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食品市场情况

食品市场情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4 16:33: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食品市场情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食品市场情况

篇1

传统经济学理论基本假设前提中,市场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并把市场视为满足完全竞争条件的市场。然而,现实中农产品交易市场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问题则是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模型开创了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1]。信息不对称问题既是农产品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农产品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由农产品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市场扭曲(尤其是价格和质量扭曲),会给农产品交易各方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2];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进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扭曲的影响机理,进而探索矫正农产品市场失灵的途径,对于农产品市场整肃和维持农产品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1 农产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当市场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者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或交易主体为多个时,只要有一方比其他各方知道的多,或者有一方比其他各方知道的少的情况,均为信息不对称[4]。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不对称信息有着不同的类型: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来看,可分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和事后不对称信息。事前的不对称可以统称为逆向选择模型,事后的不对称称为道德风险模型。从不对称信息的不同内容来划分,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信息模型或隐藏知识模型,前者是指参与人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来说具有不可预测性,后者是指参与人一方所具的知识条件对另一方具有不可知性[5]。将信息不对称情形进行细分,得到5种不同的模型,见表1。

1.2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农产品市场上卖方与买方对于有关交易对象的农产品在质量、特性价格等方面信息掌握不对称。农产品市场并不像传统西方经济学上所讲的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市场牵涉到的主体有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和政府部门,不同主体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6]。下面将针对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着重介绍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7]。

1.2.1 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进行交易时,生产者对于农作物种子或禽畜品种的选择、培育、化肥、农药的施洒、种植或饲养的方式以及对疾病的检测和防治水平要更加清楚。这些方面也构成了农产品隐藏的内在的质量信息。而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只能通过农产品的外在特征如外观、颜色、新鲜度等进行质量判断。这就构成了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而普通产品就存在着掠夺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可能。而在定价方面,农产品经营者则往往更了解市场信息,作为农产品生产者的广大农户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往往较少,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农产品经营者压价收购,高价售出,获取收益。

1.2.2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他们对于农产品相关信息的把握是截然不同的。对生产者向市场提供的安全农产品,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其真实的安全水平。根据王秀清等人对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的研究,农产品的安全品质具有“信任品”特性,消费者既难以在消费之前从外观辨识出来,也难以在消费之后感知出来。农产品品质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比如,加工企业知道其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情况,而消费者却不知道;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上的商贩知道其产品在储运和销售过程中是否卫生和安全、是否受到污染,消费者也不知道。而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食用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产品质量安全,甚至食用后也未必能够精确认定其产品质量安全,这就无疑造成了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篇2

今年以来,按照《食品安全法》和中、省《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猪肉和辣椒制品专项整顿工作方案》等工作要求,我市坚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肉食品安全这一主题,以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为中心,持续开展以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猪(肉)及病害猪等违法行为为重点的生猪屠宰联合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生猪定点屠宰,净化了肉品市场。今年以来,全市定点屠宰生猪28.43万头,查出病害生猪(肉)913头,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害肉流入市场,全市未发生重大肉品安全事故。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市政府坚持把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和肉品市场监管工作作为全市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实行生猪行业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今年以来,市政府食安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强调了生猪定点屠宰及肉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监管部门工作责任,细化了定点屠宰及肉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内容,确保肉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根据今年中省关于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行政追究暂行办法》及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顿工作各项要求,我市先后制定了《市生猪屠宰专项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市重大肉品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向社会公布了《市关于开展猪肉和辣椒制品专项整顿工作的通告》,建立了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及肉品安全专项整治举报奖励制度、宣传和信息报送制度,市政府还与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监管部门签订了专项整治行动责任书,并结合我市“创卫工作”要求就我市生猪屠宰专项整顿工作重点、中心任务进行了明确和安排,明确了县区政府及市级相关监管部门工作责任,要求各县区政府及市级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本辖区、本系统肉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将生猪屠宰及肉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具体监管科室、监管人员。市商务局与县区商务主管部门签订了《市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在《市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中明确了“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为肉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实行所在县区政府对肉食品安全负总责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同时把肉品质量安全整顿、查处私屠滥宰、打击加工注水猪(肉)、病害肉违法行为等8项目标任务,列为市商务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综合考评指标,制定了奖罚措施,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县区,年终在工作评比中一票否决,问题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使屠宰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二、完善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工作制度,建立肉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把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作为加强生猪屠宰管理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建立和推行六项制度,确保专项整顿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一是建立相关监管部门例会制度,肉品安全各相关监管部门定期向市食安委汇报专项整顿工作情况,研究部署肉品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建立工作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县区商务主管部门及时上报开展专项整治的工作动态,找准肉品安全问题关键,制定切实措施加以整治。三是建立统计报送制度。要求县区商务主管部门按时填报专项整治和无害化处理统计情况等报表,汇总考评。四是建立专项整治工作信息制度。利用工作简报等形式在全市商务系统通报工作进展,并将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宣传整治成效。五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通过举报电话、印制执法规范文书、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受理、查处案件档案,及时受理、批办、督办、查处投诉案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覆盖全市的监管网络,不断把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引向深入。六是建立突击抽查和例行检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特别是加大突击检查力度。按照省商务厅要求,市政府责成商务部门每月对生猪屠宰和肉品市场抽查,检查次数不少于2次,县级商务主管部门不少于4次,要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必须将近2年相关检疫、检验及购销台账记录保存完备,以备检查,并要求每次检查必须有工作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查单位负责人必须在记录上签字认可。

