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5 17:0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体育运动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儿童体育运动培训

篇1

1、前言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各界的焦点。矫治心理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尤其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帮助心理问题的矫治,通过运动增加积极情绪,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因此通过有效方式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2.1、城镇化、现代化促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像城市转移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政府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接受政策,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再加城市高消费,高成本的生活,使得许多家长不得不放弃带着孩子进入城市生活,家长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孩子越来越多的留守农村。

2.2、父母与儿童缺乏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大多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抚养,年龄上的差距使监护人的沟通较少,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郁闷无处倾诉,无从发泄一些负面情绪。儿童没有得到监护人正确的疏导,久而久之封闭自我,变得孤僻,暴躁。

2.3、监护人教育理念不当

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家长急于想在孩子身上弥补受教育缺失的不足,认为只有不断的读书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部分孩子压力过大,只顾自己的学习忽视与集体大家的交往,与同龄该有的天真活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选取黑龙江省的11个县下乡镇村的400名留守儿童。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农村体育教育,心理教育方法等文献资料,为文章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2)实地考察:进行实地走访,对农村当地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及体育器材数量及使用情况调查,对留守儿童所在家庭进行体育活动参与方面调查。(3)问卷调查法:下发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育课开展情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等,通过牡师院体育系学生利用寒暑假向位于我省境内的11个县下乡镇村各自家乡指定人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8%。其中男生225人,女生162人。(4)访谈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情况。(5)数理统计法:对结果通过Excel2003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与分析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日常体育活动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跑步、体育游戏、健身器械等。通过表二可以看出男生主要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是篮球、乒乓球、体育游戏;女生主要选择的是体育游戏、跳绳。由于农村地区场地资源有限,学校普遍只有一个篮球操场和简单的乒乓球案子,大部分儿童因此也只能选择这两种运动。少部分儿童选择跳绳,都是家中自带与同学共用。体育游戏包括二人三足,接力跑等,这些项目不受器材场地约束,所以男生女生参加的人数较多较为平均。从表二可以看出,健身器械运动的儿童特别少,只有少部分农村休闲区域安装了简单的健身设施等,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健身设施配备还是不够完善。运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运动的项目不熟悉甚至不了解。

5、农村体育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5.1、体育教学活动能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加强体育教学过程对留守儿童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心理教育的过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适应成长过程中外界带来的各种压力,加强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应该从每个学生时期入手。儿童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天赋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个期间儿童应当得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喜怒哀乐都应有父母共同分享。经大量研究标明,体育运动可以矫治心理失调,在运动中可以促进和培养人的积极情绪,使人在运动中释放心理压力等,对治疗抑郁症也有很好的功效。

5.2、体育运动可以矫治心理失调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将忧虑,压力焦躁积极的释放出去,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许多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思念父母的异地分离状态中,长期心理得不到和父母的沟通,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早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许多留守儿童存在“郁闷”、“疲惫”或“恐惧”当中。有研究标明,与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相比,长期坚持运动的学生自我评价更积极、自我感受更好。

6、建议

6.1、在教学中多样开展趣味运动和竞赛项目

研究表明,获得乐趣和愉是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体育运动能使参加者产生乐趣,参加者将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相反,如果参与者不能从锻炼中获得积极情绪,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最终退出运动。比如“二人三足”、“背夹球”、“运球接力赛”等在游戏设置。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身心都充分得到放松。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增加责任感,并且可以从中体会集体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和大家互相交流,逐渐的培养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6.2、对不同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

研究发现,慢跑、娱乐性游泳等项目能改变不良心境、减少应激水平,可以回避人际竞争的锻炼方式能使参与者回避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更有利于积极健康情绪的培养。因此,平时的课程设置开展当中,体育教师应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锻炼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和选择,同时注意内容安排的层次合理性。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集体比赛,在合作当中逐渐与他人沟通;对于性格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可以设置他比较擅长的运动项目去比赛,让其充分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对于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突出的儿童,应加强重点培养和接受专业训练。必要时可推荐输送人才到各大训练队,使其接受更加专业规范的训练,为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或体育特长生打基础。

6.3、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硬件设施的配备

农村体育教育硬件的配备,和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保证。针对目前贫困边远山区物资匮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有限资源变换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跟当地体育部门联合办学。多开设不受场地约束的跑跳练习等。

篇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篇3

九十年代的中职生具有独生子女各方面的明显特征,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娇生惯养,依赖成性,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明显。独立和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如果我们再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采取一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我们的社会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质,是我们当前教育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人的思想动态,促进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质。

首先:根据体育运动的形式、作用、特点可以安排一些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制果断、健全的个性心理,同时也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如韵律操、体育舞蹈)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通过比赛后的“成功感”“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其次:由于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特征暴露特快。例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能否越过一目了然立即暴露,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绵绵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表现个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

