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防医学的发展

预防医学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5 17:03: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预防医学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预防医学的发展

篇1

面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广大中医药界学人把惠及民生为己任,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这是中医药学术方向变革的动力。关于中医药学学科总体目标的设定,先荽认清全球科学格局正在变化之中,重要的在于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21世纪科技界对黑洞的观测与发现,其中有90%的暗物质即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而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对宇宙天体的观测研究,无疑影响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确切地说中医学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应强调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显然中医学现象理论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

目前,大科学时代是由信息时代逐渐向高概念与大数据技术演变。笔者理解的高概念首先是科学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互补互动;二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三是对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辐射与创新。大数据是针对复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海量数据,包括着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的综合集成技术。可见高概念大数据技术将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框架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更新创造良好的机遇。纵观20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眼中只有“病”而忽略了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的指标作为判别疗效的唯一标准的医学。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的人的复杂性、能动性与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如何求解?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注重关系本体论的研究设计思路,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医生患者成为道德共同体的培养。

有一个问题必须讨论,即在科学人文融合的大科学理念引导下,当今的中医学与西医学能以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吗?有学者认为中西医之间从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两种医学的基础理论都具有不可通约性。先说具体对象中西医学依自然哲学原理应是“人”,人的存在的一切对象。只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医学在一段历史时期将对象侧重在“病人”的病、追求的是生物学的指标,重技术重实证,必须可重复可复制。还原论盛行的20世纪,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髙功不可没。笔者作为中医学人对西医学出现的问题不言自明。晚近十数年间亲身观察医学方向在逐渐转变,重视人文关怀由“人的病”到“病的人”的情绪、感情、心理变化,逐步渗透出现叙事医学、发展医学心理学科,有学者明确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医学科学研究面对复杂系统的临床难治病,从“单疾病、单靶点、单药物”的医疗模式,正经历着多学科、多元化、多层面整合集成探索调控疾病的转变,研究思路上正发生从“还原性研究”转为“系统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为“预测性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网络这一整体的视角来认识生命活动与药物治疗机制。尤其是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内容,朝向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参与医学做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与网络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罹三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人,“以人为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上溯孔孟仁学、老庄“重生”顺其自然的哲学,一贯以儒释道主体的国学为指导,国医国药不断融入外来医药又不断向外辐射传播,从来都是开放的系统。有鉴于本世纪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的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物我一体、知行一体、精气神一体、象意形融通,历来主张科学人文互补互动,是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综合上述,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和近代研究发展趋势看,从不同质不通约而朝向整合方向迈进。

回首本世纪初叶,我承担了国家“973”与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对中医方剂配伍着手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团队,不仅有中西医药专家,还广泛吸收引进了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信息与天文学专家的参加与指导。中医方剂有中药配伍组合的物质基础又体现治疗效应,是中医理论的载体。届时,我提出“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效应,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病证,融合对抗、补充、调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整合效应包括药效物质与生物效应的整合,药物实体与表征信息的整合,药物功效与人体功能的整合。通过实验认识到“网络”可以看作是整体与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关键技术。譬如“网络药理学”中的网络,在宏观与微观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等不同层次,有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传导网络、代谢网络、表型网络等各种生物网络,“网络”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我国学者无分中西展开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中医方药研究有望跻身当代科技前沿,为源头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在具体的内容上首先朝向个体化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如何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而发展个体化医学,已受到医药科技界的重视。中医诊疗从整体出发,如治疗同一种病,因遗传背景体质禀赋的差异等,出现“证候”不同而治疗方药与剂量亦不相同。当然,还有医学模式中心理情感与社会、环境等也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显然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个体化医学的发展的时空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践行预测医学与预防医学,应将重点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中医治未病与五运六气学说是其代表,积极辨识健康状态及演变趋势,适应各种气候、物候,各种环境的变化,又要调心身怡情养性。

