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4 16:3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篇1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

伴同着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获取了极大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实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I.融通仓模式风险,融通仓指的是将存货用以质押物展开融资,因而质押物的产权应该充沛明确。倘若企业典质1些存在争议或者不可行使产权的存货展开融资,银行便会遭受风险。II.保兑仓模式风险,保兑仓指的是将想要购买的货物用以质押物展开融资,所以银行应该掂量贸易的真实性,并斟酌融资企业资质、货物资押可操作性等相干因素;企业货物许诺回购可必定程度缩减银行风险,故应该衡量企业回购能力。III.应收账款模式风险,银行要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有效性、转让实情等相干状态,倘若交易并不是真实存在,应收账款为虚构,如斯银行便没法自借款人次获取了债;要及时对于企业贷后管理予以更进,并贷款资金用处开展跟踪。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辨认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信誉度量对于象为全面供应链金融运行情况,这里面所有介入者互相存在亲密联络,不管是哪一个介入者面临信誉风险,均会对于整条供应链形成影响。即使供应链金融制订体系对于过去信贷期间中小企业信誉风险施展了必定弱化作用,但是各式各样的介入者则晋升了风险来源的复杂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可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划分成: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信誉风险、核心企业风险、第3方物理企业风险等。

三.供应链金融信誉风险管理

就供应链金融信誉风险管理而言,相较于传统活动资金贷款事宜,其对于风险节制技术法子有着严格的请求。受供应链中每一1位介入者呈现的信誉风险会使整条供应链波动影响,因而无论是对于哪个介入者均要采用对于应的管理法子。I.融资企业质押物产权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企业常常会采用不同质押物展开融资流动,在选取公道的动产质押物进程中,银行应结合质押物类型特征,制订针对于的认可准则。II.供应链核心企业选取管理,在对于全面信誉风险予以评定进程中,核心企业信誉通常属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斟酌内容。在信誉风险管理中,1方面要掂量核心企业受道德因素制约引起信誉危机的可能,1方面要掂量受本身经营发辗转变影响所酿成的信誉危机。III.第3方物流企业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运行有效性受第3方物流企业选取很大程度影响,因而信誉风险管理应该掂量物流企业资质、对于中小企业予以担保的能力等相干问题。

四.供应链融资信誉风险度量

四.一会计统计分析法。

第1步应该找出相应的重点会计变量,再将权重赋与各个变量,基于此制订方程从而算出企业信誉几率。会计统计分析法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法子是多元辨别分析法,且主要利用的事Zeta模型。但该Zeta模型有着1些不够完美之处,其强调定量分析,忽略了部份难以被量化的症结因素,好比融资企业管理者素质、融资企业品牌信用、价值等。

四.二期权理论法子。

期权理论法子多为上市企业所使用。就上市企业而言,银即将上市企业股票价值视为企业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资产转变状态可通过股票价格转变出现。并以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出现这家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发展状态,属于1种相对于简便、系统的评价法子。然而,这1法子一样存在没法保全之处,上市企业股票价格面临1系列因素制约,并不是能够完完整全地反应企业整体资产真实情况。

四.三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属于1类传统的信誉度量法子,基于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开展分析,选择可制约、影响企业财务水平、偿债水平的症结因素开展断定,优点在于简便、易于操作,迄今仍然是1些国际商业银行展开信誉几率分析经常使用的法子。然而,很大1部份中小型企业常常是由于本身经营不善,财务比率难以知足商业银行信贷请求而发生融资辣手问题。这1法子难以对于现阶段问题予以解决,其强调的是融资方的过往财务状态,而没法评估企业往后发辗转变,作为1种静态分析手腕,极易疏忽1些已经恢覆信用的融资机会等。

四.四Logistic回归模型。

篇2

1.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

伴随着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获取了极大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实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I.融通仓模式风险,融通仓指的是将存货用以质押物开展融资,因此质押物的产权应当充分明确。倘若企业抵押一些存在争议或不可行使产权的存货开展融资,银行便会遭遇风险。II.保兑仓模式风险,保兑仓指的是将想要购买的货物用以质押物开展融资,所以银行应当权衡贸易的真实性,并考虑融资企业资质、货物质押可操作性等相关因素;企业货物承诺回购可一定程度缩减银行风险,故应当衡量企业回购能力。III.应收账款模式风险,银行要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有效性、转让实情等相关状况,倘若交易并非真实存在,应收账款为虚构,如此银行便无法自借款人次获取清偿;要及时对企业贷后管理予以更进,并贷款资金用途展开跟踪。

2.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信用度量对象为全面供应链金融运行情况,这里面所有参与者相互存在密切联系,无论是哪个参与者面临信用风险,均会对整条供应链构成影响。即便供应链金融制定体系对过去信贷期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发挥了一定弱化作用,然而各式各样的参与者则提升了风险来源的繁杂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可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划分成: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核心企业风险、第三方物理企业风险等。

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就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而言,相较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事宜,其对风险控制技术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受供应链中每一位参与者出现的信用风险会使整条供应链波动影响,因此不管是对哪一个参与者均要采取对应的管理方法。I.融资企业质押物产权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企业往往会采取不同质押物开展融资活动,在选取合理的动产质押物过程中,银行应结合质押物类型特征,制定针对的认可准则。II.供应链核心企业选取管理,在对全面信用风险予以评定过程中,核心企业信用通常属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考虑内容。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一方面要权衡核心企业受道德因素制约引发信用危机的可能,一方面要权衡受自身经营发展转变影响所造成的信用危机。III.第三方物流企业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运行有效性受第三方物流企业选取很大程度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应当权衡物流企业资质、对中小企业予以担保的能力等相关问题。

4.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度量

4.1会计统计分析法。

第一步应当找出相应的重点会计变量,再将权重赋予各个变量,基于此制定方程从而算出企业信用概率。会计统计分析法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多元判别分析法,且主要应用的事Zeta模型。但该Zeta模型有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其强调定量分析,疏忽了部分难以被量化的关键因素,好比融资企业管理者素质、融资企业品牌信誉、价值等。

4.2期权理论方法。

期权理论方法多为上市企业所使用。就上市企业而言,银行将上市企业股票价值视为企业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资产转变状况可通过股票价格转变呈现。并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呈现这家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发展状况,属于一种相对简便、系统的评价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同样存在无法顾全的地方,上市企业股票价格面临一系列因素制约,并非能够完完全全地反映企业总体资产真实情况。