第三:通过学生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例如:田径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的人际交流,有助于他们建立团结协作友谊互助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体验到集体主义生活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爱好,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第四:利用模拟社会环境,例如:在一次体育课中,根据课的内容采用录音机播放了抗洪救险的场面,其中各种声音都有如:洪水声、呐喊声、救命声,让他们想象在这种场面中应该怎样进行抢险。下达命令后,在练习中同学们互帮互助,不怕苦不怕累,其中平时一个特别调皮的同学突然大喊:“救命”,其他同学听到后马上放下东西去营救他,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互助互爱的精神。课后我又及时采用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对他们的行为和精神给予肯定,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修养。

第五:结合体育运动内容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体育运动内容具有明细的积极因素,例如:接力跑、拔河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游戏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六: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他们的操守定期进行评比,及时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帮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

总之,通过什么的体育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中职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并通过一些什么样的办法使他们得以更好的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益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和研讨。

篇4

    1哮喘发生原因

    11气温升高由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烟雾、废气、家用煤气、机动车排气、取暖设备放出的热量等致使气温升高。人的黏膜组织菲薄,耐受不了高温刺激,久而久之便诱发哮喘。

    12环境污染严重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前提下,人们所接触的空气、水源、食物都受到了污染,各种有毒物质削弱了人体抵抗力,特别是空气中的飘尘、化学微粒等损伤了呼吸系统功能而诱发哮喘。

    13致敏性食物增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虾、蟹等海产品得到普及。这些食物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有较强的致敏性,很容易诱发哮喘等过敏反应。各种蔬菜水果反季节上市,南北互运以及洋水果大量入境,人们食用后也增加了哮喘的发病机会。

    14养花玩物伺弄花草、养鸟玩物成为许多人的嗜好,然而,许多花草也有致敏作用。

    15滥用药物滥用药物是导致哮喘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许多药物本身就可以引起哮喘、皮疹等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激素还可以显著削弱人体抵抗力而诱发疾病。特别是儿童哮喘用激素后,会对激素产生依赖而难以治愈。

    16体质下降当今人们以车代步,以电梯代替登高,以家电代替家务,缺乏锻炼。同时,现在的孩子已极少参加户外运动,疫苗的广泛接种、抗生素的使用、母乳喂养的减少,使免疫系统缺乏锻炼。

    17化妆美容各种美容化妆品的普及也增加了哮喘等过敏疾病的发病机会。

    18其他据报道,吃快餐也是导致哮喘的因素之一。

    2哮喘的护理

    21家庭护理具体措施有:(1)保证患儿良好的睡眠:只有良好的睡眠、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使疾病恢复[1]。(2)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例如受凉、过度疲劳、激动等。(3)居室温度适宜,空气清新,避免吸入尘埃、油烟等,发作时,枕头需抬高,可半卧位。(4)在饮食方面,平时禁止吃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食物。发作时要给予半流质或软食,以免哮喘加重。(5)在哮喘严重时及时给药。药物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哮喘剧烈发作,同时应减少对患儿的精神刺激,消除精神负担,鼓励患儿树立抗病信心。(6)平时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常去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2心理护理在做好家长的护理工作的准备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心理的支持和疏导以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感情脆弱,情绪变化快,意志薄弱,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特别在患病期间表现更为突出。同时,哮喘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与正常儿童相比较难结交新朋友,感到孤单、情绪沮丧。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心理护理,使他们精神愉快,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让患儿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家长要言而有信,要有耐心,因为很多患儿不合作,患病时间长而害怕治疗,所以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他们不怕疾病,树立信心,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2]。

    23运动护理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室外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肺功能的发育,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系统的防御能力。然而,对于哮喘患儿来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那么,对于确诊为哮喘的患儿应如何参加体育活动呢?剧烈运动会加速呼吸频率,吸入致敏物质,使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呼吸道温度下降,导致支气管痉挛诱使哮喘发作。轻微的运动可防止哮喘。调查证实,长期参加如散步、慢跑、轻松体操等能增强体质的活动,可调节人体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提高支气管黏膜上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值,减少哮喘发作。另外,哮喘患者因情绪紧张,长期不活动对疾病抵抗能力差,反而易诱使哮喘发作。因此,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张力,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哮喘发作[2]。

    同时,体育运动前15 min吸入β受体激动剂,或吸入色甘酸钠气霉剂,也可以在运动前期2 h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运动前应做热身运动,因为热身时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有一个逐步的适应过程,就可以减少不良刺激诱使哮喘的发作。

    选择合适的运动地点和方式,应当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此外,运动时间要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原则是避免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注重加强哮喘的预防措施,使家长意识到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康,鼓励患儿尽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参加有易于身心的体育活动是医生、家长、患儿之间取得理解、共识和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篇5

摘 要:学前体育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智力,更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学前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学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学前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学前;体育教育;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4-02

1 前言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学前体育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学前体育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缺乏学雄厚的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缺乏齐全的器材和宽敞的活动场地,而且学前体育教育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此外人们对学前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包括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导致了学前体育教育难以发挥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的学前体育教育意识,并强化学前体育教育的实施力度,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1].