中医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具体干预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为实践证实有效的身心调摄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参与医学,倡导每个人主动参加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去。历来重视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以调制承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篇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承担着各类疾病防治及国家项目的常规日常工作。门诊部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个对外的服务窗口,它不同于综合医院的门诊部,其重点突出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科室相对应建立的对外窗口,是一个主要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干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疾病预防鲜明特色的门诊部。门诊可设有:①体检科:主要针对人群中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检查,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亚健康人群提供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指导,提高其生命质量。②牙防科:主要开展学生的牙防工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龋齿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深入学校开展学生龋齿患病的普查,给予诊治,对学生不良生活习惯进行行为上干预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并对存在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斑牙给与相关的健康教育及干预。③影像科:既可以进行常规体检,又可辅助完成国家的相关项目,配合其他部门进行职业病筛查,还可以为中心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④皮肤、性病科:对性活跃人群提供检测及行为干预,有针对性地为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检测;对性工作者提供指导与干预,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⑤预防接种科:扩大预防接种在人群中的范围,开展辖区儿童接种、查漏补种,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只是针对儿童的心理,提高成人接种疫苗的比例,扩大疾病接种种类比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等,普及老百姓的疾病预防知识。⑥特检科:针对新疆地方性特有疾病如黑热病、布鲁氏菌病及包虫病等进行检测,提高流行区的检出率,降低患病率,为有关部门的科研工作提供合格、充足的技术参数。⑦慢性病防治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临床指导,为他们介绍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时开展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普查,给予社区内患慢性病的居民提供治疗及生活方式上的干预;另外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立特定的科室,如结核病科、美沙酮科、艾滋病免费治疗科等[2]。

    1.2人员的建设

    包括门诊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门诊部工作人员相对复杂,既有编制内的在职员工,又有编制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临时聘用人员,这些人员融合在一个门诊部内,由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加之其工作目的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使工作高速、正常运转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①要加强业务培训,使职工了解和掌握医学科学的发展动态。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使之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加强服务规范教育,使职工严格要求自己,按各项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减少工作失误。实践证明,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疾病预防门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②要注重加强职工的医德培养。建立道德约束和法制管理相结合机制,做到依法治医与以德治医相结合,使职工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感,明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③要尊重每个职工。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是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的重要地位。④劳逸结合,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格绩效和考勤制度,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工作人员根据情况给予纪律和经济上的处罚;对勤奋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名誉和经济上的奖励。门诊的制度建设门诊的各个科室要严格执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开展工作。制度化建设使工作、行事有章可循,是处理医患关系尤其是处理医患矛盾时的重要依据,是不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的重要保障条件。

    2门诊建设的管理

    一般来说,门诊机构管理可分为两部分:门诊机构的经营管理(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管理(包括医疗、护理、检验、科研等)。与此相适应,门诊机构有两套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管理机制,即经营管理机制和业务管理机制。门诊机构业务管理机制主要处理医疗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医学的应用和实践,有相对独立的规律和要求,一般不受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门诊机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处理医疗活动中人与人、人与机构及社会的关系,包括门诊机构内部领导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组织制度、经济运行与补偿制度等内容,受制于整个经济体制,也受制于门诊机构的管理体制。营利性门诊机构的管理,应以市场经济原则为指导,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牺牲杜会效益。相反,作为具有特殊行业性质的预防医学门诊部,无论是营利还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始终应将杜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一切诊疗应坚持杜会效益为首位,实现杜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以提高杜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

    2.门诊的营销

篇3

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是英语,其词汇总量已达200多万,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扩大。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语的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可见,词汇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现在学生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学英语,进入初中时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英语基础,学生可以在教师甚至是家长的指导下通过课堂以外的各种渠道学习英语,自然会碰到大量课本上没学到的词汇,或者明明是学过的单词在某篇文章里意思或用法等又发生了改变而导致学生产生理解障碍,甚至误解了文章意思,因为课本上的词汇表通常只注了单词的概念意义,而忽视它的搭配意义。

一、词汇的概念意义

在词汇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首先牢牢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即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词汇表里给出的词汇意义,保证学生学会用词汇的基本常用概念意义表达需要的内容。有的词汇中英文概念意义不对等,需要给学生讲明深层的社会原因,让学生不仅学会了词汇,还了解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然要涉及该语言国家的文化,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uncle,aunt,brother,sister,cousin等英语单词中,一个词对应的汉语意思有好几个,在学习这些词汇时,我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汉语称谓体系划分细致复杂,而且使用频率高;而英语的称谓则显得简单粗陋,而且使用频率低呢?等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做具体介绍:汉语的称谓语充斥着“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而英语中的称谓语基本上只进行了性别区分。

