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4:53: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论医学的人文精神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功能各异,但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整体的两翼
人类的行为既要合目的性又要合规律性,人文为其合目的性提供基础,而科学则为其合规律性提供基础,两者互补才是行为合理性的保证。然而,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许多道德、伦理、贫富、环境等问题。于是,历史上的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以形而上学的态度各执一端,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的这种局限性,虽然历经批判在理论上呈衰微趋势,但事实上的分离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呈扩大的趋势。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分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社会对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经久不衰,而培养劳动者的高等乃至中等、高中教育又分为文、理等学科,学生们为了就业谋生往往又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对智力开发、专业知识的灌输趋之若鹜,而对于诗书礼乐、传统经典、人文关怀、如何做人之类的人文教育实际上不够重视,特别是理工科类院校,不仅人文类必修课程开得少、不系统,即便是不得不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上也常常打折扣。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全面的。
造成这种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状况的根源是文化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两者长期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实质上分离的现象还有理论支撑而加剧分离倾向。实践证明,这种“互相包含、难分彼此”的统一论,更加剧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边缘化。所以,越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要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协调,由此,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协调发展。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的高度出发,在教育实践中确实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的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
知识经济的综合性,要求现代教育必须是文化科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能力培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必然要求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不仅需要我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科学家、发明家、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拔尖人才,以带动和促进全民族科学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但是,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知识,还应当包括人文知识,即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往往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所以,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受教育者具有厚实的科学和人文的知识结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通过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相统一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基本原理或观念层次上的相互启发,也可以是方法层次上的互相借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相统一的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是学科上的整合与重构。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门学科都必须兼具科技与人文的丰富内涵, 任何单一学科发展都有碍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体的统一。比如医学,它的形式是理学和工学,但它的本质是人学,在学科整合上必须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比如建筑学,它是集力学、数学、材料学、地质学、美学等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具备了建筑学与美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才能设计和建造既坚固耐用,又美观漂亮;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建筑物。通过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作进步,推动了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那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既有人文方面的精神,又有科学方面的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使得人们在对待科学技术问题时,既能够遵循着科学精神,又能够顾虑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着用一种人文的精神来观察和正确处理科学技术的自身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的各类社会问题;在处理各类人文问题时,不只遵循着人文精神,也遵循科学精神的指引,使人文精神体现更多科学精神,能够在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人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时代价值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应用价值在于使人成其为人,教育的发展在于通过改变人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传统的教育观受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的影响根深蒂固,破坏了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发生扭曲,割裂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协调,也使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不完善。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上述两种教育观的历史影响依稀可见,尤以科学主义的教育观根深蒂固。虽然也有不少人只关注心灵、情感、人格以及个性的发展,对科学知识一知半解,没有真才实学。但主要的倾向是不少人只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的专业,而轻视基础理论和人文学科,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训,从而出现了智商高而德行低、学历高而修养差、知识多而能力差的现象。“知书”而“不识礼”,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脆弱,逃避现实,容易走向极端。这说明,如果教育只讲科学不讲人文,或是只讲人文而不讲科学,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克服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就是改变教育理念,通过加强科技与人文的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戴森在他的著作《宇宙波澜》中有一个鲜明观点:科学与道德主要之点是科学要充满人文关怀。杨振宁博士也认为,科学家每一个人的活动都听命于某一种心情,这就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说:如果我们退一步问,我们所钻研的这些问题的深远意义是什么?每一项研究结果的长远价值是什么?那么,我相信基本的、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不会取决于为了科学的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这是关于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典型诠释。特别是当今科学研究对象已不仅仅是天然的自然,而是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社会化的自然。这种变化在性质上主要恢复和保持人的整体性,消除科技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变化,如果科学工作者没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指导,就很难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情况在生物学、医疗、心理学、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最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但据南方医科大学郑木民校长主持的一项科研课题的调研显示,90%的医患纠纷是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人文关怀造成的,纯技术的因素只占10%,这反映出加强对医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为确保现代化的快速实现,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首要关注点是处理好人的素质问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首要价值,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22-02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
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Medicine is a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highly integrated disciplines,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is humanistic ca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spirit in medical education,and expound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medic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ng a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care spirit;Medical education
人们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渐成熟,医学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的生物模式转换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认同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特点是人文关怀[1]。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要求[2]。注重"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精神,在医疗实践中实施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所以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医学教育必备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医学教育前进的方向。
1 当代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尽管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已被认识,但临床医疗领域及医学教育中仍存在着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1.1重技能,轻人文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着突出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医学院校在教育中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社会对于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衡量标准更多的关注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和熟练的知识技能上,因此医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和技能操作的考试成绩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而人文社会课程的学习多流于形式,有的医学院校甚至对人文社会课程进行了压缩,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就能够应付考试。这不仅使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难以培养,而且也影响到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3]。
