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物学概念

药物学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5 14:53: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物学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药物学概念

篇1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科学性、严密性较强,并且有一定的实用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生物学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受到重视,所以学生对生物学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生物就是一门记忆和背诵的学科,并且传统教育也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程度仅仅依靠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对概念原理的抽象和概括。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重要概念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支撑作用; 学生在理解这个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对重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而不是靠记住的一两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实; 如果学生依靠自己头脑中的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可以比较长时间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有了这个框架,学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储存在这个知识框架中,知识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加强重要概念的内涵教学,它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起到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上,是《标准》的第七个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中的重要概念。投影的二级主题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体内容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改变是遗传和变异的实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和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上”。学生学习“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具体内容有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有遗传作用的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携带某种特定的遗传信息、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遗传信息等。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等为主的概念体系。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是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有遗传作用的是DN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位于染色体上。

(三)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的记忆上,认为众多科学概念是“死的知识”,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问题上,从而陷入了误区。《标准》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如:概念的再现、复述、问答、练习等加深理解,合理构建知识框架。如在学习“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中,使学生复述相关概念,通过归纳、比较,以此构建知识框架。

细胞――分裂――分化――组织――器官――植物体

篇2

1 设计探究活动,丰富感性认识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加速度的理解不透彻,可以说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分水岭。学生难以理解加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为此,在组织加速度这一抽象而重要物理概念的教学时,首先应该设计探究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探究活动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给学生提供背景素材的理论探究,也可以二者相结合。就加速度的教学而言,由于实验探究很难设计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速度变化快慢的实验,故而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素材。利用视频,使得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具体做法如下:给学生播放普通轿车启动时经过10 s速度增加到30 m/s、赛车启动时经过3 s速度增加到24 m/s、飞机以700 km/h速度飞行、运动员冲刺后减速,经过5 s速度由10 m/s变到零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而且速度变化的快慢不一样,为后续提出和探究问题奠定基础。

2 设计问题,探究概念

承接第一步视频中的例子,教师可以抛出如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1)上述例子中的轿车、赛车、飞机、运动员的速度有变化吗?变化的大小是否一样?

(2)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同吗?速度变化的快慢一样吗?

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快速准确地得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的表1。

完成表格之后,让学生分析表格,继续回答如下问题:

(3)速度最大的是?速度变化最大的是?

(4)速度变化最快的是?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确了飞机的速度最大,轿车的速度变化最大,赛车的速度变化最快。在如何比较速度变化快慢时,不少学生虽然获得了正确答案,但并没有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为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比较“快慢”的核心内涵,为后面定义加速度奠定基础。让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5)变化的多少和变化的快慢一样吗?如何比较变化的快慢?

(6)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多少?

在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往往会提出两种方案:第一、比较相同时间内变化量的多少,变化量大的变化就快;第二、比较发生相同变化量所用的时间,时间短的变化快。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上述例子中的轿车和赛车,用时不同,变化量也不同,如何比较变化快慢呢?比较就要有相同的标准,所以可以用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即比较单位时间内变化量的多少,或者用时间与速度变化量的比值来比较,即比较单位变化量所用时间的长短,但是由于后者不符合我们的日常习惯,所以一般采用第一种比较方式。经过上述问题的思考、探究之后,教师立即提出变化率的概念。

3 类比生活情景,提出概念

帮助学生构建了变化率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变化率的例子,让学生把生活中变化率的感性经验通过类比迁移到速度变化率的理解中来。可以列举婴儿身高增长的例子,来辅助学生理解,以国家卫计委的男婴身高标准中位数为例,男婴出生时身高中位数为50.4 cm,1至4岁男婴身高中位数如表2所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得出“男婴的身高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加得越来越缓慢,变化率越来越小”的结论。

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探究活动:往形状分别为圆柱形、漏斗形的2个空瓶中匀速加水,如图1所示,让学生体验水面高度随时间增加的变化情况,并分别画出加水时间和水面高度的大致图像,以此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变化率的理解。

学生理解了变化率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速度变化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变化率,也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我们就把速度的变化率叫做加速度,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交待定义式中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并分析加速度的方向及物理意义。

4 对比辨析,理解概念

概念抽象而难理解,而且学生容易和相似的其他概念混淆,为此就加速度的学习而言,有必要把它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作一个对比,让学生明确这些量的区别与联系,并和其他同学通过讨论完成表3。

为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在完成表格后,向学生抛出如下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一定大吗?

