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7:38: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税务机关绩效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税务稽查;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以开发人力潜能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已被现代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广泛运用。自2014年全国税务机关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各级税务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方面积极开展绩效考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作为专司偷、逃、抗、骗税的税务稽查机关,通过组织开展绩效管理也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税收中心工作“以查促收”、完善税收管理“以查促管”、震慑税收违法行为“以查促改”等作用。但从两年来各单位绩效管理运行情况看,基层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绩效管理机制不够成熟,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开发人力潜能作用不明显,管理目标与整体建设融合度不够高。为此,笔者对有关单位绩效管理的总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税务稽查机关在绩效管理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思想认识误区,不断培养稽查干部正确的绩效观
税务稽查机关的工作特别是税务稽查岗位的工作,融入了稽查干部以及有关人员大量的智慧和技能,这些智慧和技能往往难以用具体数字进行考量,加上税务稽查本身所具有的工作特性和长期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一些稽查干部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存有一定的认识误区,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人认为,对于税务稽查来说,每一个涉税案件中的企业规模不同、案情复杂程度不同、查处结果不同,把这些不确定因素案件去量化,可操作性不强,也存在很多不公平性。还有人认为,稽查工作从选案到执行融入不同部门和很多人的智慧和精力,很难界定哪个人为此付出工作量或贡献的多与少,对案件承办人的办案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其结果难以“服众”。也有不少人感到,就天津市地税稽查干部队伍来说,大部分人思想觉悟较高、担当意识也较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天津市地税稽查收入由2010年的10.85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28.7亿元,而且选案准确率、结案率、入库率也都逐年提高,税务稽查震慑效应在各领域纳税人中得以显现,根本用不着再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搞绩效管理。这些认识和观点无疑影响和阻碍了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的推动和深入。因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片面认识及抵触心理,主动支持和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不间断地开展对绩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时机,就当前税务机关推行绩效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性进行不间断的宣传教育,让每个干部切实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保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加快职能转变、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要在税务稽查干部中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大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运用绩效管理的氛围,逐步构建上下联动工作格局,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抓重点工作落实的“指挥棒”,税务稽查干部改进工作、提升素质的助力器,不断促进税务稽查工作质效的持续提升。
(二)适时与稽查干部就绩效考核考评情况进行分析、沟通
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事前沟通可以明确绩效目标,事中沟通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事后沟通可以促进有效整改。因此,税务稽查机关的每一位领导者要针对所分管部门、干部的实际,有重点、经常性地与税务稽查干部进行有效沟通,特别是绩效计划制定与执行、日常管理与考评、绩效分析与改进等环节的沟通,要做到及时周到、细致入微,并通过这些重要节点、关键环节的分析与沟通,找出绩效差距和提高绩效的途径,使广大稽查干部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中不断刷新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进而逐步克服和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提高参与绩效管理的主动性,增强自身工作绩效的创新、创造意识。
二、克服考评指标权重失位,不断优化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一些基层税务稽查机关的绩效管理,只是把方方面面大量考核考评指标简单累加后再进行量化,甚至依靠单纯的、细化和量化的指标来进行绩效管理,并在绩效考评中过分强调工作完成量的考核,忽视了工作质效和潜在的对整体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以及长远发展的指标考评。比如:就涉税案件查办方面,往往对易于掌握的案件查结数量、查补税款金额、涉案企业处罚率等考核占比大,但对办案质量高低、办案经验总结、查办案件影响和干部能动作用发挥等带有税务稽查可持续发展、稽查干部潜能挖掘以及促进税收秩序规范这些指标占比少、权重低。基层税务稽查机关在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指标权重失位、考核目标值失衡、指标设置与总体建设偏离等突出问题,应在今后优化绩效考评指标时加以注意和克服。
(一)考核考评指标的设置要考虑全局性
绩效考评既是对税务稽查机关整体工作绩效的考评,也是对全员干部绩效的考评,因此,绩效考评指标设置要兼顾机关工作上的整体性,也要考虑人员岗位、工作性质上的差异性,不能顾此失彼。尤其是那些在岗位职责中没有明确或难以细化量化,但又决定稽查工作质效、提升建设水平,甚至是打造机关品牌、创新机关文化的工作,更不能被忽视和遗忘。比如:工作经验的总结推广、查办案件的质量影响、各类培训的效果运用以及机关正气的树立扶持等,如果在考核考评指标设置中被忽略了、淡化了,甚至被遗忘了,广大干部的士气就难以激发,稽查干部的潜力也难以挖掘,机关整体建设及税务稽查中心工作也就永远在低层次上徘徊。
(二)考评指标的设置要突出中心工作
税务稽查机关的职能就是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因此,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紧紧围绕税务稽查中心工作。不仅在指标设置上不能让税务稽查这一权重失位,在分值设置上也要突出税务稽查的中心地位,不能没有重点地面面俱到和求全失重,更不能偏离中心另辟蹊径。对其他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也要围绕税务稽查这一中心工作去进行,也就是从保障税务稽查工作的效果、服务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维护税务稽查的地位等去设计考核考评指标、分配考核权重,并通过对其工作绩效的考核考评,提高其服务保障水平,最终达到促进税务稽查工作的提升和长远发展。
(三)考核指标设置既要相对稳定又要适时、适度调整
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立足于税务稽查机关日常工作的完成,又要着眼于税务稽查的发展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与上级机关对自身绩效考核的对接,并且很好地应对由于时间、空间转换所带来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变化。因此,考核指标设置一方面在日常工作指标上要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随上级乃至中央重大部署和税制战略调整以及重点工作转换,适时、适度调整考核指标、权重分配等。通过考评指标设置上的动静结合,确保在全面系统地对日常工作绩效考核考评、实现税务稽查中心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同上级重大部署调整、重点工作转换的融合及统一。
三、克服与税务稽查机关全面建设脱节,提升机关整体水平
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绩效考评结果,而是税务稽查工作的持续性改进、税务稽查质效的不断提升,从而最终实现税务稽查机关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克服撇开机关整体建设只强调抓绩效管理和只重视考核考评结果的唯绩效观,也要克服空泛地追求机关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认识不到日常绩效管理、绩效考评的作用。
(一)要防止孤立地看待和追求绩效考评结果的行为意识