篇3

1、家电维修服务业发展概况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的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中维护保养、物流与营销等服务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使得在价值链中,利润发生了从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向上下游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这一趋势在家电行业也越来越明显。在家用电器专业连锁销售的企业中,有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不仅把销售作为主营业务,而且开始把家用电器维修服务作为主营业务,通过股份制、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形式,深入到维修服务市场,力求抓住市场新的盈利契机,从而促进了家电维修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电子电器维修服务行业正处于全面发展的上升时期。根据中国家电维修行业协会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家电服务维修行业的总体水平仍偏低,服务维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能力弱化。全国家电服务维修部年营业收入20万元以下的占59.9%;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占9.9%;1000万元以上的仅占4.3%。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含50平方米)的占20.5%;1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占32.6%;500平方米~800平方米的占1.4%;1000平方米以上的仅占1.9%。在从业人员中,管理和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0%~80%,其他人员占20%~30%。

目前的家电售后维修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厂家委托商家的维修站对顾客提供该产品的售后服务,一些中小品牌企业大多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厂家投资建立售后服务站,直接向顾客提供售后服务。大品牌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也多委托特约维修站。

2、家电维修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家用电器行业已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特别是许多城市家庭的家用电器进入了“更新换代期”,越发使得家电售后服务的问题凸现出来。

(1)行业散、小、乱、差,市场秩序混乱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家电维修市场的经营额达上百亿元,但是与家电制造业和销售业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的情况明显不同的是,家电维修业多年来的散乱格局仍未得到改观。目前,在上百亿元的大家电市场中,由厂商建立的成系统的售后服务机构仅占20%左右的市场份额,初具业态雏形的连锁维修商在依附或独立于生产企业之间游离,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众多的个体维修店不是夫妻店就是师傅徒弟店。此外,还有更多的无证、无固定经营场所的维修者。

(2)维修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这类问题多发生在一些资质不高或者根本没有维修资质的维修部身上,修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上岗资格。据中国家电维修协会的《家电服务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维修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0%以上(见表1)。而且现有培训设备和师资水平落后于家电行业发展至少2019年,特别是高端产品工作原理及维修技术培训教材严重滞后。同时,维修技术差还表现在无法正确诊断故障。甚至一些厂家的专业售后维修人员对自家的产品的“病情”也往往“诊断”不准。随着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故障的查找、定位和排除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亟需维修人员提高维修技术水平。

(3)家电维修存在欺诈行为

由于家电专业性较强,一般消费者缺乏家电方面的知识,许多维修人员在提供维修服务时存在恶意欺骗消费者行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偷换原装元件再卖钱。这类事件多发生在新机型上,维修人员在维修时把进口原装或新零件,换成国产的或陈旧的,而换下的零部件重新卖钱。二是虚列部件索取维修费,一般本来有些10元20元就可以修好的小故障,而一些维修部总会以种种借口开机检查,列出一系列故障,以获取更多的维修费。三是虚假宣传。一些家电维修企业捏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概念糊弄消费者。

(4)产品售后难保障

一是企业倒闭后维修商难找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家电行业中因企业倒闭、并购、重组等引发的品牌消失为数不少。品牌消失后尚在包修期内的产品售后服务常常找不到维修商,成了整个家电行业的难题。二是售后服务网点难找到。表现为售后服务电话不是空号就是无人接听。许多保修卡上的电话,因换号码或其他因素,空号或无人接听已无法兑现承诺,售后服务电话形同虚设。三是地址变更通知难。在消费者中经常出现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地址上门寻维修服务,而维修网点早已迁址,导致消费者在寻求服务的时候上当受骗的事,屡见不鲜。

3.家电维修服务业发展趋势

(1)维修服务外延将不断扩展,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家电行业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之后,新一轮的竞争形式将是服务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重视售后服务,把售后服务、维修服务部作为发展战略资源的企业,注重维修服务部数量与产品销售区域相匹配,维修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一般维修服务包括维修服务部、零部件供应、咨询服务、使用设计、维修服务培训学校,而广义维修服务将扩展到为用户提供最便利舒适的场所、为用户提供最恰当的结算方式、为用户提供最快速的送货安装、为用户提供最及时的维护修理和为用户提供最科学的使用保养等。维修服务将成为企业盈利的新契机,市场的潜力巨大。目前,全国家电服务市场蕴藏着100多亿元的商机。就以北京按400万户家庭计算,每户每年家电服务支出100元,则有4亿元的家电服务市场。