1.2缺乏沟通能力 医学是一门需要与人沟通交流的学科,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医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临床实践、诊治活动等都离不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医学生与患者沟通不够,甚至一些医学生由于缺乏技巧,影响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因此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实践及医疗质量。目前的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在大学期间有的学生常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同学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他们很难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融为一体,以至于缺乏合作精神、自制力及协调力。
2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
2.1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首先要纠正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缺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学生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热爱医学事业,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来对待临床工作,推动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形成[4]。其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使他们有机的统一起来。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医学中技术至上的观念,寻求技术运用的人文精神。对人文教育的课程要加大改革力度,不要让课程教学仅限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而要多采用一些切合实际、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
2.2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潜力,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医学院要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潜力,在专业教育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让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内容渗透进专业课的教育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人文关怀精神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邀请一些有权威的医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例如介绍医学生人文素质、如何当好一名好医生、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等。专家教授人生阅历丰富,对医学理解深刻,并且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将医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讲解深刻。学生们将从系列讲座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另外可以把医学生人文关怀列入到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教师可以对医学生在实习中的人文关怀、医德医风表现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可以作为实习的一项考核指标,并与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相关联[5],为医学生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环境的熏陶。校园是与医学生的生活、学习休戚相关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还需要从文明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民情,例如到孤老院献爱心、与希望小学一帮一、无偿献血等。做好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奇.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
[2]卢建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4):38-4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之一
中医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这种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医理论是与自然、人文哲学分不开的。中医崇尚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人文从来都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医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太明显,反而使这种人文精神变得不容易理解传承。西医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中西医结合医学充分吸收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又互相弥补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进行补充和结合,正切合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中西医结合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往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疾病的诊治方面,却没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进行结合。其实,人文精神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虽然现代医学对中医扶正疗法还有偏见和怀疑,但事实证明其对肿瘤化疗患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归功于中医扶正疗法的确切疗效,另一方面扶正疗法对肿瘤患者自信心的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对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人文意义和临床意义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单纯西医无法实现的。再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中西医结合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对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属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西医要用实验去解释并证实,从基因、细胞等微观现象去推论人体、疾病等宏观表现,这种思维的局限使西医的发展摆脱不了现代技术的束缚,并且西医把人文精神与医德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而中医理论恰恰相反,它以人为核心,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都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把人文属性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体现[3]。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人文与科学融合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特色,这一人文内涵符合人类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是医学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应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人文属性,理解和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地在西医基础上加上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验证中医的真伪,而是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论层次,认可这门医学学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给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帮助,使患者从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
1.3满足社会对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驱除疾病,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义的关怀[4]。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文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医疗现状。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西医冰冷的仪器检查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改变技术至上的诊治模式,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需求要求诊疗过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缓解医患矛盾,是满足社会对医学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两个基础和一个临床”或“两个基础和两个临床”这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或是缺失[5]。人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院校课程稍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诗词欣赏》、《西方文化》、《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医古文》、《周易》、《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律》、《医学伦理学》等都是可选择的人文课程。各个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比重都比较小。河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该专业开设《医古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中医药该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医古文》、《中医古典医籍》。总体而言,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时较短,占总学时的比例大多数院校在7%-8%之间,平均约为7.45%[6],与国际水平相比严重偏低,如哈佛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20%以上[7]。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一般无法应用到医学实践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下,对医学人文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问题,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对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人事调配、课程设置、资金预算等方面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2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识薄弱
应尽量减少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强化中医教育及古汉语教育,并把传统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国学等纳入教学计划中[9]。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中医科学价值的精髓,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真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中最易忽视却又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3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习中,因为专业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内科病的比例会更大,长期面对满脸病容的患者,实习医生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诊疗技能,怎样应付患者提问,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在的实习医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对陌生患者的时候,不能表现出应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2.4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为人师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讨
3.1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包含医患沟通、医护关怀和心理治疗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指导,以解决病患需求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注重教、学、用的实际效果,可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前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临床医患沟通案例,尝试与病患交流沟通,分析讨论并给出报告,切实感受和学习处理过程;后期可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与真实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实践。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注重传统中医人文教育,学习诸如著名医家事迹及其著作,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塑造大医精神。另外,人文课程在课时上也要适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贯穿在各个学期中。