(2)加速度为零的物体其速度一定等于零吗?

速度等于零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等于零吗?

(3)速度变化量大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大吗?

加速度大的物体其速度变化量一定大吗?

(4)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同吗?

5 联系生活,升华概念

物理从生活中来,也落脚于生活,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学习概念之后教师还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就加速度概念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下两个例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1 计算下列物体的加速度:

(1)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运动,经10 s速度达到108 km/h。

(2)沿光滑水平地面以10 m/s运动的小球,撞墙后以原速反弹,与墙壁接触时间为0.2 s。

例2 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国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若将房价的“上涨”类比成“加速”,将房价的“下跌”类比成“减速”,据此,你认为“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可类比成( )

A.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

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篇3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知识最为本质和中心的地位,《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内化概念,进而关注学生重要概念学习的可持续性,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立足生活实际,建构概念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走向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概念,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从感性知识出发,上升到理性知识,自主建构概念,同时尝试应用所学概念解释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在学习“血流的管道――血管”时,首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体检时抽血,你知道针头插入什么血管?请大家摸一摸自己腕部的脉搏,看一看自己手上的青筋,这又是什么血管?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探索动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加深对三种血管特点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第三,让学生阅读书本,完成导学案中有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第四,利用课件介绍三种血管,通过教师的讲授,厘清学生困惑的地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样,通过设疑激趣――动手实验――自主学习――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突出了“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最后,进行概念拓展应用――你手中只有大量的纱布、止血带和消毒药水,当遇到毛细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的病人时,你应该怎样急救?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概念处理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充分体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二、注重知识衔接,认识概念

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编排的实际情况,注重前后教材的衔接,对有的概念不要急于下定义,待学完后续相关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概念,让学生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受。比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的重要概念,初一年学生仅学习了细胞的结构,还没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对他们而言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学习这个概念时,应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如手机充电、汽车加油、人吃饭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这一概念。学生在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后,对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有了认识。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实质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归纳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不同作用,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促进学生对前面的“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这一概念的认识。

三、动手探究,理解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理解概念形成过程,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重要原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梳理这一概念中所涉及的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等物质以及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等能量,请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系列实验,了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尝试设计实验,并讨论和完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被激发。其次,对实验材料、内容及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学生动手探究的机会。在进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除天竺葵外,多准备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探究不同植物在相同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否相同,从而选出最佳实验材料;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时,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还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内容。因实验装置有限,无法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因此,由兴趣小组的学生事先完成实验,拍成视频,上课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讨论题进行思考、讨论,同样收到不错的效果。将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为探究实验,设置黑暗条件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几组实验,通过实验对照,探究光合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氧气?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样多吗?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光合作用概念。

四、突出关键词,梳理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经过认真推敲并具有特定意义,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生物学概念的关键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厘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关键词入手。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为例,本章涉及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等。如何让学生既掌握这些概念,又能注意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概念网络呢?教师讲解生物圈概念之后,请学生找出关键词即生物、环境,接着指导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大量事实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生物既适应环境,同时影响和改变环境”,可见生物与环境是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接下来进一步分析生物之间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学生通过图解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学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在学生复习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生物与环境这两个关键词,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进而构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是密切联系的,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在学习相关的概念时,通过对关键词的多次强化,学生很容易梳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五、利用导学案,应用概念

篇4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恰当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效果会非常好。比如,为了讲好机械运动这个概念,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现象,如街道人上人的移动,太空中天气的运动等等。通过对生活中这些现象的感知,我们得知,机械运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借助这些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含义:物置随着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借助生活经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我们的物理学科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学好了物理,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同时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电器的使用,学习电学的一些知识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使用电器。