二、词汇的搭配意义

有些词意思相同,但与其搭配的词却不同。如:big与large是对同义词,但英语中可以说a big mistake,而不说a large mistake,后一种虽然意思也能让人理解,但这种搭配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学习这类词汇时笔者就会提醒学生:同义词、近义词各有不同的搭配对象,有时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搭配对象,但词义发生了变化,如miss the early bus(错过早班汽车)与miss my parents(想念我的父母亲)中的“miss”后跟表物的宾语意为“错过”,后跟表人的宾语意为“想念、怀念”。

三、词汇教学方法

中学生如何记好词汇,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刚上初一时,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加上初一内容少,词汇简单,他们还能记下所学单词,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到词汇的记忆很难,于是逐渐有了厌学英语的情绪,最终成为英语学困生,我就记忆词汇的几点方法进行了探讨。

1.卡片记忆法

在词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单词的原文和汉语意思分别写在卡片的正反面,在课余时间经常拿来翻阅背诵,并且要不断将已记住的单词挑出来,补充新单词,这样就能分批、分类区别对待,提高识记效率,而且便于携带,可利用零碎时间记忆。

2.音标记忆法

利用音标加强记忆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音标学得好的学生,往往能根据常见字母和字母组合发音,总结一定的规则,很快记住所学单词。例如,字母组合-tion的发音/sn/,translation,question等单词时就能过目不忘。

3.构词记忆法

英语词汇虽然很多,但是它们的构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基本词汇,由基本词汇组合构成的其他词汇等,掌握了这类规则就能很好记忆单词,如前缀un-fair,(不公平),后缀love-lovely(可爱),合成词house-housework(家务)等构词法。课堂教会学生利用构词法进行有效记忆单词。

4.分类记忆法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将新学单词整理分类,通过把单词分类,进行识记,其优点就在于单词输入大脑之前,已经过系统的整理。记忆时,人脑只要进行短暂的思维活动,就可以较长时间储存起来。比如,我们可按季节、月、学科、动物、职业、食物、饮料、交通、工具等类型加以记忆。

5.情景记忆法

用最精彩、自己最喜欢、最地道的句子来记忆词汇。这样也记住了这个词汇的使用环境,词汇就有了生命力。这样记住的词汇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才经得起时间考验。

总之,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学生认识到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方法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能根据英语词汇的多层意义去理解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词汇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尤其是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运用能力是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2] 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以及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发展,对成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于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来做出最后的诊断。不同的成像技术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某一疾病的诊断,可能用一种检查就可明确诊断,例如外伤性骨折,X线检查就可诊断;也可能一种检查不能发现病变,而另一种检查则可确诊,例如肺的小结节病变,胸部X线未能发现,而CT则能查出并诊断为肺癌;也有的疾病可能是要综合几种成像手段与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

现代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诸多疑难杂症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患生存率大大提高。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

而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自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近几年,沿海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比如不少地区小学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等。而内地山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迹象。如在勤劳俭朴方面,沿海地区小学生经常干家务事和从未干过的分别为42%和11%,而内陆地区学生则为35%和20%;不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沿海为14%,内陆为23%;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沿海为14%,内陆为21%。因此,应该在内地山区的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在勤奋进取方面,内陆地区的小学生也不如沿海地区。在学习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沿海高达90%,而内陆仅为69%;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设法解决的,沿海为91%,内陆为77%。两地区初中差距不大。而内地山区高中生的进取精神又强于沿海地区。这可能由于沿海地区的家庭对幼小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而到高中阶段,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减弱了在学习上的进取心;而内地山区的家长对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学期望值较高,并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区的中学应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上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当升学无望时,应使这种品质转移到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内地山区学校应注意从小就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同时教育学生立志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总体上看,内地山区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认知的发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区的学生,道德发展未摆脱他律状态的比沿海地区多。

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只有在许多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渐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区的儿童相对于内陆地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获得的信息量多,实践活动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认知水平上高于内陆地区的学生。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看,过去我们的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反而促进学校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学校的升学率负担相对低于内陆地区,这也为沿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儿童的活动与实践领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内地山区学校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社会影响,对消极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总是会有成效的。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重点小学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反不如一般学校。如在勇于承认错误、干家务事,守信用、喜欢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宽容心和责任感等方面,重点小学学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点小学10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说来,重点小学的学生与非重点小学的学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进入重点小学,有的是因属于片内,相当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种途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厚望,在功课上抓得紧。重点小学的功课也相对繁重。因此,对于重点小学来说,应该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尽管重点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父母对小学生的成绩如此重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却不如非重点小学:表示要在学习上争取好成绩的,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分别为79%和93%;表示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努力自己想出来的,重点小学学生只有80%,而非重点小学学生却有92%;表示在事业方面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二者之比为80%和89%。这种情况说明,重点小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很多恨铁不成钢,或“陪读”,或请“家教”,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大(重点校44%,一般校38%),但他们对学习可能会感到厌烦,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而在非重点小学读书的学生,要求将来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和进取心。