3.2在中医与西医结合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
中医传统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灵魂,融于整个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深层次认识中医学、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3临床实习是加强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临床实习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践行人文关怀的直接机会。在实习中,感受医者仁心,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学医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在实习医院定期开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含从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况和感受、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和临终关怀等,到文化、隐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都应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习。在临床实习中加大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可以通过带教老师打分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综合评价。
3.4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如举行人文素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增加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把发表与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10],从思想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人文素养高的从业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人文的力量。
作者:孙杰 于涛 宋丹 吴英杰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华.科学人文主义与中西医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伦,阎秀菊.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6-437.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23(4):10-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萧婷,刘涛,汪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08-01
人文精神提倡把人的地位、尊严、价值、权利及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加以关怀。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具体体现为对生命和健康的长远关爱,用心去帮助人、抚慰人。因此加强医生的人文内涵,激发医生人文精神的展现是临床医疗实践的迫切要求。在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医学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都不可分割。因此,在科学和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应当尽可能多地回归临床。
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传统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被称为“仁术”,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地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在非典危机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骄人的光芒。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时代最强音。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一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里当然也包含着人体与情志、人体脏器与情志之间的关系。情志,即“七情”、“五志”。古人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喜、怒、悲、忧、恐,叫作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改变可能使人发病,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2 医学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发展至今的应有之义
临床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此,临床医学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维、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利维护和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医学的对象是人。因此,这就决定了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而且要做到正确了解疾病、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知识性的体现,更是完整地把握疾病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至善论这种医学的异化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充分地显示出医学已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从在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倾向,向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照料。
3 临床医学要切实重视和彰显医学人文精神
3.1 人文医学指导治疗。为了真正使治疗达到“好”的要求,就要在“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作为临床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因此,尽管在临床上不以训练哲学家为目的,但要求医生把握理性思维,掌握认识医学发展的规律、特征的方法,让医生自觉地按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研究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问题;临床上不以培训伦理学家为方向,但要使医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并努力工作;临床上也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宗旨,但要求医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临床上不以造就法学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应有权利观念和维权意识,依法行医,尊重病人的基本人格权和身份权,并维护自己的权利;临床上不以心理学家为指向,但要医生掌握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方法,使医生将心身疾病的防治作为自己的职责;临床上不以练就社会活动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善于沟通和交流,并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们群众的健康水平。
3.2 切实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学习先进文化,树立先进理念。作为临床医学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医院,应切实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之中,应把医务人员学习、掌握生命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作为技能训练和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及并深化人文知识,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要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切实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从而树立以德为本、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理念。
二是管理者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医院管理者除自身应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成为医院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及措施办法中,在服务全院的工作中处处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样既可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凸现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三是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病人在知情权、参与权、隐私权及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和满足这些要求,就是要让患者在就医诊疗的全过程中,都能感触到尊重、关爱、公平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孙思邈.大医精诚?千金方[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
[2] 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5
参考文献
[1] 贺红梅.心理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109-110
[2] 易玫馨.心理护理在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3):194-195
[3] 花红.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96-97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的现代化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光荣任务,科学的深入探究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医学的研究领域。但随之也出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错综问题,例如医学教育的知识化、技术化和工具化使医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人文修养,医学教育缺少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性化;医学生哲学素养差、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水平低。而真正的医学人才除了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富有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瑞士学者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认为“探求自然界现象的唯一之道为哲学,医者而不知哲学者,实由旁门潜入而杀人,乃与盗贼无异。”因此,作为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和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智慧
随着人类疾病谱、致死病因不断的转变,医学及其相关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面对当前医疗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突出问题,例如医疗费增长过速、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显著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以及解决纠纷的艺术都需要正确的哲学理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应该拥有一颗懂得尊重生命、理解他人需求的职业修养和人文智慧。
二、哲学指导医学,并服务于医学
我国心血管病学青年学者郭航远教授曾谈到:“医学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并不能飞,即使勉强飞起来,也不可能飞得很高,非得很远,费得很安全。哲学把握和指明医学的方向,人文柔化和修复医学的创伤。医生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医生不能行医,即使勉强去行医,也不可能成为大医,成为儒医,成为名医。”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试图获得某种终极至上的真善美,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从而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的本质是反思、批判,是创新,不断克服片面性,能够全面地、发展地认识问题,从而促进事物健康良性地发展。这正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要的,当代医学前沿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尤其需要哲学的指导。因此,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价值,首先要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哲学素养,从而指导医学生的医学学习和研究。
