阶段性的考试,成绩分析与排名,当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它迫使老师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将课文肢解,将知识点公式化,使灵活解读成为妄想,也从根本上否认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境界。

篇4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来自书本,以书本作为教学的依托,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的资源非常广泛,包括语文学科素材库(视频、动画、学科图片、配音、Flash课件片段)、语文教学课件库(按编目分类整理的知识资料)、语文同步教学(高中各章节知识点同步的教学、知识要点、教学辅导、教案、练习测试等)、语文教研论文库(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验、素质教育等)。学生使用的语文素材库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博览(字音、字形、标点、词语运用、熟语运用、病句修改等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资料)、语文知识提高博览(散文、小说、杂文、戏剧、诗歌等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语文音效博览(诗歌朗诵、散文朗诵、古文朗诵、评书等),供学生参考,便于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有利于课堂内容衍生。

语文教学手段运用的多样性

利用网络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要在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1)采用电子备课来满足语文教师的备课需求,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资料查询、多媒体资源汇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工作。教师还可以共享并借鉴网上教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丰富、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语文知识直观化,把一维语文教学变成多维化,把单一讲授变成立体感受。(2)教师利用计算机信息设备手段,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课堂内容;通过网络,教师实时抽调网上课件资源。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信息来源范围和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学生通过调用网内共享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软件,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这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兴趣。

篇5

导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指导学生主动知识构建的教学辅助材料。导学案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之一。目前,导学案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而真正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十分少。为此,本文以初中政治课为研究对象,对导学案教学应用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政治理论修养,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一、导学案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学生落实主体地位。导学案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其中大量的学习任务与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路,不理解的地方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课堂上教师讲课更加有的放矢,学生由于提前做好准备,学习起来更轻松自如。由于其中大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教师指导角色的扮演。从编写导学案开始,教师就进入了指导角色,学习内容与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运用及学生反馈信息的搜集、整理与点拨等,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导向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是孜孜不倦的知识输送机,而是一个启发者、点拨者,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案是事先编印好的,能够节约课上笔录时间,同时又大大减少了作业量,使学生负担大大减轻。减负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而不是在大量作业中埋头苦干。导学案设计十分巧妙,其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了书还要思考才行,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导学案教学在初中政治课中的运用要求

(1)导学案编写要求。编写导学案要有两方面准备,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编写内容要紧扣教学大纲及教参资料;其次是了解学生学习,对其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知识基础有一个系统评价。在设计教案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主体性原则。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导学案编写一定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②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导学案的亮点,其融合探究式、合作式等诸多教法,为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创造有利条件。③层次性原则。对于不同学生要运用不用教学方式与方法,所以教学中要体现层次性与梯度性,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思想。

(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说学案编写仅仅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把学案运用到课堂上并且发挥其应有作用才是最关键的。对此,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标准》,不断调整自我,把新课程强调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案之中。同时,要摒弃传统教案细致、透彻,包揽一切的做法,去掉不重要的知识,加入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学案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为师生之间架起“桥梁”,在这种作用下才能形成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初中政治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就必须是灌输式的,事实证明诸如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民主化、平等化的教学关系,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等现代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3)锻炼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教给学生政治内容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主动去阅读。要“快读、细读、精读”教材和学案。所谓快读就是迅速浏览学习内容,就像看小说一样,大致看一些重点内容,弄清大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细读”就是对学案或教材通篇细致阅读,对内容有一个系统理解,并找出富含哲理的重难点。“精读”是对学案或教材的融会贯通,对一些重难点作进一步了解,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加以解决。

(4)培养学生知识构建能力。知识体系越大,越容易将新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其中。政治课程,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大,角度分散,掌握了知识结构就能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高中政治四门必修课,各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政治生活》这门课程,贯穿了民主政治这个主线,在学案教学时,可进行结构教学,由学生自主展示知识整体结构,勾勒教材线索。在学习《政府》部分时,可以把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等串联起来,从而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开放的体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运用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努力,导学案也不例外。政治课的教学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确立,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导学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政治理论修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①。”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散文,许多教师都会请学生随意选择典型词句来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常,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讨论相当热烈,教师在最后把学生分散的观点综合起来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种教学形式有着一定的优势:学生“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随意”的形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会使学生有比较放松的心理状态,发言内容也有较大的发挥区域,因此参与面比较广。