2 学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很多幼儿园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而是由班主任或者保健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体育教育没有深入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体育运动和游戏,这些运动及游戏不仅单调无聊而且没有任何成效,学前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出来.即使幼儿园里有专门的体育老师,这些老师有一定的学历,但同样没有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大多都是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

2.2 幼儿园缺乏齐全的器材和宽敞的活动场地

一方面,一些幼儿园因为缺乏资金投入,因而导致体育器材不齐全或者质量达标,一些幼儿园甚至没有体育场地或者场地较小.学前体育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齐全的体育设备和广阔的体育场地,只有确保了场地和器材,才有有效展开体育教育.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幼儿园难以购置齐全的体育器材和扩建体育场地,更谈不上器材设备的维护.另一方面,有些幼儿园虽然有足够的经费,但是却没有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而是将投入方向转向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因此大大降低了学前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些幼儿园的器材设备和活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主要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思考.例如,有些体育场地没有覆盖塑胶或者草地,而是以坚硬的水泥地面为主,导致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受伤.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场地都是室外为主,一旦下雨或其他恶劣天气就不能进行体育教育,大大缩减了体育教育的时间.此外,部分幼儿园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导致原来的活动场地和器材难以满足较多数量的儿童的需求,而且儿童人数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出现危险的概率越大,为了方便及暗管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往往将体育教育时间减少.此外,一些幼儿园的器材比较老旧,而且形式单一,这些体育器材难以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也很难实施教学计划.

2.3 学前体育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

我国的幼儿园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就有较规范且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但是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较少.而民办幼儿园虽然数量多,但是对学前体育教学缺乏规范的管理,不利于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此外,有些幼儿园的管理者没有重视体育教学的规范管理,而将重点放在对外的宣传活动,没有将体育活动贯彻落实,只有在大型的活动上才会有相关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因而体育教学得不到落实,不利于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很多家长重视更多的是儿童的艺术特长、英语能力、智力的培养,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将部分体育时间用在艺术特长、英语能力、智力的培养上,大大缩短了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幼儿身心不能协调成长[2].

3 学前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大力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幼儿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还要有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如果同时拥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那就更好了.面对幼儿园缺乏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的现象,需对幼儿园体育教师进行大力培训,首先幼儿园要先建立并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教师在培训之前不允许参加体育教学.经过培训之后,鼓励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利于教师提高积极性及提升业务知识,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幼儿园之间可以经常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学习其他幼儿园教师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幼儿园体育教师要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研究科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成果,将专业化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另外,政府和教育部也要借鉴国外的学前体育成功的经验对幼儿园体育教育进行指导,并加大力度投入教育经费,大力支持幼儿园教师的培养[3].

3.2 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力度

鉴于学前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教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发展,尤其要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力度,从而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同时给予幼儿园体育教育专项经费,确保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经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资金、个人捐助、企事业单位等,以达到建设体育设施设备的目的.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又能将孩子的创造性和能动发挥出来,教师需积极研究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世界,又能达到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孩子是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要实行监督管理,确保体育器材符合质量要求,而且环保和规范.在器材选购方面,幼儿园可以由政府统一购置,并且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体育器材,确保儿童能够安全使用.

3.3 强化幼儿园体育教育规范管理力度

要想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化,使幼儿园顺利展开,首先要完善幼儿园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体育教育制度.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儿童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孩子成长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锻炼的时间,以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教育部门要强化指导及监督学前体育教育的工作,通过专业的指导,将学前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例如教研员要定期到幼儿园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意见,将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网上研究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完善,使学前体育教育能够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另外,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评价尤为重要,因此幼儿园一定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公正且公开的评估,最终综合评价幼儿园的教学水平[4].

4 学前体育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

4.1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体育活动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儿童,引导儿童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参加这些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对外界的物体有所感应,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思考判断后,迅速做出反应.当然,教师给予幼儿参加的活动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儿童通过参加这些体育运动,久而久之,儿童对外界的知觉和感觉能力会有所提升,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判断速度和反应能力,儿童会变得更灵活及敏锐.因此,学前体育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及记忆力,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时参加体育活动,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而学前体育教育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5].

4.2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幼儿的智力

研究表明,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开发儿童大脑的潜力及培养儿童的智力.幼儿的智力发展与大脑神经发育有很大的联系,具有良好机能状态的大脑,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当儿童进行体育运动时,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完成一系列动作,肌肉神经活动将反馈信息传至大脑,从而提高了大脑的平衡性、灵活性,以及培养了大脑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大脑的各项功能.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儿童要想完成这些技术性动作,就必须在教师的示范中认真观察及思考,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都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这些能力也就提高了智力.所以在学前体育教育中,教师要时刻记住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4.3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化社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尤其在儿童当中.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团队合作.在体育活动中,有些活动的完成需要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例如接力赛,儿童在接力的过程中明白,一个人的再努力,跑的再快,不与团队中其他成员合作也没办法获得成功,因而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中,逐步的培养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6].此外,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人交流,因此学前体育教育给了儿童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儿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又培养了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学前体育教育培养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及智力发展,使孩子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因而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幼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还要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力度,最后还要强化幼儿园体育教育规范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娜娜,韦宏浩.学前体育教育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09):528-529.