哲学倡导理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探究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对医学的发展有卓越的辩证思维和预见力量。哲学的研究发展及时转化为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卫正勋在《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思维方法》一书中就这样谈到:“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认识一个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作用。”
因此,只有重视和培养医学生的哲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其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造就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三、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我国传统的仁爱精神追求人与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对生命的爱。同时,人的生命问题也是生命伦理学和西方生命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
所谓生命伦理学,即以道德价值和原则为标准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医疗道德和伦理问题也逐渐突出,例如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人体器官移植和临终关怀等问题。如何保护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合理使用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医疗仪器;如何规范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合理利用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应该成为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关切的中心展开哲学的探问和思辨,从而形成的整套学问的钻研。医学是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从狭义上看医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功能的极限恢复。也就是说,医学事实上也是一门关乎生命的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教育者不能仅仅满足受专业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而要直接切入“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也就是直达科学与人文之生命。既要关注学习对人的外在功利的意义,更要重视学习对人的内在生命的意义,包括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由幸福的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
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从医学本身来说,它首先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有着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命的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有着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医学则是哲学实践者之一。因此,医学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在医学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之外,也要注重学生培养哲学思维能力,领悟哲学理论,深入挖掘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强化医学教育内容的哲学渗透,强化哲学在医学教育坐标体系中的基础性、前导性位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哲学讲座、人文沙龙、读书活动等方式全方位进行医学与哲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核心,即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
二、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人文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达到20.0%~25.0%,英国、日本也占到10.0%~15.0%。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大约占到总教学时数的8.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医学生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修、基本原理概论等都是基于理论学习,却也占据了人文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有一项针对我国10所护理院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中开设人文课程最少的仅有6门,仅占教学时数的6.2%,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也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1]可见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水平依旧比较落后。殷小平曾以“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仅占25.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2%,‘不满意’的学生占19.5%。”此外,在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作者指出:“学生们反映,即使是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许多也是徒有虚名,教室并未讲出有吸引力的内容。”“学生们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73.9%)、交互式(61.2%)和小组讨论(44.2%)。事实上,枯燥的理论不仅很难将鲜活的人文精神点燃,而且必然促使医学最终对医学精神本身的背离和异化。”时代与生命的对医学生的要求是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收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少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更是带着这个行业在社会中有着高收入的功利色彩。“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后面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他们在踏入这个业甚至是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所强调的学习内容。专业知识是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伦理实践,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利用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相辅相成,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与关怀。可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滞后,“医者仁心”的传统道德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目前社会上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关系紧张,人们对医生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医患纠纷屡见不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如医疗条件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等,但其最根本原因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校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一组组震惊人们眼球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都是对我国医学教育敲起了警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呵护、关怀。
四、人文精神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启示
首当其冲,是要调整人文精神的课程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味。第二层面是使医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珍视人喝生命。第三层面是融人文精神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的同时,发挥人文力量对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把这种提升带到今后的实践中,把握医学这一生命科学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只讨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让它作用于我们的信念,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实现。因而各医学院校应该发动各项可利用资源,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与课后的实践中,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培养出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2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在医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有利于对现代医学进行完善。随着医学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人文性的强化和深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学技术持续更好的向前推进,这样也有利于对疾病痛楚的认识更人性化、控制和治疗也更加完整,医学对人类生活的价值也就越来越明显。但是也因为这样,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医学的人文价值则置之不理,严重阻碍了医学人文精神的进步和提升。在实际生活有很多因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不良现象,比如:医患之间的平等地位失衡、医生的职业道德下滑、不必要的医护检查等现象数不胜数。医学要想在教育中引入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在社会强调构建和谐氛围的大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都是理论的具体要求。和谐包涵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全球化进程加速,医学教育的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由于专业的特性,医学类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人文素养会弱一些,促进医学学生的人文发展更为重要。医学教育培养对象想要更加全面的发展,则需要有更合理的知识体系、需要积累更丰富更人文的知识、当然还需要自身医学专业的水平,努力使自己能够做到从生理、心理、病理等多方面对待医护对象,能做到从生理、心理、病理等方面多角度钻研问题,用专业和医者爱心对待医护对象。所以,培养医学教育对象的人文精神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3在医学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
端正观点,确立人文精神培养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我们必须明确医学教育与其他所有教育一样。在培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做人。要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出发,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确立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每位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身体力行,确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培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关键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进修深造。另一方面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该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加强对人文学科教学的量化考核,加大督查力度,吸引临床教学教师参与人文课程的教学,以提高整个人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议由教育部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培训和专业认证的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由财政部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培训,每所医学院校给予一定的培训指标,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的专业化。