上述观点,可以从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得到佐证。重点小学学生中,认为家庭和父母对自己作用较大的有31%,而非重点小学仅为14%;认为电视、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体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重点小学有37%,而非重点小学多达56%。这里说明了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看电视等活动的限制。而过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学生在品质发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点小学学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点小学学生。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质发展状况和小学有所不同。首先,重点中学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略强于一般校。如在“为了出国或赚钱,任何下贱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点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点校从未参加赌博之类活动的学生为91%,一般校为85%。在诚实倾向的测验中差异更为显著,重点中学不诚实倾向的有48%,一般校高达76%。在谦恭礼让和宽容心方面,重点中学也略强于一般校。另一个差异表现在重视集体荣誉方面,重点中学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学校校风一般比较严谨,良好的班集体较多,学校德育工作条件较好。

两类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勤奋进取品质方面差异不大(在事业上力求奋斗不息的重点校为80%,一般校为82%;在学习上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前者为75%,后者为74%),但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学习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重点校为86%,一般校为77%。因此,对于一般校来说,须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学学生的品质发展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劳动方面,经常干家务事的占46%,而重点校只有26%;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一般校为68%,重点校为65%。这是由于重点校学生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点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增加集体劳动锻炼,这将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习成绩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一些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明显优于差生,如勤奋进取、自信自立、自尊自爱、责任心等等。但一些与学习不那么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劳俭朴,自制自律、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宽容与同情心、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等。在三个道德自律测量题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选择自律回答的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道德认识理性化的人数比例越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就必然毫无问题。比如,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不诚实倾向比例几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别为42%、40%、43%。因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应加强这两方面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诚实正直的比例较大;而在勤奋进取、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品质好的人数比例也从学习差生到好生递增。

但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品质发展不一定与学习的好、中、差正相关。如:尊敬师长方面,比例分别为91%、97%、93%;关心他人方面为92%、96%、86%;宽宏大量方面为62%、70%、59%;乐于奉献方面为80%、90%、86%。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平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其他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不大关心;由于学习上竞争的影响,有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绪化,宽容心不够。这样的品质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个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差,当问到“在生活中如碰到严重的挫折或打击”时,回答“会很长时间提不起劲”的,学习好的为25%,学习中等的为21%,学习差的为19%。这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在精神中总是处于顺心的状态,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和宠爱使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受到打击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学中的优等生在大学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中学中应该重视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如果与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对位、不适应,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成功。

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在个性品质上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勤奋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选择“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仅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学习中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为77%,而学习好与中等的学生均为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迁移。从调查看,总体上说,学习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虽然有的同学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的回答中,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差生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或激励他们把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学生对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几种比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如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到生产、生活和市场第一线去进行社会调查;到部队去实地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训;利用自己的本领切实开展学雷锋助人活动等。

其次是校内德育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主题班会、各种竞赛活动、文艺活动、野外游览或考察活动等。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忘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三是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中就有相当多的人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对最差劲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有几种比较集中的意见:

首先是开会,尤其是听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报告;即缺乏生动事例又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主义的宣传。

其次是批评,特别是粗暴的批评和有损自尊心的讥讽,这些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是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劳动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惩罚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从而逃避劳动,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也就完全失败。相当多的学生对“做好事”也有意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效用,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篇7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两者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1.1随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和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深入影像学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随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和器械,如多层面螺旋CT、MR(如 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3随信息科学的进展,由于影像学的数字化、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和远程影像学、远程医学系统,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等的进展和应用,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人)将会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操作。