二、借助比喻手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比如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我就结合人的惰性举例:如早晨赖床,暖暖的被窝,舒服的感觉,谁也不愿意改变,因此,起床变得困难,那么,一切物体也和人一样,具有“惰性”,只不过这种“惰性”表现为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这种“惰性”就很难改变,即使受到了外力的作用,物体依然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惰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惯性与外力无关。这样的教学形象而生动,自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借助问题探究进行概念教学

有时候对于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概念进行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还是以“惯性”的教学为例,我就设置了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如,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到最终得出答案,学生加深了对惯性这一概念的理解。

四、借助实验演示进行概念教学

由于实验教学比较直观,通过实验演示可以更好地将概念的本质属性表现出来。因此,物理教学中,我就经常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概念。有些比较简单的实验,所需器材生活中就可以找到,我就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操作;有些实验比较复杂,我就会和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搜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这样的实验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讲解“惯性”的概念时,除了演示惯性小车的实验外,我还安排了以下实验,让学生当场演示。(1)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2)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通过这些简单并且易于演示的小实验,就将惯性的概念讲得清楚、明白。

五、善于对比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篇5

二、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在重要概念传递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发现,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实验探究课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如下:①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饥饿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②取一部分遮盖的叶片,去掉遮光纸片;③把去掉遮光纸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④(实验前教师要交代清楚隔水加热和碘遇淀粉变蓝的现象)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⑤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的颜色变化;⑥提问: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绿色植物制造了什么新物质?⑦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探究实验后,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能加深对相关知识意义的理解,促进对概念的意义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进一步讲述:现在知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二氧化碳;产物:氧、有机物(贮存能量);条件:光。那么,光合作用是在绿叶的什么结构中进行的呢?(视频播放:恩格尔曼实验。分组讨论并回答:好氧细菌为什么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呢?)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45-01

生物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通过重要概念连接起来的,作为主线,只有形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促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同样的,只有加强对生物学中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真正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实现重要概念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1生物学中重要概念的界定及重要性

1.1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概念的定义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不同于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则是更高度的概括并提炼出学科的核心知识,具有统摄一般概念的性能。在初中生物中,重要概念有许多个,而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有50个之多,这充分说明了重要概念在教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

1.2重要概念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生物初级阶段的初中生物,其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落实重要概念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者构建重要概念的完整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概念其实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和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的核心位置,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并相互组合,构成了初中生物学科的结构骨架。作为生物学的基本框架,它们连接了基本的事实、原理及规律,并支撑起了新的事实、原理及规律。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深入浅出,使学生尽快内化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实施方法

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就其教学实施方法而言,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方可。就老师来说,一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要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特别是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能力。二是要注重对学生正确概念的传授,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理解重要概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其定义。具体方法如下:

2.1帮助学生理清重要概念的本质。

掌握重要概念的首要前提便是正确理解其内涵。要理清其本质,摒除掉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误会的模糊字眼。比如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而言,它的定义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蒋志刚曾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将其表述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物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中的定义很是不同。对于这个不同的概念定义,我们就要积极的帮助学生,理清其是属于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抑或是二者兼具,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

2.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构建图的价值。

重要概念的构建图,是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极高的价值。重要概念构建图中每一级的知识之间都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呈网络式的结构很好的将学科里众多零散的知识点连为一体,建立起一个体系。其基本框架不会随意动摇,随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会不断的快速发展并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高价值的构建图。

2.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区别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它们的区别则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则是生物体内的细胞通过分解糖类以获得能量。

特别是对于相似的重要概念的区别和理解,最好的办法,一是创设特定的生物实验情境或活动情境。概念学习和形成的过程其实是对事物探究的过程。老师将概念教给学生,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的情绪和状况,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因为生物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使学生从生活探究活动中理解、总结并归纳出这个概念,引导并促进学生更好的实现自主学习。二是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或教图,或挂件,或自制的工具,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以进一步的掌握不同的概念所呈现的不同现象,特别是其本质现象。

2.4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能够运用,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自身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的学习情境中,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促使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3生物学中重要概念教学的启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科学知识和产品的影响。科学生产为我们带来的利惠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仍会碰到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问题,如我们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所在的生物圈中物种灭绝的数量越来越多,转基因的植物越来越多但其带给我们的安全问题尚未明朗等等。因此,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白重要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到的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充分解释清楚我们周围所存在的事物,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并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重要概念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技能,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的养成,让学生更加关爱自然、关心世界,关注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杨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22-26.