绩效考核考评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但过分地强调绩效考评结果、追求绩效考核名次,势必会削弱绩效管理开发潜能、激励干劲、推进工作提升的作用,也容易让考核对象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规避绩效“犯规”被罚失分上,最终导致干工作、抓落实只为取得较好的考核考评结果,不考虑工作质效和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要把绩效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式相融合
尽管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和政府机关都公认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但就税务稽查工作和机关整体建设来说,绩效管理不是管理范畴的全部,单靠绩效管理也不可能实现税务稽查工作整体建设的持续发展。因为税务稽查各环节工作以及机关的有些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工作的绩效,还有一些工作也难以用具体数字去衡量多与少、大与小,难以靠量化去评价优和劣、高和低。这就要其他的管理方式去弥补、去辅助、去完善,以实现税务稽查机关的正常运转、维护和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比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工作中精力付出的多少,干部思想觉悟的培育,争先创优氛围的营造等等,这些都难以去量化和用数值去评判,就需要靠传统的、情感式的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推动、去补救、去完善,也只有把这些管理方式与绩效管理有机地融合,才能达到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要把绩效管理目标和税务稽查整体建设相统一
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其根本目的和目标就是提高税务稽查机关的整体建设水平。因此,绩效管理的推进和各个环节的把控都要紧紧围绕税务稽查机关整体建设做文章,不能片面追求绩效管理中的量化考核结果,更不能人为地把绩效管理与整体建设割裂开,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绩效考核结果很好,但干部队伍人心涣散、领导班子没有凝聚力、机关整体缺乏合力等现象。所以,在抓日常工作落实中要以绩效考评为抓手,把注意力放在发现问题短板上,不断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同时,还要把绩效考评作为整体工作上水平的一个抓手,通过完善的内部运转流程和顺畅的协调沟通,把绩效考核考评融入整体建设之中,有效地解决绩效管理与税务稽查机关整体建设“两张皮”的问题。
四、克服与干部利益、升黜背离,营造挖掘潜能、争先创优的氛围
税务总局要求年度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业绩、改进工作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主要运用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公务员年度考核等方面。就是说绩效考评须与个人利益、个人升黜、个人荣辱同步推进,与稽查干部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要相一致,否则,就难以激发稽查干部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更谈不上提升税务稽查工作质效和税务稽查整体建设水平。“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充分挖掘开发人力潜能、激励激发主观动能、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势在必行。
(一)与稽查干部的成长进步挂钩
绩效考评结果与稽查干部的成长进步挂钩,是对稽查干部工作绩效的再次肯定,也是对稽查干部的不间断激励,因此,各级组织要按照各年度绩效考评优秀名次和个人的政治思想表现、能力素质水平、廉洁自律状况,结合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规划等,有计划、有梯次地做好稽查干部的培养、选拔,让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所为、有其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会。反之,对个别部门和个人连年考评较差、能力素质较低的干部,应及时予以诫勉谈话、免职或降职,逐步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二)与稽查干部的荣辱羞耻挂钩
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对税务稽查干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将有助于形成个人与部门同发展、共荣辱的良性循环。要按照年度绩效管理评估考核结果,分析评价各部门、个人的工作落实和绩效指标执行情况,并充分利用奖惩机制,对目标完成度高、成绩突出者采取通报表扬、发光荣榜、授予荣誉称号等褒扬措施,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全覆盖、高规格的宣传,使之时时处处感受到工作成绩所带来的自豪和荣耀。对工作懈怠、考评不佳的采取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责令限期改进、诫勉谈话和调离岗位等惩罚性措施,让其切身体会到工作懈怠所带来的羞耻。通过旗帜鲜明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积极营造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尚,逐步完善充满活力、持续激发正能量的内生动力机制。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
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建议:
首先,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国、地税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以及与工商等部门的信息联系,建立定期通报或联网协作制度,按月及时核对税务登记证的信息情况;国税稽查部门要加强与征管部门的沟通,制定预警机制,以提请其加强对这部分纳税人税务登记证的监控,做到防患未然。要积极与街道、社区、乡镇等协税护税组织配合,及时堵塞税务登记证管理中的漏洞,提高税务登记证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树立正确的财务会计管理意识,建立新型管理模式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组织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仔细对比短期的成本付出与长期的经济效益的差距,从收益的角度重新给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定位,端正主观态度,为系统性建设适应中小企业企业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奠定基础。新型的管理模式是指深层次的挖掘现行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做好监督、核算一些最基本的工作的同时,努力将会计流程融入到业务流程当中去,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信息的方式,使其管理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监管力度,遏制会计造假行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对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应该从两方面下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提高财务会计的诚信水平。首先,经营管理者要以大局为重,中小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必须要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也应该从纳税人的角度看问题,组建专门的会计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类违规造假行为,也要不遗余力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诚信教育,坚定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大力培养会计人才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质量往往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受全球经济信息化影响,中小企业也毫无疑问的受到了互联网、计算机、办公软件等众多的现代技术冲击,在猛烈的冲击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惟有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把优胜劣汰的机制运用于组织内部,当然也要加紧企业中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创造大批新型的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会计员工铺平道路。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的带头先锋作用,组建一些服务公司可以专攻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使会计服务市场逐步进入规范发展的队列中去,一方面可以优化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使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让社会、企业、人才三方共赢的目标得到实现。