4.3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属于一类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基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展开分析,选择可制约、影响企业财务水平、偿债水平的关键因素展开判定,优点在于简便、易于操作,迄今依然是一些国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概率分析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财务比率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要求而产生融资棘手问题。这一方法难以对现阶段问题予以解决,其强调的是融资方的过往财务状况,而无法评估企业日后发展转变,作为一种静态分析手段,极易忽略一些已恢复信用的融资机会等。

4.4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属于一类非线性回归分析十分典型的方法,可通过借助部分财务比例来对企业失信概率进行评估,在结合相关定性分析数据对信用风险携带者予以风险确认、融资决策。这一方法对于变量相互线性关系作要求,能够经函数变换实现企业一定时间段内信用概率的参考变量的转化,应用较为普遍,只不过这一模型要求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方可计算出相对准确的概率模型。

篇3

1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问题。小微企业在运行中,一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发展,经营期间也会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小微企业在我国信贷市场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向其他中小微企业进行借款来获取资金支持。小微企业一般存在着企业和个人资产不明确、财务账目混乱的问题,为保障供应链能够稳定发展,必然需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问题,进而保证供应链金融发展效果。

2供应链简述

站在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角度上来说,供应链就是某个商品从材料采购,再到半成品、成品,最后借助网络平台销售出去,经过物流的运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也就是说,供应链是将商品材料供应企业、商品制作企业、商品分销企业、商品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集中起来形成一个链。在整个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强,一般规模比较大,也正是因为核心企业地位的强大,它们一般都会在商品交货方面或者是价格等条件上占据一定优势,通常情况下会对上下游企业提出较高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最终会为其他企业的盈利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承受这些压力的正是上下游企业,多数是小型微利企业,这一类企业在银行融资方面优势并不高,在得不到金融资金支持下,很容易导致企业资金运转紧张的局面,进而导致供应链平衡问题,这些是供应链金融体系产生的一个内在因素,许多金融机构针对这个需求点,结合各种资源为这一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了一个供应链内提供金融资源,供应链外提供服务的局面。一般在小型微利企业经营中应用供应链金融体系比较多,在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可以与核心企业直接合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节省贷款成本。在供应链中,金融机构是以一个合作受益者身份存在的,因此,金融机构若是想获取更多利益就需要保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尽可能地将供应链中单个企业面临的问题,转化成整个供应链能够控制的问题,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贷款风险几率。

3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就小微企业而言,银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在整个供应链中,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充分融入核心企业当中,整合供应链各个企业合作过程的相关信息,对物流和资金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现金管理、结算、融资等集中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小型微利企业融入供应链金融中,促使供应链金融发展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例如,企业以虚假交易活动信息、不真实的债务协议等,骗取融资资格,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增加。

4供应链金融体系内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类型

4.1操作带来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操作风险有2方面,分别是商品监管不力产生的风险和内部操作、管理产生的风险。所谓的商品监管风险就是银行掌握的商品信息与商品在仓库的实际信息不相符,这种情况一般是信息滞后产生的,这种过错无论出现在哪一方,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由此导致质押商品监管问题。内部操作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风险存在,而管理风险通常是因为管理不到位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层对企业内控意识不高导致的,久而久之,供应链金融体系在企业正常运作时,就会存在诸多风险。

4.2市场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导致金融汇率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质押物价格在某个时间内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因此,金融机构在确定企业质押商品的同时应当对商品价格波动进行分析,对于价格上下浮动较大的商品,以及一些处理起来比较难的商品并不适合作为质押物,金融机构应当明确这一点。如果金融机构强行处理这些商品就会出现风险问题。例如,不合适做质押物的商品在进行质押期间,由于市场波动导致质押物价格下降,这样就导致了质押物与贷款额不相符的情况,若是企业不肯再提供质押物,那么就会出现金融风险。

4.3企业信用带来的风险

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其自身经营和管理能力与其还贷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存在着一定风险。例如,企业商品不是由正规渠道得来的,就很容易被没收,进而导致企业产生损失,由此引发金融风险。再如,企业并不具备商品的使用或者质押权利,那么商品自身就有非法性质,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也可以说是企业的交易信用不良,日常经营中就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风险增加。

4.4法律带来的风险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比较滞后,跟不上当前的发展趋势,为此,供应链金融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法律上的风险。就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而言,实施目标主要是动产质押,在《担保法》中形成了明确的规范,但是在实际执行上,存在着部分条款和规范概念模糊、过于原则化,并且执行效果不理想、强制性不高等问题。另外,合同条款不明确也会导致风险发生,还有商品的所有权问题也会产生风险,由于法律不健全,对风险的法律保障就不存在了,长期以往,只能促使风险不断增加。

5小微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内风险管理的对策

5.1对市场准入标准加以明确

为有效减少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信贷机构需要对自身在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产生的因素,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建设有效的信贷市场准入体系。首先,对小微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根据审查结果评定其企业信贷等级,建设科学的准入资格,促使小微企业能够符合贷款机构的放贷要求。其次,应当保证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相互联系,将核心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引导其他企业,进而实现提升管理效果的目的。最后,信贷主体企业需要保证自身市场竞争力,以此保证具备还款能力,保持自身良好的信贷信用。整个供应链核心内容就是核心企业,同时也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一方,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具有担保的作用。为此,有关机构应当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关注力度,在交易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押物风险防范的措施。另外,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在选择抵质押物方面,应当选择一些市场量比较大的资产,且该资产的价额变动不大。此外,在验收资产时,应当严格审查资产的来源是否合法、真实,进而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率。

5.2优化管理现金流的方式

贷款机构内部都应当设立现金流管理控制制度,与贷款企业签订明确的贷款协议,贷款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规整制度流程进行信贷业务,还需要跟进企业经营动态,在提升现金流管理的基础上,确定资金流动方向。为了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发生,金融机构可在企业同意后,对企业内部资金动态进行监督,对资金实际使用和流向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督效果,保证企业还款信用。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深入分析企业财务信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检视财务报表,进而保证企业还贷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贷资质,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为贷款机构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5.3建设线上金融业务

为促使供应链上的各方企业能够有效连接,金融机构应当适当采用对策,将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相连接起来。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来保证供货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能够顺利运行。金融机构在取得信息资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最终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还需要简化工作流程,保证供应链能够融入企业经营中,进而减少融资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外,供应链金融要想在企业中得以实现,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建设互联网平台,在供应链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平台,对买卖双方进行有效的协调,提高信息作用。在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做好风险识别和警示工作,保证供应链运行效果。