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反思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这不仅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与时代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转变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1.1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1.2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1.3人文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热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生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使命。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应该摆在首要的位置。
2.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医学教育只有在重视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才。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医学的人文属性必定使医学突破以往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涉及到了社会、心理、伦理、哲学、环境、经济以及法律等人文社会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面对病人,医务工作者既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慈善的爱心,只有与病人充分地交流合作,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真正知晓疾病的根源,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去治愈病人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医生素质的最好体现。
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必修内容,要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使施教者明白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同时也是“通才教育”,使受教者明白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精神支持、动力源泉。
3.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医学院校应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人文科学课程。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3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医学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而脱离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还表现在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在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的诊疗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职业道德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医疗道德中已引入了自主、竞争、平等、公平等思想观念,但同时其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有所抬头。不少医护人员对病人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生、冷、顶、硬、碰、推的现象随处可见。
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课程的内容。因此就导致了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加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教师,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教学、透进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医学研究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并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加强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实施。
教育界要在观念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到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去,重视人文精神在解决现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受教育者对生命意识的教育,领悟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提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希波拉底也在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中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都是指医学工作者在有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责任。医学教育者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入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入的意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医学院校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目的,但要使研究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医学人才要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Key words: medicine humanism;humane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89―02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倡导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凡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1 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1.1 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1.1.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区域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1.1.2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
1.2 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2],是指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着重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真善美。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2 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在专业学习上,踏实谦虚,厚积薄发;与患者的沟通上,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明白医务人员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患者卑微、权贵,无论贫穷,巨富,道德水准,文化背景等,均一视同仁。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①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培养医学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②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注重医学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仅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医疗卫生的建设和发展的期望。③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3]。倡导医学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关怀,是新世纪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基础 医学人文关怀贯穿着历史,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心怀慈悲,为贫苦病人精心诊治,关怀备至,为治病既不收费,也不收礼,只要求被诊治者在其门前空地上栽一棵杏树作留念。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独成一景,“杏林”成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千古佳话。对于疾病,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视角往往不同,在医生看来很平常的病症,有时患者却感觉很严重。其实,医生不是治病,而是医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情”。患者不良情绪易导致自身病情加重,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使患者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赢得患者的满意。
2.2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以致医生们对疾病的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失去了与患者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施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易造成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医务人员中树立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之间和谐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它可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因此,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方法。
2.3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重塑医务人员形象的希望 医学人文精神来自于医务人员对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要使医生摆脱“医匠”的影子――虽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医学人才,但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会替患者治“病”而不会医“心”,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但有学术、医术上的造诣,还要有睿智及广阔的人文胸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塑造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每一个医务人员应懂得一个完美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4]。
3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从古到今,人们的期望,都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作为医学的理想模式。
3.1 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才的医学人文培养和教育 新世纪新形势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等,进行医学人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老专家、学科带头人等的言传身教作用,将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医学人才能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加以理解、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良好品质。使医学人才在精通专业理论技术的同时,拥有博爱、宽仁的人文品质,努力培养有技术、有责任感、有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医生。
3.2 关爱患者,用心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 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中,这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在医疗服务中,无锡市二院将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我院开展的“满意在二院―双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和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关爱患者,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尊重患者的权利,注重患者心理,因势利导,加强沟通及心理疏导,促进医患和谐,切实增强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温情、温馨的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将用心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以实际行动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医疗服务逐步向人性化迈进的今天,我们在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需要人文关怀。临床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温馨、贴心、放心、省心,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