(2)跨国家电企业向维修服务拓展,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面对巨大的家电维修市场,自20**年12月11日,我国电子电器维修服务行业全面向外资开放、外商开始享有独立设立维修服务机构的权利后,飞利浦、索尼等外资家电企业纷纷向维修服务拓展,加快了进入我国家电维修领域的步伐。同时,LG、夏普等外资企业产品的维修采用了外包的方式。随着外资企业在维修服务领域的大举进入,国内家电维修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实力的较量。外资家电企业具有几十年国际化的家电服务经验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完整的服务模式,而国内企业则更懂得中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体系。双方各有所长,在家电服务方面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

(3)产品技术更新,将对维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技术发展提高了服务质量,丰富了服务方式,也增加了服务难度。如电话、传真、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上门服务的推广,丰富了售前服务、售后服务方式,缩短了维修服务时间,但也对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维修服务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不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以及改进和更新,不同的厂家不断推出不同种类、型号、批号的产品,对维修服务部和维修服务人员将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维修人员提高自身专项知识和综合技能,不断进行跟进式的专门培训并逐步积累维修服务经验,需要使用专门的仪器仪表、检修设备以及维修替换零部件。

(4)相关管理规范出台,行业发展将日趋规范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家电服务维修行业标准化工作,改变家电维修行业给人的散、乱、小、弱、无工作标准可依的局面,我国将进行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对服务商的上门服务、前台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卖场服务、结算服务、送货服务、安装服务、渠道服务等进行规范和实现标准化。《家用电器服务维修业管理标准》、《家用电器服务维修业工作标准》、《家用电器服务维修业技术标准》等系列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必将极大的推进行业的发展。同时,《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家用电器维修服务部等级评定规范》(SB/T10349-20**)正式实施,家用电器维修服务部等级评定全国委员会和地方评定机构正在开展评定工作。另外,国家正在加快制定与有关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资质规范等政策法规标准工作。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必将促进行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家电维修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1、门槛提高急需人才

当前,整个家电行业正处于技术更新换代期,维修行业的技术门槛也快速提升。

随着这些高端产品的快速普及,提高维修技工的技术水平迫在眉睫。目前,康佳与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国内首家家电维修技术培训基地,长期合作,培养3年制专业维修技术、服务管理人才。据了解,康佳还计划在明年再寻求3-5家大专院校的合作。

据悉,索尼、松下、TCL等企业看好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意尝试类似的合作项目。

2、中外品牌“跑马圈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电服务方面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这使中外家电制造和流通企业竞相争夺优质资源。

外资企业已经开始加大了在家电服务维修领域的动作力度,开始上演一场对家电维修服务企业的“收编”大战。索尼、松下、三星等跨国公司也相继宣称在中国“掌控”了数百家乃至近千家特约维修网点,并计划投资在中国建立全国性客户咨询服务中心。

相比外资品牌的“跑马圈地”,占据着强大资源优势的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网络整合力度。康佳宣布启动“大拇指服务工程”服务新体系,长虹也宣布全面启动新阳光网络,进一步完善维修工程师、特约维修网点认证制度,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占据渠道优势的国美、苏宁也欲分一杯羹,分别宣布启动“阳光服务工程”和“彩虹服务计划”。

三、校园内电子产品维修服务业发展现状

手机、MP3、MP4、Pad等数码产品早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这些电子产品也是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和个性的体现。大学是年轻人的聚集中心,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电子产品的重要追逐者和使用者,这些电子产品的数量更是尤为众多。这些电子产品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一些故障,但是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另外大学生时间观念较强,如果能够就近享受到较为优质的维修服务,哪怕价格较高也应该能够接受。现在大学周边的电子产品维修店面大都是主营电脑维修,并不十分专业,服务质量也不高,很多店主依靠地理位置优势,任意定价,使得同学们不太愿意在那里进行电子产品的维修。因此在大学内部开设电子产品维修店将拥有十分巨大的商业机会。而且淮南地区高校内部的电子产品维修市场也整体处于被发掘状态,如果能将“eFIX”这一电子产品专业维修品牌打响,那么其市场收益必将是十分可观的。

我们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①技术较高,提升空间较大

②品种多样,产品多样

③规模大,价格合理

④服务态度好

劣势:

①如果投资较大,需要资金多

②产品刚投入市场,还无稳定顾客,将品牌打出需要一定的精力和好的营销策略

③经营和管理经验不足

④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市场机会:

①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成为巨大的具有潜力的消费群体

②大学生对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的需求日易增长,不仅惠及大学生,还有学校的老师及附近的居民