5.4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就目前而言,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已经逐渐朝小微企业方向发展,导致供应链金融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有效避免金融银行信贷风险,可以对产品进行多品种设计,可以设立以下几种业务:第一,资产证券化,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金融机构为转移风险,可以将企业中的应收账款作为信贷抵押担保财产,需要注意的是,证券的发行销售应当公开化。第二,设置衍生产品,这种业务是防范商品风险的一种方式,通过购买产品的期权,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在购买时需要注意看跌期权,以此防止由于价格上下浮动而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保险商品,是为了防止商品发生意外而出现风险的方式,也是转移风险的一种手段,金融机构可以要求企业为信贷抵押物品提供相关保险,并且获取商品转让后的损坏赔偿权。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商品在运输或者库存期间发生意外,都有保险公司承担损失,而这个损失则由金融银行收取,进而保证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第四,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外包非核心业务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金融银行可以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物流公司对商品的运输和保管能力提高商品安全性。另外,金融银行也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业务办理功能,利用网络技术的科学严谨性,对信贷风险进行科学防范。

5.5信贷合作后的风险防范

在信贷中,企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就信贷问题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达成协议后,信贷机构需要对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信贷业务完成以后,贷后风险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发展开展跟踪和监督工作,其中包括商品物流、资金使用流向、质押商品有效性等,现实中,企业与信贷机构之间会形成合理的合同关系,合同中将会明确显示各方权利义务,为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提供保障,同时信贷机构还应当积极去监督、分析资金使用情况。此外,信贷机构还需要对企业质押物提高重视,密切关注其价格和安全性,建设一套健全的市场价格信息方案,若是质押商品的价格过低,信贷机构可以要求企业增加质押商品,这一点应当自签订合同时加以明确。另外,信贷机构还应当对物流公司实施监督工作,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率。

5.6加强法律层面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建立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供应链金融管控属于特殊风险管理,因此不仅仅是要融入企业管理中,还需要制定特殊的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基础在于供应链金融体系运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多的银行、企业参与,一旦发生纠纷问题,就为调查取证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合法,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就政府而言,应当对供应链金融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审查交易是否真实、合理,并对此进行分析。另外,银行保险机构也应当积极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此外,应当重点把握供应链数据分析,保证网络良好,为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便利,可以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融入物联网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块链技术。

6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采用供应链金融体系进行信贷业务,不仅能够降低金融机构在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收益,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为此,需要提高防范风险意识,采取动态监管方式找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隐患,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及时处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度,促进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丽艳.后疫情时期汕头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05):29-32.

【2】解义鹏.苏宁易购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20.

【3】郭浩,陈晴.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障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20(17):121-123.

【4】郭莹,郑志来.区块链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与路径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09):79-85.

篇4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

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

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

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条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考文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3]袁伟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保兑仓融资模式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8

篇5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1 供应链金融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若干产品,比如存货质押贷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如今的供应链金融是由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在之前实践的基础上,纷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据深圳发展银行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的融资业务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自偿性的信贷模式,控制了资金的回流;同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提高了风险防控的能力。

2 供应链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预付款、存货抵质押和应收账款三种基本的模式。预付款模式包括:先票/款后货授信、担保提货(保兑仓)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国内信用证、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模式包括:国内明保理、国内暗保理、国内保理池、票据池授信、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信用险项下授信。存货抵质押模式包括: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1]。

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国际性银行的业务存在一些差别。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的业务,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的公示和鉴证,为供应链成员和银行提供面向多个环节的融资申请。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则以“存货融资”作为主要的业务,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的引入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融资[1]。

根据国内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货抵质押授信,因此选择存货抵质押模式进行研究将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同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类似,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根据供应链金融主要参与对象,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根据供应链融资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理念的差异,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常用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这两个手段。现金流控制派生出物流控制、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其他手段。结构性授信安排是指银行以真实贸易为背景,对包括受信申请人及其供应链节点上主要参与者在内的客户组团的授信。运用这两个手段,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但是却把一些信用风险转移到操作风险中。

银行首先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价,运用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普遍符合要求。信用评估符合要求,银行与中小企业、物流监管公司、核心企业签署合同,开始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业务之后,控制风险的措施都在操作上,可以说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也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些人在国内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原则,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却要用合同方式严格的规定。

4 合同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合同是以合作条款的方式,利用法律效力,监督合同各方履行责任和义务,并强制违约方赔偿其他方损失。

合同从三个方面来防范风险:首先,是合同内容的商定,通过商议决定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方能做到或做不到什么,以此杜绝合同签署后履行中出现能力达不到而违约。其次,是合同的实施阶段。该阶段合作各方依据合同条款,履行责任和义务,如果有一方不按照合同要求去做,就会出现违约行为。合同中大部分条款是为实施阶段制定的,可以说实施中的风险是合同主要防范的风险,可以称作操作风险。最后,是合同出现违约情况的损失鉴定和赔偿。一方面,损失赔偿条款有威慑作用,使合作方不敢轻易违约。另一方面,如果出现违约情况,依据损失赔偿条款,对违约方施以处罚,为其他合作方追讨损失。

合同对风险防范作用的大小依赖于合同内容和条款,内容全面、条款明确的合同最容易达到合作的目的。所以,研究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存货质押模式下的合同内容研究

在进行存货质押模式下的合同内容研究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国内商业银行常用的两个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即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最好的措施是依据存货质押业务的操作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条款,并且商定违约损失赔偿内容,作为合同中的主要内容。

存货质押模式包括四种授信类型: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这四种授信类型共同点是由合法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提供的存货进行监管,不同点在于监管过程中货物进出库的安排和控制。在四种授信类型中,静态存货抵质押授信是最基本的一种,选择它作为存货质押模式的代表进行研究。

静态存货抵质押授信是动产及货权抵质押授信业务最基础的产品,是指客户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为抵质押的授信业务,又称为“特定化库存模式”。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的商品实行监管,抵质押物不允许以货易货,客户必须打款赎货[2]。

在进行这种业务模式合同内容商定时,实际实施中面临的风险包括:抵质押商品的市场容量和流动性;抵质押商品的产权是否清晰;抵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抵质押手续是否完备;货物价值是否易于核定,以便仓库等物流监管方操作;以货易货过程中防止滞销货物的换入[1-2]。