〔2〕解毅飞.试论学前体育的特点、年龄分期、内容和分类[J].浙江体育科学,2011,9(02):523-524.

〔3〕孟云萍.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4(20):321-322.

篇6

体育社会化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始于本2.0世纪60年代,是在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潮流中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般将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分为“进入体育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两个方面。所谓“进入体育的社会化”是指人们如何涉足体育,或是怎样获得体育角色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是指人们依靠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因素去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所谓“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是指由于参加体育运动,掌握体育的价值和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发展身体,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目前,各国的体育社会学者仍在沿用这一划分进行着大量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中的体育社会化研究主要指“进人体育的社会化”部分。

本研究尝试从社会化的角度弄清广州中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体育活动的,即是怎样成为体育角色的。它的意义在于:首先,具有填补广州在此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其次,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大众从社会学角度认识体育角色的形成提供参考,从而使社会能创造更好的、便于市民成为体育角色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和大众都能喜欢体育的心理状态。第三,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及体育教师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普及体育运动提供咨询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初一至高三的广州中学生。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首先,按地域分层,分别在天河区、东山区、海珠区、越秀区和花都区各随机抽取一所中学,共计五所中学。然后,按中学所在年级的不同分为六个层,即从初一至高三,根据立意抽样原则,分别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初三和高三各一个班,共计十个班。这十个班的479名中学生就是本文调查研究的样本。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广州中学生体育社会化调查问卷”,共发放479份,回收479份,其中有效问卷455份(男235.女220)、有效率95.0%,还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2.1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性别特征

本文将体育社会化变量用喜欢并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来进行测量。从表1可知,有58.0%的广州中学生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已经进人体育,成为体育角色。采用卡方检验,X2二41. 936 > X2.0.001 (2 )= 13.815,计算结果表明,广州中学生性别与对体育的喜欢程度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男中学生对体育的喜欢程度非常显著地高于女中学生,这与其它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东方文化传统的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望是服从、内向、含蓄、弱势、贤妻良母等,这与体育角色培养人的竞争、勇敢、自信心、攻击性等个性特征基本上是相悖的。所以女性在进入体育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和重要影响人的阻力,对她们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2.2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时间特征

从表2可知,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角色的时间比较早,86.7%的人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就已经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男女在进人体育角色的时间特征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儿童时候的经历和体验决定一切。从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对于参加体育活动,即进人体育角色的个体来说,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阶段,个体的身体、心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基础,再加上幼儿园和学校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及教师、同龄人的影响,他们是很容易喜欢并参加体育活动的。广州的教育体系比较发达完善,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人学率分别达到80%和95%左右,教师大部分经过培训,比较重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中包括体育教育。通过研究进人体育角色的时间特征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今后,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应将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儿童期,幼儿园和小学是进人体育角色的关键阶段。 2.3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项目特征

从表3可知,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角色过程中的项目选择途径是多样的,总体来看,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不少人喜欢并参与,体现了中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其中男生较集中于比较激烈的、对抗性强的篮球和足球项目上,女生则更倾向于对抗性弱、身体冲撞小的羽毛球和游泳项目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2.4广州中学生进入休盲社会化的形晌因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个体属性(个人的身体、心理特征)、有重大影响的他人(教练、朋友、父母、运动员明星等)、和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从表4可知,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角色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主要是同学、朋友伙伴、兄弟姐妹、父母和体育明星。其中,同学、朋友伙伴、兄弟姐妹可以概括为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年龄相近、地位相同,并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相互之间容易形成自由、亲密的关系。他们经常地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模仿和从众的互动,表现出自觉地学习和接受同学和伙伴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当地描绘了同辈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父母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倾向等都会通过家庭生活经常性地表现出来,子女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国内学者吕树庭等的研究证实,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变量Z)是家庭(变量X)对参与体育(变量Y)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中介变量。另外,体育明星通过大众传媒把精湛的技艺、潇洒的身影、人性中最辉煌的一面展示给青少年,对他们产生强大的行为示范和行为导向效应,很多人首先是体育节目的视听者,然后才成为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