③大学生群体消费能力强。

电子产品市场调查报告(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一月份数码摄像机产品品牌榜的情况,同数码相机市场多家厂商平分市场的情况略有不同,DV产品中数码电子领域的霸主索尼在这里占有绝对优势。凭借着雄厚的资金支持,索尼的产品在性能研发方面要领先于其他厂商,因此反映在产品性能上优势明显。同时,索尼在数码摄像机领域产品种类繁多同时还不时有新品上市,能够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此次调查中,索尼的DV产品凭借着三十六个百分点的市场关注度排在了品牌榜的首位。

除索尼之外,还有几个厂商在这方面有着出众的研发实力,他们分别是松下、三星以及JVC。虽然论产品种类这些品牌还无法同索尼相媲美,但是单论主流产品性能方面他们旗下的产品也都非常出色,在技术水平上可以与索尼相抗衡。这次调查中这三个品牌产品的市场关注度也都超过了十个百分点,分别以百分之十四、百分之十三以及百分之十的关注度比例分列二到四名。

此外还有一些品牌的产品凭借着出色的产品性能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度。这些品牌分别是佳能、夏普、东芝、日立以及理光他们所占的市场关注度比例分别从八个百分点到两个百分点不等。除上述品牌之外,其他品牌的产品能够获得的市场关注度极为有限,这次调查表明其他品牌产品的总体关注比例仅为百分之四。

不同像素产品市场关注程度对于数码摄像机而言,产品的像素等级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呈像质量,因此这一指标往往会成为人们选购这类产品时的首选因素。然而由于显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的限制,一般一款一百万像素等级的数码摄像机产品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反映在产品市场关注情况方面,一百到两百万像素等级的DV产品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次调查统计中,这类产品获得了四十七个百分点的市场关注度,排在各类像素产品之首。

此外,由于价格方面的限制,一百万像素以下等级的DV产品也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从上面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类入门级低端产品的市场关注程度也很高,达到了三十八个百分点。可见消费者在选购这类产品时表现的还是非常理智的,实用性以及高性价比才是他们追求的重点。

对于两百到三百万像素以及三百万以上像素级的高端专业产品来说,现在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还不在这些产品身上,这类产品只属于特定的专业发烧级用户去选择。这两类产品的市场关注度情况分别为六个与九个百分点。不同光学变焦倍数产品市场关注度。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光学变焦倍数的数码摄像机产品的市场关注度情况如何。一款产品光学变焦的倍数越大,就能够保证再不损失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拍摄到更远的距离。因此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都希望去选择一款更高光学变焦倍数的产品,但是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资金投入,所以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一款具有十倍或十二倍光学变焦能力的DV产品已经足够用了。

这次调查统计的结果也能够客观的反映出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具有十倍光学变焦能力的DV产品在这一段时间内还是具有极高的人气,所占的市场关注度已经超过了半数以上,达到了五十四个百分点之多。可见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DV产品时还是本着够用就好的原则,而并非一味追求高性能。

除此之外,十二倍光学变焦能力的DV产品的市场关注程度也很高,在这次统计中占据了三十三个百分点的关注度份额。而相比起来,拥有十六倍以上光学变焦的产品所受到的关注度是成反比例的增长态势。其中十六倍产品关注度为百分之六,二十和二十二倍产品的关注度分别为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二。

十大最受关注产品

在本次十大最受网友关注DV产品排名中,索尼一个品牌就有四款产品入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索尼产品在种类以及性能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在这些产品之中索尼最新的DCR-PC350E所受到的关注度最高,这款产品采用了331万像素的单CCD,具有10倍光学变焦能力以及120倍数码变焦,使用了顶级的卡尔蔡司的Vario-SonnarT透镜。其自上市以来就广受消费者的关注,这次更是以二十四个百分点的关注度荣登产品榜的首位。

篇4

2011年,以玉米引领的主要原粮价格一路飙升,整体高位运行。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涨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畜禽产品价格持续走高,饲料用粮增加,推动价格上扬。

――玉米价格涨幅较大。以9月份为最高点,全省市场出售价平均达2.31元/公斤,比1月份1.95元/公斤高0.36元/公斤,涨幅为18.46%;农民出售价平均达2.20元/公斤,比1月份1.88元/公斤高0.32元/公斤,涨幅为17.02%。10月份以来,随着秋粮丰收,玉米供应充足,价格有所回落。

――小麦价格持续小幅上扬,以稳为主。以11月份最高,市场出售价平均为2.317元/公斤,比1月份2.2814元涨0.04元/公斤,涨幅为1.56%;农民出售价平均为2.149元/公斤,比1月份2.08元/公斤涨0.07元/公斤,涨幅为3.31%。

――大豆价格小幅持续上涨,以稳为主。以9月份最高,市场出售价平均为5.66元/公斤,比1月份5.43元/公斤高0.23元/公斤,涨幅为4.23%;农民出售价平均5.04元/公斤,比1月份4.7元/公斤高0.34元/公斤,涨幅为7.23元%。