根据这些风险点,需要商定的合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银行的权利和义务。银行作为存货质押业务的主导者,其在合作中可授权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抵质押物。其拥有质押物的质权,其他两方不得随意处理质押物。受信方未能偿还本息或违反协议时,银行有权按法律规定处理抵质押物。银行有权随时获知库存质押物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有关信息。银行需要提供办理抵押、公证、保证、资产评估等手续所需材料和证明。银行有督促受信方按时支付应付款项的权利和义务。

受信方的权利和义务。受信方有权利要求银行按时发放贷款,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规定及时放货。受信方同意第三方物流的监管角色,并支付由于货物监管产生的费用。受信方有义务提供有效的抵质押物所有权证明,有义务提供抵质押物的质检报告,有义务书面明确告知抵质押物的特点和保管措施,有义务定期报告质押物的价值变动信息,如果未做到,出现损失由受信方承担。受信方有义务提供办理抵质押、公证、保险、资产评估等手续所需材料和证明。如需办理保险需和银行商议保险种类、覆盖范围、期限、受益人和保管人。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对质押物的名称、规格、数量、品质等进行盘点核实制作《质押物清单》,对质押品合格入库负责,并建立相应台账,定期对质押物进行盘点和检查,以书面报告送给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应安排专职监管人员对质押物实施严密监管,并将人员名单及调动情况报送其他两方备案。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书面指令出货,做好出库记录。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其他两方的委托,及时办理抵押、公证、保险、资产评估等相关手续。在监管期内,由于发生质押物的丢失、错发、短缺,包括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过失导致的品质变化等情况造成损失,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对银行进行全额赔偿。

(2)质押物和价格。合作三方商定质押物应该登记的数据,数据由谁提供,形成什么样的书面单据,单据由谁提供和保管。质押物价格变动由谁提供,何时提供,以什么形式,最终价格由谁确定。

(3)货物验收入库。三方约定接货地点和仓库地点。第三方物流公司依据什么接收货物,接收货物时都要检查哪些,接收货物后何时以什么作为凭证报送其他两方。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认为必要时,能不能要求相应机构检验。

(4)质押物监管。监管期间,第三方物流公司应按照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妥善、谨慎处理监管的质物。保管期间第三方物流公司应该做什么,比如货物的清点核对,定期检查,定期报告等。如果出现问题该怎么处理,比如第三方物流监管出现问题、质押物出现问题、质押物质权出现问题等。

(5)质押物提取出库。①静态模式。三方商定提取货物的条件,货物置换程序,以及采用哪种置换程序。第三方物流公司依据什么放货,放货的过程怎么监督,放货后提交什么形式的证明。②动态模式。动态模式除了静态模式中的交纳保证金提货外,还允许进行以货换货的方式出库。以货换货时,置换入库的质押物有什么要求,由谁确定是否置换,置换多少。

(6)违约责任。合作三方应严格按本协议规定执行,任何一方有违反之处,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包括什么,怎么确定,守约方损失如何鉴定。

篇6

金融合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倡议的重要支撑力量。考虑到沿线国家经济金融的实际,供应链金融应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模式。

首先是投融资需求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2016年沿线60多个国家经济总量23万亿美元,即使基建投资每年相当于GDP的10%,未来4年-5年也有10万亿美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同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交流日趋频繁,不断增加投融资需求。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快于我国全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已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沿线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走出去,以及沿线国家资源、能源进入中国,都离不开大量高效的投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其次是资金供给相对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近一半国家投资高于储蓄,且持续为贸易净进口国,说明国内资本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国内发展因依赖他国资源而产生外汇缺口,背后根本原因是相关国家资金供给不足。而金融发展滞后则加剧了这一矛盾,沿线近一半国家实际利率高于中国,少数国家高于10%,信贷供给不足、成本过高;超过一半国家的股票交易额占GDP比例低于10%,一些国家甚至低于1%,企业无法通过便利的股权融资实现资本快速扩张。近几年,我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力量,对沿线国家的金融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规模总体仍显不足。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但三大机构资本金总额2400亿美元,与巨额的金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第三是供应链金融能较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文化制度多样,政治经济情况复杂,很多国家难以给当地投资的中资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走出去企业需要国内金融跟进,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联系紧密,能更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沿线国家基建等项目配套建设多、建设周期长、产业层次多、资金需求大,对金融服务的数量、种类、周期和覆盖范围提出新的要求,供应链金融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就我国而言,对外投资正在从过去单个企业、项目的走出去,向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共同走出去转变,并且当地配套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核心企业在满足自身金融需求的同时,对多元化、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此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传统产品支持企业走出去,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而供应链金融以其多机构、多产品、多环节的专业化优势,提供了新型金融服务,整合重塑了产业链,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各界共识。 发展瓶颈

近年来,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目前,银行已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医药、酒类等典型行业形成了服务“大、中、小、微”各类企业、涵盖“产、供、销、消”各环节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但如何将国内成熟的供应链金融向境外拓展,应用于“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国际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仍然是个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机构网点少,综合服务难。在境外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在当地建立适当的机构网点。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受制于政府政策、市场形势、企业能力等因素,中资银行境外网点布局有限。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五大行机构布局初具规模,中小银行“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走出去的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互设货币兑换点、行、本币账户的情况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影响用本币结算发展供应链金融。与银行业相比,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能力更显不足。2016年底,中资企业境外公司累计发行熊猫公司债836亿元,12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限制海外业务发展。因此,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对公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理财、资管、租赁、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品类涉及较少。

二是y企沟通少,风险识别难。尽管核心企业已与银行之间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但其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缺乏沟通平台,银行难以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世界性难题,过去走出去的主要是大银行、大企业、大项目,融资问题尚不突出。随着中小企业批量走出去,银企之间的沟通、信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信用风险敞口很大。同时,各国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别较大,如果是当地从事配套的中小企业,那么银行对其风险掌控就会更加困难,导致国内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在境外有效复制和推广。

三是基础设施少,效率提高难。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支付结算体系、离岸人民币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还显不足,境外投资汇兑和跨国公司境外资金运作还存在不少障碍,国外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还有一定限制,制约了走出去银行的业务发展,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成长不断发展进步的。近年来,国内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世界领先,加上便捷化的移动互联网,为产业链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场景基础。但是这些基础条件在“一带一路”沿线都相对滞后,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境外推广范围和进一步升级的空间。 三策并举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供应链金融发展,需找准关键制约并予以有力突破。目前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监管协调、金融风险防控、服务效率提升等问题。