1.4社会、地理和环境因素。受人类卫生保健的影响,对重大病痛如癌症、脑血管痛等发生、发展的意义应有新的认识,国内外资料表现,约40 丧病的发生、发展直接或间接与环境因素有关。随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人们健康的认识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广大人民对安全、有效而微或无创性诊治技术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影像学诊断将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或)基因成像过渡;对比增强由一般性向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方向发展,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介入治疗含基因治疗向实时、立体、少或无射线介导,进而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相融合方向发展。对疾病及发生机理的认识,将从器官、细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从个体诊治到群体的卫生保健,如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的筛查等,对疾病防治将具有新的含义。

2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50~60年代单独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声诊断,也逐步发展成为放射性核素和超声成像。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成像技术,包括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X线数字成像、核医学和超声成像组成的影像诊断学,结合介入治疗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现已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疗科室(专业),以高科技为基础能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和服务。从而必须改变人们对影像科室和影像医师的认识:既从事诊断又从事治疗。医学影像学作为一个科室(或专业)必须诊治兼备,包括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亚专业分工,同时又要划分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侧重,协调发展,与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进。这样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篇8

[作者简介]马源(1979- ),男,山东龙口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32-03

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高等教育系统特别是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令世人感叹。2001年,全国共有高校1911所,其中地方高校1778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3%。从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的数量来看,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15万,其中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16.39万人,占总毕业生数的14%,其余的毕业生均为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86%。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阵地。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人,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参与,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拟从地方高校定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我国地方高校定位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定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位”的一个意思是经过测量后确定的位置;另一个意思是对所在位置进行测量。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对于高校定位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赞同梁经锐教授的观点,即在高校定位时应考虑基本的两个范畴:第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本校的自身特点与实力和学校外部环境的特点;第二,要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就高校定位的类型而言,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办学类型涉及多个方面,如按隶属关系来分,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办学主体来分,有公办高校和民办(私立)高校;按高校的学科性质特征分类,有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大学等;以区域定位进行分类,有省属高等学校、市属高等院校等;以服务面向进行分类,有主要服务全国、主要服务大区和主要服务地方三类高校;以不同类型结构分类,有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提出了战略定位、规模定位、层次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办学目标定位等。地方高校的定位,则要根据区域特点先进行首次分类,然后再根据高等院校自身特点规划发展的合理定位。

(二)地方高校定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定位的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高校合并、扩招以后,高校定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育部组织的高等院校教育评估过程中,学校定位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各个院校对此十分关注,这对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定位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定位的攀比问题、单一问题和形式问题三个方面。高校定位的攀比问题表现为:在办学类型上,不顾自身实际,力求办成综合性、多学科性和学术性兼具的大学;在办学规模上,力求本校的师生人数、校园占地面积等都要超过其他同类院校;在办学层次上,都想办成从本科生直到博士生都可以培养的高校。高校定位的单一问题表现为都想办成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重点和知名高校。首先,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较高是有益于高校发展的,但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想挤入重点大学的行列也是不现实的,在定位时更应该以高等院校定位多样化为宗旨,以多元发展促进高校发展的繁荣。高校定位的形式问题表现为对学校的定位缺少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地求高、求大,而没有充分理解定位的意义。高校的正确定位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美国高校在自身定位上都能相应地找准位置,不盲目攀比,不断发展自身优势,坚持自己的特色办学,从而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景象。

(三)影响地方高校正确定位的因素

1.校长的因素。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要由具有开拓精神和管理才能的校长领导,大学校长的行政领导在当前我国高校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学校领导比普通教师对促进教学改革有更大的动机;其次,学校领导还有特殊条件动员组织对改革的支持;最后,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办学自的逐步下放,校长有特殊能力执行改革计划。

大学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例如,洪堡是柏林大学的实际创始人,他最重要的思想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等。他的名言“为科学而生活”成为大学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理想。时至今日,“洪堡传统”的基本精神仍被德国大学所推崇。再如,哈佛大学真正开始领导美国高等教育潮流是从19世纪70年代的艾略特校长开始的,他希望“所有大学不承认文科和理科相互排斥,不认同数学和古典、科学或形而上学只能选择其一。我们要所有的这些学科,并要他们的精华所在。”在长达四十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将一所规模较小、为贵族精英服务的崇尚古典、脱离现实、以培养“品格和前程”为中心的传统应试学院发展成为一所真正的现代化大学。由此可见,高校的校长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定位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社会的因素。现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中等职业学校要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要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要上硕士点、博士点,还有前几年出现的高等院校大合并,一味地攀比学校的生源数量和建设规模等。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导向所致。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被教育部确定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9所高校;第二类是进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高校;第三类是有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第四类是除上述三类之外的其他高等院校。