2.5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经历的相关性

已有的研究证明,体育社会化受到个体过去体育经历的影响。本文将体育经历变量(Y)用是否在校运会或体育竞赛中有优胜经历来进行测量。采用Gmama定序相关测量,计算得Gmama = 0.33, Z = 3.12 > = 2.58,计算结果表明,广州中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即体育社会化)与他们的优胜经历(即体育经历)之间呈非常显著性相关,体育社会化程度与体育经历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能是两者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使体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更有可能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拥有优胜的经历;另一方面,获胜的经历使个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行为。日本学者山口泰雄的研究也强调,过去曾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满足、愉快性质的人,现在也依然能坚持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比赛中获胜是体验这种情绪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也认为: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同时也反作用于态度。喜欢体育与优胜经历之间也是这样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2.6学校体育与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

美国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凯尼恩(Kenyon)认为:体育角色的学习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接受重要的影响人并强化这种角色行为的结果。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是中学生进人体育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体育教师应该是重要影响人之一。但在前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师教练在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社会化中居于较次要的位置。从表6可知,有42.8%的广州中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是女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体育课或者说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体育社会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而非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出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按照山口泰雄的研究:过去曾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满足、愉快等性质的人,现在也依然能坚持体育活动,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经历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它启示我们,体育课应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为主要目标。而传统的重技术重考核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经常得到的情绪体验却是枯燥、厌烦、失败、沮丧。在2001年开始试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它明确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篇7

长春市拥有9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长春市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以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展开调查和考证对象,得出结论,为未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作出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重点是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南关育智学校,双阳特殊教育学校、榆树市特殊教育学校、九台特殊教育学校。

(二)问题的提出。如何把阳光体育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顺利开展起来,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研究的课题,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长春市普通中小学共同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在积极地适应,但诸多的因素困扰着阳光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

(三)研究的目的。通过对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对在活动开展当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查阅,特别对各省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文献研究进行收集、查阅与整理,以提供文献依据。2.调查法。笔者通过对自己工作单位学生处、体育教师,学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对在残疾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以便为本文提出的重要对策提供可靠依据。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吉林省残联及长春市残联领导的咨询了解长春市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对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电话随访,进一步了解各个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方法、措施、效果进行详细的了解,为本文提供详实的现实材料。(五)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调查得出,现阶段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普遍偏差,经费有限,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活动场地受限、活动设施陈旧短缺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残联及特教学校本身正在加大力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在长春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以及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应用定向特教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也可以在体育类的高等学校开展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类学生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提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重视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以长春体育学院等高等体育院校为依托,在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中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也可开设与特殊教育体育相关的专业,从而弥补吉林省的特教师资不足的状态。

二、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分析。1.体育教师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体育教师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多数的体育教师参与热情不是很高,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由于受身体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布置体育内容的时候不能顺利开展,往往体育教师参与时没有很好的方向,多数的体育教师都感到有心无力,在与学生共同开展活动的时候项目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2.普通教师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在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里,除了负责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以及班主任老师以外,还有其他普通的老师,他们对阳光体育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在平时的活动中他们参与的也很少,参与意识不强,他们参与活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意识。3.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否深入人心,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是衡量这项工作推进的重要标准,经过调查长春市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参与人数并不是很多,学生们认为在活动中不是很有兴趣,由于学校体育器材的匮乏,体育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们只能参与简单的一些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他们就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严重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现状与分析。对于北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政府的投入是有些滞后的,学校的发展较缓慢。学校的占地面积有限,用于学生活动的场地也受到了限制。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地处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拥有一个200米跑道的田径场,对于这样一个集康复中心,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师范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校来说是相当紧张的。体育设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针对于残疾学生开发和应用的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学校还在防范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体育老师会保护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器材方面,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是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校能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方面的器材配备,这给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三)长春市特殊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现状与分析。根据调查了解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基本上配备了专业的体育教师,就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而言体育教师基本保证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完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一所学校要分很多的教学段,例如:长春市特教育学校拥有康复中心、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还有特殊师范教育,这样的多层次,多学段的特殊教学单位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特殊教育能力。适应性能力要求更强,然而现在面临着教师配备不是很全面,体育教师的人数还是不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证不了开展其他课外的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

(四)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现状与分析。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的体育教师专业培养近几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对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的调查了解73%的体育教师进行过短期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培训,27%的体育老师没有参加过培训,97%的体育老师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培训,3%的体育教师保持中立。可以看出,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老师需要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培养,现阶段的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专业培养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三、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对新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在职教师组织继续教育。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好教育工作,也要对青少年身体健康负责,同时在进行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针对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现状,需加强培养体育教师能力、业务素质以及师德师风。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期间,需要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对体育器材、设施等加大经济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也能为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奠定物质基础。需要注意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专题会议、标语、口号、条幅等活动,使其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在展开阳光体育运动时,要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身心素质得以提升,使得学生在学校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地方,即“乐在学校、学在学校、玩在学校”。