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不论市场经济如何发达,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放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鉴于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我国也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许多地方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都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他们的设立和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保障与便捷。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也随之进一步加大,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准入,都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诸多的挑战,但更多的是无限的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价参照企业资产的评价模式,主要考虑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标,由于偏离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性质和目标,资产评价管理不科学,无法反映真正的资产绩效,无法发挥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效率的作用。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入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全面推进和落实整改举措
一、抓住关键环节。
针对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局从关键环节抓起,突出“以人为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营造我县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
转变作风以创优质服务为主题,
一)加强思想教育。以创县级文明单位和契机,大力提倡立说立行、雷厉风行、敢于负责的作风,全局组织开展“抓效能、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宗旨观、政绩观、发展观教育,引导全局机关干部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基层、为群众谨慎用权、公正用权、廉洁用权。
提高效率依照德安县《关于加强行政效能的意见》和《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若干规定》规范机关人员行为,
二)规范机关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从政,规范从政行为,从发展大局动身,反对和防止各种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行为,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增强自我纠错的能力。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切实解决重审批(管理)轻服务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和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建立料理事项告知和受理制度,扩大群众对机关工作的知情权,不时增加工作透明度。
练好内功从提高办事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动身,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学制、岗位聘任制、交流轮岗制、竞争上岗制、责任追究制,
三)提高队伍素质。今年我对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较大调整,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赛马”机制。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业务培训,实施对机关干部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并把考核的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办、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管理,增强机关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形成心齐、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落实效能建设长效机制阿
二、积极建章立制。
各项整改举措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效果,为确保行政效能建设深入耐久开展。局针对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从制度入手,既抓当前突出问题的对照整改、又抓长效管理的落实,着重建立、健全三方面的制度。
事关单位整体形象,
一)加强日常管理制度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好坏。也事关工作效能能否提高。为此,局对以前出台的值班制度、工作时间纪律制度、外出请假、车辆管理制度等有关内容加以整理和完善,出台学习制度、报销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挂牌上岗制度,使之适应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使全局机关工作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转。
贯彻行政许可法,
二)提高工作效能制度围绕创新改革、发展至上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以规范化、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许诺制、集中办事制、ab岗制零缺位制、告知许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建立健全失职追究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办事效率。并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力争实现管理“零缺陷”服务“零距离”争创“零投诉”
提高效能监督效果,
三)疏通社会监督制度为疏通监督渠道。机关纪检组设立效能监察中心,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公布举报信箱,负责受理机关效能问题的投诉。把局机关作风、行政效能的好坏评议权交给群众,交给服务对象,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顺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效能建设运行机制。
推动效能建设协调开展三、加强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局领导班子为成员的行政效能领导小组,负责全局机关效能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局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的办、室的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情况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纪检和人秘的同志为成员,根据县政府下发的政府工作规则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工作的实际,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对机关人员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岗位责任制、服务许诺制、限时办结制及效能建设等有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突出职责履行情况,并将检查、考核的结果记入年终考评的内容。
虽然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抓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临时而又艰巨的任务。但还一些不良现象存在工作职责上,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努力不够,有消极应付和拖拉现象;制度建设上,有些方面不够全面和到位,一方面有的制度不够健全,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落实不够。除此之外,从履行我局的职能动身,与基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示表示在以下几方面:
突破条条框框及制度的约束,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我国水利单位包括的不但有具有公益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同时还有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单位通过供水、供电、防洪以及水土资源治理、利用等措施不断进行了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水利单位已经把“以水养水”、“以电养电”来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能够促进水利单位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加强其制度管理,从而进一步增强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一、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中,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没有理顺基础关系。可能水利单位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大,其公益性导致水利单位的服务收费以及利润分配制度等比较落后,从而也就引起水利行政、单位基础关系没有被理顺,经济关系也没有被搞清,再加上单位机构庞大,人员冗杂等问题,对其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任何一个单位想要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依靠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我国水利单位虽然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但是主要针对的都是单位的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一些会计基础工作,并没有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制定明确的规定。预算工作执行不力。大部分水利单位预算管理,基本上都是在资金紧张影响的时候,被动的接受财政部所制定的目标,但是其预算根本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另外在其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也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内部控制薄弱。在单位中进行的一些会计管理工作,其凭证的编制、审核以及总账的编制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各项工作相互制约、牵制,非常容易出现舞弊现象,更不能对其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从而导致其内部控制薄弱。
二、水利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
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必须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根据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制定出详尽的、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体制。另外,随着单位的不断发展,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问题,那么就要根据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修改,以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财务管理体制制定中,要特别对预算管理、财务分析、资产管理以及收入管理等制定进行完善,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真正的对实际财务工作正确反映,并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力
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率。那么为了促进水利单位的稳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就要有效的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单位的各级领导可以亲自参与到单位的预算管理编制工作中去,各部门也要派出一些专业人员进行预算管理编制工作,财务部门就要对单位各部门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详细分析,吸取不同人员提出的意见,制定预算预案,最后和他部门的参与人员共同讨论,认真分析,最后对预算方案进行确认。一旦确认过的预算方案,不能轻易进行修改,如果必须进行修改,就要经过领导的批准。建立一个预算监督小组,以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
(三)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就要对职责划分、岗位设置以及相关工作程序之间的牵连等都要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不能出现一个人来对两项不相容的工作负责,更要对一些重要资产、记录的人员接触进行限制。有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比较少,因此只设置了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这样非常不利于进行内部控制,需要适当的增加工作职责,对其工作量进行减少,实现各岗位之间的制约作用。特别是一些支票收据保存、凭证编制以及审核、印鉴保存以及总账、明细账的编制等工作,避免由一人担任之中两项工作,以降低错误以及舞弊现象出现的风险。
(四)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加强,首先就要加强单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就是对货币收支、还贷以及盈利能力进行一定的考察,对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实际支付费用、效益等进行计算,对其财务工作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单位各项投资的安全性,提高其经济效益。在水利单位中,不管是水力发电、农田灌溉,还是城市建设等水利工程项目,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以确保其投资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保证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水利单位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就要对各项财务制度进行完善,并加强其管理效果,并对企业的改革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以使财务管理能够为单位的不断发展提高更好的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从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来看,很多工程建设存在一定随意性。比如一些小型水库的漏水问题,很多当地水利部门第一反应并不是找专业人员,而是自己酌情来维修,大部分时候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本质性的解决,反而使得水库出现更多问题。
2.水利工程建设数量增长过快,存在一些工程纠纷和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建也越来越多,过快的发展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出现工程纠纷,对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有严重的阻碍,对建筑市场的经济秩序也有一定扰乱,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到位等各种问题都会使得水利工程建设隐患增多。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没有大工程多,有些工程建到一半因为某些问题就很有可能轻易停工,给当地造成不便。
3.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较粗放
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因为资金投入较少的缘故,在建设上比较缓慢,也导致在工程要求标准上通常也会放低,后期的管理也跟不上,比较粗放,这些都会使得水利工程在使用年限上有一定减少,使国家蒙受一定经济损失。
4.有关部门对小型水利工程监督不够,工程出现年久失修的状况
在工程建设的监督上,我国有些地区的水利部门监督力度明显不够,使得水利工程在实际进程上经常出现一些纠纷,对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十分不利。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很多都没有专业建筑知识,一旦监督不力,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减慢施工的进度。
5.工程建设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移交办理不及时,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不仅存在项目业主、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单位多重机构职责不明确,造成财务主体不明确,相应建设管理费范围及额度超标,工程直接费用失真的现象,还存在财务主体不明确,相应工程结算及财务决算主体也不明晰,资产移交不能及时办理等问题。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建设程序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牵涉到的内容比较广泛,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随意性的问题,我国必须要对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建设程序加以建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2.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审批制度