处于第一类的高校不仅得到教育部的重点扶持,还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企业的慷慨解囊,这都有助于这些学校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学校的类别越高,生源就越充足;生源越充足,学校的经费就越充裕。这样一种循环导致高校普遍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校地位,很多都向着科研型院校奋进,抓教师的科研能力甚至胜过了抓教学水平。当然,我们不否认科研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无论多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终归还是要以培养人才为第一目标,不能为了学术研究而牺牲人的成长。萨默尔斯在《大学的使命》一文中认为哈佛大学最重要的是教学而不是研究。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办出特色,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呼吁:“我们的高等院校,一定要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要把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工作放到第一步。”她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追求学术论文的多寡是不切实际的。

3.公众认识的因素。我国高校扩招所导致的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以及公众盲目追求名牌大学等,也导致了高校普遍盲目升格。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一类的高等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共同竞争少有的工作岗位,导致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应聘工作时处于劣势。因此,能上本科院校就不上专科院校,能上专科院校就不上职业院校,宁愿上普通本科院校学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专业,也不上职业学校习得一技之长。再有,公众普遍认为进入了名牌大学即使专业不好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过于关注面子问题。

以上三方面是影响高等院校正确定位的主要原因,高等院校的正确定位不但影响其对人才的培养,而且也直接影响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高等院校的任务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而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高等院校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二、地方高等院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地方高等院校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高等学校作为孕育知识经济的“孵化器”和产生知识生产力“电流”的“发电机”,其基本功能就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各类人才。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学校接受过创新教育培养与训练的学生,在接受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其成功率要比其他学生高出3倍。大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既是知识经济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体现。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成为知识与技术创新工程的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还应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库。此外,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也是我国提高经济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无论当前还是今后,必须把推进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中心工作,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知识时代的各种挑战。同时,更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论是对于地方高校人才的能力发挥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能够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人尽其才、各显其能,而不至于出现目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窘境,也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达到共赢。

第二,地方高等院校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求有人才的支持,还需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正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他们对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理论研究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所以,地方高等院校不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还提供了技术帮助。例如,美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就是高新技术知识创新的结果,得益于人力资本的质量,其背后都包含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创造的奇迹。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是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支撑的高科技园区,而加州硅谷又是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支撑的高科技园区。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大学的技术支持,就没有美国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也就没有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高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高校高科技企业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发展,出现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科技产业,日益显现出高校对社会的贡献。

第三,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经济是全部人类社会现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其他社会现象包括高等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水平是提高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它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经济的发展或迟或早地要带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由经济所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因而,高等教育要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高等教育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从而体现其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较快地掌握生产技术,从而能较快地达到高度熟练程度,所培养的管理人才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高校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还有力地推动科技的发展,并促进科学技术尽快地在生产中运用,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社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高等教育的系统教育可以引起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变化,并可以引起个人经济行为的改善,使人更合理地从事生产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地方高等院校理性定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持,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的塑造,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是高等院校应给予考虑的问题,而关注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对高校自身有一个准确的理性定位,这是保障人才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地方高等院校的定位问题不但关系高校的自身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地方高等院校的定位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不可盲目求高、求大。例如,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之一的东北师范大学就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高校在定位时首先应该考虑其人才培养服务的地域范围,其次应该考虑其人才培养的类型,即理论科研型还是实践应用型。

地方高等院校应以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为目标的人才模式为主,主要面向中小型城市和农村地区。在人才相对稀缺的中小型城市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地方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对而言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这样就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缺少人才的支持而更加落后。但是,很多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并未实现充分就业,有许多学生是重新学习技能知识以适应其工作要求,造成了一定的教育浪费。若地方高校能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既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人力资源,同时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比较适合的岗位,这样也避免了教育浪费的状况,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因此,地方高校的定位应该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为宗旨,而不必一味地盲目攀升。社会的发展要有高技术的科研人员,但同时还需要高技术的技术人员,而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忽略了后者,这也是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应抓住这样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更应该审时度势,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所在。地方高等院校在定位方面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而不应该求同。地方高校的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也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体现地方高校存在的价值。地方高校理性、科学、多样化的定位,将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必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篇9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块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有今天这么大的普及度,就是因为他的通用模块化设计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以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样也不会牺牲这方面优点,而且还会将它发扬光大,不但在内置板卡中实现模块化,甚至可以提供多个外接插槽,以供使用人加入新的模块,增加性能或功能,具有高性能、高扩展性、高可靠性、很好的升级性以及低花费的特点,最终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块化。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化