(二)加强校内宣传与学习,强化要求,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打造思想和制度基础。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至今,这项体育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也在越做越好,加强校内宣传与学习,强化要求是使这项活动极大发展的前提。对教学大纲以及计划进行不断完善,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充足,体育辅导员、体育教师的配备,需要严格按照学校师生比例进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相关制度与班级考核以及师生有着密切联系,加强体育教师责任心,调到师生体育运动积极性。可以定期展开有关体育比赛项目,对于积极参与活动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有着突出成绩的体育教育、运动员等也需给予相应表彰。

(三)制定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应合理建立和健全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标准。准确、合理、安全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宣传健康观念,使得健康第一的口号能够深入人心,鼓励残疾学生,使其走出教室,到操场活动,充分享受阳光与大自然,使其体会到来自各界的关爱。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要由原本单一评价转变为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不仅要对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习成果等内容进行评价,也要评价教学过程、学生的学,并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品质、意志、思想以及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努力进步程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制定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内容。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智障、视障、听障学生的活动项目上应认真,谨慎制定。与不同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得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健康的目的。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专长,使得在校期间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一项的锻炼技能。

四、结语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事业也迎来美好的春天。作为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体育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加以突破、取得成效。本文通过观察、了解、研究近年来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具体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思考,希望研究的建议对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马永波 单位: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二、 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各班主任及全校教师

2、实施小组

组 长:

组 员:各班主任

三、实施目标: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

3、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在每天能到室外去,保证能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年度教育计划。

4、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班级给予加分,以唤起全体老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5、建立学校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氛围,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实施的主要内容

1、各年级保证开足体育课。1—2年级4节体育课,3—4年级3节体育课,5—6年级3节体育课,按照国家课改新标准要求执行。

2、上好眼操和课间操。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指导学生规范做好每一个动作,低年级学生要在本学期内尽快学会标准动作,提高两操质量。

3、实行“大课间”文体活动制度,按班级划分活动区域,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包括跳绳、踢毽子、打球、拔河等。学校要为各班级提供一部分体育运动的器材,鼓励学生主动配备体育运动用品。

4、以校为单位,组建校级田径队,象棋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等,在选材上要集传统与现代特色,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具体负责人:

5、以年级组为单位,每组组建体育特长活动小组:游戏小组:(一、二、三年级),跳绳小组:(四、五、六年级),长跑小组。

第一阶段:举行阳光体育运动再宣传仪式,号召全体师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把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享受一辈子!”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各类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组织,帮助,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加强学校的体育业余训练,搞好学校田径队、篮球队、运动队等的日常训练,做到持之以恒,讲究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竞赛,以出色的成绩交出满意的答卷。

第二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体验活动,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学习在野外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一种对自然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视野。

第三阶段:,开展学校健身跑、中国象棋、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通过体育节,展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效果。同时,积极抓紧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组织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自己付出的汗水。

第四阶段:总结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成果,组织新颖活泼的活动,积极锻炼,学会生活。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青春、奥运、健康”氛围,使全体师生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使每位师生活动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体育活动的学习能力,促进全体师生的健康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本着 “以生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文体科技等综合性活动在课程建构中的重要性,从新课程观出发,珍视和有效利用这一类课程。

2、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3、 改进评价,增加量化权重,鼓励师生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篇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积极因素有很多,既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层次,缓解人口老龄化,还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为努力实现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支撑,更能落实好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已有研究看,研究者都把焦点放在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人口结构的意义,争论“全面二孩”的实施会有怎样的政策效果,却很少关注直接受政策影响的家庭教育环境,更何况因家庭教育环境产生影响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不可规避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除了带来直接的人口统计结果,特别是会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具体方面,从而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

1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出现了老龄化、较少的劳动力抚养较多的老人,养老金不断透支等等问题,所以国家人口政策需要做出调整,这也是我国目前为什么要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原因。现在我国人口不是在膨胀,而是在不断减少,如果不加以干预,那将会导致我国经济陷入很大的泥沼中,同时也会使国家和民族薪火难继。我国已具备全面放开“二孩”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因此,在这种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全面放开“二孩”,积极探索,大胆进行计生改革,才能确保将来国家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民族的不断繁荣。“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能有效优化我国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强家庭的稳定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还可以使全民老有保障。

2“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中国家庭从独生子女时代逐渐过渡到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家庭出现一系列的变动。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形成了家庭规模小、家庭结构简单、家庭关系紧密等特点,也带来了家庭养老、家庭风险等问题。“全面二孩”政策使得中国家庭不必再接受政策“强制性”的家庭结构,而自主选择“生育”。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很难对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家庭问题做出补救,但从长远考虑,“全面二孩”政策将会减轻养老的压力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家已经广为接受独生子女这一事实。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就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怕输的心理,并且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多数家长都是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切,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促使各大幼儿园和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当前的教育过于重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得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及心理承受力很差,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缺少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更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手足情和互帮互助、相互分享的意识,重视家庭教育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3家庭的基本情况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

参加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环境起不容忽视的作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家长的体育态度、家长的职业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3.1家长体育态度