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数量增长过快,存在一些工程纠纷和隐患的问题,我国可以加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审批制度。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之前,做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动工的基本前提。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能够更加合理地对当地资源进行利用,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通过规划审批才能进行,能够使水利工程建设的盲目性有所减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加以保证。
3.建立施工准入制度,对工程监理制度加以实行
施工准入制度是指具备一定施工管理水平和水利施工技术与条件的施工企业,才能允许其进入某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种制度。这些企业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人员外,这些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且拥有合格的生产设备。当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后,应该调入一定数量的质监员,做好对水利施工各个部分的检测,并对检测内容及结果进行记录和填写,特别是一些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材料必须要留心检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尽量排除小型水利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使水利工程建设在质量上更有保障。
4.建立竣工后的验收备案制度,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维护
为了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利部门应该对竣工后的验收备案制度进行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后必须要向上级上报竣工验收报告,水利部门应该进行认真验收和备案。当水利工程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据可依,也能更快地找出问题所在。水利工程部门还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工程质量好的水利工程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励工程建设方能够更加积极地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其次,针对一些已经投入使用的小型水利工程,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其的维护。这里的维护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和养护等。对于一些年久的小型水利工程,一定要定期查看,一旦其出现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这样,才能给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5.加强财务管理,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搞好建后管护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务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各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机构或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划分,理清财务管理现状。各单位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内控制度;正确核算工程建设成本,筹集建设资金,监督资金使用,提高投资效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票据、印章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强化建设成本核算和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建立竣工财务决算审查制度,加强工程验收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现有成果,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调查,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组织财务管理目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高校是负有社会使命的非营利机构,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收支核算不强调营利成果。
2.财务活动简单。高校经费主要是国家政府拨付,资金的来源可靠,教学、科研收支稳定,管理人员没有筹资、投资意识。
3.管理观念落后,财务意识淡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较为单一,业务简单,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掌握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难以发挥出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和投资风险价值规律的作用。
4.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财务管理职能处于次要地位,管理者的工作以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为重,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混同现象较为普遍。
5.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完善。高校处于资金受托管理者的位置,出资者不到位,也疏于监督,内部控制只能靠提高自觉性来规范。事实上,各大高校在扩招、规模扩大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种种不良现象。
6.财务分析、业绩评价体系缺失。高校所产生的效益如何测评,需要相应的方法、手段,但是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于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社会效益如何测评,还没有先进的财务评价技术。
7.人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目前各所高校通过种种途径积极为财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以往比较,各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8.各职能部门的参与程度。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必然涉及到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以及部门内的全体职工,管理目标的实现是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相互配合,一起努力的结果,这在财务预算工作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细化分析
前述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八个方面是宏观的看法,还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进行细节分析研究。
