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5: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
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 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 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
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科技进步是我国未来农业增长的首要推动力,为此,应切实把科技进步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大力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力争在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中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科技人员,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则有40多名科技人员,由于农村目前科技人员缺乏,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又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劳动力素质还很低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首要的和能动的因素,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限制了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而农民收入偏低,又无钱投资于自身教育,造成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总体上偏低。农业发展程度愈高,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愈高。因为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先进农业技术、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而且也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现代产业部门的转移以及农村经济更深层次上对自身劳动力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将是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二、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二)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37-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重大。“三农”问题包括农业问题,而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更是密不可分。
1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新发展的需要
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应当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才能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加农产品有效市场需求的需要
我国现在的人口对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产品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改变农产品供求上存在的矛盾,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由于耕地的人均占有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导致了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偏高,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增大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依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重视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的需要
要想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只有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取得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大批先进实用重大科技成果,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才能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2 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例子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通过建设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1 建立多元化机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于洪区采取强有力措施,以招商为主要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一年多时间,就吸引各类投资8.17亿元,新上现代农业组团项目19个,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2.4万亩。沈阳西部富民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设的新科技农业园区,亩效益达2万多元;沈阳北科奥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800亩的沈阳陆家高新技术园区,亩产值可达35万元,亩利润达15万元。
2.2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
在已建成的19个现代农业项目中,于洪区注重强化了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农业研发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及免费培训班等形式,重点推广了日光温室高效节能、畜禽规范化养殖等十大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高新技术的受益者和实践者。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PC温室和工厂化育苗室,配备了世界先进的滴喷系统和现代化设备,发展了5万亩农产品深加工原料基地,每年给200多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 采取“联姻”方式,促进规模经营
目前,全区共有3个近郊街道的7个村与远郊乡镇的9个村进行合作:设了11个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和深加工企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2.4 强化服务,创新产业经营机制
于洪区在引进和扶植企业的同时,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以全方位服务为中心,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实现了由企业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服务体系,创新了产业经营机制。沈阳环际精品蔬菜公司的深池浮板菜,亩效益达到10万元以上;阚千代生物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冬虫夏草,亩效益达到30万元以上。
2.5 强化龙头牵动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为了形成完善的市场购销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于洪区大力引进和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实现了从科研、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
3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增加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领域的比重,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构建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特别是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作为实施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科技成果能够尽快转移。加强农业专业队伍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加强不同类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不断完善农业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通过专业培训、讲座、网络学习、科技入户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经纪人队伍。
3.3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专用良种创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农业新品种选(繁)育人才、技术集中的优势,加强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配套集成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3.4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努力扩大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民间科技组织的对外交流,鼓励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强调软件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总之,我们深刻认识到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以从容应对新一轮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93.
1.1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S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3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2.1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2.2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第一条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财产组织形式
一是由自然人或社会法人出资兴办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二是由科技人员与农民、社会法人联合兴办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三是由科技人员或社会法人领头在国家、集体和民营企业资助下兴办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四是由现在县(区)、乡所属的国家或集体的科技事业单位经过改制后,科技人员或社会法人确实成为投资主体经营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以上四种形式都应视为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第二条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经营形式和主要职能
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是由科技人员个人或众多出资者共同经营的服务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共同出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主要职能是从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包括向农民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或与当地农民合作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或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等。
第三条对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支持的原则与重点
凡符合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都在市、县(区)支持范围之内。
1、支持原则:一是先干后帮的原则,必须先干起来,并看出起色;二是以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自我投资为主的原则;三是效益原则,经营效果好,群众欢迎有实际业绩。
2、支持重点:不帮助搞基础设备。重点是:一、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二、重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的引进、试验、推广或农业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等;三、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等。对农民的培训必须坚持企业行为和农民自愿。
支持方式:主要是贷款贴息和奖励。如果不需要贷款,则奖励相当于贴息数量的资金。
3、在郊区从事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性项目,对土地承包或租赁视同当地农民。
4、采用新产品、新技术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在享受本《意见》的支持外还可按产业化项目另外给予支持。
第四条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管理
对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管理由该组织所在县(区)农办(委)负责。凡被认定的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需报市农办科教处备案。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需要市、县(区)给予支持的,一律通过县(区)农办(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审批,属于县(区)支持的由县(区)审批;需要市里支持的报市农办会同财政、计委等部门共同审批。