一是深化监管改革,完善机构布局。建议国内监管部门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审批制度,探索建立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准出”审批新机制,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与境外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准入”环境,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在增加境外物理网点有困难的国家和地区,支持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加强合作,增加互设行、货币兑换点、本币账户等业务,确保相应金融服务顺利开展。境外中资银行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项目遴选、产品服务、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篇7

2供应链融资在循环经济领域实施过程中的现状

2.1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

金融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信用风险,由于循环经济领域大规模的信用交易金额,其信用风险防控难度也逐步提高。就我国现行银行已有的供应链金融信用产品和风险研究理论来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多从金融业务的模式设计和运作分析上展开,尚未有较为系统的评价方法。

2.2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单一

供应链融资着重考核企业单笔交易的真实背景,淡化了受信企业的行业规模、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等财务分析,但仍然是主要依赖于一家核心企业展开,形成经济合作,银行投入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的支配权也主要由核心企业控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享受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核心大企业,而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依旧面临融资困难的瓶颈,产业集群效应并没有波及中小企业的利益链条,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2.3适应循环经济领域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较少

目前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服务于较为成熟的行业领域,比如钢铁、汽车、煤炭行业,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提供多在企业生产销售等主流业务环节,而对企业产销过程中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处理、企业周边环境资源改善等环节介入较少,如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减排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大气污染防治及减排项目、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等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中,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适应相应项目发展的金融服务品种也相当有限,循环经济产业特征与供应链金融产品特性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供应链金融产品在循环经济领域发展的障碍。

3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

3.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参照的主要指标包括企业综合素质、经营运营能力、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补偿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如中国银行、发展银行客户信用等级测评表包括基本指标,即偿债能力状况、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评议指标,即信誉状况、管理水平、经营状况、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等。[1]”在银行信贷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银行主要考量的是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审计情况,企业给银行的抵押物价值评定等因素,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具有“多元化参与主体、封闭化资金流动、强调动产担保物”等一系列特征,以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控制取代对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考核,淡化了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针对单笔业务进行授信,采用“主体+债项+四项指标”的评级方法,根据单笔授信业务的实时数据更新授信企业等级。其中“主体评级”是指核心融资企业资质的评级;“债项评级”则是指对特定债务项目信用风险的评级,“四项指标”主要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指标、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关系方单笔交易质量、融资项下账款数据指标、企业集群运营指标等,其具体阐述如下:

(1)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指标,主要考核核心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和所有者权益表内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静态数据判断核心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此指标侧重于对银行传统信贷融资模式考核指标的评定。

(2)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关系方单笔交易质量指标,主要是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方资质的评定与审核,虽然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体仍为核心大企业,但作为产业链成员的中小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产业集群的整体交易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随着中小企业的单笔交易质量的数据变动,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关联方中小企业的资质评定。

(3)融资项下账款数据指标,包括质物账款指标和应收账款指标。“融资项下,银行对交易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授信,如果受信人违约,银行可以将交易资产变现弥补损失。如果企业采用融通仓、保兑仓融资业务”[2],银行需要重点考虑质物变现能力和价格的变动性,如果是应收账款融资,银行还需考虑企业退货记录情况、应收账款账期和受信人坏账损失率等因素。

(4)企业集群运营指标,将整个供应链企业集群视为一个经济体,分析企业集群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集群运营指标是银行对融资集团整体指标的综合评定,全面深入系统地综合考量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营运状况,避免以偏概全,减少由于针对供应链单一企业信息审核结果不理想而造成的整个供应链融资的损失。“主体+债项+四项指标”评级审核制度体系可以使银行有效规避融资风险,合理规划融资程序,有序整合金融资源,为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定提供制度保障。

3.2促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的产业转型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转向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产业。银行开发供应链服务产品新品种,促进为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的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降低准入门槛,同时创新“仓单质押贷款、保理保函和信用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7]等融资产品的种类;开发知识产权融资业务,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开办并推广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自主品牌的投资力度,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清洁生产、环境改善、废物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3]。随着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逐渐发展壮大,我国银行业界的竞争压力也愈发沉重,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应转变观念,创造新型运作模式,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突破口。针对投资项目,应将投资的重点转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高新技术领域,来保持银行业务利润增长,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减少单位资金利差水平和中间业务收入。应把投资的重点由具有实力的大企业转向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也避免了与大型企业融资谈判难,银行贷款利率提高难的问题,更新银企的合作模式,规范银行资金流向,均衡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3.3促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鼓励对能够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基金品种的开发,同时推进循环经济资产的证券化。

(1)分级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金,对社会公开募集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开放融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全国性大型公共事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中央财政和国家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而地方发展本地循环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或吸纳长期性社会资金,如罚没环境污染的违规费用、社保基金或吸收民间投资等,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两条融资渠道并行,但资金规模相差甚远,如何能更有效地充分利用吸纳资金形成规模效应,需要在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资金渠道之间建立纵向的转移支付体制,以确保地方发展循环经济资金的不足问题。

(2)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基金品种研发。循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技术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得以保障,所以,应增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基金的品种,可以调用部分企业缴纳的环保费用融入技术创新基金账户,从而弥补企业在技术创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鼓励企业大胆研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篇8

一、前言

由于农业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资信等级低、融资成本高等特点,农业中小企业因此难以得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当前我国投资体制不健全,缺少完备法律保护体制和政策扶持体质,农业中小企业又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同时,银行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农业中小企业亦难以得到银行融资资金支持,由此农业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本与其实际需求极不相符。这严重延缓了农业中小企业成长的脚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然而大多数农业中小企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存在于一个或者多个供应链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一个类型商品的供应链经过原材料的采购、中间产品及最后产品、产成品销售等环节,将产前供应商、产中的制造商、产后零售商组成一个供应链整体。在这个供应链整体中,有巨大优势的核心企业占强势地位,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在价格、交货、账期等条件要求极高。它们赊销上游中小企业的原材料,甚至要求农业中小企业在自己公司周边建厂,要求上游农业中小企业提前供货进仓、支付仓储费,而交货却从它们提货之日算起;对下游农业中小企业要求打款订货或预付款订货。特别是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为了追求零库存和及时供应,对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这些供应链失衡问题,连带着上下游配套农业企业大多数是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造成资金链非常紧张,长此以往,一旦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任何一方资金断链,按时供应和零库存不可能存在,整个供应链也随之瓦解。