但是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1.既然是“随意”选择学习内容,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不遵从文本的顺序,也失去了课堂的逻辑性。

2.抓住一些零散的语句进行分析是一种从自我的角度进行人物分析的非常局限的方法,学生有时会对人物某些不具备普遍意义的孤立细节紧抓不放,得出一些琐碎的结论,从而难以对人物形成立体化的理解。

3.教师一旦放所有的话语权给学生,就容易使学生滥用误用自己的话语权②。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交流时必然会在不同的深度、维度上有不同的表现,因而很容易说出一些教学意义较小甚至无教学意义的语句,造成在不知不觉中课堂滑向随意、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其产生有着多种原因。

理念层面主要是教师对课标的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过于注意了学生的主动性,关注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地位弱化③。

在态度层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惰性和惯性,教师有的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备课,有的过分依赖参考书和各种网络资料,没有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对教学进行个性化设计,形成了一种“完成任务”“偷工减料”的心理,于是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公式,让学生生般硬套地“填空”,导致课堂的经验化和随意性。

以上理念和态度表现在行为层面就是备课时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尤其是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感到无从下手,只好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只针对人物形象分析敷衍了事。教学过程中缺少对课堂的有效调控,致使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多,教学价值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建议教师从以下角度改变自己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反复研读课标,全面理解课标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虽然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也要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教师要有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既要有素读文本,独立深入研读文本的功夫,又要把研究学生作为一项基本功,不用现成的教案,而是针对文本和学生特点制定适合实际的教学预案。

在转变理念和态度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要找是腥氲悖教给学生更多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较法、想象法等,以改变单一的从个别语句入手、从描写方法入手分析的办法。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三个切入点:借助同一人物(菲利普)所做之事,抓住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的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借助类似人物(克拉丽丝和菲利普)对待同一问题时不同的表现,对比分析性格差异;借助不同人物的对比烘托(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分析人物性格。选择了这些切入点,就可以以点带面,通过多个维度的分析,把人物放在整篇文本的大范围内去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读者在阅读时具备的基本心理反应。尤其是在小说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读懂人物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或细微的心理变化。例如:河大版《草船借箭》中的课后题“用旁批的方式,写出隐藏在话语后的人物心理”,这个练习就是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读懂了周瑜和孔明的内心,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所以在学生解读小说人物形象时,教师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充分运用阅读中的联想和想象,再把这些内容加以归纳思考,将有助于学生得出较为丰富的立体化的认识。

此外,教师要加强引领作用,有效调控课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尊重原著,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解读。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要有高度的教学敏感,在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散”处进行概括,“杂”处帮助筛选④,使师生话语权的交替处于可控的范围和状态,以保证教学不会偏离目标,滑向随意化。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宜“随意谈谈”的方式,教师要立足课标和文本,转变理念、态度和行为,使学生真正学到小说阅读的科学方法,达到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 张芹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话语权的反思与建构[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9-10.

篇7

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较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讲授环节,发挥其课文讲授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课文,并在讲课中满怀热情与激情,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讲述。教师要引入丰富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哲理性的思想、深的刻智慧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从而深深的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中,获得一种艺术享受。教师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讲出课文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自然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再别康桥》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表现出荡漾在康桥水中及诗人心中的眷恋,讲课用带有感染力的语言:“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以此引出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思考与喜爱,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融入诗人的情境,进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中“讲究个性”,鼓励创新

每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形象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尽相同的,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进而在其思维与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其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更是有效获得幸福感受的方式。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进而在享受创新的乐趣时激发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去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或对诗文中意象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分析,不应该局限于教案中描述的内容。在小说教学中则应该对其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进行创新性解读,例如《边城》中,翠翠这个天真淳朴的女孩是如何表现出情窦初开而不被祖父理解的样子,又是如何表现出边城生活的质朴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创新解读,并通过对小说人物与主题的解读联系到当代学生自身及生活实际。