2.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风险的发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农业推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推广主体对农业推广工作不重视。一是各个推广主体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的团结、沟通与合作。二是政府用在推广上的费用呈递减的趋势。(2)教学、科研与农业推广没有实现相结合。要想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将教学、科研和推广三者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将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农业推广中,才能真正地将科研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3)农业推广和应用主体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一些科研成果不适应农业现实生产的需求,加之一些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以及中国现行农业推广手段的单一、推广人员与广大农民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致使了农业推广人员在进行农业推广时的积极性不高,这势必也将极大地降低了广大农户对农业推广的期望值。
3.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健全加剧了风险的出现。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由于受到原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相关农业高等院校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无法形成相对较强的科研优势。(2)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不顺畅。由于转化体制相对陈旧,以及教育、科研和推广的相脱节,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从而使科研工作、成果转化和市场体系三者相脱节,进而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不够通畅。(3)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较少。据统计,在农业科研和推广的经费投入中,一般发展中国家约为0.7%,而中国对此项的经费投入还不足0.2%。由于经费的严重匮乏,致使推广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更不用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了。
二、防范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途径与措施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防范管理机制,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防范和降低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产生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1.政府财政支持长效机制。虽然当今社会已是市场经济,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诸如其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等,这都必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就必须得以充分的发挥,以便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样,农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政府应充分考虑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和可能发生的灾害等,政府应及时运用财政的调控手段加大对农业风险问题财政投入,对农业相关风险的防范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
2.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针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所潜在的市场、技术、资金等风险因素所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构建农业技术推广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在于为政府制定中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提供相应的依据,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创新,增强对推广中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要预测风险存在,降低风险危害。风险预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但仅仅预测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有效的农业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3.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散机制。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中就会利用各种方式和各种办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为了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降低风险的危害,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解,降低其危害。例如,构建风险回避和对抗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风险回避和风险对抗两个方面。其中,风险回避主要是指在预知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而放弃对原方案的实施,以此来避免风险发生的策略。风险对抗是指风险的承担着在面对无法回避的风险时,所采取多种积极的手段来降低和减少风险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例如人工降雨,就是为了减少因干旱天气所带来的损失。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60-0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如果说要真正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就要客观、公正地把中国农业和其他国家的农业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才会了解中国农业预期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的差异与差距。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才能找出中国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所需要的对策。
一、中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的比较
1.农业装备水平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一直持续稳步增长,13亿人口的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农业装备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的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86%,全国已执行农机具购置税补贴中央财政资金52.8亿元,补贴的机具超过112万台,受益农户逾105万户。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农机产值约480亿元,同比增长21%。中国虽然在农业装备水平取得进步,仍然与美国有着极大差距。美国拥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从而使美国在很早就取得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巨大成就。美国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等先进的生产装备。美国平均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多达22%。高度机械化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美国变成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早在1987年美国农业人均产值就达到了55 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比较。目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3%,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80%)。2007年,中国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为48.41t/万hm2,而美国仅为11.71t/ 万hm2。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国农业资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超过3%,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37%,而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强度却只有0.49%。稳定且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投入使美国农业的农业科技含量极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第一时间应用于农业的实践生产,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美国农业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而且超过国内用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但数额小,而且很少有私人资金在农业科技这个领域进行投资。
3.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720多万户,还不足全国的30%。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低,没有很好地发展农业延长产业链。而美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却达到了90%以上,而中国仅有50%左右。在中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7%。发展农业产业化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是开发新型农产品的必要动力。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中国却只有100多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保证。美国农业基本形式是一体化农业,公司和农户组织农业社会化生产。身份重叠时企业家就是农户,同时农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国的商品农业还不发达,影响了产业化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市场需缺少专业性中介组织,农业的产业化还不完善。
二、美国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迪
中国农业的发展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但是鉴于中国资源数量总量多个人平均较少的情况,以及中国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都各有所不同,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时,不能盲目地学习,要根据自己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立足于本国实际。
(一)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借鉴
1.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农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美国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大力支持农业正常发展,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扩大规模,加大各种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做好当前农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和落实各种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的政策。中国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进行农业的产业调整和扩大农业的生产销售规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种补贴政策的强度,促进农业的发展。各地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等重要环节的监管,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