现阶段,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多数服务供应链上的某一农业企业。然而,目前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生产--供应--销售”供应链中各农业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过程中,亟需银行提升贸易融资服务水准,“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整个供应链从核心企业着手,整个过程运用金融服务与产品,一方面,对于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会被给予资金,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处于上下游农业企业的购销行为将会加入银行的信用,有利于改善其谈判地位,增强农业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使供应链成员间的地位逐步平衡,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二、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内涵及业务流程

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以农业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正常商务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核心企业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承诺,农行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具有追索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包括农业中小企业申请、农行客户经理实地调查、审查审批及贷款发放等。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见图):

1.农业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质押申请贷款

农业中小企业向农行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时,需提交能够证明应收账款合法、有效、不存在任何纠纷的材料,并确定借款金额、用途、担保方式、还款来源。

2.受理和调查

农行受理农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后,农行客户经理实地调查销售合同和应收帐款的真实性、应收帐款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贸易纠纷、债权债务是否可以抵消、销售合同是否禁止债权债务转让等事项。

3.审查审批

农行审查人员审查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是否符合管理方法的规定,经农行审查人员审议后,又有权审批人审批。

4.发放贷款

农行与农业中小企业签订《借款合同》、《权利质押合同》,在取得核心企业出具的承诺函后发放贷款。

5.偿还贷款

到还款日,核心企业将回款资金拨入农业中小企业在农行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用账户上,农行将贷款扣除,剩余回款资金由农业中小企业处置。

三、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

1.农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农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包括农业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或财务状况恶化、涉及法律纠纷或诉讼、经营者信用意识不强、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大企业退货等原因产生的信贷风险。

2.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包括核心企业所处行业和宏观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以及核心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恶化或重大不利产生的债务偿付风险等。

3.营运风险

农业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业务关系破裂或受损对贷款产生的风险。

四、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防控措施

1.严格控制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准入条件

农行严格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准入条件,做好对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帐龄结构分析,确定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质押率。

2.关注核心企业行业政策及其财务状况

农行应注重核心企业所处行业和宏观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掌握其行业垄断性和周期性特点,加强对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分析,评定核心企业的资信等级评定。

3.定期分析核心企业与农业中小企业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农行应对大小企业之间贸易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定期分析,高度关注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或受损的风险因素。当核心企业与农业中小企业关系解除或减弱时,及时收回或压缩农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信用。

五、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优点

就农业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解决了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了应收账款的资金使用率。农业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后,可以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固定资产的添加及生产产地的扩充等。农业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良好合作,稳定了自己的销售出路,也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进行融资确保流动资金的充足。核心企业在农业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时,提供了承诺担保函,确定金融机构有可追索权,这样确保农业中小企业得到信贷支持。

就核心企业而言,与农业中小企业的贸易来往稳定了企业的原材料来源,为企业接下来的加工、生产及销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核心企业通过与农业中小企业贸易合同延缓货款的交付时间,为企业争取了资金时间成本进行原材料采购、资金投资、产成品的加工销售等。核心企业与农业中小企业贸易合作巩固了核心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性,为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

就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向农业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不仅可以加大金融机构银行卡的办理,开发新的业务种类,而且可以通过贷款发放获取利息收入。核心企业的承诺担保函确保银行的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具有对农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追索权,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六、总结

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把农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及金融机构联系起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同时满足了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承诺担保函,不仅能确保农业中小企业得到贷款,而且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同时也稳定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农业银行的“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对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管理方法.农银发[2007]1052号.

[2]张金丽.淮安市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J].物流技术,2015(03):233-235.

[3]周晓强.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金融,2012(08):36-37.

[4]樊雪志.如何有效规避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J].人民论坛,2011(09):69-70.

篇9

一、前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和目标均强调了要加强金融与实体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成长,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目前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现实中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理论研究脱节,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算方式、融资模式方面,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环节的不畅通、信用体制问题使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物流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货源,往往接受借贷企业提出的许多简化的操作流程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国内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充足。

本文基于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面的风险,弥补国内外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的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模式和物流仓储金融模式两种情况。

(一)物流企业自营模式。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是指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向其进行一定信用额度的发放,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发行、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保证放款企业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风险。

(二)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如液体石化产品)作为担保,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仓储公司)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例如某借贷企业(如信德贸易公司)需要向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贷款8,000万元,信德贸易公司在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恒源仓储公司)存有液体石化产品混合芳烃10,000吨。由信德贸易公司、工商银行和恒源仓储公司共同签订《动产质押三方监管协议》,协议规定信德贸易公司同意将上述货物质押给工商银行,由工商银行向信德贸易公司发放贷款,由恒源仓储公司向工商银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并在储存该批货物相应的储罐上作好标记,并在内部管理系统登记该批货权属工商银行所有,信德贸易公司将分批或一次性向工商银行偿还贷款,恒源仓储公司必须凭工商银行出具的《部分解除质押通知书》或《全部解除质押通知书》放货,直到贷款还清,利息、手续费全部结清,货物发毕时止。

三、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

以金融机构(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

(一)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和借贷企业成长潜力;

(二)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

(三)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管理计划、应对计划、风险控制及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步骤。

金融机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的重要保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内容。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上述风险缺乏细致的分类辨别,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体系构建。

四、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树立全面和辩证的风险管理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既要看到机会,又要看到风险。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基于动产(液体石化产品)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主要从法律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监管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来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法律政策风险防控。物流金融中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在于动产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由于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方之间流动,可能会产生关于动产质押物的所有权的纠纷。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业务中条款的规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风险。鉴于此,要想控制物流金融中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查处在物流金融中的违法行为。

(二)道德风险防控。信用状况良好是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实施重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企业的规模、信誉、经营状况等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地执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全面评估借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调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运营、金融负债以及偿还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员的监管与培训,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物流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员工工作纪律,实行多级审批,不定期对物流金融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避免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操作人员内外勾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操作监管风险防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金融机构与借贷企业的中间人和担保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实施先进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定专业监管人员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制定监管人员准入要求,监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从业经验丰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制定规范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等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和出库流程中的交叉检查、定期抽查、巡检,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金融物流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与金融机构(银行)加强沟通,完善信息收集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人员应及时了解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货物销售情况等信息,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定期盘点,以减少货损货差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