态度是比较持久的内心活动,它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个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和行为意识受到他们自己态度的调节。理性知识与感性经验的触发与互动,并在行为中起到动态的作用。调查表明只有18.3%的家长积极支持,77.9%的家长不支持也不反对[3](俞巧玲,2014)。通过与家长访谈中得知,家长们不支持学生体育运动参与,主要是家长认为学生们学习重要,体育不重要;体育锻炼太苦,舍不得孩子吃苦;孩子们正常成长不需要运动等原因。家长们的这些体育态度,对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影响很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的形成时期,对体育的价值、爱好等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更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的重视,对孩子的体育思想、体育习惯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3.2家长的职业状况

家长的职业直接影响家庭的收入、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氛围、娱乐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家长的职业对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统计,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为88.2%,劳动者和服务人员占70.3%,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占75.6%,商业人员所占比例为82.9%。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其子女参加体育运动影响的比例为88.2%(周融,2012)。这可能是因为教育科研者的文化素质比较高,又有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平衡。商业人员比较注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这说明家长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与孩子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整体上还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劳动服务者对其子女在参加体育运动方面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的子女,这是因为这部分的家长在学历素质等方面稍有不足,另外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参加体育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上,因此,对这些弱势群体如农民工的子女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和关怀是值得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的。

3.3家长的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家长学历对学生进行体育参与是否有影响,调查显示,初中以下学历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影响的比例为65%,高中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影响的占65.5%,大学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指导行为的占79.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学生体育参与有指导行为的比例为84%[4](周融,2012)。这说明家长的学历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4家庭收入

家庭月收入不同,对学生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各不相同。家庭收入对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收入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为78.7%(周融,2012)。优越的经济条件对儿童身体活动有积极影响(陈金鳌,2014)。家庭经济状况也将因二胎的到来受到影响。当今社会,养育子女的成本在不断升高,对于大多数收入一般的普通家庭而言,生育二胎后经济压力增加是必然的。家庭经济不好,原因可能在于收入较低的家庭在面临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的现实压力下,更多的精力在于努力工作,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参加体育运动方面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经济条件,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济精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校外体育运动的参与。

3.5家庭居住环境

没有运动场所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58.1%,有运动场所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81.5%(周融,2012)。有体育设施的社区,学生在校外有条件能方便快速的加入到体育运动中,长时间对学生养成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种类,因此,建立丰富的社区体育设施对孩子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家庭教育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措施

4.1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比较激烈,家庭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大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就导致家庭对体育运动采取一种打压的态度,因此家庭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氛围。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引导家庭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观。

4.2拓宽学校体育发展视野,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改变

学校体育设施为家庭开放,学校组织一定的运动比赛项目,既可以要求家长比赛当中,也可以组织家长成立服务小组或者为运动会进行募捐和赞助。总之,学校要用自身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让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环境创造条件。

4.3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社区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运动,为家长提供体育亲子交流的机会,更深刻理解体育运动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4.4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推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发展

政府、社区等组织机构要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低、单亲家庭结构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子女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给予更多倾向性政策支持、鼓励其参加校外体育运动,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培养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4.5定期开办家长体育培训班,宣传体育运动知识

学校定期开办家长体育培训班,宣传教育不仅仅培养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参与同样不可缺少。让家长减少孩子的文化课的压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

5结论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5.1家长的体育态度包括对观看体育比赛新闻的喜欢程度、参加体育的目的等方面,都对孩子的体育运动有影响。

5.2教育科研工作者家长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最高,而且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支持情况也最好;劳动服务者家长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最差。

5.3家长的学历越高,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最好,相反,家长学历越低,情况越差。

5.4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比例最高。

5.5家庭所在社区有运动场所的学生比家庭所在社区没有运动场所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好。

参考文献

[1]李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83-87,92.

[2]初少玲.家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俞巧玲.家庭因素对高中生体育运动参与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8):22.

[4]周融.北京市城区中小学家庭环境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参与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5]陈金鳌,陆阿明,尹明坤,等.家庭视域下儿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14,28(6):78-83.

[6]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183):47-53.

[7]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日期2012-11-2].

[8]慧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J].致富时代,2016(4):363.