追求自由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计算机的无线化风潮同样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讲的“无线你的无限”有所不同的是:未来的计算机将实现网络和设备间的无线连接,这将意味着未来在家中和在外面工作都很方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化。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化

其实并不是每一件工作都需要一部高性能计算机才能完成,甚至是有时候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还有可能带来麻烦,因为高性能势必带来高能耗、高发热量等不良的负面效应。将来的计算机由于从事的工作不同,在性能上在外形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将以专业化来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实目前在我们的身边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售卖彩票的终端、商场里的收银机、银行的终端等等,多是为了提高某一项工作的效率和减少成本。也许这样的趋势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专用的“家庭调控计算机”将成为家中的电器控制中心,为我们控制家中的电灯、冰箱、微波炉、空调等等,把我们的家变成一个智能的家。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具备了智能化,这些现象将促进家电与计算机的网络化进程,家庭网络分布式系统将逐渐取代目前单机操作的模式,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控制着各种家电的运行,并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种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以增加家电的功能,改善家电的性能等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让家中的电器做好饭,煮好菜,开空调等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化。

(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环保化

随着计算机的性能的提高,能耗也将越来越大;而且计算机在家庭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运行的时间也将变长。为了不让计算机成为家中用电量最大的电器,技术人员也先进各种方法让计算机的能耗降低,比如通过上面提到的专门化的计算机,让计算机的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可以让低性能的硬件系统具备专业的功能,减少能耗。另外通过采用新的架构环保型的计算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制造计算机的材料方面有很大的变化,重金属和不可回收的材料的比例将会进一步降低,可再生材料大行其道,也想到了那个时候,PC也想现在的报纸一样,可以在失去使用价值以后。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

作为未来人类的工具和家中的控制中心,计算机需要和使用人进行非常多的交流,才能更好为使用人服务。这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计算机的现代化。这也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计算机要实现的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包括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博弈、定理自动证明、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

计算机的现代化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单机走向联网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计算机生活化,是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组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可以互相通信的网络结构。网络化的目的是使网络中的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能被网络上的用户共享。大到世界范围的通信网,小到实验室内部的局域网已经很普及,因特网(Internet)已经连接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和处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篇10

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临床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由于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机体的免疫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过程等,该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使学生望而生畏。医学免疫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授课式为主,也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课堂的活跃性,也无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PBL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高校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PBL教学目前在临床医学课程中开展得比较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这种方法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和应用,为此,我们从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教学开始尝试引入PBL方法,课堂效果究竟如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的方法对PBL教学的课堂效果进行了评价,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2级西医临床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共计4个小班。其中2个小班作为实验班,共计72人,开展PBL教学;另外随机选择2个班级, 共计70人,作为对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2.PBL教学方法

(1)教学分组。2个小班采用PBL教学方式,每个班级按照学号的顺序将学生划分为4个小组,每一小组都有一个相应的指导老师,并且还要选出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带领大家一起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式学习并阐述本组观点。另外2个班级作为对照组,我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教学大纲在课堂上讲授本教材的内容。

(2)PBL案例讨论。在每次PBL教学开始之前一周,指导老师会把当次PBL讨论的案例发给同学,例如在免疫缺陷病这一章,我们给出了一个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在病历中我们将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应的一些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描述清楚,对该病例提炼出一系列相应的问题,然后再由学生继续查阅文献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各自小组观点,最后相互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

(3)PBL教学效果评价。在本课程考试结束后调查员对实验班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对于自身能力提高有无帮助以及对这种模式有无改进意见等,同时对2个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得分情况。

二、结果

1. 调查问卷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72份,回收72份,回收率100%。开展PBL教学后,实验组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如图1、图2。从图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65%的学生能够很好接受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11%的学生能接受这种教学,但是表示有一定困难;24%的学生表示不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图2结果显示,60%学生表示,通过参加PBL教学后,对于枯燥的“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有了很大的提高,27%的学生表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总提高率达到87%,仅有13%的学生表示提高不明显。