二、全省蔬菜价格波动较大,整体高位运行

2011年蔬菜价格整体高于2010年,但在5、10月份,白菜、土豆、萝卜等出现过卖难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户经营模式过度分散,面对大市场、大流通,难以把握规模,因而在上年土豆、白菜等价格高的影响下,扩大种植规模,导致丰则难卖。

三、全省畜产品市场高位运行

2011年,山西省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产品产量增加,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涨,虽然养殖成本也在上涨,但畜禽养殖效益仍然较好。

――生猪、猪肉、仔猪价格以涨为主,后半年小幅回落,养殖效益好。其中生猪价格以涨为主,8月份首次回落。农民出售价以10月份为最高,达19.83元/公斤,市场价以7月份为最高,达19.45元/公斤。12个月的猪粮比价均大于6:1的盈亏平衡点,1月份最低,为6.98:1,其余11个月均超过7:1, 8月份为最高,为8.66:1。进入四季度,随着全国生猪供应量逐渐增加,加上2012年春节临近,农民想在春节卖个好价钱,市场猪肉价格开始出现了回落。

――鸡蛋、鸡肉价格以涨为主,养殖效益高去年。特别是农民出售价涨幅相对明显,10月份为最高,全省鸡肉平均价为15.63元/公斤,鸡蛋为9.29元/公斤;三季度,受山西省周边省区鸡瘟严重,外地经销商高价收购太谷、祁县、平遥、文水等地的鸡蛋等因素影响,山西省鸡蛋价格一度波动较大,涨幅明显,9月份后出现回落。

――牛、羊肉价格有涨有落,整体保持较高水平,养殖效益可观。2011年肉牛生产平稳、羊生产恢复性增长,牛羊肉价格保持较高水平,养殖效益可观;以4-8月份羊肉价格相对平稳,主要是因为天气暖和,消费量下降;1-3月及9月份后,由于天气较凉,消费量相对增加,价格小幅走高。

――原料奶价格有涨有落,养殖效益稳定。2011年,全省奶牛养殖稳定,生产稳中有增,奶牛养殖效益稳定。前三季度以小幅涨为主,第四季度持续回落,受2012年元旦及春节临近,消费量增加等因素影响,12月份价格出现反弹,止落回升。

篇5

据对全国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价格统计,2014年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21.70元/公斤,同比上涨3.54%。其中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39.39元/公斤,同比上涨3.81%;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14.96元/公斤,同比上涨2.76%。水产品市场交易总体平稳,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加1.43%和0.24%。

从月度价格走势上来看,2014年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明显呈现出前高后低。其中,受春节消费拉动,1、2月份水产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5.25%和3.67%,之后经历一轮小幅波动,但价格总体处于高位运行。7月起价格环比持续下跌, 9月之后价格开始低于去年同期。其中,海水产品价格月度间波动相对较大,淡水产品价格相对平稳,4季度起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从监测品种看,不同品种价格有涨有跌。重点监测的49个品种中,19个品种价格同比上涨,其中 10个品种涨幅超过10%; 21个品种价格同比下跌,其中6个品种跌幅超过10%;9个品种价格同比基本持平。涨幅超过10%的10个产品中有8个是海水产品,仅2个淡水产品,其中贻贝、坛紫菜价格涨幅最大,青蟹、海鳗和牡蛎价格涨幅也较为明显,海淡水虾类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价格下跌的品种数量较多,但跌幅普遍较小,跌幅超过10%的6个品种分别为梭子蟹、鲍鱼、田螺、虹鳟、马面和杂色蛤。大宗淡水鱼中,除鲤鱼价格同比小幅上涨2.61%外,鲫鱼、草鱼、鳙鱼、鲢鱼价格同比分别下跌5.69%、2.22%、1.97%和1.35%。

从影响水产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来看,除生产成本变化外,捕捞资源变动、宏观消费环境、灾害和病害均是影响2014年水产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受捕捞资源变化影响最大的是梭子蟹,由于捕捞量增加,2014年梭子蟹价格同比下跌36.4%,尤其是休渔期结束后,在卸货港口,一些品相较差、规格较小的梭子蟹价格每公斤甚至不足10元,而同样作为捕捞品种的海鳗和鹰爪虾,由于捕捞量下降,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1.13%和20.29%,而带鱼、马鲛鱼、鲅鱼等传统经济鱼类由于资源状况不佳,产品规格偏小,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8%不等。受灾害和疫病影响较大的品种如坛紫菜和南美白对虾,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7.87%和12.39%。而受高档餐饮消费低迷等因素影响,鲍鱼价格同比下跌22.77%,其他海珍品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篇6