篇7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活动大都是可以通过概念性变式来完成的。好的概念性变式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去把握住数学概念的本质,使新旧概念建立联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一个不完善的概念性变式却适得其反。到底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概念性变式呢?在这里笔者认为在实际数学概念变式教学的设计策略中,以下五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概念变式的设计要紧扣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中学生经常被一些非本质的现象而迷惑。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新概念,在设计概念变式时就必须要紧扣概念的本质。

例如,我们在高中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函数的概念性变式训练时,要把握住:①函数的定义关键在于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而与函数中用什么字母无关;②函数的对应法则不仅可以是解析式,还可以是表格、图像;③谈论函数一刻也离不开定义域,有时没有给出定义域是指自然定义域; ④函数必须满足对于定义域内的每个自变量的值都有且仅有唯一的因变量与之对应。我们就可以设计如下的函数概念变式训练去把握函数概念的本质。

变式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函数那些不是函数?并说明理由。如是函数请指出其定义域。

当然在实践教学中,不能一味由教师讲解,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再由教师适时引导,最终使学生可以多角度去把握住函数概念的本质。

二、概念变式要从新概念的背景出发,并去适合乃至去改造旧认知结构

我们认为数学概念所蕴含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总有其来龙去脉。因而我们在针对新概念的变式设计时,要从形成新概念的知识背景入手,将认知和记忆的材料转化成新概念,形成问题的假设,再通过概念性变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知道高中数学上的某些新概念是由旧概念发展、演绎而来,如映射的概念是由函数的概念发展。在设计数学概念变式时就得从新概念的来源出发,通过变式来设计问题情境,从情境让学生体现概念形成过程。

对于中学生而言,本身就已形成一定的认识结构,为了把新概念融入进去,设计概念性变式时必须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他的头脑里,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或把新学习的概念归纳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位置上,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概念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从而获得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所组织起来的良好的认知结构就便于对新概念所蕴含的知识进行存储和提取。

例如,向量这一数学对象,它就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具体的说,向量来源于实际问题中的力、速度、位移等量的研究,是对这些量的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但是又与这些量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因而我们在设计向量概念性变式训练时要从力、速度、位移等量开始入手,引导学生从力、速度、位移等量的个别属性的认知中形成对这些对象的共同属性的认知,产生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得到向量的概念,并把新的概念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使学生掌握向量的概念,并会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三、概念变式要有梯度,注重循序渐进

教师在设计变式时要先分析弄清楚学生的起点状态即起点能力。学生的情意即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包括学习兴趣、动机等),在了解这些情况下,所设计的变式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只有设计合适难度的变式,才能可以给学生一种挫败感,当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奇偶函数概念教学中,我们看样设计如下的变式:

对于变式4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如果直接让学生解,学生基本上都无法解决,那么学生就会畏难不前,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采用了上述的变式循序渐进,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四、概念变式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参与,允许学生有犯错的自由

在实际变式训练的教学组织中,尽可能得先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并由教师适当时加以引导。通过合作学习来掌握概念。

变式的设计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注重学生参与。学生参与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要允许学生有犯错误的自由;有探索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成功的一面,并对此加以鼓舞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时在设计变式训练时,不妨在课前布置下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媒体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去搜寻,相互交流、讨论、归纳、拓展,再由教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全班师生共同解决。如此可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概念变式“贵在精,而不在多”

我们知道针对概念的数学变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我们为了“熟能生巧”而设计大量的变式训练就是不合适的,数学练习的次数不能决定变式训练的强度。变式过多,这样会使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会出现厌烦的情绪,会使学生降低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概念变式时要“贵在精,不在多”。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变式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大量具体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才翰.数学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

[2]曹才翰.数学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29.