2.考试成绩分析

“医学免疫学”试卷卷面满分100分,安排的题型分别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实验班和对照班级最终考试成绩和得分都呈正态分布,但是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有差异。

3. 试卷综合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知识面涵盖了“医学免疫学”教材12个章节所有内容,题量适中,题型合理,难度中等。笔者通过对试卷的系统分析和统计,计算出各个题型相应的得分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综合分析表中的结果,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班级,从试卷具体题型的完成情况来看,实验班级同学的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得分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级。

4.考试成绩对比

实验班级72人,对照班级的学生人数70人,总人数142人,在课程结束后均参加了闭卷考试,无人缺考。笔者对原始考试成绩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级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级,80~89分数段人数也较对照班级多,60分以下仅2人,无不及格学生;而对照班级大部分学生得分都位于70~79分数段以及80~90分数段,90分以上的仅有5人,70分以下的有6人,不及格有1人,考试成绩明显要较实验班级差。

三、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国内各大院校都纷纷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在此基础上各院校都累积下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在PBL教学过程中引入的综合案例往往是多个学科的结合和知识渗透,一些案例与临床联系紧密。通过PBL的教学实践与实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查找资料和获取相关知识,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搜寻文献资料的任务;自己动手制作针对案例的PPT汇报课件,自己上台阐述观点。通过这个过程的自我学习,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如何使用PPT等软件、克服害羞胆怯心理以及与同伴开展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PBL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笔者借鉴前人的经验,并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尝试性地在我校2012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的课堂采用了PBL教学改革模式。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方法还是非常认可,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PBL教学可以把基础学科和今后的临床病例联系起来,更加贴近实际,而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并且PBL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

但是在PBL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在PBL教学中,指导老师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而是应该适时地加以引导;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知识,要对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比较熟悉,而我校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没有医学背景知识,这影响了“医学免疫学”在全校的推广;在自主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少数同学的参与度不够;由于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基础免疫学教学,与临床有脱节,导致部分案例设计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我校师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进行改进。

总之,PBL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大力去推广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应该在实验课程中也引入这种教学模式,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李 楠.浅谈如何在免疫学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J].西北医学教育,2009(03).

[2]王 霞,蔡美英.以课题设计为基础的课堂讨论教学――现代免疫学技术课程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3(02).

篇11

新时期,新要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面对着严峻的改革任务,要提高课堂效率,从各个方面入手,展开有效的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需要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作出相关的调整。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运用,使用范围。由此,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并且,对于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相关方法提出了新见解。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同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简洁生动的方式在小组或者是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结合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来检验自学的效果。

二、学生展示的意义

首先,学生展示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老师可以肯定并加以修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学生成果,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展示不像语文课堂的学习必须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并认真组织语言,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保证是合乎逻辑的,在这个基础上将内容加以生动形象化,语言保证合乎语言规范的表达,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情况下,没有兴趣的东西你是不怎么愿意去学习、去了解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同时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想获得自尊心、成就感的需要更为强烈,潜在的动机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有了竞争意识也为以后道路奠定基础。

最后,学生展示是在课堂中老师的审视和几十位同学的注视下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有助于可以培养学生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和勇气。并且老师通过这种展示方式,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究程度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确定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和策略。所以,学生课堂展示既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方式,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应当把学生课堂展示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

三、学生展示的方法

学生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常用的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展示:针对的是内容丰富,容量较大的内容,比如知识点的概念和描述现象等。

(2)书面展示:主要内容有定理的推理、证明和探究的过程以及解答例题等。

(3)表演肢体语言展示: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等方式来帮助说明,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实物模型展示:重点是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并展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学生展示的思考与研究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人教版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心思和思维,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投入课堂。把现实中长碰到的情景应用与数学生态课堂提问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数学魅力。比如在解决排列组合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作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第二,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注重互动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许多时候老师在提问后都会无视学生存在,自行进行讲解,怕会碰到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场面。这种自问自答形式,让提问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提问问题的麻木性和对老师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提问反应。比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对课堂例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

第三,学会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自主提问,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有效的途径。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比较人性化设置,在教材内容上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处于新的时期,我们要做到也是俱进,同时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当前教育的困境,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创新教育观,老师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用我们的辛勤共同托起祖国的明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的重要内容,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唐国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2]石进华.“过程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2)

[3]张奠宙,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02)