(四)市场风险防控。液体石化产品存在数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货值高的特性,液体石化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市场风险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时需要重点考虑防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通过对行业内专业人员的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参考当前市场行情来准确定位市场价格。

六、结语

总之,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新颖的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必须加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把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到首要的位置是金融机构(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49-54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27-05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特点及运行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从阿里推出支付宝解决了网购消费的信用问题开始,互联网消费开始对传统实体消费领域持续渗透。2014年,互联网电商悄然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京东率先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推出了“天猫分期”、“蚂蚁花呗”,从而开启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网贷平台、支付征信机构相继通过小贷、分期类产品进入该消费金融领域,如趣分期等。随着消费金融试点的逐步放开,从2014年开始一些实体产业类机构也相竞引入互联网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消费金融业务,使得传统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渐进入了融合阶段。据统计1,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322.8亿元,环比增长106.4%,预计2016年将达720.7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供应链为依托,基于线上化的消费生态体系创造了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基于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以自有供应链和他有供应链为依托,在教育、校园、装修、医疗、租房等多领域渗透,拥有更广、更易得、更精准的客户覆盖面,再通过分期的方式解决客户需求与即时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二是以风控为核心,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风险,提供小额、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在贷前、贷中的风控手段与传统金融机构比,在模型运用、信息获取、风险识别、审批效率等方面均加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2的应用,实现了小额授信即时秒批,还可进行流程前期、中期实时欺诈风险识别,并即时中断授信。

三是以竞合为导向,存在政策监管风险和融资局限,但拥有广泛紧密共赢的合作。较为大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逐渐重视政策监管风险,努力达到监管准入、合规方面的标准,积极争取业务牌照,控制法律风险,提高融资资质。同时广泛的与银、证、保、商户紧密合作,促进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多方共赢。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

1.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电商系、产业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托自身电商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无现金分期购物和有现金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基于其庞大的线上供应零售网络、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细分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代表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3。与电商系不同的是,产业系消费金融平台拥有国家消费金融牌照,多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以金融带动主营,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2.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支付、征信系和网贷系。支付、征信系消费金融平_主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大数据获取渠道、信用评分模型为主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拉卡拉。网贷系消费金融平台同样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网贷融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备

虽然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不同领域的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但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个人征信采集及使用等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过程中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等问题,不利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未能得到有效管控

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都是事实上的金融业务,但从事这些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仍然被定义为商业企业,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同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则受到《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4的限制。这种不对等监管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一些权力,同时,企业和个人各类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提高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也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有限,流动性支持较弱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集团自有资金、小贷公司资金、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和与银行合作放贷等方式。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额有限,占其消费金融交易额比例较小。例如,京东白条年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金额仅为15亿元。融资渠道有限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信息尚未纳入人行征信系统,风控体系难以完全对冲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在经营时尚无法应用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使其在贷前应用大数据分析时,因缺失信贷信息而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也无法获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征信信息,同样存在风险防范问题。另外,随着行业主体不断增加,一个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渠道的大额信用卡、消费金融,非银行渠道的P2P、电商、互联网银行等不同渠道,同时获得远超其还款能力的融资授信,而不同平台上的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可能出现多头授信的风险。

三、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尽快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法律法规范围。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如1968年《诚信借贷法》、1974年《统一消费信贷法典》、2000年《信用卡法案》,不仅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透明、公平和安全,而且为其消费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建议加快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既能促进消费金融,又能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细则,共同培育良好的消费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有效管控

建议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监管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精准监控其资金流、信息流、资产流情况及合规经营,防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准入门槛、资产质量、资产规模、资金情况、信息使用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监管,一旦经营不善,将直接导致个人及企业客户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间接影响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申请质量及已发放贷款客户正常还款行为。

(三)加强流动性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议加大流动性支持,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融资便利。着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于从事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适度放宽其融资条件,简化金融产品发行核准程序,降低融资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把控其流动性风险。如,支持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电商消费金融等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议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加快建立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税收、个人公积金、社保、医保、房产数据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信息多元、人群广泛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体系,建立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强对消费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完善从事金融行为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五)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是对传统消费金融体系运行不足的一种补充和突破,为传统金融体系滞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提供了突破路径。建议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总量可控、风险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抓手,实现互联网金融业态实时的总量可控、风险可控,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同时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50-81.

[2] Bertola, G.,Disney;,R. and Grant, C.,2006,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Credit, MIT Press.

[3] Bucks, B., Kennickell, A., Mach, T. and Moore, K.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04 to 2007: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R/OL]. http://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9/pdf/scf09.pdf.

[4] Durkin, T.A.,2000, "Credit Card: 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623-34.

[5] T彦明,程都. 美国消费者金融公司的运营环境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06:71-72.

[6] 龚丹丹,张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的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J]. 征信,2016,01:82-85.

[7] 黄小强.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武汉金融,2015,10:39-41.

[8] 李燕桥. 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

[9] 尹一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67-71.

The Status,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篇11

纺织一直以来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产业链完整,产品齐全,涵盖范围广,与周边联动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了高融合度的区域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互相担保、链式融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但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整体性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单一企业的违约可能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造成大范围金融违约,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瘫痪。以核心企业为授信主体的风险控制模式,可能由最初的降低融资风险转变为爆发系统性融资风险的毒瘤。2012年之后,由于纺织产业整体受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全球化竞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出现了全行业的衰退、亏损、破产、连锁反应的危机冲击,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加剧,担保链条断裂,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绍兴纺织行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一、绍兴地区纺织行业发展形势

纺织产业是绍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绍兴地区2013年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汇总,绍兴的纺织制造企业共14293家,就业人数558873人,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2.81%,纺织工业总资产3616.78亿元,占工业总资产比例的36.12%,批发零售注册企业15580家,从业人员89536人,占批发零售就业人数的45.41%。纺织及服装出口197.14亿美元,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例的66.26%。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表3中2014年纺织产业成品产能收缩,出口放缓。根据绍兴统计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服饰增加值增速(0.0%)比一季度回落3.1%、1.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下降6.3%。