春节临近,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保障我市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公司及早制定了《春节农副产品供应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预案工作机制,确保节日市场需求。针对节日期间人流量、货流量大,交易大吞大吐和市民、企业团体批量采购等状况,公司创新了工作方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使交易流程更加的方便、快捷,24小时的交易服务、保安服务和信息服务,为客商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秩序井然的交易环境。为切实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食用安全,市场检测中心增加了节前蔬菜安全检测的数量,扩大检测覆盖面,确保供应果菜的安全、卫生。

二、精心组织货源,确保节日市场供应

针对节日消费特点,为了让我市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盛,公司拓展了货源渠道,大力组织货源,丰富果菜品种,采取了与产地联系、深入基地积极组织货源,并鼓励经营户进行节前供应的备货。联系组织了山东、河南、武汉等地市的优质货源已陆续进场交易。同时,亳州本地大宗蔬菜、设施蔬菜的大量上市,对平仰菜价将起到一定作用。春节前夕,不会出现农副产品断档、脱销现象,现蔬菜日供应量在700000公斤,水果日供应量在300000公斤,以满足消费者节日多元化需求,确保节日市场供应丰富多彩。

三、交易日趋繁忙,市场储货量大。

近期我市天气晴好,气温回暖,蔬菜出园率增大,蔬菜品种丰富,货源充裕,销售平稳,部分蔬菜随着上市量的增大价格小幅回落。

篇7

2013年,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调控下,广东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3.93亿元,增长1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从全国范围看,2013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领先各省市,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9%,增速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比江苏、山东低1.2个百分点,比浙江、上海分别高0.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一、主要特点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季扩大

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上半年增长11.6%,前三季度增长12.1%,全年增长12.2%,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增幅逐季扩大的态势。

(二)城乡市场增速稳中有升

全年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2282.43亿元,增长12.4%,增幅比乡村市场高1.5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5%;乡村市场零售额3171.51亿元,增长10.9%。

(三)批发零售业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84907.30亿元,增长20.9%;商品零售额22795.92亿元,增长14.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含限上个体户)销售额65379.50亿元,增长28.3%,增幅比全行业整体水平高7.4个百分点,占全省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77.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含限上个体户)零售额10523.20亿元,增长19.7%,增幅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7.5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3%。

(四)住宿餐饮业增长持续放缓

全年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504.66亿元、零售额2618.96亿元,分别增长9.6%和9.4%,增幅均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含限上个体户)营业额1444.90亿元,增长8.0%,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含限上个体户)零售额1108.30亿元,增长7.5%,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法人企业零售额连续11个月单月下滑,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95.35亿元,下降5.6%;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零售额连续6个月单月下滑,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560.69亿元,下降0.7%。

(五)汽车类消费增长加快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分类商品销售看,主要大类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蔬果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类销售畅旺,零售额分别增长32.2%、26.2%、21.7%和24.1%。汽车类消费持续改善,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2794.52亿元,增长16.2%,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89.88亿元,增长10.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烟酒类消费增幅回落,零售额分别增长18.6%和1.9%,增幅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3.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六)东西两翼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

珠三角9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3.00亿元,增长12.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粤北山区5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88亿元,增长12.2%。粤东4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4.28亿元、粤西3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78亿元,分别增长12.7%和13.1%,增速均高于全省总体。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013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05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9%,比全国实际增速低0.1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9.31 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8%,比全国实际增速低1.5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加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受到打压,储蓄意愿进一步提升。2013年广东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6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住房支出增多,也一定程度上挤占城镇居民其它项目消费支出。

(二)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和“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影响了团体消费

家电、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和家电下乡政策相继结束,后续刺激消费政策尚未出台,消费刺激政策进入空档期,消费增长缺乏政策动力支持。受“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影响,高端消费、团体消费明显缩减,高端餐饮企业收入和相关商品销售增速下降较快。

(三) 消费热点降温,市场增长缺乏有力的刺激和带动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家电升级换代基本完成,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趋于平稳。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缺乏有力的刺激和带动。2012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仅增2.5%,2013年汽车类消费增速虽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8-2011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四)成本上升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用工短缺”困扰住宿餐饮企业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用工成本的增加和商铺租赁价格的上扬,商贸、住宿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经营难度持续加大。从业人员对薪资、福利的要求提高,“招工难”、“用工短缺”的现象不断产生。据对全省224家住宿餐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76.3%的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48.2%的企业面临用工短缺问题,79.5%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激烈,41.1%的企业预计2014年一季度企业营业额增速将有所放缓或明显放缓,住宿餐饮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

(五)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市场秩序仍待规范和整治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虽然逐年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税款和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消费安全和消费者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

篇8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随着我县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刺激经济和鼓励消费政策的贯彻落实,加之元旦、春节和乡村旅游文化节庆带动,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5亿元,同比增长12.2%,比一季度加快0.9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0.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9亿元,增长22.6%。