三、在指导中“讲求科学”,注重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保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速读的阅读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合理的选择其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该有目的并有计划的推荐读物。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以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再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妙语佳句、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其阅读的读物内容和体会其深层内涵,体会阅读带来的幸福与喜悦。例如,季羡林先生所写的《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表现出来,通过对家乡清凉的月夜、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爱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摘录月夜描写的优美的细节语句,写课文读后感,并引导学生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其他作品,学习其写作方法,并运用在自身平时的写作中。最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平日阅读书刊并统计阅读量,积极组织阅读座谈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相互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以此加强学生的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快乐,并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四、在生活中“优化阅读”,提高品位

篇8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篇9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篇10

(一)从教师方面看

(1)思想上。轻视写作教学。大部分小学教师只注重阅读教学,为上好一节阅读课,不惜花费时间找材料,写教案,详分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但一到上作文课,心里便一片茫然,敷衍了事,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作文教案。另外,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认为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做,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系统计划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而所出的题目“老化”现象严重。如《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件难忘的事》等等。部分“文学化”的倾向,也使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3)指导上。常规作文练习,多写于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批语见“红”,分数醒目。学生看重的就是分数的高低。作文评讲课上学生可欣赏“优秀习作”,可鉴一些作文技巧,诸如文体、选材、结构、语言等。

(二)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对于作文,小学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背上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大部分空调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少数同学,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宣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的心态。

(3)语言上。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是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农村普通小学的学生中有许多语言不过关,错别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文气不通。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教学对策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新课改的要求。改变应试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方向。针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存的问题,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作文教改的进度,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一)小学作文教学应重视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体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写作题材要多样化,让作文面向生活实际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报告,写科学研究的过程,写某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写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小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活动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除课堂作文训练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式的、探究式的写作训练。

篇11

文本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标题、作者、正文、注释、时间和出处等。任何元素被割裂、被忽视都会影响到整个文本的解读。然而现实的考试就是那么无情,它用分数指挥着教学。很多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往往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审题,帮学生总结答题模式,每张教案都有解题方法指导和规律总结,却忽视了文本才是根才是源的实质。在2012年南通暑期高三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必须去模式化,实现立足文本的自主创新阅读。”近年来的考试也反馈给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一个严峻的问题:学生的答案符合答题模式却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轻文本重解题的教学现状只会将文本阅读板块推入深渊。

我认为,在读者与文本、作者及创作背景等要素之间搭建有效桥梁,做好对话,才能有深刻的体悟,有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才能正确解读文本。

1. 正确解读,源于对文体的正确认知。在高考中涉及的文体大体上有诗歌、散文、小说、论述类(议论文、杂文、时评)、实用类(人物传记、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而每种文体中它的材料的真实性不同,它的功用性也不同。例如散文、诗歌强调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经历,而小说则可以虚构;小说中材料的选择要能服务于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而论述类文本中材料则为突出作者的观点。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梦江南》(温庭筠)的解读令人啼笑皆非,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它是一首羁旅行役词,他们忽视了词的发展历程。中晚唐词的题材是相当狭隘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部分是闺阁中的怨妇。正因为对“词”的不了解,才为错误解读埋下祸根。因而,笔者认为对文体特征有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是相当必要的。

2. 精确解读,立足于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理想愿景和情感诉求,任何人的思维都摆脱不了时代的印迹。将文本放入时代背景或者创作背景中才会有较为精确的解读。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这是你的战争》,很多学生忽视了的大背景,忽视了此背景下的人物形象的区分,忽视了自然环境其实是和社会环境相呼应的,甚至带有特定的社会内涵。因而,解读时不可忽视时代背景或者说创作背景。

3. 深入解读,与作者进行对话。曾跟学生开玩笑说,只要是辛弃疾、岳飞、陆游的诗词,不用读文本,我就可以解题(当然只是笑谈)。我想强调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他的理想愿景与情感诉求不会太复杂或者低俗,尤其是选入课本和试卷的。同样,一些人在特定的领域是有卓越成就的,他们的诗词主题可能是比较固定的。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梦江南》(温庭筠),很多同学忽视了作者,从而失去了一个正确解读该词的途径。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花间派代表作品《花间集》是以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为主的,作者多以女性的口吻来写作,风格特征呈现为婉约缠绵、妩丽香艳。既然是写爱情的,那么可以想见该词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位思念心上人的女子,那么文本的正确解读、问题的正确解答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必须对作者有足够的认识,做到知人论事,才能有充足的准备来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