二、绍兴纺织行业融资状况

2008年政府“四万亿”政策出台,在一轮产能扩张后,2012年纺织行业出现了整体产能过剩,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困境。由于纺织行业自身的低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纺织市场不断受到周边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不断崛起的同类市场竞争,而在国际上,受到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成为了部分中低档纺织品订单的新兴市场,导致大量的纺织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破产。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43件,同比上升85.7%,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120多亿元,负债总额为243亿元;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破产、审结案件再次大幅上升,2013年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07%和265.79%。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以纺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绍兴更是破产倒闭的重灾区,其间大型、特大型、知名纺织企业屡见不鲜。大量的银行和民间债务难以收回。在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困难投资需求不足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源减少,银行资产开始大规模收缩,并不敢轻易放贷。但金融困局仍未有效化解。2015年6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提高0.34%,金融风险防控仍“在路上”。上半年,全市41家银行单位利润8.8亿元,下降78.9%,降幅创自2012年下半年银行业利润走下坡路以来的历史新低。

三、金融困局与纺织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1.单以盈利为经营导向忽略市场风险

以华联三鑫为例,该企业创立于2003年3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撬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垄断。经过两年发展,2005年实现PTA产量39.2万吨,销售收入29.6亿元,利润2亿元。到2008年华联三鑫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PTA生产企业,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一夜之间,公司于2008年9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断裂,被迫重组。公司快速的增长严重依赖政策、依赖资源和政府扶持,过度追求盈利和规模增长,组织和管理脆弱,如沙滩上的城堡,潮水过后,了无痕迹。

2.重大项目决策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和过程约束

浙江民营企业所有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多集中于实际控制人,而该实际控制人,大多数是家族或单一自然人,无论重大经营还是一般管理决定,实际控制人的决策高度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约束。浙江纵横集团主营是化纤,2003年度纵横集团先后在河北邯郸建设了年产250万吨的中宽带轧钢项目,出资65%和湖北巴东电力公司共同建设11亿元的沿渡河流梯级电站,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绍兴袍江“财富中心”项目;并且拥有三峡银行、绍兴市商业银行等数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这些项目与主营业务不相关,且无协同效应但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和理性研讨。

3.无业绩基础的高杠杆融资扩张

作为产能规模5年内达到亚洲第一的绍兴华联三鑫石化,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总资产100多亿,但公司除投产当年略有盈利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畸高,企业运营全靠贷款维持周转。江龙集团从零开始到新加坡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从零到23亿元总资产只用了8年。显然,这种高杠杆融资扩张与一般正常企业基于长期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是矛盾的,若再加上长期亏损,无业绩基础的扩张,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可以获取大额的信贷和担保。

4.主要产品市场的急剧变化与应对失当

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PTA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益普遍下滑,尤其是去年国际油价持续下滑,PTA价格持续暴跌,造成全行业亏损,受此影响,绍兴远东石化企业试图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多PTA,通过抬高市场价格,达到高价销售库存产品的目的,但在PTA快速下跌之后,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造成双重亏损,被迫在2015年3月18日宣布破产倒闭。

5.企业互相担保导致连锁反应

生产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在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江浙长期盛行,而绍兴这方面更为突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各家企业通常会进行互相担保来获得更多资金,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形成紧密的担保网络,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强,协同发展,一荣俱荣。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这一担保网络也导致区域和行业企业一损俱损,一些大型企业的倒闭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如江龙集团,其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都屈指可数,破产时,牵涉担保企业十几家,涉及470家供货商及货款2亿多元,涉案金额达20亿余元,传出停产消息的几天,整个厂区被债权人堵得水泄不通。近年来,绍兴一些纺织企业停产、关门,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这既是链式融资的连锁反应,也是大型企业破产倒闭后的余震。

四、纺织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1.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将整个产业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看着一个整体,银行先对核心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办理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融资,核心企业履行三分合作协议。因此,可以分析得知,供应链融资其立足点仍在于核心企业,供应链解决的是:以上下游供应商与经销商及商业银行向核心企业提供利益为对价,借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解决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问题,银行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融资及金融产品服务收益,对于核心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并不是重点防范的对象。在这一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占据了主动权和优势谈判地位,可以预期,核心企业有动力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将自身的财务负担和风险转移给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情况下,融资风险如海上冰山,大部分都隐藏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之中,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整个资金链崩溃。因此供应链的风险,很可能比预估水平要大的多,且对核心企业财务状况的估计是过于乐观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是不充分的。

2.绍兴纺织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的建议

(1)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建立风险控制导向的经营理念

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繁荣和绍兴纺织企业在2008年之前长期处于快速扩张发展时期,大多数做大做强的核心纺织企业和其决策者都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扩张发展起来的成功者,投资———控制资源———增长———规模扩张,是以往的成功经营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实际上绍兴纺织产业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当时倒闭的几家大型纺织企业都是属于采取了激进扩张策略,外延式规模扩张和高杠杆负债经营的企业。除了纺织行业本身所处的下行趋势外,我国宏观经济在之后也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新常态,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复苏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应有风险控制的经营意识,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生存。

(2)提升民营纺织企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建设

绍兴纺织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有其历史背景,老一代的经营与决策者的成功经验在新常态下很可能成为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决策和风险高度依赖于少数人甚或控制者个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这与现代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内控制度不相容的,在当下,绍兴纺织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要建立合理、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决策。

(3)供应链融资应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核心企业的授信审核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银行给核心企业担保额度,上、下游企业用信,常用工具有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包贴商业承兑汇票、保押商业承兑汇票、供应链买方融资、进口信用证等。这些融资工具都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质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都是充分的。但在对核心企业授信审查上面,应加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高负债率、多方担保的企业,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流动资产、营收、利润特别是现金的跟踪,加强授信管理。

(4)大型纺织企业应创新、规范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绍兴拥有很多大型纺织化纤企业,以及纺织原料加工企业,印染企业等,这些企业体量大,采购和销售金额高,但利润相对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纺织行业的不景气,除了成本高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及纺织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单薄的利润难以承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又在外贸订单上原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亏损,新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售价“偏高”流失。但对于纺织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变动,至少在生产周期内,企业是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加以防范的。举例来说,浙江远东石化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在原油期货上的多单和PTA期货品种上空单,可以规避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和PTA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又如服装生产外贸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做多人民币外汇期权,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因此,绍兴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金融人才,业务外包给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少量的资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纺织市场的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风险,避免业绩大幅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胜者为王,在同行业中胜出。

作者:王彩 金湖江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