从组织目标方面来看,各所高校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与高校自身目标相互呼应、相互一致的。完成社会使命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可以认为,非营利组织性质、财务目标的重要程度、组织目标难以量化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财务活动方面来看,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对高校最重要的就是经费来源问题,也就是筹资活动。和企业相比较,高校可以不去考虑投资、资金营运问题,对广大教职工来说,收入也有政府提供保障。因此,可以认为,资金来源可靠、资金耗费稳定、收益分配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管理观念与财务意识方面来看,首先,出资者缺位使得高校因此疏于财务管理,财务观念与意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其次,各所高校对国家、政府的资金依赖性弱化了高校自主理财意识;再次,各校主管领导不主动开发高校自身财务管理潜能。因此,可以认为,出资者缺位、管理者对财务的认识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财务管理职能方面来看,各校对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视很不够,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沉没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工作重点集中在记账、算账、报账。因此,可以认为,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混同、轻管理重核算、财务部门定位不准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方面来看,高校事实上没有承担具体的法人受托责任,外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实现程度没有保证,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更是难以实现,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会计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等。因此,可以认为,法人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预算管理不科学、审计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财务分析、业绩评价体系方面来看,这是高校财务管理最弱的环节,关键是技术上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适用于高校财务活动分析的评价体系。高校财务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处于探讨之中,如何分析教学、科研水平,并进行财务考核还值得研究。因此,可以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缺失、教学和科研水平难以实现财务考核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财务人员素质方面来看,以往各校财务人员准入门槛,使得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被严重忽视,相关的后续教育也流于形式,以致于高校财务管理出现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的时候,财务工作人员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可以认为,非专业人员进入、传统简单的财务工作要求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因素。
从各职能部门的参与方面来看,普通职员和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需要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的相互协调,尤其是非财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认为,职能部门消极参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其中的具体因素。
通过建立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因素模型,从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八个方面入手进行细化分析,找出多种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因素。据此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更好地保证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品质和运行速度,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日渐激化并且越来越多。这时,就要通过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来管理企业财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普遍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经济效益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基础,但是财务管理工作却往往被忽视。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不将财务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就会导致整个企业中的人员忽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财会管理软件落后。企业所使用的财务会计软件必须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融于其中,才能建立真正适合实际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软件还比较落后,有待于开发升级。
(三)财务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差。企业财务工作是否做得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盛衰。当前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系统,导致企业信息在未授权的前提下受到人为的损坏或者窃取,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财会人员信息化素质不高。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和实力所在,财务行业也是这样。很多企业虽说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在了财务管理中,但是由于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或者接受能力差,最终导致很多财务人员不能适应当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新形势,甚至产生了抵触和对抗的情绪,对财务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能力较弱。
二、利用会计信息化技术,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增强信息化意识。首先,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将信息化作为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手段,要转变传统的财会管理思想。只有管理层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企业普通员工才会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才能最终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其次,还要着实提高财务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相关人员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的频率和力度,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提供重要的发展平台。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要提升企业人员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还必须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确保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实现统筹规划,有效强化财务管理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企业一定要健全预算体系与报表管理制度,最终确保有效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在使用信息技术加工企业财务资料的时候,要建立起囊括了计算机管理软件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最终有效规范财务的信息化。
(三)强化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信息安全是企业实现财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前提,也是核心内容。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必须确保系统安全,防范自然灾害以及人为非法入侵所导致的系统无法工作。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安全性必须做到:首先,要构建起维护系统安全的相关机构,选聘专门人员来维护系统的安全,做好黑客与别有用心人员的入侵,并定期检查系统的工作性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处理系统故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以便防止出现突况时或者由于使用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信息的丢失;再有,就是一定要强化信息系统的授权环节,在企业的会计环境中,虽说能共享数据的用户比较多,但一定要得到授权,在输入数据时也要严密控制;最后,必须强化网络的配置,设置功能较强的防火墙和多级保密措施,让数据更安全。
(四)重视财务软件的研发。企业要以实际需求为前提,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做到财务跟经营的一体化合理组合,还必须统一信息管理软件,并制定相关的标准,确保较高的信息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争取做到科学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