篇1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教育现状以及健康现状已广受社会关注。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在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苦地区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相比其他同龄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经济、家庭等诸多因素制约使得其能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

本文以实地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对目前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状况与不足之处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将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提高该群体的社会关注度,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体育活动在儿童身心成长过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并能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切合实际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改善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开展和进行体育活动的环境,并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找出我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目前存在的误区和盲点,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和人们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为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据,为更好地开展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师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均次数与时间

通过实地调研,海南省农村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均次数与时间低于国家相关政策对在校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标准。对受访的5个地区,232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调查显示,近73%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投入时间为30 分钟以下,且仅为学校体育课活动。有21%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在60分钟左右,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的只占总人数的6%,这与我国教育机构提出的每天活动1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而1小时及以上锻炼时间的学生锻炼目的也呈现多样化,并非单纯提高体质目的,绝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为提高升学机会,摆脱贫困生活。

三、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对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的态度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表现积极和感兴趣的学生达到42%,有58%的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持消极态度和不感兴趣。这反映出留守儿童不了解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作用,对体育的综合功能认识不足,对体育锻炼的动机不端正。

四、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呈单一化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低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目的的局限性。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田径项目及民族传统项目上,这反映了当前海南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改领悟不透,对体育课程资源挖掘不够。

五、制约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将影响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缺乏场地及器材是制约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说明目前受经济水平落后的影响,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器材、场地匮乏,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体育组织及体育教师对中学体育新课程理解和实施不透,对体育课程资源挖掘开展比较欠缺,一些新兴类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走进课堂,使学生锻炼可选项目较少。目前,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体育师资数量和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展。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在时间和次数上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反映了目前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方面出现时间短、次数少的局面,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2)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多,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新课程体育教学中,新兴类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整理和利用。

(3) 留守儿童思想已接近成熟,对体育的健身功能有正确的认识,现时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在农村难于开展,所以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

(4)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水平很低,方式单一,较大程度地限制和制约了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缺乏场地及器材”“缺乏指导和组织”“可选锻炼项目少”是制约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影响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不大,体育教师必须对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行全面提高。

2.建议

(1)教育和体育有关部门要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学校要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体育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教育和体育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小学资金投入,以保障学校用于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经费充足。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正确引导,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

(3)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各项评价指标,完善奖罚制度和做好体育监督工作,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体育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正确地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剑鸣.贵州40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经济日报,2008-01-03: (9).

[2]王东宇.小学留守孩子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 (5): 354-355.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J].心理科学, 2005(4):855-858.

[4]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心理学界召开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J].心理学报, 2007(1):1-8.

[5]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6-38.

[6]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3-115.

[7]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5-88.

[8]孙风华.短距离项目无氧训练时的体能补充[J].田径,2006(4).

篇11

1推广《体操普及训练大纲》的意义

1.1现实意义。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已收到良好效果,如政策上鼓励国民采取广场体育、家庭体育、趣味性体育、运动场馆体育等多种活动形式,并制定相关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性体育的发展。但在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少年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国家体操管理中心编制的儿童《体操普及训练大纲》,正顺应当前发展趋势,采取社会办体育的形式,让成千上万的儿童根据趣味性强、有助于增强体质和运动技能的体操训练大纲进行运动,可以培养儿童从小锻炼身体的良好意识。让全国儿童行动起来,从小参加体育运动,参与体操训练,必可促进当今和未来体育比赛有更多儿童参和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1.2长远意义。多年来,我国体操早期专门训练,促使运动员早出成绩,但同时埋下了缩短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隐患。一些有才华的运动员因伤病或运动心理障碍等原因过早地退出体坛。这些都与幼儿时期过早地从事单调、超负荷、专门的体操训练有关。有的业余体校让儿童刚开始接触体操时,便采取“可怕”的压腿和枯燥、不断重复的、较难的技术动作练习,使儿童感到体操既苦又难。《体操普及训练大纲》则给了我们全新的幼儿体操训练的发展空间,其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寓教于乐,有助于儿童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如:大象走、袋鼠跳、小兔跳、猴子跳、跳橡皮筋、韵律操、柔韧、辅助练习等活动内容,很自然地让孩子过渡到正式体操中,让幼儿在玩耍中认识和学习到什么是体操,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体操的兴趣,为体操选材及将来儿童未来从事这项运动,打下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2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测验

2.1教学计划的制定。普及训练班教学计划安排,第一阶段为8节课,计划一个月完成。第二阶段为12节课,计划一个月完成。第三阶段课时适当增加。

2.2教学测验。测验安排在每个阶段完成后进行。一般采用随堂进行的方式。通过测验给予表现好的孩子纪念品,以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3 《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训练班教学对儿童的影响

3.1心理影响。实践表明,开展体操普及训练班教学工作后,儿童学习体操的兴趣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儿童对体操很感兴趣,每次上课孩子都高高兴兴的来,下课后高高兴兴的走。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教学反馈信息表明,很多孩子表示,平日里可以不上幼儿园,但不能不上体操课,很多孩子已将学会的大象走、袋鼠跳、韵律操及仰卧起坐等动作带回家,在家中进行表演,还有一些孩子在帮助家长做仰卧起坐时被跷了起来。

3.2生理影响。实践显示,通过两阶段训练班的学习,幼儿园的孩子身体素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由于训练大纲编写得既简单又有趣,孩子学习起来兴趣很高,在玩耍中,得到心理和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4 未来的发展

4.1推广《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训练班。开设更多的《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训练班,让更多的孩子在心理和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2培养师资。培养师资,开设教学骨干培训班,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普及和推广体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