(二)城乡市场活跃。上半年,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8.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37%,同比增长12.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0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63%,同比增长10.2%。

(三)批发和零售业带动明显。随着消费环境改善以及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批发和零售业作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1.01亿元,占零售总额的89.98%,增长11.9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城镇市场主要区域商贸网点密集,相互间竞争加剧,市场发展较快;而农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商业业态偏少,广大农民时有到县城购买一些重要商品和大件商品,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二)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幅回落明显。自中央八项规定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提出后,使不少消费者重新回归理性消费,在餐桌上的奢华消费得到遏制。一些宾馆和酒店客源减少,生意冷清,餐费收入降幅较大。上半年,全县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4亿元,增长14.78%,同比增速回落17.42个百分点。

(三)社会保障不够健全,影响居民消费欲望。虽然我县对各项民生工程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实效,但房价、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保障问题仍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住房贵”、“看病难”等现象依然存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物价上涨,居民对预期支出增加,消费欲望受到制约。

(四)潜在消费需求激活不够。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储蓄,轻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在一些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表现较为突出。目前,追求时尚消费,超前消费的主要是青年人,中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有钱舍不得花,对贷款消费更是避而远之,消费信贷主要投放于房地产,其他领域的消费信贷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住宿餐饮企业谋求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各项政策出台,受其影响,不少住宿餐饮企业尤其是中高档餐饮业销售业绩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高档餐饮单位应调整经营理念,谋求大众化、多元化发展。一是从单一商务宴请、政务宴请等高档消费转变到普通民众消费;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比如设置小份菜、半份菜,酒类等商品消费应避免浪费;三是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走出一条业态创新、经营创新、产品创新的经营之路;四是加大产业链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整体运作,增强抗风险能力。

篇9

一、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食品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改良生物品种及其制成品。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可以把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个生物体内。“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可分为转基因微生物与其产物、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牲畜三大类。虽然由于转基因技术的运用,而且可以少用甚至不用杀虫剂大大降低了食品生产成本。然而由于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转基因没有危害,人们担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不可预知的潜在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际上有较大争议,国际消费者联合会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因而,维护消费者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成了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

消费者在大型超市、食品消费市场上会看到一种特殊标签――转基因××(GMFOOD),这就是各种转基因食品的“身份证”。2001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2002年3月20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3个法规正式施行,其要求对大豆、玉米、油菜类转基因食品必须进行标识,否则不得进口和销售。我国农业部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在全国各省、市都设有授权检测点,负责检测国内转基因产品,以此判断能不能投入生产,能不能给消费者食用,经这个委员会审定认可的品种都是安全的,准予进行标识并销售。

笔者就商场转基因食用油销售情况及消费者购买心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商场销售调查情况及分析

1.转基因食品认知度调查

我们利用五一期间组织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在各大商场进行问卷调查,当问及“是否知道什么是转基因食品”时,59%的被访者表示听说过;41%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是否接受转基因食品?”40%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只要在正规商场有出售的就考虑购买;10%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模糊;50%的被访者表示不接受。从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是不了解的,就是知道转基因食品的公众也仅仅停留在“听说”而已。而且公众较为信赖大型商场和超市。

当问及“如果知道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您会食用吗”时,19%的被访者表示一定会;23%的被访者表示很难说;58%的被访者表示一定不会。当问及“在你身边你所知道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时,90%被访者不清楚,只有10%被访者不确定回答“可能玉米、大豆油、西红柿含转基因成分”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不清楚转基因食品的特性。

在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方面,当问及“您是否要求知道食品是否含转基因成份”时,68%的被访者表示需要;23%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9%的被访者表示不需要。

当问及“你所购买或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是否明确标有有关标记?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86%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国家相关规定;10%的被访者表示和一般商品标识一样就行;2%的被访者表示不需要。

对于是否给家中16岁以下的小孩食用转基因食品,26%的被访者表示有可能给小孩食用,28%的被访者表示“很难说或说不清”,46%被访者表示可能不会或一定不会给小孩食用。

从整体情况来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认知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而购物地点和价格成为了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商场的信誉度成了他们购物的主要原因。

2.转基因食用油销售状况

篇10

(二)住宿业增速回升,餐饮业增速持续减缓。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全县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优势逐渐显现,乡村旅游接待量明显上升,经济实惠、轻松温馨的“自驾游”受到热捧。随着乡村民宿和传统村落发展力度的加大,住宿、餐饮各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县住宿业消费品零售额0.26亿元,同比增长13.2%,较二季度分别增加14.1个百分点;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2.05亿元,同比增长10.2%,但增幅较二季度降低2.9个百分点。

(三)限额以上单位支撑作用较弱。今年1-9月,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比全市平均低10.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4.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四大行业“三升一降”,批发业、零售业和住宿业分别增长0.5%、6.3%和8.9%,餐饮业下降14.1%。