2.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力度。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约为620亿美元,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高过社会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农业科技支持着农业发展,美国就是因为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才很早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有着重大的关系。调整好农业科技所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让资金严格落实到位。加强私营自己在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重视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势下,直接影响到中美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的竞争力,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实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保护好自然资源,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满足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全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碍后代人对农业自然环境的需求。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通过适合的资源投入和科学的协调发展,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又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保持在国际地位中的农业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需要发展加强的方面
目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既有传统农业的特征,又有现代化农业的趋势。而且中国很多地方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式,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逐渐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1.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中国现在面临着人多地少的情况,随着政府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耕地数量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通过增加耕地数量是不现实的。以科技和知识化的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的投入,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大力增加农业科学的的投入,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用来加强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并不少,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相对较小,以至于大量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没有很快地转化为劳动生产力。应该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将成果第一时间转化成生产力,使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都能直接从农业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增强对农产品的补贴强度。根据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世贸组织对扶持农产品的规定,大部分国家都对本国农业实行了各种不同的补贴方式。补贴力度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需求,间接影响农业市场的供给。中国农业补贴的强度也在逐年的提高。不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情况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农业直补、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等方式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是中国实行的做法。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有着多元化的环境,农产品有着较大的供给压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民务农积极性,必须增加各种补贴力度,这是客观的趋势,也是实现的路径。
3.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为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适合并具有有自身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方法推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也可采取先在某些地区试点的办法,在该地区获得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后,再继续推广到其他的地区。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健康的农业市场,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4.加大培养农业人才的力度。中国农业人才现有的数量和素质都不高,达不到中国农业发展所要求的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强建设,就是在各类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技工类学校多开设涉一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学科专业,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目的。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需求作出决策,注重实践和教学相结合,大力推广农业人才与农业市场的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文化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刘运梓.比较农业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农业经济增长的概述
我们常说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农业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一是增加农业积累,二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经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如优良品种选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建设等计划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实现脱贫攻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之下,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快。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使一部分以粮食为主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精品水果、换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受土地流转影响,规模化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的耕地比较分散,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农村多数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受政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2.2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每个领域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面临就业形势的压力,招录的基层农业服务员都没有限制专业,一部分人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和专业类别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局面,致使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山区农业,部分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产业路,机耕道少,路网难配套,机械耕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市场,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发展农业经济相当困难。
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产业规模化。把当地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即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势,也可实行农户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利用,统一生产标准,抱团拓展市场,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实行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入股分红”发展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可按照“3115”模式分配,即:30%分配给农户,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风险金、50%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所占利益可再分配给农户)。这样既能发展农业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空壳村,多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精心培育良种,在农村已经种植精品水果、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定和建好良种繁育基地,采取引进和自育的方法,增多繁育品种和提高繁育品种质量。二是要建好基地,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建好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三是办好龙头企业,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办好龙头企业,着重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出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延长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好规划,、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坚持标准,使农业市场建设按计划、分步骤、郜标准地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和形成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整体系;其次要在各类市场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高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加大市场经济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农民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民对推动的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加公司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五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更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二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四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及市场管理,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
1.2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为实现自己的科研成果到现实生产的转换,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主动投身到农业生产中,服务经济建设;有的通过与地方政府、农协建立稳固的关系,进行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技术培训;有的直接将农业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物,并通过科技市场流通程序、价值规律及市场调节机制,进入到农户;有的联合产业主体,使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通过政府拨款,科技系统、教育系统等支持获得资助金,或单位自筹、科技贷款等筹备推广经费。
1.3农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模式农业合作组织是指农民参与到市场中,自发起来,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技术人员为主干的经营组织。此推广模式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以谋求高效益。通过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快速有效地扩散技术,满足了众多农户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改造。他们一般由会员筹资,作为推广经费。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思路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思路。与现代化建设第3步战略部署紧密联系,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推广体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农业技术,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3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