篇8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物理概念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概念时,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例如讲“导体的电阻”时,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留意观察: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决定于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并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值是一个恒量。其次,换另一个导体做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另一个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另一个恒量。由实验可知,对任一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是一个恒量,用R来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R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再进行直观教学,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加上电压V时,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强度分别为I甲和I乙,我们发现,当R甲>R乙时,I甲<I乙,这就说明R这个恒量可以用来表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公式R=V/I量度,这时必须进一步揭示本质:导体的电阻不是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决定,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通过直观形象教学,抓住现象的本质,物理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了。

二、破难点,抓关键,强化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的概念,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例如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通常用B=R/IL来表示,我们决不能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误地认为B跟F成正比,跟IL成反比,因而得出F越大,B越大,F等于零,B也等于零的错误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值F/IL是表示磁场强弱的一个物理量,与F及IL不存在正比、反比关系,B是由磁场本身性质决定的,与试验电流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通电导线的长度及电流强度大小无关,突破了这一难点,这样就可避免学生产生“通电导线不受力的作用时磁感应强度等于零”的错误概念。

三、分层次,抓阶段,完善概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所以讲概念要循序渐进,不能越等而进、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力”的概念,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到高中才进一步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由重力到弹力、摩擦力,进而到万有引力。由力学中的常见三种力到热学中的分子力;由电场力到磁场力;由宏观上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到物体与物体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场发生相互作用,我们讲力的概念、就要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如果试图在初中或高一就过早地要求学生对力的概念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就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会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四、巧设疑,抓练习,巩固概念

通过置疑法,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辩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概念的掌握更加精确与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说,练习也是形成概念的延续。

篇9

本文仅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向曹则贤教授学习,试图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的视野和方法,并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物理世界.下面,介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几个实例.

1咀嚼第一概念――“物理”,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打开通往物理的大门

什么是物理?很多学生在“物理难学”,又“潜心难题”的时候,很少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很多老师也对这个“第一”概念了解片面、重视不够.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语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在高中物理第一课中,如果让学生流失对“物理”这个概念的深入认识,不啻为一大遗憾.

物理,英文physics(physis)来自希腊语Φυσικη,意思是“关于自然存在的事物”.亚里斯多德把科学理论分为physics,数学和神学三部分.他所谓的physics,又被称为自然哲学.Physics为何被翻译成“物理”,显然糅合了中国的文化意境和汉语言文字的特色.物理在汉语中理解为关于一切自然存在之道理;中国古代有存在“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格物,即了解事物先从表象的地方开始;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可以总结出的理性知识.基于以上的说明和理解,将Physics翻译成“物理”是有充分理由和中国传统特色的.

在了解了物理这个概念如此丰富的内涵后,我想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重视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让我们来咬两口“物理”这个概念吧.

(1)“物”指宇宙万物,泛指物理学研究的物体、现象、事件等,具体指研究对象.所以,在进行物理研究中,首先必须有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明确研究的对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学习物理很久的一些同学,在研究物理问题、列出物理方程的时候,经常表现出对象不明确甚至张冠李戴的错误,有点还陷入一种“雾里”一般的状态.确定研究对象是我们对“物理”这个概念“咀嚼”出的第一点“甜头”.

(2)“理”指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等.由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现象很多,所以很多同学,生搬硬套、片面理解、胡乱列公式,最后导致一种“无理”的状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物理规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咬”出的第二个内涵.

由以上的“咬文嚼字”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和理的良性互动,感受物理的辩证统一,感受实践与认知的循序进步,体会“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的魅力.还可以介绍将“格物致知”提升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大的密切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指引学生走向向他们徐徐打开的神秘物理学大门.

2分析规律概念组成、分类,自然引入新课,形成知识系统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导入过程中,我们对“运动”这个概念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开篇第一节就能尝试用“咬文嚼字”去严格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感受物理概念的结构之美.