(四)主要商品类别零售额同比下降,但降幅收窄。据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和个体户统计显示,今年1-9月全县10类主要商品中只有家用电器及音像材料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商品的零售额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态势,其余6类商品的零售额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降幅较二季度收窄。

二、当前消费品市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实体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受整体经济形势和金融环境的影响,银行投向中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在缩小,目前只占全部贷款的三成,融资抵押难、成本高,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新投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受成本刚性上升等多重压力,企业利润微薄,个别企业因技术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只得减产或停产。从1-8月限上法人企业财务报表看,全县限上住宿餐饮业亏损面达71.4%(其中1家停业),亏损0.08亿元;限上批发零售业亏损面达35.7%。

(二)企业规模小,“上规”难度大。目前,全县商贸流通业依然呈现小规模经营的局面,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企业23家,限额以上企业个数少。今年前三季度,仅一家新开业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入库,纯批发企业没有零售额数据,无法直接对社会零售总额的增幅起到拉动作用。另外,商贸年度审批制度改革,“下升上”单位必须以税务部门纳税申报数据为基础,且截至申报时已达到限额标准,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上规”的难度。严苛的审批条件导致2014年度新增单位目前仅筛选出1家,下阶段全县社会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动力不足。

(三)新兴业态抢占传统商贸企业市场份额。不可否认,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零售业的商品交易。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商热”的环境下,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全县电子商务协会(商会)正在逐步发展,各个电子商务公司逐步成长。但目前,县域电子商务主要分布在个体工商户中,而大部分以网络销售为主的个体经营户为无照无证经营,无固定经营场所,隐蔽性强,其产生的商品零售额无法反映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

(四)政策环境影响消费稳步增长。在中央严控“三公经费”、规范津补贴福利发放等背景下,当前市场上又无明显刺激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市场消费热点迅速降温。截至目前,全县消费品市场中尚未出现持续稳定并占一定比重的增长品类。

三、下阶段走势判断

今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环境的下行压力和复杂性,消费品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尽管在中央系列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出现企稳迹象,近期部分宏观数据有所好转,但宏观经济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并未减轻。从全县来看,虽努力通过抓休闲养生和传统村落来促进批零、住餐等各方面的增长,但第四季度没有较明显的增长点,消费品市场下行压力不减。

四、对策及建议

(一)鼓励传统企业建立网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网络购物无店面的经营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商品以满足顾客需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构建网上销售平台,开展产品网上促销、网络分销和批发等;激励中小型企业加入网络分销平台,通过开设网络旗舰店等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加强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

篇11

(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目前,全区成品油市场共有加油站点36家,登记注册类型包括股份制、其他内资、私营独资、个体等多种形式。其中:股份制加油站6家,占加油站点总数的16.67%,皆属中石化;其他内资12家,占33.33%;私营独资8家,占22.22%;个体4家,占11.11%;国有独资3家、集体经济3家,共占16.7%。

(二)中石化加油站主渠道作用明显

20*年一季度末,全区所属企业为中石化的加油站点共7家,占36家加油站点的19.4%。一季度销售汽油1778.1吨,销售金额1200万元;销售柴油4587.8吨,销售金额2856.8万元,销量和金额分别占全区的73.2%、76.7%、43.1%和47.5%。

(三)成品油价格不断上涨

年初以来,受国际、国内油价的影响,我区成品油市场油价持高不下,不断上涨。20*年一季末成品油零售均价5789元/吨,比年初增长7.8%,其中:93号汽油、0号柴油零均价为6399元/吨和5617元/吨,分别比上年年末上涨了324元和513元,上涨幅度为5.3%和10.1%。

二、存在问题

(一)站点分布亟待改善

我区东西长约38公里,南北宽约27公里,36家加油站点分布情况如下:大吴镇10家,青山泉镇7家,汴塘镇5家,紫庄镇4家,*镇3家,江庄镇2家,工业园区2家,塔山镇、老矿办事处、耿集办事处各1家。受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区加油站点分布疏密不一,大吴镇加油站点分布较密集,塔山镇、江庄镇、*镇加油站点分布偏疏散。

(二)基础条件参差不一

我区36家成品油站点基础条件不一而论。中石化所属企业管理相对规范,设施环境较好,管理制度较严,人员素质较高,各项应急措施比较完备;而乡镇加油站点多为个体私营,设施环境较差,管理制度缺乏,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更换变动频繁,防患措施不到位,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三)民营加油站处境艰难

由于近期成品油需求量很大,全区一度出现成品油紧缺的情况。中石化所属企业加油站点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进货渠道较为稳定,市场的需求能基本满足;民营加油站点在中石化公司的夹缝中生存,同时受到缺乏油源和有关政策门槛提高的影响,处境艰难。油源已经成为遏制民营加油站发展存在的关键,批零倒挂,卖多反亏,部分民营加油站点已暂停营业或考虑关闭。

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