什么是“运动”?即机械运动,课本定义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理位置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一是说了两个物体“物体”和“其他物体”,一方面研究运动要注重物质性,另一方面为了突出物体的物质性(质量)这个主要因素,我们将如何处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其他因素?将如何建立研究物体的模型呢?二是如何理解“相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用来作为“相对”标准的“其他物体”是什么呢?三是“位置的变化”,应用数学来处理物理问题是我们高中阶段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可以具体应用什么数学工具来研究、表示“位置的变化”呢?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采用对物理概念、规律拆分的方法,逐词“咬文嚼字”,将课题内容自然的指向了“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探究的开始就将一种结构严密、紧凑的知识系统定性的映射到学生认知的心里.

“咬文嚼字”既让同学感受一种概念学习的方法,同时又能加强物理概念的比较,使概念清晰、知识系统牢固.

3咬住概念疑点不放,降低初、高中梯度,铺就物理学习成功之路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的学习中,介绍、探究学习完各个知识点以后,一般我们还会就“位移和路程”进行概念的比较,我们会总结出一句话“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因为很多同学没有重视和认识到初高中的衔接的梯度,没能及时的把初高中的知识联系、对比,所以很多高中物理的初学者,对“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这句话理解简单、困惑.下面,我们就来对这句话“咬一咬”、“咀嚼一番”.

(1)指出了位移和路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暗示了初高中物理梯度的存在,应该引起每个同学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在这句话中,我们比较的是位移的大小和路程,而不能把位移和路程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统一.

篇10

基于多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继承和改进概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任何一个完整的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才能牢记它,应用它。

如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其外延是:①太阳能(光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水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淀粉等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④氧气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⑤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⑥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⑦光合作用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

当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增加植物的产量;为何新疆地区的瓜果异常甘甜;如何通过增加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来增产增效……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抓住关键字词的解析,把握概念的精准

从概念的基本构成上看,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

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用一连串的提问,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

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变化的结果是什么?―物以类聚。形态相似、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于是形成了组织。

推而广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三、构建概念图,系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自己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对染色体、DNA、基因、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概念图来帮助学生记忆其间的关系:

可见,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

四、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篇11

重知识的概念讲解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只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机械化的记住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概念的曲解,不利于他们利用概念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实现感性认知、系统认知、主动认知、正确认知呢?

一、重概念的导入过程,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只有获得了感性认知,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知。这就需要生物教师注重概念的导入过程,通过恰当合适的导入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时引入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在解读事例的过程中认知概念。例如在染色体组概念教学时,教师在导入这一概念之前,可以将这一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中都蕴藏着染色体组的知识,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粉笔盒做文章,教师可以在讲课前随机抽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每种颜色的铅笔取两支(要注意保持同种颜色铅笔长度的相同)。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两组,这两组每组都有这三种颜色的铅笔各一支。将这种分法下所形成的组作为细胞中的染色体组。然后让学生观察染色体组的特点,学生会发现一小组三种颜色的不同粉笔中,它们的大小和颜色是不相同的,继而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染色体组组内无同源染色体,而每组粉笔中包含不同颜色的染色体,即表明一组染色体可以携带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通过这种由生活问题概括出概念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概念之前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让他们对染色体组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认识,这样他们再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就会容易得多。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获得概念的系统认知

每个生物概念作为系统知识,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系统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知道概念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要让他们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而非概念本身。例如在环境容纳量教学时,当学生有了对这个概念的表象认知,知道了这个概念的主要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针对概念中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这个约束因素,引导学生去猜测,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这个容纳量会不会改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获得对环境容纳量的条件认知,进而巩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生态系统教学时,通过概念内容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写出和说出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菜市场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让他们用所学的生态系统概念知识去判断这一问题。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认知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有营养关系的整体形成的,其各成分之间可以是捕食关系,也可以是寄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定义生态系统,理解此概念,形成系统认知。

三、注重概念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获得主动认知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些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概念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旧知识的记忆情况,还应该关注学生能否进行知识迁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概念讲解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概念知识,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过程,要在迁移中架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例如在群落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种群概念,然后深入引导,让学生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并不是只有一个种群,事实上,有许多种群,这些种群相互作用并且生活在一起,然后就形成了群落。通过这个迁移过程,顺利搭建了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群落概念知识,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概念学习时会主动思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他们全面掌握知识。

四、注重概念的归纳过程,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